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电力实习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7 19:41: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力实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电力实习计划

篇(1)

关键词:电气工程;实践环节;实习;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名称为对独立学院电力工程系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实习)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TM76-4 ;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07-01

独立学院电气专业的办学原则是根据实际人才需求导向,设置与之适应的专业方向,做到学生适学对路。在培养方案制定上突出了"电力特色"、"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重实践强能力"等原则。实践环节中的实习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有积极的作用。本院电气专业学生有两次实习机会,一次安排在在大三的上学期的认识实习,一次是在大四下学期的生产实习。

一、实习的目的和作用

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目的不同,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学了部分专业课时进行的实习,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去向,对专业中将要涉及的的环节,将要用到的各种设备,服务的对象的特点,建立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生产实习是与今后的职业生活最直接联系的,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因此生产实习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而且是校内教学的总结。生产实习也是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生产实习,学生能够认识电力生产的整个过程,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步入社会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内容

由于电的特殊性,它本身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稍一疏忽大意,就会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故带学生出去实习,安全问题是第一位的。

传统的带学生到现场转转,远远参观的实习形式存在太多问题,根本达不实习的目的,为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胆提出了改革实习教学环节的过程,增加实习地点。

1.认识实习:

为了达到认识实习的目的,并让学生有机会在一周的时间了解尽可能多的了解电力系统相关知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生参观了保定天威变压器厂,花庄变电站和保定培训中心11万变电站仿真设备及动力实验室。

保定天威集团变压器有限公司是有着种类丰富、技g水平先进的电力及特型变压器制造企业,在这里学生可以近距离的看到变压器的生产过程和相关的实验,了解变压器的内部结构,有利于掌握跟变压器相关的知识,这些在电厂和变电站现场是很难看到的。

参观花庄变电站之前,变电站的工作人员提前一天对学生进行安规教育,并通过照片介绍了变电站的主要电气设备,使学生对变电站的各种设备有了初步的认识。安规考试及格,学生方可被允许实地参观。实地参观时,工作人员带领学生们穿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在现场认识和学习一次设备(主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电容器、避雷器,电力电缆,母线,电抗器等),然后进入监控器参观配电网自动化设备,配电网的监控软件等,随后工作人员还对二次设备进行详细的讲解,这些为学生们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由于电力部门安全生产的特殊性,学生也只能在警界线外观看电气设备,不少设备都是封闭起来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加入了参观培训中心的环节。在保定培训中心,有11万的非带电变电站培训设备,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安全的近距离的观察变电站的各种设备,了解各种电气设备的外形、结构、型号和技术特性,增加感性认识。

最后参观动力实验室,在实验室有仿真的模型,同学们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参观模型的运行,了解电的产生过程中涉及的各种环节和设备,整个过程清晰安全明了。

2.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学生毕业之前进行的最后一个实习,本专业近两年带学生去的是唐山陡河电厂,陡河发电厂隶属于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它坐落于河北省唐山市,始建于1973年12月,分四期工程建设,总装机容量1550MW。

在电厂的第一课,就是安全规程的学习。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只有学好了安全规程,知道哪些设备带电,哪些地方有危险,保证好自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参与班组的日常运行和维护作业。在电厂,学生们对电厂的机电炉各个环节进行参观实习,现场工作人还带领学生对整个电厂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参观和讲解,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的起始环节有更深的认识。学生后几天的实习是和工作人员一起值班,有不懂得问题可以现场提问学习,这样在有理论支撑的前提下,对原来概念模糊的问题会得到更专业的现场指导,同时也体会了本专业的部分工作环境。

通过生产实习,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考核方式

实习成绩根据实习报告、实习纪律执行情况及实习表现等考核来决定。为了避免互相抄袭实验报告等情况,要求学生手写报告,同时要求学生实重视实结部分,因为通过学生书写的心得体会,可以看出学生对实习整个过程的认识程度及实习的收获。

四、结束语

通过对近两年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情况,实践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反应不错。通过实习,学生对本专业的相关设备和相关知识,认识的更深刻,为以后步入社会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超,陈敏,韩效钊,张兴法.工科院校生产实习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篇(2)

作者简介:曹博(1981-),男,甘肃平凉人,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陆道纲(1965-),男,江苏扬州人,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0671)、国家级核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华北电力大学教改项目(X100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32-03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环节。[1]正确地认识实践教学的作用,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地拓展实践教学的形式是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前提。[2]教育部近日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3]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以电力行业为特色的高校,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把核电由“稳步发展”提升为“加快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和国家对核电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新开设了核专业。核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实践教学息息相关,然而由于核行业特殊性等原因,目前实践教学已成为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工作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已成为影响我国核科学与技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4-6]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的一所电力类“211工程”重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着力构建“大电力”学科体系,在保持传统火电学科优势的前提下,面对国家能源发展趋势和战略需求,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成为继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之后,国内第五所培养核工程人才的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在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动力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设置的,秉承了华北电力大学重基础、重实践教学思想,强调人才培养要“重实践,强能力”的特色,专业设置之初就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狠抓实验实践环节和过程的教学设计和实验室建设,形成了一套具有华北电力大学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面对核电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其他各种挑战,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核电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人才,建立了以校内实验、校外实习以及创新实践三方面为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该体系覆盖了从课内实验、开放性实验、金工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到最终毕业设计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实验+设计”的课程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强化了实践环节和创新素质培养环节,使学生实现了从第1学期到第8学期实验、实习不间断的系统训练。

1. 校内实验

华北电力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从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都涉及到一系列的实验教学环节,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涉及到的实验包括物理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工程流体力学实验、理论力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传热学实验等。核工程专业课已初步建成了8个实验室,如图2所示。为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大学生本科创新计划项目提供实验平台支持。

2.校外实习

华北电力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校外实习分为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非常重视这两个实习环节。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外实习,先后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唐山陡河电厂、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2011年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联合申报的国家级“核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已获教育部批准。

二、实践教学具体内容

篇(3)

电量以及农业生产用电量急剧增加,此外,对于居民生活用电需求量也逐渐增加,这些现象表明,现代社会对于电能的需求量远胜于从前。用电需求量的增加致使电力系统配电任务加大,同时也给相关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自动化控制下的电力系统电网具有较高安全性和可靠性且经济效益好,所以电力系统相关研究人员应加强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进行改善与创新,为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优良的条件。

1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电力行业方面的发展极为重视,不但投入资金大,且管理力度严格。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电网自动化技术有效提升,多数地区调配系统已实现自动化控制功能,且部分地区更出现了无人值守变电站,为社会增加了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电网自动化功能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1实时监控

实时监控系统是针对电网中存在的各个线路的运行情况、负荷情况及不安全因素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以便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此外,监控系统还可以通过监控电表,监控用户用电量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用户不规范用电的行为,减少电能的损耗。

1.2控制电量与功率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控制电量和配送功率。

1.3故障处理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检测配电线路的故障,并把出现的故障及时上报。同时,故障控制器还具有自动修复故障的功能,即使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故障的修复工作。

1.4监测电能损失功能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优化线路运行模式,并对线路上的电能进行自动监测与计算,以达到损耗电能最小的目标,提高经济效益。

1.5具备扩展功能

配电网自动化可以实现结点的逐步拓展功能。在电网扩展工作中,要具备以下两点要求:首先要增加硬件设备,达到扩展设备的要求;其次是通过软件操作,在原有网络中增加新的节点。

2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实现技术

2.1节点全网漫游技术

一般情况下,全网中的任何节点都存在与其他节点通信的可能性。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各个节点都与所在馈线中的一个管理节点相对应,并进行通信工作。在通信过程中,会出现节点丢失的情况,这个时候节点和相应的管理节点之间的通信是不能正常进行的,这时网络会对节点进行自动检索。相应的,该节点的搜索该由管理节点来执行,系统变为中继。但是,如若改为中继后管理节点仍无法检测到这个节点,那么系统会进行漫游申请,将情况汇报并反映给馈线子网,由其联络节点来执行。通信管理节点(侧变电站的)收到系统的漫游申请后,重新注册漫游的新节点。最后,相关变电站接收配调中心发送的注册信息,实现节点的全网漫游。

2.2自动设置中继技术

在设计软件时,除了能实现一般结点的功能之外,为了实现网络中节点间信息的有效接收和转发功能,还要在NDLC中继节点设置相应的功能模块。设计中,为了使网络中的信号传输过程存在真实性,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信息的传输频率,还可以使信息变小,从而大大降低通信网络上的压力。自动设置中继技术的使用,可实现整个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从而解决通信距离问题。其需要满足的基础条件必须是网络中的相邻节点可以通信,这里的相邻节点指的是任意两个相邻网络节点。

2.3面向对象的设计

在配电网中,馈线、负荷、开关、变电站及变压器都是按照分层进行一定排布的。单个区域是由包含多个节点的若干个馈线子网(变电站)组成。一般情况下,馈线子网之间的节点是没有互相通信的功能,但是由节点形成的网络节点是可以相互联络的,这是因为每个节点都可以作为一个管理点,而且只有相同馈线子网中的节点才可以相互通信,形成网络管理节点。不过如果是在网络重构这种特殊情况下,节点是可以实现与其他馈线子网节点的联通。此时需先通知节点,经过允许后方可进行通信,从而实现不同变电站之间的通信。在面向对向的设计技术中,往往在馈线子网的第一个子站中设置网络管理节点,用于实现子节点上信息的记录,这样的设计对于馈线网络的扩展是十分有利的。

3未来技术发展

为了加强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和供电稳定性,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还需要继续发展。具体发展方式包括三个方面:

3.1提高电能的质量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大型电子设备增多,致使对电能需求量增加,从而对电能的质量也有了较高要求。“DSP”通过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有效地提高了电能的质量,同时改善算法也可以提高电能的质量。

3.2实施配电网系统保护

配电网系统馈线自动化以通信为根基,对配电网系统的整体数据进行收集和控制,从而实现配电SCADA与配电高级应用——PAS;依靠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实现对配电网的设备管理;配电网自动化在PAS、SCADA与GIS的一体化的推动下,已然实现了配电网管理、监控、保护等各方位的自动化运行管理,目前,该方案已作为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主要实施方案。

3.3分布式小电流接地保护方案

完全分布的FTU准确度较高、承载量较大,且可以完全掌握配电网整个电流负序分量分布状况,负序电流的突变量与小波分析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识别的可靠性及灵活性。这种配电自动化的小电流接地保护方案性能良好,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配电网各功能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前提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其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配电网全功能自动化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对配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及效率性。所以电力系统相关研究人员要加强对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重视,做好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为保证电力系统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电力事业。

参考文献

[1]苏海勇,孙凯,孙奉杰.浅析县城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模式方案[J].神州,2012,(7).

[2]白茂楠.论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优先出版[J].电子制作,2014,(3).

篇(4)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18802

1 配电管理及配电系统自动化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工作、家庭生活、工业生产基本上都跟电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用电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忽视了配电管理以及配电自动化这一重要环节,使得我国配电管理自动化水平还存在着较多不足的地方,针对配电管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配电系统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由于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使得不同区域配电系统管理标准的差异化比较大,对于部分自动化设备没有做到实际应用及管理,更谈不上深入的研究和引进先进的设备。此外,电力企业对电力配电管理缺少统一的管理标准与制度,造成配网规格不达标、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出现,这不仅增加了配电管理的难度,还严重阻碍了配电自动化的引进与开发,严重制约着我国电网前进的速度。

(2)配电网技术发展不均衡。从我国目前电网的发展情况来看,电力配电网的建设还是比较落后,并且电力配电网的主要目标倾向于变压、效率输出等方面,加之我国人口分布密度不均。使得电力主干线比较长,线路的分段电力不足,以致于配电线路的联络程度不是很高,单辐射线路仍然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无法达到系统技术应用的水平,使得配电网技术的发展不均衡。

(3)配电自动化的实用性比较欠缺。我国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配电自动化发展滞后是主要原因。目前,国家电网公司配电自动化覆盖率仍然很低。由于我国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前后开始进行的,发展的历史较短,技术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由此造成电力配电方面的许多技术还不够成熟,从而使我国配电自动化的使用率也比较低。对于电力配电的实际应用和管理无法准确掌握,甚至于多数配电自动化的设备没有投入使用,这不仅给电力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对配电自动化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 配电自动化的应用原则

2.1 可靠性原则

电力企业在进行配电自动化运行管理时,一定要遵循可靠性原则,其可靠性主要讲的是确保用户用电的可靠性,避免自动化系统的故障导致用户无法正常用电。比如在夏天,温度比较高,空调电器的使用率不断增加,一旦供电可靠性不高,就会致使部分人员出现中暑等状况。因此,配电自动化在运行过程中一定要有可靠地网络通信系统、合理的布局、高质量的设备等,以此来保证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

2.2 安全性原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电力系统一旦发生故障,电力供电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行,这样不仅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会给社会与电力企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配电自动化中,电力企业一定要保障电力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同时配电自动化在运行过程中也应遵循安全性原则,以确保电力配电自动化系统安全运行。

2.3 实事求实原则

在选择配电自动化的设备时,应结合我国电力运行的实际情况,不能因过于追求高端产品,选择出与我国的技术情况不相符合电力配电自动化设备,就会导致购买的设备无法正常使用,使得实际运行的覆盖率严重不足。如此一来,不仅浪费了大量的钱财,还严重制约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因此,配电自动化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我国电力技术的实际情况选择相符合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设备,以便促进我国电力企业快速顺利发展。

3 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的要点实施

3.1 加强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的技术水平

随着配电自动化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其技术的研发和改进水平也应不断增加,以此来满足配电自动化的发展速度。通过加强谐波治理、无功补偿,合配置电压检测点,及时、真实、准确统计数据,提高电能质量,充分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和居民用电质量。不断加强城市中压配电线路计划停电管理,减少配电线路重复停运,减少客户平均停电时间,大力推行状态检修、带电作业、联合检修、零点检修等作业方式,提高城市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当大的电网覆盖在各个城区时,电力企业应取保有足够的专业技术能够使配电管理系统正常运行,否则,就会给人们的生活与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电力系统应构建一个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来进行高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使得配电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发现与处理,并根据地区发展的不同状况做好分析预算,以此来提升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的技术水平。

3.2 对配电自动化的设备要进行及时更新

配电自动化设备是配电自动化运行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备的更新程度与配电自动化安全、快速运行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人员在进行设备的研发之后,应与厂家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实现跨平台的异构合作,保证设备能够得到及时的检测与更新,对于含有最新技术的设备要进行及时的更新,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保证电力配电自动化处在一个不断提升、进步的过程中。另一方面随着新型电源及负荷直接接入配电网,给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技术问题和挑战。从供电可靠性考虑,我国的配电网系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高水平的配电自动化系统,通过加配电自动化设备的更新换代,重视配电自动化建设也是电网发展的内在需求。

3.3 对于电力配电自动化工作进行整体规划

实现电力配电自动化和管理的主要途径,就是对这项复杂的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并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重点就是资金的筹备和全国电网的全面连接。通过运用GPS、GIS等技术实现配电终端的通信连接,保证地区定位的准确性。此外,在保证国家转型资金到位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居民经济的承受能力,降低输配电成本,尽量将居民的花费降到最低点,其次还应保证有足够经验的技术团队来实现全国电网的相互连接,实现电网的高覆盖率。

3.4 规划和建设好配电网架及通信通道

规划和建设好配电网架是实现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基本条件。常用的配网接线有网状、放射状、树状、环网等形式,其中环网是在配网中最长用的一种方式。另外还应将10kV馈线进行合理的分段,确保在出现事故的情况下,110kV变电容量10kV主干线和10kV馈线有足够的转移负荷能力,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率。同时电力企业应选择合理的通信通道,根据通信规划,以及现有通行条件和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需求,按分层配置,在主干线中可以采用高中速信通道,试点项目可以使用光纤,从而保证电力配电自动化系统平稳运行。

4 结论

配电网建设是制约我国供电质量和运行效率提高的主要瓶颈,据粗略统计,差不多有一半的损耗是在配电网领域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配电网的发展、建设和设备制造都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实现电力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的电网运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应提高电力系统的应用开发,加快新兴技术革新工作,达到实现配电系统电力自动化的目标。从而实现电力系统运行达到的最优化,保证电力系统用电效率的最高化,更好的促进电力行业的良好发展,为生产生活创造出更为便利安全的电力环境。

参考文献

[1]梁汉文.配电自动化在配电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2,13(05):1215.

篇(5)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142-01

我国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实现了电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力系统的管理水平也在逐渐提高。电能计量是我国电力系统经济效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很重的比例。传统的通过人工进行电能抄表的方式,不仅会浪费人力资源,而且抄录的数据精准度也达不到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电能计量的要求。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电能计量的自动化发展,才能对电力的使用情况进行准确的监督和控制,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1 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简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电力系统电能计量方式,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对电流信息的控制。整合电力系统中不同的技术,形成总的电能自动化系统控制中心,可以实现对电力情况的及时监督和控制,把电能的使用信息返回到电能计量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心,完成电能计量工作。这种方式,提高了电能计量的精准性和工作效率,节约了资源,降低了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厂站电能量计量遥测系统、大客户负荷管理系统、低压集中抄表系统和陪伴监测计量系统。

厂站电能量计量遥测系统是电力系统中主要的电能计量方式,包括主站系统、传输系统、采集系统和供电系统等。通常情况下,厂站电能量计量遥测系统都在发电站内进行设置,但是总站系统是独立的,不同于厂站电能量计量遥测系统中的其它系统。在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中,可以抄送每一个地面上的电表,主要是靠变电站和发电厂实施管理,进行合理的抄送监督。根据目前我国电力系统中电能计量的实际发展情况,厂站电能量计量遥测系统应用了关口电量和主网线损分析表,可以及时的掌握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根据检测分析出的信息提供准确的电能计量数据,保证了电力系统工程的稳定运行。

大负荷客户管理系统是为了一些大型设备定制的系统模式,由负荷系统、远程抄表系统和终端系统组成,主要的作用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控制电量。这种系统不仅具备传统的电表功能,还加强了在电能计量过程中对信息数据的采集、电能质量的检测和交流采样功能,提升了电力系统中对电能负荷的控制。低压集中抄表系统,主要的作用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电能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存储、传输和处理,具有降低生产成本、准确的进行线损统计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特点,实现了窃电的监控和管理,保证了电费的及时回收。配变监测计量系统,包括电力计量装置、采集装置、主站系统、供电电源和传输通道等。通常情况下,电力计量装置、采集装置、供电电源和传输通道是在公用变用户侧设置,可以对终端的远方数据进行召测,分析和监控监测数据,及时的进行信息传输和处理。

2 电力营销中的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实践

电能计量的自动化系统在电力营销中的实践和应用,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电力系统的发展。实现电力营销中的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可以加强对电力系统的线损管理,提高电力系统的客户管理水平。实现电力系统的业务支持和高效作业,才能保证用电工作水平的有序提升。

在电力企业的电能计量管理工作中,加强线损管理是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中重要的工作内容。线损率是电能计量的关键因素,对电能计量数据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电力营销中应用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可以通过对线损的分析,监测电能质量,有效的解决抄表过程中的错抄、误抄和漏抄等问题。电能计量数据的定抄和随抄是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中的基本功能,可以实现对电能计量装置的及时复核和检查,在进行电能计量监控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解决,可以降低复核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差,提高电力系统计量检查中线损数据的准确性。

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可以提高用电管理的工作水平,对供电资源紧张的状况进行缓解,为电力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通过与其他网络和系统的结合,实现了跨系统的业务支持和高效作业。例如,在电力营销中应用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进行远程抄表,取代传统的人工抄表,提高电能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在进行客户管理中,结合停电管理系统中的停电时间和错峰复核信息,对停电时间的电能计量信息进行自动采集,相关的用电信息,让客户及时掌握自己准确的电量使用信息,才能提高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3 结 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企业的智能化发展和现代化管理得到了实现。电能计量是电力企业经济效益衡量的主要参考依据,自动化系统的形成,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6. 028

[中图分类号] F272.7;F40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 0046- 02

0 前 言

核电是一种新型能源,它清洁、新式、成本低廉,而且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对于缓解资源紧张,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核电企业在近些年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核电管理的能力水平对于企业的竞争实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核电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实施,是加强企业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赢得市场的法宝。

1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

1.1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目的

核电工程项目信息化就是对内部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整合、开发和利用,达到对工程建设、经营管理等过程环节进行实时监控的目的,从而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动态过程。实施信息化的过程是不断改进工程管理、提高工效和工作质量、降低造价、积累信息财富、提高核电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1.2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核电工程是具有很高技术要求的由众多接口组成的系统的工程,包括了设计、采购、制造、土建、安装、调试等系列环节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质量带来隐患或者致使工期延误。对于核电系统的综合管理、接口管理、合同管理的复杂性和技术性、难度要求比普通的工程要大得多,这是核电工程特有的特点。此外,核电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很大,建设周期长,这就给工程建设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基于核电工程上述特征,就需要使用信息化的方法,在总结好的经验做法的前提下,做好前期的调研需求,建立核电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和新系统的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及体系结构模型,用以指导、控制和协调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建设及应用软件开发工作,使新建的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既能有效地为业主方的运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服务,又能有效地为各承包商的信息交换服务。

2 当前核电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国内没有规范的、统一的核电行业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标准

受到核电堆型不统一、建设规模不相同、管理理念也不相同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核电企业的管理很难规范。不同企业或者是同一企业下的不同电站的流程、数据编码、信息管理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标准,这就成为了阻碍核电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企业的管理和绩效水平的提升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2.2 系统内或单位内均缺少标准的共享数据库

在信息化建设中,共享数据库建设是重要的一环。核电企业只有建立了标准的共享数据库后,才能做到在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基于同一的数据库,才能实现数据一处维护、多处应用,才能做到数据完全共享,避免数据重复存储,避免数据不一致性等问题的经常出现。

2.3 核电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要根据核电行业高速发展的形势

建设新的核电站,其信息化的建设要符合核电行业的集团化、多基地、多项目的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制定配套的信息化的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2.4 系统维护困难

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和体制的改变,存在着企业组织机构和数据流程的重组,这种重组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信息系统。在目前的核电企业中,由于缺少信息系统维护人员,致使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更新难以持续,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短暂。

2.5 核电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度不高,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核电企业的信息化和发电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信息化的集成度不高,很多信息孤岛的存在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水平。

3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建设、统一投资和统一标准五原则,并且要考虑纵向(与上级公司)和横向(现场业主、监理、供应商、专业分包公司等)的信息接口问题, 使纵向与横向的信息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试点制定标准模板,然后再推广实施,确保实施一个成功一个。

3.1 规范数据层

要在数据资源设计、规划方面花大力气,力求标准统一,对已有的数据资源进行分析、挖掘、整合,梳理出核电建设过程中核心业务数据单元,规范数据元库,规范数据结构,规范数据信息编码,力求从数据层开始出标准。

3.2 信息系统平台架构、开发环境要统一

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架构、开发环境要力求统一,用户界面设计要友好、一致,程序代码力求标准,操作说明规范、易懂。

3.3 标准化、网络化、集成化

逐步确立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完善信息系统总体框架,逐步完善核电工程项目数据库,梳理项目工作流程和系统的信息流程,建立和完善核电工程项目的各种基础数据库,最终形成以物流为主线、以资金流和工作流为核心的,精细化的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4 结 语

核电工程项目信息化系统是核电工程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时期,对核电信息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电企业要建立高标准、高集成的信息化系统不断加强系统创新,才能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一、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利用电气监控纳入分散控制系统实现热工控制协调,标志着电气系统开始进入dcs时代。das是早期进入dcs的数据采集系统,主要是在dcs中实现对重要电气开关量和模拟量以及电度脉冲量的状态监视、 越限报警和事故顺序记录、打印报表等工作。计算机监控系统也广泛的应用于网络控制室中。然而现阶段的电气控制系统中,电气控制系统还没能取消常规的手动控制方式,电气控制屏还得以大量的保留。不仅无法减少单元控制室的面积,而且也加大了电气控制系统的投资,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控制。

网络技术和网络可靠性的不断提高,电气控制和电气保护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些都为电气网络化的实现提供了优越的外部条件。电力系统电气部分的综合化,必将随着自动化网络的不断扩大而实现,并最终归入dcs系统中,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在全厂范围内的共享,整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也必然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自动化技术系统的配置应用

1.远程监控技术

智能化远程控制、集中控制以及现场总线系统控制方式是电气自动化系统配置的应用主体。智能化远程控制利用硬接线电缆将采集柜和现场的信号进行连接,并利用光纤、双绞线等将 dcs主机和采集柜进行连接,这种方式将电缆材料本文由收集整理极大的节省了,简化了安装环节,降低了操作成本,有效降低了控制面积,将整体系统的可靠性和智能型提升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实现了自检、数据处理及自校正等功能。集中控制主要是通过利用现场的电气馈线设置设备的接口,然后采用硬接线电缆合理连接集散控制系统的通道,实施对发电全场的监控。其具有良好的维护运行效果,较为快速的对应速度,针对监控站实施的防护水平适中,dcs 的系统成本造价也相对合理等特点。

2.集中式监控技术应用

集中式监控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得到广泛使用的原因在于该系统具有设计比较容易、操作比较简单且日常维护方便都比较容易等特点。在电气工程中能够更加容易的满足工程的需要,不需要投入太多其他设备,大幅度减少成本支出。集中式就是在一个系统中对全部项目运行进行处理。由于之间的单独散乱的监控需要用到多个处理器,需要的电缆数量也比较多,这就造成成本投资的增加,加上多种电缆搅合在一起,会造成系统引入安全性和可靠性低现象。同时,电气工程中的断路器以及隔离刀闸均在使用硬接线,而这种硬接线由于其质地比较硬在连接时其紧密度比较弱,因此,常出现连接点连接失灵的问题,直接影响整个电气工程的所有设备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运行,短时间的暂停运行直接造成整体的极大损失。因此,通过选择集中式监控技术,实行统一监控,不但使电气工程处于一种有序运行的模式,还减少工程的投入。

3.现场总线监控技术应用

现场总线监控技术是当前电气工程使用最为广泛且有效性最高的一项技术。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根据电气工程实际的不同间隔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其监控具有较好的针对性。现场总线监控技术能够适量的减少隔离设备以及端子柜等的使用,能够减少电气工程的大量设备成本投入[2]。加上这种技术拥有远程监控技术的特点,所有电气工程设备均是采取现场安装,选择最直接最省电缆的方式,并且是以通讯方式来连接监控设备完成全部监控过程,这种模式能够大量节约成本资金,增加电气工程的效益。同时,由于设备之间主要是通过通讯网络信号设备相互连接,其独立性和灵活性相对比较强,一个设备出现故障不会波及全部设备,提整个电气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是目前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其功能的强大性能够确保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电力系统的数据采集和监控功能是调度自动化的基础,此外,电力系统的市场运营和决策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2、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是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对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都能够实现实时监控。变电站自动化除了满足变电站运行操作任务外还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监测系统能够提高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降低运行维护的成本,实现输电过程的高质量,保证经济效益。

3、配电网自动化技术

长期以来,配电网只能够采取手工操作的控制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能够运用独立的孤岛自动化技术,但是对电能的分配方面还是存在不足之处,因此,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对于电能的分配和监控十分重要。配电网自动化主要包括馈线自动化和自动制图、设备管理、信息分析和配电网分析自动化,它依靠大量的智能终端、丰富的后台软件和数据库资料支持,通过信息技术的带动,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确保了对电能的充分利用。

四、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研究方向

1、电力市场理论与技术

第一,认真研究有关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入探讨运营过程中各步骤的具体规则和流程。第二,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状况,电力市场运营模式的期货交易、转运服务等模块的具体数学模型和算法。第三,紧紧围绕我国模拟电力市场运营中亟待解决一些的理论问题。

2、光电式电力互感器

光电互感器根据高压侧工作单元是否需要供电,可分为有源型光电互感器和无源型光电互感器两大类。光电互感器有着传统电磁式互感器无法比拟的优点,是电磁式互感器理想的替代品。虽然,国内在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的研究方面特别是高电压等级上还面临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光电互感器取代传统互感器将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必将使电力互感器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3、电力一次设备在线状态检测

对电力系统一次设备如汽轮机、发电机、断路器、变压器以及开关等设备进行连续长期的在线监测,不仅可以监视设备的运行状态,而且还可以分析各参数的变化趋势,判断是否存在故障的先兆,从而延长设备的维修保养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电力设备由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过度提供保障。

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与智能保护

此理论针对电力系统保护的新原理进行了研究,将国内外最新的网络通信、人工智能、自适应理论、综合自动控制理论以及微机新技术等应用于新型的继电保护装置中,使得新型继电保护装置具有智能控制的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

5、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篇(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都离不开电力系统的综合应用,各个方面都需要方面都需要电力系统辅助。由于电网铺设的范围不断增大,促进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迅速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已经日臻成熟。

1电力系统变电站自动化调试概述

变电站是电力用户从电网获得电能和分配电能的重要环节。变电站自动化调试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保护电网系统安全。主要是检查信息参数、运行状况、规格和参数是否一致,且各部分功能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与相关规定,各类连接是否正常,设置是否合理。对不符合要求的事项需引起重视,及时处理。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生产活动的基层组织,是广大群众安全生产生活的落脚点。通过变电站的调试,可实现电力系统的电压变换、接受和分配电能;根据需求调整电压和电力流向。因此,做好变电站自动化调试工作极为重要。

2变电站自动化调试应用策略

2.1远程数据调试和电压综合控制自动调试

变电站自动化调试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本体的调试,二十调度联调调试。变电站的本体调试包括:电源故障调试;通讯故障调试;遥测故障调试;遥信故障调试。调度联调策略主要包括:通讯故障调试;上传遥测故障调试;调度遥控故障调试。2.1.1远程数据调试电能的数据终端是计算用电量和计算电费自动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主站和费率间的中间设备。2.1.2电压无功综合自动控制系统调试VQC可自动识别系统的运行模式及系统的接线方式,可满足无功电压指定范围。同时,其闭锁功能可实现系统安全的运行,用户也可自主配置信号,指定电容器的投切顺序。

2.2智能装置和制动装置安装

在进行电力系统变电站自动化装置中最重要的智能装置、制动装置安装时,安装施工企业要成立项目安装施工小组,其安装施工小组必须包括:核心技术人员、安全检查人员、具体安装技术人员等,各项人员具体负责工程的各部分安装施工工作。由于具体施工中不允许长时间对系统中断供电,部分地方须带电工作。故危险性、施工难度较大,安全保障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工作总负责人担任安全第一负责人负责人,安全总负责人负责具体的安全监督工作。在智能装置、制动装置安装时负责监督本小组工作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各施工小组开工前须开好班前会,进行班组安全教育,交代好各人员工作内容,个人员活动范围,带电设备种类、部位的事项。在智能装置、制动装置安装施工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具体带电部位设置明确的标志。高压带电部位要设置相关遮拦设施,低压带电部位须挂好警示牌。(2)拆装保护性电缆时,要做好保护措施防止开关误碰,比如取出控制保险、加装机械闭锁装置、合闸保险等。(3)在拆装电压二次回路过程中,须严防短路,可采取保护如取下二次保险设施,对二次线头进行绝缘处理等相关措施。(4)加装智能装置、制动装置的电流二次回路设施时,严防开路,可暂时中断供电供电,在电流源处短接电流回路等措施。(5)在智能装置和制动装置安装完成后,应确定通讯规约,先设置好具体参数并建立自动化控制系统,最后在设置好控制程序,以上工作顺利完成便可实现变电站联调及自动调试。

2.3变电站自动化故障处理对策

2.3.1故障排查顺序法故障排查由分段排查和顺序排查组成。顺序排查法指的是按规定的顺序,一步步进行排查。分段排查指的是直接从总控或中间环节进行排查,实现快速定位故障点。如果出现通讯故障应采用分段排查法。2.3.2控制调档故障处理对策只有控制调档时,主变也出现调档、急停动作,这种情况下应选用遥控调试故障策略,首先排除掉二次回路中可能发生的故障,装置只出生调档而不做出急停动作,可以断定数据库没有发生故障,故障应该在装置的测控上。如果系统没有接收到装置的报警信号,可采取遥信调试故障法,这样能迅速找出故障点,排除故障的具体方法就是换新的测控装置。2.3.3调度故障处理对策调度端开关安装出现问题时,通常采用上传遥信调试故障策略,通过检查报文来确定总控是否将报文发送出去,进而确定故障点在调度端上,然后再检查调度端。

3结语

电力系统的变电站调试结果直接影响到变电站能否正常运行,是安全生产的关键。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完善和改进。变电站的自动化调试,提高了电力设备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供电质量,在技术上支持电力系统的发展进步,为未来电力系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富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及继电保护系统一体化调试思路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2).

[2]林平.浅谈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及其工程调试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

篇(9)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人们也对于电力系统供电工作效率、配电服务质量、安全措施保障建设以及服务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项涉及范围广、技术水平要求高、知识密集的技术——继电保护,在各行各业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相关人们必须不断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并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项设置,不断完善图纸,熟练掌握系统中保护原理、规律,探讨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所谓继电保护(现在使用的都是微机保护),指的是对电力系统中运行的设备和线路发生的异常情况进行检测,并通过单片机来控制操作指令,一旦发生故障即刻发出报警信号,直接将故障部分隔离或者发出跳闸命令等。与集成型相比,微机继电保护效率高、性能稳定、可靠,由软件指令来实现,实现了硬件电路模块化、调试维护方便,在实际的生产工作当中被广泛的应用。由此可见,随着科技的创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继电保护系统功能越来越强大,在自动化电力系统的维护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继电保护系统的自动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用电领域的控制模式,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需要人们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探讨。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对电力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从而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甚至有些地区不得不采取限电、停电等措施来缓解电力供应的紧张局势。因此,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维护至关重要,而继电保护正是其中主要的保护手段之一。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意义重大,并将是当前电力部门的明智之举,因为:1)继电保护的顺利、正常运作,可以有效消除电力故障的同时,还能够对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化,经济发展的正规化做出了贡献,从而还能够确保社会生活和经济的正常运转,进而间接地为社会的稳定与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可靠保障;2)继电保护能够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以及正常运转情况。例如、当电力系统在运作过程中出现异常或故障时,继电保护技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自动、准确地从整个电力系统中切除故障设备,或者直接向电力监控警报系统发出信息,提醒电力维护人员及时解决故障,从而有效地防止其中电力设备的烧毁和损伤,甚至可以降低相邻地区供电受相应故障影响的概率。此外,通过继电保护技术还可以有效地防止电力系统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面积广、时间长的停电事故。

二、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探讨

1、可靠性

继电保护能够为供电系统提供安全保障,在规定的保护范围内发生了属于其应该动作的故障时,控制单元将会发出相应指令,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保护电力系统中单元,确保整个电路系统的安全运作。

2、灵敏性

继电保护的灵敏性,指的是在电力系统运作中,在保护范围内一旦遇到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时,即刻发出相应指令。通常情况下,继电保护装置的反应能力,通常以灵敏系数反应出来。确保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有必要的灵敏度来支持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

3、选择性

选择性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自动化运作模式,为保证最大限度地向无故障部分继续供电,指的是在继电保护过程中针对于某一部分电路的保护。在设计和运行时都必须要在可能的最小区间切除故障,尽量减小停电范围,保证其他正常区域的顺利运作。当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才允许由相邻设备保护、线路保护或断路器失灵保护来切除故障。即首先由距故障点最近的断路器动作切除故障线路,保证系统中无故障部分仍能正常运行。

4、快速性

继电保护快速性是指继电保护应以允许的可能最快速度动作于断路器跳闸,已断开故障或中止异常状态发展。继电保护的快速动作可以减轻故障元件的损坏程度,提高线路故障后自动重合闸的成功率,并特别有利于故障后的电力系统同步运行的稳定性。

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策略

1、推进控制、保护、数据通信、测量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电力系统的整个保护装置其实就像一台多功能、复杂的科研计算机,并可以看成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因此,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不但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各种停息和数据,还可以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数据以及信息传送给网络控制终端,所以,将控制、保护、数据通信、测量集中于一体,使得每个微机保护装置既能够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还能够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完成控制、测量、数据通信功能,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的电力系统初步建立,进而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效率,并将是电力企业继电保护的发展方向。

2、充分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

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很快就在各行各业得到有效的应用,并促进了行业的变革与发展。因此,在实际生产中,继电保护装置要实现智能化,必须重视对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断引进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不仅要实现电路的基本保护功能,还应该有智能化,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水平。由此可见,这就要求系统必须要有各种运行状态的参考信息,以便于控制系统进行准确的判断。例如,包括运行故障时的各种参数、安全的数据保存空间、运行正常时的各种参数和相应的计算处理能力。此外,由于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成熟,并且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已实现运行高速化、储存海量化以及机体小型化的发展模式,因此,批量生产用于工业用的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继电保护,时机已经非常成熟。

3、加快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网络化模式建设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使得其俨然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使得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并深刻地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能够各个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对于单个继电保护装置而言,难以有效地控制整个电力供电系统,不能适应电网大规模发展需要,已经成为时代的淘汰产品,这就要求相关电力企业必须加快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网络化模式建设,使继电保护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以便于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平稳地运作,充分利用宝贵的网络资源来实现现代继电保护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继电保护自动化已经成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这就需要相关电力企业必须重视对电力系统控制模式的变革,深入探讨继电保护自动化发展模式,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服务水平,不断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促进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是我国电力系统运作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才能真正的提高我国电网的安全、经济、高效、可持续的运行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TU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机电施工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不同种类、不同设计要求的建筑领域。机电施工是一个范围较为广泛的概念,涉及许多专业技术及科研领域,是各学科之间的综合应用。机电施工的实际施工活动与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竣工验收及生产运行等环节紧密相连。在机电施工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机电施工的质量、安全、信息技术以及日常维护方面的管理,才能有效保障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机电施工管理现状概述

机电施工项目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运行后和投入使用的性能,是关系建筑工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工程。机电施工项目涉及工业、公用、民用工程中电气、通风、消防、给排水、通信、采暖及自动化控制等多个安装系统。机电施工过程涵盖技术领域十分广泛,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通用性。现阶段我国机电施工项目在施工人员、设备材料、施工机具、施工方式、竣工验收、日常维护等方面的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产业整体发展的进程。

目前我国机电施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基础工程施工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机制、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模式不健全产生的设备采购问题及施工人员综合业务素质较低。机电施工项目中的基础施工是设备安装的基础工程,在承受设备自身重力和振动的同时,还要有效吸收隔离设备工作运行状态下产生的振动,并且起到防止发生共振现象的作用。在基础施工的监督和管理方面如果出现问题,将会给机电设备运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在机电施工项目基础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缺乏施工方案和施工标准规范施工操作,导致基础螺栓预留孔位置不准确或地脚螺栓预埋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偏差;2)机电设备的基础位置或标高与工程实际要求不符,造成设备部件安装位置不足;3)机电设备基础强度与设计要求不符或设备自身配件质量不合格,使得设备在投入使用和运行之后,无法承受重力和振动力造成基础损坏。

机电施工工程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施工安装的工程项目,所选的机电设备必须满足整体工程各个环节和因素的实际需要,与工程项目的其他安装系统有效融合,切实保障建筑工程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由于机电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模式不健全,使得设备和材料的采购不能符合项目的实际需要,将给建筑工程的运行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机电设备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采购设备的综合性能与工程的电气控制系统不能进行良好吻合,使设备出现不能正常运行或频繁启动的情况,影响了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周期;采购管理上的疏漏造成实际采购的设备的规格、型号、性能与工程设计不符,给机电施工过程中对设备安装调整带来极大的困难,降低了项目施工的工作效率,为整体建筑工程带来安全隐患和质量事故。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式之下,机电施工项目所应用的现代科技越来越多,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愈加综合化和精细化。许多项目施工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工作经验及安全管理能力都不能满足项目施工要求。在进行实际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施工人员的科学管理,使项目的许多具体施工环节及交叉环节不能进行有效协调,影响施工的进度目标和工程质量。现阶段的建筑工程普遍具有高质量的特点,机电施工项目也需要配备专业的机电设备和先进的施工工艺,施工人员技术知识更新比较缓慢、应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应对和解决的能力、对施工工序的衔接和交叉环节的管理能力不足等情况影响了机电施工项目的发展和质量提升。

二、机电施工精细化管理措施分析

机电施工项目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建设及施工过程中,项目的基础工程和主要部分在整个建筑工程的结构建设完成之后开始,在整个建筑工程的装饰建设开始之前结束,对整体工程的工期进度和建设目标有着重要影响。机电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整体工程的质量和运行状态,针对机电施工项目的自身特点和各个环节不断完善管理模式,运用科学的管理办法进行项目施工管理,对保障施工质量,提升项目使用性能,增进项目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助益作用。

1、把握施工质量,统一施工技术。

在进行机电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全面系统的将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建立符合项目发展需要的质量保障体系,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在规划施工方案和设计的同时,应该制定详细的施工规范和技术措施,明确施工生产的监督和细节检查工作。将施工技术进行层层交底,对具体操作人员实行严格要求,防止由于技术操作问题而造成的施工事故。认真履行建筑工程施工与设备基础工程施工的交接手续,为设备基础工程可靠性的交接奠定基础。同时,指派专门的负责人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并且对工程的质量进行定期检测,全面实现标准化作业,杜绝管理疏漏和技术操作不合理情况的产生。

2、加强成本管理,完善采购体系。

在项目成本管理的工作中遵循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的基本原则,以项目工程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前提进行设备和材料的成本分配。将工程设计中所需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运用统一的名词术语、编码和剂量单位进行管理,将同类材料和设备的基本参数进行统一设定,对项目工程中所需要的零配件编制通用的定额数目,有效防止在采购和分配过程中出现错误,影响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情况。工程建设单位在进行设备采购期间应该与设计和施工企业进行有效沟通,确保施工所需设备在质量合格、时间合理的情况下进入施工现场,严格采购流程,保证采购设备与工程设计方案要求及工程实际需求的一致性,如果发现采购设备与工程设计不符的情况,在经过建设企业、监理企业和设计企业三方认证和允许的条件下,及时调整安装措施,变更施工手段,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损失,保障施工进度。

3、制定施工措施,提升人员素质。

机电施工项目是一项存在工期限制的施工活动,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制定完善的施工措施,指导和规范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有效防止因技术操作问题而引发安全事故或质量事故。同时,不断提升施工参建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效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组织经验丰富的施工技术工程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使施工操作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与此同时,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与各个专业领域之间的经验交流座谈,通过各专业领域之间的经验和技术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在项目施工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及时更新施工人员的技能储备,拓宽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视野,有效提高施工人员解决施工过程中专业交叉问题的能力。

总结:

机电施工的工程质量管理、造价成本管理、施工人员管理是影响项目施工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机电施工项目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建筑工程项目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机电施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逐步实行科学的管理措施才能保障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有条不紊的进行。在社会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形势之下,将科学的管理方式应用于机电施工项目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效保障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促进机电施工项目和施工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建图.对施工项目管理的探索[J].山西建筑,2007,(05).

[2]吴尚华.浅谈如何做好建筑施工管理[J].广东科技,2011,(16).

篇(11)

一、实施标准化改造,夯实电网效益基础。

标准化是提高工作质量,降低成本,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1、结合工作实际,参照国家规范,改造立项标准化

结合工作实际,深入现场,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实际资料。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落实,从6-10kV的配电系统,到变压器、低压电缆、计量箱,进行现场分析,仪器检查,数据分析,层层落实,并采集图片,确保实际资料的准确性、精确性,为可行性研究提供规范的现场实际资料。

结合国家规范进行数据论证,为可行性研究提高理论依据。根据现场实际,进行分析,提炼改造项目,利用国家规范,实行数据分析,为小区改造的可行性研究提高理论依据。通过分析结果进行小区改造可行性决策;完善小区新增变压器容量、电缆的可靠性。充分利用低压系统安全规定、建筑设计规范和造价进行论述,使1476户表计下移获中石化批准。

2、多方论证,设计方案规范化、效益化

实行投资节约化,完善小区电网布局。充分论证电网布局和容量要求进行改造的电网进行重新布局,满足用户的要求,提高电网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电网重新布局,符合国家规范,提高供电质量,仅桃园小区减少4*185铜芯电缆1230米,增加4*95铝芯高压电缆210米,既减少过程费用,也减少电缆自身损耗,得到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完善重复接地,提高电网安全性。充分利用维修改造的机会进行重复接地的重新配置,确保接地电阻达到国家规范――小于的10Ω,这样确保居民安全用电。

进行标准化设计,确保电网容量满足性。容量的设计要结合当前电网的实际情况,同时应该预测今后5年的新增情况,最终确定变压器的系数和容量。

3、施工验收规范化、标准化,符合高标准高效益

实施分层管理,分级分批验收。针对小区改造实行分层管理,上级实行分部验收、监理单位实行分项验收,基层实行过程验收。根据维修改造工作计划,针对现场作业,进行分级、分批验收,从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及规范体系、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化要求、基本内容标准化、质量不合格处理标准化、质量验收和组织标准化等方面进行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运作有序化运行。

协同作战,减少停电时间提高经济效益。外来施工队伍,不熟悉现场实际情况,要结合施工队,论证施工方案,优化工作流程化,压缩工作时间,减少停电时间,确保用户及时、安全用电,提高经济效益。

二、进行优化运行,提高电网经济运行水平。

结合工作实际,规范操作流程,认真开展电网分析及预测,不断优化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充分加强设备维护,确保电网优化高效经济运行,为电网的降本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1、规范操作流程,使工作标准化、流程化。

完善工作流程,规范操作。为实现规范化管理,要结合低压系统新《安规》,对低压系统的操作程序及术语进行了规范统一,并结合工作实际,对修复电缆等工作流程进行了完善、修改;对工作票和操作票进行统一规范,确保改造工作票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

实施维修改造工作“闭环”管理模式。就是在班组内实行了以队下发派工单做好上岗前老保穿戴、工具准备上岗召开班前会安排工作、人员分工、签发班组工作票现场作业前对人、机、环境进行安全隐患评价现场标准化操作作业完工评价派工单、工作票返回队部为主要流程的“闭环”管理,使停送电工作流程化。

完善低压系统工作票据,使工作票据电子化。根据新《安规》,进行工作票整理,使第一种工作票、第二种工作票、应急抢修单、操作票、现场落实等都设置为A4的电子版本。

2、设备优化运行,确保电网安全、高效、经济运行

完善施工资料,确保设备高效经济运行。在施工过程中,注意对新设备各种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对设备资料进行精细标准管理,建立设备资料数据库及设备运行跟踪资料,实现设备资料管理的微机化,随时监控设备的健康水平。 建立设备信息档案,悬挂于现场,对设备的运行情况熟悉了解。

抓好施工过程,确保设备高效经济运行。由于施工过程中,停送电次数多,时间不一致,充分利用施工时间进行低压系统的检修,减少电时间。

完善电网设备的缺陷管理,超前控制设备缺陷。电网设备缺陷管理是电网运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设备缺陷作为设备管理超前控制和关口前移的基准点,使设备管理从单一的被动消缺管理扩展到设备的检修、维护及巡回检查、技术改造等全要素、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才能提高设备安全运行系数,实现电网设备的协同管理,确保设备高效经济运行。

3、加强表计的维护,确保计量标准化

开展对磁卡电表故障类型进行专项研究,探究规律,研究对策,制定从接听居民保修、指导操作、现场查看、分类处理等环节的快速处理方式及流程,实现故障的快速处理,确保计量标准化。

三、规范用电收费系统,提升电网经济效益。

1、规范MIS系统,使二级地方户高效规范用电。

用电MIS系统覆盖电力管理总公司和用户用电营业业务管理全过程。充分利用网上电量电费结算系统强大软件功能及硬件设施,使用电管理工作真正实现网络、信息、图形及自动管理。

2、规范一体化联动收费系统,使油田圆满完成五费收缴。

完善售电系统的12项功能,每天进行账目核对,进行费用的交割,使销售电量、账目核对、财务对账、收费台账、资金送存户户对应,笔笔对应,天天对应,周周交割,月月对账,使现金、POS、网银等7项收费方式笔笔对应,分钱不少,提高居民售电的可靠性,加大油田五费收缴力度。

3、规范抄表及监察系统,及时分析减少电能流失。

通过《油田居民小区用电抄表及监察系统》的实施,实现报表管理、掌机授权、掌机抄表程序安装、抄收数据项设置、掌机时间校准、掌机使用状态检测等功能。同时,不断规范单机版系统,以此来提高电费的回收率,另外,进行系统的融合,使关联数据进行导入、导出,形成系统之间的互补,减少多余的人为操作,提高速度,减少人为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