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市政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9 01:01: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市政技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市政技术论文

篇(1)

1.1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和施工规范混淆不清(质量验收规范管的是结果,施工规范管的是过程)。

1.2开工前、施工中材料、资料收集不同步。工程分部、分项、检验批完成时,资料填写不同步。工程在交竣工前,资料收集、整理不同步。

1.3资料归档、接收单位(也就是主管部门)是谁不统一,执行的标准不统一(例如:是市政工程,还是公路工程),资料的组卷规划不统一。

1.4施工组织设计内容不全或深度不够(个别工程还有用招、投标方案作为施工方案使用的),对施工的对象未进行认真分析、合理的、科学的策划,对施工不能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1.5未经审核施工图纸,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签证不全或由建设单位代出(有些设计变更建设单位只是口头说说,没有形成书面的),从而造成签证时出现“扯皮”现象。

1.6施工技术交底内容不全面或照抄规范。

1.7施工日志填写不详细(例如:施工过程中每天的天气情况,完成的工程量情况,所投入的机械设备、人员、材料、脚手架搭、拆、临边洞口的防护等情况等),没有可追溯性。

1.8工程基坑探查范围不够,探查报告时间与现场问题坑处理时间前后矛盾;地基验槽记录缺少验收结论或签字盖章不全,不及时。

1.9没有留足混凝土、砂浆试块,没有对强度进行规范的分析和评定。

1.10没有及时验收隐蔽项目,并且存在签字不齐全,填写不规范,技术术语使用不规范等现象,甚至缺少验收结论等。

1.11没有认真评定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没有明确检验批的个数。

1.12没有及时、齐全地收集材料出厂合格证,有些合格证缺少生产日期、数量、检验标准等技术指标。

1.13在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中,对有悬挑类构件时,结论中没有注明所抽检的构件中悬挑梁类、板类构件所占比例数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1.14商品混凝土厂家提供的资料不齐全,部分还存在原材料的出厂时间、数量与复检报告中的时间、数量不对应。

1.15在防水工程检查记录上,填写不规范,对蓄水深度、蓄水时间、节点的作法、排水坡度等不作单独的详细记录,另外还缺少确切的检查结论及签章手续。

1.16在进行工程移交时,建设、施工单位办理交接手续没有遵守规定,同时没有相应的文字记载。

1.17竣工图不符合规范要求。有的施工单位将施工图不作修改、说明,仅加盖一个“竣工图章”即作为竣工图存档;也就是说没有将图纸会审、设计变更的内容、变更说明、变更通知单编号、修改时间重新绘制在施工图上,只在施工图上稍加说明,盖上“竣工图”章即作为竣工图存档;还有的施工单位更是将设计变更通知单贴在施工图上作为竣工图。

1.18签字不严肃。在核查工程技术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技术资料签字不严肃的现象,应该分别签字的,通常由一个人签字;甚至仿照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人员的笔迹进行代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工程技术资料丧失了真实性。工程一旦出了问题,追查相关人员的责任时,就分不清责任,进而使得处理事故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1.19技术资料与监理资料存在重复。通常情况下,一般工程项目的工程技术资料需要3份,其中监理资料需要2~3份;对于重点的工程项目来说,其工程技术资料通常需要5份,而监理资料需要3份。在现实生活中,技术资料与监理资料中普遍存在重复现象,图纸会审、设计变更记录等在两者中都要求有。资料要齐全则至少要五份,一般只好采取复印的方法,这样做不仅浪费纸张,而且给施工单位带来很重负担(多整理一套资料大概需要一万多元钱的费用)。

1.20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利用率低。目前,许多工程技术资料都存在城建档案馆里,但是查阅、利用相关资料的人比较少。当需要查找相应的工程技术资料时,不是查档案,而是找原来参与建设施工的人员,通过这些施工人员了解相应的情况和信息。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

2政策建议

保存在档案馆中的资料是便于大家查阅的,如果查阅资料的人越多,那么说明档案的价值就越高。当然,入档编制的工程技术资料都要确保其准确性,否则这些档案就会失去利用的价值。那么,如何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整理工作,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指定专人负责技术资料管理工作。单位工程开工时,需要设置专职的资料员,同时安排质检员配合资料员的工作,资料员需要参加每次的质量检查工作,并且记录原始的数据信息,同时将相应的数据资料填入验收记录表中。

2.2资料内容要真实可靠。资料员在填写数据信息时,需要按照表格的内容及资料实施细则的要求进行填写,在填写过程中,不能弄虚作假,填写的数据资料要确保真实性、可靠性。

2.3及时整理资料,保持与工程进度同步。在整理各项技术资料时,需要与工程进度保持同步,及时整理各种资料。这样,使得工程的施工情况得到真实的反映,避免出现中间停顿现象,否则造成后期匆忙编造,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隐患。特别是材料试验资料更要加倍重视,如果一旦木已成舟就无法修正。技术资料在及时整理的基础上,要认真履行签字手续。

2.4隐蔽验收记录要完整、规范。填写隐藏验收记录时,要结合技术复核、质量检查等工作,同时按照记录要求,填写相应的材质、标高、部位等,如钢筋工程隐蔽要求填写钢号、规格、数量、间距、预埋件部位、绑扎方法、位置尺寸、搭接长度、施工中的设计变更、材料变更代用、钢筋复试单编号,且签章,必须及时齐全,避免最后扯皮。在检查过程中,如果不符合质量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将存在的问题写在记录上,也就是说,必须确保隐蔽验收记录的完整性。

2.5施工阶段资料整理要杂而不乱。在施工阶段,需要分类收集整理各种资料,同时按照施工管理、材料试验等类别,分别对资料进行装盒,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工程交工时发生资料混乱的现象,造成无法整理。

2.6对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质量监督站等,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加大管理的力度,及时制止做假资料、出具假试验报告、不履行监督职责等行为的发生,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

2.7竣工图绘制要规范。竣工图是由施工企业负责整编的,竣工图绘制工作是从进行图纸会审后且发生变更时即应做的一项工作。而不是待工程需竣工时勿忙绘制的,在工程施工中,由于材料、施工工艺等原因,设计难免发生变更,施工单位应将变更单作为施工的最新依据,同时,应及时绘制在施工图相应部位,确保施工中使用的施工图是有效的,而不是变更前的。绘制竣工图时,尽量采用仿宋体,且加盖竣工图章,变更部分严禁随手涂改或不改。没有变更的图纸,仅加盖标准“竣工图”印章,在原蓝图上增绘的图面及文字说明,应用黑色绘图墨水绘制书写,不得使用铅笔或普通型的圆珠笔,做好的竣工图应按折叠规定装订成册。其实,在施工过程中,竣工图是建筑工程根据实际情况所绘制的一种定型图样,这种图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工程建成后实际面貌和构造,在工程技术资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8竣工资料交接手续要规范。对于单位工程来说,竣工后,需要经过质量认证机构对其评定等级后,及时与甲方进行联系,即在办理技术资料交接文字手续时,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需要在交接单上履行相应的签字、盖章手续,同时注明交接的日期。

篇(2)

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地不断推进过程中,我国的公路以及城市道路的数量与日俱增。然而,道路路基施工具有工序复杂、工期畅、工程量大以及流动性大的特征,从而使施工期间存有很多的安全隐患,需要对施工现场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天气变化、行政干扰以及地质情况都是道路的影响因素。由于施工工期紧张、施工场地狭窄、地下管线复杂以及需要考虑城市的通信、排水、给水以及绿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给施工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施工的质量控制已经成为一个棘手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工程完成后的保养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市政道路路基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以期能够对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的提供有所裨益。

1.路基施工的质量要求

1.1结构稳定性

为了避免由于自然原因以及行车荷载导致的路基结构的失稳或者变形,应该针对性的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提高路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1.2强度

为了防止在外力作用下,而使路基容易产生变形,就需要增强路基的强度。

1.3水温稳定性

路基的强度会受到地下水以及地面水的影响而降低,尤其是季节性冰冻的区域,因为水温的变化引起路基会产生周期性的冻融作用,而使翻浆和冻胀形成,从而降低路基的强度。因此需要保持路基水温的稳定性,从而使路基的强度在最不利的水温环境中也不发生明显的降低。

2.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

2.1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

现阶段,主要是采用综合机械化或者机械化的施工方法,通过协调利用配套的机械,使各工序能够开展综合机械化的作业方法,促使施工进度加快,劳动强度降低,同时有利于节约工程成本,提供施工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应该根据路基施工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机械以及合适的施工方法,从而提高施工的质量水平。

2.2严格施工程序

应该根据规定的要求做好技术、组织、现场以及物质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路基施工应该与盲沟、小桥涵以及挡土墙等小型构筑物同步开展,从而防止在完成路基填筑后再来开挖修建这些构筑物,而对工程的质量控制以及进度产生影响。施工技术人员的开挖工作的开展应该根据监理工程师的指令以及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执行。同时路基土石方施工的程序应该按照路堤基底处理选择填料确定路堤填( 挖) 方式路基压实有序的进行。

3.质量控制的关键程序

3.1施工测量

水准点、导线以及中线复测是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对以下问题予以注意。首先,熟悉图纸,复测后检查与设计是否相符。其次,为了达到施工期间引用的要求,要在中线复测中增设临时水准基点标高和加桩的地面标高;再次,在进行每道工序施工的测量放线时,要保证测量的误差是在规范的要求内,确保纵横断面定位的精度, 要根据设计的要求来确定构筑物以及施工路基的定位和几何尺寸。最后,要防止在施工过程中损害到道路下面覆盖的管网路线。

3.2路基土方施工区域内所有改建及新建工程,路基土方施工主要以填方路基为主,挖方路基只占少数

(1)对填方路基的施工质量的控制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采用分层填筑,下一层填压的开展需要在确保上一层已经被压实,同时在压实前要测定其含水量以确保含水量符合要求,否则可能导致返工。其次,准确标定干密度试验

分别标定不同土质的干密度。再次,分段施工,如果不在在同一时间填筑纵向搭接两段的交接处,则先填地段应按1: 1 坡分层留台阶, 如果在同一时间填筑两个低端,则应分层相互交叠衔接, 搭接长度要大于两米,否则可能导致路基发生不均匀的沉陷,而使路面不平整。如果地下水影响到路基的稳定性时,应该将不易风化的砂石材料、水稳定优良以及无机结合料填在路堤的底部,从而提高其稳定性。

(2)控制松铺的厚度碾压的遍数、土质的类别以及压实机具的功能都会对松铺的厚度产生影响。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形,确保压实密度,路床顶面层最小松铺厚度要不小于8cm。路床顶面层以下层的厚度控制,一般压路机为500mm。

(3)应该对路堤的坡度以及几何尺寸的填土宽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应该使每侧的宽度都应该超出设计宽度30cm。压实的宽度应该大于设计宽度,要使压实符合质量要求,最后削坡不得缺坡,从而确保路堤的稳定性。

(4)了解压实的方法。压实的顺序应该是先边后中,从而促使路拱的形成。应该先轻压,后重压,从而使其与土基强度的增长相适应。压实的节奏应该先慢后快,从而防止机械推动松土。同时在碾压前要整平,应该从路的中线向两边的路堤整成2%~4%的横坡,在碾压弯道的部位时,要注意碾压应该首先从低的一侧再向高的一侧,从而促使单向超高横坡的形成,且前后两次不同的碾压轮迹要保持12~20cm的重叠。尤其是要对压实的均匀性进行控制,防止不均匀沉陷的产生。

(5)合理安排机械作业。按照具体的工程地形地貌路基断面形状,土方调配情况、用土量,对机械运行的路线进行合理的设置,制定详细清晰地机械运行作业图。如果出现土的含水量不足的情形,应该及时的配备晒水车进行晒水。如果出现含水量超标时,应该配备翻晒机翻晒,用压路机碾压。对施工机构与组织进行合理的设置,能够保证施工按时按质地完成,从而促使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4.其他构筑物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

在完成基本的构筑物之后,才能填筑桥台台背、挡土墙、涵洞两侧以及涵顶,但是因为场地比较小,为了确保这些构筑物不受到损害,所以增加了填筑压实的难度,很容易产生积水。若是填筑不得当,则可能导致构筑物与完工后的填土的连接部分产生沉降差,从而使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速度等方面受到影响,更严重的是可能对构筑物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1)一般在以下几个范围内选用渗水性土作为填料来填筑: 台背顺路线方向,上部距翼墙尾端超过台高加2m, 下部距基础内缘>2m;拱桥台背超过台高的三到四倍; 涵洞两侧大于孔径的两倍; 挡土墙墙背回填部分。若是不能很好的在台背使用渗水土时,在非冰冻区域的高水位以下,在冰冻地区自路堤顶面的2.5m以下,填筑可以使用与路堤一样的填料。尤其是要注意禁止在填料中混入构筑物基础挖出的劣质土。

(2)填筑桥台背后填土应与锥坡填土同时进行,应该在两侧将涵洞、管道缺口的填土对称均匀回填。 涵顶填土的松铺厚度小于50~100cm 时,禁止施工机械以及重型车辆通过;在接近构筑物的1m的范围内禁止大型机械作业或者通过。

(3)排水桥涵等结构物处填土,要避免在施工中的雨水流入,用挖沟的方法或者使用水泵将已有的积水进行排除。要设盲沟引出地下渗水。如果在不得以的情况下采用非渗水土填筑时,要用粘土等不透水的材料封顶,或者设置横向的盲沟。应该做好挡土墙墙壁的反滤层,发挥泄水孔的作用,使水能够从此处排出。

5.路基施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严格控制不合格的土填入路基。如果不经选择的将一些带草皮的土、表层土或者腐殖土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土填土到路基,则会导致不符合压实的标准,而引发路基出现沉陷等质量问题。

(2)保证达到压实标准如果采用的施工方法不争取,则可能导致路基的压实度不能达到设计的要求,影响路面的质量。其解决的措施和方法是避免将不同的土质混填,应该分 对不同的土质进行不同的击实试验,保障实验的精准性,施工的开展最好是能通过铺筑试验路来获得相应的技术参数的指导。保证压实符合质量要求,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对纵横的坡度进行检验,从而确保压实度的均匀以及每层土的厚度均匀,规范在桥头涵洞处的填土,从而符合压实的标准。

篇(3)

一、对技术溢出的理论研究

MacDougall(1960)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技术溢出理论,他在分析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福利效应时,把技术溢出效应视为伴随FDI的一个重要现象,由此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技术溢出问题的关注。Caves(1974)认为跨国公司的进入加快了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速度,并且从三个角度解释了这个原因。Findlay(1978)构建了由先进的发达国家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和技术扩散的内生、动态模型,检验了诸如技术差距、外资份额等静态特征对技术扩散程度的影响。认为FDI输出国与东道国技术差距越大,技术扩散率就越高;投资规模越大,技术扩散速度也越快,得出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东道国企业会产生有效的“传染效应”。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Mansfield和Das为代表的一些学者重点从跨国公司角度研究了竞争型的技术溢出模型。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进一步将博弈论、策略论等方法引入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研究,有学者归纳为以下方面:

第一,以溢出为前提的厂商理论。Boisot(1995)以文化空间为分析工具,分别探讨了新古典学习理论和熊彼特学习理论对厂商技术水平的影响;Klibanoff和Morduch(1995)研究了厂商之间技术扩散问题;Lee(1995)比较了两种技术定位下小厂商的技术创新,发现在新技术背景下厂商内部研发活动及其与外部的技术联系均变得更活跃;Poyago和Theotoky(1995)研究了寡头模式下联合企业的均衡和最佳规模。

第二,博弈论中的溢出分析。Wang和Blomstrom(1992)将技术溢出视为跨国公司子公司和当地企业间策略性竞争的内生现象,他们构建了一个关于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企业博弈的基本模型,发现跨国公司对新技术的投资越多,技术溢出也越多;当地企业对学习的投资越多,其吸收溢出的能力就越强。

第三,策略联盟的溢出分析。Gugler和Dunnin(1993)发现策略联盟是创造和提高厂商技术优势及其创新活动区位布局的互补性组织形式,策略联盟的技术溢出随产业差异而不同;Hagedoorn(1995)考察了非核心技术的策略合作,揭示了厂商之间策略技术联盟的基本趋势。

第四,溢出效应和“边干边学”理论。Parente(1994)研究了技术扩散,边干边学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厂商技术吸收决策和产出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Colombo和Mosconi(1995)认为边干边学效应是技术扩散路径中技术经验的增函数。

第五,组织技术的溢出分析。Mekendrick(1995)发现银行组织技术模仿的来源大多数属于非市场中介型,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专门知识的来源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第六,Helpman(1995)等人通过考虑国外R&D因素,构建一个国际贸易模型,考察了技术溢出如何通过产品进口提升进口国的技术创新能力。Lichtenberg(1998)通过建立一种新的R&D投入资本测算方法,得出了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越高则从国外R&D中吸收先进技术能力就越强。

国内关于技术溢出方面的理论研究,大多也是从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本土产业或是地区的溢出效应这一角度来进行考察的。主要探讨了“市场换技术”等政策的可行性、效果以及外资对我国技术溢出的效应是否显著。如程宏(2001)具体研究了外资技术溢出的三种主要形式和途径,分析了产业关联在技术溢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在引进外资时应积极引进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王林生(2002)认为外资的流入有助于中国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发挥,需要“以竞争促创新”这种不同于以往“以市场换技术”的新策略。王福重(2007)通过加入进口国的人力资本变量,修改了Lichtenberg(1998)模型,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变量较好地解释了国外R&D存量对我国TFP的贡献。

二、对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

自技术溢出理论产生之后,它就伴随着不断的验证,无数的学者通过相关数据,运用多种统计方法来分析现实世界中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对象仍然以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为主,只是在分析时细化了产业和区域。而且实证分析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是否存在技术溢出,技术溢出的程度如何,什么因素影响了这种技术溢出。

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Caves(1974)和Globerman(1979)为先驱。后来的研究者不断地把他们的模型扩展和细化。Caves(1974)和Globerman(1979)分别采用制造业不同年份的横截面数据检验了加拿大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发现当地企业的收入水平和生产效率与行业内引入外资的水平呈现正的相关性,从而得出了存在技术溢出的结论。Blomstrom和Persson(1983,1989)考察了外资对墨西哥企业的技术溢出程度,认为墨西哥当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行业中外资企业的比例正相关。Watanabe(1983)运用菲律宾的数据,发现跨国公司对当地供应商产品性能和价格的严格要求促进了当地企业生产技能的改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Kokko(1994,1996)研究了技术条件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Kokko(1994)使用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发现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对技术溢出的效果有显著影响,二者呈反向关系。Kokko(1996)通过对乌拉圭的实证分析,考察了行业竞争和市场份额因素对溢出效应的影响,他发现竞争是导致溢出效应发生的重要因素。Liu等(2000)考察1991-1995年间英国制造业的行业面板数据,得出了与Kokko(1994)类似的结论。Kathuria(2001)发现溢出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对研发的投资,这些投资能促进当地企业应用新知识及提高企业吸收能力。Smarzynska(2002)考察了东道国为跨国公司提供中间投入品的行业,发现这些行业的生产率与FDI投资水平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技术溢出在产业之间有关联效应,并且当FDI是国内市场导向型而非出口导向型时,行业间溢出效应更显著。

同样,有很多学者的研究不支持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如Haddad和Harrison(1993)对摩洛哥制造业1985-1989年间的企业和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考察,没有发现存在明显的正溢出效应。Aitken和Harrison(1999)选用委内瑞拉制造业1976-1989年间的企业面板数据,发现在该国全国范围内存在普遍的负溢出效应。Barry(2001)考察了爱尔兰制造业1990-1998年间企业面板数据,同样发现存在大量负溢出效应,他们把这种现象归因于当地企业和跨国公司之间劳动力市场上的过度竞争。Barrios和Strobl(2001)采用西班牙制造业1990-1994年的企业面板数据,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西班牙不存在任何的技术溢出效应。Jakob(2005)通过面板数据对13个OECD实证表明,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给这些国家的TFP的增长贡献额度超过200%。

国内学者运用相关数据对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同样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资对我国企业或地区是否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上。何洁、许罗丹(1999)借鉴Feder(1982)的计量方法,采用1985-1997年相关工业部门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当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我国工业内资部门的产量就增加2-3个百分点;当我国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工业内资部门的产量就增加0.3-0.4个百分点。刘金钵、朱晓明(2004)通过建立回归计量模型,运用1993-200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测量了外资对我国工业领域内的技术溢出程度,认为1993-2002年,我国工业领域内的跨国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黄静波、付建(2004)运用广东省1986-2001年的数据,考察了外资对广东省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FDI对广东省在技术进步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吕世生、张诚(2004)利用天津市103家企业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Haddad和Aitken的扩展模型,考察了当地企业吸收能力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研发对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创新性研发。张海洋(2005)通过考察研发的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将引进外资的外部性区分为外资技术扩散效应和竞争效应,进而检验了外资促进内资工业部门技术效率提高的途径。他发现本土企业的研发和外资进入都推动了内资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但来源分别为研发的创新能力和正向竞争效应,而非技术扩散。彭水军、包群(2005)通过构建基于中间产品种类扩张型的内生增长模型,探讨技术吸收能力对溢出效应的决定作用,并利用中国1996-2002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结果发现技术溢出过程中本土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决定了技术溢出的效果。蔡虹(2008)通过实证表明,产品的进口贸易对我国的技术溢出能力很大,它很好地解释了我国TFP的增长。孙虹菊(2008)通过对我国地域划分,说明了进口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能力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即东部高于中部,中部又高于西部。

三、结论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技术溢出研究情况的简要综述可以发现,技术溢出现象普遍存在,多以通过FDI和产品贸易等途径展开。但FDI对东道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作用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同时,技术溢出能力还受到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就目前而言,关于技术溢出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宏观角度把国家或者区域作为一个溢出主体,来分析对东道国产业的技术创新以及区域发展的影响。尽管原理相似,但是技术溢出的研究很少落实到“产业”这一层面上,尤其是技术特征关联度很高的相关产业的研究,当前还很少见到。因此,基于产业链特征的相关产业间的技术溢出是今后这一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尤其是结合中国产业间的实际特征展开研究,对准确把握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溢出能力都显得很有现实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参考文献:

1、柯广林,华阳.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与开发,2006(3).

2、陈治亚,隆娟洁.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7(1).

3、孟亮,宣国良,王洪庆.国外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6).

4、刘金钵,朱晓明.跨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8).

5、黄静波,付建.FDI与广东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6、吕世生,张诚.当地企业吸收能力与FDI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6).

7、张海洋.中国工业部门R&D吸收能力与外资技术扩散[J].管理世界,2005(6).

篇(4)

【分类号】:TV523

一、市政给排水设计的主要内容

规范GB50318-2000《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是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划定市政给排水范围,预测市政给排水量,确定排水体制,进行排水系统布局;原则确定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和处理程度;确定排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建设规模和用地。

二、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方法

2.1道路给水系统的设计

(1)管线设计。一般在定线所用图至少是本市最近的实测1:500地形图,并且有必要时通过现场的踏勘来确定或修正。如果是改造工程,注意最理想的管位是和老管道的净距1.5m。在实际操作中,有些管道之间影响比较小,净距可酌情减少。如规范中规定热力管与给水管的水平净距为1.5m,而如今管材的质量提高后,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酌情减少两管道水平净距,而并不影响管道正常运行。设计人员应加强对管道基础、预留预埋、管径、标高等的标注和说明,给出尽可能多的标准图或详图,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竖向设计时,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合理布置,保证管线在荷载作用下不被压坏;在天气寒冷地区或是冬季,要保证管道介质不冻结,满足竖向规划要求,按照规范要求布置各个管线之间的垂直间距。值得注意的是,各个管材对压力的承受力是不一样的,设计最小覆土要根据所选择的管材实际情况而定。

当工程管线竖向之间发生矛盾时应遵行如下原则:支管避让干管:可弯曲管避让不可弯曲管;规划管线让现状管线;压力管避让重力管;管径小的管线避让管径大的管线。在设计过程中,这些原则也不是固定的,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2)管网优化。一般在解决中小型管道系统优化设计时,可以选择遗传算法求得最优化设计方案。综合地运用直接式管网叠压供水技术和无负压管网增压稳流给水设备,当市政供水管网水量充分,供水压力相对稳定时,可采用无负压管网增压稳流给水设备。用水非常集中、瞬时用水量过大的地方,则应使用直接式管网叠压供水,以减少峰值流量对管网造成的影响,保证无负压设备的正常工作。

2.2 道路排水设计方法

(1)车行道排水设计。城市道路排水分成双坡排水和单坡排水。当面对较宽的车行道时,为了要减少路面水在路面的流经时间,同时将水及时的排除,一般使用双坡排水的方法,在道路两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雨水口,以便收集路面水,并通过与其连接的雨水支管将收集到的地表水排入埋设在路面下的雨水主干管内,最后,这些路面水就会排放到河流和海洋中。

(2)人行道排水设计。人行道的路面排水也是十分重要的,人行道横坡设置时,坡度朝向车行道,所以,在人行道上的路面水就会通过横向坡度排入车行道边的雨水口中。当道路还在开挖阶段时,一般要在道路两边设置两道防土墙,道路两侧应在挡土墙上方安排一道截水沟,拦截将要流入到人行道里的路面水。此外,还有一些路面水或地下水会从挡土墙上的空隙中从挡土墙流到人行道上,最后流入人行道旁的车行道的雨水口中。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在道路两侧设置路堑挡土墙的路段,人行道上都有沿挡土墙流下的雨水痕迹。

(3)路面结构内排水设计。路面上一定会有一些缝隙,除了有大部分的雨水通过纵横坡由雨水口排走之外,还有少量地表水通过路面孔隙、裂缝等渗入到路面结构中,影响了路基的稳定,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完全排除路面水,保证路基结构的稳定。

三、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常见问题的分析

3.1城市给水系统的设计问题

居民生活离不开水,工厂企业生产也需要水,所以解决水资源的问题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因为水资源是有限资源,所以要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及用地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实行节水工程,推行节水灌溉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储存剩余的水资源,把用水的项目放在用水的季节,在比较干旱的季节从事非用水行业。对于有大型水库的城镇,由于水量丰富而浪费现象严重,节水意识淡薄,使城市供水系统不堪重负,高峰时甚至出现明显缺水情况,使得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城市水资源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类城市中。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给排水规划必须把握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水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分布不均,而且根据水质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设计方案,市区给水系统规划要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倡城镇及片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要做好水资源供需平衡首先要做好需水量预测工作,还要考虑流域、江河本身生态流量需求,其中区域供水未来发展主要体现在改善城乡供水水质,有效控制地下水过量开发,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促进了供水行业集约化发展,提高管理水平。

3.2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问题

(1)排水主要是生活及生产排水,还有就是防洪排涝,防洪排涝是城市的生命线,对于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防洪排涝规划主要针对对象是外洪和内洪,外洪以防为主,如防洪堤水库等,而内洪则雨水如何及时排除或滞蓄起来的问题,这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防洪排涝重要性的认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排洪规划重现期应根据城市重要性以及当地的历年雨水量,排洪流域面积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大中城市排洪标准不宜小于10年一遇。对于山区,考虑到内捞来得快,退得快,宜采用抬高方案,但同时也要考虑村庄现状,可设置局部的抽排设施。

篇(5)

随着我国扩大内需计划的逐步实施,各地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为施工项目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市政工程项目一般处于闹市区,涉及到工期时间长、工程量巨大、人流和车流影响复杂等,因此,施工项目技术管理好坏直接对施工项目质量、安全以及进度影响巨大。如何进行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的技术管理,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实现施工项目的优质、低耗和安全是整个市政工程管理的核心。

1市政工程施工项目全过程技术管理特征

1.1整体性与阶段性

市政工程往往分为设计、施工、运营等不同的阶段,各阶段的任务相对较为独立,并往往由某一个参与方主导,由其投入大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各阶段的任务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的,这就要求建筑各阶段的工作应具有良好的延续性,并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2应用与管理主体的变化性

市政工程各阶段的任务相对独立,且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就使得随着建筑阶段的变化,项目应用与管理的主体相应的会发生变化,相应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1.3系统性与复杂性

建筑全过程管理既涉及不同的项目参与方,又涉及不同的工程阶段,此外还牵扯到海量的工程信息,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市政工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复杂性、应用与管理主体的变化等则决定了市政工程的复杂性。

2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技术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2.1图纸会审及设计变更管理

审图重点是解决图纸模糊的地方、错误漏项的地方、节点做法和材料设备使用等超配的地方,以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图纸审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总体审查,包括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经济性审查等;第二,建筑施工图审查,包括图纸深度、总平图、建筑立面及剖面、建筑详图及其他审查等;第三,结构施工图审查指南,包括基本参数、主体结构梁部分、主体结构板部分、主体结构其他部分审查等;第四,机电施工图审查,包括系统部分、管道布置、排水、消防审查等;第五,室外环境设备,包括室外管线综合布置、园林配置审查、智能化审查等。另外,其它分包尽量自行算量,而不是采用外包咨询公司计算工程量。因为合约人员在自行计算工程量时,易发现图纸中的问题,如找出图纸模糊的地方、建结不符的地方、图纸错漏的地方,甚至找出图纸超配的设计方案和设计节点,然后请设计部及时修改图纸,这可大大减少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的发生。自行算量的优势有两点:一是通过自行计算工程量进行合约审图,把设计图纸问题解决在招投标阶段,这可大大减少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的发生,进而减少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所造成的成本增加,并加快了项目施工速度;二是通过计算工程量,发现图纸超配的设计方案和设计节点,然后加以优化设计,从而降低建安成本,一举多得。

2.2强化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要强化工程策划,要求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充分熟悉施工图纸,充分了解工程建设的全貌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做到事前策划控制和事中动态控制相结合,编制合理且执行力强的工程策划,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案、施工条件和施工计划的随意变动,有效地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工程管理水平。市政工程的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由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承建商四方共同参加,设计单位介绍工程主要设计方案和难点、设计节点和难点,承建商提出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业主和监理单位提出施工要求、技术措施等注意事项,共同指导施工,减少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的发生、双方的扯皮发生。施工图纸会审和交底内容包括:第一,图纸说明是否齐全;第二,地质及外部资料是否齐全;第三,总平面图和施工图是否一致;第四,设计图纸之间是否矛盾或者遗漏;第五,设计节点是否合理等问题。设计院设计期间审图和招标时审图目的是为了减少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发生,而中标后施工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是为了施工而明确的,防止施工错误、施工遗漏等再引起的经济损失,防止双方对合同理解不同引起的施工扯皮、施工索赔等问题。所以中标后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的重点不是审图,而是交底,审图工作已经在设计院设计期间和招标时完成了。

2.3保存有价值的技术文件资料

首先,是工程竣工验收准备相关技术资料。第一,材料检验资料。所用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验结果。第二,材料使用资料。材料配比、拌和加工控制检查和试验数据。第三,地基、隐蔽工程资料。地基处理和隐蔽工程施工记录。第四各项质量资料。各项质量控制指标的试验记录和质量检验汇总表。第五,非正常情况资料。施工中遇到的非正常情况记录及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分析。第五,补救施工资料。对质量事故处理补救后达到设计要求的证明文件。其次,为企业管理需要保存技术资料。第一,施工组织设计、各种定额执行情况。第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情况。第三,施工总结材料。第四,重大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的分析和处理措施。第五,技术管理工作总结等。再次,建立信息收集和科技研究制度。科技信息工作主要包括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报道等。要注重信息资源的收集,建立信息系统,组织学习,开展专题讲座、讨论会、现场交流等活动。施工现场测量放样与复核工作施工技术资料收集整理等。

3结语

市政工程工序复杂、体量庞大,牵涉到市民出行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市政工程的技术管理一是保障安全需要;二是保障国家投资资金能够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能够促进美丽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在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技术措施都不能掉以轻心,分阶段找出工程施工技术的控制要点与对策,提高市政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水平。

作者:周丹静 单位:舜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6)

2重要性

BT市政工程中的措施费用是按照签证程序进行结算的,其单价是根据所审批的方案并通过预算的编制、评审最终确定的。结算的工程量以现场业主、监理、造价咨询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收方的实际工程量为准,所以,施工技术措施的编制在BT市政工程中就显得尤其重要,其既要满足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和环保要求,也要为工程造价提供依据。施工技术措施编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成败。(1)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市政项目往往工期非常紧张。以红星路南延线K11+664三跨拱桥为例,其开挖方量为21万m3,最大开挖深度为18m,φ1.8m桩128根,平均深度20m,混凝土浇筑2.43万m3,钢筋安装4350t,承重排架共计5362t,而工期仅有4个月。因此,制定施工措施应根据工期安排,合理确定工序、配置资源,确保工期与质量。项目部以满足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为前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措施,避免了由于施工方法、施工顺序不当等原因产生的工期延误。(2)对施工质量的影响。鉴于施工技术措施是直接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因此,施工技术措施编制中应明确施工方法、操作规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材料及设备规格型号等,同时还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保障措施和检查制度等保证体系;加强质量过程管控,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避免质量事故和质量缺陷造成的施工成本的增加。(3)对施工成本的影响。所选择的施工技术措施的不同,工期和质量亦有所不同,施工生产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各项费用开支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编制施工技术措施应从满足工程质量、确保工期、降低成本等方面考虑。

3合理性选择

施工技术措施的合理性选择是影响工程成本的重要因素。一个合理的施工技术措施应从进度、质量、安全、经济因素进行考虑,对于施工技术措施的合理性要充分了解并实践于工程建设中。合理编制施工技术措施,为工程造价编制提供可靠的数据保证和理论依据。施工技术措施的合理性关系到方案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并发挥积极作用,关系到工程造价的编制是否准确有效,关系到其中的数据能否为编制工程造价所使用。在红星路南延线道路工程建设中,施工技术措施的合理性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造价,其合理性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土石方工程:土石方工程在市政工程中所占比例较大,是工程造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编制中应区分一般土石方、沟槽、基坑并从开挖方式、开挖深度、放坡系数、采用何种机械、人工和机械开挖比例、利用土石回填等方面予以考虑,按立项段考虑土石方平衡,适当选择是弃还是借土回填,明确弃土渣场及运距。对于石方工程,应根据施工部位对地质条件及周边的影响考虑采用适当的施工方法,如采用机械开挖方式对石方进行松动,防止其对周边楼房的影响,减少周边可能因爆破造成的索赔和对环境的污染。(2)模板与支架工程:由于市政工程模板与支架的计价方式不同,在编制施工技术方案时,针对不同方案中设置的模板与支架应分部位、分型号规格分别进行描述,说明所采用的模板、支架类型、搭设高度并分别计算工程量。这是由于不同部位、不同型号、不同类型采用的定额不一样,材料的价格也不一样,所套用出来的单价是不同的,而单价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造价。(3)专项施工技术措施:根据地勘资料及工程施工特点,在施工过程中,还需编制相应的专项施工技术措施,如:顶管施工、施工降排水、大型机械进出场、爆破作业、深基坑开挖、、暗挖(电力隧道)、拆除工程等。针对不同的专项施工措施,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安排合理的施工工序、采用合理的材料和设备,对涉及预算编制的项目应做详细的说明并附工程量计算表。在具体编制施工技术措施过程中,对于施工降排水,应根据地质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管井降水或是真空井点降水,对排水需要的水泵数量、型号规格、出口口径、功率和斗容要详细说明,同时还要说明施工的工期、井的深度、滤管的长度等,以便于施工预算定额的选择和单价的套用。

4施工技术签证中的注意事项

施工技术签证是BT市政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以经过监理和业主审批的方案为依据,以业主、监理、造价咨询单位、施工共同现场收方的实际工程量为准进行计量,它是工程造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红星路南延线施工技术措施签证的经验,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事项:(1)过程中应注重对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施工部位“事前、事中、事后”的面貌进行过程控制,一旦发生应及时进行签证,签证时要写明签证时间、部位及原因。(2)完善现场收方单签字手续。对于现场收方单,一定要注意写明要确认的内容(手写),必要时要附图、计算式、工程量表格和“事前、事中、事后”的照片,照片上要有总包部、监理签字盖章并写明照片的日期和名称。(3)严格按照程序要求进行上报,同时还要附上总包、业主、监理审批的方案(要求附上审批单)。

篇(7)

1CFG桩处理地基的特点综述

1.1适用范围广

CFG桩复合地基适用于条形基础、独立基础,也适用于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就土而言,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淤泥质土地基。从挤密效果看,既可用于挤密效果好的土,也可用于挤密效果差的土。CFG桩适用于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目前己经被广泛用于高层建筑。

1.2承载力强

CFG桩桩长可以从几米到20多米均可,并且可以全桩长发挥桩的侧阻力,桩承担的荷载占总荷载的百分比可在40%-75%之间变化,使得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提高幅度大并且具有很大的可调性。当天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若上部荷载不大,可将桩长设计得短一点。有时根据承载力要求和具体土层情况,可采用长短桩间隔设置,发挥不同土层的端承力。

1.3桩体排水

当CFG桩在饱和的粉土和砂土中施工时,由于成桩的振动作用,会使砂土液化,土体内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刚刚施工完的CFG桩将是一个很好的排水通道,孔隙水沿着桩体向上排出,直到CFG桩桩体硬化为止。此现象不仅不会影响桩体强度,反而对减小因孔压消散太慢引起地面的隆起和增加桩间土的密实度大为有利。

1.4沉降变形

CFG桩复合地基复合变形模量大,建筑物沉降量小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对于上部和中间有软弱土层的地基,采用CFG桩进行地基处理,桩端持力于下面较好的土层,可以获得变形模量较高的复合地基,从而有效地控制建筑物的沉降。根据大量工程实践得知,采用CFG桩进行有效的地基处理后,建筑物的沉降一般可控制在20-50mm左右。

1.5时间效应

利用振动沉管施工时,由于振动作用,将会对桩间土产生扰动,特别是高灵敏度的土,会使其结构强度丧失或降低,成桩结束后,随着恢复期的增长,结构强度逐渐恢复,桩间土的承载力会有所增加。另外CFG桩本身强度在28d-60d过程中增长的最快,以后强度逐渐慢慢增加。特别是高标号的混合料要到60d龄期才能达到或超过设计强度。

2工程背景资料

某市政道路某段软基路基宽56.0m、路线长约3Km,由于整个路堤斜交座落在一条河道上,河道与附近的淤泥厚度变化极不均匀的分布,加之路堤填土高等原因,发生滑塌。

根据相关的设计理论和计算资料反映,滑塌段软基CFG桩处理的设计参数为,平均桩长20.4m,桩径500mm,桩体强度C15(材料配合比:水泥:碎石:沙子:粉煤灰=1:6.24:3.12:0.76),桩距为1.5m,采用正方形布置,垫层厚为0.3m,采用2-4级配的碎石填料。

3地基处理主要施工技术探讨

3.1施工机械设备

长螺旋钻管内泵压CFG桩施工工艺是由长螺旋钻机、混凝土泵和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组成的完整的施工体系,本工程采用2台ZKL800BB型步履式长螺旋钻机、1台HBT60型混凝土输送泵、1台JS50型混凝土搅拌机。

3.2主要施工工艺

(1)测量定位

测量定位采用打孔灌石灰的方法处理,即先用直径30的钢管打孔300mm深的深度,然后灌入石灰粉,再插入钢筋进行复核桩位,施工中所有桩孔一次定位完成。

(2)钻机就位

钻机就位前需检查场地情况,如果场地较软,应增加支腿接地面积。若场地坡度>30°应加垫枕木施工,钻机就位后必须平衡,启动四支腿油缸调整钻机水平,确保钻塔垂直度≯1%,对位偏差≯20mm,钻机开钻前必须严格检查钻头上楔形出料活门是否闭合。

(3)钻进成孔

钻进过程中根据地层变化和动力头工作电流值对钻压、转速和钻进速度进行合理调整,钻进采用间歇式钻进方法,即钻进一空钻一钻进,钻进至设计深度后空车30-60s,待电流稳定确认桩长满足要求后终孔停钻。

(4)混凝土搅拌及泵送

混凝土搅拌应该严格按配合比配料,严格控制好进场原材质量,每盘搅拌时间≮90s,经常检查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坍落度,控制好混凝土的搅拌质量。

(5)每桩灌混凝土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封顶以保护桩头。

(6)施工中遇到地下障碍使桩位偏移时应及时处理后再次就位,并对混凝土泵送中遇到输料管堵塞或钻进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及时正确处理。

3.3施工质量控制

在制作桩体时应特别注意拨管的高度与速度。在没有施工现场成桩试验等有关参数时,桩管内灌满混合料后,应先锤击5-10s,再开始边锤击边拨,以防止桩底出现吊脚现象。每次拨管高度宜控制在0.5-1.0m,每拨管一次停拨锤击5-los或者反插深度0.3-0.5m;拨管过程中,应分段添加混合料,桩管内混合料始终高于拔管高度1.5m,以保证桩身的完整性。拨管速度控制在1.5m/min以内,当拨管通过淤泥夹层时,应适当放慢拨管速度,以防止桩身出现缩径现象;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有些桩成孔到设计深度,开始泵料时,钻头阀门打不开,无法成桩。经调查,钻头阀门打不开有两种原因:钻头问题,当钻头加工不合理时,成孔过程中土中的砂粒或小卵石易卡死阀门,造成阀门打不开;由于桩端落在砂土层,桩端土质具有良好渗透性,导致阀门外的水头压力大于钻杆内混合料的压力,造成阀门打不开。本工程钻头穿越细砂、圆砾、卵石层,终孔于粉细砂层及细中砂层上,很容易导致阀门打不开。经设计组和施工组共同商量改用防水钻头或者是适当增加桩长,中低压缩性的粉质粘土层或粘质粉、砂质粉土层,避免阀门打不开的情况发生。超级秘书网

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70-90mm,水灰比宜在0.6-0.8之间;桩位应保证准确,其偏差允许不大于150mm,桩身保持垂直,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按序跳打施工,向一个方向逐渐推进,以防止地冒,在已成桩的桩顶埋设标尺,观察施工对己成桩的挤压情况,防止已成桩受挤压而断裂并了解地面地冒情况;若遇孤石,则桩位应适当移位,以保证桩体满足设计要求;根据桩机顶部吊下的垂球即可控制垂直度,垂直度控制在1%以内;定期对桩机进行检测,保证施工的连续性。

CFG桩作为一种新的道路软基处理方法,在应用上有其与一般房建不同的地方和自身的特征。本文根据道路软基处理特点和质量要求,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背景,从实用设计方法、和施工控制等方面系统的对CFG桩在市政道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篇(8)

作者:李晓梅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根据斯密关于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分析,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概括这些因素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关系。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索洛(Solow,1957)[17]等也阐述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效率思想,索洛等人在《技术进步和总量生产函数》中建立了索洛模型,索洛在分析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连续性生产函数,索洛的长期增长模型打破了一直被人们所奉行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的理论,认为长期经济增长除了要有资本以外,更重要的是靠技术的进步、教育和训练水平的提高。现代的效率测度理论代表学者Farrell(1957)[18]提出企业效率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技术效率,它反映了企业由一个给定的投入集合中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另一部分是配置效率,配置效率合理划分投入成分,反映了企业生产和技术的能力。罗默的模型(PaulRomer)[19]比索洛模型更有微观基础,该模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突出了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实际价值。

本着科学性原则、系统优化原则、可行性原则、精简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出指标有许多,这里主要选取两个来自产业内部的产出指标:当年价总产值和专利申请数。当年价总产值高低意味着创造新价值的高低,可以综合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增产或节约两方面的成果,对产业的经济效益起到引导作用。从直观上看,专利申请数多,说明该企业对新技术的研发效率高,对新技术的创新利用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的水平。衡量高技术产业的资本投入指标主要用年末固定资产原价和科技活动经费。年末固定资产原价指企业在建造、改置、安装、改建、扩建、固定资产计量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时实际支出的全部货币总额。该指标根据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原价项的期末数填列出。科技活动经费,主要包括科技开发经费支出、信息化建设支出、科技培训费支出和科技开发奖励经费支出。衡量高技术产业的劳动投入指标主要用R&D人员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数。R&D人员全时当量是指R&D全时人员(全年从事R&D活动累积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90%及以上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将经济效率进一步分解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山东5个省市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为1,说明两个省市高技术产业规模和要素产出都达到了相对较好的经济效率水平;在经济效率值小于1相对无效率的省市中,技术效率值等于1的有山西、吉林2个省市,但规模效率值都小于1,属于规模无效率。在规模无效率的省市中,属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省市有山西、浙江、安徽、重庆、湖北、四川、贵州和甘肃,这8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规模和要素产出都没有达到相对较好的经济效率水平。五、结论及建议从全国22个省市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率来看,除了经济效率为1的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山东5个省市没有投入的相对冗余,其他绝大部分省市都有或多或少投入指标年末固定资产原价、科技活动经费、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人员的冗余且效率较低。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适度引进和购买先进技术,加强资本基础投入北京、天津、江苏、山东和广东等地区在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科技活动投入方面都恰到好处,因为在高科技和先进技术迅速更新和发展的时代,为了保持和不断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高技术企业在制定技术战略时,要考虑适度技术引进和购买先进技术家,加强产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和年末固定资产的投入,从而有效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2.重视科技人才与R&D投入,强化产业知识基础特性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重视科技人才和R&D投入活动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从技术体制视角来看,科技人才中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与R&D投入比例反映了高技术产业知识基础特性,而知识基础特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无论从行业角度还是区域角度都有一定的正的相关作用。因而提高高技术产业知识基础特性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拥有一大批科技活动人员,特别是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以充分发挥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高级科技人才中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高级人才,产生人才的“马太效应”,才能产生高技术产业的巨大能量,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3.实施科研创新联盟,增加行业内的技术机会广东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公共创新平台和社会力量等五个方面资源有效实施科研创新联盟。科研创新联盟是指高技术企业利用市场机制集聚资源,积极开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及与上下游企业组成联盟,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利用彼此的技术优势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这对于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率的提升非常重要。4.有效保护发明专利,增加新产品利润从区域来说,发明专利的独占性并不利于提升当地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很多地区过于保护发明专利,但往往利润增加并不理想。从专利制度,一方面有效地保护发明创造,防止发明被模仿,从而增加其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另一方面,激励技术性信息的传播,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先进的发明专利尽快地转化为新产品收益,使其应用于进一步创造性的活动中,进而提高整个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率。

篇(9)

一、叙述时间

按照经典叙述学理论,叙述时间包括节奏、频率和顺序三个范畴。

节奏指的是叙述速度的快慢,分为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和停顿五种。其中,场景是指文本叙述时间与故事发生时间相等。以此为标准,省略是指故事时间不为零,而文本叙述时间为零,新闻事件中发生了事情,在新闻报道中完全没有提及;概述是指文本叙述时间要短于故事时间,用相对较少的文本,来表述较长的故事时间;停顿是指故事时间停顿于某一点为零,而文本叙述时间却明显存在;减缓则是故事时间短于话语时间。

频率,由故事发生的频率和叙述的频率共同构成,可以分为单一叙述、多重叙述和概述。其中,单一叙述是指事件发生了一次,也只叙述了一次;而多重叙述,是指事件只发生了一次,却叙述了多次;概述则是指事件发生了多次,只叙述了一次。

顺序,指的是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之间的关系。把故事发生的顺序与其叙述的顺序一对照,便可将其分为三类:顺序、倒叙和预叙。顺序,是指叙述顺序与故事发生的顺序一致;而倒叙则是指发生在故事时间后面的事被提前叙述,发生在之前的事却被放在后面叙述,如2011年9月30日的焦点访谈——“‘天宫一号’开启太空新旅”,首先叙述的是9月30日下午的“天宫一号”成功实施第二次变轨,接下来叙述的才是9月29日“天宫一号”的发射升空;预叙,是指提前叙述将来发生的事情,如“某某会议将在哪天召开”。

二、网络新闻叙述时间的特征

如果从微观的层面考察,把任意一条网络新闻从网络新闻专题或者网站中抽出来进行叙述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叙述时间的特征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并无多大的区别,都是叙述者运用节奏、频率和时序等技巧对新闻故事发生的实际时间进行扭曲,最后呈现出不同的新闻文本——新闻。但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从稍微宏观的层面来考察,把网络新闻专题或者整个新闻网站作为考察对象,我们即可以发现,网络新闻的叙述时间呈现出如下三个特征:空间化、零碎化、无序化。

(一)叙述时间的空间化

网络新闻叙述时间的空间化,简而言之,就是用空间来表述时间。任何叙述都是时间的艺术,但是同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相比,网络新闻更多地运用空间来表现时间。

首先,从叙述节奏上来看,是场景的大量运用,即直播的大量运用。显然,在报纸新闻中,场景的运用仅限于少量的现场描写。在广播、电视新闻中,虽然近年来直播被大量运用,但终究受频道播出时间、技术、现场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新闻直播仍只限于少数适合直播的重要新闻。而在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各式各样的直播,包括文字直播、图片直播、微博直播、视频直播和视频录播等。以腾讯2011年的英超报道为例[2],视频类设有“直播大厅”、“录播大厅”、本轮视频集锦、精彩视频等栏目;微博类设有“腾讯微博报道”、名家微博、豪门微博、各个球队的微博专区和普通微博;图片报道设有“缤纷英超”和赛场瞬间,而文字报道在整个新闻专题中所占的比例很少。

其次,海量的背景材料和相关报道。任何新闻文本的叙述都要在历时和共时两条轴线上展开。报纸、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往往受版面和节目时间的限制,普遍以历时报道为主体,即以不同的时间、事情的发展变化为报道主体,而网络新闻专题报道因不受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往往由共时报道,即海量的背景材料和相关报道构成专题报道的主体。可以说,网络新闻专题报道在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闻竞争中,其制胜的法宝并不是报道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而是跟新闻事件相关的海量背景材料、报道和信息。以中国船员在泰国境内遭劫持杀害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为例,同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台,都将刊播该事件的最新进展作为报道的主体,而新浪“中国船员泰国境内遭劫持杀害”专题[3],其历时性报道仅限于“最新消息”这一栏,剩下的“事件概括”、“事件现场”、“评论”、“调查善后”、“各方反应”、“事件经过”、“遇害船员基本信息”、“微博关注”等构成了报道的主体,也是该新闻专题的力量和吸引力之所在。

(二)叙述时间的零碎化

整个网络专题,或者整个网站内容上的零散化,导致叙述时间显现出明显的零碎化特征。从网站或者网络新闻专题的层面上来看,虽然单则新闻之间能够相互链接、保持联系,但网络新闻的分类、分块与链接不可避免地使各条新闻处于一种独立隔绝状态。在一定意义上,网络新闻是标题化、图片化和实时化的报纸。在网络新闻网站或网络新闻专题的首页上,我们见到的往往是详尽的目录式标题,在每一个标题后面都隐藏着独立的内容,其叙述时间呈现出极度零碎化。仍以腾讯英超联赛新闻报道专题为例,其专题首页上成百上千的链接各自保持独立,在每一链接后面都有独立的内容,每一则新闻都有自身独立的叙述时间线,自然从整个专题来看,其叙述时间呈现出“众声喧哗”的零碎化特征。[2]另外,网络新闻网站的评论和微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之为从不同视角对新闻事件的重复叙述,这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新闻叙述时间的零碎化。以新浪“中国船员泰国境内遭劫持杀害”专题为例,截至2011年10月31日晚上,其微博数量高达758173条。[3]

(三)叙述时间的无序化

无序化和零散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叙述时间的零散化意味着要将事件进行切分,而无序化则意味着将切分下来的薄片的位置进行调换,使之在网络新闻或专题中,失去了新闻故事原有的线性时间轨迹。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包括序幕、起因、发展、、结局与尾声,而我们在将其转化为文本——网络新闻,并安排版面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其新闻价值的大小,而不是其发生时间的先后。如新浪2011年10月30日新闻中心的首页[4],“公安部指挥破获网络吸贩毒案查获万人”这一则新闻的时间是10月30日7时08分,而“江西河南安徽分别选举省委书记”这则新闻的时间为10月30日22时13分,按照时间顺序,很明显“江西河南安徽分别选举省委书记”这则新闻应该排在“公安部指挥破获网络吸贩毒案查获万人”这则新闻的后面,事实上却是恰好相反。另外,在网络新闻报道中不仅单则新闻经常采用打乱时间顺序的倒金字塔结构,而且其对新闻事件的系列报道在整体上也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在网络新闻专题或者新闻网站中,往往是最近的事实报道排在最前面,最早发生的事情放在最后面。如新浪“中国船员泰国境内遭劫持杀害”专题[3]中的“最新消息”一栏,就是如此。

三、网络新闻叙述时间转向之影响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获得新闻信息的全能化平台,同时它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其一,时间认知结构的拼贴化。时间的认知方式揭示了整个社会及其组成社会的各阶级、群体和个人的许多根本趋向。一种新的时间观念往往导致人们产生新的时间认知方式。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出现了三种时间观念:自然时间、钟表时间和以网络时间为代表的媒介时间。自然时间呈循环结构,影响人类的时间最为久远,不仅原始社会的人们对时间和日历只有一些极其简单、模糊的理解,就连二三百年前大多数文明社会的人们,也总把时间看做自然的循环。钟表时间呈线性结构,而媒介时间则又创造了新的时间结构,它建立在循环时间、线性时间的基础之上呈点状,散乱且没有持续性。钟表时间在自然时间的基础上,对时间进行切割和压缩,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生代传媒更是把对时间的切割与压缩推到极致,其内容被细分至支离破碎。人们在浏览网页时,在各个细分板块中随意穿行,直接造成了时间运动的无序化。同时,由于新闻网站的内容安排并非按照正常时序排列,因而各个链接之间的连续性被进一步打乱,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各种时间的混合体创造出了一种“时间拼贴”,各种类型的时间在同一水平面上同时并存,没有开端、没有结尾,更没有秩序。媒介时间的这种拼贴结构,给人们的时间认知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时间分配与使用方式,并使得我们的认知结构也呈拼贴状态。

其二,时间消费的零散化。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我们正在从时间过剩阶段转变到时间匮乏阶段。电话、电脑和手机等通信工具的出现和交通的发达,使得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扩大,并迫使人们将有限的时间分配到更多的事务上。人们开始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即使在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的情况下,时间也不会停止其脚步,因此,人们想方设法节省时间,合理分配利用时间。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迎合了人们新的时间利用的需求,力图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碎片化内容。屏幕上、网页上的事件往往缺少真实事件所具备的持续性,不断涌现,又不断消失,一方面,给新涌现的事件提供空间,另一方面,给社会大众制造了焦虑感,刺激了媒介消费者的媒介消费欲望。人们开始试图在同一段时间里做更多不同的事情,或在更少的时间内做某项特定活动。这种时间的使用模式其实是将有限时间分配至更多的不同领域,而失去的则是对一件事情持续的关注。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丧失对时间的持续整体感。

其三,时间使用的实时性。在当代社会,人们关心未来,并且内心充满了不安。因此人们试图通过媒体把握现在与未来,跟以前相比,人们更加关注媒体和更多的消费媒介产品。媒介产业出于对市场需求的满足和盈利的需要,更加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媒介时间带来的“瞬时时间感”加剧了人们对事物“实时满足”的需求,引发了普遍而深刻的社会心理期待:既然网络等当代传播媒介能以最快的速度提品,那么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可不可以呢?在自然时间的农业社会,我们通过长期劳作和等待获得收获;在钟表时间的工业社会,我们以小时、天、月来计算工资、收入;而在媒介时间的信息社会,实行周薪制或工资一日一结是个很大的诱惑,分期付款的盛行也凸显了人们早点实现愿望的迫切性。总之,媒介时间是消灭等待、提早实现愿望的时间。在这个关注当下的实时性时代,昨天是历史,明天是未知的、不确定的,今天才是焦点。(来源:新闻爱好者 文/聂志腾 作者单位:湘南学院中文系 编选:)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课题“网络新闻叙事研究”(项目编号:09C92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4:145.

篇(10)

二、几种常见的混凝土加固技术

建筑工程加固的主要要求在于经过运用加固技术对房屋进行修补、增强承受力、提高使用作用、满足使用要求,所以,采取混凝土加固方案要围绕提高建筑质量为根本任务。选择不一样的加固方案就会有相应的施工方式和质量评定标准相对应。

混凝土加固技术主要分为直接加固和间接加固两大类,施工时主要按照实际的建筑条件和使用工恩呢该选择合理的方案及加固技术。

(一)直接加固技术

1、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也叫做外包混凝土加固方法,这主要是运用相同的材料(混凝土和一般的钢筋)对原来的建筑结构实行加固补强,经过加大混凝土和钢筋截面扥面积和一螳构造方法,将加固部分与原构件紧密的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增强截面承受能力和强度。加大截面的技术要点在于设计构造时必须切实处理好新加部分与原来部门的整体连接、共同承受等问题。该技术要求简单、适用性强,可普遍运用在柱头、墙面、屋架等房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然而,改技术需要工程量大,修护实践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和生活,另外结构的截面加大后也会影响了建筑的美观和房屋整洁。

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是将以前结构承受力低、韧度小的材料换成承受能力强、韧度高的材料。该技术主要运用在建筑承受能力要求高的部分的混凝土强度度或有严重的破损的部分加固。此技术简单方便,耗费时间短,所占空间少,完全影响建筑的使用,而且造价比较低,经济实惠。

3、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技术是将型钢(主要为角钢、槽钢)或者是钢板包于构件的四角或两角进行加固,运用此技术加固混凝土建筑构件时,必须使用环氧树脂胶粘剂进行灌注,将型钢和新加入的构架结合在一起,从而确保型钢和原构件共同产生强大的承受力。该加固技术属于比较先进的技术,承受能力强、加固效果好、所占空间少、施工简单、耗费时间少、工程量少、安全隐患低。

(二)间接加固法

1、预应力加固法

运用异型材料(高强钢筋或型钢),增加预应力来迫使新材料与原材料紧密结合,产生共同的承受力,从而达到对混凝土的加固。该技术拥有能够承受加固构建截面超重的能力、降低原构建裂缝宽度和绕度等特点。运用于要求增加构建承受力、刚度和抗裂度以及加固后占用空间小的混凝土受弯构件或变压构件,然而,这种技术不能运用于温度高于60℃环境下的混凝土,也不能使用与混凝土收缩变化大的结构。

2、增加构件法

在原来的结构的构件和构件中间重新增加一个构件,从而降低原来构件的负荷量,从而实现加固的作用。这一技术主要运用在单层工业厂房或者新增加构件后不会引起房屋质量的多层建筑的楼面梁、柱的加固,必须注意不能破坏原来的构造,保证建设安全。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46-01

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使得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重要作用。在同样的时间内,大地提高了语文教与学的效率,有利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二、新的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彰显生机。

学生的学习质量,是衡量教师工作优劣的一把尺子。教师为了显示自身的价值,都在不遗余力的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各显神通。他们普遍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他们将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单一感官刺激为多重感官刺机,变单方面进步为多方面进步,变单一媒体为多媒体,变孤立研究为合作研究,变信息传递为信息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变基于事实和知识的学习为批评性思考并根据信息决策。这种教学环境的转变使课堂变得多彩生动,使学生的学习富于激情。这样的学习情境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而又乐于学习呢?

三、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传统的教学,教师是一切的主宰,学生只能无奈而被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维护。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个局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样,才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学生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和发展目标,在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创造自主的学习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