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第一条为加强对地质资料的管理,保护地质资料汇交人权益,充分发挥地质资料对资源保护、开发与经济建设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以及本省管辖的海域内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适用本办法。
依照《条例》规定应当向国家汇交的地质资料,其汇交、保管和利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本办法所称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是指为满足工程建设项目需要,开展地质工作所形成的各类成果地质资料,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工程地质勘查(察)、水文地质勘查、工程物探等形成的地质资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领导,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
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地质资料档案机构(以下简称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承担地质资料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受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承担地质资料的接收和验收工作。
发展改革、经贸、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应当协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第二章 地质资料的汇交
第六条在本省行政区域以及本省管辖的海域内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为地质资料汇交人。
政府出资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地质工作项目,承担有关地质工作的单位为地质资料汇交人。
前二款规定以外的地质工作项目,出资人为地质资料汇交人。汇交人可以委托承担地质工作的单位直接汇交。有多个出资人的,各出资人共同承担地质资料汇交义务。
第七条 地质资料汇交范围依照本办法附件所确定的范围执行。
除成果地质资料(包括文字报告及附图、附表、附件等)、国家规定需要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外,其他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由汇交义务承担人汇交地质资料目录。
原始地质资料已在成果地质资料中反映的,可以免交原始地质资料复印件。
依照《条例》第九条规定,应当向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汇交的地质资料,汇交人应当将其地质资料目录同时抄送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八条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汇交人应当依照《条例》第十条第(四)项规定的期限汇交地质资料。
工程建设项目地质工作已先行通过验收或者分阶段验收的,自验收之日起180日内汇交地质资料。
第九条汇交人应当汇交两份纸质资料以及相应的电子文档,纸质资料内容与相应的电子文档资料内容应当一致。
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地质资料时,应当随附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的复印件。
汇交经过评审、鉴定、验收的地质资料,应当随附评审、鉴定、验收的正式文件或者复印件。
第十条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汇交的地质资料之日起15日内完成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地质资料汇交凭证;对验收不合格的,退回汇交人补充、更正后,在60日内重新汇交。
第三章 地质资料的保管和利用
第十一条汇交的地质资料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集中保管。
其他不需汇交的地质资料由承担地质工作的单位自行归档保管,其目录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报送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应当建立地质资料的整理、保管、保密、利用制度,配置保存、防护、安全等必要设施,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地质资料的完整和安全。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的馆舍建造以及设施配置参照国家有关档案馆设计规范执行。
地质资料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维护史实,遵纪守法,具备相应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
第十三条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至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止对资料内容予以保护;有效期届满之日起30日内将其资料内容予以公开。
前款规定以外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予以公开。对资料内容需要保护的,汇交人应当在汇交时办理保护登记手续,保护期自办理保护登记之日起计算,最长不得超过5年;需要延续保护的,汇交人应当在保护期届满前30日内,到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延期保护登记手续,延长期限不得超过5年,未办理延期保护登记手续的,不再予以保护。
第十四条政府出资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向社会公开,无偿提供全社会利用,不得办理保护登记手续。
前款所称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的范围按照国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公益性地质资料范围的公告》执行。
依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补交的地质资料,汇交人补交时未提出保护申请的,不再办理保护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只公开资料目录。但是汇交人书面同意提前公开其汇交的地质资料的,自收到书面同意函件之日起,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予以公开。
第十六条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可以有偿利用,有偿利用的具体事项由利用人与地质资料汇交人协商确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因救灾需要,查阅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查阅人应当持同级人民政府或者省级有关部门出具的介绍信、查阅人工作证,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无偿提供查阅。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也可以根据相关应急预案的规定,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主动提供查询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因规划、决策、行政管理需要查阅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经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无偿提供查阅。
第十七条已经公开的地质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持单位证明或者本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可以查阅、摘录、复制。复制地质资料的,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可以收取复制工本费。工本费的具体标准由省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应当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公布地质资料目录,提供查询服务。
第十八条涉及国家秘密或者著作权的地质资料的保护、公开和利用,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四款和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汇交的地质资料经验收不合格,汇交人逾期拒不补充、更正的,视为不汇交地质资料,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二条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披露、提供利用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
(二)限制他人查阅、摘录、复制已经公开的地质资料的;
(三)未按规定保管地质资料,造成地质资料损毁、散失或者保密地质资料泄密的;
(四)超过核定的标准收取复制工本费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行为。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的原始档案,由各级城市建设档案机构按照《浙江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接收和管理,汇交人应当将其复制件汇交至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实施前,汇交人依法应当汇交而没有汇交的地质资料,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清查后,按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补充汇交;其他由各承担地质工作单位自行归档保管的地质资料的目录,于本办法实施后180日内报送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20xx年9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细目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其地质图、矿产图。
二、矿产地质资料
(一)矿产勘查地质资料:各类矿产勘查地质报告、矿产资源储量报告。
(二)矿产开发地质资料:各类矿山生产的勘探报告、资源储量报告、闭坑地质报告。
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
(一)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
(二)供水能力3万方/日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的地质勘察报告。
(三)单独编写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报告,地下热水、矿泉水等专门性水文地质报告以及岩溶地质报告。
四、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
(一)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方病流行区的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三)建设工程引起地质环境变化专题调查报告,国家级重点工程和国家、省级开发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报告。
(五)一、二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五、地震地质工作资料
地震地质调查、考察、研究报告。
六、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区域物探、区域化探调查报告;物探、化探普查、详查报告;遥感地质报告;国家级重点工程和国家、省级开发区以及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探、化探报告。
长治市辖区煤矿地处沁水煤田中部东段,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主要可采煤层有3#、15#煤层。全市地方监管矿井100座,有水患矿井39座。其中,受古空水威胁的35座,存在带压及局部带压开采矿井15座。
近年来,由于煤矿兼并重组和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区内煤矿开采和大量小煤矿整合关闭形成的采空区积水越来越严重。加之地方煤矿多数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矿区开发历史较长,古空区、采空区小煤窑破坏区多,水害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1 吸取教训,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2008年“7.12”王庄矿井透水事故和2012年“4.12”善福矿透水事故发生后,防治水工作放到了与瓦斯治理同样重要的地位。
市煤炭局增设了防治水科,出台了《长治市煤矿防治水暂行规定》,配套出台了《实施细则》。明确矿长是水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本单位的水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组织落实重大水害防治安全技术措施;总工程师是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负责对水害防治相关技术工作的日常管理。
(1)市政府文件要求,煤矿必须明确设置防治水专职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专司防治水事宜,列为矿井“八长”管理,享受副矿级待遇。防治水副总工程师必须具备煤矿主体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工程技术职称,并作为煤矿复产复工否决条件。目前,全市复产复工矿井已全部配备到位。
(2)全市煤矿都设立了防治水机构,配备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同时,重点产煤县市区煤炭局增设了防治水科,实行专职机构、专人负责。
2 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措施,提升素质
(1)为及时掌握矿井生产、建设区域内水文地质情况,要求所有煤矿必须委托有资质的部门采用物探等手段对矿井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查明今后3年生产建设区域的水文地质情况。同时,生产建设中强化钻探验证手段,没有完成的一律停产停建。
三元石窟煤业公司通过补充勘探,查清了井田内已关闭申庄煤矿工作面采空区域,并在30102运输顺槽掘进时严格执行“物探先行,钻探验证,探掘分离,不探不进”的规定,在该顺槽安全探放已关闭申庄煤矿采空区积水17万m3。
(2)为提高全员水患防治意识,对煤矿全员进行了多渠道防治水培训,并将探放水工列为特殊工种培训,取得特殊工种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聘请中国矿大、煤科院专家对煤矿防治水科长、探放水队长和技术员每年进行防治水专业培训,并组织人员到河北冀中能源集团等地考察学习。
在王庄煤业井下还建立了掘进面水害模拟现场。通过模拟透水现场真实场景,让工人在现场体会透水事故的前兆及危害情况。实景培训让煤矿职工的防治水意识以及防治水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3)在煤矿企业提取的安全费用中,专项用于防治水的费用吨煤不得低于3元,并且主要用于防治水治理及设备更新。全市更新探放水设备149台,物探仪器29台。大大改善了装备,提高了效率。
(4)以王庄煤业为典型,积极推广的适合本区域的“一查(走访调查)、一震(三维地震)、两电(地面和井下瞬变电)、一钻(钻探)”综合防治水办法,取得了成效。
利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建立井下采空区模拟景象对井下防治水提前预报。
构建防治水信息化管理平台,将防治水科、探放水队、掘进队三个部门的防治水工作进行联网办公,实现了全矿防治水工作的远程监视、动态管理,使防治水管理更加快捷和科学。
建立数字化地质信息化系统平台,将矿井地形、地貌水文分布、地质地层、煤层储量、井下巷道布置,及煤层、采空区、陷落柱、异常区、保护煤柱(与地表村庄对应)、断层分布、掘进迎头的日常探水情况等相关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动态管理。通过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防治水信息的快速共享。把电法造影技术应用在采空区探测中。实践证明,充电法探测积水采空区范围,勾勒积水区域的形态非常有效,可以为采空区积水量的计算提供科学依据。王庄煤业应用该技术,仅2013年就4次成功探测采空区积水并安全放水23.4万m3。
3 夯实基础,完善资料,专家会诊,一矿一策
按照省煤炭厅“摸清水”的要求,每年组织煤矿防治水专家进行专家会诊,形成“专家提措施,部门搞监督,企业抓落实”的防治水工作格局。
(1)襄垣县聘请中国矿大水文地质特约教授、212地质队水文地质专家、长治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地质专家签订合作协议组成专家组,对全县煤矿定期进行现场会诊,并编印《襄垣县煤矿防治水工作会诊报告》;长治县专家会诊对全县煤矿防治水工作进行打分排队,对排名后3名煤矿派专人蹲点监督落实防治水整改措施,市局对重点矿井定期进行专家会诊并抽查验收工作。
(2)在采用地面物探技术编制《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基础上,要求煤矿企业编制《年度采掘区域采空区积水调查报告》,绘制《矿井水害分布图》,并经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审定,全部在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进行了备案,彻底查清年度采掘区域水害威胁因素。
(3)从基础工作着手,对周边小煤矿采空区,特别是兼并重组后井田内的小煤矿采空情况走访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准确界定采空区范围和可疑区域。
在开拓布置回采工作面过程中,振义煤业发现被整合的区域内可能存在小窑采空区积水。由于移交的矿井资料水文地质情况不清,无法准确定位。通过多次到曾经在被关闭小矿工作过的老工人、老技术员家中走访调查,结合物探资料,确定了探放水设计。准确划定可疑区域,并成功放水8000m3,消除了安全隐患。
(4)加强承压开采矿井防治水管理。带压和局部带压开采矿井,必须编制《承压开采安全评价报告》和《承压开采安全措施》,划定安全开采区和突水危险区,经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组织专家严格把关,并要求认真落实。
4 加大巡查力度,严格执法,强化监管
对存在重大水害隐患的矿井严格监管,无条件执行停产停建整顿,制定措施消除隐患,并指定专人跟踪督促其认真进行整改。
要求每个检查组、每个检查人员、每次检查,必查现场探放水情况,并对照探放水设计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盯守整改。通过强化监管,促使煤矿企业做到了“自我检查、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动态循环的现代安全管理新模式。
在隐患排查中发现,山西煤销集团赵屋煤业15#煤掘进区域顶板和煤壁有淋水和渗水现象。经了解,该出水点为已关闭赵屋煤矿3#煤井延伸到15#煤巷道积水,且与3#煤采空区积水相通。为此,采取立即撤出受威胁区域作业人员,组织瞬变电磁勘探,勘探查清3#煤层积水面积10.65万m3,预计积水量12.8万m3,经过排水四个月,共排水15.5万m3。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面积3321km2,总人口37万人,有汉、土、藏、回等12个民族。该县为青海省粮、油、肉、豆、蛋、禽生产基地,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油菜、蚕豆、豌豆、马铃薯等。
该区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深居内陆,地势高亢,地形复杂,具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且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寒长暑短,多风少雨,干燥寒冷,四季不分明等特点。
受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质等因素制约,区内可供人需饮用的地下水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极度干旱的黄土红层丘陵及基岩山区,水资源极为贫乏,属资源型缺水区。总之,区内水资源短缺和人需饮用水供需矛盾已日益尖锐,严重制约着该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此,总结青海东部严重缺水地区(互助县)地下水赋存、分布及找水规律,对解决该地区人需饮水困难找水途径有重要实际意义。
2 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区内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自流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四大类。
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湟水河支沟河谷区,含水层岩性为砂卵砾石,仅在沙塘川河谷区较为丰富,单井计算涌水量1000-5000 m3/d,水质较好。然而,区内修建有供水水源地,开发利用程度高,近乎达到开采极限。其它地段富水性较差,单井计算涌水量小于100m3/d,甚至局部地段单井计算涌水量小于10 m3/d,开采潜力极为有限。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自流水赋存于黄土下伏白垩系地层中,含水层岩性为砂砾岩,为一小型自流水盆地。在盆地北部边缘地带,富水性较好,单井计算涌水量1000-5000m3/d,开采潜力较大,水质较好;由盆地边缘到盆地中部,富水性逐渐变差,单井计算涌水量多小于100m3/d,水质也逐渐变差,矿化度多数地段大于1.0g/L,不能饮用。
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赋存于盆地北部边缘上元古界地层中,含水层岩性为结晶灰岩、大理岩等。整体富水性较好,在南门峡一带,单井计算涌水量100-1000m3/d,在松多乡一带,单井计算涌水量1000-5000m3/d,水质较好,开发利用程度低,开采潜力较大。
基岩裂隙分布于盆地北部基岩山区,含水层岩性为石英砂岩、千枚岩等。单泉流量一般小于1.0L/s,仅在一些构造断裂带附近,单泉流量大于6.0 L/s,水质较好,富水性较差。
3 找水途径探讨
据收集和调查访问的缺水现状资料,互助县缺水区多位于黄土红层丘陵区和基岩山区,水资源贫乏,属资源型缺水。本次工作围绕着缺水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构造控水为理论依据,着重研究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探采结合孔施工,取得了较好的找水成果。依托找水成果,探讨分析找水途径如下:
⑴ 黄土下伏白垩系碎屑岩类裂隙孔隙自流水找水途径分析
野外调查发现,在盆地北部分布的白垩纪地层在区内构成一单斜储水构造,含水层受两组斜交的区域压扭性阻水断裂所控制,具备承压自流的条件。在直沟村施工的GK02号探采结合孔,含水层岩性以砂岩砂砾岩为主,自流量2042.50m3/d,水质良好。该探采结合孔的成功实施进表明区内含水介质(岩性)、地貌条件及控水构造对白垩纪地层淡自流水的控制作用,这一理论为该地区找水途径指明了方向。
⑵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找水途径分析
在互助县南门峡和松多乡碳酸盐岩分布区,地层岩性为元古界结晶灰岩、大理岩、千枚岩、砂板岩等。受构造及地下水的长期溶滤、溶蚀作用,断层附近,可溶岩(结晶灰岩、大理岩)裂隙、溶隙极为发育,为地下水强径流带和富集区;不可溶岩(千枚岩、砂板岩)呈泥状,具阻水性。针对该类型地下水的赋存规律,探采结合孔主要部署在断层附近,可溶岩一侧。在松多乡施工的ZK4号探采结合孔,单井涌水量1771.632m3/d,水质良好。该探采结合孔的成功实施进表明区内含水介质(岩性)和控水构造对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的控制作用,这一理论为该地区找水途径指明了方向。
4 结语
针对青海东部严重缺水地区(互助县)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主要以构造控水为理论依据,着重研究碎屑岩类裂隙孔隙自流水和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对寻找富水地段、供水靶区以及为解决该地区人需饮水困难找水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勘察类型
1.1综合水文地质勘察
在水文地质勘察中一般使用1:50000~1:200000中小规模,主要以测绘,提交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和综合水文地质图,其任务是确定区域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和埋藏条件,含水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径流,动态特性和地下水资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的水文地质工作提供基本的水文地质信息。
1.2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项勘察地下水源的勘察工作。包括城市供水勘察,矿山,港口,机场,车站,村庄和城镇等。特殊的水文地质工作中,一般采用1:5000~1:50000的规模,测绘,物探,钻探,测试,监测等手段确定含水层分布,埋藏条件和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水质,动态变化,补充。为可收回金额和集水面积和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保护措旋,提供基础,地下水的开采。调查的过程中可设置钻井称为“探采结合”;在水文地质条件很简单,也可以打水井获得必要的信息,称为“组合采矿和勘探”。 1.3工程的水文地质勘察
为防止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和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如引流地下水调查,防止地下水渗漏勘察,降低地下水水位探测,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包括在岩土工程勘察与管理类。
2水文地质工作中勘察的基本手段和方法2.1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基础与先行工作,是认识和掌握区域地质构造、地貌、 水文地质条件的重要调查研究方法。水文地质测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地质、地貌、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地下水点的调查和填绘水文地质图等,查明勘察区内地下水形成与分布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作出初步的开发利用远景评价,并对区内存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等提出防治措施进行论证。2.2物探工作
岩层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弹性、磁性、放射性和密度等。利用专门仪器测定岩层物理参数,通过分析地球物理场的异常特征,再结合地质资料,便可了解地下深处地质体的情况。工程地质勘察中常用的是电法勘探和弹性波勘探。电法勘探是利用仪器测定人工或天然电场中岩土导电性的差异来识别地下地质情况的一组物探方法。电法勘探以岩石的电学性质为基础,不同岩石电性差异的大小、相同岩石的孔隙大小以及富水程度的强弱等,对电法勘探结果都会产生影响。这就要求配合一定数量的试坑或钻孔进行校验,才能较准确地判别资料的可靠性。电法勘探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大,要求工作范围内地形起伏差小,所以在平原和河谷区使用较普遍。 2.3钻探工作
钻探是利用一定的设备和工具,在人力或动力的带动下旋转切割或冲击凿碎岩石,形成一个直径较小而深度较大的圆形钻孔。通过取出岩芯可直观地确定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华特征等。从钻孔中取出岩样、水样可进行室内试验,利用钻孔可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灌浆试验、长期观测工作及地应力测量等。与物探相比,钻探的优点是可以在各种环境下进行,能直接观察岩芯和取样,勘探精度高。 2.4野外试验 野外试验在水文地质工程中是一项经常进行的重要勘察方法,是获得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定量评价、工程设计、施工和认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资源所需参数的主要手段。根据工程要求,通过抽水试验,渗透试验,注水试验,水压试验测定地下水流速,孔隙水压力,测定长期观测和室内试验,渗透系数,影响半径,提供导水系数,水供应,释水因子,吸收率,地下水实际流速流量,孔隙水压力等参数。一般工程测量中,经常只做简单的抽水试验,提供粗略的渗透系数。重要的项目要做2次以上的降水抽水试验,至少要有1个观察孔的安排,最大下降方法的工程设计需要缩编水平或达到降水设计降深的一半。2.5 长期观测长期观测工作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有些动力地质现象及地质营力随时间推移将不断地发生变化,尤其在工程活动影响下的某些因素和现象将发生显著变化,影响工程的安全、稳定和正常运用。这时就需要进行长期观测工作。长期观测的主要任务是检验测绘、勘探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的正确性,查明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影响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准确预测工程地质问题,为防止不良地质作用所采取的措施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检查为防治不良地质作用而采取的处理措施的效果。3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水文地质勘察要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查明与该地基基础类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天然赋存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分析和预测今后在人为工程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不良作用。此外,地下水位的高低对各种建筑物都很重要,在分析工程地质问题时,地下水位以上和以下要分别对待。4对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建议
4.1加强地下水均衡试验基地建设
论加强水文地质参数,为不同地区(代表不同的水文地质类型)地下水科学实验基地,发展和地下水科学实验。除了测试地下水蒸发蒸腾的研究,还应结合不同的地貌类型。
4.2全面实施地下水监测项目规划
根据示范多个地区,全面建设地下水监测网络,数据采集系统和自动传输系统,一批有代表性的监测点。自从我国开始实施监测以来,不能反映真实的数据,急需一批新的监测孔,这是实施国土资源部对地下水监测,防止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污染和重大举措。
4.3积极实施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
应用遥感技术,同位素技术,数值模拟技术,信息技术是提高水文地质特征和机制的重要技术方法。目前研究的服务继续扩大,以准确的水文地质参数,降低身体的工作量,为决策分析提供技术支持与管理。地下水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地下水运动和分析的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要结合中国的实践,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4.4加强区域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我国地下水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深刻影响。地下水的形成理论,平均价值的地下水运动,水文学与地球化学作用,人为干扰的影响下条件的变化,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已明确区域研究院,是一家专业研究机构,也是区域管理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研究所与各大专院校,更应成为跨学科研究中心,培训水文地质专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专家,并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水文地质研究。
5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文地质勘查技术可以查明工程场地的水文地质情况,防范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的危害。水文地质勘查技术对工程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在一些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由于对场地水文地质问题不重视,从而导致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因地下水引发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问题。在施工前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得出地下水的流向与地势分布情况,并根据勘查得出的情况进行建设施工设计,从而在施工前就把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有效的防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衡水市区位于衡水市中北部、深州南部,南至桃城区赵杜村,北至深州市陈二庄北网头,东至武邑县东张庄—南翰林,面积303.4km2,规划区衡水市城区面积50km2。
本区地貌属大陆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3℃,最高气温42.7℃,最低气温-23℃,无霜期210-240天,年日照2430-2682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499.6mm,蒸发量1665mm。
2 环境地质条件
2.1地质概况
衡水市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Ⅰ级)、华北断坳(Ⅱ级)、临清台陷(Ⅲ级)、新河凸起(Ⅳ级)的东北端、饶阳断凹(Ⅳ级)的南端。无极—衡水隐伏大断裂(Ⅲ级构造单元分界线)从工作区穿过,东侧为沧西断裂(Ⅲ级构造单元分界线),新构造运动不活跃。
本区地层在太古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结晶基底之上,沉积了中上元古界、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
图1构造单元图
2.2水文地质条件
衡水市区地处河北平原水文地质区,滏阳河冲积水文地质亚区。第四系含水岩组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和水动力特征,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基础,将第四系沉积层分成Ⅰ、Ⅱ、Ⅲ、Ⅳ四个含水组,分别相当于地层划分中的Q4、Q3、Q2、Q1。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演变及目前开采现状,将第四系含水组划分为浅层含水组和深层含水组。浅层含水组底界埋深40~60m,相当于第Ⅰ含水组。深层含水组底界埋深440~520m,相当于第Ⅱ含水组下部、第Ⅲ含水组及第Ⅳ含水组。(第Ⅱ含水组上部为咸水,目前尚未开采,本次未进行含水组划分),根据衡水市开采井成井深度,本次浅层地下水研究深度为30m,深层地下水为第三含水组。
浅层地下水位30m以浅,矿化度1.298—11.28g/L,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及硫酸盐型为主,补给来源为降雨入渗及河渠入渗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蒸发及越流排泄,仅有少量开采,水质较差,大部分地区为极差水,不适宜作为生活用水、灌溉用水及工业用水等。
深层地下水为淡水,矿化度小于1.0g/L,水化学类型主要为氯化钠型,补给来源为侧向径流及越流补给,排泄方式为开采排泄。水质较好,为Ⅰ-Ⅲ类水,属优良—较好水。适宜作生活用水、灌溉用水以及工业用水,是本区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可开采量为4169.2×104m3/a。
2.3 工程地质条件
衡水市区为中软场地土,属Ⅲ类建设场地。本区分布的饱和砂土存在非液化、轻微液化及中等液化区,且以非液化—轻微液化为主。非液化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及南部地下水埋深较深区,轻微液化区主要分布在水位埋深较浅的东北部地区及规划市区的大部。中等液化区分布于规划市区的局部。
2.4地热地质条件
衡水市区分布的主要热储层有上第三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孔隙热储层以及基岩裂隙岩溶储层。明化镇组热储层底界埋深800-1350m,地层厚度450-850m,热储中部温度36-40℃,富水性较好,水质较好。馆陶组热底界埋深1100-1600m,地层厚度100-250m,热储中部温度40-60℃,富水性较好,水质较差。基岩热储包括寒武—奥陶系、寒武—青白口系及蓟县系,顶界埋深1100-5000,3000m以浅基岩中部60-80℃,水质较好。
3环境地质问题
目前衡水市区主要存在三种环境地质问题:浅层地下水及垃圾堆放场(填埋场)污染、咸水下移、地面沉降。
3.1浅层地下水及垃圾堆放场(填埋场)污染
衡水市区污染源主要为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垃圾及其他废弃物。浅层地下水未污染区的面积31.1 km2,位于市区西北角,轻污染区面积171.1 km2,位于市区周边地区,中等污染区面积90.6 km2,主要位于市区中心地带及垃圾场,重污染区面积10.6 km2,分布于工业较集中的地区、垃圾场及排放污水的滏阳河小西野营闸以上河段两侧及班曹店排干渠两侧。
3.2咸水下移
衡水市区地处滏阳河冲积区,第四系地下水垂向上根据水质大致可分为浅层微咸水透镜体、浅中部咸水层、深部淡水层,咸水体在垂向上主要分布在第一含水组与第二含水组上部,深度约在25—70m。
根据《河北省衡水地区(重点衡水市)咸水运移规律研究》报告,如果保持1988年低水位期状况开采,漏斗中心域咸水底界将以0.138m/a的速度下移,侵害深层淡水。
3.3地面沉降
尽管本区目前还未发现由地面沉降造成的灾害,但随着地面累计沉降量的加大,将会造成地面积水、排沥水困难、输水管道扭曲甚至开裂、地基下沉、建筑物开裂、机井损坏、公路崎岖不平等一系列问题。衡水市区累计地面沉降量大于500mm,地面沉降形态分布特征与地下水水位漏斗形态一致。
根据《河北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970—1997年地面沉降量等值线资料为依据,衡水市区采用1970—1997年平均沉降速度18.52m/a推算,1970—2020年累计地面沉降量926.00m/a。
4 环境地质综合评价
选取衡水市区环境地质综合评价要素并赋值,并将工作区进行剖分,分别对各剖分单元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各剖分单元综合分值及环境地质分区标准进行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分区。将衡水市区分为四个环境地质分区。
环境地质良好区:分布于工作区东北部,占全区面积的13.2%。深层地下水(第Ⅲ含水组)富水性达15~20 m3/h.m;水位埋深较大,为砂土非液化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好,对地基混凝土无腐蚀;现为Ⅰ类用地。
环境地质较好区:分布于工作区西北部及东部地区,西南部仅有小面积分布,占全区面积的52.4%。现为Ⅰ类用地,浅层地下水未受到污染或受到轻微污染。
环境地质一般区:分布于市区大部,占全区面积的28.7%。由于本区为工业及居住区,污染来源较多,浅层地下水受到中等污染。水位埋深较浅,以砂土轻微液化,浅层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腐蚀为主。
环境地质较差区:主要分布于滏阳河、班曹店排干渠排污段及两侧一定范围地区、垃圾场及其附近地区,占工作区面积的5.7%。浅层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达到重污染。
5防治建议
1、合理开采地下水,提倡节约用水,增开本区北部浅层微咸水用于农田灌溉,减少深层水开采量,逐步缩小深、浅层水头差,减缓地质灾害的发生。
2、依法治理污染源,加强工业“三废”排放管理,建立排污许可制度,对工业“三废”实行定时监测,严禁超标排放。对新建厂要严格审查,必须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不许盲目上马,严禁先排后治理。
3、目前的垃圾场已对环境地质造成了严重污染,并且随着时间延长,污染将更加严重,应尽快对现有垃圾场进行治理,
4、由于本区浅部以粉土为主,隔水层较薄,因此新建垃圾处理厂时应注意防渗处理。
5、尽快开展滏阳河、班曹店排干渠污水治理工作,使其水质得到改善,减缓对地下水的污染。
6、开展地面沉降、咸水下移等地质环境问题的系统监测研究;
7、开展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区工作,合理开采利用地热资源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衡水市区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2]河北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黄淮海平原(河北部分)水文地质综合评价地下水资源评价专题报告》
中图分类号:P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099-02
开展缺水山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对围绕中原经济区 “三化”协调发展建设,解决严重缺水山区人畜饮用水困难具有重要意义。渑池县地处豫西山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3′~112°01′,北纬34°36′~35°05′,总面积约1 368 km2?。渑池县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昼夜温差大。渑池县缺水的原因主要是大气降水偏少连年干旱,多年平均降水量600余毫米;其次是降水形成的地表产流下泄速度快、滞留时间短,不利于向地下渗透补给地下水,地层地质结构缺乏充足的储水空间,地下水储存分布不均,不易于找水等。该文将结合资料分析、地面调查和物探相结合的方法综合研究渑池县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特征、地下水赋存、分布、循环演变规律等水文地质特征。
1 水文气象特征
渑池县年内降雨量分布不均,夏季降雨量最多,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62.4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994.9 mm,为年平均降水量的3倍多。渑池县河流属于黄河流域,主要河流为黄河,其次榻Ш印⒔Э诤印⒑檠艉拥龋全县共有大小河溪132条,总流量仅为2.4~3 m3/s。渑池县的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地表径流流量较小,地表水水资源比较匮乏,主要供水水源为地下水。
2 地形地貌特征
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地面调查对渑池县的地形地貌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渑池县属秦岭余脉,为豫西丘陵山区,南北地貌差异很大,地貌划分为中低山、低山丘陵、山前倾斜平原和河流冲积平原4个区域。
3 地质构造及地层特征
根据河南省最新构造体系划分,渑池县处于华北陆块与华北陆块南缘构造带分界断裂――三门峡-鲁山断裂带。岩浆活动微弱、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主要为一些宽缓的背、向斜褶皱和规模不大的断裂构造。大致经历了王屋山、晋宁、少林、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旋回,使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具有华北陆块与华北陆块南缘构造带双重沉积构造特征。
4 地下水种类及其富水特征
地下水的补给、赋存及运移主要受地形、地貌、构造、地层控制,富水程度主要受赋水介质、水文、气象所制约。根据渑池县地质构造、地貌特点、含水层组、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动力特征,同时考虑水文、气象等因素,区域内地下水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
4.1 松散岩类地下水及其富水特征
松散岩类孔隙地下含水层由中更新统黄土状含钙核粉质粘土、上更新统浅黄色粉土质粉质粘土和全新统砂砾石层粉土组成。以中更新统底部砾石和全新统砂、砂卵石为主要含水层,含孔隙潜水。上部含钙质结核、亚砂土、粉质粘土,透水性差,含水量微弱,富水性较差,涌水量0.1 L/s左右,降深5 m单井涌水量小于300 m3/d;河谷冲洪积层及南部中深层含水量较大,富水性中等,最大涌水量为5~10 L/s,降深15 m单井涌水量300~500 m3/d。受大气降水及山区裂隙潜水补给,地下水埋深一般10~30 m或大于30 m,近河谷部分接近地表。地下水流向与地表水流方向一致。地下水动态类型为降水-径流蒸发型,水位埋深年变化幅度1.0~3.4 m。
4.2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地下水及其富水特征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地下水由蓟县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古近系的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白云岩、薄层页岩、砾岩、泥岩组成。具狭长山脊和发育的嶂谷、峡谷。切割密度1~2.5 km/km2。深度200~300 m,均以含裂隙潜水为主,局部含承压水,地下水埋藏深度随地形而异,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明显,多以下降泉沿沟谷排泄于地表,含水不均匀,泉涌水量小于1.0 L/s,埋藏型承压水属弱富水,降深15 m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300 m3/d。水质类型,除二叠系煤系地层中硫酸根(SO4)离子稍有增高外,其余为HCO3-Ca・Mg型水,或Na-Ca型水,溶解性总固体一般300~500 mg/L,适宜饮用及工农业用水。由于断裂发育,排泄条件良好,降水很快流失和下渗,地表呈现缺水。需要指出的是,上石炭系含水岩组一般夹多层灰岩,裂隙岩溶较发育,形成裂隙岩溶层间水,往往是造成矿坑充水的主要来源之一。中石炭系底部铝土矿或黄铁矿层,起隔水作用,对石炭系的赋水条件起到良好的作用。
4.3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地下水及其富水特征
根据新安-陕县岩溶水调查报告,此类地下水含水层主要岩性为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裂隙发育,溶洞沿裂隙及层面发育不均匀,总厚度0~78 m。含水量随裂隙溶洞发育程度而定,地下水埋深与地形有关,一般在地表以下50 m左右,地表呈现缺水。浅部地下水动态受季节控制,雨后出现少量暂时性细小泉水,但很快干枯;深部稍稳定,为相对富水地段,出水段厚度3.6~29.6 m,平均厚度10.89 m,单位涌水量q=0.002 4~8.06 L/s・m,渗透系数K=0.014~66.5 m/d,降深15 m单井涌水量一般500~1 000 m3/d。
因构造条件、地形条件的制约,岩溶裂隙发育具有不均匀性,地下水的分布及其富集在区内也不尽相同。地下水埋深几十米到百余米不等,区内含水层有比较明显的边界,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及含水层的富水性随埋深的增加而减弱,具有垂直分带性。
4.4 基岩裂隙地下水及其富水特征
基岩裂隙地下水岩性为辉石安山玢岩、安山岩等组成的构造侵蚀中山、低山区。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的结果,切割密度达1~3 km/km2,深度400~60 m,基岩裂隙发育,成为地下水入渗储存、运移的场所和通道,含裂隙潜水微弱,且不均匀,埋藏深度随地形起伏各异。地下水循环强烈,遇沟谷呈下降泉排泄于地表,泉涌水量0.013~0.60 L/s,溶解性总固体一般100~300 mg/L,水质为HCO3-Ca・Mg型水,局部为HCO3-Na・Ca型水,适宜工农业及饮用。
5 结语
该文通过资料分析、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和物探相结合的方法综合研究了缺水山区的地层结构特征、控水储水构造、地下水赋存、分布、循环演变规律等水文地质特征,并以渑池县为例进行实例分析。渑池县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地面径流量小,从而导致渑池县地表水资源匮乏。该文针对渑池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地下水水量、动态特征及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渑池县开展进一步的水源寻找和开采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阎锡屿执笔.中国水文地质科学的进展[J].地质论评,1989,28(4):386-390.
[中图分类号]P314 [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7-2
1 地热资源及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1.1 地热资源概况
据《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定义地热资源:即能够经济地被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粤东地区地热资源分布广泛,潮州是粤东地区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地热资源主要出露在侏罗纪至第四纪各地层中,与地层时代无关,只与岩性有关,大多是在砂质岩孔隙及变质岩、花岗岩等的岩石裂隙间,地热资源多沿断裂带及燕山期花岗岩体边缘和中生代火山盆地内外缘分布,潮州市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断裂构造带交汇部位。受东西向构造断裂带为紫金-饶平东西向构造带的东段,北东向构造带主要有钱东-兵营断裂带、潮安-普宁大断裂构造带、狮头岭断裂、万峰山断裂,北西向构造带主要有大南湖断裂带、富岭断裂、仙丰断裂带。近南北断裂带有坪材断裂带。潮州市温泉水温绝大多数是低温地热资源,即水温在34-90℃,仅潮州市潮安县沙溪镇东山湖温泉水温达到96-107℃;潮州市单个温泉的自流量一般较小,大多数自流流量小于500m3/d,属小型,仅潮州市潮安县沙溪镇东山湖单个温泉500-1500m3/d,属中型;潮州市温泉水质类型主要为重碳酸盐-氯化物型、重碳酸钠型及重碳酸盐-氯化物-硫化物型,矿化度一般较低,多为弱碱性或碱性水。
1.2 地热资源勘查现状
本区有记载的地质工作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两广地质调查所在潮安一带进行过钨锡矿资源调查,至目前为止,全市已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20万航空物探测量;编制完成1:100万地质图、矿产分布图和成矿预测图;对重点矿区结合找矿进行过1:5万地质矿产调查;对潮州市区进行过1:5万城市综合地质调查;在1971-1973年,广东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进行了汕头幅、惠来幅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提交了相应的地质调查报告;在1966-1976年,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二大队进行了粤东沿海岸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杏,提交了《1:20万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980年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完成了汕头幅、惠来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通过较系统的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获得了大量地质、矿产资料,基本掌握了全市地区岩石的分布特征:对全市矿产资源情况已基本了解;基本查明了主要城市分布区和沿海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特征。上述工作以小比例尺勘查为主。工作程度低。未能对潮州市地热资源作出过有针对性的勘查评价,仅潮州市潮安县沙溪镇东山湖地热田地质调查工作取得大量的成果,特别是1979年11月原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二大队完成的《勘探报告》,是本次储量核实的丰要内容,水文二队在东山湖地热田勘探阶段的钻探工作于1973年12月开始,1975年3月结束,共施工33个钻孔,总进尺6572m,完成1:25万水文地质测绘45km,1:2000地质测绘12km,水文物探46km,并进行了水质分析和动态观测工作,在1978年7月完成两个生产井的施工任务,进行了以SCJI为主孔的多孔抽水试验,于1979年2月结束,抽水主孔深度151.19m,同时开采孔隙含热层和裂隙含热层中的地下水,根据生产井SCJI长期自流成果,结合长期动态观测资料,批准自流开采量1393mⅦ为东山湖地热田A级开采储量;在2002年11月-2003年5月,为配合潮安桑浦山温泉度假村的建设,广东有色金属勘察院931地质队在东山湖地热田范围内钻探建成4个自喷热矿水开采孔(ZK2、ZK3、ZK5、ZK6),实测孔口水温100℃-102℃,单孔自喷流量300-430m3/d(钻探提供自喷流量、未审核)。潮州市其它地方的地热资源未作专项调查,故需进一步开展地热资源调查工作。对地热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应用远景做出评价。
1.3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据《潮州市矿业权设置方案(2011年-2015年)》指出目前潮州市地热资源取得采矿证有一个,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点仅有一个。为潮安桑浦山温泉渡假村有限公司开发利用潮安沙溪镇东山湖温泉。相比周边县市丰富的地热资源,潮州市也有多处温泉被发现,东山湖温泉、七夕井温泉、新丰扬康温泉、坪溪温泉、汤溪温泉、归湖温泉,但真正加以开发利用的仅有潮安县沙溪镇的东山湖温泉。东山湖温泉是我省少有的中温地热资源,东山湖地热水自水文二队勘探结束后(1979年),仅留下2个热水开采孔,其中一个是开采孔隙热储中热矿水供东山湖疗养院用,开采水量约70m3/d,另开采孔是生产SCJI,开采热矿水供养殖业用,十几年前也因井内堵塞而报废停用,后来台商在SCJI井位附近建设甲鱼养殖场,钻探施工两口地热开采孔,采用自喷涌水开采,涌水量约400m3/d,水温100-102℃,多年来长期涌水不断,水量、水温稳定。目前疗养院归并度假村,该井已停止抽水;甲鱼养殖场也困经营问题2009年已停止开采。2006年桑浦山温泉度假村的建设完成投入运营,采用由地热水钻孔群孔自喷合并汇集至储水仓后,再由泵输送至高位水池,直供式管道供水。目前,利用该超高温泉开发建设的东山湖温泉度假村占地面积近1000亩,建有五层高的洞穴式造型温泉山和星级度假型温泉酒店各一座,并配套会议中心、康复中心、餐饮中心、娱乐中心等,是目前粤东地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配套服务设施最完善的一家温泉酒店,东山湖温泉度假村成为传统旅游城市潮州的第一个4A旅游景区。其它温泉点现还未开发利用或未取得采矿证乱采较普遍。
2 潮州市地热资源开发远景评价
(1)2007年9月印发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将合理利用地热资源,推广满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大力发展地源热泵,满足冬季供热需要,该规划中要求,到2010年我国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4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将达到1200万吨标准煤,2008年12月13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从调查评价、编制规划、加强监测3个方面,对大力推进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部署,同时我国也颁布了其他很多包括地热资源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促进办法,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发展前景更广阔。
(2)广东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目标是: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热矿水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有效保护的法规和规章,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系。依法行政,强化热矿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无序开发。在基本掌握全省热矿水资源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依靠各级管理部门共同配合,逐步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使热矿水资源勘查、开发、保护、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确保广东热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广东省政府部门鼓励勘查、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为潮州市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1.引言
大通煤矿历史悠久,在我国煤炭建设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煤炭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虽然矿井已报废30年,但形成的塌陷区尚未进行治理,该项目一旦治理完成,将为国内煤炭城市资源枯竭矿区环境治理探索出一条新路,为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出一种模式,对资源枯竭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项目完成后,可以使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城市荒地”,改造成为绿树成行,芳草如茵,水碧天蓝,空气清新的城市生态园林,塌陷区及周边的人居环境将极大地改善,城市品位将得到大幅提升。结合正在进行的大通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采用环境更新、生态恢复和文化重现等为手段,将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矿区概况
大通煤矿是淮南煤矿的发源地,可远溯到明万历年间,当时就有民窑开采,到清末共建土窑120多处。1966年以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大通煤矿资源逐年枯竭,产量开始减少,于1978年闭矿。大通煤矿矿井已报废30年,是因历史原因灭失的废弃、闭坑矿山。原大通矿遗留的环境地质问题十分突出。采空区地面纷纷塌陷,形成5个积水坑,5000多亩良田被毁;采煤塌陷不仅造成了地形地貌景观的改变、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3.地质环境问题及危害
3.1采空地面塌陷
采煤地面塌陷是指缓慢的大范围不均匀沉陷,无声无震,地表呈现椭圆形盆地状,局部有地面塌陷坑。大通煤矿在长达67年的开采过程中,形成了东西向长条形塌陷区,总面积达356.5hm2,区内分布5个大小不等的塌陷坑(K1-K5),基本上长年积水,K1:面积82.0hm2,椭圆形盆地状,深度2.3m;K2:面积53.1hm2,椭圆形盆地状,深度1.9m;K3:面积62.5hm2,椭圆形盆地状,深度2.25m;K4:面积59.3hm2,椭圆形盆地状,深度1.7m;K5:面积99.7hm2,椭圆形盆地状,深度3.0m。塌陷造成5233亩(348.87公顷)良田被毁,1000多户居民先后搬迁。据调查,目前塌陷区内仍有矿南村、两淮村等8个村庄和社区分布,民房普遍出现裂缝、变形,有的墙体已明显滑移,326户1528人受灾,受损房屋建筑面积3.3m2×104m2。
3.2固体废弃物堆放
塌陷区固体废弃物随处可见,垃圾遍地,具统计固体废弃物压占土地321亩。固体废弃物堆放不仅压占了大量土地,而且严重破坏了地形地貌景观,淋滤液下渗还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污染。部分煤矸石堆和渣石堆堆高坡陡,存在滑坡隐患,对过往等人构成严重威胁。(1)矸石及废弃渣石堆场:塌陷区内现有9处煤矸石堆场及3处废弃渣石堆场,分别占地4625m2~46536m2,堆高3m~6m。矸石及废弃渣石总面积19.08hm2,总体积82.14m3×104m3。(2)垃圾堆场:大通采煤塌陷区塌陷坑内倾倒垃圾现象严重,规模较大的是大通机厂垃圾堆场,垃圾堆存总量约2.3m3×104m3。近年来随着淮南建设大发展,有建筑垃圾向塌陷区内倾倒,主要地点在大通水泥厂北侧湿地,另外该处宿舍区搬迁遗留有一定量建筑垃圾。大通机厂垃圾堆场位于塌陷区东部,占地5625m2,堆高3m~5m,堆存量约2.3×104m3。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使用,其中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杂堆放。因缺少沼气(LFG)导排系统,场区臭气熏天,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垃圾渗滤液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渗入地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严重污染。
3.3水土污染
塌陷坑积水均为死水,汇集塌陷区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污水,依靠蒸发排放,水体自净能力有限,水生生态系统脆弱,水中亚硝酸盐、氟化物、镉以及总硬度均严重超标达Ⅴ类水标准,硫酸盐和锰含量超标达Ⅳ类水标准,粪大肠菌数严重超标。地下水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均超标达Ⅳ类、Ⅴ类水标准,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菌群数也严重超标。
4.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4.1治理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求,重点处理好煤炭生产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继续发展煤炭资源优势,建设能源科技城市,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城。根据淮南市城市发展规划,大通塌陷区规划为现有城市建成区与山南新区的过渡地带。大通塌陷区规划为生态绿地。根据一系列规划,作为未来淮南市的中心部位,大通塌陷区恢复治理以建设国家矿山公园和城市生态绿地相结合。因此,本次治理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迫在眉睫的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综合治理,彻底消除塌陷区地质灾害隐患,确保塌陷区及周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结合治理项目,恢复塌陷区水土资源,充分开展土地整理和植被重建,把大通塌陷区治理恢复成为风景秀丽的国家矿山公园和城市生态绿地,为实现资源枯竭的城市转型起到试点和示范作用。
4.2技术路线
大通煤矿闭坑已有30多年,塌陷区大部已稳定。考虑到治理资金缺口太大,本次治理总体思路是:宜水则水、宜林则林、依坡就势、适度开发,治理后的塌陷区将主要体现大自然的秀美。本着这一指导原则,区内积水塌陷坑将采取挖深、垫浅、回填、修坡等措施,恢复治理为绿地景区;废石渣土堆将作为塌陷坑回填材料,残留部分就地整平、覆土绿化;垃圾场进行沼气导排、表面平整,然后覆土绿化;废弃矿井将进行回填整平,覆土绿化;剩余广大塌陷区因地表坑洼不平,将依坡就势,适当整理,部分覆土,植树种草,绿化为园林。为提升公园的功能,园区内将根据坡形、地势,结合排水,修建步行道和排水沟;通过对积水塌陷坑改造、固体废弃物的合理处置以及植树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的实施,大通塌陷区将变成风景秀丽的生态园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将协同发展。
4.3技术方法
根据周边矿山治理经验及本矿山实际情况,技术步骤主要如下:专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测量→土石方铲挖与运装、管沟挖掘、管道敷设、道路施工→塌陷坑的回填→垃圾堆场处理→废弃矿井回填、灌浆→生物工程措施
5.治理措施-生物工程措施
5.1人工湿地技术
在水深1.5m以下种深水植物带,水深1.0m以下种浮叶植物带,水深0.5m以下种挺水植物带,岸缘水陆交接带种植沼生植物带。
5.2坡面绿化方法
塌陷区广大坡地主要种植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和低地灌草带及湿地植物类型。见图3。植被组成以淮南本土物种为主,使治理区恢复后,植被生态系统能够自我维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忍受环境的干扰,良性的演化并逐渐形成稳定的顶级生物群落。
6.结论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淮南市大通采煤塌陷区进行连片综合治理,主要通过专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测量→土石方铲挖与运装、管沟挖掘、管道敷设、道路施工→塌陷坑的回填→垃圾堆场处理→废弃矿井回填、灌浆→生物工程措施等一系列措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在完成预期目标之余,也为周边矿山开采集中区环境治理提供了治理依据及参考。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5万安徽省淮南煤田地质图说明书[R].1978年.
[2]安徽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10万安徽省淮南市水工环地质综合勘察初步评价报告[R].1989年.
[3]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安徽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R].2000年12月.
[4]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报告[R].2003年12月.
the hydrological geochemistry features of Zhangzhou Spa
Deng Xiao-qin
(Z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angzhou Fu Jian, 363000)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ot spring water in Zhangzhou, East to Cl-Na · Ca-water mainly for the salt water - brackish water; Western to HCO3 · SO4-Na-water mainly for fresh water. From the type of chemical analysis of water, underground water constructed a deep cycle, since the activities of the Northwest coast to the southeast zone enhance the trend, hot water cycle depth corresponding increase. Rainfall and water levels are closely related.
【Keywords】water chemistry characteristic; deep cycle
1.前言
漳州地处环太平洋构造活动带,属于中国东南沿海温泉密集带,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全市除东山县外,其余各县(市、区)都有温泉出露。全市共有温泉54处,是我国温泉分布密度最大地区之一。漳州温泉流量大,温度高。水温高于60℃的中高温温泉有18处,最高达125℃(漳州地热田孔深90米处),居我国东南沿海之冠。除4处温泉(芗城金沙温泉、漳浦埔头温泉、长泰雪美温泉和华安溪坂温泉)水温小于40℃,属低温温泉外,其余大多为40—60℃的中温温泉(34处)。温泉天然自流量大部分在100米3/日以上,最大达1555米3/日(南靖汤坑温泉)。经推测估算,全市地下热水(温泉)可采量可达50000米3/日以上。其中尤以位于漳州市区的漳州地热田规模最大,地下热水资源最为丰富。其分布面积7.9平方公里,地下热水允许开采量13000米3/日,实测最高水温125℃(孔深90米处),其地下热水资源量及水温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之首。
2.漳州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水化学特性主要取决于地下热水循环过程中围岩的成分和性质。在地下热水对围岩的溶滤作用过程中,地下热水的温度起着明显的作用。地下热水的矿化度及某些元素的聚集半度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增大。此外,地下热水参与自然界水的总循环过程中,其它成因的地下水参与或混合也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地下热水。在漳州东部沿海地区的温泉,由于地下热水溶解浅部海积层或基岩裂隙中残留的海积盐份或混合了封存的残留古海水,或沿裂隙混入现代海水,而形成了高矿化度的咸水温泉。因而据温泉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性,漳州温泉水化学特征大致以长泰—漳州—漳浦—云霄—诏安为界,可分为东、西二区(见图1:漳州温泉水化学类型分区图)。东区濒临东南海滨,温泉溶解了海积层中残留盐份或封存的古海水,或经与海水有联系的断裂而使部份海水补给掺入混合。温度的矿化度均较高,一般都大于1克/升,最高达21.35克/升(云霄院前温泉)。大多数为咸水—微咸水。总硬度也较大,约0.70—155.0毫克当量/升。普遍含有Br,最高达25毫克/升。温泉的水化学类型大多以CL—Na·Ca型水为主,局部为CL· HCO3·SO4—Na型水及SO4·HCO3—Na型水。
漳州地热(东区)化学成份(平均值)一览表
地下热水类型 PH值 总硬度
(德度) 矿化度
(克/升) SiO2
(毫克/升) K Na Ca Cl SO4 HCO3 F 水化学类型
(毫克/升)
第四系 7.20
§
7.44 76.53
§
115.14 4.17
§
8.22 55.67
§
100.00 55.8
§
85.0 964.8
§
2003.0 556.2
§
1132.2 2278.2
§
4678.6 153.3
§
261.5 101.3
§
195.4 2.12
§
1.25 CL—NaCa
基 岩 7.51
§
7.74 85.56
§
203.47 4.28
§
9.72 44.50
§
113.33 54.41
112.50 972.9
§
2101.9 591.3
§
1347.2 2476.7
§
5565.8 116.7
§
234.9 35.4
§
100.0 1.43
§
2.0 CL—NaCa
西区距海岸线较远,温泉主要出露于丘陵山区的山间盆地,洼地及河谷地带,地下热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通过断裂深循环而出露地表。温泉的矿化度取决于地下热水对围岩的溶滤、溶解作用。由于这种作用进行缓慢及地下热水循环交替较强烈,因而温泉的矿化度一般较低,大部份为0.14~0.6克/升,为淡水。总硬度0.16~0.7毫克容量/升,可溶性Sioz40—80毫克/升,PH值7∶15~8.65为偏碱性水。水化学类型较单一,主要为HCO3、SO4—Na型水。一般温泉中的某些特征离子(如F,SIO2等)及矿化度都高于同地区的常温地下水。
漳州温泉中普遍含氟(F),西区氟离子含量3.2~17.0毫克/升,东区氟离子含量1.0~7.0毫克/升,氟离子含量西区远高于东区。
漳州温泉的气体成份,据漳州地热田及南靖汤坑温泉分析结果,溶解气体氮(N2)3.56~19.7毫克/升,约占75~95%,氧(O2)0.21~10.4毫克/升,约占5~15%,二氧化碳(CO2)0.3~5.32毫克/升,约占0.3~11%,一氧化碳(CO)小于0.1毫克/升,氡(CRn)6~35埃曼。
据光谱半定量分析结果,漳州温泉普遍含有钼(Mo)、锰(Mn)、钛(Ti)、铜(Cu)等元素,而东区部份温泉含硼(B)、锶(Sr)较高,西区部份温泉含钨(W)、锡(Sn)等较高。
漳州东西二区温泉主要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见下表:(漳州东西二区温泉水化学特征对比表)。
区名 水化学类型 特殊组分与气体成分 形成的主要原因
东
区 以Cl—Na·Ca型水为主,局部有Cl、SO4、HCO3—Na及Cl、HCO3、SO4—Na型水,矿化度大于1克/升 Mo、Mn、Ti、Cu、B、Sr、F、Br(气体未分析) 除大气降水渗透,沿断裂深循环,对围岩进行溶滤作用外,还有现代海水或古封存海水参与混合。
西
区 以HCO3·SO4—Na型水为主,局部有HCO3—Na及SO4·HCO3—Na型水,矿化度小于0.6克/升。 F、Mo、Mn、Ti、Cu、Ge、Ba、Pb、Sn、W、Ag、Be等及N2、O2、CO2、CO、Rn。 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沿断裂深循环过程中对围岩进行溶滤作用。
3.漳州温泉的动态变化
温泉参与自然界水的总循环中,大气降水是它的主要补给源。因此,降雨量是影响温泉地下水位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南靖汤坑温泉区及漳州地热田观测表明,温泉水位变化与降水量密切相关如图2、3。
此外与地震、气压及月球引力有一定的关系。
4.结语
(1)漳州温泉水化学类型东区以以Cl—Na·Ca型水为主,为咸水—微咸水;西区以以HCO3·SO4—Na型水为主,为淡水。
(2)从水化学类型分析,地下热水经构造进行深循环,热活动有自西北向东南海岸地带增强趋势,热水循环深度相应增大。
(3)漳州温泉水位与降雨量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陈顺贵、凌云.漳州市地热资源与开发利用.漳州市2005年度科技项目
[2] 福建省水文地质队.1/20万漳州幅,东山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福建省地矿局.1976
[3] 庄庆祥、陈顺贵等.1/5万漳州盆地地热详查报告.福建省地矿局.1992
[4] 陈顺贵、玉宝金等.1/5万云霄火田——漳浦盘陀地热普查报告.福建省地矿局.1993
[5] 王宝金、吴振昆等.1/10万漳浦县旧镇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福建省地矿局.1995
[6] 陈墨香、汪集旸、邓孝主编.中国地热资源.科学出版社.1993
[7] 陈顺贵.福建东部沿海地热田温度场展布特征及形成机制.全国第一届天津地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一、引言
由于自然和人类非理性活动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生存问题摆在世人面前。其中由于人口压力大,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过度开发,超过湿地调节水循环和降解污染物的阈限,导致湿地缺水和水污染,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关键是地表生态水文格局的紊乱。湿地是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地,过度和不合理的用水己使湿地供水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二、大山包湿地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研究水环境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水质理化指标和生物学指标两大类,生物学指标又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的种类和数量,生物多样性指数,污染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由于每种评价指数只能反映环境变化的几种信息,而且不同评价指标的评价对象不同。因此,采用任何一种指标,评价都不全面。要想较全面、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必须同时用几种不同的生物评价指数进行综合评价(郝乐友等,2005)。水质单因子指标通过物理、化学方法检测水中化学成分的含量,能直接反映水质的理化特征,是最常用的水质监测指标(金相灿等,1990,1995;舒俭民等,1998)。
水质单因子评价法即用每个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比较,采用水质参数标准指数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5),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水质类别,其中的最高类别即为断面综合水质类别,通过评价确定各水域的主要污染因子。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的水体中过去存在水生植被类型,包括沉水植物群落和挺水植物群落,但由于修建水库以后水位抬高,丧失了供水生植被充分发育的相应环境。另外,缺少相关的动植物数量的调查数据。因此,本文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云南大山包湿地的水质进行评价。
三、大山包湿地水环境方法
各元素水质标准标准限值(GB3838-2002)。结合各断面的实际情况,按照监测数据和主要污染物的代表性,本文采用个参数作为评价因子,评价对象的因素集是:
U={pH、CODM n、NH3-N、BOD5、N、P}
水体的污染程度也是个模糊的概念,所以评价污染程度的分级标准也具有模糊特征,根据地表水的评价等级可得价集:
V={Ⅰ、Ⅱ、III、Ⅳ、Ⅴ、劣Ⅴ}
采用大山包湿地2009年所选11个断面监测的原始数据,用其平均值进行各种计算。各断面水质的浓度见表1。
用实测的浓度值分别求出不同级别水的隶属度Y。下面以跳敦河水库主坝出水口的pH为例,其实测浓度为7.48mg/L,根据公式(1)可求得pH对各级水质级别的隶属度。求出6个级别的隶属度分别为:Y1=0.68,Y2=0.32,Y3=0,Y4=0,Y5=0,Y6=0。同理可求得跳敦河水库主坝出水口其他5项指标6个级别的隶属度从而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在确定各单项参数权重值得时候,仍以跳敦河水库主坝出水口为例,根据公式(2)可得:WpH=0.182,WTP=0.078,WTN=0.065,WNH3-N=0.012,WCODmn=0.073,
WBOD5=0.077,同理可求得其它10个断面的各单项参数权重为进行模糊运算,将各单项权重再进行归一化运算:根据公式(3)可以求出各个断面各单项的归一化值。
将各水质检测断面的的权重归一化结果与单因素模糊矩阵相乘,可得出各断面的综合评价向量,结果表2。
从各断面的水质级别可以看出,大山包湿地跳敦河和勒力寨水质为国家I类水质,水质较好;但大海子水质大多在III类,局部地区达到了劣V类水质。从权重系数的计算结果来看,权重系数较大的污染因子为CODM n、BOD5、N、P。
于是我们可得知,大山包湿地的主要污染物是CODM n、BOD5、N、P。
同理,对跳敦河水库2001年的水质监测报告进行一个水质综合的评定。监测结果见表3:
(分析单位:云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2001年3月。资料来源: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集,2001年)
根据公式(2)和公式(3),计算出各单项的权重和归一化结果。
将跳敦河水库水质检测断面的的权重归一化结果与单因素模糊矩阵相乘,可得出跳敦河水库断面的综合评价向量,结果4。
四、结论
从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来看,跳敦河水库水质属于国家I类水质。但是从一些水质检测项目来看,应该引起注意,从镉、铅的隶属度看,属于二、三级水质,说明跳敦河水库还是存在一些污染。从2001年到2009年跳敦河水库的水质都属于国家I类水质。但从一些污染指标来看,有富营养化的趋势。
从两个时段来看,跳敦河水库的TP在增加,说明水库水体有富营养化的趋势。另外,单从2009年的检测结果来看,说明TP的增加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离水库越远TP值越大。
另外,保护区内的村寨,如乡政府所在地大羊窝、雁鹅塘,由于直接排放各种污水,没有厕所及垃圾坑等卫生设施、设备,局部地区对湿地水源已造成污染。(作者单位:昭通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郝乐友,武中强,朱丹.扎龙湿地水环境评价与保护措施[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32(1):82-83.
[2]胡健生,吴金亮,党承林等.云南昭通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动物性食物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6):459-461.
[3]金相灿,屠清英.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286-302.
[4]金相灿.中国湖泊环境[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427-433.
[5]舒俭民,宋福,傅德黔,等.长江源区浮游生物调查初报[J].中国环境监测,1998,14(5):7-9
[6]云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20万昭通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R],1979
1、地质环境条件
(1)评估区概况
拟建工程项目为一般性民用建筑,工程拟建楼2栋,层数为6层,属一般建设项目。
评估区位于黑山县八道壕镇商住用地。地理座标: 东经 121°59′28″~ 121°59′30″,北纬 41°48′32″~ 41°48′35″。地形平缓地段,占地3729.20m2(5.5938亩)。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原。西北较高,东南较低,地势较平坦,海拔标高82~87m,地貌类型简单,地形条件简单。(见照片)
评估区地貌
(2)评估区地层
评估区地层为白垩系阜新组(K1f),被第四系(Q)所覆盖。
a、白垩系阜新组(K1f)
分布全区,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有两部分组成,下部为细砂岩、泥岩、砾岩互层。砂岩灰白色成分以凝灰质为主,含少量石英及其他碎屑。泥岩为黑色块状。砾岩为灰白色,砾石成分为安山岩、石英岩、花岗岩砾。上部以灰色、灰黑色泥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岩具缓波状层理,水平层理,见有黄铁矿结核、钙质结核和钙质鲕粒,裂隙内含油迹,油斑及沥青质。本次评估的建设项目评估区在此层段上。
上段:分为三部分。下部为含砾粗砂岩~粉砂岩夹砂质泥岩,风化后呈黄色以石英为主,成分以石英为主,含火成岩碎屑及安山岩砾石,砂岩含钙质或泥质,胶结坚硬。中部含煤段岩性为灰白色砾岩,砂砾岩,粗~粉砂岩;灰色、灰黑色砂质泥岩,黑色泥岩及煤层组成。自上而下含有八个煤组,三、八煤组局部可采。上部灰绿色粗~细砂岩、砂砾岩及薄层砾岩,夹薄层砂质泥岩。地层产状: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8~15°。
b、第四系残坡积物(Q3el—dl)
第四系冲洪积物(Q4al—pl),广泛分布在八道壕镇。成因类型复杂,岩性为上部亚砂土、亚粘土,下部砂砾石亚粘土互层,结构松散,厚度为2~10m。
评估区地层岩性条件较简单。
2、地质构造与地震
(1)、构造:评估区地层为南北走向,倾向西,倾角为8~15°的单斜构造。无断裂、褶皱,构造较简单,稳定性好。
(2)、地震: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6—2001)划分确定黑山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于轻微地震破坏区。
3、水文及工程地质情况
评估区内含水层有第四系孔隙潜水与基岩风化裂隙潜水。
(1)、第四系孔隙潜水:
冲洪积物(Q4al—pl),成因类型复杂,岩性为上部亚砂土、亚粘土,下部砂砾石亚粘土互层,结构松散,厚度为2~10m。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水位埋深在1.4~3.5m,富水性差。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0m3/d。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排泄方式主要有地面蒸发、人工开采和地下径流。
(2)、基岩风化裂隙水:含水层为细砂岩、泥岩、砾岩互层构造裂隙不发育,浅部风化裂隙发育,接受降雨入渗补给。富水性较弱,且不均匀。
(3)、工程地质情况
砂岩、粉砂岩、页岩抗压强度>80 MPa, 适宜各类工程。
较硬亚粘土夹砂砾石,松散状,抗压强度0.18—0.25MPa(承载力),有条件适宜各类工程。
评估区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4、建设用地矿权设置情况
评估区建设用地附近有阜新矿务局八道壕煤矿、黑山县八道壕振兴井、黑山县水泉露天煤矿,矿业权设置情况见评估区工程建设项目地质及矿产图及剖面图:
5、项目压覆矿产资源情况
该项目选址范围为黑山县八道壕镇商住用地。拟建设项目区内尚未发现较重要及其它矿产资源分布,且无探矿和采矿权设置。
6、结论
拟建工程位于黑山县八道壕镇商住用地
评估区不压覆任何周边矿产
该项目用地范围无任何新的矿业权设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