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2: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259-01

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工作者,要把阅读教学方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开展有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不断优化阅读课堂,增加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了解阅读文章的整体思想主旨,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1 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识字能力以及主动性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视野被局限于教材上,导致学生的认识能力较差。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宝库,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有助于提高鉴赏能力。有效的、广泛的阅读能够引领学生跟随着作者的笔调去畅游、去体会自己视野意外的世界,能够将学生在阅读中去了解自己不熟悉的事物等。阅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去对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句子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文本价值的体现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原则

2.1 自主原则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从而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均能在原有基础上增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而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出评判,通过自主学习达成有效阅读教学的目标,个别不会的由教师指导,所有作业当堂完成,课后不留作业。充分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从而解放教师的“教”,解决传统教学中后进生面积大,学生负担重,教学效率低的痼疾。

2.2 对话原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教科书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编者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的课堂既应有深沉的静思,也应有热烈的讨论。对话应以问题为中心,问题是对话的基础,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究欲。

2.3 读写原则

多年来,语文语阅读教学通常是“为读而读”,相当部分教师的潜意识里,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读懂课文,教大家理解文章内容,即关注文章“写什么”,却很少关注“怎么写”,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进,一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表达形式的关注达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几乎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关注,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文章“怎么写”,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文章线索、文章结构等表达形式。因此,阅读教学不仅仅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促进书面表达,也要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3 小学语文教育中有效阅读措施

3.1 优化阅读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做足功课,亲自研究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每堂课的重、难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和个性,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真正明确好阅读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下,才能有目标有动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学习《赵州桥》时,对于基本的词语和理解为什么赵州桥非常雄伟、坚固和美观设置教学目标,在课堂环节中,先进行提问在进行授课,使老师与同学们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3.2 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教学时,需要有充足的教学环境,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占据小学语文课堂的主导地位,无法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无法考虑班级的每位学生,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自己去阅读和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时,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各种颜色的彩纸、胶带、木板、彩笔还有小刀,在课堂上自己动手画出或者制作出自己眼中的秋画。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各种各样的秋天的图画,如黄色树叶图、玉米图等。

3.3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在每周的语文课程中,选出一节设为阅读课,让学生能够有统一的独立时间进行自由的阅读,同时,在阅读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阅读经验,这样,学生就会被他人所阅读的书籍内容所吸引,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建立阅读角,将不同的书籍放在阅读角中供学生阅读,以使课外读物做到共享,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类型的书籍,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教学的顺利推进。

3.4 教授学生阅读方法

由浅入深,分层阅读,和其他内容的学习一样,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培养自身阅读能力。在进行阅读时,由于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前者的阅读过程可以分为这三层:读准、读通、读懂;后者的阅读过程可以分为“读通、读懂、赏析”三个层次。教师在教授学生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为文章划分层次,最后进行赏析,这样就能做到高效阅读,把握文章要点;由内而外,延伸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拓展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单单靠教材内的阅读内容为学生锻炼阅读能力是不够的,所以,教师要教授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3.5 合理使用多媒体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多媒体授课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优势,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从而使授课内容变得栩栩如生,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小学生本身比较喜欢活跃的、动态的画面,所以这种模式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在学习《鸟的天堂》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动态图画和鸟类生态环境图,并且给学生们配以轻松的音乐,使学生们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去学习本课的内容。

结语

篇(2)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4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8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导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步伐创新阅读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词汇量积累有限,在开展阅读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为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本文从阅读方式、阅读教学等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绘本中的“新”阅读方式

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籍时选择了经典的绘本故事作为阅读材料,绘本故事凭借其优美的画面和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加深他们阅读的印象。例如,很多的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小黄和小篮》《逃家小兔》《我只爱你》《爱心树》等优秀的绘本故事,从故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就描述了兔子母子之间怎样比较谁比谁爱的更多一点的故事,通过比较谁跳得远、站得高、伸得长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浓浓的亲情溢满每一位小学生的心间,这是最好的亲情阅读教育。学生通过故事的阅读,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和语言,从而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词汇量,为他们之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无字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力思维

有的绘本书籍只有画面,没有一个字,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读出画面里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能力。例如,阅读绘本《在远处-房子》《影子》等书籍时,书中只有颜色丰富的画面,没有文字的描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影子》中,学生可以得出每一种事物在光线下都有自己的倒影,而且是对称的,一模一样的。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还会发现有的事物并没有倒影,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倒影的理解,将漏掉的部分补上去,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此外,对于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也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目标的梳理。

三、组织课外实践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篇文章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荷花池旁边进行教学,使学生把文章的内容与自己所见到的荷花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课文对荷花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荷叶进行观察的同时,要让他们描述荷叶的颜色、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花的整体结构,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阅读氛围,并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例如,在教授《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舒缓的音乐,以此为背景进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会夏夜的美,产生广阔的想象力,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也提升自己的词汇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仿照文章描述一处自己喜爱的景色,锻炼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为以后的作文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阅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改变阅读教学方式,增强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阅读、喜欢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篇(3)

一、阅读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在当下重视小学教育的背景下,新课改每年都不断地创新,提出新方法、新观念,以引导学生的初步教育。小学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步入学习课堂的开始。一个好的开端对于一个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现在我国教育越来越注重小学教育,不断更新小学教学设施,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师资队伍。这都充分说明了小学教育阶段在整个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是最基础的,良好的基础就像一座大楼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健,才能建立一座高楼大厦。

小学阶段的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以及一些基础课程,而这些基础课程又都是以语文为基础的。一个孩子从开始学习说话,其实就是接触语文学习,我们必须承认,语文的学习伴随着我们始终,就像说话能力一样,我们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同时阅读也是一个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这个最基本的学习工具。是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把阅读当作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

所谓“小学”,是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学生在此阶段主要接受全面的基础教育。所谓“小学语文”,主要是指学生在此阶段所接触、涉及的语言和文字,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指小学生在此阶段应该学习、掌握并运用的口头及书面表达等知识和能力的总和。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二、语文阅读教育方式的改进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围绕教师进行的,教师的角色过于重要,是一种单方面的教学方法,学生缺少互动机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只接受而不主动动脑思考的惯性思维。这是传统教育方式的缺点。经过多年的课改,虽然课改要求不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但是,事实告诉我们,效果并不是很显著。笔者认为在课改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方式的改进势在必行,这会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推动作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方式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学习“品”的方法

词是构成语言和句子的基本单位,而句子又是语言表达的基本方式,正是由词和句子作为基本构成形式构建了文章的完整性。语文教学课堂上对于词和句的掌握,特别重要。对于词和句的掌握是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品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学生多读、多说和多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品的方法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掌握,掌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内在含义。所以“品”的阅读方法是语言学习最基本的方式。语文阅读作为其他知识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品读能力,从字、词、句甚至是人体的肢体语言理解真正的含义,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生活的必备知识。

2.激励学生的感悟

好的阅读方法能够使学生不断递升阅读平台,实现一次次的提升。但阅读终究是项特殊的精神活动,它的内蕴是极其丰富的,它的外在是十分广阔的,因而对整个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的正当追求自然也应该是永无止境的。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激励学生的感悟。小学生还是处于儿童时期,对于世界和未来充满了向往和好奇,所以也是一个寻求知识的阶段。激励学生的感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激励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激励学生的感悟,可以激励学生掌握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或相似类中的其他事物,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学习策略。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对于提升阅读能力很重要。

3.阅读要抓住重点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就是掌握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使其终身受益。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推动全社会的读书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书香社会等都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好的阅读方法就是要学会抓住要害,抓住一个关键字、一个关键句,这都是抓重点、抓要害的表现。阅读抓住重点是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方式改进的关键,是打破以往教学观念,推陈出新的举措。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语文的教学只是大量的背诵、大量的阅读,而忽略了大量阅读中抓重点,使学生们处于一种超负荷学习,感觉好像什么都懂了,其实什么也没有真正懂的朦胧状态。所以,小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抓重点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综上所述,是笔者个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方式改进方面的一点建议,仅结合笔者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而言,如有与其他学者和教师不统一的地方,敬请指正。希望笔者的建议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起到学习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审美教育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师所希望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度和广度逐渐的加深和扩大,教学目标已经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点转变成为以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为主。而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美德思维的主要方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尚不成熟,面对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表现得不耐烦,甚至出现厌学心理,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让他们通过语文阅读的学习来感受文章的魅力与趣味,增加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开展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新课改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智力尚未发育完全,而审美教育则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通过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得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自身智力的发展。

二、加强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

针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能力上的特点,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是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来发掘其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开展教学。审美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对美感的欣赏能力,现有的小学教材往往会配上生动的插图,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天性对文章的插图进行讲解和巧妙地与文章实际进行结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谈到“审美教育”,教师一般可以将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美分为以下几种美:第一是自然美,如我们印象深刻的《桂林山水》,文章生动的描绘出了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文章所写在头脑中想象相应的画面,使学生切实的感受文章所表达出的大自然的壮阔美;其次,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类风格突出的艺术美的文章,这些课文都是来自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比如《月光曲》中将钢琴曲的节奏形象生动的通过句子表现出来,仿佛带领我们进入到了音乐的世界,教师在讲解这类文章时,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为学生营造出律动的音乐画面,使之沉醉其中。当然,最重要的一种美就是从作者所希望通过文章传达出的一种关于社会正能量的美,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学习到有关社会上正能量的思想美,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课文《挑山工》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中生动的句子描述以及图文的表现形式,将工人们辛苦的工作状态以及坚强的精神展示在同学面前,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和踏实认真的工作精神,达到思想启迪的目的。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

教师自古以来就具有“传到授业和解惑”的职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更是强调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进入到课堂情境中去。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方式,将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通过这种以声传情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对于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来说,这种方式也能充分吸引他们学习的乐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还应该注重日常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学习是一个双向的沟通过程,教师在教学之外,还应该注重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一个具有良好品德、气质的老师往往会更加受到学生的喜欢,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 也会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课堂之外教师还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观点,尊重学生的想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起着促进作用。

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设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多媒体的运用,可以生动的重现文章所描述的场景。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时,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声形并茂的朗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美的感受。当然,中国有一句俗话:“实践出真知”。教师还应该在有条件按的情况下为学生设立一个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参与来理解文章所传达的“美感”。

四、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的审美教育,不仅是相应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教学改革,也是我国现代化教学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美德修养至关重要。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则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当然,凡是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针对不同的课文,教师也应该适度选取需要进行教学的美点进行审美教育的拓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美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吕晓英.活・实・美――也谈语文教育改革[J].南京晓社师范学报,2001,(09).

篇(5)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84

生本教育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生本教育是在师本教育基础上完善发展,与师本教育相区别的同时,亦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现阶段二者的关系并非是对立排斥的,相反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一、生本教育内涵分析

相较于之前的学生,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已有大幅度的提高。其知识储备已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对语文课程的有关内容已有自己的看法,传统填鸭式教育模式早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生本教育模式的兴起有其必然性的一面。

在知识大爆炸和互联网技术普及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初步建立起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在此背景下,生本教育的模式应运而生。在某种程度上,生本教育可以说是弱化教师的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体系下,教学过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搬运工”――只负责将教科书的内容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如果说师本教育是“授之以鱼”,那么生本教育则是“授之以渔”。在生本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和提高,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之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学模式构建

生本教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既是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对教育理念的丰富和拓展。生本教育模式从两个维度分别对教师和学生提出要求。一方面,生本教育模式强调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具备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生本教育模式侧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和积极性,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角,是学习过程的直接受益者。

举例而言,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程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充分地备课,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初步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环境恶化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认识程度。再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对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教师在讲授课程前,明确学生的阅读任务,需要学生找出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写出阅读本篇文章最深刻的体会。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自己课前的准备活动进行展示,请其他同学对此进行完善和补充。教师在整理学生发言的基础之上,概括出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授课结束后,请学生继续留意有关环境污染和地球保护的知识,探索如何行动起来,呼吁大家一起努力拯救地球。

三、有效措施初探

传统的语文授课模式缺乏针对性和人文关怀,教学目标十分刻板和单薄。而生本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它的大致流程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尝试对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以小组单位进行学习,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讲述《小枣树和小柳树》这篇文章,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成紧密相连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需将课程学习的任务予以介绍,并将任务化整为零,为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第二个阶段,将整个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为其安排学习任务,为有骄傲情绪的学生安排小柳树的角色,有自卑倾向的学生安排小枣树的角色;最后一个阶段,鼓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和发表学习感言,以此达到传授知识、培养情感和完善人格的目的。

教师可以综合利用现有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优化学习效果。教师在讲述古诗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就学习《春晓》一诗而言,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诗歌的内容展开描述、绘画或者再创作。在此基础之上,将教师对此篇诗歌的理解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供学生分析和批评。

四、结语

生本教育模式是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以师本教育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必要补充和改造。与师本教育相比,它尝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生本教育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一次大变革,它对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小组学习的模式来转变教育方式,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生本教育模式的发展还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维.试论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3(11):21-22.

[2]秦洪英.浅谈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5):60-60.

篇(6)

1创建合理的阅读情境

要想得到高效的自主阅读,就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阅读当中,并且与作者所表达的意境达成共识。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阅读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与文章相应的阅读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与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这样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的思考与分析,从而深入地掌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提高阅读效果,充分发挥生本教学的有效性[1]。比如,在对《燕子》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为了能够将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章当中,让学生能够自主地理解与掌握文章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创建有关的阅读情境。如,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燕子在春天里自由飞翔的情境,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相应的视频,并且配上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使得学生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能够真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意境,并且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理清整个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且还能够掌握一些字词的运用方法。通过这个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真正实现了“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意义。

2增强科学的情感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对作品进行阅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会到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学会课文里的生字生词,也就是说学的只是表面知识,然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会将学生的学习提升到精神层面,从而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从内心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感受到语文阅读的乐趣。情感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教学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2]。比如,在为学生讲解《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分角色阅读,这样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演绎当中,让学生通过大树与小鸟的对话真正感受到鸟与树之间的情谊,在这个过程中再由学生来读旁白,这种生动、有趣的演绎,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加上自己优美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的感悟。

3开展有效的课后阅读

篇(7)

一、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生命教育知识储备不足

教师在相应的知识储备普遍较低。由于长期存在的分科教学模式,使得大部分教师,仅仅只是局限于自己所任教的学科上,在相应的新兴教育理论上,教师在这方面基于的了解程度不高。由于教师仅仅是在学习成绩方面,注重在应试技巧上加强相应的训练,而在学生生命素养上,对相应的需要与提升有所忽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能够承担生命教育的教学。

(二)应试教育对生命教育的束缚

对于知识就是财富的认识与追求,大部分相关学习参与者认为学习存在的主要动机是考高分、进大学、找到好工作,使得教育沦为了一种功利化的工具。在这样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于教育上进行的培养,其获得的结果只是趋于形式的一种介质。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需求形成的一种畸形化发展,挤占了生命教育的生长空间,很多教师、学校想要推行,也被分数捆住了手脚。

(三)说理为主的教学模式对生命教育的限制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是教师的理论讲授,在教生互动上没有进行深层的互动,学生也没有真正的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生命灵气被忽视打磨,日久天长,学生就变成了读死书、死读书的木偶人。这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没有益处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进行系统、专业的生命教育理论培训

需要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提升,在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有效的完善,对教师在生命素质以及教学技能上进行有效的增强。可以积极的对校内存在的校本课程,在相应的研究与开发上加大探讨力度,更大范围的普及生命教育的相关理念知识。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难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在时间的安排上,要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安排。对生命教育的理念知识等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深入学习。对于具体的教学案例的分析,则可以通过短期的集中培训为主。

(二)加强师生的生命对话

在基于对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行营造的基础上。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在知识与交流上的平等关系,形成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生对真实想法上,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引导,尽最大可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接近学生的生活,通过共同的社会热点事件,作为与学生交流的启动点,来放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并能够借助送样的对话讨论,对学生的观点及建议给予肯定,做出及时的反馈评价,并与学生在更深的交流上进行思想沟通,对学生在相应的认识和生命价值上进行引导与培养,开发生命潜能,使学生走向丰富、深刻和约烂。

(三)倡导新型学习方式

篇(8)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低效问题,其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因此,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中,阅读教学在贯彻课改新理念,践行《语文课程标准》的方面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探索,重视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尝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之在主动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但是在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形式化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倡导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但在课堂运用中却流于形式。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也是一样。现在的课堂越来越热闹了,一节课上,一会儿读,一会儿演,一会儿表演课本剧;一会儿讨论对话,多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公开课上更是如此,公开课几乎成了课件的展示课。然而,很多教学方法只限于形式上的堆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毫无帮助。特别是有些课件的运用并不恰当,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冲淡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

(二)、缺乏教师引领指导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课堂上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的多了。可往往是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就不做任何指导。于是课堂上有的小组成员趁机开小差,聊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有的小组成员往往为推选代表你推我让,浪费了大部分时间,待到讨论完毕,教师要求学生汇报交流结果时,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这样的缺乏教师指导的合作学习只能是无效的合作,很难起到互帮互学的效果,也很难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实施是关键,下面本文就着重通过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这几个要素来探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师阶段性指导必不可少

课前预习从教材本身出发,可划分为每课时预习,每课预习,每单元预习,每册书预习。从学生年级段出发,可划分为低年级预习,中年级预习,高年级预习。针对不同年级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课前预习重在“读”的实践,不需布置书面预习作业。如看看图文并茂的课文,读读课文,认认生字等课前阅读学习,渗透学生课前看书、读书的意识。中年级,教师重在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上,学生通过实践进行反复操练。到了高年级,学生已将前一阶段的课前预习感悟内化,形成学习技能和习惯,用其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二)“以读为本”阅读策略

1.“以读为本”是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的主要途径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这就是说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需要通过读来完成;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需要通过读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感情的体验、情感的熏陶要通过读来体会,读是根本,读是主线。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将读贯穿始终,读是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途径。“以读为本”就是以学生自能读书实践,自能思考实践,自能领悟实践,自主认知、积累、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养成作为增强实践性阅读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在课堂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在读中促进学生形成独特体验,在读中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在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以读为本”要讲究层次递进性

(1)感知性初读实践

“感知性初读”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一般可以采用开篇范读或自由读的形式。初读的首要任务是能正确、流利地读。如我在教学《鲸》一课中,首先明确这篇课文同学们只要自己通过读就可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鲸有哪些特点。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自由读,直到读得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为止。然后选取文本中最具代表性段落请学生读,对初读情况进行反馈、评价、指导。也就是说此时学生基本上已达到了读准的层次。

(2)感悟性细读实践

“感悟性细读”是指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紧扣文本的“秘妙”(指语言运用中最富创造性的地方,是作者巧妙地表现出他人难以言喻的特征、思想或趣味),启发学生反复细读,进而深化对课文“秘妙”的感受与体验。在这一层次读中应重视默读。

(3)欣赏性精读实践

“欣赏性精读”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地读整段话,品出文本之味。这是读中深悟的实践过程,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要达到这样美好的境界,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特别要加强指导。

(三)以读为本要因文而异、灵活实施

在落实“以读为本”的增强实践性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过于追求书声琅琅,过于追求读的形式、读的情境创设,过于追求解读的多元等误区。因此,要使“以读为本”更加富于实效性,就必须做到因文而异、灵活实施。

小学语文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日积月累、积土成山、积淀文学文化的过程。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语言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思路之美和文化之美。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从而“引导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学生就能从心灵深处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9)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蕴藏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之中,可以充分渗透和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知识,使小学生接触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内涵,较好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意义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传承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强小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相吻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渗透和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小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相吻合,由于小学生具有极强的记忆力,可以极为容易地记忆琅琅上口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从而较好地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充分契合,极大地增强了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2.与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相契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还可以使小学生充分感受和体悟到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领略到中国汉语的独特魅力,更好地揣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情感内涵。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路径探索

1.明确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要充分意识到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和潮流,认识到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通过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奠定小学生基本的文化素养,塑造小学生的人格品质。教师要适应新时期的变化,突破传统的语文阅读教育理念,以系统的、开放的视野和眼光,全面设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2.注重层次化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小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采用层次化的教育措施和手段,较好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具体来说,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将视线集中于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语言学习为主、思想和情感的指导为辅助,奠定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以语言为例,可以借助于字谜这种特有的汉字文化,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汉字,体味到汉字所具有的独特趣味性,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汉语言文化的内在神奇和奥妙。另外,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书法、象棋等传统文化,增进小学生的识字能力,并且还可以利用词串的方式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浸透;在小学中年级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并倡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合作,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阅读兴趣。以对子歌和对联为例,可以让中年级的小学生朗读对子,如:“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通过对子的读诵,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也较好地实现记诵;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并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中的部分词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体会,以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和能力。以“对联”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为例,要增加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难度,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把握不同类型的对联。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增进学生在传统文化阅读中的情感理解和道德体悟,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

3.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内容入手:(1)古诗词的背诵阅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穿插古诗词的背诵阅读,通过对古诗词的背诵阅读,感受和体味古诗词独特而优美的意境,体悟古诗词中精练的语言、深远的思想情感,可以利用古诗词的易记易背的特点,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诵。如:《墨梅》、《竹石》、《石灰吟》、《菩萨蛮》、《卜算子》等,使学生通过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郁的古诗词,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妙。并且,在讲授和阅读《氓》、《采薇》篇章之后,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和学习《诗经•郑风•子衿》、《诗经•魏风•硕鼠》、《诗经•魏风•伐檀》等其他阅读名篇,以实现延伸和拓展阅读,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2)寓言、传说及历史故事的阅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和融入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寓言、传说及历史故事等,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牛郎织女》等,通过简洁、传神的寓言、传说故事,刻画出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以其诙谐幽默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的阅读,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阅读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就可以使学生明白这个历史故事所蕴含的知错能改、宽容大度的道德品质,体悟其中内蕴的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和学习《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可以让学生理解思想目光短浅的自负心理的害处,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3)传统历史文化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知识,通过阅读《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八国联军侵略中华的史实;通过阅读《丝绸之路》把握各民族之间友好交流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情感。(4)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穿插和融入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小学生通过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章节选读,可以领略到孔明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周瑜的心胸狭隘、小气善妒;鲁智深的智勇双全等,从而更为全面的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状态,较好地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4.实现传统文化阅读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相融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将传统文化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将传统文化阅读的情境与生活情境相融合,感受到真实的、可以触摸的情境和氛围,则可以更为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悟。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可以结合《牛郎织女》的阅读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代人民对于自由美好情感的向往之情,教师可以将这个传统文化阅读内容与生活中的传统节日乞巧节、传统情人节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净化自己的心灵,激发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5.开展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形式,使学生领略和体会到独特别致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可以将闽南文化引入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中,通过鲜明富于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使学生喜爱闽南民俗,增进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实现对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师可以在小学阅读课堂中让学生学习闽南歌曲和闽南语言,并播放闽南流行的歌仔戏,呈现丰富多样的闽南歌仔戏中的乐器,使学生领略到闽南文化民俗之美。还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了解闽南文化和语言,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有“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其中“斜”字的闽南发音为“xia”,而非“xie”,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闽南文化民俗与汉语的差异和音韵的变化。另外,还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闽南的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等,如:可以向学生讲述闽南文化信奉的妈祖、道教等;并向学生介绍闽南文化极为流行的纸画、剪纸、木偶、高甲戏、梨园戏等,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传统民俗文化知识。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取适宜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将其渗透和融入到阅读课堂的教学之中,引领学生细心地揣摩和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情感,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充分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较大的提升,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杨丹.探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引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03).

[2]刘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08).

篇(10)

1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学校素质教育方案提出,我国农村教育已经做出了深层次的变革,也针对教学弊端的存在进行了有力的教学方案及各项教学制度的改善。然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满堂灌”教学模式仍频繁出现。加之我国农村小学教学设施的落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现有的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以此下面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现状加以主要阐述。第一,阅读教学形式片面化。当下新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多媒体阅读教室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学质量尤为重要。然而部分农村地区对于小学的语文教育无法满足多媒体教育的要求,无法从根本上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更不用说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主动性了。第二,阅读范围与内容单一化。现当下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师资数量的缺乏,一名任课教师同时兼任多科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学校图书馆因为经济、地域等条件制约,学生不能很好地接触大量的阅读书籍,造成学生阅读的局限性,教师在课堂上又不能及时的将时下最热门的书籍、报纸、杂志等转述给学生,而只是一味的按照语文课本阅读教学,课堂效果粗燥无味,极大的限制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第三,学生阅读经验与基础知识的欠缺。一方面由于农村家长为了满足正常的日常基本生活外出务工,农村大部分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从而缺乏日常的学习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师资力量落后,学校不能很好地从根本上贯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传统理念。学校仅仅作为管理孩子日常生活的工具,并没有满足学生的阅读知识学习,使得农村孩子的语文理解能力与城市孩子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2 素质教育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技巧与策略

2.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式阅读

新背景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提倡自主、创新、探究、合作的新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独立的完成日常的阅读篇目,从而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要求,满足学生在各方面的积极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实际创造力,适时的调整日常的教学进度计划,一切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创造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篇目《将相和》时,可以由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根据课本上面的内容排演话剧舞台剧等,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使得学生充分了解史事的发生,帮助学生快速的了解阅读内容,调动学生在阅读上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真正上的做到自主体验式的阅读,从而加深学生对阅读思考的同时也充分体会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精神熏陶与享受,这些都对于小学生从小树立健康和谐的成长目标有着事倍功半的作用。

2.2多媒体教学的定向引进

当下是一个以科技力量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时代,科技对于学校教育实力的提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奠基石,直接决定着人才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程度,因此,在农村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根从上认识到多媒体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抓住一切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的兴趣与能力。例如:教学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制作与之相关的PPT与动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从而不仅使得学生了解到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使原本粗燥难懂的科目变得简单易学,学生也能乐在其中。由此可见,新背景下的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技巧的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定向引进是其重中之重。

2.3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这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是不谋而合的。在这里笔者要明确指出的是在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调动其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小学生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还没有对事物形成真正上的感知能力,教师应当充分提供学生自由,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出发,以学生的阅读视角进行阅读教学。例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设计广泛的阅读篇目,充分涵盖科学、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关注点,这样就可以让整个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小学阅读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才是其关键之所在。

2.4质疑性阅读教学技巧的引进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随着长年累月的积累,学生已经基本养成日常的语文阅读能力与习惯,基本构成了固定的行为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就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技巧方面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这就涉及到了质疑性阅读教学技巧的引进,教学要主动引导学生提出阅读疑问,通过质疑、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充分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学习疑虑。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充分地的理解学习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为日常教学营造一个趣味十足的氛围,对学生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阅读技巧的探索与构建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阅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式阅读、多媒体教学的定向引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质疑性阅读教学技巧的引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淑燕.新课标下的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 学周刊C版. 2014(04).

篇(11)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能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现代信息条件下的网络平台具有强大的信息容量,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能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要结合教材,选择与教材联系紧密的补充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增大阅读量。所选材料首先应该与学生学习的课文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拓展。其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难易适合。例如,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播放情景朗读导入新课,接着用目标导学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读懂课文,积极思考问题,并在书上作批注并质疑。然后借助语音视频,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在精读的基础上,播放田忌和齐威王在赛马大会上两次激烈的赛马场面,运用直观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形象地感知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的全过程。对课文中孙膑说的“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这一关键语句的理解,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田忌第二次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一目了然。师生在人机互动中运用听、说、读、写、观察、想象、思考等方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骏马腾飞的动人情景,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之后的思维拓展练习中,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高举双手,争着为齐威王出谋划策,准备在第三场比赛中打败田忌,接着,请班上的一位学生上机操作,点击课件,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打败田忌。此时,掌声不断,听课的教师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于是我及时表扬鼓励:“你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孩子,新世纪,你能行!”再如,教学《三味书屋》一课,我在课前一周就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夹,课堂上让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取资料,为学生理解这篇比较抽象和难懂的课文打下基础。又如,在教学《向往奥运》一文时,我在教学设计中借助于PPT课件,课刚一开始,我就播放2008年第二北京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场面,会场上人们欢呼跳跃,一片沸腾。听到解说员热情激昂的解说,看到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激昂的音乐中入场的情景,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奥运会场。学生们也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情感,个个处于极度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中,有的学生欢呼起来,有的学生从凳子上站了起来,高举双手,呐喊着!教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有关奥运的课外阅读材料目录,组织成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课外阅读小组内开展阅读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