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7 13:17:1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

篇(1)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政府的推动下,以评促教,建设精品课程,高职系列专门教材相继出版,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实践课程,试图突破“压缩型本科”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道路,但课程设计仍未突破学科型课程模式,其缺点和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

理论课程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重点教授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实践课程只是实验性模拟实习,主要练习编制记账凭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教学占用时间段较长,一般每门课程持续近一学期;实践教学一般在理论课结束之后集中一到三周之内完成,占用时间段较短,教学实施的结果偏重于理论教学。

(二)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课程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为战,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结构上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前后衔接和融合,不能使专业知识直接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借鉴研究不深入,课程模式运用表面化

目前对高职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借鉴国外高职课程模式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上,其次就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原则、方法和途径、高职课程的特点等理论层面上,很少有针对专业或某些具体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出合适的专业课程模式的。对课程模式的开发主要集中体现在原有基础上的借鉴和修补,模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模式,在学科型课程基础上削减一些基础课程,增加一些实习内容,形成遗留有学科痕迹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即理论课)+实践课程(即实习课)”,而未在课程内涵上进一步研究开发。

(四)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活动较少,缺乏智能培养课程

要使学生具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多提供锻炼机会。但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社会调查研讨及与实业界专业人士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专题讨论、专题讲座等活动几乎没有,教材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样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提高毕业生的技术应用水平。

高职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实质上并未突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模拟实习内容。要达到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目的,必须从实践界聘用经验丰富的教师,并打破旧有的课程模式,重新进行课程设计,进行仿真模拟教学。

二、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新方案

为了深化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除了改善教学方法还要设计合适的课程方案,由课程设计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一)总体设计方案——按工作岗位设置模块化课程

财务会计课程按会计实践工作岗位设置如下教学模块:出纳模块、各种会计核算模块、主管会计模块、税务会计模块、综合分析模块、会计档案管理模块、综合模拟实习模块、综合活动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以实际案例作为教材,以实践操作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根据具体操作的需要安排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教学活动中同步传授给学生。教学活动安排在实习场地或模拟实习教室进行,内容讲授与操作练习同步进行。

(二)课程结构内容

1.出纳模块

主要讲授并练习收款收据的开具;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的签发及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的办理;印章的使用和管理;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和核对方法;介绍出纳员的职责、权利、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及对工作的要求;现金、银行存款及有关票据的管理制度。

2.各种会计核算模块

这些模块仍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方法。作为基本模块,主要包括材料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往来结算核算、收入利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本及其他业务等日常的财务会计核算内容。也可以将商品购、销核算的模块也作为一个基本模块。此外,从发展的角度考虑,还可以在这些基本模块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市场的需求状况设置备选模块,如建筑、房地产开发、广告、旅游、娱乐、饮食服务等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分别设置一个模块。但根据各个模块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具体安排,例如,一个教学时间段内可以安排两个或三个模块的教学。

在这些模块中,主要讲授并练习各种日常业务的处理方法,即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各种明细账的设置、登记和结账方法、凭证的传递程序,介绍有关会计准则和制度在材料、工资、成本、往来结算、收入利润、固定资产、资本及其他业务核算中的应用。这时,可以将复式记账、账户结构等理论内容融入进来。

3.主管会计模块

主要讲授并练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稽核一般由主管会计担任,所以可在会计凭证的编制方法教学中进行介绍。在这里对账户进行分类、对账户的结构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账户有一个系统的总体认识,同时总账和明细账之间的关系及作用也均在这里进行阐述。为了便于安排课程内容,该模块也可以分为总账模块和会计报表模块。

4.税务会计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讲授和练习各种税收的计算方法、税务办理的程序和手续、纳税筹划等内容。纳税筹划需要税法知识的支持,所以在进行税务会计模块教学之前应先学习税法课程。

5.综合分析模块

主要讲授和练习利用财务报表和成本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成本分析的方法、会计报表的解读方法和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让学员学会向管理当局和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6.会计档案管理模块

介绍会计档案的整理和保管方法以及相应手续的办理。如,凭证、账簿的装订及封面等有关信息资料的填写;磁盘介质存储会计资料的归档。

7.综合模拟实习模块

这是组织学生进行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撰写分析报告整个会计循环过程的综合性模拟实习。

8.综合活动模块

根据教学情况有计划地安排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专题讲座、专题讨论,邀请实务界专业人士与学生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组织或要求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写出报告或总结,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三)新课程设计方案的特点

以实践中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1.打破学科界限,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教学主体的财务会计课程体系

按实践中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课程,整合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内容。在这种课程模式中,以实践能力作为教学主体,将理论内容有机地渗透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使专业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都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服务。

2.学习目的具有针对性

学习内容直接针对某一岗位的工作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即可进行操作训练,训练到一定程度就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

3.学习内容具有融合性

按实践中工作岗位的内容设计教学内容,针对某一个工作岗位建立独立的教学模块,将某一模块涉及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理论知识为实践活动服务,实践教学可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4.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手、脑、耳并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理论学习的抽象性和被动性给学生带来的疲倦感,降低单独开设实践课的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5.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于一体作为课程内容,教师可直接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或解释实践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2)

引言

对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以产学研联合办学为特色的西部高校。1993年学校创建了被李岚清同志誉为“西南工学院模式”的特色办学模式,并成立了第一届校董事会。自2000年正式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学,学校至今已经更换了两届董事会,董事单位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度提升。作为会计专业本科职业能力培养重要课程的《财务报告分析》,其课程设计如何贯彻纲要的要求,促进产学研结合,是西南大学财务报告分析教学组近年来持续探索的课题。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初步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课程设计思路,本文将对其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一、西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现状

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的综合型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学校地处西部,因历史沿革,其特色专业为非金属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开发、先进建筑材料、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机器人技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方面。以应用技术合作为主,工学理学已经与董事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对这些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也较高。但是,作为综合型大学重要院系的经济管理学院,在与董事单位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方面却不具优势。突出表现在:第一,各系教师多以自己的人脉资源为依托与企业开展合作,没有针对性;第二,少数系领导对合作不够重视,以完成任务为主,合作单位质量较低;第三,院系教学改革尚未明确提出在课程设计时应考虑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强调与董事单位的深度合作。在问卷星上实施的西南科技大学产学研人才培养走访董事单位调查结果显示,董事单位对联合培养人才很感兴趣,但是对现有人才的基础能力满意度较低[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党的十提出调整经济结构,保持高速发展的目标,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校教育改革面临挑战。地方高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如何服务地方企业?李国志在《高校办学特色与特色化的辩证思考》中分析了办学特色与本色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指出特色化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自我完善与卓越发展的过程[3]。饶文军在《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微观思考》中归纳了影响教学质量的五种力量模型,特别分析了教师在课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力量因素[4]。由上文分析,特色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对接的端口,而质量是人才供给满足需求的内涵。

无论是特色还是质量都必须依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实现,而具体的课程设计则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针对会计专业的《财务报告分析》这一门课程的设计,黄芝花[5]、夏雪花[6]等提出了案例教学方法。陶功浩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并提出了学生分组完成教学实践的方案[7]。周艳、张流柱、董文秀进一步设计了以“课程建设+竞赛推广+公司实体实践平台”为核心的高职特色会计专业课程建设[8]。

以上研究成果,有些只是讨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宏观层面,具体的课程设计研究在实施上缺乏特色,层次以高职高校为主,不适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因此,本文对我校原有《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深入思考,提出了有特色、保质量、育人才的创新课程设计方案。

三、课程设计的路径思考

与管理路径相似,高校教学改革的路径也可以分为两种。从上到下的路径,优势在于上层支持,立意高远,资源丰富,能够快速形成书面文件进行大范围推广。但由于脱离实际教学过程,常常出现教师学生不适应、见效缓慢或不了了之的情况。模式成形快,但效果较差。而从下到上的路径,由基层自发在实践中摸索,资源匮乏,通常依据教师本身对课程的热情,反复实验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劣势是与教师长期的坚持投入高度相关,少有成功案例,模式难以复制。模式成形慢,但效果较好。而且通过课程教学组成员的传承,能够形成长期效应。本文在对课程进行创新设计时,结合了两种路径。先从下到上,由任课教学组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特色课程设计,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加深对董事单位的认知。学生素质通过就业过程传递,同时申请学校和董事单位的支持,从上到下,固化和完善现有模式,向其他课程推广成功经验,再建成名副其实的特色专业。以上是我校保持和发扬办学特色的有效路径。

四、《财务报告分析》课程设计意义与内容

(一)课程设计意义

财务报告分析职能在现代会计职能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商业分析的基础,应用广泛[9]。《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是我校会计专业2009年出台新专业培养方案后,由原《财务报表分析》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分析》两门课程合并而成。前者针对企业会计方向学生开设,后者针对公共会计方向学生开设。新培养方案在企业会计方向更加强调行业会计业务能力的培养,在公共会计方向更加强调应对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提高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可以首先通过重点分析董事单位下属优秀企业,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感情,逐步形成从评价企业价值到发现企业价值,再到创造企业价值的就业价值观。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创新

1.课程设计内容

目前,课程的教学改革仍处于从下到上路径阶段,以授课教师为核心组织教学工作。按照《财务报告分析》课程创新设计方案,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学环节、实践环节、考核方案、课程总结等部分。课程目的和内容在此不再累述。

课程的教学环节以财务报告分析理论、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的讲授为主,占课程总授课时间的40%。课程的实践环节从董事单位的简介开始,初步介绍我校董事单位的名称、所处行业及历史沿革。之后发放学生意向问卷调查,按调查结果与学生讨论选定财务报告分析对象,分组并展开案例分析。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确分析目标,依据教学环节所学分析框架进行分析。授课教师则在不同分析环节穿插相关理论知识的重复讲授,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分析工具的运用能力。

至从上到下路径阶段,我校可实施专业课程、特色专业外聘企业导师制度。课程教学组可选择适当的时机,邀请董事单位财务及相关管理人员担任课程外聘企业导师,亲临授课现场:介绍行业企业背景资料,弥补公开网络资料不足;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促进产学研结合。

课程考核包括60%的过程分和40%期末考核分。其中过程分值由分组组长评价30%,授课教师评价30%及财务分析报告成绩40%组成。期末考核分以闭卷考试成绩计算,以保证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课程主要创新

在课程设计的分组案例讨论阶段,以我校国防军工、建材、高精制造业、生态农学等优势专业为选择标准,在我校董事单位及相关行业、相邻地域、学生生源地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特色上市公司为财务报告分析对象,通过分析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企业财务分析报告,作为学生实践成果。后期可进一步扩大分析范围,整合形成区域产业分析报告。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加深学生对我校办学特色、优势专业、董事单位的认知,在更明确的产业范围内落实了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的联系,部分解决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种种问题。

3.课程成果与拓展

课程设计实施初期,学生实践环节成果可集结成册,完成企业财务分析报告合集印刷品一份。课程设计实施后期,完整的课程成果设想包括三部分,即:形成董事单位下属企业分析报告合集一份,评价企业价值;选择区域同行业代表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企业价值;争取企业实地调研机会,结合分析结果讨论对策,创造企业价值。

五、结束语

本文以我校的特色办学模式—产学研结合为基础,以满足我校董事单位及相关行业、相邻地域企业人才需求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为专业质量保证,阐述了对《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创新设计。一门特色课程的创立和发展离不开授课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来自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的支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并非一蹴而就,本文的不足之处尚需各位同行补充指正。■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 年)[N].人民日报,2010-7-30.

[2]西南科技大学产学研人才培养走访董事单位调查问卷.问卷星[EB/OL].http:///wjx/user.aspx?username=265348

[3]李国志.高校办学特色与特色化的辩证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0):9-11.

[4]饶文军.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微观思考[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12):650-657.

[5]黄芝花.浅谈案例教学法在财务报表分析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意义[J].企业家天地,2011(3):122-123.

[6]夏雪花.《财务报表分析》案例教学法之我见[J].新会计,2011(3):62-63.

[7]陶功浩.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整体设计及教学实践[J].职业,2011(2):168-169.

[8]周艳,张流柱,董文秀.以“课程建设+竞赛推广+公司实体实践平台”为核心的高职特色会计专业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72-73.

篇(3)

众所周知,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判断分析能力以及适应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因此,笔者在培养方案中安排了大量的实践课程,内容涵盖了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会计信息系统等多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方位接触到企业财务与会计业务的各个方面,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高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概况

笔者所在高校会计专业的办学特色是以培养会计学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会计人才培养的技能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理念。在人才培养中既强调会计及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又注重会计实务操作、会计信息系统和财务软件应用、会计制度设计等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实践课程按照实践地点范围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类型;按照实践内容分为课程设计、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其中课程设计大部分在校内以课程教学的方式,由任课教师主持集中进行;专业实践主要在校外实习单位由学生自行完成;毕业论文是学生于第8学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以上课程最终都要给学生评定成绩,学生修完相应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所在高校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建设也与时俱进。在实践课程教学中注重每一个阶段的调研和开发,从培养方案开始,每年均进行培养方案的研讨和修订,由任课教师提出对课程的修订意见,主要涉及到课程的增减、课时的调整以及具体时间安排、考核方式、课程软硬件建设及运行情况以及课程具体内容等,使得会计实践教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会计实践课程教学的优点

(一)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

从教学效果来看,实践课程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无论是手工记账还是借助计算机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业务处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认真操作。由于实践课程一般都是集中进行,每学期初的前4周和学期末的后4周是实践课程最集中的时段,每门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安排1至2周的课程设计集中学习,在此期间,一般避免安排其他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专攻一门课程设计。因此,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确定目标和任务,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完成。

(二)师生近距离接触,促进交流沟通

由于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只起引导和协助的作用,因此,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自己动手,遇到困难或发现问题时能够随时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也有时间和精力解答每一个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另外,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之间也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与理论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不同,课程设计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这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三)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大部分理论课程都比较抽象、枯燥,实务资料也比较有限,加之现在课堂教学课时有限,学生缺乏对课程内容清晰和具体的认识、把握。通过课程设计的学习,面对真实的案例和资料,曾经模糊的内容变得清晰,抽象的理论也成为具体的实际应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得到了强化。以初级会计学中的凭证、账簿、报表教学内容为例,理论课程中学生对这些内容只局限于一些浅显的概念、分类等方面的认识,但是在课程设计中,当在真实的凭证和账页上进行填写时,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很快就一一得到了印证。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实践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好评,但是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通过全面衡量和评价实践教学过程,找出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积极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实践教学更进一步。

三、会计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个别学生存在抄袭现象

目前课程教学中最大的困扰就是个别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有抄袭现象。这一点,不仅理论课程中存在,而且课程设计中可能更严重。理论课程中,部分限定时间上交作业的内容,总有学生因为不会做或不愿意自己动手,而参考别人的作业。为此,每年教师都煞费苦心想对策、讲道理,包括提出不按成绩划分等级等。对于课程设计来说,全程只有一个案例作业,相同的资料,集中而有限的时间,大量而琐碎的计算和业务处理工作,都成为课程设计中先天不足的诱因,总有一些学生借鉴和模仿别人的作业,在课程设计的最后收尾阶段情况更为严重。

(二)课程设计时间安排难以兼顾教学效率和效果

按照教学安排,一般先上理论课程,然后再安排对应的课程设计。但是,总感觉课程设计的安排时点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大部分课程设计安排在学期初的前4周或者学期末的后4周,也即第1至4周和16至19周,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安排在学期初的课程设计更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学习态度和效果都比较理想;而安排在期末,会与期末考试周重叠,学生容易手忙脚乱,一边复习其他课程,一边参加课设,遇到考试时间和课程设计时间冲突的情况,会选择为考试让路,课程设计的学习效果会因此受到影响。但是,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安排来看,本学期完成理论课程后安排实践课程应该是最好的一种选择。因为完成理论课程之后,学生对内容掌握得比较清楚,通过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在知识体系上得到很好的衔接和锻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与之相比较,安排在学期初的课程设计,往往都是针对上学期所学过的理论课程,经过一个假期的间隔和休息以后,很多学生容易忘记之前学过的内容。此外,课程时间安排不仅仅是学科内容衔接问题,还会牵扯到其他课程安排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情况。在实践课程较多的情况下,必须在期初、期末均安排课程,才能满足目前所有的课程设计。

(三)课程设计教学中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难以确定

课程设计一般采取多种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平常课堂表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态度,最后完成提交的作业,答辩,实践报告等。成绩评定过程中综合考虑以上各部分内容,采取五级评分制,按照一定的比例最后评定综合成绩。其中,诸如学习态度、提问以及答辩等方面,很难有精准的计量标准,在成绩评定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主观偏差。所以,即使相同的课程,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以及不同学生之间,可能会存在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上的偏差。因此,如何使考核和评价更客观,尽可能减少教师主观因素的干扰,成为目前课程设计中的一个难题。

(四)专业实习难以控制,毕业论文流于形式

由于专业实习在校外实习单位进行,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有的是学校统一联系的实习基地,有的是学生自行联系的单位,加之毕业实习阶段还有很多学生为考研、出国做准备,因此,专业实习阶段具体情况和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诚信,教师鉴定学生的努力程度也只能通过学生提交的相关实习资料和实习答辩情况,在此期间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只能采取侧面的事后跟进方式。笔者所在高校对毕业论文要求要以实习单位的资料为依据,这样学生很多论文命题都集中在财务报表分析、应收账款管理、内部控制、存货管理等方面,很难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撰写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提高,毕业论文流于形式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也耗费了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五)教师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水平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由于目前大部分课程设计均要借助于计算机和财务软件,而负责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师主要都是本系的专职教师,不同教师由于日常理论课程教学的分工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课程组,主要包括会计学、审计学、税法、成本与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不同课程组的教师对相关课程专业知识和储备存在一定偏差。其中,除了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讲教师外,其他课程的教师都是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对计算机、财务软件的熟悉程度很有限,而面对大量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同样,对于各课程组的教师而言,面对一些非本课程组的一些细节问题会有同样的感觉。由于课程设计往往是一个年级几个班同时开课,但以行政班级单独指派教师,一人一班,在安排教师时,在本门课程教师人数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安排其他课程组教师作为补充,这些教师本身学科和个人知识储备、计算机技能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

四、会计实践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意识

当今时代,终身学习早已不再是一种口号,而成为一种必然。对于会计行业而言,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尤为重要。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作为社会科学的会计学科,对现存法规有着高度的依存性,只要相关法规进行修订或改变,会计处理就要随之发生变化,对新知识新内容的不断学习会成为会计人员工作的常态,要想成为一名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职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就是培养专业学习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应对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发展和变化。学生只有彻底改变观念,认清学习目标,才能摆脱只求分数、只顾眼前的短视行为,从根本上杜绝作弊行为。

(二)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协调考试安排

理论上,实践课程是理论课程进行过程中的一种实际练兵,只能是同时进行或在理论课程结束以后进行,所以,在学期末安排本学期理论课程对应的实践课程应该是优选方案,但是只有在最大程度的降低期末考试或其他课程对课程设计的影响后,这种优势才能落到实处。建议在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安排、考试安排过程中组织有课程设计教师参加的专业论证,全盘考虑,得出最佳解决方案。教务部门在安排全校必修课考试时,也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另外,在教学改革中,可以针对部分课程进行试点,改变集中安排的课程设计为分散进行,这样既能缓解机房期初期末的资源压力,也能避开期末考试,但在具体设计进度时必须注意要和理论课程对接,分散学习的效果如何也有待实际来验证。

(三)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和成绩评价标准

建议以各课程组为单位,组织对课程设计的研讨和开发,积极改进考核方式,建立和完善成绩评价标准,使其具有可持续性。对于考核方式,要重点关注其实际效果,好的考核方式应该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努力程度。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规范、可操作性强、量化程度高的成绩评价标准。例如借助于单机版的财务软件,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既定的任务,不仅可避免学生抄袭,而且更能反映其真实水平。

(四)增强专业实习环节的过程控制,更新毕业论文管理理念

在学生实习阶段,应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日常引导和管理,重视实习答辩环节。另外,可以尝试双导师的运行模式。例如,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的业务人员作为业务导师,安排和指导学生具体实习事务,在实习结束后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实习过程更顺畅,也能对学生实习过程有更真实客观的评价。毕业论文的目标需要重新定位,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系统和深入的认识,把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掌握专业论文撰写的规范和技巧,同时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满足将来工作的需要。在论文命题方面应放宽要求,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学生选择财务与会计方面的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不同方法并行,以此改进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学术和专业水平。

(五)加大教师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培养跨学科的多面手

目前,专业课教师对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操作不熟练,集中表现在一些较难的教学软件的应用中,例如用友U8、SAP 软件等,这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会计教师而言,是会计实践课程中最大的障碍,急需办法解决,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大教师的业务培训。包括计算机、财务软件、教学软件、办公软件等的培训,建议以学院为单位,定期举办计算机和软件培训班,使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操作技术。

2.办公室中专门安排电脑安装常用的财务软件,以备教师平常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和财务软件的掌握都属于熟能生巧的过程,只要平时多加练习,常规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但是,目前的实际状况是,除了会计信息系统的任课教师外,其他教师日常很少接触相关内容,难以建立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体系。为便于教师日常学习,建议在系办公室中专门配备大容量的电脑并安装常用的财务软件,同时在平常教研室活动中增加相关业务学习内容,使财务软件的使用和学习常态化。

3.实施课程轮换制度。建议在教师个人能力所及的情况下,进行课程轮换,鼓励教师开设新课程,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培养多元化的专业教师人才,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例如鼓励专业课教师担任会计信息系统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掌握财务软件的使用。

4.编制统一的课程设计教学指导书。在财务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程式化的问题,例如由于学生操作不当出现的一些计算机、系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有专业的解决办法。因此,在每次课程设计过程中均应编写统一的教学指导书,把常见的问题及其对应的解决办法列举出来,这对没有计算机基础的教师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也应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指导书,包括不同班级、不同教师之间,建议任课教师采取课程日记的方式,把每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其原因、现象以及解决办法都记录下来,同时课程结束前也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以后的课程中积极改进。X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06-03

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现状

《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熟练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完成会计电算化工作。本课程在课程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围绕专业联系企业,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原则,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体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课程开发与设计采用校企双方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会计电算化》课程团队与校企合作单位―用友软件有限公司双方合作,共同开发《会计电算化》课程。《会计电算化》团队由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对多年以来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熟悉,了解学生的特点、兴趣和爱好,能够很好的领会与贯彻教育部、教育厅、学校对本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研究和了解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课程团队的教师可以根据这几项要点对课程开发与设计进行资料准备;同时聘请校企合作单位―用友软件公司的多位行业专家指导,校企双方的教师、学者和专家召开会议研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建设总体框架,共同参与课程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确定教材的项目和内容,完成教材的编写;共同设计教学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各个功能模块的实训项目。校企双方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的亮点,这一开发模式不仅能够将教学单位―课程团队的优势资源和企业的优势资源相结合,还能够将理论教学,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教学案例更贴近实务,很好的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为今后进一步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基于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根据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岗位所要具备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和会计电算化职业技能为目标,运用了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以会计工作过程为教学主线,将工作项目为载体引入到会计电算化各功能模块的教学内容之中,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会计电算化领域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在实习单位实习、就业和就业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课程设计分为五个模块、十三个项目完成会计工作任务。项目按照由相对单一到综合应用的逻辑关系排序。使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了“项目化、模块化、实战化、任务化”。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课程总体设计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过程考核”的设计思路,课程设计中体现了“做、学、教、考一体化”和“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1.课程设计基于会计岗位工作过程,重点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会计电算化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确定本课程重点培养出纳岗位的收付核算能力、日记账处理能力;会计岗位的凭证处理能力、账簿处理能力、报表编制和分析能力;审计岗位的证、账、表审核能力等(见下表)。

2.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目前当前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要求,课程设计突出了职业化的特点,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真实的企业会计数据,教学使用的软件用友ERP-U8.72也是目前较多企业实际账务处理所使用的商品化财务软件,教室的课桌椅设计也与企业财务室的布局相同,构建了与企业完全相同的会计工作环境,课程教学中真实模拟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将课程的职业性特点具体的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了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会计信息化课程发展非常迅速,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知识的更新,力求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到会计信息化的前沿动态、拓展更多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专业知识。为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现场学习,到财务软件公司短期学习,参观;聘请校外的专家给学生讲授专业方面的前沿动态;聘请用友公司的讲师给学生讲授一个或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助学习,丰富专业学习的内容,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3.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组织实践教学内容。本课程使用真实的企业会计数据,与企业同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完全仿真会计工作环境,根据出纳、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课程组织与实际工作过程完全相同,课程组织设计原则为:

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为:实际业务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任务驱动―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各环节内容组织如下:课堂设计――将岗位分工、工作任务、职业行为设计为相应的课堂学习行为,确定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兼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案。任务驱动――布置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去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示范引导――主讲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在此过程中结合录像、课件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模仿操做――学生在观看老师演示后开始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复杂的角色分工操作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协同。纠错重做――及时纠正个别错误,集体讲评一般错误,之后让学生重做容易出错的步骤。总结经验――最后老师对操作步骤进行复述,特别提醒容易出错的步骤和环节,总结整堂课技能要点、方法要点和社会因素要点。

三、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手段

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融学校、企业和社区为一体,以技术服务能力培养为主线,共同开展实践能力的培育工作,形成校企社“三方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基地以用友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争取与5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2~3家“校中厂”或“厂中校”。建设财会综合校外实习基地群,校外实习基地95%以上分布在广州市内,从学校到实习单位车程不超过1小时,实习基地布点合理,能为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提供真实的顶岗实习环境,学生在实习单位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达到工学结合的实习要求。

2.建立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室。建立财会类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团队,解决会计电算化等财经类课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成立虚拟教研室――ERP教研室,设计会计电算化及ERP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设计会计电算化及ERP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各种资料的格式,设计每节课任课教师的人数及授课内容,明确教师之间协调、衔接的方法和步骤;设计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及检查、考核学生办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财会类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标准,优化现有实验教学资源,扩大会计电算化和ERP实验等财会类课程的专业应用范围。

3.创新教学内容,完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会计电算化及ERP等财会类实践教学中各模块的主要内容,按企业会计工作过程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使用与企业同步的财务软件,实践教学案例来源于企业,按企业会计工作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轮岗实训,仿真财务和业务部门布局、岗位,模拟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实践教学与会计核算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具体如下:

(1)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教学采用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演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延伸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演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延伸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教、学、做”的教学模式,由多个教师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过程活动化:参观、个人、分组、角色扮演,进度合理化,每个教师教授和指导自己的专业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法。

(3)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详细设计每节课的内容,达到课程小型化即小课题、小讲座;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可以动用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参与过程。

(4)实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学生财会类专业课程自主学习平台。

4.学校与企业结成职业教育联盟,共同改革实践教学项目。企业为财会金融系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项目,派技术骨干来学院做兼职教师,定期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制定并实施合作双方人员的互聘制度、兼职教师准入制度、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考核办法、兼职教师奖励办法等制度,建立10人兼职教师资源库。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主要开发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ERP认证考试、初级电算化认证考试、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课程。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新模式;采用仿真企业或部门的真实教学案例(企业提供);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

5.改革案例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按照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功能子系统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将各个子系统作为一个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各个模块的学习,不仅学习和了解了会计电算化各个功能模块,而且还掌握了各个功能模块在用友U8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训资料的操作,逐步掌握了全盘账的操作,最后能够将会计理论和会计电算化理论融入到具体的财务软件账务处理过程中,并做到灵活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6.建立会计电算化精品视频公开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精品视频资源库。建设《会计电算化》省级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录像,使学生通过网络即可在线上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极大推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建设会计技能测试题库、数字化教材、多元化教材、基本案例、电子教案、网络课程。强化互动式和实践教学,教师在办公室或以线上网络的形式就可指导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专业学习的交流更加灵活多样。同时建立了网络论坛,提供了一个学生之间自由交流的网络学习园地,学生可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在网络论坛里,方便教师做线上解答或在课堂上讲解。

参考文献:

[1]王剑胜.会计电算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5)

课程设计的概念一直没有一个定论,众说纷纭。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的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1]。”如果以此为标准去探讨,同样的在财经课程设计的最后的体现就是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使用的教材的综合结果。从课程设计的发展历程来看,课程目标是一门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最终达到的要求,目标模式也成了运用最为广泛的财经课程设计表现。随着其他人文社科类的学科的发展,例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很多的学者开始提出新的模式,虽然这些模式都不是最合适的,但是对于教育者和研究者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R.W.Tyler)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Principles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中,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维度,指出课程有四个基本问题,后被人们称为“泰勒原理”[2]。“泰勒原理”简单的描述了课程设计原理,是目标模式的经典表现形式,也是将课程设计科学化的开端,对课程设计的理论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经过多年的经验发现,在高职财经课程的设计中,不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的财经课程设计,如果依据“泰勒原理”,都可以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课程目标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课程内容是专业的物质内容,课程组织是教学过程中的逻辑表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程设计使得三者实现统一,服务于教学课程,为课程评价搭建平台。“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是泰勒对有效课程提出的三大标准。其中连续性与顺序性是研究课程的垂直组织关系就是讲究的一个次序关系,整合性则是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大的归纳是一种水平组织关系。泰勒提出的这三大组织标准指出了“应该如何组织课程内容”,但却没有回答“如何刻画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果”。相对来说实验性的学科来说,财经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安排出课程来具体化,将抽象的内容具化,看到整个财经课程设计的全貌,这种安排是人为的且客观存在,形象的反映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3]。”尽管财经课程设计的研究具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从课程内容的实现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步必须走好,所以财经课程设计非常重要。不同的课程设计者在同样的课程目标下对课程的设计不同,对学生知识的产出效果就会产生差异,由此也能反映出不同的课程设计理念的优越性。例如,现在很多课程都是“一标多本”的政策,各个学科都受到这样的影响,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市场上出现了多本的教科书,呈现多样化,而所有的教材都是以同一个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所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是两个定量,唯一在其中的变量就是课程的设计,教育者在编写教材时的不同的理念和财经课程设计的风格。

2.财经课程知识点具体

知识点是课程中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目标最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对于财经课程的设计来说具有指导意义,事实表明,人是以逐个知识点为单元完成知识学习的,这样学习者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加直接的获得学习重点,以及更加有效的掌握教材课程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点甚至进行自主学习,那么如果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快速的定位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学习效果得到最优[4]。一门专业课,各个知识点是由很多小的知识点串起来的,要实现对一门专业课的理解,就要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化整为零,采用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对一个个小的知识点的学习不断地积累,进行深入的学习,达到对每个小的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掌握整门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创造者、传递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所以在传授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要从简单到复杂的这种变化,难度系数逐渐增大,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能够由浅至深的逐渐接受。将知识分为事实类、概念类、程序类、元知类,难度逐渐变大。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学习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更趋于个性化、智能化,高职财经课程设计也应当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对学生来说,财经课程偏于理论,所以是枯燥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者也在不断的探索,建立了各种奖励机制用于对于学习者的鼓励,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例如精神激励机制、物质激励机制、短期激励机制和长期激励机制等。这些激励方式可以给学习者得到认同感,例如积分的累加、获得鼓励的勋章等都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端着学习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发现学习的意义。另外进行排名,不仅可以对学习者学习的状态进行分析,也可以让每个学习者感受到公平。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的结合可以使得学习者具有更长的耐力去完成学习任务,持续的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学习,让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有一种积累感,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能够让学习的过程更加的轻松,知识点的接收更快。

3.评分方法的量化分析

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75

1 课程定位与目标

《会计综合实训》是我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主干实践课程,属于“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该课程坚持走职业教育之路,以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遵循实用、够用和管用的理念,以会计操作技能训练为特色,通过在会计综合实训中心,结合手工模拟、电算化模拟以及分岗模拟、混岗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打造一批能胜任出纳、税务、成本核算、工资核算、收入与利润核算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内容涵盖《会计职业基础》、《企业财务会计实务》、《税费计算与申报》、《成本核算与分析》、《企业财务管理实务》、《会计信息化》等多门课程,在所有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8周的专业综合模拟实训,它即是对在校期间所应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的总结与考查,也为学生面向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以素质为基础,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中心,社会需求为依据,确立了“一核心、两原则、三对接”的课程设计理念:一核心是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两原则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打造、学做一体”的设计原则;三对接是“与市场需求对接、与职业标准对接、与企业岗位对接”,化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具体表现为:

(1)课程实训项目以企业真实会计岗位为载体进行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的要求。坚持“学校与企业合力开发”,“教学名师与注册会计师精心打造”的课程开发理念,将企业会计实务操作中的各项元素及对会计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入课程。

(2)课程实训资料以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为背景,充分体现实践性的要求。遵循“立足濮阳,服务河南”,这一专业定位,选取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行业以及学生熟知的企业,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设计实训内容。

(3)课程与企业、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一线专家共同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开放性要求。课程专职教师与会计工作一线专家共同开发实训教学资料,营造符合职业要求的实训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在“教、学、做”的过程中掌握会计职业技能。

课程组通过对会计工作过程的分析及归纳,将会计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及其所需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分解转化为课程的实训项目。如表1即是按照“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所设计的会计职业基础实训项目的学习情境任务。

3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安排

《会计职业基础》实训内容的选取是根据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来确定。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以及往届毕业生,与校内外专家一起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深入了解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与工作任务,将出纳、会计、成本核算等岗位所应处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上紧密结合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本课程结构为“项目化”结构。根据会计工作过程的需要,对应不同的能力培养设计了两部分(单项实训、综合实训)5个大项目(会计职业基础实训、企业财务会计实训、成本核算实训、手工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26个子实训项目。本课程所有实训项目根据其实训内容与要求的不同,均配备了校本实训教材、PPT、实训项目讲义、核算流程图、仿真会计资料、用友ERP U8软件等教学内容辅助资料,使每一个实训项目都可以通过手工模拟、电算化模拟等手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强化训练,保证实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的针对性;同时,各单项实训目标均为会计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学生经过实训后,可掌握大中小型各类企业会计工作的全部技能,基本可实现“零距离”就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分为两部分。一是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领会、吸收与应用,指导学生通过观看教师课件演示、课程网站以及往届学生作品展示,使学生了解工作流程,培养其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二是会计操作技能性知识,采取先做后学再教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操作方法是,指导教师先根据每项任务的实训目的、实训设计,安排实训程序。由学生独立或是分小组(3-5人)完成任务,并汇报实训过程及结果,通过展示学生所完成作品,指导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详见表2。

手工实训实训要求:通过对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实际业务的处理,初步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操作方法及过程,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会计理论与知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本实训项目指导教师主要起到辅导作用。独立完成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从日常业务处理、成本核算与分析到对账与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过程。

电算化实训实训要求: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熟悉用友ERP U8V10.1软件的应用,能够熟练地进行实际操作。本实训项目指导教师主要起到辅导作用。学生完成对账套的创建和基础档案的设置;总账系统的初始化、日常业务与期末业务处理;薪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以及供应链业务处理;生成会计报表全过程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刘晓敏.课证赛融合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财经界,2015,(16).

篇(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63-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重要性的凸显,相关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也专门对中高级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相应的规划。职业教育在中国制造业及服务业升级转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目前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专注于相关行业的初中级从业人员,是处于第一线的技术型工人或服务人员,因此就必须要求这些从业者具备优秀可靠的职业素养及娴熟过硬的职业技能。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虽然近些年职业学校自身发展很快,也有很多有识之士在不断地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教学模式,学生要么因为理论知识太复杂从而丧失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要么专注于理论而缺乏实操演练,缺乏对实务工作的具体了解与掌握。

会计专业作为目前职业教育中比较成熟而且开出率比较高的一门课程在课程设计及教学教法上的改革越来越多,有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以笔者所在的单位惠州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校而言,该校是全国示范性中职学校,对于教学改革极为重视并一直努力践行教育教学改革。该校从2008年开始在校内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改革,该校的会计专业作为学校的主干专业一直以来也是走在了学科建设的前列。笔者试图就该校的基础会计课程为例,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角度来解读和建构基础会计的课堂教学,以希望解决原有教学方法所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等问题。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简介

一个职业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独特的工作过程,而职业能力则是由具体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来体现的。所以,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归结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完整化。这就是为什么职业教育界会提出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来进行课程设计的初衷。工作过程系统化起源于德国,又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并经中国著名职教专家姜大源教授引入并补充论证最终形成比较成熟的适应中国职教特点的一套理论及方法。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该方法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所进行的课程设计方法。该方法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成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它将知识具化在一个或几个工作任务中,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它所涉及的知识点;围绕一个真实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实施任务;最后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实施完成来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及掌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是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模式,横向综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对知识的“解构”与“重构”有效地解决了“学科体系”所存在的弊端,真正地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相比较传统的学科理论教学,后者更贴合实际,更适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因为其操作性强更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下的《基础会计》课程设计

笔者结合会计行业本身特点与会计教学考虑从以下方面对基础会计课程进行设计。

(一)课程设计

1.通过市场调查了解企业对于会计岗位的工作设置及能力要求,并将工作过程描述与专业课程体系数据转换的关系。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我们会发现目前中职学校所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主要去向为小型企业的基础会计岗位。小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考虑,业务比较单一,账务处理也比较简单,因此通常不可能设置较细分的会计岗位。所以这类企业对于所招聘的会计专业学生要求具备较强的全盘账务处理能力,最好能做到一人多岗。因此,我们在设计以工作过程系统的教学中也应该基于这种需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于会计核算业务的整体理解与掌握。

2.将基础会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过程描述与专业课程体系数据进行转换与对应。要想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则首先应该将会计岗位的“行动领域”转化为教学范围的“学习领域”。我们通过进行市场调查对会计岗位进行一系列的解构,将其包含在岗位中的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进行提炼,并将其与专业教学相对应,建立如下所示关系图。

3.分析职业行动领域,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下的专业学习领域。基础会计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原理并构建起企业业务流程的认识,并掌握企业主营业务的会计处理。而这些知识点分解于企业整个运营过程中,会计岗位需要通过证、账、表等工具对业务进行核算与记录。按常规的教学模式,现在通行的基础会计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章节,包括会计概述、复式记账原理及记账方法、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会计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报表等章节知识。这是学科体系下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通过分解知识点逐渐堆积起对于学科的认识。这种方法有其科学性但也有较大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会计整体缺乏认知,知识点单一缺乏系统性的了解,课堂理论学习量大等。因此,结合前述分析,建造一套基于工作过程下的教学环节。初步构想(见图2):

此表上半部分为工作过程,而且是一个非常系统和连贯的工作过程,下半部分为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对于会计基础工作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即证、账、表的填制、审核、报送等。通过在各个工作过程覆盖知识技能的应用,使得基础会计的教学既能不间断地让学生对于基础会计工作能力得到学习与实践,同时整个教学过程更贴近企业实际,让学生对于专业有更为直观和形象的认识。

并且我们在此表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出整个教学过程(如下页表1所示):

(二)实施过程中配套资源设计

目前惠州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已经有其他专业(如计算机网络、汽车维修等)正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教学的探索。如果在会计专业能按此文所设计的思路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其他专业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可能还存在一系列的资源配套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或改革。

1.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师资队伍除了大力推行双师型师资以外,还可以考虑在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上仿效香港职业教育模式,对于进入职教的教师必须要求其先取得专业从业资格并达到一定的实务工作年限。另外,可考虑聘请行业专业担任职业学校的专业顾问或客座教授(讲师),并定期邀请他们举行专业讲座。再次,可考虑对于校内教师的考评体系中增加实务工作时间要求,同时可以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实行学校与企业人才双向交流与任职,以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2.学校考评体系的调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可能会打破原有的课堂组织方式,即从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学的模式转化为圆桌模式或小组模式。教师更多地担任一种引导者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教学与学生的关系可以用表2来表述。

在此状态下,原有的课堂氛围及课堂环境均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学校原有的对于课堂的考评和对学生的考评体系都可能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笔者建议可对相关专业进行试点,对于课堂的考评不再局限于相对死板的课堂环境及课堂纪律等,而应该给予教师相对宽松的课堂设计环境。对于学生的考评则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考评体系,而着重于过程及项目的考评。强化实操能力掌握,淡化应试分数考核。

3.配套教材。在实行新的教学模式下,原有的配套教材无法适用。可以考虑编制校本教材的方式来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在编制配套教材时应考虑邀请行业专家或专业人士结合具体的会计工作要求进行编写,并在应用中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总结

总体而言,对《基础会计》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设计,能够较好地改变现行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系列问题,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的情况下都会存在不成熟或不健全的地方。笔者提出对于《基础会计》课程的设计主要并希望能通过在校内部分班级予以试点实施,以检验此种方法的效果及不足,并希望能借此机会对全校性的财会专业教学教研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及促进作用,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及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 李晓峰,左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2,(21).

篇(8)

近几年高职升本的学校数量增多,一般将其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之所以称之为“应用型本科”,意在突出其高职教育的特征,注重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面对这样的定位,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原则是什么呢?根据山东省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汉忠教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解析即8月27号给潍坊科技学院老师做的《应用型本科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报告中指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原则为:(1)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注重创新;(2)“面向技术、面向应用、面向市场”,以“紧贴市场、补缺需求、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为原则;(3)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能力。面对这样的培养方案,我们的会计专业应该如何设计它的教学呢?作为会计专业的老师我将系部与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以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理论教学形象化、易懂化

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它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拥有一套规范的专业操作程序和方法。因此会计教学中,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会计技能,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但是目前的会计理论教学中却面临着“枯燥、难懂”的难题。以基础会计为例,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的第一门专业课就是基础会计。试想一下,在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尚不了解的状况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相关概念以及企业资金周转、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告、复式记账法、成本核算等知识一下子铺天盖地而来,学生确实难以接受,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定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方式,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易懂化。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有人提出可以让学生去实地参观产品制造企业,了解它们的生产流程,为会计要素和成本计算的讲解奠定基础,浏览其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再结合会计执业人员的现场讲解,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讲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这种想法很好,但是它的实施却有一定的难度。试想一下,哪个企业愿意每天有大量的人员参观?就是有的企业为了日后招聘或企业宣传做铺垫,它也不可能一下让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来翻阅企业的会计档案的!既然这种方法有它的难度,我们可以用一些其它的方法,如ERP沙盘就是很好的一种方法。通过ERP沙盘可以把企业的内部运营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基本再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将“企业”搬进课堂。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抽象的理论有所了解,从而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而且在沙盘之上,企业的现金流、产品的库存、生产设备、银行借贷等指标清晰直观,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在学生接受时变得形象化、易懂化。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案例、多媒体的运用等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实践教学要重点突出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对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图

基础实践模块是着重于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它是操作性的基础实验,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数据库知识的学习等。

专业实践模块是着重于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是分析设计型的实验,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可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基本实验技能,对知识进行融合。如在财务会计实务操作中,让学生分岗位进行实验,针对不同的岗位特点、类型和管理要求,系统地进行实务操作,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财务会计课程极强的应用性特点。

综合实践模块着重于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它是学生接受的一种综合实验。在这个模块中着重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接近社会的需求。这个过程也是对前面两个实验的复习,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在毕业实习单位的工作实际,自己找出工作所需的知识和学校所学知识的差别,从而更好地弥补自己在知识上的缺乏。而学生把这种实际工作总结下来,就是自己的毕业论文。

三、要充分挖掘并运用多种资源,实现教书育人

会计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为了完成“育人”这一目标,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如生动、灵活的案例等。而且要注意从学生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角度,让他感觉到自己将从事的事业对社会的重要性,不要让职业道德教育成为空洞乏味的“口号”。

篇(9)

        近几年高职升本的学校数量增多,一般将其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之所以称之为“应用型本科”,意在突出其高职教育的特征,注重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面对这样的定位,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原则是什么呢?根据山东省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汉忠教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解析即8月27号给潍坊科技学院老师做的《应用型本科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报告中指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原则为:(1)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注重创新;(2)“面向技术、面向应用、面向市场”,以“紧贴市场、补缺需求、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为原则;(3)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能力。面对这样的培养方案,我们的会计专业应该如何设计它的教学呢?作为会计专业的老师我将系部与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以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理论教学形象化、易懂化

        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它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拥有一套规范的专业操作程序和方法。因此会计教学中,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会计技能,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但是目前的会计理论教学中却面临着“枯燥、难懂”的难题。以基础会计为例,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的第一门专业课就是基础会计。试想一下,在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尚不了解的状况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相关概念以及企业资金周转、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告、复式记账法、成本核算等知识一下子铺天盖地而来,学生确实难以接受,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定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方式,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易懂化。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有人提出可以让学生去实地参观产品制造企业,了解它们的生产流程,为会计要素和成本计算的讲解奠定基础,浏览其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再结合会计执业人员的现场讲解,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讲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这种想法很好,但是它的实施却有一定的难度。试想一下,哪个企业愿意每天有大量的人员参观?就是有的企业为了日后招聘或企业宣传做铺垫,它也不可能一下让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来翻阅企业的会计档案的!既然这种方法有它的难度,我们可以用一些其它的方法,如erp沙盘就是很好的一种方法。通过erp沙盘可以把企业的内部运营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基本再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将“企业”搬进课堂。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抽象的理论有所了解,从而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而且在沙盘之上,企业的现金流、产品的库存、生产设备、银行借贷等指标清晰直观,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在学生接受时变得形象化、易懂化。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案例、多媒体的运用等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实践教学要重点突出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对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图

       基础实践模块是着重于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它是操作性的基础实验,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数据库知识的学习等。

        专业实践模块是着重于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是分析设计型的实验,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可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基本实验技能,对知识进行融合。如在财务会计实务操作中,让学生分岗位进行实验,针对不同的岗位特点、类型和管理要求,系统地进行实务操作,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财务会计课程极强的应用性特点。

        综合实践模块着重于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它是学生接受的一种综合实验。在这个模块中着重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接近社会的需求。这个过程也是对前面两个实验的复习,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在毕业实习单位的工作实际,自己找出工作所需的知识和学校所学知识的差别,从而更好地弥补自己在知识上的缺乏。而学生把这种实际工作总结下来,就是自己的毕业论文。

        三、要充分挖掘并运用多种资源,实现教书育人

        会计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为了完成“育人”这一目标,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如生动、灵活的案例等。而且要注意从学生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角度,让他感觉到自己将从事的事业对社会的重要性,不要让职业道德教育成为空洞乏味的“口号”。

篇(10)

1.1课程设计基于会计岗位工作过程,重点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会计电算化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确定本课程重点培养出纳岗位的收付核算能力、日记账处理能力;会计岗位的凭证处理能力、账簿处理能力、报表编制和分析能力;审计岗位的证、账、表审核能力等。

1.2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目前当前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要求,课程设计突出了职业化的特点,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真实的企业会计数据,教学使用的软件用友ERP-U8.72也是目前较多企业实际账务处理所使用的商品化财务软件,教室的课桌椅设计也与企业财务室的布局相同,构建了与企业完全相同的会计工作环境,课程教学中真实模拟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将课程的职业性特点具体的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了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会计信息化课程发展非常迅速,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知识的更新,力求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到会计信息化的前沿动态、拓展更多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专业知识。为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现场学习,到财务软件公司短期学习,参观;聘请校外的专家给学生讲授专业方面的前沿动态;聘请用友公司的讲师给学生讲授一个或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助学习,丰富专业学习的内容,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1.3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组织实践教学内容

本课程使用真实的企业会计数据,与企业同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完全仿真会计工作环境,根据出纳、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课程组织与实际工作过程完全相同,课程组织设计原则为: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为:实际业务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任务驱动—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各环节内容组织如下:课堂设计———将岗位分工、工作任务、职业行为设计为相应的课堂学习行为,确定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兼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案。任务驱动———布置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去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示范引导———主讲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在此过程中结合录像、课件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模仿操做———学生在观看老师演示后开始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复杂的角色分工操作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协同。纠错重做———及时纠正个别错误,集体讲评一般错误,之后让学生重做容易出错的步骤。总结经验———最后老师对操作步骤进行复述,特别提醒容易出错的步骤和环节,总结整堂课技能要点、方法要点和社会因素要点。

2.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手段

2.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融学校、企业和社区为一体,以技术服务能力培养为主线,共同开展实践能力的培育工作,形成校企社“三方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基地以用友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争取与5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2~3家“校中厂”或“厂中校”。建设财会综合校外实习基地群,校外实习基地95%以上分布在广州市内,从学校到实习单位车程不超过1小时,实习基地布点合理,能为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提供真实的顶岗实习环境,学生在实习单位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达到工学结合的实习要求。

2.2建立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室

建立财会类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团队,解决会计电算化等财经类课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成立虚拟教研室———ERP教研室,设计会计电算化及ERP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设计会计电算化及ERP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各种资料的格式,设计每节课任课教师的人数及授课内容,明确教师之间协调、衔接的方法和步骤;设计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及检查、考核学生办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财会类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标准,优化现有实验教学资源,扩大会计电算化和ERP实验等财会类课程的专业应用范围。

2.3创新教学内容,完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改革会计电算化及ERP等财会类实践教学中各模块的主要内容,按企业会计工作过程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使用与企业同步的财务软件,实践教学案例来源于企业,按企业会计工作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轮岗实训,仿真财务和业务部门布局、岗位,模拟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实践教学与会计核算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具体如下:(1)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教学采用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演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延伸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演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延伸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教、学、做”的教学模式,由多个教师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过程活动化:参观、个人、分组、角色扮演,进度合理化,每个教师教授和指导自己的专业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法。(3)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详细设计每节课的内容,达到课程小型化即小课题、小讲座;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可以动用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参与过程。(4)实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学生财会类专业课程自主学习平台。

2.4学校与企业结成职业教育联盟,共同改革实践教学项目

企业为财会金融系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项目,派技术骨干来学院做兼职教师,定期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制定并实施合作双方人员的互聘制度、兼职教师准入制度、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考核办法、兼职教师奖励办法等制度,建立10人兼职教师资源库。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主要开发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ERP认证考试、初级电算化认证考试、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课程。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新模式;采用仿真企业或部门的真实教学案例(企业提供);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

2.5改革案例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功能子系统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将各个子系统作为一个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各个模块的学习,不仅学习和了解了会计电算化各个功能模块,而且还掌握了各个功能模块在用友U8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训资料的操作,逐步掌握了全盘账的操作,最后能够将会计理论和会计电算化理论融入到具体的财务软件账务处理过程中,并做到灵活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篇(11)

一、注重会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具备一定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安排作系统的筹划,对现有课程内涵进行更新、改造,使课程体系更具开放性、适应性、先导性;充分体现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相吻合,具有超前意识和创造精神。高职会计课程设计可根据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应用相结合、会计改革与会计发展相结合,突出强调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加强实践课教学,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与动手能力。具体操作时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借鉴国外高职课程设置经验,设计适合我国实际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模式。二是从就业岗位出发,建立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能及相关能力、素质为横向结构的模块体系,强调专业能力及各种能力培养。

二、注重完善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然而现有的高职教育教材陈旧、更新缓慢,不能有效地满足会计实践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应利用自身教学实践优势,编写实用性强的高职会计教材。教材编写时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培养目标,注重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技巧。对知识点、实习材料、工艺要求、操作步骤、加工方法、质量要求等都应明确要求,用以指导学生技能的形成。教材应做到围绕技能训练这个中心,多学科相互渗透,以模块为体例进行编写。

三、注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的同时,还要相应地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环境,即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装备整个教学过程。1.鼓励教师开发、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室要建成交互式视听教学系统,便于教师进行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2.运用会计教学软件进行教学辅导。广泛开展虚拟教学方式,即将某些现实问题借助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教学。建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会计实习室”,学生在实习室内的计算机上模拟练习会计实务。3.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展会计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投影仪、电视录像等现代教学设备直接应用于会计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4.加强校园网建设,开展网络教学。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远程教学成为可能。远程教学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有选择性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共享。学校应将传统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计划公示、课程答疑、批改作业、辅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转移到校园网上来,从而将教育公开化,提高教育的透明度。

四、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随着职业教育的兴起,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已超过5000所,占到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70%。发展势头迅猛,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然而,大学生就业难也是不争的事实。要想提高学生在应聘大军中的竞争力,学生自身的努力不可缺少,学校也应尽可能多地提供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的机会,为学生应聘中的实践经验一环加分。因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学校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证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在实践中锻炼,特别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最缺乏的便是实践经验。职院应有意识地增加实践时间,在扩充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创新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项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注重案例教学法在会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会计专业是要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的会计人才,所以,教师就需要把课本知识和实践操作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通过教师对具体案例的讲解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法。在会计专业课学习中,学生可能对一些问题的理论知识掌握得很牢固,但遇到实际问题却往往无所适从,缺乏对问题整体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水平,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对教师搜集的一些实际问题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论,这就反映了学生思考问题时是否从各方面的联系中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得出不同的结论会引起学生的讨论,并调动他们去查资料、看教材和向教师请教的积极性。

六、结语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注重以上五个方面,以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外向型、复合型、实用型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最终实现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