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北京中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投”)作为海淀区重点产业化项目股权投资专项资金和海淀区初创期企业股权投资基金的受托管理机构,截止到2015年一季度,共投资60余家企业。为了充分发挥政府股权投资的引导作用,为被投企业提供特色的投后增值服务,经过系统分析国家政策导向,全面调研创新创业企业的需求,创造性的提出“以学会友,以教促产,通过发动广大企业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构建大众创业生态,营造万众创新氛围”。在2014年成功举办第一期“中海见龙”投后企业总裁实训班的基础上,精心策划了第二期“中海见龙”总裁实训班。
2015年5月22日,第二期“中海见龙”总裁实训班在北京龙泉宾馆正式开班,北京市科委政策法规处李萍、中海投董事长柳进军、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副院长张国庆出席了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中海投总经理助理王华主持。
中海投一直致力于更好的服务已投企业,为探索投后企业的增值服务模式,帮助已投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2014举办首界“中海见龙”总裁实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参训企业家的一致好评,后期学员之间紧密联系,产生一系列企业间的合作。今年,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已投企业,为海淀园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中海投举办第二期“中海见龙”总裁实训班,希望能够巩固首期成果,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互动平台。中海投的愿景是以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创业,促进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助力“四个一批”早日实现,让创新创业之路更便捷。
开幕仪式上,与会领导出席并致词,著名创业家、企业家、投资家袁岳、杨振宇、林纹如、沈毅、吴小平、陈荣、陈琦伟、童家威、唐嘉成、杨赞松、丁钢、顾冰等出席创业天使节活动。
5i CENTER:利用存量商业资源发展创客空间
作为上海市正式向全社会宣布关于加快建设面向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后揭幕的第一个创新中心,5i CENTER利用存量商业商务资源发展创客资源的方向具有标志性意义。
闸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吴斌在5i CENTER开幕仪式上说:“我感觉到创业已经成为我们社会流行的一个认识,创业成为我们整个国家发展的潮流。我们今天这个活动就符合了这种潮流,它一定是有证明力的。目前,主动对接上海优质资源,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篇文章,是闸北深入贯彻中央市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全新要求。也是闸北积极顺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加快迈向创新驱动的迫切需要。”
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侯劲先生在对5iCENTER的开幕表示祝贺的同时,肯定了飞马旅在众创空间上的新尝试,并表示张江管委会像支持飞马旅一样促进创新创业活动。
5月25日,上海市正式向全社会宣布,上海关于加快建设面向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5i CENTER的揭幕正是在这个意见之后第一个揭幕的创新中心。上海市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女士在讲话中强调:“飞马新立方是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会同各个部门全力支持的第一个利用存量商业资源发展的创客空间,我们希望这个模式不仅在闸北区可以做,而且我们要在上海复制,也希望在全国进行推广。这也是上海服务全国的体现,能否成功,需要市场的检验。”
2015年,飞马旅将把这种“服务”向全国各地进行扩展,通过具体的“空间落点”――飞马新立方,为全国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打下硬件基础。飞马旅CEO袁岳介绍了5i CENTER 24小时创新创业不夜城和“飞马新立方”未来创业青年的潮酷街区概念。一方面是受到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商业业态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是创业者的生活与工作状态的交融空间在互联网+时代的需求饥渴。袁岳亦表示:“我们希望所有参与飞马新立方,无论是在项目这个角度参与,或者是在融资端的参与,或者是在空间端的参与,我们共同的参与创造超越三方收益,让居民、政府、创业投资人共赢的社区。我们更希望传递一种精神,一个有归属度的动态创业空间。我们飞马旅就是创业者的服务员。”
爱创业:寻找中国新一代天使投资人
创业天使节现场,天使投资大佬倾囊传授天使投资心得,创业者亲历实案分析,并进行现场模拟投资,体验巡城巴士派对,更有数百家创业企业参与创业集市,与消费者互动狂欢。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政策环境下,中国创业天使节的举办成为企业、投资方、媒体人的多方聚焦,飞马旅与股权众筹平台爱创业,协同商海通和万马堂,与亚商、中路、六禾、赛伯乐等天使投资机构,共同发起“寻找中国新一代天使投资人”,帮助传统行业转型,并与互联网行业接轨。
《意见》强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每年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数量较大,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潜力巨大,但就业总量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凸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使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各类市场创业主体“如鱼得水”,通过创业增加收入,让更多的人富起来,促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95-02
大学生创业难吗?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何在?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张卫民为大学生创业量身定制的力作――《大学生创业方法》全面回答了上述问题。张卫民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同时,还作为课题组的重要成员,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人学基础研究”。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该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操作的实践对策。因此,该书既是一本少见的研究大学生创业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难得的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书。
2014年,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了一个后金融危机时期。但世界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复苏显现出不平衡和不稳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迫切要求中国经济把握战略方向,加速结构调整和转型,减缓经济增速,压缩产能过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大学生作为创新性人才的后备力量,必将成为创新驱动促发展的生力军,正如于2015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的: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
笔者极力推介《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就是要大学生理性地应对与适应“大众创业”的时代。《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人类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这些潜能可能半途流失,也可能在一些有利或不利的生存条件下成熟起来,而个人不得不在这些环境中发展。”大学生实现创业是有条件的,是需要适应环境的。创业当然需要借鉴他人的创业经验,但是创业是不能复制的。因此,创业更需要积累知识、方法与技能,创业更需要特殊的知识结构。
当今时代,全民创业的浪潮不断涌现,“创业”已经成为有志青年趋之若鹜的理想。早在十报告中,党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就做出了“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的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笔者2014年在《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文中建议“大学应该实行规定学制下的弹性学习年限制度,允许部分专业甚至所有专业的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中途暂时休学,进行创业或实践尝试,获得对社会、对自身的深刻认知”。各地各高校也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和重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方针的引导,地方政策的支撑成为大学生选择是否创业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成为推动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推动力,“大学生创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
《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也为高校毕业生们摆脱就业压力,为创业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的帮助。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49万人,加上2014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研究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学者和业界人士越来越多,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著作不断面世。然而,深入探究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从大学生的角度探讨创业机会识别,“手把手”地指导大学生创业的著作还很少见。梦想创业的大学生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常常为找不到一本适合自己创业的指导书而苦恼,《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也许正是为他们而写!
纵观国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
一、从学术层面看,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的成果较少,创业方法研究过于宏观
目前,我国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的研究较少,即使有一些关于大学生创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到的创业方法也比较单一,多倾向于对一些成功创业的大学生经验的介绍和推广,创业方法的可靠性有待商榷,仍未形成系统的创业方法体系。
二、从高校层面看,对大学生创业方法指导的师资不足,教材匮乏
国内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起步较晚,教授大学生创业方法的主要是两类教师:一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教学的教师,另一类是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大学中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同时又具备创业或投资经历,熟悉企业运行的教师严重不足。在创业方法专业教材方面,多为《创业学》《创业基础》等基本属于“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系列的教材,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从大学生角度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方法的著作少之又少。
鉴于上文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大学生创业意义重大,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道路非常艰难,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与指导仍然是隔靴搔痒。研究显示,目前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比较低。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大约为1%,而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是20%~30%,创业成功率的比例是2%~3%,浙江省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仅有4%,与全球20% 的“生平均创业成功率”相差甚远。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方法研究现状,《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无疑给梦想创业的大学生和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带来宝贵的指导和参考。作者张卫民是国家职业指导师、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中国中心创业实训师,长期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第一线,外加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理论和实战经验非常丰富。该书基本以其亲身经历为蓝本,结合多年来在就业、创业、管理、用人方面的思想和理念,精心撰写,丰富的学术和实践研究会给大学生们开启智慧之门,让大学生们在创业的路途上少走弯路。笔者相信,《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的面世,会影响更多大学生,激励更多大学生!该书中蕴藏的创业精神种子必将种在当代大学生们的心坎上。如若将来有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创业队伍,那么实现“中国梦”将不再遥远。
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方法》一书的主要特色有:
1.模块清晰,可操作性强。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现状和创业生态系统分析入手,分模块(创业选择、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计划书撰写、市场导向、知识创业、创业营销、创业融资、新创企业管理和创业风险管理)逐一阐述,以解决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障碍,模块环环相扣,论述清楚、生动、具体。从内容呈现看,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困惑入手,在指导读者对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认清自我的基础上,阐述了创业机会识别方法与技巧,并给予读者撰写创业计划书的具体方法与要点。该书花了较大篇幅分析大学生创业及企业运作的一般原则与保障条件。书中的内容完全是“手把手”教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如何将自己的创想转换为行动,让他们学会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内外部环境,学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科研项目、学校科研平台、身边的生活、产业分析等识别创业机会;教他们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把握创业计划书的基本结构和特色及注意事项,做好市场分析和调查,选择好目标;教他们怎样善于抓住市场,对创业营销、创业融资及新企业管理中所要强调的重点及大学生在这几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都一一做了阐述。作者希望用自己多年来反复实践总结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排除他们创业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2.贴近实际,参考性强。该书在创业案例选择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挑选了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小”案例,举出的都是大学生耳熟能详或能感同身受的事件。例如,湖南师范大学一学生因酷爱轮滑运动创立的“风火轮滑”专卖店,目前已拥有三家连锁店,为大学生们熟知;长沙理工大学七名大学生读书阶段参加了创业计划大赛,虽结果不理想,但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经营了“久创科技”电脑服务公司;还有在学校期间就开始卖土特产,毕业后进军电子产品市场的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张宗华;由学习外语启发灵感,提倡“快乐学习、主动学习”的国内最大外语学习门户网站――沪江网的创始人、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系的伏彩瑞等。这些身边成功的“低”起点的平台,会给大学生们带来很大的认同感,使大学生创业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可以用书中提供的工具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参考性。
3.内容全面,系统性强。该书从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开始分析,涵盖了大学生自我评估方法、创业机会识别方法、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方法、创业的市场导向法、创业营销的方法、创业融资方法、新创企业管理方法、创业风险管理方法等大学生创业的方方面面。作者认为,大学生创业优势是知识创业,创业成功的根本是市场导向,创业成功的关键是创业营销,创业成功的助推器是创业融资,创业成功的组织基础是新创企业管理,内容系统性极强。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剖析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仅是创新创业理论的基本内涵与根本要求,而且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战略的有效途径,可促进创新的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乎经济发展,并可促进经济增长。我们应一改往常发展老路,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他们作为创新主体,需积极探索,不断努力。而高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应响应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战略,深化教育改革,构建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致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创业培养现状
1.创业教育认识不完全
因经济社会的约束,在就业导向背景下,高校更加侧重理论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与学术能力提升。在教学体系、原有人才培养形式与师资力量的作用下,创业教育一般通过就业指导活动和专业讲座来进行,无法覆盖整个大学生活,且认可度不高,氛围不浓厚。
2.创业教育偏于形式化
总理正式提出“两创构想”后,部分高校纷纷设立创业课程,组织创业比赛,开展不同类型的创业讲座。部分高校也为创业开辟了绿色通道,然而,大多数学校通常开设其中一门课程,且只开一学期,因课程单一,缺少延续性,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3.创业教育模式单一
高校创业教育应开设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创业课程,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然而,现阶段,只有一小部分高校能做到,大多数仍旧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少量开设其他活动。此类教育模式剥夺了学生探索、实践、交流的机会,无法使其发挥自主性,降低了创业教育效果。
三、高校创业教育完善策略
1.转变思想,全面认识创业教育
高校转变创业教育思想认识,这既是社会前进、学生进步的基本要求,还是高校践行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一方面,高校应承担培养创新人才、担负推动创业教育的重任。这是因为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新型产业,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愈发明显。而高校是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高校一定要明确肩上的重担。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基本场所,需顺应时展,承担历史重任,将创业教育摆在教育教学的主要位置,积极创新,构建满足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构想的教育体系。践行创业教育是对教育活动的全面认识,还可填补传统人才培养的漏洞,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
2.构建健全的教育体系
构建健全的教育体系,杜绝将创业课程开设等同于创业教育,创业课程仅仅是基本组成内容之一。健全的教育体系不仅应结合创业对象,达到设计匹配要求,而且应结合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联系课题内容设计活动,确保创业理论体系详尽、具体。各高校应将培养创新精神与强化创新意识作为根本职责,大力促进万众创业以及大众创新。
3.促进校企合作,深化校地合作
目前,大多数高校均采用校企合作以及校地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一些企业,包括地方政府,均主动提供实习创业场所,借助课余时间,开设特定课程,以供学生走进企业接受锻炼,这除了可锻炼学生自身能力,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另外,校企合作也能够使企业从众多学生中拔尖录取人才,为企业灌输新鲜血液。同时,企业与地方能够参照具体情况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鞭策,使得地方针对创业教育领域颁布了利好政策。例如,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提供创业资源等。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创新可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总理首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教育除可圆就业梦,增加就业选择,还可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国梦。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又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创新创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成为时展潮流和经济前行引擎。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就业问题更加凸显,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创业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双创战略”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烟台作为多所高校聚集的地方,大学生创业风潮涌动,如何更好的提升创业的效果,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一、烟台大学生创业面临良好机遇。
(一)烟特的区位优势适合大学生创业。
地理位置优越。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部,依山傍海,风景优美,是全国文明城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最佳休闲城市、中国绿色食品城等荣誉称号,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工农业水平较高,被称为中国北方水果之乡,苹果、梨、樱桃、葡萄等水果享誉海内外。文化繁荣,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大量的旅游资源。高校林立,有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大学生数量众多,创业市场广阔。
(二)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大力扶持。
为帮助大学生创业,烟台政府出台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包括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各类创业补贴、免费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和项目推介等。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联合行动,于2017年3月出台《关于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意见》,通过开展专项教育培训、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升级乡村旅游、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积极构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新格局。为促进女大学生创业,烟台市妇联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女大学生创业推介会,提供大量适合女性从事的创业项目,邀请知名创业导师、职业规划师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指导、政策咨询、素质测评、权益保护等服务。建立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能同时容纳400余家创业企业入驻孵化的“大学生创业园”,被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联合认定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被山东省认定为“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山东省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烟台高校鼓励大学生创业。
各高校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采取一系列举措:制定创新创业改革实施方案,设立创业学分和资金奖励,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业,举办SYB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教育。烟台大学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设立每年百万元的“思源助梦”创业专项基金,奖励创业大学生。鲁东大学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招收创业学位。山东工商学院充分利用校友及社会资源促进大学生创业。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设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和服务。
(四)烟台大学生创业氛围浓厚,效果良好。
在政府和各高校设立的创业园里,活跃着创业大学生的身影,他们有的推介营销,有的提供服务,有的开发产品,不一而足,热情高涨。创业园之外,许多大学生尝试自主创业,成效显著。部分大学生开办实体店,经营餐饮、外卖、生活用品等;有的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等平台创业,取得不错的业绩。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刘建坤同学注册成立烟文网络技术服务工作室,开办i生活网上餐厅和实体店,提供配送服务,不但自己创业,还带动周围同学就业,其创业项目先后荣获山东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第二届山东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张伟康同学休学创业,先投身于电子商务服装销售,后来加盟58同城项目,成立烟陌科技有限公司,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烟台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创业经验不足。大学生受制于自身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市场缺乏应有的认识,不够敏感,在开发产品和投资项目上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设计、论证和风险评估。虽然有创业激情,但在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还有短板,对政策和法律了解不够,不善于运用政策和法律。
(二)创业质量不高。许多大学生采取摆地摊、开办小吃店、上门推销等方式创业,层次低,效益不高。创业项目形式单一,多数创业大学生从事餐饮、外卖、服装销售、考试培训类行业。没有特色,不能发挥专业知识优势和地域优势,创业产品和服务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难以做大做强。
(三)创业资金匮乏。要想创业,必须有资金作保障。大学生一般没有资金来源,家长也很少给予支持,筹集资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些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在外部融资,但仍面临诸多障碍,并且存在较大风险和隐患,校园贷让许多大学生背上沉重的负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特别是各类新区新城建设步伐加快,吸纳迅速增加的人口、承载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推动城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一,我国新区新城建设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据《2016中国新区新城发展报告》统计,我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区新城数量超过3500个。然而,实践中一些地方新区新城的发展并不尽人意,虽然被冠以产业新城、高铁新城、临港新城、临空新城、智慧新城、生态新城、科教新城以及形形小镇的名目,但城市发展定位不清晰、规划建设粗放落后、功能配套不完整、发展引擎动力不足、管理体制缺少改革创新,所谓的“新区新城”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造楼卖房的噱头,逐渐变成了睡城、空城。
第二,新区新城的城市功能和定位需赋予新的内涵。当前,新区新城的建设发展应瞄准有效汇聚创业创新人才、激发创业活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创业创新的聚集区和高地,这是判断其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这也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在逻辑和核心目标是高度一致的。
西咸新区的设立,旨在推动西安、咸阳两市一体化发展,是大西安建设的重要增量和变量。从几年来的实践看,西咸新区的发展理念经历了从开发土地向开发人的转变,最大的关注点是解决好“人”的问题,吸引“创业的人”和“创新的人才”。大西安地区科教资源丰富,本来是产出人才的地方,但是大量人才却流向了北上广深等城市。为此,西咸新区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首要就是增强对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吸引力,留住和壮大创业创新群体。
第三,新区新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创新”。从国际上看,欧美发达国家正崛起一种“创新区”的城市新形态。与过去创新集聚区缺乏各种配套服务,无法兼顾工作、家庭和娱乐不同,现在的“创新区”汇聚了优质的大学、医院和生活娱乐设施,提供生态化分享式的高品质办公环境,吸引初创企业、企业孵化器和企业集群,空间紧凑、交通快捷、网络顺畅、商业汇聚、生活便利、资本密集,从而大大提升了创新创业的速度与质量。“创新区”具备新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区内经济模式和社会网络被重构,成为传统城市模式的互补和再造。
2016年初,时任陕西省长娄勤俭同志在省人代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西咸新区要“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这是对国家赋予西咸新区围绕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核心的多项示范、试验、试点任务的一个高度凝练的概括,精准地描述了西咸新区的功能和发展定位。之后,陕西省进一步明确了在大西安形成一个纵贯西咸新区的创新发展轴,以西咸新区为依托打造大西安的创新创业示范中心。
伴随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不断深入,西咸新区愈来愈认识到这两项国家级试点工作有着高度的内在统一性。新区相继召开招商暨“双创”工作会议和城市工作会议,聚力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聚焦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建设,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行动,把新区建设成为大西安生态优美、经济活跃、产业高端、创新突出、创业便利的“创新功能区”。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
从西咸新区发展的实践看,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城市的功能定位、发展动力、规划理念、管理体制和品牌价值等领域的创新。与此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科技、人才、制度、环境、文化、理论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因此,“创新”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同的关键词,在多个维度上深度交叉、高度契合。
第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了城市发展的新旧动能转化。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重要的意义,是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西咸新区推动各种创新要素聚集,为城市发展动力转换积聚力量,加快从量到质的转化。
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孵化培育科技创新“增量”。新^引进和建设了微软创新中心、乐创空间、光谷创业咖啡、圣泓工业设计众创空间、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产业基地、西咸文旅众创空间等近20个孵化平台,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社交和资源共享空间,降低创业门槛,提供创业服务。二是统筹科技资源,优化提升科技创新“存量”。整合西安、咸阳、西咸新区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优势科创资源,建设“大西安创业创新带”;新区沣东新城与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合作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通过“中俄丝绸之路创新园”合作平台,促进斯科尔科沃(莫斯科)、西咸新区和广州南沙新区三个园区协作,推动“一园三地”国际协同创新。三是建设科技学镇,打造科技创新的新型聚合体。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与西北工业大学共建无人机产业翱翔小镇,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等共同打造全国首个硬科技小镇。遵循绿色智慧、城产学研高度融合的建设理念,实现“校区、园区、社区”功能集成,形成科教、产业、商业、生活、服务多种功能“零切换”的新型科技创新综合体。
第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的转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项既有“面子”也有“里子”的行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当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和配套服务。西咸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坚持以市民幸福满意为标准,按照五十年、一百年不落后的要求,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
一是提出打造绿色城市的西咸标准。坚持依自然造城、用城市连景,把城市建在山水上、种在田园中,把新区建成为大西安环境最优美、生态最和谐、发展可持续的地方。二是创新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率先启动建设集城市景观、风道和中央雨洪系统为一体的中央绿廊,让雨水就近汇集、净化、调蓄、溢流,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三是创新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保证管廊综合性、功能性前提下,平均每公里建设成本降低到600万元,是传统方式的1/10左右;与海绵城市建设相配合,达到雨水就地利用、雨水资源化的良好效果,有效解决“逢雨必涝”、“城市看海”的问题。四是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参考国际经验制定新区绿色建筑标准,将住建部绿色建筑标准简化为墙体保温、多层玻璃、窗外遮阳、新风系统四大项,在成本较低的前提下使建筑能耗比国家标准降低70%。五是积极推广地热能、干热岩技术、分布式能源等绿色能源。优化新区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改善大气环境。
第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了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新区新城活力和吸引力的源泉,是深层次的创新。西咸新区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有效改善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
一是增强创业创新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新区各新城建立了双创政策框架体系,加强对众创空间、人才、科研、就业、金融等各类政策的统筹联动,确保政策可操作、能落地。二是推进工商制度改革。对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等先行先试,诞生了全国首张微信版电子营业执照。三是深化税务制度改革。通过取消增值税扣税凭证认证、二维码一次性告知、办税事项全区通办、建立“绿色通道”、取消非许可类的审批等,降低准入“门槛”,方便市场主体。四是深化人社制度改革。创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探索建立城镇职工“五险合一”经办服务模式。五是创新市场准入制度。推出针对外商投资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明晰外资市场准入限制,营造透明、公开的投资环境。
第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了“产城融合”的速度和质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现生产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西咸新区紧抓双创、服务贸易、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自贸区等国家试点机遇,积极推动区内五个新城和两个园办探索构筑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架构,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
空港新城以国家航空城试验区为载体,打造航空保税维修,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航空物流产业集群。沣东新城依托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打造检验检测、通讯技术等产业为主体的服务贸易产业集群。秦汉新城依托区域内丰富的文化历史遗存和山水田园资源,大力发展文物保护、文化旅游和大健康产业。沣西新城立足西部云谷等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构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据增值产业集群。泾河新城依托茯茶小镇、崇文庄园小镇,打造科技农业、农村电商产业集群。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融贸易区依托丝路经济带能源交易中心、陕西(西咸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构建立足陕西、引领西北、辐射全国、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能源金融产业平台。西咸国际文教园引进国际一流大学入驻园区联合办学,创建具有国际特色的丝绸之路文化教育新市镇。
三、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和谐共振的建议
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西咸新区形成了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良性互动。为进一步推进这两项国家战略行动的和谐共振,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新区新城应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先行区。城镇化的进程就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新区新城的发展建设不能等同于传统意义上行政区功能的复制,需要在各个层次、各个地方都要创新,要在城市建设的硬件平台上,更加重视推动产学研用等高端资源的集聚,使得政策、资金、人才、企业资源的协同发展效应更大化,形成创业雨林生态和产业集群,从而做旺人气、做强产业,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二,新区新城应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先行区。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越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活市场的良性发展环境。新区新城应率先破除阻碍创新发展的体制体制障碍,以大部制、大数据为手段,推动工商、税务、社保、质量、环境、食药、知识产权、公安、安全生产等多个部门的信息和资源共享,打造一流的城市环境、营商环境、政务环境,构建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开放创新的高地。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江西省2021年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要点》,结合宜春实际,提出以下工作要点。
一、夯实创业就业基础
(一)做大创业孵化平台。加强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星创天地、备案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创空间、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力度,强化现有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力争新增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2家左右、省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5家左右。不断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学会服务站建设和管理,推进建站单位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培育一批电商示范基地、企业和数字商务试点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团市委、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引导开展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积极对接国家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引导鼓励双创示范基地开展创业带动就业活动。围绕托育、养老、家政、乡村旅游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双创示范基地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联合开展创业培训、供需衔接、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打造社会服务领域创业带动就业标杆项目。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社会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更大就业空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贯彻落实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对符合条件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按规定落实好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完成全年培训1.5万人。加大“特聘兼职”教师扶持力度,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配合省完善“1+11”创业大学培训体系,支持协助企业家及企业中高管学员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推动完善各部门和市、县联动机制,推进研发投入后补助,力争宜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7%。(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统计局、市教体局、市税务局等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扎实推进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富硒等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大院、名校、名企合作,力争引进落地研发机构1个,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扩大科技创新平台规模,争取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10家,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产业、投资融合对接。积极争取江西网上常设技术市场技术交易补助,举办第二届2021’江西宜春产业技术对接会,对接“国家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为企业搭建对接桥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激发双创主体活力
(七)推进企业创新创业。落实宜春市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实施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开展全市“制造业50强”培育,力争在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方面实现突破,培育瞪羚(潜在)企业1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以上,制造业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0家左右。力争全年列入省新产品开发和试产计划项目达到30项以上,省级重点新产品立项5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落实《江西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深化科技成果“三权”、职称制度改革,用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和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岗创业、离岗创业、到企业兼职等政策。组建科技人员创业导师团队,为科技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培育高职院校双创示范基地和双创教育改革示范校。深入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专项计划,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对于符合条件在本市行政区内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稳定经营1年以上的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与高校、企业共建面向特色产业的实训场景,支持将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团队纳入企业示范基地人才储备和合作计划。(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鼓励青年创新创业。联合省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创团工委及相关部门单位举办第二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举办“青领未来”专场招聘会、“青企雁行”走访交流等活动,实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计划,做好青创“引才引智”工作。(责任单位:团市委、市人社局、市教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引导新型农民创新创业。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力培育农民大学生。积极组织参加省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发挥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樟树市的示范作用,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区、培训基地、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教体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支持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开展以“创领新赣鄱、美好新时代”为主题的创业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先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实施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大学生创客和返乡能人等入乡开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创业项目。落实旅游业发展奖励政策,鼓励依托各地特色资源开发参与型、互动型、体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完善支持返乡入乡创业的引人育人留人政策,加大对乡村创业带头人的创业培训力度,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型创业领军人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支持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建强宜春市退役军人企业家协会,指导各县市区建立退役军人企业家分会和就业促进会。培育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创新导师团队,鼓励开展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培训。加强退役军人孵化基地建设,实现县市区孵化基地全覆盖,省级孵化基地新增2-3个,市级孵化基地新增6个以上,县级孵化基地建设100%达标。深入开展“满怀忠诚讲尊崇,千行百业共拥军”等系列活动,促进退役军人创业就业。(责任单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十四)鼓励妇女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巾帼产业示范基地,举办“明月山杯”家庭服务兴业技能竞赛,参加省双创和家政大赛,开展“春风行动”女性专题活动,搭建妇女创业就业平台。实施女性创业就业赋能行动,开展巾帼创业就业“一县一品”下沉式培训,做好“江西表嫂”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妇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双创服务保障
(十五)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大力推行“一照含证”改革,依托省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企业登记“一次不跑”“只跑一次”“全市通办”,深化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探索推行“先证后查”“自主声明”“公开承诺”办事流程。持续推进降成本优环境行动,清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涉企收费。大力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措施,支持户籍业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依法落实各项支持创新创业减税降费政策,加强税收减免政策宣传,在双创示范基地落实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盘活闲置厂房、低效利用土地。探索采取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弹性出让方式供应工业、旅游及公共服务项目用地,推进工业标准地、标准厂房建设。(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建设良好市场环境。建立反不正当竞争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废除限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消除制度隐性壁垒。持续深化市场流通领域综合治理,加强线上线下商品质量检测。开展宜春市“绿色生态”标准化建设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责任单位:市市监局)
(十七)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实施《宜春市科技创新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推进全市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对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实行双向补助。积极争取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性创新解决方案的支持,探索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发改委、宜春银保监分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市“双百计划”评选,以中国科学院宜春院士科学家康养基地建设为依托,引进一批博士及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展企业“人才飞地”评选,鼓励企业在国内人才密集城市创建“人才飞地”。全年组织申报国家人才计划5项以上,新增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深入实施科技帮扶。实施“百名博士入园强企”行动,下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入企帮扶,有效对接企业科技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00项,组建研发平台(含新型研发机构)1-2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制定实施金融大数据服务支持联动计划,推进大数据融资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支持园区引进融资租赁公司和非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用好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和信用贷款等金融政策,“工信通”“科贷通”“映山红助力贷”“小微快贷”“微企贷”等政策向重点产业倾斜。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创建。(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宜春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加强信贷资金支持。健全市、县两级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深入推进“小巨人”“独角兽”企业信贷培育计划。制定《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有机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拓展“科贷通”合作银行,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和放贷量。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38亿元。(责任单位: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宜春银保监分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市监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凸显双创基地标杆
(二十二)进一步培育双创示范基地。加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开展评价评估,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新增培育1-2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二十三)推进基地改革创新试点。优先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开展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创业投资基金类债券、创新创业公司债券和双创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在双创示范基地开展与创业相关的保险业务。在有条件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对无可抵押资产、无现金流、无订单的初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风险补偿。(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市监局、市金融监管局、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积极开展双创活动
(二十四)开展“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积极组织推荐企业参加国家、省“双创活动周”宣传展示活动,组织开展我市“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加强双创活动宣传,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举办各类双创赛事。举办创业引领者专项活动暨第三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宜春市分赛、“创客中国”江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宜春区域赛等赛事,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江西省公共安全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课等活动。(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举办其他配套活动。积极争取创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继续开展“三请三回”活动,结合节庆、联谊、经贸等节点和活动,深入沿海乡友、校友、战友聚集地区开展经贸交流活动,推动更多在外宜商返乡投资创业。组织参加“中国品牌日”活动,宣传推广宜春自主品牌。组织参加省第三届青年创业风云人物评选,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开展以品牌品质惠享生活为主题的“双品网购节”、第二届宜春电商直播网购节等活动,加快直播带货、内容电商、社交营销等模式应用。(责任单位: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团市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本文立足于教师本职工作,提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构建“双师型”教师的机制策略,以此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提供人才支撑。
一、引言
2015年6月11日(国发〔2015〕32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不仅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实现国富民强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以培养高素质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主要机构,大学生是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生力军,而教师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构建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构建“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创业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以此帮助其实现就业。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端创业人才的机构,其承担着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目标的职能,而教师则是创业创新教育的具体承担者,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加大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双师型”教师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保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核心就是培养具有创业创新的社会实用型人才,针对此点需要从事教学的教师必须要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实践锻炼中遇到的问题,为此传统的以理论专业知识结构为主的教师满足不了创业创新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培养“双师型”教师。
二是“双师型”教师是增强职业教育改革的推动力
常言道“强将手下无弱兵”,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处于引导作用,如果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其就不能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另外在创业创新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要改革,而双师型教师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推动力。三是“双师型”教师也是满足学生创业需求的现实需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入手,根据市场现状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比如针对当前“互联网+”行动的实施,很多学生选择电商创业,为此就需要教师要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以此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创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分析
“十三五”期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的重大使命。虽然我国职业院校加大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提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由上年度的57.2%提高到59.2%;高职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天数由上年度的25.9天增加到27.8天。尽管如此,“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生产实践经验欠缺,仍然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其具体表现在:一是数量总体严重不足。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教师的数量却没有相应地增长,尤其是具有“双视”资质的教师数量更是匮乏。二是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具有高学历的教师人数过少,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要占到65%左右。另一方面是具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能力的教师比较少,很多教师缺乏实践操作经验。
造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匮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双师型”教师匮乏的主要原因。
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缺乏科学的保障制度。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将其作为教师培养的主要目标,但是结合实践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师培养建设方面缺乏科学的制度保证:首先,政策没有及时跟上。在创业创新教育环境下,要求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政策要求也要进行调整,构建以教师综合素质为考核标准的政策体系,但是目前国家对教师的绩效评价仍然是以理论教师为主,而忽视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社会各方面对“双师型”的教师培养存在偏见。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对技能工作岗位存在一种偏见,基于此种偏见认识使得教师不愿意深入到企业中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结果就会影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2.“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不清晰。创业创新教育环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教师时需要紧紧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但是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师培养上会忽视创业创新方面的教育,导致教师所具备的能力满足不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要求。
3.培养机制建设缺乏有效的合作方。基于创业创新教育的要求,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在于寻求合适的平台,而校企合作则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完善的平台,但是基于校企合作开展层次不深因素的限制,使得在具体的培养中缺乏有效地合作方:一是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到“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基于工作性质因素,企业不愿意向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践锻炼机会;二是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高职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实践锻炼中。另一方面企业所提供的实践锻炼岗位不切实教师的实际需要,因此其缺乏足够的实践锻炼的动力。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构建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对策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仅仅把握时代步伐,以构建科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对创业创新对职业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1.构建分层开发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新要求,为满足创业创新教育的要求,职业院校必须要立足于实际,建立多层开发的教师培养体系:一是改善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模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但是其关键还是在于提升学科带头人的综合素质,学科带头人代表着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因此学校要根据市场及专业发展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有前途的教师确定为培养对象,重点进行培养。二是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中青年是高职教育主力军,另外由于中青年教师处于好学的阶段,因此要大力培养该年龄段的教师,通过有效的激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担当重任。
2.健全“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关系到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职业院校要将创业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师职业规划体系中:一是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四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实现地方经济与职业发展相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与地方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方式,比如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要将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融入到其中,以此保障教师的能力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例如今年7月份在深圳举办的高等职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就向教师详细地讲解了关于创业教育的内涵等,有效提高了高职教师的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三是将创新创业融入到教学发展规划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规划制定也必须要将创业教育与教学发展相融合,促进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3.营造良好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氛围。首先,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全国上下日益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国务院决定自2015年起,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当下的经济社会大环境,给了职业教育“顺势而为”的新契机。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宣传,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
其次,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制度保障。例如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强高职双师队伍建设的系列措施,支持高职院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双师素质,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
4.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职业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因此要通过建立完善科研激励机制,职业院校要为教师提供完善的科研工作平台,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为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提供平台。例如职业创新孵化基地的建设,就为职业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拓宽师资渠道,改革人才聘用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一、如何正确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从其提出的背景看落实的重点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国际、国内两方面的下行压力和多变的形势,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鞔锏暮义是:一方面只有通过万众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大众创业,才能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才能增加市场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动力引擎。实现这两个目标,重点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引导新兴科技产业发展和推进各项产业“互联网化”发展。
2.避免错误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避免简单归同为“人人创业”。“大众创业”是从激发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角度考虑问题,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当代年轻人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在科技生产力转化上不断提升;同时,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第三产业、小微企业带动就业。通过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大众创业”不能简单等同于“人人创业”,应该强调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强调踏实就业。
(2)避免随意抛弃“万众创新”。“万众创新”的本质含义是希望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推动大众向高科技新兴产业上创业汇聚,以适应“互联网化”的时代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学生就业创新行为中加强科技引导、社会需求引导、创新引导,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1.专业设置紧贴创新创业
新形势下,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和研究,加强对“互联网+”形式的研究,不断设置新兴专业,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技术等。
2.加强跨专业组织实训
未来大学生创业一定是组团创业、专业创业,因此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跨专业综合实训和实践。例如,教师可以按照组建公司的模式,让学生分工模拟实训企业经营、企业营销、企业财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创业内容,加强对其创业基本素养的培训。
3.细化岗位培养标准
职业教育需要在基本技能上有所专攻。因此,专业确定之后,教师应该在专业培养人才的标准上进一步细化,内化成每一门课程,并形成课程标准和培养要求。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可以细化为网站编辑、文案推广、网络营销、运营主管等不同的角色,以此训练学生的能力,挖掘创业的机会。
4.加强师生共同实践创业
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由于受到阅历和视野的限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鼓励师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问题、挖掘市场,结合国家当前需要开发创业项目,进而提升创业层次和学生创业能力,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5.尝试创业实践的学分互换
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过程中,可能有少部分学生因为创业活动而影响学习。因此,校内管理体制中要设置好相应的学分互换体系,可以将创业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与学分进行互换,设置灵活的学习机制和考核方式。
6.强化学生就业创业素质软实力的培养
在专业课程培养的基础上,学校在课程体系中要加强学生软实力课程的授课与实践,将课程授课与校内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活动载体提升学生的软实力。
三、结语
创新创业的热潮已经在广大的青年学生群体中蔚然成风。高职院校必须紧跟形势,加强研究,将创新创业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中,以培养创新创业理念为出发点、以孵化辅导为发展载体,创造生动的创业局面。
参考文献:
[1]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江西省2021年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要点》,结合宜春实际,提出以下工作要点。
一、夯实创业就业基础
(一)做大创业孵化平台。加强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星创天地、备案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创空间、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力度,强化现有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力争新增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2家左右、省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5家左右。不断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学会服务站建设和管理,推进建站单位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培育一批电商示范基地、企业和数字商务试点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团市委、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引导开展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积极对接国家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引导鼓励双创示范基地开展创业带动就业活动。围绕托育、养老、家政、乡村旅游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双创示范基地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联合开展创业培训、供需衔接、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打造社会服务领域创业带动就业标杆项目。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社会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更大就业空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贯彻落实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对符合条件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按规定落实好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完成全年培训1.5万人。加大“特聘兼职”教师扶持力度,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配合省完善“1+11”创业大学培训体系,支持协助企业家及企业中高管学员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推动完善各部门和市、县联动机制,推进研发投入后补助,力争宜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7%。(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统计局、市教体局、市税务局等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扎实推进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富硒等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大院、名校、名企合作,力争引进落地研发机构1个,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扩大科技创新平台规模,争取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10家,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产业、投资融合对接。积极争取江西网上常设技术市场技术交易补助,举办第二届2021’江西宜春产业技术对接会,对接“国家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为企业搭建对接桥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激发双创主体活力
(七)推进企业创新创业。落实宜春市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实施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开展全市“制造业50强”培育,力争在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方面实现突破,培育瞪羚(潜在)企业1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以上,制造业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0家左右。力争全年列入省新产品开发和试产计划项目达到30项以上,省级重点新产品立项5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落实《江西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深化科技成果“三权”、职称制度改革,用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和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岗创业、离岗创业、到企业兼职等政策。组建科技人员创业导师团队,为科技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培育高职院校双创示范基地和双创教育改革示范校。深入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专项计划,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对于符合条件在本市行政区内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稳定经营1年以上的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与高校、企业共建面向特色产业的实训场景,支持将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团队纳入企业示范基地人才储备和合作计划。(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鼓励青年创新创业。联合省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创团工委及相关部门单位举办第二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举办“青领未来”专场招聘会、“青企雁行”走访交流等活动,实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计划,做好青创“引才引智”工作。(责任单位:团市委、市人社局、市教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引导新型农民创新创业。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力培育农民大学生。积极组织参加省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发挥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樟树市的示范作用,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区、培训基地、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教体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支持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开展以“创领新赣鄱、美好新时代”为主题的创业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先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实施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大学生创客和返乡能人等入乡开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创业项目。落实旅游业发展奖励政策,鼓励依托各地特色资源开发参与型、互动型、体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完善支持返乡入乡创业的引人育人留人政策,加大对乡村创业带头人的创业培训力度,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型创业领军人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支持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建强宜春市退役军人企业家协会,指导各县市区建立退役军人企业家分会和就业促进会。培育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创新导师团队,鼓励开展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培训。加强退役军人孵化基地建设,实现县市区孵化基地全覆盖,省级孵化基地新增2-3个,市级孵化基地新增6个以上,县级孵化基地建设100%达标。深入开展“满怀忠诚讲尊崇,千行百业共拥军”等系列活动,促进退役军人创业就业。(责任单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十四)鼓励妇女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巾帼产业示范基地,举办“明月山杯”家庭服务兴业技能竞赛,参加省双创和家政大赛,开展“春风行动”女性专题活动,搭建妇女创业就业平台。实施女性创业就业赋能行动,开展巾帼创业就业“一县一品”下沉式培训,做好“江西表嫂”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妇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双创服务保障
(十五)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大力推行“一照含证”改革,依托省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企业登记“一次不跑”“只跑一次”“全市通办”,深化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探索推行“先证后查”“自主声明”“公开承诺”办事流程。持续推进降成本优环境行动,清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涉企收费。大力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措施,支持户籍业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依法落实各项支持创新创业减税降费政策,加强税收减免政策宣传,在双创示范基地落实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盘活闲置厂房、低效利用土地。探索采取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弹性出让方式供应工业、旅游及公共服务项目用地,推进工业标准地、标准厂房建设。(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建设良好市场环境。建立反不正当竞争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废除限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消除制度隐性壁垒。持续深化市场流通领域综合治理,加强线上线下商品质量检测。开展宜春市“绿色生态”标准化建设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责任单位:市市监局)
(十七)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实施《宜春市科技创新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推进全市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对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实行双向补助。积极争取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性创新解决方案的支持,探索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发改委、宜春银保监分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市“双百计划”评选,以中国科学院宜春院士科学家康养基地建设为依托,引进一批博士及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展企业“人才飞地”评选,鼓励企业在国内人才密集城市创建“人才飞地”。全年组织申报国家人才计划5项以上,新增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深入实施科技帮扶。实施“百名博士入园强企”行动,下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入企帮扶,有效对接企业科技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00项,组建研发平台(含新型研发机构)1-2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制定实施金融大数据服务支持联动计划,推进大数据融资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支持园区引进融资租赁公司和非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用好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和信用贷款等金融政策,“工信通”“科贷通”“映山红助力贷”“小微快贷”“微企贷”等政策向重点产业倾斜。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创建。(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宜春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加强信贷资金支持。健全市、县两级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深入推进“小巨人”“独角兽”企业信贷培育计划。制定《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有机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拓展“科贷通”合作银行,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和放贷量。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38亿元。(责任单位: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宜春银保监分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市监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凸显双创基地标杆
(二十二)进一步培育双创示范基地。加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开展评价评估,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新增培育1-2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二十三)推进基地改革创新试点。优先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开展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创业投资基金类债券、创新创业公司债券和双创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在双创示范基地开展与创业相关的保险业务。在有条件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对无可抵押资产、无现金流、无订单的初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风险补偿。(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市监局、市金融监管局、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积极开展双创活动
(二十四)开展“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积极组织推荐企业参加国家、省“双创活动周”宣传展示活动,组织开展我市“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加强双创活动宣传,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举办各类双创赛事。举办创业引领者专项活动暨第三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宜春市分赛、“创客中国”江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宜春区域赛等赛事,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江西省公共安全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课等活动。(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