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网络”以其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和使用的普及性,极大地迎合了青少年群体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网络技术本身以及具有网络互动特点的通讯、交流、娱乐方式,已然越来越多的介入青少年的生活,甚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形式下,如果心理教育工作者们只依靠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将大大落伍于社会发展,脱节于时代要求,甚至终将被时展所淘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益探索,和着时代律动的脉搏,抢滩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新阵地,开辟心理教育工作新途径。
(二)研究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的迫切要求
互联网在当代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全面介入,对新时期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正进行着全方位的重大影响。青少年在享用网络资讯的巨大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个可能戕害身心的强大诱惑和危险陷阱。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危险期”,他们叛逆、独立、富于冒险精神但又缺乏理性思考、正确判断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他们极易迷失自己;再加上当代青少年心理承受水平低、抗挫折能力弱,于是,由网络引发的心理障碍、问题行为,以及不成熟的网络心理造成的一个个事故甚至悲剧层出不穷、比比皆是。网络心理危机——严重困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又一大障碍,这是任何一个心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二、全面解析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探究网络心育的优势与弊端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优势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教育至少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1)网络心理教育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心理教育过程,网络被视为心理教育的一种工具或媒介;(2)网络心理教育是开发、利用和再生网络知识与信息的资源平台,是超越时空界限的“超级教室”;(3)网络心理教育把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内容之一,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并利用网络资源、条件和方式予以矫正。网络心理教育既是信息网络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又是一种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它是心理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是计算机网络和心理教育的整合,是心理教育的现代内容,又是心理教育的新方式。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和操作困难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依托网络资源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即来自网络环境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求必须建立、构筑高品质的网络环境。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求拥有性能卓越、内容科学而贴近青少年心理需求的网络传播载体,辅导者和来访者也必须具备能够使用这一载体的认知水平和条件。网络,除了强大的功能优势,也有它客观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由此,依托网络而生的网络心育模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它本身的一些弊端。
1.在网络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中,网络交互的速度取决于双方录入的速度,这远比双方面对面的言语交流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2.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者和受辅者双方的信息交流除了言语通道外,还有非言语通道。非言语信息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变化等)。这些非言语信息或伴随着言语行为出现、补充、修正言语内容;或独立地出现,传达了“言未能尽或”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信息。在目前网络心理咨询(辅导)中,上述非言语信息还不能为咨询双方所感知,而主要靠言语(图)来达到咨访双方的沟通。而大量对心理咨询(辅导)有价值的非言语信息都被屏蔽了。
3.由于目前技术上的局限和管理方面的漏洞,使得互联网上侵害行为层出不穷,而电子邮件的泄密问题,收发对不上号的乱码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种互联网本身的安全隐患对网络心理教育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重视网络建设,不断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网站,携手共筑优质的网络心育平台
一方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确实在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知识能力在提高,另一方面,进行网络心理教育,不能没有专门的心理网站或心理专题主页。只有依托心理网站或主页这样一个基本的平台,心理教育工作者才可能有效的组织实施网络心理教育活动;否则,就如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离开了粉笔黑板、课本教参,完全失去了从事教育活动的工具和载体,搞起教育来岂非寸步难行!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考虑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可考虑在其网站上设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主页。在此基础上,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共同构筑起高品质的网络心育平台。
(二)充分开发利用网络功能,整合网络资源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开发网络的各项功能,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把心育工作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1.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线辅导与咨询、在线交流与讨论,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等多种形式的整体配合。2.重视应用网络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与辅导工作。3.开展家校联网工作,如为学生家庭提供必须的学生心理健康资料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正反面家教实例、家庭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等),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学校如何构建符合学生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找到适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一是学业问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二是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与教师同学关系不好等;三是青春期性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对性成熟的焦虑等;四是家庭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五是由个人身体缺陷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对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动机教育、学习兴趣激发、人际交往心理教育等;初二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挫折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初三进行心理疾病防治、心理挫折承受、自我心理调节等教育。除确定内容外,还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首先在于它发挥了学校教育的特点:一是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严密的组织系统、专门训练过的教师以及学生群体。二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还重在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是立体式、全方位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初一至高三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每一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除了解决个别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学生群体普遍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计划,做出周密安排,使学生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第一,预防性。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第二,治疗性。要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的康复。第三,发展性。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第一,开设心理卫生课,或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生理心理卫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并把这种课贯穿整个中学阶段。第二,编写心理健康指导读物。要有计划地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性书籍,供中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方法。第三,要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解决心理困惑,治疗心理疾患。第四,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第五,利用网络信息传媒进行教育。网络信息可以传输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利用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者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在互联网上找自己最喜欢的教师进行心理咨询,重症、难症还可在网上找到各专家诊治。第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学生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很多心理障碍源于家庭和社会,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该与家庭、社会联手,营造一种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和社会为辅助的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有效模式,发挥环境功能,选择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继亮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与普及正在改变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模式,网络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自己突出的特点——多元化与开放化。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有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点,网络教育更能促进他们内心的释放。但网络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在看到网络给教育带来好处和便利的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相关探索,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健全大学生的思想与人格。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诸多优势,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调节机制,从而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1.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互联网时代,资源和信息存在网络式的传播与发展,这些资源与信息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丰富多样,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现在上网比较方便,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字、图书与视频等资源。此外,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均可以对资源进行编辑与传播,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远程连接的形式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多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心理教育模式的范畴与内涵。
2.有利于心理健康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不注重人本教育思想,且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比较单一,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与开放化的教育环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心理教育的形式与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型与前瞻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整体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模式,例如教育论坛、专家在线咨询、心理健康视频讲解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这些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快速、便捷地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然,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与资源进行线上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另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避开大学生对自己自尊心、自信等因素干扰,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突破时空等因素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平台是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时时存在、刻刻存在。这种不受限制于时空因素的教育模式彻底摒除了传统心理教育的缺点,更符合时代的特点,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心理健康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灵活。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资源有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从大学生角度讲,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应不同,学生的基数又很大,要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要克服很多困难,操作起来非常不便利。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都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科的发展规模,并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才可以达到目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差异性原则大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思想情况也不尽相同。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重视这种特点开展差异性的健康教育,依据不同的个体、不同成长阶段选择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多进行内容上、方法上的灵活运用,注重“人本”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即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要尝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从业者正确看待网络资源与工具,将其视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非目的,在现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化与多样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形式,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3.人文性原则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服务对象,要关注“大学生”这一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看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要从深层次挖掘实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要融入多种教育元素,加入人文主义情怀,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概念,在倡导这一教育过程的时候,注重与围绕学生主体,挖掘精神方面的内涵,努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对策
1.更新健康教育理念,开辟网络平台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如人本理念、教育主体主导对象互动理念等。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与资源,如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学校网站专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子板块,这些行为都可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提供引导。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以促成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养成正确调节心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网路教育观念,正确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调研有效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可以引导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依赖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预测与防治,更顺利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3.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增加学生情感体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依托于学生主体进行,增强互动交流与情感体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传输给学生正确的心理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上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在教学环节中增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而并非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像与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释放心理的不愉快。
4.传统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各有优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应仅仅使用一种方式,要结合两者的优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更加主动、自觉与大胆地开展相关内容,但其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可以作为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沈晓梅.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能量正向转化的教育机制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
[2]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3]邓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04)
[4]王丽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4)
[5]崔浩.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
一、为什么要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 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新标准,指出健康的涵义不仅包括生理上的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中学生中有34%的人有心理障碍,12.5%的人有心理缺陷,28.1%的人心理存在异常。发展心理学认为,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中小学生认知结构具有不完备性,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以及自我认识存在的片面性等,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容易产生更多的焦虑和心理障碍。中学阶段也是个体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很可能就会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便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刻不容缓的工作。
(2) 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二十_世纪的竞争,人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在事业成功者的案例中,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了决定性的因素。现代企业家们在招聘职员时也倾向于那些情商高于智商者。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具有国际交往、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杜会,才算是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杜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具有跨世纪的伟大意义。
二、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许多条件较好的中学都以不同的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实际实践中却存在不少困难。目前,学校领导和教师虽然都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存在着许多难题,发展不均衡。有的学校搞得轰轰烈烈,有的学校就显得比较冷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
(3)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新兴的专业,还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它的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中学实施过程中更是存在诸多错误观念和倾向。一是形式化,并不相信心理健康教育的神奇威力,仍抱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陈旧观念不放,不愿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只迫于形势或追赶时髦而象征性地开展活动。二是神奇化,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改善、提高心理素质与治疗心理异常混为一谈,对心理健康教育在五育中的作用期望过高。三是独立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独立于五育之外的新鲜事物,不注意课内与课外、心理教育与其他形式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全体教师、心理专家与一般教师相结合,因而收效甚微。四是扭曲化,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咨询,认为是心理有问题的、有毛病的人才需要去咨询,忽视了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方式。
以上错误观念和倾向都是极其有害的,它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从观念上提高认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4) 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萌芽状态,中学内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专业化不够。目前中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由后勤人员或者是其他对此感兴趣的教师兼职。真正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很少。
缺乏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目标,它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超越了学校和学生这个实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会变得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缺乏针对性。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我们所运用的方法、技术、手段多靠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例如,我们引进的心理测量量表远远超过我们自编的,有些量表引进后甚至未经修订就开始应用,可信度很低,不适合我国国情,不适合我国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的用成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有的目标制定得过高过大,脱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水平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有的用心理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泛过滥,缺乏针对性,学生了无兴趣。
三、如何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_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三个方面。
(5)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应达到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的总目标。
根据不同年级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年级目标。初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初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初三: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高一: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学生学业规划提供咨询帮助;高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杜会责任感和科学人生观;高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升学观,正确对待高考,形成正常的应试心态,掌握科学合理的应试技巧。
(6)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学心理健康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系统而深入地开展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学习心理教育:包括开发学生潜能、考试心理的调适和训练、激发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人际交往教育: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观,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合理调节情绪教育:包括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技巧,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以适应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青春期心理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青春期男女生交往的问题、正确认识青春期面临的情感和困惑;挫折应对教育:包括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情感中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掌握对抗挫折的技巧,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包括升学考试前后的心理教育、升学与职业选择指导、职业心理准备教育。
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合不同年级的教育内容。
(7)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心理治疗模式、心理咨询模式、心理讲座模式和心理辅导模式。在中学,以心理辅导模式最为普遍和实用。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心理辅导,从层次上可以分为三级:预防、咨询与矫治。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途径具有多元性,可以概括为:"_中心“1课""四室"和"一工程"。
"―中心",即心理教研中心。它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机构和领导中心,_般由负责德育的校长负责,或由专职教师负责,校长兼名誉组长。中心建立工作接待制度、例会制度,作为学校独立机构,协调好与政教处、教务处、教研室的关系,负责开设心理辅导课,管理"四室",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和宣传工作。。
—课,即心理辅导课。它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通常以班为单位开设,心理健康课一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课题,以学生活动为主,重在让学生能深入体验感受,从而进行对自我反思。心理健康课程一般结构为“引入话题一创设情境一展开讨论一自我体会一反馈矫正一总结深化"。当然,心理辅导课主要是根据目标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不需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首先,全体教师统一认识,明白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与动机很重要;明白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都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愿望;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明白德育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明白学生的健康人格与积极情绪有助于对事物的感知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上,玉溪市民族中学注重构建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心理活动体验课
学校将心理活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以教学班为单位,选取适合学生心理需要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将“个别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相结合,按照“教师―学生―教师”的三段互动形式,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自然引导―反馈应用、未雨绸缪”的思路;引导学生总结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2.心理主题班会课
主题班会是学校、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主渠道、主阵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主题班会中,既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又给班会注入了新内容、新思想、新方法,给主题班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避免了与日常教学安排的冲突。针对我校班级多、心理老师少的情况,我校确定了“以学生为演员,班主任为导演,心理老师为编剧”的心理主题班会课思路。从2004年起,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全校师生参加的“银桥杯”主题心理班会课竞赛,邀请省市的专家、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参加,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沟通。
3.成立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团队――“新欣”俱乐部
自我教育,即个人能动地对自己进行教育,目的是使自己更加健全完善,最大程度地提升人生价值。包括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和群体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遵循“他助―自助―互助―助他”的过程。
首先,我校成立了一个师生团体――“新欣”俱乐部。在师生中挑选部分对心理学感兴趣、热心于公益活动,乐于助人,理解和表达能力强,性格开朗大方,有一定亲和力,能贯彻保密原则者为成员。其次,培训俱乐部成员,教会和激励他们认识、发展、优化自己的心理,成为自己的教师与咨询者。再次,辅导他们慢慢地将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经历与他人分享,在启发他人中进一步深化自我认识、激发自我成长的需要,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由于心理问题的隐蔽性,加之师生间的代际关系,使得学生之间的朋辈辅导更为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心理调节方法,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辐射到了每一位学生。
4.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实处。
我校对学科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教师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来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不断减少,二是教师分层分类研究学生、个别教育引导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并探索出了在学科教学目标设置、内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堂气氛营造与问题处理、评价标准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5.心理咨询与辅导
除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外,我校还组织相同问题的小组,进行咨询与辅导,小组活动由心理老师策划组织、“新欣”俱乐部发起、学生自愿结合组成,并推举活动热心、态度热情、工作负责的学生当组长;小组人数十余人,其成员多为有类似问题的心理困惑者;小组活动十来次,每次一课时。
6.校园心理环境建设
我校把各种建筑与美化、文化、民族化、人性化结合起来,让喷泉、花木、绿草、书林、中心花园与曲折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并通过开展各种民族文化节与艺术节,心理健康宣传周,民族舞蹈操,心理剧、民族剧表演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民族特色活动中,从而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性情、充实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了师生心理环境。
7.家庭与社会心理环境建设
由于校园环境的变迁、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产生的失落感,以及自身等诸多因素,高职学生存在学习压力以及就业困难所带来的焦虑心理、人际交往不适应带来的心理烦恼、恋爱诱发的心理困惑、互相攀比带来的心理失衡、平日生活中引发的诸多不良情绪等心理问题。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成长,才能保证他们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工作单位中,内心有追求,不迷失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在充分了解高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增强他们适应能力,挖掘潜能,使个体得到成长。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以消极心理学为模式,把更多注意点放在怎样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职心理健康中,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一、高职积极心理模式的构建
高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依照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构建。1.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内外活动,强化积极体验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强化学生的积极体验。创新形式的娱乐综艺节目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仿照了韩国热门综艺节目“Runningman”及浙江卫视大热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模式开展的“奔跑吧城建”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其中学会人际互动、体会专注,体验自我价值,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发现自身隐藏的潜能和特殊的技能,这些对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大有帮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带给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发展积极地个性品质。并引导学生从消极的情绪体验中发掘出积极的意义,学会以积极的视角发现并解读问题。2.关注学生的积极特质,培养积极人格高职生尽管在普通应试教育下在在言语智力、数学智力显得弱势,但智力是多元的,高职生可能在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情绪智力等方面存在优势。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认为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的优势智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唤醒他们的自尊与自爱,并且能够激励其信心,引领他们在希望中成长。心理教育帮助高职生了解、认识自身的优势智力,并鼓励、支持发展其优势智力。不同于普通大学生,职校生除了一些常见的消极心理,同时,存在着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创新的思维等积极的心理特质,而这些积极的心理特质时常被教育者所忽视,我们的教育依旧是将关注点放在学生是否落后是否产生了消极的情绪等。这使一些学生过度关注自己的负性心理,自尊不高,个体潜能也无法充分地得到应有的发挥。Linley和Joseph认为个体都有“自我实现的内在潜能”每个人都有着朝向成长和乐观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身上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潜能和积极品质,要在各项活动中,发现并肯定学生的积极情绪,给予积极回应与赞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校园氛围校园内营造乐观、向上的育人环境,这能够调节学生紧张的心态,提高其认知能力,促进其关注自身的积极情绪从而使个体的机体保持健康和活力。让积极的状态成为学校的常态,让学生在这种校园氛围中日日熏陶,积极成长。高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依照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构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将积极的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正面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人际关系时,不强调人际关系矛盾,而侧重感恩、真诚、信任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回忆生命中需要感恩的人,并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积极情感;在讲述情绪的章节,不强调负性情绪,而主要侧重于积极情绪的体验,如微笑的传染效应、自己幸福瞬间的回忆;在课堂上给与学生积极反馈,多给予肯定与赞美。
二、结论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有效的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是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后就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型进行了探讨,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地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引导新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在新生入学三周后开展心理普查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心理普查测试的结果分析,构建以“心理普查”为依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某高职院校新生参与测试共计2023人,回收有效问卷2012份。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目前SCL-90是国内外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一共由10个因子组成,涉及到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包含了较广泛的心理疾病症状学内容,诸如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是当前高校新生心理普查工作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
(三)统计方法
数据回收录入后,统计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一)总体情况
在2012人中,测查结果表明,表现为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有122人,占测验总学生数的6.02%;表现为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有121人,占测验总学生数的6.01%;表现为重度症状的学生有27人,占测验总学生数的1.34%。按照全国常模结果比较可知,SCL-90为1-5的5级评分,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一般规定,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3分为阳性,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二)分布情况
从总体数据来看,所测学生中,达到中等症状水平以上的学生有148人,其中,男生47人,女生101人。以下是所测学生在SCL-90各项阳性因子上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分布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百分比显示,人际敏感这一因子在所有因子分中占有比例最高,说明大学新生中以人际关系不和谐为原因引发的心理问题居多,排列依次是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等这几个因素也是心理问题的重要表现因素,这与这批新生(90后)的成长环境、家庭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将学生SCL-90测试结果与全国大学生代表团体测试结果相比较,详细情况。
(四)差异比较从表
4中可以看出,学生男女之间、民族之间心理健康水平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心理健康水平在家庭来源这一因素上,表现为差异显著(t=14.964,p<0.05),即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之间,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明显,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村来的学生SCL-90的测试结果分数要相对较高一些,说明心理问题症状呈现越多,即来自农村的学生会比来自城市的学生会更多地出现心理问题症状,比如: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五)3分以上常见的十大症状
测试学生中选择“症状中等及以上”最多的10个症状:
三、讨论与分析
(一)测试整体情况
从统计结果的整体状况来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适应环境、自我调节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但是仍有13.4%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存在着或轻或重的问题,对于这13.4%有或轻或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部门将主动与其联系作进一步心理评估,进行约谈、追踪后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心理咨询或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与往年的测试结果相比,这批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上一级学生。这与这批新生自身成长经历有着密切关系。这批学生大多是“90后”,个性张扬,他们对于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有着较开放的思想,但是心理年龄发展较为缓慢,处于生理年龄超前、心理年龄滞后的状态,处事欠缺成熟,人际交往方面还有待提高;面对困难和挫折,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及应变能力。
(二)SCL-90各项因子分析
从测量的SCL-90的各项因子分析来看,新生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状况,比如: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敌对、焦虑、偏执和抑郁等症状。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入大学后,他们就面临着要适应陌生校园的问题,一系列的环境的变化、教学模式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教学方式的改变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使新生感到生疏和茫然,一时难以适应,不知所措。究其原因,这与“90后”这些学生的成长经历有关,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他们在溺爱的家庭教育中长大,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极为注重自我,刻意标新立异,普遍对他人不信任,这样很容易产生人际敏感、敌对、强迫、焦虑、偏执的种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长环境、中学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所以,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动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势在必行。
(三)构建以“心理普查”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工作及主动心理干预的工作机制,对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升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学生心理困惑与冲突、排除心理疾病与障碍、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具有显著的效果。要构建以“心理普查”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内容:1.学生约访。测查结果反馈回个人,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人格特点。对中重度类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和心理辅导。2.主动干预。根据普查结果和面谈情况,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回访追踪,必要时与院系辅导员沟通,使他们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有意识地关注少数学生,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3.积极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心理健康课程或专题讲座;进行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开展多种形式——电话、作业、网络咨询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以预防危机事件的出现。4.多渠道宣传。利用宣传板、网站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提升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对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性的教育与宣传,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5.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五级网络——学院、心理部门、系部、班级、寝室”实行有效监控,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心理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深入学生内部,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到每个班级,关注到每个学生。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以新生心理普查SCL-90测查结果为依据,才能确切地掌握新生心理状态发展动向,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构建以“心理普查”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在日常心理课堂教学授课的宣传教育及定时定点加以辅导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作者:于丹丹 赵海楠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1996,(07):16-18.
[2]张笑仪,邹海贵,王国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90-94.
[3]黄婕.SCL-90和UPI在体育职业院校新生心理普查中的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3,(02):133-136.
[4]李春方.成就情景中的自我妨碍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2004,(02):42-50.
21世纪是个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上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1]。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群体,对互联网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过去五年里,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目前普及率已接近高位,达72.9%[1]。网络文化丰富了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快捷地搜索信息,获取知识。但由于青年学生尚未成熟的特殊心理特征,以及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复杂性,给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在过去几年,中职教育规模已经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从整体来说,中职教育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状态。针对当前互联网高度渗透青年学生的现状,我们应该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作用,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1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要应用网络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1.1 心理健康
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专家们就这个问题已经议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没有取得一致意见。”[2]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定义的共同点,本文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3]。
1.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4]。
1.3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学者们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基本上都是从工具的视角开始的,即把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和信息交流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不仅在于是否应用网络技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概念,是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的拓展和延伸,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性教育手段和措施,包括网上心理培养、网上心理训练、网上心理辅导、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心理测验、网上心理诊断、网上心理治疗等[5]。
2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2.1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较多
中职学生是青年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在经历中考失败后,他们往往比其他群体的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困惑。在学习上,中职学生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自信心不足,学习习惯差,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在人际交往上,渴望与人交往,但自我保护意识较强造成人际冲突。在择业上,中职学生往往担心自己学历低而存在择业紧张、退缩、忧虑心理。目前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自卑、挫败感强、厌倦学习、逆反冲动等心理问题。
2.2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但主要是针对中职学生的补贴,在学校的师资建设上则投入较少。现在的中职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技能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及心理教育往往处于被忽视状态。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压制。配备专门心理咨询室与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中职学校寥寥无几,而且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对此,面对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我们必须寻找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 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分析
3.1 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整合
互联网具有开放的时空特征,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具有丰富性和及时性。网络能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这突破了课题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即时性、选择性,也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播的效率,有利于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丰富和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同时,网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能够逼真呈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突破了传统的以言传面授单一模式的局限性,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手段,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渗透力。
3.2 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世界具有特有优势,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将会极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是网络的隐匿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安全性。由于社会的偏见,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而网络的隐蔽性使得学生可以消除顾虑,敞开心扉,能够真实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二是网络的虚拟性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平等性。网络的虚拟性明显淡化了人们的身份标识,这样能够弱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身份界限,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与心理教师的平等关系,从而克服面对面交流的腼腆和害羞心理,增强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和亲切感,使心理沟通更顺畅。三是网络的交互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在网络环境中,人与人的交往是多向的。中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自行获取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更好地被受教育者接受。网络的交互性充分体现了心理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3 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警功能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见及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多数学生都不愿或不敢袒露自己的心理问题,教师难以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不良情感宣泄的新途径,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尽情倾诉自己不为人知的内心苦闷,从而获得心理上的释放和平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准确了解和把握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个别问题学生能够及时跟进并给予心理健康指导,从而提高工作的灵敏性、准确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警功能。
4 构建中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有关建议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及特点,使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并且应当成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途径。然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非简单的建立网站,要想取得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效果,管理者和教育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1 加强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技术及模式构建等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网络平台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者队伍的培养和培训等都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网络技术的支持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是其发展的保障。因此,这需要中职学校及国家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扶持,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4.2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网站,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
网络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网站,占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学校可以在校园网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包括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链接内容健康、趣味性强的公共心理健康服务网站来共同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其次,要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职学校应该在网上开辟专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自我化解心理问题。最后,要利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举办网络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征文、开辟网络心理论坛来广泛宣传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4.3 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系统
在中职学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构建综合的教育系统,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在网络中能够得以解决,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系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在线系统。目前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咨询中心咨询,这很难满足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根据中职学校的实际及网络优势,可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及网络聊天咨询等方式开辟网络心理咨询在线系统。学校可以公开心理咨询教师的邮箱、QQ号及聊天时间,以便学生心理问题得以及时有效解决。二是建立网络会议的心理辅助治疗。网络电话会议的方式既有网上聊天的效果,心理辅导人员又可以通过观察来访学生的语音、面部表情等方面的变化收集学生的原始信息,以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状况。三是建立心理咨询反馈系统。学生在网络上暴露的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除了要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治疗等方式加以解决外,还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心理咨询的反馈系统。对于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并不断跟踪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前,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为弥补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和平台。网络在给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机遇。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容易受时空限制,也不能满足大群体的心理教育需求,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交流深入连续等优势,对于矫治较为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优势比较明显。我们提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全盘取代传统心育模式,而是使其成为有力的补充和发展。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育有机结合,对中职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cn/
[2]刘协和,刘志中.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75
Abstract The current mental health status is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talent, mental health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tudy and lif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hina's talent team.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ay attention to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humanistic care,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makes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s to build the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Keywords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 theoretical research
1概述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综合教育学、心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心理疏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①这充分展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方法和目标,是一种科学化的提法。
1.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标,是一种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架起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从经验化转向专业化,从无序化转向有序化。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结合多年的实践和国外的研究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归纳总结出心理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爱心模式和医学模式等几大类,这些模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所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理论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目标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培养高校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消除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②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为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发展性目标针对所有学生开发心理潜能,使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预防性目标是针对心理亚健康的学生制定的,这部分学生虽然没有心理病态,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困扰,严重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所以要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完善认知,预防心理疾病。矫治性目标针对群体为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帮助,克服心理障碍。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推广价值
第一,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很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达地区的教学和管理都比较先进,具有齐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这是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模式的前提条件,但是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没有这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作保障,导致这种模式很难推广。第二,我国的各个高校之间的教学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验构建属于自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致使这种模式缺乏推广价值,所以目前这种缺乏推广空间和推广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2.2 理论研究薄弱
首先,从国内到国外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③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程序,各个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不同的解释,不知道如何应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缺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缺乏操作性,往往只是对理论进行架构,泛泛而谈,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2.3 整合概念模糊
我国已经开始进行整合,但仅仅只是整合部分要素,还没有实现整体整合。整合既是对各种教育模式的整合,又是对各个模式的实施路径进行整合。目前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还没有清晰的概念,缺乏明确的整合标准和整合途径,整合的要素也互不相同。
2.4 本土化研究浅显
我国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经验、理论和方法。但这些经验理论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例如,西方的学生一般具有独立的个性,他们崇尚自由,所以西方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一般不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指导,不对他们的心理思想进行任何评判。④但中国的学生则不同于西方学生,中国的学生从小就崇尚权威,非常依赖心理咨询师的指导性意见,如果中国的心理咨询师也尊重来访者的个性和自由,他们的专业能力将受到质疑。当心理出现问题时,西方学生会倾向于求助心理医生,但中国的学生会去求助亲人和朋友,这是因为西方国家绝对尊重别人的隐私权,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以我国一定要结合自身国情特点进行理论研究,研究出一套属于我们本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
3.1 加强理论基础研究
面对当前我国薄弱的理论基础,必须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使高校师生和办公室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中,吸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其他学科,通过各方的共同配合,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
3.2 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由于资金、建校历史和国家扶持力度等不同,我国各个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够发现这些差异的具体内容,才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但是仅仅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查学生的家庭和教育等其它背景,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调查研究,增强这种模式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依据。
3.3 深入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具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强的工作内容。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相对比较分散,⑤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缺乏普遍性,这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发展。所以必须进行整合,明确整合概念和整合目标,制定出一套规范、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际的发展大形势。
3.4 重视理论本土化研究
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我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特点,一定能够研究出最适合我们自身国情发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西方的经验,我们只能有选择性地加以借b,必须以我国自身的本土教育为主,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大力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土化探索,研究出我们自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
4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注意问题
4.1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者政教育
促进高校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的,但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障碍和道德品质往往容易混合,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⑥无论是在工作形式、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矫正,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潜能,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则侧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生信仰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⑦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4.2 调适性教育与发展性教育
前文介绍过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群体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主体是所有学生。我国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性教育为主,调适性教育为次,⑧强调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采取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
4.3 课堂教育与生活教育
为了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使学生系统且完整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会进行课堂教育,但高校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课堂化,也要生活化,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5 总结
总而言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在仔细分析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深入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理论本土化研究,注重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储备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周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和策略[J].青春岁月,2013(14):240-241.
② 黄建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4(4):247-250.
③ 梁日宁,郑文清,杨泽楷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以学生管理的视角[J].时代教育,2015(7):45-45,47.
④ 邵昌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0):53-55.
⑤ 刘珊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6):205-206.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十分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它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步入正规
个别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滞后,有的高校至今还没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没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机构设置也不合理,没有科学规范的心理咨询工作条例,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也没有把心理咨询工作所需的经费纳入预算。许多学校仅限于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的状态,数据收集和档案整理难以做到完整化、有序化和专业化。
2.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虽然建立了以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但专职心理咨询人员的数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且一些兼职教师和辅导员没有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较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
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试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学校只是作为选修课开设,大多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的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程中,只作为其中的一个章节,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
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院)长或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书记应亲自挂帅,主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便在管理工作中做好政治统率和行政保障的作用,营造政策环境,排除工作阻力。同时全校的党政机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确保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运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应加强与学校各级领导和部门的联系,争取得到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有效的开展起来。
2.建设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应在大学生中进行自我意识、健全人格、人际交往、学习、择业、性、恋爱、网络、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方面的教育。为此,必须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和系列选修课程,还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讲座和报告,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了解和掌握心理卫生的一般知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方法,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在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外,还应该将课堂教学与平时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课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打破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形式上的局限性,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与实践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并通过亲身实践接受教育,有助于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内化。
3.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一项复杂细致、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已成为现阶段紧迫的任务,也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高校多以从事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为主体、以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为骨干,构成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这支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此,要把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短期或者长期培训,使他们具备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必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理论、技术水平。
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各科任职教师等人员的培训。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各科任教师、管理人员等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他们对学生的情况非常了解,因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采取多种形式定期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要倡导高校每一位教师都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肩负起教育的责任。
培养学生骨干队伍。在大学生中挑选那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热爱心理咨询事业、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心理咨询员,组建大学生自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通过心理课、讲座、报告、团体辅导等形式,使他们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共同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
高校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时候,除了要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之外,还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建设。实践表明,外部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是校园环境,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绝对不能忽视对校园环境的建设。
高校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以及学报、报刊、网络等手段,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提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健康向上、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大学生从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同时,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发现自身多方面价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展个性。
5.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高校要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定要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其实,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而且目前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根植于家庭,显现于学校,加重于社会的。如父母离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极易引起心理问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学校应主动做到关心学生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及时与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商讨学生成长计划,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加大关注力度,及时与家庭共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这是减少不良事件、科学育人的有效途径。
社会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广泛运用各种传媒向学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有关部门要整治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防止各种不良书籍和音像影音对学生的侵害。社会可以凭借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向大众定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内容,以此来减轻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危害。
参考文献:
[1]翁陶.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2]江峰.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前沿,2007(1).
[3]毕灵敏,彭永利.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策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3).
一、构建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理论依据――协同学(Synergetic)原理
1.协同学简介
协同学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是一门研究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在相互协同作用下,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科学。它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哈肯教授(H.Haken)所创立,是一门新兴的、影响最大的、普适性最强的横断学科之一。1973年,“协同”概念提出,1977年,协同学理论体系形成。该理论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法兰克福汇报》曾评论:“哈肯创立的协同学不仅是可以应用于许多方面的一种物理理论,它也是对整个世界进行观察的一种新方法。”协同论为人们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成了哲学的一种新思维。
2.协同学基本观点
协同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在外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其内部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如何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自组织(指事物或一组变量从无联系的状态进入到有联系的状态的过程)成为一个协同系统的过程。其基本观点如下:
(1)协同学的核心――“协同效应”
是指在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关联代替其相对独立,相互竞争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表现出协调、合作,其整体效应增强,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导致有序”,有序是协同的产物。它认为,系统形成协同运动的关键条件是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协作和配合。如系统中各要素彼此独立、互不相干,那就不会形成任何有序结构。
“非线性”是说,系统的行为并不是其子系统行为的叠加,而是由各个子系统相互调节和组织来决定的。从中可以看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另外,在一个由各子系统协同作用而组成的复杂系统中,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不仅是各子系统的功能之和,还包括各子系统相互联系形成有序结构而产生的功能。
(2)协同学的硬核――“自组织”
“协同”思想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机制与规律,提出了自组织的理论。所谓自组织就是系统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控制参量),当其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系统中子系统间的关系,便能克服独立运动而自发产生协同的现象。也就是说,自组织是系统有序化的内在根据,系统的协同效应是由自组织来实现的。
需注意的是,自组织不是以各个子系统受到强制或损害为代价的。例如一群工人,他们不是在外部命令的条件下(如在工长的统一指挥下)工作,而是靠某种相互默契,工人们就能协同合作、各司其职来生产产品,这样的过程就是自组织。否则,就是一个他组织。一般来说,一个系统的自组织性越强,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越能达到最佳状态。
(二)现实依据――各种辅导模式的局限性
心理辅导按其服务对象和目标来划分,可分为三种模式:障碍性心理辅导、适应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辅导。三种模式各有特点,具体见下表:
从表中各项比较中可以看到:每一种心理辅导模式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普遍适用。现实中,心理辅导模式的单一化已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化和心理需求的多元化产生了尖锐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就要把这三种心理辅导模式加以协同,以形成一种优势互补、能发挥最大效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二、构建的主要内容
根据协同学的基本思想,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模式,就是要把高校中各种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有机的联系和整合,使之从无序走向有序,以形成一个能最大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效力的系统。具体来说,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模式,需要其各个子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协作和配合,即在辅导模式、工作队伍、教育力量、实施途径和辅导形式等方面的协同。
1.辅导模式的协同
从上述对障碍性、适应性、发展性三种心理辅导模式的比较,我们知道,每一种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单一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多层次性,客观现实需要我们对这三种模式加以整合与协同。在对三种模式的整合和协同过程中,我们并不是对它们进行简单的拼凑或叠加,而是要分清主次,进行有序排列和组合。
我们知道,教育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具有强大的发展功能,教育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发展性是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也提出,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工夫。从中可以看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本质特征。另外,从对众多大学生的心理调查资料来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占总数的17%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学生。可见,在障碍性、适应性和发展性三种心理辅导模式中,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因其更符合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更符合大学生现实的心理问题而必将成为我国高校心理辅导的基本模式。因此,在三种心理辅导模式中应以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为主,障碍性和适应性心理辅导模式为辅。只有这样,三种辅导模式才能优势互补,发挥出最大功能。
2.工作队伍的协同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主要由三支力量构成,即医务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他们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和中坚力量。他们既有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与不足。因此,需要三支力量有效配合,优势互补,相互学习,相互融合,从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队伍。具体来说,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在国外,心理咨询师需要接受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一般都有哲学或教育学、医学、心理学博士学位。二要进行实践操作。心理咨询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科学。在国外,心理咨询师在其可以独立开业以前,一般都有很长的一段由导师督导下的临床实践经历,并有严格的资格认证过程。三要以科研为指导。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要进行科学研究。为开拓视野,增强科研能力,可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及相关的学术活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除由这三支力量组成外,还需要有其他人员如学校管理人员、各科教学人员、学生等的支持和配合,人人有责,人人参与。如学校管理人员通过制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计划,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协助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等工作,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有序进行;各
科教学人员则通过本学科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结合具体教学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而学生作为受教育者,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技能,发展自身心理素质。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协同不仅是三支力量内部的有效配合,同时也是全校师生的相互支持与通力合作。
3.教育力量的协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从学校内部来看,是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核心的全员参与(上文已论述)。而从学校外部来看,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力量的协同,构建起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和社会(社区)共同努力的整体教育网络。
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地位。首先,学校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严密的组织领导体系,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有一定数量接受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场所、资金和设备等。这就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师资、人员、场地与资金保障。其次,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组织、有系统、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而不是零散的、片面的、非系统的、不完整的。再次,它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安排、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最后,学校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并以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因此,毫无疑问,学校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这支主力应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它们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与家庭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专家认为,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植根于家庭,显现于学校,加重于社会”。如父母离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极易引起心理问题。因此,家庭和社会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支持环境。
社会各种传媒要向学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限制一些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杜绝各种不良书籍和音像资料对学生的侵害。每个社区设学生心理健康关心委员会,举办短期培训班,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从而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应突破校园界限,与家庭和社会紧密结合,形成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4.实施途径的协同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课外活动和环境熏陶等。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起主导作用,而其他途径通过渗透,起辅助作用。各种途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自身目标,就必须借助教学这一中心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向广大学生系统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这是任何形式的教育也取代不了的。因此,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学校教学体系之中,排入课表,并依据不同的年级层次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使心理健康教育朝规范化、课程化方向发展,需要构建由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组成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它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并与其他课程和各类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
除课堂教学外,学科渗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有效途径。这不仅因为学科课程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学科教学本身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也因为各科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设计教学,另一方面则要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结合学科教学任务来融会和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打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形式上的局限性,使学生更易接受,并能积极参与,也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课外活动来实施。其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有以下一些做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俱乐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举办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竞赛活动等。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交往、合作、做人、处事,增强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心理素质。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校园环境进行。校园里干净整洁、优雅美观的物质环境,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的文化环境以及充满关爱、平等和谐的人际环境,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积极作用。
5.辅导形式的协同
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个别辅导形式开展,团体辅导并不普遍。个别辅导主要着眼于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咨询员的咨询和治疗,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个别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障碍性、适应性心理辅导模式向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转变,团体辅导逐渐被各高校重视和应用。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在受欢迎度、辅导效率、成效等方面都更胜一筹。这是因为:第一,团体辅导符合学生心理特征。青年大学生喜合群、爱模仿,易受团体成员影响,从众心强。因此,团体辅导深受学生欢迎,成效显著。第二,团体辅导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机会,学生可以借助团体本身的影响力来学习某种生活经验或改变某种不良行为,并获得集体生活经验。第三,团体辅导能够有效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这一瓶颈问题。第四,团体辅导具有集体性和组织性的特征,可以大大提高辅导的效率。可以预见,团体辅导由于其自身的诸多优势,必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形式。在欧美各国,大力倡导小组辅导,美国中学的高中就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
当然,团体辅导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重视团体辅导并不意味着放弃个别辅导。由于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各有利弊,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构建,需要上述各要素之间克服独立运动,相互协调,优势互补,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合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功能。
三、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1.谨防简单化倾向
协同学认为,复杂系统是由其内部的各要素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的。这里的“非线性”意味着协同并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相加。因此,我们在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过程中,要防止简单化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模式、人员、力量、途径和形式加以简单相加,就能产生出一个有序的、能发挥最大效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而是需要我们克服各要素间的相对独立和相互竞争状态,让它们产生相互关联、相互配合,才可能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