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科学课堂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19 12:48: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学课堂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学课堂论文

篇(1)

一、善于提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科学课教学往往是从学生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问题进行研究。所以在设计时,很多是以提问的方式来揭示课题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疑问中看到“远处的灯光”,学习更有目的性,也更有动力。

如在教学《淀粉的踪迹》时,首先以小魔术的形式演示“白纸显字”的小实验,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部分时,首先演示“清水变牛奶”的小实验等等,教师趁机通过设疑来揭题:“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从而使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质疑“怎么回事”,个别学生甚至怀疑有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展开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质疑意向。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质疑意识对正确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兴趣

通过设疑问难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科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必要的条件。运用引趣设疑法,教师的设疑,一定要是学生急需探究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兴奋点,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享受获得新知的乐趣。当学生课堂上的发现和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歧义时也是教师提问的有利时机。因为这时的学生有把问题搞清楚的强烈欲望,教师的提问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

如:学习《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拿出装有红水的圆底玻璃瓶放在水槽中,然后拿起热水壶向圆底玻璃瓶外倒下去,这时红水沿着玻璃管由上至下迅速往外喷射出来,学生立刻给这个“喷泉”吸引住了,个个情绪高昂,他们纷纷提出疑问:“玻璃里面的水怎么会象喷泉一样喷射出来呢?”从而激起学生想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产生高程度的快乐体验。

三、提出疑难,引导学生争论

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低落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如果采用争论设疑法,提出疑难,引起争论,往往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争论设疑,就是通过设疑来引起学生争论,以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辩论,打破课堂上的沉闷,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测量摆的快慢》时,引导学生提出摆的次数快慢是否与摆锤的轻重、摆幅的大小、摆绳的长短等因素有关呢等问题后,学生对此争论不休,有的说无关,有的说有关,这时教师提示设疑:在对比实验中只有唯一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在这三个实验中什么样的条件不变,什么条件是改变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设计出来了,学生动手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交流等,终于解决了问题。

四、善于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思维

教师针对不同的课题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利用与科学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谜语、游戏、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并以此来设疑,使学生在感性上得到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和探究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如:《了解空气》一课,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首先演示了“纸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团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教师又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团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

五、善于对比,找出差异

比较,就是将两项或多项事物,通过类比,揭示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联系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用这种方法设疑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事物的个性,概括共性,发展认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拓展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开阔思路。

如:《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很多学生认为烧杯里的水全部蒸发后,原先溶解在水里的盐也会随水蒸发。但实验中学生发现用酒精灯给蒸发皿里的盐水加热,水蒸发后,底部留下一些白色颗粒,这和他们原先的认识产生了矛盾。有的学生认为白色颗粒就是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有的同学认为这不是食盐而是其他物质。这时教师提出“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些白色颗粒,比一比它们和食盐有哪些异同?”学生通过和食盐颜色、大小、形状的比较,通过尝味道、做溶解试验,找到了说明这些白色颗粒是食盐的依据,这种实证意识正是我们科学课需要培养的。

六、贴近生活,积极拓展

篇(2)

价值观引领,重在提高师生的思想修养、精神追求。价值取向的缺失实际上是灵魂的缺失,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达到一心一意时,思想就不再流浪,精神就不再漂泊,行动就不再迟疑。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一要爱岗敬业,奉献教育;二要抵制消极,拒绝平庸,追求发展;三要有所作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

2.理念引领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施高效课堂,必须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师中心”为“生中心”。知识不是“东西”,知识来源于实践,信息能够传递,而知识不能传递;学习不是接受“东西”,学习是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不是灌输“东西”,而是为学生创设理想的情境让其自主学习。首先,我们的交往对象是学生,我们的教育是发展人的教育,必须树立现代的学生观,以生为本。“人之初,性本学”,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但绝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其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学生是学校的消费者,教师是打工者和服务者,教师要竭尽全力为学生打好工,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话,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审视他们,要让学生感到你可亲可敬。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情感因素才是最重要的,要树立现代的学习观,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天性,充分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其次,要树立现代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在宽容、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展示欲,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被动的接受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参与者,应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要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心得,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实现师生共进和教学相长。总之,教师不是知识的化身,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3.专业引领

教学管理者同时也是专业教师,应有很强的学科能力,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当好学科带头人。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有深度和广度,既能引领本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团队智慧、作好校本教研,也能引领不同学科的教师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激励教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对所教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对所教学科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篇(3)

二、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篇(4)

2本科生实行导师制

学生选好专业后,学院应及时为每个大学生配备导师。负责对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指导工作。导师制由15世纪初英国“新学院”的创办者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新生一入校学院就根据其所选专业为他指定一位导师,负责指导他的学习和品行。导师和学生每周必须进行谈话,由导师指定阅读书目,学生汇报读书心得,师生一起进行研讨。在导学时,主要是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方面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并为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同时,导师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他们的生活、交友、做人、个性健康发展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通过朝夕相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学校、学院制定政策,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博导、硕导、教授担任大学生导师。每年学院和学校对大学生导师进行评选,对培养出优秀人才者,给予奖励和表彰。

3教学计划的修订

目前大学的教学计划按照课程性质,划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部分。在总学时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越来越少,大多数专业课在30学时左右。造成了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知识没有掌握。为此建议:各专业根据需要,减少基础课时,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直接删除,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专业课在70—80学时左右,专业课在50—60学时左右。由于基础课程的减少,有些是考研的基础课,如《数学》和《英语》,建议学校对有需要的学生开设强化班,帮助其考研。

4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坚持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评价的原则;坚持按不同学科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生、教学督导和同行以及教学委员会共同评价的原则;坚持激励和引导的原则,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通过网上教学效果评价、听课、问卷、座谈会和集中评议的方式进行,可分学生评价、教学督导与同行评价、教学委员会评价等三个方面。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为调动教师主动提高教学效果,学院以学年为单位,可将学院教学业绩津贴总额的20%用于对教学效果优秀教师的奖励。

(2)对教学质量不合格的教师提出整改要求,并继续追踪考察,若连续两学期不合格,则停止教学一学期,限期整改并参加培训。培训结束经学院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承担授课任务,否则调离教学岗位。

(3)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晋升职务以及优秀教学奖评选的基本依据。

(4)在教师职务评聘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教学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当年一切评优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

(5)对于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的教师,推荐参加学校及省部级的“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

5鼓励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法

研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一所真正优秀的学校,并不是把某一教学模式做到了极致,而是每位教师都寻找到了适合的教学模式。只要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即使在同一门课程,允许课堂教学有多种模式。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法研究,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改革有无限可能,学校需要勇敢尝试和科学创新。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既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更决定着课程改革是否在课堂中能够生根发芽。

篇(5)

研究型教学与学习是新世纪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创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教学各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专业教学是培养工科学生专业素质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学生的绝大部分专业知识及能力来源于专业教学课堂。通过对专业课堂教学要素的重组整合,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因此,提高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工程水文学》是水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应用水文知识于工程建设(主要是水利工程)的一门专业学科,它研究与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有关的水文问题,主要内容为水文计算、水利计算和水文预报等。其作用是使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能了解水利工程技术中的基础专业问题,以及对工程技术中水文分析中的概念和方法等,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近年来,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在《工程水文学》精品课程教学中,通过“面向2l世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省教改项目)和“《工程水文学》网络课件”(省网络课程)等项目的研究实施,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要,坚持“拓宽基础,突出特长,培养能力及强化素质”的基本思路,在探索工科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构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工作。

本文在分析工科专业课教学特点及教学策略的基础上,以《工程水文学》课为例,从备课、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探索。

一、工科专业课教学特点及课堂教学策略

工科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现代教学改革前提下,在缩短总学时的同时,要求拓宽基础,增加基础课学时,使得专业课学时比以前减少许多,因此,工科专业课不仅具有学时紧、实践性强、更新快等的特点,而且从教学内容上讲还具有基础内容与综合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应用知识点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能力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要求处理好5个关系,即系列专业课程内部之间的关系、基础知识与建模和实验的关系、与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学生为中心与教师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导引和课后练习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方面来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认识一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课堂则是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舞台,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构筑了采用多种教学包括“知识、氛围和情感”策略,明确课堂教学创新教学中师生的地位,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摒弃课堂教学模式化、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创新教育思想。教师作为主体,立足于“导”,而不是“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则体现“动”,教学就是师生互动、共同作用于知识客体、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教学条件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课堂中也会出现一些估计不到的情况和教育良机,需要教师随时把握、随机调整。我们多年的《工程水文学》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逐渐形成了实现学生潜能的多级开发的教法革新,在教学手段上总结出了“宽范式、讨论式、问题式、立体式以及个性化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总结出“训练式、开放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法。

二、提高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备课。工科教学改革正在进行,一方面要求工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要求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因此,备课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首要的途径。教师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选择适用教材,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吃透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制定详尽的教学日历,采用现代化手段积极进行备课。整个备课过程中重在教学内容的深度,深度是指基本教学内容深层次的内涵,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一是从基本理论方面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二是从工程实例分析中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三是从学科发展历史中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

1.选择适用教材,及时更新讲课内容。适用教材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尽量选用新出版的教材,以解决教材修订速度慢与知识更新快的矛盾;另一方面,所选教材的内容应与课时量大致相当。否则,内容多不能讲完,学生可能会认为教师不负责任,该门课程也不重要,从思想上轻视专业课。我们在《工程水文学》的教学中,根据我院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及课时要求,给排水专业选择了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2001年版的《水文学》,而水工专业和地信专业选择2008年版的全国高等院校水利水电类精品规划教材《工程水文学》,并及时收集国内外最新资料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知识的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

2.挖掘书本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内容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深深感到学生在学习中花了大量的时间,但从其所学的教学内容总体来看最后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很好地把握所学的内容,不能把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作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着眼于高处,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挖掘书本知识,才能将课堂内容进行提炼,并在课堂教学中将概念和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提升,也能将不同概念进行比较和区别。专业课程实践性强这样的特点要求在保证教学内容严谨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以课程重点为主线,将课堂所涉及到的概念、理论、原理和方法以串联的方式组织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对于重点问题可以从工程事例出发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描述和讲清的问题,同时,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独立思维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

3.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实现立体化教学模式借助计算机生成包括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准确、形象、直观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技术还能省去教师课堂现场做图和时间,有助于解决课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借助网络技术,将多媒体课件网络化,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将单向的“教”与“学”变成了多向的“教学互动”,同时,通过教学服务系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全方位强化应用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开放性的课程教学系统为学习增添了新内容。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它是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自学指导法等。这些方法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对于不同的专业课程应因课而教,因人而教。笔者在多年的《工程水文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手段上总结出了“宽范式、讨论式、问题式、立体式以及个性化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方面总结出“训练式、开放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法。

1.课堂教学重在自主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教师教学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现代研究型教育需要坚持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结合。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研究型教育不仅仅地是简单告诉学生只能学或做什么,不能做或学什么,结论是什么,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学会去思考,学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么做及结果是什么。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悬念,就课本内容进行讲授,因而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兴趣不大,效果甚微。现在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概念性强的教学内容,要注重概念的讲解,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而对于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应用训练同时加大课堂信息量等。这样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

2.注重启发式教学,注意不同层次的需求。课堂教学需要活跃的课堂的学习氛嗣,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需要采用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需要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是带着耳朵和眼睛来上课,而且更重要的是带着大脑来上课。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其主要宗旨是活化课堂教学,使教与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师与生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其内涵包括巧妙创设问题,激发求知欲望,引导课堂讨论,鼓励求异思维,分层发展提高,尝试创造体验。这样的教学决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而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想不敢开小差。实施这样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怎样启发怎样引导。首先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其次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要适度给学生留一定的思维空间,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工程水文学》中“径流”部分内容中时,讲授正式内容前,先问了学生们一系列的问题,“当降雨结束了,河道里为什么还有比较大的水流,且维持一段时间?为什么久晴不雨河道中水流一直川流不息?城市化后河道中的水流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等这样能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随着讲课内容的进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回答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获得应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自学指导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专业课之间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有的内容在一些专业课中有所涉及,仅仅由于课程所关注的不同因而侧重点不同,或者对于叙述性内容较多的课,学生易于理解,而教师讲授难出新意,也容易落入照本宣科的误区,而授课学时又比较紧张,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自学内容,这样可以缓解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指导学生自学需做到以下几点:(1)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及可参考的教材;(2)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自学内容;(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回答,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教师帮忙总结回答;(4)教师对教学内容精讲。

4.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有赖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赖于积累教学经验,也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在课堂教学继承粉笔和黑板优点,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拓宽学生的视野,导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过程。实践证明,(1)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能够引起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深刻变化。例如,利用动画技术可以将原来所采用的教学模型“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采用真实感很强的三维动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某些基本理论,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理论的局限性。(2)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引导学生从书本和教室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内容并不是枯燥的理论和繁琐的数学推导,而是具有丰富多彩的实际内涵。(3)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引导教育者采用更好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4)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基于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指导下的教学,促使现代教学成为立体化式的教学模式。

5.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研究型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就是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学习,要研究和掌握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而又略高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或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开阔学生视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和阅读文献的能力,逐步培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在课外作业中,本着基本训练的原则,鼓励学生研究一些没有标准和唯一答案的学习研究问题,这些学习研究问题可以是基本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可以是与工程实际有关的问题,还可以是一些专业课中的建模问题。也将创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了课程与教学环节上。

篇(6)

二、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教研课题

要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教研组的作用之一是组织生物教师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科研,使生物教师掌握有生物学科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我们学校生物教研组在2013~2017年五年发展规划中的教学研究活动,包括10项教研课题。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2.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

3.如何构建师生互动的生物课堂。

4.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

5.高二生物的有效备考。

6.高考生物复习课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7.合理应用记忆规律,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8.从反思中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9.提高生物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策略。10.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7)

[正文]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对科学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因此,要想使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顺利开展,就必须对评价加以改革,以全新的课程理念为准绳,以课堂教学评价为规范,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个性发展,使学生多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在不断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快解决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多几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并努力把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在以新理念为指导进行科学教学中的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这样一来就要求评价手段多样化,不再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手段,以学生成绩为评价的唯一独立变量。坚持笔试同时,采用建立成长档案,交流和汇报及实践技能考查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对学习做出评价。不仅评价结果,而且评价过程;不仅评价知识、技能,而且评价能力、方法及情感态度。还要拓宽评价的内容范围,评价重视知识的运用与理解、实验技能的评价,如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收集气体、配制溶液等基本实验技术,查阅信息资料的技能等,更重视探究学习过程的评价,如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表达与交流等。不仅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的评价,而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评价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科学学习的评价本着纲要精神,发挥评价的甄别功能同时,更要发挥评价的改进激励、反馈与发展功能,注意总结性评价,同时更注重形成性评价,注意集体评价同时更注重个别评价,密切关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每一细节,及时提供反馈以便于调节探究学习活动。另外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不仅是评价的客体,而且是学习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而且还包括家长、同学和学生自己。这种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从不同侧面给学生提供反馈,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这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性的增强,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对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认识,在科学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通过同学自评、同学互评、小组互评、拓展评价的空间,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结合教学实际,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首先,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自评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反思,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评价。例如,我在讲《改变浮和沉》时,先叫同学进行猜想,“物体的浮和沉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的同学只讲到“自身重力的因素”、“物体形状的因素”、“附着沉或浮的物体的因素”中的一个原因,而有的同学一口气就可以想的较全面,问题的原因何在?同学们进行反思,渐渐领悟到,科学中的猜想源于生活中的观察、体会。

其次,组织学生开展互评。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中,我将评价的主动权还到学生的手中。例如,同学们在做《水火箭》实验时,就有如下的对话:“你的瓶子太大,装的水又太多,同样作用力下不易发射得高”,“你真聪明,你选的瓶子很‘苗条’,所以发射得特别高”。同学们的评价朴实而真诚,我想这样的评价比老师赞扬的话要实用得多,学生也乐于接受。通过这样的学生评价,不仅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合作、竞争的意识,促进了学生不断进步。

在科学课堂评价制度的改革中,不仅要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同学自评,生与生之间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学生不仅是被评价者,也应该是评价者,在科学课堂中,我们老师要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彻底转变观念,以朋友式的平等的身份,接受学生的评价,参与学生的评价并指导学生的评价。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 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 , 好好地表现一番。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将对学生的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青岛版科学教材分为四大版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我们也将科学实验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探究阶段、总结阶段和拓展阶段,在实验操作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结合学生的操作实际,进行积极适当的评价,肯定学生实验中的成绩与效果,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准备阶段,评价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青岛版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备材料的机会,自备材料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科学的机会,准备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亲历科学的过程。因此,评价学生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如何,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喜欢进行什么样的实验研究等等。比如,《有趣的浮沉现象》《灯泡亮了》《有趣的磁铁》等,都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实验操作材料,对我们的探究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探究阶段,评价持续学生高涨的探究热情。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恰如其分地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经历,学生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研究的兴趣更浓了。比如,在教学《灯泡亮了》一课时,教师在自由组装电路的活动中,对学生的操作过程积极地进行评价,“XX小组合作得非常好!”“XX小组连接得真快!”“你们小组操作得非常规范,还能找到不同的连接方法吗?”从而对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情况、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小组共同探究中的团结合作精神、是否具有集体意识等进行及时评价。

总结阶段,评价张扬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在进行实验汇报交流时,对学生的表达、归纳、概括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是学生非

常喜爱的评价内容,学生的个性往往在这时得到张扬和发展。教师根据学生日常的表现,在学期末,根据不同阶段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公正评价。内容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本着可操作、实用性原则,我们设计了学期综合评价表,评价表附在《科学活动记录册》的最后,评价表由评价项目、评价等级及学科评语组成。评价项目包括:科学能力、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与情感、科学知识等内容。各评价项目都有详细的评价内容,项目评价采用等级的方式,等级均为优、良、还需努力三个等级。一颗星代表还需努力;二颗星代表良;三颗星代表优。评价的时候,教师根据被评价者的各种信息公正地进行评价。操作时只需在星上做一个标记即可。学科评语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用简单的语言指出学生今后的努力方向,进而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作用。学期综合评价表

拓展阶段,评价延续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水在哪里》一课,设计了一个拓展实验:一个苹果中含有多少水,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条件,先制定自己的研究方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法。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先把苹果用果汁机榨成果汁,再用沙布过滤干净,称出果汁有多重,就是苹果中的水有多重。教师及时肯定他的想法:你想得真周到,连他*的果汁机都用上了,用沙布过滤的方法也非常好,可以保证果汁中不含果肉。在评价的同时,对学生的操作提出了有效的建议,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取得家长的帮助和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后进行探究的欲望。

新课程要求“以人为本”,学习过程就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旋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样是评价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科学,对学习科学是否有信心,学生的感受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有利于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能力。如:在上完《斜面》这节课后,我组织了学生自评。

自我评价表

合作学习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素质,他是否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小组内的伙伴们相互最了解。因此,同伴互评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学生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也学习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如:在上完《热传导》一课后,我组织了小组内同伴互评。

小组评价表:

其实,科学课堂评价是丰富多彩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它更是智慧生成的,需要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力与精彩的课堂语言。随着课改的深入,精彩的即时评价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终极追求。相信,只要教师在课堂中倾听、在生活中积累,在实践后反思,学生会因为你的评价而一次次惊喜,教师也因为自己的评价而一次次享受课堂,那时,课堂之水才会真正沸腾起来,上升成童年天空中最美丽的彩云。

1.《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4/1

3.《科学新课程与科学素质培养》.叶禹卿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

4.郭启明主编《教师语言艺术》教学出版社,2001年

篇(8)

本文作者:张庭洁工作单位: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

”坐在下面听课的我,差点以为这5分钟就这么虚度下去呢,这随机应变出乎意料。第三,营造了一种新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教学的苦和乐,感同身受教师的辛苦。当三位小教师上好课之后,他们无一例外提到,当老师不好当,很辛苦。有个还套用了一句广告语:做人难,做老师难,做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更难。当这几位学生多次准备,精心修改的教案、课件在班内展示后,其余学生一片哗然,都说:上一堂课要准备这么多,实在累人。生生之间的配合更融洽更协调了。第四,调整教师的教学状态,激发教学热情。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教师素质高低,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密切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占据了重要地位。在这次实践过程中,我心有所思,亦有所感。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这次实践过程中的想法。多年的教学生涯,职高生的现状,难免让人产生疲软,教学的激情大大减弱。但仔细想来,其实职高生并不是一无是处,或许成绩不理想,或许言行不端正,但是仔细观察,都有他们的闪光处。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学生对文本的一些看法,有其独特性、可取性。对文本的处理,随着与学生多次的探讨,也常常会有新的认识,对自己的教学更是一种进步。学生的心得体会也有其认识的深度,出乎自己的意料。“小教师”上课中,不少学生向我提议:“老师,我也想尝试当回老师。”这积极性使得学生上课投入,也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但是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思维敏捷,信息来源广泛,且动手能力比较强,敢于尝试,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这个“小教师”的实践,以点带面,以少数学生的行动带动影响整个班级,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符合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这次的实践,就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进行的。有人说,学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出发点,要做到因材施教,学有所得。职高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得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满堂灌。就算教师在台上讲得激情四溢,学生大部分无精打采,何谈成效?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学是个双边关系,“教”是“学”的过程和手段,“学”是“教”的归宿和终极。“教”的立足点、出发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我们教学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必须关注学生。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职高学生大多数好动,敢于尝试,惟有结合职高学生的特色,结合职业高中的学业特色,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如今社会是一个讲究团体合作的社会,有竞争也有合作。这次的研究可以增强“学习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当我们教师习惯性的将课堂的沉闷归罪于学生的时候,可曾想过我们的教学是否与学生有互动、有交流?教师与学生都希望经历这样的课堂:在愉悦中传递知识,在愉悦中增长智慧。一堂好课,都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特级教师李观博说过:教学不只是直接给学生知识,还要唤起学生自己求得知识的强烈愿望。都说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其实,生与生的交流,师与生的交流,就是很好的合作学习,在平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使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多留心、多观察、多反思、多总结,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行为举止、思想感情、学习情况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加以适宜的鼓励评价,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借助各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的追求。

篇(9)

美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美育化教学设计是一种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为能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我们不仅要理解美育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还要对这种教学设计方法的基本原则有清晰的认识,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等。因此,我们提出美育化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内容综合化原则、学习个性化原则和教学过程化原则。

(一)内容综合化原则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今人类精神的重要发展趋向,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无论是在教学理论领域还是在教学实践领域,教学与生活关系的问题都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主题。[5]内容综合化原则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美育化教学认为,学生是完整的人。只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的体验性要求去施教,就能使教学充满人文性,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未来的教育要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中心。有人把这种趋向比作以脊柱教育替代无脊柱教育,这形象地说明学生作为整体的统一性犹如教育的脊柱。综合化教学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这里的综合化包括两个层次:—是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方法进行学习,即使在同一个主题的教学中也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受多种思路;二是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综合效益,使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拓宽学习的思维领域,达到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1.教学内容的学科综合。就是依据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来梳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将不同学科的学习设计和改造成围绕向一个主题完成不同学习任务的活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学科综合呢?下面就美术学科知识的运用作些说明。美术:以它为框架来建构心中的事物。在课堂上,它以绘画为主,一般在两种情况下运用。一是教师让学生进行想像产生的,要求根据文中的描述,经过自己的加工,制造出具有个性的美,或者用想像来填补文中描述的空白。这类情况主要是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种是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真实再现,如《詹天佑》中用两种方法开凿隧道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图解,这种绘画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建立形象概念。

2.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现有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组织和设计的,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严密的知识结构,不过难以很好地顾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要。美育化教学并不完全按照知识结构的特点来组织内容,而是强调挖掘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引发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为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例如作文内容训练形式的多样化,是相对于“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调、传统、固定不变的训练模式来讲的。我们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使训练收到实效。多样化可以体现在训练体裁的多样、训练内容的多样、训练时机的多样、训练途径的多样……其实,就是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地找到可以动口、下笔的“契入点”,有了这个“契入点”训练才是积极有效的。

(二)学习个性化原则

将学习个性化原则作为美育化教学的首要原则不仅是美育理念的要求,也有其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比如“因材施教”尽管是从教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特点,但它也是学生的差异对教学的要求。建构主义理论从学习和知识的特性出发,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都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带着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进行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是有差异的。学习个性化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过程体验化。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4]学生的行为不应该是在教师强迫下的应答行为,而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行为。例如,吕琼老师在教《摆一摆,想一想》一课时,让学生先自己独立用2颗棋子摆出不同的数,然后全班交流摆3颗棋子的各种方法。有的学生会从小到大摆,有的学生会从大到小摆,有的学生会交换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最后有了自己心中的最佳摆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能摆出、说出所有的答案。使认识活动本身与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融合在一起,这就是生活中经验升华为体验的转折点。

2.学习方式多样化。“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当前学习方式所存在的问题的基本看法。的确,单一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学习个性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比较容易把握的。比如教师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之中,学生会很容易把握。

(三)教学过程化原则

课堂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因此必须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所得,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或者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在注重活动目标的同时也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满堂问、满堂读、满堂练都是与活动化相背离的。

美育化设计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中的应用

1.教学过程的美育化设计

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充分涵盖美育化设计的教学过程。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明确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赋予课程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倡导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即课程不是分科的学科知识,而是综合的学科知识和学问。语文课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问题。首先以美的形象感染学生。美的形象是指材料中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像。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众多美好的形象。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为了挣得一块面包,不得不在伏尔加河上来来去去”,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人民生活的悲惨,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温暖;《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凡卡和小女孩的形象让孩子们热泪盈眶;《军魂》、《草地夜行》则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工农二万五千里举世无双的雄伟壮丽的故事,可歌可泣,令人敬仰。其次以美的意境陶冶学生。美的意境是指教材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体而形成的一种美的境界。它包括情与景两个因素,其中,情是内容,景是手段,情与景的巧妙结合就构成了美的意境。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的语言文字创造了美的意境。如《桂林山水》中的画卷,《荷花》中的人随花舞都是情与景的巧妙结合。为了让学生受到美的意境陶冶,教师利用音乐与范读、讲解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2.以体验为核心的美育化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功能

教学过程的实践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它既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又具有科学性和规定性。因此,教学实践也能形成一定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有可能从教学实践到抽象概括出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教学过程的样式。实际上,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某种教学模式来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因此美育化教学模式具有操作性、简约型、针对性以及整体性和开放性。教学模式筛选了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对其加以概括和简化,将其组建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用来描述一特定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篇(10)

关键词:讨论,“思维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跳一跳,能摘到”,“三会”,两极分化。

《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实现学生能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篇(11)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此老师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课堂讨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当然,课堂讨论还应注意讨论的问题应有多种解决途径,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加以指引、点拨,讨论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尽量避免一问一答的形式,如何防止两极分化等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