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科大学化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范杰教授代表与会的化学化工学会负责人和各校师生感谢东道主华东师大校系领导和老师们为会议提供的周到安排。同时介绍了上海市市长韩正同志今年1月下旬视察化工企业时对本市化学工业提出跨市发展,辐射全国;加大研发力度,实施创新技术;一伴化规划,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等要求。为广大化学工作者展示了上海市21世纪化学工业继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倍受鼓舞。我们要用化学在追求美好生活,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消除人们对化学的误解,吸引更多的年青人投身化学专业学习,应对未来能源、资源不足的挑战、环境污染加剧和温室效应增大带来负面影响作出努力和贡献。
交流会上20位同学的精彩报告和师生间热烈融洽的互动式讨论,为会议营造了极为和谐的氛围。
优秀论文涉及有关催化反应的机理探讨、多种纳米材料的合成、食品安全中监测方法研究、抗癌药物的活性研究、皮肤抗衰老的机理、环境水体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和仪器的开发等与高新技术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多个领域。
经过评委讨论,有10位同学获得壹等奖。他们是:刘嘉、黎朝、陆颖音、李永玺、戴逸婧、丁支、王荔祖、马丽君、张若男和王欢。
有十位获得二等奖,他们是:徐阳、刘媛媛、徐慧婷、应佚伦、、张蕾、沈明月、虞珊、蒋迪发和徐浩。
化学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它涉及的领域宽广,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各学科间的日益交叉、渗透、融合,科学技术与生产逐渐形成统一的整体,涌现出大批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学的研究范围已扩大到众多的交叉及边缘学科,例如环境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等,它们正在为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大显身手,做出应有的贡献。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具有相应的化学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使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注意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要求他们象化学系学生那样,面面俱到,学习较深的化学理论知识,而应主要是结合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把化学知识与工程实际应用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开阔眼界,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对遇到的化学问题能初步地知其所以然,并有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至于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把握教材特色优化知识结构
各个学科都有其特点,不同教材也有不同的特点。工科大学化学的特点是体系新颖,内容精练,联系工程实际,它的课程内容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反应原理;结构理论等。反应原理着重是材料的选择、使用、加工、保护,能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控制等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把这三大方面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在联系工程实际讲解时要结合专业的需要,合理取舍教材的内容,详其该详,略其该略,优化知识结构。
2教学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
众所周知,化学概念多,比较抽象,若只是在理论上过份强调化学变化规律,势必不能把活生生的最新化学发现归纳进来,例如C。。就不遵循化学变化规律。教学是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发挥智慧,提高创造力。在课堂上,应把理论的知识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深人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把现实生活中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结合所学的知识给学生分析透彻,例如:米饭等含淀粉的物质可粘纸是因为它们含有极性基因之缘故;杭州的虎跑泉水,游客在上面小心轻放金属硬币不会下沉是因为泉水的无机盐含量高. 表面张力大[lj;硅胶的颜色变化能指示硅胶的干燥能力,以粉红色表示失去干燥能力,蓝色则表示恢复干燥能力,其原因是CoCI:有无结晶水所致;不锈钢在含Cl一的介质中,远不及普通钢材耐蚀,故不用在造船上;聚乳酸虽不耐酸解、水解,但在医学上却能发挥其长处,用于外科缝合线,伤口愈合后不必拆线〔1〕。以上的举例,有的可引出计算方法,有的则让学生学会凡事要一分之二看待,通过活生生的实例,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要领。
除此之外,还将学生很少见到的,而与化学相关的前沿科学也向他们介绍,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例如:C60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的明星分子,它开辟了化学、物理学和材料学的全新领域;Na多·gH:O可以用来取暖,CaO可使罐头食品加热,这些贮能方法就是所要学的烩变的计算;用于航空事业的燃料电池,用于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及助听器等小型装置的电池,属碱性电池,改变了以前仅有的酸性电池的概念,等等。
另外,还联系书本上的知识讲解如何去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运用溶度积规则去处理工业废水及消除锅垢;利用溶度参数,来选择高分子材料的溶剂,用于粘接,抗溶,修补等;配离子可用于照相技术,以NaZSZO:作定影剂洗去嗅胶板未曝光的AgBr;配离子还用于环保方面,处理含氰废液等。
通过以上种种讲解.使学生再也不觉得化学枯燥、难懂、离我们很远,而是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是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好的学习效果。
3从单向灌输到双向提问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应是双向过程,而不是教师单向向学生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在听课时有种种心理活动,心理变化,单向接受灌输容易疲劳,时间一长,再好的内容也不能完全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围绕教师的思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除了教师不断积累丰富的学识和尽可能的充分表述外,上课时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发现学生的表情变化。例如看到较多的同学出现疑虑表情时,就需要把所讲内容再重复解释一遍,或指出一个与之相关的,能起到阶梯作用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再作出解答。这还仅仅是单向的一面。另外,我们说教与学是双向的,就是要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跟着教师,一定的时候,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回答,或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起到了已有知识深化的作用。从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们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便于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所以教学是双向的,教师是主导,同时也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整个教学变得有益有趣,其乐无穷。
4开展多媒体教学,使知识直观生动
多媒体组合教学是日益受到重视的教学方式之一,即利用声音图像为主的多种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需要,配合教师的课堂讲解,使传统的教学方法(黑板、挂图、模型等),与现代教学媒体—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D等优化组合,互为补充,从而改变了板书讲授的单一性,扩大了教学信息传输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5改革化学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长期以来化学实验的开设都是沿用实验教材上所设置的内容,多偏于一些验证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将实验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验证性实验,训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掌握相关知识;另一部分则为综合性实验,如选用部分工业产品、天然样品作分析或制备,提前将实验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从查阅资料,拟实验方案,准备试剂仪器,到完成实验操作,处理好数据,交出实验报告等全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化学实验,产品开发及一般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一、地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地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的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该现象的具体表现有:一是学校、学生在观念上对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受制于学制以及课程设置等,学生对工程实践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专业实践设备、工具了解、掌握得比较少,操纵程序、操作技能知识储备不够;第三,学生个人实践技能欠缺。由于缺乏专人指导进行科学的定期实物操作,导致学生操作不熟练,无法深入理解各项具体工艺,致使学生上岗后,不能迅速根据实际情况按要求完成操作。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
1.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紧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力。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是在学习和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后又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可时至今日,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方法上仍然未能形成一套既符合时代特征又适应国情需要的现代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体系。在现实操作中,相当多的工科院校甚至在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模式培养工程师。对工程师专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忽视,培养权责的混沌,导致工程教育的质量要求得不到保证。
全国高校的地理分布和设施规模在1999年“高校扩招”前,几乎仍然延续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总体格局。但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扩招”使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原有的校园已经很难满足急增的需求。这种供需矛盾在2002年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出:各地高校宿舍紧张,教室拥挤,原有的实验室面积以及实验设备量面对庞大的学生数量显得严重不足。由此直接造成了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课时数骤减等问题。更有甚者,个别高校直接将学生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合并、裁减,很多的实践教学课程也被课堂多媒体演示所取代。一些高校在实践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很多必须通过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的感性认知,不得已只能由教师做现场演示,学生也只能一看了之、一听了之。正因为在接受实践教育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操作技能训练,目前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下滑相当明显。
众所周知的一个现象,现在工科大学生的下厂实习已经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至于毕业实习,因为临近大四,迫于学生数量众多以及就业人数考核等指标的压力,学校往往放手让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因此实习单位的资质,实习质量便无从保证。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日益普及,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和高等教育精英式培养的思维定势引导下,我国的高校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的情况,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不科学、重点不突出、层次不明显。囿于学校经费不足、学生人身安全、实践合作单位的自身的难处等客观原因,高校在各合作单位建立的实践基地经常是形同虚设,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也是形式主义盛行。
2.教师重视科学研究而忽视工程实践,本身缺乏实践经验。
当今中国大学教师的科研水平越高,各类著作的产量和质量就越高,教师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地位也就越高,能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和企业项目也就越多。所以,现有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迫使教师们自觉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科研或者教学方面而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则是有心无力。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部分地方工科院校的应急措施便是招募应届的硕士、博士毕业生直接进入高校从教。这些新进的教师因为没有在企业工作过,也就没有了在生产一线的工程实践经验。严重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走进实践现场后暴露的问题已经有目共睹。部分用人单位在参观学校的现场教学后反映,一些教师现有的知识储备与产业发展脱节,严重缺乏操作中的标准化知识,对实现产品图样要求的加工方法知之甚少。实战经验的匮乏直接制约了教学质量也造成了工程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反观发达国家的高等工科专业教师的组成,大多由来自企业的工程专家兼职担任教师工作,这些人往往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多地授予多年来积累的操作技巧。
3.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基础薄弱,专业知识储备匮乏。
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建设完善的国家在招收的新生中,总人数的近一半是有相关职业经历的。这些新生有一定的专业工程理论背景和实践基础。而招收的没有工程职业经历的学生则需要接受为期半年的预科教育。在德国,中学毕业生进入工业大学深造前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工业实习;法国工程师院校的学生必须接受2年的预科教育,通过全国性统一的工科笔试和口试,才有资格接受工程师专业教育。
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地方工科大学的生源基本是高中毕业生,很少有工程实践经历,因而工程实践能力差。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更是对基本的工程实践设备、工具知识、操作流程缺乏专业入门所必备的感性经验。以上种种,在教学成果评价中直接反映为工科大学新生低层级的专业实践知识的严重匮乏。而生源实践基础薄弱的现状又直接制约着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当多的工科大学在教学过程中还不得不给学生们补上其在中学阶段就应掌握的基本工程实践知识和技能。
4.传统的教学观念与现实需要脱节,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市场导向。
我国的教育传统是:重科学轻工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视逻辑思维训练、轻视实践经验的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把自己限制在科学教育的框框内,仍旧延续着“学术化”、“泛科学化”的老路。这样的自我定位已经与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工程实践领域变革的实际相脱节。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知识的理论深度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应当是每日沉浸在书山墨海中,到生产实践现场去解决工程问题的人是在校门外的。受此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地方工科院校的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单科性课程过多,知识分析学时过多,单一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被过分强调。相反,培养学生综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少,培养学生的直观判断力和传授工程经验的教学环节少,突出学科知识间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少。
现在很多的高校对教师的奖励还是侧重于对理论教学环节的评估,而对实践教学的成果奖励以及对实践教学先进个人的奖励则很少。学校在引导方向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高校教师放弃了对工程实践工艺革新的关注以及对具体工程项目中操作技能的忽视。这一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很难胜任实际的工程实践岗位。
二、国外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介绍
1.德国模式。
从1970年代开始,德国就致力于创办不同于传统综合性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科技大学,其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四十年来的成功经验表明,该类型大学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为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德国的成功也正为更多的国家在学习和借鉴。德国工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工程师。因此,整个工程教育的课程和实践设计就围绕着一个合格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展开。具体表现在: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一体化。任何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必须具备学识、技能和经验。德国工程教育将大学教育与工业训练进行有机整合,在明确划分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基本学习阶段后,通过严格的理论教学和充分的工程实践来实现培养目标。与此同时,德国还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精神。除了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努力帮助其积累实际经验外,毕业设计或论文的选题均来源于实际的科研课题或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德国的企业将参与工程师后备力量的培养视为其应尽的社会义务,校企合作主要表现有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的岗位,有的企业还给实习生发放现金补贴。企业实习是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部分,学生在企业接受准工程师的相关训练。企业为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提供指导意见并出具评价实习生的证明文件。另一方面企业也从这种合作机制中受益良多。学校能为企业提供一些咨询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或是帮助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等。德国的企业在培养工程应用人才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自身的需要还是社会的利益角度出发,都承担了一定的责任,这样也保证了学校的培养内容符合企业界的实际发展需求,也就使得工程教育不会局限于象牙塔之内。
2.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结合自身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产业设置,提出了“教学工厂”理念。在新加坡的工程教育领域,“教学工厂”不是一个从事教学又生产产品的实体,而是伴随着新加坡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是理论教育与企业生产过程高度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通过学校和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而获得今后工作能力的一种教育理念。
“教学工厂”理念有以下几个要点:(1)将工厂概念应用到学校,实现由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的有序衔接;(2)将现实的企业运营环境引入教学情境中,并将两者高度融合;(3)以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为基本载体,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的工作环境里。“教学工厂”的专业和课程开发方面:(1)在新专业设置前,既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的现有资源,同时也认真分析企业和学生的需要;(2)在新专业设置计划提出后,需要取得专业咨询委员会通过,才能交由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3)在新设课程的反馈与改进方面,不但注重学生与老师的反馈,还注重企业的反馈。
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例,该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专业基础课程、专向培训、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等。第三年则采用“双行安排”配合企业项目的需要,根据真实的项目,以专业科技中心为环境依托,任命拥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的老师为项目经理,将老师和学生整合成一个有效的团队,共同参与到项目工作中。学校持有大量真实项目让老师和学生去运作,这也是“教学工厂”的有效的载体。因此,学校内虽然并没有工厂,但学生和老师均真实地从事企业的实际项目工作。
三、促进我国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措施和方法——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伴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日益国际化、大众化的必然趋势,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近年来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时代需要更加迫切,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实践人才,已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要面对的严峻挑战。为适应变革,南京工业大学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承担起了培养与造就一批高质量、有特点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为提高地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1.实践教学环节的有益尝试。
(1)以思想引导为基础。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评价工科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之一。地方工科大学受制于自身的不足,如建校时间较短,实践仪器、设备相对短缺等,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始终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此,南京工业大学以思想引导为切入点,加强学生的认识,将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在校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恒久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不断强调,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大批工科大学生无法及时就业、不断失业的同时,很多企业无法找到合适人才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而坚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将是工科大学生未来择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2)以实验室建设为抓手。通过长期的思想引导,目前该校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提升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热情。但过去受制于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的数量,很多学生在预期的时间内不能够获取充足的实践机会,最终满腔热情化为乌有。尽管该校近年来实验室建设从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实验仪器、设备数量都大大增加了,资金更是每年以固定的比例增加,但是实验室的利用率却不高,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以教师为主导,整合各学科的公共实验室的方法组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开放实验室预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校内的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场地等进行选择和预约,然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由此提高了实验效率,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也极大地得到了满足。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设立的“创新基金”项目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开展的校级创新专项活动,项目至今已经成功开展了四届。每一年该学院的研究生导师都会轮流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研究课题,供符合条件的本科生选择。选定项目后,学生们便可以利用周末、晚上、节假日以及寒暑假等时间进入导师的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这样的措施大大拓宽了实验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到实验室,做更多的实验,通过与研究生的共同操作,学习实验经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于在创新基金项目中表现卓越并取得省部级奖项的学生,学院还配套出台了“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激励措施。整个项目学生完整地做下来后,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以实习基地建设平台。南京工业大学的领导充分认识到,为了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就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庞大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愿意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有限,面对这样的现实,地方工科大学不可能挑剔地选择实习单位。但是该校多年来坚持选择专业领域内信誉好、品牌佳、技术优、实力过硬的单位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重要补充,是学校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桥梁。为加强校企合作,充分释放南京工业大学现有的科技人才资源,学校让教师通过学校与南京高新区共建的绿色通道,带着成果到高新区创业,在高新区的政策、服务、金融的合力支持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业,最大限度地释放大学的人才与科技资源。教师不仅带去了技术,而且带去了科研团队。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通过这种途径带领该校的学生进入企业的研发、生产一线。借助良好的校企关系,目前已有高新区的企业向学校主动提供毕业论文课题,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毕业设计课题也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挂钩。
2.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1)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突出等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实践教学环节应比理论教学环节安排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但事实上,实践教学环节在我国长期被忽视,这体现在学分比例、系统性等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实际上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所以在尽量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比例的同时,应当改变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与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放入实践中教学,创造真实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进行体验式教学。
南京工业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坚持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目前学校正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该校化学化工学院也正在制订更加切合实际的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目前学院已与塞拉尼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达成了一致。学院将针对企业的需求重点研究、提出具体方案,尽最大可能为企业服务。未来的教学将更多地面对企业需要,将更多的学生送到企业中去培养,去锻炼。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提高工科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推进教学改革的动力是市场,基础是学校,关键是师生。其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是离不开教师的关键作用。现在的工程项目涉及的学科日益庞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精通所教的本门学科是不够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自我的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教师本人必须主动参加到专业知识及应用的学习与探索中去,了解市场的要求,掌握本领域科技的发展动向,了解相关行业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情况。如果有机会的话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工程实践的全过程中去,把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综合到教学过程中去,避免一味讲解理论知识的枯燥无味。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已与南京中图数码有限公司等企业展开合作,将教师送往生产一线进行培训,通过教师的实习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该校还要求广大教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力争做到实习前课堂介绍,实习中现场讲解,实习后讨论总结三步,并希望借此扭转重视理论教学与笔试,轻视实习的状况。
地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实践能力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将不断深入。南京工业大学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举措和设想还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参考文献:
[1]沈振德.地方性师范院校工科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五个强化.中国成人教育,2007.(24).
[2]潘云鹤.论研究型大学工科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
二、改革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不同于选修课,它不仅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学习方法的引导,而且更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针对“工科化学”课程的专业必修课性质及其教学内容众多,需要理解和识记的知识点较难的特点,笔者坚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原则,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课堂讨论、课外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等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
1.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板书、提问、讨论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然而,一些形象化、具体化的影音视频资料很难展现给学生。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它能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并容纳较多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丰富有新意,教学效率高。[3]“工科化学”课程涉及无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学和基础分析三大块内容。知识面广,内容枯燥,为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笔者结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培养方案,对所选用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压缩,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浅显易懂的课堂讲授和内容丰富的课件展示,增加了学生对工科化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根据工科化学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引导式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既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课堂上,笔者会针对教材上相关的知识,常常向学生设定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查资料,下次课展开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绪论中物质的状态时,笔者提出“物质按其存在状态可以分为几类”;讲到新材料的分类时,提出“什么是等离子体”和“什么是液晶材料”等许多在生活中涉及到的化学类新名词、新概念,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种互动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工科化学的兴趣大增,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随之增强,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及时进行课外答疑,解决学生课后学习遇到的问题
考虑到要在48个学时内完成工科化学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而且知识点庞杂,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消化和掌握,笔者只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紧凑地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学内容,课堂上没有充足的时间解决学生课后学习或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了能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教材内容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每周专门安排一次课后答疑。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很珍惜与代课老师交流的机会,会把自己在学习教材、完成课后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整理出来让老师做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就更为透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工科化学的积极性。
4.选择部分章节让学生主讲,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站在讲台上“讲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设置一些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调节课堂气氛。然而,这种以课堂为中心、死板灌输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课程教学内容被动学习,在课堂上基本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即使偶尔被提问,也会因缺乏足够的准备,发言效果不佳,导致缺乏自信心。大学的三尺讲台,不仅仅属于教师,还属于学生,学生也可以借助这个讲台得到必要的锻练。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上台讲解的机会,学生就能够深刻体会站在讲台上的责任,就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将自己准备的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给其他学生。另外,学生在走上讲台之前,课前会做充分的准备,然后把自己准备好的知识传递给其他学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工科化学中,其中一章为《氢》,这一章主要讲解氢、制备、用途、同位素、氢化物分类、氢能源等,没有较难的理论。因此,笔者提前两周安排学生课后查资料和素材,做多媒体课件,课堂抽出一个学时让准备好的学生上讲台讲解。从4~5名同学上讲台讲解的情况来看,学生课前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网络等媒体资料。学生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简洁,图文并茂,讲解结束后,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而且为学生将来毕业时能够更好地在应聘中表现自己提供了锻炼机会。
三、探索新型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考核环节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专业基础课的考核不同于专业选修课灵活多样的方式,一般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多,容易使学生思想负担过重,给学生学习带来压力。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工科化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简明地介绍化学中的部分原理,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的物质本性及变化规律,建立一个化学意识,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从化学的角度去解决。鉴于该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性质和内容多、知识面广、学生掌握知识点难度大等情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果,笔者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采取了中期课程小论文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的成绩考核核算方法为: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成绩的10%,课程小论文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0%,期末试卷卷面成绩占成绩的70%。这种考核方式不同于以往的“1+2”模式(总评成绩=卷面+平时+实验),既可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课后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期望能够全面反馈出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物理化学》课程接力大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及优势
《物理化学》课程是大学化学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二开设。从课程设置的先后次序来看,大二《物理化学》课程开设时,前面的人文课程正好全部结束,因而,客观上形成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断乳时期。前面提到的大学应该有意识地增加人文素质方面课程的课时,但是,如果在大一之后继续增加纯粹的人文课程的课程设置其实是不现实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以上提到的纯粹的人文课程的教育效果欠佳,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样做势必会对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形成挤压,因而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鉴于自然科学原理与社会科学原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笔者认为,若能以大一之后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为载体,从中提炼人文思想,对大学生继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文理兼修,不失为一种解决以上问题的两全其美的方法,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教育效果。沿着这样的思维脉络,作为大二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肩上所承载的承前启后式的教书育人的重任和使命昭然若揭,不言而喻。《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化学的理论基础,概括地说是用物理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化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和理论[4]。它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原理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有助于他们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5]。近年来,我们在物理化学教学中采用的是双轨制教学,即在物理化学课堂上既传授物理化学知识,又传授人文思想。这一举措在国内首开了先河。这样的教学不但实现了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实现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目的。鉴于当今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所学专业知识利用率普遍偏低的现状,这种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课程本身知识结构之外的必要延伸和补充,为课程教学创造了附加价值。
一、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开设意义
实验课是现代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形式,从小学到大学,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实验课将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实验课程是理工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基础性课程有《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专业性课程有《电子技术》、《电工技术》、《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和《可编程控制》等。理工科大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实验过程能够帮助自身对理论形成非常直观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实验求证思维模式,从而形成良好的研究和设计工作习惯。
通过实验课程提高动手能力不应该是理工科课程的专利,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尤其在今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用,使得各个层面的经济管理工作者都要面临业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剧。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仅需要具有灵活的思维、方法和模型,而且要具有业务实践的再现能力,要能运用现代技术条件和理论知识服务于自己的工作实践。许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也正在为学生思考和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比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会计ERP系统电子沙盘》和《数据库原理》等直接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相关的课程,还有《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和《心理学》也都在实验课程建设之列。实验课程的开设不仅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应用方面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增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二、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开设模式
不论是理工科还是经济管理学科,开设实验课程的共同点就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灵活思维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经管专业毕业生不仅能够从事金融、贸易、人力资源、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运筹优化等方面的经济和管理工作,而且能够使用现代经济管理工具使得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目前经济管理专业开设实验课程有这样的几种模式。
1.独立课程模式。实验课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列示在课表中,这种情况在理工科比较普遍,经济管理专业也有一些课程是独立实验课程,比如计算机网络基础性质的课程,培养学生现代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能力,完全可以在机房内,通过老师的演示和讲解,然后由学生进行实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现代常用的办公软件的使用也需要独立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文档再现能力。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一些毕业生不能做到论文的规范化,就很能说明这样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2.辅助课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一门独立的专业课包含理论内容与实验内容两部分,实验课的内容辅助于理论部分,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加深对相应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比如《会计沙盘实验》、《物流管理》、《财务管理》、《数据统计》、《运筹学》等。这类课程的实验部分只占整个课时的一部分。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实验课程的时间占整个课程时间的比例会有差异,实验课程的场地也会与理论教学有所不同。有些实验也需要如理工科实验一样的场地,有比较多的设备和设施,比如物流管理一些自动化模拟装置等。有些学校会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到相关企业的场地做实验,这通常对学生的相应专业知识有较高要求。
3.课程体系。开设实验课程主要是基于如下几种需求:一是课程自身的需要,二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开发,三是学科体系搭配。如果说前两种方式是课程之内的实验要求,而学科体系内的协调开设实验课程则是课程之间的任务。比如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如果已经有《计算机网络》、《高等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则《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就可以不安排实验课,关于系统开发方面课程如《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也可以不再开设实验内容。这样就可以避免专业内容学习任务上的重复等。在安排专业培养计划的时候,也要考虑课程之间的关系,比如时间上前修与后修、内容上理论和实践关系。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应该考虑更加广泛的跨学科学习内容安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开设注意事项
经济管理专业开设实验课程需要注意以下情况,以树立对实验课程的重视而又不使其边缘化,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实验课不等于简单上机。现代计算机和网络的确在经济和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实验课绝对不完全等同于上机,现代化虽然与计算机和网络有着密切关系,但是相应专业的现代化设备和设施也可以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国际贸易专业里面的电子数据交换,就可以在课程中使用模拟系统和环境,实现虚拟企业与海关、政府或其他企业的单证交换。
2.实验课不等于另开课时。实验课可以另外加长课时,但不等于必须要加长课时,而是实现分配或穿插的形式,让实验恰到好处的服务于教师对方法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如果刚打算开设实验课,可以先从较少课时逐渐增加到适度适量为止。
3.实验课是动态的。实验课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做到内容的及时更新和调整。当然也能够给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毕竟每一个教师的擅长之处也不尽完全相同,应该本着自由和信任的态度鼓励教师开设实验课程或课时。
4.根据需要灵活增设实验和其他教学环节。实验课开设也不是没有原则,如果条件不允许,也不要勉强开设。实验课只是教学方法一种,还有其他补充式的教学环节,比如现代网络课程、校外职业培训以及相关实习等。这就需要教师或辅导员为学生做好引导性工作,避免学生能力自我培养的盲目性。
四、问题讨论
尽管实验课程很重要,但是高校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或不同教师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所以开设实验课程也会遇到不少问题。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取得学分的重要过程,实验课会让教师思考考核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思考成绩获取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在机房里或其他场地,教师只是前后走动进行指导,工作比较轻松,就认为工作量计算应该减少些,甚至减半。开设2个学时的实验,只核计1个学时的教分,教师就不乐意开设实验课,学生也会感觉到耗费更多课堂时间,换取了不等时的学分。管理者就需要从中做好协调,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抵触情绪。
在实验课过程中,常会将学生分组进行,这样也可能会出现学生搭便车的情况,一个小组最终结果做得好,不等于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做得好,甚至还有偷懒的人。在安排任务的时候,可以安排每个人都有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也有大家共同合作的任务,这样可以不仅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锻炼了它们的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当然实验课的开设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基于实验课的重要作用,需要高校管理者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提供良好的实验场所和环境,鼓励教师和学科层面的管理者多设计和开设实验课程,以提高现代大学生业务实践能力,进而有助于提交现代大学生的就业率及职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六平,童叶翔 等. 强化实验教学全过程管理培养高素质化学创新人才[J].大学化学,2010(2):12-15,26.
[2]赵辉.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8):310-310.
[3]安寅,孟祥贵.高校现代化实验教学与管理浅谈[J].实验室科学,2011,14(5):1-3,6.
[4]高浩 高志峰,丁洁.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验课教改方案的设计[J].中国新通信,2012,14(11):81-82.
[5]潘佑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教导刊,2012(18):136-136,173.
[6]龙草芳,肖衡.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2,8(5):3118-3119,3126.
[7]王旭磊.经济管理类电子商务实验课程设置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9):280-281.
[8]朱艳龙.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1(18):I0097-I0097.
[9]周瑜杰,宋钰,何小利.基于管理类专业数据库实验课程现状与改进[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1,7(6):3795-3796.
[10]闫本宗.基于沙盘模拟经营的财务管理实验课教学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12(7):49-51.
[11]谢如鹤,陈宝星,周耀旭.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4):177-179.
[12]李彤.提升“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教学质量,打造精品实验课[J].时代经贸,2012(10):232-232.
[13]李翠霞,崔群法.高等数学实验课程的研究和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103-104.
[14]王珂.理论课程中创业管理实践内容的设置――以心理学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147-148.
“人文素质”近年来是一个热门名词,在高等院校更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名词。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即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努力方向,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根本措施,而人文素质教育是高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杨叔子院士认为,人文教育追求善,对求真的科学具有导向作用,人文素质不仅影响人的价值观,还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有益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解放,激发创造灵感。[1]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渗透到可能的方面和领域。在高师教学中,教育学课程就是一个可以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的平台。
一、加强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人文素质,一般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为什么要加强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有利于师范生承担起传播和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重任。
师范生将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教育人、培养人,担负的是人类知识文化的传递、传播方面的任务。人类知识包含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它要求师范生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包括文、史、哲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音、体、美等艺术方面知识、技能和审美的能力,具有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当然,师范生学习的时间和水平有限,不可能在这些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但至少应具有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传播和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重任。
2.有利于师范生形成良好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师范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教师,工作性质是复杂而又繁重的脑力劳动,教师主体的人格是教育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为了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通过师生人际关系,通过心灵之间的交流、撞击、情感的交融、教师人格的感染来实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不好的。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求,而且可以此为载体,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最大限度地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长施加影响。正如俄罗斯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3.有利于师范生形成优良品德,提高竞争能力。
“人文科学可以使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如此评价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真正懂得人的价值与意义,正确思考人生、修炼人生。而且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带有寓教于美、潜移默化的特点,学生比较乐于接受,有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而且在人力资源供求日益富裕和能够充分实现自由流动的今天,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大学生必须调整思路,不但要以知识、技能武装自己,而且要以道德、修养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试想,哪一个单位愿意招聘一个学富五车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的人呢?
二、教育学课程教学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1.教育学课程具有人文性的基本特质。
建国以后,我国全面学习前苏联,高师教育类课程精简为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法三门,教材的教条化比较明显,教学逐渐形成了以讲授为主的单一模式。为此,改革开放以来,华中师大等五所院校开始对教育学教材进行改革,之后又有人本着实用的宗旨,编写实用教育学。20世纪90年代初,微格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教学技能,出现了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并重的势头。尽管教育学课程向技能性偏重,但我们仍应看到教育学课程还是具有人文性的,因为教育学教学对于师范生的精神成长是举足轻重的。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活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教育学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备课、上课、了解学生心理等基本教育能力,还应对他们进行审美欣赏、心理健康、道德完美等更加丰富健全的人格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内容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还有人文精神、道德人格、艺术品质的培养,教育学课程教学的“人文性”主张教育不是为了社会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受教育者个人在人性、理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
2.教育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民族精神。
师范生正处在人格健全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通过教育学课程独特的学科体系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内涵,对其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增强其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方向,抵御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蚀,不仅把学习当作个人的事情,而且当作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事业来努力。
3.教育学课程可以提高师范生的审美能力。
一名全面发展的师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学生通过教育学课程对相关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人文知识的获取和充实,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使他们懂得真、善、美的真谛,净化和美化其心灵、言语和形象,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而且教育类课程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崇高精神等都能不断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他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也使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逐步提高。
4.教育类课程能够正确引导师范生的行为方向。
从高中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学生需要逐渐具备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能力。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而且成长在各种思想的“前沿阵地”——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又处于成人化的转变期,很容易迷失自己,所以教育类课程所内含的全面发展教育,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及教育家们的光辉思想,都有利于师范生不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以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来鞭策自己,做一名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教育学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
1.挖掘教育学课程内容,彰显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目前高师教育学课程教学实际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教育学课程的人文认知功能,从而使教学的整体功能失效。因此,彰显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深入挖掘人文教育资源,是提高高师教育学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一门教师教育类基础必修课程,以往的课程教学没有处理好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往往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其应有的人文精神教育作用。事实上,教育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无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还是教育的起源、教育的本质、教师的素质等,都贯穿着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些理论富有深厚的人文魅力,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宝贵人文教育资源。例如,我们在讲到教师道德素养内容之一——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时,让学生观看音像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故事。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毕业生,毕业那年去贵州的一个贫困山区去支教,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学生们看完后无不被其感动,再一次深刻意识到社会和国家把培养下一代的光荣任务教给自己,这是一项重大的历史责任。再例如,讲授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笔者结合《论语》、《孟子》等篇章谈儒家理想人格的修养、儒家学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等,让学生理解那些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为什么要发表联合宣言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的思想里去,引导学生从历代优秀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对这种立足于教材中的内容,有目的地扩充信息量的做法,学生反映不错。有一位同学写道:“老师对教材中的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同时引出许多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知识、事实,不仅使我从整体上了解了教育现象、教育规律,而且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品位,让我更爱教育这一神圣的职业了。”
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于创新。只有闪烁着人文光辉的教育理论,才更能使大学生通过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逐步认识到社会价值的意义,从而超越自我。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创新教育理论的内容,大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育理论中的人文教育资源,使教育学成为富有魅力并令人期待的学科。
2.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给予人文关怀。
在高校,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常把学生当成工具和“匠人”来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教育对象上,把学生当成接收器,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成产品来加工,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更有甚者,有极个别教师对有障碍的学生或心理有疾病的学生,不是给予真诚的师爱,去爱护和帮助他们,而是歧视和厌恶他们,使这部分学生感到孤独无援,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以致于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对他人、学校和社会产生仇恨的心理。人文关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满足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和要求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教育的目的,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ohlberg)和班杜拉(a.bandura)等人曾提出自由主义教育理论,他们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接受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育情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答式等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在启发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教师适当点拨启迪,辅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评价学生,通过评价给予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自信心,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笔者还通过课前演讲来搭起一个思想感情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师生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开始的时候,有些学生还很腼腆,有些怯场,我们鼓励其大声、大方、大胆地表达。“要想明天讲得棒,别怕今天出洋相”,口才不像人的相貌一样难以改变,它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得到提高。一轮下来,同学们体会到“多上台一次,胆子就大三分”的道理,逐渐的,大家上台积极了、踊跃了,演讲的话题更多了,演讲的水平也日益提高了。同学们在一起谈学习、谈生活,谈理想、谈抱负,谈亲情、谈友情;读散文、吟诗歌、讲故事,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乡土人情;不少同学还能结合教育知识谈对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的看法,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学生的演讲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经常异彩纷呈,迭起。当一部分学生还在为进入大学没有目标而迷茫时,有学生则以“校荣我荣,校衰我耻”为题,宣誓“师专将因为我们而辉煌”,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学生们在课堂上尽情挥洒,展示出无比的自信与豪迈。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通过课前演讲,不仅提高师范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彼此间交流的是思想和感情,我们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相互鼓励,共同成长。
3.围绕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块黑板、二支粉笔、三寸不烂之舌”的落后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忽视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功能。要提高教育学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文本、图形、图像及音频、视频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人文素质。如结合教材“五育”内容可播放《百家讲坛》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教授所讲的专题《“硫酸泼熊”引发的思考》,从轰动全国的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谈到传统美育再到当代人格建设,让学生在震撼中感悟;学习“教师素质”内容时可放映电影《美丽的大脚》、《凤凰琴》,让学生在感动中沉思;讲授“学校教学”内容时可放映优质课录像,等等。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看到、听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从而大大丰富教材内容,同时还可以使教材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有声有色,从而提升课程的艺术性、欣赏性和教育性。
总之,师范生人文素质的培育不是仅靠一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所能完成的,它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需要学校、社会一起努力,共同营造有利于师范生人文素质形成的良好氛围。但可以肯定地说,教育学课程在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是大有可为的。教师们应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作华,张云怀,周小霞,李泽全,陶长元,张胜涛.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4,(1).
[2]顾明远.人文科学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教研究与探索,1995,(3).
[3]裴金涛.关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