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199-01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外科此类患者24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例,年龄1~78岁,平均年龄40岁,斜疝17例,直疝7例。其中嵌顿性腹股沟疝2例,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为6~10h,进食时间为6~12h,住院时间为5~10天,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12个月,无一例复发,无补体排斥病例。
1.2 手术方法 均选择硬膜外麻醉。采用成形补片,按手术关键三步骤(即游离、回纳高囊置入充填物放置补片),完成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该手术是将外源性补片植入人体缺损部位,又为一种新的手术方法,一般患者了解少,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担心手术成功率及异物对人体是否有害。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详细讲解该手术的有关医药知识,与传统手术方法的区别及优点,新材料的特点;介绍病区成功病例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医学资料中的相关论文摘要。并告知患者目前尚无因手术引发患者合并症的发作,让患者了解此手术的安全性,使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配合新术式开展。
2.1.2 详细的体格检查 做好心、肺、肾、凝血功能检查,积极治疗控制各种原发病,使患者的身体处于最佳生理状态,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
2.1.3 手术区域准备 皮肤护理是防止切口感染,避免疝复发的重要措施,所以手术区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术前护理。常规做到:(1)术前一天下午手术区常规备皮。由于手术切口距会较近,容易污染,备皮须彻底且防止损伤皮肤,患者在备皮过程中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诱发呼吸道感染致咳嗽增高腹压。(2)备皮后请患者淋浴、更衣。(3)协助医师以龙胆紫和碘酊在手术处画出站位时疝囊的轮廓和卧位时腹壁缺损区及手术切口。(4)对慢性肝炎、呼吸道感染、糖尿病及有手术区皮损的患者按医嘱给以预防性抗生素。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6h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原有心血管疾病者,术后24h内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给予连续心电监护。
2.2.2 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及护理 患者若出现阴囊水肿积液,给予穿刺抽液;用棉垫、阴囊托托起阴囊及热敷等。鼓励老年患者早期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腹股沟区持续疼痛者,术后局部理疗和封闭法可缓解疼痛。
2.2.3 伤口的护理 术后切口用1kg重沙袋压迫30min,以利于止血及补片组织黏合。[2]此术式创伤小,出血少,不需每日换药,如有渗湿、污染应立即更换,术后1周拆线,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1~3天,预防切口感染。如有咳嗽用手按扶伤口。
2.2.4 活动与休息 由于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常规去枕平卧6h,6~8h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轻微活动,如排便、室内行走,老年患者不能下床者鼓励其多翻身,多做手腿伸缩动作,应注意动作轻柔,不能负重,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并防止受凉感冒,3~5天逐渐恢复日常生活。
2.2.5 饮食与营养 术后6h即进流质饮食,术后第一日进半流质,第2天饮食恢复正常,宜选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的食物,多吃粗纤维的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3出院指导
3.1 2个月内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 防止受凉、感冒、咳嗽;加强营养,多进粗纤维及润肠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前列腺肥大;戒烟等。
3.2 活动指导 1周后日常生活可自理,但应避免各种体力劳动;2~3个月可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术后3个月尽量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4 体会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为逐步开展起来的一种新手术方法,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内容。因此认真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护理强度,确保患者顺利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嘉林,周汉新,余小舫,等.免气囊分离器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附44例报告)[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5,10(2):129-132.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根据患者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顺序为两组。试验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8~84岁,平均(48.4±1.5)岁。其中,9例患者尿中含蛋白,10例患者夜尿,3例患者多尿,2例患者肾功能减退,10例患者肾小动脉硬化。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0~83岁,平均(47.4±1.5)岁[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其中,6例患者尿中含蛋白,9例患者夜尿,4例患者多尿,1例患者肾功能减退,9例患者肾小动脉硬化,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来院后,为了进一步对患者确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检查,对于不能确诊的患者可以进行辅助检查,如:心肺功能、体温等。对照组只进行一些简单的护理,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入院后,医护人员要向患者介绍医院的情况、患者的病情及需要进行的一些治疗和护理措施等,希望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得到患者的配合。(2)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疼痛[3]。(3)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高血压相关疾病知识,让他们对这些疾病有所了解,并向他们分发卡通小卡片,从而有利于与患者以及家长拉近距离。(4)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日常指导,使的患者出院后也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护理[4]。
1.3 疗效评价标准
完全恢复:患者血压、肾功能减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能够自理生活;部分恢复:患者血压、肾功能减退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患者能够进行简单运动;未恢复:患者血压、肾功能减退等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迹象。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30例护理后完全恢复,6例患者部分恢复,护理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7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5%(38/40),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住院天数为(12.8±6.7)d,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如:心肌梗死、冠心病等,这些疾病诱因比较多,且临床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方法主要以药物为主,但是患者治疗后往往会引发其他并发症,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因此,为了患者更好的康复,患者治疗时应该加强护理,提高临床治愈率[5]。
针对高血压疾病特点,应该加强患者治疗中的个性化护理,这种护理模式以人本理论,对患者治疗时进行评估、实施、评价,这种护理方法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6]。具体如下:由于高血压疾病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且这种治疗需要长期用药。此时,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需要家属进行协助和配合。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要为患者备有环境较好的住院病房;护理过程中,尽量给患者微笑、热情、耐心护理,让患者能够感受家的温暖,从而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7]。研究中试验组30例护理后完全恢复,6例患者部分恢复,护理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7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5%(38/40),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住院天数为(12.8±6.7)d,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护理方法的优势。
此外,患者治疗后,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知道患者心里此时最真实的想法,减轻患者痛苦。此外,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帮助患者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情况,适当的指导患者让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患者出院前,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指导,要注重患者的保暖、防寒等;在饮食方面,患者手术后要尽量实用一些清淡的食物,这样更易于消化吸收,有助于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8-9]。
根据笔者经验:对于心血管患者而言,在实施个性化护理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脉搏等相关指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无异常,如:血压下降、体温升高或下降等。同时注意有无其他伴随症状等。此外,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时要具有针对性:(1)呼吸困难者医护人员应该指导患者休息时坐着或者半坐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2)高热患者医护人员应该嘱患者卧床休息。若患者出现出汗、食欲缺乏等症状,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对于出现高热、发绀等症状患者应该及时做好急救准备;(3)胸痛患者医护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取舒适卧位,避免诱发其他并发症。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在高血压疾病患者护理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学会.老年高血压疾病患者治疗后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64-65.
[2]吴军,刘泽.β-受体阻滞剂在老年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0):25-32.
[3]张恒波,周兰.98例老年高血压疾病患者临床特点及护理要点[J].当代护士,2008,16(11):60-61.
[4]刘艳.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高血压疾病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347-348.
[5]李晓彤.护理干预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及用药依从性研究[J].中外医疗,2012,31(20):144.
一、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的必要性
(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空巢家庭与日剧增。六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年化速度加快,60岁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以上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分别上升2.93和1.91个百分比。据测算,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未来将呈上升趋势,近十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重度老年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此外,老年人群体随着年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我国老年人口呈现出增速快、高龄化、病残化的现状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现状势必会给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另外,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人口流动的加速等都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发起了挑战,使机构养老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选择。
(二)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将逐步增大,并且多层次、 多元化的机构养老市场也在逐步扩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的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当某一层级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需求就不再成为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了。作为老年人群体,他们首先要满足的是基本的生活照料,包括日常的起居、基本的医疗护理等,从这个方面来看,当前绝大多数老年机构都能满足入住老人这一方面的共同需求,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基本的生活照料需求固然重要,但不是老年人的唯一需求。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这些都是低层次的需要,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除了这些低层次的需求外还有理解、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在当前老年服务机构开展的服务和工作中,这些需求的满足是相当匮乏的。
(三)机构养老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翟德华、陶立群指出,机构养老方式的优势在于:服务专业化;居住环境好;无障碍设计;休闲时间多,集体生活能排解孤独;减轻子女负担;符合老人独立生活的尊严感,甚至有再婚选择的可能。潘金洪认为,入住养老院主要有以下优势:1.可以减少孤独。2.生活有安全感。3.减轻家庭养老压力。4.提高老年生活质量。此外,养老机构可以向老人提供专业化、高效的老龄服务,尤其是临终老人,在养老机构可以得到更多关怀和专业护理 。.
二、有关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其主要问题的研究
我国关于机构养老现状及问题的研究近几年来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间的差距。张国平指出,常熟的机构养老开始形成城乡同步、分层分块管理新格局。但马红在湖南慈利县的研究中提到,有些乡镇还没有建立敬老院,农村有些新建的敬老院因缺乏资金而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
(二)机构养老总体供应量不足和入住率不高。一方面,总体的供养量不足,穆光宗在《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我国机构养老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按照国际标准“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50张”测算,全国老年人共需养老床位800万张,而目前仅有266.2万张,床位缺口达近540万张,远远不能适应机构养老的发展需要。李民通过对北京的养老机构的实地调查指出,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平均床位数为72张,只有个别养老机构达到500张床位的规模,半数的养老机构的床位低于32张。许华岑在《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养老机构总数多,就床位来说,不足老年人数的0.86%,较之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另外,满足老年人迫切需要的护理型需求得不到满足,何文炯等对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等地的调研发现,对于老年人需求量最大的护理服务,大多数养老机构都无法提供,或者护理服务能力很弱,护理型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不到浙江省养老机构总床位的20%。而另一方面,某些地区的入住率不高。孙树菡在《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22所养老机构,入住率最高为93. 57%,最低为58. 82%,多数都在60%至70%左右。
(三)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住养老人对机构的养老服务,特别是对机构的医疗护理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慰籍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与这种需求相适应,机构养老的硬件设施、技术含量、服务水准应大幅度提高,尤其是专业化服务水平。然而,我国目前机构养老服务仍然面临着不少困境,距离老人身心的实际需要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有很大差距,服务质量亟待提高。一是工作人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员,而且很少参加职业培训。廖敏在《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工作人员大都缺乏专业培训,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临时人员占一定比例,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较低。二是我国养老机构服务功能、结构、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不高,老年人的康复护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满足。穆光宗在《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我国的机构养、护、医、送四大功能分离。农村的大部分机构只保障老人的最低生活标准,即包吃包住,医疗护理方面欠缺,很少关注老人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心理和精神慰藉层面。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47页)
(四)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穆光宗在《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专业、负责的老年护工和管理人才短缺,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其中需要长期照料和护理的老年人将占到19.6% ,近400万。假定按照 1:4 的护理人员配置,需要1000万护理人员,但持证者现在只有2万左右。不仅如此,护理人员的周转率非常高,很多老年公寓的人员周转率高达100%,个别老年公寓甚至高达140%,政府部门需要有相关的行业职业规划,一些专业学校应在此方面加强人才培养。许爱花在《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中指出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现有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 一般都是农村来的临时工或下岗女工,文化素质偏低,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基本技能,只能从事一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例如:给老人喂饭、 送水、清洗等。一些养老机构中的从业人员甚至身兼数职,服务意识淡薄。机构住养老人很难在机构养老中体会到与其他养老模式有别的专业服务,例如:康复、保健、精神慰藉服务等。
三、评述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机构养老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笔者发现存在几个方面的局限性:关于机构养老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忽视了特殊老年群体――五保老人无依无靠尴尬处境的研究;关于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机构层面,对老人现实需求现状研究较少,尤其是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研究匮乏;另外,需高度护理的老年群体对养老机构服务需求的研究严重不足,调查发现,我国有近一半的养老机构表示只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不收住失能老人这一部分老年人群体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及入住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关于城市或农村机构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的独立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均是笼统概括为机构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将城市机构养老服务与农村机构养老服务放在一个层面上讨论,实际是,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均存在差异性,需要分别对待。
【参考文献】
[1]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4).
[2]姜,夏烨.家庭养老服务网VS机构养老――一种选择机制上的融合[J].西北人口,2006(4).
[3]黄文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维护的影响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李艳君,李B.养老机构中住养老人需求及社会工作的介入探索[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10):23――24.
[5]翟德华,陶立群. 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选择决策模型理论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
[6]潘金洪.江苏省机构养老床位总量不足和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7]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8] 许华岑.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对城市养老模式的探讨[J].四川省情,2007,(2).
[9]何文炯,杨翠迎,刘晓婷.优化配置加快发展――浙江省机构养老资源配置状况调查分析[J].当代社科视野,2008(9)
[10]孙树菡,葛英.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4).
[11]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2010(1)
【中图分类号】R24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25-01
“中药浴足”又称“中药泡足”、“中药沐足”等,属于自然疗法中洗浴疗法(又称熏洗法、药浴法)的范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医学外治疗法中最常用的疗法之一[1],其疗效明显,简便易行,价廉物美,几乎无副作用,应用广泛,深受病人和医务人员喜欢。为提高浴足疗法的临床疗效,规范中药浴足疗法的操作流程,对该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在医护上的普遍应用
“中药浴足”是中医护理常用的技能操作,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养生康复、强身壮体的重要手段,从古至今,广泛应用于临床[2]。据文献记载,早在周代,人们便了解了中草药药液泡足的治病作用,《周礼・曲礼》中即有记载[3]。现有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一书将泡足疗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其有邪有,渍形以为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摩之浴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可浴”:《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指出了药浴的适应症:《灵枢・百病始生篇》还指出了“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等洗浴疗法的禁忌症。这些均为泡足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汉明代《普济方》、《万病回春》、《本草纲目》, 清代《医宗金鉴》、《外科正宗》、《外治寿世方》等著作中都有使用浴足在内的熏洗疗法以疗内外诸疾的记载,由此说明这一疗法为历代医家普遍使用[4]。
在当今社会,随着满街林立的足浴屋和足浴保健中心的出现,中药浴足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各科病症的防治外[5-10],在养生康复、强身保健等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青睐[11]。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中药浴足”是行之有效的防病治病、强身保健的方法,而且该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易行、效果好、费用低、副作用小、对身体虚弱和患慢性疾病的人均可采用,院内外均可采用,患者乐于接受等优点,对于年老体弱多病者尤甚,为历代医家和患者重视并广泛应用[12]。
2 “中药浴足”的作用机制
根据中医经络学理论,足上有许多穴位与五脏六腑有密切联系,《黄帝内经》记载: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谓经脉之行;三经皆起于足。祖国医学认为足乃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外、内、上、下之经络的重要起止部位,足三阳与足三阴经均交接于此。双足穴位达66个,占全身穴位的1/10[13]。浴足这些穴位,使其毛孔开放,药液直接透皮入穴,进入组织、体液、经脉、体循环而输布全身,发挥药理效应,或直接作用于穴位、经络、神经等起到整体效应,发挥药物的归经功效;促进气血运行,直达病所,驱邪疗疾,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4]。
3 突出的中医特色
“中药浴足”的临床应用充分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脏腑经络之间也是一个整体,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经络学说。《黄帝内经・灵枢》中指出,足部六经的“根”在四肢末端的井穴,且解释如下:“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经气生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16]。”在应用过程中,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型,不同证型不同身体状况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已成为卫生保健事业的迫切要求。中医药调理人体功能平衡,对人体副作用小的中医药外治疗法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中药浴足的独特优势――即在“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和中医护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具有操作简单易行、效果好、费用低、副作用小等优点,正好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研究,使其更加规范、科学和可行,促进中药浴足疗法的规范和完善,更好地指导临床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从根本上推动中医药的改革和发展。
4 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药浴足疗法具有简、便、廉、验、效等特点,在医院、家庭、养老院和社区均可采用,尤其是老年人群特别实用,为历代医家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欢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浴足所采用的自然疗法更加重视,“中药浴足”的优势更加突显,应用范围更加广泛,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各科病症的防治外,在老年护理、养生康复、强身保健等方面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
5 “中药浴足”需要科学规范
尽管中药浴足疗法历史悠久、运用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回顾以往文献和在临床以及日常生活实践中可见一直以来对中药浴足疗法的应用大多还是凭借经验,对于不同疾病、不同证型和不同身体状况的病人采取的浴浴足方药、浴足容器、浴足时间、浴足液的浓度和温度等几乎没有差别。应如何有针对性的选择方药、实践、方法等,尤其是结合现代的无菌观念分类进行浴足等诸多问题尚缺乏规范,困扰着临床医护人员和病人,严重影响中药浴足疗法的临床疗效和发展。
综上所述,对“中药浴足”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可提高浴足疗法的临床疗效,使中药浴足更加科学、可行和实用,更好的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小平,秦云峰.中医外治疗法集萃[M].包头: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
[2] 李路华.百草浴足疗法功效[J].中医中药,2006,3(11):134-135.
[3] 郭郡浩.中药熏蒸疗法研究近况,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948-949.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一、 个案背景资料简介
案主张奶奶是A村的一位农村妇女,今年71岁,育有四个女儿,仅三女儿入赘留在家中和张奶奶及老伴一起生活。张奶奶原本开朗幽默,家中常有朋辈往来闲聊;自二女儿离婚后情绪发生变化,经常感到苦闷、忧郁,觉得命运不公平让自己的女儿连遭两次婚姻不幸。之后二女儿与另一比自己大将近10岁的男子(其妻前些年因病去世)相爱,张奶奶觉得女儿两次婚姻失败及现在这样的选择很丢脸,开始不愿意见人。张奶奶变得沉默少语,习惯性自我封闭,成天无所事事、不修边幅,每晚入睡前胡思乱想,老伴的震耳鼾声让张奶奶更加焦躁烦闷,偶尔还出现幻听、自言自语的症状,因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张奶奶体重明显下降,面部黧黑憔悴,长期下来张奶奶开始整日卧床不起,常有轻生的念头。
家人对张奶奶的情况是又心疼又着急,大女儿担心之余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母亲变得郁郁寡欢。张奶奶的老伴生性勤快,一直忙农活,他没有意识到抑郁症的严重性,很少陪张奶奶。张奶奶抱怨孩子们不理解自己、老伴也不关心自己,治疗过程多次出现排斥。
二、 问题分析与理论支撑
(一) 问题分析
通过与案主的接触及与其家人的沟通交流,归纳总结出案主的主要问题有:
1、认知偏差,抑郁寡欢。首先,案主对“离婚”存在认知偏差,认为离婚很丢人;认为处对象应该门当户对、年龄相仿,觉得二女儿在勉强自己。
2、自我否定,逃避社会交往。案主觉得自己现在无力做家务,是孩子的累赘,担心大家的嘲笑而不敢出门,不愿与人说话。
3、身体状况不佳,抵抗治疗。张奶奶因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引起身体状况不佳,接受治疗后短期效果不明显,张奶奶觉得是浪费钱而抵抗治疗。
4、自我意识丧失,自理能力减退。张奶奶由以前的勤快持家变为什么也不干,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对于自己的穿着也很随意,不修边幅;整日卧床不起、很消极。
(二)理论支撑
1、优势视角――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案主潜能的视角。借助该理论,针对本案例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应关注案主自身以及环境中的优势与资源,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案主的问题与劣势上,应注重激发案主的抗逆力及潜力,增强其社交能力,从而逐步提高案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社会支持理论――主要包括社会整合论、系统理论和社会支持网理论。在该案例中,笔者通过整合案主拥有的资源,使案主得到情感、物质方面的支持,借助朋辈网络提供必要的帮助,巧妙利用这一社会资源,得到朋辈的理解与支持,获取情感方面的帮助。
3、家庭结构治疗理论――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通过家庭成员内部促成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做法,改善家庭功能,为案主构建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在本案例中,笔者认识到虽然案主的家人很关爱张奶奶,但存在难以理解、不知道如何应对的局面,应该进一步优化家庭结构、提升家庭功能。
4、理性情绪治疗法――强调理性、认知的作用,在本案例中,案主抑郁源自一场“心灵的感冒”,因为对于女儿的婚姻失败存在非理性思维,长久下来导致抑郁,故把矫正案主偏差认知放在突出位置。
三、 介入目标
首先,减轻案主的焦虑与不安,增强自我适应能力;然后矫正案主不良认知,使其配合参加治疗过程;并发现自身优势和潜能,增强自信心;最后促进案主能够积极与人沟通,营造良好人际关系。
四、 方案实施
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接案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与案主以及案主家属初步接触,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取得案主及家属的信任后,建立良好专业关系,之后确定案主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服务方法。具体而言,与张奶奶以及家属交流沟通,运用接纳、尊重和同理等介入技巧,降低张奶奶焦虑感与不安感,并建立信任关系;向张奶奶讲述其他抑郁症患者接受治疗后康复的案例,重新构建张奶奶对于抑郁症的看法,鼓励其积极接受治疗。
第二阶段:心理治疗阶段
基于优势视角理论,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指导下,通过访谈探究案主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帮助案主重建认知结构。同时,帮助案主挖掘自身潜能,发现自身优势,改变其焦虑自卑情绪。首先,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协助张奶奶建立理性思考方式,正确看待离婚、爱情以及心理疾病,纠正其不良认知。运用怀旧的治疗技巧,与张奶奶一起探讨过去工作以及生活中的快乐,以及成功事件,帮助张奶奶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回尊严使其重新认识自我。同时配合肯定训练,使张奶奶在自我肯定的过程中重建自信。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及增权理论引导张奶奶扩大活动范围,多与朋辈沟通交流,鼓励她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以此转移注意力,并增强其自身效能感。
第三阶段:结构家庭治疗阶段
基于结构家庭疗法,首先向张奶奶家属传授老年抑郁症病因、治疗及护理相关知识,纠正案主家属对张奶奶患病的不理解,并使之明白此阶段应比以往更关照张奶奶。提升家属对案主的理解,为其营造良好的家庭支持环境。然后与张奶奶的女儿们沟通,为了缓解老伴的呼噜声给张奶奶带来的焦躁,保证张奶奶的睡眠质量,暂时不与老伴与其在同一屋休息;为确保案主安全在征求张奶奶意见后确定照料的可行方案。还可以与张奶奶的老伴沟通,给予支持与陪伴,一起做一些张奶奶比较感兴趣的事。最后与张奶奶的二女儿沟通,让她向张奶奶证明自己是幸福的,使案主慢慢接受现实,真心感受到女儿的快乐,放下心中的牵挂。
第四阶段:结束和巩固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了解案主的变化和案主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且对案主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案主把整个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处理人际关系,鼓励案主正面评价自己,减少焦虑,使案主发现自己潜能以及价值感,从而提高自信心。
五、总结与反思
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现有文献对社会工作介入抑郁症康复的研究比较少,针对老年抑郁症社会康复的研究关注更少。多数专家学者集中在对抑郁症诊断、病因、老年抑郁症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护理的研究上。对康复工作的研究也只是从宏观层面出发,并没有去深入分析直接服务在老年精神康复工作中的具体操作以及效果。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是全面性的,不仅要实现医疗康复和精神康复,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康复。当前,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方式常见的有三种,即:药物治疗法、心理治疗法及联合治疗法。
结合心理学及社会工作相关知识,笔者从社工的角度出发,将相关社工理论应用到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工作中,旨在研究直接服务介入老年抑郁症康复过程的作用,并期待对相关领域个案介入的优化及社工机制的完善有所帮助,但因专业水平及自身局限,本文还存在诸多不足,敬请谅解!(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5-0028-04
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其中75%的患者不同程度的致残,40%的患者出现重度残疾,给个人、家庭甚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2]。健康功能包括躯体运动功能、社会心理功能等。健康功能损失主要是指以上功能发生障碍。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健康功能损失程度,并分析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从而改善患者心理、生理、社会功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4]。本研究对188例脑梗死患者的健康功能缺失程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针对性的护理提供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8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入院时间距发病5~9 d,年龄18岁及以上,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头颅CT或者MRI确诊,意识清楚,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8岁及以下,脑出血患者,严重精神障碍、认知障碍、意识障碍者,感觉性失语的患者,合并严重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不愿参与的患者。共有188例患者纳入研究。
1.2调查内容
1.2.1 一般资料 采用自制量表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包括性别、年龄等。
1.2.2 健康功能损失 采用疾病影响程度量表[5]对患者健康功能损失情况进行调查,包括136项,躯体功能维度3类、社会心理维度4类,其余5类独立评价相应的功能。答案“是”得1分,“否”不得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健康功能损失程度越重,最后得分换算为百分比率。
1.3调查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在调查前对调查者进行培训。采用面对面调查,患者填完调查问卷后逐条检查,对不合格的问卷或条目及时指导和纠正,保证调查的有效性及完整性。对整个调查过程汇总,严格质量控制。调查前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及神经内科的专家,明确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制定相关方案。设计及选择调查问卷,确保收集的资料以及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研究对象,跟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取得信任和理解,能够积极配合。面对面的调查方式,统一指导说明调查的内容及要求,患者知情同意,保护患者的隐私。调查过程中如果患者存在疑问,及时给予解答,使用通俗的语言描述问卷,使患者充分理解调查内容,讲解过程中避免使用暗示性的语言,以尽量获得准确、完整、真实的资料。回收问卷并检查问卷的合格性,对不合格的问卷现场指导,补充或者纠正。由本人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核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数据分析过程中审核变量赋值是否合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F检验或者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健康功能损失程度
娱乐消遣维度得分最高为(68.8±13.7)分,其次为家务管理为(53.1±15.4)分,躯体功能为(45.2±11.5)分,位于第3位,并且以肢体的灵活性得分最高为(59.0±12.4)分;饮食及社会心理功能得分较低,为(23.2±6.3)分及(25.6±6.8)。总体健康功能损失得分为(35.7±10.1)分。见表1。
2.2 影响患者健康功能损失程度单因素分析
年龄>70岁、文盲及小学文化、未婚、吸烟、性格内向、病变部位位于脑叶、肌力4级及以下的患者健康功能损失程度较严重(P<0.05或P<0.01)。见表2。
2.3 影响患者健康功能损失程度多因素回归分析
将总体健康功能损失得分按照四分位的P25为界值进行分类,Y1为
3 讨论
3.1脑卒中患者健康功能损失情况
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健康功能损失情况,在本次研究中总体健康功能损失得分为(35.7±10.1)分,说明疾病对患者的社会、生理、心理等多个方面均产生了不良影响。娱乐消遣维度的得分最高。脑卒中患者大多为老年患者,在疾病的早期需要配合治疗,卧床休息,社会交往活动减少,外出活动也下降,加上发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娱乐消遣功能损失程度较高。休闲娱乐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心态,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并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尽量给患者创造较多的消遣娱乐活动,满足患者的休闲娱乐需求,并鼓励患者在出院后也应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分散患者的不良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和康复训练[6,7]。
与社会心理功能比较,躯体功能损失得分更高,说明患者躯体功能损失更严重。脑卒中后,患者肢体运动及感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而其中肢体灵活性的得分与躯体运动方面的得分最高,说明患者肢体灵活性的功能缺损最严重,另外患者的躯体运动、行动移位和日常生活活动 能力均受到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能够增加脑容量,促进脑细胞的增殖,使脑细胞在无氧的情况下恢复功能,另外,运动也可通过增加肌肉张力而改善身体的功能,提高患者运动功能以及感觉运动反应,并且能够调整患者的心态,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良性循环[8,9]。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功能训练方法,并指导患者不同阶段完成相应的功能训练,提高患者躯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2脑卒中患者甲亢功能损失影响因素
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越大的患者健康功能损失越严重。老年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组织萎缩以及神经元损失,还会出现脑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下降,微血管密度下降,淀粉样变性,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等,导致血流流变学改变,降低脑血流量,使脑组织供氧下降,加上老年患者对缺血更加敏感,因此容易发生脑卒中[10,11]。患者年龄越大,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老年患者容易并发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机体的耐受能力下降,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均下降,患者对疾病的接受能力下降,健康功能也随之下降[12]。
肌力是影响患者健康功能缺损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患者肌力越低,健康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的下传冲动减少,原动肌活化受到损伤,非拮抗肌发生痉挛。肌力训练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方案,但是应以增加肌力为主,而不加重痉挛。目前临床上多根据患者的年龄、严重程度、其他重要系统的功能、脑卒中后的不同时间段等因素制定相关的肌力训练计划。临床上,脑卒中后急性期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的48 h即可进行躯体功能训练,制定个体化计划,有效进行功能锻炼,对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健康功能损失程度低于其他类型的患者,而病变部位位于脑叶的患者损失程度最高。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的深部等中线部位血管直径在100~400 μm的穿支动脉发生的梗死,梗死病灶一般在0.5~15.0 mm3[13,14]。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一般病情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已婚的患者健康功能损失程度较轻,说明已婚对患者的健康功能具有正性调节的作用。脑梗死后患者会出现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情况,给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造成影响,患者容易出现不良情绪,而配偶在照顾患者日常生活方面以及心理疏导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能够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5]。患者的性格也是影响健康功能损失的相关因素,外向患者健康功能损失程度较低。外向性格的患者对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更强,对于相同的应激源,外向性格的患者应激反应较弱,社会心理功能方面的损失也相对较轻。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性格,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是影响患者健康功能缺损程度的危险因素。吸烟危害人体健康,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下降,血管壁外周阻力增加,血管痉挛,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均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在临床护理中指导患者戒烟,讲解吸烟的危害,并嘱咐患者家属等避免患者吸入二手烟。锻炼身体是健康功能的保护因素。健康锻炼能够降低患者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生,并且适当的运动还能改善患者的心态,而良好的情绪对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家庭为家庭成员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等健康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家庭的支持、关心、鼓励可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减轻其心理负担、增强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护理和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总之,脑梗死可对患者的健康功能造成明显的影响,娱乐消遣、家庭管理、躯体运动等均受到严重影响。吸烟是患者健康功能损失的危险因素,而家庭支持、肌力、腔隙性脑梗死为健康功能的保护因素。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海和平. 护理干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J]. 光明中医,2014,29(7):1514-1516.
[2] 林秀娇.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校医,2014,28(7):556-557.
[3] 杨丽. 人性化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健康功能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2):62-63,78.
[4] 赵雅宁,高锦云,吴玉静,等.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障碍影响因素研究[J]. 重庆医学,2012,41(20): 2058-2061.
[5] van Straten A, de Haan RJ, Limburg M, et al. Clinical meaning of the stroke-adapted sickness impact profile-30 and the sickness impact profile-136[J]. Stroke,2000,31(11):2610-2615.
[6] 周建梅,柳春霞. 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遵医行为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 17(9): 49-50.
[7] 潘春玲. 心理护理干预对26例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4,23(11):145.
[8] 徐金[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辉,金秀萍. 中西医结合康复教育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 光明中医,2014,29(7): 1475-1477.
[9] 钟明清,梁志玲.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研究[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6): 2558-2559.
[10] 于丽娟. 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1):284-285.
[11] 魏英梅,王婧,宋玉霞.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2): 110-111.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六普”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1.78亿,占13.26%,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家庭数量急剧增加,并呈现年轻化、长期化的趋势。2010年11月7日,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说,城乡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构建社会化的空巢家庭支持政策,使得老年人在经济上得到支持、生活上得到照护、精神上得到慰藉,以实现安享晚年,老有所养的目标。
空巢家庭的界定及成因分析
关于空巢家庭,多位学者曾进行过研究,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笔者认为,空巢家庭界定关键是看老人与子女居住的距离,不在同一居住地,客观上子女不能够经常与父母相聚,不能履行日常照护责任。
空巢家庭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由于经济生活条件及住房条件的改善;二是观念变化,人们接受与老人分开住,为减少矛盾,互相提供自由生活空间;三是城镇化及就业观念的变化,离开父母地工作居住成为常态,家庭伦理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在空巢家庭养老问题上的应用价值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把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进行微观-中观-宏观的社会生态系统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查尔斯・扎斯特罗在《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首先阐述了社会生态系统的层次性。他认为,人是在环境中与各种生态系统持续互动的主体。人在生存环境中,既受到各种不同社会系统的影响,也持续和具有活力地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查尔斯・扎斯特罗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他指出,微观系统是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个人。个人既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系统类型,更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
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现状
经济保障城乡差距大。经济保障城乡差距大,成为影响空巢老人的首要因素。在城市,空巢家庭老人大多靠退休金生活,①经济上相对独立也是城市老人与子女分居的原因之一,但城市中也存在一部分收入低或因为疾病等原因无收入的空巢家庭老人或孤寡老人,他们得到政府有限的低保救助。农村空巢家庭经济支持主要靠自我劳作或子女支持,老人在自身无能力参与农活的时候,经济就会陷入困境,子女的经济支持是有限的。②
空巢老人家庭服务需求难以满足。何斯等人组织的调研结果显示,城市空巢家庭老人日常起居基本没有困难,但就医和采购生活用品需要别人帮助。③农村空巢老人的服务基本缺位,邻居和亲属给予不确定的精神性照顾,无钱看病和病后无人照顾成为农村空巢老人最困难的事情。④
空巢家庭老人精神慰藉欠缺。学者黄润龙、何斯等人的调查研究显示,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呈下降趋势,或多或少存在精神孤独感和怀旧感,尤其是空巢家庭中单身或丧偶老人。研究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一般从空巢老人与子女的联系方式及频率、老人参与社会活动情况、老人自我孤独感三方面。此方面城乡空巢家庭老人存在差别。城市空巢老人由于通信、网络、交通便利,与子女联络方式多样化、频率较高,一般会参加社区老年活动,自我精神调节能力较强。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较单一,大多数老人聚集一起聊天、拉家常,孤寡老人的孤独感更加强烈。
构建空巢家庭养老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空巢家庭养老问题是集空巢老年人、空巢家庭、社区、社会团体、政府或社会于一体,一个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网络系统,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需要整合系统中所有资源,形成整体功能。
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宏观系统:正式政策支持。第一,政府是空巢家庭老人基本生存保障权益维护的主导责任承担者。国发[2011]2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通知,提出老龄事业发展目标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政府需要加快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实现全民覆盖,形成制度化的城乡困难老人的资金补贴制度,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和特困空巢家庭资金扶持尽快制度化、预算化并进行物价联动调整机制;加快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将空巢家庭纳入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框架之内。
第二,社会化养老服务公司提供市场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NGO组织参与包括空巢家庭老年服务事业,鼓励社会化养老服务公司提供市场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或以税收优惠予以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养老服务公司作为新兴市场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为本社区的空巢家庭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家政服务、常规健康检查(如测量血压等)、缓解心理压力以及解决老年人特殊的服务需求;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老人日托餐饮服务、老年文化娱乐活动、文化讲座、老年特长培训、老年表演社团等,让空巢家庭老人居住在家里,又可以方便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养老服务公司可以建立社区养老机构,政府以补贴床位或补贴居住老人等政策扶持,让空巢家庭老人中需要失能照顾者接受专业化的护理,由于机构设立在老人熟悉的环境中,可以随时回家或接受邻里亲属的照看,比较符合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较理想的解决空巢家庭失能老人和较高经济条件老人满足服务需求的方式。
空巢家庭养老问题中观系统:非正式政策支持。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中观系统包括家庭、亲属及邻里、社区医院、志愿者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空巢家庭老人养老的主要支持力量,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日常生活起居照料、精神慰藉,对空巢家庭来说,配偶是提供养老照顾的主要依靠,有“少年夫妻老来伴”的俗语,配偶之间的精神支持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尤其重要。徐亦文对西安市东关南街102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在老人生病时,由配偶提供照顾的占比达到46%;⑤子女对空巢老人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徐亦文的调查结果还显示,91.5%的空巢老人表示自己在生病和需要帮助时主要依靠子女。空巢老人的邻居在农村显得更加重要,但邻居和近亲属提供的主要是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
微观系统:空巢老人的自我支持。空巢老人自我照料是发挥老年人主观能动性,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活动,提升老年人自身价值和生活幸福感。第一,老年人要树立正确的养老观。老年人要理解出现空巢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理解子女的艰辛,积极面对因为与子女分住产生的精神孤寂及情感危机。第二,空巢老人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空巢老人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要培养兴趣爱好,广交社会朋友,让自己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参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继续发挥专业领域的余热,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实现自身价值。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②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2期。
③何斯,王德文:“空巢老年人健康状况实证研究及政策建议―福州市社区空巢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南方人口》,2006年第4期。
社区是社会组织的一个层面,社会是由大大小小的社区组成的。社区是人生的驿站,社区是生活的港湾,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是城市发展的标志。社区作为地域型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人美群聚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其包含的各个系统和单位都分别担负着与当地社会生活相关联的各种社会功能。因此,有学者认为社区应该具有社会的一切功能。社区只有具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服务和环境等各项功能,才能成为社区成员社会生活的空间、参与的舞台、继续社会化的场所。只有功能齐全的社区,才能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才能成为原有“单位体制”和“街区体制”的替代组织。
1 对现代城市社区功能定位的几种观点
目前关于城市社区功能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万仁德副教授认为,在社会转型期社区发挥的主要是一种社会整合的功能;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李小明、王培刚认为,我国目前的城市:社l功能应包括固有功能和附加功能两个基本的框架。固有功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经济生活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互助功能。附加功能则包括七个方面:学习功能、生态功能、社会交往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心理抚慰功能、文化延续功能、生命保障功能;浙江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刘玉能认为,城市社区的功能应该定位于为城市提供公共领域,这才是社区的独特功能。
2 现代城市社区功能探析
在讨论社区的功能之前,有必要先对社区的概念进行界定,本文中昕说的社区是按照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郭虹研究员所给出的关于社区的概念,即社是以居住地为纽带,遵从一定的制度和规范,在皮此保持互动的居民生活共同体。
笔者主要按照社区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城市社区的功能进行的探柑行。下面将要介绍的社区若干功能中,有些是社区本身所具有的功能,阿些是政府部门赋予社区的功能,有些是社区正在发挥的功能,而有些轰社区应当具有,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彰显出来的功能。
2.1社区服务的功能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从社区服务开始的,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共同付,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总是第一位的任务,因此在社区的各项社会功能中,社区服务是现代社区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利上会功能。
社区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食,是指在政府的资助、政策的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社区内的或介入社区的各种法人社团和机糯自以及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它通常情况下提供的延目一种公益性的无偿服务,这种服务既可以面向社区的弱势群体也可以面向整个社区居民。
我们可以从两大的方面来分析社区的服务功能
2.1.1为了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而提供的服务
社区服务的覆盖面很广,如社区就业服务,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结合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挖掘社区就业潜力,提高就业稳定性。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相关人员尽快实现就业。此外还有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文化、教育、体育服务、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安全服务等。
2.1.2发挥社会保障方面的服务功能
建立社区救助体系,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制度。
(1)社区的养老服务功能。社区养老是辅助家庭养老的最佳载体。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生育率的下降,独生子女家庭增强,核心家崖已经成为主要家庭类型,家庭规模缩小,身边无子女的老年人空巢家崖增多,家庭蟾养功能削弱。同时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和工作节奏邵加快,家庭中成年子女精力、时间有限,已越来越难照料和护理老年沐的生活与疾病,因些必须提供一种与居家养老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走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道路,通过社区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是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最佳结合。社区是老年人居住地所在,也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和空间。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也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家庭养老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现代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以及目俞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决定了现阶段家庭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场所。尽管家庭结构迅速变革,提供养老困难很多,却改变不了老年人对家庭生活、家庭成员的依赖心理。调查显示,老年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去老年公寓和护理院。只要条件允许,首先选择亲属照料或上门服务。鉴于此,只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这是实现养老社会化的第一步。社区的优势在于为老人服务就近方便,使老年人感到亲切、方便、放心。社区养老理所当然是承接家庭养老向养老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2)社区的医疗服务功能。社区医疗服务的功能是以著名的荷兰医疗体系为参考,提出的一个设想。国内的一些学者通过对荷兰社区医疗体系的研究,提出应该借鉴荷兰在医疗服务体系建构方面的成功经验,建议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内也能建构一个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使医院医生走进社区,就地解决社区居民的求医问药问题,以摆脱我国居民求医难这一困境。
发挥社区的医疗服务功能这原本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构想,但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如成都市、北京市已经将这一构想变成了现实,成都市的一些社区已经在实施这一方案,在社区内建立医疗服务网点,为居民就近求医提供便利。北京也正在筹划这一项目。以此为契机必将大大推动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功能的建设。
2.2社会管理功能
作为地方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下设的一个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一社区,它具有自治性和管理性这两重特性。社区在承载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必然要承载起管理的功能,可以说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是社区最主要的两大功能。
这里所说的社会管理功能包括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对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两个方面。
2.2.1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
社区应当承载起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职能,但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政府部门并没有将这一职能授权给社区,目前仍然是由公安部门承担这一职能。但是笔者认为,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社区必将担当起管理外来流动人口职能。
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是指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指导下,基层社区以社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为基础,运用社区管理的机制和手段,促进社区整合与稳定,以达到管理好外来流动人口之目的的一种管理模式。与以往的管理模式相比,社区化管理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属地化管理,即实行的是“人住哪里,哪里负责”的原则;二是服务型管理,即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迫切必需的服务和保障,创造一个安定和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并培养相对一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参与式的管理即社区化的管理特别强调让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增强社区意识,促进社区整合。
2.2.2时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
社区是城市不可缺少的基层管理组织,因此,它必须承担对于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职能。社区是城市管理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由于城市规模和功能的迅速扩张,人口居住密集度的增加,各级政府管理幅度的增大,特别是对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来说,其有限的职权难以承载规模日益庞大的管理对象。而按照群众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组建起来的社区则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必要的层次。城市管理的大量事务需要由社区承担。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弱化了“单位”的复合功能,单位剥离出来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福利功能、保障功能等大量事务需要社区来承接。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阶层分化,社会组织结构的多样化,流动人口的增多,老龄人口问题的凸显,使得城市社会公共事务剧增。这些新增的问题大量沉淀在基层社会,尤其在社区。与居民面对面接触的特性使社区的管理更加直接有效。社区是城市的最基层细胞,是城市管理的微观重心,可以随时了解居民的需求、意见和问题,及时有效地把社会矛盾和冲突化解在第一线,充当社会的“减压阀,,起到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作用。
2.3整合功能
2.3.1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
社区通过各种类别专业化分工的社区服务和服务设施,满足社区成员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多种需求。自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已经形成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幼少儿以及治安、救济、保健、教育、文化、就业、家务、环保等多个系列的服务内容。通过这些丰富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为人们创造安全、优美、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使居民对社区产生出较强的社区依存意识和认同意识,发挥社区“生活共同体.,的整合功能。
2.3.2满足人们广泛的社会参与的功能
社区内存在着大量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自治性组织和老年书画社、拳操队、读书会等兴趣性团体,还可以开办市民学校、举办文艺晚会、组织联谊会、座谈会等等,这一切都有利于动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开展频繁的交往和沟通,有利于社区居民形成对公共领域、公共事务的自觉认同,形成社区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社区发挥“社会共同体”的整合功能。
2.3.3满足人们开展社会互助的功能
社区中大量存在着邻里互助、相互照顾的传统习俗,同时也不断发育出以社区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为目标的组织。如邻里之间安装的求助电话,居民双向结对服务,专业志愿者队伍等等,使居民生活在社区中难有所帮、困有所求、贫有所济。这不仅解决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而且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社区在“道德共同体”与“精意共同体”的深层意义上发挥着社会整合功能。
2.4文化建设功能
我国的基层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功能。此外,社区还担负着对社区居民进行社会化的功能。
2.4.1文化功能
社区文化是基层社会对群众寓管理和教育于服务之中的最好形式,是凝聚人心的工程,因此,文化功能也就是凝聚力功能。
开展社区的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标志性学习景观,可以提高居民的文化修养,培养其学习精神,增强其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形成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2)通过学思想、学文化、学科学,可以有效提高居民现代素质,培养公民意识,有利于调动广大居民自觉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精神。
(3)通过创造人与人、户与户、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互动式学习交流模式,培养参与精神,建设良好的社区关系,不断增强社区凝聚力。
(4)通过组织居民学专业、学技能,培养居民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和吸引特色人才,可以促进居民安居乐业和开创社区生活发展新局面。
(5)通过不断推进都市素质教育,培养以活力、效率、秩序为基本内容的都市精神,建设良好的社区生活秩序,促进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建设文明美好新家园。
2.4.2人的社会化的功能
社区是个体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尽管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它们并不能取代社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个体社会化的整个过程,都与社区紧密联系。儿童和青少年期的早期社会化(学习社会生活、接受社会规范、健全个性和人格,以融入社会关系体系)是在社区中进行的。成年后的继续社会化仍离不开社区,继续社会化的核心是学习和接受写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观念,学习扮演新角色所需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社会的进步,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必然不同程度地反映到人们社区生活中来,影响和改变着社区的组织、家庭、社群和文化,并通过社区的这些要素及其变化影响着人的继续社会化过程。
社区在个体的再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的是矫正功能。社区矫正是现代城市社区的一项重要功能。社区矫正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欧美等国,在美国,法院对违法情节较轻徽的犯罪嫌疑人大多判以缓刑,通过社区矫正的方法进行矫正,而并不是投入到监狱服刑。从2003年7月份起,社区矫正也开始成为我国一种新的行刑方式。社区矫正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二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和改造工作。社区矫正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的监督。确保刑罚的有效实施;通过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的行为;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北京、上海社区矫正工作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其他省市的这项工作也在加紧启动。
2.5经济生活功能
经济生活功能也就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功能。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这一功能表现为社区通过生产或出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器品和服务。社区的经济功能在农村社区表现尤为明显。
1脑卒中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都遗留有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其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因此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太极拳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已被国内外学者不断证实,其改善平衡功能、防止跌倒、提高步行能力及改善步态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由于运动功能、本体感觉及肌肉协调性丧失,无法维持正常的姿势,因而容易影响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造成平衡功能障碍和偏瘫步态。而太极拳可增加老年人的肌肉力量、改善动作的协调性、提高行动能力和抗外部干扰的能力,同时可调节前庭和躯体感觉器,从而改善老年人的平衡功能,防止其跌倒[3]。太极拳步态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抗重力肌肌力,改善其下肢伸肌张力过高或膝关节反张以及增强对骨盆的控制能力[4]。KimH等[5]将2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太极拳。太极拳为10个不同的动作(具体动作不详),每次训练60min,每周2次,共6周。评价指标包括功能伸展测试(FRT)、动态步态指数、10m步行测试、起立-计时测试(TUGT)、健康调查量表(SF-36)。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以及健康调查量表中的躯体功能、肌体疼痛、机体活力、健康状况、精神状况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Taylor-PiliacRE等[6]对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145例社区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观察,其中太极拳组53例、力量训练组44例、常规护理组48例。太极拳组采用简化24式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组和力量训练组每次60min,每周3次,共12周。评价指标包括跌倒率、2min步行测试以及健康调查量表(SF-36)。
结果发现太极拳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其他两组,说明了太极拳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降低跌倒风险,有利于社区推广应用。ZhangY等[7]招募了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太极拳。太极拳为简化24式太极拳中的6个动作,分别是起势、云手、野马分鬃、转身搬拦捶、搂膝拗步、收势。每次训练60min,每周5次,共4周;后期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行太极拳训练3个月。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发现太极拳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该项研究提供了初步的证据显示太极拳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方法用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一项纳入9项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中显示,中国传统功法包括太极拳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8]。李海勇[9]研究了太极拳步法联合Prokin平衡训练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他将40例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太极拳步法和Prokin平衡训练仪。太极拳步法主要包括起势、前后步、侧并步、倒卷肱、野马分鬃、云手及上下步等动作。太极拳步法训练时间为每次40min,每天1次;平衡训练仪30min每次,每天1次;治疗时间都为6周。治疗前后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及本体感觉指数(A.T.E)进行平衡功能的评估。通过试验发现太极拳步法联合平衡训练仪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周祖刚[4]将6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强化组。常规组采用针刺和常规康复训练,强化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太极拳步法。
太极拳步法包括前上步(搂膝拗步)、中定步(六封四闭)、后退步(倒卷肱)、侧行步(云手)、独立步(金鸡独立)、变向步(行步)。每次训练20~30min,每天2次,每周10次,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3周、6周采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步态参数、功能性步行量表(FCA)和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研究发现太极拳组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还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患侧步长、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步宽和左右步长差,提高步行能力。刘体军等[10]将4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家庭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简化的太极拳训练。两组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结果显示训练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国内有将太极拳运用于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相关的研究,运用两者都具有的大脑意念活动来规范运动想象疗法的指导语内容。章惠英等[11]研究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手功能恢复的影响,将3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第1~3周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云手运动想象,B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4~5周两组均不治疗,为洗脱期;第6~8周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B组常规康复训练加用云手运动想象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5、8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arthel指数和偏瘫上肢功能测试对患者上肢及手的精细功能进行评定。研究发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章惠英等[12]观察太极拳步法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实验分为1~3周、4~5周、6~8周3个阶段。A组第1阶段是常规康复训练加用太极拳步法运动想象,第3阶段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B组反之;第2阶段均为洗脱期,均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前、治疗3、5、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和Tinetti步态评估测试患者步行能力。研究发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太极拳步法运动想象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
2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目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发病后病情呈现缓慢进展,最后出现运动功能的完全丧失。目前PD的治疗仍以药物控制为主,但毒副作用较大,长期服用的费用较高,并且容易出现药物的依赖。现有新英格兰杂志首先发表了太极拳干预PD患者的报道,同时有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发现太极拳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控制功能,丰富了PD的治疗手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KimHD等[13]观察了12例轻度及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给予每周3次,共12周的24式简化太极拳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压力轨迹变数进行测试。研究发现太极拳训练可明显提高PD患者的动态控制能力。因此太极拳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效、安全的干预方式。GaoQ等[14]将8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的临床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杨氏太极拳训练,每次60min,每周3次,共计12周。
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起立-计时测试(TUGT)测试患者的平衡功能以及6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调查患者的跌倒次数。研究发现太极拳训练可明显改善PD患者的平衡功能以及降低其跌倒次数和风险。TsangWWN等[15]将195例PD患者随机分为了太极拳训练、抗阻训练、牵伸训练3组。3组训练时间都为每次60min,每周2次,共24周。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采用稳定极限、功能伸展测试和TUG进行平衡功能的测试。研究发现太极拳训练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AmanoS等[16]将45例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又分为了两组,其中Group1每次60min,每周2次;Group2每次60min,每周3次;两组都练习简化的杨氏太极拳,共计16周。对照组给予安慰治疗。采用PD评定量表(Ⅲ)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步态参数测试患者的步行能力。研究发现16周的太极拳训练并没有明显改善PD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认为短期的太极拳训练是否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TohSFM等[17]对2003~2013年发表的关于太极拳运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的702篇外文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价,没有高质量的证据证明太极拳对PD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功能有效。汪亚群等[18]将62例早期的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多巴丝肼片加PD康复操,康复操由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云手、如风似闭、收势等太极拳动作组成;对照组单纯给予多巴丝肼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采用PD评定量表(UP-DRS)中III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
研究发现治疗组的两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太极拳组成的康复操可改善早期PD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其运动控制能力,缓解相应的运动症状,从而提高PD生活质量。黄豪等[19]研究了10例原发性早期患者,观察期间给予美多巴基础治疗,由太极拳专业教练教授太极拳“五功六法”,实验分为3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均观察干预效果分别为1~4周、9~12周;第二阶段为洗脱期,不给予任何治疗,观察长期效应及疗效的消退情况。太极拳五功主要为太极桩、开合桩、起落桩、虚实桩和阴阳桩;六法主要为云手、野马分鬃、搂膝拗步、金鸡独立、左右蹬脚和揽雀尾。太极拳训练每天1次,1次3遍,每周5d,共计12周,练习时以polar表监控心率,要求患者的心率达到靶心率。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PD评定量表(Ⅲ)运动能力检查在第一阶段前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后给予评定。研究发现PD患者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第二阶段洗脱期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因此认为太极拳运动可改善PD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同时说明这种干预效果具有长期性。但是这种干预效果是否会随着洗脱时间的延长而消失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证实。李建兴[20]将56例PD患者随机分为了太极拳组和步行组,两组均给予美多巴药物治疗,太极拳训练为每天2次,每次30~45min的24式简化太极拳,共计8周,要求患者练习的心率达到靶心率,并持续8min以上,选用腕表式心率测定器SPikeWatch进行测试;步行组要求患者步行速度保持在40~60步/min,运动时间不少于40min,同样达到靶心率,并持续10min以上,共计8周。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Ⅲ)运动能力检查测试患者的运动功能,Berg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39项帕金森病生存质量调查问卷测试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发现太极拳组的三项测试指标明显优于步行组,说明太极拳训练配合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加强患者的运动控制,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提高其平衡功能,降低跌倒的风险,改善其生活质量。张小波等[21]观察了30例原发性PD患者,研究九式简化太极拳对帕金森病患者侧向姿势稳定性的影响,干预时间为8周,治疗前后采用强化Romberg检査法进行测试。研究发现PD患者的睁眼和闭眼的站立时间均增加,说明太极拳可以改善PD患者的侧向姿势稳定性,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
3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又被称为老年性痴呆,是一种最常见的原发性多病因神经变性痴呆,其起病具有隐匿性,病程呈现进行性恶化,临床主要以记忆障碍为主,特别是近记忆障碍出现最早,同时伴有认知功能障碍、非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影响其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22-23]。现有相关的临床研究认为,一定量的运动或体力活动可明显降低AD的发生率,从而改善AD患者的记忆和认知功能[24]。王蔚等[25]招募了60例AD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有氧训练组采用踩车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70%),每次训练时间为40min,每周3次,共计3个月。两组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评定量表(ADAS-cog)评定患者认知功能;阿尔茨海默病协作研究日常能力量表(ADCS-ADL)以及老年性痴呆生活质量量表(QOL-AD)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研究发现有氧训练组的各项指标值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可以明显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太极拳运动舒缓柔和,强调动作和呼吸的配合,有助于患者进行膈式呼吸,因此太极拳运动也属于有氧运动范畴[26]。李日臻等[27]将62例A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给予药物治疗加记忆思维、生活自理能力等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了24式杨氏简化太极拳,每周5次,共计3个月。
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MMSE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ADL量表进行测试。研究发现太极拳结合脑灵汤可以明显改善AD患者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太极拳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康复疗法。LiF等[28]观察太极拳干预年龄大于65岁的MMSE评分在20~25分之间的具有轻度认知障碍的46例老年人,将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训练组和对照组,太极拳训练每次60min,每周2次,共计14周;对照组主要是由于时间和交通问题不能参加太极拳训练,因此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前后采用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测试,起立-计时测试(TUGT)测试患者的运动功能。研究发现太极拳训练可以明显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运动能力。MillerS等[29]对发表的关于太极拳运动干预社区居住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的12篇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发现太极拳运动可以明显提高社区居住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但存在着太极拳运动样式、运动量的不统一以及老年人认知功能测评的差异。WagnePM等[30]评价太极拳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的Meta分析显示,太极拳运动对轻度认知障碍到老年痴呆的患者都具有较小但仍然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作用。因此认为太极拳运动对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的老年人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一项纳入8篇文章Meta分析发现,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兼有的运动,可明显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记忆力[31]。现有研究认为太极拳可能是通过改善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动作协调性和运动身心状态等方面来改善大脑的功能和结构,从而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32],降低其患痴呆的风险。
4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以白质脱髓鞘、胶质细胞增生、轴索损伤和变性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常常发于中青年人群,临床主要表现为病灶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该病具有高复发率和病残率的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各种新的治疗手段广泛运用于临床,对降低复发率、延缓疾病的进展具有积极的作用[33-34]。目前,康复训练运用于MS患者日益受到关注。蒋天裕等[35]根据MS的特点和运动康复规律,开发了一套多发性硬化康复体操。他将5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MS教育,治疗组给予康复体操训练,干预时间为1个月。研究发现MS康复体操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功能。因此针对MS患者的康复训练很有必要。通过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使用辅助器具的能力。制定针对MS早期和中等功能受损期,以患者为中心,家庭为基础,患者主动参与的康复干预模式很有必要[36]。现有研究认为,运动训练对MS患者有效,可以增强其肌力和有氧能力、改善患者的心情、减轻劳累程度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MillsN等[37]研究发现2个月的太极拳训练可明显改善MS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患者的情绪。JaninaJM等[38]招募32例MS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常规治疗组。太极拳组为常规治疗加6个月太极拳练习。通过干预后发现,太极拳组可改善患者平衡、协调功能以及降低患者劳累程度。AzimzadhE等[39]选入36例MS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杨氏太极拳,每次45~60min,每周2次,共计12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采用BBS进行评定,研究发现太极拳干预可以改善MS患者的平衡功能。HeineM等[40]对46个RCT的系统评价表明,太极拳练习可明显减轻患者的劳累程度和降低该病的复发率。
5小结
太极拳在神经康复领域中作为一种有效的运动训练方式已被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所证实,但仍存在问题:(1)研究证据等级较低,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明其有效性;(2)太极拳训练的具体动作和运动量多样化,无统一的标准,导致临床疗效存在着差异;(3)太极拳样式、招式多样,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功能障碍程度选择太极拳运动形式,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4)虽然目前研究显示太极拳临床疗效存在着差异,但太极拳仍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治疗手段,因此除了临床疗效研究外,还需加强太极拳对神经系统方面作用的机制研究,可通过影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为太极拳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提供相应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代宇,潘虹,文超,等.太极拳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17):67-69.
[2]王茂斌.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52-353.
[3]WuG,KeyesL,CallasP,parisonoftelecommunication,community,andhome-basedtaichiexerciseprogramsoncompli-anceandeffectivenessineldersatriskforfalls[J].ArchPhysMedRehabil,2010,91(6):849-56.
[4]周祖刚.强化太极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参数及步行能力的影响[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5]KimH,KimYL,LeeSM.EffectsoftherapeuticTaiChionbalance,gait,andqualityoflifeinchronicstrokepati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habilitationResearch,2015,38(2):156-161.
[6]Taylor-PiliaeRE,HokeTM,HepworthJT,etal.EffectofTaiChionPhysicalFunction,FallRatesandQualityofLifeAmongOlderStrokeSurvivors[J].ArchivesofPhysicalMedicineandRehabili-tation,2014,95(5):816-824.
[7]ZhangY,LiuH,ZhouL.ApplyingTaiChiasarehabilitationpro-gramforstrokepatientsintherecoveryphase:studyprotocolfor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Trials,2014,15(1):484.
[8]Bing-LinChen,Jia-BaoGuo,Ming-ShuoLiu,etal.EffectofTraditionalChineseExerciseonGaitandBalanceforStroke: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PlosOne,2015,10(8):e0135932.
[9]李海勇.太极拳步法联合Prokin平衡训练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12.
[10]刘体军,秦萍,陈杏枝.太极拳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11):781-782.
[11]章惠英,王燕,章雅青,等.太极拳“云手”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6):3297-3301.
[12]章惠英,卿阳洋,章雅青,等.太极拳步法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9):1268-1275.
[13]KimHD,JaeHD,JiHJ.TaiChiExercisecanImprovetheObsta-cleNegotiatingAbilityofPeoplewithParkinson’sDisease:APre-liminaryStudy[J].Journdofphysicaltherapyscience,2014,26(7):1025-1030.
[14]GaoQ,LeungA,YangY,etal.EffectsofTaiChionbalanceandfallpreventioninParkinson’sdisease:arandomiedcontrolledtri-al[J].ClinRehabil,2014,28(8):748-753.
[15]TsangWWN.TaiChitrainingiseffectiveinreducingbalanceim-pair-entsandfallsinpatientswithParkinson’sdisease[J].Jour-nalofPhysiotherapy,2013,59(1):54-55.
[16]AmanoS,NoceraJR,VallabhajosulaS,etal.TheeffectofTaiChiexerciseongaitinitiationandgaitperformanceinpersonswithParkinson’sdisease[J].ParkinsonismandRelatedDisorders,2013,19(11):955-960.
[17]TohSFM.ASystematicReviewontheEffectivenessofTaiChiExer-ciseinIndividualswithParkinson’sDiseasefrom2003to2013[J].HongKongJaurnalofOccupationalTherapy,2014,23(2):69-81.
[18]汪亚群,谢慧淼,江霞,等.帕金森病康复操佐治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6):2012-2014.
[19]黄豪,张文召,杨朴,等.太极拳对早期帕金森病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3):281-282.
[20]李建兴.太极拳配合美多巴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控制作用[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1-7.
[21]张小波,汪亚群.九式简化太极拳对帕金森病患者侧向姿势稳定性的影响[A]//2014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
[22]谷巍,金晓仙,张燕军.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12):1156-1159.
[23]温蒲圆,周军.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2013,33(14):3524-3527.
[24]MiddletonLE,BarnesDE,LuiLY,etal.Physicalactivityoverthelifecourseanditsassociationwithcognitiveperformanceandimpair-mentinoldage[J].JAmGeriatrSoc,2010,58(7):1322-1326.
[25]王蔚,朱奕,杨思雨,等.有氧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2):1151-1155.
[26]周圆,林海丹,何成奇,等.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国外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2):1306-1309.
[27]李日臻,刘运林,王良鑫,等.脑灵汤结合太极拳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7):693-694.
[28]LiF,HarmerP,LiuY,etal.TaiJiQuanandglobalcognitivefunc-tioninolderadultswithcognitiveimpairment:Apilotstudy[J].ArchivesofGerontologyandGeriatrics,2013,58(3):434-439.
[29]MillerS,M,Taylor-piliaeRE.EffectsofTaiChioncognitivefunctionincommunity-dwellingolderadults:Areview[J].Geri-atricNursing,2014,35(1):9-19.
[30]WaynePM,WalshJN,Taylor-PiliaeRE,etal.EffectofTaiChionCognitivePerformanceinOlderAdults: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JAmGeriatrSoc,2014,62(1):25-39.
[31]WuY,WangY,BurgessEO,etal.TheeffectsofTaiChiexerciseoncognitivefunctioninolderadults:Ameta-analysis[J].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2013,2(4):193-203.
[32]ChangYK,NienYH,ChenAG,etal.TaiJiQuan,thebrain,andcognitioninolderadults[J].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2013,3(1):36-42.
[33]侯世芳,刘银红,许贤豪.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10):849-853.
[34]谭书伟,罗家明,余巨明.多发性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41(2):145-148.
[35]蒋天裕,瓮长水,吴卫平.多发性硬化康复操的临床初步研究;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C];2013.
[36]蒋天裕,吴卫平,黄德晖,等.多发性硬化的家庭运动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37-340.
[37]MillsN.,Allen.J,CareyMorganS.DoesTaiChi/QiGonghelppatientswithMultipleSclerosis?[J].JournalofBodyworkandMovementTherapies,2000,4(1):39-48.
[38]BurschkaJM,KeunePM,OyHv,etal.Mindfu-lness-basedin-terventionsinmultiplesclerosis:beneficialeffectsofTaiChionbalance,coordination,fatigueanddepression[J].BMCNeurolo-gy,2014,14(1):1-9.
1提高眼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整体护理模式“以病人为中心”的普及和深化,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医疗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危机日益显著,我们只有改变原有老的护理模式,才能优化护患关系,减少及避免护理纠纷_1。病人满意度是评价医院医疗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效果的一项反馈性指标。它可以从另一侧面反映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许多关于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工作表明,确实存在大量病人对眼科护理工作满意度较低的现象。因此,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护理策略,提升眼科患者对我们眼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近年来护理专业领域在讨论和努力的方向,本文在通过对抽样病例经验分析的基础上,对眼科住院病人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低的原因进行微观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的策略。
【病例】选取2008年7—1O月我们院眼科住院的患者100例。病人年龄为16—75岁,平均47.8岁;男44例,女56例;收入:1000元/月18例;职业:干部36例,工人15例,农民32例,自由职业者17例;文化程度:小学15例,初中3O例,高中或中专25例,大专2O例,本科或以上1O例;费用支付方式:医保28例,公费14例,自费58例。采取深入访谈和电话回访的方式,获取患者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2引发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低的原因分析
2.1护士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不足:众所周知,病人往往希望了解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以及手术的有关情况,希望护士能解除其担心治疗效果和害怕眼睛失明的恐惧感。正如王文兰等所报道],眼科患者入院时侧重对疾病知识、治疗、效果及主管医生治疗水平的了解,而术前则侧重于满足情感需求。但由于眼睛局部解剖结构抽象,致使病人对疾病知识难以理解。在不了解相关知识的情况下,病人担心手术后眼睛失明甚至丧失眼球,心理压力很大,因而对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的需求更高,这可能为成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护士往往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常规的治疗与基础护理,而忽略了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加之由于护士本身对角色和护理功能定位普遍存在偏差_6j,护理教育中对护士的沟通能力的培养、心理知识的教育不足,致使护士缺乏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的能力,造成健康教育不足。
2.2临床护士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主动深入病房接触病人不够:一般来说,眼科病人以老年人居多,且多数有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有的术后需包扎双眼,自我照顾能力下降,进食、穿衣、入厕等日常生活都需要别人帮助,此时病人对护士的主动服务需求显得尤为突出。而且可能由于护士只能做到病人要我做什么,而不能做到我应为病人做什么。另外,如果忽视患儿的特点也会使患儿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另一方面,病人眼睛局部有病,但绝大部分病人全身状况良好,致使护理人员思想上麻痹,警惕性不高,放松了对病房的主动巡视。护理人员对治疗护理方面可监督检查的“硬指标”如注射、点眼等比较重视,因为不能完成就能被发现而受批评,严重的会引起医疗事故,而对巡视观察无法监测的非硬性项目则不重视,尤其是晚间无人监督时,不能按分级护理的要求认真及时地巡视病房,主动解决问题。
2.3没有考虑到病人的收入、学历情况对其满意度的影响:刘伟等研究指出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的人需要更多的尊重,更重视服务态度,提示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不仅取决于护理服务的质量,同时病人的经济状况、文化也影响其对满意度的评价”。因而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既要注重护理质量的全方位提高,又要针对特殊人群制定特殊的政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一般地,病人收入、文化程度越高,其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值越高,病人所期望的护理服务质量不仅仅是服务态度好、技术操作好,而且对病房环境、生活服务、心理服务、健康指导等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收入与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不高。而收入与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其主要重视医疗护理结果,对环境、生活服务及心理护理的要求相对低,因而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3提高眼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若干策略
现代“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模式要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并对患者要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感受到手术室护士的热情与亲切,让尽快地消除焦虑、恐惧、紧张的心理。
3.1与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沟通能力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成为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个人成功的因素75%靠沟通,25%靠天才和能力。建立良好的管理沟通意识,逐渐养成在任何沟通场合下都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管理沟通的理论和技巧进行有效沟通的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在护士与病人不断互动的眼科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做好这项工作,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并将沟通交流落实到工作的一言一行中。
但在临床上为什么有的护患关系和谐而有的却总是发生冲突呢?这就有一个沟通的技巧问题。沟通可大致分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在语言沟通护士要首先注意在语言表情及动作上表现出对患者的友善和同情,态度诚恳而温和;其次,要注意在谈话方式和谈话的内容。在非语言性沟通过程中,要语调舒缓而温和,使患者感到亲切和信任;同时,在与病人交谈时,眼神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特征,可以表达和传递情感。有人说:“微笑是最美好的语言”这话颇有道理。
总之,护理工作始终与沟通相伴随,沟通能建立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护患关系,特别是对那些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病人更应该体现出同情、体贴和尊重,使我们的心理护理工作能够做到病人的“心坎”上,能够运用我们的沟通技巧更加有效的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3.2对眼科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温和友善的态度,热情亲切的语言,真诚备至的关怀,恰如其分的解释宣传指导等,会使病人尽快熟悉适应环境,感到欣慰,得到启迪,受到鼓舞,起到其他任何治疗措施包括药物和手术等所起不到的和不能取代的心理治疗作用。因为良好的心理过程,有利于机体调动自身的全部抗病防御系统功能,稳定和改善内环境,提高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此,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性格、职业、文化程度等,恰当地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手术的必要性和术后情况,同时,让患者充分了解医院的概况,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对医生的信任。有条件的医院可让患者观看以往手术过程的录像,增加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和安全感。具体地:
a.满足病人的自尊心。当病人踏人科室时,护士应立即主动热情地上前迎接病人。表现出主人的亲切和友善,使病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b.消除紧张不安的心理。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亲切柔和的语言来接待病人,使其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消除陌生感,产生安全感,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c.消除病人对疾病所产生的恐惧。病人人院后,护士应及时完成各项检查,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向病人耐心、细致地讲解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入科后的治疗护理等。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回答病人所提出的有关疾病的问题,并给予鼓励,指导病人在治疗期间应注意的有关注意事项,以减轻病人对疾病的焦虑,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处于良好的治疗状态,达到医患协同治疗的目的。
d.避免和缓解焦虑悲观心理。病人手术后急于知道手术效果,必然产生焦虑心理,甚至会出现悲观绝望的心理,从而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不利于术后机体康复。因此,在心理护理中,应根据病人的心态,分析其心理活动规律,使心理冲突得到解脱,由悲观转为乐观,由失望转为充满希望,从而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毅力,把焦虑的心理转移到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中去。
综上所述,眼科病人特别需要高水平的心理护理。因此,应该通过努力加强心理护理工作,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眼科护理工作质量。
3.3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感情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说明不同年龄、职业、工作和收入状况的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应该针对不同情况分别护理。例如,在满足患儿及家属的要求时,由于患儿来到陌生环境,主要表现是惧怕陌生人、陌生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因此,可以给患儿安排了单间温馨病房,室内挂放卡通图片,允许摆放患儿喜爱的玩具、图书、鲜花,但要保持整洁。配置电视、录音机,低声播放音乐,使病房里的气氛轻松、活波、充满童趣,降低患儿的应激反应,他们的满意度就高。如从边远山区来的病人,家中条件非常艰苦,医院的环境、饮食可能优于家里的生活环境,如果视力恢复良好,他们的满意度就高;而一个教授住院了,由于其平时生活优越,对医院的环境自然要求高,而且其对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滴眼液的作用与不良反应、眼病与全身病的关系等知识都急于了解,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对其进行这些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病人满意度就会相应下降。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告诉我们,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保健因素;如果缺乏,人们对环境将产生不满意。另一类是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却能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因此,在眼科护理工作中,我们不但要注重健全保健因素,更要注重采用激励因素。在保证患者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
3.4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积极应对“人世”后医疗市场形成大市场、大竞争的格局,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面对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病人的诊疗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满足病人需要,提高病人的满意率,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
a.更新观念、学习和掌握人性化服务理念。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把方便护士转变为方便患者是护士工作的宗旨,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让患者收益,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把病人当亲人。处处尊敬患者,服务细致周到。
b.转变护理工作模式。责任护士在病人人院时,热情接待,介绍人院须知,做好导诊导检服务,合理安排护理时段。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实行事先告知制度。检查前后,手术前后,护理工作做到有解释、有指导、有效果。
C.实施人情化管理,使病人有“病房是一个舒适的家”的感觉。在抓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把情与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情心爱心的驱使下,恰到好处地进行管理,让病人在住院期间感到病区是个家,这里有温暖、有爱心、有同情、有支持、有理解、从而有治愈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