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跨学科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综合性学习有这样的阐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标准中还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再也不是单纯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和开放的视野,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让他们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得到以下两点深刻的体会。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对学生价值观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多数人只倾心于认知技能的目标制订和实施,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看得可有可无。这些做法和认识培养出的是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学生,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只局限于语文这么一个主体课程,没有从整体性、全面性出发,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存在很大的障碍。跨学科学习刚好消除了那个阻碍,其意义综合起来主要有两个:
(1)跨学科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基础。中学生的生活圈子小,走的几乎都是三点一线,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甚少。跨学科的学习能够及时补偿这一个缺口。教师好比一扇窗,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学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国家大事,明白做人道理,清楚别处的地理风俗。久而久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开始形成。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只是呆板枯燥地讲解语文知识,那样不仅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2)跨学科学习是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的条件。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单一的、旧的那些理念开始受到冲击,价值观也一样。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单纯地判断事物的正或负,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错误。跨学科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形成多样的价值观做好了准备。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跨学科教学的方法探索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思索跨学科教学的问题。2006年3月~7月,我担任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教授工作,4月份的一天,学校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在全校的三个初中学年组范围内组织学生办手抄报的活动,活动主题不限。接到这个任务后,我犯了难,因为我对办手抄报感到特别困惑,文字方面的内容我指导起来没有问题,但办手抄报更多的是版面设计、色彩、构图方面的东西。我深深感到仅凭我一人的力量,或者是仅凭借语文老师的力量是无法圆满地完成这项任务的。考虑再三,我决定与美术老师沟通,把学校对这次手抄报的要求重申一遍,并希望各位美术老师积极配合。美术组的老师欣然应允,他们专门拿出一节课讲解如何设计手抄报的标题、版面及手抄报的要求、设计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语文老师又结合手抄报的文字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两周后学生设计的手抄报交了上来,不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效果明显好于往届,语文组和美术组的老师也得到了学校的表扬,我的这次跨学科实践活动获得首次成功。有了这一次的成功,我也从这种跨学科教学中尝到了甜头。如果说办手抄报的活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话,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就是有意而为之了。讲九年下的第六课《黄河颂》之前,先请音乐老师上一节《黄河大合唱》的音乐课,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作者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这实际上也就是把《黄河颂》的背景进行了介绍,音乐鉴赏放到音乐课中去实施。有了音乐的感召,学生再学习文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熏陶就水到渠成了。这两节课上完以后,马上进入到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这样一石三鸟,使学生对黄河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既有形象化的理解,又有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升华,教学内容一气呵成,效果斐然。
由我自己的教学探索可以看到:综合渗透学科教学不仅是整合各学科的具体知识,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学到系统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合作学习、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的好处。学科整合能够真正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体现我们新课改的思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也更加喜爱语文学科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04
翻开高中英语课本不难发现,英语课文的内容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教版英语必修1中Unit 4“Earthquakes”的主题是地震,融合了相关的地理学知识;必修3中Unit4“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的主题是天文学,话题涉及星系、物种起源、重力等,教材内容整合了生物、物理、天文等知识;必修4中Unit4“Body language”的主题是肢体语言,话题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因此,英语知识的学习伴随着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讲授英语学科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还要兼顾到课文中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那么,英语教师应如何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进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呢?本文就高中英语如何进行跨学科教学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高中英语进行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1. 新课程改革理念对高中英语课程设置的目标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强调: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相互补充。学习英语的过程,既是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和活动实践,逐渐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自身知识和生活经历以及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过程。教师应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充满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普通高中现行教材的要求
为达成这些目标,《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材的编写要能促进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教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而以内容为本的教学超越了单一的语言学习目标,倡导教材内容的语言与跨学科内容的一体化。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编写的“跨学科”性。在必修1-5册书共25个单元中,有19个单元有明显的学科导向,涉及语文、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生物、音乐、民族学、文学、天文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如必修2中Unit 4“Wildlifeprotection”的主题是野生动物保护,引出一个涉及生物学的问题,即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刻不容缓;必修5中Unit 4“Making the news”的主题是新闻,话题主要涉及新闻制作、报纸和电视节目。总体而言,此套教材的话题和内容,比较符合英语课程总目标提到的“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相互补充”的基本宗旨。
3. 高考的要求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掌握一门国际间通用的语言,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通过研究近几年的英语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卷中阅读类的题目涉及的领域已经越来越广:科技、历史、文化、体育、文艺、娱乐等话题及内容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考试中。针对这一命题趋势,教师应在日常组织教学时帮助学生掌握积累更多的知识。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渐深化,教育的重心越来越趋向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时代的要求下,英语教师要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即让他们用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并促进英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高中英语如何进行跨学科教学
1. 明确跨学科教学的任务及目标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自觉、有序、有意、有机地联系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关知识点、编织综合知识。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采用跨学科教学这种方法能很好地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打好基础、扩大知识面、优化综合素质有很大作用。
2. 认清跨学科教学的实质
跨学科教学是利用英语这一工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英语教材中涉及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如天文地理、植物动物、大气污染等。教师不能把它作为一般的、简单的自然知识讲解,更不能将其设计成纯粹的语言知识课,而要把它作为一个“点”,让学生从这个“点”出发,将知识和思维的触角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用英语对生活常识、科学常识和人生哲理进行理解、思考和交流。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生应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把握跨学科教学的重点
教师应以文学、体育、音乐等学科为载体,以英语为媒介,让学生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现英语学以致用的工具性特征,使学生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和交际的习惯。以任务为基础、主题为线索、课堂活动为手段,辅以现代化教学技术,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实现语言交际性本质的最佳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4. 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教师通过大量的信息输入、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学科知识,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展外语实践的空间,拓宽外语学习的环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敏感度和英语思维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5. 提升学生跨文化的意识
跨学科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着眼点不能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民族习惯、风俗文化。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能够充满自信地与人顺畅交流并和谐共处。
三、跨学科教学的现实意义
英语是一门讲授语言知识的学科。既然是对语言进行学习,就会涉及到该语言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以及与本国语言之间跨文化的异同之处,也就是说,英语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各学科之间又有它自身的纵向紧密联系,还有与横向关联学科的联系。因此,跨学科教学是英语学科教学所固有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加强知识间的渗透联系与迁移运用,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我要的是葫芦》文本中,主人公不把蚜虫破坏葫芦的生长放在眼里,结果,小葫芦都落了。学生固然知道蚜虫是害虫,会影响小葫芦的生长,可是,蚜虫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程度到底是怎样的呢?授课老师在教学中引入一段“农民述说蚜虫给农作物带来巨大损失”的视频。视频中既有蚜虫破坏农作物痕迹的真实照片,也有农民对蚜虫破坏程度的具体说明。这样,学生就更加明白蚜虫对农作物的破坏性。授课老师把语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教学方法值得学习,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综合学习,要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沟通、结合,以扩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是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情感和体验协调发展,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于此,我想起我也尝试过跨学科教学。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课文《口耳目》是按象形字归类识字进行教材编写,12个字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每个字都是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时颇感兴趣,也在逐步感受汉字义形结合的特点,感受中国象形字的魅力。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兴趣比较浓,探其原因,我班学生大体喜欢画画。假如遇上美术课或者课余时间,学生们一定很开心,我想,画画就是他们的爱好。
于是,我索性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选择《口耳目》中的汉字进行画画和写字。这节画画课,班里学生基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且画得都不错。其中,有个学生阳阳,画出来的图画让我大吃一惊――实在栩栩如生!可见我之前缺少一双发现该学生画画天赋的眼睛。我发现阳阳画得很好,便把他的未成品在投影仪下给全班学生展示,学生“哇”地羡慕开了,“你们想不想画得跟阳阳一样好?”班里学生“画”劲十足,更加认真地在画象形字。
我还发现班里有个女同学,她在画“日”字时,把一只维尼熊画在了太阳里。暖和的太阳下面,画着一家三口,大手牵小手,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该学生画出来的画与众不同,画里富含她独特的想象。该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并把她的想象力表现在画里,尽管画得跟教材不同,但是,我怎能扼杀一个孩子想象力呢?我何尝不把它当成一幅具有情境的图画呢?最后,我还是决定把这个女同学的这幅“中国魅力象形字”展示在教室墙壁。
把美术带进语文课堂,可以把学生原本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的想象力用图画去弥补、去呈现。
二、让音乐、体育走进语文课堂
在讲授课文《操场上》时,我让学生练习表达“我最喜欢的的体育运动是……”,学生小城原本不积极参与到课堂回答问题,这节课他居然举手了,他迈出了勇敢的重要一步。于是我给他回答的机会。“我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拔萝卜……”他一回答完,有些学生便在偷笑……他声音有些小,我刚开始不知道他回答的是什么体育运动。后来,我鼓励他再大声回答,我才知道他回答的是“拔萝卜”。哦?拔萝卜?是体育运动吗?或者他想表达的是“拔河”?学生还在笑,我该怎么评价这个回答呢?那时是下午第一节课,我留意到班里的学生在笑之前还有些犯困呢!于是,我索性对他们说:“我们要感谢小城,虽然他回答的不是体育运动,但是他提醒大家可以唱一唱《拔萝卜》这首歌,唱的时候还可以带上动作。”很快,《拔萝卜》的歌声在教室荡漾,再加上拔萝卜的动作,学生们的困意很快被赶走,就连平时的“瞌睡虫”文文也参与到活动中。
《操场上》还有课后题没有讲完,第二节继续着……可是,进入秋季,常言“秋盹”,有些学生又昏昏欲睡了。我想,这篇课文不正是关于体育运动的吗?让学生也来运动一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播放《健康操》视频,让学生跟着视频一起做操。在轻快的韵律中,学生做起了健康操。学生可能是活动了,动一动,精神又提起来了。
三、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07-03
【作者简介】1.陈彩霞,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江苏扬州,225007)教师,高级教师,扬州市特级教师;2.朱雪梅,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础,对各学科教学的统整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和时代性。跨学科教学符合现代学科发展趋势,体现了科学世界的整体性。但由于受制于长期的学科壁垒以及目前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大部分中学教师仍习惯于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对于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都缺乏了解。跨学科教学对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主要以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史、地交互协同、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为例,简要分析跨学科教学视阈下教师应该具备的角色意识。
一、价值意识
跨学科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自身的需要,是全球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如能认同跨学科教学的价值,形成文化自觉,理解跨学科教学的内涵,形成实践自觉,就能将国家人才培养需要与学生个体的发展统一起来,就能尽到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
1.充分认识跨学科教学及价值取向。
跨学科学习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良好载体。跨学科学习是超越学科界限,结合个人、社会和学科的需要,围绕主题进行探究的改变性的学习过程。它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等方面是传统的学科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祖国的首都――北京》这一节时,地理教师多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方面分析北京成为都城的有利条件。但事实上,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背后还有军事因素、政治因素、文化经济因素,等等。历史学科的这些知识如果能融入学习,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学生知识建构方式的转变。[1]
2.坚定跨学科研究价值的立场。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跨学科教学呈现的课程整合、内容重构、教学变革、学习创造使得课堂的教与学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课程研究的角度看,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使得中学的课程领域变得异常广阔。以中学地理来说,跨学科教学开辟出许多新的教学研究领域,例如历史地理、植物地理、地球物理、景观地理等教学领域都有广阔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而与之相关的课程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及其评价标准等,也具有了重新建构的积极意义。
总之,跨学科教学有价值、有理性、有创新,前景广阔却又任重道远。教师要充分认识跨学科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清醒认识、理解、体验和规范自身的角色地位。
二、敏感意识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来分析,学科融合既包括由专家完成的理论层面上的课程融合,也包括由教育实践者实现的在真实教学情景中的结合。[2]目前国内关于中学跨学科的课程整体建设资源比较贫乏,因此对中学教师现有的跨学科知识和课程整合能力都提出了挑战。
跨学科课程的建构,不仅要求学科本身具有高度的知识统整性和内容整合性,而且更加突出教师价值判断以及自主建构能力。首先,教师要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其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整合后的跨学科知识与具体教育情境相融合。实现以上两个层面上的构建,需要教师进行价值判断,需要教师具有敏感意识:整合的主题是什么?整合学科的哪些知识?需要达到的整合目标是什么?整合知识点的素材有什么?这些素材能否为整合主题服务?整合的具体教学策略有哪些?等等。
1.保持敏感意识,捕捉跨学科教学的价值和信息。
在了解学科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思想观点、新的资料素材的基础上,教师要对不同学科知识及逻辑结构进行整理加工、分析研究、整合融合、重新建构以实现学科间的真正融合。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素材及跨学科的社会、社会现象有着敏感意识,有着充满情感和理智的领悟能力。这种敏感意识是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和信息从浅表联想到深度感知的桥梁,是教师对事物的认识由外在表象深入到内在必然的通道。
今年我省普通高中开始采用《美术鉴赏》,它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改高中“美术欣赏”课为“美术鉴赏”课,其旨在要求高中生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学习,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鉴赏享受,并能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美术鉴赏在具体要求上,比美术欣赏要求更高一个层次,“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鉴别的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也即需要进行跨学科讲授。“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鉴赏教学时,尽可能地进行跨学科讲授,学生对跨学科的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明显要高于对单纯的美术知识讲授。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下面我以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美术鉴赏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时,讲到私家园林,导入时我朗诵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使学生尽快进入到园林欣赏的情境中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广阔的文化情境。
然后指出:中国艺术讲究触类旁通,诗文与绘画往往互为表里。古代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之体现绘画意趣,同时也蕴涵着诗的情调----诗情画意。这景、情、意三者的交融形成了中国园林特有的艺术魅力。
接着板书:“远香堂”“听留馆”“夕佳楼”。播放课件:读图认识“远香堂”“听留馆”“夕佳楼”,感知江南水乡----苏州及园林,引导学生赏析: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花的地方,一处建筑物上的匾题为“远香堂”,另一处为“听留馆”。前者得之于周敦颐咏莲的“香远益清”,后者出自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一样的景物由于匾题的不同却给人以两般的感受。颐和园内临湖的“夕佳楼”,夕佳二字的匾题取意于陶渊明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游人面对夕阳残照中的湖光山色,若能联想陶诗的意境,则对眼前景物的鉴赏势必会更深一层。匾和联不仅文字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工艺形式也有多种。除了常见的长条形之外,还有蕉叶形的“蕉叶联”、“书卷额”、“扇面额”等等。它们犹如绘画上的题跋一样,把诗文乃至书法艺术直接组织到园林景观之中。
接着朗诵:《望江南》“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恹恹醉,长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指出:古人诗文中的美妙意境经常引为园林造景的题材,游人览景而涉文、因文而生情。圆明园内有“武陵春色”一景,即以摹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文意而把一千多年前的世外桃源形象地再现于人间。
组织讨论: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她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呢?讨论,指名说说,师板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总结: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渗透了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和自然美为一体。最后布置作业拓展:结合投影图片和唐宋诗词写篇关于私家园林的抒情散文。
肖春峰同学上交的作业写到:“依靠在亭柱旁,亭外时不时吹来一阵阵微风,眼前仿佛显现出文人逸士们,把酒言欢,风儿抚摩他们的长胡,也摇曳着亭外的一切生灵。偶尔有鱼儿跃水,溅起层层水花,冲洗着园林,也冲洗着我们的眼睛。”另一位时春玲同学也写到:“景醉人,静人心。晨光初乍,包涵些许朦胧,轻烟薄雾,隐隐约见亭边的江南女子,步脚袅袅,亭边一泓池水,映出佳人贤影。江南似水柔柔。黄昏,这是个过于煽情的词语。安详的老人半躺在亭内古木红雕制成的太师椅上,闲在地品一壶凉茶,渐落的红日光芒散在老人慈祥的脸上,构成古园独具的‘夕阳画卷’”。
毫无疑问,这些作业表达出苏州园林江南水乡、古典精致的感觉,学生也了解了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
实践证明,在讲课的过程中旁征博引,特别是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要首先讲授古代哲学。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因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有人说美术课像语文课,是美术课还是语文课有什么问题呢?这些知识看似和美术无关,但看重的是一种文化的、人文的氛围的熏陶,这和美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加强美术和人文学科的联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对展现美术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现美术课的学科魅力也有益处。任何学习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既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也有温故知新的作用。
如何进行跨学科讲授训练,是高中美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平时上课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抓住跨学科讲授的目的和要点
与其它讲课内容一样,跨学科讲授应进行调整修改,调整的重点应放在所要讲授的跨学科知识与美术教学内容要相关、准确上,切忌画蛇添足,偏题跑题,喧宾夺主。
2.平时思考和课堂领会相结合
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展览活动的时间,有意识进行跨学科欣赏,美术欣赏里的大多数艺术品都是充满了作者对大自然、对人生的赞美、留恋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慨和深沉的思考,这是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我们要在相关学科学习中去琢磨,去感悟,去和他们的心灵碰撞、共振,从而让我们的情感、思想和作者共鸣,获得鉴赏享受,并能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3.跨学科讲授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并行发展
走进丹麦,迷人的绝不仅仅是在海风中沉思的“美人鱼”,更在于丹麦以教育为先、以受教育为荣的教育体系. 丹麦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是一体化的,即小学和初中不分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主要在国民学校中实施. 国民学校是为7至16岁儿童设立的9年一贯制的综合学校,属于义务教育阶段. 国民学校的基本课程有丹麦语、初等数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艺术和宗教. 第六学年起开设自然学科和外语(英语). 丹麦具有灵活多样的高中教育,学生接受完义务教育后有三个去向:一是进入为期3年的文科中学,也即普通高中,基本课程有现代语和古典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音乐等. 普通高中分文理两门主科,目的是为了升大学或参加“高级预备考试”. 二是进行学徒训练或3至4年的基本职业训练,也即职业高中. 三是就业或在职训练.
二、丹麦中学生眼中的数学与科学
在丹麦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生对跨学科教学显现出较大的兴趣,这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对数学与科学的重要性、实用性、相关性、跨学科性、学科合理性、生活性以及前瞻性等方面的关注.
1.数学是“兴趣点”,关注数学的实用性
研究表明,基于兴趣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杜威(Dewey)主张兴趣是最重要的动机因素. 丹麦中学生绝大多数都认为,数学是最感兴趣且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认为初中数学比高中数学更有趣. 这与数学课程的难易度以及丹麦的教育体制可能有一定关系. 在丹麦,小学和初中教育是有组织的9年制基础教育,随后第十年是自愿的. 每年大约50%的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仍然继续3年的高中学业. 对许多学生而言,从基础学校到高中的转变是巨大的. 中学生对物理、化学、生物的兴趣依次递减,而且这远比对数学的兴趣要低得多. 很少的学生在数学课遭受失败,而多数学生在物理课遭受失败. 在学习数学或科学方面的新知识时,学生大多对“新知识的实际应用”给予极大的关注,而“为了去完成作业和考试等应试任务”所占比例偏低. 也即丹麦学生学习数学与科学知识时,更注重学科知识的实用性,而非被动地受制于应试任务或目的.
当前不同学科的相互作用与融合的倾向越来越浓厚,数学和科学的跨学科领域涉及应用的、环境的、技术的、社会科学的等许多内容. 对于数学与科学的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丹麦中学生对应用性和实用性给予了高比率的重视. 在理解数学与科学之间的相关性时,学生几乎都认为数学学科影响着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发展,反过来,它们也会对数学的外部联系产生应用性的拓展. 他们比较关注在未来的学业和职业中运用所学的相关学科知识,其中,数学知识具有对未来学业和职业期望的最高相关性. 他们认为数学是与职业相关的,且期望在未来的学业和职业中运用数学,而与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相关性则次之. 丹麦中学生对数学与科学的跨学科教学有着较高的兴趣,学生对增加数学和科学的跨学科教学的态度是积极的,他们感到学习中开展的跨学科教学活动是有意义且有必要的. “学生认为数学是未来学业和职业的相关学科”与“学生对增加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合作的态度”呈正相关.
2.数学是“奠基石”,注重数学的联系性
绝大多数丹麦中学生认为“数学与科学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生在高中阶段努力学习数学与科学知识主要是为继续进行高层次学习打好基础. 众所周知,数学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丹麦的中学生也认可这一点,但他们发展智力和思维能力的更直接目标是为接受高等教育,他们以继续接受教育而荣耀. 其次,他们也理解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这些学科因为思维能力的运用、创造力的发展以及日常生活工具的提供使得它们在教育体系中获得的合理性. 丹麦中学生对校外环境中的数学与科学赋予较高的评价,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如读报纸、看电视、听收音机时,都会联系数学与科学的知识或方法. 丹麦有着很好的交互式展览的科学博物馆,因此大多数中学生经常参观科学博物馆. 在他们参观博物馆或实验室时,他们自然而然就会联系数学与科学的相关知识. 中学生对这样的非正式学习场所(如博物馆)中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和父母、朋友、同学在很多时候会讨论有关数学和科学的相关问题. 丹麦中学生经常在校外的数学和科学活动中汲取相关的知识,而这主要的来源是媒体或与同辈、家庭的交流. 而这也正是丹麦国民学校的目的,即与家长协作,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促使他们各方面的发展.
丹麦中学生认为对未来有着重大而深远影响的学科,居于第一位的就是数学与科学,接下来的是医学和工程学. 他们希望未来的学习是对高中数学和科学学科的进一步延续或拓展. 当然,他们认为医学和工程学的学习中也蕴含着数学和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涉及的是数学与科学的应用,这正是数学与科学的跨学科视点. 学生认为未来职业中的经济学、社会科学和牙科医生等也与数学或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意味着大部分中学生比较了解未来的学业或相关的职业领域,能够预见未来职业与数学和科学的相关联系.
无论是内容背景,还是学习环境,丹麦中学生对数学与科学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对数学和科学中与社会问题有关的知识有着较高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创造和维持兴趣,他们认为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丹麦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通过跨学科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学习兴趣,这应该是对教师的一个有意义的挑战.
3.数学是“把关者”,重视数学的跨学科性
丹麦中学生对未来的学业和职业比较关注,对许多主流学业和职业,认为数学是“把关者”. 丹麦中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合作和评价持有高度的认可,其中未来的学业和职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如果想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科学的重要性,那么高中数学教育的转变是必需的,丹麦高中教育借助了跨学科教学来实现这个转变. 杜威在他的名著《教育与民主》中强调,职业能使个人出色的能力与社会服务达到平衡. 丹麦高中的课程中包括职业导向的内容,尤其是职业高中,这也是学生对数学与科学的跨学科教学感兴趣的原因和培养途径之一. 学科性和跨学科性是数学教育的两个相关方面. 数学的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包括两个方面:横向联结和垂直联结,前者指跨学科的学习环境,后者指各学科的概念和思想的锚定. 这两个方面无疑应是跨学科教学的策略所在. 从教育立场来看,数学和科学的基于动机的兴趣激发和维持是解决学科之间割裂问题的重要工具. 数学应用经常需要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通过数学在科学上的应用来拓展数学、发展数学.
三、 丹麦中学的跨学科教学
通过跨学科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可能是一个伟大的挑战. 当教师和学生讨论学习中的难点时,他们希望了解其他学科,希望考虑哪些问题在交叉学科中是共享的,哪些是特殊学科的特殊问题. 在创设学习环境中,学生认为教师起到了关于教学内容的创造和维持学习兴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情境性兴趣,教师与学生讨论交流的话题变化以及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丹麦中学生对数学有着积极的兴趣,认为数学是重要的相关的学科,数学应用经常需要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等,他们对跨学科教学态度是积极的.
数学与科学为基于跨学科教学的兴趣培养开拓了新的视角. 丹麦中学生认为数学是有趣的学科,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在学生的学科概念和他们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态度上有与数学较高的相关性. 这样,学生的数学体验与他们的生活和未来相关,作为相关学科的数学概念因为与全球性挑战相关而被拓宽. 相反,利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数学与科学的跨学科教学,可以把学生稳定的数学兴趣引向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数学与科学的跨学科教学通过数学在科学上的应用来发展数学概念、完善数学方法、凝练数学思想,丹麦中学生认可不同领域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丹麦中学生对数学与科学的跨学科教学的兴趣,可以看出:通过增加跨学科活动的比重来提高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数学与科学的跨学科教学的改革途径是可行的,其中包括应用的、环境的、技术的、工作机会的和社会科学的等方面,这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 兴趣可以通过跨学科教学从一个学科拓展到其他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数学和科学课程中重要内容的合理编排和适当联结. 为了使学生在数学和科学中获得并发展兴趣,必须让学生明白这些学科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业和未来生活的.
四、启示
舒梅克(Shoemaker)在1989 年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定义:跨越学科界限,把多个学科课程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的教学. 在教育学文献中,跨学科教学有着多方面的含义,但共同的解释是:以一个学科为中心,选定一个中心主题,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展开对这个主题的加工和设计教学. 跨学科教学,意即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以主题或跨学科形式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慧. 跨学科教学可以优化学科间的融合与联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多学科视角和思维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以及多元智慧论的宗旨是不谋而合的.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由学生建构学习概念,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跨学科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应更有兴趣、更有意义.
从近年诺贝尔奖授予情况看,很多前沿成果是跨学科、泛领域的综合结晶. 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体现出既走向高度分化、又走向高度综合的显著特征,新的学科生长点与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中. 德国从2002年起就在新一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强调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概念. 德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学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必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持. 美国《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强调了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从学龄前到12年级的教育应使所有学生在学校以外的环境中认知和应用数学. 数学在跨学科教学中的核心作用也越来越凸现.
1. 数学――翘起未来的杠杆
众多的学科门类都曾发出耀眼的光芒:天文学的“热点”,物理学的“新闻”,电子技术的“眼花缭乱”,生命科学的“为人瞩目”,从来没有一门学科像数学那样默默无闻而又极其重要. 当前著名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价PISA测评(Programme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为各参与国家与地区协作监控教育成效的评价项目. 被誉为教育界“世界杯”的PISA主要涉及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领域,评价学生现实生活和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当代教育是否为学生准备了学校之外的数学与科学?为公民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为培养应对复杂世界的个人能力和一些特定的能力的需要,数学和科学的跨学科领域是极其重要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学生在多次大型国际数学学业成就测试(如SIMS、IAEP2、TIMSS、PISA等)和历次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都有不凡表现,[1]这使得国际上对中国的数学教育开始重视并研究. 北京大学张恭庆院士曾将数学的作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 自然科学和像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离开了数学,便无从产生和发展. 第二个层次是,直接应用于工程技术、生产活动. 第三个层次是,作为一种文化,对全社会的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民族数学修养的高低,对这个民族的文明有很大的影响. 从数学的应用看,第一个层次已开始受到重视;第二个层次,在生产中的直接应用比较差,社会上普遍不重视数学的应用. 工程技术人员的数学准备普遍不足,我们学数学的、研究数学的,工程技术知识又不够. 第三个层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作为民族一种普遍的文化修养,相对就更差了. 一定要改变“数学用处不大”的观念,树立“数学――翘起未来的杠杆”的科学观念. 下个世纪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更是数学技术的竞争,正如马克思所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
2. 数学教学――跨学科教学的轴心
越来越多的学校课程涉及数学的内容,数学和科学的教育整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理解以及对学业的态度. 在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将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列为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当前中高考应用问题考查的改革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这些都蕴含着以数学这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为核心的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此外,数学课程标准的四大模块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也给出了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载体和路径.
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有助于增强教师跨学科教学的意识,找准跨学科的切入点. 现行中小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学科与数学的联系,使得数学与科学的跨学科教学成为使然和必然. 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都将科学知识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美国阿瑟・ A・卡琳等编著的《教作为探究的科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书对科学与数学的联系做了比较精辟的分析,数学被称作科学的语言,它是人类探索、再现和表达事物的终极方法. 因此,它也是在调查、发现、模拟和交流有关客观世界的秩序和规律时所需要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强调:科学“要运用数学收集、处理数据,运用数学进行推理,以形成概念、定律和理论”. 《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1989)强调:必须让学生学会把数学看作一门实用性的学科,知道在现实世界中、在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中要运用数学. 科学是建立这种数学观再自然不过的学科了.
3. 数学教师――“杂家”的培养
学科综合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走势,跨学科教学是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提倡专家教师的培养,希望数学教师是数学教育的“专家”. “专家”要有专门的学问、深厚的专业知识,数学教师作为专家,就要有从事数学教育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但教师的知识不仅要“厚”,还要“宽”;不仅要“一专”,还要“多能”;不仅是“专家”,也应是一位“杂家”. 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学生是不同的鲜活的个体,面对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教师就应该有“多才多艺”. 数学作为多个学科的基础和工具,数学教学就理应成为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中心,数学教师也顺理成章地应该成为“杂家”式的复合型教师.
一、跨学科教学的背景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高中各学科课程逐渐走向分科和专门化,各学科特别是文理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有效的整合,这使学生的知识具有片面性,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提倡不同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整合学科知识、实际生活以及学生个人经验”。跨学科教学又被称作“学科交叉教学”“学科渗透教学”,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一学科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各学科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编制综合知识和能力网络。它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种新思路,是对教育目的的一种全新思考。它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展多元智能教学活动,将各学科有机组织起来,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
二、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常规教学中,教学活动都是分门分科进行的,教师“孤立”地教,学生“孤立”地学,这容易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孤立、死板,不懂得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通过跨学科教学,教师可以所教学科某一模块知识为出发点,建立其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对知识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知,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且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辩证思维方式的养成,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二)有利于拓宽教师知识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传统教学体系下,教师往往只专注于本学科知识的教学和研究,对学科外知识较少涉猎,这导致教师知识面狭窄,也使其实际教学能力受到制约,特别是面对某些学科交叉处综合性较强的知识时常感到“力不从心”,这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瓶颈”,使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专业形象下降,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施教师的跨学科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技能,且能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拓展教师的教学视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跨学科教学的途径
(一)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做好教学规划,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发跨学科课程资源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智能结构和学习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想开展跨学科教学也要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跨学科教学规划,将适合学生的多种智能学习资料进行合理归类。教师可根据需要随时组合利用教学资源,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以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物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与科学学习领域有较多的交叉知识,也与人文学习领域学科有较多联系,这为生物学科的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寻求跨学科课程开发的方式和途径,将其整合成本学科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这无论是对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二)跨学科听课和备课,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交流,建设跨学科教研队伍
跨学科教学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拓展和加深,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凭教师个体很难完成多学科的有效整合。因而,教师应该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和专家共同协作,建立跨学科教研和教学队伍,协作设计教学课题,组织教学活动,跨学科听课和备课,采取多种方式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交流。通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各学科教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将各自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展现出来,以供学习和交流。
(三)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强化和渗透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并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教学目标和验证教学成果,这是跨学科教学的落脚点。在生物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与生物交叉渗透的学科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灵感。例如,我们可以用物理震动周期概念解释细胞周期概念,寻求生物概念的类比;我们可以用地理有关气候、地形和陆地自然带分布的原理来解释生物种群的结构与演替,寻求生物现象的解释;我们可以用地理和物理中的压强平衡和气压梯度的原理来解释渗透吸水原理,寻求生物难点的突破;我们还可以通过地理中环境保护的知识来分析生态破坏,寻求生物价值观的传导……总之,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可以变传统单一的教学为多样化的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
跨学科教学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一种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因而,其教学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以全面反映评价对象。我们要坚持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通过多个维度、多种方式,动员多个主体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智能发展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总之,在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使教学能适合学生智能特点,并利于学生智能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诸伊诺.课程改革趋势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5).
[2]付阳玲.如何做好跨学科教学[J].考试周刊,2013(27).
[3]杨燕平,赵晶华.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科交叉渗透的途径[J].现代交际,2012(5).
作者简介: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也即需要进行跨学科讲授。“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鉴赏教学时,尽可能地进行跨学科讲授,学生对跨学科的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明显要高于对单纯的美术知识讲授。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下面我以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美术鉴赏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时,讲到私家园林,导入时我朗诵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使学生尽快进入到园林欣赏的情境中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广阔的文化情境。
然后指出:中国艺术讲究触类旁通,诗文与绘画往往互为表里。古代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之体现绘画意趣,同时也蕴涵着诗的情调──诗情画意。这景、情、意三者的交融形成了中国园林特有的艺术魅力。
接着板书:“远香堂”“听留馆”“夕佳楼”。播放课件:读图认识“远香堂”“听留馆”“夕佳楼”,感知江南水乡──苏州及园林,引导学生赏析: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花的地方,一处建筑物上的匾题为“远香堂”,另一处为“听留馆”。前者得之于周敦颐咏莲的“香远益清”,后者出自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一样的景物由于匾题的不同却给人以两般的感受。颐和园内临湖的“夕佳楼”,夕佳二字的匾题取意于陶渊明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游人面对夕阳残照中的湖光山色,若能联想陶诗的意境,则对眼前景物的鉴赏势必会更深一层。匾和联不仅文字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工艺形式也有多种。除了常见的长条形之外,还有蕉叶形的“蕉叶联”、“书卷额”、“扇面额”等等。它们犹如绘画上的题跋一样,把诗文乃至书法艺术直接组织到园林景观之中。
接着朗诵:《望江南》“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恹恹醉,长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指出:古人诗文中的美妙意境经常引为园林造景的题材,游人览景而涉文、因文而生情。圆明园内有“武陵春色”一景,即以摹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文意而把一千多年前的世外桃源形象地再现于人间。
组织讨论: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她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呢?讨论,指名说说,师板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总结: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渗透了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和自然美为一体。最后布置作业拓展:结合投影图片和唐宋诗词写篇关于私家园林的抒情散文。
肖春峰同学上交的作业写到:“依靠在亭柱旁,亭外时不时吹来一阵阵微风,眼前仿佛显现出文人逸士们,把酒言欢,风儿抚摩他们的长胡,也摇曳着亭外的一切生灵。偶尔有鱼儿跃水,溅起层层水花,冲洗着园林,也冲洗着我们的眼睛。”另一位时春玲同学也写到:“景醉人,静人心。晨光初乍,包涵些许朦胧,轻烟薄雾,隐隐约见亭边的江南女子,步脚袅袅,亭边一泓池水,映出佳人贤影。江南似水柔柔。黄昏,这是个过于煽情的词语。安详的老人半躺在亭内古木红雕制成的太师椅上,闲在地品一壶凉茶,渐落的红日光芒散在老人慈祥的脸上,构成古园独具的‘夕阳画卷’”。
毫无疑问,这些作业表达出苏州园林江南水乡、古典精致的感觉,学生也了解了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
实践证明,在讲课的过程中旁征博引,特别是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要首先讲授古代哲学。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因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有人说美术课像语文课,是美术课还是语文课有什么问题呢?这些知识看似和美术无关,但看重的是一种文化的、人文的氛围的熏陶,这和美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加强美术和人文学科的联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对展现美术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现美术课的学科魅力也有益处。任何学习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既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也有温故知新的作用。
如何进行跨学科讲授训练,是高中美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平时上课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抓住跨学科讲授的目的和要点
与其它讲课内容一样,跨学科讲授应进行调整修改,调整的重点应放在所要讲授的跨学科知识与美术教学内容要相关、准确上,切忌画蛇添足,偏题跑题,喧宾夺主。
2.平时思考和课堂领会相结合
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展览活动的时间,有意识进行跨学科欣赏,美术欣赏里的大多数艺术品都是充满了作者对大自然、对人生的赞美、留恋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慨和深沉的思考,这是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我们要在相关学科学习中去琢磨,去感悟,去和他们的心灵碰撞、共振,从而让我们的情感、思想和作者共鸣,获得鉴赏享受,并能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3.跨学科讲授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并行发展
跨学科讲授都是美术课的有益补充,二者合为一体,相互依托,共同发展。跨学科讲授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127-01
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音乐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使音乐课程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在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体育等都或多或少的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实践证明,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范围及深度又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和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尝试把音乐教学与其他基础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展开创新的翅膀,在万里晴空中尽情翱翔。
一、让音乐课堂教学与历史结合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让音乐欣赏(包括知觉欣赏、感情欣赏和理智欣赏)与历史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准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载体,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能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和形式,让学生在音乐美的感受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例如音乐欣赏《黄河大合唱》,教师就可以利用朗读录音带,首先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然后结合历史,讲述时期,“九•一八”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及其他沿海地区的历史事件。1938年秋,诗人亲临黄河沿岸,感受了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等现象,目睹了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深沉的船夫号子,仅用了五天时间,就写下了《黄河》诗篇。冼星海在1939年听了《黄河》诗的朗诵,用了六天的时间,完成了巨作。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后,听着激情洋溢的朗诵,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聆听欲望。这时再播放《黄河大合唱》,学生很快就会喜欢上这部作品,并模仿歌唱《黄河大合唱》。
在课后,鼓励学生进行二度创作,把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编成合唱与歌舞表演的形式,参加校际文艺汇演。最后,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文字资料,组织学生出版音乐墙报,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一系列的活动形式,突破了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代之以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让音乐课堂教学与美术结合起来
美术教育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音乐与美术本是艺术一家,教师更要尝试探索音乐与美术的融合之道。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往往会在没有任何语言提示或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直接被音乐所打动,产生情绪的起伏。汉斯立克曾说:音乐比任何其他艺术美更快更强烈的影响我们的心情。少量的和弦即能把我们带入一种情调,而一首诗必须用较长的解说,一幅画必须经过不断的沉思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反过来,在音乐欣赏中利用美术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驰骋想象空间,通过听觉触觉感观可以接触联想更直观、更生动的艺术形象。
例如: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时,教师让学生欣赏一组中国水墨画,让学生慢慢品味。播放到“江楼钟鼓”时幻灯片上打出的是夕阳西下小舟泛江的醉人画面;播放“月上东山”时,画面即换成夜色朦胧,明月升空的景象;播放“花影层叠”时,幻灯片则换上晚风吹拂,水中花影纷乱摇曳的画面;在播放“渔歌晚唱”的片断时,画面换成了月夜江面小舟,船夫摇橹歌唱的闲适神态。学生在画面带领下对音乐意境有了深刻的体会。接着,教师第二次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着眼睛静心聆听,并自由联想音乐中描写的迷人景象。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选材料,自选画法,听着《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画一幅以“春江花月夜”为主题的画。学生边听边画,把他们的一时感受流泄下来,学生深深沉醉在音乐意境中,描画出的画也特别能表达曲中意境。把优秀的画在班中展出,并把各班的优秀作品在学校公开展览,这样,学生在深化音乐作品的同时亦激起其创作欲望,而创作的作品又令校园文化多了一道风景线。
三、让音乐课堂教学与文学结合起来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和文学艺术是心灵相通的。在教学中有机地配合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法国音乐大师圣•桑说过:“音乐始于词尽之处”,一般人理解为音乐的意境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或用语言难以正确和完整地描述。在欣赏教学中离不开文学语言的运用,丰富的文学语言描述对音乐欣赏教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是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需要,是继承民族音乐精华的需要。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古诗进课堂”,通过古诗吟唱,也是更好地弘扬祖国民族文化教育一种非常好的做法,而古诗通过配上优美的旋律,更能有利于学生掌握古诗,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与外界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的。而所谓学科渗透是指有别于传统教学工作中将某一单一的学科进行封闭式的教学,而是将这一学科作为一个对象,通过综合运用其他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具体到高中历史的教学工作中则是指通过寻找、探索各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包括地理、思政、数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而从多个角度入手分析历史问题,促进对历史知识和学科的理解。
二、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分析
1.地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在高中历史的教学工作中需要通过对古今地名及范围变化的学习以增强学生历史空间的观念。例如,在学习近现代史时许多知识点都会涉及俄罗斯。但俄罗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名称以及涵盖的范围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在20世纪前夕被称为沙俄,之后又被称为苏俄、苏联,到20世纪90年代后又称为俄罗斯联邦。在这期间,其不仅经历了名称的变化,国家性质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只有明确了俄罗斯名称、国家性质随时间的变化才能提升对近现代史中相关知识的理解。其次,掌握地理知识中涉及我国疆域的概念,有助于在历史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史观以及爱国情怀。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中原王朝,尤其是宋、明两朝长期受到来自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的袭扰。在学习这一段历史时,存在民族英雄区分的问题。如果对我国地理概念有所疏忽则极容易将岳飞、文天祥等划归到民族英雄之列中。事实上,虽然岳、文两人在抗击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做出过巨大贡献,但从地理范围上划分,由于北宋和南宋两王朝仅仅占据了我国版图中的一部分,包括辽、金、西夏以及蒙古等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均属于我国地理范畴之内。因此,就不能单纯地将岳、文两人划归至民族英雄之列。最后,通过学习历朝政区面积的变化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央集权的理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已经明确指出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也随之不嗲炕。但如何才能形象地理解中央集权的加强呢?通过对历朝政区面积变化的学习,可以发现从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到明清以来的省、府、县制,最基层的县一级行政区划并没有发生变动。但县以上的行政区在数量上日益增多,级别也随之下降。从这种区划上就有助于理解中央对县一级行政区管理力度的加强。
2.思政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30-02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要具备合作研究、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和创造性地解决日益复杂的问题。因此,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实施跨学科教育,造就具有复合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创新人才,则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其培养的高等职业人才也必须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一专多能的实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同样需要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科研人员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跨学科学习的理论
1、跨学科学习的含义
“跨学科”主要指促进因日益专业化而孤立的学科之间进行整合,通常指多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包含思想的简单交流以至较大领域间的交叉联系,涉及教育与研究的概念、方法、程序、认识论、术语、数据,以及组织关系等 。“跨学科学习”是指综合运 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的学习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一方面人类知识总量激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另一方面,终身教育的思想和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相互割裂、不断细化的分科学习的弊端和局限性日益突显,从而引发出跨学科学习的。跨学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体系综合化、学生认识综合化和社会问题综合化 。
2、跨学科学习的意义
为什么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师的“专业道行”总觉得不够深,甚至评职称的科研论文还要找“”呢?原因在于天天面对专业或学科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日久生厌。长期面对相同的环境、相同类型的工作,使老师们产生了极大的适应性、麻木性、沉闷性,专业的条件反射已不能刺激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引起大脑的新意变化,从根本上激发不起内心的热爱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没有热情和兴趣,哪里来的求知动力,不能乐在其中,又怎能轻松地投入科研?没有兴趣怎可能转化为持久的意志?而跨学科的学习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可以产生新异刺激,激发人的求知兴趣和研究欲望。
而长期从事某一专业的研究和学习,容易造成“职业疲劳症”。活力和热情不足,思想境界不高,思维成为定式,跟着习惯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多元和创新。跨学科学习,可以打破专业思维定式和解决问题的单一模式,有利于各型思维的发散与聚合,提高创新能力。另外,用非专业的眼光和知识去审视某专业学科的观点和知识可以得出与专业教师不同的结论。同时更易发现问题。用非专业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解决某一专业的问题,除了有效外还创新了一种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嫁接、改装专业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薄发”。跨学科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研究素养,可以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学科的相生、相克、相斥、相补的对立统一促进个学科、各专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同时综合知识的增长又为我们撰写高质量、有个人见地的科研论文奠定看坚实的文学基础。现代成功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优化组合,能够促进某与专业领域的发展。跨学科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从而以独到的眼光、独到的发现和颇有个性的研究促进本专业的发展。
二、高职教师进行跨学科学习的途径
1、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通过自学进行跨学科学习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资料表明,近40年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和新发明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知识半衰期正在日益缩短,由最早的100年逐渐缩短至当前的3-5年。一个在某一领域很有学问或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在一定时间后进入知识半衰期,即使基础知识仍可用, 其他的一半新知识已经落伍。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的淘汰率上升, 旧的职业因过时而遭淘汰,新的职业因需要而不断产生,这就要求现代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 知识更新的能力。作为高职教师,在职业不断发生变动的情况,绝不是仅靠其职前的专业教育和师范培训就可以一劳永逸,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的能力,善于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才能与日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高职教师不放弃读书学习,通过自修自学其他学科的知识,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并在新的高度进行整合,既可以保持教学的“源头活水”,保持职业不倦不殆的活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 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增强了解他人和了解世界的能力, 学会理性地思维,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念。
2、通过学科交流和培训进修进行跨学科学习
高职院校可以采用院内和院外两种方式进行跨学科交流。院内教师间的跨学科交流利于开拓教学、科研的视野,激发教学、科研的活力,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团队合力,提升学院的凝聚力。校方可以聘请外校的一些专家名师来学校进行讲学,鼓励教师参与校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获得新观念和新信息,扩展知识面,活跃学术氛围。
将教师跨学科学习与培训进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为青年教师制订交叉学习的培养计划,在专业叉学习计划中,列出跨学科的选修课,让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按需选修。跨学科进修经历还可作为人才评价、职务晋升的一项考核指标,从制度上激励教师进行跨学科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仍普遍存在着学历层次较低、职业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较差等现象,高职院校应依据自身条件和需要,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提高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对专业教师应创造条件,分期分批进行跨学科的进修提高,鼓励高职教师树立终生教育的思想,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素质。
3、通过互相听课交流实现跨学科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分科教学已相沿成习,已经成为了一种思维和行为定势,很少考虑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是一种画地为牢僵化封闭的教学模式,禁锢和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由于受到传统单一学科和专业培养模式的局限、传统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限制,高职院校教师不善于也不习惯与其他学科的人员进行交流。高职院校的教研活动大多是相同学科之间教师互相听课,不同学科教师之间教学活动中的交流很少,其结果导致教师因视野狭窄,而使教学活动缺乏活力。其实,教师不一定只听自己专业的课,跨学科多昕听别人的课,借鉴别的学科教学的长处,吸纳对自己有益的营养,对增强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首先,跨学科听课有助于开拓视野,借鉴别的学科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其次,跨学科听课有助于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相互贯通,教学中,恰当引用其他学科与本学科教学的相关内容, 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后,跨学科听课有助于教师教学思维的拓展。不同的学科,由于其课程特点的不同,任课教师的教学思维也不会都一样,教师跳出自己学科教学的圈子,听一听、看一看其它学科教师的教学,博取众长,可增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控的能力。
三、小结
高职教师应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借助跨学科的学习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开阔研究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高职院校也要为教师跨学科学习提供制度、人员、资金、设施等方面的保障,促使教师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提升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应用型的高技能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2]叶桂芹,李红宇,张良平:借鉴国外跨学科合作经验促进我国高校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