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校13级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结束二年的校内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之后,需要到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更全面更系统更灵活的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以后快速步入工作岗位进行全方位的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护理模式对护士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1]。为了解本校13级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特针对全体13级中职护理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重点在于找出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并对此展开积极有效的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班级为单位,以不记名的方式,由学生自行填写。共发放试卷368份,回收有效试卷352份,回收率为95.65%。
1.2方法 集体测试 施测老师在场指导,被测人员独立完成,当场收回。
选用90 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为测评工具。该量表共90个项目,可以测查10个范畴的内容,其中症状因子9个,分别是: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采用5级评分制(1~5分):1-无:自觉无该项症状;2-轻度: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并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3-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轻度到中度;4-相当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5-严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SCL-90,其频度和程度都十分严重。总分和阳性项目数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严重程度,因子分反映症状群的特点及其严重程度。
2结果
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表示该因子症状程度达到或超过中等痛苦水平,提示可能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需进一步检查。
在352人中(有效试卷),测查结果表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 198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 56.25%:其中重度困扰的学生 169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48.01 %,中度症状的有25人占7.10%,重度症状的有4人占1.14%。
3讨论
3.1 通过问卷分析可以看出与全国中学生常模(高一女生组)比较,我校中职护理学生实习前确实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通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中职护理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焦虑、恐怖四个方面因子分数均高于常模,提示实习前护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主要心理问题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恐怖及焦虑。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我校中职护理学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1 对未来的实习生活既充满期待又很忐忑,对角色转换和环境改变的不适应[2]。在校学习期间,学生是受教育者,而进入临床实习是护生初次走向社会,她们从受教育者转变为既要继续受教育,又要为患者解除疾苦的护理实习工作者。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我校本届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均为女生,在校期间她们的人际关系非常单纯,而实习期间要面对复杂的医护关系、护患关系、护护关系以及与其他科室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等等,加上对医院工作性质不了解,环境转变这一刺激将导致紧张感、不自信甚至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3.1.2大多数护生选择护理专业并非出于对专业的热爱或出于兴趣爱好,往往是由于外界的客观原因,或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中考失利选择卫校进入中专学习。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又有相当一部分父母离异或父母外出打工和祖父母一起住。她们天性敏感,考虑问题比较细腻,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如果社会支持水平低下,护生更会感到困惑无助,容易引起焦虑或抑郁等症状。
3.1.3我校中职护理学生实习期间不仅没有工资待遇,而且还向往医院交纳一定的学费,除此之外还需自己负责吃住等一系列生活问题。据调查了解她们大多数均来自农村普通家庭,经济方面压力大。
3.2建议
3.2.1心理辅导 由心理老师针对实习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讲座,指引学生做好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预测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压力,面对困难不逃避、不漠视,吸取他人经验,改善自身不足之处,勇往直前。 3.2.2 岗前技能培训 在实习前,学校可以安排基础护理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重点加强学生的基础护理技能操作规范。如:无菌技术、导尿术、吸痰术、各种注射法及静脉输液技术。心肺复苏、洗胃法、鼻饲法、穿脱隔离衣等。可以利用模拟人进行练习也可以鼓励同学之间真人演练,在练习过程中既要重视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同时也要结合人文关怀,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
3.2.3 规章制度教育 举办岗前知识讲座,护理学生实习前学校可以邀请实习医院护理部老师上实习前指导课,进行临床实例分析,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护士的日常工作及生活等。帮助护生消除思想障碍与模糊认识,为她们指引方向,做好实习前的各方面准备。
3.2.4 礼仪培训 通过礼仪老师的培训,更好的调整自己站、走、坐、行等的仪态,适当修饰自己的仪容,提升自身气质,使自己更有自信。
3.2.5 人际关系指导 指导护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与交流技巧:克服交往中羞涩、自卑、猜疑、嫉妒、恐惧、厌恶、自负、依赖的障碍心理;指导护生养成对老师、年长患者使用敬语、谦语,对同事、年轻患者使用亲切友好用语的良好习惯。
4结论
中职护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也影响教学质量和护理安全。只有解决影响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各种问题,才能提高护生实习质量,使其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医院和护生本身三方面有机结合,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共同提高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要强化护理心理学教育,安排心理教师定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医院带教教师要提高自身带教能力,关心、爱护护生,关注护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她们尽快进人实习角色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实习护生本身也要强化专业思想、更新观念,正确认识自己、人生和社会,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学会自我疏导、调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开朗、进取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中职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容易引起各种冲突和矛盾。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素质和特点,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由学习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中职学生在进入中职院校以后,由于职业学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授课方式等都与初中有很大不同,有些新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仍抱着过去学习的心理,使用传统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喜欢学校的教学环境,使很多学生上课听不懂,下课不知道怎么学,有茫然失措的感觉,学生从刚进校的兴奋和新鲜转为消沉和自卑,最后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2. 由于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同初中阶段相比,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中职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中职院校大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比较严重,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表现出自私自利,疑心严重,孤独,自卑。加上中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感觉中职生活无味,整天无所事事,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3. 由于生活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中职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到社会,这种变化是角色成熟的主要经历。能不能完成角色的转换是中职学生继续适应生活的关键。来到职高后,学生们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新的调整和适应,由于目前中职学生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主要表现在生活能力、自理能力以及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等方面。
4. 由于就业和择业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个问题是中职学生常见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企业对员工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一方面增加了中职学生的就业机会,但同时对员工的技术要求也越高。中职毕业生就业的竞争性也越来越严酷,刚踏入社会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很多的困难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求职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技巧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给他们带来困扰和忧虑,主要表现为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发展方面等的不确定,找工作“碰壁”带来的挫折感、就业压力等。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46
中职生是相对复杂的群体,他们多数是中考的落榜者,十六七岁的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人生转折期,身体的快速发育与心智相对滞后形成一定矛盾,面对日益快速发展的社会,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力,显得茫然所措、无所适从。在人际交往、求职择业及成长、学习与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教育,关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立足社会势在必行。
一、中职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1. 厌学情绪严重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学习上的差生,他们是被初中教师经常忽视的弱势群体,对开设的文化课不感兴趣,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睡觉。对专业课感兴趣,也是三分钟热度,没有专注力、持久性,作业基本上是抄袭、偷懒、被动学习,认为上职高就是混的过程,消极被动的学习过程。
2. 自卑心理严重
由于学习成绩差、惰性大、行为习惯不好,被教师冠以“双差生”的心理阴影很难排除掉,做任何事都存有“我行吗?不行”“做不好会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讥讽的”等心理暗示,产生放弃的念头,我就是我,好坏都无所谓,反正就是这,对别人的评价很麻木,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的自卑情绪非常严重。
3. 逆反心理严重
中职生正值十六七岁的年龄段,处于心理上的逆反期,做事一意孤行,不考虑后果,好冲动、哥们义气重、好面子,对事物的曲直对错判断不准,仅凭自己的主观印象,没有耐心去倾听家长、教师的建议,把教师、家长的苦口婆心当作耳旁风,甚至逆反作对,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不找自身原因而是对同学、对教师、对学校横加指责,自己犯了错误却总是推脱,指责对方、指责教师、指责学校,甚至使用过激的言行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稍不如意则对家长、教师和社会抱有对立和敌视态度,甚至想寻机报复。
4. 虚荣心理严重
很多学生生理及心理趋向成熟而尚未成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同学间相互攀比、讲究打扮。女同学表现尤其明显,佩戴首饰、耳钉,产生追求另类、新、奇、怪等心理,对异性产生好感,开始出现找对象、谈恋爱等过激行为,要求父母买品牌,穿时尚,满足虚荣的心理欲望,求知欲愈来愈少,稍有不足便与父母较量、折腾、不懂父母的用心良苦。
5. 纪律规矩意识差
许多学生纪律规矩观念淡薄,自控意识和养成行为习惯差,是非观念不强,往往人云亦云盲目冲动,上课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打架、斗殴等现象屡有发生;不请假外出、不按时值日、随手乱丢垃圾、仪表和着装奇异等不文明现象也屡禁不止,我行我素,从没把长辈放在眼里,我就是老大,纪律观念意识相当浅薄,这种潜意识的行为不断地在这些学生身上上演。
当然,中职生不良心理特点绝不止以上所述,但上述情形都是比较普遍和相对比较严重的。作为心理学教师,笔者认为只要抓住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探索,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消极逆反情绪,点燃学生的希望火花,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解决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做法
1.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自信的心理状态,实现自我提升
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进一步鼓起追求成功的努力,从这一心理学理论出发,笔者认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非常重要,自信心能引发人的兴趣,使人产生动力走向成功。因此,要时刻注意抓好学生的自信心教育,使学生增强自信,克服心理障碍,激活其内驱动力。
2. 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爱的心理状态,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抬头走路
针对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各种途径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增加其动力,让他们始终对成功保持强烈的期待。静等花开,让每一位教师和父母对学生充满期待,把这种期待暗示给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期望,从而增加自尊和自爱,从而产生皮革马利翁效应。
3. 帮助学生树立敢于挑战自我的心态,分享成功的喜悦
普高有高考,职高有大赛,参加技能大赛,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自我的认识,重新树立对人生的态度,完善学生的人格。课堂上笔者经常引用中央台主办的《挑战不可能》进行案例分析,让事件中主人公的坚强、勇敢、执着、不轻言放弃等精神去鼓励激活同学们内在的潜力,使之敢于挑战自我、勇于前行,最终实现人格成长和全面发展。
4. 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身上反射出教师的影子
现阶段,中职院校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实践教学,而是逐步向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拓展,同时该类型教学工作也受到社会及家长的高度重视,但仍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的多重限制,致使学生心理承受力逐渐降低,丧失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因此,中职院校应以学生心理认知误区为导向,加大其心理健康关注度,以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而奋斗。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难点
(一)自身因素
由学生自身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从青春期困惑、学习挫败两点予以思考。首先,青春期困惑。中职学生因处于青春期发育关键时期,虽在生理上已实现成年的过渡,但却在社会认知、自我意识与事物理解等层面,仍相对较差于成年人。同时,因对社会的好奇,社会经验及阅历的匮乏,难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致使生理发育、心理发育呈现不稳定状态,引发心理冲突。其次,学习挫败。诸多中职学生由于初中学习相对较差,尚未取得普高录取资格,而在进入中职院校中,更应加强的实践教学,产生学习障碍,最终在衍生“破罐子破摔”情绪的同时,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
(二)社会因素
由于受到传统“学而优则仕”教育理念的限制,导致职业教育被定义为“二等教育”、“不入流”的角色,而中职学生更存在“低人一等”的心理,甚至在部分院校教师中,也普遍认为中职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差。也正因此偏见心理的存在,导致中职学生自尊心遭受挫伤,产生心理阴影。同时,笔者通过对中职学生家庭条件的调研,发现90%以上学生来自贫困山区,且经济条件尤为困难,虽享有免学费政策,但却在生活费和考证费等经济支出中,仍存在窘迫状况,使其产生自卑感的同时,出现孤僻等心理变化。
(三)学校因素
其一,普教观念。现代中职院校以知识传授、技能教学为目标,侧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并非过于重视学科分数。但是,部分中职教师仍以普教观念为基准,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往往因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无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还会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二,工作经验不足。对于中职班主任而言,不仅应全面掌握民族语言,还应借助学生个性特点及心理特点的变化,做到事无巨细的工作目标。在此期间,部分老教师往往会因工作量的繁重,而不愿承担班主任职责,中职院校领导只有通过对新入职教师的筛查,选择班主任任职资格。但是,由于该部分教师工作经验相对欠缺,难以对学生心理健康予以教育,最终因学生心结的存在,诱发各类心理健康问题。
二、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一)强化社会支持力度
社会支持即为亲友和家庭、同事、伙伴及社会等个体,对物质及精神上的帮助,健康且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仅可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还可促进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营造。因此,笔者建议应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校等领域,强化对中职学生的社会支持,以此促进学生养成主观幸福感。但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因长期处于留守状态,家庭直接关爱度相对较差,致使其幸福感过低。而若要严格避免该类现象的发生,父母应勇于克服各类困难,通过对孩子的多加看望,使其在感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促进自身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同时,学校还应借助师生情、同学情等社会支出系统的运用,实现亲情向师生情、同学情的转变,以此帮助中职学生更快适应学校生活。
(二)侧重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升其心理素质,是优化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对此,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点加以分析:依据藏族文化背景,开展班级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对学生心理情况的差异,拟定多元化主题内容及教育课堂,以此在要求学生自主转变心理状态的前提下,做好人际交往能力和抗压能力的引导工作;结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制定针对性心理教育方案,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合理区分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
由于心理问题、思想品德问题间呈现紧密相关的特点,而在中职学生中,更是将二者予以混淆,最终忽视心理健康问题,引发各类状况的出现。因此,学校应全面加强德育教育,以政治、道德和法律等角度,实现说服教育的目的,以此在规范学生行为准则的基础上,利用宣传和批评、约束和奖励等方式,达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而在心理问题教育中,可依据社会学、心理学的引导价值,对学生内心世界予以深刻调研,且借助沟通和倾听、引导与理解等手段,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做人道理。
(四)加强心理咨询
因受到社会因素的限制,在部分中职学生眼里,将心理咨询认定为较为羞耻的事情,而咨询者更是存在精神不正常现象。同时,少数学生将心理学、算命予以混淆,将心理咨询师看做“敌人”,仅通过外部行为表现的方式,否定自身心理问题及内心想法。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爆发的几率,还会丧失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因此,学校应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学知识宣教工作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对心理咨询活动予以全新认知,以此在享受心理咨询的前提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既是解决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有效措施。对此,学校和班主任应加强对藏族学生心理特点、身心特点的思考,借助时代性教育模式的运用,培养学生养成正确且良好的心理素养,在保证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为民族团结做出有利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小文.内地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亚太教育,2016,(11):93.
[2]毛雪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内地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众心理学,2017,(7):22-23.
中图分类号 G718.3;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4-0070-06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一个共识。2004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成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在辽宁、江苏、安徽、湖北、山西、广西、云南等东、中、西部七省(自治区)随机抽取1100名中职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及部分访谈的方式,针对抑郁、自尊、人际交往、学习及择业心理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78份,其中有效问卷1060份,有效回收率为96.4%。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男生占48.7%,女生占51.3%;来自农村的学生占69.5%,来自城镇的占15.4%,还有15.1%的学生来自城市。数据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1.抑郁心理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心境,是当前对人的自尊乃至整个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1]。个体不能应对挫折或者长期处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时都会形成抑郁倾向,对学习、生活都感到没有意义,导致夸大的无助感和失落感。本调查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Zung编制于1965年,是美国教育卫生福利部推荐的用于精神药理学研究量表之一,因使用简便应用颇广。量表共20题,包括10道正向评分题和10道反向评分题。评定时间为过去一周内,把每个题的得分相加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到标准分。抑郁评定的临界值为T=53,分值越高,抑郁倾向越明显。中国常模:分界值为53分,53~62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由表1可以看出,1060名中职学生中有60.6%的人没有抑郁倾向;存在轻度抑郁的占30.4%;中度抑郁的占7.7%;重度抑郁的占1.3%。由此可见,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抑郁心理并不显著,无抑郁倾向和轻度抑郁的学生占90%以上,中度及重度抑郁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9.0%。这个结果让人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在目前社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作为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中职学生能保持一个相对平和的心态,不仅对个人的进一步成长有利,而且对社会的安定和整个社会精神风貌都有益处。忧的是还有近10%的中职学生存在中度或重度的抑郁倾向,这一部分学生要引起注意,他们因抑郁引发的心理疾病及极端行为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可大可小,一旦发生意外将是不可挽回的悲剧。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情绪调节的教育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该开设心理辅导课和心理辅导室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值得强调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部分学生,而应该覆盖全体学生,使目前存在抑郁心理的学生得到帮助,同时抑制有潜在抑郁倾向的学生产生抑郁心理。
在对数据的显著性分析中发现,中职学生的抑郁状态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2.自尊心理
自尊是指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是个体维持其心理平衡的精神防线和心理免疫系统[2]。中职学生刚脱离家庭,开始学校的集体生活,学校生活的性质决定了同学之间不可避免地经常进行相互比较和评价。由于中职学生大多处在16~19岁,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对外界的评价和议论十分敏感,情绪波动较大,对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容易接受,自我评价高;反之,对消极的评价和议论容易产生较强的情绪波动,或沮丧,或抵触,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使自尊水平下降,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本研究采用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最初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是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该量表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条目组成。自尊是个体认为自己有价值的程度,是个体对自己价值的一种个人判断,它一般包括对自己在身体、社会性、心理、道德、能力上的总体评价;对自己总体的积极感觉,喜欢或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
呈现结果:15分以下表示自尊水平很低,做任何事情都对自己没信心,对自己的表现失望,需要引起注意,应该采取一定措施提高自尊心。由表2可以看出,只有1.1%的中职学生自尊水平很低。15~20分代表自尊水平比较低,难以摆正自己的态度,不能够正确接纳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回避挑战,自尊心不足,有2.9%的中职学生处于这一水平。20~30分表示自尊水平正常,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交往良好,从表2可以看出,超过75%的学生自尊心处于这一正常水平,这对所有职业教育界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另外30分以上的学生占18.5%,表示这些学生自尊水平较高或很高,做事情都很有信心、不受别人影响,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生活有快乐感,有爱心,乐于帮助别人。
自尊作为自我系统的一部分,对人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关于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最早始于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的临床观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尊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有关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成为一种新的倾向。Harter等人的研究发现,抑郁情绪与低自尊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也进行了自尊与抑郁标准分的相关性检验,发现二者确实存在显著性相关,如表3所示。
3.学习心理
近些年来,中职学生生源素质受到很大影响,部分中职学生认为自己不如考上普通高中的同学,自卑感强,上中职只是为了学一项技能以立足于社会,根本谈不上理想和抱负。厌学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表现出厌学情绪。再加上中职学校有些专业课过难,难免会对本身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3]。当被问及目前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哪方面时,有6.2%的学生回答来自教师的期望,35.8%的学生回答来自家长的期望,58%的学生回答来自自身的期望;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没有别人督促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时,有36.5%的中职学生表示会主动学习,52.5%的学生表示在没有别人督促的情况下极少自主学习,还有1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主动学习,表明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关于学习兴趣的问题,如表4所示,有21.2%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没有兴趣;有45.7%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有一点兴趣;对学习比较有兴趣的占27.8%;很感兴趣的只有5.3%。58%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7.3%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事;34.7%的中职学生将学习看成一种乐趣。抱有知识无用论观点的学生占10.3%;认为学校所学知识很少有用的学生占61.3%。当考试失利、学习遇到挫折时,有15.6%的学生表示情绪波动很大;40.0%的学生表示会和以前一样,没有情绪波动;表示会更加努力的学生占35.8%;有8.6%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很无能,对自己慢慢失去信心;另外还有62.2%的中职学生存在自己不用花太多时间学习就能超过别人的想法,期望不用努力就能成功。
4.就业心理
就业是目前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对比大学生来说,中职学生就业优势相对较弱。针对这一情况,本问卷设计了10道关于就业择业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目前中职学生的就业择业心理,以便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调查发现,有61.1%的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信心,认为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27.6%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清楚,还处于很迷茫的状态;3.9%的中职学生对就业前景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前途一片渺茫;另外还有8.3%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由于年纪小、没主见或是家庭原因,很多中职学生的专业都不是自己选择的,当问及对当前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时,如表5所示,有57.1%的学生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31.5%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感觉,另外还有11.4%的中职学生不满意目前所学专业。当问及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对口的问题时,有15.8%的中职学生认为工作必须要与专业对口;另外有49.2%的学生认为应该先工作,再慢慢向自己的对口专业发展,先就业再择业;还有35%的学生认为专业不重要,对不对口没关系,只要有个舒适的工作就行。关于就业渠道问题,有27.5%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推荐;25.7%的中职学生希望依靠父母亲戚的关系得到工作;40.4%的学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理想的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中职学校的重视,每个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问及学生是否有过职业生涯规划时,如表6所示,有10.5%的学生表示有明确规划;41.8%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点模糊的规划;还有25.1%的学生从来没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规划;22.6%的学生很想做职业生涯规划,但不知道该如何合理规划,似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是形同虚设,没有起到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而面对就业竞争,有12.3%的学生害怕竞争,认为自己没有优势;45.9%的学生想竞争,但害怕失败;还有41.8%的学生相信在就业竞争中自己一定会成功,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如表7所示,目前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工资要求相对合理,没有表现出盲目高工资的愿望,16.0%的学生只要求工资在1000元以下;64.2%中职学生的理想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还有19.8%的学生希望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工资能在2000元以上。有29.7%的学生认为面临就业自己最缺乏的是人际沟通能力;36.3%的学生觉得自己在面临就业时最欠缺的是相关工作或实践经验;25.9%的学生认为在面对就业竞争中,自己最欠缺的是专业技能;认为自己最欠缺承受压力和解决困难能力的学生只占8.1%。
5.人际交往心理
中职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网络包括父母、同学和老师。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与父母、同学和老师都能融洽相处,也有少数学生处理不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需要得到家长和班主任的关爱、关心和疏导帮助。在关于人际关系的调查中,如表8所示,有3.5%的学生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数人是不可信任的;14.7%的学生经常认为很多人是不可信的;66.2%的学生偶尔会觉得大多数人是不可信任的;还有15.6%的学生愿意相信别人,觉得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互信任的。而在问及学生自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如何时,有46.8%的学生认为一般或不怎么样,对于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太满意;有36.3%的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较好;16.9%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很满意。认为校园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学生占60.6%;认为校园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对自己不重要的学生占5.7%。从调查数据来看,人际关系问题是中职学生身上反映较多的问题。
多数学校设有心理辅导课程和心理咨询中心,以帮助有困惑的学生早日回归健康快乐的生活。调查发现,有29.5%的学生表示愿意到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25.1%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还有45.5%的学生犹豫不决,不清楚自己是否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心理咨询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大部分学生仍希望通过面谈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28.1%的学生希望能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辅导,还有20.5%的学生会选择通过书信或电话寻求帮助,来纾解自己的心理困扰。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目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形式单一、专业心理辅导师资力量缺乏、德育与心理教育概念混淆等。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学校,而应由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和承担,不仅要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对中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起矫正心理问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预防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完善组织机构,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建立一支有扎实心理学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必须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并持证上岗,学校要不定期组织心理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和操作技能。班主任专门负责班级大小事务,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十分了解,中职学校要加强班主任培训,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中职学校还要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促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增强全校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意义深远,针对性强,工作难度大。要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学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健康情绪、有和谐人际关系、有良好自我意识、与社会协调一致和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合格人才[4]。
(二)积极探索实践,努力构建一套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中介环节和桥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过程正是对各种有关价值观、教育观等进行审视、选择、认同、整合并不断体系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把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性建构,它强调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策略和全部中职教育因素的有效组合[5]。因为每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都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提倡多种心理教育模式的互补和融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功能,最大程度地开发中职学生的心理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从而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的工作对象、内容与环境,不能照搬普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因此,在心理测量和心理辅导的基础上,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对中职学生的学业焦虑、人际交往障碍、情绪障碍、人格发展障碍、择业就业等方面进行专门剖析,摸索出更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校情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建构、不断超越、整合互补的过程,要从科学整合的视野去推动心理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方整合资源,形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融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一体的工作体系,涵盖多个体系,主要包括社区、家长、学校(包括领导机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学生干部和班级心理委员)和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体系既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其发展性任务,又可以融合在一起发挥预防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中职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不应该完全把他们拘束在学校的课堂,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让他们走进社会、深入社区,加强与社会的接触。中职学校可以与各种社会公共文化机构保持长期联系与合作,组织中职学生亲身参与一些社区机构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展示才华、树立自信、提高自我认可,同时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培养劳动观念,增强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其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开展家庭心理辅导,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家长逐步自觉运用心理辅导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除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让学生、教师、家长面对面交流外,可利用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方法,及时与家长沟通,并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6]。
第三,中职学校必须组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由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专业心理工作者负责,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心理治疗机构,通过辅导帮助,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确立全局观念,促进所有中职学生心理的全面和谐、自主发展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采用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
首先,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环境适应问题,这一环节如果处理不好会为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埋下重要隐患。因此,在入学之初,要积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为入学新生建立独立的心理档案并做好保密工作,及时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登记备案,并适时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迈出自我完善的第一步。
其次,对于中职二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和人际交往心理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学校可开展各种学习小组或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邀请心理学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主题的讲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
第三,中职三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即将步入社会的心理危机和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多数学生会产生焦虑情绪,尤其是自我心理调试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可能产生不健康的择业状态,甚至进一步发展为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导向工作,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自身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工作的期望值,坚定信心,树立职业理想,脚踏实地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此外,中职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利用广播、校报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大型心理咨询校园行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给中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心理互助的功能,使中职学生在主动参与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冰洁,黄凌云.大学生自尊与精神症状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5):100-101.
[2]秦启庚,陈勤.“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J].心理科学,2002(4):495-496.
[3]何红.试析新时期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09(26):50-51,57.
[4]容振勤,王喜德,丁玎.中等职业学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0):40-42.
[5]朱小蔓.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7.
[6]李一辉.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9):127.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th Proble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Sample Survey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7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LI Meng-qing, XU Yan-ping
关键词: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内地班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扩建的一个民族教育教学模式,这个教育模式在现代的民族教育中逐渐显现出重要的地位,而且,现在内地班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
一、内地中职班的管理模式
内地中职班,不仅要为培育高素质智能型的全能人才,最重要的是要把藏族学生培育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维持民族团结、拒绝人格分裂的在政治上可靠的专门人才,在工作以后,可以为做出杰出贡献,要促进民族之间共同发展,实现民族之间的公共的繁荣和发展,这是开办中职班的主要目的。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的水平提高作为基础内容,在内地中职班的管理过程中,学生的政治素质是价值观领域,而专业的技能水平是科学观领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在内地中职班学生有发展地区经济的责任。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技能是内地中职班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全能人才的关键。
二、内地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内地中职班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他们在青春期离开父母,远离家乡,长途跋涉,来到内地求学。同时,他们的同龄孩子还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成长,然而这些孩子还要独自生活,自己解决生活的困难和麻烦。现在的班学生相对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缺。在班学生的心理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现在的班学生大多都会产生心理问题,例如,自卑、焦虑、恐惧、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在懵懂的时候独自来到陌生的环境,会遇到很多适合困难,例如学习适应困难,人际交往适应困难等等,所以,在教育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三、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文化背景差异(文化冲突)。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人的不同性格,然而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文化模式决定着不一样的人格。各民族在历史的形成中,各自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藏族学生在接受藏区文化后,第一次来到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陌生地区,然而心理还在不成熟的青春期年龄段,这些文化超于的不同会给藏区学生带来心理影响,会使他们产生很多方面的不适应。
(二)认知能力差异。现在社会、家庭、学校都对学生们寄予深厚的期望,希望学生能够很快的适应环境,学习到使用的本事,尽早为家乡做出贡献,现在这个年龄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希望和异性之间有所交往,情绪不稳定,会出现各种叛逆问题。
(三)学习能力差异。中职教育和初中教育不同,它有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需要学生拥有很强的文化基础和很强的动手能力,然而,藏区学生因为某些别的原因,文化的基础很低,有个别的学生还有语言沟通困难,汉语的交流障碍,和汉族学生共同学习时,会有学习困难的情况产生,很难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能完成学习的任务,这样会使他们在学习上面产生焦虑情绪。
四、内地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加强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家庭、亲友、同事、伙伴、社会等对个体在物质或精神上所提供的帮助。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个体缓解生活压力,增强主观幸福感。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对内地藏生给予了巨大的社会支持,但仍有部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原因在于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直接关爱,足见以亲情为内容的社会情感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一方面父母要尽量克服困难,多去内地看望孩子;另一方面学校对他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建立起以师生情同学情为内容的社会情感支持系统。只有当师生情、同学情足以代替亲情时,他们才会更好地适应内地的学习生活。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的心理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利用学校的心理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最为重要,首先是对于班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内地的班的心理教育课程,这是需要对藏族学生的民族文化作为背景,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别的地方上学的学生会发生的不同的心理问题作为最主要的目的,要有明确的主题内容组织每节活动课。与普通的心理课程有很大的差别,班的心理教育课程应该把学生刚入学的心理适应状态作为中心教育,然后是学习适应性、人际和谐性和增强抗压能力这些方面做出正确引导,是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活动课程中形成正确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个是注意学生的个别心理教育问题,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要采取不同的心理教育方式。做好内地中职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不仅是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更关系到民族友好团结,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要成为有丰富情感、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健全人格的优秀个体。所以,我们要一直深入了解藏族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和时代紧密相连的教育对策,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培育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优秀人才打下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庆林,刘雪杉.民族交往: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关键[J].民族学院学报,2011(7).
[2]胡卫防.破解职教德育创新[J].江苏教育,2008(12).
首先,我们得从学校谈起。或许有人会问,在现实生活中谁最累,最辛苦?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回答是否定的,那究竟是谁呢?是我们中小学生!众所周知,他们的书包越背越重,他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有的甚至在晚上12点以前还不能做完作业。他们很少有玩的时间,小小年纪不光要学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兴趣班、特长班,课外辅导等。他们一上学就被牢牢地拴在以开学为目的的“应试”战车上,内心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或讽刺,或挖苦,或严厉指责,甚至破口辱骂……于是造成了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产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别“强”,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见,并学会了应付教师,应付家长的“欺骗术”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生活失去了色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厌学的情绪弥漫在青少年之间。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元哲博士曾经告戒,学校不要让学生太忙,否则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最好的教育是教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最坏的教育是教师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可见,学生课业负担的轻重,精神压力的大小,自由支配时间的多少,生活是否丰富多彩,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才能能否得到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许多适得其反的效应,而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仅仅是每个学校的口号而已。对学生“减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一切仍以“升学”作为目标,片面强调学生需要的知识教育,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教育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即“学习就是为考试”。
那么,來自家庭的影响也应受重视。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当上学读书后,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有一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不然就“关怀备至,和蔼可亲”。同时家长对孩子的高要求,让孩子做许多他自己不愿做的事。这样,势必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育。
还有一些家长一味地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应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习英语、电脑,孩子也对此感兴趣。当然,这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兴趣,开拓视野。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尽管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导致由于热衷于电子游戏而引起教师与孩子之间人际关系淡薄,减少学生们体验生活接触自然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现在的社会问题也日趋严重,不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如:有的学生贪小便宜,或嫉妒别人有好的东西自己没法有,养成了小偷小摸;学习录像片里的坏习,欺负弱小,或以“借”钱为名的拿钱不还,或强行弱小同学拿钱,搜身,若是不肯,就用打来解决……这对于他们自己和被他们欺辱的学生来讲,身心都极为不利,造成了有的学生怕出门,怕到校又不敢跟大人讲,怕再挨打的心理,或者效仿,崇拜他们;互联网上的游戏、网吧让他们乐而不返,养成自私、固执、冷漠、残忍。
这样长期以往,学生就逐渐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造成破罐子破摔,脾气古怪,性格暴躁,并以自我为中心等对其一生都不利的行为。当这些现象都出现的时候,社会舆论的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德育工作怎么会失灵了?”继而要求大大加强思想工作,加强道德教育,加强学校纪律。家长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配合”学校做工作,但结果都不如人意,有时甚至会变得更加严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的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实践。在观念上,他们知道是对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又不去那么做,犯了错认错,认了错再犯错的恶性循环。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厌学、网瘾、行为冲动、抑郁等4个方面进行内容设计,共60道题,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在不进行自我对错判断的前提下做完题目。问卷采取编号不记名方式发放,并事前告知学生测试结果将严格保密且不作为任何处罚的依据,最大程度上打消学生在测试过程中有意掩饰自己的倾向。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800份,通过阅卷分析,发现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高达39%,其中1%的学生存在抑郁倾向,2%的学生有行为冲动动机,23%的学生有较为严重的网络依赖,9%的学生重度厌学,4%的学生处于复合性心理亚健康状态(见图1)。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⒈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比例比较大
39%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并已体现在其行为层面上,这一数据与同年龄段普高学生相比高出约7个百分点。
尽管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上仍需完善,调查样本的总量还不够大,也没有连续若干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佐证,但这本身已经说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比较大。
⒉所测内容无明显性别差别
此次试卷调查仅针对厌学、网瘾、行为冲动、抑郁等4个方面的问题。统计结果显示,在对同类别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男女生分别统计后,有0.5%左右的差别,可考虑将其列为系统误差,并对所测项目作出其在中职学生中无明显性别差异的结论。
⒊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特点较为明显
调查发现,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与同年龄段普高学生相比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厌学学生的比例较高。重度厌学的比例高达9%,通过逐一回访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这部分同学已经在行为层面表现出学习焦虑的现象。这个比例略大于该校全年的学生综合流。这一方面反映出该数据具备一定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也表明厌学问题在中职学校的严重性。
二是网络成瘾的学生比重较高。具备理论网瘾的学生比例高达23%,基本占到了在校学生的1/4。绝大部分具备网瘾的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用于在校期间的网上活动。
三是抑郁和行为冲动人群比例不高但需高度重视。据此次调查后反映,该校心理老师之前化解的2例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此次均被显示出具有抑郁心理。行为冲动倾向的学生中81%已被学生科给予过记过以上处分。这部分学生绝大部分未经过心理老师的正规疏导,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将这两类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进行针对性地跟踪疏导。
三、 已采取的措施
⒈全面建立重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对抑郁倾向的学生建立一人一档,定期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确需进一步治疗的,建议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心理干预。
对性格冲动的学生,以班为单位建立重点关注档案,制订个性化的辅导方案,由班主任实施,并定期回访班主任了解情况。
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全校统一的格式档案,每年进行一次心理评估并进行记录,评估后在特定范围内进行情况反馈。
⒉加大跟踪咨询的力度和频率
对有记大过以上处分的学生,有抑郁倾向和性格冲动的学生,落实专人负责,并开展主动咨询工作,每周至少进行1次心理疏导和干预。对情况有所好转的学生,跟踪密度适当减少为1次/月或1次/学期。
⒊进一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培育家校共同教育体系
通过课堂知识传播、校园文化引导,强化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意识,德育研究与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加大主动心理干预的力度,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逐步培育快乐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通过家校通平台、校园网站、致家长的公开信、家长会等多种渠道,进一步完善家校共同教育的渠道,培育家校合力。
⒋配套活动多层面开展
校园广播站每天进行5分钟相关知识普及,定期开展“知心坊”心理问答。
主题班会活动进一步丰富内容,逐步完善其标准化程序和内容,真正发挥其实效。
进一步加大社团活动开展的力度,积极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系列讲座活动。
四、效果分析
对大学生正确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符合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和措施。
一、集中力量,全校人员都积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与学生家长要积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全体大学生,不能只针对个别学生,要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有可以调动的力量与资源,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明确,体系要完整。不仅要全员参与,而且要互相协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一个群体性教育,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员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启明灯。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聚焦学校内部力量。
高职院校的校党委和行政一定要担负起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与义务。要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工作队伍和一支兼职工作队伍,两支队伍互相结合,协同工作,齐抓共管,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落实到环节,环节要落实到个人。
高职教职员工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流砥柱。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引路人,全体教师在教育事业中不能只传授科技知识,一定要做好育人工作。广大教师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缺陷,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育人规律,合理、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学校内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必须通过广大学生干部实施工作,学生干部不仅是受教育对象,而且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助力量。学校要通过心理协会等社团组织,建立健全的学生组织力量,同时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和宿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员,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利用社会资源,借助校外力量协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每个学生的起点,家庭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家庭残缺不全或者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都会使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阴影,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家校联合是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一定要多形式、多渠道、多方法地跟每个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密切联系,互通学生在家庭、在学校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加强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与整体思路。通过社会媒体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这项教育工作。另外,要充分利用本地和异地教育资源,力争做到资源共享,借助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参与到校内的教育工作中。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利用社会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或者医院进行治疗。
二、把握学生成长历程,实施全程化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全时段进行。
从每个学生入学开始到毕业的全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时段内,这项工作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和实施,制订学生校内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每学年和每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对个别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计划必须精细化,要精细到每月、每周甚至是每天。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要目标明确、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环环相扣,螺旋上升。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不一样,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入学、学业到毕业就业,要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开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以筛查、干预、跟踪、控制等多种方法全面开展工作。
筛查是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针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并根据合格标准和检测工具发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干预,要邀请具备专业心理咨询资格的工作人员,对筛查出来的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和诊断。跟踪,是对有心理障碍的进行心理疏导后及时跟踪和观察教育效果。控制,是将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转移到医院和精神机构进行心理治疗,并通知家长监护。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系统化
1.认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原则。
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学生普及教育和个案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不能疏忽个别同学的针对性教育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书本教育与活动教育必须相结合,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工作,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各种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他们的意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积极性。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首先,必须在校内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并提高教师的心理知识传授能力,课程体系要分选修课和必须课,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其次,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所有教师在专业教学中都要结合专业特色和专业工作,对心理的特殊要求进行心理辅导。再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依靠社会实践和各种活动,尽可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在校内也要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吸取营养,调整心理状态。最后,心理咨询工作一定要做到专业,聘请校内和校外具有专业咨询资格的工作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认清目前高职大学生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1.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心理问题。
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交际困难是一个主要心理问题,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或者不愿意与人交往,或者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更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更有甚者,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会独立生活。
2.高职大学生上网成瘾的心理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他们往往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每天花大量时间上网,有的甚至染上网瘾,通宵达旦,沉溺网络。
3.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表现在很多方面:有的学生感到填报专业过于盲目或者对自身判断不足,后来发现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专业,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有些学生感到课程负担过重,专业课程难懂、难学、不好掌握,精神过度紧张;部分学生对将来的专升本或者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感到心理有压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1
一、案例现象
马某是我班里一名男生,其严重的自卑心理导致:①学习失去信心:不认真,上课走神,作业马虎,抄袭他人作业,成绩一直不好。②人际关系不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不苟言笑。走路总低着头,不和同学来往、讲话,课外遇到老师也有意回避。
二、案例背景
1. 家庭背景:回族男孩马某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上面有两个姐姐。父亲是私营煤矿主,母亲务农,在家倍受爸妈的宠爱。后因父亲认识了一位女孩,导致家庭破裂。离婚后,母亲改嫁,马某跟随父亲生活。继母偏爱亲生,对马某没有爱心,父亲文化低且喜欢喝酒,还常常不在家,对马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时常在继母的调唆下采用家庭暴力。
2. 学校背景:班里个别学生嘲笑马某学习成绩差,说他“笨”,瞧不起他。有次和同学闹矛盾,对方骂他:“你母亲是跟人婆,你父亲是大色狼,你是有人养,没人教的野孩子……”。马某感到奇耻大辱,在班里更是抬不起头来。
3. 马某自诉:老师找马某谈心时,马某迟疑着,轻轻推开办公室的门,进来后便低下了头。他愁眉不展,不愿开口。因为我提前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有意问他:“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呢?”“我想振作起来,可很多同学都看不起我,很自卑。”我平静地说:“你自卑,这很正常呀。自卑并没有错,相反证明你有上进心,有羞耻感。”“父亲母亲离婚了,让我很难堪。”“初三了,压力很大,也想把学习搞好,可上课老是走神,翻开书本却看不进一个字。”“我可能真的很笨,没有其他同学聪明,所以学习搞不好。”
三、案例分析与诊断
爸妈离异,不仅使马某失去双亲的爱,而且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直接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不好,又加重了马某的自卑心理,形成了恶性循环:爸妈离异―自卑―成绩下降―更加自卑。
四、案例描述与辅导策略
马某自卑心理产生有其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要把马某从自卑的泥潭中解救出来,需要采用综合性辅导对策,调整其认知,指导其行为。
1. 我对马某进行了长期和个别的心理辅导、帮助:第一,准确地面对家庭现实。面对家庭,你改变不了什么,可你能改变自己。感情是复杂的,爸妈的事情你无法干涉,他们的做法,自有他们的道理。从某个角度讲,离婚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离婚并非是见不得人的坏事。作为儿女,虽然一时想不开,但还应该尊重爸妈的选择。第二,一定要看的起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有谁瞧不起你,你偏要做出优秀成绩给他看看,证明自己是好样的,你一定能赶上或超过他。第三,相信自己,并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自信”是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坚信“我能行”!平时坚持反复、果断地默念数遍“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尤其是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更要攥紧拳头默念。还可以想象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获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后,那种十分愉快的心情。第四、制定一个可行性强的学习计划,每天有计划、有目的地刻苦学习,并加以检测,经常自我奖惩。学习成绩上去了,自信心就会增强,自卑心理自然就消失了。第五,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自己每天的学习收获和学习心得,抄录名人名言,确定树立自信的座右铭。第六,每天留出一定的时间,做一些喜欢的事。以此给自己的心灵放假,让它自由,让它快乐。第七,热爱生活,保持愉快的心情。第八,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平时要昂首挺胸,长期坚持就能增强自信,消除自卑心理。
2. 与家长的沟通、协调。针对马某的情况,笔者多次主动到马某的父亲进行家访。提出四点建议,请他配合:第一,不管发生什么事,绝对不要再打骂马某。第二,不要吝啬赞美的话语,对马某要少埋怨,多鼓励。要经常安慰、鼓励孩子。孩子学习有进步时,一定要夸奖他。第三,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提供,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沟通和理解,要经常和马某沟通,以获得父子之间的相互理解。第四,夫妻多探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还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后母交流、培养感情,不要激化母子的矛盾。
3. 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笔者在班里开展对马某帮教的实施方案:第一,注意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班级环境,使马某在班集体中能够感受到温暖,使他感到被重视。第二,在班集体活动中,让马某能够有机会展示自己,表达他的观点,展示他的内心世界,让他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三,请各学科老师都来多关心、鼓励、帮助马某。要给他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兴趣的培养,肯定、鼓励他的没一点进步,激发他的自信心,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由许多独立的特质组成,而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既是教学效果的保证,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中职卫生学校生源水平的逐渐下降,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繁重,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因此认识、分析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调查概况
1.调查背景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师肩负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然而,社会的关注、舆论的焦点、体制的改革、竞争的激烈,都使得教师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有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有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有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因此关注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刻不容缓。
2.调查目的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职业的特性要求教师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心理。通过调查,可以更好地掌握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为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3.调查对象
阳泉市卫生学校在职在编的全体任课教师共54人。
4.调查时间
2014年1月。
5.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在问卷调查表中,内容涉及教学压力、师生关系、职业展望、职业信念等多方面,通过对问卷调查表的汇总,分析如下:
1.中职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
在调查中,有55%的教师感觉自己的教学压力大,精神不佳,声带长期处于嘶哑状态,晚上会有失眠情况。
2.中职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展望缺乏信心
教师应是一个高尚的职业,被众人羡慕,选择教师职业更应是理想的实现。但调查显示,如果再次择业,近半数的教师认为可能会选择教师职业,而不是一定会选择。在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上,仅有20%的教师是因为热爱教师职业。更有45%的教师认为,如果有可能,想要离开,给自己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3.中职教师认为自身的社会地位较低
在第25题调查“认为目前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时,在54名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37人认为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处于中下层或下层。
三、问题的归因分析
1.社会方面
在全社会的教师这个大群体中,有九年义务制教师、有高中教师、有大学教师,也包括中职教师。而21世纪的中职教育已非宠儿,中职学校在家长和社会各界眼中地位偏低。无论是在社会还是行业,中职教师都难以找到自己应有的价值定位。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对中职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也已不能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阶段。中职教师要向双师型、学者型、技能型方向努力和发展,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压力。
与教师同行或公务员相比,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中职教师常戏称自己是最廉价的脑力劳动者。日积月累,教师心中必定会产生心理落差,而逐渐转变成心理压力。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充足的信心,整日碌碌无为,缺乏目的性。有些教师甚至逐渐失去了对中职教育发展的信心。
2.学校方面
虽然没有初、高中的升学压力,但笔者学校教师人数偏少,而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任务较重,有70%的教师都是身兼数职,既是一线教师,又要充当班主任、科室管理者等角色。教师要称职,班主任要负责,科室管理者要尽责,多种职责加在教师头上,这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日常工作压力。
同时,职称评定、评教评学、工作协调、领导评价等因素的存在,也是教师心理压力增加的原因。
3.教师方面
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在学校这个小范围内,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可以得到价值的体现。在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业务比赛、优秀评比中,他们会付出自己的大量心血。而结果并非都可以遂人愿,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做好心理调节。因个性差异的存在,面对相同的工作环境和境况,有的教师积极乐观,能很好地处理,通过诉说、运动、购物、唱歌等方式来缓解和排解内心的心理压力;有的教师则怨天尤人,不能应付压力情绪和事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遇事就往最坏的方向想,不易排遣压力。
4.学生方面
招生制度的变化,使得中职学校为了保生存,招收学生的质量不断下降,学生的品行、学习态度、个人能力等已远不如从前。不服从管理,不尊重老师,不懂得感恩,不知道回报,甚至有些学生不满管理,对班主任老师大打出手,教师尊严在学生心中所剩无几。
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较低,对学生的管教少,不能与教师齐抓共管,把所有的管理担子都甩在教师身上,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管理难度。
在这种现状下,中职教师要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才能让其成才。教师管理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了怎样让学生不出事,能安稳上。只要不出大事就是最大成功的想法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
四、启示与结论
第一,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第二,中职教师需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第三,要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就必须重视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四,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形式,促使中职教师树立正确观念,消除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五、建议
要解决中职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就需要多方面进行努力,既要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又要从学校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改革,还要加大人文关怀,加强教师的自我调试能力,积极面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一是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要在全社会做好尊师重教的宣传工作,营造社会氛围,不断提高中职教师的社会声誉和地位。
二是学校应继续完善教师聘任制,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增加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提供学术平台,为教师的业务提高创造条件,增强中职教师的职业信心。
三是学校管理应人性化,营造和谐人文氛围,实现公平竞争,形成激励机制。在教科研申报、中层竞聘、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让教师间形成良性竞争,让教师在工作中体会到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