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疗建筑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2-12 08:15: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疗建筑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疗建筑设计

篇(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设施包括医院建筑的设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建筑的设计也随着社会要求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理念与手法。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新建、改扩建医疗建筑的热潮。近几年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各大医院,在医疗建筑的建设上也不甘落后,纷纷进行新建和扩建。笔者这几年有幸设计了自治区中医院外科住院楼、内科综合楼和国家中医研究基地、自治区胸科医院病房楼、自治区煤炭总医院综合住院楼、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内科综合楼、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外科楼和门诊综合楼、哈密地区医院门诊综合楼和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病房楼等几个医疗建筑。设计中有机会与医疗界领导专家进行广泛的接触和探讨,也几次前往内地一些典型医院参观考察,进行感性认识,在设计中摸索总结了几点体会,在这里与同行交流。

一、合理的功能组织

医疗建筑是公共建筑中功能较复杂的类型。综合医院的组成要素由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后勤部、行政办公、生活服务六部分组成。新建、改扩建医院均应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应功能分区合理,洁污线路清晰,布置紧凑并留有发展的空间,在具体设计中着重处理好病人、医护人员、后勤供应及污物尸体这四个部分的出入口。避免各交通流线的交叉,使各部门联系紧密,工作便捷。

传统的医院以多层为主,但由于城市空间有限和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使其大多数医院的改扩建不得不向高层发展,笔者设计的几个医院均为高层建筑,在布局上一般都将门诊、急诊、医技等放在低层部分,病房和手术室可往高层部分安排,通过合理的垂直交通组织好病人、探视者和医护人员的人流关系,最终满足了医院方面的功能需要。

自治区中医院内科综合住院楼、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和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病房楼就是一个底部为门诊,上面为住院部的综合住院楼。许多人都清楚,位于黄河路的自治区中医院和位于龙泉街的自治区人民医院用地非常有限,早在2002年中医院就拆除了原来的三幢职工住宅楼,建起了现在乌市一流水准的外科综合住院楼,自治区中医院也以此巩固了其在自治区一流医院的地位,时至今日,自治区中医院更有惊人之举,义无反顾地将一九九三年建成的八层住院楼实施了定向爆破,换取了综合住院楼建设用地,自治区人民医院也在拆除和搬迁了大量住宅取了宝贵的门诊病房楼建设用地。两座医疗建筑在底层门诊部分设计中采用中庭与医疗主街结合的方式,用通高的中庭与医疗主街贯通医院门诊部分的各个部门,通过辅助的交通流线,使门诊各科室相对独立。同时又联系便捷,从而大大缩短了各主要功能流线的距离。共享中庭和主街成为医院的空间枢纽,主街与各科室之间形成一个缓冲过渡空间,将这个空间设计成候诊空间。候诊空间内设有护士站,通过电子呼叫号的方式通知病人就诊,使其候诊的病人与医生互不干扰,彻底改变了以往就诊的无序局面,大大提高了医疗效率。

手术室的设计是医院设计的难点,设计时应把握“四区四线”的设计重点,即“污染、半清洁、清洁、无菌”四区与“病人流线、医护流线、洁物输入流线、污物输出流线”四线,做到流程合理,流线清晰,分区明确,手术室设在与ICU同层,并用连廊贯通,病人手术后需进行特殊护理,可直接通过连廊进入ICU。手术区分为两组手术室,两组手术室之间为交通及洗手、器械等辅助空间,病人由单独出入口进入手术区,大厅布置家属等候区。医护人员经更衣室进入手术区。污物通道与污物出口连接,靠近污物出口设洗涤、打包等辅助用房。

二、宜人的就医环境

自治区中医院的外科综合楼和医科大第五附属医院的内科综合楼在平面均为“L”形布局,这点除了顺应规划要求设计, 两院领导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建筑沿周边布置。努力给医院留出尽可能大的绿化空间,形成中心花园,让患者更多的享受阳光、绿化,这无疑会给患者康复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医护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医科大第五附院的设计中有意将门厅向外扩出,加至通高两层,配以通透的点玻幕墙,用意正是将室外中心花园的绿色引入室内,完成空间上的渗透,满足人与自然的融合。

提起生病住院,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以往的老式医院狭窄的走廊;噪杂的诊疗空间;拥挤不堪的多人病房。这种情况随着各大医院的改扩建在乌市将会逐渐成为历史。笔者主持设计的几个医院住院部走廊的宽度都为3米,病房均为带卫生间的标准间(必要时可加至3人间)。房间均配有电视和设备带,有些甚至配有先进的院内广播系统和互联网系统,可与星级宾馆相媲美。病人在如此“享受“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对病人的康复效果显然是有益的。

三、人性化的设计

“以人为本,患者至上”是笔者在几个医院设计中尤为重视的一个设计理念,这一点也是几个医院办院的重要理念。“始于顾客之要求,止于顾客之满足”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病人” 、“ 追求诚信卓越,共享仁爱健康”这几句自治区中医院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口号真实的反映出中医院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已建成的自治区中医院外科住院楼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多次进行方案比选、参观考察,最后在门庭的设计上采用开放式的住院登记和接诊台。入口正对面的景观墙面上嵌入巨型热带鱼缸,大厅还设有电视、引水处、自动擦鞋机、便携式充电器、自动取款机和雨伞架等。在每层的门诊均设有挂号、收费窗口,极大的方便了患者。再往上走,利用“L”形平面两个护理单元的中间部位每层分别设计了休闲广场,书报阅览室和健身房。健身房为病人配备了以功能性恢复为主的健身器材,足不出户,病人便能得到锻炼。休闲广场布置钢琴、休闲茶椅,使患者在优雅的音乐中身心得到放松。图书阅览室能使患者在疗养的同时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通过这些场所的设计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烦杂、焦躁感,创造出了亲切宽松的气氛,增加了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另外还结合中医院特色设计了美容、足浴、肠疗中心等,一改医院往日固有的单调、生硬的形象,给患者多元化的选择。设在十层的9间VIP病房内设有会客室、陪护间、厨房等,满足了患者办公、开会、学习的多方位需求,实现了患者病房家庭化的愿望,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病人的特殊需要。在参观广东省祈福医院时正好赶上中午,就在医院的“药膳堂”用了午餐,非常有特色。它经营的特点是用餐者可免费到餐厅内中医处号脉检查,然后中医根据检查结果“对症下菜”,给每位用餐者提出了一个科学的饮食结构,就餐者如云。这不仅给医院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同时也是医院“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办院思路的体现。

篇(2)

引言:医院建筑绿色设计是医院建筑的发展趋势,医院是维系人类健康、延续人类生命的场所,医院特殊的服务救治功能对环境健康有更高的要求,而功能的特殊性又增加了医院系统与环境的复杂关联。目前医院建筑已经成为了民用建筑中最复杂的一种建筑类型。它融入了医学科学、建筑科学、人文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卫生工程、医院管 理、工程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是一门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正是基于以上的情况,我国旧有的医院建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而问题的解决也必然涉及到目益复杂的相关系统。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正是应运而生。

1.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医院设计中的必要性

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医院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要求医院的建设和运营应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浪费和污染,使院区环境有益于病人及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绿色医院的节能效果.便捷高效的医疗流程,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融洽关系都会给医院的长期运行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医院管理者,还是建筑师都应把绿色医院作为建设的目标,而不是可有可无。如何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医疗建筑的特点相结合,设计出真正的绿色医院,是建筑师今后努力的方向。

2. 绿色医院设计理念

2.1绿色总体规划。总体布局适度集中,垂直发展。大中城市综合医院的发展往往受困于土地的限制。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有限土地资源,是医院规划成败的关键。医院建筑采用集中式布局,一方面能节约用地,另外也可缩短医疗流程,加强各医疗功能部分之间的联系,方便医患。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医院建筑垂直发展,可节约土地,降低建筑密度,从而留出地面绿化面积.交通面积。将对通风采光要求不高的车库.后勤用房.设备机房.部分医技用房及专用通道等,放在地下,避免与地上人流的交叉和干扰。

2.2绿色设计要求。建筑形体选取合理的朝向和组合形式,有利于主要业务用房的通风.采光及主导风向的有效利用。主要医疗用房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节约能源,优化室内物理环境,减少人工对室内环境的干预。特别是病房,应日照好,视线开阔,环境安静,空气质量好,有利于病人康复。对基地主导风向认真分析,做到既有利于主要建筑通风,也避免处在污染源的下风向。减少建筑密度,提高绿化率,改善院区环境。绿化具有调温.调湿.防风.防尘.降噪.供氧.修身养性.美化环境等诸多生态效益,因此绿化在医院生态环境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3.绿色医院建筑方面存在的问题

3.1效率和资源利用低下。目前发现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医院建筑仍然为旧有的独立分散式或曲折连廊式的布局。这在我国医疗需求不高,医技水平也比较低的时期基本可以满足医疗功能运作的需要。但在医疗需求大大增长、医疗科室分化迅速并且要求医 院各功能部门之间强化联系与协作的今天,这样的布局方式就明显地暴露出了在医疗效率方面的严重不足,在这些医院的调研中常常可以看到患者和医护人员不得不在分散的楼群阀往返,或者在曲折迷离的廊道中寻找,这极大地制约着医疗效率的提高和医疗环境的改善,另外,调研中的医院也普遍存在着人员拥塞、交通滞缓的现象,分析起来,这既有医院空间面积设计严重不足的原因。也存在着医院空间导流设计不合理,人流交叉往返导致了交通拥堵的现象出现。 而另一方面,我国医院建筑也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

3.2设计观念落后、盲目地攀比建设。表现在医院规模的不合理确定,功能设置缺乏特色、形式上盲目照搬照抄造成与实际的情况不适合等等。我国原有的计划体制下的医院建设往往缺乏对医疗市场需求的实际调查研究,容易造成医院建筑统一划齐而没有特色,其结果是医院建设大而全、小而全。医疗设备、科室构成重复设置,这导致医院既不能根据区域医疗需求的特殊情况和自身的特色发展医疗服务,深化医疗研究,又造成了一些医院因医疗资源闲置而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3.3环境质量差。现有的许多医院处于高密度的城市区域中,构成了"钢筋混凝土森林"的一部分,因为设计中缺乏必要的软质空间和界面作为隔离手段,结果使病人不仅遭受着城市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且医院建筑也对周围的环境带去了负面的效应。

4.绿色建筑设计方案

4.1建筑布局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平面结构简洁.清晰,可通过内院的设置,解决大进深建筑的通风采光。集中式布局水平联系多采用一条或多条主通道贯穿建筑群,各分支为功能科室。在复杂的建筑群中,这种布局可识别性强。将这种水平主通道的服务功能加强,增设餐饮、购物、休息、银行、邮局等内容,建筑空间加以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变化,就形成"医院街"的形式。

4.2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环保,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护结构设计采用节能建材.立体绿化、双层幕墙、电子遮阳、室外环境计算机感应设备、陶板节能外墙等新技术,针对不同的期向,不同的功能需要,以节能技术为手段,为医患创造出舒适、健康的医疗环境。

4.3室内环境优良,有益于医患的身心健康。室内物理环境以自然通风.采光为主,减少人工环境控制。适度装修,减少室内污染。体现人性化特点,创造病人的温馨家园。

4.4单体建筑充分进行立体绿化。包括屋顶.内院.建筑周边.室外阳台等。室内环境也应充分利用,包括大厅.候诊厅.走廊等公共空间,合理选择品种,进行绿化,既改善室内环境,又有利于调节病人的不良情绪,有利于康复。

5.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重在解决三条流线上下功夫。医院设计中存在着三个流线: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解决好这三条流线,是医院设计的重点,空间、造型、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等才能以此为载体有更好的发挥。

5.1组织便捷的场地交通。医院场地动态交通主要分为车流和人流两种形式。车流可分为急救和门诊、社会车辆和出租车、供应和服务等车流,人流可分为医护和患者、门诊和急救、住院和探视等人流。在一般小型医院中,车流与人流重复交叉,难以做到人车分流,往往人车混杂,并且车流、人流之间也难以有效组织,造成交通流线复杂环境恶化,降低了医院的使用效率。

5.2简捷明了的医疗流程。医院的交通组织,除应符合一般的交通组织原理外,还应符合就医治疗流程。复杂的就医治疗流程和交通路线会给患者与患者家属带来极大的不方便,产生不良的心理负担和焦躁不安的情绪。简捷的就医流程可消除患者得不确定性,减少医患人员不必要的来回奔波。简化就医治疗内部流程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效率和组织便捷的就医流线。

5.3高效流畅的内部人流。在医疗建筑的功能组织中,内部人流交通组织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涉及到医院的医疗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体现医院的管理水平。要对医疗建筑从功能到造型、从应用到发展趋势有全面了解。内部人流交通组织应考虑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各种影响医院设计因素的变化来全面加强人流交通设计。

结语:综上,作者通过论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医院设计中的必要性以及绿色医院设计理念,对医疗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对于提升绿色医院设计水平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篇(3)

在这一年里,我国医院建筑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在设计理念、整体规划、流线设计、建筑布局、内部装修、特殊科室设计、空间合理利用等方面有哪些共性,又有哪些新趋势、新做法?

本期专题,我们邀请相关专家一起对过去一年的医院建筑建设情况进行简单总结,并为您展示特色医疗建筑设计项目。品鉴之余,也祝愿我国的医院建筑更加科学、合理、经济、美观,切切实实地满足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迫切需求。

黄锡:医院建设形态趋向于采用半集中式

为了实现医院现代化,满足医院不断拓展更新的功能要求,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医疗设施实践从单一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的理念,许多学者展开研究并绘制了医院建筑形态发展的轨迹图,力图通过回顾、追踪医院近现展的轨迹,寻找发展的规律,为未来探索追求比较合理的路径。综合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国AP-HP研究中心、荷兰近代医院形态发展和英国医院形态发展(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的路径来看,为了适应医院建筑不断更新拓展的要求,医院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不能局限在单体建筑范围内,更不能就事论事、见缝插针式地进行医院改扩建。项目无论大小都需要从整体出发,从院区整体规划入手,才能得出比较理想的效果。

从国外专家的归纳分析看,大部分研究趋向于采用半集中式而不是过度分散式或过度集中的模式,从而可以争取到较短的流线。为营造较好的医疗环境创造条件,设计者还必须为未来发展留出发展空间。这在许多研究报告中都予以强调,这些分析为我们至少也提供了启发,可以参考借鉴。

苏元颖: 以循证方式探讨诊室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这几年来,知识跨界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最突出的表现是计算机理论中的科学叠加法逐步演变成现代工程解决方案的理论,之后造成了整个行业的全面改革。源于医疗诊断方法的循证方法也被引用到设计、管理等众多领域,循证设计方法在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逐步被推广。关于循证设计,我翻阅了很多的书籍,发现答案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循证设计是重视“取证”过程,当你去麦当劳时,可以看到它的柜台一定对着大门,菜单一定挂在前面,因为人们的特点是到麦当劳一定是赶时间,进来以后先看菜单,点餐拿到食品之后转身就能看到座位,最后这就变成了一个模块,不断在各行业中复制。循证是经过大量的调研和研究的过程,这是从几个答案中总结方法,进行实验,对比结果,得出结论。

然而循证设计并不是非常理想的,因为循证设计有很多很细致的做法,比如设计医院的水龙头不需要水量太大,间距也不要太远,这是我们做循证设计时都要考虑的细节问题。但是循证设计因为这样的特点,效率并不高。现在的设计是力求在有限的资源下,达到最佳的效果,而循证设计在某一个问题上追求完美,当某一个环节完美了以后其他的方面就会落后。但是工程解决方案里最关键的是平衡,不是完美。循证设计是一种价值自由。当地域的物候调研成为设计的必要条件,当空间中的人群行为经过模拟预测时设计过程将极大地研究具体建筑物的客观性,从而缩小由现行设计规范的强制性所带来的主观局限性和物力浪费。同时每一位建筑师都存在于“人类整体的建筑师系统”中,都是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能动性和独创性的终端,并以个人职业工作的经验与智慧的积累,回馈于“人类整体的建筑师系统”。循证设计是设计行业新的存在与发生模式,面向理性的、精致的优良营造。

孟建民:“全方面关怀”的设计理念

跨入21世纪后的医疗建筑和传统医院建筑有所不同,它完全是一种全新的类型。由于医疗管理的模式、理念、设备全都在更新,要求也和原来大不相同,所以应该说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新医疗建筑的状态――“全方面关怀”的设计理念。由于在医院建筑中可以分出很多不同的群体,其中患者就是主要群体,还有医务工作者也是重要群体,当然还包括很多管理、后勤、见习、探视等多方面人群,所以我们提出的理念是要对每一类人群都给予充分的考虑。老医院就存在这方面问题,他们仅仅偏重于患者,或者是医务工作者,可能对其他的人群有所疏忽。比如,大家看到老医院的手术室前面,家属缺乏等待区域,而新医院则不会有这种情况,除了为患者、医务工作者提供空间和服务外,也会为等候的家属设计一些空间。

孙鸿新: 医疗建筑设计需要加强一体化设计

医疗建筑从设计开始,我们就应加强一体化设计。这样,在我们医疗设计领域里,形成一个合作团队。做工程时,我们在策划以后做一体化设计,从弱电、净化、物流到室内的装饰、景观等都一起来做。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建设成本低,对于我们设计、专业之间更加便于协调、减少变更。第二,可以促使我们设计院内各个专业的水平提高。第三,清楚甲方的需求和利益是什么,从而知道你应该向他承诺些什么,始终有贯彻的目标,让建筑的品质得到保证。

姚红梅:人性关怀,将更注重环境优化

医院未来的发展就是更关注人的精神关怀。反映在医疗建筑设计中,就是更注重医疗环境的优化。很多国外医院的设计中有鲜花店、书店等,甚至有教堂,对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关怀非常多。在注重环境优化的基础上,绿色医院将是一个大趋势。目前,我国的绿色医院案例还不多,在绿色医疗建筑评估方面也没有完善的国家标准体系,但我坚信随着人们对绿色医院设计理念的逐渐认同,未来的绿色医院将会越来越多。

许海涛:坚持建设信息化系统

如今到国外医院考察,国外专家们介绍的重点已经从流程规划变成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他们认为,医疗流程、材料和设备的选择已经不能代表他们最大的优势,信息化才是医疗建筑最为核心的内容。从中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医院的发展方向,信息化建设将是医院未来发展的重点。

王恺:医疗建筑发展的5个关键词

节能――现代医疗机构需要关注水资源节约,能源绩效,建筑材料选择以及医院选址是否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安全――医疗建筑的设计需要关注建筑本身的安全问题,传染控制,室内环境质量以及其选址的安全性。

康复――现代医疗机构的建设还需要考虑病房的人流量,个人隐私保护,医疗治愈环境,地区性文化以及数字医疗系统等方面的因素。

高效――现代医疗机构应关注功能区域的组织规划,灵活和高效的布局以及未来的发展。

系统――一个良好的操作管理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行政管理、节能管理、废弃物处理、医院整体维护以及一些其他的服务。

张晋:增加养老康复、教学用房是新趋势

众所周知,养老问题将是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要的社会问题。面对大量的、更高质量的养老需求,传统的养老院显然是无法解决养老、医疗、康复等一系列综合养老问题的。为顺应这一趋势,在一些整体新建且用地宽裕的医院规划中,除设计了传统的医疗、教学、科研区之外,还专门设计了独立的养老康复区。该区域设独立出入口,同时与医疗区相互连通,借助医院在人员、设施、环境上的优势,提高养老质量。

篇(4)

2近代医疗建筑模式

公元十五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开始在欧洲萌芽,加之“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都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进步,也推动了在此基础上的医学水平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到了19世纪中期,手术治疗在麻醉术、灭菌术、X光和心电检查等相继问世的基础上取得了技术上的飞跃。近代医疗建筑的雏形最早出现在阿尔帕(Aalto)早期在芬兰帕米尔(Paimio)的设计和门德尔松(Mendelsohn)在海法(Haifa)和耶路撒冷的设计,从这两个设计中可以看出,近代的医院已不再是单纯依附于宗教的慈善收容机构,它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医疗组织形式。由此可见,近代医学方面的飞速进步也促进了医疗建筑的发展,同时近代医疗建筑为符合医疗机构中专业分科和医护分工,人员、设备按专业归口集中、各科室之间分工协作的新特点、新要求,采用分科、分栋的分离式布局。2.3现代医疗建筑模式随着实验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生物检测技术的完善与提高,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疾病与人体生物学变量和细胞结构变化的关系,从而使生物医学模式被普遍接受[3]。20世纪末期,由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长足进步,医学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转变。20世纪90年代,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美国建筑师协会发表了《医院及医疗设施设计与建设导则》,他们对现代医疗建筑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即现代医疗建筑日趋复杂,专业化和中心化,形成了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医疗中心,并且在分区结构上更加细化———在各个区域内,医、患;洁、污物;动、静;内、外入、出路分开。

3我国医疗建筑设计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医院建筑也随之不断演变、更新、扩充。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自身身体健康的认识日益增强,因此,对医院建筑的功能设施、技术设备、医疗环境等条件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单纯的“医疗型”医院正向着“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复合型转变。而我国现有的许多大型医院建筑并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它们的建设模式基本都参照欧洲的BEAUNE模式,即将医院整体分为三大部分: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相应的主体建筑相互独立设置,其他附属功能的建筑零星布置的模式。这样的建筑模式虽然使功能规划比较明确,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就医流程线过于冗长,医生、患者和家属经过漫长的路程才能到达目的地,形成了巨大的人力浪费。有些新医院进行了新的设计探索,把三大机构拼在一起,但因平面布局和流线设计不明确,使医院更加变为迷宫一样的建筑,让人身心疲备不堪。这就是一些医疗建筑设计者只考虑建筑的功能而忽略了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所致。不论医疗建筑其功能如何复杂,医院里最根本的还是“人”,无论建筑如何庞大且复杂,其服务主体不变。而建筑和其内部空间与其他基本物质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游走于其中,用“看、听、闻、摸”等身体触觉来感受此物质。当代很多医疗机构和设计师也普遍认可,现代医院设计的路程是从“技术”走向“人”,是以人的感知为设计之根本的“以人为本”原则下的产物。

4人性化设计是医疗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前从事医疗设计的设计师压力越来越大———他们被要求在设计中降低建设费用以及设计费用,在应对这些要求的同时常常忽视将人的情感因素融入设计之中,忘记了其设计作品最大的使用者———患者。建筑设计师可以为医疗机构中的管理方提出更具效率的方案,但这些方案不应以牺牲环境质量和人文关怀为代价。同时患者不断对医疗机构提出新的要求,医疗机构要想赢得市场,必须不断适应患者需求,为其提供温馨宜人的就诊环境、全面周到的医疗服务。新世纪伊始,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新的智能系统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效果。但是在注重这些新技术新装备的同时,也隐藏着人文关怀缺失的危机。为此,寻求医疗技术、效果与情感的平衡,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环境,成为了当今医疗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例如在产科病房中实施的人性化设计探索———丈夫和家人陪伴的温馨的家庭化私密病房、生育中心和母婴同室的爱婴病房等等都是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建筑设计典范,反映了人文文化思潮回归医疗建筑设计的强烈愿望。诚然良好的医疗环境会对患者、家属和工作人员的情绪产生有益的影响。显而易见,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包括以下特征:指示牌标示明确,通道及动线清晰,私密性良好,适宜的温度,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视野等。在医疗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上,平面布局、装饰设计、材料应用等进行世俗化、园林化和艺术化处理,是柔化高科技的冰冷感觉、渗入人情味的有效手段。例如,日本稻城医院病房的设计对医疗建筑的情感设计也提出了新的思考。他们通过将护理单元间内二床间病房和四床间病房交替布局和灵活多变的家具,使各病房中每个床位都有天然采光和良好的视野,而且个人隐私获得良好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公共交流区,提供公共交流空间。本文来自于《山西建筑杂》杂志。山西建筑杂志简介详见

篇(5)

Abstract: medical building design is a professional strong public architecture design, how to do in the design process layout is reasonable, save energy and reduce land, close to nature, is each med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personnel have to carefully think about and discussed as a problem. Green strategy in the medical building design, the application to have very great help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 open up a new situation of med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be worth us energetically advocate and widely used.

Keywords: green strategy; Medical building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低碳”、“绿色”的观念渗透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建筑行业,也出现了“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与此同时,给人们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使用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作者就医疗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策略的应用,谈一下自身肤浅的见解,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自然采光和通风

医疗建筑设计中,在节省能源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舒适程度。自然采光和通风作为影响人们舒适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设计中应该得到充分考虑。自然采光和通风好的建筑可以实现室内温度和湿度合理调控,减少空调耗能和用电照明。要想形成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环境,需要在设计中保证以下几个方面:

1.要保证医疗建筑南北向为主,南偏东5°-15°为最佳角度。

2.要选择合理的开口位置和面积,这样有利于促进夏季空气流通。

3.要注意控制冬季的气流强度,防止热交换过于频繁影响室内温度。

4.影响自然采光的因素有很多,周围建筑的反射情况、窗户的面积、材质、朝向、倾斜度等,都是影响自然采光的因素。设计者应该根据医疗建筑具体的地理环境、日照条件和周边环境,合理设计,提高自然采光率。

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对于医疗建筑来说,良好的环境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愉悦身心,有利于他们的康复;同时,良好的环境也能使医务工作者心情愉快,提高工作效率。在医疗建筑设计中,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协调发展。通常来说,在设计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保护自然。在医疗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2.要利用自然。对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新能源要合理利用。同时,要利用水资源、绿化带等无公害的自然资源,给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生活上的方便。比如,在道路两旁种植杨树、柏树等,夏天可以遮阳挡雨,冬天可以防风保暖;通过不同形状、高矮、颜色的植株的搭配,构成律动的风景,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3.防御自然。在医疗建筑设计中,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地质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建筑物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引入自然。在医疗建筑设计中,要将阳光、植物、天空等自然因素与室内环境结合起来,让医生和患者亲近自然,融入自然。

三、合理布局 节省空间

随着我国人口增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用地的面积与人口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在医疗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合理布局,争取提高空间使用效率,降低土地使用面积。

针对上面的情况,很多大型综合性医院纷纷采取了集中式布局的设计模式。这种布局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水平集中式和垂直集中式两种。然而,在节省土地的基础上,也不能过分集中。在设计中还要考虑到具体空间的具体用途,区别对待。像医技科室通常为门急诊、住院部资源共享,可以进行集中布局,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空间,降低建筑成本,更主要的是还能够方便病人看病就医。而像其他不适宜采用大进深的平面和高层集中式布局的空间设计,则建议采用低多层高密度的布局,并尽可能采用自然采光通风来实现高效和节能的目的。

四、交通便利 通行舒畅

医院作为人流进出密集的地区,且作为保证人们生命与健康的服务机构,必须保证交通线路的通畅。这不仅关系到就职医生上下班是否便利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关系到患者就医是否方便快捷,尤其是重症患者,能否第一时间得到救治的问题。在医疗建筑设计中,我们通常将交通情况分为车流和人流两种,车流包括急救车流、门诊车流、出租车流和服务车流;人流可分为医护工作者、门诊患者、急救患者和探视家属。在医疗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解决医院外部的交通问题:

1.总平面设置可以考虑将急诊和门诊口分开,单独留出急诊的快速通道,方便急诊患者就医。

2.将主入口设在2楼,这样可以将人车分流,人和车分别选择不同高差的道路,形成立体交叉,避免拥堵。

3.留出医护人员的专用进出口,实现医患分流。

4.将机动车停车场设置在地下,实现人车分流。

五、优化病房护理模式 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目前,在大多数医院的护理单元,还沿用中廊式建筑模式。然而,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医院规模的扩大,复廊式护理单元在全国各大医院也不断涌现。各种建筑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比如开放式护士站护理单元模式具备平均巡视距离最短,并且与各病室的距离基本相等,且易监性最好的特点;而复廊式具备平均巡视距离比中廊式短,易监性好,但如果均设天井则巡视距离的优越性明显降低等特点。这就需要医疗建筑设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模式,以达到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目的。

六、因地制宜 革新技术

在医疗建筑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的气候、经济、人文等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利用最新的建筑技术,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针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分明的特点,医疗建筑设计对于以下施工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

(一)利用中庭 调节问题

首先,在冬季,中庭是一个封闭的大暖房,在“温室作用”下,成为医疗建筑环境的热缓冲空间,起到保温节能的作用。

其次,在春秋过度季节,中庭是一个敞开的空间,使室内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

最后,在夏天,中庭是一个通风良好的大凉棚,通过在中庭上设置百叶遮阳板,起到遮蔽阳光照射的作用。同时,中庭上的天窗还可以形成自然风。

(二)遮阳板系统

遮阳板系统的最新技术的应用,满足了遮阳板系统在医疗建筑设计中既要遮挡夏天的直射阳光,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又要保证冬季的日照和阴雨天室内的光线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建筑的舒适度。

结束语:

总之,绿色策略在医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建筑使用者的舒适程度、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意义重大。绿色策略在医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医疗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促进医疗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晋明,俞卫刚.浅谈医院冷热源及其系统设计[J].暖通空调,2009.

[2]张志勇,姜涌.从生态设计的角度解读绿色建筑评估体系[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4).

篇(6)

我们在设计医疗建筑时,关注点主要放在工作流程上,这对于创造一个高效的工作环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还重视后勤保障方面,因为后勤保障与医疗安全、效率密切相关。这些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绝对不能忽视的。

医疗建筑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在上世纪70年代,医院通常是通过中心走廊把各个建筑和房屋连接起来;在上世纪80年代,内部的空间变得越来越重要,增加某些休闲空间,比如咖啡厅等。

随着医院建筑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设计中产生了两个概念,即通用模式与经济模式。这两个概念影响了荷兰医疗建筑的设计。

首先是通用模式。有人认为,医疗建筑如果将所有功能都融合起来,会一团糟。我们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形成了一个通用的模式和架构,这对每一个功能都非常适用,能够让医院建筑获得更多的灵活性,即不同的区域都有类似的结构,各个功能是相互连接的,当一个功能区域变小或者变大时,不同功能区的位置是可以根据建筑结构互相变化的。如果医院发生一些调整,通用模式能够很好地适应。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通用模式能够在设计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确保灵活性,保证医疗过程组织的自由度。

其次是经济模式,它与通用模式截然不同,因为医院的功能不同,建筑类型亦不同,设计方法就不同。经济模式即采用特殊且经济的建造方式满足医疗建筑对功能的需求、建筑尺度和外形保持人性化和可识别性、在医院核心诊疗部门植入高新技术、在建筑尺度上符合城市规划要求、楼层平面设计保证空间功能安排的灵活性。

运用视觉设计突显人性化

医疗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一个国际性的趋势。我们考虑的是医院能否给患者提供一种愉悦的体验感,而不仅仅是提供治疗的设备。可通过视觉上的设计方法,让较大的医院“变小”,使其在患者的视觉和感官当中变小,减少他们的不安全感,即要想方设法让患者忽视他们正身处医院这一事实。

使患者尽可能在建筑外部停留更长时间

对于一些规模非常大的医疗建筑,当患者身处其中时,感觉自己很渺小,可能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在与医生进行交谈时会觉得非常不自在,所以我们尽量避免让患者产生这种不安全感和陌生感,让患者能够尽可能地在建筑外部停留更长的时间,更有自由感。

淡化患者进入医院空间的感受

在医院内部的处理上,可采用视觉上的“模糊”设计。例如,将主入口的设计融入到城市建筑之中,作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使患者没有进入医院之前,不会看到医院内部的情况;当从入口进入医院时,走廊的设计也与外部设计差距不大,使患者不会有明显进入医院的感觉。与此同时,在走廊设置一些商店,淡化患者进入医院空间的感受。

在高新技术设备用房内设置人性化灯光

篇(7)

早期有利于空气对流和自然光线的需求的中走廊、双走廊式平面形式存在着最远端病房离护士站距离太远的弊端。随着大跨度钢结构、电梯、空调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力成本的增高。其逐渐被紧凑的环形、十字形、正方形、三角形平面所取代。因护士站可设于圆心位置,各病室绕圆心布置,距离近且均等,所以环形平面效率最高。如:重庆第二人民医院的护理单元、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瓦利长老会医院。如以圆形单元为单位,采用八角或六角形厅式组合单元则会满足更多方面的要求取的更好的效果。如:德国洛敦海姆医院的护理单元、重庆西南医院烧伤医疗中心护理单元。但摒弃中走廊、双走廊式平面形式而采用大进深平面的医院,其必须采用人工照明和空调,这加重了医院和患者的负担,在经济不发达地区须慎重采用。

篇(8)

一、医疗建筑研究概述

    (一)医疗建筑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超负荷工作、亚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现代人特有的标签和常态。人们长期处于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倍增的精神状态下,身心俱疲、体力透支,各种职业病和心理健康疾病办被大众忽视。由于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隐患事件和各大疾病肆虐,为人们的健康状况敲响警钟。国民身体素质的普遍下降、过劳死和慢性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引起了社会大众对于健康问题的深刻沉思。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更加崇尚自然绿色、养引呆健的疗养方式。随着我国医疗机制的改革,疗养院的发展和建设迎来了新的契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观念的转变。医疗建筑研究关注的不仅是医疗设施设计研究,还包括建筑环境对人们健康影响关系的更广泛研究,其意义在于设计者通过建筑环境影响泞人及全民健康,创造能够促进人类健康的建筑环境。

    (二)疗养院建筑研究的目的及要求。医疗建筑是区别于其他建筑形式的,具有特殊功能结构和空间构成的建筑类型。疗养院属于12个医疗机构的第4类,因此疗养院与医院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与医院虽不尽相同。但两者都是为患者提供治疗以恢复健康为目的而产生的。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疗养院更加注重“以养为王,以疗为辅”的治疗方法,包含了治疗和调养等综合服务。疗养院充分利用天然疗养因子(日光、温泉、海洋、森林)为基础,强调通过自然环境的熏陶,调节心理状态,改善生活习惯的保健方式来防病治病。疗养院建筑作为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形式,与普通的居住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不管是建筑形式或者空间布局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JGJ40-87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从198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规章内容涵盖广泛,从选址到基地,从建筑平面到各疗养用房及后勤保障等都有着系统的规划和精准的数据。以此规章为准则,对疗养院进行全面的设计和安排,整体建筑设计则更具有功能性和可行性。

二、疗养院功能构成及空间组合模式

    (一)疗养院的功能构成。疗养院根据其职能有所不同,分类多样,其中包括综合性疗养院,特殊机构疗养院、自然景区疗养院和针对某种专业疾病的疗养院。根据疗养为治疙养护的含义,从而界定了疗养院的两大职能范围。其中包括疗养、理疙医技用房、行政办公附属用房以及文体活动场所等功能空间相互构成,其功能性比较复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疗养院由疗养区和生活区两大分区构成(如图1),疗养区王要承担着治疚医护的王要功能,具体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室、诊疗室、治疗室、复健室等医疗用房。生活区王要承担疗养者的生活起居等职能,包含疗养卧室、餐厅洗衣房、行政后勤等生活用房。《JGJ40-87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对各个功能分区的布局及职能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制度,应以此为依据,对疗养院的功能进行细化和总结。

    (二)疗养院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疗养院设计以营造适应于疗养者康复的环境氛围为重点,通过整体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建立起高效、融洽的医疗环境。常见的疗养院总体布局模式有:分散式、连廊式、院落式、集中式、拼联式。根据功能构成的划分,疗养院空间可被划分为疗养居住空间、医疗空间和公共休闲空间三大类。疗养院的空间组合和划分应完全满足疗养员、医疗引乍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使用需求。不仅要提供舒适的疗养环境,还有轻松的引乍氛围和精简的管理模式。用直观的空间系统引导、有序的空间单元的排列、明晰的层次空间设计方法,合理划分流线走向,满足州门对不同空间功能的使用需求,创造便捷、宜人的建筑空间。

总结

    本课题是对医疗机构中的疗养院建筑设计的研究,从患者的心理、生理、行为模式、情感需求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和整

篇(9)

国外建筑团队进入中国后,起初在酒店、商业、办公与展览等有较多社会参与性的民用建筑领域展开了与中方建筑设计团队的合作。其后逐步在体育、演艺、交通等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建筑类型中展开了合作。而医疗建筑的国际化合作,因医疗建筑自身功能的复杂性,则是近十年才开始的。众多项目的合作,为中方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开拓了建筑师的视野。然而由于医疗建筑有其特殊的专业性、复杂性,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及患者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和管理方式,就诊、医保模式不同,中国拥有自身特殊的国情,因而注定医疗建筑不会走过其它建筑类型同样的道路。

我院作为中国医疗建筑设计的先行军,较早便开始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合作,曾在诸多项目中与美国HKS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美国GBBN建筑设计事务所、德国Nick Partner建筑设计公司、日本山下设计公司及法国Arep建筑设计公司、加拿大Zeiderler Greenell设计事务所等公司进行过合作,特谈几点体会。

一、医疗建筑的专业性使得直接借用国外模式较难适应中国现状

医疗建筑是由多种功能相关却又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如此复杂的功能组成使得建筑功能在建筑总体设计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注定了与其它种类的建筑有所不同。

由于交通与旅游等行业的发展缩短了国家与国家的距离,因此酒店、办公、商业与展览等类型建筑已经逐步走向国际化,中国几乎完全移植了此类项目的规划设计、功能组织关系和空间设计。然而医疗建筑较强的专业性使得直接借用国外模式很难适应中国现状,国际化的合作要充分尊重医疗建筑的专业性并照顾到中国的特殊国情。

二、传统中外合作模式及现状

初期国际合作建筑项目均借鉴和利用了国外的医疗模式,但中外设计师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同时医疗建筑的特殊性要求建筑师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环境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做出适合中国当地的医疗建筑作品,因而国外医疗模式与中国医院的使用习惯产生了较大的矛盾,这种国际化的合作形成两层皮,中外设计机构又在阶段上划分分工,专司其职,难以捏合。

国外建筑师提出的医疗建筑设计所采用的模式通常是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的模式,然而国外人口跟我国人口数量相差较大,这意味着将国外医疗模式搬至中国将是数倍的扩大,但是因为规模的扩大而采取简单放大的模式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研究,得出一种适合中国人口规模和使用方式的医院才是合作的重要成果。

目前与我院合作的设计团队均来自发达国家,发达的经济支撑了良好的建筑设计标准和室内装修标准,然而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而搬用国外的建筑设计势必达不到理想的设计效果。从建筑的完成度角度,也需要研究一种适合中国经济条件的建筑设计标准与细节设计。

目前传统的中外合作模式大都应用于国际招标项目,或是规模较大的项目。中方设计公司为了提高在竞标中的竞争力,与外方联合,并且从国内诸多项目中能够看出外方设计公司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我院在与国外合作的某医院项目中,在外方完成概念方案后,进行了全方位彻底的方案调整,使之符合中国的使用情况,承担了巨大的工作量,最后外方留下了一个粗浅的概念和立面,客观上也造成设计周期的加长。

中元医疗的第二段国际合作,采用与外方设计公司在方案阶段就平等合作、协同工作的模式,效果有所改善。但由于人员不固定,且双方仍然存在文化背景差异、对中国国情了解程度的差异,合作过程中免不了争论、解释、理解、妥协,进而达成共识的过程,经过这些过程达到了“融合”,但仍存在深层次的理解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项目创作的内涵深度。

总之通过长期的合作、摸索和修改,传统合作模式已经显示出一定的问题,中国的医院使用情况与国情均要求一种新合作模式的出现。

三、国际化合作设计的新模式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院成立了IG工作室,创造了一种国际工作室的模式,旨在建立一个平台,提供一种中外设计师共同工作的方式,通过若干项目的磨合,形成中外建筑师的“交融”,达到在无需解释、理解和妥协的共事平台,设计出有内涵、兼具国际现代品质、又很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建筑,也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作为试验田,为中国医疗建筑设计进一步实现跨越的国际合作摸索一条新路。

(一)生活中互为师长,互相促进

传统的中外合作中,中外双方设计师只是在合适的时间节点进行工作的交流,不过是一种工作上的合作;长期的合作会形成默契,是一种融合;国际工作室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环境,中外设计师在同一的工作环境中互为师长,互相促进,互相完全理解了对方的思路和想法,设计上是一种交融。

这种工作室的模式与传统的中外合作模式有着质的区别,避免了传统中外合作建筑设计中交流方面、医疗模式与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二)工作中做到了文化的共融

中外设计师有着不同的成长历程和前进道路,受的是不同的教育和不同的文化熏陶,因而对建筑和创作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然而任何一种创意和思考都有其优势和弊端,设计思路的融合才能创作出超过任何一方的作品,扬长避短,实现合作的真正价值。

比如在诸多中医医院的创作中,中方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这是中方设计师的优势,然而这也是中方设计师的弊端,不容易从传统的建筑布局、坡屋顶和对称布局中逃脱出来;外方设计师虽然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然而外方设计师擅长文化的提炼和西方建筑构造和做法。中方提出传统文化的意蕴,外方设计师通过西式的建筑处理方法,中西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感的、蕴含传统文化的、又符合中国使用方式的内外兼修的新时代建筑作品。

国际工作室的环境使得中外设计师能够殊途同归,互相理解对方的文化,从而从文化的角度阐释建筑作品。共同的创作氛围可以让中外设计思路融合,创造超越任何一方的建筑作品。

(三)共同参与使建筑设计与实施成为一体

建筑方案的创新主要得益于文化方面的融合和生活、工作方面的交融。然而创新的建筑作品的实现需要新的构造和材料等方面来表达。

篇(10)

0 前言

随着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不断完善,加上随着公众节能意识不断增强,医疗建筑节能设计的理念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本文将结合几所医院设计所采取的建筑节能措施对医疗建筑节能的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探讨研究,以更深刻了解节能减排在医疗建筑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一、工程项目简介

新建的医院为了以全新的经营理念来诠释经营新概念:“病人至上,服务第一,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并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服务方针,所以全力营造安全卫生、绿色环保的医院环境。方便快捷的就诊氛围,舒适温馨住院空间,设施齐全的配套项目,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使其成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民医院。

二、医疗建筑节能设计原则

从医院的建筑规划到医院的功能布局,以及医院内部空间环境、装饰风格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这些设计中,尤其重视医院节能降耗方面的设计。为了能让医院有效地达到节能设计效果,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功能布局和房间布局充分利用医院所处位置的自然采光;(2)在人流进出频繁的地方采取专用设备,以能有效地隔断内外气流交换,从而减少室内冷暖气的消耗;(3)建筑材料上应采用保温、隔声、节能、防水等新型材料。而在自然采光部位则应选用热反射玻璃、中空玻璃等隔热、密封材料;(4)在医院照明设计方面,应采用节能电光源。当在环境特定需要增加光源档次时,照明设计中应采取“目的性照明”设计理论,并合理设计公共场所的照明控制线路。

三、医疗建筑节能途径

本医院工程坚持以低成本和软技术为核心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从而实现医疗建筑能源高效与节能,达到有效保护环境与减少污染的目的。其将成为一座极具地方特色,以及绿色科技的绿色医疗建筑。

该医疗建筑节能主要通过减少建筑物冬季失热量和夏季得热量来实现。主要途径是: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和加强墙体结构保温,以减少传热耗热量;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以减少空气渗透耗热量。冬季,在减少建筑物总失热量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太阳辐射得热和建筑物内部得热,最终达到节约采暖设备供热量的目的;夏季,在减少建筑物得热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减少空调耗电量,充分利用天然采光,采用高效率的灯具,减少照明耗电量等。

为此,在建筑设计上采取功能立体叠加的方式,根据各功能分区以及空间需求而安排在不同的竖向空间体块中,同时结合不同需求而采取适当的建筑护构造,有效地使得整个建筑从内而外地自然生成。其经济与社会效益尤为显著,预计整个医院每年减少排放800T的C02。

四、医院节能建筑设计特性

(一)自然通风设计

在本建筑工程设计中,窗是重点节能设计的部位。从冬季的耗热量来讲,窗的传热、耗热量与空气渗透耗热量约占全部耗热量的一半,所以希望窗的面积越小越好;但窗同时又担任着采光、夏季通风以及冬季利用太阳能加热房间的功能。这要求窗面积应满足使用的基本要求,不宜过小。

为此,在医院节能设计时,应对建筑场地的环境进行监测,根据所得到的监测数据模拟分析建筑风环境,并以此作为建筑绿色设计方案的关键考虑要素。结合室外风场规律,对窗墙比进行控制,研究建筑不同立面采用不同的外窗形式,同时结合采用遮阳反光板、外窗朝向以及形式考虑外部噪声影响。在建筑平面上,采用大空间和多通风面设计,从而实现了室内舒适通风环境,开窗各种功能需求自然地确定出大楼的建筑护构造选型,即由功能需求决定形式。

改善门窗绝热性能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增加玻璃层数,在内外层玻璃之间形成密闭空气层或者充惰性气体。双层窗的传热系数比单层窗的低―半,三层窗的传热系数比双层窗又降低1/3。封闭的空气间层不仅隔热,还能有效隔声。空气间层的厚度可由计算或经验值获得。使用中空玻璃窗是改善建筑质量,达到节能要求的有效途径。如今出现的各种新型窗体材料和构造,气密性和保温效果很好。所以在制作门窗时要注意提高门窗的制作质量,采用新材料,加设密封条,以提高气密性,而加设密闭条是提高门窗气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后,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可考虑使用新型保温节能门窗,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

(二)自然采光与噪声控制设计

医疗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采光与噪声控制需要,充分利用窗的设置以达到采光与噪声减小效果。本医院节能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采取玻璃采光顶或内院形式以达到加强采光效果。

在噪声控制措施上,重点是采用结构措施防噪。在非医疗房间则通过减少开窗面积,以减少室外噪声对人员的影响;同时采取双层窗,在受室外噪声影响较大的房间中还采用LOW-E中空玻璃,可有效地隔热以及防噪,确保其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dB,另外对于局部地方还采取室内吸声降噪措施。

(三)屋面节能措施在医疗建筑中的应用

在本医疗建筑屋顶构造设计中,采用了高效保温材料、结合屋顶种植绿化等进行合理的保温和隔热设计,这样可充分确保在冬季低温时期、夏季高温时期给室内提供适宜的生活温度,同时为冬季的暖气用能、夏季的空调降温用能节省大量能源。我国冬季的采暖大多数地区还在用煤,夏季的降温一般都是用电,合理的屋顶保温和隔热设计可省出大量的能耗。在不断改进建筑外墙、外窗的保温性能后,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屋面保温隔热的研究。

屋面节能措施的要点:其一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其二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现在,高效保温材料已经开始应用于屋面。一些建筑的屋面保温,采用膨胀珍珠岩保温芯板保温层代替常规的沥青珍珠岩或水泥珍珠岩做法,就克服了常规做法的诸多缺点。这种保温芯板施工方便、价格低廉、不污染环境;芯板为柔性制品,不仅适用于具有平面的屋面,也可用于带有曲面的屋面,其保温工程更可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四)可再生能源利用

为了充分体现该医院的建筑节能设计,有效地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是一种天然的洁净能源,在绿色建筑设计上被广泛推广。从近年来的能源使用和发展情况来看,太阳能应该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发展。一般来说,夏天是太阳能最充足的时候,气温也相对较高,这时人们需要的是空调降温,用电量大大增加。太阳能利用两种不同的途径:(1)太阳能光电转换,利用电力照明和通风;(2)太阳能光热转换,解决病房热水的供应。对于耗能巨大的建筑物空调降温,以保持环境舒适度或特定温度和湿度为目标,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解决。一方面通过各式各样的降温方式来实现空调效果,另一方面尽量减少建筑物夏季冷负荷,包括完善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及建筑材料热性能的改善等。

五、结语

建筑节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医疗建筑的节能设计更是医院规划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为医院整体系统的环保性和舒适性提供关键的基础,本文结合江苏通州市人民医院和浙江仙居县人民医院的节能设计实践经验,着重介绍了建筑节能减排的创新方法以及节能措施,为类似工程的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参考实例。

参考文献:

篇(11)

蓝――城市:蓝色代表广博,生命。城市是建筑的大环境,建筑只有从城市环境中生长出来,根植于城市,才具有生命力。

红――功能

红是医院的基本色。红色代表紧急与醒目,医院的功能设计要满足便捷、高效的特点。

绿――技术: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塑造“绿色建筑”已成为每一个建筑师应该负起的重要责任,医院建筑也不例外。

在此,笔者以脑科综合楼的设计为例,谈谈城市、功能、技术对医院建筑设计的影响。

蓝――城市,建筑与城市和谐共生

医院建筑也是城市建筑,医院建筑应表达所在城市环境的特色,满足该区域的城市定位。城市给建筑提供的背景包括:地域文化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空间肌理环境等。

脑科综合楼的设计考虑了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武汉以湖泊众多闻名,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脑科综合楼的项目基地恰好位于市中心景色优美的菱角湖旁。对湖水的保护和对城市景观的塑造无疑成为设计的重点。

1 保护自然水体环境,严格遵守武汉山体湖泊保护三边规定要求。

武汉市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措施,其中包括:《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加强中心城区湖边、山边,江边建筑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等。湖泊保护工作已被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范畴。

在诸多法规之中,《关于加强中心城区湖边、山边、江边建筑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要求沿湖周边地区建筑规划管理审批必须按照以下规定进行

(1)临湖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物临湖面外缘垂直投影线后退湖泊绿线不少于7m,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该建筑临湖面外缘垂直投影线距湖泊绿线距离1倍。简称建多高退多远。

(2)临湖建设应按照“三边”规划控制望湖视线通廊。

脑科综合楼的设计,严格遵照三边控制进行退让,将主楼部分布置在远离湖岸的东南侧。主楼部分限高50m,每层平面为不规则四边形,建筑轮廓利用了退界后的最大轮廓,尽可能地挖掘了场地的潜力,每层建筑面积为1380m2,紧凑地满足一个护理单元的需求(图2)。

裙房在满足建筑退界的情况下,采用弧线形的设计。弧线形的体量对于视觉遮挡小(图3),这种设计手法将由街道通向湖水景观的视觉通廊最大化,满足了临湖建筑开敞度的要求,有助于将城市中的开放空间连接成一个整体(图4、5)。

2 考虑菱角湖公园的景观要求,使建筑成为公园中的一景。

脑科综合楼的基地位于突出于湖面的地形上,基地北侧和西侧都是湖水。菱角湖成为医院建筑城市形象和艺术形象集中展现的界面。菱角湖被公园包围,从湖面和湖对岸观望,建成后的综合楼将成为公园中的视觉焦点,引人注目(图6、7)。

设计以“水”为主题,以水的韵律和灵动为灵感,赋予建筑一个具有流动性和雕塑性的形体,通过竖向线条的变化将弧形裙房和方形主楼统一成一个整体形象。从菱角湖看,建筑与湖景融为一体,朝向菱角湖突出的二层椭圆形报告厅,在夜晚灯光的照射下,将成为菱角湖畔璀璨的明珠(图8)。

红――功能,建筑功能的理性布局

建筑的外形是浪漫优美的,建筑师在创新的建筑形式下对内部功能进行了适用高效地重构,避免了削足适履的布局。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医院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建筑师为脑科综合楼提供了网络状的高效功能组织方式,并着力突出了重点学科的临床医疗体系。

本项目功能包括:300床护理单元、脑科治疗为主的门诊,医技以及会议等(图9)。

脑科综合楼的功能体系关注以下几点

1 可识别性――外圆内方的流程体系

在弧线形外轮廓的裙房内部,建筑师建立了严谨、理性的井字形平面体系。

平面以南北向纵向通廊与横向通道组成交通脉络,医疗主街有机地串联起各功能模块,创造出易于识别和便利通达的空间环境。避免了迷宫式的医疗空间。同时,每一条医疗街尽端都朝向菱角湖。站在医疗街任何一点。都能看到湖景。

在横向主要交通节点设置分类、分散的垂直竖向交通,尽量避免焦点式交通模式。门诊、病房具有各自独立的竖向交通系统,形成灵活高效的流程体系(图10)。

2 适用性――模块化功能单元

在脑科综合楼中,建筑师建立模块化的方式,用井字形医疗主轴将平面分割成几个功能模块,各模块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分而不散,易于管理,提高空间的稳定性。同时又有利于不同医疗功能之间的置换,为功能的调整提供了灵活性。

功能的模块化设置依据以下准则:

(1)根据人流量和医疗需求,合理配置适宜的候诊空间、诊室空间,以及平衡不同科室的组合,杜绝那种片面追求宽、大,高的错误思想,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按功能模块创造“尽端”,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穿越,形成稳定有序的功能单元。

(3)标准化设计满足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为功能的改变作适应性的准备。

3 高效性――建立功能区域的关联性

各医疗功能分类汇总,相关功能水平垂直对应布置,强化相关医疗功能的联系。使上下层功能联系更紧密,更便捷,使功能体系化更突出,从而提高使用效率(图11~15)。

门诊医技建立诊查对应:在同层医疗街两侧的功能模块依照病种、科别的需求对应配置,以简化和缩短流程路线,减少病人在诊区的穿行逗留,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功能对应包括:

骨科外科――放射影像对应:内科――功能检查对应:妇产科――B超,人流,检验对应;手术中心与ICU对应。重点学科――脑科相关诊疗功能集中布局。

绿――技术,“绿色建筑”之路

面对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全球共识。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走“绿色建筑”之路,已成为每一个建筑师应该负有的重要责任。

绿色建筑在体现保护气候环境方面有三个层次:

(1)建设时不影响现有环境,维护现有环境。

(2)建设后建筑的运营不能扩大对环境的恶化。

(3)建设后修复和优化了现有环境,这是最高层次。

建筑师根据武汉当地的特点以及基地条件,为脑科综合楼专门制定了相关绿色措施,旨在达到建筑优化环境的目标:

1 控制建筑体形系数,提高节能效果。

脑科综合楼采用椭圆形的建筑形体,一方面是造型和沿湖的开敞度的要求,另一方面满足节能减耗的要求。建筑热工学将建筑物的散热面积与建筑体积之比称为该建筑的“体型系数”,体型系数越小越有利于节能。从建筑平面形式上看,圆形无论从冬季失热还是从夏季得热的角度都是最有利于节能的形式。而长宽比大的长方形平面是耗能型平面,耗能型平面建筑周边长度相对较大,占地较多,围护结构消耗的材料、人工费用相对也高。

2 屋顶立体绿化,发挥植被的调温调湿功效。

在建筑裙房屋面设屋顶绿化,增加了原有基地的绿化面积,修复优化了环境:它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环境,同时又起着保温节能。雨水利用、美化环境、保护建筑等作用。此外,生态节能的屋顶绿化为病人提供了欣赏风景与沐浴阳光的休憩场所。

3 外侧环廊的设计。综合解决节能、环境保护、卫生防疫。室内环境改善、景观资源利用等问题。

本方案构思的亮点之一是沿建筑外侧设置了弧形环廊,一方面出于形象的考虑:环廊立面采用竖向线条构件设计,竖向线条产生的韵律感,使建筑就像菱角湖旁的竖琴,奏响渔舟唱晚。更重要的是它有绿色生态方面的意义:

(1)竖向构件可以形成垂直遮阳。为了使建筑内部能够引入西侧的菱角湖景观,建筑西侧设置了较大面积的玻璃,而垂直遮阳是最有利于西侧遮阳的方式(图16~18)。同时,竖向构件起着紊流作用,避开北侧寒风的侵袭,从而达到调节和改善建筑内部微气候环境的作用(图19)。

(2)卫生防疫,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外侧环廊像一道屏障,将患者的活动范围限制在环廊内侧,减少医疗建筑内部的污染环境对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

(3)满足医疗功能上洁污分离。定义为工作廊,为工作人员和外来交流、检查、工作联系人员提供便利。

(4)景观资源的利用。环廊面向菱角湖,为内部使用人员提供观赏优美的菱角湖景观休憩场所。

4 可再生能源利用――地源热泵系统。

本项目业主积极践行环保节能方面的措施,设计师在能源方式选择方面与业主达成一致,采用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使建成后脑科中心综合楼真正成为武汉医疗建筑的绿色建筑典型工程。

地源热泵系统是将浅层地能转移成高位热能的热泵空调系统(图20),该系统和常规的供热空调系统相比大约节能30%-40%,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节能、无污染、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空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