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邮政挂职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院确立了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并重发展的理念,形成了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两个轮子一起转的良性发展格局。具体体现在:一是学院领导“一岗双职”,学院领导班子全部兼任培训中心副主任,从领导职责层面的设计上,使继续教育和高职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是继续教育职能部门专业化,学院相继设立了培训部、中邮网院运管中心、成人教育部和职鉴办公室,有利于持续深化推进相关领域的继续教育发展。三是教学系部“双职双责”,在常规的教学专业系基础上,又设了业务部,赋予其继续教育的业务发展职能,系主任同时是业务部主任,双职双责,形成了“一套人马”同时支撑继续教育和全日制教育的组织架构。
(二)探索建立“研培教”联动运行机制
学院集科技研发、在职培训和高职教育三项事业功能于一体,实行“数块牌子、多项功能、一套人马”的运行体制,形成了科研、培训和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研培教”联动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向在职培训转化,在职培训向高职教育辐射,以及系统提升教学师资核心能力的问题,强化了校企融合,推动了高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内涵发展。“研培教”联动运行机制具体包括:一是科技研发支撑在职培训。石邮学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系部师资为主体,在服务企业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不断汇集成功案例,用于策划培训项目、开发培训课程,使研究成果方案化、课程化。二是在职培训辐射高职教育。学院实施的大量培训项目,不仅为教师了解邮政企业实际、跟踪业务发展搭建了平台,而且便于将企业对员工素质的最新要求、业务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技能鉴定的最新标准等培训成果转化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师资一体化支撑“研、培、教”。学院在发展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过程中,通过国内外进修考察、项目研发、承担在职培训任务以及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等途径,培育了一支能教学、能培训、能科研的“双师三能”的教师队伍,教师在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参与企业科学研究,从事培训项目开发。
(三)建立先进的邮政远程教育平台及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
首先,面向企业管理和员工学习需要,构建中邮网院专业化、全覆盖的体系架构。一是搭建了集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在职学历教育、知识技能竞赛、知识资源服务、咨询服务等于一体的立体化学习体系,全面服务员工学习发展。二是实行网络学院和五大专业分院的两级架构,全国中心和省中心两级管理。三是建成了由“全国中心-省中心-学习点”组成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其次,创新混合式、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为业务快速发展提供支撑。根据不同专业的培训特点和需求,针对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和重要程度等要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训方式。如网上培训与集中面授相结合、网上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线测试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方式;在集中培训班同步录制课件,通过中邮网院快速推进大规模培训的“集中转远程”方式;在网上学习基础上反复在线测试练习的“以考促学”方式等。同时为确保培训效果落地,积极探索了基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的“学习运营”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最后,完善运营支撑体系,确保远程教育培训的专业化运行。学院作为全国中心,专门成立了由项目开发、资源管理、技术支持、课件制作、Call-center等部门组成的中邮网院运行管理中心,组建了一支近百人的业务、技术支撑团队,建立了完善的运行管理规范,为全网远程培训运行、管理、技术等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岗位培训体系
“三位一体”的岗位培训体系建设模式具体包括:一是根据企业战略和业务发展要求,梳理企业管理、业务、营销、技术、生产等五大岗位序列,搭建可视化的岗位培训体系框架,分层次规划岗位培训体系。二是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企业战略和文化为导向,结合行为事件访谈法、岗位关键任务分解法等技术手段,建立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三是按照岗位员工职业发展要求,将岗位培训划分为岗位资格性、适应性和提升性三个层面和阶段,搭建培训成长阶梯。四是根据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分解岗位员工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点,将其归类合并成模块化的课程,开发岗位学习资源,员工在不同的岗位发展阶段,学习相应的培训资源。五是建立“岗位培训、考试认证、资格管理、适应性培训、晋级培训”的标准化、常态化岗位培训模式,形成培训、考核、认证、上岗和待遇一体化的培训驱动机制,满足员工入职、上岗、转岗、晋职和素质提升等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需求。
(五)加大品牌培训项目研发和推广
学院充分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把研发品牌培训项目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学院已形成领导力、支局长支行长、营销人员、GLM国际物流师认证等多个品牌培训项目,提升了自身的支撑能力与价值内涵,也赢得了更广范围服务企业发展的机会。品牌培训项目打造的模式具体包括:一是前沿的培训理念。学院通过参加ASTD会议、派师资参加培训与课程认证等形式,及时将前沿培训动态和国际最新理念应用于培训项目的开发。二是专兼结合的项目团队。团队中既有以高职院校师资为代表的教学设计专家,也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专家。同时面向高端人群的培训项目,还有必要与有实力的咨询机构合作,提升项目的品质与质量。三是需求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课程开发前期,通过岗位标准研究、跟班观摩学习、岗位测评等多种形式,从组织、岗位和个人三个维度进行需求分析,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流程化的培训组织方式。针对岗位人群特点,制定不同的培训组织方式。面向一线岗位人员,考虑到其人员数量多、地域分散的特点,采取“远程学习+集中授课+作业提交+考核认证+网上分享”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面向中高层管理人员,采取“测评诊断-集中培训-行动实践-总结分享-内化提升”五段式的运行流程。
(六)构建全网共建共享的资源体系
加强资源建设,满足大规模教育培训需求,为员工提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学习资源,是继续教育的重点工作。邮政集团资源建设委员会常务办公室设在学院,学院充分利用这一职能,建立了“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全网共享、定期评优”的资源建设管理机制,加大了资源开发力度,有效缓解了大规模教育培训需求与资源建设能力不足的问题,也从根本上实现了从多头低水平开发、局部使用到集中优势开发、全网整合共享的转变。资源建设与管理的模式包括:一是统一规划资源建设,引领资源开发。制定全网教材课件资源建设规划和年度资源开发计划,常务办公室采用公布计划、明确标准、全网申报、择优遴选、专题立项开发的方式,集中优质的师资团队开发教材和课程。二是建立全网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研究制定了集中课程标准和邮政远程培训课件制作标准,为全网资源共享打下基础;中邮网院搭建了全网资源共享平台,对全网课件资源进行归集、评估、与授权共享;建立了常态化的课件评优共享机制。三是拓展资源涵义,通过网院为员工提供丰富的资源服务。将资源分为知识、智力与数据资源,形成了案例、业务规章制度、企业标准、电子图书期刊、高端讲座等丰富的在线资源库。
(七)推动继续教育成果转化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建立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衔接的动态专业建设机制,如何根据岗位标准进行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建立校企融合,形成使人才培养工作与服务企业功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学院及时将培训课程、科技研发、鉴定标准等继续教育成果反哺高职教育,实现了高职教育与企业需要的高度融合,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所学”与就业岗位“所需”的矛盾,极大提升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推动过程中,做到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的一致化、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一致化和校内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一致化,提升了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学生被作为“准邮政人”进行培养,学习内容与就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有效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同时良好的就业率又使得生源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形成了产教的良性循环,极大地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
(八)建立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激励与考核机制
为使优质教育资源向继续教育倾斜,鼓励教学系部和优秀师资从事继续教育项目策划、课程开发及教学改革,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和考核手段。一是制定教师激励措施,提高继续教育课程课酬系数、评选培训师和高级培训师、将承担培训课程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工作考核的加分条件、选派师资参加国内外相关领域高端培训和到企业挂职锻炼等。二是制定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对业务职能管理部门和教学系部分别进行考核,在给教学系部的绩效考核指标中,除了下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指标外,还同时制定了继续教育绩效考核指标。这些机制的建立,吸引了更多优秀师资从事继续教育工作,鼓励引导了教学系部重视并抓好继续教育工作,激发了管理干部和教师的潜能干劲。
二、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在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方面的经验
第一,学院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资源有效配置、师资能力培养、考核激励到位、校企深度融合等深层次问题,实现了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两个轮子一起转、并驾齐驱、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激发了办学活力。
第二,学院构建了集岗位培训、职业鉴定、在职学历教育、知识技能竞赛以及知识资源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培训远程平台,创新了继续教育模式,破解了百万员工教育培训难题,也为高职院校服务行业企业拓展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第三,学院“研培教”联动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向在职培训和高职教育的转化,在职培训向高职教育的辐射,以及教师“一身三责”核心能力提升的问题,强化了校企融合,推动和引领了高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内涵发展。第四,学院“岗位标准+个人成长阶梯+学习资源配置”三位一体的岗位培训体系,有效解决了企业教育培训的驱动力问题,促进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木本”业务,成为服务企业发展的长效抓手。第五,建立了“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全网共享、定期评优”的培训资源建设管理机制,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学习资源,也促进了高职院校共享企业培训资源,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非常感谢杨总和市场部,让我迈出从技术人员到管理人员过渡的第一步。四月初,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完成了《2002年一季度黔东南州市场经营分析报告》。该报告从用户数、通话结构、收入等方面对黔东南州2002年一季度经营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尤其详细的分析了“16元封顶”活动对收入的影响,这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准确、详细的数据依据。第一次进行市场分析,报告中难免有不足之处,但在全州一季度经营分析会上,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给我极大的支持。为我今后作好市场部的工作增强了信心。
作为市场部分管计费中心的副主任,我尤其要感谢计费中心的所有同事。在他们的理解、支持、配合下,我们先后完成了“16元封顶”活动计费程序的修改,BOSS的割接,邮政代办的全州联网,虚拟营业厅系统的测试和各县公司的操作培训,配合省公司完成计费月更改的测试,全州营业传输方案的编写等工作。在4月17日至18日的BOSS割接工作中,我带领计费中心全体人员,在省公司人员的配合下,连续工作,提前完成了割接任务。18日下午试营业,一切正常。
8月份,我针对计费中心的工作,建立起每月一次的会议制度。会上对上月的工作作出总结,提出下月的工作计划和安排。通过这样的形式,给全体人员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为下月的工作开展打下基础。同时,对计费中心报表、文档管理进行规范,尽量避免报表、文档管理混乱不清的现象。为公司的经营活动提供及时、准确的分析数据,为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近一年的工作,我深深的体会到,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的重要。由于自己所处位置的改变,我开始以另外的角度思考以前的工作,发现之前的一些不理解,甚至误解都来自于相互间的不了解。特别是计费中心和市场部之间的工作衔接上更是如此。为此,我特别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工作,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在工作初期尽量消除不必要的误会。“沟通从心开始”不仅仅是公司的服务理念,同时它也是我的工作理念。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宗旨,才使得BOSS割接得到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BOSS的割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穗县有在外务工青年32235人,占青年劳动力53.7%,返乡创业青年1352人,占青年劳动力2.25%。在返乡青年中,从事种养殖业386人,占返乡创业青年28.55%;从事农产品加工业152人,占返乡创业青年11.24%;从事个体交通运输业258人,占返乡创业青年19.08%;从事餐饮服务业365人,占返乡创业青年27%;从事其它商业行业191人,占返乡创业青年14.13%。在从事不同行业的返乡创业青年中,小学文化18人,初中文化1184人,高中(中专)文化137人,大学文化13人,分别占返乡创业青年的1.33%、87.58%、10.13%、0.96%。
二.主要做法
1、积极帮助协调青年创业资金困难。为充分发挥好共青团组织助手后备军作用,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创业青年解难,我县共青团组织按照团省委与省直部门联合下发的四个文件要求,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帮助创业青年协调创业贷款资金,为其解决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困难。一年来,我县共青团组织共为我县创业青年协调创业贷款36人272万元(其中:信用联社193万元,农行74万元,邮政储蓄银行5万元)。
2、积极为创业青年争取政策帮助和扶持,根据国家政策对不同行业的支持力度,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为创业青年争取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一年来,共从农业、畜牧、水利、扶贫等部门为创业青年协调创业无偿扶持资金19.1万元,从共青团系统争取4.7万元。
3、积极为创业青年搞好技术服务协调工作。一年来,共协调涉农部门为我县青年创业基地免费提供技术服务260余人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近10个。
4、积极创造条件,为创业青年开展创业培训工作。一是积极聘请三穗籍成功企业家和优秀创业青年为我县创业导师,免费为创业青年开展创业培训;二是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免费输送我县创业青年在省外学习培训;三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利用其部门培训资金聘请专家为创业青年进行技术培训。一年来,我县礼聘创业导师16人,共为我县创业青年免费开展创业培训5次,受益青年近200人次,共争取各种资源免费输送创业青年到省外学习培训3人,共协调部门培训资金1.6万元,培训创业青年500余人次。
三.取得的成效
一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下,我县创业青年日益增多,创业整体成效明显,涌现出了一批青年创业成功示范典型,如创办桐林六合门业肖高寿、吉洞养殖场养鸡大户杨偈浡夫妇、长吉乡半坡养殖场养猪大户姚发德、台烈颇洞种养殖场种养殖大户杨再友等,他们的创业成功榜样,掀起了我县青年创业热潮,为促进我县更多青年创业起到积极有效推动作用。
四.存在的困难
1、部门协调工作困难,部分部门因对青年创业重要性认识不够,省里相关支持返乡青年创业文件要求到县里难以全面兑现和落实。
2、单位人少事多(编制4人,在编3人,在岗1人,另两位同志抽调到州里学习),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和交通工具,给工作开展带来很大困难。
3、创业青年申请创业贷款难。虽然省里联合下发了多个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贷款专门文件,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些具体问题与文件存在难以完全统一的情况,使部分青年创业所需贷款难以得到具体落实(如:大学生创业贷款,因与农行签署的合作协议是指农业户口,另外如联户担保在我县一直没有开展)。
五.下步打算及建议
1、加强向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团组织的汇报,进一步为青年创业争取政策扶持,为返乡青年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2、进一步做好与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最大限度争取各部门对返乡青年创业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方面支持,帮助创业青年最大限度地解决资金、技术困难。
3、进一步提高共青团干部队伍的服务意识和水平,为创业青年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努力践行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根本宗旨。
任副职表态发言1尊敬的A总经理、各位同事:
首先非常感谢A总经理和大家对我如此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一、我对x及我的岗位的认识
近几年,x公司及员工在公司A总经理的带领下,取得不菲的业绩和效益。一个是效益显著,另一个是在行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第三是市场稳定扩大。在今年的经济危机中还能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步伐,这些都离不开A总经理的领导和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
近三个月来,我在这里,通过熟悉情况,与大家的沟通,我觉得还是比较愉快与顺畅,没有障碍,更没有隔阂。使我对我们的公司,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了更深的感情。来到x公司,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挑战,一个新的机遇,我感觉自己现在像是一个考生,面临着的考题就是,如何把公司发展的更好,让公司取得更大的业绩和效益,让大家得到更多的利益。我现在就任副总这个职位,深知这个位置的重要性。所以说,我也只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只有更加恪尽职守,踏踏实实,勤奋工作,毕尽我的全部精力,以求不辱使命,也只有这样,才能回报A总和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二、x与我的关系
在感到荣幸的同时我也感到了不小的压力,同时也有很多的感想。
一是,我来到x,是机遇的选择。我不改变x公司,x公司也不因我而改变。也就是说,x公司还是x公司,A总还是A总。我的到来,只能为x增加一丁点的力量。我的到来,无从改变x的性质,也不可能改变x的性质。二是,x公司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不能因为我的到来,而不有所进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的到来,是为了更好。A总委我于重任,希望我能把公司从经验管理型的企业转变为规范化管理企业,我感觉任务艰巨性。我希望能与大家一同努力,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三是我的到来,我们能在一起工作,是一种缘分,因此感到非常的荣幸,也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也还需要你们的支持。希望大家能感觉到,公司多了一个管家(管大家)。多了一个助手(帮A总做些事)。多了一个朋友(大家的问题,在我这里能够得到更好的沟通和解决,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工作能够更加舒心和顺畅)。总之,希望我的到来,x还是原来的x,只要公司能够更好些,能够发展的更好一些,这就是我的最低希望和要求。
三、我要做的工作
我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尽管如此,我还是会尽我所有,尽我所能,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我全部的力量。在今后的时间内,我将和在座的各位同仁一道,严格遵照公司章程和公司发展目标,以公司以往的管理经验作为基础,以抓好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市场为抓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设,把各项工作做好,为公司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共同奋斗,努力把公司的各项工作做好,完成既定的各项工作指标。这也是我的职责,义务和使命之所在。要做好工作,我相,我首先要以身垂范,将各项工作首先细分,抓住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面面俱到。,特别是要务实求真,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扎实地工作,共同做好以下几点:
1、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公司的管理程序,使公司的管理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特别要以身作则,确保公司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2、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董事长和总经理当好参谋和助手。
3、从员工的利益出发,关心员工的生活,使大家更加安心在x工作,身体健康,把工资拿回家去。
4、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认真抓好设计、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市场工作,使公司的生产、经营和技术水平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5、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
6、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对外业务联系,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客户信任和满意,使公司的名誉与声望不断提高,增加经济效益,。
这就是我对我的工作的最低要求。
四、对大家的希望
工作是做出来的,而不想出来的.更不是靠空讲出来的。再好的工作计划,如果没有员工的执行能力,就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也希望大家能配合我,充分发挥你们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团结、加强沟通,把握好工作的进展,协调好各个环节。今天参加会议的,都是公司的管理层人员,我希望大家能站在管理层的角度,带头践行:爱岗敬业、高效管理、拼搏进取、努力工作的企业精神。
一是理解公司管理和工作的需要,模范遵守公司管理的各项管理规定和要求。(今后,规范化的文件档案工作会相对多些)。
二是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该管的要管好,该说的要说出。每个岗位都有存在的必要性,都有相应的责任、权利、义务和要求,但同时也有相应的酬金,大家要理会到这一点,尽好自已的责任。
三是要上下沟通、上传下达。向上表达职工的述求,向下解释公司的规定,问题要解决在一线,鼓动在一线,激励在一线,迸发在一线,化解矛盾,凝聚团结力。
我坚信,有公司总经理的正确领导,有公司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会把工作做好,A总交给我们的任务(不是我一个人的任务),也一定可以完成。
任副职表态发言2总经理、各位同事: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如此的信任,这样的支持我就任常务副总这个职位,我深知这个位子的重要性,它包含着大家对我的信任与期望!
能够得到大家的信任是我的光荣,通信行业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现在公司的领导及员工在公司总经理的带领下取得不菲的业绩和效益。在去年的经济危机中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步伐,这些离不开公司总经理的指导和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接受这个职位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也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感到荣幸的同时我也感到了不小的压力,今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挑战,一个新的机遇,我感觉自己现在像是一个考生,正面临着的考题就是如何把公司发展的更好,让公司取得更大的业绩和效益,让大家得到更多的红利。或者说我现在就像一个等着接力的运动员,前面的领导已经把蒸蒸日上的公司交到我的手里,我该怎样让公司在我这一棒跑的更快,发展的更好,这是对我的一种检阅,一种审视,一种挑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恪尽职守,踏踏实实,勤奋工作,毕全部精力以求不辱使命,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回报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未来的时间,我将严格遵照公司章程和公司发展目标,以广州电力通信工程施工和电力通信维护为基础,以外省电力市场及集抄业务为辅,抓住机会,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设,提高企业平台,完成今年计划目标,为下一步公司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想和在坐的各位同仁一道,共同奋斗,努力把公司的各项工作做好,完成既定的各项工作指标,这就是我的职责,义务和使命之所在。
我伸知自己的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尽管如此我还是会倾尽我所有,尽我所能,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我全部的力量。我相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相信有付出必然会有收获。我想,只要我努力践行:“爱岗敬业、高效管理、拼搏进取、创新争雄“的企业精神,努力扎实地工作,工作就一定会有成效。我坚信,有公司总经理的正确领导有公司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目标任务就可以完成,也一定可以完成。我希望在明年的这个时候,得到的掌声比现在更多,更热烈,因为你们的肯定就是给我最大的褒奖。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将铭记今天,我将忠实履行我的诺言!
谢谢大家!
任副职表态发言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现在,根据会议安排,我作一个简短表态发言。
首先是真诚感谢。感谢省公司领导对我长期以来的关心和关注,培养和信任。感谢市局领导班子对我长期以来的关注和培养,锻炼和塑造。感谢在座的各位同事、朋友长期以来对我工作的帮助和支持,理解和关心。
在这里,我最想说的就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支持,才取得了今天的进步,进步的取得,与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朋友的理解、支持和信任是密不可分的,是紧密相联的,在这里,我首先要真诚地感谢省公司领导、市局领导和在座的各位同事、朋友。
其次是自我要求。新的岗位、新的职务是一个新的起点,但更是一个新的考验,在我的面前仍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在这里我对自己提几点要求。
1、始终坚持在省公司的正确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2、始终紧紧团结在以局长为核心的班子周围,顾全大局,服务全局,团结拼搏,和衷共济,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与大家一齐把晋城邮政的事情做的更好。
3、始终牢记职务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
多一次岗位、职务的变动,就意味着责任的重大。对我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就是全心全意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对得起省公司党组的信任,对得起市局班子的支持,对得起广大干部职工的关心。
4、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有什么样的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效果,我要继承和吸收晋城邮政多年来的优良传统和好作法,并注重创新,进一步探索更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我将在省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以局长为班长的班子的领导下,与班子成员一道,与广大干部职工一道,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抢抓机遇,顽强拼搏,取得胜利,以优异的工作实绩回报省公司党组的信任,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爱护。
任副职表态发言4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组织上任命我为x。
首先,我衷心感谢x党政的信任和关心,给予我这个展现自我实现人身价值的平台,感谢各位领导的器重和厚爱,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任命我担任这个领导职务,不仅是对我的一种认同与接受,更是x党政对我的希望和重托。坦率地讲,担任x职务对于我来说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因为作为x的领导,层次更高了,工作站位更高了,工作职责更大了,工作思路更广了,对于这些不同的变化,我都必须从头学习,必须向在座的各位虚心地学习,向实践学习,敬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多予支持和帮助。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坚决服从x领导的决策决议,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组织保持高度的一致,同时加强学习,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发挥好副职的参谋、助手作用,坚决维护、执行x长的各项决策,工作中做到到位不越位,与班子其他成员搞好协调配合,积极献言献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集输站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我有决心,x党政的坚强领导下,在x的正确带领下,各位同事的齐心合力,我们圆满一定会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向x党政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谢谢大家!
任副职表态发言5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在今天所有被提拔的干部中间,我是进入开发区的时间最短的一位,可以说是一个新人。
我的第一学历是中专,而我通过自学,现在的学历是大学本科;我原来的身份是事业单位普通工作人员,后来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再后来又成长为一名公安派出所的所长。期间多次被组织派往局等重要岗位挂职锻炼,还被县委组织部借用工作近两年,曾两次参加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两次入围县局副局长人选,去年11月份进入开发区工作。这一路走来,得到了身边领导和同事的充分认可。回望过去,我想之所以我今天能站在这个台上作表态发言,靠的是组织上的关心培养,靠的是领导和同事的信任支持;靠的是虚心学习、用心工作;靠的是踏实做事、诚信待人。
刚才,会上宣布了组织上对我的任命,在此我衷心感谢组织上对我的信任和关心,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器重和厚爱,感谢同事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这次任职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认同与接受,更是一份希望和重托,让我有机会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为服务,为添彩。同时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和考验。我将把今天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尽快进入新的角色,勤勉尽职,扎实工作,有所作为。
在此,我作四个方面的表态:
一是勤学。要深入学习拆迁安置和国土岗位相关业务、学习有关政策,注重调查研究,在学习与实践当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领导能力。 。
二是务实要多着眼全局谋大事,多立足本职抓落实。坚持实事求是,发扬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做到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重实绩、办实事、求实效。
三是团结。要讲团结,顾大局,找准坐标,当好主要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与班子其他成员坦诚相待、团结协作、有功不居、遇过不推、补台不折台,尽心尽力做好分管工作。。
四是廉洁 要自觉遵守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清清白白任职,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大家监督。
一、校企合作工作相关成效介绍
(一)2008年,学院与A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开启了人才培养方面的初次合作。
(二)2009年,A公司首次开展校园专场招聘活动,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当场赢得了A公司的青睐,为后续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2010年,学院第一次开设A公司订单班。学员经过学院老师推荐,公司笔试、面试和复试等非常严格的考核环节,最终确定入选资格。该批学员已于去年7月份陆续进入公司实习,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经过近一年的试用,09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就被公司提拔为基层管理人员,崭露头角。
(四)2011年,A公司“校内实训基地”成立。该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经营平台,由学生自主经营。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基地完成收件2000余票,派件3100余票的快递操作业务,实现出发业务销售额40000余元。运营状况不断改善,业绩逐步提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从单纯服务于校园向周边商圈辐射)。
(五)2012年5月10日,第二届订单班成立。在第一届合作的基础上,本届订单班全体学员在入班之时均与公司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学员将全面接受公司内部相关培训,和校内指导老师的专项辅导,毕业后须供职公司三年,并且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尝试。经过半个月来的校企双方反馈,本次进入公司实习的20名学员,全部表现非常优秀,甚至出现了公司内部各部门争抢学员的喜人现象。
(六)2012年 6月份,公司专项奖学金项目正式落户我院,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影响力。经过几年校企友好合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按照A公司集团总部在全国设置奖学金要求,我院积极申请,成功通过了“A公司奖学金项目”的评审,从今年开始实施总额若干万元的奖学金合作项目,这也是该公司在本省唯一一所高校设置专项奖学金(全国仅十所院校获得)。
(七)2010年,该校企合作项目成功列入省教育厅“现代学徒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
(八)该校企合作项目赢得了行业主管单位的高度重视。在第二届订单班开班仪式上,快递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省邮政管理局负责人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做了非常精彩的点评。他认为,中国快递业的发展水平要提高,必须从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入手,该订单班具有重大探索意义,并表示会将该模式向行业重点企业推广。
二、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认识
(一)中国高职院校发展必须开展校企合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传统的闭门造人的做法已经过时,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作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乃至高职教育改革将起到核心作用,人才培养的时间将前移至学生进入大学开始,空间将外延至企业和社会,不再是学校一方唱独角戏。21世纪是供应链时代,人才培养也必须整合多方资源,做到培养平台开放、资源共享、多方共赢。
(二)校企合作对教师个人能力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要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熟练、视野开阔的教师队伍。在校企合作中,教师可以利用企业平台,拓宽自身视野,能够学习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从而不断地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来,为教学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我本人在近几年的校企合作工作中,受益匪浅。能够将企业的用人要求和用人标准第一时间传递到学校和学生,让学生及时积极应对,克服学生毕业时择业盲目的弊端。同时也让自己与企业发展做到同步,用企业的管理理念教育学生。
(三)校企合作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新问题。校企合作既存在社会认知度不高(比如家长乃至社会出现反对声音)、在政策和资金扶持方面缺乏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的情况,也存在学生主观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急于求成、眼高手低)认识不足从而影响合作效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企业对学生的表现高度认可而要重用时,学生单方感觉不适应而提出离职的现象,企业和指导老师这时往往感到心有余而无力。
三、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一)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具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性的思考
当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随着中国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多地源自于对人才的缺失。人才培养不是一顿饭的工夫能解决,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同时又是一项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和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世纪课题。它必然要依靠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共同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唱主角的校企双方,必须有魄力、有胆识、有远见,才能共同推进。
(二)校企合作要成功推进必须选择行业领军企业
一流企业创品牌,超一流的企业做标准,校方必须从行业中选择做标准的超一流企业即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合作,并与企业进行充分的交流,达成广泛的合作共识,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合作,这样才能实现高起点、高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校企合作应该实行项目负责制
校企双方达成合作共识后,还必须组建项目团队落实重点合作企业的重大合作项目,我院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尝试。
(四)校企合作需要更好的外部环境
学校、企业、政府需要为此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同时还要积极宣传,营造一种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取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最大认同。
(五)校企合作需要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校企关系要实现深层次的融合,向伙伴关系深入发展。校企双方可以积极探索共建教学师资团队,共建专业,共建教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招生,股份制办学等合作模式。
(六)校企合作的中心任务是“企业文化进校园”
将企业文化引人校园,让学生一进象牙塔就开始被企业文化熏陶,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为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凝聚归属感。
四、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展望
(一)继续完善“A公司订单班”的运行机制,保障项目更加有序地实施。在校企合作协议框架内,逐一完成双方开展的各项合作项目。
(二)探索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快递方向)的双师型团队,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和行业管理者加入物流管理专业(快递方向)建设的团队,对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对当前国内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论证,逐步完善物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三)组建《快递实务》课程的“双师型”团队,与A公司共同开发《快递实务》课程的教材,实现该课程与“快递员资格考试”培训对接。快递与物流既有联系又有业务特点上的区别,而快递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高技能型人才出现巨大缺口。为此,急需开发符合中国快递业发展现状的专门性教材。
(四)每年坚持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笔者将继续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积极加强对行业业务知识和行业管理方法的学习,并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切合教学实际的授课方案和方法,实行“校内课堂教学、校内公司门店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与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五)不断总结校企合作工作的经验,为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全面推广提供借鉴。在自身工作的同时积极学习学院其他部门有关校企合作工作的交流,并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展开校企合作广泛交流。
如今,高职院校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经济发展必须依托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承担了这个社会重任。高职院校发展的好坏,培养的人才适不适用,符不符合企业需要,则是学生、家长、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拷问的尖锐话题。作为高职院校一名专职教师,特别是负责校企合作的身份,认识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加快推进日照港(含岚山港区)的改扩建工程。搞好港口配套铁路、公路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拓展港口腹地。对非经营性公共航道、避风(避难)锚地、航标、由政府还贷兴建的跨海桥梁及海底隧道、陆岛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用海,免缴海域使用金。
2、加快*经济带公路建设。省里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国道、省道养护资金,优先用于*经济带的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到“十一五”末,使*地区的公路密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3、加快京杭大运河济宁至枣庄段航道提升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疏通支流,扩建码头,配套路网,实现内河交通的有机联结,延伸运河物流的纵深腹地。
4、在*经济带率先开展“一卡通”试点工作。尽快确立试点城市,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充分发挥山东省农业与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站作用,依托山东网通等农村信息化服务联盟的硬件及技术优势,在*经济带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惠农。
5、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经济带的大型病险水库,省以上补助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提高到60%。中型病险水库,省以上补助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45%,其中对达不到县级最低财力(支出)保障线的财政困难县(以下简称“财政困难县”),补助比例提高到50%。对临沂、枣庄两市小Ⅰ型病险水库,省级按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小Ⅱ型病险水库每座省级奖励20万元。对日照、济宁两市小Ⅰ型病险水库,省级按工程总投资的30%给予补助,小Ⅱ型病险水库每座省级奖励15万元。
6、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优先将*经济带的大型灌区列入国家投资建议计划,对*经济带的大中型灌区省里视资金情况给予积极支持。节水工程建设,按总投资的1/3安排省以上补助投资。
7、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小型水源、田间灌排体系、机电泵站以及为灌排服务的小型河道等工程设施的修复、新建、续建与改造,省以上财政按照工程总投资的30%给予补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安排的泵站更新改造、机井、桥涵闸建设,省以上财政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不低于70%。对*经济带中的欠发达县取消县级配套资金,改由省财政承担;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省以上财政按每人1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8、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对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型河道治理工程和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以上的省际边界河道治理工程,按总投资的40%安排省以上补助资金;对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市河道治理和枣庄、临沂、菏泽市省级规划内的中型河道及重点小型河道,按总投资的30%安排省以上补助资金;对日照、济宁市省级规划内的中型河道及重点小型河道,按总投资的20%安排省级补助资金。优先安排*经济带水土流失治理资金,省以上补助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由40%提高到50%。
二、大力推进*产业发展
9、建立区域互动的长效合作平台。鼓励和引导省内发达市县与*重点县市区共建开发区。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和建设(国债)资金投向*地区。基础产业、电力、煤化工项目及农产品深加工等资源开发项目优先在*地区布点,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条件成熟的尽快开工建设。
10、以加快“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规划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把“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列为省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精心组织,精心策划,争取尽早立项、开工建设,并在省基建基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
11、把*经济带的旅游项目作为全省重点旅游项目推行招商开发。近几年内按照“集中采购节约三分之一,省旅游发展资金拿三分之一,市、景区、旅游企业出三分之一”的方式,在重点市场进行集中推介营销。
12、将*经济带列为农业建设重点扶持地区。适当降低*五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在产业化专项贴息资金安排上,企业数量和资金规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2010年对*五市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省级以上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投入*五市的比重达到全省总量的50%。
13、加快渔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持*地区发展5处以上省级和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省级渔业标准化池塘改造工程项目的安排,对*各市给予重点支持,整理改造和新建标准化生态池塘30万亩。省级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项目、沿海深水网箱和南四湖渔业增殖放流连续3-5年每年给予100万元以上的重点资金扶持;对区域内大型水库渔业资源增殖,优先给予资金扶持。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4、提高县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在现行财政体制不变、转移支付基数不减、调资补助不减、中央补助配套不减的前提下,对*经济带中的财政困难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15、支持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将2007年已到期的30个欠发达县上缴省级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长部分全额返还政策,允许*地区从2008年起继续执行3年,并将范围扩大到区内所有的财政困难县。返还资金由各地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各县(市、区)重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等,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16、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西部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贴息资金扶持范围的*经济开发区,在安排贷款贴息时优先给予支持。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大力支持*经济带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从2008年起3年内,对各市、县(市、区)政府对口支援*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超过1亿元的,省级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
17、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研发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旅游发展资金、环保与治污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优先考虑*经济带的发展需要,确保对*经济带的投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8、优先保障民生事业发展。今后省里出台的民生政策,需要试点时优先考虑*地区;省级支农、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安排,优先考虑*经济带的发展需要;对需要地方资金配套的项目,给予*经济带的欠发达县最低比例配套的优惠照顾。
四、着力加强金融支持
19、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到*地区设置分支机构。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地区分支机构组建工作,合理调整机构网点布局。支持*地区具备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到异地及省外设立分支机构。争取银监会同意我省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新型农村机构的设立,建立*地区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
20、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打破投资入股的地域限制,鼓励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省内农村银行类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国内外商业银行参股或控股*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合格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股权投资。
21、扩大国家政策性银行对*的信贷规模。农发行要在保证国家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的同时,大力支持*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业务,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22、切实加大商业银行对*经济带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积极给予贷款支持。充分发挥信托资金直接投资实业领域的优势,积极鼓励和引导信托公司到*地区寻找投资项目。
23、加大省农村信用联社辖内资金调剂力度,充分利用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地域性、季节性差异,引导鲁东、鲁中农村合作金融的富余资金向*地区流动,支持*地区“三农”经济的发展。
24、努力扩大*经济带直接融资规模。大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先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积极支持发展*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能力。
五、加大建设用地供应
25、在建设用地计划安排上,对*经济带省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环保工程项目,由省直接安排,并积极争取国家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向*地区优先供应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用地。
26、鼓励省内外企业到*地区投资基础设施,符合土地划拨政策规定的,可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经依法批准,也可以作价入股方式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27、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适当增加*经济带的建设用地规模,对*的省重点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在筛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置换)项目区时,给予优先安排,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
六、搞好资源开发补偿
28、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分享比例。从2008年起3年内,将省属及省属以上采矿权人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返还比例,由2007年的30%提高到40%,市属及以下采矿权人缴纳的,全额返还*五市,省级不参与分成。省级安排的地质勘查项目对*经济带的投入力度要明显高于上年水平。
29、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在开采地缴纳资源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跨省开采资源适用税率,并参照邻近省份确定的适用税率,合理确定我省资源税税率。
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0、建立*经济带特色产业创新区。重大科技专项安排对*经济带给予重点支持。适当降低在*经济带实施的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地方配套比例。对*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省级给予重点扶持。
31、引导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大企业、跨国公司在*经济带设立研发机构,建立公共研发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结合,推动优势互补,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积极支持*水煤浆及煤气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建设,为*煤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八、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32、支持*各市重点企业积极参加境内外展览会、经贸洽谈会。在同等条件下,各类重点展会摊位分配向*各市重点企业倾斜。
33、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优先在*经济开发区培植建立专业特色园区。推广“一区多园”、主导产业带动开发建设模式,按照产业方向、投资国别设立区内专业园,引进产业龙头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以园区的率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4、实施推动“一体”与“南翼”园区互动战略。制定利益共享、财税支持、用地倾斜、市场导向等措施,延伸“联动园区”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实现开发区之间经贸合作和产业配套联动,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开发区资源配置,加快*开发区工业化进程。
九、大力促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35、积极支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在高等学校设置、招生计划安排、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省财政积极支持菏泽学院发展,2008年至2010年,每年再补助菏泽学院1000万元。加大省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经济带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扶持*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36、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从2008年起,分两年每年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定额105元和55元,所需资金,省级财政对菏泽、枣庄、临沂补助80%,对济宁和日照补助60%。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所需资金全部由省财政负担。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年小学500元、初中750元,省补助比例与免杂费一致。
37、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修缮、基本设备配套、信息网络建设,省财政对枣庄、临沂、菏泽给予重点奖补,对济宁、日照给予必要奖励;对*经济带纳入全省计划的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由省财政按照社区护士、公共医师和全科医生每人2000—5000元,管理人员每人600元予以补助。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方式,按社区服务人口省财政对枣庄、临沂、菏泽每人每年补助3元,对济宁、日照每人每年补助2元。
38、支持村卫生室和儿童福利院项目建设。省级财政重点支持省确定的*经济欠发达县的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经考核达标的,平均每个村卫生室给予1万元的奖励。凡纳入全省计划的*经济带乡村医生培训,以两年为一期,省财政按照每人500元给予补助。加大省级资金对*儿童福利院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5市人口多少和项目规模,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每个市给予500—600万元的支持。
39、提高新农合省级补助标准。对*五市年人均补助标准,2008年枣庄、临沂、菏泽为42元,济宁、日照为27元;2009年枣庄、临沂、菏泽为56元,济宁、日照为36元。
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0、支持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从2008年起3年内,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用于资助*地区引进发展急需人才。将省财政对30个欠发达县的引进人才支持政策,扩大到*经济带所有的财政困难县。其中,从2008年起3年内,对到*地区财政困难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其工资由省财政负担30%。对到*经济带的财政困难县参加“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其生活补贴(薪酬)和社会保险费,以及参加“三支一扶”服务的生活、交通补贴和保险费用,省财政负担50%。对自愿到*地区财政困难县艰苦行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服务年限达5年以上(含5年)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省财政负担50%。加强*经济带国家级和省级引智成果基地建设,每年新建2至4个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申报国家级基地2至3个。
41、组织高层次专家到*经济带进行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每年组织一次“高层次专家*行”和“博士后*企业行”活动。制定实施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经济带人才培养计划,在举办面向全省的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级研究班时,对*经济带所属市县实行倾斜,适当降低或减免培训费用。从2008年起,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2期100人次左右的干部专题班、5期300人次左右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级研究班。
一、《税法》课程的特点
1.税收相关制度法规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
税法作为国家制定用以调整税收分配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具有法学的本质特征,是逻辑严密、系统性强、语言简明严谨、内容抽象晦涩的博大体系。而我国目前所采取的渐进式税制改革策略,又使得每年都有大量的税收文件实施与修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税法的变动比会计变动还快,跟固定资产修理差不多,甚而有“10年更新,5年改造,3年大修理,1年小维修”的说法,国家税务总局每月新颁布的各类税收法规或修订基本都有30多条,这些调整并不限于个别小税种的局部调整,主要税种的相关管理规定也在不断地修改完善过程之中。如作为2013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营改增扩大试点,国家税务总局与财政部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自2013年8月1日起,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并适当扩大部分现代服务业范围,将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纳入试点;12月了《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为促进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2013年国家税务总局会同财政部针对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发生的费用支出情况,制定了新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在已有政策基础上增加了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5个范围。这些税收制度法规的重大变化,必然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同时,税法内容的频繁变化,也导致现有的各类教材相对滞后,给教学带来较多困难。
2.税法内容与相关学科内容紧密关联
尽管从表面看,《税法》课程主要讲述有关税收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似乎讲解这门课程只要懂得税收的规章制度即可。但是作为社会性、专业性强的经济类法规,学习《税法》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法学知识,而且由于税收作为分配手段,涉及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具备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各项涉税事务与经营管理活动、企业会计信息等密切相关:企业具体经营管理活动决定着企业应缴纳的税类,企业会计信息奠定了计算应纳税款的基础。因而,要想将《税法》课程讲深、讲透,并让学生能够理解吸收,需要学生具有法学、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等课程的学习经历,特别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深刻领悟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只有把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于《税法》教学与学习之中,才能讲好与学好这门课程。
3.课程教学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结构正经历着大规模调整,表现为由一元化的精英教育迈向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因而,本科教育需要更多考虑实现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尽力缩短学校教育和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毕竟对于毕业生就业市场而言,无论是财政、税务等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类企事业单位以及事务所等中介组织,更多需要的是熟悉税收业务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对《税法》教学内容的安排,包括案例分析的选择,都要强调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由于财经专业学生的实习企业或初次就业单位一般为小型企业,而在小企业的财务工作中,涉税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比会计核算更为重要,会计核算基本以按时、准确纳税为主要目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视为税务会计,这就要求财经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具备过硬的税法知识和操作能力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即不仅能够正确计算各种应纳税额,还能独立处理税务申报全过程的各项事务。
二、税法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在各种层次的财经类考试中,税法往往是单独考核科目或主要内容,因而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中,《税法》课程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个院校的重视和关注,显著改进了课程的教学手段、实训方法、测试方式、教材建设等方方面面,为提升《税法》教学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与制约,却使《税法》课程教学效果普遍不佳。
1.对税收法律法规搜集整理能力的培养亟待增强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一般以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由于税收相关制度法规近年来始终处于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之中,使现有《税法》教材不可能与实际税收法律法规完全接轨,而且无论多新的教材也不可能与实际的税收法律法规完全同步;退而论之,即使教材能够与税收法规完全同步,也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后在税法常变常新的情况下处理相关涉税业务的需要。因而,“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课程教学培养的不应是学生死记硬背法规条文的能力,而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相关基本法理的理解能力,以及跟踪、搜集、梳理不断变化的税收法律法规的能力,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丰富的方式满足工作中正确处理涉税事务的需求。
2.对纳税业务资料分析处理能力的培养亟待增强
在现有教学模式中,为了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领会相关涉税业务的处理,一般采用简化处理的方法,以抽丝剥茧的方式,直接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税法相关规定,对明白无误提出的特定事项进行税务处理,而缺乏对企业经营各个环节涉税事务的整体介绍,以及相关会计信息处理的训练。但是实际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需要了解企业经营涉及的税收相关事务,最为复杂的是对原始经营管理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做好这两项工作,明白企业经营活动要交什么税,并准确计算每类税收的应缴税额、清缴时间、纳税地点等,是合格财会人员的应有职责。也就是说,能够独立理解并整理企业经营管理信息资料,发现税法规定的应税项目并进行正确的税务处理,是对合格学生的基本要求。但学生往往在面对一大堆原始凭证时却理不出头绪,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较弱,对纳税业务资料分析处理能力的培养亟待增强。
3.对涉税事务实际办理能力的培养亟待增强
税收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税收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处理技能的重要环节。然而,《税法》课程教学的现实状况却是,很少有院校会配备税收方面的专门实验(训)设施,而且大部分院校教学师资也缺乏实务教学能力和经验,可以说鲜有教师具有税收实务从业经历,课程教学不得不“重理论、轻实践”。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操作机会和环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特别是一般教学对税收程序法关注较少,对于增值税发票网上认证、办理税务登记、办理税种的认定、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申请、办理减免税申请、税务文书签收、税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提起等纳税申报的具体业务很少涉及,对学生办税能力、专业沟通能力的培养严重欠缺,而这些能力又都是从事实务工作所不可或缺的。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状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弱等诸多问题。
4.对税收筹划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亟待增强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在《税法》课堂教学中一般只对纳税筹划等进行浅尝辄止的讲解,而且讲授也通常以理论为主,可能时才辅之以高度简化的所谓案例,即在先学习某税种的税法规定及税额计算之后,接着学习该税种的筹划技术,缺乏综合型、接近实务环境的训练。而作为企业亟须的应用技能,合理的纳税筹划不仅能帮助企业减少不必要的税收负担,也能顺应税收政策的调整方向促进国家经济转型目标的实现;其作为一项实践性、操作性要求都很高的业务,既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的相关税法知识,也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企业管理知识全面深入地对具体实际业务进行分析、比较,否则纳税筹划就无从谈起。因此,脱离了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单纯就所涉及的税法知识谈纳税筹划,对于纳税筹划能力的培养基本上可以说是无意义的。
三、《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现行《税法》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及亟待改进的诸多方面,结合多年来的教学体会与思考,笔者认为《税法》课程教学改革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精心设计,创新启发式教学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向笔者反应要求“少讲理论知识,多讲应用型知识”,这表达了在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教模式下,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应用型知识的偏好,即学生在主观上存在着“轻理论,重应用”的趋向。但作为系统性的课程和学科来说,理论知识是教学内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税收相关制度法规处于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从理论上厘清各税种相关规定背后的立法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税收法律法规搜集整理能力,应对日后税收法规常变常新的工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就要尝试新的理论知识讲解方式,让学生不产生厌倦感。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通过把抽象的税法条文转化为具体的事物,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便于学生对税法的理解、把握和应用,有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为此,一是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考虑未来工作中有关知识利用度,根据学以致用原则,可以选择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利用频繁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税种作为教学重点,或与时事结合,将当年税制改革重点融入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关注税制变化;二是科学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授课时简明扼要、提纲挈领,通过理清脉络、解析难点讲解主要知识点,通过启发思考、提供参考资料等方式将其余大部分内容交由学生自行学习、理解和总结。比如在确定增值税的销售额时,规定纳税人采取以旧换新方式销售货物的,应按新货物的同期销售价格确定销售额,不得扣减旧货物的收购价额;授课时需要讲解清楚之所以这样规定,既是因为销售货物与收购货物是两个不同的业务活动,销售额与收购额不能相互抵减,也是为了严格增值税的计算征收,防止出现销售额不实、减少纳税的现象。
2.引入案例,丰富讲解教学
关于申报省示范小学的自查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象山县实验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已有百余年历史。曾数易其名,1986年命名为实验小学。学校于2004年9月迁入新校址。新校址占地87.6亩,建筑面积22000余平方米,总投资4089余万元。学校拥有48只普通教室,30只辅助教室,实验楼、行政楼、体艺馆、图书馆、报告厅、运动场、餐厅等一应俱全;学校还配有校园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音响系统、通讯系统和多功能教室、语言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普教仪器等均按I类标准配备,简易多媒体进教室。目前学校的环境、校舍、设施堪称省内一流。
学校设计规模48班,现有学生1664人,31个教学班。教职工84人(其中3人内退),平均年龄37岁,学历全部合格,高学历占86%,中级以上职称49人,其中市名师名校长2人,县名师2人,市骨干教师1名,县骨干教师5名,省教坛新秀1名,市坛新秀3名,县教坛新秀17名。
几年来,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奉行“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坚持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长期致力于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认真落实“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各项措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学校”、“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象山县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亦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体育传统学校”、“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平安校园”、“市校本培训先进集体”等。
二、学校工作回顾
(一)科学管理,营造拼搏氛围
管理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学校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本着“教学为核心,学生参与为中心,教师提高为重心,学校发展为准星”的工作思路,实行“常规工作制度化,特项工作课题化”的管理模式,施行“分工协作、层级负责、任务到人”的垂直管理责任制,力求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方法民主,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在德育上,建立了以“合格、良好、优秀”三级班集体达标为载体的德育一体化研究,开展“五自争章”和“一日常规监督制”活动,构建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目标明确、内容有序、教育为先、养成为主、讲究实效”的德育体系。在学科教学上,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策略,构建了“小学实践型教学”的研究,确立了研究与实践操作框架和运行方式,课内在“提前、渗透、拓宽、自学、分层、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思路的指导下,建立了“自学、问疑、探究、交流、运用”的课堂教学基本程式;课外大力开展学科课外延伸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师资培训上,围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这一主题,坚持走校本培训之路,坚持观念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思路,创建了以校总课题为载体,融学习、上课、科研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采用“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小结”的循环方法,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平时严格按“三级、一评、一考核”制度来保障师训工作的展开,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人事管理上,坚持“民主竞争、德才兼备、人尽其才”原则,采用工会主席直选、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教学岗位聘任,教师职务评聘分离等多种措施,把学校的民主管理推向前进。
(二)德育为先,培育一代新人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我们根据德育自身的特点及新时期学生心理特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德育创新”,使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劳动、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艰苦奋斗等教育时时闪烁着时代的脉搏,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是拓宽行为规范教育的新路子,把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行为养成、行为规范”教育上。学校制订了《象山县实验小学学生常规手册》一部,作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作为落实规范的有力措施,使“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认知方面,要求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学会全面认识自己;在情感方面,启发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达到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目的;在行动方面,要求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自我调节的习惯。为此,学校在班集体建设上开展了小学生自主发展班集体三级达标活动——即“合格班集体”、“良好班集体”、“优秀班集体”三级评定活动。其基本操作程序为“定标——达标——验标——认定”。这样,大大促进行为规范的养成,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我校的行为规范达标班为100%,优良班集体为80%。
其次是以活动为载体,实践公民道德教育。我校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力求把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内容,进一步深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容。使公民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做到五结合:即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开展争做“社区小主人”活动;与科技活动教育相结合,评比“科技新星”;与学校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跟父母学一手”活动;与开展学习型家庭评比相结合,让每个同学成为文明小使者;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每逢寒暑假,政教处、少先队均安排以“实践公民道德”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此项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2002年6月,我校顾晓岚同学获省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同年12月顾晓岚事迹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生实践公民道德10个最感人故事奖。同年,王谱绚、邵贤俊、顾晓岚同学获市青少年英才奖。
第三是构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单靠学校一个点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德育教育主线。并建立了校、班家长委员会,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为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为了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与派出所、当地驻军等单位签订协议书,建立了警民共建文明校园关系。同时还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各类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它们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教育场所。并聘请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为校外辅导员,让他们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天天向上。使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由于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少先队组织自1981年开始连续被评为省“红花少年”先进集体,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先进集体、省少先队活动先进集体、省“创造杯”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省雏鹰红旗大队。
(三)育人为本,造就学高之师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施教育改革的关键。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作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来抓。
师德是“灵魂”。我们以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为依据,制订“师德公约”,在教师中开展自尊、自爱、自强竞赛活动,把对学生的爱作为教育的基础和从教的动力。1997年,学校还编制了《学校行政规章举要》,详载各级岗位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并选载现行国家的政策和教育法规,倡导“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严谨、勤奋、团结、文明”的校风,“敬业、精深、求是、创新”的教风,把“师德”的含义从爱生扩展到树立主人翁态度,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校始终把教师的发展同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看得同等重要。十分强调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鼓励教师学习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学习现代的信息教育技术等,逐步实施《实验小学教师学科训练方案》。在校本培训中,坚持从学校和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行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坚持以教师的自学、探究、合作研讨辅之以他人指导帮助为主要形式;坚持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结合教育实践进行。通过“教学基础达标活动”和“教师特长专项训练”,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说课——写教案——上课——交流——写论文”等一系列教研活动,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公开课评比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写字、简笔画、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等专项培训,促使教师深入钻研业务,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实施“名师兴校”工程和“名师带徒”策略。学校出台了《实小星级教师评选方案》和《教师量化考核方案》,以培植名师为契机,抓点促面,加强了骨干教师的梯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实现了师资整体素质的再优化。“名师兴校”工程的另一重点,是实施“名师带徒”策略。学校积极实行“骨干带徒”制度,把师徒的业绩和荣辱紧捆在一起,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几年来,教师的论文在县级以上发表、交流或编入文集的共计120余篇(其中全国一等奖3篇)。本学年县、市级课题共结题6项,其中林彩球、励赛斐、舒静、欧绪成四人合作的《小学阅读开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课题获宁波市首届基础教研系统成果三等奖;吴伶俐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小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获县一等奖,市三等奖;舒静的《开放性习作评价初探》、许照春的《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水平》两篇论文分别获市一等奖和三等奖;励赛斐的《下水文——新课标理念下教师的特殊作业》一文获宁波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并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第9期上。鉴于学校师训工作成绩显著,于2000年和2002年学校两次被市教育局评为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四)科研兴校,追求优质教育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是学校工作的主题。为此,在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努力增加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做到教研内容课题化、教研手段科研化、教学管理科学化,把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纳入教育科研体系。学校制订了《科研工作条例》、《课题研究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规划领导小组,建立了校教科室,具体管理各级立项课题及指导全校教师教育科研实验和理论研究。
在“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的具体要求下,我们按教师的能力与特长,合理地把教师按课题组合。目前全校共有立项课题31项,参与教师66人,占专任教师的84%。其中校级23项,县级5项,市级2项,省级1项,形成了省、市、县、校四级课题网络。并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一个“学习——实践——交流——小结”的研究程式,使教科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对各级课题的申报、立项严格控制,每年召开选题会议,确保科研的正确方向;定期检查《教育科研实施记录》,举行各级课题阶段性汇报会,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坚持“科研围绕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科研为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充分发展服务”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理念。为了推进科技工作,我们开展了《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的研究(省立项课题);为了激励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我们开展了《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市立项课题;为了潜心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开展了《小学“实践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市立项课题);为了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小学实施成功评价的研究》的研究(市立项课题)。让科研成为深化教研工作的指路明灯,使教研成为科研工作的广阔天地。至今我们已初步形成“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尝试探究——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知识——检测——评议——延伸”的“实践型”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于1986年定为省级电教重点学校,1996年市电教馆定国“宁波市电教实验学校”,1997年后,学校先后被定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各类学校科技活动及其师资培训实验学校”、“九五”教育科学《东南沿海地区小学道德启蒙教育及小学生品德心理研究》课题成员学校。几年来,学校《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成果荣获省普教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探索》、《城镇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探索》等11项科研成果均获市级以上奖励。学校因此多次被评为市、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1993—1994年和1995—1996年连续两次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五)发展个性,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在于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充分地学习和发展,促进个性社会化,从而全面提高素质。我们深深懂得,要使学校跻身于先进行列,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
科技教育结硕果。科技教育是学校的一大特色,源远流长。1978年,为了响应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从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号召,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坚持一年一次“爱科学活动月”,在爱科学活动月内,要求每个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读一本科技书籍,讲一个科学道理,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坚持一年一度的学生科技创造发明成果及科技小制作作品展览,至今已举办“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作品展览27届,获得各级各类小发明奖的作品计有209件,其中县级83件,市级96件,省级25件,国家级5件。1987年学校被评为省、全国科技活动先进单位,2002年6月,学校成为首批“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为了继承和推广这一优秀的办学成果,学校适时地提出了科技教育的新目标:夯实“三小”基础,拓展科技教育内容,创造科技教育新特色。学校以《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为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成立了创造发明、环境科学、科幻画、三模等多个兴趣小组,既抓普及又抓精品,广泛开展科技活动,使本年度的科技教育在小发明、创新方案、科学论文等方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年来,举行了“人类未来科学技术活动周”,科技之夏、科技之冬评比。在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俞秉彦、学的《赤潮对象山港海域影响及预防》获三等奖,同时又获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希望奖”,学校也因此获海尔洗衣机一台;在省1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两件作品分别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有3件作品被作为精品选送市参赛,占全县中小学作品总数的六分之一;在县首届中小学“三模”竞赛中,我校获团体第五名,有7名同学获单项一、二、三等奖;全校共有3篇科普论文、生活妙点子、小发明设想发表,3篇环保论文在县里获奖;科技论文《关于南大河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获宁波市小学生“珍惜、爱护水资源”二等奖,并推荐参加全国比赛。
艺术教育展个性。学校始终把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提高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从1986年起,学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推进和强化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开设了文艺班,成立了“红领巾艺术团”和器乐、书画、手工等十多个艺术兴趣小组。于1992年,学校还结合音乐教学改革,要求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全校一千余名学生迅速掀起了学习乐器的热潮。为了诱发学生的兴趣,学校还邀请了号称“世界笛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陆春龄教授为学生作了精彩的表演,举行了笛子大奖赛,组织“革命歌曲学唱月”活动。1993年在省“班班有歌声”录音比赛中获二等奖。我们还根据教师的特长,开设琴、棋、书、画、舞训练班,形成班级艺术教育特色,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校内外都能受到美的熏陶。为了创设一个能使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校还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艺术节活动。艺术节期间,举行书法、美术、摄影、集邮、编织、剪纸等作品展览,举行“小学课本剧”会演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童年的幸福,在活动中拓宽知识视野。学校书法小组每年均有多幅作品参加县、市、省、全国展出,共有67人次获奖,其中全国级28人次。1993年茅毅博、屠威均获全国小百花杯少年儿童书法一等奖,王东升于2001年获全国小学书法大赛金奖。学校美术小组创作的作品有40幅曾分别在县、市、省、全国得到展出。《石浦无核桔大丰收》、《反腐蚀》等五幅作品被编入《宁波地区少儿画册》,有的还在《浙江日报》上刊出,《黄鱼大丰收》荣获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还被选留在全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长期陈列。学校的艺术教育不仅陶冶了本校学生的情操,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培育了一批艺术新苗,也推动了我县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体育活动显特长。我校是省、市田径传统学校。在2000年宁波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中,我校学生分别在田径、举重、射击等项目上共获得6.5枚金牌,为象山代表队出了一份力。2003年在嘉兴市实验小学举行的省传统学校田径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六名,并被大会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2003、2004年参加市传统学校田径比赛,分别获得第六名、第八名。体育运动的成绩,是教练员用汗水换来的,他们业余训练时做到“三心”即恒心、爱心和奉献的心,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发现苗子,及时做好学生与家长的工作向上一级体校输送,并做到送一个成功一个。目前我校计有14名队员在八一少年乒乓球队、上海体院少年乒乓球队、省体育运动学校、市少体校受训,既为上级输送人才,又为学校获取各项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积极做好正常性体育工作的同时,还利用重大的体育活动期间,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家长、社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学校的体育工作。比如在2001年7月13日,距奥运会选定2008年主办城市还有100天时,全校1800余名师生在80米的长卷上举行绘画、签名活动,由县邮政局免费寄往北京奥申会,期盼北京申奥成功。又如在200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在步行街最热闹的地方举行“巨鹰杯”乒乓球擂台赛,让社会上乒乓球爱好者跟学校乒乓球小选手进行球艺上的切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选手的球艺,同时还能激发起乒乓球选手锻炼的积极性,让社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学生的乒乓球运动水平。
由于体育工作成绩显著,学校曾多次被评为市、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度获宁波市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学校田径队被评为先进团队。2003—2004年度被评为宁波市传统项目先进学校。最近还被推荐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三、指标达标情况
(一)学校管理
1、学校始终以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同步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教师、育人民满意的孩子”为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模范执行教育法规和政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此项达标。
2、学校实行“常规工作制度化、特项工作课题化”的管理模式,试行“分工协作、层级负责、任务到人”的垂直管理责任制,班子成员大都为县内顶尖骨干教师,他们各怀所长,都有独立组织指导工作的能力,平时工作开展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条理清楚、管理规范。此项达标。
3、校长是宁波市首批名校长、教学管理专业大专毕业、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分别参加过省、市中小学高级研修班学习,长期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平时能任教一门课,联系一个教研组,承担一项课题,且有多项课题成果在省、市、县获一、二、三等奖。此项达标。
4、校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以科技教育和传统教育为载体的师生人文素养尤为突出。此项达标。
5、“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是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也是学校师德教育的核心课题。全校教师树立了教育就是服务的意识,明确爱生是师德的灵魂。近年来没有发生侮辱、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此项达标。
6、学校建立了符合教师素质发展的评价机制,每年对教师进行“德、勤、能、绩”的量化考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内星级教师的评选。学科教学质量只是考核和评选的一个方面。此项达标。
7、学校建立对学生全面素质考评制度和特长生考核办法,注重过程的测评,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相结合和不同形式的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绝不采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此项达标。
8、学校把安全教育作为行为习惯的训练的重要内容来抓,建立安全领导小组,健全安全防范、检查制度。近三年来无重大安全事故,学校也无安全隐患。此项达标。
9、学校收费规范,严格按宁波市“一费制”规定收费,无乱收费现象。
(二)教师队伍
10、全校教师学历符合国家规定,81位教师中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9人,占教师总数的85.2%,小学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有41人,占教师总数的50.6%。教师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较合理(男女结构欠合理)。此项达标。
11、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学校配有音乐教师4人、体育教师4人、美术教师4人、外语教师4人、计算机教师1人,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此项达标。
12、学校教师奉行“敬业、精深、求是、创新”的教风,坚持“先教人成人,后教人成才”的教育观和“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学生观。绝大部分教师一般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此项达标。
13、全体教师能胜任本职工作,大多数教师能上县级以上公开课,各年级各学科都有在本地影响较大的骨干教师,其中市名校长1人、市名师1人、县名师2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坛新秀21人。此项达标。
14、学校教师科研意识强烈,大部分教师掌握教育科研基础知识。目前学校有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县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20项,有66人参与课题研究,占专任教师的84%。此项达标。
15、学校把建设一支集学习、实践、探究为一体的教师团队作为校本培训的目标,建立了以校总课题为载体,融“学习、课堂教学、教科研”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制订了近斯和中长期师训计划,开展了“二级一体”的校本培训。此项达标。
16、县财政按时足额发放教师的基本工资及县级以上的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性补贴、津贴和奖金等。此项达标。
(三)办学条件
17、学校设计规模48个教学班,在校生2160人(现有31班,在校生1643人)。学校占地面积50954平方米,生均23.59平方米;建筑面积21380平方米,生均9.89平方米;绿化约24000平方米,生均11.11平方米。学校的办学规模、用地面积、校舍面积、建设标准、环境配套及体育活动设施等已通过省标准化学校一级标准验收。此项达标。
18、教学仪器设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音、体、美教学器材设施、卫生器械设备达到省规定一类标准;劳动和劳技课教学器材没有到位,劳动基地和劳动实习场所尚未建立,图书生均还不到15册;学校食堂、饮用水源及厕所等符合卫生部、教育部有关卫生标准或要求。此项基本达标。
19、学校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达到县规定标准,日常公用经费的来源除收取杂费外,其余由财政预算安排。此项达标。
(四)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及教育质量
20、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相继开展了“三级班集体达标”的研究和“以班集体三级达标为载体、德育一体化”的研究,力求以学生个体行为达标为基础,全员参与为保证,把德育落实于各科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此项达标。
21、学校是县新课改的试点学校,其间学校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在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校致力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容上提出:“提前、渗透、拓展”的改革思路,方法上提出“分层、自学、创新”的改革举措,建立了“自学、问疑、探究、交流、运用”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基本程式和“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延伸的一系列方法,且效果显著。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规定课程。此项达标。
22、学校教研活动按“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小结”的方法循环往复、正常有序地进行;校教科室定期汇编《教海探航》校刊,刊出教师的教学、科研文章。此项达标。
23、学校有中、长期的教学科研实施方案,也有每学期的实施计划,且有较完善的科研档案;学校订有报刊61种,工具参考书135种之多,并配有教师电子阅览室,教育教学和科研信息资料较齐备。此项达标。
24、学校本着“整体综合优化与单项专题研究并进”的精神,坚持校本研究,多项课题在省、市、县获奖。科技教育是我校的传统特色项目,曾被宁波市誉为市基础教育的“五朵金花”之一,从78年至今学校共举办了27届科技作品展,展出作品25000余件,其中70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等竞赛中获奖,《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成果荣获省普教科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推动了我县科技教育的蓬勃开展。此项达标。
25、根据省、市、县有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文件精神,学校制订了《实验小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意见》,保证了学生每天6小时的在校时间和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生课业负担合理、适当,教育质量高,学生品行好,真正收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此项达标。
26、学校随机编班,没有重点班、快慢班和实验班之分。此项达标。
27、十几年来,学校无流生。此项达标。
28、学校重视推行使用普通话,并将普通话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语言,专任教师普通话该达标的全部达标。学校是宁波市“写字教学实验学校”,有良好的写字规范教学基础和氛围。此项达标。
29、学校积极利用校外德育基地,建立了家委会,创办了家长学校、法制学校和警民共建组织,并以“县烈士馆”为德育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显著,多项社会调查报告在省市获奖。此项达标。
30、学校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聘任校外辅导员、邀请专家讲座、施行师生结对帮扶等办法对少数心理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进行转化工作。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率高,无违法犯罪现象。此项达标。
31、学校高度重视家庭困难学生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的教育,采用党员结对、学杂费减免、慈善捐助、个别辅导等办法和措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此项达标。
32、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学校的传统特色,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建立特长生评选制度,平时充分利用学校的设施和场地,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假日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信誉得到社会、家长和领导的认可和肯定。此项达标。
(五)示范作用的发挥
33、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尤其被命名为实验小学以来,她是象山小学教育的缩影。在学校管理、德育工作、教育教学改革以及音、体、美、劳技教育等方面无不走在全县的先列,特别是科技教育、艺术教育、教科研和师资培训等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示范作用,也为兄弟学校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教学骨干。此项达标。
34、结对帮扶、加强校际间的合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几年来,通过送教下乡、派员指教,挂职培养、跨校带徒等措施,与兄弟学校展开合作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
象山县实验小学
2005年6月
象山县实验小学
创建浙江省示范小学
申
报
材
料
二OO五年六月
目 录
学校设计规模48班,现有学生1664人,31个教学班。教职工84人(其中3人内退),平均年龄37岁,学历全部合格,高学历占86%,中级以上职称49人,其中市名师名校长2人,县名师2人,市骨干教师1名,县骨干教师5名,省教坛新秀1名,市坛新秀3名,县教坛新秀17名。
几年来,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奉行“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坚持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长期致力于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认真落实“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各项措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各项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学校”、“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象山县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亦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体育传统学校”、“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平安校园”、“市校本培训先进集体”等。
二、学校工作回顾
(一)科学管理,营造拼搏氛围
管理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学校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本着“教学为核心,学生参与为中心,教师提高为重心,学校发展为准星”的工作思路,实行“常规工作制度化,特项工作课题化”的管理模式,施行“分工协作、层级负责、任务到人”的垂直管理责任制,力求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方法民主,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在德育上,建立了以“合格、良好、优秀”三级班集体达标为载体的德育一体化研究,开展“五自争章”和“一日常规监督制”活动,构建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目标明确、内容有序、教育为先、养成为主、讲究实效”的德育体系。在学科教学上,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策略,构建了“小学实践型教学”的研究,确立了研究与实践操作框架和运行方式,课内在“提前、渗透、拓宽、自学、分层、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思路的指导下,建立了“自学、问疑、探究、交流、运用”的课堂教学基本程式;课外大力开展学科课外延伸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师资培训上,围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这一主题,坚持走校本培训之路,坚持观念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思路,创建了以校总课题为载体,融学习、上课、科研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采用“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小结”的循环方法,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平时严格按“三级、一评、一考核”制度来保障师训工作的展开,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人事管理上,坚持“民主竞争、德才兼备、人尽其才”原则,采用工会主席直选、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教学岗位聘任,教师职务评聘分离等多种措施,把学校的民主管理推向前进。
(二)德育为先,培育一代新人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我们根据德育自身的特点及新时期学生心理特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德育创新”,使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劳动、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艰苦奋斗等教育时时闪烁着时代的脉搏,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是拓宽行为规范教育的新路子,把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行为养成、行为规范”教育上。学校制订了《象山县实验小学学生常规手册》一部,作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作为落实规范的有力措施,使“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认知方面,要求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学会全面认识自己;在情感方面,启发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达到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目的;在行动方面,要求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自我调节的习惯。为此,学校在班集体建设上开展了小学生自主发展班集体三级达标活动——即“合格班集体”、“良好班集体”、“优秀班集体”三级评定活动。其基本操作程序为“定标——达标——验标——认定”。这样,大大促进行为规范的养成,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我校的行为规范达标班为100%,优良班集体为80%。
其次是以活动为载体,实践公民道德教育。我校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力求把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内容,进一步深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容。使公民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做到五结合:即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开展争做“社区小主人”活动;与科技活动教育相结合,评比“科技新星”;与学校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跟父母学一手”活动;与开展学习型家庭评比相结合,让每个同学成为文明小使者;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每逢寒暑假,政教处、少先队均安排以“实践公民道德”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此项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2002年6月,我校顾晓岚同学获省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同年12月顾晓岚事迹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生实践公民道德10个最感人故事奖。同年,王谱绚、邵贤俊、顾晓岚同学获市青少年英才奖。
第三是构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单靠学校一个点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德育教育主线。并建立了校、班家长委员会,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为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为了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与派出所、当地驻军等单位签订协议书,建立了警民共建文明校园关系。同时还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各类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它们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教育场所。并聘请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为校外辅导员,让他们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天天向上。使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由于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少先队组织自1981年开始连续被评为省“红花少年”先进集体,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先进集体、省少先队活动先进集体、省“创造杯”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省雏鹰红旗大队。
(三)育人为本,造就学高之师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施教育改革的关键。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作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来抓。
师德是“灵魂”。我们以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为依据,制订“师德公约”,在教师中开展自尊、自爱、自强竞赛活动,把对学生的爱作为教育的基础和从教的动力。1997年,学校还编制了《学校行政规章举要》,详载各级岗位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并选载现行国家的政策和教育法规,倡导“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严谨、勤奋、团结、文明”的校风,“敬业、精深、求是、创新”的教风,把“师德”的含义从爱生扩展到树立主人翁态度,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校始终把教师的发展同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看得同等重要。十分强调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鼓励教师学习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学习现代的信息教育技术等,逐步实施《实验小学教师学科训练方案》。在校本培训中,坚持从学校和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行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坚持以教师的自学、探究、合作研讨辅之以他人指导帮助为主要形式;坚持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结合教育实践进行。通过“教学基础达标活动”和“教师特长专项训练”,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说课——写教案——上课——交流——写论文”等一系列教研活动,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公开课评比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写字、简笔画、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等专项培训,促使教师深入钻研业务,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实施“名师兴校”工程和“名师带徒”策略。学校出台了《实小星级教师评选方案》和《教师量化考核方案》,以培植名师为契机,抓点促面,加强了骨干教师的梯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实现了师资整体素质的再优化。“名师兴校”工程的另一重点,是实施“名师带徒”策略。学校积极实行“骨干带徒”制度,把师徒的业绩和荣辱紧捆在一起,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几年来,教师的论文在县级以上发表、交流或编入文集的共计120余篇(其中全国一等奖3篇)。本学年县、市级课题共结题6项,其中林彩球、励赛斐、舒静、欧绪成四人合作的《小学阅读开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课题获宁波市首届基础教研系统成果三等奖;吴伶俐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小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获县一等奖,市三等奖;舒静的《开放性习作评价初探》、许照春的《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水平》两篇论文分别获市一等奖和三等奖;励赛斐的《下水文——新课标理念下教师的特殊作业》一文获宁波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并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第9期上。鉴于学校师训工作成绩显着,于2000年和2002年学校两次被市教育局评为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四)科研兴校,追求优质教育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是学校工作的主题。为此,在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努力增加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做到教研内容课题化、教研手段科研化、教学管理科学化,把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纳入教育科研体系。学校制订了《科研工作条例》、《课题研究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规划领导小组,建立了校教科室,具体管理各级立项课题及指导全校教师教育科研实验和理论研究。
在“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的具体要求下,我们按教师的能力与特长,合理地把教师按课题组合。目前全校共有立项课题31项,参与教师66人,占专任教师的84%。其中校级23项,县级5项,市级2项,省级1项,形成了省、市、县、校四级课题网络。并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一个“学习——实践——交流——小结”的研究程式,使教科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对各级课题的申报、立项严格控制,每年召开选题会议,确保科研的正确方向;定期检查《教育科研实施记录》,举行各级课题阶段性汇报会,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坚持“科研围绕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科研为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充分发展服务”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理念。为了推进科技工作,我们开展了《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的研究(省立项课题);为了激励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我们开展了《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市立项课题;为了潜心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开展了《小学“实践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市立项课题);为了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小学实施成功评价的研究》的研究(市立项课题)。让科研成为深化教研工作的指路明灯,使教研成为科研工作的广阔天地。至今我们已初步形成“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尝试探究——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知识——检测——评议——延伸”的“实践型”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于1986年定为省级电教重点学校,1996年市电教馆定国“宁波市电教实验学校”,1997年后,学校先后被定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各类学校科技活动及其师资培训实验学校”、“九五”教育科学《东南沿海地区小学道德启蒙教育及小学生品德心理研究》课题成员学校。几年来,学校《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成果荣获省普教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探索》、《城镇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探索》等11项科研成果均获市级以上奖励。学校因此多次被评为市、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1993—1994年和1995—1996年连续两次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五)发展个性,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在于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充分地学习和发展,促进个性社会化,从而全面提高素质。我们深深懂得,要使学校跻身于先进行列,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
科技教育结硕果。科技教育是学校的一大特色,源远流长。1978年,为了响应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从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号召,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坚持一年一次“爱科学活动月”,在爱科学活动月内,要求每个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读一本科技书籍,讲一个科学道理,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坚持一年一度的学生科技创造发明成果及科技小制作作品展览,至今已举办“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作品展览27届,获得各级各类小发明奖的作品计有209件,其中县级83件,市级96件,省级25件,国家级5件。1987年学校被评为省、全国科技活动先进单位,2002年6月,学校成为首批“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为了继承和推广这一优秀的办学成果,学校适时地提出了科技教育的新目标:夯实“三小”基础,拓展科技教育内容,创造科技教育新特色。学校以《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为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成立了创造发明、环境科学、科幻画、三模等多个兴趣小组,既抓普及又抓精品,广泛开展科技活动,使本年度的科技教育在小发明、创新方案、科学论文等方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年来,举行了“人类未来科学技术活动周”,科技之夏、科技之冬评比。在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的《赤潮对象山港海域影响及预防》获三等奖,同时又获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希望奖”,学校也因此获海尔洗衣机一台;在省1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两件作品分别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有3件作品被作为精品选送市参赛,占全县中小学作品总数的六分之一;在县首届中小学“三模”竞赛中,我校获团体第五名,有7名同学获单项一、二、三等奖;全校共有3篇科普论文、生活妙点子、小发明设想发表,3篇环保论文在县里获奖;科技论文《关于南大河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获宁波市小学生“珍惜、爱护水资源”二等奖,并推荐参加全国比赛。
艺术教育展个性。学校始终把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提高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从1986年起,学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推进和强化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开设了文艺班,成立了“红领巾艺术团”和器乐、书画、手工等十多个艺术兴趣小组。于1992年,学校还结合音乐教学改革,要求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全校一千余名学生迅速掀起了学习乐器的热潮。为了诱发学生的兴趣,学校还邀请了号称“世界笛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陆春龄教授为学生作了精彩的表演,举行了笛子大奖赛,组织“革命歌曲学唱月”活动。1993年在省“班班有歌声”录音比赛中获二等奖。我们还根据教师的特长,开设琴、棋、书、画、舞训练班,形成班级艺术教育特色,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校内外都能受到美的熏陶。为了创设一个能使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校还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艺术节活动。艺术节期间,举行书法、美术、摄影、集邮、编织、剪纸等作品展览,举行“小学课本剧”会演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童年的幸福,在活动中拓宽知识视野。学校书法小组每年均有多幅作品参加县、市、省、全国展出,共有67人次获奖,其中全国级28人次。1993年茅毅博、屠威均获全国小百花杯少年儿童书法一等奖,王东升于2001年获全国小学书法大赛金奖。学校美术小组创作的作品有40幅曾分别在县、市、省、全国得到展出。《石浦无核桔大丰收》、《反腐蚀》等五幅作品被编入《宁波地区少儿画册》,有的还在《浙江日报》上刊出,《黄鱼大丰收》荣获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还被选留在全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长期陈列。学校的艺术教育不仅陶冶了本校学生的情操,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培育了一批艺术新苗,也推动了我县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体育活动显特长。我校是省、市田径传统学校。在2000年宁波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中,我校学生分别在田径、举重、射击等项目上共获得6.5枚金牌,为象山代表队出了一份力。2003年在嘉兴市实验小学举行的省传统学校田径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六名,并被大会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2003、2004年参加市传统学校田径比赛,分别获得第六名、第八名。体育运动的成绩,是教练员用汗水换来的,他们业余训练时做到“三心”即恒心、爱心和奉献的心,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发现苗子,及时做好学生与家长的工作向上一级体校输送,并做到送一个成功一个。目前我校计有14名队员在八一少年乒乓球队、上海体院少年乒乓球队、省体育运动学校、市少体校受训,既为上级输送人才,又为学校获取各项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积极做好正常性体育工作的同时,还利用重大的体育活动期间,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家长、社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学校的体育工作。比如在2001年7月13日,距奥运会选定年主办城市还有100天时,全校1800余名师生在80米的长卷上举行绘画、签名活动,由县邮政局免费寄往北京奥申会,期盼北京申奥成功。又如在200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在步行街最热闹的地方举行“巨鹰杯”乒乓球擂台赛,让社会上乒乓球爱好者跟学校乒乓球小选手进行球艺上的切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选手的球艺,同时还能激发起乒乓球选手锻炼的积极性,让社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学生的乒乓球运动水平。
由于体育工作成绩显着,学校曾多次被评为市、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度获宁波市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学校田径队被评为先进团队。2003—2004年度被评为宁波市传统项目先进学校。最近还被推荐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三、指标达标情况
(一)学校管理
1、学校始终以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同步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教师、育人民满意的孩子”为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模范执行教育法规和政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此项达标。
2、学校实行“常规工作制度化、特项工作课题化”的管理模式,试行“分工协作、层级负责、任务到人”的垂直管理责任制,班子成员大都为县内顶尖骨干教师,他们各怀所长,都有独立组织指导工作的能力,平时工作开展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条理清楚、管理规范。此项达标。
3、校长是宁波市首批名校长、教学管理专业大专毕业、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分别参加过省、市中小学高级研修班学习,长期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平时能任教一门课,联系一个教研组,承担一项课题,且有多项课题成果在省、市、县获一、二、三等奖。此项达标。
4、校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以科技教育和传统教育为载体的师生人文素养尤为突出。此项达标。
5、“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是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也是学校师德教育的核心课题。全校教师树立了教育就是服务的意识,明确爱生是师德的灵魂。近年来没有发生侮辱、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此项达标。
6、学校建立了符合教师素质发展的评价机制,每年对教师进行“德、勤、能、绩”的量化考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内星级教师的评选。学科教学质量只是考核和评选的一个方面。此项达标。
7、学校建立对学生全面素质考评制度和特长生考核办法,注重过程的测评,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相结合和不同形式的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绝不采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此项达标。
8、学校把安全教育作为行为习惯的训练的重要内容来抓,建立安全领导小组,健全安全防范、检查制度。近三年来无重大安全事故,学校也无安全隐患。此项达标。
9、学校收费规范,严格按宁波市“一费制”规定收费,无乱收费现象。
(二)教师队伍
10、全校教师学历符合国家规定,81位教师中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9人,占教师总数的85.2%,小学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有41人,占教师总数的50.6%。教师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较合理(男女结构欠合理)。此项达标。
11、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学校配有音乐教师4人、体育教师4人、美术教师4人、外语教师4人、计算机教师1人,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此项达标。
12、学校教师奉行“敬业、精深、求是、创新”的教风,坚持“先教人成人,后教人成才”的教育观和“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学生观。绝大部分教师一般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此项达标。
13、全体教师能胜任本职工作,大多数教师能上县级以上公开课,各年级各学科都有在本地影响较大的骨干教师,其中市名校长1人、市名师1人、县名师2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坛新秀21人。此项达标。
14、学校教师科研意识强烈,大部分教师掌握教育科研基础知识。目前学校有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县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20项,有66人参与课题研究,占专任教师的84%。此项达标。
15、学校把建设一支集学习、实践、探究为一体的教师团队作为校本培训的目标,建立了以校总课题为载体,融“学习、课堂教学、教科研”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制订了近斯和中长期师训计划,开展了“二级一体”的校本培训。此项达标。
16、县财政按时足额发放教师的基本工资及县级以上的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性补贴、津贴和奖金等。此项达标。
(三)办学条件
17、学校设计规模48个教学班,在校生2160人(现有31班,在校生1643人)。学校占地面积50954平方米,生均23.59平方米;建筑面积21380平方米,生均9.89平方米;绿化约24000平方米,生均11.11平方米。学校的办学规模、用地面积、校舍面积、建设标准、环境配套及体育活动设施等已通过省标准化学校一级标准验收。此项达标。
18、教学仪器设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音、体、美教学器材设施、卫生器械设备达到省规定一类标准;劳动和劳技课教学器材没有到位,劳动基地和劳动实习场所尚未建立,图书生均还不到15册;学校食堂、饮用水源及厕所等符合卫生部、教育部有关卫生标准或要求。此项基本达标。
19、学校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达到县规定标准,日常公用经费的来源除收取杂费外,其余由财政预算安排。此项达标。
(四)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及教育质量
20、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相继开展了“三级班集体达标”的研究和“以班集体三级达标为载体、德育一体化”的研究,力求以学生个体行为达标为基础,全员参与为保证,把德育落实于各科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此项达标。
21、学校是县新课改的试点学校,其间学校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在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校致力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容上提出:“提前、渗透、拓展”的改革思路,方法上提出“分层、自学、创新”的改革举措,建立了“自学、问疑、探究、交流、运用”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基本程式和“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延伸的一系列方法,且效果显着。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规定课程。此项达标。
22、学校教研活动按“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小结”的方法循环往复、正常有序地进行;校教科室定期汇编《教海探航》校刊,刊出教师的教学、科研文章。此项达标。
23、学校有中、长期的教学科研实施方案,也有每学期的实施计划,且有较完善的科研档案;学校订有报刊61种,工具参考书135种之多,并配有教师电子阅览室,教育教学和科研信息资料较齐备。此项达标。
24、学校本着“整体综合优化与单项专题研究并进”的精神,坚持校本研究,多项课题在省、市、县获奖。科技教育是我校的传统特色项目,曾被宁波市誉为市基础教育的“五朵金花”之一,从78年至今学校共举办了27届科技作品展,展出作品25000余件,其中70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等竞赛中获奖,《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成果荣获省普教科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推动了我县科技教育的蓬勃开展。此项达标。
25、根据省、市、县有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文件精神,学校制订了《实验小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意见》,保证了学生每天6小时的在校时间和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生课业负担合理、适当,教育质量高,学生品行好,真正收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此项达标。
26、学校随机编班,没有重点班、快慢班和实验班之分。此项达标。
27、十几年来,学校无流生。此项达标。
28、学校重视推行使用普通话,并将普通话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语言,专任教师普通话该达标的全部达标。学校是宁波市“写字教学实验学校”,有良好的写字规范教学基础和氛围。此项达标。
29、学校积极利用校外德育基地,建立了家委会,创办了家长学校、法制学校和警民共建组织,并以“县烈士馆”为德育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显着,多项社会调查报告在省市获奖。此项达标。
30、学校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聘任校外辅导员、邀请专家讲座、施行师生结对帮扶等办法对少数心理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进行转化工作。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率高,无违法犯罪现象。此项达标。
31、学校高度重视家庭困难学生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的教育,采用党员结对、学杂费减免、慈善捐助、个别辅导等办法和措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此项达标。
32、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学校的传统特色,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建立特长生评选制度,平时充分利用学校的设施和场地,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假日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信誉得到社会、家长和领导的认可和肯定。此项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