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尊老爱幼格言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如《散步》的教学,可以有很多角度。
一、请同学们续写教学导语
投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
学生续写、完形: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更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春意、亲情、孝敬、关爱、呵护、温馨瞬间,还有中年人的责任感……
二、请同学们再拟课文标题
建议大家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同学们拟出的标题:“幸福的家庭”“亲情无边”“分歧”“大路小路”“背起整个世界”“春意”“呵护”“生命生命”“责任”“一路同行”“温馨瞬间”……
教师评点、小结:我们拟的标题,与“散步”一起,共同表现着《散步》的美好意蕴。
三、请同学们诗意概说文意
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
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成熟的生命爱护幼小的生命,善待衰老的生命。
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的一家人。
中年人的责任感。
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
写了一件事,表达一个“理”。
五、请同学们赏析文中的对称句式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教师在学生品析之后进行小结:
(1)分号将句子分为明显的前后对称的两个部分,显得精练,形式美观,是句式中的精品。
(2)这种句式讲究对称,前后两个分句的音节和字数基本相等,不仅有一种格式之美,读起来也传达出一种音乐美。
(3)它们除了用于记叙之外,还可用于议论,用于写出精辟的警句、格言。
五、请同学们学用精美段式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先朗读、背诵。然后尝试学用此段的段式,进行“口头描述”训练。
六、请同学们揣摩文中意味
朗读下面文段,写一个句子阐释它的意味: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们写句,阐释:
意味在于尊老爱幼。
意味在于担负责任。
意味在于走向美好。
意味在于生命的传承。
A、 保护环境
B、 男女平等
C、 服务群众
D、 平等尊重
2、下列选项中,属于家庭美德基本要求的是( ) 正确答案:C
A、 诚实守信
B、 保护环境
C、 夫妻和睦
D、 平等尊重
3、下列选项中,属于家庭美德基本要求的是( ) 正确答案:D
A、 爱岗敬业
B、 保护环境
C、 服务群众
D、 尊老爱幼
4、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把帮助别人视为自己应做之事,看作自己的快乐。这是社会公德中( ) 正确答案:D
A、 保护环境的要求
B、 遵纪守法的要求
C、 爱护公物的要求
D、 助人为乐的要求
5、公共生活属于“( )社会”。 正确答案:B
A、 熟人
B、 陌生人
C、 外国人
D、 无职业者
6、维护公共程序的基本手段是( )。 正确答案:D
A、 法律
B、 道德
C、 风俗
D、 法律、道德、风俗、宗教教规、礼仪等
7、社会公德涵盖了( )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D
A、 人与人
B、 人与社会
C、 人与自然
D、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8、下列哪项不属于治安管理处罚( ) 正确答案:D
A、 警告
B、 罚款
C、 拘留
D、 逮捕
9、公民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助友爱,与人为善。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 ( ) 正确答案:A
A、 团结友善的要求
B、 明礼诚信的要求
C、 勤俭自强的要求
D、 敬业奉献的要求
10、人们在公共的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相互关联的共同活动,被称为( ) 正确答案:D
A、 公共领域
路能走多久,靠的是志向,
山能登多高,靠的是意志。
>> 好家训好家规选登 河南省妇联“好家训好家规”征集活动 好家训好家风格言集锦 家规、家训、家风 春节重温家训,传承好家风 黄祖绪:以书为媒,传承好家训 中国古代经典家规家训 传统家规家训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家庭教育之家规、家训与家风 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家训家规研究 “学家训亮家规,弘扬廉洁新风尚” 中国古代的家训家规家范 河南省“传承好家训 建设好家风”主题人物暨家庭故事推广表彰活动 好“孕”好财路 好蔬菜 好保存 好阅读着好 好年龄 好衣服 好厨具,好惬意 “好领导 好兄长” 好年龄,好衣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好家规好家训选登 好家规好家训选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濮阳
李彦家庭:
路能走多久,靠的是志向,
山能登多高,靠的是意志。
强者越挫越勇,
弱者一败永伤。
胡连民家庭:
尊老爱幼诚实先,知错能改不惧难;
礼貌问好是常态,积极向上为人善;
懂得感恩和尊重,坚守准则和底线;
换位思考去做事,心态平和是关键。 焦作
张卫国家庭:
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
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
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赵国梅家庭:
房子、票子、车子皆身外之物,
莫过分追求;
工作、家庭、事业乃人生之本,
应倍加珍惜。
靳静静家庭:
养亲以得欢心为本,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任军霞家庭:
蒙学即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问。在我国历史上,蒙学一直受到极大重视,历代思想家、学者都提倡要重视蒙学教育,一些大学者常常亲自撰写蒙学教材。秦宰相李斯、晋朝王羲之、南宋王应麟、元代许衡、明朝王守仁等人都写过蒙学教材或蒙学教育方面的文章。流传到现在,许多成为了蒙学经典。诸如:《小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传统蒙学的内容可说是瑕瑜互见、良莠参杂。挖掘、筛选、整理优秀健康的内容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是目标达成的有力保证。为此,我们广泛分析了传统经典蒙学著作,根据中大班幼儿的特点和兴趣需要进行收集、挖掘、筛选、整理工作,具体把握了以下几点。
1. 贴近幼儿现实生活
许多传统蒙学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已不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了,孩子年龄小,生活化的内容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些尊老爱幼、文明交往的道理是亘古不变的,易于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是我们收集的主要对象。
2. 健康且有教育价值
传统的蒙学教材,比如《三字经》是我国知名度极高的经典儿童读物,流传广泛,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这些都成为我们的首选。同时,我们注意内容的健康和有益,去除幼儿难理解的如三纲五常等不太健康的内容,筛选出经典、有价值的内容。
3. 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根据中大班幼儿的接受水平,我们主要采用的教材是《三字经》《弟子规》和《朱子家训》,《三字经》中部分涉及遵守礼教规范的内容,文字简练,概括性强,句句成韵,通俗易懂。《朱子家训》又名《治家格言》,是一部专门教育人们勤俭治家的格言集,是我国古时的家庭礼教文化精华,使人通人事、明事理。《弟子规》里面的内容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例如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孝顺父母的人、有礼貌的人。这些优秀的蒙学教材,为我们开展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有效整合礼仪教学内容
我们在挖掘、筛选、整理优秀健康的内容的基础上,把传统蒙学经典与现实的教学要求进行了有机的对比整合,将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作以下细分(见P52表)。
三、 在“润物细无声”的礼仪教育中巩固孩子的礼仪行为
根据选择的内容,我们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整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润物细无声”中凸现形式的多样性,培养与巩固幼儿的礼仪行为。
1. 丰富幼儿礼仪认知
我们在每周三下午安排专门的礼仪学习时间,教师选择《三字经》《朱子家训》《弟子规》中的相关词句,把它们编成故事、儿歌,结合图片讲解、多媒体动画等方法让幼儿理解原文,在熟悉、吟诵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并把图片、原文、译文和幼儿的图文诠释整理后布置在班级环境中,比如学习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后,幼儿结合实际提出了许多孝敬父母、谦让同伴的做法,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展示。这样布置环境除了让幼儿重温经典礼仪,更是用视觉暗示法提醒幼儿时时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孩子,从而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
2. 培养幼儿礼仪情操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为了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礼仪”的意义,培养礼仪情操,从小学做文明人,我们十分注重创设文明礼仪的氛围。因此,我们也十分留意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首先以身作则,穿着打扮整洁大方,言谈举止为人师表。具体比如早上能热情地向幼儿及家长问好,能和颜悦色地和幼儿交谈,哪怕是批评,也不说过头的不尊重幼儿的话,教师之间的交往有礼有节、融洽文明等等,用自己的言行向幼儿传递文明的气息。我们还通过在班上评选文明之星、礼仪使者,为幼儿树立文明礼貌的行为榜样,培养幼儿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发挥评比活动的激励作用,形成人人争当文明之星、礼仪使者的班级氛围。
3. 巩固幼儿礼仪行为
幼儿的礼仪培养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必须渗透在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持之以恒,保持一贯。早上入园,教师主动向幼儿问好,提醒幼儿恭恭敬敬的回礼;晨间活动,要求幼儿不争抢器具,玩好后放回原处;做操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本领时,认真倾听,大胆发言;区域活动时,学会与同伴合作分享材料和经验;在游戏活动中,也抓住教育契机灵活指导,比如上小吃店吃点心,怎样有礼貌地与对方交谈,怎样坐怎样吃,到小伙伴家做客应该怎样?等等。通过角色扮演,幼儿更自觉地掌握正确的礼节礼仪。
4. 增加幼儿礼仪体验
我们把礼仪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每个主题活动中,比如在“粮食”主题中,学习餐桌礼仪,教育幼儿不浪费粮食;“保护自己”主题中,学习保护嗓子,不大喊大叫,保护肠胃,不暴饮暴食;“各种各样的标志”主题中,让幼儿设计静标志、行为警示标志,在幼儿园的走廊上张贴文明标志,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标志在社会规范中的作用;在棋类活动时,渗透“观棋不语”“落子无悔”的礼仪教育等……融合在主题活动中的礼仪教育自然、生成性强,符合幼儿当前的兴趣点,增加了幼儿的礼仪体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5. 内化幼儿礼仪品质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这小小的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都夸他是个孝顺的孩子。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这小小的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都夸他是个孝顺的孩子。
教育习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经历中,对社会的理解中捕捉到的对教育的认识。什么是教育习俗,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从概念的渊源来看显然是从民俗学衍生而来,民俗学的专有名称最早出现在英国,原名为folklo,民俗(folklore)最早是指“民间传说”,后其内涵不断外延扩展,现包括很多历史遗留物。我国在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发刊词》中第一次运用“民俗学”一词,其实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已使用了“民俗”一词,如在《礼•缁衣》中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之句,指民间习俗的概念,此外在《史记•孙叔熬传》、《汗书•董仲书传》、《韩非子•解老》等书籍中也出现了“民俗”字样。在我国所谓民俗是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风俗、仪式、习惯、信仰、谚语、故事、艺术等的集合体。我国学者石中英认为:教育习俗是指由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谚语、故事、诗歌、仪式等的集合体,是延绵不绝的民间教育智慧,是鲜活的教育文化遗留物。它专门涉及民间教育事项,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等[1]。可见教育习俗是人类生活中看似松散却培养着人们基本的教育信念,告诉人民基本的教育方法,使人类的教育活动变得简单、清晰,使日常教育生活成为可能的人类教育经验的结晶,是一个文化集合体。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影响个体行为内在的、深刻的东西是教育习俗,而不是教育的理念。这些隐性东西的存在,往往真正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这些习俗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形成的。因为人随时随地都处在一个文化环境之中,扮演着满足周围人期待,自身角色认知和各种规范的言行,由此传递着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教育习俗也正是如此存续和承继到现在的。
二、当今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1.做人教育缺失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家长都具有“望子成龙”之心,但由于对人类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其在教育孩子中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什么是教育的本质这一看似“老生常谈”但又不能避开的一个现实而严肃的话题。古今中外对这一话题的陈述不仅仅停留在对事实的展现与陈述上,更多地是包含着对其深刻内涵的价值判断与思考。因此在延续人类生命的历程中祖祖辈辈不能或缺的各色各样的家庭教育应运而生。当今现实中也不难发现有些家长为孩子的未来制定目标,甚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只管好好读书,其他的都可放弃;有些父母替代子女做学习以外所有的事情;有些家长把孩子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夸大,用过激的语言来刺激孩子,过度的爱使孩子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压力,从而出现了“恨铁不成钢”、“急功近利”、“极端的期望”、“孩子反叛”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出现家庭教育的矛盾和误区,导致这些孩子对他人漠不关心,不会与人沟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心、同情心,缺乏对他人良好心理品质的欣赏和赞扬,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消沉、退缩,自暴自弃,形成自私、易冲动,好嫉妒、冷漠的个性,甚至采取轻生、自虐、自残的极其偏激和极端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变成只会学习,不会生存的、新型的“边缘人”。这不得不让我们思索和反思。其实发生在我们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教育活动并不都是按照所谓科学的教育理论一步步实现的,更多的是按照看不清,摸不透的理解和观念来进行的,而这正是我们忽视的教育习俗问题。如在一个家庭世代的性别教育往往重复着这样一个模式:“你是女孩子,应该温顺、听话”;“男孩子要勇敢、不怕苦”;这些观念存在于其成长的生存背景之中。生活中诸如“孟母三迁”的故事、“蛇与农夫的故事”等这些充满着生动寓意和教育潜在功能的习俗,不同的人凭借着自己生存文化环境而阐释和解读着,从而勾画出丰富多彩的人生底蕴。人的生存魅力不仅来自于才智,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人格和生活。家庭教育中应该通过诗歌、谚语、格言、神话等文化集合体,来传承人生路途中如何克服和战胜困难与挫折,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塑造做人的性情和道德,从而锻炼生存适应能力,为民族与社会发展带来光明和希望。
2.生存教育忽视
一个人的生存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更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心理适应水平。家庭作为个体生存最长久的场所,从小培养良好的生存技能和适应教育非常重要。在历史上成功的教育习俗不断扮演着特殊“教育者”的角色,在社会群体中形成了一种朴素而难以更改的教育信念,在家庭教育中也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小红帽》等著名童话故事人人熟悉,代代相传。现实生活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民间道德思想影响着社会的舆论和压力,使教育习俗更具有社会性、自觉性和地域性。令人痛心的是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这些教育习俗的功能逐渐弱化,出现了听故事不懂得其教育含义的后果,没有真正发挥出教育习俗的功能。熟知《孔融让梨》故事的儿童,在现实中并不懂得尊重父母。我们常常发现小学生不会系鞋带,中学生不会洗衣做饭,大学生还需要父母陪读才能完成学业的“中国特色”现象。多少次我国与国外儿童的假期生活体验较量中,我国孩子表现出惊人的低生存能力,使人们困惑和感叹。教育脱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只关注学生对知识和科学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难以体现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忽视了实际生存教育。联合国制订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开展各种娱乐与游戏活动,通过我们身边的教育习俗,结合社会、学校等机构来挖掘和积极渗透各种生存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良好个性,获得能力发展。
3.家庭角色错位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习俗的意义更多在于潜移默化,而且还附加了原先经验形成的束缚。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儿童不同的个性本身代表着不同家庭教育的痕迹与结果。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维系着尊老爱幼的家庭传统,具有正确的家庭角色和地位,反之,父母无条件地为子女服务或者家长专横造成子女胆小怕事等家庭环境,反映了父母与子女地位的错位现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特殊家庭暴力投诉案件呈增加的趋势。即青少年受暴力游戏、黑帮电影等不良影响,一旦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时,对身边的父母或长辈发泄情绪,进行施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家长对独生子女唯命是从,过分溺爱,导致儿童严重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感,失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其实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诸如《孔融让梨》、《龟兔赛跑》、《夜郎自大》等从古至今承继下来的民间教育习俗,早已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只是被很多家长忽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就缺少了家长关注积极健康的教育习俗素材并加以示范和运用,不能正确定位家庭角色和地位,而出现了“子女左右父母”或“父母包办子女一切”的不良现象。家长和子女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要多和孩子平等交流,倾听他们的真心话,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感受,充当既是家长又是朋友的角色。子女要懂得尊敬和孝敬父母,不能做到“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只有建立温馨、和谐、健康、幸福的家庭环境,才能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三、解决的几点建议
1.积极挖掘生活中良好的教育素材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在行为方面表现出的所谓“差生”,很多都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而导致的,而这种失败往往是家长的“双重标准”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教育素材需要我们的家长去挖掘和利用,而且家长的表率和以身作则更为重要。如待人礼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表里如一,不能说谎等家长的示范作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记忆里。例如不少家长往往忽视如何管理孩子的压岁钱问题,其实这本身是渗透如何理财的非常好的生活素材,如果压岁钱数额较大,鼓励孩子适当储蓄外,也可用压岁钱购买邮票、纪念币甚至字画等兼具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的物品,这样不但能培养儿童对人文艺术的良好兴趣,还知道理财的艰难与风险,懂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再如通过《灰姑娘》、《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小红帽》、《渔夫与金鱼》等童话故事,积极渗透如何做人,做好事,好人有好报等道理,培养儿童积极的心理品质。
2.培养爱心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会有缺乏爱心的行为表现,这并不是他们的主观动机导致,而是身心发育不完善的原因,但是如果家庭教育中不能及时给予关注,偶发的行为若形成稳固的习惯之后就难以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一旦发现孩子有友善行为,就要及时地赞扬和鼓励孩子,受到鼓励后孩子会容易再次出现类似行为。反之,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闪光点”视而不见,则表现同样行为的频率就会降低。当孩子出现不友好行为的时候,家长要当机立断地予以制止,与孩子讲道理商量解决办法,告诉孩子错误在哪里。因为孩子有自尊心,在批评的同时维护他的自尊心是他健康成长的保证。儿童在社会群体交往中,特别是与同伴交往中,可以得到无拘无束的欢乐,还可以磨练社交能力和独立能力,否则极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产生心理疾病。因此通过交往可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责任心、否定感,通过与大自然的花草、植物、动物和谐相处,来培养和增强孩子的爱心。但在现实中出现有些孩子因把座位让给老人而被父母责骂,想捐款被父母拒绝等令人心痛的现象,这些行为与童话、格言中的深刻寓意背道而驰,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3.积极渗透生存教育
一个人生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生存适应的速度与生活的质量。薄弱、低下的生存能力,很难顺利完成较高水平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积极渗透各种生存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不仅指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和技能技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心理适应能力。所谓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即要具备了解自身特点、学会倾听和表达、认识和调节情绪、理解和支持他人、具有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言行等生存技能。北京师范大学金盛华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孩子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围绕“成人本位”营造的社会而进行的。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孩子充当“学习的工具”,可选择的活动空间却越来越小。因此建议应建立一个“孩子本位”的环境。其实教育习俗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存在于生活周围。正因为如此,20世纪以来睿智的教育家、思想家们呼吁人们把目光和理智的触角伸向似乎被人遗忘的“生活世界”中,启示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充满风采的教育习俗。在家庭教育中挖掘和开发教育习俗的功能,体悟“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通过童谣,诗歌,成语,传说等方式,渗透和传递人类文明与智慧,创造快乐,培养更多的自尊与信心,从而拓展活动空间,为儿童社会生存奠定扎实的基石。
4.塑造健康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圆满人格是品德良好的首要前提。那什么是人格呢?人格就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例如,乐于助人、舍己救人,称为高尚,而损人利己、为害社会,称卑劣;默默奉献、鞠躬尽瘁,评价为崇高,而损公肥私,无利不图,评价为自私,这是当今社会的人格内容之一。作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有责任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圆满人格,在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去传授文化知识,去谈思想进步等等。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在生活中去发现发掘每一个学生人格上的闪光点,去鼓励实践者继续实践,去鞭策未实践者紧紧跟上,大力表扬,广为倡导,激励大家竞相学习。
二、传统美德教育问题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把学生的品德教育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爱国为民
古往今来,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为世人称颂。范仲淹、岳飞、林则徐等古人,至今受到人们称颂,是因为他们具有“爱国为民”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把“先忧后乐”思想作为青少年格言和道德准则,激励学生爱祖国、爱集体、扶贫帮困、为人民利益奋斗的精神动力。
2.仁爱孝悌
“仁爱孝悌”是我国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在家庭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父母,对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呢?因此,我们要以此来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3.文明礼貌
“与人为善”、“平易近人”等近语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曾子杀彘”、“让枣推梨”等典故,说明了长幼、夫妻、父子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等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
4.立志成才
古人非常重视立志成才,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如“磨杵成针”、“悬梁刺股”等故事,表现了古人有一股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对教育中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三、功能和效果问题
当代职校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搞好德育工作,就应该创设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有效方法。从本人多年教育工作经验中,自己深刻体会到,对中学生加强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前贫困山区职校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本人认为,应特别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一、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广大中学生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保证经济建设始终围绕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另外,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也要求人们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在行动上要维护集体利益,爱护公公财产,在处理公私矛盾时,要先公后私、大公无私。这样才符合公有制的要求,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教育涉及全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通过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从而自觉地热爱祖国,并激发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精神。
二、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
改革开发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学生的消费档次也越来越高。有些中学生在生活中崇洋消费、盲目攀比,且越演越烈。有的认为,过去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的学生出手大方,不考虑自己家庭的实际消费能力,还养成了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赌博、吸烟、酗酒、吸毒等,甚至会导致敲诈勒索、偷窃的犯罪行为。
其次,我们今天教育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合理消费,更不是让学生吃粗茶淡饭,穿打补丁衣服,过“守财奴”式的生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实际上是对资源的爱惜和劳动成果的珍重,在一些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同样是大力提倡的。目前,我国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人们去消费。但关键在于我们不能不顾基本国情或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盲目进行不合理的消费。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引导学生克服自身不良消费习惯。应该去做社会调查,写写小论文,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理解这种精神的价值所在。同时也可以结合思想政治课本中的理论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对自己的消费观点进行重新认识。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和调动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法结合下,让每个学生彻底明白,为了在21世界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我们这一代以至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特别是当代中学生,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有雄心壮志,今后就难以有所作为。
三、加强渗透社会公德教育
从当前职校生的成长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些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非常淡薄,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甚至抢劫。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该遵守什么样的社会公德,该履行什么样的社会义务,缺少对社会公德的正确认识。搞好社会公德教育仅仅依靠课本是不够的,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防止简单粗暴、教味过重,要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贯彻落实《中学生行为规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其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也是我国千百年来普遍推崇的传统美德,对现代的中学生来说,独生子女较多,父母的娇惯和溺爱是习以为常的事。现代家庭“民主”意识也增强了,父母的教导更容易被学生忽视。因此,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要让学生接受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尊重父母的意见。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要承担一定家务劳动,要在生活和心理上协助家长,理解体谅家长,能为父母分忧解难。真正体现尊老爱幼,尊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另外,还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中学生社会公德潜在的、非强制的、持久的作用,这也是重要的德育方法。教育人需要一种精神氛围,以使人维持一种高尚的情绪状态。我们可以通过伟人肖像、名人格言、各种仪式,用学校的优良环境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增强学生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等品质,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
四、加强中学生法制观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5-0012-02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做人的本分。然而,感恩之心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为此,我们根据小学身心发展特点,以“在活动中感悟,在发展中生活”为原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人人都受父母的呵护,师长的指导,仰承天地甘露之恩。“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我们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然而,现在大多数独生子女承受着来自父母、师长、亲朋、社会如山似海的厚爱,但他们往往不屑感受,更谈不上回报。孩子们不知道感恩,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学校教育存在盲点,忽视了对孩子们的情感教育。因此,我们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悟母爱,从心灵唤起;第二阶段是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第三阶段是学会感恩,从身边做起。活动评选出100名“小孝星”、100名“好公民”和100名“好学生”。
第一阶段:感悟母爱,从心灵唤起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正是无私奉献的母爱教会我们用心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世界,可很多时候我们并未感悟到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从来都以为那些都是自然的,都是我们天经地义该享受的,所以不曾发现。因此,我们启动了“感悟母爱”的德育活动,从二年级的“夸夸我的好妈妈”讲故事比赛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在比赛日,校园里荡漾着《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等歌声,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及其家长聚集在操场,观看小选手“夸夸我的好妈妈”讲故事比赛。小选手们声情并茂的演讲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妈妈们的动人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真的懂事了,个个热泪盈眶。家长代表也发了言,说出了对孩子的期望。这次活动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好评。
接着,我们在三年级开展“爱心日记”活动,让学生把妈妈每天为自己做的事记录下来;在四、五年级开展制作歌颂母亲的手抄报活动,摘录歌颂母亲的格言、诗篇和感人故事;在六年级举办“我的父亲母亲”作文竞赛活动。
“感悟母爱”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母亲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艰辛,了解母亲的无私、母爱的伟大,体验了爱的情感,懂得了爱的责任,学会了爱的奉献,自觉地用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
第二阶段: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将来又怎么可能爱事业、爱国家?所以感恩教育应从孝敬父母开始。
孝敬父母并不是为父母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做起。首先,我们在各班召开了“孝敬父母”的主题班会,并开展“在家做个好孩子”活动,制订“好孩子行为自律表”,由家长参与评价,学校定期检查,最后评出“小孝星”。
“好孩子”活动让孩子们孝敬父母,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很多家长欣喜地说:我的孩子懂事了,勤快了,变得会体贴人了。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孝敬教育“四个一”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让父母轻松愉悦;自己动手做一件小礼物送给父母,让父母感到幸福;当一天妈妈,体验妈妈的辛劳;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增加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
第三阶段:学会感恩,从身边做起
我们不但要感恩养育我们的父母,而且要感恩教给我们知识的老师,感恩帮助、关心和爱护我们的所有人,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感恩大自然……只有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我们才能学会感恩。
在“教师节”我们举办“我为老师献礼”活动,开展“在校做个好学生”活动(形式同“在家做个好孩子”活动),让学生懂得尊敬师长;开展“当个小小好公民”活动,让学生懂得尊老爱幼,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和残疾人,乘车主动购票、让座等;开展“评选环保小卫士”活动,让学生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举办“爱我中华”读书活动,让学生懂得热爱祖国……
感恩,让学生懂得了孝敬父母;
感恩,让学生懂得了尊敬师长;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相应的主题,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而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它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结合《德育》读本和《成长册》,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现象,开展主题班会。如,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举行“我为班级添颗星”、“集体因我而精彩”等活动;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转化后进生,设计“超了你”“我能行”、“学习方法交流”“手拉手,结对子”等活动;初三学生面临升学与毕业的双重压力而陷入困境,精心组织“天生我才必有用”等活动,适时解决了其思想问题;为向贫困学生和灾区人民捐款,开展“献爱心”活动。这种活动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塑造了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锻炼了学生表达、组织、思维、创新等多种能力。
二、学科活动
学科教学不仅承载着各种知识的传授,而且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因此,科任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挖掘寓德基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如语文学科紧扣课本,编演《愚公移山》、《扁鹊见蔡桓公》等课本剧和开展“追思孔子”、“走进名著”、“与鲁迅对话”、“我的格言”、“我眼中的孔乙己”等活动,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弘扬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历史学科则通过“走访秦始皇”、“我国古明知多少”等活动,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地理学科开展“我国‘地大物博’的背后”、“地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唤起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科活动不仅是知识的延伸和应用,而且更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形成了“科科育德”、“人人有德”的喜人局面,成为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三、团队活动
共青团、学生会、文学社等团队,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确立主题,开展活动,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又一条可行之路。如校团委利用“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组织“火红的五月”红色歌曲歌唱赛、“庆国庆、颂祖国”文艺汇演,利用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系列演讲活动等,学生会则组织“绿色卫士”植树护树活动、“展示风采”特长比赛、各种棋类球类比赛等;文学社通过组织“走进名著”读书活动、“小作家”征文比赛、“采访园丁”等活动。这些团队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大胆表现自己,张扬个性,发现、认识自我价值,品尝到成功的乐趣,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以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专题教育活动
专题教育活动是学校组织或聘请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专业人员就学生的思想、纪律、学习、生活等某一方面的普遍情况或当前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集中的教育和引导活动。如观看“破除迷信,拒绝”专题影片,举行“预防非典,保护健康”知识竞赛,邀请乡派出所人员举办“法,就在我们身边”法制教育讲座等等,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真善美的重要和假恶丑的危害,学会了明辨是非、本分做人,唤起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家校合作活动
学校固然是育人的主要场所,但是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参与和支持,是万万不行的。因为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教师是无法知晓的,所以家校合作,互相沟通,共同教育学生,成为必然。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家长溺爱孩子现象尤为严重,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好吃懒做,思想涣散。为此,举行“做回当家人”、“百善孝为先”等活动,让学生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做饭、洗脚、洗衣服等,使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开展“为了孩子的明天”、“溺爱不是爱”等家校合作活动,既帮助家长澄清了思想认识,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