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贸易的关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以往大部分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常常停留在出口贸易模式方面,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也只是流量而非存量。本文引进了贸易模式演进的概念,使用流量与存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从贸易总量、贸易结构、贸易条件三个方面较为完整地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贸易模式演进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1)外商直接投资指数和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成正比。(2)FDI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模式有长期均衡显著影响,会引起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比重的上升,有利于我国贸易模式的正向演进。(3)外商直接投资指数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总指数的改善起积极作用。
迄今为止,全球化的浪潮发展得如火如茶,国际投资使得国际贸易的发展更为迅猛,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写作硕士论文发展使得国际贸易的作用发挥得更为自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538万亿美元,超过2000年创下的前历史纪录1.4万亿美元。其中,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吸引的FDI总量居世界第五位。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非金融机构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按照uNcTAD①统计,为670亿美元,下降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的FDI从最初的每年几亿美元到后来的每年十几亿、几十亿美元再到现在每年几百亿美元,可以说FDI在量上的发展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增长。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增大,国际游资等大规模FDI流入中国,2007年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较上年增长13.8%,创下了中国FDI的最高纪录。FDI对我国经济的各方面影响甚广,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外贸进出口的贡献。从以往的数据及前任研究成果看来,FDI与一国的贸易额有极大的关联性,并且相关系数还不小。从我国的情况看来,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扩大自身优势产品进出口不仅大幅度增加了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量,而且对我国进出口结构也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亿美元,增长20.0%。出口大于进口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5亿美元。与此同时,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1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6%②。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FDI对我国贸易模式转型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FDI和贸易进出口额虽然增长迅速,但我国目前进口的是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制成品却大多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③,或者是粗加工或初加工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仍然很少。具体表现在纺织品出口比重过高,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贸易利益与贸易总量相比十分之少。但是仅仅从总量上分析FDI与我国贸易结构的关系显然是不妥的,这也正是之前的学者研究时容易忽略的地方。本文将通过FDI如何影响贸易模式的理论研究及对FDI和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贸易结构、贸易条件三个角度的实证分析来研究其与贸易模式转型的关系写作硕士论文及其从何种机制、渠道来影响贸易模式,并据此探索应当如何对FDI在各个层面加以引导,为今后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列世界第三。如何完成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型,如何利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创新优势寻求贸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我国这阶段外贸发展的主要问题。电子商务引起的贸易创新将给我国经济及外贸企业发展带来以下影响:
(l)调整外贸产品结构。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更加突显。各类高科技产品、开发软件、视听产品、法律服务等产品和服务需在政府产业扶持与出口诱导下快速发展。
(2)改变贸易条件。电子商务突破服务贸易的时空限制,为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供良机。对于我国,因为处在发展中国家阶段,在中间产品和标准化制成品方面,商品缺乏相对优势。但是在电子商务引导的创新领域,相关数字产品的商品和服务,却具有共同的起点。
(3)深化我国对外开放。电子商务向我们开放了全球市场的每一个领域,它扩大了可贸易的范围,深化了国际分工,更新了交易手段,改造了国际贸易的经济主体和经营方式,分化了国际消费偏好,使得国际贸易的成本和收益结构都发生了改变,从而深化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
目前,我国的出口结构基本实现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转型。这种替代能够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但也蕴含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优势面临矛盾:一方面根据资源享赋,我国目前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这些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优势还必须利用。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票赋和交易条件决定的静态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但比较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竞争优势是国际竞争中更具能动性的因素。
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列世界第三。如何完成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型,如何利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创新优势寻求贸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我国这阶段外贸发展的主要问题。电子商务引起的贸易创新将给我国经济及外贸企业发展带来以下影响:
(l)调整外贸产品结构。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更加突显。各类高科技产品、开发软件、视听产品、法律服务等产品和服务需在政府产业扶持与出口诱导下快速发展。
(2)改变贸易条件。电子商务突破服务贸易的时空限制,为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供良机。对于我国,因为处在发展中国家阶段,在中间产品和标准化制成品方面,商品缺乏相对优势。但是在电子商务引导的创新领域,相关数字产品的商品和服务,却具有共同的起点。
(3)深化我国对外开放。电子商务向我们开放了全球市场的每一个领域,它扩大了可贸易的范围,深化了国际分工,更新了交易手段,改造了国际贸易的经济主体和经营方式,分化了国际消费偏好,使得国际贸易的成本和收益结构都发生了改变,从而深化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
目前,我国的出口结构基本实现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转型。这种替代能够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但也蕴含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优势面临矛盾:一方面根据资源享赋,我国目前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这些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优势还必须利用。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票赋和交易条件决定的静态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但比较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竞争优势是国际竞争中更具能动性的因素。
⑤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OL]..
参考文献:
[1]王新华,洪灵.我国文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查志强.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战略研究―以浙江为例[J].中国国情国力,2012(6).
[3]蒋晓梅.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张钱江,赵智展.对外文化贸易:新兴的战略引擎―浙江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J].浙江经济,2009(11).
[5]查志强.对外文化贸易迎来“浙江时代”[J].浙江经济,2012(2).
[6]毛向南.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12-01.
基金项目:2013年度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文化贸易研究”(编号:2013C25073)。
一、国外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环境代价评估的发展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及对环境价值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经济发达国家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环境影响的代价意识较中国早。
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马歇尔首次在其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具体概念,庇古在其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与内容,并指出市场机制自身无法消除外部性,应该实行政府干预促使外部性内部化,进一步完善了外部性问题。庇古理论的实质是通过国家的力量促使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互持平,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随后帕累托、卡尔多、希克斯、西多夫斯基等人也相继提出了系列性观点,并与庇古形成了外部性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成为环境代价的评估的理论基础。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展了环境代价的定量化评估研究和实践,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初美国政府委托相关的研究机构就建设项目带来的环境经济影响开展了定量化的评估和计量工作。并已将由马歇尔、庇古等人形成的一系列外部性理论应用到了水、大气污染代价定量评估中。
自产业革命开始后,由资源开发所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污染,而且还有比之更为严重的生态系统损害,这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和关注热点,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在福利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下,发达国家政府提出了要求环境破坏者补偿由此带来的环境代价。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损失的评估计量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与之带来的是有关的环境质量与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得以滋长生根。而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为评估环境的非使用价值或者说是不可直接计量的非使用价值(如存在、选择价值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学界逐渐完善了环境代价的评估体系。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还开展了重要污染物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以市场价值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环境代价评估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研究在不同层面逐渐开展,挪威、法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展将环境资源核算纳入国民核算体系(SNA)的研究工作,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组织力量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制定核算办法。提出进行环境经济核算,建立环境卫星帐户,对国民经济帐户进行调整,把环境数据和经济数据统一起来,在各种案例性研究成果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原则、概念、方法,并提供了包括SEEA―1993、SEEA―2000、SEEA―2003在内的三个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而作为环境成本核算的核心―――环境代价评估在计算对象的内容上,从微观层次上升到全球系统层次,从环境资源核算扩展环境服务核算,从经济效益核算扩展到人类福利核算。形成了以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为代表的新一代环境代价评估技术。
虽然不同的环境代价评估方法的得到了应用,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多是发达国家针对水资源开发、森林资源开发、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的估算,研究方面理论方法比较成熟、案例分析较多。而将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代价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这是因为国际上在注重环境代价核算时的这一、二十年来,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的开发一般都没有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研究及其政府管制。因此,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在国际上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深度也不够。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意识的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正在成为研究热点。
与此同时,在发达国家,控制环境代价的制度问题一般被假设由市场机制所包容,并放在环境与资源框架内分析,缺乏对资源环境空间负外部性的各种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明显不适用于市场机制不完善、监测和量化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因而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二、国内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开发和利用非再生资源,不仅会消耗资源,而且还会带来生态破坏,产生环境损失,国内有学者已开始对资源自身价值和生态环境损失的补偿进行定量研究。雷明围绕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核算这一主题,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从投入―产出核算出发,提出一套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应用问题如绿色GDP核算、绿色税费、资源―能源―经济―环境综合核算进行了深入分析。王广成对此一体化核算体系还进行了实证。这些成果总的来讲仍是理论太强,可操作性太低,而且对矿产资源与环境资产价格的确定、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价值帐户的设置以及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连接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徐篙龄认为中国环境价值损失评估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对环境经济损失计量的目的和用途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及这种计量缺乏充分而完备的可计算性。同时,他还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进行环境损失评价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曹凤中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为了对污染损失的价值进行货币化,一般采用了基于成本的方法如恢复费用法、人力资本法、旅行成本法等评估生态破坏和环境损失的程度。他认为这样基于成本的方法对支付意愿的估计偏低;二是计算环境污染损失必须确定环境污染程度与健康损害间的剂量―反映关系,但我国却缺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源,因而使环境价值的评估缺乏真实性;三是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因而他主张加强中国环境法律估算的方法学和综合研究。
此外,张金屯、黄广宇、青卫平、张坤民、陈妙江等则从区域或者城市的角度对其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估。这些研究虽然考察了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区域内生态和环境损害,但没有考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价值折耗和补偿问题,更没有考察跨区域的环境损失以及补偿问题,以致没有形成对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代价的全面核算。
目前,环境经济学家已开发出了不少对环境损害进行货币化评价的方法,新的文献仍在不断出现,并且其中的一些评估结果已被决策部门作为其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和进行绿色GDP核算的依据。虽然这些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都根植于传统经济学,但它们又都包含了环境经济学家的创新。在核算环境损害价值的过程中,传统上主要有三种核算技术:即总量假设估算法、结构分析法和综合总量分析法。这一思路虽然有用,但由于它省略了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中间规模层次,无法解决物质稀缺性与经济稀缺性不一致的矛盾,再加之,它存在不能贯彻“穷尽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等问题,因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最近有学者还提出了新的环境价值估算思路,目的是对己有研究思路进行完善。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由于江涛(1998)从宏观层次上提出的环境价值估算的索洛方程法和赵景柱等人(2004)从利益相关者群体等中观层次提出的环境产品和服务经济价值的评估体系。张云(2007)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的资源价值和环境损害价值补偿进行了研究。余振国、冯春涛、赵冉(2007)对煤炭开发的环境代价进行了研究。可以说,我国明确尚没有出现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和核算制度方面的系统、全面、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现有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评述与展望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从国内外环境价值评估的实践看,常用的进行环境损害评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基于市场价格来确定环境价值的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包括改进的人力资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基于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价值的旅行费用法以及基于假设的市场来衡量环境质量及其变动价值的意愿调查法(CVM)等。虽然这些基本方法对准确评估环境损害价值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这些基本方法在进行具体评估时需要大量的数据、经费及时间等,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基于上述相关方法衡量的环境损害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估计类似环境影响的货币化价值的方法―成果参照法或称转移效益法((transferbenefit method)在环境价值评估中也被广泛使用,这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代价进行经济评价的过程中,国内外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计算结果均不全面。如世界银行(1997)在研究我国环境损害经济价值时,都是围绕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而没有对生态退化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而且它计算的主要是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而对其他污染基本没有计算。美国东西方中心(1990)在计算中也一直强调由于数据和信息缺乏,其计算结果是高度保守的;二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外的环境代价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造成损失,而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害没有综合的予以考虑;三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生产力的破坏在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但从研究结果看,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差距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对污染引起早死的经济损失计量方法不同。国外主要采用WTP,而国内则主要采用人力资本法;四是对生态破坏的损失进行了初步测算并且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评估的主要内容又是围绕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害进行的,对生态服务价值或生态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0―2002年会同国家测绘局、国家统计局、各省人民政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院、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等开展的西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调查显示,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西部和中东部分别相当于其GDP的13%、5%~
12%。因此,从己有的研究结果看,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相当于全部GDP的7%~20%。
近一两年,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学者对1949―2004年间的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了核算,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虽然我国针对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有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基础,但到目前为止,对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仍处于探索阶段。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3006800);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 00811044)。)
【参考文献】
[1]徐嵩龄: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叶兆木:环境损失与环境成本评估研究进展、问题及展望[J].四川环境,2007(1).
[3]李宏:环境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1.
[4]郝红彬:生态公路建设环境损失经济评价的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李红莉:十年经济发展对环境空气和地表水体质量的影响[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
[6]姜涛:山东省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评估[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7]陈葵容:煤炭企业资本补偿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8]郑文莉:我国农业环境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
[9]田华:高速公路环境损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刘文明:山东省沂蒙山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恢复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11]李瑞俊:山东沂沐泗流域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关键词】集约边际;扩展边际;影响因素;农产品出口
一、引言
中国既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基本供给,解决13亿多人口吃饭问题,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受到外部冲击较大,已经保持持续多年贸易逆差。运用二元边际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变化进行结构性分解,刻画二元边际对贸易增长的贡献程度,厘清贸易增长的路径,便于准确度量贸易结构是否合理。提出适合国情的有针对性有对策,对新形势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二元边际的研究现状
虽然早在Eaton和Kortum(2002)研究双边贸易、技术及地理因素时,就分析了贸易份额随成本和地理障碍沿扩展边际、集约边际的变化,但对贸易增长微观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来自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异质性贸易理论。以Melitz(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进一放松了企业生产率同质性的假定,将一国出口增长分解为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解释了国际贸易中零贸易现象,突破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困境。自此,学术界对贸易增长边际的研究从不同维度逐步展开。
1.贸易产品层面
Ruhl(2003)使用异质性企业的理论框架证明了贸易扩展边际可以解释关于贸易壁垒的长短期弹性的差异。Hummels和Klenow(2005)发现大的经济体贸易出口额增长的2/3源自扩展边际。钱学锋(2008)的研究认为2003-2006年间中国的出口增长主要源于集约边际,增长路径须由集约边际尽快转向扩展边际。随后钱学锋、熊平(2010)利用CEPII BACI 1995―2005年HS-6位数国际贸易数据库研究得出相似的结论。盛斌、吕越(2014)分析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危机冲击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集约边际解释了出口波动的大多数比重,依靠集约边际扩张的出口模式是脆弱的、不可持续的。
2.企业贸易层面
Bernadr和Jensen(1995,1999 )、Roberts和Tybout (1997) 以及Cleride 等人(1998) 都从企业微观视角研究二元边际的重要性。Helpman et al.(2004)提出HMR(Helpman,Melitz,Rubinstein)模型也从贸易企业的角度解释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Chane(y2005)基于异质性与流动性约束同时存在的框架下,建立模型指出贸易扩展边际对汇率变动不同的反应。Helpman et al.(2008)建立一个新的异质性企业国际贸易模型,应用于扩展的Anderson 和van Wincoop(2003)引力模型,可用于解释企业异质性和固定贸易成本,测算贸易流量的扩展边际。当陈勇兵等(2012)利用2000-2005年中国海关数据库数据将中国出口增长分解为扩展边际(出口企业数量)与集约边际(单位企业的平均出口额)时,发现2000-2005 年间扩展边际的波动幅度远大于集约边际,中国出口的增长大部分由持续出口企业的贸易额扩张实现。
3.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
众多学者主要研究贸易成本、汇率、贸易制度等因素对二元边际的影响。Eaton et al.(2004)对法国企业出口的分析表明,当贸易总量变化时,如果是贸易成本的变化引起,扩展边际的变化也最显著。Amurgo-Pacheco & Pierola(2008) ,马涛和刘仕国(2010)明确了贸易成本下降将正向影响集约边际和集约边际。Manova et al.(2011),Feenstra et al.(2011)发现对出口企业金融约束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固定成本和贸易成本,从而减少二元边际。史本叶、张永亮(2014)通过贸易成本分类研究发现,成本因素对集约边际的影响更大,而扩展边际更多受到外部冲击、文化、法律等软环境因素的影响。
4.农产品出口二元边际
国内外学者研究农产品二元边际主要集中在产品和目的国方面,研究农产品出口产品种类、目的国市场变化等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
国外的研究有:Hummels& Klenow(2005)对农产品出口种类进行细分后研究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Pete Liapis(2009)研究69个经济体的农产品出口发现,依靠发展新的贸易伙伴国的方式扩大扩展边际是不可取的。Pete Liapis (2009) 运用Tobit 技术以及引力模型研究认为,两国间的距离因素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比进口国需求因素更大;扩展边际对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作用更小但潜力更大。Steafn Bojnec & Imre Fert (2010) 系统地分析欧洲农产品出口大类与农产品出口额之间的关系,东欧农产品种类的增加(扩展边际) 对农产品的出口具有促进作用。Pete Liapis(2011) 还研究贸易方式,发现加工农产品贸易增长沿着集约边际发展,25%的总出口增长源于扩展边际。
国内的研究主要有黄钰淇(2012),研究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进行二元边际,发现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是沿着扩展边际增长。与东盟相比,中国的扩展边际普遍较低而集约边际普遍较高。谭晶荣等(2013)和郑霞(2013)分别做了对比研究,前者对中国、越南1996―2010年的农产品出口增长进行二元边际测算,估计二元边际影响因素;后者对中美与中印农产品贸易二元边际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农产品进出口的增加主要源自集约贡献,而中印农产品主要来自扩展边际。鲍晓华、严晓杰(2014)将二元边际研究与农产品SPS 贸易措施定量评估结合,发现SPS 措施主要通过集约边际抑制我国农产品出口。刘义、阳素文(2014)采用Hummels和Kenow(2005)分解法对2003―2011年中国蔬菜产品出口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出口增长主要来自扩展边际,集约边际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宇青等(2014)使用1995-2010年世界农产品微观贸易数据,构建二元边际模型、二元边际影响因素模型、反事实分析BlinderOaxaca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农产品出口到不同发展类型国家,其研究的亮点是采用不同分析范式。得出结论:中国对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扩展边际低于对发达国家,引起差异的因素主要为贸易距离、相对经济自由度、农业规模大小、多边阻力差异。
三、简要述评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对二元边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元边际分解和二元边际影响因素,以后的相关研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拓展二元边际对贸易福利方面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从贸易产品层面对贸易结构进行分解,需要从企业贸易层面进行深层次分析,了解企业在进出口市场的动态。国内尚无二元边际对贸易福利的研究,今后应拓展这个领域。运用理论来解释福利效应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企业平均出口时间较短同出口市场普遍存在的沉没成本之间的矛盾,及其对扩展边际稳定出口效应的质疑,以及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综合福利效应理论等。
2.深化对二元边际的贸易政策研究
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对中国贸易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应思考二元边际结构在中国贸易中的失衡问题,如何提高扩展边际对中国贸易增长的贡献,增加扩展边际比重。深化对二元边际的贸易政策研究,以及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便为贸易政策调整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
3.加强对农产品二元边际和出口产品升级结合的研究
国内学者结合农产品对二元边际和出口农产品升级理论展开探讨的较少。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路径,对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行测度,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和市场结构,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应结合农产品异质性假设,构建农产品贸易边际与出口产品升级二者之间的理论框架,并运用有效测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因此,如果能运用新新贸易理论、产品升级理论结合二元边际分析方法来研究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化路径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钱学锋.企业异质性、贸易成本与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J].管理世界,2008(9).
[2]钱学锋、熊平.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因素决定[J].经济研究,2010(1).
[3]陈勇兵.贸易成本、企业出口动态与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中国出口企业微观数据:2000-2005[J].经济学(季刊),2012(4).
[4]盛斌,吕越.对中国出口二元边际的再测算:基于2001-2010年中国微观贸易数据[J].际贸易问题,2014(1).
[5]史本叶,张永亮.中国对外贸易成本分解与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J].财经研究,2014(1).
[6]马 涛,刘仕国.产品内分工下中国进口结构与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引力模型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4).
[7]谭晶荣,刘莉,王瑞,叶婷婷.中越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10).
[8]张宇青,周应恒,张晓恒.中国对发达和不发达贸易对象的农产品出口二元边际差异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1).
[9]黄钰淇.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比较[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10]郑霞.中美与中印农产品贸易二元边际及其驱动因素比较[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3.
[11]刘义,阳素文.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影响因素――以蔬菜出口为例[J].产经评论,2014(3).
[12]鲍晓华,严晓杰.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测度及SPS措施的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6).
[13]谭晶荣,鲍旺虎,王 健,周晓东.贸易边际、出口产品升级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述评――兼顾农产品贸易领域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4]Melitz, M.J.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J]. Econometrica, 2003, 71 (6).
[15]Eaton,J.,Kortum,S. and Kramarz, F. Dissecting Trade: Firms, Industries, and Export Destinations [EBOL].NBER WorkingPaper,2004,No.10344,http:///papers/w10344.
Abstract : The issuing of anti-dated B/L is a kind of the fraud behavior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It interferes with the normal program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seriously . For the moment, there are no clear stipulations to standardize this kind of behaviors in law. Its legal essence and legal responsibility are always the debate focus. The author started from the reasons and analysed its legal essence. Finally, discussed how to prevent the anti-dated B/L in practice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advantageous relief method for the parties.
Keywords : Anti-dated B/L legal essence risk prevention
1. 倒签提单产生的原因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跟单信用证是最常见、最主要的结算方式。在这种付款方式下,开证行应买方的要求开出信用证,对货物的装船期、信用证的有效期及受益人交单期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卖方只有在不违反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才能顺利结汇,其中包括卖方所交的提单必须是已装船提单.
在实践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信用证的有效期届满而货物尚未装船或尚未装船完毕的情况,为了顺利结汇,卖方要求承运人,在货物装船完毕后以早于货物实际装船日期为提单日期,这样的提单就称为倒签提单。其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1.1 从托运人的角度
倒签提单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托运人没有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备妥所托运的货物或托运人没有及时向港口、海关、检疫等其他主管机关办理货物运输所需要的各种手续,致使真实的装船日期晚于信用证上规定的装船期限,托运人为了使提单符合信用证的要求,以便顺利结汇,以出具保函的方式要求承运人将提单上的日期提前,也即早于真正的装船期。
1.2从承运人的角度
倒签提单产生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承运人船舶推迟到达装货港,使得船期被延误,但为了多揽货而愿意向托运人倒签提单。此时托运人眼看装期临近,再去寻找新的承运人,时间和费用上都有一定难度,为了继续履行其贸易合同,也往往会在与承运人达成某种交易后接受倒签的提单。
2. 倒签提单的法律性质
对于倒签提单的法律性质,法律界有很多争论,有违约责任说、侵权责任说、责任竞合说、缔约过失责任说、多重法律主任说等。笔者认为,它既是一种违约行为又是侵权(违法)为,也即责任竞合说。
首先,倒签提单是一种违约行为。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一项违约行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合同有效存在;第二,以合同债务的存在为前提;第三,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产生;第四,违约责任可由合同当事人自行约定或预先安排。 倒签提单行为中至少牵涉两个合同,即国际贸易买卖合同和国际贸易运输合同,倒签提单这种行为既违反了买卖合同,也违反了运输合同。
第一,倒签提单违反了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经过合同当事人卖方(一般为托运人)和买方(一般为收货人)的磋商,签订了国际贸易买卖合同,规定了很多条款,其中就包括对装运条款,对货物装船日期和交货日期作了规定,合同双方当事人都应该按条款来履行合同,但是倒签提单中由于实际装船日期晚于合同约定的装船期,违反了合同的约定,而且满足上面违约的四个条件,侵害了合同相对方的权利而构成违约。第二,倒签提单违反了国际贸易运输合同。如果由于承运人不能按时安排船舶装运、延误了装船时间等导致单方面倒签提单,则违反了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中应承担的按时装货并签发真实提单的义务,承运人违反合同义务必然会导致合同相对人(即托运人和收货人)某些权利的损失。
其次,倒签提单是一种侵权行为;
侵权损害赔偿之债发生的根据是侵权行为。侵权行为的构成有四要件,即:损害事实;行为的违法性;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第一,倒签提单存在损害事实。买方所受损失一般有三种::(1)对于时鲜或有特别时间约定的货物,在倒签提单情况下,实际运到时间晚于合同约定的时间,由此会造成货物的损坏、失鲜减值或延迟而给买方带来损失。(2)一般货物在倒签提单情况下,延迟运到,由于错过销售旺季,造成市场跌价损失。(3)在国际货物买卖关系中,进口的买方往往都签有内销合同。一般是在确定了装船期后与国内第三方签订内销合同。由于提单是倒签的,货物延迟运到,内销合同的对方可行使撤销权,宣告合同无效而向该买方索赔,买方往往因此而赔付违约金。因此,倒签提单造成的损害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第二,签发倒签提单的行为人(承运人或伙同托运人)以欺骗为手段损害他人的利益,是违法行为;第三,由于交货延迟导致的各种损失买方原本是可以向当事人索赔的,而由于倒签卖方或承运人逃脱了责任,因此倒签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四,行为人可以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仍希望其发生或任其发生的心理状态属于故意,主观过错很明显。
综上所述,倒签提单行为符合侵权的构成要件,因此,其也属于一种侵权行为。
3. 倒签提单的风险防范
在倒签提单行为中,托运人和承运人可能侥幸逃脱责任,但如果延迟给收货人带来了损失就会提起索赔,托运人和承运人均面临风险;对于最大受害者收货人(买方)来说,更应该加强防范。
首先,对于买方来说,应加强外贸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防范意识。要了解交易对象卖方的资信状况,并尽量争取采用FOB贸易术语,掌握货运主动权,同时“运费到付”可以增加航次顺利完成的机会。其次,对于卖方即托运人来说,应当对有关装运期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一般应根据货量和港口作业情况规定明确、合理的装运期,且应通过正当手段获得装船清洁提单,避免倒签提单对企业信誉造成损失。最后,对于承运人来说,即使在卖方出具保函的情况下要求倒签提单或预借提单也应当毫不犹豫地拒绝。因为倒签提单或预借提单属于欺诈行为,担保人为欺诈出具的担保将被视为无效,法院往往以无效保函而驳回承运人的诉讼请求,承运人的利益难于保障。另外,承运人为了避免其人倒签提单或预借提单,应当慎重选择货运人。
参考文献:
[1] 《论预借、倒签提单行为的法律性质及其法律后果》吴南伟,广州海事法院,北大法律信息网.
2.我国网络知识产权犯罪制裁体系检视与未来建构
3.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的适用
4.知识产权人停止侵害请求权的限制
5.视阈融合下的知识产权诠释
6.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与知识创新目标
7.知识产权法价值的中国语境解读
8.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几个问题的探讨——关于知识产权司法政策及其走向的再思考
9.知识产权的优化配置
10.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保护的构想
11.论我国知识产权的刑事法律保护
12.知识产权法官造法批判
13.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及研究范式
14.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15.构建集中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
16.我国反垄断法适用于知识产权领域的再思考
17.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18.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研究——以南昌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为例
19.知识产权保护与“南方”国家的自主创新激励
20.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限制——以知识产权最新修法为背景
21.我国知识产权侵权司法判例实证研究——以维权成本和侵权代价为中心
22.更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技术创新吗?
23.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实证研究——国际比较与适度性评判
24.知识产权的观念:类型化及法律适用
25.信息、知识产权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若干问题
26.转型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增长效应研究
27.国际知识产权协定之间的冲突与协调——以世贸组织和自由贸易区的知识产权协定/条款为视角
28.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路
29.知识产权的制度风险与法律控制
30.知识产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与方法及实证研究——以某国立科研机构为例
31.知识产权立法体例与民法典编纂
32.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了出口技术复杂度吗?——来自中国省际层面的经验研究
33.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实证研究——以四川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为例
34.东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研究
35.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其完善对策研究
36.国外主要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7.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的最新发展——《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知识产权主要内容及几点思考
38.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之研究
39.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述评
40.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41.知识产权契约激励与个体知识创造行为的关系研究
42.上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执法:自由贸易与打击侵权的平衡
43.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解析
44.对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理论思考
45.论知识产权诉讼中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46.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47.知识产权法基本功能之重解
48.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产权文化融合问题研究
49.知识产权保护与防止滥用
50.我国知识产权法院设置问题论证
51.论中国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
52.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价值评估:收益分成率研究
53.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问题成因与改进
54.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模式研究
55.行业异质性、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研发投入
56.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与防止知识产权滥用
57.美国知识产权执法战略及中国应对
58.日本知识产权司法改革及其借鉴
59.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
60.知识产权“入典”与民法典“财产权总则”
61.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62.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政策与理念
63.我国知识产权停止侵害请求权限制的法律原则
64.知识产权垄断呼唤反垄断法制度创新——知识经济视角下的分析
65.投资协定视阈下知识产权与公共健康的冲突与协调——由两起“菲利普·莫里斯案”引发的思考
66.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67.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现存问题及完善建议
68.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
69.面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知识产权管理及其促进政策
70.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水平的度量及分析
71.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
72.中国最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实证研究
73.知识产权理论的体系化与中国化问题研究
74.对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75.知识产权客体之哲学基础
76.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的不足及TRIPs协议与国际投资法的关系
77.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资本运营策略探讨
78.中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制度定位研究
79.从知识产权滥用的国际立法看我国《反垄断法》第55条的适用
80.知识产权保护、异质性企业与创新: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81.论知识产权的道德基础
82.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研究
83.美国与东盟部分国家就TPP知识产权问题谈判的博弈研究——以TPP谈判进程中美国的知识产权草案为视角
84.论涉外知识产权审判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85.知识产权服务业培育视角下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发展研究
86.知识产权制度的未来
87.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基本问题研究
88.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视野下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
89.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
90.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工业创新能力——来自省级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91.对知识产权质押的澄清
92.知识产权法律硕士教育模式的完善研究
93.论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硕士的培养
94.企业需求视域下工程硕士知识产权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95.工程硕士知识产权实务课的教学实践与探讨
96.对工程硕士培养阶段增设知识产权课的重要性分析
97.知识产权全球化:现代转向与法理反思
98.知识产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99.知识产权许可限制反竞争审查的一般分析框架
100.中国知识产权政策十年反思
101.知识产权法体系下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优势和基本原则
102.知识产权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对策
103.借鉴欧洲经验开展中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对策
104.知识产权风险与创新联盟形成绩效:快速信任的调节作用
105.知识产权保护、信息不对称与高科技企业资本结构
106.论二元知识产权体系
107.论我国反垄断法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实施
108.中国转基因作物知识产权战略分析
109.论我国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构建
110.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30年
111.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下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112.共享模式与知识产权的未来发展——兼评“知识产权替代模式说”
113.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
114.《反假冒贸易协定》的知识产权执法规则研究
一、引言
中国是外汇储备大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政府和人民对外汇储备问题的关注度增强。2008年,为了适应复杂的金融环境,根据WTO的规则和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国务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这一次调整主要是为了实现推进外汇市场市场化、稳步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大力改善出口结构和缓解国际贸易纠纷和争端四个目的。
外汇储备可以进行如下定义: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指一个国家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黄金、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原则是“安全、灵活、保值、增值”。第一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和增值才有基础。但由于储备资产是支付工具,应该随时能变现,因此必须具有灵活性,这两者缺一不可。当然,这里所说的安全,不仅是货币汇率、利率风险的防范,更重要的是变现、流通、兑换风险的防范。因此,为减少储备资产风险,在考虑对外支付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手段,把储备当作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在保值的基础上,不仅仅要获取基本利息的收益,还要努力争取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实现储备资产的增值。在“安全、灵活、保值、增值”的原则下,国家外汇局应该对外汇进行分散化投资,降低其风险,根据相关因素确定外汇货币的形式和数量,密切的注意国际经济情况,以及储备货币的汇率情况,及时对外汇储备进行调整。因此,影响外汇储备的因素是国家外汇管理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基于外汇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笔者选择了本文的题目进行研究。
二、相关文献综述
在介绍完本文的引言以及研究文献之后,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下文影响因素的总结作铺垫。
梁莉,陈金贤(2007)认为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与年度进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年出口规模与外汇储备规模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是造成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外商直接投资和外汇储备规模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但影响强度较弱,而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汇储备有负向相关关系,影响强度最弱。
胡尧(2008)在我国外汇储备剧增,大量闲置,投资成本低的背景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他认为,出口额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是构成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GDP持续高增长是造成外汇储备高增长的客观原因。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机制。货币市场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是外汇占款增加即外汇储备增加的结果。随着研究的深入,结合国内外理论界对适度。
赵艳国(2009)认为我国净出口、资本流动、误差与遗漏都构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因此,他认为加工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汇率变动预期是影响外汇储备的相关因素。赵艳国通过协整检验发现加工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人民币汇率变动预期与外汇储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通过对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估计,得出以FDI形式进行的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路径。
杨东星(2012)认为从长期来看,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最重要因素是汇率,其次是外商直接投资,再接下来是货币供给量;净出口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相对较小。
三、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
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进行文献综述以后,本文笔者将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经常损益类项目。经常损益类项目是至我国出口进口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出口可以增加外汇储备,而进口又会减少我国的外汇储备。因此在这个项目中可以选择净出口作为外汇储备最终的影响因素。
第二,宏观政策因素。通过文献综述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人民币实际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外国资本流入和流出的改变,从而影响外汇储备。人民币实际汇率、人民币利率以及人民币货币的供给量变动都会引起人民币的购买力变化,从而引起国际资本投资的变化。在这个项目目中,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考虑国内外的经济因素,货币供给量主要考虑国内的宏观环境的变动,货币供给量变动是引起货币利率变动的原因。因此,笔者将外汇汇率变动与货币供给量当作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
第三,国际投资因素。涉及到外汇的投资主要有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会一起外汇储备的增加,对外直接投资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减少。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和方向是可以调控的,因此,在这个方面,笔者认为外伤直接投资是影响哇哦会储备的主要因素。
四、文章建议
在了解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之后,我国应该加强对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对外汇储备的管理,中国应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框架,积极实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投资策略,满足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合理的持有、使用及投资的外汇需求,支持和鼓励我国民间对外投资,进一步推动由“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的转变。增加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不能仅仅只为流动性而放弃收益性,应该根据投资组合原理来实现“风险最小,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来实现储备的管理,把流动性与收益性原则相结合,寻求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的平衡点,妥善安排外汇储备的资产形态。
参考文献:
[1]赵艳国.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外汇储备影响的研究[D].中国硕士论文库,2009.
[2]胡尧.我国外汇储备的因素分析与规模合理化的研究[D].中国硕士论文库,2008.
[3]梁莉,陈金贤.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27):30-33.
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高要求,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中职学校课堂。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以其灵活、变通、快捷的特点和高效的双向互动性,成为实现双向互动交流的代表性媒体,并逐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今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当今的中职国际贸易专业课教材的知识体系偏重理论知识,而弱化实际操作技能。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实际的教学效果则不尽如人意。因此,在中职教学中,如何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成为我们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网络环境,对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方式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合作学习的实践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将学生组织成小组相互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通过网络搜集大量的感性资料,并利用资料协商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利用不同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共同讨论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全面的掌握。教师则主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对一些难点或不同观点进行讲解、启发和答疑,指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集体的力量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就是提高合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的过程。
为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在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中,笔者较多采用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现以“倾销”章节教学为例,介绍一下具体做法。
1. 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笔者将2007国际贸易专业“3+2”班级的学生(共30人)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5人一小组,目的是当学生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表决时可以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机房座位是圆桌安排,10人一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因此一桌是2个小组。笔者要求小组成员要互相支持、互相尊重。每人都有发言权,出现意见分歧可以讨论,但是不要出现对抗;而且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一般分为学习汇报者、学习检查者、信息加工者、小组记录者和发言计时者;并要求小组中学生角色的扮演要经常互换,使每个人都在不同角色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创境激趣,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的初始环节要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软件声、色、动画与文字相结合的优势,甚至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创设完整、真实、形象的直观情境或问题情境,通过网络演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阶段,要造成新旧知识经验的不一致,激起学生心中的疑问和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发现问题或教师提出问题。
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就这章节内容,笔者利用网络资源,首先播放了一则FLASH片段,并出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央视颁奖词:他按照国际规则在海外捍卫了自己和行业的合法权益;他为行业协会的价值作出了超前的解释;他以民间的力量推动公正的世界贸易秩序;最关键的是———他赢了!以此引出民间应诉国际贸易壁垒第一人———温州黄发静。
接着,请学生观看一则新闻播报:一则欧盟对中国出口(大部分为温州出口)的可完全袖珍(塑料外壳)打火机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的新闻。
观看后,学生纷纷抱不平,情绪激动,为什么温州打火机价格低、质量高,反而要被征收反倾销税。面临“坎”的时候,笔者适时提出问题:什么是倾销,如何判断商品是否构成倾销,温州打火机的出口是否构成倾销,为什么。
网络提供的规模庞大的信息库,给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逼真教学情境。
3.自主探究,利用资源
学生利用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的网络学习资源,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探究,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教师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指导者和领航员,引导学生正确地对信息进行检索,确定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大量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理解了什么是倾销,如何判断商品是否构成倾销。网络与专业课教学的整合,一方面使专业课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适当利用网络上的相关资源,有限的教材扩展到了无限的网络信息时空,专业课教学内容更新了、拓宽了、变活了,学习内容成为一江汹涌澎湃、不停激荡的源头活水,大大延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有利于个性的进一步发展。
4.协作交流,相互促进
这一环节是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交互、调阅等功能,在个体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实现信息、思维、情感共享。这个环节是全体师生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习、提高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讨论:温州打火机是否构成倾销?中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调查?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适时巡视各小组讨论进展情况,必要时,对个别小组加以指导。开放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大胆尝试、活学活用、敢于竞争的意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入世后温州打火机应对反倾销胜诉第一案,共同探究中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调查,最终得出应对措施,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根据各个小组建议的措施,总结展示如下:一旦立案,企业应积极应诉,并作出快速反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提升自身产品的档次;展开国际化经营、把产品的价格链条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建立健全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加强企业自律;加强产业安全方面的宣传、培训和国际交流,建立国际反倾销案例库;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问题。
总之,在协作交流中,教师应该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参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开展平等而亲切的对话,使学生的讨论更富有意义。
5.实践应用,内化知识
为使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教师在实践应用阶段,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围绕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组织设计有趣味、有层次、与生活密切联系、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这一层次,笔者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加工,针对目前中国外贸企业(包括温州地区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诉讼的实际情况,结合温州奥康皮鞋遭遇反倾销调查案例,提出开放性问题:“2006年10月7日,欧盟对中国的皮鞋实施征收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税。鞋革行业是温州第一大支柱产业,温州鞋企占中国出口欧洲皮鞋总量的1/4以上。因此,2006年10月23日,奥康集团正式向欧盟一审法院提起诉讼。随后,温州泰马、广东南海金履和广东万邦等3家企业跟进,也宣布要上诉。两年过去了,目前官司还没有结束,正在进入复审阶段。假设你是奥康集团外贸部员工,请你思考一下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抗诉?可以借助哪些力量一起抗诉?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有哪些措施可以避开反倾销调查,使产品仍然畅销国外?”
在这一阶段,进入迁移反馈区,它为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设置了舞台,让学生更加自主自信。学生是多元智能的存在,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以及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现了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6.总结学习,建构意义。
把当前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总结为所学知识的“主题”,即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笔者根据学习目标,利用多媒体软件能及时反馈效果的功能,组织学生进行检测,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学习评价,总结学习的优缺点,为后继学习积累经验。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师生都处于和谐互动的状态。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以及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构建意义的促进者和良好情操的培育者。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反馈信息收集功能,及时了解并协调指导学生的活动,以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
二、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合作学习的思考
1.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目的应明确,保障专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少数教师对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目的认识不明确,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计算机,教学就先进,教学手段就现代化,学生就学得好,而忽略了计算机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特征。比如教学中少数教师不考虑教学内容的贴切性,把课件制作得色彩艳丽,图文出现的方式不断变化,各种声音轮番上阵,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的连续性。这样的课件就根本达不到应用网络教学的真正目的。因而网络化教学课件制作必须明确目的,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在设计课件脚本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硕士论文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
2.着力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具体领域、专业特点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着重分析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发挥这些优势。与传统教学技术相比,信息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和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确实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信息技术决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万能技术。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以下问题,以确保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实效: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使潜在的优势转变为教学实效?总之,不能将信息技术优势泛化,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3.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学生多方面的差异,掌握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发挥信息技术交互性强并能很好地支持个别化学习的优势,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的认知风格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结合具体需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支持交流互动方面的潜在优势,并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交流活动与真实的人际交往活动相结合,创设教师、学生以及信息技术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在教学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合作建构知识技能,逐步学会适当地表达观点、交流思想、与人合作。
国际技术转移主要指技术跨越国界的转移活动,包括商业性的、非商业性的转移。
一、国际技术转移对输出国的影响
对于技术输出国的积极影响。1.扩大出口。技术出口可带动设备、零部件、劳务的出口,据统计,技术出口与其带动出口的比例是1:50。2.通过技术贸易,输出国企业走向国际,可以利用国际资源、市场,获取规模效益。3.通过技术转让、东道国资源开发,进口该国资源,满足国内经济发展之需。4.技术贸易使出口增加,国外收益汇回本国,改善国际收支。5.国际技术转移有利于扩大输出国的经济影响力,使本国处于国际分工的有利位置。
对技术输出国还有很多负面影响。1.技术优势丧失。技术具有无限扩张和再造性。国际技术转移使输入国的技术提高,削弱了输出国的技术优势,很多输入国创新能力较强很快在技术上超越输出国。2.造成国内产业的竞争压力和国际贸易赤字。技术输出使国外生产更加廉价,对国内产业造成压力,不利于产业升级的顺利进行。长期内,使输出国产业不能自给,进口增加引起贸易赤字。3.技术研发力的流失。技术输出可能造成研发和人员培养向成本低、效应好的地区转移,导致输出国研发力的丧失。以上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对技术输出国的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可能性大于现实性。
二、国际技术转移对输入国的影响
国际技术转移对输入国来说也有两方面影响。积极影响有,1.通过技术引进,输入国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强了产品品种、质量和档次,提高了自给和出口能力。2.进口技术优化了产业结构,加强了各部门、行业间的协调,提高专业化水平,有利于本国的人力、自然、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3.促进科技文化的进步。输入国引进技术过程中,不仅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而且开阔了视野,有助于更新观念及时吸收人类文明的新成果。4.输入国通过国际技术合作,提高本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改善国际环境,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
技术输入的负面影响,1.使输入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层。输入国引进的多是过期技术,涉及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业,导致受制于输出国并且加剧环境污染、能源耗竭。2.多数发展中国家研发力不强,只是拿来主义,国际技术成为国内研发替代品,造成输入国创新力减弱甚至丧失。3.输入国由于机制落后,技术引进适应性不强,造成引进成本过高和资源浪费,影响本国经济其他部门的投资。4.技术输入过程中,输出国往往掌握主动,技术输入国不仅要付高额的成本还往往要附带其他的条件,影响到国家完整和独立。国际技术输入对于输入国,尤其是经济、科技实力较弱的国家,负面影响的现实性超过了可能性。
三、国际技术转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整体影响
国际技术转移是一种生产力和资源的在全球范围的再分配,对国际经济关系来说产生了根本的影响。
首先国际技术转移使国际经济关系不断深化扩展。以技术贸易为例,1985年贸易额为500亿美元,2000年则激增至5000亿美元,平均5年翻一番。国际技术贸易增长本身代表了国际贸易和服务的发展。伴随的是是国际投资的增长,从1993年起年均增长达21%。国际技术转移还深化了国际分工。20世纪60年代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使国际分工转向产业内。进入90年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使国际分工发展到全球范围产品内的分工。国际技术转移,加强了各国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其次,国际技术转移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1.经济主导权的变化。工业技术的扩散促成19世纪末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德也超过英国成为新的经济大国。二战使大量科学家逃到美国成就了美国经济科技的强大,而美国对欧、日的技术援助、技术贸易,也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经济三足鼎立的形成。2.确立了国际经济秩序。国际技术转移促成了世界经济中心-边缘的格局,北南方技术转移是垂直型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加工厂,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位置。3.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东亚为例,日本70年代开始实行的“雁行战略”,将东亚经济产业层次化,各国经济互补,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
最后,国际技术转移促进了各国合作-竞争的加剧。20世纪80年代美日欧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科技发展计划,其背景是国际技术贸易竞争的激烈化。另一方面,现有科技研发费用高、任务繁重,又需要各国合作共同开发。因此,国际经济关系既竞争又合作的状态得到激化。
四、总结
国际技术转移在利弊博弈中,改变了当事国,也改变了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技术转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的影响总体上利大于弊,但弊端不可忽视。当代存在一个矛盾现象,那就是各国技术差距不断加大的同时,国际技术转移速度也不断加快。这一现象可能加剧技术转移的负面效应,输出国可能加强输出限制,输入国可能为输入付出更大代价,进而使整个国际经济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对双方来说,加强技术合作、加快国际技术转移制度建设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志军著:《当代国际技术转移与对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2]陈绍荣著:《国际技术转移法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