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物工程就业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2-02-12 05:03: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物工程就业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物工程就业方向

篇(1)

(一)培养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事教学与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努力学习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和应用生物医学工程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对本学科方向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三)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胜任科学研究工作。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可以在医疗仪器企业的研发机构、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大型医院的设备中心、高等院校等地方工作,也可以做国家公务员。相关行业(如IT,仪器仪表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设备、护理、制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设备/器械;

2 医疗/护理/卫生;

3 制药/生物工程;

4 新能源;

5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 其他行业;

7 计算机软件;

8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算法工程师、售后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算法工程师;

2 售后工程师;

3 销售工程师;

4 硬件工程师;

5 维修工程师;

6 注册专员;

7 技术支持工程师;

8 产品经理。

篇(2)

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到生物工程专业属于2012年就业“红牌”警告10大专业之一,对于该调查结果,开设了生物工程专业的高校应具有足够的危机感,应进一步探索他们“就业困难”的原因并进行改善。确如蓝皮书所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在近几年遭遇了 “就业困难”的窘境,本文试图从生物工程学生的就业现状和专业课程设置入手,探寻相关的原因。

一、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现状及原因

笔者对湖南某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及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初次就业率均在85%以下,在本专业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就业学生的百分比在25%左右,从事与生物工程专业不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平均高达35%。这意味着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他们工作中没有得到学以致用。而更甚的是,有15%的毕业生未能顺利就业。

从总体上来看,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较低,有小部分同学毕业后未能顺利就业。而从就业质量来看,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偏低,在本专业从事工作的学生人数少。笔者认为学生就业情况不明朗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未受到重视,未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未能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

专业实践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关键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强他们的专业应用技能,促使他们明确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获得就业的核心技能,形成核心的就业竞争力。

但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并没有受到重视。大部分生物工程专业的实习都是在工厂当搬运工帮忙搬运,或者进行与专业毫无关系的自主实习,随便混个公司的章子盖上便了事。学生无法通过专业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直接导致他们缺乏就业竞争力,在就业时被用人单位排挤。

二、以“专业实践”促“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专业实践”活动少且缺乏针对性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我们因对现有的“专业实践”方式进行改善,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

(一)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规划学生“专业实践”活动

在制定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时,应从生物工程市场需求出发,针对生物类企业的需求,合理安排,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工作技能。[1]如:加强学生微生物及啤酒酵母菌种选育、啤酒酿造工艺学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啤酒厂从事相关技术岗位。

同时,高校应拓宽“专业实践”口径,根据学生的兴趣,把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分为生物营养、发酵工艺一、发酵工艺二、环境生物技术等方向。[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以后就业的需要选择其中的几个方向,进行专业实践。如:选择生物营养方向的学生可以进一步进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专业实践活动,毕业后可以从事生物营养工程技术的工作。

(二)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分类和归纳

实验教学环节也是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中重要的部分,当前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简单粗糙,重复等问题。实验技能培养体系应归纳为基础课程实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大实验、毕业论文四部分。

基础课程实验是课程大纲要求一定需要完成的验证性实验。基础课程实验要进行总体性设计,既满足课程需要,又尽量避免累赘,帮助学生用有限的时间掌握尽可能全面的基本实验技能。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这对于有意向在企业工作的学生很重要。从学生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起,就可实行导师制模式,把学生分配到导师的实验室中,由相应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创新性实验。[3]

综合性大实验则应该安排在基础课程实验知识学完之后,通过把重要的实验衔接在一起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并巩固核心就业实验技能。如在发酵工程和环境生物技术方面的核心实验技能有:通风类型、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技能和酿酒综合工艺,我们可以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大实验。[4]

(三)建立有序的社会实习模式

社会实习活动是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而建立有序的实习基地是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习活动的首要环节。首先,高校应进行实习基地的筛选与建设。高校应组织社会实习活动指导小组成员对生物类就业单位进行调研。通过下企业实践,对企业访问等调研方式,多听取他们的人才培养建议,掌握企业人才需求,了解他们在技术科研、革新、实习生招纳等方面的需求,共同探讨合适的合作方式。

其次,高校应在多方面开展工作,提高企业对实习基地的重视度。高校应充分重视实习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在每次实习前,开实习动员大会,对实习的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说明。在实习进行中,高校和企业各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同时进行指导,高校指导教师应经常与企业指导教师联系,听取他们的建议。实习结束后,邀请企业指导教师召开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并解决问题。

具有几家固定的实习基地之后,高校便可以建立“有序”的实习模式。根据这一模式,可把生物工程专业的实习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利用暑假时间延长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时数,实现从学生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有序”实习模式。

认识实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类企业的生产工序等相关的专业技能。认识实习应该安排在第二学期末,与暑假期间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与生物类企业接触的时间,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增强他们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生产实习可安排两次,时间可定在第四和第六学期末。生产实习主要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让他们通过操作来发现自身实验技术的不足,从而促使他们在以后学习中,有针对地改善。与此同时,还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激励他们朝着方向不断努力。

毕业实习可安排在第八学期初。毕业实习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确定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让他们进一步巩固专业就业技能。同时,对实习单位就业岗位满意的学生,也可争取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在社会实习期间,除认识实习以外,学生都应该去不同的工段动手操作,每天通过实习日志记录实习内容和感受,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撰写并向企业和学校指导老师提交总结性报告。校内外指导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并将评价结果如实反馈给他们,以促进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改善。高校也可以召开实结大会,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答辩式综合考查,最后给出实习成绩,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5]

三、结语

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改善之路任重而道远。高校应从生物产业的相关用人单位中寻找“就业困难”问题的答案,而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就业路上的重要环节,更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应该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只要高校能够认识到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进行改进,相信“就业困难”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小艳.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剖析[J]咸 宁 学 院 学 报, 2010(10):166-167

[2][4]黄敏,邱建平,张影陆,堵国成,陆健,徐岩.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以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111-114.

[3]刘臻,赵琼,罗永兰,褚武英. 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J].企业家天地,2011(12):111-112.

[5] 薛维纳,陈文兵,张维建.生物工程专业“全过程递进式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建筑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05):43-46.

作者简介: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42-03

生物工程是由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和信息科学等相互交叉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兴、复合型的交叉学科。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将生物工程、轻工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等专业都归并为生物工程专业,并升级为一级学科。据统计,2003年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为165所,随着生物技术热,到2013年增加到231所。但在实际的学科建设和教学设计中,由于办学基础、办学理念存在差异,各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办学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该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目前,我国每年生物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约6万人,由于人数的迅速增多,以及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再加上专业的局限性和一些教育形式的缺陷,造成生物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暂时性过剩现象,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201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则将生物工程专业列为“红牌”警告10大专业之一,这也使部分生物工程类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学习和未来出路产生焦虑,并产生心理负担,这也给本科教育提出新问题。部分高校通过修订大学培养方向促进就业,有提出加强实践教学、自主创业、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实现促进就业。本文根据作者在无锡国家高新区挂职工作经历、国内多个生物科技园区调研和在江南大学的研究生招生教学经验,就目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生物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新形式下我国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国家“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规划把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列为7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生物技术对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环境等主要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许多省、直辖市、地方城市也纷纷制定各自的生物医药的发展计划,并大力发展专业化的高科技园区,比如北京中关村生物医药园、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武汉光谷生物城、苏州纳米园和无锡国家生命科技园等,这些园区地处发达区域以吸引大批高科技人才进行创业和就业。生物技术产业由于进入门槛高,投资大周期长,技术更新快,国内外交流频繁,因此大部分生物产业分布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生物技术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的高技术领域,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从国家层面每年的973、863和国家自然基金等投入研发近百亿资金。美国2009年生物医药公司就投入研发653亿美元,而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规模小,投入研发资金规模较小,主要还是靠政府投入,因此相比之下我国对生物科技的研发投入资金较少。另外,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力不足,特别是一些高利润的生物药被国外大公司垄断,而我国企业和研究单位只能进行仿制,存在知识产权冲突问题。从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来看,高污染、高能耗的发酵产业难以为继,比较典型例子就是谷氨酸(味精)企业大量关闭,一些高能耗、利润低的产业大量搬迁到内蒙古和新疆、东北等人口密度低、煤炭丰富地区;将来新建生物企业所需环境处理设施和运营成本占产品成本较大比重,需要考虑技术升级如清洁生产工艺。另外,一些低利润的生物产业如青霉素、维生素c等遭到欧美的反倾销抵制;在中国,对肉类需要造成大量粮食需求,一些以粮食为原料的低附加值发酵产品面临淘汰,例如中国禁用粮食生产燃料酒精。对于传统酿造产业,啤酒在中国已经接近饱和且全部采用自动化生产,白酒也是传统工艺且主要靠营销,此类行业招聘人才将减少;而未来,葡萄酒产业在中国将会有很好发展势头,对专业人才需要有增大趋势。对于酱油、醋等发酵调味品,由于近年餐饮业发展,该行业也增长迅速。

二、我国生物工程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析

生物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201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对生物工程类的就业进行调查,该类专业就业面一般,工作对口度一般;起薪低,为2495元,在92个专业中排名倒数第四,而且调查发现跳槽对薪酬涨幅影响一般,五年后收入低,综合满意度低。就业的行业主要分布在卫生医疗、耐用消费品、学术科研、教育培训等,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沿海发达省份、北京、东三省、湖北和四川。

生物工程类专业曾经是高考的热门,但是由于该行业投入大、周期长,我国生物产业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也因此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困难。调查发现大一的新生都为将来发愁,开始考虑个人的出路,包括:出国、考研、考公务员等;更有甚者,一些二本院校的大学生从大二就开始复习考研,父母也对读此专业的孩子将来就业发愁。对于研究生,只有少量的硕士毕业生进入企业的研发岗位,而大多数国内外高校生物工程类的毕业博士生几乎都是进入高校和研究所。名牌大学的许多毕业生大多选择去国外发达国家进行深造,造成人才的流失。在国内就业的,生物工程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包括:医药、食品、环保、商检等部门中生物产品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及产品性能检测分析等工作,本科生直接从事科研方面工作的较少,部分毕业生转向其他行业,部分从事相关专业的下游技术工作。

三、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的教学改革思考

大学的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生物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专业人才,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也要适应行业的发展和起到引领作用。我国有众多高校开设生物工程类专业,通过比较课程理论体系发现,大部分高校包含: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和选修课,其中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都差不多。不同的高校由于研究背景的不同,专业课和选修课差别比较大。比如,河南工业大学的专业课开设:生物工程设备、酿酒工艺学、氨基酸工艺学、分离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等;南京工业大学开设: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发酵工程设计、生物工艺学等;江南大学开设:酿酒工艺学、微生物育种、生化工程、生物下游技术、发酵设备与工厂设计等。此外,各个高校还开设各种选修课,让大学生了解生物工程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从目前产业发展和就业分析,生物工程类毕业生主要覆盖在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和生物能源等,而生物环保则有相关的环境工程专业。关于课程的设置,各个高校也根据自己特点进行区域特色开设,比如江南大学以传统发酵为基础,设有酿酒工艺、氨基酸工艺和酒精工艺学等专业课,中南大学生物工程是以生物冶金为方向,而华中农业大学是以微生物和农业为方向。另外,比如广西大学开展区域特色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合理地安排好涉及生物工程的上、中、下游技术的课程,并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诸多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也参加该计划。该计划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物工业界的未来发展需求,采用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的实践学习,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造就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扎实生物学和工程学基础,生物工程专业系统知识和专门技能,以及实际工程应用能力,擅长发现并解决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提高生物工程产业国际竞争力、引领生物工程学科发展的高质量创新型生物工程技术人才。从实践看来,该计划有利于促进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多了解企业发展运行,与社会对接;但是,由于生物企业的行业特点,对其核心技术采取保密措施,大学生难以接触生产和研发的一线车间。

针对目前生物产业发展还在起步阶段、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从大学教育的目的和理念出发,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可以做一些调整:(1)传统发酵已经很难吸引大量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比如氨基酸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酒精工艺学等可以合并成一门课程,而酿酒工艺学则还应加入动手实践和品酒知识,以满足目前社会要求向上发展趋势。(2)针对生物医药发展的趋势,开设生物制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代谢工程等研究生阶段所需的专业知识,可采取短课时或合并课程,进行普及性的教学。(3)从上游的基因改造、育种,中游的生化工艺,到下游的分离,都合理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从感性的直接接触过程强化专业学习和动手技能。比如江南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大三就开设选导师,大四整个学年都在实验室做相关毕业课题。(4)鼓励大学生自主提出创新研究课题,通过竞赛给予资金支持、导师指导和实验设施。通过实践参与课题,感性地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吸收。

为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促进就业和行业发展,一些文科经济类课程的开设也是必要的,但是不适合占太多学时。比如,开设生物行业法,包括合同法、环境法、知识产权法、劳动社会保障法、生物伦理与生物安全,开设综合学科,包括交际学、谈判学、心理学和压力管理等。另外,要求知名专家教授和企业家到学校为大学生做报告,以了解行业科研状态和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开阔大学生视野,培养其兴趣,使其在就业时候能做出更好的选择,这样大学生能够脚踏实地地工作。

四、结论

我国的生物产业也正沿着“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借贷为支撑,社会集资作为补充”的健康方向发展,生物工程正在将越来越多实验室中的生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同时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通过自身教学改革和调整,使大学生更具有创新力和对行业的热爱,并积极提高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扩大就业面选择范围。随着生物经济的不断发展,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将成为本世纪最具潜力的职业之一。

参考文献:

[1]卢碧林,张敏,毛治超,赵红静.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J].高教论坛,2006,8(4).

[2]胡廷章,胡宗利,涂昀,王贵学.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生物工程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0,(2).

[3]赵辉,凌宏志,王葳,韩晓云,吴国峰.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黑河学刊,2013,(01).

[4]庞宗文,阎欲晓,刘海东,白先放,冯家勋.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轻工科技,2012,(04).

篇(4)

生物工程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生命科学基础之上的新兴学科,综合了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新技术手段,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对考生的吸引力也很大。但是,由于国内高校扩招,不但综合性大学开设了生物院系,很多地方性院校甚至师范类院校也都开设了生物院系,相关专业招生人数多,与化工、机械等传统专业以及IT等热门行业相比较而言,我国生物技术行业的产业化不足,生物制药、生物保健等相关产业并不发达,不足以吸纳过多的毕业生,生物技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着两极分化,一方面需要高层次的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硕士或博士学历,另一方面需求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只具备中专或者大专学历即可,导致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专业对口率较低。因此从就业角度看,生物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前景黯淡。

二、小学期情况简介

小学期又称暑期学校(SummerSchool)。自美国哈佛大学1871年首次开办暑期学校起,小学期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2]。我国高校现在正在流行的暑假小学期,就是向美国学习的产物[3]。所谓暑期小学期就是利用暑假,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成立“暑期班”,开设选修课,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报名参加,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各校所开设的小学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三学期,是开放式的,课程内容、具体要求不一而足,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灵活性、机动性强。因此,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每年暑假,将小学期与学生的就业需求结合起来,加强就业技能训练,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小学期应该有多长时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目前各高校也是长短不一,但普遍是将小学期安排在暑假。蚌埠学院就将小学期设置在每年暑假的第一周到第四周,为期近一个月。国内高校学生在选修小学期时,会获得一定的学分。蚌埠学院对于选修暑期小学期的学生,也会给予一定创新学分的认定。目前,结合就业现状并综合专业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分为三个方向:发酵工程方向、生物技术方向以及生物制药方向,学校在不同阶段,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在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小学期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与技能,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小学期实践课程安排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项目制,指导老师提出项目,由学生负责实施完成,最后再由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总结。这样,教师可有效利用小学期,有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可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引导教师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效益[4]。从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可以看出,除近20%的学生读研深造外,超过半数的毕业生主要进入企业,从事生产第一线或参与产品检测以及科研等工作。所以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能体现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原则,即要形成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专业实践技能,养成一定的职业素养的实践体系,因此,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在设置小学期课程体系时,以就业为导向,在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实践等四方面进行课程设置。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生物工程专业小学期课程设置

(一)基本操作技能实践

该项实践内容主要是指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专业素养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实践,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其基本操作技能。在对用人单位进行满意度调查时,发现有企业认为部分学生存在动手能力不足,基础实验训练不充分的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小学期课程设置时,有意识地通过基础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本实践结合学生的相关课程开展情况,利用大学一、二年级的暑假小学期在学校的专业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的训练,内容主要主要包括“五大化学”实验以及物质的提取以及生化分离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专项操作技能实践

该项实践内容主要是指结合用人单位的生产实际,引导进行各种专项专业实践(如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跨专业综合实践等),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可以熟悉企业的具体生产实际、生产条件及工艺路线,为后续实践打下基础。本实践利用大学二、三年级的暑假小学期开展,部分安排在学校的专业实验室,部分安排在企业生产第一线完成。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将重要的、对动手能力有很高要求的课程融会贯通于实验,以加强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如酶工程实验研究的是微生物发酵产酶生产工艺,要求能熟练地对酶进行提取与分离,测定酶的活力。学生通过在学校实验室和企业生产实际进行对比,就可以更清楚地掌握微生物发酵产酶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及相关工艺参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实验室操作与生产实际的区别,培养从事发酵实践的技能技巧,有利于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无缝对接”。

(三)综合能力技能实践

该项实践内容主要是指引导学生结合顶岗实习、科研训练等活动开展综合能力技能实践,通过该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本实践利用大学三年级的暑假小学期开展。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已具备专业基本技能的条件下,被安排在企业完成。学生到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学校派出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开展工作,进行锻炼。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同学,安排参加科研训练,让学生参加教师课题,或者鼓励他们申报校级或院级科研创新项目,通过科研工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验设计方法,学习科技论文写作,以此开拓学生的学术思维,锻炼创新能力。

(四)创新创业技能实践

在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至关重要的内容,对大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将来的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5]。通过该实践,引导学生不断地开展技术改造革与新,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创业,实现自身价值。本实践利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暑假小学期开展,在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可引导开展创业实践,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后,引导他们在大三年级的暑期小学期开展创新实践,鼓励他们“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各级各类创新竞赛,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四、有效的实施方法

(一)建立主体明确的责任制

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暑期小学期实行项目制,指导老师全权负责学生的项目实施情况,对学生全程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强化动手能力,勇于面对困难,通过主动学习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时进行总结。

(二)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

对于实践性的课程,向来很难给出科学又明确直观的分数,因此**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暑期小学期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采用百分制,形成性评价占50分,总结性评价占50分。在小学期期间,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定性评价,小学期结束后,指导老师在根据学校所制定的评价表对学生参加学习的结果进行打分,最后计算总分。

(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以前,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虽建有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但企业参与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合作流于形式。在将小学期与就业实践相结合后,由于学生的小学期课题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通过指导教师的紧密参与,可给提供一些免费的技术指导与咨询,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保证了小学期的教学质量。

篇(5)

生物技术对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医药、能源和环境等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国内各高校争先设置生物工程专业。但我国高校随着生物工程专业办学规模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如学生只重视基础理论和实验室实验,而忽视工厂生产实习,工厂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等弊端,导致大量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长沙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2002年,学校在开办了生物技术专科专业。2004年,学校又增开了生物工程专科专业,在这两个专业的办学基础上,2005年,学校开办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并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2006年生物工程专业被湖南省列为“十一五”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生物工程专业被长沙学院列为校级特色建设专业。多年来,长沙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一直十分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研究工作,依据地方院校在办学层次、办学历史以及师资力量等办学条件方面,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她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的基础,以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我们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本文结合长沙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建设,重点谈谈地方高校培养特色生物工程人才的专业特色建设与实践。

一、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强调学科服务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可为专业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师资、教学研究基地、最新科研成果等,是大学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重要平台。而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提供条件,二者不能割裂开来。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来, 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要素科学研究的基础非常薄弱,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问题在实践中凸显出来的时间不长,其学科专业建设也没有重点大学的沉淀深厚,要想使自己的学科专业有所为,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学科创造专业特色。

1.创建优势学科,创造专业的科研特色。长沙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师资经过人才引进和建设,有专任教师15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2人,这些教师中一般均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科研背景和经历。因此,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汇聚师资和科研优势,重点建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一学科。该学科于2006年成为我校首批重点建设学科,在此学科的基础上,我们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被确定为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近4年来,该学科团队获得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培养了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组评审专家,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利用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科资源优势,我们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成立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开放实验室,以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此外,这一学科建设的成果为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学生实验课程,毕业论文,实验教材的编写,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等专业建设内容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丰富了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同时也让学生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学习任务。

2.促进学科融合,开拓产业支撑下的专业方向。各种学科如生物学与理学、工学、农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间的交流与联合,渗透与交叉是学科专业内部知识的整合和学科知识资源的共享,是开办专业方向的基础。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依据自身条件,将生物化工和药学学科融合,开拓了生物制药工程专业方向,以实现现代生物制药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生物制药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专业服务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了扩宽学生就业领域,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还将生物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和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学科融合,开拓了生物营养工程专业方向,以实现现代生物营养工程人才的培养,为从事人体健康的食品和饲料产业输送人才。通过开设两个专业方向,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产业定位具体,学生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强、毕业生工作领域明确,改变了传统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产业背景模糊而不明朗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注重实践,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共识,加之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生物工程领域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因此,我们在以培养工科人才为目标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建设中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的培养[3]。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教学、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实验技能培养体系,包括课程实验、综合性大实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毕业论文等组成。

1.课程实验要求三性实验(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在80%以上,尽量少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对传统生物工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生物分离工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产品生产的形式组合成内容彼此关联、将单一的实验内容综合化,提高学生的工程运用能力。综合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又为培养学生的生物提取与分离、生物制药和基因工程产品等生产工程技能提供了“案例”的实训。

2.工程实践由见习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岗前培训三部分组成。见习实习可以采用校外见习和校内见习等形式,实习内容可以是校外实习基地和本专业开放实验室,这一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生产实习根据学生限选的专业方向,统一安排到生物制药或生物营养产业的企业进行生产一线的技术操作实习。毕业岗前培训由联系实习单位的教师介绍接受实习单位的情况及可供选择的实习项目或工种,让学生自己选择,到接受单位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选择实习岗位。

3.开设特色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在大学三年级时实行导师制管理模式,通过双向选择,使学生进入到各个研究室中。一方面,教师将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学生的科研选题,先给学生讲明实验的目的和所具备的条件,安排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并写出实验方案,由指导教师核定,然后实施。另一方面,由学生团队提出方案,相关导师认可后,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有3个学生团队自主提出的实验项目获得湖南省教育厅立项,8个学生团队参加长沙市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奖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这种形式既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又让学生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学习任务。

三、产学研合作,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主动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以高校为技术依托,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社会企业、高校共同参与到教学生活中去,“做中有学、学中有做” 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是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 因而特别符合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1.校企联合办班,实现企业自主参与专业建设。面向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是新时期地方性高校教育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走校企联合之路是实现“把学校办成企业的学校”的最佳途径[4]。为解决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与大北农集团进行联合办班,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我们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特别邀请了企业专业技术和管理者参与,他们就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他们对我们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最能给出具体的方向和内容;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邀请了他们参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来自企业的教学方式与内容特别的受到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大北农集团通过双向选择,每年从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中录用40人组成“大北农班”,“大北农班”的学员利用暑假时间在大北农公司进行企业文化,专业技能和社会调查等集中培训,培训结束时,大北农集团对优秀学员颁发大北农助学金并在毕业时接收为公司新员工。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在这里最直接地接受来自企业生产实践的知识,切身感受企业的运作方式,也最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学生总能接触到许多没有写进教科书的知识,也易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的价值,更容易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2.校企联合建产学研基地,实现学校自主为企业解决科研课题。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产学研基地,这既对教师从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专项科研课题研究极具针对性,它既能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又能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与湖南九鼎集团在产学研合基地建设合作上展开多年,并已在我校成立了湖南九鼎集团“水产生物工程饲料”研发中心,该中心由骨干教师牵头,在校企、师生之间,建立稳定的专项课题组。学生通过在中心参与企业课题的科研训练,为学生攻克生产一线科研难题奠定基础。同时,我们在湖南九鼎集团成立了长沙学院“水产生物工程饲料”应用与推广中心。学生利用实习和寒暑假的社会调查参与教师科技产品在企业中的转化与推广,这让学生的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目前,以长沙学院为牵头单位,由长沙学院和湖南九鼎集团联合申报的”水产生物工程饲料”基地获得“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教师通过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在为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把地区经济建设中产生的新知识、新理论引入大学课堂,大大丰富和完善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了生产实际的针对性,促进了教学改革特别是专业设置的改革,使学生真正了解到学与用的关系,了解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出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学生自主创业,实现学生企业家。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将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加强创业教育的力度,使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融合是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的新特色。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产学研金相结合,进行学生自主创业。如我校大三学生依托“植物生物营养剂研发”课题成果,由5名学生组合的创业团队创办了以学生为企业法人代表的“长沙健硒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以团队形式开展自主创业活动,这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培养,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提升。

生物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以学科为依托,产学研为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共享。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多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培养应用型生物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的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继续研究分析国内外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断改善和优化课程体系,力争为全国和长沙生物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成为全国、湖南尤其是长沙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高水平的专业平台。

参考文献:

[1]朱中华.论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的十大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 2005,( 1) : 102-104

篇(6)

国家重点学科

拥有生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高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

拥有生物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的高校(不含已拥有生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高校):

培养目标

生物类本科专业基本分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大方向,以及师范类。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生物工程专业通过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前景

生物专业的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在我国范围内,其目前的就业形势却相对有点“冷”。很多相关岗位通常需要求职者具备极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操能力,因此仅持本科学历的毕业生是较难找到对口工作的,生物技术专业在2010年已被教育部列为10大“红牌”的本科专业。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

篇(7)

生物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成立的专业,包括生物化学工程、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并且首次将生物工程列为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门类中的一种,与化学工程、轻工等并列,对生物技术领域产业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2]。随着时展生物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主导性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必将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极大的推动力。生物工程专业发展迅速,但近年大规模扩招和许多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限制,致使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资源紧张且师资薄弱,教学质量方面出现较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办学力不从心;(2)由于目前生物工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许多高校又增设了生物工程专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困境;(3)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为一级学科,但却没有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从而导致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出现脱勾现象,对于生物工程领域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非常不利,为此应加快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建设,切实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种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3-5]。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比如现行生物工程专业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规范要求,生物工程专业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而学生毕业后有的出国、有的考研、有的到研究性质的单位、有的到技术岗位、有的到本专业管理岗位工作等等。如果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这样的毕业生是无法满足上述这些不同岗位工作的要求。所以说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科为背景、以化工学科为优势、以生物学科为基础,制定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需求、生源质量和未来就业方向提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在学生个性化下功夫,培养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单位对不同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我院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认真总结专业办学经验,深入开展本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优化,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人才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和适应性作为根本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做到持续改进,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适应企业、行业、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着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对口人才。

1拓宽专业口径,制定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1.1准确定位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紧密追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企业和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和重组现有专业,使生物工程专业更好的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另外要不断拓宽就业基础,着重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遵循“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础,调整结构,更新内容,精简学时,突出实践”的原则,并根据吉林化工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和意见,重新构建培养方案,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其主要特点是:(1)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目标更加明确;特别是增加了本科生在读期间,必须修满4个创新教育学分,否则不能毕业;(2)明确主干课程的同时重点建设实践教学环节;(3)拓宽专业口径,把注意力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4)采用3+1模式,即大一到大三学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大四学年重点进行实践环节教学。新培养方案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符合新时代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由此,我们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扎实的理化知识、社科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学会学习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掌握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而成为在该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1.2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分类人才(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培养要求

以“注重素质、强化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开拓创新”为教学指导思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培养素质高、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并对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做了明确的要求。对于素质结构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只有具备健全人格、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对于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相关领域进行独立研发和生产设计,才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科研开发。对于知识结构要求具备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才能熟练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注重课程建设,建立科学、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修订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

按照拓宽就业基础和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路重新设计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各门课程相互独立现象,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新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和文理工渗透也体现了上下游技术结合。设置的课程选择性更强,专业任意选修课由原来的14门增加至20门,并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各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大实验的重要性,设置了《基因工程综合实验》、《细胞工程综合实验》、《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等综合大实验课程,并增加了《发酵工程课程设计》。增设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英语听力课。同时修订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并确定重点建设《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每门课程均设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组织课堂教学。另外,加强教材建设,制订“生物工程专业教材选用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获奖教材、优秀教材、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中文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近3年出版的教材。同时学院编写了生物类优秀教材推荐目录,供任课教师在征订教材时参考。

3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生物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从实验室研究通向工业生产的桥梁。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的支撑作用,合理安排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建立一定的研发训练体系;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质量,贯彻了“全人教育”的思想,保证了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3.1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统筹安排实验教学

生物工程专业原来专业基础实验课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这样不利于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此,重新构建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增加了综合和设计性实验。将所有实验课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两大类,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组织教学,突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按照新思路,我们将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按基本技术、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四个层次重新组合,优化课程体系,打破课程界限,内容合理衔接,由易到难,避免重复;将实验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三大类,使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另外重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并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各种学术讲座和Semi-nar形式的学术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前沿,从而使其明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建立“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实行“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即三个实验层次: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三种实验类型:基本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实验;三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三种考核方式:实验习惯养成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通过“四个三”实践教学实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了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了学生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3尊重教师科研背景,理论实验同步建设

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科研背景,使课程或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师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理论与实验教学。由主讲理论课程的教师总体负责对应实验课程的建设,使之合理衔接,内容融汇贯通,从而促进了课程的整合和理论、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

3.4技术方法合理综合,内容与科研、生产有机结合

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基本技术不计学时学分,实行实验室开放性训练,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环节。结合“本科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为学生开出设计创新性实验。另外导师将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重新设计转化为学生能够操作的综合性大实验,通过学生再现科研成果可使学生明白科研成果必须能够复现并且经得起推敲,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逐步实现了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基础实验技能化、实验平台多元化、实验思维科研化、培养过程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4结束语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奠基工程。教育的产品——人才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焦点,为此,如何培养出一专多能、几专多能的高质量的人才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重要课题。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应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不断地探索改革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培养生物工程领域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凤杰,孙文敬,黄达明,钱静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3,29(4):142-144.

[2]潘志明,孙林,周福才,等.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实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268-269.

[3]江成英,刘晓兰,邹东恢,等.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6):118-120.

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是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海南医学院是一个地方性本科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发展,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同时,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将生物科学专业设定为健康教育方向。

在专业开设之初,我们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研后发现,多数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雷同,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针对性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缺少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这种不顾自身特色和条件,追求时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的办学,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扩大不了办学规模,又不能办出其自身特色,也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本文在总结以上专业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国内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医学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1 明确学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其中的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该类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使这三类专业有所区别。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是侧重理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而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研究中侧重于后期产品处理的部分,是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仍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分类特点决定了生物科学是基础性学科,其他两门应用性学科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

生物科学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同时又与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多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经常面临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掌握的困惑;而作为教师也经常需要考虑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重点向学生讲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展,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个专业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在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办学总体思路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立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面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战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生物科学人才”。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2.1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2 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

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刘斌,吴茜茜,吴克,等.开放实验室培养生物工程学生能力[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12-13.

[4] 吴克,蔡敬民,张洁,等.生物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1999,16(5):35-36.

[5] 赵晴.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满生.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比较教育,1999(6):17-21.

[7] 林连兵,陈朝银,余旭亚,等.把课程教育融于网络教学之中[C]//发展与探索.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篇(9)

根据现有的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参考国内其他高校的专业建设,课题组组织专家教授开展了5次关于生物工程专业方向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的研讨,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实践培养体系。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理论实践并重,校内校外并举,校企共同培养”的应用型实践培养体系,并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与优化要找准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以适应宁夏生物发酵产业强、人才需求量大的产业特点,与地方形成互利共赢、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调整专业建设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食品生物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实践性强、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更要具备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解决企业各种难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1.2改革优化本科生物工程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

根据宁夏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要求,需要对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方面、基本技能培养方面、综合技能培养方面、创新能力培养这四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改革,所以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这3个方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进行课程改革,同时依托于食品学科的生物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根据农业院校学科群的发展状况,丰富食品行业各个领域的知识及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根据食品生物课程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实践课程设置上做了如下的调整:

(1)减少理论学时,加大实践学时,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2)强化综合实践效果,设置综合课程实验;

(3)设置三个综合实习模块:生物反应与发酵工程综合实验实习模块,涉及的课程包括工业微生物学、生物工艺原理、工业微生物育种学、氨基酸发酵工艺、有机酸发酵工艺、生物制药工艺学、发酵工程等;果蔬产品采后生理及保鲜技术原理综合实践模块,涉及的课程包括生物化学、果蔬采后生理、果蔬保鲜技术等;机械与设备综合实践模块,涉及的课程包括生物工程设备、机械基础、发酵过程控制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学分获得也需要进行改革,在学校制定的创新能力获得及认定办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体现本专业特色及创新学分获得途径,如:

(1)食品生物发酵企业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

(2)家乡传统特色食品调查研究,

(3)食品生物类企业调研报告,

(4)创业新建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学生选择完成其中一个内容,通过学校认定后均可获得2个创新学分。

1.3通过多层次的实践环节设计,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1.3.1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优化专业实验课程,学生基本技能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验证性实验并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一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演示实验、基本技能实验);二是围绕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如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优化试验方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基本技能实验由教研组教师共同研究编写"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基本技能训练"指导手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综合性实验是将原分散在不同课程的实验进行整合,开设统一的实验课(如生物工程综合实验),避免出现重复或漏开实验的情况,同时也加强了实验设计的连贯性和综合性[7]。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依据企业、市场或创新需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方案,通过研究项目的应用前景、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撰写论文或项目报告、准备项目验收等环节,训练学生的项目研究、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观察、分析和表达等能力[10]。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方向开设了95%以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1.3.2实行专业课程综合教学实习模式,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改变过去单科教学实习的模式为综合教学实习,根据每学期设置综合实习的内容、时间,制定实训指导书,针对生物工程方向专业特点,设置了生物反应与发酵工程、果蔬采后生理与保鲜技术原理、机械与设备三个综合实习模块。实习根据专业特点、生产周期及生产季节统一安排,相关课程的老师都要参与,在基地或车间与同学共同工作,解决同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学生可以将各门专业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习知识的系统性,极大地增强了实习的效果。

1.3.3实行跨学期顶岗毕业生产实习,提高实践技能毕业生产实习改过去的一学期实习为跨学期实习(3个月实习期(第八学期春季)延长为6个月实习期(第六学期4月-第七学期的9月底),毕业实习实行毕业生定岗实习,由于毕业环节与产、学、研课题融为一体,学生受到了实际的工程与科研的训练。此过程既有利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师科研项目的完成和转化,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定岗实习使学生了解参与全生产周期的环节,掌握了关键环节的技术,熟悉了主要实习环节,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同时,结合这种顶岗毕业生产实习方式,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工程方向)的学生最近几年尝试了订单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1.3.4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建设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或研发,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工程素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由两个模块组成:第一个模块为与产、学、研关系密切的小型发酵食品中试生产线,主要由全自动啤酒发酵中试线、乳酸菌发酵饮品小型生产线、代谢控制发酵系统等组成。第二个模块是建立了生物工程专业仿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代谢控制发酵、现代酿造工艺、生物工程设备等生物工艺仿真实验。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快了解和掌握真实的工厂操作、工艺过程、自动控制、安全生产、企业管理、质量控制和物流等环节,有助于提高专业兴趣。选择本地区现代化程度高、管理规范、影响力较大的企业,重点建设了1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伊品生物、百瑞源枸杞、金河乳业、万胜生物、夏盛酶制剂、夏进乳业等;继续以挂牌或合作的形式增加校企合作型校外实习基地,如宁夏伊利、灵武果业、泰瑞制药等。

1.4自选科研能力训练项目的实施,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

生物工程方向的建设总体上在保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前提下,侧重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产业化工程技术人才。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依靠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主体学习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去探究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4.1设置自选科研训练项目选择本专业本科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后的任何时间开始自己的科研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承担一个小型研究课题。研究题目既可以由学生自行提出、指导教师认可的方式确定,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本科生科研训练科目要求学生完成文献检索分析、实验、实验结果分析或研究论文等一个完整的科研训练过程。设置专项负责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评估小组,从立项至完成都需经过评估,最终通过结题验收的学生将获得2学分,计入专业选修课学分。同时,科研训练项目工作开展时间达到一年,且取得良好进展的科研训练项目,可以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提交,学生无须再按学校的统一要求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目前每位教师都指导1-2组不同年级的科研训练小组,目前该项目已实施了三年,参与学生约120人,师生评价效果良好。

1.4.2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挑战杯等创新项目自2009年开始,学院出台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验,除了参与国家级、区级和校级的创新实验项目,学院和系拿出专项资金,设置科研导师制项目和各类科技服务为主体的实践创新活动项目。各类项目均严格按照有关的管理规定,认真组织实验立项、中期质量监控与结题验收环节,确保落到实处。几年来,食品生物学生主持6项国家级、13项区级、48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试验,主持参与18项"科研导师制"项目,学生参与创新活动达92%以上,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8篇,在各类比赛中获奖20项,其中国家级2项。有35%的学生参与了科技服务实践活动,先后组织8个社会活动小组参与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2.1通过教改实践,推进了专业及课程建设进程

结合宁夏特色产业建设,食品学科群下的生物工程专业方向,在教学方式创新方面,积极开展自治区及教改立项和宁夏大学教改立项,通过多方面建设,形成优秀教学团队。宁夏大学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获批区级、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项目;2014年由自治区教育厅唯一推荐申报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目前正在审批中;申报区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极大地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发展,为人才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根本保证。2012年获自治区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2013年获批1个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

2.2信息反馈结果显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效果明显

生物工程专业方向依托食品学科开设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实行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跨学期毕业生产定岗实习以及各类创新实践活动,综合掌握专业知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大部分同学掌握了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生产管理和关键技术,生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达到免试推荐研究生条件的学生比例比实施前提高25%,应届毕业生中攻读硕士研究生达15%,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6%以上,毕业后自主创业学生占12%。先后有8名学生因成绩优异,表现良好,选送到对口支援学校进行访学。由于生物工程方向的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出了具有较高适应能力、就业能力的本科生,毕业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生产经营和技术指导服务,受到了各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好评;2009年以来,生物工程方向先后有10余名应届毕业生被选聘为科技特派员,20余名毕业生工作2-3年后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部门主管,10余名毕业生自主创业,有1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创业之星”称号。

篇(10)

实践实训环节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中实践实训场所难寻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本文提出“内建外联”高校实践实训教学模式,阐释了该模式的内涵、特色与优势,并对该模式现存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内建外联”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实训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高校相关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新的模式和参考.

关键词:

生物工程专业;实践实训;内建外联;模式与机制

我国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设立于1998年,至2012年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达到293所[1].经过近20年的建设,该专业为我国轻工业、农业、医药领域输送了大批人才,但同时也因存在学科建设时间短、生物技术企业高新技术性强、产业行业依托不足等问题,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并对该专业的招生和就业造成严重的影响.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的前沿性和高新性等特点,使其对具备良好知识储备、善于解决问题的探索型和动手能力强、敢于突破的创新实践型人才需求日益提高.但是,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恰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培养目标不明确、所学知识陈旧、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偏低、就业后离职率偏高、用人单位反馈不佳等[2,3].这是高校理工科专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冲击和挑战尤为突出.因此,探寻和建立有利于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开展实践实训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是当务之急.

1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实践实训培养现状

《201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将生物工程专业列为“红牌”警告十大专业之一[4],这对于我国生物工程类专业每年约6万人的毕业群体来说产生严重不利影响,也对该专业的招生和学科建设带来巨大影响,与生物工程引领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严重背离.我国生物技术行业依托不足是当前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乏力的主要原因[5].但当我们深入分析生物技术行业的人才需求,就会发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不匹配却是桎梏该专业发展的根本因素.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性和高新技术特性使其对人才需求具有更高标准.该领域内待遇和成长空间优越的跨国公司、上市公司或业绩优良的生物技术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招聘对象一般应具有研究生学历,而良好的科研实践能力是研究生们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实践实训环节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面临的难题[6].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实践实训场所难寻,二是实践型师资缺乏,三是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而其中实训场所的制约最为突出.由于生物工程产业的特点,其相关药品、食品、生物技术企业一般都需经过质量认证,对操作人员素质、车间洁净、安全等因素要求较高,直接导致有意愿接收安排生物工程类专业学生实习的单位凤毛麟角;即使有部分企业愿意安排实习环节,也主要以观摩为主,学生不能参与生产过程.因此,客观上造成了本专业学生实习环节难以落实、实习教学走过场的现状,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落入“企业有需求,学生无市场”的人才培养“怪圈”.

2“内建外联”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实训教学模式

2.1“内建外联”实践实训教学模式的内涵

“内建外联”是我们正在探索建设的一个全新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内建”,即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在校内给学生自建一个装备先进、设施齐全的模拟生产平台,使学生有机会亲手操作、亲身参与生产过程,接受体验式的工程实践训练,同时打造和提供突显学校优势专业特色的师资队伍、实验平台和课程体系.“外联”,一方面是指通过区域内高校间的“外联”与合作,在共享各高校特色实训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区域性、网络化的高校实践实训平台,共享场所、师资、实践课程资源和体系;另一方面,“外联”还指联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事业单位,共享合作,发挥各自平台的优势和特色,有效补充高校自建实践实训平台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全面、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环境,并通过与企业的联合,解决实践型师资缺乏的问题.

2.2“内建外联”实践实训教学模式的特色与优势

生物工程专业“内建外联”实践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资源统筹,集中资金投入,突出特色和重点,并能充分发挥各校师资的资源与优势,互为依托,互为补充,有利于实训实践过程全面、深入实施.以本研究团队为例,依托单位现有和在建的生物工程实践实训平台,已可初步满足本专业学生在发酵、食品、生物制药和基因与蛋白质工程等领域的实践需求.如大连理工大学依托其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化工”自建的“蛋白质产品制备车间”,以基因工程和蛋白质重组表达制备技术为特色,通过提供生产车间和虚拟实验室,虚实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从上游基因克隆到下游蛋白质产品纯化制备的全过程生产平台.再如,大连工业大学依托其传统优势学科“发酵工程”自建的“酿造技术教学示范中心”和“啤酒工艺实训平台”,具备全套的啤酒生产设备,以及麦芽脆度仪、水分测定仪、啤酒分析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可实现制麦、糖化、发酵、罐装等啤酒生产的全过程操作,支持黑啤、全麦、大麦、小麦、辅料等多酒品的生产.同时,通过与华润集团、百威英博、金士百等著名啤酒生产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最接近生产实际的良好实践条件.此外,大连民族大学的“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食品开发中心”,辽东学院的“小浆果栽培培育基地”,以及大连理工大学依托教育部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工程中心建设的“兽药GMP车间”等,为区域内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实训实践场所.“内建外联”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实训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各校得以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利于各校在师资、课程体系、实验设备和实践内容等多方面整合和形成特色与优势;

(2)“特色平台”+“优势资源共享”,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良、全面的实践实训条件,解决本专业学生实践培养面临的难题;

(3)该模式还有利于支撑和促进企业对接及成果转化,在工程型师资培训、校企合作和学生就业等多个层面发挥集群效应;(4)通过对“内建外联”实践实训模式共享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形成示范性成果,为高校相关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新的模式和参考.

2.3“内建外联”实践实训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高校“内建外联”实践实训教学模式仍在探索和细化中,尚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2.3.1高校间合作运作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由于该模式涉及多所高校,参与单位在学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方式、生源质量和数量、师资结构、管理运行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建设一个有共识的、能够满足不同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运行机制是保障该模式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同时,各校应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建立规章制度、实践课程对接与互选、按市场化要求进行实训成本核算等,同时负责师资管理、教学过程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试剂耗材产品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等,确保资源全面共享开放,保障实践实训教学优质高效实施.跨区域高校间合作还可能受到地域和时空条件的限制,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以应对.如建立高校间常规化沟通机制,通过深入研讨,科学规划,取长补短,建立较为完善的共享型实践教学体系,并逐渐形成教师互聘、教师工作量认定、学分互认、联合承担教学改革项目及成果共享等机制,以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挖掘和调度高校及关联企业间在师资、课件、设备、场地、科研成果等方面的优秀资源,建设虚拟课堂,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联动,提高各高校间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学生打造全面系统的实践训练体系.此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高校间合作运作机制建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以积极、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高校间实践实训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另一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启动专项教学改革项目或提供资金建设重点试点项目等方式为高校间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

2.3.2企业参与不足

目前,“内建外联”模式主要以集中区域内高校资源为主.虽然高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该模式对企业的吸引和关联性均存在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内建外联”模式虽然可以部分解决学生实践实训的难题,但高校实训平台生产能力与实际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该模式的建设并不能取代企业的作用,相反,该模式应该成为联系高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纽带,发挥高校优势资源,吸引和强化特色企业加盟合作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其在产学研立体化建设中的作用.

2.3.3具备实践经验的师资短缺

由于现存高校人才选拔和考核等问题,“重论文,轻实践”等指挥棒的存在,造成实践型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业务水平偏低,从而影响“内建外联”共享实践实训模式的运行.因此,各校应积极探索和改革人才引进和考核的制度,鼓励教师乐于从事实践实训教学,并从培训、待遇、晋级等方面提供政策,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型的实践师资,推动和保障“内建外联”共享实践实训模式的实施.

3结束语

生物工程技术发展迅猛,产业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正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急需大量高素质的生物工程及技术人才充实到科研、开发以及产业队伍中.由于生物工程专业所具有的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工程实践训练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但由于其产业特点,工程实践训练又恰恰是该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瓶颈.一方面,企业和市场大量需求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生物工程专业专门人才,但因为生产和工艺过程的严格限制而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的第一现场;另一方面,面对本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人才培养却因缺少高质量的实践实训环节而力不从心,难以培养出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学生,从而使“热门”专业就业“冷门”这一矛盾难以得到解决.因此,针对这一难题,我们提出“内建外联”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实训模式,通过自建结合外联共享的方式,更好地利用和分配区域内高校所积累的实践教学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丰富的“拟生产一线”的实践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或企业产业优势方向开展的实践培训内容,还将有助于指导学生就业.同时,这一模式的深化还将推动高校与企业的联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产学研互作和人才培养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宋忠诚,余勤,郭莹,等.中国内地开设生物工程专业普通高校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8):14-15.

[2]丁小球,刘军,柯达尔,等.生物类人才需求现状及就业建议———基于广东省部分生物技术企业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111-113.

[3]吴剑荣.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从生物产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分析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42-44.

[4]周闻名,基艳.生物工程专业学生“难就业”原因及对策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49-51,79.

篇(11)

1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实验课程体系

我校地处内蒙古包头,周边的制药企业较多,据统计生物专业的学生有60%以上就业于内蒙周边的与专业对口的制药公司,这一就业方向要求发酵实验课程必须与实际产生结合更紧密,这样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6-7]。这样的话,学生可提前对生产工艺有初步了解,才能更快的适应工作要求;同时生物工程考研的学生也较多,生物工程专业多名专任教师在生物质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从事微生物方向的研究,所以发酵实验也要体现科技研究成果,使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也使整个专业的学生都对科技创新有所了解,而不是只有部分学生可以接触科研。这也为将为可能从事研发工作和读研的学生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围绕科技创新和就业创业展开。在整个实验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注重多给以学生创新思维的鼓励和支持,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及科研素养的养成和提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9]。

2搭建生物工程发酵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和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我系人才和学科优势,搭建了生物工程发酵科技创新平台,在多年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发酵实验教学大纲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始终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为中心,2015年开始执行改革后的的实验教学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生物工程发酵实验的改革创新主要由以下内容。

2.1增加实验内容和实验课时

发酵实验是以科技创新和就业创业方向为导向,依据生物产品生产过程的特点和流程,安排了以金色链霉菌作为实验菌种,把菌种的传代培养、发酵种子培养、摇瓶发酵、发酵罐发酵一个系列过程连续起来,使学生清晰的掌握实际的生物产品发酵过程操作所涉及到的基本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发酵实验的重视程度,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课程的学时数,由32学时增加至40学时。内容在原有金霉素发酵实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青霉素生产的仿真模拟和厌氧发酵的实验,厌氧发酵即啤酒的发酵,而且实验室新购置了一套半自动化的中式啤酒生产装置,这样学生可以更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发酵的过程。此外,还以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开设了降解木质素的菌种降解芦苇并制浆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微生物在工业上的应用前景。

2.1.1啤酒教学内容与设备

(1)教学内容啤酒实验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系统的应用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啤酒发酵是可以采用不同原料的,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选原料设计来产生新产品;不同方式的糖化设计、不同发酵时间和压力的设置;以及对酒花的添加量,次数和时间进行设计来改变啤酒的口味。发酵过程中定时取样分析发酵液中糖度、酒精、双乙酰等物质的变化;发酵后对啤酒进行色度、泡沫、香气、口味、其他异味等方面的风味评价[10]。使学生对啤酒发酵有了系统的了解,并掌握了啤酒发酵的工艺和设备的使用。尤其是能喝到自己设计和酿造出来的产品,学生学习和实干的积极性都非常高,积极主动的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操作的创新设计型实验教学方案。(2)教学设备学院为啤酒设备配备了单独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有粉碎机一台,70L的糊化锅1台,100L糖化锅一台;100L过滤槽一台,4个100L锥形发酵罐,一台制冷机,消毒车,啤酒灌装机和纯水系统等。中式装置和实验室的小实验相比,不确定性很大,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粉碎颗粒大小,糖化锅堵塞,糊锅,发酵过程中不保压等,都需要现场解决,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糊化锅和糖化锅在使用时要高温煮沸,设备要用3%的NaOH或3%的H2O2进行清洗和消毒。NaOH和H2O2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或氧化性,在清洗消毒时需认真检查管线的连接,确定是否有泄露等[11];使用氧气罐时注意防明火;通过这些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2.1.2仿真模拟实验金霉素的实验只是实验室三角烧瓶的培养和发酵,与实际生产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又配套了青霉素生产的仿真模拟实验课程,学生每5人一组,一人一机,操作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操作即可。

2.2在实验课中建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一种混合使用技术和亲自动手活动的教学环境,在翻转课堂中(典型的课堂讲解时间由实验和课内讨论等活动代替)而课堂讲解则以视频等其他媒介形式由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完成[12-13]。以前我们的实验课都是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及相关用品等,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及操作步骤,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这样的话,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实验过程中错误频出。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尤其对于生物发酵实验课学生不能真正地互动起来,学生只知道做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实验也只能是机械地操作,而且讲授又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立了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的模式,但翻转课堂不应是简单地将课堂授课内容转移到课堂之外,而是要将传统的实验教学做一个全新的设计,让学生真正了解实验内容,对实验感兴趣。(1)提前讲授。以往老师是在开始实验时进行单个实验的讲解,学生不知道下一个实验要做什么,而发酵实验多是连续性的综合实验,所以学生会感到盲目。因此应在开实验课之前,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对所开的实验课进行串讲,把各个实验做成PPT发给学生,让学生系统的了解实验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实验内容,拓展实验思路。(2)预习实验过程。在开实验课之前,要对每个实验进行预实验,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和老师一起来开展预实验,提前了解操作过程以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中协助老师指导其他学生,每个实验可以找不同的学生完成预实验,这样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预实验,在实验中成为助教的角色。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14]。(3)分工合作。发酵实验是每2人一组共同完成,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学生间分工合作。学生在此环节中不仅熟悉操作流程,还可以共同探索,有利于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因为实验是连续的,一环扣一环,前面的实验没做好,直接影响着下一个实验的开展,例如菌种没有培养好就会影响金霉素的发酵等,因此学生操作时更加注意,责任心增强,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8]。(4)开设时间。这一学期既有发酵实验也有生产实习,实验和实习交叉开展,这样学生把实验内容和前期查阅的质料在实习中得到验证,也能提高实习效率,同时还能补充实验方法和内容,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思考、动手和互动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3创新课程考核模式

发酵实验最后的结果体现是实验报告,在以前的教学中,实验报告占的成绩了较大的比例,学生抄袭现象很严重,而且实验中的错误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实验课的考核评定比理论课程复杂,改革后的考核模式是综合评定,包括4个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对待实验态度和实验室卫生安全及对各种实验项目的参与程度都在考核之列[11]。对于主动申请参与预实验的,在实验过程中能体现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创新性的学生均给予加分。这部分成绩占20%。(2)实验技能。实验技能成绩是考核的主要部分,是对学生实验技能掌握程度的把握,考察学生对于实验目的、内容是否清楚,操作过程是否熟练,以每人抽取一个操作过程进行口述和演示的方式进行考核。实验技能考核占50%。(3)实验报告。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表达与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将实验结果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将实验数据用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并以图表表现出来。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发酵不成功或产物较少等找出原因。采用这样的考核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对发酵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技能。

4实验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