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相关基本概念
1.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作为管理信息资源的会计信息,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领域方面的信息技术把会计信息进行取得、处理、传递、储存等应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维护其会计信息的完整和安全,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及时协调市场经济行为和控制市场活动,利用企业权责分散而产生的相互联系却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其日渐具体化的拥有控制职能的程序、措施、方法,对此予以系统和规范化,使其成为一个严密完整的会计体系。
二、企业内部控制在会计信息化影响下的促进作用
与传统的手工记账相比,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执行,大部分的数据是依靠网络直接采集的,并与相关外部系统相连接,促进了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发展,使绝大数业务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趋势,实现了跨职能、部门的业务处理。正是因此如此,企业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具有意义的影响力。
1.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1)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因为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已经实现企业共享会计信息和信息的及时收集与更新,所以企业管理者能够较为细致的了解基层工作的完成情况,企业财务经理对于信息决策的优势不复存在,财务管理逐渐扁平化。
(2)对于企业有关风险评估的影响
①加大了风险评估范围。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全部责任都高度集中于数据处理系统。所有的信息都以磁性介质存储于电脑之中,假如没有适度的控制机制,使用者就可以随意的浏览、复制、删除、篡改却不会留下任何迹象。这样企业就会处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新风险中,加大了企业风险评估范围。
②加大了员工道德风险程度。会计信息化缩小了凭证之间相互的可证明性和制约性,使传统手工环境下具有的优势(相互制约等措施)失去了原有作用,极大的加剧了内部控制的难度,使得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变得非常重要,增加了会计人员的道德风险。
(3)对监督的影响
监督是评估内控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运行质量的过程。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可使一部分的监督过程自动完成,并实现实时监督;另一方面单纯的签字、盖章不再是授权的唯一方式,授权中的交易授权可以由计算机自动程序完成,这就模糊了授权的过程,失效控制往往在发生之后才被发现,极大的加剧了内部控制的难度。
2.对内部控制的促进作用
(1)对内部控制活动的促进
①优化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流程化的管理是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主要管理方式,完成了企业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模式,使企业各部门间更全面、及时、准确地实现信息沟通。
②改进控制技术。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授权责任体系是指能够行筛选,沟通量化信息,是组织运营制定遵寻的标准,并实现控制部分活动的自动化。
(2)对信息与沟通的促进
沟通的基础是信息,会计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实现了企业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不仅使企业个部门与财务得到良好的沟通,而且为股东、客户、供应商等外部群体提供一个稳定的沟通渠道。
三、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路径
企业会计信息化就是应用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发送与接收,达到内外数据共享,为其他相关的部门、行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这是网络带来的最大优势。为了与企业信息化相结合,企业应该建立一套适用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内部控制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新环境下的企业行为。企业决策层要有效地管理经营企业,必须建立新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将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进而有效地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
1.重塑控制结构,强化企业文化氛围
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更改了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传统的控制结构是对物质资源维稳且对其有效利用;而新的经济市场环境则要求控制结构是要以信息化专业知识为基础,就是说,从只关心企业自身利益进步到关心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从追求效率、整合资源、经济性发展到协作创新、挖掘潜力,重新塑造竞争优势。会计信息化的改革使会计信息共享模式成为现今内部控制构建的基础平台。
员工在企业中不仅是内部控制的主体还是内部控制的客体,所以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设置都是以人为中心设立和实施的,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地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通过强化企业文化氛围,使内部控制的理念扎根在企业员工内心深处,逐渐形成员工的精神支柱和坚定信念。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规范企业的员工行为和生产经营活动,让无形的文化氛围形成的理念固定企业有形的内部控制。
2.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会计信息化在给企业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企业在开放的网络中暴露出更多的财务风险,会计信息化加大了企业评估财务风险的程度,导致企业不仅要维建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还要结合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特点,建立优于传统的、极具当代市场经济特点的会计信息化风险管理机制。
严格的控制风险,做好防范应对措施。企业与信息化系统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信息化风险出现时,如果企业没有做到有效控制,信息化出现了系统故障,从而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为之也付出了代价和损失。因此,信息化后企业应当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制定缩小风险的预防方案,方案的方式方法可以多样化,有必要也可以加大投资来处理,从而降低会计信息化系统出现错误带给企业的影响和损失。
3.健全内部审计,完善外部监督体系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势必会衍生新兴的管理监督技术和体系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环境对于当代审计的需求。在会计信息化模式中审计工作不仅要延伸到企业内部的系统更要延伸到外部网络系统。审计将从现场的定期审计进化到网络在线的实时审计,就是说通过连续的实时抽取证据进行审计;其工作重点应该着重于检验企业内部形成的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真实性。
内部审计不仅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的合理性,同样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为减少会计信息化处理过程中的无形化、程序化、集中化和自动化,差错所体现的重复性和连锁性,企业须提高会计各人员的文化素质,强化企业的内部稽核与审计,定期测试和检查企业信息系统的工作情况,根据平日检查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分析处理确保系统的安全、准确、高效运行。
社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及社会群体等组建了企业中会计信息化的外部监督系统。实行会计信息化是对传统会计的运作流程和工作范围的巨大颠覆,大量信息直接由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生成。为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完善新型的外部监督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社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及社会群众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监督,还原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面貌。因此要想建立健全信息一体化,有效的外部监督体系是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长久不衰的必备条件。
总而言之,实行会计信息化不仅是市场发展的需求,也是企业管理者拓展企业的必经之路。目前,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优化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此环境下,企业只有在会计信息化角度上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优化,才能长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化,内部控制,问题,策略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condition, directly affect the rationality, economy, and efficiency of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in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afeguarding assets and resources security and integrity, authenticity, accuracy, reliability of accounting work,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decision. Perfect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This article on how to improve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information, internal control, problems,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的一种管理制度,但又不是一般的管理制度,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制度。一般管理制度是以管理某种经济事项为内容的一种规章制度,而内部控制制度则是以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为总体,采取一系列专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对所属控制系统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
1992年,著名的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要素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要素。在经济环境主体发生变化情况下,内部控制要素范围扩展,内部控制系统由单一的以会计记录控制和岗位监督控制为主,发展为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多元体系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作为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约束机制,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从最初的内部牵制发展到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直到现在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其控制功能越来越强,这一切的实现,则必须依赖于精确的控制手段和高效的运作机制。在信息社会,内部控制功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系统既是内部控制的对象,也是内部控制的物质载体。信息化平台下,企业内部控制具有以下特征。控制环境呈现动态性、控制目标实现多元化、控制活动实现及时性。
内部控制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管理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控制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业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已主导着国际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然而,对我国来说,对内部控制的全面认识才刚刚开始,与西方先进、发达的内部控制相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尚处于发展阶段,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存在下列问题。一是组织控制、道德准则控制更加复杂;二是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三是控制活动存在漏洞,包括业务流程更新滞后、信息安全访问控制不严、信息化初始化问题和具体业务控制存在不良现象;四是信息沟通不通畅;五是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缺乏适当的监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外先进管理思想、方法的引入,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已蔚然成风。企业如何完善内部控制是企业整个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也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管理机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内部控制面临新的挑战。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转的前提是信息传导和反馈的快捷和准确,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企业资源,以便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优化内部控制流程,企业应以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为契机,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针对信息化条件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以完善内部控制。
一要实施信息技术治理,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制度安排。信息技术治理是指,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制度安排,制定与企业战略相融合的信息技术战略,并从战略投资、企业管理变革的角度,降低信息技术产生的风险。站在公司治理角度实施信息技术治理,将使良好的信息技术治理有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而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将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要建立风险管理信息子系统,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就是通过对风险的控制以实现其目标。企业实现信息化后,提高了运作效率和速度,提升了经营效益,同时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管理方式产生了冲击,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就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预警以及控制等来实现优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在信息化条件下,我国企业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才能真正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真正促进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要实施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形成由人员、硬件、软件、信息、运行程序等组成的管理平台。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实质就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一个搜集、储存所需材料,按照特定的规则和方式加工处理有关资料,并通过反馈机制对资料的获取及处理过程加以修正,再获得满足特定目的的信息的过程。信息系统审计是独立于信息系统的审计师,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有效,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的检查与评价,向被审计单位的最高管理当局,提出问题与建议的一系列活动。信息系统审计综合运用IT技术与审计理论和方法为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提供合理的保证,包括评价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划与组织方面的策略、政策、标准、程序和相关实务;评价企业在信息系统技术基础设施与操作实务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及效率,以确保其充分支持并促成实现企业的商业目标;评价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计划,这些计划可以保证在发生灾难时,使企业持续处理业务;评估业务系统与处理流程,确保能够根据企业的业务目标对相应的风险进行管理。
四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效果,使企业当局及时掌握运营状况,为企业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并保证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首先,信息化战略性计划应当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紧密相关,并保持一致。再次,通过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会计及相关信息的报告负责制度,使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其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通常包括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组织结构以及专题会计制度等多种制度,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内部进行会计实务时的工作准则与规范性标准,对于企业内部会计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性。随着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企业内部会计组织结构而言,信息化使得企业内部会计组织结构需要进行人员的重新配置和精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也优化了相关的内部工作流程,但同时也造成了内部会计组织结构中各层级的职能转变,许多冗余的职能将会被精简,许多常规的职能集成度更高,因而必须要对人员进行重新配置和一定程度的精简。
对于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基础制度而言,信息化使得其制度的中心点更多的关注了会计核算的流程,转变了从前注重职能划分会计循环模式。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会计工作逐步实现了无纸化、实时化,继而会对相关的基础制度设计的着重点会产生一定的差异。
随着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会计电算化专题制度将转变为会计信息化制度,同时其内容也将扩展。因为会计信息化基础操作制度是根据会计核算基础制度来设计的,在这专题制度中主要依据会计信息化组成要素来设计会计信息化规划与实施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财务职能转变的制度及企业会计信息化评估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二、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重构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工作,其核心的重构任务体现在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重构以及控制系统的重构。
(一)信息系统的重构
信息系统的重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会计信息载体的设计,二是对会计信息处理程序的重构设计,三是对会计指标体系的重构设计。
利用现代计算机存储数据容量大、数据处理迅速、输入以及输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对会计信息载体的设计上,例如对原始凭证、会计账簿、记账凭证等载体的区别的更加细致,这样能够将详细的会计信息都反应在会计信息载体之上,提升会计工作的全面性。
设计有效的会计处理程序制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中会计处理程序主要为总账部分的会计处理工作,而会计信息系统的总账一般会包括凭证处理、 期末处理和账簿报表查询等三大块功能,它是一个以证―账―表为核心的企业财务信息加工系统。
除此之外,设计会计指标体系也是信息重构的重要特点,它的具体设计是根据会计科目的特定内容设计出相关的会计指标,形成一套科学的企业内部会计指标体系,辅助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工作。
(二)控制系统的重构
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构十分重要,会计内部控制是针对企业内部的会计活动的一种制约,进一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行为的合法性、真实性。以会计信息化角度来对内部控制系统的重构设计,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第一,对于企业货币资金的控制方法设计,应该按照企业实际经营特点、会计工作实际来设计相关的货币资金监控方法、核算办法。
第二,对于企业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设计,应该将对企业所有往来款进行综合性管理,及时、准确的提供客户往来款等资料,并通过编制各种分析报表,来帮助企业对资金进行合理的调配,使资金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还提供了预警及控制功能,帮助企业及时、准确地对到往来款进行管理。
第三,对于企业的采购和支出付款的控制设计,应该进一步的设计出规范化的付款与采购的核算方法与流程。
第四,对于固定资产的控制设计,则应该根据企业的固定资产类型和特点,设计出能够反映出企业固定资产真实情况的核算制度。
三、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完善
企业在投身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往往会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诸如信息化建设的数据安全控制问题、内部控制环境的过于程序化以及某些功能失效的问题,十分不利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以下针对这些常见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一)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
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提升内部会计控制效率提升的企业管理氛围,主要的完善措施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对内部会计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构建出一个岗位权责分明、分工管理的内部控制组织,应该平衡各个管理组织的职能,避免出现“一人独大”的管理局面,防止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对授权审批加强控制,对内部牵制制度进行强化,通过人员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权限的划分等方式进行控制,以预防错漏、舞弊和越权行为的发生。
二是要进一步的对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的观念培养,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观念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内部控制管理的效率。在会计信息化制度建设过程中,要从思想上去改变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观念,理解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三是要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的完善内部人员的选拔竞聘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竞争氛围,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避免不当竞争。
(二)风险评估与分析的完善
会计信息化的改变,会使得内部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这种风险性正是由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所产生的问题导致的,例如会计信息制度设计和信息化开发不符合的风险,会导致信息化系统不能够适应企业会计管理,又例如计算机维护不当、使用不当、操作不规范,都会给会计管理造成风险,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化的风险评估、分析机制,才能够进一步的确保内部会计制度的有效运行。
对于风险的分析和评估,需要首先进一步的对会计信息的数据管理进行授权,要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安全、符合规定。同时,要进一步的规范化各层级会计人员的操作,对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进行明确规定,并分别定义具体的访问对象。规定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自己被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操作,禁止越权使用行为的发生。对于风险的辨认和控制,应该建立一套符合企业会计信息实际情况的风险识别系统,通过风险预判、识别、预警来加强对风险的防范。
(三)内部审计完善
1.激励机制较为薄弱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分配方式主要是以大锅饭形式为主,激励机制十分薄弱,尽管企业对这些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但是却因为没能做到切实的落实,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被降低。
2.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能力较差
当下,大部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天多数时间均在进行人才招聘、考核或者开展薪酬福利的发放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却忽视了员工工作的发展规划和骨干员工的激励制度等工作。这就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上存在着缺陷。
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虽然在内部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却仍旧保存着传统的单一劳动报酬制度,与此同时,在用人机制上缺少一定的活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于一些管理人才和管理技术也不能进行重用。
4.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相脱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企业不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关注,有些国际化集团公司因为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并结合企业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指定的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等做出详细的规划。
5.缺少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我国国有企业内的大部分员工长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的存在并不是因为国有企业人才保留制度已经处于完善状态,而是因为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缺少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对于企业人才的良性流动产生不利影响。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体制问题
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用人制度处于僵化状态,缺少适当的竞争,或者在竞争过程中存在不够公开、公正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人才缺乏或者人才浪费,同时人才的闲置以及用人不当的现象并存。第二方面,没能进行分配制度的创新和突破,缺少一定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所具备的分配制度没能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这两者之间效果较差,与此同时,分配制度在改革上难以满足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而加大了分配制度的创新难度。
2.管理问题
首先,站在理论的角度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处在经营战略中的重要位置,但是实际应用中,却只充当了参谋以及执行的角色。然而更需要注重的是企业当前的业务管理,但是没能从企业的管理经营战略角度进行全面的考虑。其次,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少相应的可行性制度的确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过于注重产品的开发和产品质量的保证等,对于人力资源内容的关注少之又少。再次,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没能将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可以使员工的价值有所体现,将这两者进行充分融合,可以利用合力推动企业的发展,而这也正是当下国有企业中的薄弱环节。
3.信息化管理问题
企业信息化管理手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基尼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并且国有企业信息化水平也较低。
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1.理论研究应加大投入
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企业是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同时,员工属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建立创新性人才管理体制,就需要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战略角度分析,在企业内部树立“人才至上”的观念。将人才的个人价值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相结合。利用这样的人才管理体制,使企业和个人不仅是合同关系,同时还能进行彼此促进和共同发展。
人力的资本管理就是对人才进行开发的过程,主要指的是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以及培训等方面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通过劳动力市场所规定的工资和薪金对相应的机制进行确定,同时进行间接性的市场定价,可以利用后天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者职业培训等方式进行人才的提升。
2.培育浓厚的国企文化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培育企业文化,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需要利用企业文化进行驱动,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又是吸引和保留创新人才的关键性问题。如何建立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例如,当下日本企业倡导的是“和、同、忠”的企业精神,并能够科学的将“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思想充分的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使日本企业可以在战后得到飞速发展。
将企业文化作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就是把企业文化赖以形成的两方面充分结合在一起,同时从物质、精神、制度以及行为等各个方面做出全面启动,进而培养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以及道德行为等。另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强化品牌建设,进而激发广大员工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这样才能使企业和员工的责任感被提升。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广大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被激发,推动员工在职业生涯中形成良性发展,进而真正实现资本投入和产出的平衡。
3.健全高层管理者的培养模式
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是否成功主要依赖于高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其的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相关。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管理者的培养,在明确管理目标的基础上更好的经营企业,并开发管理者的能力。首先,国有企业管理者需要提升政治思想素质,国有资产增值得到保障的同时,对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企业领导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其次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对管理者提出一定的要求,通过正常的途径展开学习,对管理知识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再次,对管理者进行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然后结合企业实际管理办法以及企业文化、产品、技术等进行创新和研究。对管理者进行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并方便实用,例如工作轮换、案例探讨等,结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培养方式进行不断变化,只有这样,才算是健全的培养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38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61- 02
内部控制是为了维护企业的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与其他信息准确及时和经济活动合法合规,避免各种经营风险,确保员工正确履行职责,贯彻经营决策和实现经营目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而针对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经营要素和各项活动,由企业统一构筑、全体或部分员工实施的组织结构、程序、标准、方法等形成的控制系统。从内部控制概念和信息化的管理理念来看,内部控制的目标基本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内容,并与管理信息化过程相一致。管理信息化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管理基础,提升了企业内部控制效率。从内部牵制到管理控制,再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无不反映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影响。特别是财务业务实现集成化管理后,庞大的信息资源系统迫切需要内部控制管理,以防范各种经营风险。
1 信息化对内控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管理信息化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特别是财务业务实现了集成化管理,增加了对企业经营风险的管控难度。主要表现在:
(1)信息化优化了业务流程,对内控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财务业务信息系统的集成化管理,优化了出版企业业务流程,改变了出版企业原来部门职能条块分割的管理局面,实现了从采购到付款、从销售到收款等各个业务环节流程化作业,真正实现企业资源的共享和统一管理。所有的数据都来自于业务经营过程,内部控制对系统程序的依赖性增加,流程管理日显重要。这种业务流程的转变使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及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公司内部管理和财务监控提出了新的要求。
(2)要在充分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实现关键环节的控制。信息系统的建设,减少了重复的不增值的环节,许多要凭经验判断的手工控制环节消失了,而系统的职业判断力和自纠功能相对较弱,从而导致信息差错的可能性增加,对出版企业的内部控制产生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出版企业在充分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降低系统风险。
(3)要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建立严格的授权责任体系。根据出版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员工的岗位责任,设置每位员工对系统的操作权限及信息的查询权限。对用户权限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业务信息的安全、准确、及时、可靠。通过对不同层次操作员工及管理人员的权限划分,保证出版企业的各项业务均是由被批准或被授权的员工执行。如业务数据是一次输人,多次、多方位利用,所以对业务数据的修改与删除就要制定出严格的控制制度,数据修改或删除的信息也必须及时。
2 信息化提升了出版企业内部控制能力
管理信息化是集企业组织业务流程、企业规范、信息技术、实施方案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为实现内控目标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
(1)信息化改善了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方面。信息化改善了出版企业内部环境:第一,管理信息化可以帮助出版企业科学设置内部组织机构。在信息系统运营过程中,首先解决组织结构中的信息传递问题,再解决业务流程的顺畅与规范问题,最后潜移默化地实现企业的组织结构合理化。第二,管理信息化可以帮助出版企业建立合理的权责分配体系。信息系统根据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对企业管理中各个角色进行定义和设置,在授权审批、业务经办、业务记录、资产保管、稽核检查等各个环节实现职责分离和相互牵制。第三,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套勾稽关系严密、各职能之间紧密集成、信息共享的系统,加大了舞弊的难度。
(2)信息化有助于出版企业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信息系统有各种分析手段,来分析日常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如,通过盈利能力分析、成本变动分析、资金分析等,可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识别财务风险;通过库存分析、应收账款分析、偿债能力、预算执行对比分析等,对潜在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信息系统通过对数据进行结构性分析、趋势性分析等得出参考值,供企业管理层决策参考。
(3)信息化有助于出版企业更好地实施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为确保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授权批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预算控制、业绩评价、会计系统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信息系统有一套清晰的职责划分与授权体系,可以很好地做到授权批准控制和职责分离控制。除了预算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控制手段外,还可以根据控制目标和控制原则整合流程控制。流程控制通常同业务流程相吻合,主要由控制点组成。根据各控制点,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特别是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对于保证整个业务活动的控制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信息化有助于出版企业加强信息的收集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系统能对企业已收集到的内外部信息加以更高效的处理。对内部信息,企业可以合理地使用系统拟定相关制度,规范其执行。信息系统通过其授权体系使员工了解自己的职责,通过参与业务流程、完成单据与报告使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与他人工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信息的有效流通和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各种业务在一个统一平台上实现操作和协调,通过在系统内设置内部控制点,能够实现各项控制的程序化、规范化,使信息流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得到有效的控制与传递,有效地减少了业务部门分割运行时出现的执行偏差现象,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5)信息化加强了出版企业的监控力度。监督检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信息系统可以为出版企业建立持续监控提供客观科学的标准。持续监控建立于单位内部的业务循环中,包括日常的管理监控活动。信息系统对业务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能够进行内外部核对,实时判断是否符合既定的逻辑关系,并随时把异常情况提交给监控部门。业务系统中的生产计划衔接销售部门与生产部门,物料需求计划衔接生产部门与采购仓储部门,资金计划衔接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相互之间的监控以翔实的记录为依据,以科学制订的计划为准绳,可以保证持续有效监控,大大减少部门间监控脱节和某些控制点成为“盲区”的现象。同时管理信息化强化了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利用信息系统强大的信息数据整合处理功能,对企业业务运营进行风险评估,对财务系统工作质量进行独立公正的监督评价,促进企业提高运作效率和提升组织价值。
3 信息化推动了出版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
为切实保证管理信息系统顺利运行,出版企业需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以满足内部控制的要求。只有从操作规范、岗位职责、问题管理、系统变更、运行考核等方面不断细化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层层传递,逐级管理,全员遵守,才能实现信息系统运行的上下一致。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充实和更新企业传统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手段,有效地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3.1 财务管理制度
①岗位职责: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和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②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会计核算管理办法、会计报表编制说明。③财产管理制度:支票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应收款项管理制度、存货管理制度、长期投资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担保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办法。④报告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统计分析制度、内部审计制度。
3.2 业务管理制度
①岗位职责:岗位责任制度、业务凭据流转规程。②选题编务管理:选题申报认证制度、图书编校质量审读制度、稿费支付制度、样书管理制度。③出版管理:成本控制制度、图书印制管理制度、图书分类管理制度、书号管理制度、图书再版和修订管理制度。④发行管理:图书定价制度、图书提印制度、信用政策、退回图书管理制度。⑤质量管理:印刷质量管理制度、出版损失追究制度。⑥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制度。⑦行政管理:合同管理制度、出差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薪酬福利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假日管理制度、会议管理制度、文件档案管理制度。
3.3 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
①全面预算管理制度。②绩效考核:岗位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
3.4 决策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制度、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决策制度、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定期会议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民营中小企业 薪酬制度 优化 路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民营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整体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而言,管理模式水平较低、人才观念相对落后、人才流失,福利待遇不合理,薪酬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薪酬制度方面,薪酬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民营企业的更好发展,就必须在薪酬制度上进行优化。
一、企业薪酬制度优化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向是遵照市场规律运行的。完善的薪酬制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很大促进作用,薪酬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市场的性质。人才的竞争越是日趋激烈,劳动力市场与企业薪酬战略结合越紧密,企业薪酬制度与人才市场的接轨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1.薪酬制度对留住人才有关键作用
随着企业薪酬结构的改善和薪酬水平的提高,企业中的管理、技术、操作层的各类骨干人才普遍得到认可,尤其各项配套措施的深化,包括绩效考核、竞争上岗、岗位轮换、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为各类骨干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上升空间和发展前景。与此同时,由于迁移成本日益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人才外流的情况得到有效的控制。
2.薪酬制度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薪酬制度的改革,使员工逐渐认识到各类岗位的差异,对岗位评估、岗位分类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这就促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一步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严谨地对待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估工作。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考核流程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如:考核方法、考核指标和考核人等因素,都会很好地进行监督。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高绩效考核工作质量的动力。
3.薪酬制度推动了企业用人机制的变革
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客观地反映了前面若干管理环节的成效,但却无法调整前面的工作环节。因此,考核、竞聘等用人机制必须与薪酬制度的改革同步进行。新建立的岗位职级体系,拓宽了广大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根据企业类别和岗位级别确定员工薪酬,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薪酬制度优化的具体路径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国内的许多学者和相关企业积极探索引入国外先进的薪酬制度与管理方法,推动了企业在薪酬制度做出必要的转变与改革。然而,在企业薪酬制度的设计与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为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薪酬制度的优化:
1. 企业薪酬制度设计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联系
在进行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其与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紧密联系起来。良好且具有导向性的企业薪酬制度可以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从人力资源方面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来推动企业发展经营战略的实现。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竞争往往就表现为人才的竞争。然而,薪酬制度又是一个企业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薪酬制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发展战略的最终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在进行薪酬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之与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紧密联系起来。
2. 改变原有“薪金万能”的薪酬制度方式
原有的薪酬制度往往过多的注重薪金的作用,以为通过多为员工发放薪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工作的热情与动力。久而久之,“薪金万能”被一些企业经营者奉为圭臬。虽然对发放薪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员工更好的工作,但是薪金毕竟不是万能的。员工除了薪金方面的需求,还需要在其他一些方面得到满足。一般来讲,当企业员工处于较低层次的时候,通过多支付薪金可以有效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实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然而,对处于中高层的企业员工来说,这个层次的企业员工更多的看重自身成长以及专业能力发挥空间的大小,这些因素对他们而言比薪金具有更为重要的吸引力。因此,企业必须摆脱“薪金万能”的思维窠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各个方面来满足员工的具体需要。
3. 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激励制度调动员工积极性
薪酬激励是企业内部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基本手段,也是最为重要的管理工具。相对于保健型因素,真正能调动员工工作热情的,是激励性因素。如果一个组织中员工的工作热情不高、员工比较懒散,想加大激励力度,可以采用高弹性的薪酬模式。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对较低层次的员工应重视其对于薪酬需求的保障条件,因为对此类员工绝大多数人来说,薪酬仍是考量转职与否的主要因素。但对于知识人才与管理人才,则因其薪酬通常较高所以应着重于非现金与福利规划相关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张俊慧.探索人力资本理念下的企业薪酬结构.铁道工程学报.2005(11).
一、国有企业行为目标分析
在私有产权制度中,私有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依据这一权利,他可以获得剩余――利润,因而他的行为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是某一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它的市场价格的差额,这一差额越大,利润也就越高。所以,要提高利润率,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价格。在市场价格既定的前提下(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于单个厂商而言,需求曲线是水平的,因而价格是既定的),提高利润率的唯一办法是降低成本。要降低成本,必须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所以,在私有产权中,利润最大化对企业主有很强的激励一约束效应,企业的所有者会因高效经营而受益,也会因低效或无效的经营而受损,即他必须承担“最终财务结果”,不管这种结果是盈利还是亏损。
在国有产权制度中,国有企业的资产所有权不属于任何个人所有,而属于全体公民所有。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个人能对企业的资产提出剩余索取要求,这一剩余当归全民所共享。由产权的这一性质所决定,企业的盈利或亏损并不对它的所有者形成很强的激励和制约效应,因为每一个公民因企业的盈利所获致的利益和因企业的亏损而承担的损失是微乎其微的,这一点微小的利益或微小的损失与他们为获取这点利益或为避免这点损失而需要付出的代价相比,成本与收益的差距太大了。因此,公民作为国有企业的最终所有者,他们缺乏监督国有企业提高利润的激励。
那么,作为国有资产产权代表的政府是否有这种激励?一般而论,政府应该是有这种激励的,因为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利润的增加就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扩张及社会福利的提高,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政府应该有足够的激励效应。但问题在于,一方面,政府是社会生活的管理者,所以不能用“经济人”的概念去定义。政府的最大化目标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最大化”所能够涵盖的,它具有更广泛的内涵。有时,为了其他目标,政府完全可能牺牲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另一方面,从国有资产产权代表这一角度出发,假定政府的经济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由于前面所述的国有产权制度中委托一关系的高成本特征,政府也很难有效地监督每一个国有企业的行为都遵循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
由于国有企业的最终所有者(公民)没有强烈的愿望去监督国有企业提高利润,而国有企业产权的代表(政府)又缺乏有效的手段去监督国有企业提高利润,因此,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对于国有企业是很少有激励和制约效应的。由产权制度的性质所决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有更强烈的动机以及更大的可能去追求其他目标,致使企业行为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国有企业有着很强烈的投资冲动,因为产值的增长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能增加企业管理人员的权力,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晋升的重要条件。而新的投资项目是否有效益、是否能盈利,不是首先考虑的,因为对企业利润指标的约束是很弱的。美国产权经济学家约瑟夫・卡尔特将这一行为称为“预算最大化”,以与私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相对照。一方面是大量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低效或无效的产出,资源不能被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使用上,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并导致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结构失调,形成“短缺经济”特征。
二、国有企业行为目标矫正:产权改革
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是世界各国通有的现象。西方产权经济学认为,要改变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弊病,根本的办法就是变革产权制度,即以私有产权制度替代国有产权制度。
私有产权制度通过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激励和制约,促使不同的资源所有者通过交易将他们的资源投在效率较高的使用上,从而使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使社会福利增大。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一书中指出,由于人们对待别人的财富与对待自己的财富态度大不相同,所以公共财产管理当局总是漫不经心和浪费无度,只要注意一下这个事实就明白了:公有土地的出产只及等量私有土地出产的25%。君主最多不过对如何使自己广阔的领地收成好一点有个一般的和模糊的想法;地主却会具体和细致入微地考虑如何最有利地使用属于他的每一英寸土地。为此,斯密建议对剩下的公地实行私有化。如果这样做了,新的土地所有者就会受到刺激去监督各种活动,消除浪费,并最大限度地增加其资产的现有价值。
美国经济史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对经济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以产权制度变革作为主要参数来解释欧洲近代经济史的变革。这一理论指出,长期以来,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技术变革(工业革命)是近代西方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如果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因素可以归结为投资和技术创新,为什么有的社会也具备了这些因素和条件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呢?因此,投资和技术进步并不是增长的原因,它们是增长本身。诺斯从制度变革的角度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世界崛起的原因所在。而要使经济组织有效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所谓私人收益率,是指个人在交易中的收益和成本的比率;所谓社会收益率,是指社会从个人交易中所获得的公共利益和损失的比率。参照科斯的交易成本定理,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也可分别定义为交易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如果产权制度是有效率的,那么私人成本便等于社会成本,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达到帕累托最优;如果产权制度是缺乏效率的,那么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便不相等,即存在外部性,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也就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产权理论认为,产权一旦明确界定,交易双方便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最大化原则,通过自由交易而达成契约。交易一旦完成,资源将会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达到帕累托最优。这一分析可用“污染权的购买”来说明。工业所造成的污染是一个典型的外部性问题。由于大气、海洋、河流是公有的,谁都有权向它们排放污染物,在这种制度下企业不会考虑它所造成的污染后果,因为它不必为此付出代价;但从社会角度看,当企业的产值增加时,社会却为此承担了巨大的损失,致使企业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相等。如何解决这一问题?J・戴尔斯(J.Dales)在科斯定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污染权”概念。据此理论,造成污染的权利是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可以将这种权利按照一定的法定额度(以社会能够忍受的最大污染程度为限)分割成一些标准单位,然后公开标价出售。每一单位污染权允许其购买者排放一单位的污染物;同样,每一单位污染权也允许其购买者限制他人排放一单位的污染
物。于是,一个治理污染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去竞价购买污染权;而一个治理污染成本较低的企业就会自行控制污染排放。同时,一些环境保护社团或居民团体也可以购买一些权利来提高环境的质量。政府则可以用出售污染权所得到的收入来改善环境质量。由此,通过产权明确界定及市场交易,就能够有效地解决外部性,使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1990年美国开始引进产权来解决污染问题,法律规定企业可以将合法的污染权用于交易,以期通过产权交易来找到一个防治污染的最便宜的办法。当然,结果如何尚缺乏分析,但这一思路的理论意义在于,只有改变公共物品的产权性质,使产权具有可分割性和排他性,才能使这一物品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三、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市场化改革
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就必须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养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市场交易的本质是产权交易。国有企业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存在持久的冲突,所有必须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明晰化改革,明确界定交易界区,规范交易行为,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才能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优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岳福斌.现代产权制度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 控制循环水污染物浓度的必要性
当前,大多数化工企业循环水污染物的监控仍然采用在循环水工段分析监测,当发现污染物浓度大幅升高时,再排查分析换热设备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很滞后,无法及时发现污染物升高趋势,当发现循环水水质恶化时,整套循环水系统已经严重污染,再行处理已为时已晚,只能排掉大量循环水,造成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导致循环水处理成本升高,甚至导致生产系统停车和环境、安全事故发生。
建立信息化循环水污染物浓度控制流程,实现循环水污染物信息化管理和源头监控,科学操作,规范化管理,超前预防,完善了化工生产自动化管理程度,提升化工企业环保应急管理水平。具有如下意义:
(1)保证生产系统长周期运行的关键。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控制监控循环水水质,及时发现污染状况和采取应急处理,消除了化工生产潜在隐患,确保了生产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2)公司减亏增盈的需要。当前煤化工行业不景气,化工产品生产成本高,利润率低,实施循环水污染物浓度的信息化控制,提高了循环水的综合利用率,减少了一次水和水处理剂的用量,杜绝因此带来的生产系统波动、减量和停车,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达到了减亏增盈的目的。
(3)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需要。循环水系统一旦被工业介质污染,最有效的办法是对整个系统进行大置换,循环水直接排放会造成外排污染物(如COD、氨氮等)浓度增加或超标,如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环境安全问题,直接带来排污费的增加或违法罚款;如果送污水处理厂处理,也会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压力和污水处理运行费用的增加。因此,信息化监控循环水污染物浓度,从源头杜绝污染物进入循环水,是实现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关键。
(4)保证安全生产的需要。化工生产多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循环水换热是保证换热设备安全使用的关键,当循环水受到污染,微生物大量滋生,换热设备和管道容易腐蚀或结垢,造成换热设备换热效果变差或发生新的泄漏,严重时会造成热量集聚,导致爆炸等事故的发生。因此信息化控制循环水污染物浓度,能够及时发现换热器泄漏情况,减少换热器腐蚀、结垢现象的发生,消除安全隐患,保证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 信息化控制循环水污染物浓度在煤化工生产中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信息化控制循环水污染物浓度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和“十二五”环保规划,以“节能减排,减污增效”为原则,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保证循环水系统高效运行,规范化环保管理流程,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提升公司的创新管理水平,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保障。主要做法如下:
2.1 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关键监测点
大型煤化工企业,循环水用量大,我单位每月循环水用量约7000万立方,循环水每年的运行费用约1800万元,因此循环水系统稳定运行,是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在现有的生产状况下,部分换热设备陈旧,腐蚀严重,各生产界区经常出现换热器泄漏情况,换热器内工艺介质如甲醇、醋酸、NHD溶液等,很容易进入循环水系统,造成循环水水质恶化,微生物大量滋生,设备管道腐蚀、结垢等,降低了设备的换热性能,甚至引发新的泄漏,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化工生产中的原料、产品或半成品,进入循环水就是污染物,不仅造成生产波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如何科学合理控制循环水水质,是确保生产稳定的关键。
经过对供水车间调查发现,现有的循环水水质管理存在严重的弊端。循环水水质把关在循环水岗位,循环水从循环水池输送到各个生产界区,然后再从不同的换热设备热交换后返回到循环水池,循环水岗位每班对循环水监测两次,根据上水、回水情况判断换热设备是否运行正常。当换热设备存在漏点(漏点较小)时,少量的工艺介质进入循环水,对于一套循环量上万立方的系统来说,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时很细微的,此外还有误差的影响,因此这种监测很难发现细微的水质变化;当换热设备工艺介质大量泄漏,整个循环水系统污染物大幅升高时,分析人员才能发现水质的变化,而此时再行处理已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期,损失已无法挽回。
调度室根据在对三循系统涉及的气化、甲醇、一氧化碳、醋酸、醋酸乙酯等车间循环水换热设备全面摸底、排查、统计的基础上,根据换热设备材质、内部工艺介质、以往泄漏情况(泄漏次数、泄漏量及影响),确定重点监控对象,建立重点监控换热设备台账,设置监测点位,明确监测指标和监测频次,并据此制定了关键换热设备所在岗位循环水监控规定,对关键控制换热设备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及时通过网络、电话等传递给生产调度室,供水车间对每天的循环水水质数据进行汇总,每周画出水质变化曲线图,发现水质波动,重点换热器岗位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形成了以换热设备监测监控为主,循环水池监测监控为辅,应用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网络信息化和预警联动为手段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测监控管理系统。
2.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开展循环水水质流程改造
(1)科学设立监测点,源头控制污染物。通过前期对全公司循环水换热器进行排查,分级确定了公司级重点监控的换热设备和车间级重点监控的换热设备,包括甲醇精馏E8008换热器、醋酸反应釜换热器、一氧化碳E1504换热器等曾经发生过泄漏的关键设备,设立监测点,实施分级、分层次监控,不放过重点,及时掌握换热设备有无泄漏等状况。
(2)精心规划排放点,确保异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循环水一旦污染,最有效的处理措施是对系统进行大置换,但如果处置不当,被污染的循环水直接排放可能造成排放超标,甚至引发环境安全问题。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后,公司确定利用原造气至污水处理闲置管道,选取离污水处理站最近的循环水回水管线(甲醇硫回收循环水回水母管)上增加联通管,实现事故状态下利用循环水回水余压将被污染循环水送污水处理事故池(可贮存废水8000m3)暂存的目的,继而送净化水厂进行处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同时又能帮助循环水三循系统快速置换污染物,恢复循环水系统的正常运行,避免恶性循环。
(3)优化调配环境监测设备,确保监测及时准确。公司现有的水质监测设备少,只对循环水、污水处理等关键岗位配备监测设备,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购置新的监测设备难度较大,考虑到以上因素,公司充分利用现有水质监测设备,将污水处理停运闲置的COD等水质设备合理配备到一氧化碳、醋酸、甲醇等车间,保证关键换热设备的监测监控。
2.3 信息化实施
(1)建立循环水环保信息化流程。在公司内部网建立环境监测邮箱,循环水污物监测数据直接发送到专用邮箱,相关部门进行查阅,发现异常数据,生产调度室立即组织换热设备排查,加大跟踪监测;制定循环水污染物预警指标,超预警指标,生产调度室下达调度指令,把泄漏的换热设备从生产系统中隔离出来,或采取减量堵漏,或停车处理措施,消除工艺介质对循环水的污染,保证生产稳定运行。整个流程采用网络化管理,循环水污染物信息在生产岗位与控制岗位有效传递,实现循环水污染物浓度信息化控制,保证生产系统长周期稳定运行。
(2)收集、整理并分析循环水污染物数据,优化工艺运行。循环水污染物监测数据由所在车间进行整理统计,绘制污染物浓度曲线图,分析污染物与工艺操作的趋势,判断换热器泄漏的临界工艺条件,制定出优化工艺运行规程。
(3)循环水污染物应急处置。在关键换热设备监控点,当发现回水污染物浓度高于上水浓度30mg/l以上时,生产调度室启动《环境保护预警机制》,换热设备所在岗位立刻按照规定,再次分析监测确认,隔离泄漏的换热设备,切断污染源,并组织对换热设备漏点进行排查,立即组织抢修,避免循环水污染事故扩大,保障了循环水水质稳定。
2.4 严格监督管理,确保管理实效
(1)建立循环水污染物监测监控管理制度。供水车间制定循环水污染物监测监控管理办法,各循环水监控岗位认真按规定执行,定时开展循环水污染物分析监测,收集整理相关的工艺数据,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连续分析确认,判定换热器泄漏时,按调度指令进行隔离换热器。
(2)制定循环水环保管理考核制度。为强化循环水信息化控制污染物管理力度,加强岗位人员的责任心,安监处制定《环保考核管理规定》和《环保红黄牌管理规定》,规范循环水污染物控制信息化管理,提高循环水的再利用,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在环保管理中的作用。
(3)开展监督检查,确保循环水污染物信息化常态运行。生产调度室对各循环水污染物监测岗位不定期进行环保专项检查,监督岗位和车间执行情况,对不按规定执行的车间和岗位按照《环保考核管理规定》进行奖惩。
3 信息化控制循环水污染物浓度在煤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1)信息化控制循环水污染物浓度效果显著,保证了系统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循环水全年优化运行,生产系统换热器运行稳定,消除换热设备泄漏事故3次,及时避免了循环水污染事故的发生,减少了3次因循环水污染造成的停车事故,保证了生产系统长周期安全运行。
1.企业财务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财务信息化是将财务进行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手段,是指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的财务进行一定的控制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财务信息化的重点是推动企业内部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融合力度,以实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证企业财务的准确性和利用率的目的。
2.企业财务信息化的作用
第一,企业财务信息化能够为企业降低产品的成本,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第二,财务信息化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性;第三,企业的财务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第四,财务信息化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必要条件。
3.企业财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础财务在实际的企业运营中的实用性不强;第二,企业缺乏专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人员;第三,由于人员的专业性不强,不能够很好的使用一些财务软件。
二、企业应收账款概述
企业的应收账款是指企业为了更好让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向购货单位或者接受劳务单位收取一定的款项,其中主要包括对企业所销售的产品、提供劳务等应该向相关的债务人收取的价款、购货单位所垫付的运货费以及包装费等。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赊销比例每年以上升的姿势增长,在企业流动资金的占有比例较高,由此造成了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拖欠资金的现象愈演愈烈。
三、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近几年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逐渐成为了促进企业管理的良好工具。企业内部控制是在企业目标的要求下,严格的安装企业制定的政策进行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管理。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员工以及领导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深,执行内部控制的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内部控制体制的建立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也不足,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未建立相对应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四、财务信息化对企业应收账款的作用
1.财务信息化可以随时追踪应收账款的动态
传统的手录式记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企业之间的竞争需求,很难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及时的分析,而利用财务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只要将每个客户的财务信息输入到相对应的财务软件中,然后在客户将款项打过来的时候及时的将款项输入一定的系统中,与相对应的账款进行匹配,根据收账款报表的分析功能就能够清楚的知道与收账款相关的任何信息。财务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的信息将结果反馈给销售人员,就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催款。
2.可以减少企业的放账风险
与传统的手工记账相比,财务信息化可以根据每个客户信贷额度和信贷期限的不同,分析每个客户的信誉及信贷情况,对已经没有信用额度的客户能够及时的停止放账,科学的控制客户的放账信贷额度,防止一些由于工作人员工作繁忙或记录不及时造成的放账额度超过最大的额度的情况,以及对没有信用额度的客户继续放账的情况发生,极大的减少不能及时的回款的风险,降低企业的放账风险。
3.提高企业应收账款的工作效率
应收账款是一项繁琐的工作,企业日常的账务运营情况以及客户的账款记录都需要详细的记载或分析,财务信息化管理通过财务的相关软件不仅可以记录繁琐的应收账款信息,还能够准确的分析企业每一个客户的应收账款的相关动态,在减少企业的放账风险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财务管理的效率。随着企业财务信息化的深入使用,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不同业务要求为其设置对应的查询财务信息的窗口,例如,销售人员可以申请查看客户的付款信息,这样就能够方便员工主动及时的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动态。
五、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案例分析
1.跨国公司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案例分析
(1)A跨国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A跨国公司成立于1851年的夏威夷岛,新鲜水果、新鲜蔬菜和包装食品是企业主要的三个业务领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质量最好的水果、蔬菜公司。由于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A跨国公司看到了中国的广阔前景,转入中国的市场,相应增加了市场部、财务部、销售部等部门以及相关人员。但是在实际的中国市场中,企业并没有设立独立的财务部门,财务工作还是沿用以往的外包制度,将企业内部的财务工作包给内部的果蔬业务部的在华公司,财务负责人也重新制定了新的应收账款和放款制度。由于企业内部的外包财务人员没有具体实施内部的控制、管理功能,只是单一的记账,开具的发票以业务部门的指示为标准而不是以商品的出库数量或者客户的确认单,没有及时的与客户进行核对账目,客户没有一个准确的账务,企业也没有相对应的应收账款分析表,导致财务部不能及时提交给总部财务分析表,总部也无法对客户催收账款,使得公司的逾期应收账款越来越多。此外,应收账款的是否能够及时回收与员工的实际利益没有很大的关系,也造成员工财务管理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大大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和企?I利益。
(2)跨国公司对应收账款加强控制之后的情况分析
针对此情况,A跨国公司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控制,主要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在对客户发放款之间进行控制;跨国公司制定了明确的部门分工与责任,在选择合作客户时,充分评估客户的资金信誉情况,看看客户是否有不如期付款的记录、是否具有还款的能力、是否具有其他负债项目以及在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只有符合审批条件的客户才会放款,否则不得放款。第二步,客户收账控制;A跨国公司将商品送到客户手中后,严格的要求客户进行数量和质量的验收,然后客户进行签名盖章,以此作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向客户收款的依据,让客户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债款情况,方便公司进行收款。第三步,催促客户付款;财务部门在每月结算一周前,将应收账款的明细表发给相关的销售人员,然后销售人员以此往日依据向未及时还款的客户进行催款,在收到客户的款项后,也及时的将收款信息记录到回款表中,以便以后审核客户的信贷情况。经过对应收账款的控制管理,跨国公司及时的将逾期的应收账款收回,解决了企业的账目问题,为公司以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案例分析
引言
企业信息化规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IT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协调发展地进行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有效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必须依据煤矿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围绕企业的生产、人才、采购、成本、质量、营销、财务等业务建设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各单位运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合理、优化地安排企业信息化有关的项目。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企业现有业务的计算机化,还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优化煤炭企业流程,进行信息化整体规划。煤炭企业信息化覆盖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信息处理,它不可孤立地建立业务信息系统,全面实现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和操作,实现信息采集、处理、适用过程的集成化。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准确定位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及主要部门业务的发展目标。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方向;了解同类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把握煤炭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现状和信息资源状况。根据煤炭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确定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及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其次,以层次化的结构设计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由许多功能模块组成,每一功能模块又可分成更细的层次。信息技术标准是对信息化总体架构的技术支持。通过选择或制定标准,使煤炭企业信息化具有兼容性和扩展性。最后,对信息化总体架构中的各功能模块及相应的各项煤炭企业信息化任务进行评估计划,把它分解成为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项目。明确各个项目的功能、预算、时间等。按具体项目重要程度和煤炭企业财务情况做出安排
三、保障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
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涉及的技术难度较大,内容较多,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保证规划按时、保质、保量进行,煤炭企业应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建立煤炭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机构可分为领导决策层、企业信息化组织协调及技术支持层和实施执行层。1)煤炭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他们为领导决策层,从全局上权衡、协调、审定、决策以及组织企业信息化实施;保障实施煤炭企业信息化系统所需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为煤炭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营造良好环境。2)煤炭企业信息化办公室。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牵涉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必须设置一个组织协调煤炭企业信息化办公室来负责日常的工作。3)专家组。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工程技术以及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专家组要有本企业专家,同时,还必须邀请社会专家、IT专家与经营管理专家以得到智力支持,共同组成专家组。5)煤炭企业信息化实施组织。实施执行组织要按照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进程,具体分为多个项目小组。项目组是实施执行小组的执行单元,由项目负责人直接领导,选择若干专家和业务人员组成。项目组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项目负责人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人物,要选拔德才兼备、威望高、信息工程技术过硬、又有经营管理经验的技术干部担任。
2、制度保证
1)煤炭企业管理措施保障。采取强制措施清除影响煤炭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各种障碍,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2)建立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主要制定和规范煤炭企业业信息化的评审制度、实施模式等保障制度。3)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在煤炭企业中稳定一批懂企业管理又通IT 的中坚技术力量,特别是选择几个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精英,他们在信息化规划中能发挥重大作用。煤炭企业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系统培训,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信息化规划建设队伍。
3、技术保证措施
一方面,针对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及我国煤矿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状态,吸取各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教训。如:一些应用系统分别找不同的合作伙伴分散开发,缺乏统一的控制和协调机制,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所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选择几个长期的IT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联盟。另一方面,针对煤炭企业信息化各个应用系统,由项目实施小组与会同相关部门编制面向不同使用者的培训计划,并负责培训,如:面向全体使用人员的使用培训、维护培训和面向领导和管理干部技术业务培训等。
四、结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是长期的工作,信息化规划是这一工作的指向标,通过信息化规划可以确定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和步骤,通过分阶段实施来降低信息化工作的风险。只有做好全面、细致的信息化规划工作,准确把握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战略层面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企业业务全球化的背景使得我国企业面对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只有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及时有效的为企业提供参考数据,从而增强企业的战术层、战略层以及决策层的指导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基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的现状,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许多困难。本文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进一步探讨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1~5]。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随着企业业务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常桂英通过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析表明,我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以下问题:缺乏主体意识、需求分析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较高等[1]。吴定怡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表明,只有树立信息化的观念、构建信息化管理体制,才能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2]。霍吉林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存在重视程度差别较大、新旧企业信息化差别大等问题,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足、管理人才缺乏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3]。笔者认为企业业务全球化趋势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企业业务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家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逐渐增强,但由于电子网络容易受到病毒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电子网络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制约了在企业中的发展。
其次,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普及率不高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主要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使得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些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周期较长,资金回收较慢,带来的利益不够弥补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资金,基于这些因素,使得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停留在初级阶段。
最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力度不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服务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在实际中,许多企业基于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不够等因素影响,使得企业的信息化整合力度不够,不能达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普及率不高、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企业要想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就要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提高信息整合的力度,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首先,政府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电子网络的不安全因素导致企业信息化进程开展缓慢,针对这一重要制约因素,政府应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出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电子网络市场的稳定发展。安全稳定的电子网络市场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企业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包括企业定位、制度保障等环节。资金、技术等因素使得部分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企业定位有助于企业认清企业发展的方向,加大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企业信息化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此外,企业只有坚持诚信原则,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最后,企业要注意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整合的水平,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企业只有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才能充分把握市场发展的动向,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效果。企业增强内部信息互动,有助于增强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中的联系,进而提高信息整合的水平,防止信息孤岛的产生。例如,中兴、华为等企业的成功,一方面是企业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能够通过制度等措施和手段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完成,提高企业在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企业能够坚持诚信经营的原则,增强企业内部和社会、政府间的信息互动能力,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普及率不高、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表明政府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企业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提高信息整合的力度,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常桂英.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 北方经济, 2008(6):38-39.
[2] 吴定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7(10):40-43.
[3] 霍吉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推进对策[J]. 现代农业, 2009(10):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