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英语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动机退化的程度。在参加研究的100名大学生中有88名学生表示他们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动机退化的问题,大多数同学是在某些单独的场合下出现的。许多的学生发现动机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他们对于动机退化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不感到惊奇,也没有表现出不愿意承认动机退化问题的存在。研究还表明即使他们知道这样的问题在存在着,而且,对于动机退化这样的问题也感到不舒服,但是,他们也似乎已经接受了这样的问题,而且,在88名学生中,22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曾经克服了动机退化的问题,但是并不是完全地没有了动机退化问题,在随后的某些学习时间里还会经历动机退化的问题,而且,他们还表示,动机退化的出现是时断时续的。
第二个问题是与学生所感受到的导致动机退化的因素,即,使他们失去了学习语言的兴趣的相关原因的。分析发现了与48种动机退化因素相关的372种因素,这48种因素又被归为两大类:内因和外因。前者包括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他们缺乏成功或者经常失败的体验,与他们的自尊有关的事件等,后者包括与教师相关的因素,学习环境,以及其他的相关的因素等。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由学生所归纳出的与学生相关的动机退化内部因素占了学生所感知到的动机退化因素的36%,在学生所感知到的动机退化因素的372种因素中,学生的内部因素占到了135种。学生的挫败感或者缺乏成功感是最为相关的主要的内部因素,占到了学生所感知到导致学生动机退化的内部因素的17%。65个学生提到,因为英语的背景知识水平的下降,他们已经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所持有的不端正的态度被学生提到了58次,占总数的16%,学生所提到的动机退化因素的3%是与学生的性格,即,自尊,相关的。
而学生所感知的外部的因素却占到了学生所感知的全部因素的64%。这些因素被归为三类:与教师相关的因素共有129个,占了总数的35%,学习环境因素有90个,占了24%,其他的动机退化因素18个,占了3%。与教师相关的因素是学生最为频繁地提到的因素。工作效率低下和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尤其能够经常地导致学生的动机退化,与教师的工作效率低下和不适当的教学方法相关的因素被学生提到了97种,占了总数372种当中的26%。
在与教师相关的因素中,教学方法是学生所最多次提到的导致学生的动机退化的因素(26%),下面的相关的因素的顺序依次是:教师行为(7%),教师能力(4%),教师的划分等级的做法及教师所进行的考试(1%)。在88个感到有动机退化问题的学生当中,有59名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不适当的教学方法的影响之后产生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可以引起9种动机退化因素,其中,没有创造性和枯燥的教学方法最容易引起动机退化。
在学生所提到的动机退化因素中,与学习环境相关的因素占了总数的21%,学习环境尤其会引起5种动机退化因素,他们包括:不愉快的学习氛围(5%),不充分的使用英语的机会(5%),不利的学习条件(6%),不好的课堂时间(3%),所选择使用的教科书(2%)。还有两种因素被归纳出来,放在另外两种外在因素类别当中:指责和负面的变化。
二、不同的动机退化因素的影响程度
第三个问题是与不同的动机退化因素的影响程度有关的,参加实验的对象被限制在了88同学中,他们多少程度上曾经有过动机退化的体验,这88名学生包括了三类:第一类学生(53%),他们已经成功地克服了动机退化问题,第二类学生(24%),因为在有些时间,他们还会感到有动机退化的现象,还得强迫自己去学习英语,所以,他们还不能确定是否是已经克服了动机退化问题,第三组学生(23%),他们仍然一直感觉到动机退化的问题。
根据这三组同学的动机退化类型的分布情况所表现出的趋势来看,尽管在数量上还有一些差别,但是,总体来说,这三组学生的动机退化的类型的分布是十分相似的。研究者发现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的动机退化因素更容易被克服掉。
三、克服动机退化
为了更好的理解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学生是如何克服动机退化问题的,研究者对于他们的文章中的这一部分做了比较,将他们的答案分成了两类: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第二组的大多数学生所提到的帮助他们克服了动机退化问题的因素是与内在因素相关的,占了这部分答案总数的71%,而外部的因素占29%。对于学生克服动机退化因素具有明显的帮助的5种因素有: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27%),个人的原因(16%),自我提高(12%),自主学习(12%),和对于英语语言的主动的态度(4%)。这些由学生所作出的答复反应了学生如果时刻记住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就会经常受到鼓舞,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就更有理由去克服动机退化问题。学生所提到的外部因素有:教师行为的积极转换(6%),教学方法(7%),学习环境(9%)及来自外部的鼓励(7%)。
这三组同学在恢复动机的原因数量方面是有差别的,其中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平均有2个理由,而第三组的学生只有一个理由。似乎可以说,学生所具有的克服动机退化的理由越多,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完全地克服动机退化问题。至于恢复学习英语动机的因素,如果与导致动机退化的因素相比较的话,内部因素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外部因素更大,学生的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这个内因显得更加地突出,他们认为从英语学习中要得到的最实惠的东西就是将来他们可以凭借熟练的英语得到一份好的工作,这一点不仅在恢复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很重要,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为重要的是,仅仅在第一组的学生中发现了自主和自我发展的内因。也就是说,学生自主地学习英语会推动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取得更好的效果。使他们感觉受到了驱动,能够完全地克服动机退化问题。所以,学生对于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是一条基本的内因,它激发和维持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因此,我们有理由提出:学生的自我主动性在克服动机退化问题中的过程中是一个需要加强的重要的因素。
四、讨论
很显然,动机退化现象不仅存在,而且,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大量的动机退化因素是与教师相关的。教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和动机退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如果老师意识到了学生的动机退化现象,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好地摆正位置,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动机退化问题。
在与教师相关的动机退化因素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导致动机退化的最大的根源。大多数的学生承认他们曾经受到过教师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地影响。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去进一步地考虑在教学中所使用的英语教学方法,更好地去理解教学法与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间的不吻合情况。尽管有时教师十分的投入教学,但是,如果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和学的效果也不会很好。尽管教师不可能迎合所有的学生的需要,但是教师还是需要在课后去总结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他们对于学习的满意程度。这样,教师就会使教学效果更好,更能够密切地与学生溶为一体,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也需要注意在课堂上的适当的行为,这是因为不适当的行为会伤害学生,使学生产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得到难以克服的负面的情绪和感受。
一、调研背景
江苏大学大学生创业基地正式开放,让许多大学生创业梦想得以变成现实。学校不仅向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还配了办公桌、电脑,此外还定期请专家提供创业指导。消息传出后吸引了一大批创业团队报名,经过专家对“创业申报书、现场问辩、公司运营情况”等几个方面对创业项目进行了综合评审,最终确定了王磊杰同学创建的“思远科技有限公司”等14个项目首批成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
目前,江苏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第二批申请入驻工作已经全面启动,除在校园内人流密集处摆放展板宣传外,校团委网站上也登有相关信息,江苏大学还发动各个学院组建、推荐创业团队入驻。
有创业基地的一步步扩大,可以看出学校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视,同时也给江大的学生,不管是想创业的还是不想创业的,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项目就是着眼于江大学生感觉到的创业孵化基地带来的影响所做的研究。
二、调研方法
项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为指导,在江苏大学范围内,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展开抽样调查(随机抽样为主,典型抽样为辅),以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实践进行调查、收集信息(主要是已经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学生和未入驻的大学生两个群体提供的信息);获得足够有效信息后,采用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并且建立相应的模型,探求数据背后的规律与启示。
1技术路线:
2实验方案:
与技术路线所展示的一样,显示设计问卷,然后组织人员进行问卷,两次调查之后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整组人员完成调查报告。
三、创业孵化基地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实际操作中对调查人数进行了修改,选取了200份江大学生所做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江大学生对于进军创业孵化基地所需要基本的能力素养有一定的见解。对于最重要的素养,认为是有责任感的占356%,认为是敬业精神的占158%,认为是开拓精神的占314%,认为是好奇心的占75%,认为是冒险进取的占97%。
在学生认为进军创业孵化基地的最大困难的问题上,有516%的学生认为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有170%的学生认为缺乏环境氛围,有78%的学生认为缺乏创新实践活动。学生们对于创业障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概念的认识,根据调查:有527%的调查对象认为创业就是开创一份事业;有185%的调查对象认为创业就是开办一个企业(公司);有150%调查对象认为创业是开发一项前沿科技。
很多的同学选择毕业后继续创业,充分发挥年轻人的热情。在孵化基地的创业经验也给他们很大的信心,他们都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创业创造属于他们的一片天。
创业孵化基地的成功建设,也让很多的同学跃跃欲试,他们都有一颗创业的梦。正好我们发现学校对于创业孵化项目很支持,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零负担”的创业平台——创业孵化基地,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享受到“四免”:免费场地、免费办公设施、免费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免费创业培训。这就很大的节省了成本和时间。并且江苏大学正在和京口区高创中心、第一楼街步行街管委会进行协商,把逐渐成熟的团队从学校推向地方继续孵化,等到孵化成熟后可以成功地走向市场,这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大的契机。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我们得到的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第一:对于学校推进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重要的是加紧学生创业基本素养的培养。而这其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团队精神——这四个字也许是最平常最易懂的管理概念了,但由于大学生这一特定创业群体,一般为年龄在25岁以下的大学生,他们的社会与人生经验都不足,而且处于热血沸腾的感情阶段,个性化、自信力等都较强,所以在团队组建、团队分工、团队规则制度等诸多体现“人与人合作”的工作中,大学生创业者往往会出现“一人是龙、二人是虫”的情形。纵观当前时展趋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任何创业者想依靠单打独斗而胜利的可能性已降得很低。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以已为主、刚愎自用等不利于合作创业的情形。所以建立团队合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学校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概念的学习。只有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创业,才会知道如何正确的进行创业计划。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创业者在企业定位、战略策划、产权关系、市场营销、生产组织、团队组建、财务体系等一系列领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大学生有了好的项目或想法,只是代表“创业的路”刚跨出了一步,而在我们的大学生创业者中,认为凭一个好的想法与创意就代表一定能创业成功观念的人也不少,而在创业准备时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准备不充分或根本就没有思考对策与设计好退出机制,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面因素浑然不知,而导致一开始便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使创业者还没有走出多远,即以失败告终。所以创业者不是全才,但要着眼于全才。
第三:作为创业者,要充分利用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人脉,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为自己的创业梦插上翅膀。这个社会,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人在做,所以人脉关系的积累很重要。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票,人脉关系不好,就不能募股。扩展人脉关系,多结识比自己能力强比自己有钱的人,寻找他人给你投资时,对你认可的有钱人就会给你投资,这就是人脉关系作用的显现。你拥有了能力经验而且选择的项目非常好,又结识了认可你的有钱人,自然有人会给你投资的。
希望每一位有创业梦的同学都可以把握住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继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外语教育应是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能理解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存在的差异,培养学生在适当场合面对不同对象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的知识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不注意语言在交际中的重要价值,重语言而轻使用。在外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经过了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英语学习,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后,学习者已经从学习、模仿进入到了实践运用的阶段,并开始尝试着将英语作为一门新的语言来使用。但由于对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匮乏,使得学生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还沿用着汉语的交流习惯,因此他们常常造句语法准确,却违反英语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背景,语言不恰当或不得体,使听者心生尴尬,导致交际失败。
二、语言、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
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就是文化的学习。在世界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长河中,各族人民根植于各自文化中所发展出来的语言风格各异,都具有其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反映着该民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劳动价值和生活习惯,记录,承载,也构建了文化。如果抛开文化属性来谈语言,无疑是苍白无力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手段,是储存着文化信息的代码,并在持续不断的交际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文化是人们观察、认识、评价和行为活动的方式,所以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是相互依托,不可分割的。学生在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本质上就是在和英语语系国家的文化进行接触和碰撞。交际失败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在教学中应将英语国家有关的文化背景的相关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按照英语的语用原则来交际。交流者需要走出自身所在国家的文化局限,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根据语境恰当地运用语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知识背景的教授是由英语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所决定的。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英语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风土人情、行为习惯,让学生浸润在英语国家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对促进学生英语的学有裨益。
在知识文化构成中,有被世界各族人民所共同认可的知识文化,如国家的发展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发明等,这部分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固有特质,如传承性、共通性,易讲解性,是可以通过学习加以了解的,不容易因为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让人产生误解。还有一部分如交往礼仪、风俗习惯、、文化变迁、民族禁忌等交际文化,这部分文化往往无法系统明确地说明,但却内化于人们的内心,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文化背景不同的两方在交际时发生误解,最终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英国语言学家Thomas认为:“在交际中,如果说话不合乎语法逻辑,最多会被认为是‘对语言掌握得不好’;但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他就会被认为是‘不真诚的、欺骗性的或存心冒犯的人’”。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中庸之道,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往往不直接表达自身的观点,话语中常带有模棱两可的意思。比如两人在街上相遇,一方说有时间到家里坐坐,另一方说:“一定、一定”,表达了积极的应和。而双方都明白,这次邀请不一定能达成,只是客气的表示。而西方人在表达上则更为直接,肯定与否定都比较明确,习惯于将自己的观点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如果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西方人相遇,这位西方朋友出邀请,充满诚意地请客人到家里做客。虽然中国朋友可能不愿意前往,但东方文化所追求的与周围人群建立和谐关系的需求促使他没有直接拒绝邀请,而是礼貌性地回应:“一定、一定”,这时,误解便产生了。中国人可能是礼貌性地回应,不见得一定要登门拜访,而西方人则会认为对方已经应允,随后会敲定请客的日期和时间,结果使两个人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还有在中国常出现的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例子就是中国服务员在回答外国客人的称赞时会说“That’s my duty”。这位服务员的本意是要表现出谦虚,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体现出东方人谦虚为美德的文化传统。而外国人的想法是要表示他衷心称赞对方的服务,并且认为对方会回谢以表示接受。这就是忽视了文化背景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语言、交际、文化是紧密结合的一个整体,“语言、文化、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语言承载了社会的发展变迁,文化通过不同语言民族之间的交流进行传播和发展。可以肯定,文化上的诸多差异都有可能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造成交际的失败,如果误解严重,还可能爆发较为激烈的冲突。文化既从个体身上反映出来,更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的体现。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很少能处于目的语文化的环境中,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使其能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师就要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各种交际语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语用能力,使学生既掌握了语言知识,又能够恰当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一)从改变课堂内容设置入手,激发学生进行跨文化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大多缺乏使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时不能与大学生的生活圈子紧密衔接,难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课堂中加入了“每课一星”的环节,让学生自发组成五人一队的展示星小组,在每堂课开始后的十五分钟内用英语做兴趣展示,展示的主题是中西方文化,而内容则完全由组内成员商讨决定,不再是老师单向讲授。这个活动给了学生们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小组成员在课下积极讨论,收集资料,创想构思,不断地在实践体验中增强对英语系国家文化意识的理解,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这个活动,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同时,也希望通过学习英文表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生们的展示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喜剧、歌舞、报告、新闻播报、电影片段、名人模仿等,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时事热点、个人兴趣分享、英美趣闻、时尚明星、国际赛事等,很快在同学中引起了共鸣。展示完成后,学生们一起就话题讨论,也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和效果。
源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学生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翻译不当的情况,在一次展示中,学生介绍中国的科学研究成果时说,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壮大,各种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研制青蒿素用以对抗疟疾的专家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雨后春笋是中国的成语,语出宋代文学家张耒的《食笋》诗:“荒林春雨足,新笋进龙雏。”形容春雨过后,竹笋生长的迅速且数量众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学生在翻译时按字面意思直译为: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实际上,翻译成英文中对应的表达方式:Bamboo springs up like mushmoms――像蘑菇一样迅速地生长更为地道。
经过了两个学期的展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学习的热情明显提升,在课堂外主动搜集资料,通过查阅图书、网络等渠道,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在学习中增强了对英语系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锻炼了口语表达,提升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意识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机会不多,而课下学生又缺乏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从小学开始,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大都是背单词,练句型,翻译,学生已经习惯了将接受到的英语信息翻译成母语,再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来记忆。在表达时,再从脑海中以母语的表达方式提取出来,翻译成英语进行表达。这时,内化于民族心理深层次中的本族文化背景会被不自觉地成为对他族语言和行为的评价标准。而在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长期的课堂学习逐步掌握了语言的规则,但却不能正确理解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背景文化和使用这种语言行为的语用知识。学生为了尽快地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也会自然地将母语的语用规则借用过来,就产生了语用负迁移,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Chinglish(中式英语)。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英语学习原汁原味。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东西并作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意味着外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目的语本族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保证整个交际过程的有效性。”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发展使文化交流打破了空间限制,因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中会导致文化上的差异更加显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都存在着差别。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爱德华・霍尔指出:“文化即交流,交流即文化;文化不是单一事物,而是多种事物;文化是联系人与人的纽带,是人与人互动的媒介。”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文化意识的敏锐性、积极对待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主动避免交际失败的情况的出现。
为了能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跨文化意识,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在课下积极主动地去找出中英文化中语用失误的例子,并且要自己查找资料,总结更正后拿到课堂上来讨论,和同学们共享。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学生在公园游玩时发现了几处标识语的英文翻译可能存在语用失误,就记录下来,并且在回来后主动查阅字典资料求证。例如:“小草微微笑,请您勿踩踏”的标语被翻译成“Little grass is smiling slightly,please walk on the pavement.”注意安全”的标语被翻译成“Take safety”。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找到了英语中对应的表达,正确的翻译是“Keep off the grass”和“Watch your step”。同学们还在课堂上讨论并总结了在标识语方面,中西方人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以及中英文表达方式的不同,避免在今后英语的使用中出现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给养浸润、点滴积累的过程,是在各个因素交错影响下不断地提升的。同样,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没有终结的过程。高校课堂是学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大学的学习生活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阶段,随着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还将有更多的跨文化交际将发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之中。美国的语言教学法专家C.C.Fries认为:在实际的交际中,准确掌握并深入理解一门语言,需要对各种语言的使用场合的特点作系统的观察和记录。这时必须很细致且富有包容心,“其目的既不是为了以自己的做法为依据来衡量对方,也不是为了发现奇特的风俗,而是为了尽可能充分地理解、感受和体验”。要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细心观察、善于学习,培养兴趣、慢慢积累,除了通过各种途径积极间接地获取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以外,还可以通过走上社会后,与外国人的交际实践中直接获得丰富当地文化、礼仪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三)培养学生具有多元文化包容理念的跨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与文化的相遇不再是兼并,而是包容与理解。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性烙印和价值取向,形成了世界上多种多样的绚烂多彩的文明之花。文化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当代大学生是将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的友好使者,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他们面临的跨文化沟通形式是多样的,因此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所生活的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让他们拥有一颗文化宽容心。
文化宽容心,就是指置身于本族文化之外的文化环境中的人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他族的文化形式,并能够坦诚地接纳并欣赏对方。宋梅砚认为:“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学生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比较和反思,形成对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各国文化的认同、包容和尊重。”当代大学生应该放眼世界,心胸开阔,尊重理解,具有民族自豪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文化差异有高度敏感性。在理解和接纳他族文化的同时,也让世界听到本族文化的发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52
网球运动是一项具有高对抗性、高协调性、高紧张性、高技巧性的运动项目。对于运动员,网球不仅可以激发斗志,令人兴奋,还可以增进健康和友谊;对于观众,网球也是最令人兴奋和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网球运动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它对网球参与者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网球运动及网球文化的内涵和功能进行阐述,进而分析高校网球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后结合实际提出建议。
一、网球文化
(一)网球文化含义
网球文化它是由网球这项运动所创造的,绝非是与生俱有的,所以谈到网球文化必须要同网球运动这个主体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联,脱离网球这项运动只谈网球文化,会使网球文化失去意义,它一定要在这项运动中吸取营养才能不断兴旺。网球文化给予我们的是各种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激情的竞技网球比赛提高了观赏性,参与网球运动的快乐感体现了它的吸引力,网球运动在各个层面上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网球文化的功能
1.健身功能。
网球文化它是通过网球这项运动为主体通过实践活动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它能促进参与者增强体质,提高网球技术水平最后达到健身的目的。
2.娱乐功能。
网球运动不仅可以使参与者通过运动获得成功或发泄后的喜悦,更能使爱好者通过欣赏网球比赛、阅读网球文章中获得愉悦,通过参与网球运动,感受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所带来的快乐。
3.经济功能。
网球运动又被称为“贵族运动”,主要原因在于这项运动的耗费资金较大,网球拍、网球场地、网球服饰及训练这些都需要参与者进行消费,随着这项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吸引了众多爱好者的参与,这样便促进网球消费的增加,从而推动这项运动逐步实现产业化,为国家和个人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应。
4.政治功能。
一场网球比赛,它不仅仅是运动员之间的较量,更是队与队、学校与学校,城市与城市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更能彰显我们的 自信心和自豪感,更能赢得对手、其他学校、城市、国家的尊重。
二、高校网球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大学生良好品行的发展
网球是一项文明的运动,网球运动可以让人充满拼搏、积极奋进的正能量,这样的网球文化进入人们的生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们注意品行。
(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起到健身作用
网球运动是一项有氧运动,它可以使大学生的身体各器官功能起到促进作用还能完善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最终起到健身作用,更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养成。
(三)促进高校网球事业的发展
高校大学生人数众多,他们参与网球运动的程度也会比较大,随着时间的积累,会使网球事业在高校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大学生通过参与网球运动,更会激发他们对网球事业的投入度。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气质
网球文化有着高雅、文明、礼貌的内涵,网球比赛中运动员与对手之间、与裁判之间、与观众之间都需要以礼相待,保持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学生在高校网球文化的熏陶下,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良好气质,
(五)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网球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仅要有超高的技战术能力,更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一个高竞争性的对抗运动,有利于培养运动员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当代社会中生存所必备的,高校网球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
三、高校网球文化对大学生的培育
(一)培养参与者良好的个人品行
网球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网球运动员,他们在场地上的个人品行一定要规范,场上尊重裁判、观众,场下尊重对手、教练。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学会网球技能和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道德素质和品行。
(二)掌握必要的网球运动礼仪与规则
有人称网球运动为绅士运动,因为网球礼仪是网球运动的主要部分,大学生不论男女不论是运动员还是爱好者,都应认识到这项运动的高雅绅士之处,无论是场内外都要保持良好的仪态和礼数。所以大学生应遵守网球比赛规则和掌握文明的网球礼仪,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网球协会、俱乐部
通过建立网球协会、网球俱乐部这样的形式,使网球爱好者找到组织,这样不仅给网球爱好者一个学习网球的机会,更给他们提供一个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的平台。
(四)提高领导的重视度
高校中网球文化的传播和网球运动的普及与网球场地设施密切相关,一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就会使这项运动得到更好的发展,他们会愿意出资金改善网球场地设施,从而为网球在学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营造良好的网球文化做贡献。
四、小结
网球对社会、学校、个人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高校中网球运动的开展,对大学生各个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当然在这项运动普及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意传播网球文化的价值,让网球运动在高校中更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清江.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及制约因素.2003.
一、校园隐性文化对农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影响
1、经济压力对农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阻碍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在精神抑郁上高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大学生。说明贫困大学生更加紧张,压力大,心情郁闷,不开心。经济贫困是引起这些大学生精神抑郁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很多农村学生的家庭贫困,他们上大学的学费大多数是借来的。有的在学校里办了助学代款,有的在勤工俭学。随着中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所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生具备英语交际能力,尤其是较强的听说能力。如果学生缺乏起码的学习工具,仅靠上课有限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学习英语,是远远不够的;大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到了大二和大三,学生有许多自已支配的时间;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又要忙于打工;这必然会对他们的成绩,特别是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造成影响,使他们落后于其他同学,从而导致心理上的压力。
2、人际交往的自卑对农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地理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农村来的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往往较为欠缺,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过分敏感和被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在吃、穿、用度等方面都比不上来自城里的学生;于是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对他们的英语学习造成了阻碍。从边远农村来的学生,由于中学时期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听说能力没有受到训练,有的学生连基本的语音、语调都不清楚;而且,由于自卑心理,使他们上课无法开口说英语;别人说的时候,他们只能当听众,或者是呆坐在教室里无可适从,教师一再强调他们开口说英语的时候,他们常常以不会说为借口。他们也不敢到英语角去训练自己的口语。于是,其他的学生在努力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时候,而他们却把大好的时间和机会错过了。这就阻碍了他们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以至于使他们无穷的潜力难以发掘出来。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的进一步增加。
3、就业压力对农村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妨碍
目前,英语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以便让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志。但是,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英语过四级或者是六级,于是,学生们为了今后能找到一份较满意的工作,就把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他们学习英语的目标。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找工作全靠自己;于是,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为了速战速决,于是不遵循语言学习的原则之一:简单性的原则。他们课外拼命地孤立地记词汇,或者去阅读很难的文章,大量的生词只有靠查字典才得以进行下去。宝贵的时间就花在查字典上,对于简单点的阅读材料不屑于去学,也没有耐心用简单的材料去训练他们的听力和口语,更不愿意花费时间去英语角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交际能力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使他们也很难通过四、六级考试。由此可见,农村学生就业的压力,严重防碍了他们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农村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对策
农村大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对他们的英语学习,特别是英语交际能力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争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知道英语学习条件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很多心理因素是可以克服的。要学好英语,首先必须树立信心,因为自信心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自信心,才会不顾别人的嘲笑,才能大胆地开口讲英语。其次,要给学生树立榜样,很多从农村来的学生经过努力训练,熟练而精通地掌握了英语,有的甚至还成了英语方面的专家,为他们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第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讨论等。在学习和参与的过程中克服自卑心理,大胆创新。只有这样,他们的潜力才能不知不觉地发掘出来,英语交际能力才会提高,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一、前言
新《纲要》指出: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及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尝试开放式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拓展体育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师指导下,大学生可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教师,积极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伴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普遍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这对于发展大学生个性,提升运动技能,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具有现实意义。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大学生在体育课程选项时存在盲目性、片面性与从众性,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选课的因素,对其实施正确引导,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选课的因素分析
1、考试及课程的难易程度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身体条件有限,他们在选择项目时就会量力而行,尽可能选择自己能力所及的项目,目的是容易通过体育考核;各个项目的考核标准在难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大学生会选择考试难度相对较低的项目,目的是可以顺利通过考试。
2、体育教师的影响
体育教师作为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实际组织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对大学生的选课动机会有较大的影响,大学生通常会从以下四个方面选择心仪的教师:(1)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敬业精神及关心学生的教师一直是大学生选择教师的首选因素;(2)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就心理学角度而言,人的魅力能够产生相关效应,具体可以概括为:仪表堂堂、活泼开朗、充满活力的教师;(3)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业务能力通常指的是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讲解、示范能力,同时还包括课堂组织能力,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还表现在专业理论知识、个人技能及训练水平方面;(4)体育教师的语言导向。体育教师的语言导向对大学生选择项目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那些没有明显兴趣,平时不喜欢运动,容易随大流选项的学生,体育教师的语言导向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
3、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国家及社会对体育的日益重视,媒体对健身知识的宣传及各高校对体育的关注,使体育陆续成为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特别是男生关心并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一直在不断增加。
4、个性差异
女生大都不愿意选择竞争性及对抗性相对较强的项目,这是由男女个性的天然差异决定的,虽然有益于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发展,然而,对于通过提高运动强度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高校大学生体育选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选课时存在盲目及依赖心理
大学生选课时表现为盲目性,看到周边同学选择什么项目的多,便随之选择什么项目,缺乏个人主见,尽量避免与生疏的同学一起学习,总想着与同班同学一起学习,具有明显的小群体意识。
2、各个项目发展不均衡
选项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大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上课,不过,通过实践发现,某些项目选择的大学生特别多(如羽毛球、篮球等),而选择如排球等项目的大学生却寥寥无几。
3、教学时间存在局限性
很多高校体育教学时间安排在学校教学的上午下半段或下午的上半段,突出的局限性表现为大学生上课太集中,场地器材紧张,大学生由于受制于上课时间,很可能无法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项目。
4、体育场馆设施不够完善
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多,而体育场馆设施并没有因此配套,致使大学生所能使用的体育场馆设施难以满足其运动需求,甚至出现凑合现象,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四、优化高校大学生体育选课的途径
1、完善选项时间及课程设置
某些高校在大一第一学期便实施选修课,该选课模式容易增加大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不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最好在大一第二学期开始实施体育选项教学,而第一学期应该进行身体素质及体育基本知识教学,认真做好体育选项前的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健身价值等的宣传引导及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通过第一个学期的学习,了解选课的方法及目的,以此减少选课的盲目性。
2、注重对大学生实施选项目的教育
体育教学作为一个动态体系,大学生是活动主体,兴趣的培养、项目的选择及心理满足等方面,均可以影响其个性的发展,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需对其实施选课目的教育,促使大学生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树立终身体育思想,通过选项课教学培养其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其学以致用、受益终身,实现其身体、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
3、实施分层选课
选课时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基础,需区别对待,如可采用设置提高班及普及班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修过该项目的学生再次选修该项目时可选择提高班),从而满足不同水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最终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提高。
4、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帮其树立自信心
大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尤其基础较差,体能较弱的学生,体育教师刻意要加强对该群体学生的关爱,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大学生增强信心,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并感到自身价值所在,从而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同时,在体育教学考核时需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不仅仅注重大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其学习过程,将其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纳入考核范围,目的使每个学生通过个人不断努力,可以顺利通过考试,以此消除在体育选项时恐惧考试的心理。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选项课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日益展示出其特有活力,并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作为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应该有计划地争取体育经费投入力度,扩充体育场馆、场地,进一步改善体育设施条件,尽可能多地开设新兴的体育项目,切实提升体育场地的利用率。体育选课前需引导大学生体育选项的目的与动机,而作为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提升专业理论知识与业务能力,以此适应大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需积极争取进修、培训的机会,全面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充分利用体育选项课平台,向大学生耐心传授简单而实用的健身知识,切实增强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信心,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其终身体育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明,王文化.高校体育选项课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
[2] 黎伟.影响学生体育选项课因素及其效果的调查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3] 李冬莲,黄秋玲.大学生体育选项课决定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2006(3).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96-03
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实现。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所学专业及社会需求,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进行开发、实施及反馈调整的过程。我们在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及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从学校到工作角色转换过程中影响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角色转换相关理论发展
1.职业发展理论的观点。马克・L.塞维凯斯从职业发展理论的角度提出一个模型,即在从学校到工作(STW)角色转换过程中定位、教授、训练和预演,职业定位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教授注重培养学生在职业计划和职业探索上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职业选择和职业调整的能力;训练是帮助学生明确雇主对员工的社会期望,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角色预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性。
2.职业咨询学习理论的观点。约翰・D.克鲁姆博尔兹和罗杰・L.沃兴顿从学习理论的角度认为学习对培养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需要的就业技能、工作习惯、信念、兴趣和价值观是重要的。根据职业咨询学习理论(LTCC),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来追求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包括基因天赋、环境条件、学习经历和学习结果在内的不同因素相互作用,这些因素都会由于学习经历而发生改变,从而为每个人孕育了一条特殊的职业道路。
3.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罗伯特・兰特、盖尔・海凯特、史帝文・布朗等人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的角度提出人们的职业选择受自我效能、期望结果、目标以及性别、民族、社会支持等环境变量的影响。自我效能是对自己执行工作时的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信念主要来自于知识经验、性别、民族、健康状况等;期望结果关心的是行为努力的结果;自我效能和期望结果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及职业选择是很重要的。综上所述,在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在STW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由12道题目组成,内容涵盖了职业愿望、职业规划、个性测试等方面,职业愿望主要用于了解大学生的求职意向及择业心态,职业规划主要用于了解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整体认识,个性测试主要用于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性格气质。问卷发放的范围包括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澳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在校1~4级的文、理、工、医等学科专业的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6份,有效问卷480份,问卷有效率96%。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最大的个人因素依次是能力占30.7%、信心占17.2%、兴趣占14.8%、学历占14.4%、性格气质占14.1%、健康占8.8%;对大学生择业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依次是就业形势占29.5%、经济收入占25.2%、价值观信念占17.8%、职业声望与地位占17.5%、科技经济发展占10%;从家庭情况来看,影响个人未来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父母期望占29.2%、家庭经济情况占27.3%、亲人劝告占15.9%、家庭阻力占14.2%、其他长辈支持占13.4%。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有21.3%的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从未考虑或等到毕业时再说,说明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调查中还发现有41%的大学生没有将学习计划与职业目标有效联系起来,这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
根据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以及职业生涯问卷调查,中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主要受个人条件、家庭、社会及学校等因素影响,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所做出的职业选择也是有差异的。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实现个性与职业的匹配,有助于帮助他们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目标。
(一)自身因素
1.知识能力。职业学习理论提出学习对培养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所需要的就业技能、工作习惯、信念、兴趣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经验是提高自我效能的主要效能来源。问卷分析显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因素中,30.7%的学生选择能力,14.4%的学生选择学历。个人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来选择职业的机会就越多,知识水平与学历往往是成正比的,而经验与工作年限有关,工作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工作技能越娴熟,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能把知识成功的转化为工作技能会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一种职业往往需要多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必须充分评估自己的知识、能力的优势与劣势所在。
2.性格气质。性格有内向与外向之分,气质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之分。问卷分析表明14.1%的学生选择性格气质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影响。按照霍兰德的人格与职业匹配理论,人的性格气质与职业匹配类型有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人格类型理论表明不同类型的人格需要不同的职业环境,个人的性格气质与职业环境之间相互匹配,是职业满意度和职业稳定的基础。因此,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进行自我人格测试,以充分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矫正自己的个性缺陷,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帮助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寻找到与自己人格相匹配的职业。
3.职业兴趣。问卷调查发现14.8%的学生选择兴趣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影响。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如果他对某种工作产生兴趣,会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按照一般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人们不会选择去生产线上或到煤矿上之类的地方去做工,因为他们被迫在这样的工作中把兴趣消耗怠尽。”可见,兴趣对于克服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具有重要作用。职业兴趣的培养应该从小时候开始,在欧美国家小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日活动、中学生通过参加兼职活动,来培养他们早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学校的职业辅导老师根据其表现进行有效引导,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的。中国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职业计划进行早期的职业探索,需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将职业兴趣与职业计划及目标联系起来,会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过,有时人们也会把自己的职业兴趣牺牲给像高薪、工作安全等外在因素,这样他们就不得不去从事令他们毫不感兴趣的职业。
4.健康状况。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信念的效能信息来源除了性别、民族、遗传、知识经验外,还受到个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由于个人性别不同、民族不同,体质体能也就不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节奏也在加快、工作生活压力逐渐加大,这些变化对现代年轻人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近几年,过劳死现象以及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抑郁、焦虑、失眠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年轻人的健康,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生应加强锻炼,合理膳食,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5.职业理想。职业发展理论在教授中提到职业计划与探索,职业学习理论讨论了职业计划问题,社会认知理论通过目标设定技能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以提高其执行力,可见,个人选择什么职业,以及为什么选择某种职业,通常与其职业理想有关。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从事何种职业的意识和计划,它建立在知识、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选择并准备从事某种职业提供了动力与方向。问卷调查显示,25.5%的学生从中学开始产生职业理想,38.2%的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开始明确职业理想,21.3%的学生至今没有明确的职业蓝图,准备等到毕业时再说,从小学时有了职业意识的占15%。个人早期的职业意识可能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随着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的积累,学生的职业意识逐渐清晰化,成为明确的理想,学校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帮助学生把职业理想具体化,也就是将职业理想固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目标,为了职业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订立学习计划。
(二)学校因素
职业学习理论论述了学习经历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必要作用,问卷调查也发现32%的大学生认为专业特色最重要,其次是就业指导,占19.4%,还有19.1%的学生认为学校声誉对其职业规划具有重要影响,此外,职业生涯课程辅导占14%、教师影响占15.5%。在中国,学生是否具有大学的学习经历,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确起到了指示器作用,而且大学开设的专业教育是否符合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未来的择业要求与职业规划。现在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辅导课程,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计划、职业探索、职业选择、职业调整以及进入职场后的组织融合、职位表现、同事关系、工作习惯与态度等密切相关。但目前中国高校的职业辅导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职业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要求职业辅导老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技术水平与实践经验。据统计,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规划师,而中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仅有1万人,因此,加快职业规划指导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三)社会因素
1.就业形势。在职业规划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关注度最高,占29.5%。据统计,中国大学毕业生2009年已超过600万,2010年将超过700万,目前累计未就业大学生约100万,学生就业压力丝毫未减,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文凭作为一种社会筛选符号本该使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但是如果文凭的发放超过了社会吸纳水平,就会造成文凭贬值,甚至出现教育过度性失业,在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已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仍然“随行入市”,参加人才招聘会不足准备,漫无目的,全靠运气,结果处处碰壁,信心受挫,可见,不打无把握之仗,做好职业规划在学生的STW角色转换过程中十分重要。当然,争取社会支持,尽可能减少职业选择中的障碍,会有助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2.经济收入。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在职业兴趣与目标之间建立联系十分必要,但是他们也承认有时人们也会把职业兴趣牺牲给像高薪、工作安全性等外在因素。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约25.2%的大学生将经济收入作为影响其职业选择的第二大社会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夕阳产业来说,面临着生产成本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一般不愿进入这些经济收入不高的行业发展;而生产环保、节能产品的朝阳产业,高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及垄断性行业相对来说经济收入较高,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因此,大学生在职业探索与选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究竟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还是选择经济收入较高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职位。从地域分布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较中西部地区来说,经济更发达,企业密集度更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在职业定位与选择过程中出现“孔雀东南飞”,纷纷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的重要原因。
3.职业声望。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17.5%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与规划中会考虑到职业的声望与社会地位,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各种职业所做的主观评价。在中国传统社会,职业按照“士、农、工、商”排列,官员文人社会地位最高,商人社会地位最低。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社会的普遍主义价值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评价职业社会地位的价值标准开始多元化。研究表明,现在人们通常使用教育和收入两个指标衡量职业声望,根据中国职业声望调查数据显示,教育与职业声望的相关性高于收入与职业声望的相关性。大学生在做职业选择与规划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从事社会声望高的职位,如高级领导干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高级知识分子(如科学家、大学教授等);其次选择的职位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办事人员,可见,职业声望的高低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的因素之一。
4.社会价值观。职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STW角色转换中对人们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问卷调查也证明社会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同样存在影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与时代变革时期,传统的文化价值观、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及网络文化的激烈碰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在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的意识中已经有所反映。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形式,他们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远距离办公或在家办公,甚至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考虑与谋划自主创业,而不是像父辈所希望的那样找个安稳的职业谋求生计。因此,在这个变化迅速的信息时代,社会文化宣传应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敢于挑战,讲究奉献,帮助学生在人生的职业旅途中起航,实现自我价值。
(四)家庭因素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将自己的兴趣转化为目标以及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和意愿将会受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支持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29.2%的学生认为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期望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影响最大,27.3%的学生选择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其职业规划的第二大因素,父母受其教育、经济状况及社会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往往希望子女进入他们喜欢或看重的行业发展,并不断地对子女施加影响,甚至代为择业。此外,还有亲人劝告、其他长辈支持等因素对处于STW角色转换中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同样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chool-to-Work Transition,Robert W.Lent,Gail Hackett,Steven D.Brown,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2] 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From a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John D.Krumboltz,Roger L.Worthington,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3]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Mark L.Savicka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4]沙其富.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6).
[5]司红.高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规划[J].北方论丛,2002,(5).
[6]赵永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5).
[7]于秀琴.浅谈职业理想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7).
一、引言
“生态学”( Ecology) 这一术语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 Haeckel 于 1866 年在其著作《General Morphol-ogy》中提出,它以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的原理为研究对象。生态学强调生态平衡,也即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个体与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随着生态学原理和研究方法开始应用于社会学领域,研究者尝试将教育置于人类生存环境中,研究教育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机理,“教育生态学”( Ecology of Education) 概念应运而生,其核心内容是教育的生态平衡。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1] 这一思路拉开了英语教学生态化的序幕,为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出现了很多颇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纵观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从教学设计上进行的研究,从整体上考量教学环节和过程;二是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的生态化探讨;三是选取教学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对自主学习、精读教学、口译教学、写作教学、阅读教学进行的生态化探讨。
上述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整体来看,研究还相对有限,研究成果还有待丰富。本研究从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化的整体出发,从教与学、教学要素及教学环境三个生态因子考察网络环境下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化失衡现象,探讨了如何从三个生态因子方面重新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平衡的相关措施。
二、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化失衡的表现
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教师、学生、环境等)都有着各自合适的生态位,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共同实现大学英语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发展。然而,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这一新的生态因子进入大学英语,必然会打破原有的生态系统,出现生态失衡的现象。
(一)教与学及师生角色的失衡
多媒体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部院校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格局,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内容脱节等问题。以青海大学交互式英语教学为例,有1/3教学环节属于上机学习,即由教师监督、指导,学生自己利用多媒体复习学过的知识,这本是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的好机会,但是却由于学生不善于利用网络媒介的信息资源学习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使学生产生“疑惑”心里,挫伤了学习积极性;教师督导不足致使学生学习方法不当甚至产生盲目等心理,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生态学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关系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教师可能是培训者,也可能是组织者;学生可能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能是合作者等,教师期望的学生角色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合作者和评估者,然而在实际学习中主要担任的是知识接受者的角色;而对于评估者的角色教师的期望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生态课堂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权威支配性角色,转变为符合生态学要求的支持促进角色。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教学的中心,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
(二)教学生态环境的失衡
信息技术环境为西部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生机。对于发展相对落后、师资严重缺乏的西部院校来说不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无疑是一个机遇。但是现实却不尽人意:一方面,多媒体用于课堂辅助教学,增加了信息量,然而教学仍以教师单向流动为主,偏重于单词和句型的讲解和练习[5];另一方面,除课堂环境外,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是生态教学的重要环境。课外学生很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没有起到督促、促进和激励的作用。
三、重建信息技术下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平衡
信息技术进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导致各生态因子均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失衡现象,包括教与学的失衡、教学要素(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估等)的失衡及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的失衡。针对此现象,本文认为必须对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进行优化,使失衡的大学英语教学重新走向平衡。
(一)“以生为本”――解放思想,实现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化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以多媒体为媒介的环境中,学生必须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开启和教师沟通交流的平等对话机制,把自己的个性学习需求和期望传达给教师,开展自由的学术争论,为自己争取学习机会。作为课堂生态的两大主体要素,它们是互动发展的,学生只有一改旧有传统,发挥主体意识,才能与教师等其他课堂要素最大化地创造学习机会,实现和谐共生发展。
(二)“以教师为主导”――加强自省,合理转变角色。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化的关键因子――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透彻理解生态课堂的内在要求,不能限于表层意思,而要结合教学实际,把生态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考察每一教学因素,把其当作系统的组成部分整体性地审视。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超越教材的限制,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课堂环境里与教师积极平等地交流,以主体生态化大学的地位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同时能把自己观点引介给师生,并进行探讨,要超越纯知识的探讨,进而上升到文化素养的提升层面[3]。
(三)倡导多样化生态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生态环境应该多样化,师生不能局限于课堂多媒体学习,而应该放眼学习的整个大生态环境,积极加入社会、家庭、媒体等大课堂,增强辨别能力,主动汲取鲜活知识,贯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回归课堂”的循环路线,体现生态课堂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通过大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自己得到整体提升。
四、总结
通过回顾生态学理论进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相关文献,本文在应用生态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失衡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8.
[2]刘婷婷.基于网络多媒体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4).
[3]刘向辉.教学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课堂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3(4):126―218.
[4]年晓萍.“陌生化”:构建生态课堂的潜动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53一155.
[5]任丽.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6]章木林,彭灵芝.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体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3(1):108―112.
[7]张静.民族地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J],海外英语,2013(5).
[8]赵陆.大学英语生态化课堂的构建 奏议[J].渤海大学学报,2013:96―98.
作者简介:
一、引言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才能促进其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自觉、自愿参与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来。对于英语学困生,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使其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理解及认识,提升对英语学的兴趣。
二、大学英语学困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
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心理条件,也是客服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自己又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不刻苦努力,在英语学习上越来越落后,以至于跟不上学习速度,逐渐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情感紧密相连,而师生感情则是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语言不生动活泼,缺乏幽默感就很难吸引到大多数的“听众”。有些教师不关切学困生,反而更多的表现出歧视学困生并存在道德缺失,学生回答错误或答不出来就加以批评,这样会伤其自尊心,使正处于青春期、心里成长期的学生心里产生阴影。有些教师习惯在课堂上随即点名让学生来回答问题,当对知识理解不好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或因紧张或因暂时性遗忘,站起来卡壳回答不上问题来,教师就会转向其他学生提问,而对站着的学生不闻不问,致使回答不上来问题的学生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很是尴尬。
如果学困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逐渐丧失,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及对学科学习的理解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下列举出笔者曾辅导过的英语学困生对学习英语的理解:由于一些原因,学生A从未进行过英语科目的辅导,所以在学习英语时,相对于有过学习积累的同学感到吃力,由于班级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些英语学习的“底子”,英语教师就很少顾及没“底子”的学生,学生A逐渐走进了英语学困生的行列。在心里总队学习英语提不起兴趣,他对英语教学的理解是,“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创新,听起来就乏味,让学生死记硬背单词,没有学习方法,英语学习效率不高。”像学生A这样对英语学习不能正确理解的学生有很多,他们看不到自身对于英语学习认识存在的问题,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
三、英语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遵循学生心里发展规律。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阶段性、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学生学习英语超越了心里发展阶段,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困难,力不能及。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基本上呈现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我评价偏高,较难教育,需要耐心帮助;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对未来充满理想,怀有抱负和创造意向,但往往急于求成,对困难、挫折认识不足,易于灰心丧气或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英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里发展规律,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热爱和关心学生,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这样才能改变学困生的自我评价态度,使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得到提高。“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英语教师能做到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关心、爱护他们,和他们交友,经常和他们谈生活,谈学习,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他们就会感觉到,教师很关心他,重视他。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距离,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困生把情感体验迁移到课程学习中去。
(二)经常与学困生进行情感沟通。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学生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沟通是师生之间增进了解和信任的双向活动。教师更要给予他们以尊重和爱护,用语言和行为来感化学困生。教师要多给予他们以尊重和爱护,用语言和行为来感化学困生。教师要多给予他们爱心,要真诚的尊重和理解学困生,要因材施教,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他们,尤其是不要当众讽刺挖苦他们,这只能加重他们的心理阴影。要给学困生能学好英语的信心。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不能抱有偏见,即使某些学困生考试一直不好,教师要更要激励、鼓励他们,使其得到进步。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不要轻易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千万不能让其产生绝望心理。英语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多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不要认为其学习能力弱就从不提问。
(三)建立学优生和学困生学习互助小组。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互助学习,突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尊、互爱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发展合作观念、合作思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做分层次组合,即学优生和学困生学习互助小组。学困生由于自身学习成绩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需要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帮助,从而达到全班共同提高的目的。英语教师可根据班级里各个学生的性格、英语学习成绩,合理地划分出四人或六人小组。首先让组员之间互相熟悉,进而相互信任,然后再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出合作主题、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从而达到主动探讨、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学困生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在展示中不断的得到提高,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知识,增强了信心,从而英语学习成绩也会得到提高。
四、结论
英语教师的师德、个人魅力、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都会对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然后运用好的教育策略,才能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
参考文献:
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在国家的各个领域都供不应求,大家越来越重视英语的学习与运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①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学生要注重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在跨越种族、社会阶层、教育背景等因素的情况下,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交际。通俗地说,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谈或发送跨国邮件时,甚至观看外国电影都涉及跨文化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调查
大多数人在与不同国度的人进行交际之初,都认为只要学会运用该国度的语言就能很好地与其交流。而事实是除了自身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外,交际过程中的一些非语言因素同样会阻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导致双方即使没有语言障碍经常发生误解甚至交际失败。因此,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现今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结合访谈和数据分析,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分为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比较各年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得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英语语言能力主要包括听(listening)、说(speaking)、读(reading)、写(writing)和译(translation)五方面能力。其中,听和读在英语学习中相当于知识的输入(input),而说、写、译相当于知识的输出(output)。本文着重分析听说写译这四个方面。
听和读在英语学习中相当于知识的输入(input)。由表1可知,学生对于一些隐含内容的文段普遍表现为不能完全理解。通过各年级数据的对比,可随着年级的递增,部分学生的听力能力有所降低。结合教师访谈得知,学生做听力训练碍于其掌握的词汇和短语,对一些连读省音的文段不能完全辨析。另外,紧张情绪容易分散注意力,对所听到的内容产生误解。此外,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大三的教学计划中未设有专项听力课程,因此该段学生听力水平没有明显提高。
表2显示,约65%的学生能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简单交谈,这得益于部分学生在幼年刚接触英语时,就表现出对英语的极大兴趣,而34%的学生在交谈过程中不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这主要是因为个别学生对自身能力进行模糊定位。除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外,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理解,忽视实践训练。
从表3可知,英语专业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随着对写作课程的开设,有明显进步。商务英语的专业性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商务信函的基本能力,同时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自如地运用商务知识书写各类信函。而数据表明大约有36%的学生在写作时,出错颇多。这归因于学生不注重自己的语法问题,导致其在写作时粗心大意,漏洞百出。
根据表4的数据,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普遍表现为:相比英译中,中译英更难。这主要是因为在英译中时,大部分同学可以通过查阅词典大致了解原文大意,用母语进行组织,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对于后者,虽然学生能够理解原文,但无法用地道的英语翻译,且长期存在“中译英比较难”的心理。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多方面渗透跨文化交际,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且艰苦的过程。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帮助学生将理论性知识运用到跨文化交际情景中,从而促使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改变现有教学模式。
在教学计划上,学校应该平衡在各年级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尤其是口语课程,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优势,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融入课堂。
2.充分利用课堂优势,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在原有教学计划中穿插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创设交际情境。教师要确保教授的内容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社会,让学生了解发展需求,并引导其自主阅读外国文学、英语刊物等,利用媒体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阅读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及英语实际水平,制订教学方案,激发其阅读兴趣,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方面,除了要督促其掌握最基础的写作技巧外,还要学会使用高级短语句型,也可引导其使用俗语提升写作水平。在翻译时,教师需要着重讲授短语、语法等,利用课余时间有效地组织学习,使学生的各项能力达到一个平衡点。
(二)巩固听说读写译,消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进行涉外商务活动的前提条件,而学习商务英语是为了从事商务活动,与和自己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为了确保在国际背景下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学生需要配合教师的教学,做出积极响应。
1.克服消极心理的影响,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
成功的交际不仅需要交际者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更需要良好的交际心理。在英语交际中,学生通常表现出自信心不强,害怕出错误等消极心态,这些都会导致交际效果不理想。因此,学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消极情绪,使整个过程尽量轻松愉快。同时,学生应当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客观地分析学习成果,设定一个长期的学习目标,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2.灵活运用学习策略,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以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指导,总结各方面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突破。如:在听力理解方面,提高自身的辨音能力,加强语音语调的学习,比如多听VOA或者BBC等。学生要把握课堂时间多与外教交流,利用现有条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训练提高反应速度和增强记忆效果。在书面表达方面,除了基本词汇的惯用外,还要学会灵活使用长短句,必要时可引用优美句对文章进行润色。在翻译方面,学生需要注重积累专业性词汇,掌握翻译技巧,尤其是英译中和中译英的语法差异。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在当今国际贸易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不仅要考虑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各种因素,而且要把握课堂和实践机会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我们要端正态度,学会灵活变通,正确对待不同的交际对象和场合,尽量避免在交际中发生冲突。学校、教师和学生应相互合作,了解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29.
参考文献:
[1]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赵悦.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4):87-8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87
1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对英语人才需求的迅速增加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同时,在因材施教,培养出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复合型人才的新时代要求下,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然而,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输入式教学已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自主性学习现状分析
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流思想。自主学习包含三个要素: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外部环境。相关研究表明,较强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英语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姚春林,2009)。但是,笔者发现藏族大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2.1 缺乏自主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力因素,是学习者激励自己达到英语学习目的内在驱动力。研究发现,学习动机与学习成就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高动机者比低动机者倾向于有更好的成就作为。因此,如何激发和维持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藏族大学生因其特殊的藏―汉―英三语语言环境和相对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基础非常薄弱,缺乏自信心,外语焦虑和惧怕情绪普遍存在,自我效能感很低。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非常被动,他们认为英语课的学习是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因而缺乏学习动机和持久的兴趣,对英语学习采取消极漠然的态度,表现在课堂上,很多学生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甚至抗拒。笔者所在的学校对藏族学生没有硬性要求英语过四级的规定,这也是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的原因之一。
2.2 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许多研究表明,要提高学习效率,需要学习者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并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然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许多藏族大学生习惯性的接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赖老师,应付老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于课堂活动缺乏参与热情,对于老师安排的课外任务缺乏认真的态度,常常应付了事,对于主动性学习不了解也不知如何去开展。
2.3 不能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自主学习计划可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前者可设定长期的英语学习所要达到的程度,后者则可给自己设定每月、每周或每天应学习并掌握的内容。长期计划是给自己树立一个学习目标,而短期计划则会提醒自己每天都在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计划的完成也会带给学习者极大的成就感。然而,很多藏族大学生普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许多学生反映从来没有想过学什么,怎样学,学多少的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长期或短期的学习计划。他们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背单词,单词记得多了,英语成绩自然就好了。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他们会为了考试去死记硬背,之后很快就会忘记。
2.4 缺乏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策略缺乏了解,学生英语学习方法太过单一死板,以不断重复记忆单词或粗读课本上的对话及课文为主,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甚至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学习策略是什么。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藏族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许多学生的学习已经偏离了其应有的目的,忽视学习过程,只为通过考试而死记硬背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很多藏族学生的学习场所仅限于教室,学习资源仅局限于课本,很少主动利用多媒体网络或图书馆等快速高效的途径来提高学习效率。
2.5 缺乏必要的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包括学习活动前,活动中及活动后各阶段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是明确学习成效,提高学生自信,使学习过程和结果更趋于优化的重要一步。许多藏族大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监控,不能适时地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安排学习、实施学习计划;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适时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补救措施。许多学生都不会也不愿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总结原因,纠正错误,并作出及时调整。
3 关于现状的反思
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我院大多数藏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的现状,极大的影响了学习成果。作为民族院校的教师,我们需要从藏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才能寻找到合适的对策来改善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等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灵活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并能及时有效的进行自我监控,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杜洪波.藏―汉―英三语结构下藏族学生英语学习特点浅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
[2]胡鉴明.论中国西部英语教育现状与发展[J].交际法和中国英语教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