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双语教学模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1: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双语教学模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双语教学模式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192-02

1 双语教学有个成熟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受自身条件和学校对双语教学认定标 准的局限,对双语教学心存敬畏,裹足不前,期望着自己达 到双语教学的严格要求再行组织实践双语教学。现在发现 这个思维是个很大的错误,其结果是让我们不敢放开手脚 大胆实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首先看其它学校如何规 划、开展双语教学。

李建中、陈渊、张品(2004,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 规划课题成果)指出,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双语教学模式 有:浸没式(immersion model)、过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model)和维持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model)三种。其中 浸没式双语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第二语言(或外 语)的习得环境之中,这种教学模式的成功率很高,但需要 特定语言环境和条件;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第二 语言(或外语)作为媒介语逐步导入教学全过程的模式;维 持式双语教学模式则是指在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 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而在我国,小学和初中还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浸润式。 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按照“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 进、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双语教学能够向液体一样渐渐渗 入教学领域的全过程。这四种教学模式各有特色,各适于 不同形式的双语教学。在实施时我们要根据主讲教师的英 语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的难易程度,以及各学校、各 专业的具体情况,分专业、分课程、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 进地开展。具体可归纳为五种方法;

(1)中文教材、中文授课、穿插英文专业词汇。

(2)中文教材、中文授课、穿插英文专业词汇和分析讲 解英文专业资料。

(3)中文教材、中文授课、部分章节使用英文教材。

(4)英文教材、中英文授课。

(5)英文教材、英文授课。

以上的五种教学模式及五种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的开 展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师资、教材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 的方式加以选择,条件好的可以直接采用难度大的教学模 式,条件差的可以先采用难度小的教学模式,亦可以采用循 序渐进的方式,或将几种教学模式交叉使用。

付筱娜(2002)认为,根据师资和学生的外语水平与专 业知识的实际,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模式大致存在三种 类型:

(1)全外型。

即所开设的课程采用外文教材直接用外文讲授。学生 以外文形式接受所学知识这是属于高层次的双语教学模 式。师生应分别具备教与学的条件。

(2)混合型。

这种双语教学模式是采用外文教材,教师采用外文与 汉语交错进行讲授。这种模式与全外型比较属于较低一个 层次,但对于学生来讲易于对知识的接受。这种模式对于 初开设或开新课的双语教学以及广大教师宜广泛采用,也 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求。

(3)半外型。

这种模式属于双语教学模式的一种较初级形式。即采 用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采取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是学 生外语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薄弱所致。学生需要占用一定 的时间攻读教材。既需弄懂外文的语言知识,又需学好专 业知识。上述三种模式,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和教材的选 择,一般是由主讲教师确定,因而存在着较大的灵活性和变 动性,不够规范。这个问题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应逐 步得到解决,使其严格按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规定步入规 范化的轨道。教材选择的原则是在国际上某一领域优秀 的、先进的、当代的教材。对于混合型、半外型的教学模式 应采取措施,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全外型。

李家龙(2004)认为,双语教学难度很大,要循序渐进。 并进一步指出可以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专业术语后注外文式。这需要教师首先学 会这些外文单词,然后在课堂上传授中文知识的同时,将对 应的外文词汇讲授给学生。这一阶段适应于外语水平有限 的教师。教师在授课前,需要熟记有关的外文术语,在备课 时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作准备(这种模式虽然对外语水平有 限的教师较适应,但是,由于外文专业术语的补充和插入, 往往影响授课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在教学效果上多少有些 影响)。

第二阶段,外文术语导人中文讲课式。这种方法对教 师的外语水平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熟记有关的外文术语, 而且能正确地发音并讲授出来,同时还需要用外文术语组 织教学内容。由于欠缺外语的交流和互动,这还属于双语 教学的过渡阶段。

第三阶段,外文直接导人双语讲解式。这种模式对教 师的外语水平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外文术语 和词汇,有正确的发音,还需要有较强的外语交际和表达能 力,在教学中能用外语与学生交流和互动这种模式可兼顾 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使教学内容的组织更为合理。但是, 由于教材的不适应性和课堂上外语互动交流的程度还有 限,还未达到自然的双语教学境界,不过已为真正意义的双 语教学做了必要的准备。

第四阶段,外文授课,中文补充和外语互动交流式。这 方面,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很成功,在香港高校教学语言基 本上是英语,课堂上的交流语言也主要是英语,在这种环境 下,师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普遍较高,以英语为主的双语教学 也很自然,在我国国内要达到这种真正自然的双语教学模 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模式对教师的外语水平要求 很高。他需要有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对外文和教材内容有 准确的把握,还需要熟悉学生的理解力,有一定的双语教学 经验并以师生间外语互动为补充。

这些实践或研究结果,给我们上管理统计学双语课,指 出了方向,回答了在实践中的什么是双语教学的问题。双 语教学不再高不可攀,虽然开展双语教学有难度,师资、学 生、教材以及教学方法条件可能都不成熟,但是我们可以积 极寻找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学习、借 鉴和创新。只要我们长期坚持,结合我们的实际,积极探索 学习,逐步提高,就能达到较高水平。

2 我院《管理统计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审视

2.1 条件审视

从师资的角度看,我们有主讲教师5人。年龄结构上, 4人年龄均在35岁以下;学历结构上,一名博士,4名硕士, 其中3人是在读博士研究生;职称结构上,1名教授,4名讲 师。英语水平上,教授已经完成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其他人 英语达到6级水平,也有老师参加过公共英语培训和双语 教学研讨班。因此我院管理统计学开设双语教学的师资条 件已具备。

从学生的角度看。我院工商管理专业有普通班和国际 工商试点班(IBA)。管理统计学通常在第5学期进行,即面 向我院大三学生开设此课程。以2005级学生为例,80%以 上的学生通过国家英语4级,30%左右的学生通过国家英 语6级。IBA的学生们在选拔的时候英语基础就好一些,因 此国家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更高一些。学生对管理统计学 开展双语教学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从教学资源上看。具备如下条件:多媒体教室,已经制 作完成全英文的PPT课件,全英文练习,有经典英文参考教 材。

综合来看,我们这个教学团队已经具备在一定层次进 行统计学双语教学的条件。

2.2 定位审视

理解和定位双语教学,对我们来说,有过误区,我们曾 经对双语教学的理解是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教学。我校对 双语课程的认定中就有一条,英语表达占到50%以上。这 种理解让我们忽略双语教学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强行往双 语教学的高级层次上靠,只会欲速而不达。在我们双语教 学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教师的自信心不够,自我 否定,将双语教学视为难以为继;学生们在期待中发现双语 只是多了一项新任务,只有负担,没有乐趣,兴味索然。如 果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好一些,上课经验丰富一些,更能调 动气氛,情况会好点。从往年上课学生们评教打分中可以 看出端倪:同一个老师上课,双语课程的得分明显少于非双 语课程得分。

2.3 授课审视

正是将双语教学定位到其高级层次上,教师们双语授 课的模式也是勉为其难地“硬着陆”。上课内容按照中文版 的书(将其作为参考)结构来,给学生提供对应的全英文复 印资料当作教材。授课时用全英文的PPT课件,力图用英 文表达。结果授课表述时,内容上或者变成了复述PPT,或 者变成了中文解释。英语用得生硬,更不用说要达到单语 授课时的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这样远远达不到高级层次的 要求。学生们的情况也不乐观,虽然他们可以提前拿到英 文资料,但是对厚厚的英文资料认真预习,费时费力,多有 逃避,就指望着老师上课讲解,特别是原理与方法的演绎 时,更是希望获得中文讲解,等到要考试时,就希望老师们 出的全英文试题不要太难。事实上,考试也不可能难:平时 少了英文的训练和积累,仅仅是看懂试卷的题目就要大量 的时间。慢慢地,学生们变成“等、靠、要”的消极接受者。 造成这种双语教学的不好效果,主要原因是教师和学生们 都没有准备好。教师要讲好双语课程需要时间学习积累, 学生们要学好双语课程,也要循序渐进。我们的教学模式 违背了这个原则。

3 我院《管理统计学》双语教学的模式选择

3.1 《管理统计学》双语教学定位

短期来看,基于目前的水平和经验,我们能够选择的模 式是维持式,或者说是半外型,处在上述四个阶段的第二和 第三个阶段之间。具体来看,我们用中文和英文两种参考 教材,讲解上我们中英文结合,具备上述第3和第4种方法 的特征。

长期来看,希望通过3年的建设提高,能够达到过渡式 层次和混合型层次以上,到第三个阶段以上的水平。

3.2 模式的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取决于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我们着力于条件建设,然后在模式上进阶。在短期(建设 期),我们主要是立足于维持式,通过专业词汇的渗透,局部 知识点的英语表达突破,由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等方式拓 展,提高教师们的英语表达的能力,建立和巩固教师们的自 信心。这种方法本身也是双语教学的手段。是对双语教学 方法单词短语式(Word and Phrase Mode)、整句式(Sen- tenee Mode)和复合式(Word and Sentence Mode)的具体演 绎。即分别使用英文单词短语、整句以及两者并用来配合 汉语讲授。

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过去我们的双语课堂忽略了不 同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双 语教学也可分为单向式(Unilateral Mode)、交互式(Bidirec- tional Mode)和多边式(Multilateral Mode)3种。单向式也 称灌输式,是指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教师最大限度地向学生灌输信息,并与我 国外语教育“会听不会说”的特点相吻合,对学生而言可能 更乐意接受(逃避说),但同时会由于缺乏及时沟通,默许甚 或助长部分同学的学习惰性,造成对该课程失去兴趣;交互 式又称对话式,是指教师用两种语言讲授,并适时地提问, 要求学生兼用两种语言回答的教学模式(不能纯用中文), 这种模式可能会影响课堂讲授信息量,但由于能达到师生 教与学同步,反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边式亦称讨论 式,是指在案例讨论时允许学生自愿发言的模式,这种模式 对不善言谈的内向型学生来说,有充足的发言准备时间,对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选择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章节,可以灵 活。虽然强调循序渐进,但是也能根据内容的熟悉程度进 行选择。另外条件不同时,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 我院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商学院交流越来越频繁,他们有派 老师在我院授课,这时,可以考虑直接进入浸没式教学,全 英文授课的方式。为了保障教学的效果,可以提供一名中 方教师做助教。

3.3 我院《管理统计学》双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牢记原则。

开展双语教学,不是要形式,而是要实实在在的内容。 要“营造氛围,注重实效”。经验告诉我们不可贪多求快,否 则只会欲速而不达。要重视一个术语和一个术语的积累, 一个专业词汇和一个专业词汇的掌握和应用。通过渗透法 创造机会和条件让教师和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2)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

目前,没有很合适的英文教材,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我们暂时还没有能力编写英文教材,但是可以努力编写或 组织汇编合适的英文讲义,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将学生 们从厚厚的英文原著中解放出来,更有效率地学习管理统 计学的知识,而不至于湮没在英文材料的阅读理解上,同时 也能够训练学生们的英语学习与思维,提高英语水平。另 外,就是编写合适的英文题库,以及生动的例子。

(3)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管理统计学》是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许多国 外最近发生的例子都可以拿到课程中来,这样可以极大地 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对时事的关注),容易使他们上课兴奋。 多媒体可以尽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训练听力,甚至积 极思维。

4 结论

双语教学的成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语教学应该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 同的模式。关注双语教学的目的比双语教学的形式更重 要,因此要注重实效,在这个前提下,充分利用并创造资源 在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应用英语的能力。

化学课堂评价途径探讨

张华芬

摘要:课堂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评价的重要性。讨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评价的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194-02

1 注重课堂评价的语言运用,顺应学生个性心理体验

课堂上如何评价,学生就会有积极的表现、就会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呢?我认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以往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不错”、“很好”、“再想想”、“你能比她还好”等等这样的评价语言。的确,这些语言有一定的激励性,但久而用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应有的魅力。

(1)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

评价语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醒与纠正。“你回答得很好,如果思维在活跃一点就更好了”,“你做得很对,如果能够把化学方程式用关系式表示就更能体现你的水平了”,“你这个方法很好,你再想想能不能用其他方法做”,“你很了不起这么难的题都做对了,但你有没有想过会不会存在另外一种情况……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知道了学习化学不仅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多练习,思路开阔学习才会提高。也正是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一次一次练习中扬长避短,所以很快就有了进步。

(2)评价语言要生动、巧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即使学生的回答出现问题,只要教师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了学习中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2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外,还应经常用无声鼓励,即用表示赞许、喜欢的体态语言进行评价。例如,学生积极思考时摸一摸他的头,学生有独特见解时教师传递给他一个赞赏的眼神等。当学生很准确快捷的回答出题目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当学生拿来书写规范、正确的作业本让我批阅时,我会为他写上“GOOD”,让全班传阅;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会快步上前握手祝贺;当学生没思考周全,还不知如何回答时。我会送上期待、信任的眼神……另外,根据学生具象思维突出的特点,还可以巧用有形鼓励,即用象征物对学生作鼓励性评价,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例如,本学期我将学校开展的“争章活动”与课堂评价紧密结合起来,我与学生一起制定了许多根据课堂表现来评定的“子章”,诸如“好问章”、“合作章”、“进步章”等,当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我就会及时在他的“争章本”上盖一枚“好问章”,从而鼓舞同学们向他学习;当学习小组合作探讨时,全组同学合理分工、共同研究,表现较好时,我就会给这个小组同学发一枚“合作章”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们从老师这亲切多样的体态语言中感受到了关爱,感受到了赞赏,更感受到了那无声的动力,这一切会推动学生永远向前、向前。

3 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

以往的课堂评价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主要看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否与课本知识或自己心目中的想法一致,如果一致就是好的,否则不然。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智力表现。教师评价时要指出学生回答中所包含的智力价值。以及采取了何种学习方法,这样的评价。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特别是创造性学习。

4 师生的心灵对话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基础

课堂是动态的,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对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要实施课堂评价那么教学环境必须是民主、平等、宽容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的支持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会有动态生成?因此,课堂评价得以表征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习每一位学生,感谢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得以表征并活跃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

篇(2)

双语教学不仅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具体体现,也是从实际出发,发展藏族地区教育,培养民族人才,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汉藏双语教学模式已经有所落伍,已经不能够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转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大力开展汉藏双语教学的模式上的创新。

一、汉藏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必定会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及时做到方式与方法上的创新,就会愈加落后,不能反映时代要求,这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论文百事通只有做到汉藏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够提高有效提高汉藏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使藏地教育摆脱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大,教师费力多,而教育成效却不明显的窘境。

而且,有效实施汉藏双语教学法的创新,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藏族文字和文化,以便能够有效地加强汉藏民族团结,发展藏族地区的文教事业,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文教方面的支持。

二、汉藏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策略

(一)分等级因材施教

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在同一个学校甚至是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汉语和藏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组织汉藏双语教学时要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进行。在汉藏双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考虑先对学生进行汉语和藏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级测试,以测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语言能力掌握基础,然后按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班授课。事实上,这种创新性的汉藏双语教学模式,已经在西方很多国家都成功的运用在留学生双语学习中,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具体的实施准则就是,教师科学灵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上,采取不同的汉藏双语教学形式,对不同的班级甚至每一个学生的语言水平有所掌握,分等级地进行课堂提问和布置课后作业。例如对于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课前进行认真细致的预习,回答问题时允许一定的母语使用量,而在课后教师再给其开小灶;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要求他们适当进行书籍阅读,并参加课堂讨论,以便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二)采用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增强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双语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双语教学的两个方面特点——语言性和科学性,而汉藏双语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在汉藏双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于课堂组织方式上有所创新。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应该以增强师生互动环节为原则,广开思路,创造性地采用综合性课题讨论、即兴演讲、分角色游戏模拟等,而且,在网络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普及的背景之下,教师更是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快捷性,通过课堂播放视频、影像、音乐等,丰富拓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接受程度的目的。

还有就是教师可以考虑多采用情景教学法,以便提升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事实证明,情景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般是以经典话题为主线展开,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环节,使得教学的实际效果大大提高。论文百事通

(三)实施汉藏双语教学的分阶段课程设置方式

这种汉藏双语教学课程的分阶段设置方,式是指对汉藏双语课程的具体开设从初级课程延续到中高级课程的系统性构想和实施过程,应该说,这也是一个教学模式上的一种创新。事实证明,这种高度重视衔接性和连贯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对于双语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实有着积极的影响效果,因为这种分阶段的课程设置,可以方便教师客观上采用团队教学法,充分发挥每一个汉藏双语教学教师的个人专长,对汉藏双语教学的阶段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把握,使得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则是既可以有汉语的专业知识学习,又在此一项的基础上进行汉藏双语学习。所以说,用这种汉藏双语教学的分阶段课程设置方式的灵活多样的形式,能够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贯穿于汉藏双语教学活动实践的各个环节,切实保障汉藏双语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新晨

(四)增强汉藏双语教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

事实证明,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一线的教师。在汉藏双语教学的创新模式中,无论是模式方法的探索,还是具体的课堂付诸实施行动,都需要一线教师的全程参与并付诸行动。事实上,任何一个汉藏双语教学教师都可以独自探索适合自己以及班级学生的创新式教学模式方法,而对于已经比较成熟的创新式汉藏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在借鉴使用过程当中,也应该根据具体的客观情况做出修正,这就需要汉藏双语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水平,而这种能力素质水平,则可以通过定期培训以及自身努力获得。具体来说,教育部门应该继续加大对汉藏双语教学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对现任教师进行组织培训,并定期考核;另一方面,要吸纳引进汉藏双语教学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一线教学岗位上去,为汉藏双语教学的模式创新做出贡献。

总之,汉藏双语教学的模式创新,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国家政策的教育大事,理应受到广大相关教育人士的重视,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路漫漫而,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篇(3)

在香港高校中,除香港中文大学还保留部分中文讲课(粤语授课和英文版书、英文教材)外,其他高校全部采用一种称为“浸入式”的“双语教学”模式。所谓浸入式双语教学是指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内,被“浸泡”在英语环境中,教师只用英语面对学生,采用全英文(教案、板书、教材和授课语言全部采用英文)教授课程。

这种“浸入式”的“双语教学”模式最早可以追述到1965年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兰勃特小学的法语浸入式教学。其教学规则是对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儿童而言的,使他们从入学开始就以法语作为语言媒介并始终浸入在法语的语言环境之中,以期熟练掌握英法两种语言。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早期浸入式,即自小学一年级起,儿童在校的一半时间用英语进行教学,另一半时间用法语进行教学;二是中期浸入式,多在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第一语言的基础上的初中阶段进行,用第二语言讲授一部分学科课程;三是晚期浸入式,即在牢固地掌握了第一语言或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后,浸入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比较而言,在这三种浸入形式中,早期浸入式更易收到理想的效果。这一结果也得到神经生理学研究结果的支持,即第二语言的浸入开始的越早,双语学习者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机能越接近单语学习者。

此后,世界许多国家结合本国实际对“浸入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良,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模式。如美国的“双向浸入式”,就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所谓“双向浸入式”就是把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班共同学习,参与各种活动,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双语能力。美国“双向浸入式”教学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第二语言习模式之一。澳大利亚、荷兰、新加坡、南非等国也都在进行不同类型的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的尝试,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启发

1.注重基础,独立思考。在授课过程中,笔者采用基本概念由授课教师讲解,将基础知识准确、透彻地传授给学生,对于具体应用则通过师生讨论的互动式教学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在形态学这一章的讲解过程中,作为授课教师,笔者将形态学中的四个基本公式(腐蚀、膨胀、开运算和闭运算)和一个新的知识点――结构元素,讲授给学生后,便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尝试着利用形态学的方法实现图像的滤波、边缘提取、区域填充。通过这种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概念,而且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在吸收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我们已有的一些优良的传统教学手段仍然要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例如:在双语教学中,笔者就注意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在开始授课时,中文比重较多,随着教学的深入进行,逐步加大英文比重,最后,甚至可以使用全英文授课,并让学生用英文提问和讨论。“温故知新”也是笔者在双语教学中采用的一个手段,在每节课的开始,利用几分钟在黑板上用英文列出前次课的主要知识点,讲到相关内容时,注意对比分析,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记忆周期,学习效果显著。

3.师生讨论,共同进步。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很多本科生仍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不符合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力争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授课氛围,使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自己见解,甚至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也促使授课教师深入钻研,不断提高,形成了一种师生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152-02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盛行一百多年的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在国内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得以大力复兴发展的新兴人文学科,同时也是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中文系列入教学计划的主干课程。它是对文学及其理论作跨国界、跨族界、跨语言界和学科界作总体研究和沟通认识的文学――美学复合型新兴学科。

双语教学是指对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课程同时用汉语和英语授课,使学生通过接触两种教学媒介语。达到提高语言技能的目的而设计的教育课程。另有一种认识,认为这个概念是指在展开某门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涵盖一定比例的英语授课。

近年来,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双语课堂教学在许多高校开展起来。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中文专业本科生必须开设的一门重要选修课,也是本科生考研必考的一门知识。具有跨民族、跨语言、跨学科的学科特点,在其中开展双语课有其显著优势。在比较文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导向和探索中主要从以下几点切入。

一、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制定

参考国内有先进教学经验院校的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大纲制定情况,结合各校教师及学生能力实际,制定适合本校高年级专业必修课的比较文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通过讲授比较文学学科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在其中贯穿比较文学范例式教学。

在教学事例选择上,侧重国外比较文学学者的专业论述,进行双语讲解,以起到导读、“研读”英文原著的作用。所谓,借助导读去分析阅读英文原著,借助“研读”着力于对其逻辑论述和层次结构的解读和理解,以便直接具体地认识领会西方学者的研究思维过程和表述特点。从中学习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和论述问题的创新能力及其实践运作。

二、师资水平的提高

双语教学对师资水平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还要懂得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知识。而在我国国内,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吸收海归教师充实语言师资建设,主要是在首都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但是难道普通高校不具备这方面师资力量就不能从事双语教学了吗?答案不是这样的。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普及,高校教师可充分利用高科技条件解决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利用网络、多媒体形式进行辅助教学。在比较文学多媒体、网络双语教学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双语环境和氛围,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师生的教与学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引入专业理论术语英汉双语汇释;播放一些国内外著名学者的解读文学、文论原典、英文诗歌朗诵录像;欣赏一些代表性的、具较高艺术价值的英语影视作品片断等。

三、教材体系的构建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实际,采取的授课教材普遍有三种模式。

一种是以英文原著为主,使用原版英文教材授课。如Susan Bassnett.的Comparative Literature:A CfiticalIntroduction,出版时间:1993。(苏珊・波斯奈特:《比较文学批评导论》,Blackwett出版社)但是存在的问题一是英文原著教材价格昂贵,让一般学生难以承受;其次是由于出版和传播的关系,英文原版教材进入中国要经过一段时间。造成版本太旧。再次,据说国外比较文学授课是没有教材的,由于原教材者往往在某一方面领域研究的过于深透,多是专著性质,上课都是老师自己整理讲义。这就造成部分内容过于详细,有些地方涉及不到。不符合我国学生通习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现状。

第二种模式就是选用中国人编写的英文教材,再选用原版英文教材和国内中文教材作为辅助。由于编写者、教师和学生的国学和英文能力水平差异,很难保证取得高效的教学质量。

第三种教材模式是以中文教材为主。选取英美比较文学名师的论著进行讲解。两者起到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如上海师范大学孙景尧的A Study 0f Important Works inEnglish Comparative Literature《比较文学名著研读(双语版)》,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各高校可根据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编订相应的比较文学双语教材。解决学生听课无的放矢的困境。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

1.课堂教学方法要丰富

推行范例式教学法。在比较文学双语教学中采用了事例教学法。选择范例时,要突出范例的综合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抓范例库的建设。搜集、整理和编写比较文学教学范例,注重国外范例的引进和翻译工作。

进行参与式教学。主张学生能够自主翻译,尝试用自己的感受先代替名家名译,然后再和名家名译做对比,学习经典翻译文本的文学魅力,同时也知晓在感受相同的情况下如何参照写作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和复述作品原有的思想意义。

实施任务式教学。在教学中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同时。相应运用情景模拟、辩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2.教学手段要多样

(1)多媒体教学方式。首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保证人名、篇目、书名的原文附着和对译名的统一和纠正,使用关键词教学方式。其次,经典作家的重点篇目当中的精品段落尽量采用原文、译文双对照。第三,对于重要西方文艺理论观点尝试进行按3:7(英文:中文)划分的课堂内容比例的本专业英文教学,同时用中文再次强调,避免译文造成的观点误读。

对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专有名词解释、人名、书名及重要段落的双语模式进行沉浸式教学,欣赏英文视音频片段,如在对2008级讲授Psychoanalytical criticism的内容时,为加深学生对Oedipus complex的理解,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The King of Oedipus的视频材料,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领会。

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增强了直观性,化抽象为具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训练了论文写作和双语思维能力。

(2)课程教学平台建设。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内容包括以比较文学课程各知识点为单元的开放式的网络课件库、事

例库和试题库。并将专业教师与学生的科研成果也放在网站上,鼓励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

课程规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师资队伍、习题解答、参考文献等栏目基本成型,并配备了文字的资料,只要连接上校内网,便可达到资源共享。通过“学术动态”、“学术著述”、“经典专题”和“资源下载”等分栏,不仅能够获取学习所需的各种资源,而且使教与学始终能够洞悉学科发展和研究的前沿。此外。通过该网站上备有的友情连接网址。可以登录其他专业学术网和其他院校了解最新的学术和教学动态。

3.实践性教学环境要完善

(1)建立起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学生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践连接。例如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如05级学生王朝的《幻想文学的发展及演变》直接涉及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领域,其他如汉语言文学06级学生“解析《金粉世家》中的女性观”和“的自由意志抒写”等论文都从不同角度将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理论付诸实践。

(2)利用专业实习基地的资源,加强与其他双语教学部门的联系,保证讲座、参观等教学方式的稳定。如,带领学生听取外语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语音室学习。鼓励学生参加或聆听各种英语演讲、辩论、表演比赛,如鼓励学生参加2011年10月在我校举办的“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黑龙江省决赛选拔赛,并在外国专家学者到校做英文讲座时,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如聆听2011年10月外国语学院邀请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首席执行官Don Perry博士来校做关于《教育国际化》的专题讲座等。

在授课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方式,能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体现出“老课程,新内容”的时代特色。

五、教学实践效果(双语教学质量评价表)

比较文学双语课程的此类教学实践。不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域,而且能够提升他们理性思考与辩证分析的能力。各种反馈信息都业已显明,该课程的开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09-2010、2010-2011和2011-2012每学年第一个学期,共90名学生(每期30名)对该课程《比较文学》进行学生教学质量评价,显示如下:

从统计数据看,学生依托比较文学双语课程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如2006届学生郭美心考取了黑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7届学生张艳考取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郑洪娜考取兰州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第一学年度领取一等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

总之,比较文学跨国家、跨民族、跨语言等学科特性决定了采取适当双语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进行双语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做到了以上几点,就能营造良好的双语环境和氛围,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与研究性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萍,张晓红,比较文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篇(5)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pose a proper model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bilingual teaching as practiced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courses, including teachers’ qualification, teaching approache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urriculum design.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model requires an interactive class and employs English as its main teaching language, along with certain Chinese explanation for some terms, specialties and difficulties. In light of the significance of bilingual teaching and people's enthusiasm towards bilingual courses at higher education levels, the proposed model may indicate a possible direction to improve current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urrent China's tertiary institutions.

【Key words】bilingual teaching; Independent College; Hierarchical Teaching model

一、序言

双语教学是指除母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外语及外国文化掌握专业知识,熟悉相应外语的思维、求知、交流的习惯,熟练的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它要求教师使用正确且流利的目标外语进行知识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外语能力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双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用两种语言实施部分学科或阶段性教学的具体实践,是实施双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双语教学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外语教学,是带有特殊性的外语教学。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双丰收是双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验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二、双语教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双语教学与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语言的教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内的双语教学主要指汉语与其它不同国家语言的教学,特别是英汉不同国家语言的教学。本文涉及到的双语教学特指后者。国家及各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顺应时代要求,开始实施双语教学改革。

2004年,教育部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明确规定,信息技术、金融和法律等专业,双语授课比例不低于10%,才能到达优秀标准。2005年,教育部规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重申: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质量,急需扩大双语教学课程数量。2007年,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再次强调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今后,教育部将把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作为高校的一项评估指标。”2009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意见》,赋予双语教学全面的定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开展双语教学,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从事专业课程的专业教学,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双语教学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国际化的应用型人才上,其实施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语言、学科知识以及社会文化理解三个主要部分;双语教学目标的实施还受到师资水平、学生程度以及社会学校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理论上讲,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一个由学习语言为主到学习学科知识,再过渡到利用两种语言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先进学科文化,培养综合能力的过程。

独立学院因其招生,教学条件等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的定义是:在教学过程中用母语和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而在教学的各个阶段,使用母语和使用外语的比例,视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学生通过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来学习某一专业技能,成为具有跨语言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用外语进行思维,可以通过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双语教学模式是实现双语教学目标以及控制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理论界与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双语教学模式可归纳为“沉浸式”、“保持式”、“过渡式”三种。(1)沉浸式(immersion program):完全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即完全沉浸在非母语的教学之中);(2)保持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学生刚进入学校时是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即从始至终保持母语教学,平衡的使用母语和外语作为学科语言,学生能同时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3)过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即由部分或全部的用母语教学过渡到完全使用外语教学)。

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受到学生英语水平、课程难易程度以及双语环境因素的影响,遵循下面3个原则:(1)第二语言(外语)刺激的强度,必须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恰当的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良好效果;(2)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要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过程中加大某些课程的实践环节,增加某些先修课程的导入环节,有利于教学的效果;(3)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内,为学生提供课堂以外的双语教学实践与活动的机会,创造有利的双语教学环境,能够有效促进课堂内的双语教学效果。

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构建出“梯级推进式”双语教学体系。独立学院招生逐年扩大,而生源局限,学生总体外语素质较低。高水平双语师资的缺乏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是制约独立学院双语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双语教学将语言学习融合到专业学习中,使其既具有专业课程的特点也具有语言课程的特点,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独立学院双语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梯级推进式”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尝试,对双语课程的设置、教育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建设、教材建设、效果评估等多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对双语教学实践予以指导,以使其具有渐进性和层次性。

第一梯级是基础性双语教学阶段。此阶段主要针对专业知识尚处入门、英语水平刚走过高考的大一学生。第二梯级是扩展型双语教学阶段。此阶段主要针对掌握了部分的专业知识,经过一年大学英语学习而听说读写译能力都有长进的大二学生。第三梯级是纵深型双语教学阶段。此阶段主要针对专业知识已成体系,基本具备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大三学生。

四、结语

全球化、国际化的世界发展趋势,预示着中国同国际的交往日趋频繁。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我们的教育以培养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双高”的复合型双语人才为目标。这既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全新实践,也是我国素质教育和时展的需求。双语教学的兴起和发展要符合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家化的发展趋势,而培养“精外语、通专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国家和社会都是重要和必要的。当然,目前,独立学院开展双语教学必然会碰到很多困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开展的积极性以及价值所在,直面困难和挑战,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家蓉,李桂山.中外双语教学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黄文.双语教学:与时代联网[J].中国教育报,2004,(3).

[4]王斌华.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根据2001 年教育部颁发了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的通知( 教高2001 年4 号) , 明确要求 “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 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 更要先行一步, 力争三年内, 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 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 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 分步到位”,此后,双语教学成为了教育部本科专业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各个学校的双语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教学效果却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所开设的管理学课程为例,对管理学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国际上几种主要的双语教学模式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育的定义是:“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的教学”。我们可以认为从广义上来讲“双语教学”是高等院校的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时采用两种语言( 母语和英语) 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国际上普遍实施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1)“浸入型”双语教学,或称为完全浸入型,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授课程全部采用外语进行教学,这以加拿大、美国为主要代表。(2)“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以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教学为主要代表。(3)“维持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该模式强调在学习应用外语的同时,要以母语来维持课堂师生间的理解与交流。目前,我们国家普遍实施的是“维持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在知识的介绍方面侧重英语的应用,但在和学生的交流时主要靠母语作为媒介。

二、管理学双语教学的特点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双语课程的开设已经将近十年。从2006年起,笔者承担了商学院管理学双语教学的任务。此外,笔者长期以来还承担《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和《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比较,管理学的双语教学有其不同之处。

首先,管理学强调案例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外语水平要求比较高。案例教学是管理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大量应用,就给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样,学生要求对所提供的英文案例进行分析,对学生的英语口语的要求也比较高。英语水平的高低成为能否成功开设管理学双语课程的关键性因素。

其次,管理学教学互动性强,双语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量大。管理学的教学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和学生的充分互动。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能及时地做出反馈。一堂精彩的管理学双语课,就需要教师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相对于中文教学,双语教学所做的准备工作应该更加充分:既要保证在课堂里将所传授的知识点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授,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必须保证在课堂里创建双语教学良好的外语环境,促进学生良好的外语思维习惯的养成,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这样,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就成为了必需。

再次,国内优秀管理学教学资源的缺乏使得管理学双语课教学难度增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介绍国际贸易国际上通用的贸易规则,是很多高校都开设的双语课程,国内也出版了很多相关的双语教材。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介绍西方国家经典的管理理论,同样需要对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国外的管理学教材主要是针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撰写的,其中的案例、相关的法规介绍都是基于西方国家,教学资源(包括案例库)的缺乏,使得管理学的双语教学难度大。

三、上海师范大学管理学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管理学双语教学的特点,上海师范大学管理学双语教学团队对管理学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

首先,突破传统“维持式”的双语教学模式,逐步向全英语教学靠拢。如前文中所介绍的,“维持式”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我国双语课程中主要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在学习应用外语的同时,要以母语来维持课堂师生间的理解与交流。而管理学教学本身强调和学生的互动,如果在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中过量地使用中文,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会变成教师对课本内容的翻译,学生缺乏使用英语交流的欲望和动力。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此有比较深的感触。因此,上海师范大学管理学双语课程的教学中,逐渐向全英文授课转变。管理学每周课时是3节,也就是120分钟,教师将上课时间合理分配:100分钟全英语课,让学生浸润在全英语的环境里,用英语去阅读、倾听和思考,用英语来表达,最后20分钟再使用中文对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整理,以确保学生在理解上不存在偏差。英语的大量使用,对教师队伍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基本具备国外留学和进修的经历,有的教师本科读的是英语专业,因此问题不大。对学生而言,我们将学生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将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通过相互帮助的形式,英文听说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帮助能力较差的同学;同样在课堂上,教师对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予以重点照顾,课后帮助他们“拾遗补缺”。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英文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合理分工,“模块化”教学,注重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建设。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从事管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师相对固定。其中既有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中年教师,也有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优秀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做到优势互补,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提供一些业务上的指导,年轻教师在外语方面具备优势。因此,在课程的整合和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建设上,专业教师做到了资源共享、合理分工,避免了“单打独斗”、资源的浪费。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选用罗宾斯的最新版《管理学》原版教材。在课程的教学准备过程中,每位教师负责一个板块教材资源和案例资源的整合。在罗宾斯的教科书中,有相当部分的案例并不适合课堂教学,我们仅仅是把这些案例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因此,需要增加大量的课外案例,合理的分工,可以减少教师备课的压力,同样,可以促成教学团队的形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管理学课程获得上海师范大学全英语示范课程的项目立项。

再次,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一章的教学中,我们采用情景模拟及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人员招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组事先准备企业简介、招聘广告、招聘计划、拟聘岗位的工作说明书、招聘表格等;要求各人事先准备中英文简历等应聘资料。一部分扮演招聘人员,另一部分同学出去应聘,然后进行角色互换。这样,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及应聘实战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灵活地掌握招聘实务以及相关知识和技术,培养策划与组织协调能力、角色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学生的欢迎。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同样是一门艺术。管理学课程教学,特别是双语教学,需要教师的极大地投入。通过几年的实践,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管理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本土化教材的建设和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的培养是该课程双语教学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Jack C. Richards.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04-03

生物科学是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学科之一,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21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在高校,生命科学的教学与研究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顺应国际化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均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教学研究水平。所谓双语教学,即是通过两种语言的结合,通常是将英语与汉语相结合,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就是讲解。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接轨,迫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现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各个学科,包括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本文将阐述双语教学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并探讨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模式,最后,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期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和教学形式进行了完善和创新。

一、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双语教学是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国际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只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能够推动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在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大学国际化是将国际的、多元的文化融入到中国大学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去,与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接轨。在高校国际化发展进程大力推动的背景下,国际化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大高校力图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的学生等方式,来提高自身国际化的效率、水平和层次。由此可见,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

2.生物科学教学和科研迫切需要双语教学。随着生物科学不断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该学科已进入到不断完善的新阶段。现代生物科学在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粮食与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新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各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生存、人类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5-7]。培养生物科学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与现代科技、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物科学专业在教学和科研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其中,英语水平成为了限制该专业领域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因素之一。双语教学促使教师和学生将中英文相结合,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更高效的使用英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生物科学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和迅速地了解国际教学和研究动态,时刻保持研究领域的国际化嗅觉,紧跟国际化发展步伐,从而提高该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和高素质教师的有效手段。通过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科研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也有利于开拓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因此,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高师资力量,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接轨,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从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已设立国家级生物学理科基地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班。基地班和国际班的设立,为生物学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支撑体系。同时,联合国际班中外双方的教学力量,为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视野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优势。在此情形下,部分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成为了提高教育改革、应对国际竞争、培养扎实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生物科学双语教学模式

1.中英文授课相结合。与普通的中文授课和全英文式授课不同,双语教学以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普通课程类似,双语课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台授课为主,但授课的多媒体课件均为英文,上课内容以全英文展示。为避免学生不能及时跟进英文课件的内容,老师将个别生疏的或者专业的词汇或关键概念列出,并附上中文注解,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双语教学教师主要通过英文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同时辅以中文解说,帮助同学们掌握课堂知识。最终,教师通过亦中亦英的教学方式来创造一种双语的教学环境,既能保证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又能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理解和应用能力。

2.引用英文教材和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无法离开教材,双语教学既需要优秀的中文教材也需要引进优秀的英文教材。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英文课件或者英文阐释,尚不足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并实现双语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外教学资源,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让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领域专业知识。引进并介绍给学生一本优秀的原版英文教材便是前提之一。此外,双语教学不仅需要将教学信息以英文形式进行传授,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知识内容,需要将中英文教材相结合。通过中英文教材作为参考,可以使班级内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从而达到较好的双语教学效果。同时,双语教学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参考图书以及生动有趣的教学电影、动画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和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3.重视多媒体资源。双语教学注重利用多媒体资源,放映教学图片、电影或动画等。我们从国外有关学校引进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图片、教学电影,这些图片均是彩色的英文图片,制作精美、色彩鲜艳,教学电影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或者复杂的生物动态变化过程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高度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相应知识的了解和记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生物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的听力、阅读等方面得到培养[9]。

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双语教学主要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由于教学内容繁杂,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很难长时间保持新鲜感,集中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加上课时数少,学习时间紧,学生们课后复习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不能真正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生物科学专业注重理论结合实践,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需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自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个别章节以专题讨论形式开展,增加实验课程、野外实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双语教学的老师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制作展示课件、轮流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和比赛、撰写简单的科研论文。课程中途安排学生走上讲台,用英文呈现自己的PPT,并用英文对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英文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热点,拓展学生国际化研究视野,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5.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卷面作答的形式。考核形式单一,且易导致学生以应试为目的进行学习,限制学生自主性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改变学生以应试为目的的复习方式,也是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多元化、灵活的考核形式才能遵循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另需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实践能力。将卷面考试与实验考试、题目作答与课堂论文以及自学成绩相结合,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进行考核,从而避免传统的、单一的、机械式的考核方式。双语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除了期末考试以外,平时成绩以专题讨论、PPT讲解、论文撰写、随堂测验以及课题考勤等形式进行平时学习的考核,目的在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文献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学生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另外,期末考试使用双语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即部分试题为中文,部分试题为英文。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进行英文答题的学生可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三、生物科学双语教学发展方向

双语教学顺应高校国际化建设发展趋势,只有经过不懈努力的探索和创新,总结经验、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1.培养具有较高学科专业英语水平的学生。通过双语教学,与国际上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接轨,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促使人才培养国际化,全面提高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科学素养,开拓学生国际化的视野,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出国深造或者进行科学研究做好准备。

2.实现部分课程的全英文授课。生物科学专业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将选择继续从事科研事业,部分学生将出国深造,成为国际化人才。随着生物科学双语教学逐步开展并完善,培养具备生物科学领域竞争力和国际化素质的学生将成为其主要目标。针对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议对其进行课程体系的改善以及教学质量的测评,在已有双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并逐步实现高年级、部分具备条件的双语课程的全英文授课,尤其是一些国际合作课程、国家重点课程以及具备较好前期基础的双语课程,从而满足生物科学教学的国际化需求,与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接轨。

参考文献:

[1]李春茂,巫跃凤,刘玉.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进展研究[D].高校教育管理,2007,1(5):70-76.

[2]周密,丁仕潮.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和路径研究[D].中国高教研究,2011,(9):16-19.

[3]蒋玉婷.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高校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及其思考[D].教育论丛,2010,(2):163-164.

[4]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D].教育科学,2013,6(29):35-41.

[5]黄国琼.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何白玉.生命科学教育的哲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8)

0.引言

作为一门以逻辑性与抽象性为特征的科目,数学学习的难度性可想而知。即便是在小学阶段,而且学生往往难以具备持久的学习热情,而且课堂互动性不足,也让教学陷入到新的误区。而双语教学则是教学的一种创新,而且教学通过代入一些数学术语的英语词汇,让教学体现出更多的教学价值。而就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小学数学中双语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方面,将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小学数学双语教学的原则

1.1 平衡原则

对于小学数学双语教学而言,应当做到相应的平衡,而不能单纯运用汉语进行教学,英语教学则沦为形式化的表现;另一方面则不能过于追求创新,而忽略教学的主次性,即完全用英语进行数学教学,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教学效果,反而会增加数学教学的难度性,起到适则其反的效果 [1]。

1.2 辅助原则

对于辅助原则主要是指双语教学的本质应当是数学教学,英语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所以应当体现出辅,而不是取代正常的数学教学,而且并非所有的数学教学环节都需要贯穿英语,因为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通过思考将英语转变为传统思维的汉语,再进行理解,所以教学难度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的,若是一昧强调教学创新,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会在学习过程中举步维艰,更谈不上教学效果提升了。

2.小学数学双语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2.1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双语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教学的带入感,即如结合情景教学,对学生进行教学诱导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也无形之中带动他们进行不断思考。例如在认识乘法表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以正常的学习流程背诵乘法表,然后再采用“开火车接龙的形式”让学生以口头回答,即由“车头”学生提出问题:“一乘以一得多少”,第二个学生则回答问题:“ 一乘以一得一”,同时向第三个学生提出问题“一乘以二得多少”,而第四个同学则依次回答,并且提出新的问题,以此类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不仅仅能够了下意识去主动记忆乘法表,同时会思考如何得到运算结果,以达到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氛围[1]。

2.2 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数学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往往决定了其入门的难度,即便是在小学,很多学生往往难以通过一般的课程教学了解数学学习的内容,若是普及双语教学,则更会加大这一难度性,但是如果能灵活运用双语教学,则能够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效果。即如在未学习乘法前,学生往往对乘法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而在《一百以内数的认识》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十个十是一百”具体是如何表现的,这时教师则可以采用英语歌曲《十个印第安男孩》让学生进行数数,进而强化他们的认知能力,即“一个男孩,两个男孩,三个男孩……”,唱一次代表一个“十”,而学生可以一直唱,教师则通过黑板画出(以一个小圆圈代表一个男孩),待唱完十次,教师也完成了绘画,而学生则可以通过黑板展示的小圆圈数,对“十”和“一百”的数量级关系有了初步认知,同时强化了他们的印象[2]。

2.3对学生数感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数感能力提升也需要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即以双语教学作为情景带入,进而通过故事探索模式,让学生能够形成潜意识的数感,进而在探索自学过程中增强这一能力。即如要让学生形成“多少”的数感能力,则可以“故事应用题”的课堂游戏活动,例如“小明妈妈买了两个篮子苹果,其中第一个篮子有5个,第二个篮子有3个,问两个篮子苹果相差几个?”,则由一名学生扮演“妈妈”,然后以道具替代苹果和梨,然后由另外一名学生扮演“小明”,先进行数数,以英语形式表述出答案,即“两个篮子苹果相差两个”,而这时,教师若要拓展出新的“平均数”课程教学,则可以提出拓展问题,“怎样让两个篮子的数量相等?”,而这时,学生则可以通过将多出的两个苹果进行均分,然后各放入篮子中获得最终答案,从而清晰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

3.结束语

综合而言,双语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学生思维、认知以及数感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方面,更具有引导意义和价值。此外,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则应当适当采用英语教学,而不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从而保证教学过程主次分明。

篇(9)

3.锦州供电公司,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目的:构建外科学双语教学模式。方法:课题组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从该专业要求掌握外语词汇量入手,在双语教学中实施示图法、直接法、多媒体教学、课堂病例教学法和多种教学法有机结合的方法,并通过试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课后质量测验。结果:通过外科学英语试卷检测手段评价了学生掌握英语和专业知识的情况,双语教学效果较好。结论:以双语教学为中心传授外科学新知识的教学,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英语实践能力,提高了用英语表达、交流、讨论专业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外科学;双语教学;专业词汇量;图示法;多媒体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R-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3-0147-01

1 以3种教材结合原则选用教材

1.1 母语教材

选用由吴在德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外科学》第5版,该教材目前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所普遍使用,可以作为双语教材的基础,此教材便于教学,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外科学知识,但教材中英语使用量相对较少。

1.2 国外原版教材

选用原版英文风暴式医学教程《外科学》。采用此教材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外科学专业词汇,还能学到地道的全英文外科学内容,同时也能从中接触到一些有别于中国教材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新文化。

1.3 自编教材

为了适应学生的英语水平,做到因材施教,笔者通过选用原材料进行改写、节选原版教材或复印相关材料编写自编教材,该教材的长处在于可以根据本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充分吸收国内外教材的优点,更便于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是目前比较理想的过渡教材。

2 掌握一定数量的外科学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为了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相关词汇。因为人类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来进行的,人类的思想交流也主要是通过词和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双语教学的前提是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英语词汇,词汇越多,语言运用能力就越强。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根据授课内容,在课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词汇量。

3 构建外科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

(1)示图法(形象的图表法Illustrational Approach)。解剖学是一种形态科学。解剖教学主要采取图表图象法教学,外科学与解剖学联系非常密切,也属于形态科学,笔者采用大量图象和图表进行外科教学,既利用图表,又通过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双语教学,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能学英语。这是提高英语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2)直接法(The Natural Approach)。直接法就是要尽力为外语教学创造接近于学生本族语的条件并使用学习外语的方法。要使学生直接吸收外语而不通过翻译,使学生在外语词与物体或动作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用直观手段揭示新词意义。全部材料都要通过口头教给学生。(3)视听和多媒体教学。通过听觉吸收新的语言材料,通过视觉达到理解。因此,视听法很重视幻灯、电视、电影、录象的作用,将听录音与看幻灯等配合起来,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创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做一些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4)病例课堂教学。病例课堂教学具有特定的内涵、外延和结构。病例的结构是由它的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有机组成的,病例的开发有一定的过程和方法。一个中英文式病例的完成要经历病例策划、病例展开、病例总结和病例的中英文撰写等过程。病例教学方法就是通过选择母语或英文原版的典型病例,设计特定教学背景(包括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师、学生、材料等要素)下产生的病例。教师通过研究中英文切换的方法,总结、提炼后以书面或软件的形式自觉反映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学生写出患者病例摘要、诊断、治疗,进行中英文切换互译的练习,掌握中英文书写病例的要求和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外科学的兴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4 外科学双语教学的课后质量测验

对外科学双语教学的课后质量评价主要通过测验来进行,测验采用试卷问答的形式。笔者在拟题过程中,强调双语教学特点的试卷结构,科学拟题,整套试卷中多选题(Multiple-Choice Questions)占40%,简答题(Short-answer Questions)占30%,还有占30%的疾病治疗大题(Patient Management Problems)。这种试卷能很好地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

5 结论

本研究表明,外科学双语教学所采取的对策、教学方法和评价,总体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在科学应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融于外语环境的教学,英文图示教学,病例教学中的中英文互译,增加了英语的口语操练,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在讲课的生动性、具体性和直观性方面,呈现出喜人变化。课堂气氛趋于活跃,学生大胆说英语,英语表达、交流、讨论等能力大幅提高。

对测检成绩的分析也表明,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英语答题能力和简短表达及总结概括能力。以双语为中心的教学既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传授外科新知识的过程。要使外科学双语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规律,就需要教师反复深入学习双语教学相关理论和双语教学理念,提高对双语教学的理性认识并贯彻于教学始终。

参考文献:

[1] HELEN SWEETLANDJAMES COOK,WILFRED YEO. Surgery[M]. Harcourt Asia Mosby,2002:3-5.

[2] CROFTW,D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M]. Cambridge:CUP,2004.

篇(10)

称多县完全小学是全县一所民族完全小学,是尝试并引领全县民族学校双语教学工作的典范学校。学校自筹建以来一直承担着培养全县藏族学生兼少数其它民族学生的重要教育任务,为称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培养了大量的民族建设人才。

县内目前实施双语教学的所有学校的学生从小完全使用本民族语言――即以藏语作为母语(亦即第一语言)――进行相互流畅交流。具体来说,称文镇部分藏族学生稍有接触汉语的机会,因此基本能用第二语言(这里特指母语以外的汉语)――进行不同熟知度交流。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同辖于三河的清水河、珍秦等地的藏族居住区就没有汉语社区语言环境,其它乡镇藏族居住区更加少有第二语言环境,日常生活中完全用藏语亦即第一语言对话交流。从人的普遍认知规律而言,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加授的汉语、英语外,完全而且必须选用母语和本民族文字进行学科教学活动,才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规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符合藏区民族学生的特点,并能够更加适用于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需求。而抛开或违背这一认知规律、逻辑思维规律,却强制推行用别一种语言和文字来实施学科教学,则其效果适得其反,甚至人为地有意制造了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不稳定因素。藏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自己科学完善的语言体系、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传承固有的民族文化并加以发扬广大,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代代智慧超群、知识渊博、人格健全、出类拔萃、社会有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若无视客观实际,一意孤行,则会出现因语言障碍问题而导致学生大量流失,甚至有的即使挣扎到高年级,最终依然半途辍学的情况,这正是决策者们的失策。这些半途辍学的学生返回社会,不过多久,所学全忘,于是又成为了复盲者,增加了复盲率。如此恶性循环,民族将永无发展之日、永无发展之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将是一句空话。

二、称多县民族小学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

称多县完全小学自建校以来,始终以振兴民族文化、传承本民族历史文明为己任,付出了几代人的艰辛努力。而困惑了几代人、折腾了几代人的,却是时而风时而雨的教学模式的随意性变动。随意变动的原因有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听从个别有影响力家长的意愿选择教学模式,二是缺少双语教师人才资源而不得不实行纯二类模式,三是学校领导的认识错误选择错误的教学模式,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上级主要领导的强行命令确定教学模式等。这样的随意性变动所带来的结果,无疑是几近毁灭性的人为挫伤和打击。民族教育之所以形不成规模,之所以得不到持续长足发展,症结也当于此。因此,能否形成系统、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关系到民族教育今后的生存问题,更关系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能否走向持久稳定发展方向的基础问题。

称多民中的教学模式选择也同其它藏区一样经历了几次波折。建校之初,所有学科知识都采用人教版汉文课本,藏文只是作为一门加授课开设。结果是,少数十几名优生能有进入中学继续就读的机会,其余的更多人则不能中榜而返回家中务农,又重新沦为文盲成为复盲者。除有一门藏语文外,与普通小学无异,学科知识完全用汉语汉文授课。起点虽高,然而终点无果。接着迎来了一缕教育教学改革的春风,民族学校也开始尝试起双语教学模式。但最初的双语教学,在我们的认识上有些偏差,以为学科知识只要用母语教学就算是双语教学了,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最根本的问题,即课本问题、文字问题。因此,出现了用母语上课时学生能听懂老师讲课,下课后看书仍不会做作业的怪现象。究其原因,全在于学生看不懂汉文课本内容所致,无怪乎学生任怎么努力也不会做题、不会用汉文来表情达意了。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不懈实践,现在对双语教学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科学的定义,即完全以藏语为母语,对于以藏语为语言环境的生源区学生实行以藏文为主,加授汉语、英语,使藏语藏文成为其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主要工具,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一类模式”;以汉文为主,加授藏文、英语,使汉语汉文成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工具,藏文作为自己的母语学习文字。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二类模式”。两者都要依据学生所拥有的不同的语言环境来选择并确定科学的教学模式。

三、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双语教学在模式选择上还有很大的随意性。产生随意性的原因是:⑴ 听从个别有影响力家长的意愿选择教学模式。⑵ 双语学科教师紧缺、专业不齐而不得不选择实行纯二类模式。⑶ 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甚至于有些县级主要领导强行改变已经选定并且正在实施的教学模式。

2、尚未建立或完善双语教师的培训机制

3、缺少双语教材教辅资料(教师用书、学生练习资料等)

4、考试命题的双语性常有随意性

5、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明确

6、双语人才的就业政策不配套、不统一

四、对民族教育发展和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建议

1、在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选择中必须遵守一些原则

2、由州委、州政府对全州教育模式出台一项专门地方政策或条例。

篇(11)

(一)双语教学不是语言教学。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双语教学是用外语来讲授非语言的知识,如物理、数学、化学及其他专业知识,它不是语言教学,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它不同于专业外语教学。”此定义认为双语教学既不是语言教学,也不是专业外语教学,而是用外语来讲授非语言的知识。

(二)双语教学是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获取同步的教学过程。王本华认为“双语就是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这种观点认为,双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学科教学。

(三)双语教学是外语授课的一种教学方法。双语教学也就是“非外语课程采用外语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双语教学是以专业知识的讲授为重点,以外语为表达形式来展开的,其主要目标是“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而非“外语水平”的提高,外语的学习只被视为其副产品。不能把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上成外语教学的辅助课,更不能是外语课。

(四)双语教学是应用外语教学。有人认为双语教学是应用外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种。

综合上述四种观点,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四种观点不尽相同,但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双语教学中语言是进行教学的媒介。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借助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由此便不难得出,教学是双语教学中的实质问题。对于双语教学中,语言单单只是一种媒介吗?在我个人看来,双语教学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及语言学科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教学,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教学。因此,双语教学不仅仅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来进行学科教学,语言教学同样应视被为双语教学的一部分。综上所述,我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及其以外的一种以上的语言直接应用于学科教学,以语言为媒介、以讲授知识为主线,使学生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得到同步获取的教学。

二、双语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其著作《教学模式》中提出,教学模式就是“试图系统探索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以设法考察一系列使教学活动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①由此不难看出,教学模式的形成一般受一定的教学思想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的影响。

我国学者关于双语教学模式的界定由于跨学科的角度、强调的重点不同说法不一,对于我国双语教学模式含义也极为复杂。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王鉴在《民族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教学模式是实施教学的一般理论,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的进程、实施教学程序应遵循的原则等。②王鉴和李艳红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中指出双语教学的模式是双语教学基础级与实践级之间的中间环节,它是教学论范畴中的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ing)在双语教学中的演化。游汝杰、邹嘉彦认为所谓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实施双语教学的结构形式。由教学语言的选择、引入第二语言教育的时机、两种语言过渡衔接的形式和方法以及对两种语言文字最终达到的目标要求四个要素组成。

三、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双语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因而影响其模式设计的因素也比较复杂,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呈现大聚居区、小聚居、散杂居,分布区域的不均衡同时导致人口数量相差悬殊,这都必然影响到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的设计方式。同时,各地区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双语文教学在先行学校教育中的使用情况同样也对双语教学模式设计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双语教学政策。进一步制定符合不同地区特殊性的双语教学政策,加强双语教学政策的贯彻力度,根据学校自己的条件制定符合国家和自治区双语政策的学校双语文件。教育工作者不但只是宣传政策而且还要正确解释政策,同时教育工作领导者也要正确的指导工作,要让教师真正的明白我国双语教学是在保护好民族语言文字及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而用汉语讲授课程知识是实现“民汉兼通”的一种手段。

(二)完整的双语课程框架。缺乏完整、连贯的双语课程框架是当前双语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国际双语教学改革的经验来看,建立完整的双语课程指导框架,可以指导双语教学朝规范、统一、明晰的体系方向发展。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学校管理者同样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双语课程整体框架,将自发的学校双语课程现象转化为自觉的学校双语课程设计,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双语课程的整体规划,达到有效领导学校双语课程的目的。

(三)双语师资。师资培训作为制约各国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关系到我国双语教学的最终效果,因此,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也是我国双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双语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外语知识和母语知识、双语教学理论知识以及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双语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母语修养,而且要有扎实的外语基础知识。双语教师需要具备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理解并传授学科知识的能力,具备能结合民族文化,对专业词汇进行正确解释、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能力。

(四)双语教学教材。教材是实现双语教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的教材体系不够完整、衔接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就必须编制各学科的双语教材,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正确的进行双语解释,而且需要保证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对于目前双语教材的编写,在资金、人才、知识来源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边做边学,逐步推进,逐步总结,逐步完善。

(五)教学评价。双语教学评价不仅包括教师评价,使双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参照的标准,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包括学生评价,既注重对学生学习双语的语言目标、学科目标和社会文化理解目标的达成度的终结性评价,也注重学生在双语学习中所表现的学习态度、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时间观念、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