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思政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2-04-17 03:33: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思政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思政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Grasp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Build a Wonderful Less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Jinxian, LIU Yaxin, HONG Yingj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100)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f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main channel.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spirit of the four into eighteen (feed materials into the classroom, into the network, into the mind), we need to build a fine less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create a wonderful lesson, teachers need to achieve professional career morality from the realm of sublim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better to re-instill and promote introspection, the best education is to make educated did not feel in education. We believe that teachers should design the essay question of how to capitalize on the trend, sneaked into the night wind, moisten things silently. So that students feel to explore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thinking interaction, verbal interaction, interactive practice, as well as body language interaction, student teachers from the classroom rise rate, nodding rate, and the rate of feedback to the level of these classes of body language, adjust their teaching methods, thus creating wonderful less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action; wonderful lesson

当今大学教育独立学院异军突起,这是可喜的变化。但同时带来一些问题:如何提高课堂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特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十精神的四进(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是教师必须研究和实践的问题。我们在多年的思政教学实践中,建设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4年)和《基本原理》(2013年)两门省精品课。我们认为,要打造思政精彩一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要实现师德境界从职业到事业的升华

教师的劳动与一般的劳动不同,教师这一职业,劳动者是人――教师,劳动对象也是人――学生,劳动产品还是人――人才,特别是劳动手段主要也靠人――教师的人格力量。 因而,为了创造精彩一课,教师要致力于三方面的修养: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

教师的师德和教风从低到高可分为三重境界:“谋生境界”、“责任境界”、“乐业境界”。也就说教师要打造精彩一课,不仅是把教学当职业,更需要把教学当事业,由谋生观念上升为一种责任感,进一步升华到乐业境界。这样,“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马克思语《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样,我们就会充分地发挥出能动性,创造出精彩一课。

2 教学方法上重灌输不如促内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有的教师走上讲台,讲“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我讲三个问题,一、……;二、……;三……”,讲得倒是认真、严肃、正规,讲授的东西也没有科学性错误。但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八股式的教学形式,往往台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而台下学生却昏昏欲睡。有的学生在玩手机,反正讲的课本上都有。这样,课堂的低三率(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就在所难免。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改革了教学方法,采取师生互动、启发式或研究探讨等形式进行教学的课,课堂就活跃,多数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大多数同学在抬头听讲,教学效果好。

可见,重灌输不如促内省,最好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没感到在受教育。根据我们实践的经验,我们认为教师应设计如何以问题破题,因势利导,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感到是自己在探讨中得出的认识。这就要设计思维互动、语言互动、实践互动,还有肢体语言的互动。如教师从课堂学生的抬头率、点头率、到课率的高低这些肢体语言的反馈,调整自己教学方法,做到设计思维互动和实现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1)设计思维互动。正确设计启发式教学,重在激疑引思。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思政课不像自然科学课可以进行实验,不像数学课可以进行公式推导,思政课主要靠联系社会实践,更多地还要靠抽象思辩,这就要致力于实现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第一步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促使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无意注意的唤起要靠教学艺术。以先讲述一些材料作铺垫,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指导探索答案。教师有一桶水,就应致力于指给学生一条河,指导学生去寻找一条河。材料引起兴趣是无意的,寻求答案是一种有意的能动活动。

(2)实现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就是当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全忘记了,所剩下的东西才是他所受到的教育。

剩下的东西中最重要的是素质、方法和哲理。而这与考分的高低几乎没有关系。人们一般认为,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但研究发现,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作用大大超过了智力水平。情商是情绪智力的水平,是非理性的情感体验能力,是一种社会智能,也叫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所以,教师,特别是思政教师的教学活动一方面要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致力于情绪智力和实践智力的培养,这就要: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2)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3)指导学生悟道,意会所学知识中的方法和哲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4)培养学生的能力。情商帮助你处关系,智商帮助你拿文凭。关系是瓷饭碗,是会砸的,因为世事无常;文凭是铁饭碗,是会锈的,因为知识会陈旧;而能力是金饭碗,是会保值增值的,因为能力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能力中重要的是实践智力。实践智力是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适应性能力。实践智力面对的问题没有清晰界定,解决问题的信息不完备,有多种解决方法和正确答案。解决问题时应用的是内隐知识,内隐知识常表现为诀窍,讲不清原理,具有实用性、意会性。

情绪智力和实践智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意会、培养和锻炼,其中思政课起着重要的作用。

3 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从思维角度看,创造是突破原有知识框架的逻辑跳跃活动。科学发现更具有逻辑跳跃性。世界数学最高奖项沃尔夫奖获得者陈省身教授提出“科学最坏的是有计划,最好的科学是没有计划的,是发现出来的”。(陈省身.中华英才.2001(4).最好的科学是没有计划的[N].报刊文摘,2001-03-15.)

但科学发现又具有逻辑依赖性。它表现在:(1)人们原有知识和探索活动是制约灵感产生的逻辑基础;(2)灵感、直觉、顿悟到科学发现的完成要靠逻辑活动来实现。

可见创造性不能教,但能锻炼和培养,需要厚积薄发。知识,从人们接受理解的角度看,分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有的东西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创造性关键靠意会。因此教师要激疑引思,要避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因此,要上好一堂课,要考虑如何进行教学课堂设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预测和应对各种问题,如何把握教学大纲和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等等。

4 教师应致力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型

大学要实现从知识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教师就需要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型。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的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问题。其中问题是关键,实质是发现问题,形式是提出课题。

什么是科学问题?问题在哲学上叫矛盾,物理学上叫佯谬,逻辑学上叫悖论,科研上叫课题。

有的矛盾要经过逻辑推导才能发现,如物体下落速度问题:亚里斯多德认为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几千年人们都认为是对的,因为有日常经验的支持:石头掉得快,鸡毛掉得慢。伽利略通过逻辑推导发现了其中的矛盾:把一个重的物体和一个轻的物体捆在一起,一方面更重了,会掉得更快,另一方面轻的掉得慢,拉重的后腿,就会掉得慢一些。又快又慢,这是个矛盾。提出问题是科研的开始,在此基础上,爱因斯坦通过研究,得出加速度与引力等效原理,成功地解释了不同重量的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下落速度相同的事实。爱因斯坦指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往往是技术性问题。

5 教师应优化认知结构:努力扩展知识面

认知结构指认知者的知识(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地位、心情、性格等等。教师的认识和教学实践活动是受认知结构的影响的。

努力扩展知识面一方面有利从实际出发授课。有的课,授课对象有可能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有利于进行科研,以促进教学。跨专业的边缘学科出成果相对较容易。科研工作能使我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还有利于做到辩证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形象思维通过想象、联想产生直觉、顿悟,产生科学“发现”和理论创新的萌芽,表现为偶然的机遇或灵感。这种萌芽往往还是一种朦胧思想,逻辑思维使这种朦胧思想清晰化,而完成科学发现。氢光谱波长的规律不是由物理学家发现,而是由瑞士巴塞尔数学教师巴尔末发现,创建氢光谱的巴尔末公式。因为巴尔末没有受单纯的物理学知识机械的束缚。

世事洞明皆学问,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理解,并能随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的动态和发展。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广泛的知识储备,从研究角度看,使灵感得以产生。凯库勒顿悟到苯分子的结构式为环状结构苯环的直觉、灵感,与他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当时的知识背景分不开。凯库勒学习过建筑,有着空间结构的观念,凯库勒年轻时担任过陪审团成员,手铐圆形形象的潜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自动进入显意识,当时的知识背景是有机化学理论已经兴起,凯库勒研究苯的结构已12年。

广泛的知识储备,从传授知识角度看,便于达到:“学术论述通俗化,严肃话题生活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海龟理论土鳖化。”(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语)从而增强讲授的实效性。

6 课前备授课对象:了解学生的特点

了解学生上你这堂课时具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心理基础,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最重要的是学生上你这堂课的心理基础(知、情、意)。 把握学生认知的规律性。由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到理性具体。有的讲授内容的“理想实验”难以物化,不能辅以实验,也不能进行公式推导。它主要靠抽象力。这里重要的是如何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由已知认识未知,遵循思维的规律,避免从概念到概念。把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摸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倾向。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力争把难题变成乐趣。

7 备课程资源

备课的资源包括备资料的选用,媒体的采用,把教材语言转化为多媒体语言,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抽象概念具体化,逻辑命题情景化,论述形象化。着重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准确性与生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准备教学设备,提前到上课的教室试机。做好多媒体设备的检查准备工作。

篇(2)

马克思说过:“任何时代、任何民族,哲学都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各种文化形态生长的土壤,是其根基所在。”文化的精神,教育的精神最根本地体现在其哲学理论之中。从文化视角研究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

(一)思政教育具有文化特性人是文化的动物。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了人既是实践的人又是文化的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在本质上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知识,形成意识,从而从一个生物人变为一个文化人。“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教化人的过程,也就是创造人自身的过程。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和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必然联系,剖析这种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蕴得到彰显,消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背离的狭隘,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抽象,具有更多的文化感染力,充满着新的活力。

(二)文化具有思政教育功能人的一切文化生活,在一定意义下都可为道德生活的内容。文化是思想的载体,以精神、观念等因素塑造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质上是文化执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体现了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耦合性。从文化哲学的高度来探究具有文化特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阐释。这让我们认识到,“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思想性”,文化在多层次上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在价值上主导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化关怀。

二、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哲学思考的现实意义

正视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面对新时期、新环境、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众多挑战。诸多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文化危机”,譬如大学理念的缺失,大学精神的落寞,大学责任的弱化等。高校文化日益衰落,其重要原因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少,文化哲学底蕴低。因此,从文化哲学层面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研究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丰富思政教育的文化哲学底蕴,就成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经之路。

(一)文化哲学引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域民族,总是以文字语言、创作艺术、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社会习俗等文化形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譬如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哲学意蕴就有很大不同。总体而言,西方文化哲学强调人的独立精神和进取精神。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体系中,则提倡“天人合一”,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处,忽略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重视培养人的群体意识与奉献意识等;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三观的形成还与人所受教育程度、文化知识水平、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大学期间会基本定型,中学期间形成的三观,通过大学的思想政治与文化教育,会作出适当的调整,最终形成比较系统的价值观念体系。

(二)文化哲学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与实践能力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文化。文化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由于各自成长历程中的文化教育环境不同,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不同的文化熏陶,导致学生行为模式的不同,也必然意味着学生间实践能力的高低不同。正如文化哲学理论总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高校大学生的言谈举止、实践能力也深深地受到高校思政文化哲学教育的影响。提高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才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之在。

三、推进文化哲学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从根本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教育、启迪、培养、塑造大学生的系统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以文化为媒介与载体,通过文化的教育功能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现如今,面对着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内涵衰落的危机与挑战,我们必须要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建设,从文化哲学层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篇(3)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一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我们应根据高职院校生源的结构和特点,理清现实基础“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各自专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强化素质教育。

1、高职院校生源的类型与特点(1)生源的类型。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有三类:分别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学生。(2)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生源特点。无论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高中毕业生,还是对口专业职中生源,相对于普通高校生源而言,大致有如下特点:第一,思想活跃,灵活好动;第二、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第三、自控能力较差,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第四、竞争意识不强,视野不够开阔;第五、学习方法不当、急功近利。

2、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根据近期相关企业的走访调查,反馈的意见一致认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并重。针对杭州江南专修学院大一学生刚进大学校门尚处于成为大学生的最初兴奋阶段,应持续灌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同时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更好的秉承学院以“自考助学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成功就业为目标”的办学宗旨。

二、规范管理与赏识教育相结合

从我国现有的高校职业教育现状来看,规范管理与赏识教育均从不同的视角对高校的管理运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挑战。

1、规范化管理下,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训与交流机制规范化管理是学院工作运转的基础,需要一套沟通顺畅的程序作支撑,一系列成熟的制度作保障,以规范抓管理,以管理促效能。而对于大一新生,在规范化管理下,较易增加其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2、挖掘学生的长处,有效运用赏识教育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现状分析,学生思想活跃,灵活好动,但由于种种原因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缺乏学习热情。这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尽可能的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赞赏,促使其在公众场合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出承诺,以承诺带动其行动,在行动中寻求成就感,找回自信。第一,运用丰富而有效的赏识教育模式。所谓赏识教育,其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赏识,通过赏识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发现并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潜在动力,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第二,创建平台敞开心扉,寻找亮点积极鼓励。大学生涯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往往昭示着个体学生独立特性发展的开始。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及心理准备,或在我国现有精英教育体制下,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就因为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缺乏对高职院校的信任感与认可度,甚至对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排斥、逆反心理,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尽快融入学校学习生活,一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光阴虚度,学无所成。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在学生入学初期进行足够的心理疏导,创建平台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倾诉自我困扰。

三、强调以学为本,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强化职业素养

篇(4)

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要求和对象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亟待改进。此时此刻,我们应该认识到要勇于实践,与时俱进,切忌墨守成规。现实的问题已摆在眼前,例如,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学过程基本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手法,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面很难取得教学上真的成功,一个学科的成功是不能单拿成绩来定论的,因为大部分学生因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本没有达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这门知识,勉强地认可只能流于表面,不能对学习和教学有太多正面的影响;还有就是,现在使用的教材、资料和理论知识,很多都是从以前沿袭下来的,虽然有了继承,但是创新和更新的地方却寥寥无几,导致现实与理论的差距越来越大,更多的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就业、工作前景等压力下,更加无心关注这个他们眼中可有可无的学科,消极和排斥情绪必定日发高涨。基于现在的思政课教育的现状,开创新型有效的教学新途径,已经成为各高校迫切的任务。基于这种种需求和现实,走以主题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内容定位

(一)理论内容导向

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内容选择上一定要符合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需要。主题教育活动可以一些重要的纪念活动为契机,积极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平台,紧扣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高职院校集中组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国教育等。这样做,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才可以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才能够真正达到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的目的。

(二)具体内容纲要

组织好主题教育活动,首先要精选主题。它决定了主题教育活动的方向和预期效果。主题教育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学生,所以主题教育活动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涵盖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他们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开展。笔者认为,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大约可以从以下几点挑选:

1.结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为了使新生了解学院的发展历史,可通过组织听专题报告、参观校史馆等活动,让新生尽快地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也可以结合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适当开展以“创先争优”“、我为评估做贡献,我与学院共发展”、“宿舍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母校、关心集体的感情,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2.适时进行法律法规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思想很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因此要在大学生中搞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使大学生了解到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区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客观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自觉维护和谐社会和民族团结的局面,实现理国。

3.利用重要节日与活动。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3月开展学习雷锋、5月开展争做文明好青年、十月开展共话祖国大发展等活动。活动中结合革命先烈的事迹,用历史教育人。通过对祖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史的回顾,使大学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图片展、各种新媒体的宣传,展示出党领导下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而培养学生的报国远大理想和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21世纪现代化强国打好基础。此外,每个学校都会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特色,由团委组织策划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校之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本,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活动的意义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去。

4.切合时代,关注时政。主题教育活动需要用时代精神来引导,如大力宣传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认识到时代所赋予的崇高历史责任,继承和发扬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努力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适时针对社会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主题教育,学生不仅能就“事”论事,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能自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提升,更深刻地看待社会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的过程。

创新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实施要点

(一)队伍创新是基础

“高校主题教育活动需要加强策划人才、教师等队伍素质,在队伍建设上,要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这是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的基础。队伍创新就要注重主题教育活动策划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策划人就应该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调研能力、组织能力、洞察能力、竞争能力、整合能力和执行能力。因此,负责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策划人无疑也需要定期的交流和培训。

(二)方法创新是手段

“思政教育具体方法,即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为达到思政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操作技巧等,即进行思政教育的‘桥’和‘船’,应成为思政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较活跃,参与意识强,应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采取丰富多彩、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教育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好的方法对高校主题教育活动创新有重要意义。新时期推进高校主题教育活动创新,呼唤应变方法。网络发展迅速,高职院校要及时建立相关的主题教育网站,引导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大趋势,使学生在享受现代网络技术的同时得到教育,寓教于乐。如:对主题教育活动的相关思政教育内容,建立主题教育网络互动平台,积极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发挥网络在主题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以积极健康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真正发挥网络育人的强大功能。

(三)制度创新是保证

高职院校要建立制定主题教育方案和实施主题教育活动的制度,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保证主题教育的长期功效。首先,作为主题教育实施者,不能急功近利,而要遵循高职院校建设的客观规律,并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承受能力,合理安排主题教育时间,不是教育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的。只有这样,主题教育活动才能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其他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四)评价创新是助力

主题教育活动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之一。以往对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大多是采取定性评价的模式。受到评价者学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定性评价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会使主题教育的评价不够准确。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判断。它具有客观、标准、精确、量化、简便等特征。为了提高对主题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必须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模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把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已改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这是一种对于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评价模式的非常有意义的摸索。

篇(5)

1.1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1.1.1利于沟通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育者的教育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对象———大学生的主观意愿和接收程度,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启发严重不足,特别是“90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人群,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的社会倾向,有明显的自我权利意识和价值诉求。又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充分尊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民主而开放的氛围代替了刻板和枯燥,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必定是明显的。

1.1.2利于突破时空约束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硬件基础的,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在虚拟社区的世界里,无论在校园内外,无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在网络上宣泄情感,发表态度,宣扬主张。这一方面使教育对象(大学生)可以即时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全方位交流和沟通,使全程教育摆脱了时间的约束,又可以为教育者因势利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实时的保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

1.1.3利于增强教育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以虚拟社区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自然亲切,内容上丰富多变,彻底改变了枯燥乏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准确而及时的把握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特征,使得教育者能够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政治性和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与学生共同构建的轻松生动的教育氛围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1.2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

1.2.1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由于网络虚拟社区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充分尊重个性”的表达显得更加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强化了个体意识,致使许多大学生沉醉其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加剧,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半径限制在了网络空间,阻断了与外界生活的正常交往,与身边同学和老师的必要沟通因此减弱和消失,最终的结果是,大学生群体现实意识的消退,造成了社会意识的群体淡薄和人际关系的普遍冷漠,削弱了学校组织的凝聚力[1]。

1.2.2思想道德行为失范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一些不良文化和垃圾文化也伺机萌动并呈泛滥之势。根据心理学原理,当个体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不能完全与网络社区模式相匹配时,个体与网络的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大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发育期,其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均未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当网络中的某种道德理念借机侵入时,很可能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遭受极大的阻碍[2]。

1.2.3网络成瘾性加剧当虚拟社区暂时屏蔽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向虚拟世界寻求平衡的心理诉求就会加剧,对网络的依赖也会越来越严重。如果长期、过度地沉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将逐渐孤僻而封闭,离群索居,人际关系失调,最终导致自我认知错位,并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不具任何效果。

1.3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从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落后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育活动,工作量负荷严重;相对于规模急剧增长的学生人群,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也难以持续进行。这种情况下,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同时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需要。当前情况下,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这为基于虚拟社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随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以及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伦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该群体也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网络自制能力和分辨能力。

1.4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虚拟社区在实现互动式交流的同时,也因此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出现了偏差,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电影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误导也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这使得部分高校在涉足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上持严重的谨慎态度,甚至投鼠忌器,因此网络虚拟社区的积极教育功能被盲目抹杀了。在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上,高校必须做好网络平台的监控与维护,使网络能够正常的运转。这就要求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教育者,要将舆论导向的监督引导和网络的后台维护同时承担起来,这在当前的大多数高校中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政教师的通信技术都相当有限,实现对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全方位管理存在着诸多困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环节是“内化”,而“网络无政府主义”的现实使得大学生充分暴露了潜在的需求和欲望,这些需求和欲望甚至是不道德的,但经过网络散发出去后,被无形的放大[3]。这严重阻碍了社会先进道德规范进化群体意识的进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受到严重破坏。

2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

2.1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网络虚拟社区背景下,对社会群体中的知识层次高,但对是非辨别能力弱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如果还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教育功效是很难显现的。这就要求在丰富多样、时效性强的网络虚拟社区文化中,只有独立的进行文化辨识,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大学生们才有可能在多元复杂的网络思想理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单纯的课堂讲授是行不通的,只有转变教育模式,即从“灌输教育”转向“辨识教育”[4]。加强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被动式的受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主体,使得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受益者。

2.2教育者能力的提高

篇(6)

2、高校思政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管理探究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重点讲述的参与式教学管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参与式管理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拟定决策、实施计划,这也需要两者之间在教学工作者相互交流,进而达到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参与式教学管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步:2.1选课制度。学生选课可以理解为学生间接参与教学管理的一种学习模式,在思政课程中,学生选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参与式教学管理的权利。2.2参与教学设计。学生参加教学设计的规划更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2.3参与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模式的考核,它也是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环节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充分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进而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由此来看,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参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高校教学,特别是高校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前社会,国家的政治多极化的现象已经日益明显。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国内只有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才能屹立于世界东方。特别是在西方文化逐渐加强的现代社会,只有强化每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确保国家在未来的社会能够获得长足发展。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以高校的建设更应该注意强化员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笔者认为,加强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党的建设工作、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参与式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点,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参与式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篇(7)

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方式上要注意创新,首先要确认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自重者人必重之。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还需要注意平等的态度,保障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当中学生常常都是被迫接受,因为单方面的灌输,所以通常思政教育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新形势之下就应该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摒弃灌输式思政教育,通过建立平等关系,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健康发展。其次重视隐性教育方式。隐性教育的意思就是通过一种无意识、间接等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政教育。这种方式往往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积极和健康的影响。最后是方式的创新,进行思政教育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坚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工作之时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第二,坚持将思政教育工作和解决学生具体问题相结合。高校学生许多思政问题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当中,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之时,应该积极的协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消除学生消极、悲观、自卑等不良情绪。第三,坚持律己和律人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当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和社团组织、班级组织等要注重教师、组织者的带头作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第四,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讲就是要求要把正面教育、科学管理、纪律约束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当中潜在的引导相结合。

1.2将思政教育和网络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式

在如今信息技术和网络计算机如此发达的时代,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将二者有机结合是当前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并且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在进行相关的思政教育之时,将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运用到教育当中。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通过更加活泼生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的接受思政教育,在轻松有趣的氛围当中渐渐引导其思想心理正确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强化奋斗理念,增强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同时可以搭建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网络平台,这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之下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有利手段。高校学生还处在走向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大一新生,才刚刚从管理严格的高中走向一个相对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进行思政教育更加有必要。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学生一旦有了任何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引导。这样既避免了直接面对的尴尬,又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

1.3针对贫困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

前者是由于社会生活经济条件而导致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要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和普通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所区别,针对性的进行。抓住其特点和需求性,积极引导其思想政治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另外在一般的高校当中多是汉族学生为主,而少数民族学生就成了一个小小的部分。面对如今各个高校对于少数民族的专业限制越来越少,以后少数民族进入非民族学校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所以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也要注意这个渐渐扩大的群体,要做到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信仰、宗教、习俗等。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民族制定相关的教育内容,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之下进行。

篇(8)

目前很多高校也较为关注大学生的励志问题,但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缺乏有效的励志教育,导致大学生励志人生观树立的滞后。这里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第一,无鲜明知识体系,体现不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特色。在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该部分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鲜明性,只是零散地分部于人生观和职业观教育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也只是顺带而过,知识的讲解相对生硬死板,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无法帮助他们培养励志品质。第二,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吸引力。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担任了全部的角色,整个教育过程只是对励志知识的灌输。作为旁听者的学生对高深的理论知识无任何情感共鸣,更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甚至对教师的提问产生心理抵制。第三,缺乏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更新,无法保持励志教育的活力。虽然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开设有励志教育专题讲座,但是知识内容陈旧。从大学生的需要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是应该能为他们提供解决人生社会问题的思想指导。人所处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性和变化性,使得人不断出现新的人生社会问题。教育知识内容上的落后就会与学生产生距离感,甚至被学生嘲笑落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内容

(一)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文化类型多样,今天我们所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民族文化体系。自上个世纪中国遭受西方列强殖民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落后的文化,对其进行全盘否定。80年代,盲目的崇洋之风在青年人中的盛行,使得刚刚起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更是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如错误地将个人主义的成功方式作为衡量人才的社会性成功标准。当下人才出现的“有才无德”的现象,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高校思想政治领域中励志教育的道路。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无不在对自己公民的励志教育中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如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式励志教育。而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才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民族特色的体现。华夏文明博大精深,不论是从地域上划分的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化,还是从流派上划分的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文化,都为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然传统文化的融入不能是机械化的,而应该是去其糟粕,留其精华。要将那些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能体现民族精神和国民品格的内容,放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教育中来。

(二)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灵魂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是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接班人服务的,因此不能错误地将我国励志教育等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个人主义的成功教育。这就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导地位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时代特色体现。

(三)将职业中的励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

走向生活是教育生命力的唯一出路,能够指导大学生今后的生活更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标准。人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包括了家庭生活、公共生活和职业生活。人的励志的更多需要被表现于职业中。因而励志教育的成功与否更多地体现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中。同时职业本身所具备的实践性特点使得职业中的励志更倾向于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实践课程。但需要注意:第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不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而是一种健康向上的职业信仰的培养。第二,大学生虽然没有真正在社会中从事某个职业,但是大学教育是不能脱离社会的。而大学阶段每个专业必要的实践课是不能少的,在这些针对不同专业的职前实践教育中培养一种励志的理想信念是很重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应该拓展到这些专业实践教育中来。

(四)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与大学生幸福感的培养结合起来

赋予人性化的励志教育才是成功的励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人性化的励志教育是在成功感和幸福感中去培养人的坚强品质。只有让学生产生幸福感,他们才会去相信教师所传授的励志理想和信念,才会主动用这些励志理想和信念去实践自己的人生。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措施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开展多种模式的励志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应该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应该是模式多样的教育体系。如榜样励志教育、励志自我教育和励志实践教育。这里需要注意:第一,巩固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首先,构建多样化的励志知识体系,如框架式的励志知识体系要突出重点、层次分明,串联式知识体系要设计好层层递进的问题,专题式知识体系要有清楚的逻辑条理。其次,鼓励课堂情景教学。教师单一地讲授励志教育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堂情景教学所营造出的浓郁情感氛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直观形象的把握,能对教师的理论讲授起到画龙点睛之效。第二,榜样励志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借助于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榜样的高尚励志情操和优秀励志事迹等所进行的一种示范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榜样励志教育要选择那些在现实中足以为大学生效法,并能够贴近他们心理特征的人物,从而使他们成为大学生的励志偶像。第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自我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励志进行激励和引导,使得他们在励志的自我认识、励志的自我规划、励志的自我激励、励志的自我控制和励志的自我提升中不断升华,达到培养励志品质的目的,并自主地开展励志的自我实践。第四,励志实践教育除了上面提到的与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结合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在高校社团活动中开展励志教育。内容多样的高校社团即是大学生兴趣培养的好地方,也是他们学习社会合作与他人交往的好场所。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实践教育更是要利用好这个好的场所去培养大学生的励志品质。

(二)鼓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开展多媒体教学

篇(9)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体现工具性价值和主体性价值的统一。如果主体性价值被淡化和忽视,就会使思政教育客体变得被动,从而影响其积极性。反观当下思政教育,其作为客体的工具性价值不断强化而主体性价值却被忽视和淡化,思政教育陷入了理想化、教条化和知识化的误区。脱离生活实际,让受教者对思政教育产生疏离感,更有甚者出现逆反心理等现象。思政教育工作亟待进行深刻的反思,让思政教育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思政教育的课堂,这一课堂学生更加熟悉,更有亲切感和说服力,因此,在思政教育课堂中倡导思政教育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传统思政教育分析

1. 教学内容单一、抽象、理想化,脱离生活实际

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学内容老套,教学手段单一,知识更新速度慢,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没有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角度出发,教育内容偏于以道德训话、政治说教为主,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教学目标,对于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没有给予科学合理地解释和引导,让学生感觉学习思政知识只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没有充分发挥其知礼明德的教育功能。

2. 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课堂,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体部分,学生被看做接受知识的客体,教育也就成为了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单向活动,受教育载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使得受教育者对于生活中所碰到的一些问题不敢拿到课堂中来与教师进行讨论,师生之间缺少互动。

3. 教学手段单一,缺乏生活实践体验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更多侧重于理论性知识的灌输,受教育者亦是被动的接受,死记硬背知识点,不求甚解,整个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目的性价值和个性特征被忽略了,受教学者在课堂中成为了“配角”,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活力受到了禁锢,积极性被严重挫伤。

二、高中思政教育生活化模式构建

1. 将生活与课堂紧密联系

通过生活的教育才能够让学生的亲身体验更加强烈,教学效果更加直观,因此,作为教师要能够捕捉学生感兴趣、熟悉、贴近生活的素材充实课堂。例如,在学习价格影响因素这一主题时,我们可以引用当前物价变动的实际例子,特别是房价这一关系民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物价变动的影响因素。又如,春节前后火车票、飞机票与平时票价的实际对比分析,从消费与供应角度进行探讨。学生对于这些较为熟悉的例子进行热烈讨论,并总结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然后教师在引出课堂的主旨,这样的贴近生活的实际例子,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2. 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展现生活实例

由于时间、空间和阅历的制约,学生对于社会的一些现象的认识存在片面性,需要教师通过语言或想象的手段,帮助学生拓展认识,丰富自身体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实例直接引入到课堂中,营造真实的情景,加深学生的体验与认识。例如:讲解“国家利益: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课例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主线:生活(导入):全球变暖(视频)引出“共同拯救地球”的话题召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与会各方从分歧到达成框架协议。教学(探究):与会各方反映了哪些国际成员间的关系从与会各方不同反应中你能概括出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吗?与会各方为什么会存在分歧?为什么最后能达成一致协议?对我们有哪些启示?生活(导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自主减排目标(视频)视频中我国政府的承诺说明了什么问题?我国政府为什么要作出如此承诺?欧盟对我国的自主减排目标横加指责,甚至要求对我国的减排行为进行“监督”,这种要求合理吗?为什么?我国政府和人民特别是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热情高涨。

3. 课堂回归生活,增强学生实践体验

体验生活,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关键;回归生活,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归宿。教师应该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自身的一些生活经验和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生活、反思生活,走近生活,剖析生活中有价值的元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强等精神,让学生能够从实际的生活中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感悟生活中的道理。例如,在讲解“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这一课例,通过给学生播放一些白色污染所带来的灾害的视频与图像,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塑料饭盒我们日后该如何对待?对于 “白色污染”我们该做些什么?第二,假如能从我们消费者这个角度,从学生这个角度考虑怎样来处理好白色污染的问题?引出比如说实行垃圾分类,提倡回收利用,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要用环保型餐具等,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三、结论

思政知识源于生活,同时要回归生活,由生活中提炼的思政素材可以更直接的显现出教学效果,让学生可以切实的感受到所授知识的价值与含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对于生活化知识的引入,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另一人生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更多的做人道理,感悟更多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飞,马凤英.课堂之清泉生活之大海——高中思想政治“生

活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4).

[2]庄洪海.寓教于生活依生活而教——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

学尝试[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

篇(10)

本调查问卷在期末教学阶段,向我校选修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生定向发放,并于课程结束时统一收回,根据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客观分析,评价本次课程思政改革的执行效果。

(一)调查总体统计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41份,收回41份,有效填写41份。而且调查涉及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问卷调查的范围是比较全面的。

(二)调查资料的数据分析

1.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的了解

这题的选项占比最高的是B了解,占比70.73%,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会计职业道德也越来越重视,发生在会计行业的案件多是由于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缺乏与不重视。所以目前应该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了解。其次占比高的是A非常了解和C了解一点,占比为14.63%,这说明还是要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的学习,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必须熟记了然于心。

2.通过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思政改革加强了哪些职业道德

如图1.3所示。这题占比分别为A爱岗敬业80.49%,B诚实守信92.68%,C廉洁自律90.24%,D客观公正80.49%,E坚持准则80.49%,F提高技能68.29%,G参与管理58.54%,H强化服务48.78%,从占比情况来看,学生认为我们本课程的思政改革是比较成功的,上述都涉及到,并且学生也学到了有关知识,也反映出后续还应该加强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内容,总体来看,通过这个问题看出本课程的思政改革内容是比较完善的。

3.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教育增加了哪些法律知识

如图1.4所示。本题的选项占比分别为,A宪法41.46%,B劳动法63.41%,C刑法39.02%,D合同法78.05%,E物权法36.59%,F其他0%。多数的学生认为加入了合同法与劳动法,刑法、物权法、宪法等也都有加入,本课程对于法制教育的增加比例还是可以的,学生能接受的法律知识也是可以的,可能吸收的相关法制教育内容还需加强,这题的比例关系可以了解了学生对于课上一些内容的吸收情况,了解学生喜欢的是哪部分法制教育内容,再根据此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工作。

4.通过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思政学习应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如图1.5所示。本题的选项占比分别为,A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及真实性占比92.68%,B加强环保意识,从我做起占比58.54%,C保障员工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占比85.37%,D积极投入到有需要的地方热情互助60.98%,E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合法合规生产73.17%,F其他0%。由比例可看出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思政教育的学习收获还是比较丰富的,大多数的学生都有对于本课程的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学习收获内容,应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这题是多选题,且没有正确答案,以上选项几乎都可以作为答案,无论是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及真实性,还是加强环保意识,从我做起,又或者是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合法合规生产,都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教学内容总结得出。通过问卷反馈,普遍认为本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改革最为突出的优点是加强了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操守(85.37%),另一高票数的优点反映为提高了会计专业学生法律意识(75.61%)。这一调查问卷显示了本次课程思政改革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说明了本次课改在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方面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可以有效地通过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这门专业课来开展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能够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思嘉.会计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研究——以《会计信息化》课程为例[J].智库时代,2019(11):278-280.

[2]李锡成.基础会计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经济师,2019(11):177-178.

篇(11)

[作者简介]杨德志,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研究生,安徽淮北235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152-03

2003年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现实的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理念已开始被广大教育者所接受,但是如何更好地坚持人文关怀的理念,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广大思政教育者所面临的一个理论问题和现实课题。

一、要在坚持思政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高校思政工作的优良传统,涵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在长期的思政教育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一代代思政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和规律。这些传统不仅培育了一批批合格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且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任何传统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优良传统。它们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是新经验、新创造的系统化、理论化、制度化。实践证明,只有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把老传统与新创造结合起来,依据新的实践赋予老传统以新的时代内涵,才会使老传统得到更好的发扬,使新传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这样,高校思政教育的优良传统才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如果只讲继承,忽视对优良传统的创新、发展和完善,就会阻碍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在人文关怀视域下思政教育的创新

人文关怀是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个性为基础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表现为对人的需求、尊严与价值的尊重与关切,以及对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理应集中体现着的人文关怀思想,内含着的人文关怀价值。

现在社会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心理问题、文化多元的取向等诸多问题,给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人文关怀的视域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时代之使然。

1、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固然自成系统,但它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促使大学生这一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在个人思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课题,增加了做工作的难度。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对新形势,努力拓宽政治工作领域,认真研究新课题,努力探索新对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活力,增添生机。

2、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在新形势下,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本身就意味着要丰富政治工作的内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种矛盾交织,各种观念撞击,如果用老一套的工作内容来应付新情况、处理新问题,势必会出现一些后果。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看问题、办事情必须要有新的眼光、新的思路、新的内容。在观念上要除旧布新,从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我循环”中解放出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

3、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已掌握了不少好的方法,但是面对新的领域,新的工作内容,必须要改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改进思政教育的工作方法应该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应该与培养目标的要求相适应,应该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在摸索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寓教于理。就是要晓之以理。在实际工作中,晓之以理不能仅仅讲大道理,更重要的是从人发展中需求、价值、情感等方面去讲“小”道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充分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在此基础上的说理,才可能达到寓教于理的目的。当然,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要掌握管理的规律,管理是通过外在约束的加强来教育人。学会管理,就是要管之有理,管之合理,管之有力。把寓教于理与管理相结合,本身就意味着方法上的创新。

第二,要寓教于情。就是要学会循循善诱,以情感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满腔热情去感化学生,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情理结合,平等相待,才能使学生启开心扉,消除芥蒂,相互理解沟通,引导学生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引导学生树立奋发图强、共同发展的理念,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心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精神。

第三,要寓教于乐。用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既能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又能广泛吸引和激励广大学生。也可以采取聘请心理专家解答、召开心理恳谈会、举办文体才艺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问情感交流渠道的畅通,这些都可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很好地融为一体,同时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解决思想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实际,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前提下,必须牢固树立信息观念,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化水平,不断丰富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学校要充分结合学生经常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NSN、班级QQ群、班级blog、班级网络空间等模式,以网络手段实时、平等、多维度地开展学生工作,契合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兴趣,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教育者要积极开展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网上交流等活动,把网络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平台。充分利用社

会教育资源,用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学校、社会和家庭共教共育的途径,形成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要注意的原则和技巧问题

1、坚持四大原则

第一,人性化原则。人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就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尊重人,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特别是教育者对学生决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和气势去做思政教育工作,而应以平等的心态和口气说话;理解人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关心人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自己的心里始终装着学生,看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最终要落脚到帮助学生的层面。是否热心、真诚帮助学生,是检验是否做到人文关怀的试金石。要把具体工作与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贯穿思想教育,这既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增强思政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第二,个性化的原则。在大学校园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内心世界。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学生囿于统一的模式之中。在人文关怀的视域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是思政教育重点目标。注重开发学生个体潜在的闪光点,给每个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三,生活化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人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学生来自学习、生活、就业和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实际能力。

第四,保护性原则。学会心理疏导是体现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教育者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的前提是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哪怕是面对个别问题较多的特例,也要在态度、表情等方面以自己的真诚获得学生情感上的认同。尊重学生的隐私,不在众人面前解决或谈论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有安全感。

2、把握三大技巧

第一,内容的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为出发点,其本身就是“对症下药”。由于学生的家庭、出生和阅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思想特点、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搞“整齐划一”,而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尊重、关心和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学会换位思考,因不同学生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

第二,态度的诚实性。诚信为本,以诚相待,这是对思政教育者素质的基本要求。我们主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并不是对所有事情都是无原则的迁就,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开诚布公,实话实说,决不能丧失原则,回避矛盾。用诚实的态度感化人,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第三,语言的艺术性。语言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言语是语言的具体运用和个别体现。语言表达的艺术能给人带来情感愉悦和美的升华,思政教育的语言表达也是一门艺术,讲究语言艺术对搞好思政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亲切幽默,富有艺术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在人文关怀的视域下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工作,本质上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思想,革新思政教育的思路,扩大思政教育的视野,与时俱进,不断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向军,人文关怀视域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