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档案数字化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录音档案数字化的基本原理是指通过ADC芯片,即Analog(模拟)to Digital(数字)Converter(转换器),简称模数转换器,将模拟声音档案信号转换为用“0”和“1”表示的数字声音信号并加以存储的过程。这个转换过程中的各个不同的参数直接决定了转换后的声音数字信号质量的好坏。从档案和声音两个方面的因素考虑,录音档案的数字化过程要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录音档案数字化必须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二是在使用时必须保证数字化数据从存储介质中正确读取,并能还原成模拟声音信号输出。为了达到这两个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转换后的数字声音信息还原成模拟声音后,声音的质量要尽量接近原声带,至少要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目前录音档案数字化通常采用“录音档案经采集后,通常不再压缩,数据类型采用PCM编码的WAV格式。采样率不低于44.1kHz,采样精度在16Bit以上”作为参考依据。
采样频率和采样精度就是决定数字声音信号质量好坏的两个主要的技术指标。自然界的声音都有其不同的声波。如下图所示:
模数转换器以每秒上万次的速率对声波进行采样,每次取样之间的频率,就是 “采样率”。单位时间内采样次数越多,即采样频率越高,数字信号就越接近原声。根据采样定理,采样频率只要达到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就能精确描述被采样的信号。一般而言采样频率要高过原音源的最高频率才行, 其单位是以赫兹(Hz)来表示, 1Hz就代表每秒采样一次,人耳的听力范围在20Hz~20kHz之间,因此,只要采样频率达到20kHz×2=40kHz时,就可以满足人们的要求。如下图所示:
采样精度是指什么呢?我们知道声音有轻有响,影响轻响的物理要素是振幅,作为数字录音,必须也要能精确表示录音的轻重,所以一定要对波形的振幅有一个精确的描述。经过采样之后,对振幅进行了切割,采样点之间就形成了阶梯状,这个类似阶梯的度量单位就是分辨率,用来表示采样精度。“比特”就是表示的采样精度的一个单位,16Bit就是指把波形的振幅划为 216即65536个等级,根据模拟信号的轻重把它划分到某个等级中去,就可以用数字来表示了。所以采样精度越高,转化的数字录音就越饱满,越有层次感,音质也就越好。
选择好录音档案数字化中必备的硬件设备
录音档案数字化前期的工作归根结底是配置好一套硬件设备,既不过量,也不可缺少,能够按照预定技术指标完成录音档案的模数转换工作。在硬件设备配置上主要有四点考虑:一是把模拟音频信息的内容转换成数字音频信息,并刻录到光盘,便于音频档案的长期保存;二是对实时的音频信息进行采集和简单的编辑;三是根据利用工作需要,可对数字化的录音档案信息的格式进行转换;四是兼容性要高,可以兼容开盘式放音机(大开盘、小开盘)、钢丝带放音机等放音设备输出的模拟信号。
录音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中必备的硬件设备有:放音设备、计算机、模数转换设备、存储设备、监听设备、制作设备等。
1. 播音设备:播音设备必须能正确地将声音源输出。播音设备应根据录音档案规格型号进行选择。
2. 计算机配置:选择高性能、大容量、高可靠性,超静音设计的台式计算机。
3. 模数转换设备:模数转换设备是录音档案数字化加工中的核心部件。好的模数转换设备有低失真、高信噪比等特点,在后面还要详细描述。
4. 监听设备:音频信息的监听设备。如监听音箱、监听耳机。
5. 制作设备:光盘制作设备。如刻录机、打印机等。
6. 话筒:实时声音的输入设备。
档案是对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活动进行记录的凭证,在档案保护中实现数字化档案复制技术能够更好的方便人们的工作,同时,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非常及时的对档案进行利用,这样能够更好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同时也能更好的在档案保护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1 档案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在档案收集中的应用
档案收集工作要按照必要的制度来进行,同时在进行信息征集的时候也是有一定的办法,因此,在进行档案收集的时候对不同的档案信息资源也是有着不同的方式,在档案收集过程中也是有着统一的管理手段。在档案管理中,其他业务环节对档案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应该在收集范围上进行扩大,同时在途径方面也要进行更好的发展,这样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是档案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应该做到的事。
1.1 档案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应用在档案收集中的意义
在档案中应用数字化仿真技术来进行复制,更加有利于档案部门在收集信息方面获得更宽的途径,同时,在收集范围和收集难度方面也要进行发展,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现在,我国在进行档案建设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一种方式是接收,就是一些组织单位在日常工作中要对相关的档案进行进行接收,通常都是单位运行过程中日常的行政文件。另外一种是征集,这种方式在很多年前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尤其是在一些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中,通常形成的档案在历史意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档案馆在建设档案的时候,也会从一些个人手中征集一些有价值的家庭档案和个人档案,这样能够更好的对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解。这类档案在数量是不多的,因此,对档案的馆藏进行优化的时候,也能更好的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解,同时对档案收集工作的进行也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档案是国家在建设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财富,能够更好的对国家发生的变化进行反映,同时也能更好的使人们了解历史。在进行档案保管的时候,通常是分为不同的等级和种类的,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档案使用的便利。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的收集工作是非常困难的。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很多的历史原因,导致很多的重要档案流散在民间,通常是在各种各样的人手里,很多的人对这些档案的重要性不了解,因此也导致了很多的档案出现了损坏非常严重的情况。对于很多的人来说,很多的档案成为了世代相传的宝贝,因此,在进行档案收集的时候要克服的问题非常多。在任何情况下,国家进行强行的档案征集工作,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同时在社会上影响也非常差。因此,在进行档案收集的时候一定要对方法和方式进行注意,这样才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会出现很多的矛盾,因此,在进行档案征集的时候要对相关的人员思想工作的开展,这样能够更好的使其将档案更好的交给档案馆进行保存。档案部门在收集过程中使用数字仿真复制技术,能够更好的对档案进行复制,同时也不会出现征集过程中的矛盾,这样能够更好的解决档案收集中存在的群众矛盾。
1.2 档案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在档案收集中的应用方式
档案收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收集过程中应用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能够更好的解决收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收集的时候也能在难度方面进行降低,对不同的档案管理单位来说,应用的方式应该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档案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对仿真复制件进行保管,主要是因为很多的档案流落到了个人手中,很多的档案是非常珍贵和稀有的,因此,有些档案的出现能够更好的对某段历史进行填充。在进行档案收集的时候要是能够在思想工作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对档案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的群众是不愿意将手中的档案捐献给档案馆的,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协商将档案进行复制,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档案保管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的档案是非常容易出现保管不利的情况的,这样是非常容易导致档案出现损坏的,因此,在人们档案保管条件不是十分好的情况下,相关的部门要将必要的知识告诉相关的人员,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档案保管中损失的情况。
2 档案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在档案利用中的应用
档案仿真复制技术最初在档案部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在利用方面,除了档案的日常借阅外,使档案利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尤其是在展览和友好交流中。档案展览是指根据某种需要,按照一定的主题,系统地陈列档案材料。档案不仅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最好素材。许多档案馆和纪念馆都纷纷利用历史档案来举办各种形式的档案展览。通过档案展览,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组织较多的群众参观,使他们从中得到比较集中和系统的材料,原始性、真实性和鲜明性的档案资料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利用的兴趣,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扩大了档案利用的服务面,也起到生动的宣传教育意义。档案展览给群众造成的震撼力是其他档案利用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然而,举办一次展览并不难,难的是展览的核心--档案实物,它是影响展览成败的关键。馆藏档案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独自形成某个专题完整的展览体系。由于档案实体具有唯一性,给档案展览造成了局限。一般的档案复制,虽然通过摄影、影印、灯光、音响等科技手段,可以较好的烘托出展览的效果,但是远没有“仿真档案”那样给人以历史的真实感、震撼感。
3 档案数字化仿真复制技术在档案保护中的应用
3.1 增强档案的实体安全
维护档案的安全与完整是每个档案人员的神圣使命,档案安全又包括实体安全和内容安全,保护档案的实体安全是档案保护工作的前提。由于种种原因,档案在保管和利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损坏、被盗的情况,特别是在档案展览的过程中,如果使用珍品档案的原件来展出,安保出现了问题,就容易被盗丢失,一旦档案丢失,就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使用档案仿真复制件来进行利用和展览,既可以让公众看到档案的原样,又有效地保障了档案的实体安全。
3.2 为异地备份奠定基础
近年来。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给档案部门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羌族自治县的档案馆的大量档案就因地震被淹没,许多珍贵的羌族档案在地震中被损害,造成重大损失。档案部门吸取历次的灾害经验,纷纷探索并试行电子文件异地备份,许多档案馆都与外地的档案馆建立电子文件异地备份互建单位,减少因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对普通档案进行备份,主要采用扫描的方式形成电子文件进行转移备份,基本能让后人看到档案的真实内容。
4 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54-01
延安市科技馆于1987年建成图书资料室,又细化成图书档案室。主要是为延安市、县区及周边的科研人员快速有效地提供有价值的科技信息的查阅,了解掌握科技最新动态提供服务。近年来,随着办公现代化设备的不断发展、推广,科技图书将运用计算机来管理图书档案,进而逐步的实现科技图书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图书档案与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把握科技图书档案工作自动化,科学有效地进行组织管理,协调管理,使之成为科技人员之家,充分发挥科技图书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各项工作服务的作用。这是目前图书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
1 图书档案工作现代整体管理是两者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1.1 图书档案一体化是新的管理模式,图书与档案的诸多相似之处是一体化的基础
随着图书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档案工作现代化也势在必行。由此可见,图书与档案是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的产物,两者同出一源,各具有独特的功能。
随着科学的进步,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水平。办公自动化的推进,为图书档案工作自动化管理创造了条件,我们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联网,可以将同性质相互联系的工作连为一体,就能实现图书工作与档案工作的整体化管理。如果图书工作自动化与档案工作自动化各自为阵,互相脱节,科技图书档案工作上不去,那么,图书情报信息与档案信息这两种本是同一事物的信息,就会被重复整理,重复向计算机输入,这样,计算机的优势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将直接影响科技科研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1.2 图书档案工作自动化从实践要求两者一体化体管理
随着办公自动化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使我们这些事业单位相继开始了图书工作自动化与档案工作自动化的实际工作,制约图书档案工作自动化的因素很多,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重视程度及解决问题的决心。从实践证明来看,迫切需要实现图书档案工作自动化的整体管理。科技图书工作自动化与档案工作自动化分别形成于地市、县区各职能部门之中,由于地域条件限制和资金使用不集中,现代化设备不配套,加之本地技术力量所限,目前自动化工作尚处于分散的,小规模的开发实验阶段。但图书工作自动化与档案工作自动化同是办公自动化的组成部分。因此,人们研制办公自动化系统时,能够较好的把握图书处理与档案管理之间的关系,从整体的连贯性,在充分考虑图书、档案工作不同阶段上,使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规模、方法、功能等不同要求前提下,从信息共享、功能衔接、性能齐全、方便高效上使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成为一体。
2 对实现图书档案工作办公自动化整体管理的看法
2.1 加强领导,统一规划,为图书档案工作自动化的协调发展提供保证
市县区各级领导尤其是主管图书档案的领导,应该开拓视野投入一定时间,了解关注此项工作。从图书档案工作自动化的整体上考虑问题,有计划地组织相关人员对重点课题的研究、统筹安排各工作程序和工作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协调好图书工作自动化与档案工作自动化的关系,以避免各自因盲目性所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2 统筹兼顾,协调好图书工作自动化与档案工作自动化的关系
图书档案工作具体有形,专业学术方面资料的收集,是整个科技图书档案工作的基础,也是图书档案工作的起点。起点至关重要,对于提高科技人员查阅有效率,促进科技事业长足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图书档案自动化应该着眼于长远,围绕档案管理这个中心,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应当看到,图书档案管理实现自动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实践证明,图书档案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互补的,不可相互代替,科研人员在研究一个课题时,首先是去查阅图书资料,然后就是查考相关档案资料,图书档案的双重服务给科技人员带来的,不仅是图书档案利用上的便利,更是把图书与档案结合起来的一种理想的配套服务。是科技人员可以信赖的综合信息服务工作。因此,图书档案工作实现自动化迫在眉睫。
2.3 抓好标准化管理,实现图书工作自动化与档案工作自动化的统一协调
图书档案自动化工作单靠组织管理,行政手段去安排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制订和推行各种标准,使分工合作有统一的科学准则和依据,做到制度有规定,组织有保证,职责有分工,工作有安排,收集有保证。使两者在技术上保持前后衔接的协调一致。从而达到成果共享。为使图书档案工作自动化系统内部各子系统达到兼容性、一致性、合作性的要求,图书工作标准与档案工作标准应协调配套。从图书档案工作自动化整体上考虑,重视并加强图书档案工作标准化。
综上所述,图书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基础,而自动化又是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之上的,因此,收集科研文献力求真实、完整,对于整个图书档案工作自动化系统质量的优劣至关重要。因此,应大力加强图书工作标准化,统一图书档案的标引语言,同时,要加强科学管理,广泛增强科技人员的图书档案意识,建立一定的检查监督制度,采取有力的措施,确保科技图书档案工作自动化顺利有序的开展,为图书档案工作自动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对档案的传统管理模式和利用方式提出了挑战,转变水利档案传统工作理念和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桐乡市水利局档案室紧跟数字化建设步伐,已完成室藏档案数字化案卷级、文件级全文扫描并挂接图像。现结合档案工作实际,谈谈水利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实施。
一、实施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前期工作
1.加强领导,规范管理是实施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保障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领导重视和支持,水利档案数字化也一样,局领导具备良好档案意识,建立档案领导小组,健全档案工作网络,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使档案数字化工作有章可循;在日常工作中,促进档案数字化工作与其他业务科室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把档案数字化工作纳入全局工作计划,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列入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
2.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是实施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前提
水利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档案信息,发挥档案信息的快捷传递、方便利用等优势,由于水利工程档案数量大、形式多,只有推行档案数字化建设,才能有效地保护传统载体档案原件。我们对室藏存量保管期限在永久、长期的档案摸底统计,约有19多万页需要数字化,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仅靠本局档案员是难以完成的。我们制定“自建与外包相结合”的方案:(1)目录数据库建设和新增档案全文数字化由局档案室负责;(2)存量档案数字化全文扫描采用外包方式;(3)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两方面同步建设;(4)为加强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要求外包方在数字化过程中严格遵守《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
3.加强投入,完善设施是实施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后盾
水利档案数字化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了档案数字化专项资金;引进了“龙宇”网络版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搭建了科室之间的网络应用平台,在档案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登记备份过程中实现同步数字化,在获得许可权限下还可通过网络查阅档案,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硬件方面:建成了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微机房,配置了档案专用服务器、更新了计算机、高性能双面打印机、高速扫描仪、数码相机、防磁柜等现代化档案办公设备,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顺利进行。
二、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实施
1.建立统一规范体系
将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质量落实到每个环节,对六大门类档案数字化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实行统一,按照《桐乡市纸质档案数字化操作规范(试行)的通知》、《桐乡市综合档案室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试行)》的要求,确定工作流程:各业务科室形成的数字档案由各科室按分类号在龙宇软件中录入案卷目录及卷内目录,以纸质档案目录数据库为依据,将每一份图像文件命名为档案目录数据库中该份文件的档号;设定扫描技术要求:永久或长期保存的采用彩色模式扫描、普通文件采用黑白二色,分辨率选择200dpi;一般纸质过薄或超厚的采用平板扫描,纸张状况好的采用高速扫描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图像先扫成JPG格式,经过图像处理之后,采用多页tiff格式存储;用于批量挂接代替原件保存、利用及移交综合档案室。保证水利档案数字化工作质量。
2.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
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准确完整的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一是按照局档案分类方案,按目录进行规范条目录入,共录入电子目录 2.6万条,基本实现室藏档案目录机检,满足快速检索利用的需要;二是对2001年以来室藏的永久、长期(30年)档案利用外包方式进行扫描和挂接,共完成全文扫描扫描19.7万幅,并全部在桐乡市档案局进行了登记备份;三是加强数字化工作质量控制,在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校对、数据挂接、整理还原、案卷入库时层层把关,确保扫描件符合桐乡市纸质档案数字化操作规范的要求,目录数据与全文数据挂接准确无误,使档案查询效率高、使用方便快捷,提升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经济建设的水平。
【 abstract 】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management bring great convenience.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the personal working experienc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z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with digit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platform, enter the orbit of a more scientific and more efficient.
【 key words 】 file management; Digital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04-0000-00
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肩负着保管文字、图纸、地形图、声像等各种载体的城市建设档案资料任务,是城市重要的信息基础部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城建档案工作要在城市数字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中,获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必须抓住城市数字化带来的契机,发展、提高自己,加速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面结合笔者个人工作经验谈信息化条件下,城建档案技术管理如何借助数字化建设平台,迈入更科学、更高效的轨道。
一、城建档案管理人员要转化观念,加快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
城建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档案管理数字化意识。以加快馆藏数字化进程为基础,特别是网络化的建立,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快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步伐,以适应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技术需求。所以,必须从思想上提高对加快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步伐的认识,并以积极的态度抓好这项工作,使档案管理数字化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逐步推进,馆藏纸质或其他类型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已经成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档案原件是非常珍贵的,把珍贵的档案原件录入计算机形成数字化的多媒体文件,用机读的方式提供作用,不仅能提高利用率,而且还有利于原件的保管。利用数据库检索方式提供档案利用所具有的全面、快速、准确的特点,扩大了档案利用范围,使档案利用更为便捷。现在由于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档案学科的新名词“数字档案馆”就是旨在通过网络,使档案利用者能够跨越时空对所需档案、资料进行查询利用,将封闭的档案服务扩展成开放性的、社会化的服务。
二、管理部门要优化组织运行,提高城建档案管理的效益
管理部门要有高瞻远瞩的全局意识。城建档案数字化需要开展四个阶段的工作:其一,策划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进行战略策划,并根据计划的内容,为工作的开展作好准备及前期工作;其二,初步开展和试行调整阶段,在这一阶段各方面工作已经展开,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工作在不断改进中前进;其三,趋于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数字化系统配置已经较为完善,数字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但是信息库并没有建设完整,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其四,成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信息库已经建立完善,档案工作流程已经完成数字化改造,依托数字化系统建立起了高效率的工作业务流程,拓展服务内容和质量是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这四个阶段相互依赖,逐层递进,在开展工作时必须注意各阶段的先后顺序,一步一个脚印,让前面的工作为后面打好基础,后面的工作体现前面工作的价值。防止不切实际的冒进或者漫无计划的遍地开花,避免出现目的被计划拖累的局面。需要制定详尽合理的工作计划。在开展数字化工作的四个阶段中,策划准备阶段是开头部分,也是整个工作的核心部分。只有把头开好了,后面的路才能够走得正、走得直。在制定计划时,决策者应该考虑清楚自己单位的需求,明确开展工作的目的。这是一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的事情,所以往往会被轻视甚至忽视,不过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设计时需求的混乱、开展工作时目的的不明确,是很多数字化工作陷入瓶颈的原因。
各部门要进行相关的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建设,建立规范的城建档案目录,实现城建档案部门与相关的联网,提高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使各级城建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城建工作及档案管理的基本信息,进而及时为城市建设活动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三、建立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措施
城建档案应当在办公自动化管理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将业务管理和档案管理有序链接,实现电子文件从登记、归档、著录的一体化管理。
城建档案接收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源头,随着电子文件的日益增多,要从传统纸质档案“后控制”管理升级为“前端控制”管理,不仅要参与电子文件生成、运转、归档过程的管理,还要在办公自动化管理的基础上,利用业务管理和档案管理的有序连接,减少传统档案整理、录入环节,实现电子文件从登记、立卷、著录到归档的一体化管理。
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和有害气体的侵害,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一方面电子文件必须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礼会效用;另一方面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还需要定期进行复制,防止信息损失。
四、加强城建档案数字化网站建设
网站是现代社会信息公开的重要工具,开设城建档案网,或将城建档案信息化纳入电子政务系统,到政府的网站上,实现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的共享,能扩大城建档案的服务范围,使城建档案成为政府政务公开的一部分,更好地为领导决策、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服务。要利用城建档案信息多元化优势开展信息的深加工,从城建档案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主动接近档案用户,以用户为中心,结合城市建设的进程,编研出信息成果进行提供利用,从内容、形式上实现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主动服务,并利用网络环境实现不同服务方式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大量馆际信息资源的的广泛共享,有效、快速、优质地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城建档案信息网络的成熟运用,为数字化城建档案馆提供了极好的网络环境,也为开展城建档案信息个性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未来城建档案利用服务的主要方式将不再是提供物理存在的实体,而是指引终端用户通过网络获得存储在档案馆库的数字化信息。只要城建档案编制与城建档案检索采用同一系统软件,将档案内容用一定的格式固定下来,再进行分类、归档、编号等管理,在编制检索时随机调出,组成各种不同类型信息检索工具,通过网上开展电子检索服务,从而方便地互传、互换信息。可使任何一位利用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需有一网的电脑,即可进入城建档案管理系统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这种网上利用服务的开展,将会使城建档案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工作环境,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状态。
五、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对城建档案技术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工作经验,谈了数字化信息建设在城建档案技术管理中的应用,希望能为城建档案技术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婷婷;;如何提高城建档案的管理质量[J];才智;2011年18期
二、数字化进程中高校档案信息安全现状
档案数字化给高校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络传输和查询在为社会提供广泛信息服务的同时,也给高校档案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例如:在数字化加工过程中,有的高校利用勤工助学学生或通过外包实现档案全文数字化,存在对学生培训不够和对数字化加工服务机构、加工场地、加工人员和加工成果等方面监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有的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机要保密培训,在工作实践中,对已触“红线”的档案信息资料继续以常规方法挂网;有的政府信息安全部门对进行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单位指导不到位等等。
1.高校档案数字化进程中没有完整的法律法规制度保护信息安全。
目前,各高校全文数字化工作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法规制度分散零乱,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对于高校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法规不成体系,缺少专门的法规。
2.高校档案数字化没有统一技术规范标准。
目前,没有一套具体全面、系统规范、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来保证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能够安全、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
3.高校档案数字化评估、防范少,档案信息安全缺乏预警能力。
高校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各部分建设仍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常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与档案信息安全保护混为一谈。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业务操作不规范,有越岗代岗现象,有的操作人员在相关计算机上使用与档案数字化无关的软件,难免带来病毒侵袭等隐患,造成数字化系统瘫痪,使得安全保障阶段的能力仅仅停留在保护的水平上,不能主动防御和动态保护档案信息安全。
4.高校档案专业人才短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缺乏发展能力。
在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人始终参与其中,是档案信息安全的制造者,也是档案信息安全的护卫者。随着档案信息化的推进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对档案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专业的信息安全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数字化进程中高校档案信息安全策略
1.遵循法律制度是高校档案信息安全的基础。
法律制度是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生成、管理、存储、利用各环节的参与人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的统称,包括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内部规定等多种形式。连续、有效、健全的制度是科学应对档案数字化进程安全风险的保障。通过科学的制度建设,约束威胁数字档案安全的人为因素,调动各方面人员应对安全风险的积极性才是根本。在数字化进程中,要保证高校档案信息安全,必须加强法制管理,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档案管理人员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把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进而提高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的管理水平。目前,高校档案数字化进程中应遵循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办法》等等。这就要求高校有关部门一方面要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切实起到保障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作用,另一方面针对高校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复杂问题,上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档案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尽早出台有效的专门的法律依据。同时,高校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修订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2.制定档案信息安全标准是高校档案信息安全的前提。
档案信息安全标准是一种多学科、综合性、规范性的标准,其目的在于保证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保证利用者和设备操作者的人身安全。面对数字化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制定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标准对保证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与保密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要根据国家相关标准与规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具体全面、系统规范、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档案信息安全标准,保证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档案信息安全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络基础标准,主要涉及基础通信工程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网络互联互通技术等方面;二是应用标准,基于部分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也会面向公众,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所以要制定字符内部编码标准、数据处理格式标准、信息输出标准等;三是应用支撑标准,主要涉及信息交换平台、电子记录管理和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能给高校档案数字化提供各种支撑和服务;四是信息安全标准,主要涉及安全级别管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加密算法和数字签名方面的标准;五是管理标准,主要涉及人员管理、制度管理和档案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3.安全技术保障是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核心。
数字化档案信息是高科技产物,因此也需要高科技技术来保障档案数字化信息服务、编研工作和档案信息安全工作。高校档案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技术风险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软硬件配置不当、数字化技术不成熟等等,这些都会对信息安全构成隐患,但只要有防范意识,绝大部分风险都可以规避。目前,高校档案数字化进程中涉及到的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防火墙技术。它是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屏障,在外部网与内部网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从而防止发生不可预测的、潜在破坏性的侵入。它可以通过监测、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尽可能地对外部屏敝网络内部的信息、结构和运行状况,以此来实现网络的安全保护。二是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一般与防火墙技术配合使用,它是为提高信息系统及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机密信息被外部破析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三是反病毒技术。反病毒技术包括预防病毒、检测病毒和消除病毒三种技术。四是访问控制技术。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中规定了访问控制的权限,如规定文件建立者具有可读、写、修改或执行的权限。强制性访问控制引入了安全管理员的机制,增加了安全保护,可防止用户无意或有意地使用自主访问的权利。五是安全审计技术。通过对网络内发生的各种访问情况记录日志,并对日志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事后分析,它也是发现和追踪事件的常用措施。
4.有效的安全管理是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关键。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是以数字档案信息及其载体为对象的安全管理,它的任务是保证高校数字档案信息的使用安全和信息载体的运行安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管理体系是指以系统全面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的、体现“防患于未然”为核心的、动态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活动包括建立机构、制定计划、开展培训、落实措施、检查效果和实施改进等过程。学校档案部门必须成立一个安全管理工作组,负责实施和监控整个档案数字化信息安全管理活动,对档案数字化信息及信息处理设施的威胁、影响、脆弱性及三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不定期对人员进行安全策略及安全技术的培训,有效地遏制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攻击,增强安全防护能力和隐患发现能力,确保高校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内容和信息载体的安全。
5.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保证。
人员管理是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工作中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难的部分。应对各个时期的安全风险,有效管理参与人员应建立在以下两个假设之上:一是人人都可能带来不确定的安全风险因素,人人都肩负着保证信息安全的职责。在对外部非授权用户制定防护措施时,也要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管理、培训、监督和审计工作。二是参与人员分工不同,每类人员参与档案信息安全的工作分工也不同。在保证档案信息安全工作计划中,应明确主管领导、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数字档案形成者和利用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一、要从档案事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定位档案信息化,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龙头带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龙头,就是要把档案资源的信息化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将档案信息化纳入各地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信息化建设带动和促进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信息开发服务工作。在国家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把档案信息化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实现档案事业的跨跃式发展的主要抓手。
作为国家基础性的战略信息资源,档案资源只有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管理和资源整合,建立起规范化、可共享的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体系,依托国家政务信息网,实现面向各级机关、面向大众的社会化服务,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档案资源只有通过信息化,建立起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灾难备份体系,才能确保在任何条件、任何环境下档案信息的安全,确保在各种灾难发生时提供档案信息的及时恢复与应用服务,充分体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战略贮备作用。
档案事业的发展只有朝着信息化的发展目标迈进,科学规划档案信息化工作,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网络化管理为基础,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实现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价值。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档案信息化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
1、统筹规划是做好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档案信息化涉及馆际合作、资源配置、协作开发、信息共享、网络建设等问题,要结合国民经济信息化计划,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制定档案信息化的总体发展规划,协调配合,共同发展,稳步推进档案信息化的进程。要结合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战略,按照档案信息化中长期发展的要求,确定档案信息化的目标、措施、步骤与要求,分项制定以档案信息数据库、档案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并且积极争取将计划纳入政府发展规划和信息化项目建设具体工作计划,以项目建设带动事业发展,扎扎实实地推进信息化计划的实施。
2、质量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严格执行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包括档案数据的著录、交换、档案的数字化和信息共享等。要继续贯彻执行《*市机读档案目录数据著录格式》、《*市纸质档案资料数字化技术操作办法》和《*市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处理操作规程(试行)》、《*市电子文件移交格式暂行规定》等标准规范,做到“一市五区”档案数据结构的规范化、标准化。
3、技术保障是提高档案信息化工作效率的依托。要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提高信息化技术技术力量,积极组织和参加信息化技术培训。要推行“两个一体化”(即文档一体化和馆室一体化),在区域内统一规范软件。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为核心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的核心,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水平直接决定档案信息化的内在质量,关系到档案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程度。只有通过档案数字化手段,建立起各级各类、分布式、规范化、可共享的档案数据库,构筑全市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与共享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档案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化目标。
当前着重建设四个档案基础数据库:(1)档案目录数据库。“*”期间我市要全面完成市、区两级综合档案馆目录数据库的系统建设和资源建设,逐步完善档案馆的计算机检索体系,提高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2)以开放现行文件和服务党政部门为核心的电子政务文件数据库,实现电子文件的集中管理。(3)重要档案内容数据库。(4)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包括照片档案数据库、录音、录像档案数据库。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为目的
一、实施“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的基本背景
(一)加强软硬件建设,全面落实设施和人才保障
1.主动争取政府支持,共创数字档案室建设优良的软硬件环境。一直以来,绍兴市档案局积极争取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政府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规划,并统一实施。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设备、服务器、信息化加工等硬件设备和配套设施等,创造了较好的网络环境,为档案信息化提供了较好的硬件保障。为使数字档案室建设有一个统一可靠的档案管理系统,早在2004年,绍兴市档案局主动与市政府信息中心密切协作,共同开发了作为市政府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_绍兴市协同办公系统组成部分的档案管理系统,并不断完善升级。此系统可以实现市级部门单位产生的电子文件从产生、交换、归档、整理、移交到数据中心存储、利用、进馆的网络化集成化管理。2006年年底,该系统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科研项目验收,目前已在市级机关72家部门(单位)使用。
2.加强培训,全面提升档案队伍信息化素质。多年来,绍兴市档案局将提高档案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作为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内容,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各类档案信息化业务培训。特别是2005年以来,全面实施档案网上年检,主动加压,不断创造档案人员信息化工作的实践锻炼机会。通过网上年检,有效地实施了档案工作行政监管,提升了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人员信息化技能,加强了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
(二)以标准规范和典型引路,全面务实数字档案室建设业务基础
1.开拓创新,形成统一的业务标准规范。绍兴市档案局(馆)在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绍兴市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绍兴市数码照片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绍兴市市直机关单位档案网上年检办法(试行)》等一批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操作流程以及信息数据格式、存储、保管、利用等技术性标准。2009年5月,在全省率先出台《绍兴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数字档案室建设标准》,对管理体制、设备设施、数据管理、档案数字化、开发利用以及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做出了全面的具体规定,可操作性强,从而使数字档案室建设走上科学规范、有章可循的轨道。
2.精心指导,成功创建一批可供示范的数字档案室。数字档案室建设基础性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传统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档案化三个方面。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是指建成室藏各类档案的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传统档案数字化主要是将传统的纸质档案、音像档案、照片档案转换为数字档案,电子文件档案化是将本单位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上运行的电子文件导人到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归档,实现规范化管理。绍兴市数字档案室建设起步于2002年,并在2005年前后基本完成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任务。近年来,绍兴市档案局在试点的基础上,成功创建了一批示范数字档案室。鉴于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复杂性,绍兴市档案局在工作中对照标准,稳扎稳打,力求管理体制、设备设施、数据管理、档案数字化、开发利用等业务全面推进,成熟一个验收一个。2008-2010年连续三年,在绍兴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的全市档案工作会议上,每年都确定一家先进单位介绍数字档案室建设的经验。
(三)勇于探索创新,高标准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
1.加强档案馆基础平台建设,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2008年7月,占地43.5亩,建筑面积21477平方米,总投资1.0562亿元的市档案馆新馆胜利竣工。搬入新馆以后,作为国家档案局确定的地(市)级数字档案馆建设试点单位,绍兴市档案馆按照国家档案局的指导意见,对业已建成的数字档案馆进行系统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合力组织攻关,以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照片档案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建设,联合开发档案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软件。这是一个集档案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利用、编研为一体的档案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系统应用两年来,档案馆综合业务做到了流程化、规范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局(馆)机关的运行效率,初步实现了局(馆)综合业务运行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服务利用现代化。2009年11月份该项目通过了国家档案局技术部组织的验收。
2.加快数字化步伐,优化完善数字档案馆建设。绍兴市数字档案馆建设起步较早。搬入新馆后,绍兴市档案馆依托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优化了储存和利用服务功能,加快了馆藏档案的数字化步伐。目前,市档案馆已建成目录数据共306万条,全文扫描共141万件781万页,专题数据库共10个。形成了一整套数字档案馆工作规范。2009年12月,在国家档案局召开“全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制定及应用推广”项目验收会上,绍兴市档案局(馆)作了经验介绍。
二、“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的初步实践
2009年上半年,绍兴市档案局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翔实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建议市级各部门(单位)的档案数字化工作,原则上由市档案局集中统一安排,所需经费由市财政统一解决,各相关部门(单位)不再自行承担档案数字化工作。报告提出,集中开展市级部门(单位)档案数字化工作,有利于加快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步伐,有利于确保数字化工作质量以及安全管理,有利于实现档案数字化设备设施的整合,有利于集约使用财政资金。
报告在报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后,引起重视。2010年2月,绍兴市
发改委批复,同意以市档案局(馆)为主体,实施“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及安全管理”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685万元,建设资金由市财政安排。实施期限为2010-2012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建设;2.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处理;3.馆、室藏数字化数据容灾备份系统建设;4.网建设;5.电子数据登记备份建设。
与此同时,配合“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的实施,绍兴市委、市政府“两办”转发市档案局关于《绍兴市直部门、单位2010-2012年数字档案室建设工作计划》,对市直133个机关部门(单位)的数字档案室建设做出具体安排,其中2010年列入计划的有33个单位。为确保计划完成,市委、市政府还将数字档案室建设及登记备份工作列入今年对市级机关部门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首批10多个部门(单位)档案的集中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展。
在数字化工作过程中,绍兴市档案局(馆)特别注重加工质量,明确要求数字化成果既要符合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业务要求,也要符合档案馆业务标准,以实现馆室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共享。为此,市档案局定期召开局(馆)监督指导处、技术处和保管利用处相关人员以及项目经理参加的工作例会,及时研究、统一有关业务要求与标准,制定了一整套有效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展。预计整个项目完成后,不仅市级部门(单位)的数字档案室全面推进,绍兴市数字档案馆建设水平也将大大得到提升,其中全文数据库总量将会达到4500~页。可以这样说,实施“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是绍兴市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中的工作机制创新,也是构建区域性公共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总平台的有效路径。
三、实施“数宇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的认识与思考
以实施“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为重要载体,绍兴市确定全市“十二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市直133个部门(单位)以及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已通过省级认定的市直企事业单位,在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数字档案室建设任务;县(市、区)80%以上的机关、乡镇(街道)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十二五”末完成数字档案室建设任务。与数字档案室建设同步,全面实施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市、县两级档案馆在2012年前全面建成数字档案馆,实现数字档案远程服务功能,并根据国家容灾要求,建立馆际间异地备份库。通过三年时间努力,绍兴市档案馆真正建成绍兴市级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安全保管、交换共享和登记备份中心。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积极又稳妥的目标,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尤其是“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的实施,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市级部门(单位)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全面完成提供了保障。
(一)全面实现馆室数字档案业务衔接,为档案馆室建设奠定业务和技术基础
据初步统计,市直部门、单位仅需要扫描的纸质档案就达到3721万页。此外,还有32312张照片、3110盒录像(音)带需要数字化。这些部门与单位绝大多数属于进馆单位,室藏档案迟早都要接收进市档案馆。如何避免档案数字化工作“两张皮”,既达到市级部门(单位)数字档案室自身建设的要求,同时又满足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各项业务需求,以避免重复劳动,这是一个新课题。因此,解决馆室有关业务问题的衔接,特别是解决档号对接、案卷级和文件级条目的完善、案卷质量的统一等业务问题成为实施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的重要内容,或者说是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共同面I临的任务。当然,引导和规范档案数字化工作并有序管理,确保数字档案的完整、系统、安全、真实、有效,更是实施馆室一体化项目的应有之义。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成果――数字档案,既是数字档案室的主体,也将直接成为数字档案馆的主要源头。自2010年起,各机关单位向绍兴市档案馆移交实体档案,原则上同时移交对应的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实体档案接收――档案数字化,再接收――再数字化这样一种传统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模式,从而促使数字档案馆建设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加快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步伐,为全面实施档案登记备份奠定物质基础
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对本行政区域内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进行登记认证和数据备份,是新形势下浙江省确保档案安全与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创新之举。笔者认为,数字档案室建设与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关系紧密,数字档案室建设为档案登记备份提供物质基础,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又反过来促进数字档案室建设。数字档案即档案数字化成果,是档案登记备份的主要数据形式之一。绍兴市出台的数字档案室建设业务标准规定,数字档案室建成后,目录数据库、档案数字化成果应制作三套备份,其中两套在本单位保存(一套联机,一套脱机),一套在市档案局(馆)登记备份。现已有一批机关单位的数字档案实施登记备份。目前,结合“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市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建设所需的各种软硬件设备设施正在陆续到位,下一步拟争取科技立项,研制登记备份中心平台建设所需要的系统软件,同时,争取市政府信息中心支持,对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升级完善,实现市级各部门(单位)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向市档案馆的在线实时传输。
显然,随着“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项目的成功实施和数字档案室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也将在绍兴得到全面推进。
(三)实施双向备份,共创双赢格局,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二、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2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接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工程档案前期文件的数字化工作成为历史遗留的问题。完整的工程档案是从工程的立项、设计、开工、施工过程到最后竣工验收的全部文字资料和图纸。而实际工作中,对工程档案的归档往往是从工程的开工开始,特别是对于那些施工时间长、牵涉单位或部门多、年代久远的项目来说,缺少前期文件或原件资料丢失。因此前期资料的收集成为工程资料归档的一个“瓶颈”,工程档案前期文件的数字化工作也就成为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
2.2 缺乏对工程施工过程资料的前端控制。对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并不是在工程竣工验收后才开始收集、归档,而是在工程建设前期,就应将档案编制工作一齐纳入到工程建设之中,与工程施工同步进行,监督施工单位按照相关工程档案编制要求真实地记录施工情况,准确地填写数据,避免施工资料滞后性。
2.3 对声像档案的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工程档案的载体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仅有纸质材料,影像、录音、电子图片、电子文档等记录工程建设活动的方式越来越重要。但实际的工作中,管理人未对声像档案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存档、保管、利用。因此,主要资料存在了个人手中,导致资料的最后遗失。
3 防范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接收工作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对实现知识的价值和推动知识经济的进程有着重大意义。领导重视是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关键。要让单位的领导者认识到档案是“单位知识资产和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档案工作纳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工作计划中,摆上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职工岗位责任考核的制度中,
对档案工作做到有领导分管,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有奖惩,使这项工作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3.2 做好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接收工作的前期策划。首先,确定工程项目档案归档前期策划思路:档案管理部门根据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范围,结合项目具体情况,提前制定项目归档前期策划,明确工程建设各阶段、各类文件收集整理的责任人员、归档时间及整理标准,作为项目各参建单位项目档案工作的依据和指导。其次,确定归档范围。项目档案是指电网建设项目在立项、审批、采购(含招投标)、勘测、设计、施工、调试、监理、竣工验收及试运行全过程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纸质、光盘等不同载体的全部文件材料。最后,明确档案形成进度及要求。项目档案管理工作要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项目申请立项时,即开始项目文件的形成、积累和整理工作,要明确合同相关方提交项目档案的套数、案卷质量、移交范围、移交时间及电子文件等具体责任要求。
3.3 严格按照档案要求,做好接收工作。纸质文件字迹清楚,图样清晰,图表整洁,签字盖章手续完备,并且归档的文件材料应为原件。录音、录像文件应保证载体的有效性。归档文件应编卷、册、分册,每卷应有总目录及分目录。册下可分为分册,由立卷单位根据内容多少划分;卷内材料尺寸应统一;装订的案卷四边应齐整,装订要用棉线,不允许有金属物。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困境
基础设施不完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拥有现代化、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主要包括服务器、存储器、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刻录机、扫描仪、照相机等设备及其必备的组件。由于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较少,加之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致使对这些硬件设施的投入不足,而且配置较低,不能满足于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软件设施主要包括档案管理数据库系统,这一系统需由专业的软件开发技术人员来完成。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通过向软件公司购买,并请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安装和对档案人员进行简单的使用培训来完成的。所以,在档案管理应用系统这一方面,各个高校是不尽统一的,致使在使用上无法实现资源与技术的共享。
人员结构不合理。档案管理有别于一般的办公室工作,它需要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可目前的状况是,有些高校的档案人员大部分属于兼职的性质,专业不对口,业务不精,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相对偏低,对档案的管理基本上只停留于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很少涉及档案的编研与利用。同时,档案工作人员的年龄较大,老龄化趋向明显,在档案部门形成一个较大的年龄隔离层,不利于部门内部对档案资源的研究与探讨。再者,信息化时代要求既具有档案专业知识又具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员,可在这一点,在很多高校档案馆是不具备的,导致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缓慢发展,远远落后于高校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这种年龄悬殊大、知识层次不一致、专业技术不对等是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的主要特点。
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随着计算机在校园工作中的广泛应用,高校办公也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OA办公系统和校园网站的使用,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这些电子文件大多散落于各个部门,并未及时上交于档案馆,致使时间一长这些电子文件就大部分丢失。目前高校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大多偏向于传统档案数字化,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扫描纸质档案,很少考虑电子档案。档案馆作为学校档案的综合管理单位,有权利、有义务收集这些电子文件,并将纸质文件一并归档,但是由于档案馆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不能及时的、完整的收集这些电子文件,加之各个部门对电子文件的不重视以及对档案上交的不及时,导致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电子文件的利用很不充分,造成严重的信息资源浪费。
数字信息的安全性不容易控制。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但是,电子文件对软硬件设备的依赖、不能直读、易更改、信息与载体相分离的自身局限性对电子文件的长期保管和安全保存构成了极大地威胁。同时,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的攻击难以发现。由于人员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采取在服务器上安装杀毒软件、定期备份数据或设置访问权限的方式防止中毒,避免黑客攻击,但这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再者,操作失误、网络系统软硬件故障的偶发因素也是难以避免的。总之,这些网络的破坏因素和工作人员技术的限制都加大了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的不安全成分,我们对之是无可奈何。
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高度重视,确立主管领导负责制。高校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在高校建设中不是处于核心地位,但它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学校领导必须有足够的重视,确立档案管理的主要负责人,由学校主管领导统一领导,将高校档案工作纳入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并分学期督查档案馆年度工作计划实施进程和档案安全保障情况,实行岗位责任制考核,加大管理力度,推动档案工作更快、更好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同时,学校领导应对档案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大幅度提高档案馆业务建设经费、专项经费,确保档案工作的建设需求,尤其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投入力度,保障档案工作与校园数字化工作的同步发展。
完善电子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强化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各高校档案机构必须根据国家《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尤其要制订电子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如电子文件管理实施办法、电子档案保密制度、电子档案利用规范要求等等,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实现档案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同时,电子文件的数字处理、信息转换等都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只有标准统一才能够使传统档案文本数字化的保管、利用、传递等工作都实现标准化、规范化,避免出现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为保证档案信息交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