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产品成本调研大全11篇

时间:2022-03-05 11:05: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品成本调研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产品成本调研

篇(1)

一、加强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为建设新农村服务

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要继续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提高农本调查数据的质量,重点抓好粮食、油料和生猪成本的调查与分析。认真调查分析化肥、种子、农药等主要农资价格变化趋势以及机械作业、农用柴油、农村电力等生产服务价格变化对粮、油、猪生产成本的影响,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二、认真做好常规调查工作

按照农产品成本调查核算指标体系要求,根据新修订的农本调查目录,提高调查户登统质量和调查人员业务水平,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要深入调查户进行业务指导,努力实现主要指标数据无差错,次要指标数据差错率在2%以下的质量控制目标。

三、认真做好直报调查工作

各市、县要根据每一个直报调查品种工作进度安排,做好直报调查数据的采集、审核、和汇总工作,确保数据的质量和时效。

四、加强专项调查工作

认真做好农户种植意向、农资购买情况、存粮情况等专项调查工作,加强分析研究,提高调查数据利用价值。深入实际,开拓调查研究的范围、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要开展名、优、特、新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在全省选择3-5个有一定地方特色、有一定市场影响、有较高经济效益、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对其成本收益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注意了解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并反映政策落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促进农民增收服务。加强成本预测工作,做好主要农产品成本变化趋势的分析、预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前瞻性。

五、高度重视农调户电话询价工作

加强对粮食和农资价格情况的动态监测。有调查任务的地方要指定专人负责对电话询价调查户的业务指导,确保所提供数据的真实、准确。

六、强化农本调查考核评比工作

按照《农产品成本调查考核评比办法》的规定,严格、认真、全面的考核市、县各级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促进各级成本调查机构注重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农本调查队伍工作积极性。

七、进一步加强成本研究力度

今年将适时在全省开展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农民收入变化关系的专题调研活动,为政府农业决策提供依据。

八、提高调查资料的分析利用价值,加强成本信息服务工作

做好政务信息的报送,加强同新闻单位的合作,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成本调研成果的宣传。继续办好《**成本通讯》和“价格成本网”,适时对“价格成本网”进行改版和升级。

九、加强以城市为中心的成本调查工作

积极开展大中城市设施农业的成本调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现代都市农业的生产特点和效益情况。

十、大力加强成本监审法制建设

抓紧制定出台《**省政府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和《**省政府定价成本监审目录》,提升成本监审法律效力。

十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第42号令和44号令的有关规定,依法履行成本监审工作程序

严格遵守各项规定,规范自身成本监审行为;监审过程与结果要经得起各方面的检验,切实维护成本监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十二、积极开展公用事业和垄断行业的成本监审,为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提供科学依据。省队将加强对各地开展城市供水等公用事业价格成本监审的指导。

十三、在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期间,各地成本机构要积极配合相关处(科)室,做好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的前期成本审核工作。在成本审核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了解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法依规进行。

十四、积极开展化肥、煤炭等重要商品成本调查

要进一步完善调查制度、改进调查方式,提高数据质量。必要时组织人员深入企业,做好重要商品成本及价格调查工作。

十五、进一步提高成本监审工作质量

加强对成本监审工作的督查、考核与管理,建立成本监审内部工作制度、考核评比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保证成本监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十六、加大培训力度,继续加强农本调查和成本监审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成本调查与监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十七、积极争取成本调查经费

篇(2)

【关键词】 价值工程; bom设计; 质量-成本优化; 成本控制

通常使用者购买商品,首先考虑的是该商品的特定功能,然后才考虑该商品的价格等问题,而价格是受成本约束的,产品质量也是服务于产品功能的,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从产品自身看,产品功能的实现和成本因素的考虑都取决于“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bom),产品成本也是通过bom来归集的。在很大程度上,产品成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决定了,在以后阶段成本降低的空间相当有限。

一、产品功能的模块化设计

在买方市场的现代社会,产品需求决定产品供给。产品需求总是以服务于客户的特定功能需求为前提的,对产品功能需求的分析是bom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产品成本控制的前提。Www.133229.Com

(一)产品功能需求分析

设计制造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是产品被市场接受的重要前提,前面提到,人们购买产品,并不是要购买产品本身,而是购买产品所能实现的功能。因此,我们除了要关心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以外,更要注重用户对产品功能需求的分析,称之为“产品功能需求分析”。一般产品往往能提供系列功能,需要企业做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通常,人们比较重视产品的主要功能,次要功能容易被忽视,但细节上的问题也对产品影响很大,这就要求企业充分重视人们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并关注其变化。

1.调查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

可以通过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掌握用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了解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功能满足方面的问题,作为今后产品改进的方向。调查方法包括:对重点客户的访问、问卷调查以及德尔菲法等,调查内容包括功能具体内容及功能重要性评价等,充分把握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保证产品所提供的功能是市场所需要的。

2.识别产品功能需求

分析人员要对调研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整理和明确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确认哪些功能是可以满足的,哪些功能是产品无法满足的,进一步对产品不同功能的需求程度进行系统分类,排列出产品功能的优先级,以便在设计制造等环节企业的重要资源向其倾斜。在识别产品功能需求中,还要注意分析用户对产品潜在的功能需求,分析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要跟上并引领产品发展的社会进步潮流。

(二)确定产品功能模块

1.产品功能模块化

产品设计模块化是客户功能需求多样化的必然结果。在产品功能的设计中,应该将产品功能结构模块化,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对功能模块进行组合,进一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设计、制造和维护的成本。为了能更好地生产出满足用户功能需求的产品,将用户视角的产品功能需求转化为设计制造者视角的功能需求模块是非常必要的。

2.产品功能模块的划分

通过功能整理,明确产品功能模块。在功能模块划分中,要确保以下几个问题:(1)基本功能模块的通用性,以利于规模生产;(2)各功能产品模块独立制造,利于维修和单独销售;(3)模块间接口简单,便于装配和分离;(4)各模块的内外部关系要满足高内聚低耦合的要求,提高模块独立性;(5)模块分解大小适中,为模块的功能组合提供便利。

二、产品模块成本与功能的匹配

为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对相应功能模块的成本保障就成了产品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产品各功能模块的成本与功能的匹配

产品结构是为实现产品功能服务的,所以产品成本的控制必须在实现产品功能的前提下考虑。

首先,计算各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前述的产品功能需求及评价进行量化处理,计算得到各功能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

然后,确定各模块的成本参数。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希望成本c很低而功能f很高。在实际应用中,则强调成本c与功能f的匹配,用fi表示第i个功能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用ci表示第i个功能模块的成本评价系数,则第i个功能模块的价值vi=fi/ci。其中∑fi=1,∑ci=1。一般而言,vi越接近1越好;若vi大于1,说明该模块功能重要,但产品模块成本可能不足;若vi小于1,说明该模块成本过高,是成本降低的重点;若vi接近于零,就应考虑该功能有无存在的必要,其功能能否被替代。总之,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对模块功能/模块成本进行平衡,使功能模块的成本评价系数等于功能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即fi=ci。

(二)产品目标成本在各模块间的分配

企业在制定目标成本时,既要充分考虑本企业的内部条件,又要考虑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制定出一个低于现行成本经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成本,进而计算各模块的目标成本,即:

某模块的目标成本=该产品目标成本×该模块的成本评价系数

根据产品结构模块与产品功能模块的对应关系,各功能模块的目标成本即为各产品模块的目标成本。

三、产品bom设计中质量-成本的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从不同思路出发可能会出现同一功能可以由完全不同原理的产品结构来实现,根据用户需求和成本优先的原则,确定产品bom结构。

在产品结构模块的bom设计过程中,满足要求的某零部件往往不止一个,设计者应该根据质量-成本优化的要求对其进行选择。为形象地描述选择过程,笔者用方框表示与节点,圆圈表示或节点,得到一个产品模块结构的与或树。

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bom设计中质量-成本优化控制的过程。

背景资料:某公司的齿轮减速箱产品的输出轴系模块pi由输出轴p1、大齿轮p2、轴承p3和定距环p4组成,p1、p2、p3和p4为底层零件,p1有备选零件x11和x12,p2有备选零件x21、x22和x23,p3有备选零件x31和x32,p4有备选零件x41和x42,输出轴系模块pi的目标成本为ci为240元,如图1所示:

为表达方便起见,将备选零件的质量参数和成本参数列成表1

0-1规划法求得最优解:x11=x22=x32=x42=1,质量最优值qi为1.92,设计成本234元<目标成本240元,满足解的要求。这样确定了零件选项,确定了输出轴系模块的bom结构,进而确定各产品结构模块及齿轮减速箱产品的bom结构树。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产品成本进行源头控制有其独特优势。这个优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满足用户产品功能需求的角度,将用户对产品功能需求进行模块化处理,对功能模块进行组合,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功能需求,从而降低产品整体的设计、制造和维护的成本。这样不会出现产品功能剩余或功能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克服了单纯追求降低产品成本而牺牲产品功能的弊端。

第二,从产品bom设计的角度,按照产品功能模块设计相应的产品结构模块,依据价值工程原理将产品目标成本在各产品结构模块间进行分配,使产品各功能有与之匹配的成本保证。在模块化产品结构的bom设计中,通过零部件的质量-成本优化选择和控制来最终确定产品的bom,保证了在目标成本控制的条件下实现产品的质量最优,从而实现产品成本的源头控制及优化控制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价值工程; bom设计; 质量-成本优化; 成本控制

通常使用者购买商品,首先考虑的是该商品的特定功能,然后才考虑该商品的价格等问题,而价格是受成本约束的,产品质量也是服务于产品功能的,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从产品自身看,产品功能的实现和成本因素的考虑都取决于“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bom),产品成本也是通过bom来归集的。在很大程度上,产品成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决定了,在以后阶段成本降低的空间相当有限。

一、产品功能的模块化设计

在买方市场的现代社会,产品需求决定产品供给。产品需求总是以服务于客户的特定功能需求为前提的,对产品功能需求的分析是bom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产品成本控制的前提。

(一)产品功能需求分析

设计制造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是产品被市场接受的重要前提,前面提到,人们购买产品,并不是要购买产品本身,而是购买产品所能实现的功能。因此,我们除了要关心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以外,更要注重用户对产品功能需求的分析,称之为“产品功能需求分析”。一般产品往往能提供系列功能,需要企业做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通常,人们比较重视产品的主要功能,次要功能容易被忽视,但细节上的问题也对产品影响很大,这就要求企业充分重视人们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并关注其变化。

1.调查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

可以通过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掌握用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了解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功能满足方面的问题,作为今后产品改进的方向。调查方法包括:对重点客户的访问、问卷调查以及德尔菲法等,调查内容包括功能具体内容及功能重要性评价等,充分把握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保证产品所提供的功能是市场所需要的。

2.识别产品功能需求

分析人员要对调研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整理和明确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确认哪些功能是可以满足的,哪些功能是产品无法满足的,进一步对产品不同功能的需求程度进行系统分类,排列出产品功能的优先级,以便在设计制造等环节企业的重要资源向其倾斜。在识别产品功能需求中,还要注意分析用户对产品潜在的功能需求,分析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要跟上并引领产品发展的社会进步潮流。

(二)确定产品功能模块

1.产品功能模块化

产品设计模块化是客户功能需求多样化的必然结果。在产品功能的设计中,应该将产品功能结构模块化,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对功能模块进行组合,进一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设计、制造和维护的成本。为了能更好地生产出满足用户功能需求的产品,将用户视角的产品功能需求转化为设计制造者视角的功能需求模块是非常必要的。

2.产品功能模块的划分

通过功能整理,明确产品功能模块。在功能模块划分中,要确保以下几个问题:(1)基本功能模块的通用性,以利于规模生产;(2)各功能产品模块独立制造,利于维修和单独销售;(3)模块间接口简单,便于装配和分离;(4)各模块的内外部关系要满足高内聚低耦合的要求,提高模块独立性;(5)模块分解大小适中,为模块的功能组合提供便利。

二、产品模块成本与功能的匹配

为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对相应功能模块的成本保障就成了产品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产品各功能模块的成本与功能的匹配

产品结构是为实现产品功能服务的,所以产品成本的控制必须在实现产品功能的前提下考虑。

首先,计算各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前述的产品功能需求及评价进行量化处理,计算得到各功能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

然后,确定各模块的成本参数。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希望成本c很低而功能f很高。在实际应用中,则强调成本c与功能f的匹配,用fi表示第i个功能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用ci表示第i个功能模块的成本评价系数,则第i个功能模块的价值vi=fi/ci。其中∑fi=1,∑ci=1。一般而言,vi越接近1越好;若vi大于1,说明该模块功能重要,但产品模块成本可能不足;若vi小于1,说明该模块成本过高,是成本降低的重点;若vi接近于零,就应考虑该功能有无存在的必要,其功能能否被替代。总之,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对模块功能/模块成本进行平衡,使功能模块的成本评价系数等于功能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即fi=ci。

(二)产品目标成本在各模块间的分配

企业在制定目标成本时,既要充分考虑本企业的内部条件,又要考虑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制定出一个低于现行成本经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成本,进而计算各模块的目标成本,即:

某模块的目标成本=该产品目标成本×该模块的成本评价系数

根据产品结构模块与产品功能模块的对应关系,各功能模块的目标成本即为各产品模块的目标成本。

三、产品bom设计中质量-成本的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从不同思路出发可能会出现同一功能可以由完全不同原理的产品结构来实现,根据用户需求和成本优先的原则,确定产品bom结构。

在产品结构模块的bom设计过程中,满足要求的某零部件往往不止一个,设计者应该根据质量-成本优化的要求对其进行选择。为形象地描述选择过程,笔者用方框表示与节点,圆圈表示或节点,得到一个产品模块结构的与或树。

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bom设计中质量-成本优化控制的过程。

背景资料:某公司的齿轮减速箱产品的输出轴系模块pi由输出轴p1、大齿轮p2、轴承p3和定距环p4组成,p1、p2、p3和p4为底层零件,p1有备选零件x11和x12,p2有备选零件x21、x22和x23,p3有备选零件x31和x32,p4有备选零件x41和x42,输出轴系模块pi的目标成本为ci为240元,如图1所示:

        为表达方便起见,将备选零件的质量参数和成本参数列成表1

0-1规划法求得最优解:x11=x22=x32=x42=1,质量最优值qi为1.92,设计成本234元<目标成本240元,满足解的要求。这样确定了零件选项,确定了输出轴系模块的bom结构,进而确定各产品结构模块及齿轮减速箱产品的bom结构树。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产品成本进行源头控制有其独特优势。这个优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满足用户产品功能需求的角度,将用户对产品功能需求进行模块化处理,对功能模块进行组合,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功能需求,从而降低产品整体的设计、制造和维护的成本。这样不会出现产品功能剩余或功能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克服了单纯追求降低产品成本而牺牲产品功能的弊端。

第二,从产品bom设计的角度,按照产品功能模块设计相应的产品结构模块,依据价值工程原理将产品目标成本在各产品结构模块间进行分配,使产品各功能有与之匹配的成本保证。在模块化产品结构的bom设计中,通过零部件的质量-成本优化选择和控制来最终确定产品的bom,保证了在目标成本控制的条件下实现产品的质量最优,从而实现产品成本的源头控制及优化控制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对于单件小批量生产的企业,如:造船、飞机制造、特种机床等,以单件生产为主。在生产进度安排上,多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推进。

    一般的观念里,单件小批量生产不具有成本控制的优势,只有批量大的生产才有成本控制优势。但是,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现代企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的增加,使得产品的制造成本并非与产品生产数量直接相关,或者说至少不是只与产品数量直接相关。

    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呐?准确控制产品的成本,就应该从成本的多重动因入手。产品成本的发生,有些与产品数量(生产工时)相关,有的与非产品数量相关,那么,我们就必须按与成本发生相关的其它因素去追溯计算成本。而不是单纯从产品数量上判断,那什么是成本动因呢?是企业的各项作业,而不是产品本身导致消耗(成本)的发生。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使企业的资源利用达到最大的效益,就应该从作业入手,力图增加有效作业,提高有效作业的效率,同时尽量减少以至于消除无效作业,这是现代成本控制各方法的基础理念。

    一、国内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美国企业注重策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中国企业偏向单一成本控制。

    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因此,公司需要从单纯核算自身的经营成本,转向核算整个价值链的成本,与处于价值链上的其他厂商合作共同控制成本,寻求最大收益。

    美国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能够运用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实行以价值链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策略成本管理模式,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员对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尽管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径,许多企业都提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而在成本管理的现实操作中,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上以上三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90%,足以决定企业命运。

    “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与“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在概念是有区别的。“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不就是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它是运用成本效益观念来指导新产品的设计及老产品的改进工作。如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如在产品的原有功能基础上新增某一功能,会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那末,尽管为实现产品的新增功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成本,只要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效益观念的。

    二、如何控制成本

    对于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而言,由于生产一种产品的工艺、工装设备投入相对比较多,无疑增加了产品的成产成本。不能从批量和规模上取得优势,要降低成本。如何来控制?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首先在产品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工艺的制造成本,采用工艺性好的产品设计方案,这需要在产品设计时工艺人员的早期参与时必不可少的,采取并行工程的方法,优化产品的设计从而降低成本。

    美国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能够运用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实行以价值链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策略成本管理模式,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员对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尽管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径,许多企业都提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而在成本管理的现实操作中,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上以上三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90%,足以决定企业命运。

    降低成本可以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这种方式的成本降低以现有条件为前提,是日常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降低成本的第二种方式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在既定条件下,成本改善会有一个极限幅度,在这个幅度内,改进的逐步增加最后可能会达到收益递减点,最后使得降低成本异常艰难。在这种条件下,进一步的成本改进有赖于新的技术和新的观念。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为进一步的成本降低提供新的基础。企业成本优势最常见的来源就是采用与竞争对手有显着差异的价值链。正因如此,所以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常依赖于第二种方式,依赖于新技术和新观念,依赖于重构价值链。产品设计包含着重新设计诸多重构价值链的因素,如改变生产工艺、采用新的原材料等,因此产品设计对成本控制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是系统成本管理的核心。因为产品成本的20%—80%在设计阶段已经确定,待产品投入生产后,降低成本的潜力并不太大。为了最大限度的压缩成本,产品设计必须着眼于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若完成产品全部作业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则该产品设计是可行的,否则不行。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成本,最终才能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原材料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

    其次,在原材料的采购阶段,由于单件生产在原材料的采购方面也不具有规模优势,所以,原材料的成本也是居高不下。如果,把产品的原材料分成几类:通用原材料,可委托中间商进行采购,利用他们的渠道优势来降低成本;特殊材料,可以和同行进行联合采购,来降低成本。

    在企业里,采购部门常常控制着40%—50%的销售金额,减少材料成本也许是整个降低成本计划中最有效的一步。所有经营者应明三个关键性的采购原则:

    ① 不要害怕采购部门。要学习各种成本降低方法,学习采购。最重要的是,不要使自己和采购部门及采购负责人隔离开来,要参与进去。

    ② 把力量集中在“一号”部件上。要保证你的采购部门在代价较高的“一号”部件的选择、交货和周转上花费最多的时间。在这方面,有效的采购、替代或重新设计会产生大的影响。

    ③ 不要超速完成采购。要允许企业的采购部门运用其创造力,想象力和专业经验,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采购部件和材料。不要像你定一份咖啡那样对待采购部门。不要根据蹩脚的预测或因为缺少正确的销售和生产制造计划而让采购部门迅速办理。

    ④ 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对采购部门来说,往往习惯于和一个特定的供应商维持关系,因为他们在一起做生意已有多年了。事实上,经营者完全可以挑起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刺激他们降低某些材料的价格。

    ⑤ 能作出准确的预测。企业必须能对原材料未来的走向及产品的趋势作出预测,特别是那些较为短缺的原材料,许多往往需要进口,短缺常会发生。如果经营者不能准确地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最需要一种材料的时候,正是它价格最高的时候。

    (3)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在制造构成中的成本控制,则是靠企业的管理基础水平的提升才能够见到效益的。在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交货期的联系比较紧密。可以通过几种主线来推进成本控制工作。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要方法有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原材料或设备,是企业的一种战术的改进,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形态。

    但是,这种的成本降低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是成本管理的一种改良形式。现代企业需要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现代的JIT(Just In Time ,适时生产系统),以“零库存”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存货成本;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全面质量控制),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它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这种高级形态的成本降低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上的变革。

    (4)通过严格成本核算管理控制成本

    在成本核算管理上,全力推行全员成本核算与层层控制,抓好单件产品核算,真正了解每种产品的制造成本,从原材料、水、电、气的消耗到工时订额等的核算,作到准确,这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成本控制的根本点。

    在库存的控制上,争取消除中间库,采取公司集中统一的库存与物流配送体系,从内部的资源集中配置的角度,提高效率,压低库存,降低库存资金的占用。同时,控制在制品的数量。

    (5)工艺设计上的成本控制

篇(5)

在我国目前的肉食品初加工经营企业中,小型私营业主较多,这部分私营业主更关心企业整体的盈利状况,对成本精细核算方面关注度普遍不高。而随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为社会重视,大型肉食品企业必将成为行业的主力。在满足老百姓刚性生活需求的肉食品初加工领域,本人认为,竞争的核心无外乎质量安全和成本优势。因此,构建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是保持这种竞争优势的重要管理工作。

传统工业产品是由不同的原材料,通过一定的工序加工组合成一种或多种产品,其成本核算方法比较成熟。肉食品初加工是由畜禽活体通过屠宰分离后形成多种部位肉产品,与传统产品相比,是一种逆向流程。我国肉食品初加工产品消费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产品分离随意性较强,分离很不规范,因此,基于单品的成本核算有一定难度。本文通过联产品成本核算理论在鲜猪肉初加工实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就肉食品初加工企业如何构建成本核算体系进行了分析,并对肉食品初加工产品基于成本的目标销售定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鲜猪肉初加工业务流程及业务特点简介

一个典型的鲜猪肉初加工生产经营企业,主要经营热鲜猪肉或冷鲜猪肉产品,兼营少量其他肉类产品,通过超市专柜、机构客户、加盟店、直销店等渠道组织销售,其销售方式包括批发、零售、批零兼营等,其业务流程及特点如下:

1、鲜猪肉初加工业务流程简介

购进活大猪->委托屠宰企业屠宰(或自宰)->分离成边猪->分离成部位肉(或白条)->低温物流配送至销售点。

2、鲜猪肉初加工业务特点简介

a)产品分离方法不统一。根据客户需求分离产品,有白条直接销售,也有部位肉配送,白条又有带头脚与不带头脚之分,部位肉产品没有统一的分离规范且价格相差较大。

b)价格行情变化快。活大猪价格有时是一天一个价,鲜猪肉价格虽然不像活大猪般变化快,慢的一个月左右,快的一个星期就需要调整,而且鲜猪肉价格较活大猪价格变化有滞后效应。

c)热鲜猪肉属快速消费食品,保存期极短。一般为“定量生产、以产定购、快速销售”,无论活大猪还是鲜猪肉产品追求零库存或极少库存。

二、鲜猪肉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

1、联产品及联产品成本核算概念

联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同一原料经过相同工艺过程的加工,同时生产出来的几种主要产品。各种产品在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点或终点同时分离出来,这个点就是分离点,这个点之前发生的成本就是联合成本或共同成本,分离点之前的产品我们称之为联合体。

联产品的成本核算,就是联产品分离以前共同生产费用的归集以及分离时共同成本的分配。

2、联产品成本核算的内容

联产品成本核算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联合成本的确定、分离率的测算、主产品成本分配、副产品成本分配。

(1)联合成本是指联合体分离前归集的应分配的费用。

鲜猪肉初加工工艺简单,主要费用是活大猪的采购成本,其他加工费用比重较小。为便于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及时得到可靠的成本信息,减少成本核算过程中因那些比重小、统计时效性差、开支相对固定的费用影响核算效率,在实务中可以将活大猪采购成本之外的加工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也可以平时归集,月底一次性分摊至产品成本中去,本文选择作期间费用处理。

(2)分离率是联合体分离后,各产品产量比例。

一头活大猪分离成哪几种产品,不是固定的,根据市场需求有不同的产品组合,因此,分离率需要根据分离方案实地测算。

(3)成本分配方法是指依据什么标准,对联合成本在分离后各单品间进行分配。

联产品成本核算实务中一般有系数分配法,实物量分配法、相对销售值分配法等几种常用方法。

系数分配法是将分离后各单品的实际产量按事先确定的系数折合为标准产量,联合成本按标准产量进行分配。在鲜猪肉初加工成本核算实务中,因产品的分离方案随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如何确定固定系数非常困难。

实物量分配法是以分离后各单品的实物数量为基础对联合成本进行分配。在鲜猪肉初加工成本核算实务中,实物数量适合用重量,而各单品的市场销售单价是按重量确定(如:元/公斤)且相差较大,以重量作为分配标准,会造成单品的毛利率相差甚远。

相对销售价值分配法是分别按各种联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比例分配联产品的共同成本,其目的是使这些联产品能够取得一致的利润率。也即按各联产品的可预期市场销售收入比例来分摊联产品的共同成本。

各单品的销售价格通过市场调查容易得到,一致的利润率有利于产品决策和员工考核,因此,本文选择相对销售价值分配法作为鲜猪肉初加工产品成本核算中联合成本的分配方法。

(4)副产品成本分配:副产品是指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使用同种原料,在生产主要产品的同时附带生产出来的非主要产品。

篇(6)

二、企业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数据时效性差

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在数据收集方面不具有时效性,通常产品的实际成本要在月底,甚至下个月初才能统计出来。这种成本分析控制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通过这种成本分析方法得出来的数据,如果不能够及时纠偏,久而久之会导致成本数据偏差的不断累积,最终可能导致产品实际成本远远超出预期。甚至可能由于偏差不能快速得到纠错,导致纠错成本偏高,进而使得成本控制方法失效,需要推倒重来。

(二)数据真实性差

传统企业成本控制方法中主要依据各种计划、统计表格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跟踪,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成本控制人员可能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无法参与到实际成本的核算当中,使得上述表格的登记与统计人员游离于实际产品成本构成制作过程之外。统计出来的数据,其真实性是存在很大的疑问,而且也使得真实的成本控制难度大大提高了。

(三)数据针对性差

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偏重于整体控制,而对于产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缺乏足够细致的成本数据追踪,使得企业的整体数据统计,有时候更加具有形式化的特征,真正的成本控制效果很难达到。企业总费用支出和产品每一个工序的费用支出,存在着严格的关系,如果能够有针对性的对产品每一道工序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就可以更加详细的了解成本构成,从而为控制成本提供更多的方法和路径。

综上所述,企业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方法,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产品特性、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制定一整套完整的成本控制方法,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的具体运用

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方法有多种类型,本文选择了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即将原料、劳动力、生产设备和产量等进行分别控制,如下所述:

(一)企业对原料的控制

对于传统型企业而言,原料是企业进行产品生产的基本构成物质,也是产品成本控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通过运用定额、定量等产品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不合理偏高的情况。另外,对于原料的采购环节要避免采购腐败,优化采购队伍,采用综合比价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对于产品入库则需要库管人员严格做到产品质量、数量无偏差,对于废料,则需要看是否还有剩余利用价值再决定处理方法。总之,对于原料成本的控制,要从源头抓起,尽量做到产品成本控制的全方位性,加速企业资金的流转。

(二)企业对劳动力的控制

劳动力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这一方面,需要依据生产的情况,定额、定量编制岗位,从提高劳动力的专业素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出发点,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另外,对于具有一定操作危险性的岗位,要注意加强安全教育,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也是成本控制的一种方法。

(三)企业对生产设备的控制

生产设备是企业的重要生产力,也是企业产品成本构成的重要部分。对于生产设备,企业应当争取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做好操作人员培训,做好日常保养工作,以降低生产设备的故障率,延长生产设备的使用周期,提高生产设备的劳动生产率与使用寿命。

(四)企业对产量的控制

对产量的控制是以市场的不确定性为前提的。任何产品都有可能脱销,也有可能滞销。如果产品脱销,则意味着需要安排更多的生产,如果滞销,则意味企业库存增加,需要适当停产。无论是脱销还是滞销,都会导致企业产品控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企业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尽可能的根据市场的情况,生产适量的产品,从而以最为直接的方法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四、完善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的建议

(一)加强产品采购阶段成本控制

产品阶段对于产品成本控制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种关键性并不是体现在采购费用的高低上,而是体现在采购的优劣上。采购和产品的价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好的采购人员可以很好地把握产品价格,通过科学合理的采购为产品节省人财物等资源,进而有效地节约费用,也就从根本上降低了成本。具体来说,在选择采购单位的时候,就应当将采购中成本控制要求向采购单位提出来,采购单位根据采购要求,才能尽可能的考虑成本控制的问题。

(二)创新产品库存管理方式

产品库存管理是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的重要手段。由于有的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产品市场用户的使用也较为分散,因此产品的市场供需有时候很难得到有效地预测,这也会导致一定产品库存的动态变化,不利于库存的优化配置,也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很低。在现代化产品成本控制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求现代化的企业在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把产品的库存有效地集中起来,进行集中的管理。可通过集中管理的方式把所有产品库存由企业总部进行统一整体的管理,子公司再根据市场反馈的情况的情况向总部产品库存管理部门申请调取,从而实现企业产品库存的灵活应对。

(三)加强技术监督,提高产品质量

篇(7)

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仅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对成本会计核算有些零星规定。财政部在2010年会计管理工作要点中着重提到要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可见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的重要性。

一、国内企业遵循的成本核算方法

实践中企业采取了从比较简单到较为复杂的多种成本管理方法,目前所遵循的主要方法如下:

1. 传统方法――品种法

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均采用完全成本法,其中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品种法。品种法是一种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其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财务部印发的《国营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对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指出产品成本核算是以单纯核算对象的物理形态――产品品种为起点归集相关生产费用,即产品实物的形成过程便是全部的财务资金的转化过程,产品成本大致按料工费来核算。2006年的新准则对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计量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基本与国际准则接轨,间接计入费用和制造费用采用与产量或工时有关的分配标准计入产品成本。

2. 较为综合物理形态的方法――分批法和分步法

由于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以及成本管理要求的不同,一些企业在成本核算上由单纯的物理形态核算法逐渐向综合物理形态核算法方向发展,如分批法与分步法,这两种方法将最终完工产品总成本这一综合信息在加工或制造过程中分环节体现成本信息,目的是实现加工对象的实物变化与其成本信息同步。这种对称反映局限于物质形态上。

3. 较为先进的方法――作业成本核算方法

美国会计学者首次提出的作业成本法,在美国、日本和西欧被普遍采用,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我国现阶段也有少数企业采用其核算产品成本,但仅仅基于间接费用配置的部分作业成本,其他项目仍按传统方法计量。作业成本核算的出现,初步突破了“物对人的包围”,将实物结果背后人的动因一定程度地揭示出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必要性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目前除制造业以外的成本核算制度鲜为少见,另外产品成本核算成为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反倾销案件中被申诉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已势在必行。

1. 制造业产品成本核算较为混乱的现状

对制造业产品成本的核算,新会计准则的推行使得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标准趋同。据有关研究显示,我国企业对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通常都有恰当的记录,并按实际成本和消耗计入各产品,对直接人工有的企业采用标准成本分配,最终都核算为实际成本,直接人工中涉及的福利费处理在新准则实施后也与国际标准趋同。制造费用的归集范围确没有严格的界定,有的企业将一些间接生产费用归集到期间费用,在当期损益中进行扣除;对制造费用向各产品的分摊方面各企业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采用传统的分配方法,有的采用作业成本法,有的采用标准成本法来分配;对辅助生产部门成本的核算则更为混乱。由于没有统一的核算规定,致使企业对这部门成本信息的反映存在差异性,各企业的成本信息缺乏可比性,大大影响了成本决策的相关性和科学性。

2. 制造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急需相关政策的出台

现有会计制度中作出相关规定的仅局限于制造行业,对其他行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少有提及,只是在新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核算作了一些相关规定,而对诸如:大中型冶金矿山企业、医院、学校以及IT行业、电信行业等的成本核算均无相关法规制度可循,尤其是一些特殊业务如软件外包等,因其将无形智慧转化为有形资产,会计成本核算更具特殊性,统一核算流程更具必要性。

3. 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是我国反倾销成功的关键

我国已连续十几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因此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元人民币。经分析,遭受调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国内企业往往不能提供有关产品生产成本的准确核算资料,产品成本与是否存在倾销直接相关联。《反倾销协定》明确规定:“成本通常应以被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者保存的记录为基础进行计算,只要此类记录符合出口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并合理反映与被调查的产品有关的生产和销售成本。”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通行并且是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产品成本核算的制度,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常常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对我国产品出口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财政部在“2010年会计管理工作要点”中第三条着重提出:“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强化企业成本管理,为应对我国企业境外反倾销调查、实现‘走出去’战略做出贡献。”因此,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反倾销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大胆设想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各种新行业不断涌现,各种产品的成本核算便成为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重要问题,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制度也将面临种种因素的考验。由于各行业生产工艺和管理要求的特殊性,要制定一套统一、符合行业特点、与时俱进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难度相当大。现就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 分行业编制成本核算制度

在新会计准则的基本指导下,仍采用分行业编制成本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对制造行业、房地产行业、医院、学校、IT行业以及其他一些特殊行业分章节作出规定。专门设置相关成本核算科目,详细规定各行业的产品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统一每行业内成本核算口径,使行业内各企业成本核算数据具有可比性。

另外,针对大型企业尤其是央企有多个分属不同行业的主业的情况,应分别采用不同行业的成本核算规定,最终编制合并报表时再合并总成本。

2. 引入环境成本、人力成本等新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均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治理压力日益增大;另外人力成本与价值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也被理论界研究了近半个世纪,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时可考虑将环境成本与人力成本的计量和核算方法作出统一规定。但骤然将这些成本纳入到成本会计核算系统中面临的困难太多,需要有一种过渡的方式。

环境成本或称生态成本,包括生态维护成本、生态建设成本、生态事故成本和生态治理成本,对这些成本的核算可不纳入成本会计核算系统,不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体现,仅规定设置相应的科目,在财务报告中附注或设置单独的成本报表来反映。

人力成本也可采用环境成本相同的做法,与会计核算系统同时进行核算,不体现在现行报表中,只在相关报告中进行成本信息的披露。这样更有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3.关于成本报表的设想

(1)成本报表种类和结构的设想

从种类上看,我国企业目前常见的成本报表主要有产品生产成本表、产品生产销售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制造费用明细表、管理费用明细表、财务费用明细表、营业费用明细表以及其他成本报表。统一成本核算制度可将此类常用的报表格式和编制方法进行统一规定,另新增环境成本和人力成本报表的格式和编制方法。

从结构上看,我国成本报表所反应的信息主要有产品上期生产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目的是为了便于管理者分析比较企业上期与本期、实际与计划的成本变动情况以及成本变动的原因,为降低产品成本提供参考依据。主要涉及的内容是较为简单的成本比较分析与核算,几乎没有涉及财务管理的相关思想,统一核算制度可引入西方设置成本报表的做法,放弃传统的产品生产成本表和产品生产销售成本表,将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库存等内容综合体现在一张报表上,这样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全面,更有利于管理者进行成本分析。与之相对应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下可分别设置:直接材料存货、在产品存货和产成品存货三个项目,以明确报表与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更有利于企业对存货进行更好的管理和决策。

篇(8)

产品研发阶段的成本是指企业研发一种产品, 从开始到完成整个过程所需要投入的成本。产品研发的科学与否,决定了产品的最终成本。有关统计表明,产品成本的70%以上是在产品的研发阶段确定的。但一般企业对研发成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少控制产品的研发成本,一旦产品投入生产, 产品对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的成本效益的影响就基本确定。因此在研发过程中对产品成本进行有效的估算、预测,这对于降低新产品成本,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产品研发过程及其成本控制的相关概念

产品研发过程可分为设计输入阶段、设计输出阶段、设计验证、试制、工厂试验及设计确认。产品研发成本是指经过产品研发、设计评审过程, 形成产品图纸, 产品设计定型后, 按照图纸及其技术条件规定, 生产出合格成品的最佳耗费状态时的成本。产品成本中的材料和工时消耗的多少主要是由产品的设计结构和工艺要求决定的, 而工艺要求也是由设计决定的, 因此产品的大部分成本实际是在设计阶段就决定了的。新产品设计定型后, 企业进行小批量试制生产阶段,就是对该新产品的设计过程进行谨慎的再验证和再鉴定。新产品研发阶段成本控制是指设计部门在设计过程中,按照已定的成本目标,对构成成本的一切费用进行严格的计算、评价,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因素,使产品成本控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

二、产品研发阶段成本控制的缺点

1、降低质量来控制产品成本。很多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思想,一味强调压缩采购成本,用一些质量较差的材料和来替代,只要保证功能而放弃质量,片面认为压低了研发费用就是降低了成本,没有权衡研发费用与日后制造成本的关系,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节约材料成本却为后期的服务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变相的提高了产品成本。

2、过度的保证设计性能。急于开发新品,采用过大的安全系数,设计的零部件重量、体积过大,使用了功能或精度过高的材料和外协件从而增加了材料成本。一些产品之所以昂贵,往往是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在没有作业成本引导的产品设计中,设计者往往忽略了许多部件及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的生产过程的成本。而这往往可以通过对产品的再设计来达到进一步削减成本的目的,但很多时候,设计部门开发完一款新品后,往往都会急于将精力投放到其它正在开发的新品上,以求加快新品的推出速度。为了减少安装误差,设计者把零部件的加工精度、配合公差或技术性能要求的指标定得过高,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些技术手段跟不上,增加制造和检查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报废率。

3、急于求成,造成设计的不合理。研发人员容易忽略产品的经济性。研发人员往往从技术的角度看问题, 对产品成本的控制意识不强,总是以艺术家的心态追求设计性能最好的产品,对产品的性能、外观追求尽善尽美,却忽略了许多部件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为追求开发效率,急于新产品推出,研发人员往往忽略了优化部件的使用及简化生产的过程, 对工艺的设计未达最优就匆匆交付生产,也没有进一步跟踪批量生产的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以求通过再优化设计来进一步削减成本。

三、产品设计成本控制优化

1、对研发费用的控制。要对研发新产品制定研发计划,计算目标成本,做一个符合项目实际情况的预算,建立研发费用控制的责任体系。一方面定岗定员,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潜能,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加强对产品使用材料、外购件的采购控制,严格按照费用标淮进行监督,发现材料替代及时反馈到企业相关部门,要做好研发费用与制造成本的关系。

2、加强设计人员对产品成本意识。要让设计人员充分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按照客户要求,研发设计产品。很多产品只要满足设计要求,最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不一定是客户需要的产品,最简单的结构才是最好的,对那些不能带来收益但又增加产品成本的功能要予以剔除。任何给定的产品都会有多种功能, 而每一种功能的增加都会使产品的价格产生一个增量, 当然也会给成本方面带来一定的增量。虽然企业可以自由地选择所提供的功能, 但是市场和顾客会选择价格能够反映功能的产品。因此, 如果顾客认为设计人员所设计的产品功能毫无价值,或者认为此功能的价值低于价格所体现的价值, 则这种设计成本的增加就是没有价值或者说是不经济的, 顾客不会为他们认为毫无价值或者与产品价格不匹配的功能支付任何款项。

3、提高新产品研发成功率。现在的情况往往是市场开发人员对产品的技术不了解,而设计人员又不清楚市场的对产品的需求,各做各的,互不相干,设计人员开发出的新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产品样机完成之后,反复的修改,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就需要在新产品在开发之前必须进行相关的产品调研,科学规划提高新产品研发的成功率,此举可极大地节约人力成本和开发费用,相当于降低了研发的成本。

4、新产品的开发尽量做到存异求同。每个企业为抢占市场,会不断推出新产品。研发新产品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原有模具面料被淘汰,势必加大了产品的成本。而作为消费者, 尽管希望获得最新设计的产品,但面临高昂的商品价格,大多会望而却步。新产品研发是尽量使用共用件,既可以减少研发开支,又可以避免新开模具的费用,大大提高原模具的利用率,而且对后期备件的管理有很大的好处,通过进行批量采购,降低材料成本。

四、小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企业用于新产品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各项研发费用呈上升态势, 而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理念使企业成本控制重心从生产、销售环节转向研发环节,而忽略对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为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相信随着企业综合成本意识的提高,可望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

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作为实体经济主要载体的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批量产品的生产是以高端的生产设备为依托的。这种生产背景下,必然会对企业产品的成本构成形成大的冲突。由传统的材料费用占主导的成本构成已成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产品成本中加工成本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的激增和设备折旧费用的提高成为制造型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问题。

    (二)消费者对产品的创新、个性需求不断提高。这种变化使企业由原来的关注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核算,转向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关注。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将会更加注重产品的前期研发、后期营销。关注重点由一点转向全线,进而突破了原来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等会计观念,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耗用全面关注,从战略的角度进行更大的调整,必然会对传统的成本核算产生冲击。成本管理的理念越来越开阔,适时制、作业成本制度、成本企划等方法广泛应用开来。

    这些变化必然要求企业重新审视成本管理工作,对成本提出新的课题和需求,也要求成本会计人才具有广泛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地顺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具备举一反三将知识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的思路和方法。对培养会计人员的高校来讲,也提出了客观要求。广大的会计教学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培养目标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做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调整。

    二、《成本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重点针对性地进行,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各种限制,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培养目标与实际脱轨,学生的实战能力下降。从高校财经人才的培养目标看,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及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通晓审计、会计准则及相关的经济法规,掌握现代审计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经济管理领域从事会计、审计和管理咨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上看,很多都是追求学生成绩的通过与否,以及在校期间,理论知识是否全面地灌输给学生,至于学生掌握与否、在实践中能否熟练运用则是差别很大。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归根结底,会计人才的培养都应该是符合社会需要的。

    (二)教学内容体系缺乏连贯性,学生很难做到融会贯通。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变化使企业的经济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对于制造企业尤其如此。而现在很多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上并未体现出这种变化,还是将制造成本法下产品的成本核算作为主要内容来讲解:从产品成本的涵义到产品成本总分类核算程序;从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到产品成本报表分析。太过侧重于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的内容,而对于成本会计的其他职能,如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等涉猎的比较少,这种体例设置会使学生形成成本核算最重要这一观念,不能从管理的角度形成大局观,对知识的把握缺少系统性。

    单就成本核算而言,在内容衔接上也存在着断层这一现象。在基本理论的阐述上过于教条,不能使教学对象形成身临其境的印象,对于后续种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说明上,内容展开的有限,经常会形成学生不知前后的逻辑关系,分不清已知、未知条件,不能从总体上把握知识脉络的局面。给教学工作带来不便。

    (三)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缺少案例与实践。从教学形式上看,目前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口头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将讲解的内容记笔记、做练习、完成课后作业等传统的教学形式。对于成本会计来讲,这种方式不能将成本会计的实践性推而广之,把操作性、应用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变成了单纯的理论来学习,而学生也会在这种形式下误解成本会计的实际内容,认为成本会计就是简单的数据加减,从而忽略成本会计一些必备的基础性工作和条件,如定额的制定、原始凭据的传递,材料、产成品的收发存管理工作等,致使教学效果往往南辕北辙。

    (四)教学手段落后,现代化的教学有待加强。部分学校的教学还存在着用黑板、白板展示教学内容的情况,这种方法下对于成本会计各数据表格的套算体现的不明显,而要求学生根据书本上展示的图表进行学习,也会导致学生在不熟悉数据来龙去脉的前提下不理解所学内容,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作为现代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教学,现今已经广泛展开。多媒体教学能够图文并茂、立体地展开教学内容,将极大地充实和展示教学内容,引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多媒体的应用并没有最大发挥其效果,最大的原因是多媒体内容的设计上水平不高,形式上还处于“黑板思维”,没有将这一方式的有效性极大地发挥。

    三、改进《成本会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整合教育资源,展开丰富的教学方式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都会给《成本会计》的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笔者建议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体现符合现代经济要求的新思路。面对新经济形式的变化,作为高校教育机构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展开定期的理论研讨,就当今制造业的新变化提出相应的举措,在教学内容上得以反映;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观摩学习,实际调研,认清成本会计在企业中是如何实际应用的,以及在运用过程中,管理决策对成本信息的依赖程度如何,在企业不同的成长周期对成本会计职能需求的侧重点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必将为成本会计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成本数据背后的故事更生动立体,益于学生掌握。

    另一方面,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更体现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分阶段多元化的教学势在必行。可以将整个教学内容按成本的职能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第二部分:成本核算;第三部分:成本分析;第四部分:其他职能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引入相关的理论概念;第二部分剖析成本核算的一般流程、结合不同企业特点而形成的各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等;第三部分说明成本分析中的报表及数据的分析思路,最好与前面成本核算的数据有相互的勾稽关系,使分析更具系统化;第四部分可着重说明现今制造业的新特点,从而说明标准成本、作业成本、产品寿命周期、适时制、全面质量管理等相关的方法和应用,使整个教学内容体系更加系统化。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实现教学互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要一改“满堂灌”、“一家言”的老办法,更多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讲述成本会计相关理论时要学生把以往财务会计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说明二者的区别;在讲述产品成本总分类核算的一般流程时,可以由学生自己制作PPT的方式来展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在说明每一种成本核算方法时,以真实的会计账簿和记账凭证来实践,比如在讲述品种法核算时,教师可以通过身边熟悉的事例说明产品成本总分类核算与品种法之间这种一般与具体的关系,通过会计实验室做实训的方式增强学生这方面的理解:已知的原始凭证从何而来,通过费用分配如何填写记账凭证与明细账等等。既掌握了本单位的知识点,也复习了以前财务会计的相关内容,进而实现与以前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等知识的多点连接,从而增强教学效果,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篇(10)

一、引言

产生于西方国家的作业成本法是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各项作业为核心,将企业的产品设计、物料采购、仓储管理、内部生产工艺流程串联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全的作业链。然后根据产品消耗掉的工作量,通过作业动因把作业成本分配给产品。所以,作业成本法真正的发现了与产品相关的成本项目包括哪些,确保了产品成本计算结果的真实和相关,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

以生产军用航空备件出身的19厂目前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分步、分品种计算产品的制造成本。主要材料、直接劳动力和间接生产成本构成了产品成本项目。生产的产品包括零配件和组装件,产品为客户“量身定制”,种类多,批量小,完全按照订单来组织生产,几乎没有存货,经营方式呈现典型的JIT方式,这为实施作业成本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所以,作业成本法是否适合19厂就成为本文力求解决的问题。

二、必要性分析

19厂生产E产品压力开关10多种、专用零件40余种,产品呈现多样化的特性。其核算沿袭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采用定额费用率一次性归集费用,成本核算的精确性受到影响,成本控制的难度加大。由于市场竞争加剧,降低成本的压力日益增大,降低成本的手段需要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材料浪费,转变到对成本核算流程的改进。因此,为提高成本信息的质量,提高成本核算在定价决策中的有用性,有必要采用作业成本法来核算产品成本。

1.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战略决策。建立在作业和价值链分析基础之上的作业成本法,是从成本对象与资源耗费关系上出发,以作业为中心的因果分析方法。在作业成本法下,预算指标更加真实准确,测算的作业量更加具体细化,使产品成本管理能够在一个科学有效地基础上进行制定、执行和考核,将企业战略目标具体分解到各个“作业”层次。

2.产品的盈利能力得以揭示。作业成本法依据多样化的成本动因分配产品成本,总成本中的直接追溯成本比例得到了提高,这大大提高了成本核算准确性。尤为重要的是,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分配注重成本动因,把成本分配和成本动因紧密联系起来,不但依据成本动因进行成本汇总和分摊,并以成本计算为基础进行成本管理和决策分析。

3.有助于建立科学考评机制。作业成本法对间接费用依据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将各个作业流程所耗费的各类资源进行纵向收集、纵向分配、纵向管理及纵向考核等,以达到相对准确、合理成本的结果,从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提供了标准和理论依据。

4.能有效进行成本控制,为真正的产品核算提供成本数据支持。由于传统成本法固有的缺陷:分配产品成本的依据缺乏科学性,产品成本不准确,无法考虑生产工序的复杂性、产品的多元性和客户需求的多样性。此外,19厂只重视国家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对产品成本不够重视、各责任中心的考核流于形式,无法建立合理的成本控制体系和多元化的经营管理目标,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成本目标设置时没有依据员工的岗位职责范围、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特点和职能部门分层次进行,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空泛、缺乏操作性和可验证性,只重视事后控制,缺乏前瞻性。

三、可行性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顾客需求呈现多样性和个性化。原有的成本核算方法难以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时代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和绩效考核方法,作业成本法正好能够满足管理层的需求。通常来讲具备以下条件的企业适合采用作业成本法:(1)在产品生产成本中间接成本所占比例较大;(2)现行成本核算系统提供的信息不正确,无法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3)复杂多样的生产经营活动;(4)产品种类多样化;(5)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变化多样,常常需要调整生产工艺;(6)生产工艺经常变化,但会计核算体系很少变化;(7)企业信息化水平先进,生产设备自动化水平较高;(8)及时生产系统推行很好;(9)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近年来,随着集团信息化建设步伐的推进,公司财务完全实现了电算化,集团公司内部办公全部采用OA系统,集团内部各子公司、部门之间能够迅速传递信息,各单位之间不再是信息孤岛,不论职能部门坐落何处都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在生产环节全部采用数控车床;19厂的产品品种多达300多种,产品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周期各不相同短则一个月,长则一年多;秉承了军工企业的传统,产品重质量,残次品和返修率极低;集团员工素质普遍提高,近年来各部门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急剧增多;公司领导首先提出要推行作业成本法,并由财务部负责立项调研。作业成本法在19厂的适应性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作业成本法在19厂的适应性分析

19厂E产品完全按照订单来组织生产,几乎没有存货,经营方式呈现典型的JIT方式,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另一方面,由于间接费用的比例大大增加,将这些与产品数量并无直接联系的费用,强行按照生产工时分配到产品,显然不符合配比原则,必然造成扭曲的分配结果。不能正确地核算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利于企业决策和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采用单一数量分配基准的弊存端,采用多元化的分配基准,提高了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度。

四、结语

综上,产生于西方先进制造业的作业成本法,同样适用于19厂,并能够发挥其优势,使得E产品的成本信息准确,产品定价更加合理,有利于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篇(11)

反映和监督各项消耗定额及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以便控制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从而做到增产节约、增收节支。

二、调研方法:

通过有关人士的介绍和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文件档案等方式,作了较为细致的调研

三、调研内容:

(一)、联发集团的成本核算的现状

该公司属于纺织品行业,纺织品行业的成本核算处理比较复杂,目前正常生产所领用的材料主要有两种出库类别,一是生产领用,二是加工领用,这两种出库类别的实质是一样的,也即这种方式所发出的材料,均将构成产

品成本的实体,发出的材料将全部记入当期相应的产品中。如果出库类别混乱,或者在开单业务中乱用出库类别,会使得成本材料的构成不正确。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产品的成本算出来就未必是精确的,会给企业的成本核算造成很大的误差和困扰。

(二)存在的问题

1、员工专业知识缺乏,缺少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

联发集团地处海安经济开发区,纺织员工大多为妇女,而她们对于成本核算的知识了解的并不是很深入,如果出库类别混乱,或者在开单业务中乱用出库类别,会使得成本材料的构成不正确。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产品的成本算出来就未必是精确的。会给企业的成本核算造成很大的误差和困扰。

2、员工在领用材料方面的串料情况。

这在公司内部是常有的事,如果这种现象做为生产人员没有很好的管理与控制方法,成本的核算也会受到影响。由于生产的产品类型很多,而这个问题可能会导致核算产品的成本时候出现误差。当然由于中间半成品较多,成本核算处理也较多,也会对产品的核算造成一定的误差。

3、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的准确性不高。

纺织品公司难免通常有委托加工的时候,每个公司做的都不同,每次来对账的时间也不同,这给公司的账造成一定的困扰。有些账目的数字准确度不高。

4、浪费情况较严重,成本得不到控制

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集团靠近农村,员工的琐事较多,而因此带来的浪费较严重,机器不能及时的利用,由于交通不便而带来废品损失、停工损失较多。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成本核算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包括生产管理、采购与销售各部门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有价值,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不断改善和时间的印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提供数据及客观的评价,让生产等部门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做个论证等,是有必要的。仅靠财务部门独立思考有时难以发现问题。但要注意在实际中,财务部门和其它部门检查的角度或指标多有不同,这也是容易产生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