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乡村振工作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8 15:41:1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乡村振工作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乡村振工作报告

篇(1)

一、20xx年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目的,切实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充分调动村“两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以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为契机,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一年的努力,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二、工作开展情况

20xx年,我镇以“服务产业、土地流转、盘活‘三资’、能人带动、兴办实体、开源节支”为重点,积极探索实践“以资源转资本、以服务促创收”的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找准了符合发展实际、各具特色的强村富民增收之路。

1.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合长期外出创业人员的承包土地集中流转,鼓励村集体统一经营农户自愿转让的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结合村庄整治,开展土地整理和宅基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对新增的有效耕地由村集体所有和经营,以增加集体资产收益。在紫云村可对村集体所有而接近荒废的200亩茶园及土地进行流转,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在xxx村对灾后重建回购的宅基地进行整合利用。

2.培植农业主导产业。村级组织结合各村实际,利用我镇突出的生态优势,领办和创办蔬菜、水果等高效农业和特色种养殖业作为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发展优势明显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利结合起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在xxx村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山药、佛手瓜及本土蔬菜;在紫云村利用山场多、空气好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

3.兴办经济实体。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探索兴办经济实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大沟村利用野生竹笋、鹿耳韭、蕨类植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空石林景区开发带动的区位优势,争取扶贫专项资金兴办特色蔬菜加工企业,增加蔬菜附加值,壮大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群众增收;xxx村依场镇人口密集的特点,利用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在毓秀新区成立xxx村农特产品供销中心,解决“空壳村”的问题。

4.盘活“三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核实资金、资产、资源存量,充分挖掘潜力,实现集体“三资”保本增值。对村级集体所有的长期闲置的房屋、资金、土地等集体资产资源,以独立经营、联合经营、股份合作或租赁承包等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5.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坚持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村域内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四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包括荒地、荒坡、荒沙、荒草、荒水等)资源潜力,充分利用辖区内的独特的气候和旅游资源创办集体经济实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三、工作成效

xxx村全村人口1345人,为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于20xx年10月在xxx社区租房开设《xxx村农副产品供销中心》,截止20xx年9月30日,村集体经济销售中心纯收入3000元;另将xxx村产业扶持基金同xx县文旅集团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投资40万元,按合作协议已收入利息1万元整;20xx年xxx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计1.3万元整,人均9.7元,稳定达标。

大沟村全村1032人,20xx年集体经济有两项:

篇(2)

1、土地问题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问题作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这就是“征地补偿”。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和工业开发、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建设性项目征地范围逐渐扩大,但由于不同期项目的补偿政策不统一,就容易引起农民的不满情绪。征地补偿问题牵扯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在这个问题上是空前团结的,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如果处理不妥,将可能会激化为。从我镇形势来看,反映土地方面问题的占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因为群众认为他们是政府代表,替政府讲话,因此对他们不信任,有发言权的往往是村中真正德高望重的人。我们在处理涉及征地事件时,一定要千万谨慎。

2、农村村务公开问题

农村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是农民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多数农民对于这项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相当关心。但是,在有些村组,村干部却对这项工作并不热心,所以造成村务尤其是财务的公开不规范、不彻底,甚至是流于形式,引发群众上访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

3、农民法制意识问题

虽然法制建设在农村逐步加强,但受观念影响,部分农民还不习惯用“法”来解决争端,而依靠单纯的“私力”解决,明明违了法,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4、农村干部的工作问题

一方面有些镇村干部工作作风飘浮,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激化了矛盾,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另一方面由于某些考核制度的不合理,逼得下面要么弄虚作假,要么侵犯农民的利益,把干部直接推向农民的对立面。

5、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上农村文化的相对缺乏,赌博迷信、**等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农村地区发展蔓延,已成为诱发多种犯罪的社会毒瘤。

6、劳资矛盾问题

我镇属于工业经济发展镇,基本上每家农户都有人在企业工作,农民与企业主之间因工作、报酬引发的矛盾逐年增多。同时由于目前办企业的门槛较底,“开关”厂比较多,劳动法律制度执行不彻底,企业职工(农民)的权益不能有效保障,导致了群众性事件的加剧。

7、外来人员管理问题

近几年,我镇的外来人口逐渐增多,由于制度和力量的缺乏,我们明显感觉到社会稳定工作的压力,主要包括流氓恶势力、卫生防疫和计划生育等。

二、引发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经济上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拉大了贫富差距,加上外来人员大多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来,巨大的差异特别是暴富的榜样激发了人们对财富的欲望,与此同时,人们的致富能力却显得不足。这种欲望与能力的不相称,促使一些人铤而走险,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这就导致不讲信用、坑蒙拐骗和偷盗抢劫丑恶现象的增加,引民不稳定因素。

2、政治上的因素

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如果没有小民主,那就一定要来大民主。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要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总之,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有小民主就不会来大民主。群众把气出了,问题尽可能解决了,怎么还会有在民主呢?”而从目前来看,镇村干部下组入户少了,针对农民的会议也开得少了,与农民面对面的沟通少了,群众直接向干部和组织反映情况的机会也少了,农民参与政治的渠道相对变窄了。这就使得农民对政府的了解下降、信任下降,不寻求正规渠道、手段解决问题,造成群访、围堵公路等的增长。

3、文化上的因素

篇(3)

现目前我镇确定了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距辑庆场镇4公里,全村幅员面积约4平方公里,辖11个农业小组。全村耕地面积1391亩,总人口1476人,党员30人,外出流动党员7人.其中有农业劳动力人口70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0%。农民收入主要靠粮食种植、小家禽养殖、蔬菜、药材以及外出打工。

二、工作措施

(一)创新领导方式,形成强大的合力

为充分发挥镇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和村的主体作用,成立了由镇、村组成的领导小组,组长由镇党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社会和谐化三个工作组和督查组。各组制定完善了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

(二)深入广泛地宣传,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我们从两个方面开展宣传工作:一是组织村社干部深入农户,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特别是仔细讲明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群众谋利益,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二是村支部利用广播,由书记和其他干部反复宣讲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的和意义。通过宣传,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科学制定规划,全面组织实施

1、农业产业化建设进展顺利。按照“产业拉动、龙头带动”的思路,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加强实用技术推广,以经济作物种植、生猪养殖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

2、社会和谐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组建起了宣传、科技、法制队伍,有计划地开展了活动;成立了村综治办、村民调解委员会,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三、取得的经验

篇(4)

引言:民族地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任务。民族地区进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主要应关注自身的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条件。位于广西西北部的巴马瑶族自治区,其境内山多地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理条件制约了其传统工业的经济发展。但巴马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养生长寿资源等,这些良好特色资源使得巴马依托旅游产业,实现旅游驱动城镇化发展。截止2013年底,巴马旅游产业发展已具一定规模,形成以巴马盘阳河5A级长寿养生景区、凤山三门海国际生态养生度假基地等为重点的旅游景区为主体,重大旅游项目为支撑的旅游体系,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然而,巴马世界长寿之乡在旅游知名度日益远扬的同时,环境、交通、旅游承载力逐步下降,资源不堪重负。在此背景下,构建巴马为核心,涵盖盘阳河、红水河流域6县的巴马旅游综合体对优化广西巴马养生旅游开发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广西巴马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透视

(一)广西巴马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广西巴马瑶族自治作为革命老区,其区位不佳,经济基础薄弱,但巴马长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借助长寿旅游资源,广西巴马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广西巴马有效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现实优势,在旅游资源驱动城镇化发展模式中探索了有益思路。目前巴马县4A景区有巴马盘阳河景区、?巴马水晶宫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有百魔洞、百鸟岩等,同时巴马也荣获“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王牌旅游景区”等称号;2009年坡纳屯成为河池市首个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基于长寿和健康的渴望,巴马2006年全年旅游接待人数为11万人次,而截至2013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63万人次,巴马旅游总收入达到了25.3亿元。休闲养生旅游兴起,推动了县域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特别是绿色长寿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形成品牌产品包括矿泉水、山茶油、香猪等,长寿食品工业目前占巴马县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7.7%,同时长寿食品工业又带动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截止2012年,巴马县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旅游业、天然矿泉水制造业和长寿食品加工业实现财政收入2.15亿元,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8元,同比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31元,同比增长12%。总体上看,巴马养生旅游初步形成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驱动力。

(二)广西巴马养生旅游开发问题透视。(1)旅游产品开发偏离养生理念。巴马的长生旅游产品主要为“长寿观光旅游+长寿养生旅游”,观光性旅游在巴马的滞留时间为1-3天,游客以中青年为主;长寿养生旅游在巴马滞留时间为一个月至一年时间,游客以严重疾病患者和富余时间的老年游客而且这部分旅游者都聚集在盘阳河风景区,目前从游客数量井喷数量看,巴马养生旅游仍处于观光型旅游阶段,养生旅游产品的深入开发不够,过分追求游客数量的规模化,严重影响了养生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巴马实际开发的旅游产品很多并不具备养生旅游的特质,例如诸如水晶宫、百魔洞、百鸟岩等诸多旅游产品,开发特征更具旅游观光性,其养生功能严重匮乏,面临着与其它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严重同质化竞争。(2)旅游生态破坏严重。目前巴马旅游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导致巴马旅游生态破坏的因素包括污染性企业排污行为、旅游引发的生活性排污行为、旅游者和居民不文明的污染行为。污染性企业排污对湖水污染影响最大。盘阳河上游的二条支流都收到严重工业污染。例如赐福湖附近的酒精厂、冶炼厂排出的“三废”直接排入湖中,无人监管,盘阳河上游二条支流分别收到金牙金矿、所略发电站工业用水排放污染;受土地财政影响,地方政府支持的广厦水泥公司及所有砖场的工业及生活用水,改从小盘阳河抽取,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取水。大量旅游接待产生的生活性排污行为也是巴马生态恶化的主要元凶之一。盘阳河百魔屯公寓、宾馆的生活污水,直接通过排污管伸入河岸排放到了盘阳河中。连接坡月街和百魔洞的公路长达二公里,全天来自外地的驾车自助游车辆络绎不绝,扬尘不断,空气中PM2.5飙升,同时车辆排放的尾气严重影响百魔洞口的空气。(3)旅游产业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旅游住宿设施规划不合理现象严重。目前巴马县养生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于盘阳河沿岸的坡月、坡纳、巴盘等村落,这些村落的旅游住宿主要依靠当地村民建设,硬件、服务设施、卫生条件都比较落后而这些旅游住宿建筑杂乱无章的分布在盘阳河周边,乱建乱盖现象严重。养生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巴马地区缺乏科学、完整、规范的康疗等机构,很多镇上除了乡村医疗卫生站外,专业的治疗研究机构严重匮乏。大量涌入的“候鸟人”给一些景区医疗服务带来了严峻挑战。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坡月为例,整个村里本土村民不到

3000人,常住的“候鸟人”却有4000多人,简陋的医疗条件显然很难满足需求。垃圾、污水处理配套设施空缺。盘阳河沿岸各村屯的生活环境普遍较差,特别是污水排放、垃圾处理和人畜共处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降低游客旅游的兴趣。 (4)旅游业与其它产业拉动机制不足。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旅游作为产业支柱,培育地方经济增长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机制模式,但从巴马旅游来看巴马旅游产业对GDP的促进,很大一部分依靠长寿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需求,但整体旅游驱动县域经济增长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食品轻工业拉动效果不明显。虽然天然矿泉水制造和长寿食品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实际品牌化发展后劲不足,以香猪为主题的系列产品系研发较少,香猪的礼品盒很精美,里面猪肉的实际功效并不明显,只能属于一次性旅游购买产品。火麻是巴马主推的一个特产,但实际上火麻在巴马种植不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业产业拉动效果较弱。巴马地区明显属于农业县,通过旅游拉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大亮点,但巴马地区没有开发出特色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也缺乏有机农业园区的建设,难以真正通过旅游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增产增收。文化产业拉动效果不足。围绕乡村旅游开展的旅游项目仅仅是观光性旅游,缺乏季节性文化产品开发,例如春游,夏季避暑,秋季漂流,民俗互动式节目等等;另外也缺乏对老年度假游客设计老年娱乐项目、健身项目、疗养项目等活动,显然这些项目往往与文化产业相关,需要进行旅游设计和策划。

二、广西巴马养生旅游综合体模式路径选择

(一)基于TOUP模式的巴马旅游开发。巴马构建成功的旅游综合体,应在功能设计进行合理规划,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本质上围绕打造核心吸引中心、养生度假聚集中心,创新发展中心展开。

依据TOUP开发模式,巴马县城巴马镇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比较适合打造为核心吸引中心,构建高端养生旅游聚集区,在养生旅游核心产品开发上,例如可以将县城北延伸至高速公路入口处的同贺地区定位为健康长寿服务中心;将龙洪片区的龙洪景区、赐福湖景区,定位为高端养生度假社区;将甲篆乡定位为长寿养生、民俗休闲娱乐的养生度假基地。根据TOUP模式通过创造多个独特核心吸引物,一方面减轻甲篆乡养生旅游目的地生态承载压力,另一方面,实现了县域养生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

创造延伸发展中心,指在泛旅游时展旅游驱动相关产业发展,依据巴马县的资源特征,农业、食品加工业、文化产业应围绕旅游业进行跨界融合,形成旅游业拉动其它产业,其它产业促进旅游业更好的发展良性机制。

在农业产业方面,燕洞、所略等乡镇应定位为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区,将有机生态农业融入到巴马整体休闲养生旅游经济中;这些地区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开发观光农业,包括观光型农业、农家乐;建立农产品示范园,扩大龙骨花基地、糖蔗基地、火麻基地、油茶基地、香猪基地的规模,依靠成熟乡村旅游拉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食品加工业方面,那社等乡镇应定位为特色矿泉水与养生食品加工区,大力发展矿泉水以及特色农产品的加工,鼓励民营企业大力发展特色长寿食品深加工企业,同时构建养生制造为核心吸引物的长寿食品工业旅游。在文化产业方面,鼓励文化企业落根巴马,深入挖掘养生文化,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例如:巴马可以利用其世界长寿之乡的国际地位,开设国际长寿养生论坛,大力发展会议产业;同时围绕民族文化,结合巴马旅游特色设计文艺节目与各大媒体合作,推进自身文化产品输出。

(二)基于GEDM模式的巴马乡村旅游开发。全域体验式开发模式(简称GEDM模式)主要针对TOUP模式仅仅偏向迎合旅游消费者感官愉悦的需求,忽略旅游者深层次自我实现最高需求,全域体验式开发模式提倡满足旅游者个性体验通过游客人生价值的改变。全域旅游综合体模式强调对旅游相关产业链进行优化,适合民族乡村旅游开发,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效核心,从内生角度降低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

巴马长寿村落主要分布在甲篆乡、巴盘村,长寿生态环境更多受到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不文明行为损害。对于这些乡村地区应改变传统开发-破坏-修复的旅游发展模式,首先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环保设施建设,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引入农家乐,特色观光农业,引导旅游者参与到乡村农村生产生活,减少生态破坏行为,同时让乡村民族社区居民也能享受生态旅游资源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其次,政府鼓励“候鸟人”旅游者成立民间非正式组织,引导旅游者正确认识自然,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尊重民风民俗,使自身的生活方式得到深层次改变。例如:2012年巴马 “候鸟人”成立“蓝色纽带”之家,组织的活动包括募捐、环保、互助。其具体活动包括举行集体游泳、游泳知识讲座、集体登山徒步、到山区瑶寨扶贫、清理垃圾等行动,这有效规范“候鸟人”的旅游行为。同时政府鼓励候鸟人参与巴马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许多候鸟人经济基础雄厚,出于自身养生需要,愿意为乡村地区创建环保公司、急救站,修建游泳池等,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这些“候鸟人”带头人自己建设环保、娱乐、饮食、宗教宣传养生场所,避免无序居住对生态的破坏。

全域旅游综合体模式强调全员参与,一方面使民族乡村居民生产生活不受破坏的同时又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内容,以较小的成本解决了民族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最大程度保护生态,同时,让旅游者通过角色转换,正确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了游客和居民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赵弘中.打造高品质的湖滨南山路国际旅游综合体[J]. 杭州通讯(生活品质版).2009(4).

[2] 吴必虎.泛旅游需要更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支持[J]. 旅游学刊.2012(03).

篇(5)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长沙县正在启动碳排放权的模拟交易系统,将从虚拟交易到实体交易,进而推广“零碳”模式,实现商业化运作。图为长沙县鸟瞰

57岁的雷学军从未想过,他会与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著的《卖炭翁》扯上关系。

“唐代卖炭翁烧炭送温,我则是为了大气降温。”自从有了“卖炭翁”这个外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雷学军,对自己也有了新定位。

2007年,雷学军便开始研究如何捕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具备固碳功能。除了节能减排,植树造林一直是国内外减少二氧化碳的重要途径,但树木生长缓慢,种植速生草本植物可否代替植树造林?

在与湖南长沙县主要负责人的一次思想碰撞中,现实版的“卖炭翁”雷学军找到了答案。

“零碳”和GDP赛跑

作为省会长沙市的郊县,长沙县毗邻主城区,地处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地带。在2014年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长沙县分别跃居第七位和第九位,均居中部地区之首。

在通常的认知中,这个被称为经济强县、工业大县的地方,如果被冠以“能耗大县”、“排碳大县”之名,似乎并不令人意外。

就在雷学军开始研究捕捉二氧化碳技术的同一年,长沙县提出“南工北农、项目入园”原则,由过去简单的“工业三废治理”发展到“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自然生态保护”并举,同时,关停了一批高污染的化工、水泥企业。

“之后,我们不断探索环境治理,直到2013年,我们提出创建零碳发展模式。”长沙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王国良告诉《t望东方周刊》。

也是在2013年,长沙县邀请了国家和省市环保部门共同对辖区的碳排放进行首次普查。

数据显示:2012年长沙县的碳排放总量是550.64万吨、万元GDP碳排放量是0.626吨;2013年长沙县的碳排放总量是555.46万吨、万元GDP碳排放量是0.569吨。

与2012年相比,虽然2013年的GDP总量增加了近100亿元,但碳排放总量只增加4.82万吨,也就是说,万元GDP碳排放量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

“零碳”思路从何而来

通过碳普查发现,长沙县年度碳排放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控制增长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积极寻求新的办法。

“这时,雷学军教授发明的‘速生草碳转化刈割封存降碳除霾技术’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告诉《t望东方周刊》。

杨懿文介绍,经过论证,长沙县确定了搞零碳县的思路,“我们完全有可能把排放在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捕集回来,加上节能减排、倡导两型社会的生活方式,形成一个长沙县的零碳发展模式”。

以2013年为例,长沙县碳排放量为555.45万吨,其中55%被生态系统吸收,节能减排消化掉21%,新能源替代消化掉20%,碳产品封存消化掉4%(约22万吨)。

“我们只需要购买15万吨碳产品(约22万吨碳排放量),就可以实现碳源与碳汇代数之和等于‘零’。”杨懿文说。

取得初步成效后,长沙县意识到“零碳”模式的可行性。

2014年初,长沙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区产业环保局、发改局等1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零碳县”发展模式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

长沙县发改局一名负责人介绍,小组成立后召开了多次会议,“零碳县”试点方案已基本成型,重点实施“零碳工业”、“零碳交通”、“零碳建筑”、“零碳旅游”、“零碳农业”和“零碳家庭”六大工程。

长沙县还特意聘请了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要求,编制了《长沙县“零碳县”创建实施方案》。

2015年初,长沙县“两会”通过创建“零碳县”的政府工作报告,长沙县“零碳革命”正式揭幕。

构建产业链

在杨懿文看来,长沙县的“零碳”,不应是单纯地为“零碳”而“零碳”。“我们是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要发展,又不污染,有污染,就治理,同步发展。”

他介绍,眼下进行的零碳建设,不仅不会牺牲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还会催生出一个新的零碳产业,甚至衍生出一个新的零碳产业集群。

但其中的关键要靠完整的碳产业链。能否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商业化运作,是创建“零碳县”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长沙县正式启动创建工作之前,就已经明确,如何解决好种植、生产、交易三个核心问题。 雷学军正在查看速生草种植基地

雷学军向本刊记者介绍,农民种植、企业生产的积极性都不是问题,“农民种植速生草,每亩土地每年纯收益在1600元左右,速生草可以应用于造纸、建材、包装、肥料、化工、发电等多个领域,既可以制成储碳产品进行封存或用于交易,又可以制成能源产品替代化石能源。”

而针对碳产品的市场交易,目前长沙县正在成立环境资源储备交易管理所,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

“环保局有一个污水排放模式,每年多排的要交钱,现在我们已经申请环保厅将碳排放权交易纳入排污权交易范畴。”杨懿文透露,先期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引导资金,补助企业用于购买碳产品,然后逐步过渡到企业根据自身排碳量自主购买碳产品,“开始政府给企业买,之后是买一半,然后是四分之一,最后全部由企业买,企业多排,就要多交钱。”

长沙县“零碳办”负责人向本刊记者介绍,长沙县将建一个百万级标准的碳仓库,最后整个标准碳仓库要进入期货交易思路:先买碳后排碳,没买碳不排碳,跟污水处理方式几近相同。

同时,长沙县将建一个生物质电厂,利用生物质能源作为燃料,用生物质能源替代燃煤。

当地政府认识到,碳的交易无法完成,零碳模式就无法推行。所以,目前长沙县正积极争取设立辐射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碳交易市场。

本刊记者了解到,为打造“零碳”产业链,自2015年开始,长沙县将确定3~5个试点企业启动碳排放权模拟交易系统,如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就要购买0.68吨的标准碳产品,通过这种买碳卖碳的“碳税”市场运作模式,实现固碳项目的有效运转。

“走向零碳经济”

长沙县“零碳”办负责人介绍,2014年12月,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论坛上,长沙县作为唯一受邀的县,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一同谈论了零碳这一话题,他们的做法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认可。

杨懿文对长沙县实现“零碳”也信心满满。“以2013年为例,财政收入大约为1.8亿元。每年拿1%购买碳产品(400元/吨)3.3万吨,即1485万元,就可实现年度碳排放为零。”

篇(6)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83-02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据《我国城市发展报告》的蓝皮书指出,1996—2005年,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数量超过2000万人,2006—2009年,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大约为1500万人。截至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城镇人口达6.2亿,城镇化规模居全球第一。预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将处于一个快速推进的时期。预计到2015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2%左右,到2030年达到65%左右。

(二)城镇化发展长期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大为改观

数据显示,1995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36.2%,与工业化率的差距缩小到4.1个百分点;2003年,城市化率达到40.5%,超过工业化率0.1个百分点;2005年城市化率达到43.0%,比工业化率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开始稳定超过工业化水平。200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3.9%,高于工业化率0.8个百分点,到2008年已经高出工业化率2.74个百分点。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已经基本适应。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并且差距在逐步扩大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整体水平仍呈东高西低态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城市化发展水平看,2008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为55.9%,西部城镇化率为38.3%,东西相差17.6个百分点。具体到省、市、自治区,除四大直辖市外,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广东省已经达到63.37%,最低的只有22.65%,两者相差近41个百分点。而且,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东部聚集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东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扩大趋势不但未有改变,而且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四)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

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过分注重数量和规模,忽视质量与效率,只要速度和规模,不要质量和效益,不顾成本。有的城市人口过度聚集,超过了城市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大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大城市过度膨胀,小城市和小城镇发育不足;“城中村”、“垃圾围城”城市品质较低等问题大量存在。

二、推拉理论视角的动力机制

(一)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是英国的经济学家雷文斯坦(E.Ravenstien)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动力来源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的推力,主要有技术替代对劳动力的排挤,农业收入的资本积累,市场分配中农业收益较低和农产品深加工的需要等;另一方面是城镇的拉力,表现在城市经济的高回报率和聚集性特点,就业机会选择余地大,生活条件优越等。在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城镇化不断向前推进。

如图1所示,农村通过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则通过在为农村提供工业品,提高生产力,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拉动城镇化进程。经过推力和拉力的结合,城镇化呈现出两种表现形式:内在表现为产业结构转变,这更多地归功于城镇工业对农村的反哺;外在表现为城镇变大农村变小,这根源于城镇不断地在人口、地域和生产力方面向农村扩展。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1.农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

做好农牧业建设发展工作,对于农牧区发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城镇化的初始动力。(1)城市化需要农畜产品的稳定供给。庞大的城镇人口需要大量的农副产品来满足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肉、蛋、奶、蔬菜、粮食等农畜产品的需求不仅需要数量上的保证,更需要质量上的不断提高和不同季节的稳定供给。(2)产业升级需要农牧业发展支撑。(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大力发展农牧业。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涵就是要促进民生的改善,要以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为目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百姓收入,挖掘百姓提高生活水平的各种需求,提高农牧民消费能力。

2.工业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是惟一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部门,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工业可为城镇化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工业消费品;它还是城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能为城镇化提供资金支持。除此以外,工业的发展还是巩固城镇的物质基础,是逐步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推动农村向城镇过渡的根本动力。

3.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

首先,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交通、通讯、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娱乐、饮食、商业、信息、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育程度,本身就是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指标,只有加快对这些部门的改善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城镇化问题,改变农村面貌;而且这些产业往往不受耕地资源的局限,发展领域广,就业容量大,积累资金快,能为小城镇建设积累资金,使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等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安排。其次,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资源贫乏,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较大,农产品生产利润率又较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并存,这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拉长了产业链,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李扬扬:关于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三、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2011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工业化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三农”问题在“十二五”期间还是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

(一)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对我国的农民工,特别是对其中的年轻一代在城镇落户口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目前面对农民转为市民的迫切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民工就医、受教育等问题,特别是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进户籍制度和廉租房制度的改革,这是扩大内需和维护稳定的必要条件。建议在改革户籍制度方面,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允许并鼓励人口自由流动,促进农村剩余人口转移。

(二)鼓励民间投资

不管是工业还是第三产业,若想推动城镇化发展,则必须放宽市场投资的准入,创新投资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的公共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新机制。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存在,与城镇化结合,增强投资的内在约束,提高投资效益。现在有些城镇已经开始发展村镇银行,目的就是要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资渠道,探索城镇化建设资金的吸纳方式。

(三)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机制

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应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农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因此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参考文献]

[1]高永久.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及社区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