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华为企业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用地现状条件分析
2.1优势条件。2.1.1区位条件较好:新兴工业园四方塘片区二区用地紧邻柳州市区,与柳州主城区以柳石路相连,交通方便快捷,直线距离至市中心15.9公里;该区交通优势明显,西侧有柳南高速公路、东侧有209国道等联系柳州与其他各市县的区际交通干线,北侧距广西乃至南部区域的铁路枢纽地———柳州火车站仅16公里;西侧距柳州飞机场仅3.78公里,可依托机场区,发展形成航空相关产业园;东侧直线距离7.38公里有柳江,直通广州、港澳,随着红花水电站的修建运行,柳江流域枯水期亦可通行船只;总体而言,区位条件优势突出,集水、陆、空交通优势于一体,内有依托,外可扩展,是一处难得的城市发展区域,十分有利于该区吸纳外来经济的辐射。2.1.2自然、用地条件适宜:该区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位置,柳江下游,从大气及水体的环境角度分析,对柳州市区都不构成大的影响,适宜一、二类工业布局。该区现状用地以甘蔗地、缓坡地为主,且地质条件较好,适合各类工程建设并易于开发。2.1.3开发共识强:广西省农垦集团及柳江县政府较为重视该区的建设发展,具有坚定办好该区的共识和决心,并为此做出了组织落实和前期资金落实。2.1.4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品牌:柳州市汽车工业和工程机械、通用机械等机械工业及品牌在全国有一定市场和知名度,具有发展汽车零配件相关企业的经济环境。2.2劣势条件。2.2.1政策驱动减弱:作为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区相对而言,起步较晚,已经不可能具备我国发达地区的先建开发区的主要政策优惠以“赚取差价”来吸引投资和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尽管还有国家西部地区优惠政策)。2.2.2经验不足:农垦集团及柳江县政府创立同类大型工业园区经验较少、建设和管理该规模工业园区的所需经验不足。2.2.3招商引资的软、硬件环境需要改善: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有待改善,政府招商引资的力度仍需加强;柳州市高等教育资源缺乏,教育研发力量相对比较薄弱。2.2.4面临周边区域快速发展、尤其是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挑战。2.2.5基础设施投入较大:新区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基本上是空白,再加上现状范围内地形条件相对复杂,因此,工业园区的各项市政基础设施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2.2.6高速路阻隔:因高速公路对地块与市区用地的切割,各类建设必将受其影响。2.2.7飞机场限制影响:飞机场飞行限高平面影响区域内的建设高度。
3规划原则
3.1坚持“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原则。3.2根据柳州市新兴工业园发展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与布局结构,进一步细化该区用地分类,并结合建设用地指标核算和城市现状发展需求,调整部分用地性质和布局。3.3以有利于开发与实施,方便管理与操作为目标,将整个地块分期建设,确定各地块的规模,并依据有关规定确定地块的各项开发控制指标。3.4根据上位规划用地布局结构和道路交通条件,确定并完善相应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配建项目和规模。3.5以创造良好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和城市景观为目的,结合开发效益,确定建筑物控制高度。控制城市绿地、公共空间,提高绿地率,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构成完整的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系统。3.6根据道路交通要求确定地块机动车出入口方位,依据地块的性质和开发强度配建停车位。3.7根据开发建设项目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制定地块适建。性控制规定,使规划更具弹性;确定不同地块和分区的开发建设时序。
4总体构思
小微企业一般资金紧张,发展不稳定,企业经营方向及规模随市场的变化较大。本创业基地定位为“小、精、灵”,规划设计围“小、精、灵”这设计思路来设计。小:以规模小,小尺度的厂房为主。精:经济适用,细致周到,投资小,但规划标准要求高,建筑密度大,进深小、采光好,装饰标准不高,平面统一,细部设计细微。灵:建筑及空间布置灵活,可分可合,道路及配套依使用要求不求都是高标准,而是该高则高,可低就低,减少前期投入及今后的使用成本,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平面布置功能分区明确,规划整齐,交通流畅,与周边道路衔接合理,方便,尽可能的避免干扰,较好地利用城市配套绿地改善办公生活区的环境质量,厂区的停车分散布置,不搞大规模集中布置,贴近用户,贴近需求。小型厂房成对布置,中间只设满足消防及采光要求的4米消防通道,可分开经营又为企业生长合并加大规模做伏笔。建筑的外观简洁、统一,外观服从功能及使用要求,各功能的建筑虽造型不同,但有统一延续的建筑语音,建筑色彩以浅色为主,辅助以其他的颜色搭配,取得较好的效果。
5空间组织和设计特点
根据项目规划文件,本项目场地出入口设在西面及南面及东面新安中路,西面设四个出入口,东面设两个出入口。南面设一个主出入口。整个项目配套设施集中布置在场地的东南角。园区总配电房设置在厂房中部5#楼一层。场地内设环形道路,交通便利。场地沿四周及中间建筑之间设停车场,满足员工停车及货车临时停放,场地内主要道路宽度为8m,消防通道为4m。建筑主要采用南北朝向,通风采光良好。建筑立面设计以现代工业为主导思想,采用现代风格,体现当代厂房建筑机勃勃的气息。建筑采用浅灰色调,同时配以深调加以点缀。外墙材料采用涂料及外墙砖搭配。创业基地规划鸟瞰图如下。
6景观特色要求
6.1整个厂区的绿化造景设计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以生态为特色,生物多样性为特色,充分尊重功能需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文化内涵;追求绿地的景观效益,最终形成季相分明、个体优美、群体宏伟的现代厂区景观效果。6.2绿化景观考虑一定的层次,并采用复合混交林的绿化方式,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和叶面指数。在空间竖向上求得景观的平衡和增加植物的层次美和景观展示条件。6.3植物配置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意境上的独特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地方性。选用多种乔木,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达到降噪降尘的作用。6.4充分运用垂直绿化等形式,增加绿化的景观效果,美化厂区环境。7结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标准厂房项目的特点为“小、精、灵”,本次规划设计坚持“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原则,对项目场地规划进行了总体构思,构建了设计框架。
作者:莫金儒 单位:广东建筑艺术设计院有限公司柳州分公司
在上个世纪中期,企业文化和现在的企业文化很有不同,主要的形式是通过经营者的主观意愿来展现的,指的是一种与企业有关的教育和氛围。而在当今,企业文化则主要是在企业管理者或在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下而产生的一种一种适合良好工作的氛围或环境,至此,这也就是现在意义上的企业文化了。
既然有管理者和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或建立,那么就可见,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虽然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硬件管理方式不同,但它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就通过分析企业文化的特征、内涵以及相关功能,更进一步的说明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有关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简而言之,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的主体意识的基础上,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为最终目标的一种萦绕于企业各个环节的文化形态的集合。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并不是企业中的某个领导或企业人员思想的集合,更多的,是指一个具有共同目标、共同价值意识体现。从另一角的,从另一个层面讲,企业文化指的就是指企业管理方面的文化,但是,却也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文化。主要特点是它具有自己的群体意识和奋斗目标,当然了,它也是一种经济文化,因为它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简单的说,是与企业共存亡的,如果企业离开经济活动必将倒闭,那么,企业的倒闭将势必导致的是企业文化的丢失。
企业文化的广义内容有三个方面:(1)一般企业文化,即可见的企业文化,一般指企业的物质基础。(2)简单的企业文化,即企业的管理制度,主要是对企业成员建立的准则一般表现在企业的规章制度、特殊风俗、组织机构及内外人际交往等方面。(3)复杂的企业文化,即精神层的企业文化,一般指企业员工的理念,其理念也一般渗透于企业职工内心的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意识形态,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具有牢固基础,是很难改变的,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经营思想及精神风貌等。
二、有关企业文化的功能
1.品牌功能
品牌功能是指产品或服务同竞争者区别开来的名称、名词、标记、符号、设计和这些要素的组合,以及在这些要素组合中沉积的文化特质和该产品或服务在经营活动中的一切文化现象,同时包括这些文化特质和现象背后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和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企业的形象,也是企业经济实力的一种另一类体现。
2.凝聚功能
简单的说,当某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一致认可后,以此作为基础就会形成一种粘合力,这种力能把各个方面的成员聚合在一起,而这中聚合力,即,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并且,还会吸引更多有志之士的加入,壮大企业,也壮大企业的发展。
3.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可以化无形为有型,并可以把其作为激发员工的一个目标。简单的说,企业文化可以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从而激发员工不断争取,不断努力的精神效应。主要利用的是员工的归属感,自豪感,自尊感,成就感。
4.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能够在员工的思想、心理乃至行为上产生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力,这样有利于在整个企业当中起到一种良好的约束规范作用,作为一种软约束与常规的制度约束相比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在文化风尚、文化习俗、社会舆论、企业文化氛围灯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个体行为压力与动力,从而起到良好的自我控制的作用。
5.辐射功能
若是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企业文化模式,不仅能够在企业内部影响到员工的个人行为,还会在各种渠道的辐射作用之下,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利于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6.向导功能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一旦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企业文化,就相当于其已经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特有的规范标准与价值系统,当企业当中的某一个成员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与企业文化相背离,那么企业文化就会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将其引导至标准规范上来。
三、企业文化的个性特征
在实际应用当中,有时也会用特征文化来称呼企业文化,这主要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其企业环境、经营者的风格、产品、客户群体、企业精神等都具有个性化特征,企业文化也一样,正是因为具备这些特征性的特点,才使得企业文化具备上各项功能。
1.“人企合一”的价值观
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在企业文化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确立出正确的价值观,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企业文化构建工作中,企业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例如:可以通过选出企业当中已经出现的典型人物代表,将企业的价值观予以人格化处理,并给予典型代表人物供应表彰与奖励,这样就能够促使其他员工感受到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形成“企人合一”的概念。
2.独具一格的企业精神
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之外,形成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可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所在,其是企业当广大员工的共同意志追求,也是企业良好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持。
3.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品格
企业经营者在企业整体发展当中所占据的地位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其自身的品格自然会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非常显著的,那么一个优秀的企业经营者不仅仅具备良好的商业信息捕捉能力要决策能力,还需要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严密的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个人品格,这样才有利于其站在更高角度来认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价值,从而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促使企业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4.不可模仿性
每个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实际情况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形成各不相同的企业文化,但是很多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一味的模仿其他企业已经形成的优秀企业文化,对于自身情况的差异性没有充分考虑,实际上,若是一味的照搬照抄企业的企业文化,即便是再优秀的企业文化,若是不能与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就很难将企业文化的实际作用予以充分发挥,甚至适得其反,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说,企业文化是具有不可复制特点,的需要企I自身逐渐形成的。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要想取得良好发展,促进自身竞争力生产水平的有效提升,就需要不断改进企业当前管理模式,认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及发展工作中的重大意义。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在企业整体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要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企业,在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渗透企业文化建设,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要管理一体的优势互补的企业管理制度,这对于企业的良好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主要针对此予以了简单分析,以实际的企业文化建设及应用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淑云,刘扬林.浅析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J].企业技术开发,2006,02:36-38.
一、前言
设备规划是企业整个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以良好的设备效率和投资效果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随着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只有那些出色地执行设备管理方法的公司,才会取得卓越成绩,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设备规划的内容
企业设备规划是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规划主要包括企业设备更新规划、企业设备现代化改造规划、企业新增设备规划。企业设备更新计划是指用优质、高效、低耗、功能好的新型设备更换旧设备的规划。企业设备现代化改造规划是指用现代化技术成果改变现有设备的部分结构,给旧设备装上新部件、新装置、新附件,改善现有设备的技术性能,使其达到或局部达到新型设备的水平。这种方法投资较少、针对性强、见效快。新增设备规划,是为满足生产发展需要,在考虑了提高现有设备利用率,设备更新和改造等措施后还需增加设备的计划。
三、设备规划的制定
1.编制设备规划的依据
编制设备规划的主要依据有:生产经营发展的要求;设备的技术状况;国家政策(节能、节材)的要求;国家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国内外新型设备发展和科技信息;可筹集用于设备投资的资金。
2.设备规划的编制程序
设备规划就是按上述依据,通过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来确定设备改造、更新和新增规划的项目及进度计划。设备规划的编制,应在厂级领导的领导下,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自上而下的进行编制,编制程序如下:
首先,由设备使用部门、工艺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经营发展规划的要求,提出设备规划的项目申请表。对设备规划项目必须进行初步的经济分析,从几个可行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
其次,由规划部门汇总各部门的项目申请表。进行综合平衡,提出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设备规划草案,送交计划、设计、工业、质量、设备、环保、财务、劳动教育、生产等部门会审。
最后,由规划部门根据会审意见修改规划草案,编制设备规划,经主管副厂长或总工程师审查后报厂长批准。
四、设备运行管理
1.设备资产管理
设备资产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生产的技术物质基础。设备在购进后,财务部就将设备纳入企业的固定资产。要做好设备资产管理,需要包括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等各个部门的同心协力和互相配合。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资产的验收、编号、维修、改造、移装、调拨、出租、清查盘点、报废、清理、更新等管理工作;使用单位负责设备资产的正确使用、妥善保管和精心维护,并对其保持完好和有效利用直接负责;财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和相应的凭证审查手续,并协助各部门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和评估工作。设备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设备的分类与资产编号、重点设备的划分与管理、设备资产管理基础资料的管理、设备资产变动的管理、设备的库存管理、设备资产的评估。
2.设备的磨损
设备在使用和闲置过程中,会发生两种形式的磨损:一种是有形磨损,亦称物质磨损或物质损耗;一种是无形磨损,亦称精神磨损或经济磨损。
这两种磨损都会造成经济损失。为了减少设备磨损和在设备磨损后及时进行补偿,就必须弄清产生磨损的原因和磨损规律,根据设备不同的磨损形式,采取不同的措施和补偿磨损的形式,提高设备的可利用率。
3.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从设备的有形磨损及其发生规律可知,正常磨损期越长,说明零部件的使用寿命长,就可以减少更换或修复的次数和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的可利用率。为了使设备得到合理使用,必须从企业产品的工艺特点和实际需要配备设备出发,使设备的布局合理、协调;依据各类设备的性能、承荷能力及技术特性,进行生产安排工作。此外,必须为设备配备合格的操作者:制定设备使用和维护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客观环境包括必要的防护措施和防潮、防腐、防尘措施等必须能够保证设备充分发挥效能。在设备的使用管理方面,依据以上基本条件,对设备使用的全过程(懂安装调试合格进入正常使用直到设备退出生产)的组织、管理、监督以及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使设备能够减少磨损,保持其应有的精度和性能,并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4.设备的维修
维修管理是组织各种维修资源,例如,人工、材料、工具,以及通过运用不同技术所得到的信息,维持设备运行在一个可接受的标准上维修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决策维修工作的内容和频度,以达到减少修复过程中内在不确定性。维修管理因其技术性和对生产及产品成本的巨大影响,同时,维修前的备件工作也极大的影响着维修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因此设备维修是企业保证企业正常运行获取利润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五、GPMS系统
1.GPMS系统介绍超级秘书网
在完成设备预防保养文件的改善,使设备的预防保养更详细,更规范后,工厂的预防保养已基本上走向合理,在执行过程中,仍发现存在问题。
改进前保养模式由于生产设备的机械保养由生产部完成,导致保养计划、工作单、保养程序都是分散管理。手工操作居多,难以控制整个公司的预防保养过程因此,工程部,质量部,生产部,信息技术部组成一个团队,将共同开发公司的预防保养系统,命名为GPMS系统,根据某制药公司的实际情况,将预防保养的管理从手工化向电子化过渡。
GMPS流程的特点有可以集中管理保养计划、工作单、保养程序,系统操作居多,容易控制整个公司的预防保养过程。
2.新开发系统提出的要求
新开发系要求能根据设备的信息,预防保养的信息,自动的建立预防保养的计划,并按月/按设备打印报表;管理员按月发放预防保养工作单;工作单随相应的标准预防保养程序一起被打印;保养人员按工作单及标准预防保养程序进行保养;并填写工作单上的内容;完成工作单后,将相应的信息输入GPMS;通知GPMS,该项工作完成;管理人员可查看保养工作完成的状况。
3.GMPS系统的计算机验证
(1)计算机验证的范围
规定出台以前的设备不需要计算机验证;不可以编程或构架的计算机化系统不需要计算机验证;如果装置或设备收集法规所需要的电子数据但并不储存这些数据不需要计算机验证;当计算机化装置或设备储存电子数据并可以对电子数据进行管理或更改,应需要计算机验证;当计算机化装置或设备属于“重要信息系统”如批记录时需要计算机验证;和GMP相关的重要部分并由高集成的计算机系统来控制的装置或设备需要计算机验证,如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
事业单位是为了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的健康运转,以公共服务为事业内容,以财政资金为主要经费来源,承担一定社会责任且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和机构。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性、财政拨款性、非营利性是其区别于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企业单位的最主要特点。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是指在我国类型众多事业单位中,改变以往资金需求完全由财政资金保障、人员性质为事业编制、基本不参与市场竞争、单位工作效率低下等状况,让事业单位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自负盈亏,实行员工聘任制,企业绩效化管理,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使事业单位“活”起来。
2.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基础是单位在进行日常会计核算时所采用的计量基础,是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核算基础按照损益确认的期间与资金收付的关系分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是指凡是应当本期负担的开支,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予以确认,而不管资金有没有支付;凡是在当期实现的收入,不管资金在当期有没有收到,均确认为当期的收入。权责发生更利于清晰的反映出本期实际的经营成果,多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性单位。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是指不管是不是本期应该负担的费用或者确认的收入,凡是在本期支付的资金,均作为本期的费用,凡是在本期收到的资金,均作为本期的收入予以确认。收付实现制更多地关注资金流的收付和使用,多用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行政事业性单位。
二、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基础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一个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体制,相应的,事业单位虽然大部分都具备一定的社会公益性,但性质并不完全相同,既有履行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又有社会服务性质的事业单位,还有企业运营性质的盈利性事业单位,有的事业单位甚至包含了多种性质的机构同时运转。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必然对会计核算基础产生了不同的需求。
1.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现状
会计核算的基础决定了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财务信息质量和要求,对于满足财务信息相关使用者的需求意义重大。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单位的管理人员、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需要。由于事业单位大部分都不同程度的承担着社会公益性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在资金渠道上多以财政资金保障为主,并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我国2007年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新会计准则精神的指导下,2012年我国又重新修订了会计制度,废止了九七年使用至今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的核算制度将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搬上了历史的舞台。诚然,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有其天然的优势,它核算简便,以资金流作为单位核算的依据,对监督单位资金的使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同时也不得不看到,收付实现制在评价单位经营绩效、控制财务风险、提供更准确的财务信息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事业单位必须主动地探索适合的会计核算基础。
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目标与会计核算基础不匹配
时代造就经济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数十年历程中,事业单位一直作为政府机构的辅助帮手,支撑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运转。为此,事业单位的职能主要定位于协助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自然就以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主管部门反映完成事业任务所需预算资金的来龙去脉为主。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由保障型目标向服务型目标的转变,以往单纯地完成事业任务、使用好财政资金的运转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事业单位正在深化企业化改革,以市场来决定事业单位的去留。面临着新的形势,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已经转变为优化事业服务、强化事业效果、参与市场竞争,不再依赖财政拨款的“吃皇粮”模式,而是自食其力、自负盈亏,以市场来决定事业单位的优胜略汰。事业单位在这种新的职能定位下,会计核算的目标也由简单的反映预算资金的收支使用变成准确的提供反映事业单位事业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单位财务状况。在这种会计目标下,显然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需要,深度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已经是大势所趋。
(2)会计核算要素需求与会计核算基础不协调
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背景下,会计核算要求事业单位要及时、完整、准确的提供出反映事业单位期间事业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的数据。然而,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下,会计要素使用需求满足不了核算的目标。对于资产类要素,例如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在收付实现制法下,固定资产将会在购买当期一次性的予以确认支出,对当期的经费支出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固定资产毕竟是使用寿命很长的会计要素内容,在使用的各个期间都在产生效益,如不能合理的摊销成本、确认收益,则不能准确的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满足不了会计信息的要求。对于负债类要素,例如银行借款的利息,由于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下,利息是在实际支付期予以确认的。但是,如果利息的支付并不是按期支付,而是一次还本支付或者延期支付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借款使用期间并不负担利息费用,而利息费用过多的集中在某一期间的现象,由其是当大量借款用于在建工程项目时,导致银行借款利息无法计入在建固定资产的成本,虚减了单位资产,造成单位财务状况核算的不准确。对于收支类要素,例如投资取得的收入,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下,只有当收到被投资单位分来的收益时才予以确认,而不管分来的收益是属于哪个投资期间产生的。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可能明明当期投资亏损严重,却因为被投资单位分来了之前的投资收益而计入本期的损益,造成了单位收支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可见,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背景下,需要更加完善的财务核算和更加准确的财务信息,现行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已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
三、美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基础模式的借鉴
美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在国际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政策制定以及时间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可借鉴性。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化产物,在美国上没有“事业单位”这种称呼,但美国的非营利性组织和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职能定位上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会计核算目标、会计核算基础都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1.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的借鉴
在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借鉴结果来看,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要求和会计核算的基础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美国非营利组织在会计目标的确定上非常明确,即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财务信息,以明确判断管理人员和机构的受托管理责任。会计目标的确定首先要确定会计相关信息的使用群体是谁,这是目标确定的基础;其次,分析会计核算主体的保障能力,能否提供出符合要求的财务资料和信息。我国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下,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单位管理人员、政府主管人员,以及社会利益相关者,要满足他们对事业单位经营成果和效益的财务信息需求,需要事业单位完善和定位好自己单位的会计目标。
2.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基础的借鉴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基础并没有和盈利性的企业单位严格区分开来,同样是采用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计量效果。分析美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基础的演变历程,也是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演变改革,其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运用经历了“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四个阶段的衍进,从第一阶段的收付实现制到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结合,再到完全的采用权责发生制,一路实践总结,无论是盈利性的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的组织,权责发生制在核算反映单位的经营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改进。
四、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下会计核算基础的优化措施
1.扩大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范围
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是一个关系着我国上千万事业单位和事业编制人员的切身利益。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融合了多种经济成分主体的大家庭,事业单位的构成类型多种多样,企业化改革不能搞“一刀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阶层、分性质、分规模的逐步改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改革就有痛处,就会损害少数人或者单位的利益,会有阻挠。必须坚定不移的进一步拓展企业化改革范围,形成规模,形成制度。也只有当企业化改革的事业单位范围扩展到足够的程度,会计核算的制度才能统一的制定并推广实施,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才能有效的使用。
2.明确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确定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核算要求都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事业单位承担着公众服务的任务,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有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加上长期处于效率低下、竞争力不足的部分事业单位在企业化改革中将会面临生死考验。因此,必须切实结合事业单位的行业特点、企业特点来确定企业化改革后的会计目标,结合事业单位本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逐步完善,以保障企业化改革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目标的实现。
3.优化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
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后,要达到提供及时、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的要求,准确核算单位的事业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必须对现有核算基础下的会计要素核算使用方法予以优化。在资产要素方面,必须深化配比原则和资本化、费用化原则,单位开支形成资产确认条件的,要坚决予以资本化,不能机械的将所有费用一律计入当期支出的核算模式,切实核算好单位资产。在负债要素方面,充分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所负担的负债成本,按其实质改由谁负担就由谁负担,即不变相操作,也不机械化操作。在收支确认方面,要贯彻执行权责发生制的思想,改由哪期负担的费用,就计入哪期,改由哪期确认的收入,就归集哪期,不能因资金的收付时间来决定一切,否则将会由于资金收支的时间差异而导致无法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
4.深化权责发生制法的运用
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运用理念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过程中已有体现,但目前使用的力度和广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是事业单位一贯的核算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扭转,二是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和运转模式上需要逐步适应权责发生制的核算的要求。权责发生制的运用是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中会计核算的必由之路,形式上的尝试不能切实解决问题,必须深化权责发生制的运用,将权责发生制理念逐环节的运用在事业单位运转和会计核算中。
二、团委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一)引导作用近几年,我国煤炭企业职工越来越年轻化,与大批青年职工的加入,青年职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青年员工的思想一般比较活跃,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团委工作对青年职工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关系着青年职工的价值取向以及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现代企业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大,要求比较高。这时团委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与措施提高职工的综合能力素质,引导职工向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保障企业健康长久的发展。
(二)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青年职工是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提高对青年职工的培养,就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具有高素质的青年人才。现代化的青年人才一般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价值取向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青年职工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团委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重视青年职工思想观念的培养与教育,引导青年职工积极向上的发展。把青年职工的培养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作用煤炭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不断的创新,以便适应不断发展企业经营与生产的需求,团委工作是企业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煤炭企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为了减少问题的出现,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积极发挥团委的工作职能,根据市场变化与个人情况的发展,将青年职工的思想汇聚到企业的文化见这种,利用青年职工的新思想不断创新企业文化。
三、团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引领者的措施
尊重员工的人格,尊重个人的劳动,尊重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利益分享权等。企业文化只有体现出尊重和信任,员工才能感觉到主人翁地位,才能积极参与到企业全方位的管理中,并在改革中权衡利弊,献计献策,而不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研究院提出了“尊重知识,善用人才,德才兼备,人尽其才”的人才观,具体阐释为“要在研究院形成崇尚知识,重视教育,追求科学的良好氛围”,这是和研究院员工平均学历高、进取性强、期望值大等现状相契合的。研究院通过职代会、领导班子成员到联系点部门调研、青年问卷调查等方法加强上下思想交流和沟通,通过绩效考核调整薪酬,通过评优报奖、住房补贴等对员工进行激励,通过工会组织节庆慰问、文娱活动,将温暖和关怀传达给员工,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还应加大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力度,激励员工建言献策。“观念变,思路宽”,只要全院上下达到充分交流,有效沟通,员工就会在企业管理中迸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2.以人为本还需要为员工做长远发展的规划,建立学习型企业氛围
建立学习型企业氛围,才能为员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环境。“学习型企业”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经十年对4000家企业跟踪研究后提出来的,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通过建立完善的学习教育体系,帮助企业实现具有人力资源挖掘和再造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主导了四航局建材技术、岩土技术和结构技术梯队,还有六大科研平台,这些是组织学习型活动的重要途径,需要提升的是:从内容来说,要更重视向四航局主力公司的主要工艺技术的学习,将研究院技术和四航局主力公司的施工相联系;从形式来说,大型梯队活动每年只有一次,各个项目部、专业所更需要建立学习制度,灵活安排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和习惯。
二、企业文化建设要接地气,适应企业自身的个性
企业文化的内容分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物质层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指的是那些能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文化形象,如企业的形象标识、员工的统一服装、口号、标语、企业的装饰和面貌、技术工艺设备特性和企业歌曲、展厅、纪念品等,精神层是指企业职工的意识形态,而制度层的企业文化,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包括企业组织机构、专业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和各类规范文件。从实践角度看,当要把管理者倡导的文化融进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变成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制度就成为最好的载体。与制度融合会大大加速企业文化的认同过程,企业制度落实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企业有关管理制度,真正实现制度和文化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员工既有价值化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
1.员工培训教育要始终结合研究院中心工作
培训教育是将企业文化灌输给员工的最直接途径,研究院的企业特点决定了员工培训教育应该结合研究院中心工作,用接地气的方式和内容利用好员工的宝贵时间。研究院的户外培训系列活动就充分结合了研究院的业务特色。如“寻找四航足迹”、“项目历炼”,使新员工对研究院的业绩和拳头业务——软基处理有了切身的体会。此外,研究院利用质量月、安全生产月,纪律教育学习活动月,以项目部、一线所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了安全教育、质量教育、纪律教育和培训,加上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导师带徒等活动,这些活动接地气,实效性很强。
2.抓好项目文化建设的主战场
一线项目部是研究院创造效益的源头、企业形象的窗口,要使企业文化接地气,必须抓好项目文化建设的主战场。从途径上说可以创建文化建设示范点,也可以将企业文化建设与项目标准化管理相结合,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还有就是抓好文明创建,研究院文明创建主要有文明工地、文明试验室,通过选树典型,总结经验成果在全院推广。此外,项目部要利用生产空隙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将企业的关心传达出来,让员工体会到家的归属感。
3.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利用好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兴媒体的活力和影响力
要接地气就要利用好新兴媒体的活力和影响力。研究院年轻人多,平均学历高,这些人更容易接受新兴媒体。研究院陆续开通了微博、微信平台,新闻视讯也逐步发展起来,拍摄的微电影《特别的礼物》在广东省海员工会、南方工报社共同举办的首届海员系统职工“中国梦劳动美”原创微电影大赛上获铜奖。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对于研究院来说,要掌握好度,既要利用起来,吸引眼球,达到宣传的目的,又不至于出现人力疲乏的情况。
三、新闻宣传工作者需要“走转改”,助力企业文化落地
新闻宣传是企业文化建设最直接的有机载体,对于新闻宣传工作者来说,企业不乏层出不穷的故事,但提笔难言,更多的不是没有文采,而是无米之炊的困惑。研究院新闻宣传工作者抓住机会,走出机关办公室,深入基层单位,创作出很多鲜活的好作品。
1.介入基层工作,在实践中了解
空洞无物、脱离实际的文章,大多是因为不了解一线情况,不懂得实践所需的基本知识,不明白一线员工的想法和需求。要有目的地介入基层工作。在实践中了解,掌握该项工作的性质、特点及相关知识,甚至有机会可以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比如一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它的概念、内容和基本要求文件上、资料上都讲得很清楚了,但光知道这些还不够,还必须从现场发现一些实际问题与实际任务,实践才能出真知。
选精英重培养,组建“给力”团队。我们优中选优,挑选素质好、能力强、热爱写作的人,组建段网络信息队伍。我们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根据信息员日常表现及时优化调整,使团队始终处于有活力、争上游的状态。我们定期组织信息员进行总结交流,提升写作质量,每月召开一次信息员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我们编写了《网络信息员工作手册》,并配以网评信息汇总表、标准截图样式,让手册成为老队员的工作帮手、新队员的入门教程。为调动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我们段每月补助网络信息员部分手机流量费用,根据信息采用情况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求新意展风采,打造“星级”官微。我们运用网络微博载体,坚持“低调、平和、据实、主动发声”的原则,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我们提前策划,挖掘身边亮点,确定活动主题,全面展示新时期铁路职工的精神风貌。如“劳动最光荣——‘五一’同车一线职工风采展”微博活动,展示了铁路一线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面貌;“女客运值班员的七夕节”微博活动,讲述天镇站客运值班员魏文华与丈夫聚少离多,但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服务旅客的故事。我们开设的政务微博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除日常及时铁路最新资讯外,还开辟了《同车微百科》栏目,普及铁路知识、乘车注意事项,做到图文并茂、好看实用。我们注重网络互动,扩大影响范围,发挥微博新媒体平台传播面广、互动性强的优势,组织开展优秀微博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微博的影响力。如2014年4月份我们开展的“初春微出行”系列活动,受到网友一致好评,多个官方微博也进行了实时转播。搭平台建家园,用好“掌上”资源。我们构建全覆盖、专业化的微信群,实现信息共享、情况互通目标。
以网为桥,搭建沟通平台。我们在新浪网、腾讯网开通了大同车务段官方微博,建立了信息员QQ群。我们根据不同的管理范围和专业特点,分别成立了“和谐正能量”“客货运营销”等12个微信群,不仅拓展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空间,也为干部职工搭建了双向交流的平台。规范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我们制定了《大同车务段微信工作群管理办法》,规定了微信群的管理职责、内容、程序、纪律要求,明确了安全防范措施,促进了微信工作群健康、畅通、有序、高效地运行。互动交流,共享信息资源。我们利用微信群,及时业务知识、安全重要信息、工作提示等内容,并将好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拍成照片上传,起到了交流鞭策、指导现场的作用。遇有突发事件,职工及时将现场情况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发送到微信群里,不仅方便段领导和管理干部准确了解情况,更为调度指挥中心决策提供最直观、最便捷的第一手资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千里眼”。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做法,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好做法,让网络微平台在确保安全生产、培育企业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贺欧滨单位:大同车务段
危险化学品指易燃、易爆、带有高剧毒、高腐蚀性,会对人、设施、环境造成损害的化学品,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事故发生突然、传播迅速、危害巨大,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令人触目惊心。在我国,生产危险化学品的企业数量多且相对分数,集中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设备及技术水平差,且生产布局的不合理,同时相应的防范机制却存在明显缺陷,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研究及加强对于危化行业安全生产的规制,保障危化行业的公共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危化行业安全生产状况
从时间进度来看,自2000年开始,大量资金拥入该危险化学品行业,产能盲目扩张,建成了一批存在重多安全隐患的小化工厂,这一时期事故发生次数及伤亡人数大大增加,至2003年伤亡428人为历年最高。2003年国务院签署实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并于2004年1月13日正式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加大了对危化行业的清理整顿力度,由此2003年成为一个转折点,全国危化行业安全形势趋于好转,发生事故次数及伤亡人数大大减少。但2006年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事故总量及伤亡人数同比上升8.5%和16.2%,其中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及死亡人数明显上升,还发生多起重大未遂事故,社会影响极大。
数据来源: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十一五发展规划”
危化行业安全生产状况难以彻底改观,生产事故居高不下,安全投入不足是其直接原因。企业作为追求个体私利最大化的理者,我们不能单纯依靠道德或是责任来约束所有的企业主,由此,政府介入成为必然,其监管政策的选择、路径的取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政企博弈模型分析
在地方监管部门介入危化企业安全生产的状况下,二者成为一对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利益共同体,由此我们构建二者的博弈模型。在这一模型中,监管部门及企业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参与者,都会按照博弈的规则行事,都是在充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的行动之后,采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一〕构建政企博弈模型
对政府而言,任何一种制度(体制)的安排必须要令各利益相关方达到一种均衡,在此前提下制度才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否则这种制度就无法成立,也无法贯彻下去。也就是说,只有当监管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能够达到博弈的一个均衡解时,各方才没有采取其它策略的积极性,这时政策才能贯彻下去。图c中,监管部门有两种策略:监管和不监管;企业也存在两种策略:减少安全投入和增加安全投入。在监管部门不监管的前提下,如果企业减少安全投入,则其收益为V,监管部门收益为(-D),包括上级部门的查处,公信力下降以及社会压力等;因此,作为理性参与者,监管部门必然在利己动机的驱使下转而采取监管的策略,这样其收益由(-D)变为0,而企业的收益为(-P);企业为改变这一不利状态,选择增加安全投入的策略,努力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其收益上升为0,双方皆无利可言。同样的道理,监管部门在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情况下,转而采取不监管的策略,以追求其收益由0上升到S,而企业也会随之减少安全投入,将其收益由0增加到V。根据收益矩阵,如果企业选择减少安全投入,则监管部门最好的策略就是监管;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而言最好策略就是增加安全投入;同样,监管部门在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前提下,必然会选择不监管的策略……这样就形成了一列环环相扣的博弈链条,即图中的箭头所示,该博弈不存在纳什均衡解,因为没有导致确定性结果的内在机制,双方均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策略而获取额外的收益。由此,在实际操作中,地方监管部门与危化企业屡屡上演的“你进我退”的闹剧也就不难理解了,
监管部门
不监管监管
企
业减少安全投入
V,-D-P,0
增加安全投入0,S0,0
〔二〕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
在不存在纳什均衡的情况下,我们寻找该模型的混合策略均衡,其原则一是不能让对方猜到自己的选择;二是双方选择每种策略的概率要使对方无机可乘,即对方无法针对性的采取某一策略而获得额外收益。以r表示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概率,以q表示减少安全投入的概率,企业应该保证使监管部门选择监管与不监管策略的期望收益是相同的,即无差别,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方程组:
可以解得,
同样的,给定监管部门选择不监管策略的概率为e,选择监管策略的概率为c,其应该保证企业选择增加或减少安全投入策略的预期收益是相等的,即
可以解得,
此时的混合策略均衡为:监管部门以(,)的概率选择不监管与监管的策略,企业以(,)的概率选择减少和增加安全投入的策略。此时,双方均无法通过改变自己的混合策略(概率分布)选择而获取额外的利益(期望收益),也就是说该混合策略组合是稳定的。由此我们计算双方的期望收益。
监管部门期望收益:
企业的期望收益:
〔三〕政策取向分析
根据上面的假设,当监管部门的监管概率为e时,危化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期望收益,其减少安全投入的期望收益,令n代表危化企业进行违规生产被处罚的程度(被查处后的损失与未被查处时的收益之比),且,即有
在达到该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均衡时,须保证企业增加或减少安全投入的期望收益相等,即有
整理得
基于理性的企业行为取决于其选择两种策略期望收益的对比,如图d所示,以横轴表示监管部门不监管的概率e,其取值在0到1之间,C点的位置代表的取值。
(1)当时,即有,企业的混合策略选择中,减少安全投入的概率逐步变大,行业的安全投入量不足达不到社会要求的水平。
在D点处,e较大(监管部门漠视其监管职能),且n比较小(危化企业没有足够的利益诱惑减少其安全投入),政府的查处力度较小,企业也不太会关注其安全生产职责,安全投入较少。
在E点处,e足够大,即有(监管部门履行其监管职能的概率是微乎其微),且n足够小(危化企业减少安全投入的利益诱惑足够大),此时,没有任何的激励——惩戒因素促使企业重视安全生产状况,安全投入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小值。
(2)当时,即有,企业的混合策略选择中,减少安全投入的概率逐步变小,行业的安全投入比较充足,安全生产状况可以得到改善。
在B点处,e值比较小(监管部门比较重视其安全监管职能),且n较大(危化企业减少其安全投入受到的惩罚比较小),此时,企业比较关心其安全生产状况,安全生产投入较多。
在A点处,e非常小,即有(监管部门必定履行其监管职责),且n足够大(危化企业减少其安全投入受到的惩罚非常重),此时,企业非常重视其安全生产职责,自然会努力增加其安全投入,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三、政策效果评估及监管路径选择
(1)考虑增大n值的政策效果,即加重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
由于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建设还没有真实的列入到国家立法当中,所以虽然国家也通过一些文件精神表现了对标准化生产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仍然有一些企业和员工认为这一建设既然不是国家的强制性要求,就没有必要将其列入到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日程,对其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终对标准化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不但致使建设效率相对较低,建设质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企业安全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1.2企业内部管理部署存在一定的缺陷
由于企业领导层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思想认识误区,所以在真正的开展建设工作时,企业领导层一般不会对其认真部署,甚至将这一项目分散到各个部门中进行独立管理和部署,部署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强,造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过于分散,管理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在进行标准化建设时也会受到各部门集体建设氛围的影响,例如在企业相对重视这一项目建设时,员工就会热情高涨,建设进程也相对较快,反之,员工就会情绪低迷,建设效率低下,非常不利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3标准化建设基础条件相对较差
我国部分企业危化品生产企业规模较小,企业能够在生产经营中获取的经济社会效益也相对较低,再加上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并不会对这一建设项目投入适当的资金,人力资源的体验如也相对较少,致使标准化建设不具备足够的基础建设资源,极大的限制了这一建设项目的发展和深化。
2强化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2.1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进行分级评审
一般情况下,危化品企业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可以具体的分为三个等级,对危化品安全生产的评审标准也应该按照这按个等级来进行。首先,企业应该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国家相关文件以及经营许可条件等,按照等级评审的要求将每一个文件要素划分为三个等级,并针对每一个等级提出相应的评审方式并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评审标准,构建具有标准化特征的三级评审体系。其次,在建设了较为完备的三级评审标准体系的前提下,再根据国家对危化品企业制定的安全许可条件中的相关要求,制定更为具体的一二级达标标准。这样在实际的分级评审过程中,管理人员对危化品企业的监管就可以转变为监管企业对危化品安全生产标准贯彻落实的状况上,既能够有效避免管理中走形式的现象,也方便管理人员加大监管力度与检查执法频率,进一步督促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2.2适当开展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评审人员的职业技能
由于现阶段,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自评和考评人员之间存在员工职业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的状况,所以为了进一步强化标准化建设的考评管理,充分发挥出考评工作人员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实际作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际发展概况对企业自评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并为监管部门的考评人员创造实践考评空间,在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工作业务技能的同时,逐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其在工作生活中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进一步明确危化品安全生产在保护社会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意义,全面提升评审人员的评审水平。
2.3整合各体系工作,提升管理水平
对于已经通过国家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在实际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借鉴其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积极寻求企业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建设和企业各部门管理工作之间的整合之路,对企业内部进行全局性的管理和控制,逐步实现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化管理,从而在管理上节省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生产上规避事故的发生风险,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首先,在企业内部为危化品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设置相应的中介机构,在企业外部也同样为小企业与大型成功企业之间的学习发展设置中介机构,通过中介管理,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之中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实现企业各体系之间的整合;其次,加强交流沟通平台建设,国家可以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一个危化品企业的沟通交流平台,为危化品安全生产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宽广的网络平台,促进各项信息资源的整合的发展;第三,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小企业创建更多的标准化建设学习机会,提升小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中国正在进行全新的现代化建设,而现代化建设需要现代科学管理。中国除了不断地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管理方法外,同时也要更多的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的管理资源。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不断地从道家那里寻求管理智慧和新的思维模式,并身体立行地把道家思想成功地运用于当代的企业管理,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企业和经济的向前发展。
在老子所推崇的美德中,“不争之德”是老子最为赞赏的,其典型代表就是“水德”,老子称其为“大德”。《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德之人好象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争其功,情愿处在大家所厌恶的低下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性善于保持深沉虚静,与人交往善于亲爱,言谈善于真诚守信,为政善于简治,做事善于圆通灵活,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争,所以才能毫无怨咎。
1.“忘我”品性与企业发展
水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不断地“利他”而忘已。这就给我们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企业的根到底扎在哪里,这是我们很多管理者一直都在探寻的问题。俗话说∶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企业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企业和社会、消费者的关系就像万物和水的关系一样,如果企业的存在确实对社会和消费者有利益之处,那么社会和消费者也就离不开企业,那么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就成为可能,企业的发展也就有了长久的动力,这种动力也就是社会和消费者对企业的需求。有了这种长久的需求,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就有了稳固的根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对公司的发展方向进行决策时,应该努力探寻企业的扎根地方,什么样的地方,足以支持企业的立业?结论是像水一样成为社会和消费者的普遍需要。在寻找投资点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要把投资点立在满足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服务上,只有把企业发展的根扎在为社会需要,为人民服务的领域,企业才可能获得永不枯竭的动力,企业的发展才能永存。
2.“处后”品性与企业的竞争智慧
在大自然的万物之中,老子对水最为赞美,水具有多种品德,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出许多做人和立业的道理。水的“无争”品性有两种理解∶一曰大公无私;二曰与世无争亦即无欲。这里的“处后”其实也就是竞争的策略,只不过它避开了竞争的风险,力争以最小的风险或无风险成本以迅速求得企业的生存、壮大和发展。这一思想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中,可以用来指导投资点的选择,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不对称的竞争策略。任何一个企业,在寻找新投资点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中国道学文化中的“处后”智慧,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放在无竞争或竞争极小的领域,并且充分考虑这一领域是否为社会和消费者之所需,能否产生长久的推动力。如果将资金投放在竞争极强的领域,那么将会有很大的风险,其生存和发展将会成为问题。
3.“处下”品性与企业的服务质量意识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世人皆知。故老子言∶“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其意为水总是处在大家都不愿也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水的这种谦下本性启发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处下”,要甘于在人们不愿着手处立业,要甘于在人们不足挂齿的卑微处立业,要甘心从低处着眼,甘于“做众人之所恶”的事情。因为众人不愿涉足的领域,有可能是无竞争并有广阔市场的领域,在这里最易于找到立业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人认为中国最差资金,也有人认为中国最差技术,其实这都不对,笔者认为中国最差的是服务,即全心全意为社会和消费者服务的意识。纵观世界一些有影响的大公司和大企业,它们的员工都有着世界一流的服务意识,所以才赢得了全社会和消费者对它们的关顾和厚爱,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它们才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流的服务意识,这就注定了它的发展是短命的。
4.“通变”品性与企业持续发展
我们知道,水无论流到哪里,遇到阻力时,有三种情况出现∶一是正面流不过就向左边流,二是左边流不过就向右边流,三是左右两边都流不过时,它就停下来迂回,积累力量,待到条件成熟时,它就开始新的历程。水的这种遇阻就让,变通迂回,不去妄加冲击,不去刻意争道,不强求于天下,其结果对客观规律毫无冲撞,对水本身也毫无损伤。这种现象启示现代企业管理者∶凡主客观条件不尽吻合,不要强求,不要以为强求真能使你成功。让一让,变通一下,既保存了自已的实力,也向成功靠近了一步。因为主客观条件摆在那里,知道迂回之路,这也是最近的路了。所以,水的这种特性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者,要承认客观条件的相对合理性,并予以尊重,不强求外部条件来迎合自已,而是自已调整自已去适应客观规律。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实现企业宗旨、履行企业使命而进行的长期管理活动和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全员性的安全价值观或安全理念、员工职业行为中所体现的安全性特征、以及构成和影响社会、自然、企业环境、生产秩序、安全氛围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安全文化理念,企业安全文化理念是人们关于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的思想、认识、观念、意识,它将时时处处指导和影响员工的行动方向和行动效果;它是激发员工参与、配合企业安全管理的动力。本文着重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探讨创建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途径。
一、创建企业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安全生产本身是对人的生命权益的维护。工业事故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事故的原因并非物质的原因。90%的事故是责任事故,都与人的因素相关。更确切地说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追根溯源还是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文化不高所至。在安全管理系统人、机、环境诸要素中,人是安全的主体,人是决定因素,而安全文化的主体也是人,最终的结果是人的安全、与人的健康和谐的生存和生活。人的安全意识强弱、安全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决定安全生产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同时,在创造文化的三要素(时间、空间、人)中,人是最重要的。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价值实现五个层次上的需求,形成了安全价值体系的需求和观念。可以说“以人为本”是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人本观念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准则。从安全生产管理角度来讲,企业安全文化创建工作,是提高管理干部和员工的安全素质、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就我所在的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运输部来说: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公司所有机动车辆的行业管理。不仅涉及企业内安全生产管理,同时也涉及外部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还有不同的特点:它强调的是人、车、路三要素的统一协调。交通运输本身又是高风险行业,交通事故发生机率远远高于企业生产事故发生机率。因此我们在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中,针对企业交通运输的特点制定了一些安全管理制度并逐步完善,直至目前使用的(2011)东电联字13号《东电机动车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形成了以安技部为管理主体,运输部为行业管理的执行部门,对企业内各单位、子公司所拥有的机动车辆采取了“分散经营、集中管理”的管理体系,对大东电行管车辆驾驶员实行集中安全教育培训。其主要目的是要保障我们驾驶员按国家行管规定出车上路,并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完成企业运输任务。通过加大行业管理力度,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使一般交通事故也在逐年下降,充分体现了东电“以人为本”是安全管理理念。
二、创建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安全文化创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包括安全宣传、教育、管理、法制、经济等方面的建设和组织措施,涉及企业党政工团各个部门和单位,涉及千家万户和全体员工,必须加强沟通和联系,努力构建安全文化网络体系,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格局,发挥整体效应,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以人为本,提高素质,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员工,员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作为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一是要加强员工的安全理念的灌输,把各种安全理念、警句汇编成册,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并定期开展安全理念专题研讨、讲座、交流活动,提高员工对各种安全理念的认识程度,从根本上强化安全认识,提高安全觉悟,牢固树立“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观念。例如:我们每月一次全公司驾驶员安全教育例会;每周一,是各单位雷打不动的安全学习日;对于运输部汽车工段各班驾驶员,还执行企业班前会制度进行安全教育,还有各工段、班组的班前会,每周一次安全专题学习会等等,对职工进行安全文化、安全理念的教育。二是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技能培训,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安全观念,掌握了一些安全知识,不等于就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只能是“应知”。要做到“应会”,还必须进行反复的技能训练。对此,要狠抓员工安全操作技能的强化性训练,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系统安全技能培训,定期举办各工种、岗位的安全知识考试,提高和巩固培训效果。同时,积极开展各岗位安全操作技术练兵、防火、防汛事故演习和突发事故处置应急演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技能训练活动,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优化环境,开展活动,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良好的安全环境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硬件”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等宣传舆论工具,积极建设安全文化园地、安全文化长廊,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安全座谈以及征集安全漫画、安全警句格言、举办安全签名等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要积极开辟安全学习园地,悬挂安全标语口号,设置安全橱窗,为员工提高良好的安全学习环境;要积极改善安全文化环境,安全文化环境建设向客户延伸、向关键岗位延伸,对重点部位进行美化、亮化、规范化、模板化、标准化,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作业环境。例如:机车工段将从日常工作中总结提炼出的:“强调在班前、操作要规范、监控在过程、总结要及时”安全工作四部曲标注在《安全学习园地》。要通过安全文化的物态化,依靠环境引导人,使广大员工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从而有效提升企业整体安全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