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民间美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民间剪纸的流派分布
祖国的大江南北处处都可寻觅到剪纸这一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形式。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两岸,从东北黑土到华南闽粤,从中原汉族聚居区到西部少数民族部落。因其材料易得、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民间美术求全、求大、求活、求美的吉祥观念。
我国的剪纸主要分为南方剪纸、江浙剪纸以及北方剪纸三大主要流派。南方派代表为广东佛山剪纸,武汉民间剪纸和福建民间剪纸。佛山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而佛山剪纸是最能代表佛山民间文化的艺术瑰宝之一。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述:“小经纪有剪字、剪簇花样”,可知当时的佛山剪纸已进行大批量生产。佛山剪纸除具有北方剪纸的共同特点外,还施以凿、衬、印、手绘等技法,形成了纯色剪纸、衬色剪纸、写色剪纸和铜凿剪纸。这些都和佛山发达的铸造业、染纸业分不开。
江浙派以江苏扬州剪纸、浙江民间剪纸为代表。据《武林梵志》记载五代时“吴越践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描绘了吴越故地上曾出现的一个宏大剪纸景观。如扬州是我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扬州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隋炀帝三下扬州,广筑离宫别馆,恣意游乐。每到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隋炀帝游兴不减,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同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的艳丽景色,让人赏心悦目。
北方派主要由山西剪纸、
广灵剪纸、
磁性剪纸以及河北蔚县剪纸为代表。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扩、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晋城剪纸以磁性剪纸为代表,在全国独树一帜。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尤以“广灵窗花”为代表。河北蔚县剪纸,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早期当地还盛行供花鞋、荷包、枕头上刺绣用的“花样”。在品类繁多的民间剪纸,蔚县剪纸以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工艺奇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它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复用多色点染彩绘,达到了工致传神、雅俗共赏的效果。
郭沫若先生曾赋诗:“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州,美在民间永不朽”。一剪一刻,道出南北剪纸的不同特点。可谓评得恰到好处。
三、民间剪纸艺术取材广泛
由于剪纸工具及原材料的普及,剪纸已成为千百年来较为普遍的民俗现象剪纸有不少种类,按使用场合划分,较常见的有过年喜庆日子贴在窗格内的窗花、婚礼新房的喜花、服饰刺绣花、礼俗剪纸尤以岁节时令为典型)等。
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陕北有句俗话“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绞的”。在民间一般女子学习剪纸都从花草等入手,由此可见花卉题材在剪纸中的应用的普遍性。多是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画面。基本可分为驱灾避邪类、纳福迎祥类、喜庆祝寿类等几大主要类别。
四、民间剪纸与传统文化
1.民间剪纸中的传统吉祥文化
民间美术中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即“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所谓吉祥,就是有好兆头,万事顺意等含义。“吉祥”二字始见于战国时庄周所著《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一词,《说文解字》说:“吉,善也,从士口”“祥,福也,从示羊声,一云善。”后有唐成玄英注疏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中国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得百姓强烈的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寿延年、金玉满堂,吉祥祈福的窗花不仅是喜庆祥瑞的象征,更是农耕社会中百姓的心声和精神的寄托。常以谐音或形象相似来寓意吉祥、祈盼祥和。比如吉祥如意,鸡和羊谐音寓意,富贵和羊谐音寓意,富贵(桂)平安――花瓶里插牡丹、桂花、三羊开泰――三只羊和太阳,耄(猫)耋(蝶)――猫和蝴蝶,瓜瓞绵绵――花瓜类与蝴蝶,莲(连)年有鱼(余),喜上眉(梅)梢等。
2.民间剪纸与生殖崇拜
生存和繁衍是民间美术中永恒的主题。我国民问美术中保留者大量的民间美术观念。如鱼莲生子、老鼠拉葡萄、榴开百子、麒麟送子、双鱼吹泡纹、鱼变娃、鱼戏莲、扣碗等象征子孙繁衍的艺术形象。其中最富典型特色的是作为民族繁衍之神的抓辔娃娃(“喜娃娃”)、生命树等。
在当今这个高科技信息时代,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的设计工具、设计手段层出不穷。计算机、互联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各种数码输入、输出设备的应用,使得学生们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越来越倚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进步,依赖于工具、手段的提高。设计作品中充斥着一些图案与色彩的简单拼凑、大同小异的电脑特效,这种左抄右搬的现象时有出现。学生关注的是如何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去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忽略了用艺术审美打动人们的内心世界。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背后是设计元素的匮乏、传统文化的缺失。
学生设计作品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激起其自身内在的情感,没有民族文化作为根基。电脑是一个高效的设计语言工具,但不是万能的,把电脑作为设计的全部内容是错误的。电脑只是一个工具,它需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需要我们的观念,需要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在设计中的体现,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和完备的文化修养相结合。熟练地使用各种软、硬件只是从事设计创作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中去。
设计是一门涉及到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之一。这种与传统文化的连带关系,决定了设计活动必然会被烙上社会文化的印记。尽管设计的审美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呈一种动态的趋势,但它始终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土壤,不能脱离民族心理的共识。设计的受众永远是针对具体的,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人群。文化与民族是不可分的,“最具民族性的也是最具世界性的”。求新扮酷、构思怪异、造型离奇的作品可以取悦人的感官,满足猎奇的心理,但是没有文化内涵。不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作品是不能慰藉观者的心灵的,更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一、将民间美术融入设计教学
数字时代的优秀作品对于载体有着更多的选择,而其是否能打动人,是否能成为设计亮点,就需要从文化的角度衡量。然而,快餐文化的盛行、就业的压力使学生不能体会设计文化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解读民间美术的样式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在多种艺术语言的交叉中找到设计的灵感。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过为世人瞩目的优秀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投射,是民族文化中无比绚烂的一页,是中国人特有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的反映。民间美术将吉祥的内容与美的形式融为一体,表现了喜庆、乐观、吉祥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的完美境界。其质朴、自然、充满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卓越的创意和独特的风格,并且涵盖着广博的传统文化精髓。民间美术与人类社会有着天然的亲合性,能够在瞬间扣人心弦,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和美的共鸣,使人的心灵获得激荡和铸造。它所产生的愉悦和美感,能使形式的审美因素超越时空,震撼人们的心灵,它沟通了人类共同的心理倾向和共同的感觉经验,必然导致人们具有共同的审美基础,使处于不同目标与不同角度的人,从积淀下来的形式中,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内容。民间美术就像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在深层意识中连接起来。
教师应在对民间美术溯本求源的解读中,帮助学生求得规律,吸取有价值的成果。在继承传统的优秀审美观念的同时找到突破,要将民间美术中的文化精髓通过对现代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转化成符合时代要求的视觉语言,并赋予其时代的气息和新意。要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使传统与现实互动,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创新,才能在竞争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
二、教学方法、步骤
在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构成形式美的角度、从设计方法论的观点,把握民间美术及其文化内涵的拓展与应用。从感知、理解、再现的潜层面着手,进而利用所掌握的现代设计观念、方法与民族化的民间本土艺术语汇对比、映衬、沟通,最后实现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从而完成对本土化审美形象的心理体验、升华和对现代设计理念的消化超越。
1.解读民间美术样式
通过民间采风、实地调研、收集资料,文字、图片,从形态学角度研究民间美术的生存基础、造型特征、图案纹样。了解民间美术样式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其前景、危机和潜力。对构成的特点、形式法则和配色规律进行临摹整理,分析记录民间美术的装饰状态。研究各种纹样的称谓及特殊含义和传统,并分析其文化内涵及工艺制造特色,即附着于何物之上,客观分析记录原因。
2.挖掘文化内涵
在熟悉民间美术样式的基础上,以文化背景为前提,深入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将民间美术放到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大背景中去,在对其本质和美学特征的探求中,求得规律,吸取有价值的成果。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民族存在、发展的根基所在。它是设计的文化积淀和永恒动力,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现。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统一的文化共同体。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受“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哲学观、美学观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链条。只有把握民间文化的本质,挖掘民间文化的内涵,激发民间文化的力量,才能找到最佳的设计定位,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形象。
3.设计与运用
在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将民间美术的素材通过直接、间接、再创造的方法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并以自己已掌握的设计技巧再现出来,从而使设计作品在信息飞速更替的今天更具时代性和永久性。
直接运用:直接把民间美术的构成形式或色彩以及某些表现方法或工艺制作方法,借用到设计之中。在创作过程中,将民间美术的图案、造型样式作为一种创作的素材,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借题发挥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意图,设计出的作品与民间美术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使现代的艺术设计更具有民族特性。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掌握民间美术样式的各种表现方法和形式语言,掌握好民间美术词汇的运用。
间接运用:总结民间美术造型的形式法则,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形式语言,如强烈的色彩、特殊的寓意,经过融合、消化,成为自己的艺术语言。使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营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修养。创作的作品与原始素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深化与再创造:再创造是借助民间美术的装饰语言创作出有新意的图形、样式,但又不失民族风格。民间美术与民族文化的基因在精神追求与思维方式上得到全面的体现与继承。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酝酿设计的创作灵感,寻找能够抓住自己视线的并能激发自己设计欲望、创作热情的兴奋点。借助对民间美术样式的感受引发自己的联想,以民间美术的独特语言和视觉图像表达自己的创意,使得作品在融合时代特征的同时,保持浓郁的东方风情和本民族的传统特色。
结语
在当今这个高科技信息时代,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的设计工具、设计手段层出不穷。计算机、互联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各种数码输入、输出设备的应用,使得学生们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越来越倚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进步,依赖于工具、手段的提高。设计作品中充斥着1些图案与色彩的简单拼凑、大同小异的电脑特效,这种左抄右搬的现象时有出现。学生关注的是如何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去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忽略了用艺术审美打动人们的内心世界。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背后是设计元素的匮乏、传统文化的缺失。
学生设计作品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激起其自身内在的情感,没有民族文化作为根基。电脑是1个高效的设计语言工具,但不是万能的,把电脑作为设计的全部内容是错误的。电脑只是1个工具,它需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需要我们的观念,需要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在设计中的体现,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和完备的文化修养相结合。熟练地使用各种软、硬件只是从事设计创作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中去。
设计是1门涉及到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之1。这种与传统文化的连带关系,决定了设计活动必然会被烙上社会文化的印记。尽管设计的审美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呈1种动态的趋势,但它始终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土壤,不能脱离民族心理的共识。设计的受众永远是针对具体的,具有相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人群。文化与民族是不可分的,“最具民族性的也是最具世界性的”。求新扮酷、构思怪异、造型离奇的作品可以取悦人的感官,满足猎奇的心理,但是没有文化内涵。不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作品是不能慰藉观者的心灵的,更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1、将民间美术融入设计教学
数字时代的优秀作品对于载体有着更多的选择,而其是否能打动人,是否能成为设计亮点,就需要从文化的角度衡量。然而,快餐文化的盛行、就业的压力使学生不能体会设计文化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解读民间美术的样式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在多种艺术语言的交叉中找到设计的灵感。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过为世人瞩目的优秀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投射,是民族文化中无比绚烂的1页,是中国人特有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的反映。民间美术将吉祥的内容与美的形式融为1体,表现了喜庆、乐观、吉祥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的完美境界。其质朴、自然、充满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卓越的创意和独特的风格,并且涵盖着广博的传统文化精髓。民间美术与人类社会有着天然的亲合性,能够在瞬间扣人心弦,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和美的共鸣,使人的心灵获得激荡和铸造。它所产生的愉悦和美感,能使形式的审美因素超越时空,震撼人们的心灵,它沟通了人类共同的心理倾向和共同的感觉经验,必然导致人们具有共同的审美基础,使处于不同目标与不同角度的人,从积淀下来的形式中,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内容。民间美术就像1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在深层意识中连接起来。
教师应在对民间美术溯本求源的解读中,帮助学生求得规律,吸取有价值的成果。在继承传统的优秀审美观念的同时找到突破,要将民间美术中的文化精髓通过对现代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转化成符合时代要求的视觉语言,并赋予其时代的气息和新意。要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使传统与现实互动,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创新,才能在竞争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
2、教学方法、步骤
在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构成形式美的角度、从设计方法论的观点,把握民间美术及其文化内涵的拓展与应用。从感知、理解、再现的潜层面着手,进而利用所掌握的现代设计观念、方法与民族化的民间本土艺术语汇对比、映衬、沟通,最后实现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从而完成对本土化审美形象的心理体验、升华和对现代设计理念的消化超越。
1.解读民间美术样式
通过民间采风、实地调研、收集资料,文字、图片,从形态学角度研究民间美术的生存基础、造型特征、图案纹样。了解民间美术样式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其前景、危机和潜力。对构成的特点、形式法则和配色规律进行临摹整理,分析记录民间美术的装饰状态。研究各种纹样的称谓及特殊含义和传统,并分析其文化内涵及工艺制造特色,即附着于何物之上,客观分析记录原因。
2.挖掘文化内涵
在熟悉民间美术样式的基础上,以文化背景为前提,深入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将民间美术放到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大背景中去,在对其本质和美学特征的探求中,求得规律,吸取有价值的成果。文化是1个民族、历史发展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民族存在、发展的根基所在。它是设计的文化积淀和永恒动力,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现。任何1个民族都是统1的文化共同体。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受“天人合1”“阴阳5行”观念的影响,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这1哲学观、美学观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链条。只有把握民间文化的本质,挖掘民间文化的内涵,激发民间文化的力量,才能找到最佳的设计定位,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形象。
3.设计与运用
在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将民间美术的素材通过直接、间接、再创造的方法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并以自己已掌握的设计技巧再现出来,从而使设计作品在信息飞速更替的今天更具时代性和永久性。
直接运用(冒号):直接把民间美术的构成形式或色彩以及某些表现方法或工艺制作方法,借用到设计之中。在创作过程中,将民间美术的图案、造型样式作为1种创作的素材,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借题发挥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意图,设计出的作品与民间美术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使现代的艺术设计更具有民族特性。这1阶段的重点是掌握民间美术样式的各种表现方法和形式语言,掌握好民间美术词汇的运用。
间接运用(冒号):总结民间美术造型的形式法则,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形式语言,如强烈的色彩、特殊的寓意,经过融合、消化,成为自己的艺术语言。使民间美术作为1种民族文化的营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修养。创作的作品与原始素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深化与再创造(冒号):再创造是借助民间美术的装饰语言创作出有新意的图形、样式,但又不失民族风格。民间美术与民族文化的基因在精神追求与思维方式上得到全面的体现与继承。在这1阶段主要是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酝酿设计的创作灵感,寻找能够抓住自己视线的并能激发自己设计欲望、创作热情的兴奋点。借助对民间美术样式的感受引发自己的联想,以民间美术的独特语言和视觉图像表达自己的创意,使得作品在融合时代特征的同时,保持浓郁的东方风情和本民族的传统特色。
结语
设计是1门涉及到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之1。这种与传统文化的连带关系,决定了设计活动必然会被烙上社会文化的印记。尽管设计的审美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呈1种动态的趋势,但它始终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土壤,不能脱离民族心理的共识。设计的受众永远是针对具体的,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人群。文化与民族是不可分的,“最具民族性的也是最具世界性的”。求新扮酷、构思怪异、造型离奇的作品可以取悦人的感官,满足猎奇的心理,但是没有文化内涵。不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作品是不能慰藉观者的心灵的,更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1、将民间美术融入设计教学
数字时代的优秀作品对于载体有着更多的选择,而其是否能打动人,是否能成为设计亮点,就需要从文化的角度衡量。然而,快餐文化的盛行、就业的压力使学生不能体会设计文化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解读民间美术的样式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在多种艺术语言的交叉中找到设计的灵感。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过为世人瞩目的优秀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投射,是民族文化中无比绚烂的1页,是中国人特有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的反映。民间美术将吉祥的内容与美的形式融为1体,表现了喜庆、乐观、吉祥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的完美境界。其质朴、自然、充满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卓越的创意和独特的风格,并且涵盖着广博的传统文化精髓。民间美术与人类社会有着天然的亲合性,能够在瞬间扣人心弦,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和美的共鸣,使人的心灵获得激荡和铸造。它所产生的愉悦和美感,能使形式的审美因素超越时空,震撼人们的心灵,它沟通了人类共同的心理倾向和共同的感觉经验,必然导致人们具有共同的审美基础,使处于不同目标与不同角度的人,从积淀下来的形式中,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内容。民间美术就像1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在深层意识中连接起来。
教师应在对民间美术溯本求源的解读中,帮助学生求得规律,吸取有价值的成果。在继承传统的优秀审美观念的同时找到突破,要将民间美术中的文化精髓通过对现代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转化成符合时代要求的视觉语言,并赋予其时代的气息和新意。要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使传统与现实互动,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创新,才能在竞争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
2、教学方法、步骤
在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构成形式美的角度、从设计方法论的观点,把握民间美术及其文化内涵的拓展与应用。从感知、理解、再现的潜层面着手,进而利用所掌握的现代设计观念、方法与民族化的民间本土艺术语汇对比、映衬、沟通,最后实现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从而完成对本土化审美形象的心理体验、升华和对现代设计理念的消化超越。
1.解读民间美术样式
通过民间采风、实地调研、收集资料,文字、图片,从形态学角度研究民间美术的生存基础、造型特征、图案纹样。了解民间美术样式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其前景、危机和潜力。对构成的特点、形式法则和配色规律进行临摹整理,分析记录民间美术的装饰状态。研究各种纹样的称谓及特殊含义和传统,并分析其文化内涵及工艺制造特色,即附着于何物之上,客观分析记录原因。
2.挖掘文化内涵
在熟悉民间美术样式的基础上,以文化背景为前提,深入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将民间美术放到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大背景中去,在对其本质和美学特征的探求中,求得规律,吸取有价值的成果。文化是1个民族、历史发展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民族存在、发展的根基所在。它是设计的文化积淀和永恒动力,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现。任何1个民族都是统1的文化共同体。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受“天人合1”“阴阳5行”观念的影响,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这1哲学观、美学观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链条。只有把握民间文化的本质,挖掘民间文化的内涵,激发民间文化的力量,才能找到最佳的设计定位,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形象。
3.设计与运用
在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将民间美术的素材通过直接、间接、再创造的方法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并以自己已掌握的设计技巧再现出来,从而使设计作品在信息飞速更替的今天更具时代性和永久性。
直接运用(冒号):直接把民间美术的构成形式或色彩以及某些表现方法或工艺制作方法,借用到设计之中。在创作过程中,将民间美术的图案、造型样式作为1种创作的素材,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借题发挥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意图,设计出的作品与民间美术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使现代的艺术设计更具有民族特性。这1阶段的重点是掌握民间美术样式的各种表现方法和形式语言,掌握好民间美术词汇的运用。
间接运用(冒号):总结民间美术造型的形式法则,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形式语言,如强烈的色彩、特殊的寓意,经过融合、消化,成为自己的艺术语言。使民间美术作为1种民族文化的营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修养。创作的作品与原始素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民间美术是百姓“为满足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作的视觉形象艺术”,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征,与专业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相比显现出一股自然、质朴、清新的艺术气息。这种风格也渐渐被越来越多的职业艺术家借鉴到艺术创作当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兴起并逐渐被国人所认识的时候,我们发现在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年画和剪纸中很多作品都具有抽象、变形、夸张等艺术表现形式,这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相似。该如何来看待我国民间美术中这些所谓的“表现主义”因素?能否据此说明我国传统的民间美术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表现主义的艺术?其实,如果仔细分析我国民间美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造型观念与创作思想,这些问题并不难回答。
虽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中规定,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高师需要开设中国民间美术课必修课程,但是美术教育专业的民间美术的传承现状仍然很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
(一)民间美术教学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受固有模式的影响,仍然注重国、油、版、雕等几大艺术门类的教学,注重素描、色彩、设计的学习。专业教师也是受此系统训练培养出来的,对本土的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不了解。甚至有些教师抱着学院派艺术的高姿态对本土民间美术有轻慢的情绪,不愿深入学习。学院也没有足够重视,很少请民间美术传承人前来授课。缺乏良好的师资和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传承方式单一。简单的靠课程教学,课时量又很少,使学生接受本土民间美术的学习仅仅是“接触”的水平。
(三)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片面,教学方法单一。民间美术与制作工艺是紧密相连的,所有民间美术作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不了解民间美术的制作工艺,就不能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高师目前开设的民间美术课程,只侧重于传授理论,强调美术作品的欣赏,而忽视了民间美术工艺制作的方法传授和学生实践。极少数有实践内容,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剪纸工艺上。
(四)与本土的民间美术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地方特色。
所以说民间艺术的实用性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欢迎,其艺术表现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们的心情能够愉快,能够快乐地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当然,古代的民间艺术的创造不仅仅在于一个诗歌的创作之上,它更多的是一个包括内容比较多的事物,不仅仅是一个精神上的方面,还有相关物质上的创作也是属于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分,那么,当时的劳动人民在进行相关物质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的时候,也是为了处于一个实用性的考虑,比如改良的锄头、铲子等这样的类似的农用工具,都是当时的人民为了在做事的时候能够更好地省时、省力而去对那些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劳动工具进行一个相关的技术上的或者是外形上的一个改良,这样在进行相关的改良之后,工具变得使用起来更加得顺手了,而且从外观上来看也变得更加得精美了,这些都可以算得上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瑰宝,它既可以说是能够帮助劳动人民更加省时省力的去完成各种农业活动,又能满足自身的对其审美和欣赏的外观上的一个需要,可谓是一举多得。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的就是民间艺术,它作为一个本质属性上的存在,是来自于劳苦大众人民的,也可以说是当时的劳苦大众的人民缔造了当时的民间艺术。它从某个方面来说是由劳苦人民所创造的,而且也是被劳动人民所继续演进和使用改良的,而且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对民间艺术发现的真正的开始。因为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人对这个民间艺术进行改良和挖掘,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改良,那么以后又会在以往的基础上诞生一些新的民间艺术的新作品,这些民间艺术的特点,在刚才也提到了,是非常具有一个民族地域性的,而且每个民族由于其自身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相应的民族文化的传统,所以说可能是同样的一个艺术工艺品,不同的人去创造,其出来的艺术效果就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想要表达的一个寓意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这就直接地导致了民间艺术的成果有一个丰富性和多样的特点,而且早期的民间艺术可以说是没有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干扰的,也不会太被一些思想和相关的价值观念所制约,所以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性还是非常大的,它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就是非常贴近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其艺术性又是那么鲜明。
中国民间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具有独创性,虽说其是来自于民间的,因为在古代不比现在的现代社会,什么都有,什么都可以用货币去买到,在古代,民间的物资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的,劳苦人民每天也是为了生计去工作去生活,所以即便是有一些专门负责卖艺术品的商人,艺术品种类和数量也都是极少的,劳动人民因为很难买到、或者说是因为没有钱买,所以无法能得到一个自己称心如意的艺术作品,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只好开始自己动手,去完成一些自己满意的并且能够完成的作品了。那么这些制作人在制作相应的艺术作品时,不仅仅是说要去考虑其一个艺术性的表现的存在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在创作时注意到了一个实用性的问题,并且在其外观和外形上也是进行了一个相应的改良和传统上的革新,那么最后制作出来的往往都添加了一些个人的爱好和色彩印象在里面,例如古代的一些用来装食物和酒的青铜器,就设计得精美绝伦,虽然只是拿来盛东西,但是其自身的工艺性和艺术性还有审美性上都是美轮美奂的。
以上三种看法,虽不全面,但都各自提到了一些原因:首先,不能否认,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民间美术的冲击,改革开放使人们对时间、经济效益的认识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通渭坚持进行民间美术创作的大部分是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改革开改之前,农村妇女在农闲之余无事可做,边串门边做针线活,给小孩绣鞋头、绣枕头、绣荷包或在寒冷腊月剪窗花做花馍。男性在地里农活干完之后,变着花样制作各种年画、陶塑等,用来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增加过年过节的欢乐喜庆气氛。像这样的创作,大都属于“自给自足”型,主要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少部分在集市上卖掉给家里换点油盐酱醋。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时间观念、经济效益认识有所提高,人们抽空外出打工,想着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因而很少有人像以前那样待在家里一针一线地搞没有“钱”的东西,因此,民间美术在向“钱”看的社会背景下首先失去了“生产力”。
其次,通渭民间美术的发展缓慢或者说停滞不前,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赖以生存的“民俗”的逐渐消失和变异。“民俗是民间美术的文化缘由和创作源泉”,①换言之,民间美术是民俗活动的工具,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中国的民俗与中国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国情有着直接的关系。通渭也不例外,作为一个贫困的农业大县,农民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人们出于对“天”的敬畏,往往特别注意采用过节的祭祀仪式。例如春节祭“天”拜“地”,求“财”,与之相应而创作的“天官”、“土地”、“财神”等艺术形象。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相信神灵的作用,不再通过祭祀来消除对未来的恐惧,开始相信自己的双手,这种仪式也就慢慢变淡或消失。随着这种民俗的淡化,它的表现形式民间美术中的相当一部分也就自然而然地隐退了。
最后,现代工业技术的广泛运用是通渭民间美术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便捷性使待续了几千年的民间美术也不例外地被卷了进去,传统手工制作的木版套印年画被整齐划一的现代工业印刷年画所代替。“心灵手巧”的“瓦匠”和“木匠”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陶塑和雕塑作品也被砖瓦厂、家具店的“机械化”给整齐划一了。人们只图省事,也乐意购买这些“快捷了”的商品。例如买上一块花布既可做鞋头、袜底,又可做枕头、窗帘、床罩等,一块花布便可代替过去的很多工序。
综合以上分析,通渭民间美术的现状从表面看是一件非常合情合理的事情,似乎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但静心细想,也不尽其然,古往今来,很多是非曲直、良莠真伪、真理和谬论都是相伴而生的,须仔细分辨,区别对待。正如某些生物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下,面临着绝迹,甚至已经从地球上消失,我们总不能说它们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民间美术存在现状的好坏,不能看一时的表面现象,应从更深层次去挖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先生曾说:“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因此,愈具有广泛群体性的民间美术门类,愈是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②看来,民间美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艺术,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已成为民族灵魂和精神的载体。
据我对通渭十几个乡的十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和民间艺术家的调查,他们中有大部分人认为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更好、更有欣赏价值、更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而接受调查的青年人则大多数认为通渭民间美术太单调、太粗糙、太陈旧,认为现在的工业印刷年画等色彩更鲜艳、更丰富,形象更逼真、更大众化,用工业印刷品代替过去民间艺术家用手工制作的刺绣、年画、剪纸是一大进步,是好事。的确不错,相比之下,现代的工业印刷年画、门神颜色更鲜艳、更丰富、形象逼真,并且“大众化”的程度惊人,我走访了十几个乡镇,所见到的新型门神不只是相像,而是完全相同。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点,就是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由于各民族各地域的劳动人民的文化上的凝聚力和各不相同的心理素质、审美旨趣,加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在艺术上才表现得丰富多彩。正由于民间美术的纷至杂呈,才使它有永无止境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思想、风俗习惯及其生存方式和思维习惯,可以说它是民族文化人格的“折光镜”。例如在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中,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样式,甚至能看到原始的内涵。因此,有人将它称为“活化石”。又如甘肃的民间剪纸艺术属于中原文化体系,对其品种、用途,内容和风格特点,与质朴、稚拙的陕西民间剪纸一脉相承,但某些作品又比陕西民间剪纸显得更古拙原始,显示出甘肃特有的文化特点。而甘肃东西部的民间剪纸也不尽相同,河西一带的剪纸更粗犷、深厚而质朴,流露出强劲有力的游牧气息和杂居的民族风情,内涵丰富而多样。同时,因地处高原和长期的风沙侵袭,剪纸的造型比东部的更厚实、拙朴、简洁,构成了河西走廊民间剪纸特有的区域性风貌。可见这种“大众化”还是不要的好。#p#分页标题#e#
有人认为通渭民间美术内容太陈旧,形式太古板,又过于抽象,不如现在的工业印刷品好看。这不能完全否定,通渭民间美术也不能说十全十美,也有不足之处,但我们不能存在一点不足就全盘否定,至于通渭民间美术“粗糙,不写实”,其实这也是民间美术的特点和优点所在,纵观所有的民间美术,不管民间美术发达的山东还是陕西,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表现上具有概括性,通过概括象征寓意和浪漫主义的手法体现主题;构图鲜艳强烈,富有装饰效果。通渭民间美术大都是由一些有丰富劳动经验的农民所创作。他们大都是所谓“没文化”或“文化程度”不高之人,特别是一些农村妇女,她们在农闲之余剪窗花、刺绣、做花馍。她们不受外界的影响和约束,进行大胆的取舍,概括地表现自己想表现的对象。从她们作品中可以看到完全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场景。它完全是一种写心表意和具有明显意想特征的式样,这种无拘无束、夸张不写实的艺术正反映了农民的淳朴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一、民间美术应用于现代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商业化、功利化、人文精神匮乏等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环境之中,我们呼吁艺术教育要回归人文科学化。民间美术的传承是时展留下的产物,其创作者是我国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没有商业与功利的影子,有的只是普通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意愿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与态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缺少的,也是现代美术教育中所不足的。与此同时,民间美术作为一种地方性风俗人情的表现,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结合民间美术进行教学,对挖掘与发扬民间美术艺术特色,丰富民间美术内容,实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
在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的引入时间还不长,在引入与教学指导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间美术教学未受到重视。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民间美术教育处于体系边缘位置,与学校的升学率没有直接联系,在现代美术课程教学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学校对美术课程的安排量逐渐减少,或将美术课程调换成其它基础学科,在这种形势下,现代美术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民间美术更无法得到重视。其次,现代美术教育中,教师对民间美术也知之甚少。当前在我国美术教育体系中,绝大多数美术教师本身受到的都是西方绘画以及教学理论的教学指导,对民间美术既缺少了解,也缺少实践的经验。即使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了民间美术内容开展美术教学,但因对其内涵了解不深刻,授课内容局限于表现,无法向学生传达民间美术的内在意蕴。民间美术是各民族、各地区劳动人员的智慧与结晶。优秀的美术教师需要探究民间美术的深厚底蕴,如此才能带领学生真正触达民间美术的灵魂。再次,观念上对民间美术有失偏颇。当前在一些社会群众的观念里,民间美术是社会底层人民或者民间艺人的一种谋生手段,而和艺术并没有关联性。更甚者会认为民间美术是一种低级的趣味,无法跟上时展节奏,将被社会所淘汰。在这种意识下,对民间美术教育的开展也产生了极大的阻力。长期以往,学校与学生、家长方面对民间美术的看法也都出现偏差。因此,现代美术教育里的民间美术教育需要打破这种局限,为学生熏陶具有深厚意义的民间艺术。
三、民间美术引入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当前,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下的繁荣、长远发展,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下我国人民精神领域的一大重要支柱。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促进民间美术的发展与传承,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认知度的良好契机。作为教育教学者,只有抱着突破陈旧思想的观念,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改革与创新的教育发展道路。针对现代美术教育大肆追捧的时尚、现代、阳春白雪现象,作为教育者要向学生阐明,作为中国的优秀青少年,在肩负民族重任的情况下,必须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承文化,民间美术教学不仅是由自己喜爱与否决定的,而是要基于对民族艺术的尊重与延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民间艺术。通过对根植于五千年中华文化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国画、剪纸、篆刻等进行传承与创新,在继承中求发展,才是符合时展的优秀人才。
2、优化与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美术教育追求艺术与生活的融合,通过在生活中的运用与滋养,才能使美术焕发出崭新的生机。针对现代美术教育者对民间美术教育能力缺失现象,做为教育者,要意识到民间美术的历史特性,主动探究民间美术的艺术特性,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发现民间美术的奥秘。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拓宽其视野,提高其审美水平,使学生成长成为学习的主人,立志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者。为了实现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创建具有民间美术特色的社团,如剪纸、陶艺等民间美术制作组织,开展多样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其次还可以邀请一些民间美术传承人走入课堂,向学生展示民间美术作品的制作,如吹糖人、捏泥塑、扎染、蜡染等。还可借此机会向学生讲述一些民间美术的传承现状,鼓励学生对已面临失传的民间美术进行发展与弘扬,也提升其自觉继续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相辅相承,激发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度。
3、加强群众对民间美术的关注
加强群众对民间美术的关注度,就需要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加大民间美术的传播力度。常见的如春节晚会等节目中,对剪纸、国画等民间美术作品的生动呈现,在公益广告中如京剧、脸谱、皮影戏的出现,包括在一些公交站广告站牌上,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小巷内,都能寻找到怀抱锦鲤的胖娃娃形象,写意的诗句,粉刷在墙上的“二十四孝图”等。这些浓烈民间美术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气息,将逐渐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通过将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使人们意识到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对于现代美术教育也大有裨益。
四、结语
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重视,不仅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历史、深厚民族文化的重要过程。通过学生的学习与创作,提高其精神境界,同时也促进民族整合与民族团结。总而言之,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进行民间美术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
作者:张国丰 单位:河南南阳经济贸易学校
参考文献
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在“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十分发达的国家。贵州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尤其发达的省区。表现为不同的刺绣、挑花、陶艺、木雕、漆作、剪纸,世代相传,这样的遗产实在万分珍贵。趁现在这些东西还存在着,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应该去做一些抢救性的工作……不同地区的人就可能看见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想想他们都是出自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劳动者之手,都是出自那些从来没上过学堂,受过正规教育的民间艺人之手,却又是那样的精美,那样经得起任何审美法则的和尺度的挑剔,我们都会心存感动……”。而今受到现代信息不断的冲击,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失,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保护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贵州的现代美术教育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贵州民间美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持着相对的完整,一些民族工艺仍保存着古朴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和谐风貌,民间美术资源遗存相对完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贵州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已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传承关系上,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
其次,民间美术在很多人心目中丧失了地位,通常当我们提到“民间美术”常常会听到“太俗气了,难登大雅之堂”之类的言论,其实只要是真正了解欣赏民间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它质朴而强烈的艺术魅力。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蕴涵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更具感染力。不理解、不欣赏,不爱好,甚至不屑,形成审美观上的一种偏见,这是民间艺术在现代人意识上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映,这种意识严重地影响到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民间美术的教育缺失,目前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地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没有通过课堂接触过民间传统文化,甚至有的高校亦未涉及当地民间美术的教学。
另外,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很少,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是造成贵州民间美术衰败乃至消失的重要因素。如不重视和抓紧抢救保护,脆弱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在现代工业文明中迅速地消失。保护民族美术文化要从教育人手,要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课堂。
二、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首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地方学校不可能有现成的民间美术教师,一是通过短期培训、边学边教或选派热爱民间美术专业、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专门进修。鼓励美术教师承担民间美术研究的课题,专心钻研备课,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作技艺表演。早在上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曾经邀请民间艺人来校为师生授课,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二、加强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和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美术专业学生民间美术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内容可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美术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等。如蜡染、陶艺、剪纸等都可进入课堂教学。对民间美术有浓厚兴趣的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选学,内容为:贵州民间美术采风考察、民间美术创作设计。对非美术专业的学习可列选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欣赏等。
第三、加快贵州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研究和完善教学设备。各地方高校应组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教材。鼓励教师认真编写课堂讲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民间美术教学既是理论课、欣赏课,又是技能课,需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如参观考察、手工制作等。因此,要有足够的专业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配置性能质量较高的教学设备和专用工具。
第四、举办民间美术讲座,不定期的邀请当地一流的民间艺人来校园办讲座,以座谈、现场表演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民间美术精湛的技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对一些难以实施课堂教学的民间美术种类,应多以讲座、视频等形式加以介绍,这样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让学生对家乡民族文化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对家乡民间美术的热爱之情。
第五、建立民间美术研究所,地方高校应成为民间美术的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民间美术研究所由专业教师组成,并吸收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参加,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实施民间美术教学工作;搜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开发设计现代民间美术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第六、建立民间美术陈列室,展示优秀民间美术作品,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是对当地博物馆收藏的补充。陈列室除收藏陈列社会上有价值的民间美术品及有关资料外,还可收藏陈列师生临摹仿制或创作设计的作品,便于学生参观学习。
第七、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并重视田野调查,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还应让学生走出去,与当地民间艺人交流,虚心请教,深入民间体味当地民俗活动与民间美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进行调查研究。
将贵州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可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贵州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民间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民间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给学校现代美术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给现代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1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民间美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学习民间艺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深刻体会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其对国家和民族更加热爱,从而激发更多的创作激情。
1.2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由于民间美术的形式种类较多,形式美法更是表达的非常彻底,每种民间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形式美法和艺术价值,学生在学习各种民间美术时,能够很好的陶冶情操,增强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为今后的艺术创造提供更多支持。
1.3拓展美术设计元素。
由于民间美术的载体较为丰富,学生可以从中领略到不同的艺术形式美法,这将会极大的丰富美术设计的素材,使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将更多的元素和内容引入到设计中,促进我国美术设计水平的提升。
1.4提高创新能力,参与文化传承。
学生在学习民间美术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本土文化与西方美术文化进行创新,因为民间美术在运用时不能照搬硬抄,必须要对其进行加工和改进,提炼出精华部分,才能充分发挥传统美术的优势,使其获得新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还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美术设计教学中如何运用民间美术
2.1解读民间美术样式通过民间采风、实地调研、收集资料,文字、图片,从形态学角度研究民间美术的生存基础、造型特征、图案纹样。
了解民间美术样式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其前景、危机和潜力。对构成的特点、形式法则和配色规律进行临幕整理.分析记录民间美米的装饰状态。研究各种纹样的称谓及特殊含义和传统,并分析其文化内涵及工艺制造特色,即附着于何物之上,客观分析记录原因。
2.2挖掘文化内涵在熟悉民间美术样式的基础上,以文化背景为前提,深入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
将民间美术放到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大背景中去,在对其本质和美学特征的探求中,求得规律,吸取有价值的成果。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民族存在、发展的根基所在。它是设计的文化积淀和永恒动力,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现。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统一的文化共同体。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受“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哲学观、美学观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链条。只有把握民间文化的本质,挖掘民间文化的内涵,激发民间文化的力量,才能找到最佳的设计定位,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形象。
2.3设计与运用在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将民间美术的素材通过直接、间接、再创造的方法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并以自己已掌握的设计技巧再现出来,从而使设计作品在信息飞速更替的今天更具时代性和永久性。直接运用:直接把民间美术的构成形式或色彩以及某些表现方法或工艺制作方法,借用到设计之中。在创作过程中,将民间美术的图案、造型样式作为一种创作的素材,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借题发挥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意图,设计出的作品与民间美术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使现代的艺术设计更具有民族特性。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掌握民间美术样式的各种表现方法和形式语言,掌握好民间美术词汇的运用。间接运用:总结民间美术造型的形式法则,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形式语言,如强烈的色彩、特殊的寓意,经过融合、消化,成为自己的艺术语言。使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营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修养。创作的作品与原始素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再创造:好的设计不但美在形式而且美在内涵,它应该既有高科技的形式美,又有理性思辨的艺术美;既有符合时代潮流的崭新样式,又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只有拥有技术含量的本土艺术语言结合深入浅出的直接情感表达,创作出的作品才能给人既带来感官的愉悦,又能唤醒人们心中潜藏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民间美术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归纳和提炼,寻找民间美术与时代特征的结合点。要以新的观念、新的视觉和新的表现手法容纳西方设计理念和思潮,并与传统文化的神韵、意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最简练的语言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达到最强烈的艺术效果,使民族传统文化在设计中不断地被重新诊释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