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80年代初,台湾开始推广以观光、休闲、采摘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农园。台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标志着政府部门正式开始辅导休闲农业。到了80年代后期,政府又着力推行“农业+旅游业”性质的休闲农业。1990年台湾农委会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力度。1992年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规定面积50公顷以上为设置休闲农业区的条件,并编印指导教材。此后,台湾农业逐步从传统的种植农业到种植+观光农业,再发展到现代的种植+观光+休闲度假的农业结构。具有高观光品质、高服务与高附加值的经营模式,提供休闲服务,集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一体。据相关统计截至2017年为止,台湾将近有600家休闲农场,全年共接待游客约5000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超过55亿元,休闲农业不仅解决了农产品滞销、农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还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注重政策扶持引导。台湾“农委会”对发展休闲农业高度重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扶持休闲农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民宿旅游管理办法》《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行动计划》等扶持政策,并在台湾农场经营协会的辅导与协助下,休闲农业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台湾农业逐步从传统的种植农业到种植观光农业,再发展到现代的种植+观光+休闲度假的农业结构,使休闲农业的功能进一步得到了拓展。
2.注重突出主题创意。台湾休闲农业创意无处不在,主题创造经典,凸显地方风情,以深度开发见长,不求“大而全”,而是追求“小而美”。花露休闲农场场长陈基能提出,创意是立场之本,立志把花露农场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精致最美丽花园。他创意的二便文化概念馆确实美,卫生间外的水龙头也很有型,男女卫生间的水龙头各用了翩翩飞舞的蝴蝶及象征智慧的猫头鹰造型,而男性卫生间更是有惊喜,每个小便兜都变成美丽的花朵,去小便就是去尽情地“浇花”。再如地震灾区桃米村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桃米拥有台湾原生23种青蛙,56种蜻蜓。桃米村民挖掘资源潜力,不断宣传各种各样的青蛙和色彩斑斓的蜻蜓,把两种小动物设计出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遍布乡村醒目位置,鼓励村民动手,用纸、用布、用石头等乡村材料,制作手工艺品,很快使桃米村从一个地震废墟变成一个昆虫生态文化体验休闲区。
3.注重体验项目设计。台湾休闲农业内涵丰富,休闲项目精彩纷呈,不仅仅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更加注重游客情感和生活的体验。如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前身为 “台一种苗场”。2001年起开始发展农业观光,兴建了亮眼雅致且温馨舒适的花卉驿栈,充满浪漫与新奇感的水上花屋。兴建南芳花园宴会厅,其并推出花餐养生料理。花卉造景、自然生态与悠闲住宿,从赏景看花到自然学习再到体验农事,台一生态农场都让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从入口缓缓进入,花卉、植物融进建筑、屋顶、墙面。置身其中,仿佛参加一场小型花博展,所到之处,繁花盛开,花香四溢。精心规划的主题馆可谓别出心裁,不仅主题与文化结合,还利用多种农业废弃有机质打造基础设施,采用环保绿色建材兴修建筑物,自行培植花卉,自建花柱花屋,营造水上餐厅,让我们感受到台湾岛的生态风情。
4.注重民宿发展。台湾第一个正式的民宿法在2001年颁布,到现在全台有2万多家民宿。民宿注重多样化发展,融合了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要素,再加上创意和美学元素,打造成了颇具特色、不同主题的民宿产品。有田园乡村主题、人文艺术主题、异国风情主题、原住民风情主题、家庭温馨主题、怀旧复古主题等等,给人一种“宿在民居、乐在乡野”的感觉。在经营理念上,趋向于隐逸,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民宿已成了主人个性的最佳秀场和吸引志趣相投之人的聚集地。如台一生态农场民宿整体建筑设计采用环保的绿色建材,精心营造“春露”、“夏荷”、“秋枫”、“冬恋”的季节楼层和欧式风格的水上木屋。晚上可以在露台上吃水果、看星星,如同在家中一样亲切。再如花露休闲农场设计了梦幻之城--精油城堡。城堡房间设计非常现代化,原木床、高级纾压床垫、精油泡澡浴缸、落地景观窗台、落地玻璃,让你在床上或浸浴时既可欣赏原始的农村风貌,亦可远眺大雪山的美景。傍晚的夕阳,还有夜晚伴随着蛙鸣虫唱观星赏月,别有一番享受。
5.注重产品深度开发与推广。台湾利用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面优势,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源鲜智慧农场采用农业4.0,植物工厂化、益生菌水耕蔬菜、利用Led照明模拟太阳光等技术,生产听音乐喝豆桨长大的绿色蔬果。再如魔菇部落生态休闲农场利用蘑菇做的黑美人菇饼干、杏鲍菇脆片饼干等各种零食,香皂、面膜和护手霜等深加工产品。
二、一些启示
通过考察学习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结合我市休闲农业现状,获得一些启示。
1.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经营农产的根本利益,顺应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形势,又符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县、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积极引导,二是统筹规划,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突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应当是一个持久而稳定可靠的品牌形象。在旅游消费者心中,树立对其的认知,进而形成一种差别。也正是这种差别才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兴趣,提高其消费欲望,最终凝聚成休闲农业品牌的无形资产。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应考虑与其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各地应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避免与周围已有休闲项目开发上的雷同,力求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海林市第四次党代会、四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相继召开后,市发改局高度重视会议精神传达、落实,利用2月28日—3月2日三个半天的时间组织了全体机关干部进行学习,集中学习了《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开创加快海林振兴崛起的新局面》、《政府工作报告》、《赴江浙沪招商学习考察报告》和市委《情况通报》等资料。为加深对市情的认识和市委、市政府决策的理解,还组织全局到开发区进行了实地参观。在学习中,全体干部职工围绕全会精神,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重点,积极讨论、踊跃发言。通过学习,全局上下进一步深入、准确地理解马里书记讲话精神,领会了全会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到海林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差距,认识到“慢发展就是落后,小进步就是退步”,认识到我市正处于“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竣形势。更加体会到市委、市政府提出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举措符合实际,顺应民意。经过学习讨论,面对新挑战、新形势,全体干部表示要将全会精神同我局实际工作相结合起来,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转变作风、尽职尽责,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感,以全新面貌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
二、认真查找不足、剖析存在问题
当别人拿着不错的成绩单洋洋得意时,张迄博却将那一张张满意的答卷收藏,翻出自己的国家专利证书,低下头来,思索进一步完善该项目的突破口……
或许与其他爱好科技创新的同龄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湖南省宜章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宜章一中)学生张迄博幸运地有一个爱好科技创新的爸爸。但这不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他而言,只要把握机会,科技创新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潜移默化,爱上生物学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张迄博注定要与科技创新结下不解之缘。1996年,张迄博呱呱坠地;1997年,时任宜章一中生物老师的爸爸张永强开始兼任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小时候,张迄博就经常去张永强指导学生的宜章一中科技活动室,而爸爸培养的每一届学生都成了他的大哥哥或大姐姐。小小年纪的他喜欢成天像“小尾巴”般粘着他们,一起参观动植物标本室,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捣鼓各类生物实验。
日复一日,生物学的斑斓世界让张迄博越来越着迷。有时候,张迄博和爸爸漫步在绿树成荫的校园内,会缠着爸爸教他辨认植物或昆虫。回到家中,张迄博甚至还把爸爸的大学生物学教材从箱底翻了出来,嚷着要爸爸解释书上的生物学知识。
看到儿子求知心切,爸爸喜在心里。在批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时,经常把张迄博叫到身边,鼓励他提意见。
在张迄博看来,爸爸更像好朋友,他与爸爸之间可以自由平等地对话。在爸爸的循循善诱下,张迄博从小就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学时,有一次学习鸟类身体构造。张迄博对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课后与老师商量,老师并不认同他的观点。第二天,张迄博拿着爸爸的大学普通动物学教材向老师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的坚持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这次的肯定让张迄博欣喜不已,也给了他不断前进的动力。在这之后,张迄博常常翻阅大学教材,还将它作为自己四大休息方式(睡觉、看书、打篮球、做难题)之一。
适时而动,厚积而薄发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中这句富含哲理的话是张迄博的座右铭——君子有卓越的才能和超群的技艺,不到处炫耀,必要的时刻才施展出来。
为了主动培养创新思维,在完成作业后,张迄博并不只安于得出答案,他总会思考是否有其他解答方法。当手里拿着一个东西时,张迄博会习惯性地打起小盘算:它的结构是怎样的?有没有其他可以开发的功能?又有哪些缺陷?之后他还会主动与其他同学探讨,完善设想。
作为学生,总免不了出现错别字,每次修改错字时,寻找透明胶和改正液浪费时间又不方便,这让张迄博感到很苦恼。为什么不用透明胶将改正液绑在笔的一端,让笔、改正液、透明胶三者成为一体呢?
于是,他便突发奇想将这三者“捆绑”在一起,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小的改变不仅给学习带来了便捷,还在班上得到推广,后来还风靡全校呢。
尝到了第一次创新带来的甜头,张迄博对科技创新越发感兴趣,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到处“找茬”,就连上厕所的时间都不放过。
有一次上厕所时,望着天花板上的灯,张迄博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晚上停电时怎么找手纸呢?能不能在手纸盒上安一个在黑暗中发光的东西?现在有很多老年人因为高血压,在厕所久蹲后容易出现危险,能不能在手纸盒上安一个开关,连接报警器呢?
有了想法的他很快付诸行动。在选择手纸盒开关时,张迄博首先考虑采用普通开关,但这种开关既不美观又不好操作,于是他琢磨着使用电视机开关。通过上网搜索,才发现这种是自锁开关。然而,张迄博所在的乡镇商店并没有这种开关出售,也没有此类加工机械,而网购需要一千个以上才发货。
在爸爸的提示下,张迄博从报废的电视机上获取了这个小开关,最终带报警器的多功能手纸盒顺利出炉。
身先士卒,勇往直前
在学校,高大魁梧的张迄博是同学眼中的好班长。对于这份信任,张迄博心存感激:“无论是作为班长还是创新项目队长,我都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多做实事的人。”
张迄博用“身先士卒”践行着自己的承诺。无论谁向自己请教问题,他都会尽心尽力解答,还主动在每周选三个时间段,集中为同学们补习生物知识。能将知识分享,对张迄博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
为了准备湖南省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参赛项目,张迄博事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搜集资料,请教专家,多次调研莽山,最终才和队友肖聪、谭怡确定以莽山旅游作为研究对象。
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身为团队队长的张迄博始终要求自己起带头作用:每一次去实验室试验,队友如果能八点到,张迄博就七点半到,打扫好卫生,将头天的实验情况再检查一次,并记录好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计划分配当天的任务,准备实验器材……张迄博用心构筑的这些小细节让队友们越来越打心底里地信任他。
然而,每一次的莽山考察实践都给团队带来不容小觑的难题:上山调研就免不了要走很远的路,而且都是崎岖的山路,两位队友因平时缺乏锻炼,走到半路体力不支了,便开始琢磨着打退堂鼓。
有一次在半路上,张迄博的手被路边的野草划伤而浮肿,尽管进行了简单处理,但山上的环境可能会导致伤口感染发炎,队员们一致劝他返回,但张迄博最终还是执意前行,忍着疼痛参加了当日的所有活动,这让队员们很是感动。自那以后,队友也不再退缩。
终于苦尽甘来,《莽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考察报告》从570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湖南省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今年4月,张迄博又带着科技创新项目《中性笔芯残留物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究》拿到了湖南省第3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入场券,还揽了个二等奖。
谈及累累硕果,张迄博却一脸淡定,他认为,这只是他在科技创新领域迈出的一小步,还有更多的突破等着他呢。
我国浙江、广东以及江苏等地人口密度高,自然资源比较匮乏,但是经济却得以快速发展,这是因为实行了产业集群,但是我国产业集群还处于初期阶段,研究也比较少。本文为更好的说明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先从法国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历程说起。
1 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产业集群又可以称作企业的集群,是指多家企业在特定空间上形成的一种群集现象。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它的产生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与企业以及机构存在一定的关系。对于其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通常定义为产业区,它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间性、专业化、网络化以及根源化,由于所属地区以及历史条件不同,可以分为纵向集群、横向集群以及区位集群。产业集群其实就是产业空间布局和专业化的有机结合,能带给当地经济动力和能量,平衡经济以及产业的发展,我国从国外经济借鉴发展比较好的如江苏纺织业集群。
2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概况
本文所讲的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指位于法国东南部地区的索菲亚科技园,园区包括1400多个研究机构,计算机、通讯领域占园区的71%,生物学和健康领域占10%,新能源占4%,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由于世界知名度高、自然环境优美等社区配套完备,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园区也能以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和留住园区的高科技及人才。探究其发展模式是从依靠外部资源转变为自身创新驱动,对我国的技术创新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科技园技术积累主要集中在科学电信等电子产品、生命健康科学产业以及地球科学方面,科技园中的一个关键性的角色便是设备制造商,一方面与电信运行商关系紧密,另一方面与本地商家也是相互联系。
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的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60~80年代,这个阶段是高科技资源集聚的阶段,从当地资源角度来看,所在地区没有工业基础,也不存在大学和科研资源,并没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优势,因此科技园在成立初期最大的特点便是经过多种渠道引进外部科技资源,首先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不断吸引扩过企业研发机构,科技园地处风景旅游区,有尼斯国际机场,气候宜人,适合人类居住,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对跨国企业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1960年开始有公司在附近建立实验室,希望能借此打开欧洲市场。
其次对于一些科技型企业来说,科技园的创始者法国Ecole国家矿业大学的校长Pierre Latte教授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把科学和智慧落实到了实验项目之中,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来吸引最初的高科技产业。政府的参与使得科技园迅速汇聚了大量科技资源,政府逐渐参与创新活动,并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营销活动,使得科技园快速的成为了有目的地筛选产业活动的国际园区,并筛选出创新性强、无污染、附加值高的企业来进驻科技园,建立高质量的电信基础设施。从此开始科技园在科技资源累积方面走向了良性发展。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个阶段是科技园本土化创新性资源的过程,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始,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就逐渐变成了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创新的过程,在这一时期,科技园也陷入了大的发展危机之中,很多大型企业大幅度缩减,科技园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变得日益衰退,科技园的发展还出现了劳动力市场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Nice大学积极参与到科技园的建设中,使得当地劳动力市场得以快速发展,满足了科技园对高科技人员的需求,科技园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在这一阶段科研人员数量明显增加,逐渐有许多小型企业进驻科技园,很大程度避免了外来资源的流失,使得技术被很大程度上的扩散。
3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
3.1 珠三角专业镇概况
广东现有专业镇的数量达到两百多个,如南海西樵的纺织、石湾张槎的针织、东莞厚街的鞋业、澄海澄城的玩具、潮安枫溪的陶瓷、顺德乐从的家具、中山古镇的灯饰等。最早专业镇是自然形成的,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所需要的零配件通过外包给周边地区加工生产,让邻近的珠三角许多小镇获得机会,发展成“一镇一品”专业镇。20多年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土地、人力等资源的日益紧缺,环境承载度已近饱和,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产业升级与扩张,走科技创新道路已成为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
目前广东全省产业集群试点单位达到50多个,已逐渐建立了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中心,为专业镇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但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体制建立的还不够完善,主要是小型企业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来进行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也无法及时得到信息,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总的方向很明确,实践性也比较强,借鉴法国产业群发展模式特点,结合我省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政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上文所讲在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的初期发展中,正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科技园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同样在我国也很适用,我国经济正处于追赶型的经济形态中,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政府需要加强扶持力度。
第二是全面推进珠三角地区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借鉴法国成功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来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协调能力以及实用性比较强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二是使得各级技术创新机构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给予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市场创新方面更多的支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还要组织中小型企业家把眼光放到国外,加强与国外同行企业之间的交流,以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会,帮助中小企业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战略,加强产学研结合,以推进大学与科技园的交流;三是我国驻外使馆、领事馆及行业协会也要发挥最大的作用来促进国际化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小企业及时的提供国际市场上的信息咨询服务等。
最后要做好产业延伸工作,为专业镇营造新的增长点。珠三角地理环境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可以大力开展旅游专线,利用地理优势来宣传专业产品取得企业以及产品,旅游路线也能促进专业镇区域及企业的品牌宣传,对专业镇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简单介绍了法国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述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点,以及对三角技术创新带来的启示,随着产业集群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期待越来越大的作用,更多的内容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荣.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以安徽、浙江为例[D].安徽大学,2008,06.
为加快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步伐,努力提升我区城市面貌,4月19日至20月,建阳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李富禹、纪检组组长吴卫兵、园林处主任林国庆、环卫处主任杨雄、区城建监察大队大队长张旭东、副大队长何强等10人组成学习考察组,赴江西省上饶市城市管理局,就文明城市创建、规划、建设、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保洁等方面的城市管理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考察,实地参观了城市广场、住宅小区、步行街、工地、景区等地。考察期间大家日夜兼程,在较短时间内多了解情况、多学习经验,达到了增进交流、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促进工作的目的。通过参观学习,大家亲眼目睹了上饶市城市管理工作的优秀做法,亲身感受了这座城市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其发展思路之新、居住环境之美、文明程度之高无不使大家受到较大震撼,不仅找到了思想认识、工作思路、发展措施等方面差距,也激发了大家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提升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饶市基本情况
上饶,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联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处于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交汇处,是江西省对接长三角的最前沿,是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上饶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自古就有"上乘富饶、生态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门户"之称。
上饶与我们闽北毗邻,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我区相近。近年来,上饶市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小康、打造大美上饶"的战略决策,瞄准城市管理"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创品牌",打造"江西一流、全国先进"城市环境的目标,以开展"全民共建、美丽上饶"城市形象提升和违法建设专项治理"两项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城市管理上新台阶,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城市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两次)、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等多项城市荣誉。
二、上饶市城市管理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
上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市委书记、市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多次视察调研城市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为城市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高位推动城市形象提升活动
2017年,上饶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美丽上饶、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动员部署,特别是启动"全民共建、美丽上饶"城市形象提升活动,资金投入达29.45亿,分三年度完成,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2、高度重视城管保障工作,为城市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对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经费保障、班子建设和干部培养等,市委、市政府前所未有地关心和重视,可以说对城管工作高看一格、厚爱一分。
(二)、全民共建共管热情高涨
上饶市城市管理局以"全民共建、美丽上饶"活动为载体,主动联合、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全民共建氛围空前高涨。
1、强化部门联动,开展系列整治活动
联合环保、建设、交警、运管等部门开展了建筑渣土和道路扬尘治理"百日行动".联合市场和质量监管、食药监、信州区等单位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共有4000多家沿街门店单位签订责任状。联合文明办、市场和质量监管等部门持续对菜场及周边市容秩序进行整治。配合公安局、交通局整治乱停乱放、摩的非法营运等交通秩序,等等。
2、部门共建美丽社区
共划出78个社区(村),由106个部门包干,共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完善社区设施,扎实推进社区环境建设。
3、全民参与系列主题活动
开展"我为城市管理献良策"活动,市民群众踊跃参与,收集上千条建议意见;开展"烟头垃圾不落地 饶城环境更美丽"主题活动,广大社会志愿者、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联合教育局在市区1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扎实开展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市民积极参与举报,共同整治乱扔乱倒、乱摆乱占等城市不文明行为。
(三)、创新工作理念思路,实现"四个转变"
上饶市城市管理局提出并推行"四个转变",即从"为城管人"转变为"为人管城",从粗放管理转变为精致精细精美管理,从局部管理转变为"全程全域全覆盖"管理,从被动管理转变为源头综合治理。
1、创新工作方式,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
上饶市城市管理局坚持从领导干部做起,每天由一名县级干部带班开展"步行看城管"活动,现场督促整改。全面推行错时上班制度,及时处理早中晚上下班高峰时期流动摊点乱摆乱占、占道经营等一系列市容环境卫生问题。
2、创新管理机制,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
加大城市管理领域市场化改革力度,在环卫保洁全面推向市场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园林绿化管养、市容市貌管理市场化,成效明显。
(四)、资金投入大,项目建设全面突破
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据统计,2017年上饶市共投入城市建设和改造提升项目资金达10亿元,全面完成了近30项园林绿化提升、市政工程建设、环境卫生、市容提升、便民设施等城市景观及民生工程,完善了城市功能。
(五)、以史上最严标准整治提升市容市貌
1、加大环卫机械化作业力度
对主干道坚持夜间冲洗,晴天洒水次数由原来每天2次改为3次,道路积沙积尘和扬尘污染问题得到较大缓解。对中心广场周边等繁华路段、重要节点保洁时间延长到20个小时,增加了20多名快保人员,整治摊点配备垃圾容器,确保落地垃圾得到快速处理。
2、持续推进市容秩序专项整治
以史上最严的标准,集中对城区主干道出店、占道经营现象进行处罚整治。2017年中,共清理流动摊点近20000次、出店(占道)经营近24000起、车辆乱停乱放3000余起、乱晒乱挂12000余起,查处违规占道装修1120余起。加强夜间市容管理力度,严禁城区各类零散夜宵摊点出店经营,多部门联合对露天夜宵烧烤开展突击整治。
3、大手笔提升园林绿化改造
完善园林绿化养护标准体系,将道路绿地、公园绿地全面推向市场。加大对广场、人行道、公园等地的补植改造,改造面积达10万㎡。同时,在城市重要节点、公园广场等实施了大规模的花卉添彩工程,2017年全年摆花达300万盆次。
(六)、提升队伍形象,增强队伍战斗力
上饶市城市管理局始终坚持队伍建设不放松,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为契机、以党建工作为抓手,不断创新队伍建设载体,全局上下干部职工想事、干事的热情和信心高涨,班子成员及全体干部职工空前团结,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创新建立城管党校+城管行政学院培训模式。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城管党校+城管行政分院,全局中层以上干部和全市城管局长、大队长定期参加集中培训学习,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理论和实践知识。
三、对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必要投入是保证。
在考察学习中,我们为上饶城市建设的大手笔、高品位、快节奏而感叹,连续多年的高强度投入,城市功能愈加完善,城市环境愈加优美,城市管理愈加有条不紊,为经济高速发展和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环境的改善,引发连锁效应: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强,招商引资迭起;城市知名度不断提高,带动了旅游、商贸、房地产业等"第四产业"的发展;优美的居住环境,激发了市民对家乡的向心力和自豪感。
启示之二:素质教育是核心。
广大市民是文明城市创建的最终受益者,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体。忽视市民教育,忽视市民素质的提高,就很难形成人人参与的创建氛围,很难形成多数人管少数人的管理氛围,文明城市创建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必须把治城育人放在各项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始终抓住不放。
启示之三:持之以恒是关键。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靠一朝一夕是不能做好的,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推进整治,并持之以恒地巩固整治成效,不可松懈反弹。必须激发全员参与热情,必须形成部门合力。只有树立打持久战的意识、全员参与意识,才能形成最佳合力,取得实效。
四、对推进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借鉴
(一)、要牢牢树立"一个目标"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推进城市管理工作从见成效、到大变样、再到创品牌,要牢牢树立奋斗目标,打造"内陆一流、全省先进"的城市环境,努力把建阳建设管理成百姓喜欢的城市,大家愿意落户的城市,市民幸福感强、自豪感强的城市。
(二)全方位打造"五个城管"
1、创新城管
全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用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标准来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大提升。
2、精细城管
研究制定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推进管理全域化、标准精细化、管控网格化、治理模式综合化。
3、智慧城管
推行"城管+"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实现精确、快速、高效,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管理和服务,构建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4、民生城管
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推行"721"工作法,即让70%的城市管理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同时,将着力打造一批流动摊贩疏导点,建设一批城管便民服务岗亭、环卫工人休息点,开展一系列城管爱心服务。
5、法治城管
统一城管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严格实行执法人员管理制度,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做到执法规范化。
(三)、开展"三大行动"
1、开展道路本色行动
以国内外先进城市保洁水平为标杆,加大环卫装备投入,提高机扫化作业率,全面实施精细化作业管理,实现道路洁净见本色、见底色。
2、开展城市公厕革命
按照"便民、干净、有品位、凸显特色"的要求,完善公厕内外环境和各项设施,全面提高公厕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广大市民提供咨询、充电、雨伞、遮风躲雨等各种便民服务。
3、建设智慧城管平台
深入推进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相结合,建设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
(三)、着力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1、全方位开展"全民共建、美丽建阳"城市形象提升活动。
通过全民参与,开展集中整治、系列主题活动、城市改造提升,建立长效机制,使我区的市容卫生、市政设施、交通秩序、小区物业管理、市民素质等各方面得到明显提升。
2、打好"两违"综合治理攻坚战。
以实现"两违"零增长为工作目标,保持打击"两违"的高压态势,进一步完善违法建设治理机制,坚持"露头就打、出土就拆".按照我区出台的分类处置试行办法,妥善处理好历史存量违法建筑。
3、实施一批城市景观及民生工程
重点实施与城市管理相关的城市景观工程和民生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宜居指数和市民幸福指数。加快推进西区生态城几条道路的综合景观改造,以及城市广场、道路景观的亮化、彩化,完善一批市民休闲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一批公厕及垃圾中转站建设改造。
4、建立并运行精细化城市管理模式
推行"城管革命",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制定标准体系,细化城市管理空间,量化管理服务对象,优化工作流程,力求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像打理自家庭院和客厅一样打理城市,在细节中提升城市品位。
5、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
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成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改革,推进住建系统行政处罚权的集中归并改革。进一步细化完善城市管理考评办法。
6、全面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
集中开展城市管理队伍"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城管人党性修养和业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管理精细化、执法规范化、服务人性化的城管队伍,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五、对提升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学习考察上饶市城市管理局各类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做法,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其可行性,我局提出以下十点建议:
(一)、成立园林规划设计院
在我局园林管理处下设园林规划设计院或公司,引进专业人才,组建专业队伍,负责我区城市广场、住宅区、风景区、度假村、公园、生态湿地、滨河绿地、美丽乡村、城市绿道、绿化造林等项目的总体规划、景观方案及施工图全案。
(二)、建设工地文化墙
为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建议我区城区所有工地沿线按统一标准建设闽北民居风格的工地围墙,相关部门负责工地围墙标准的制定,督促各施工工地围墙的建设以及负责建成城区所有无主工地的围墙。并紧紧围绕建阳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在工地围墙上手工绘画,把建阳的名胜古迹、民俗文化、地方美食、城市愿景、历史名人等文化元素搬上街头墙面,使工地围墙成为城区一道独特的街头风景。
(三)、增加市政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增加市政配套建设。按照"堵疏结合、科学管理、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管理理念,广泛征集商户和市民群众意见,规划建设二手车、洗车专业市场;在尚未建立专门的夜市、美食城的中心城区、水南等片区建设美食街区;加快推进考亭农贸市场项目建设,在西区生态城等新城区及火车站等人口聚集区增设农贸市场,合理、有效解决民生需求。
(四)、设置专业科室对城区所有广告牌匾进行统一管理
引进专业人员,结合房屋外立面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全区所有广告牌匾进行统一管理,制作统一尺寸、色彩和材质的广告牌框架,商户只允许在框架内设置店铺名称。
(五)、加大不文明行为的惩戒力度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倡导文明行为、树立文明新风,引导市民在出行、卫生、出游、就餐、殡葬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强化部门合力和"门前三包"管理办法,加强对乱扔垃圾、乱停放车辆、占道经营等不文明行为的惩戒力度。我局将先在城区三大片区设立一至两条不文明行为严管街,按照《福建省市容管理办法》,对乱扔垃圾、乱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进行罚款。
(六)、设置临时摊位疏导点,缓解流动摊贩管理难题
在合适的地点或街道,设置临时摊位疏导点,同时,成立专门的管理处,进驻疏导点的每个摊位都要登记造册,实施规范化管理,做好维持秩序、清洁卫生、调解纠纷等管理和服务。
(七)、对房屋防水斜屋面统一改造给予补贴
按照居民申请,对确实有修漏、防水需求的居民住房,政府给予每平方米100元的补助,要求居民制作统一外观、格式、材质的斜屋面,以达到规范美观的效果。
(八)、对无烟烧烤提升改造给予补贴
为消除木炭烧烤带来的油烟污染,工商、环保及我局可联合开展整治,加强宣传劝说力度,引导商户购买无烟烧烤设备。按照购买金额,区政府或上诉三家单位给予相应补助。
(九)、强化全民参与
一问题提出
所谓开放日(OpeningDays),是指以增强社会公众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为主要目的,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安排家长和学生为主的社区公众参观和体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公众直接了解学校工作的一种形式[1]。目前主要以招生为目的的高校校园开放日、以招生和沟通为目的的幼儿园家长开放日为主[2,3,4],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以提高学生专业认知为目的的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专业开放日相对于校企合作、“产学研”[5]及洛桑模式[6]等传统实践教学有不同的理念和内容。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是国内旅游类本科生在校生规模最大的专业旅游院校之一,近年来学院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从2014年开始创新推出每年秋季举办学院专业开放日活动,探索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模式探索的新征程,其中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最为成熟。
二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的背景和价值
(一)背景与需要
1、供给层面:适应新版高校本科专业目中酒店管理专业发展需要2012年9月,教育部印发相关通知,对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新目录遵循“学科门类-专业门类-专业”三级设置原则,旅游管理专业类成为了管理学门类下设的9个专业类之一,旅游管理专业类下设3个基本专业和1个特色专业,其中包括酒店管理专业。由此,酒店管理成为新的本科专业和基本专业,其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需要新思路新办法。2、需求层面:改善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认知普遍缺乏的源头问题的需要总体上讲,绝大多数新生填报高考志愿时或以父母亲友为主,或者追热门专业,很少对所选专业的目标、内容、就业及发展前景做较为详细的了解,并与自身兴趣与特长相结合。所以,大学新生需要在入学之初加强对所选专业的了解和认知,以扭转专业认知不足和专业认知偏差的问题,为日后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3、环境层面:引导和纠正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偏见与误导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对客服务的从业性质,起步工资相对低的就业现状,强调从基层做起的职业发展,通常以“服务员”和“端盘子”来称呼“酒店管理”,并质疑酒店管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事实上,酒店管理属于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服务的规范性,酒店管理的科学性和酒店经营的战略性都需要大量的智慧、能力和综合素质,更需要现代管理理论和最新科技的广泛应用。所以,需要找到引导和纠正社会偏见的方式和渠道。4、发展层面:海南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持续创新的需要海南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早在2000年起就以“宾馆管理”大学专科专业开始招生,同时设立“旅游企业管理”本科专业方向涵盖酒店管理,2008年在旅游管理专业目录下单设“国际酒店管理”专业方向,2011年“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开始单独招生。经过近10年的本专科的专业建设,酒店管理专业逐渐走出了一条注重学生体验,提高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创新之路。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是学院开放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活动数量最多、活动类型最多元、活动收益最广泛的专业开放日单元,更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最新探索。
(二)目标与价值
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理论基础相对扎实、专业认知相对理性、职业预期相对较高的现实,从新生的专业感知源头出发,通过开展专业开放日系列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全方位的体验和感觉酒店管理专业的魅力和吸引力。专业开放日注重学生与老师互动、学校与业界的有效互动,通过体验加强专业认知教育,通过体验实现专业能力提升,激发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引导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理想,进而为后期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学生而言,专业开放日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能力提高的内在需求,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对教师而言,专业开放日是专业教师转型的必经之路,变“填鸭式”为“体验式”,形成师生互动,多层次多途径的培养学生多元能力;对学校而言,专业开放日是深化高教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优秀酒店管理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迎评促建”,培育旅游学科优势的具体体现;对产业而言,专业开放日是结合区域酒店业发展契机,全面促进区域酒店管理教育及培训质量整体提升,为酒店业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三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的主要内容
专业开放日主要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在旅游管理类大平台基础或酒店管理专业平台的基础上,以“展示”、“请进来”和“走出去”为主要方式,为酒店管理专业新生提供了解和认知酒店管理专业的机会和渠道,达到激发新生对酒店管理的兴趣和爱好,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一)展示展览活动
1、品牌酒店图片展:集中展示了海南省50家国内外品牌酒的建筑外观、酒店大堂、特色餐厅、客房类型、品牌诠释、服务场景等经典图片,给学生提供了一场酒店业的视觉盛宴。此外,特别设计了“扫码关注”有奖活动和“我最喜欢的三幅图片”投票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加活动趣味性,并通过微信、微博和QQ等社交网络平台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2、酒店服务设施展:主要展示了酒店中西餐宴会服务场景和标准客房的床具和布草实物,使得学生近距离感受中西餐宴会摆台之精确和美观、酒店客房布置之舒适和周到。通过服务场景和用品的展示使得新生获得视觉和实物感知上的刺激,真实的了解酒店是什么、酒店有哪些服务设施、场景和用品。3、酒店科研成果展:主要展示学院历年与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科研课题、教材专著、社会服务案例等信息。将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成就、学科发展历程、学生专业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全面呈现出来,加之专业老师现场答疑,向学生展示雄厚实力,建立卓越目标,树立优秀榜样。4、服务技能展示:主要包括酒店中西餐宴会摆台技能、中西式铺床技能、调酒技能等内容。主要突出酒店服务的规范性和酒店管理的科学性,表明万丈高楼平地起,对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基础性常识、专业性技能要有所了解并掌握。
(二)实践参观活动
1、校内实验室参观:主要参观酒店管理专业的各类实验室,包括客房实验室、酒水实验室、中餐实验室、西餐实验室、中厨实验室、3D实验室等。在参观过程中,指导老师做好标准示范,学生尝试实际操作,师生现场互动,进一步加强实物展示的效果。2、校外酒店参观:主要是“走出去”参观当地国际品牌酒店,涵盖了接待酒店欢迎仪式、总经理致辞、酒店概况培训、部门实地参观、现场交流提问、学生考察报告、小组主题讨论等内容,弥补实物展示、成果展示、技能展示和实验室参观的不足,进一步加强新生对酒店服务、管理和经营的现实感受和现场感受。
(三)讲座论坛活动
1、专家专题讲座:主要邀请资深教授和业界高管来校开设专题讲座。通过介绍酒店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与趋势的介绍,阐述酒店管理及周边产业发展概况和前景,分享业界高管酒店管理领域职场经历与经验,使得新生从学术研究、产业动态和职业发展三个视角获取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以期确定学习目标和建立职业理想。2、校友分享论坛:主要邀请杰出校友回校、学长互动与新生分享其学习经历和职业成长。通过校友和学长的“现身说法”,表彰杰出校友,引导和激发新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和职业预期。3、专业建设座谈:主要邀请主管领导、业界高管、资深教师、杰出校友、优秀学长等召开专业建设座谈会,从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视角,对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校企合作等关键环节进行研讨,提出存在问题,获取改善建议、策略和路径,以进一步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水平,更好的服务区域酒店业发展的人才需要。
(四)主题拓展活动
利用学校和学院公共空间,通过“移动帐篷”的形式,指导学生围绕酒店这个主题策划和执行葡萄酒品鉴、鸡尾酒调制、西式甜点烘培、中外文化真人秀等创意多维、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相关活动,将酒店、酒店服务、酒店管理、酒店经营、酒店文化等元素融入到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从创意研讨到方案策划、再到现场执行等多方面的能力拓展。
四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的收益分析
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学生体验从时间角度可以分为活动前体验、活动中体验和活动后体验,所包含的体验节点和内容有所不同。专业开放日系列活动注重专业引导,强调过程体验,活动规划讲究整体性,内容设计讲究趣味性,基本知识讲究专业性,参与主体讲究互动性,每个阶段的体验活动都能促进学生能力的相应改善和提升,重点改善和提升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整合资源能力、综合展示能力、领导沟通能力等多元能力。
(一)活动前体验与能力提升
活动前体验包括信息沟通体验和活动筹备体验。信息沟通体验中对活动信息的接受、分析、评价、反馈和行动是核心体验,期间涉及到活动信息传递的渠道、内容、方式和方法,分析信息的逻辑框架和评价信息的主观价值,信息反馈的效果及自身所采取的行动等细节。活动筹备体验则涵盖了参加讨论、收集资料、撰写方案、获取资源、制定计划等过程,学生能深入体验到根据主题表达自我、倾听他人、博采众长,根据要求查找、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根据需要获得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根据目标撰写、制定和调整方案计划。通过活动前体验活动,学生们在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整合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检验。
(二)活动中体验与能力提升
活动中体验从观众和服务者两个角色,即观众体验和服务体验。观众体验根据专业开放日举办系列活动主要有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品尝食品、模拟操作、提问互动、现场拍照、朋友沟通、自媒体分享等体验内容,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感觉等全面感受和感知专业开放日的主题、内容和形式。服务体验则是从举办者的角度执行活动计划、提供现场服务、分配活动资源、协调现场状态等,从计划、组织、引导、讲解、示范、指挥、协调、统筹、控制等管理和服务角度体验开放日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目标性。通过活动中体验活动,学生们在专业知识、观察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服务能力、组织能力、督导能力、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展示能力的有效改善和提升。
(三)活动后体验与能力提升
活动后体验是一种总结性体验,是对专业开放日活动全程的一个自觉触动、思考、分享和反馈的过程。学生在参与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系列活动后,对活动主题、内容、形式等方面所产生的各种灵感、火花、线索的整体性思考,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与同学、老师、家长或朋友分享对专业开放日的感觉和收获,沟通其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初步感知,形成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总体分析和初步评价(喜欢、中立或不喜欢),进而产生采取相应行动(积极、中立或消极),为后期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活动后体验活动,学生们的思考能力、辨别能力、整合能力、表达能力、展示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加强和提高。总之,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活动对学生而言,扭转了专业认知,端正了学习态度,丰富了活动体验,提升了核心能力。除了学生从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活动中受益匪浅以外,教师和学院层面也是收益显著。对教师而言主要是在日常教学科研基础上更进一步体验到“整合”的功能和价值,包括教学理念的整合、专业知识的整合、业务能力的整合。对学院学校而言,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教师、行政、社区、业界、政府、社会等多方位资源的有效整合,尤其是拉近了师生在专业建设上关系,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深度,拓展了学院学校的品牌等方面。
参考文献
[1]项亚光.美国学校如何向社区开放[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06:12-14+17.
[2]刘丹凤,李晓波.国外高校校园开放日及其启示[J].教育评论,2015,01:152-154.
[3]林永红.让“开放日”成为家园互动的有效平台[J].教育教学论坛,2014,47:241-242.
[4]高蕊.家长参与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价值与现状研究[J].早期教育,2013,11:54-56.
一、南方四地基本情况及保护开发现状
(一)无锡市惠山古镇。惠山古镇即以京杭大运河支脉龙头河为中心、以惠山横、直街为轴线的历史文化街区,隶属于无锡市北塘区,因地临惠泉山麓而得名,是无锡市文物古迹最密集、文化特色最鲜明、古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在1.0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汇集了代表中国古典山水园林杰作的寄畅园、惠山寺,以及以水旱街为基本格局的传统民居街坊和融汇中西建筑风格的祠堂建筑群,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处12个点,时跨唐宋元明清,集中荟萃和展示了祠堂文化、运河文化、名人文化、茶泉文化、园林文化等多种文化,特别是118处古祠堂群以数量多、品类全、年代跨度大、密集度高而在国内独树一帜,被称作“中国祠堂建筑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民间泥塑艺术—惠山泥人也诞生于此。惠山古镇被认为是无锡市现存的唯一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格条件的古街区。
惠山古镇保护开发规划编制工作于启动,至全部编制完成。按照规划,惠山古镇划分为0.36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和0.67平方公里的风貌协调区。核心保护区的功能定位是游览、历史文化展示、展演,而风貌协调区的功能则定位为与古镇主体风貌相协调、环境优雅、高档次、高品位的旅游商务配套区和休闲度假居住区。在此基础上,无锡市成立了惠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惠山古街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按照“及时抢救、全面保护、积极利用、确保水平”的原则,于11月启动了惠山古镇保护开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2亿元,目前累计完成投资4.6亿元,一期工程于去年9月份竣工,二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整个工程计划到完工。目前,古镇牌坊、祠堂等重要景点的保护性修复以及清淤理水、加砌驳岸、路面改造、管线地埋等工程基本完工,一条以龙头河、惠山横街为轴线的古街旧貌风光带已经初具规模。
(二)桐乡市乌镇。乌镇地处桐乡市北端,总人口6万人,是一个有着13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美誉,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十字形的京杭大运河支流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乌镇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风貌和格局。在3.5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内,明、清和民国时期遗留的约1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镶嵌其中、保存完好。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民居宅屋傍河而筑,河埠廊坊,过街骑楼,古色古香,处处体现了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乌镇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故里。茅盾故居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桐乡市立足于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秉承“高起点谋划、大手笔投入、力求精品建设”的原则,扎实推进乌镇保护开发。1998年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乌镇古镇保护规划》。乌镇保护开发一期工程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定位为民风民俗展示区,占地0.46平方公里;投资7亿多元开发建设的二期工程西栅景区投入运营,主要定位为休闲商务度假区,占地3平方公里。桐乡市政府与北京中青旅合作,由中青旅集团控股经营。乌镇景区已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级景区,现正在创建5a级景区,获得联合国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接待游客284.4万人次,门票收入1.14亿元,总收入2.6亿元,其中境外游客27.99万人次,是浙江省首个年接待境外游客超10万人次的景点,入选“欧洲游客最喜爱的十大中国景区”。
(三)杭州市拱墅区小河直街。拱墅区是杭州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京杭大运河在区内蜿蜒12公里穿境而过,在两岸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小河直街位于拱墅区运河河西地块,由于水路交通便利,从唐宋年间开始,就有民间交易集市,元末逐渐形成古代杭州城外的一个交通枢纽。到清末民国时期,小河直街一带商贾云集,物流通畅,经济发展达到鼎盛。小河直街现存的建筑多为清末民初的江南民居,街道两侧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茶叶行、米店、布庄、酱园、茶楼、客栈等店铺。小河直街是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中传统风貌整体保存较为完整的街区之一。同时,改造前的小河直街也是杭州市老百姓生活最苦、居住环境最差、生活品质最低的区域之一。
,杭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保存历史真实性、凸现风貌完整性、体现生活延续性、显现人文自然融合性”的理念,正式启动了小河直街保护开发项目,把街区分为核心保护区和风貌协 调区两个区块,小河直街的东面为核心保护区,西面为风貌协调区,规模将近8公顷。经过修复,小河直街已成为杭州运河边一处极具特色的旅游生活区。目前,小河直街原地回迁基本完成,部分原居民住进了内部现代化设施齐备的“老”房子,重新过上了“逐水而居”的生活。临街店铺的招商工作也已基本完成,9月中旬正式开街营业,小河直街再焕生机。这是杭州市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也是当地老百姓第一个因运河综保工程而受益的项目。原居民的顺利回迁,居住生活品质的显著提高,为历史街区保护提供了良好模板。
(四)婺源县古村落。婺源县于唐朝建立县制,古隶徽州,现隶属江西省上饶市,面积2947.51平方公里,人口34万人,是朱熹和詹天佑的故里,素有“书乡”之誉。婺源地质构造稳固,历史上未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也很少受到战争的破坏,再加上婺源人懂得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全县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187座。明清时代的徽式建筑几乎遍布全县各乡村,达数千处之多。婺源县是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特别是婺源民居中的“三雕”(石雕、木雕、砖雕)更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典范。婺源古村落被称作“徽文化”的活化石。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群,依山而建,面河而立,布局紧凑而典雅,形成了村落整体轮廓与地形、山水的和谐统一,被国内外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江湾、汪口、李坑是婺源县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江湾系名人故里,曾孕育了明代户部侍郎江一麟、清代经学家江永等名人贤士,较完好地保存着三省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筑。汪口村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有千年古街、古屋、长河漂流可供游览,特别是有“江南第一祠”之称的“俞氏宗祠”气势宏伟、布局严谨、风格独特,宗祠内凡木质构件均巧琢雕饰,各种图案达100多组,被古建筑学家誉为“艺术殿堂”。李坑村系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风格的江南水乡古村。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明清古建筑遍布,青石板街道纵横交错,数十座石、木、砖溪桥沟通两岸。民居宅院依山傍水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构成一幅天然画卷。
近年来,婺源县对古村落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使古村落道路水系、山水人文格局更加完整。目前,全县有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3处古建筑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项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大力保护的同时,婺源县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古村落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短短几年时间,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的热点和亮点,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最具人气旅游景点”等称号,声名鹊起的婺源被专家学者称为婺源现象和婺源模式。
二、南方四地古镇保护开发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一)思想解放、认识统一。四地党委、政府几大班子对古城镇保护开发的认识都高度统一,都把古城镇保护开发作为一项关乎民生、关乎发展的重点工程来谋划定位,摆在了战略位置。无锡市把惠山古镇保护开发工程确定为“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完善城市休闲功能、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打造宜人宜居宜游山水名城”的重点工程。1999年桐乡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以保护乌镇古遗产为契机、“以保护带旅游、以旅游促保护”的决策,并迅速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又将乌镇保护开发二期工程作为该市从文化观光旅游向文化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升级、打造“沪杭都市后花园”的龙头项目。小河直街保护开发项目被杭州市委、市政府列为重点文化工程、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工程和提高生活品质的民心工程。婺源县则将古村落保护开发定位为“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程。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项目实施的速度。统一、到位的思想认识是考察地将古镇保护开发项目由设想变为实际行动的前提。
(二)科学规划、精心准备。四地在古镇保护开发工作中,都严格遵守了“先规划、后实施”的原则,把编制高水平的规划作为古镇保护开发前期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力求规划一步到位。无锡市组织200多位文化工作者对惠山古镇展开了详尽的历史文化研究,形成了完备的文字资料和勘测图纸;在此基础上,于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完成了《惠山古镇保护概念性规划》;至又委托云南昆明大学策划丽江古城保护规划的原班人马会同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无锡市园林局、昆明理工大学联合编制完成了《惠山古镇保护发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惠山古镇保护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最终形成了完善的规划体系,长达5年的规划编制工作为惠山古镇保护开发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1998年,桐乡市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乌镇古镇保护规划》,明确了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方向。1999年乌镇东栅区块保护开发工程经过周密调查,制订了《乌镇古镇首期整治保护总体规划》和详细的修复与整治方案,开始实施乌镇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一期工程。尽管乌镇西栅二期工程未再编制新的规划,但原则上是参照了一期工程。小河直街是《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历史地段之一。,由杭州市规划部门编制的《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经过规划公示、市民提建议、专家评审等程序,最终完成编制,并通过了杭州市政府的审批。婺源县从建设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古建筑普查组,深入全县自然村进行摸底、登记,建立了规范的保护管理档案,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院,对全县古村落做出了详细的《保护规划》。正是准备工作充分、规划编制科学,保障了古镇保护开发工程的顺利实施,确保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三)领导有力、体制健全。无锡市成立了由无锡市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惠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北塘区委书记担任,区长担任常务副主任,并明确北塘区人民政府、无锡市园林局为项目责任主体。桐乡市为确保乌镇保护开发项目顺利实施,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明确由原市政府办公室主任担任市长助理、市旅游局局长、乌镇管委会主任、乌镇党委书记、保护开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做到了权力高度集中、目标责任明确、运转顺畅高效,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完成了项目融资,顺利开发建设了东栅和西栅景区。
(四)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四地古镇保护开发的实践表明,单靠政府投入运作还不够,必须进行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走“政府强势主导与市场有效运作相结合”的路子。无锡市,一是由政府先期投入2.8亿元对惠山古镇保护开发核心区实施启动。二是由北塘区人民政府设立了国有全资单位—惠山古街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工程实施主体,拿出908亩经营性土地,评估作价后协议出让给公司作为注册资本,并以此和项目建成后的经营性收入为抵押,由区政府财政担保,与建设银行等4家银行签定了贷款期限6年、总额20亿元的银团贷款。今年5月份,10亿元贷款已经到位,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对惠山古镇保护开发风貌协调区进行大力招商,以该区块的收益平衡核心区建设资金缺口。目前正与香港铜锣湾和重庆的2家企业进行洽谈。桐乡市,先期由政府投入1.5亿元完成了乌镇一期东栅景区的建设,后又通过银行贷款建成了二期西栅景区,又与中青旅合作,出让乌镇景区51%的股份,由中青旅注资3.5亿元,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市政府的债务压力,更进一步创新了乌镇景区的体制和机制。
(五)依法实施、有情操作。从四地的实际情况看,依法推进和人性化操作相结合是古镇保护开发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无锡市在制定拆迁安置补偿办法时,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拆迁”,对属于集体土地的住房统一按“拆一补一”原则进行安置,超出限制面积部分翻倍作价补偿;对属于国有土地的住房,采用住房安置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同时,对证件齐全的院落按土地作价进行补偿;对建设以上、高度2.2米以上的历史性违章建筑按2500元/平方米进行补偿;另外,还设立了推进奖,对按期拆迁的住户按照补偿金总额的10%给予奖励,对家庭确实困难的住户最多给予2万元补助。经测算,拆迁货币补偿平均价格达到了8500元/平方米,高出新楼盘市场平均价格600元/平方米。优惠的政策保障了拆迁工作的顺利实施,目前已完成拆迁1141户,拆迁面积达14.3万平方米。杭州市针对小河直街居民多为生活困难的城市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在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拆迁办法时,按照“安置方式多样化、安置政策差异化、过渡补助人性化”的原则,创造性地制订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惠民拆迁政策,推出了原地段安置、外迁安置和货币安置三种安置方式,由住户自行选择;对两代以上同堂的住户,推出不同的扩面价,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选择余地;对按期拆迁、安置过渡期的住户实行人性化的补助政策,除按标准发放住房补贴外,每证每月增发500元的补助;对春节、夏季拆迁的住户每证再分别给予3000元的过节奖励和5000元的高温补助费,处处体现了人文关怀。桐乡市为了尽量减轻搬迁户负担,对同意期房安置的住户,给予7折优惠。婺源县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在每一个古村落的就近范围规划出一块土地,专门用于农民新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住房需求。保护开发的合法化、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实际运作的人情化有效地保障了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的顺利实施。
(六)突出特色,丰富内涵。四地从项目策划、规划编制到项目实施都特别注重丰富内涵、彰显特色,力求与众不同,较好地避免了雷同,防止了过度商业化的肤浅开发。无锡市将惠山古镇定位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体验区、高品质文化休闲的城市客厅和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对古祠、古园、古桥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修复保护,同时在不同的街区,引进特色各异的非遗项目,对原住户中的特殊人文素质和保持街区活力的因素,如一些“活地图”“活字典”型的“老惠山”、老字号以及具有泥人制作、油酥加工等当地传统民俗技艺的匠人,也将安排在未来统一的业态规划中,从而实现“形似”到“神似”的提升。在古镇保护开发过程中,乌镇坚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理念,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持“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古镇的共性的基础上,着力于体现自身以文化性和民俗性见长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突出乌镇个性,先后保护开发了茅盾故居、林家铺子等重要景点。同时,乌镇还推出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节日“香市”,请来年久失传的皮影戏老艺人,将早已停唱的乡土花鼓加以发扬,重新恢复三跳、高杆船表演,把蓝印花布、酒作坊、糕点作坊等有机组合成传统作坊区,把完成搬迁的旧民居改造成民俗馆、婚俗厅、百床厅等等,让古镇充满了生命力。特别是西栅景区在保留江南水乡古镇风格基调的同时,更多地融入了休闲风情,建设了水上戏台、民俗茶楼、咖啡座、室外泳池、特色民居等各类休闲设施,还有各类会议中心和商务会馆,满足了休闲、商务、度假活动的消费需求,塑造了文化观光体验与休闲度假功能相交融的精品旅游景区,以打造“凭栏眺望、依窗听水”的田园诗情画意和创造“远离繁杂世界、求得一方清静圣土”的超脱生活,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真正成为“休闲圣地、度假天堂”。杭州市以“延续历史文脉、保持古迹风貌、彰显运河文化”为理念,在小河直街保护开发中,注重保护发掘运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原模原样型、原汁原味型和似曾相识型”三种模式,对古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对米行、布庄、酱园等店铺进行了还原;把解放后修建的砖混结构的房屋全部拆除,恢复了清末民初风格;保留了沿岸码头、驳岸、吊机等设施。婺源县则通过把传统民居改造为古色古香的药铺、茶馆、手工艺店铺等,再现了当地民族生活情趣,不仅开拓了旅游观光新局面,繁荣了经济,恢复古村落的活力,还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防止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
(七)积极探索、完善政策。桐乡市乌镇和婺源县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古城镇保护开发要想保持持久的生机和活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进行大胆探索,在不断探索中完善政策,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周边县市竞相发展同质古镇游的态势,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桐乡市政府大胆创新、果断决策,于与北京中青旅合作,引进了中青旅的经营理念、市场、技术和资金,创新了经营体制机制,使景区迈上了现代股份制公司的经营轨道。特别是双方合作三年不分红的协议,更是保障了乌镇景区每年都有上千万的资金用于景区保护和建设。乌中合作,使乌镇超脱了传统的经营、低级竞争的怪圈,以更大的眼光,更大的魄力,更快的速度向前健康发展。同时,桐乡市委、市政府则以更加规范的姿态,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对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给予1‰—3‰的补助,对景区、酒店、旅行社创新升级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为彻底改变乡村旅游分散经营、无序竞争、形不成规模效应的状况,婺源县政府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于11月,通过股份合作、股份收购等方式,将县内10个精品景区资源进行了整合,组建了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股份公司总资产近2亿元,成立以来,在对外营销和景区深度开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增强了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对县财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上缴税金990万元,预计可上缴1800万元。
(八)宣传促销、塑造品牌。在全方位的宣传战略上,桐乡乌镇首先把注意力放在上海、杭州、苏州三地,在电视、平面及网络等各种媒介上频频推出“原汁原味”及“深厚文化底蕴”的乌镇。,桐乡市在乌镇东栅景区投入运行后与上海东方电视台合作营销,有效地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吸引了大批上海市民来乌镇旅游。特别是接待了apec嘉宾后,乌镇更是吸引了来自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从而使乌镇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国际市场,快速扬名,快速发展,一枝独秀。在与中青旅合作后,乌镇景区终生买断了每年国家旅游局承办的国内旅交会、国际旅交会入场券的广告权,并参与国家旅游局有关对内外宣传画册的广告,宣传营销的力度更大,空间更广阔,影响更深远。在品牌塑造上,婺源县一方面通过节庆塑造品牌,9月成功举办了首届婺源国际文化旅游节,如今每年举办一次的“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节庆活动,有力宣传推介了“中国最美的乡村”这一旅游品牌。另一方面不断加大营销力度,投入1000万元用于营销推介,在央视《朝闻天下》、《请您欣赏》等栏目展示婺源形象,并赴全国15个主要城市进行推介;继续投入10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等高端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强力打造品牌。如今,婺源已成为“中国最浪漫的七个城市”之一、“中国十大踏青好去处”之一、“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品牌已经在全国打响。
三、对我市古城保护开发的几点建议
对照无锡等地在古镇保护开发方面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就我市古城保护开发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认真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将临清古城保护开发摆上重要战略位置。原因有四:一是稀缺性。江南古镇保存较多,在旅游业发展上虽形成了一定的同质竞争,但仍然游人如织。而江北特别是山东省古城镇保存较少,在临清周边200公里范围内只有东昌古城和临清古城。这种稀缺性是临清古城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本。二是资源性。临清拥有极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原生态的黄河故道自然风光,被省旅游专家称为“山东省唯一没有被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三是民生性。临清古城内虽然格局依旧,但古建损毁严重,居住环境较差,为改善民生,亟需进行彻底修缮保护和环境整治。四是机遇性。当前,国家为扩大内需,推出了加快城中村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为我们实施古城改造提供了有利时机。基于这四点考虑,建议我市将古城保护开发纳入战略选择,作为带动我市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突破口,统一认识,集中力量,全力抓紧抓好。
(二)建议加快编制完成古城保护开发规划和相关旅游规划。四地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高起点、高水平、大手笔的古城镇保护开发规划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取得实效的坚实基础。当前,我们要抓紧推进古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争取尽快组织专家评审,并进入审批程序;同时,抓紧启动钞关保护修缮规划的编制,并做好与国家开展的大运河申遗山东段规划的衔接;另外,要加快推进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银杏园、百花园、项砖基地、龙山景区等规划的编制。特别是要加紧研究打通临清水系,规划建设形成沿漳卫河堤、北起舍利塔、南至胡家湾水库的旅游长廊。对古城规划要真正体现“修旧如旧、新建如旧”的原则,并将山东快书、贡砖烧制技艺、架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以及餐饮、收藏、古玩、书画、济美酱菜、狮猫等具有临清特色的业态科学导入不同的节点,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同时,依托我市元代古运河、古桥、古街、古树等资源,打造“小桥、流水、人家”、“凭栏眺望、枕窗听水”的如诗画境,令人产生梦回百年前运河古城的感觉。
学习考察中,我们既学习了华东四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标准的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民营经济和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当地政府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进一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转变了我们的观念,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使我们看到了我区在观念上的差距,在发展思路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切实感受到发展的压力,同时在考察比较中也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
二、华东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㈠强化发展观念,一心一意谋发展。各地都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个“牛鼻子”,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强化“项目是生命线,投资者是上帝,引资是功臣”,破除陈腐思想的束缚,树立以发展凝聚人心,以发展论英雄的观念,始终坚持以发展说话,发展以数字说话,数字以事实说话。温州树立和宏扬“四千精神”、“四自精神”,“四千”就是指“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发展商品经济;“四自”就是指“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搞市场经济。各地都坚持围绕发展抓合力,形成合力促发展,四大班子之间、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都围绕发展这个中心,转变观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坚持“亲商、安商、富商、扶商”理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了“一心一意抓发展、万众一心求发展、千军万马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㈡依托自身优势,不断优化发展方略。杭州市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天堂硅谷”成为杭州建设绿色生态工业城市的主攻方向,取得明显成效。苏州在“依托古城,开发新区”的思路下,借助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在与上海的错位竞争中把自己变成上海大企业产品加工的“大车间”。温州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发展“走出去”经济、区域块状经济、轻工业为主的特色经济。昆山由一个60万人口的农业县,80年代大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发展乡镇工业,实现“农转工”;90年挥基础设施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内转外”,形成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浦东新区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工业基地为目标,以“三港”(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三网”(轨道交通网、市区道路网、越江交通网)、“三能”(电力、燃气、集中供热)基础建设为核心,注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㈢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增强发展动力。华东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大的经济活力与其坚定不移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积极扩大招商引资,牢牢把握对外开放不同阶段的重要机遇,不断巩固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密切关系。以招商引资为龙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开放,华东四市在招商引资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政策招商,制定优惠政策,对有实力商家,适当牺牲一定的眼前、局部利益;二是网络招商,在网上信息,宣传自己,捕捉信息,寻觅商机;三是会展招商,派人参加各类会展,收集信息,结识朋友;四是以外引外招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亲商、安商、富商、扶商,让外来商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以此吸引外商的合作伙伴、朋友来当地兴业;五是产业招商,集中优势资源,把某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六是中介招商,凡对招商引资作出过实质性贡献的中介人,不论身份,形成“大招商大报酬,小招商小报酬,不招商零报酬”激励机制;七是运用行政手段推动招商,主要是加大领导干部招商引资的压力,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绩效工资制,将招商引资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直接与干部的升迁挂钩。截止2002年底,来自8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在浦东设立了8397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42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170多家在浦东投资了328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12亿美元,具有投资金额大、技术层次高、产业链延伸广的特点。18平方公里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有17家在开发区投资项目26个,还引进内资75.3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年均增幅30%以上。
㈣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增强经济总体素质。杭州以加工工业为主,逐步形成了以娃哈哈、养生堂等企业为龙头的食品加工行业;以汽轮动力、万向等企业为龙头的机械制造行业;以东方通信、UT斯达康等企业为龙头的电子通讯行业;数量众多、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纺织服装行业这四大支柱产业,并全力打造IT产业和新药产业等新兴支柱产业,成为全国软件产业四大基地之一。温州打响“温州制造”品牌,建立14个国字号轻工业基地,创建世界轻工产品生产基地、集散基地、创新基地。浦东立足区域优势,以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高科技园区为基础,建设功能完备的产业园区。
㈤注重载体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在二十年的市场磨砺与整合中,规模化的园区建设为华东经济拓展发展空间,接轨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把园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辐射的基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园区建设强化了发展主体经济的拉动效应,使园区内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苏州工业园九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0多亿元,其中16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标准,并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海关物流等方面获得相应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良好条件。浦东新区在建好大载体的同时注重功能特色园区互补联动的发展格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形成聚合国际现代化金融贸易功能,拥有中外金融机构145家;张江高科技园区形成以现代生物与医药、微电子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金桥出口加工区形成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拥有中外加工企业520家;外高桥保税区实现区港合一,形成自由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等功能,有效促进了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使得浦东新区成为上海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象征。
㈥优化发展环境,构筑社会经济发展的软硬平台。在倾力投入建设硬环境的同时规范政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和改善发展软环境。“你办项目,我办手续”,立项、征地、登记等都由政府代办,全程服务,创造“四个环境”:一是创造上下同心,开明开放的舆论环境。二是创造主动热情、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确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着力建立长效服务体系,推行服务全程制,从各个环节降低客商投资成本。确保政策不在自己手中截留,差错不在自己身上产生,企业不在自己这里受冷遇。三是创造公正严明,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四是创造优惠宽松、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科学地构筑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区别于一般行政区的管理机制,强化服务功能,寓管理于服务中,使政府的管理行为具有法制性、规范性、国际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2.92平方公里的“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区”,实施“境内关外”的一系优质政策,由海关实行时间式管理,运行按电子报关,口岸直达方式进行,外向型经济特点明显,开发区已成为杭州市对外开放的创业基地、人才基地,以及享受国家特定政策,实现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基地。
㈦构建人才高地,以人才开发形成知识经济聚集点。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千秋大业在用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华东地区经济的飞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一批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他们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还通过多种措施,引进、培养了一大批思维创新、锐意进取、层次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为发展蓄积了后劲,满足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智力需求。苏州坚持“政策引人、事业留人、环境育人”方针,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化运作,引进了国内外一流名校、名师,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和智力支撑。杭州建设了占地10.12平方公里的高教园区,规划容纳15所高等院校及13万在校学生,为发展提供宽裕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成果。浦东新区2002年投入26亿元发展社会事业,拥有上海科技馆、浦东图书馆、少年宫等,投资2亿元迁建华师大附中,目前浦东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卫生事业完全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吸引1/2—2/3的留学人员自愿回到浦东工作,50000多外籍人士入住浦东,人才的大量聚集,提高了整个社会效率。
三、加快九龙坡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如何应对新挑战,加快大发展,确保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认为应加快推进观念、战略、结构、科技、载体、环境六大创新,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市场竞争体系,推动区域经济超常规、跨跃式发展。
㈠实施观念创新,进—步解放思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变革的前奏。我们感到,与江苏、浙江、上海等先进地区比,我们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强化“四种观念”:一要强化辩证思维抓机遇的观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在辩证把握大局的基础上,结合区情,冷静分析找寻面临的新机遇,在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方面,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结构调整方面,在利用强大外力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惰性,彻底深化改革方面,在吸引资本和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方面,以“拼、抢、赶、超”的精神状态,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二要强化竞争才能进步的观念。不主动同高手“过招”,就难以超越自我。唯有竞争才有生机活力,才有发展进步。我们要正视可能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采取积极措施超前谋划、参与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前进。三要强化不发展就是后退的观念。切实克服“步子不大年年走,贡献不大年年有”,“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好”的陈规陋习,敢于想大事,谋大业,确立新的发展目标,拿出超常规的发展举措,迈出跨跃式发展的步伐和步频,实现以快补晚。四要强化适应变革的开放观念。积极清理废止过时的政策、法规,在经济全球化和世贸规则法律框架下,从游戏规则、组织形式、产品定位、科技素质方面迅速接轨,主动把经济联系的触角更多地伸向国内外各个角落,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为加快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㈡突出战略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思路
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灵魂和核心。必须正确审视区情,讲究战略战术,科学制定规划,理清思路,推动发展。在区域战略制订上,一要做到胸有全局。敏锐观察、正确把握国内国际形势,研究了解制约经济发展关键因素,以战略的眼光、开阔的眼界,站在明天看九龙,跳出九龙看九龙。洞悉竞争对手变化,长远规划竞争方略,前瞻性科学把握未来。二要正视自身劣势。定位区情是制定战略规划的关键,必须正确把握劣势,取长补短,随机应变。三要注重发挥优势。要善于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学习借鉴东部先进地区多年的发展经验,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抓住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实现经济总量的低成本扩张。四要优化发展方略。按照“动态调整,长短结合,粗细有度”的原则,结合不断发展的实践,拟定完善发展战略。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区第九次党代会确立新世纪前20年发展的目标,按照实施高新技术、城市化、都市农业“三大战略”,打牢结构、环境、人才“三大基础”,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发展区、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商务发展区、以休闲观光旅游为方向的都市农业发展区这“三大经济发展区”的总体思路,从战略的层面上科学合理地指导推动发展,同时要伴随着新的实践,搞好信息研究,针对重庆市的宏观战略部署,不断细化、充实和完善这一战略构想,走出一条具有九龙坡区特色的发展之路。
㈢强化结构创新,提升内在运行素质
充分利用入世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的历史机遇,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运行素质。一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第一产业的总体思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摩托车、铝业、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要补充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按照“全面、彻底、规范、配套”的要求,努力在民营化改造、开放式重组、企业破产、转换职工身份上取得突破,切实提高企业竞争活力。三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建立基地,培植龙头,拓展领域,创新体制”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服务型都市农业,加快建设重庆都市后花园,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工业旅游和以都市农业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使旅游业成为我区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㈣深化科技创新,增强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实施技术创新,是挖掘区域经济潜力,增强整体发展后劲的核心所在。因此必须大力实施高新技术战略,具体要狠下“四个功夫”:一是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下功夫。要重点抓好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高效节能技术和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方式的推广和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改造传统农业的结合,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率,推动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二是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九龙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幅射带动作用,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提升产业素质和经济质量的关键,尽快走出先手棋,抢占制高点。着力推进重点新技术项目与区域经济相融合,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内研外引开发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产品。三是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上下功夫。大力普及生物灾害防治、规模养殖、新型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扶持和帮助民营企业提高自我科技创新能力,促其上规模、增效益。四是在健全科技服务上下功夫。加快“数字九龙坡”和“软件大厦”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科技专业协会等中介服务体系,帮助引导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健全利益机制,敢于让科技人员先富起来,鼓励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农村,领办或创办科技企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调动全区上下“科技兴区’的积极性。
㈤推动载体创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以推进城镇化和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大城乡建设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是以全市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加大城乡建设力度。不断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坚持管理、规划与建设同步推进,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本来经营,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加快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出让、转让经营权运作步伐,采取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境外资本投资城乡建设,努力实现城镇建设投入的良性发展。西部九镇要把握加快城镇化步伐的现实机遇。要以产业的集聚、园区的整合,促进城镇人口、空间布局调整;着眼于富民安民,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推进城镇化和实施富民工程的有机统一。二是抓好以园区为重点的载体建设。以产业为纽带,从优化资源配置出发,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形成“数镇一区”、“数镇一带”的新格局,重点推进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东部九龙园区、华岩工业区和以西彭为中心的西部工业园区建设,按照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滚动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引大引强。坚持亲缘招商、信息招商,捕捉投资动向,加大各级领导干部招商引资的责任,奖优罚劣,激励干部群众想招商、招到商。
㈥加快环境创新,增强聚集效应
投资与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已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实践表明,资金、技术、项目总是趋向统一、开放、有序的地域流动。因而,要实现九龙跨跃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优良的投资环境。一要优化服务环境。理顺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政企关系上,下决心砍掉旧体制形成的不应有的既得权益,放权于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坚持要宏观不要微观,要规划不要计划,要服务不要事务,要政策不要决策,形成政策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格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切实转变作风,积极推行首接责任制、文明办公制、服务承诺制、引导办理制和限时办结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要优化硬件环境。用新思路、新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实施以交通、物流、信息三大网络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三要优化执法环境。进一步结合部门执法责任制,深化政务公开,规范执法和管理行为,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投资环境等违法行为。积极探索和建立保护体系,切实维护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要优化人文环境。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加快“学习型城区”和“人才高地”建设,要把吸收、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力培训,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加大干部的交流力度,创新领导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到守规不守旧、放开不放任、求优不求全,重引不重压,推动经济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和协调发展。
(区委中心学习组赴华东地区学习考察团)
珠江三角洲学习考察报告
一、学习考察的概况
为加快发展步伐,将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区委中心组以区长秦敏为团长,副书记、人大主任廖涛为副团长的学习考察团一行30人,于7月6日至12日,赴深圳、中山、珠海、东莞、广州等地考察学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重庆驻深圳办事处的精心安排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下,学习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该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启了这个地区崭新的一页,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当今,这个地区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的边陲小镇、乡村农舍已发展为初具规模的花园式现代化国际城市带。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深圳招商物流集团、参观了深圳沃尔玛公司、中山古镇灯具市场、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云辅工业园区,与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白云区政府座谈,听取各地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政府职能调整,以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招商引资、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介绍。
在学习考察期间,既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和加强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真切感受到了珠江三角洲发展速度快、发展起点高、发展路子新。通过学习考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振兴九龙坡的使命感。在总结会上,区长秦敏要求全体同志将学到的经验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思考,找准差距,抓好落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体会和收获
(一)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问题层出不穷,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珠江三角洲能快速发展,除了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外,关键是当地的干部群众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第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并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中山是一座文明富庶的名城,但中山人民居安思危,查找了与广州、深圳、珠海的差距,到长江三角洲学习后提出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现在已有“中国五金制造业基地”、中国灯饰之都、全国最大的红木家俱生产基地等一大批以镇为单位的特色经济。珠海本是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不断引进一大批名校进驻珠海,以浓郁的学府氛围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落户珠海。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干部群众在前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创造。
(二)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商品农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产业发达的地区,同时又是电子家电、通讯设备、纺织服装、机电、建材、医药保健,食品饮料等行业最集中的地区。一个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给我们的启示。它的经济模式虽多,但主要注重发展以下几种:
1、注重发展特色经济。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每年都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9%。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深圳动手早、出手快、下手“狠”。深圳市还利用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现在已拥有蛇口、盐田港、招商物流集团等完善的物流基础和平台。仅集装箱一项物流业务就给深圳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450亿元。中山古镇坚持走“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发展道路,以灯饰产业为主,现在拥有灯饰企业1800多家,民用灯具国内市场率达到50%,形成了近1000家灯饰商铺,约7公里的灯饰一条街,成功举办了“99及2002年中国(古镇)灯饰博览会”,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灯饰之都”。
2、注重发展园区经济。
园区经济是经济科技中心,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载体,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龙头。珠江三角洲非常重视园区经济的发展。在我们参观的每个城市都有规模大、档次高、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深圳有规模宏大的现代物流园区、全国建立最早的高新科技园区;中山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和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等大批工业园区;珠海建有大学园区,聚集国内10多所著名院校,还建有10多个工业园区,园区工业产值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广州白云区有8个工业园区和1个科技研发走廓,2002年园区工业产值接近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东莞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占地72平方公里,先期拆迁政府拿出了近60亿,规划设计政府又投入1亿多元,投入之巨,力度之大,无与论比。整个园区以圈层式分布。中心圈层为生态核心层区,中间圈层为产业服务、科研、教育区,外圈层为生产活动区。园区光湖面面积就达7平方公里,它将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主,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企业。
3、注重发展龙头经济。
充分发挥国际跨国集团和国内知名企业的优势,以筑巢引凤的诚意,带来百鸟和鸣的效应,促进经济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的又一个典型经济模式。珠海市曾以零地价,转让1亿元基础设施,每年财政给2500万元补贴的优惠政策,吸引中山大学到珠海大学城安家落户,由此引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到珠海办学,从而使珠海借名校打造高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取得成功。中山市的南头镇通过引进国内知名品牌企业TCL、长虹、台湾最大的空调零配件生产企业瞬亿电器、台湾世联集团等大型的企业集团,使南头镇形成以家电为龙头,以空调和彩电为拳头产品的产业格局。东莞通过引进台湾四大电子厂之一的台达电子厂,使一个接一个的IT厂商进驻东莞,成为世界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
4、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大部分的资金、原材料和产品销售都离不开国际市场。外资出口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产品远销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次越来越高,一大批国际知名大企业、跨国公司纷纷前来投资合作。在深圳,近40家全球500强企业在内的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纷纷来深,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东莞在80年代初,主要承接来自港澳台的服装,鞋帽和玩具等加工业务,现在已成为外商投资中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2002年低,外商投资企业13800多家,利用外资18.16亿美元,出口总额183.83亿美元。IBM的副总裁说过一句形象的话: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15分钟,全世界的电脑价格都会产生波动。目前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扫描仪、鼠标、键盘等电脑配件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2002年世界500强东莞占30家,100强占12家,跨国公司124家,境外上市公司达800家。中山通过优化调整外经贸结构,已形成以轻纺和机电产品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产品为新增长点的多元化出口商品格局,贸易伙伴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5、注重品牌经济。
珠江三角洲人有句口头语:“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因为有了“要做到最好”的目标,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才出现了品牌经济的效应。全国甚至世界的人们都是从认识“品牌产品”开始,再去认识了珠江三角洲。如家电产品,就拥有多个全国驰名商标,格力、美的、科龙、容声等等。还有中山的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琐、剀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等大批国内知名工业品牌。在品牌经济的发展中,地方政府除为品牌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有形服务外,还注重提供无形服务,如中山市重视营造品牌成长的氛围,每年评选十大品牌,并给国优、省优品牌重奖。
(三)改造城市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是加快发展的基础。
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视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海陆空交通顺畅,通讯联系便捷,水电供应充裕,生活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山市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珠海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东莞大打城市牌,成立保安公司和城市结合执法局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努力向现代化的制造业名城迈进。广州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强拆违章建筑工作,使广州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最适宜创业、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不”政策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即城市规划不惜工本,城市建设不遗余力,城市管理不择“手段”,通过全力建设和打造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充分发挥了城市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加快发展的保障。
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质量,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各地政府非常重视为企业服务。深圳市政府提出“服务多一些,管理少一点”,专门为大型企业开辟办理手续的“绿色通道”。中山市政府强化亲商意识,改进机关作风,致力建设“服务型”、“开放型”、“效率型”政府,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行“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制度。东莞注重提高办事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和政策;坚持每月用两天时间带领职能部门负责人到企业现场办公;给300家大型企业发放办件绿卡,快速便捷办理各种手续;还建立了特大型企业领导联系制度。政府周到、细致的服务,很好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一)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强化加快发展的意识
近年来,九龙坡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地区、发展快的地区横向比,我们的发展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因此,必须跳出九龙坡看九龙坡,对照先进找差距,防止和克服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倾向,始终保持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机遇意识,防止和克服被动等待、消极无为的现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结合在全区各级机关干部中兴起的学习“三个代表”新,联系九龙坡区实际,牢牢
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积极实施“三大战略”,打牢“三大基础”,建设“三大经济发展区”,力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扬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谋发展、抓落实上。二是增强忧患意识,引导各街镇、各部门对照发达地区从思想解放的程度、抢抓机遇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上以及观念上、思维方式上找出差距,并不断改进。三是机关干部要做推进九龙坡快速发展的表率,破除居功自傲的思想,树立谦虚谨慎精神;破除贪图安乐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破除安于现状思想,树立开拓进取精神。
(二)把产业经济作为发展支撑
珠江三角洲二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其规模的扩张必须以经济的繁荣为前提。因此,我们必须紧扣发展这个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立足本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方面的优势,选准和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九龙坡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为此,区委、区政府应把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壮大产业规模作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突破口来抓。一是狠抓园区建设,加快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园区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各类生产要素流动融合和产业聚集升级的重要载体。要以园区为载体,强攻招商引资,引导同类或相关联的企业和产品向园区集聚,迅速形成特色园区。要加快园区项目的建设进度,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区内各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投产,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狠抓重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支撑作用。重点骨干企业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顶梁柱。抓住了重点骨干企业,就等于抓住了全区工业经济的“牛鼻子”。因此要密切关注,重点指导,重点服务,促进骨干企业持续快速增长,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三是狠抓扶优扶强,着力提高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社会平均贡献率和地方财政贡献率的要求,在全区确定若干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签订责任书,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争取用3—5年时间,把优势企业培育成区域经济的龙头和支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对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质量免检产品的企业实行重奖政策。四是狠抓技术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我区目前技术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因此,要通过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传统产业从局部到整体、从一些关键环节到生产主要流程的改造;切实加强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使老企业通过产品、工艺更新,改造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技术入股的股份制方式来改造传统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从而提高产业信息化程度。同时要集中力量解决一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突破产业结构瓶颈,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五是狠抓特色产业的培育,增强发展的新优势。对一个区域来说,关键是要从建立比较优势出发,培育特色产业,面向全市、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定向集聚生产要素。只有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领域、产品行业群,才能体现出区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有必要从21世纪战略定位角度,全面深入研究九龙坡的专业化特色产业集聚区,包括空间布局、组合关系、成长机制以及政府功能。选准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培育并形成机械制造、现代物流、汽摩配件、铝制品等全市性、全国性特色基地,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中梁山以西地区要以白市驿花卉苗木园区和西彭工业园区为龙头,注重培育一镇一品特色经济的形成,着力打造重庆都市后花园和新兴工业基地。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学习借鉴珠江三角洲等地的成功经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和手段。一是,依托现有的产业链,以商引商,吸引大企业和国际性企业和现有企业的上下游产业;二是,结合大规模、高标准的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的项目。
以民营经济为重点,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用“民资、民力、民智”,实现自身经济跨越式的发展。进一步破除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参与农业、新兴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资和经营。进一步落实国民待遇。积极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实现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现代化,引导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把民营经济培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进国外及国内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来九龙坡投资办企业,注重引进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拓展国家允许外资进入合作的新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企业外资经营自,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办厂经商,促进外资外经更大发展。
(四)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6-000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y of Italy garden, England Garden and France Garden, which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 will be analyzed as example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Western Garden History by using horizontal comparison. It also summarizes the new research visions of Garden history as well.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e History of Western Gardens;Western Garden History;Research Visions
引言
学术动态用雄辩的史料和智慧引导人们进入最新的学术前沿阵地;以一种震魂夺魄的力量,引导人们用全新的视野来进行重新思考;用最新的发现来激发灵感,在国际前沿学术的平台上大放光彩。整个西方园林史学的发展就像是一张灵敏的学术网络,任何新的发现,都会导致整个学术网络的颤动,直到调整到与最新的发现相适应时为止。
研究园林的历史,称为园林史;而研究园林史的学问,即研究园林史的发展与变革的学问,可以称为园林史学。概括来说园林史学即是对园林历史研究的研究,园林史学主要研究的是园林史的研究方法和经验。本文以相对熟悉且在园林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意大利园林史和英法园林史为例,窥一斑以见全豹,对近年来西方园林史学发展与变革的新视野加以探讨。
1 意大利、英国与法国园林史学研究
1.1意大利园林史研究及变革
意大利园林史 研究最早起源于对于个体别墅园林的研究,通过搜集地图、手绘资料及印有园林透视图或鸟瞰图等大量资料的方法来研究意大利园林史,基本上延用建筑史或者艺术史的研究方法。
就如园林史学家大卫・科芬(David R. Coffin)总结[1],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园林史研究可以概括两类:一类是建筑学教授和研究员对历史园林场地基址的考察报告,另一类是类似于旅游指导丛书类的摄影作品。第一类研究把园林看作建筑的延伸空间,研究方法沿袭建筑学,其缺陷在于没有考虑种植设计和非建筑构筑物造园要素,如自然造型的喷泉、果园、公园、洞穴等。第二类研究很有创意地引用旅游丛书和游记等资料来书写园林史。
到1970年代以后,意大利园林史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开始出现雏形:建筑学影响下的图解研究(后发展成为园林史的形式分析[2]);及采用艺术史中的图像研究法(iconography)研究园林(后发展成为园林史的情境分析[3])。二者都在园林史研究方法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在1970年代末期出现以社会人类学视角的研究[4],关注于园林功能和使用情况。
1980年代的意大利园林史研究成果集中于把园林研究置于别墅综合体中,而非仅是建筑的有限延伸来探讨,更多关注的是在别墅综合体内各元素如自然基址、建筑、别墅的农作等对园林的风格演变的影响[5]。此外,还发展了以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视角和政治视角的园林史研究。自1970年代至今的意大利园林研究中,意大利艺术史学家们组织的对意大利别墅庄园的统计调查研究从不间断,这一系列,第一本著作是《罗马别墅》(Villa di Rome,1975)。首先是用文字性的介绍记述每个地区的地理情况和社会角色,然后再通过出色的照片从重要的历史园林开始依次来展示和图解各别墅园林。在这一序列的研究中,每个地区的案例会逐年增加,从中也可以看到园林史学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变革[6]。
1980年代中期,博物馆学(museology)和分类学(taxonomy)在欧洲学术界流行,意大利园林史学出现一个崭新的视角,即园林的概念被看作是古遗迹、稀有动植物、异国收藏品的博物馆。早期的意大利在艺术和文化历史方面的博物学研究,为“博物馆概念的意大利园林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基础和崭新的视角。在这类研究中,主要关注于古罗马时代园林基址的考察,并且通过分析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设计者的设计图纸及通过对园林的调查来研究历史园林。
而之后至今是意大利园林史学界全新发展与变革的时期。研究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最初的园林史研究是按照艺术史的标准来分析园林的各部分,此后是把园林作为动态发展的意大利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产物来研究。即园林史研究从一个离散的客观物质转变成为现代社会的大结构的一部分。园林史研究方法不再是单纯对资料背景的形式分析,而是整体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探讨下的情境分析[7]。
1.2英国园林史研究及变革
英国园林史研究在最近几十年内受到外界学科影响颇多。尤其是英国成熟的文化研究和艺术史学科对其影响颇深。从1980年代开始,英国的文学和艺术史学家就通过学术和专业的论坛来探讨英国园林史[8]。其次,学术界分支出以艺术和地理学方法研究英国园林的一派。再者,\用艺术史研究方法,从艺术史中延伸出在英国园林史中对园林传统和其意识形态的探讨。
这类研究的著作分别是赫西《英国园林和景观》(C. Hussey, English Gardens and Landscapes, 1700―1750, London,1967);威利斯《查尔斯・布里奇曼与英国风景园》(P Willis, Charles Bridgeman and the English Landscape Garden, London,1977);斯特朗《文艺复兴的英国园林》(R Strong, The Renaissance Garden in England, London, 1979);亨特和威利斯《天才的领域:英国风景园林》(J. Dixon Hunt and P. Willis, The Genius of the Place: The English Landscape Garden,1620―1820 ,New York,1975);和亨特的《花园和果园》(Hunt, Garden and Grove, Philadelphia,1996)。
1.3法国园林史研究及变革
法国的园林历史研究与英国类似,由于社会和文化历史、哲学理论研究土壤肥沃,近年来法国园林史研究一方面受到法国后结构主义符号学派 理论家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当代思想家的影响[9]。如心理分析学者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和文化批评家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的影响。
前者是由于法国的学术体系鼓励跨专业,例如法国的建筑和设计学院有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者的授课。所以,法国的园林史研究受到很多跨学科的影响,关注于园林技术、施工和土地的利用方式等问题。后者由于法国历史上君主制的皇室意向和统一的疆土形式等潜在因素影响,法国园林被积极地看作是社会历史和历史精神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法国后结构主义派以结构语义学建立起的一套语法,对叙事进行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划分,再基于二元对立的分类在叙事深层结构中建立起“行动元模式”与“语义方阵”,形成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阐释方式,此方法被用于法国园林史研究中。还有,法国学者以法式园林的视觉表征为研究视角,对法式园林视觉表征手法和内容产生影响及风景园林要素表现的意识形态进行探讨[10]。例如,法国园林史研究学者路易斯・马林(Louis Marin)运用后结构主义的阐述方式在Portrait of the King(英译本《国王的肖像》)一书中,探讨分析了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园林中视觉景观如何形成赞颂路易十四的景观序列,马林的研究为法国园林史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书中结论“思想和风格的园林史研究已经被纳入更大的范围内,园林被看作是知识、权力和代表地位……园林的表达被理解为一个更大的社会话语标志”[11]。此外,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在研究园林空间的社会学视角时,探讨了园林和建筑的空间质量问题。类似的,米歇尔・福柯(Foucault)也提出关于能量的空间化理论,对于研究法国传统园林的布局方式也很有启发[12]。
1.4 意大利、英国与法国园林史研究比较
意大利园林史研究与英法的研究发展是不一样的,即意大利园林史研究受到的是学科内部影响,而英法受到大量的外部学科的影响。
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者把法国的园林史看作是透视社会发展和精神文化变迁历史的一部分,而英国的深厚和成熟的文化和传统及思想潮流的发展也深刻体现在英国园林形式的变迁上面,例如英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就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在形式和内涵上都表征了浪漫主义的审美[13]。而意大利园林不能像英国法国园林一样那么强烈地代表着其使用主体的精神文化追求。
2 西方园林史学研究成果与新的研究视野
2.1 园林史研究成果
通过对意大利英国法国园林史研究发展与变革的分析及发展方向的探讨,本文仅是“窥豹一斑”,只为“抛砖引玉”。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对园林史研究日益成熟,在艺术史、建筑史、环境史及景观史的影响下,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方法,开辟出园林史研究新的视野[14]。一方面,欧美国家建立了专门研究园林史的研究机构,通过定期召开国际会议,探讨园林历史发展的新兴方向,给世界范围内园林史研究带来很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大量的园林史研究专著和教材出版及,不拘于传统的园林通史研究,从各类视角来研究园林史。所以,西方学者园林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颖的成果。
1)产生优秀的编年体通史研究。多部内容翔实的园林通史出版,为园林史的研究奠定了详实的资料基础。同时,发展出对风景园林设计史和地域景观演变史[15]。
2)产生更有深度的研究。从概述式比较笼统的史学研究,转化为针对问题和强点探讨的史学研究,深度有所提升。
3)产生新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园林史与物质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到进一步更新,有新的研究方法细分,兴起了“情境分析”研究 ,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3]。区别于过去论著比较全面而笼统的记叙方法,强调围绕某条主线及研究思路的阐述方法,强点集中,在广度上有所收缩,在深度上有所强化。另一方面,类型学和形态学的方法被引入园林的形式分析研究中,与现代建筑学的分析方法相互贯通,出现图解研究成果[16-17]。
4)产生新的园林观念。如意大利园林的第三自然、风景作为社会和文化认同的标志等研究成果。
5)产生了多样的专题。跨文化的园林研究,园林与制图表达,园林与城市,园林与现代主义风景园林设计等众多专题研究成果。
2.2园林史新的研究视野
2.2.1 始于问题而非风格的研究
园林研究开始转向纳入当代的研究方法,关注方法上的反思性讨论。园林史研究更深刻地结合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尤其注重结合社会史中人居环境方面的戎兀园林史从描述史学向解释史学演化,用跨学科的综合分析取代狭窄的史料注释[18]。
2.2.2 跨越时空的研究。
时空概念一向是传统西方园林史研究的支柱,但新的园林史研究赋予时空概念更广泛的涵义。首先,园林历史不是事件史,其次,时间与空间具有相对性。历史的发展与变化既有循时因地的一面,也有相对独立的一面。所以,园林史研究,不再把时间概念列为历史风格变化的最重要因素,而是可以适当地跨越时间限度来研究问题。
2.2.3 比较视野的研究
当使用“比较”一词时,“比较”实际上就成为人类去蔽的原动力,一旦有比较,混沌的东西就开始变得清晰。比较研究包括:纵轴上的古今比较和横轴上的地域比较。纵轴比较是连接历史和今天的一座桥梁,而横轴比较一是比较各个地域的共同性,探讨历史在各地发展的共性和规律性。二是比较各地之间的差异性,探讨历史在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
园林历史的比较目的并非仅判明优劣,还可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探讨比较的本质和方法。尽管都认为比较只是一种方法,但它同样也是一种更为深远的思想感情,一种探讨各种形态特征、社会价值、园林内在涵义的尺牍。
2.2.4 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
园林史研究需要大量的物质文化资料。虽然近年来园林史研究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历史体系,但它与其他历史研究紧密关联,尤其是社会史和精神文化史(history of mentality)。园林史是一个受到不同方向拉力的言谈领域,所以,它归属于交叉学科的领域,即把园林史从单线平面中解脱出来,以一种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立体园林史学取而代之。
2.2.5 大文化与小文化的共同关注
大文化指的是上层贵族的精英文化,小文化指的是民间文化、大众文化。大文化集中了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不能仅仅把它视为贵族文化而加以抛弃。小文化是一种流行于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集大成者。大文化与小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研究从只关注大文化转到关注大文化与小文化二者。例如,园林史研究不仅仅关注于皇家园林与贵族园林等被大文化强烈影响的园林类型,对地域普通的乡村庄园等在小文化影响下的地域园林和“平民园林”类型也开始研究。站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理和感情的角度上看待园林,关注园林活动与造园之间的相互影响。
2.2.6 从“活着的史料”关注“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的西方园林史研究,不仅仅注重书面纸质史料的搜集、研究和引用,更是通过“现在还活着的史料”――世界当前实际上保留有许许多多的历史遗产。其中包括历史园林、历史别墅花园、古城、园林文化传统概念等方面。
2.2.7 人的活动方式和园林使用功能的关注
园林为人们的一种“消费对象”,在研究园林历史时,应该关注到使用者――人的行为和心理。在社会心理历史学的研究领域中,法国年鉴派创始人之一费弗尔(Lucien Febvre)所提倡的社会集体心理研究,推动了人们用文化背景解释社会思潮和人类心理。从社会文化背景中来探索时代风尚和社会心理,再从社会一般风尚中去看个人的行为。园林史研究也出现运用“原型”的方式进行研究的趋势[19-21]。
3总结
时间可以是相对的――有些钟点可以很短,有些分秒却能够很长。因为事物是有所进化的,因此园林史学家们就不会以一种一成不变的观念来衡量古今风景园林的发展。园林历史的研究日新月异,时时刻刻都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发展与变革。新的研究视角是推动学科进步的动力。
世界变化很快,园林从私家、少数人使用,到现今的公园、大众游憩地,当代园林艺术更区别于古典主义、巴洛克,也更不是什么浪漫主义、折中主义或是后现代艺术风格所概括的。但在变化的同时,我们仍然延续着园林中的精华所在。园林仍然是人们游憩、休e、忙碌之后的“诗意栖居” [2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园林史一直处于延续和变化的过程中。在一个专业领域中,延续和变化的本质是专业本身独特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继承、积累、舍弃和更新。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学者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精华,另一方面还要开拓新视角。
参考文献:
[1] Coffin D R.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the Italian Garden until the First Dumbarton Oaks Colloquium[A]. Conan M. Perspectives on Garden Histories[C]. Washington.D.C:Dumbarton OaksTrustees fo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 金云峰,陶楠,范炜. 西方园林史研究综述――形式分析[J].建筑师,2013(6):84-91
[3] 金云峰,陶楠,马唯为,等.西方园林史研究综述――情境分析[J]. 中国园林,2015(7):102-107.
[4] Benes M. The Villa Pamphilj (1630C1670):Family, Gardens, and Land in Papal Rome[D].3 vols.,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1989(1):7C8, 18C19.
[5] Benes M.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erspectives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Italian Gardens[A]. Conan M. Perspectives on Garden Histories[C]. Washington.D.C:Dumbarton OaksTrustees fo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 Barsali I B. Ville della Campagna romana. [M]. Michigan:Rusconi ,1983.
[7] 金云峰,陈希萌. 情境分析和形式分析――18世纪扬州园林嬗变的外向与内向研究[J]. 广东园林,2016(1):57-61.
[8] Leslie M.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in theEnglish Landscape Garden[A]. Conan M. Perspectives on Garden Histories[C]. Washington.D.C:Dumbarton OaksTrustees fo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9] Brix M. The Baroque landscape,Andre Le Notre& Vaux Le Vicomte[M]. New York:Random House Inc,2004.
[10] 金云峰,黄玫.园林发展特征浅析――以法式园林的兴衰为例 [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7-90.
[11] Marin L. Portrait of King(Theory and History of Literature)[M]. 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 ,1988.
[12] Foucault M. The order of the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M].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70.
[13] 陶楠,金云峰. “废墟”原型的表征――探究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中的浪漫主义审美的内涵[C]. 201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467-470.
[14] 金云峰,陶楠.环境史 景观史 园林史[J]. 中国园林,2014(8):85-88.
[15] 金云峰,朱蔚云. 15-16世o意大利园林轴线空间生成与演变[J]. 广东园林,2016(3):38-43.
[16] 金云峰,范炜. 多重构图――埃斯特别墅园林的空间设计[J]. 中国园林,2012(6):48-53.
[17] 范炜,金云峰,陶楠. 视错觉构图:沃克斯-勒-维贡府邸园林轴线分析[J]. 中国园林,2014(3):59-62.
[18] 顾凯. 范式的变革读《多视角下的园林史学》[J]. 风景园林,2008(4):117-118.
[19] 金云峰,项淑萍. 原型激活历史――风景园林中的历史性空间设计[J]. 中国园林,2012(2):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