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课程游戏化心得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1 03:18:39

课程游戏化心得体会

篇(1)

本课题将以小学课堂中游戏化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尝试着发现小学课堂中游戏化教学的问题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及如何更好地将游戏化教学应用于小学课堂。

一、小学课堂游戏化教学的概念界说

本课题研究的是小学课堂中游戏化教学,以小学课堂中游戏化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因此必须要先对游戏、教学、游戏化教学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

1、游戏化教学的基本含义。游戏化教学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习者心理特征,借鉴游戏中的教育功能,将游戏的趣味性、情境性、参与性等精神特点融入教学实践中,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学习工具、评价方法等的一种新型教学。1

游戏化教学的含义可从“游戏化”和“教学”两个角度来界定。首先,从“游戏化”的内涵来看,游戏化教学表现为把教学目标隐藏于游戏活动中,把教学内容贯穿在游戏活动中;其次,从“教学”的内涵来看,游戏化教学就是教师教的过程,即教学过程的游戏化,指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都符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成长规律。因此,游戏化教学即为借鉴游戏设疑、挑战、自主等理念,把教学目标和内容隐藏于游戏活动中,根据学习者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从而使学习者在放松的状态下,从乐趣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和陶冶情操。

2、游戏化教学的意义。在小学课堂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前半节课学得很认真,可是到了后半节课就很容易走神或甚至表现出厌倦的神情,整个课堂都变得死气沉沉,教师也达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上使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游戏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快乐、互动的气氛中学习,从而更大程度上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效果。

二、小学课堂游戏化教学出现的问题行为与归因

在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游戏化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游戏化教学的设计与组织过程中必须考虑多种因素,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在这上面。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课堂中游戏化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游戏化教学是小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设计和组织恰当、合理的游戏,是游戏化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让游戏充分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呢?笔者针对以上的问题,指出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游戏化教学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 游戏化教学的设计方面

1、内容的趣味适中。具有趣味性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趣味性过低,不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趣味性过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在游戏活动上,而不是在所要学习的知识上。因此,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游戏时,只有选择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且趣味性适度的游戏,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2、游戏化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游戏化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从游戏中深刻的掌握教师所要教内容,达到教师期望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时,不仅要考虑到游戏的趣味性,同时也要考虑到要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充分考虑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其他教学要求。教师要把所要教学内容与游戏有机的组织、结合,并且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 游戏化教学的组织方面

1、游戏的使用要适时适度。课堂游戏应该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果课堂使用的游戏过多,会直接影响到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和训练。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确定好游戏使用的时间和环节,一般游戏的时间只占整节课的四分之一,每个环节要快速过渡,这样课堂游戏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学生才会有收获。

2、要合理组织游戏。小学生天性好玩,并且有些学生容易忘乎所以,甚至在课堂上有时会情不自禁地高声喊叫、起哄。因此,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首先,在开始游戏之前,应给学生讲清楚游戏规则。其次,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游戏规则、课堂秩序、时间等。最后,如果在规则、要求都讲明白以及多次的提醒后,游戏中还是出现一些混乱,那么教师也不要一味地批评学生,而是要理解学生的心理,再讲清楚在集体活动中大家应该遵守规则,为他们在下次的游戏活动中能够遵守规则表示充满信心。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合理引导下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三)游戏化教学的主体方面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的作用。游戏化教学,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在玩中获得知识,以及获得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游戏化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主体性原则,把握游戏的目的性,合理的定位师生关系;而在游戏教学的活动中,教师既要对游戏的进展进行调控,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创造性的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篇(2)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是以幼儿为中心,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对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为幼儿园教师,除了要对当地具备的资源条件及文化内涵有所了解以外,还得看清幼儿园的当下现状,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尽可能在原有的游戏化课程基础上加强创新。在过去的育儿模式当中,教师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是教学课堂的主导者,导致大部分幼儿都会发自内心的畏惧,学习主动性较低,这对于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在现如今的幼儿课程规划方面,必须得从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幼儿能主动加入到课堂中,并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开发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才能变成现实。

幼儿园核心理念的确立

尽管在新课程改革已经明却指出幼儿园要具备个性化的园本特色,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学内容相似度高、架构不合理,教学模板未经过规范设计的情况还是十分普遍,能够具备独特教学文化与特色的幼儿园实在是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在游戏化课程方面也是如此,游戏过程中总有那么几个幼儿始终处于游离状态,不愿意加入其中,究其原因在于游戏总体难度的设定偏高。因此,幼儿园在园本课程构建之始,必须得先确立自身的课程核心理念,比如课程的开设专注于哪个层面,通过园本课程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课程游戏化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只有搞清楚以上的几个问题,才能奠定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建设的基础,也才能为后续课程实施中游戏化推进提供正确的方向。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有效结合的具体策略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过程中加入本土的文化元素

古往今来,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百花齐放,最经典的有儒家文化、雕刻艺术、剪纸艺术和皮影表演等等。在幼儿园园本特色的建设过程中,教师们应尝试把当地的民间艺术加入进来,大力弘扬本土文化,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避免幼儿园在园本特色方面的重复性,二来也能够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长期接受自身文化底蕴的熏陶,才会越来越了解和热爱养育自己成长的土地。举个例子,我市千阳县的剪纸艺术远近闻名,地处千阳县域内的幼儿园就可以把剪纸文化加入到园本特色的建设当中,在具体实施时应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对游戏难度进行合理调整。比如“森林动物节”这一课程主题,在开展到这一游戏课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带上小动物参与进来,教会他们怎样剪下自己动物的基本形状,时间充裕就把角色扮演也设定在内。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了本地的独特文化,上起课来也会更加积极主动。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过程中加入生活化元素

生活是一个很大的学习课堂,其中蕴含的知识可谓无穷无尽,这点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尤其是正处在探索时期的幼儿,他们每每看到新鲜的事物都会自然发出疑问。幼儿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相关技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每一天的生活内容,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都可以转换成游戏的形式进行表达,这也是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有效结合的意义所在。教师要传授幼儿基本的生活常识,让他们获得生活技能,并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通过游戏来组织学习是最好的办法。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过程中加入趣味性元素

幼儿的游戏活动不仅限于室内的游戏课程,室外的游戏课程对于幼儿身心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游戏种类相当之多,但如何在丰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就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下,教师可以尝试把跳皮筋、打豆腐块、丢沙包等具有民间特色的小游戏加入其中。很多幼儿园老师在童年时期也接触过这些游戏,可以通过设身处地提炼自身的游戏体验,来不断丰富和优化游戏内容和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在体能锻炼的同时,对传统民间游戏产生浓厚兴趣,也不失为一种继承与发扬民间传统的方法。

(3 )创设丰富自主的游戏环境

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身心发展,特别是对幼儿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缺乏准确、积极的人生规划,极易受到各种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所以要想使幼儿身心发育能够始终保持在正向、积极的方向上,就必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氛围。在对幼儿展开学前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幼儿园要积极主动地给广大幼儿创造出一个健康、稳定、向上的学前教育环境,让所有幼儿都能够在这一良好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从而使幼儿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变得更加高效,最终便可获得最佳的学前教育体验。

三.总结

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了极大的便利,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技术。对幼儿园教育来说,以往的教育手段也因智能技术而变得更加多样化、智能化。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入在方便幼儿园日常教学的同时,使传统的民间游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果任其继续发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必将走到尽头,成为儿童游戏天地中的一大遗憾,因此,我们应更加注重幼儿园教育与民间游戏的相互结合,这不仅可以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个性化且丰富的教育题材,也能在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游戏过程中提炼自身的园本特色,通过不断优化和提升课程游戏化水平,逐步达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篇(3)

【中国分类法】:G623.2

一、游戏在课堂上的作用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游戏中,常常会包含很多德育,美育的因素。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其中的文字,音乐,颜色创造一个美丽温馨的情境,学生在其中不但可以学习语文知识,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游戏中也会时常伴有绘画,歌唱等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素养,得到高尚的情操。教师精心设计的游戏中,也会包含着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因素。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真诚,公平,尊重等人性中的闪光点会不自觉的发出耀眼的光芒,学生优秀的品格,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在游戏中渐渐形成。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热衷于做游戏,如果教师抓住这一点,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设计出有趣欢乐的游戏,那将极大地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事半功倍。况且在游戏中小学生的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这个时候学习到的知识能够记忆的更加牢固,保存时间更长。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会爱上语文知识,他们会渴望投入游戏,渴望得到知识,从而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也能让他们找到快乐学习的方法,这对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灌输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智能。而游戏活动常常包含了思考因素,可以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自觉的提高自己的洞察力,想象力,判断力等。在游戏后的分析和交流中,学生们会吸收各自成功的经验,从而提高日后生活学习中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况且在解决游戏问题的同时,学生们会大胆质疑,大胆探索。这种行为最终将成为他们学习中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在游戏中,学生们的智能会得到很大的发展,思考方式和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巨大的提升。

二、游戏化教学的方法

(一)游戏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带着学生们做游戏。它的本质是要让教师通过这种新奇有趣的方法来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们对语文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爱上语文课。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后不断总结,推陈出新,从而完美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欲望。

(二)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激起学生兴趣。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排演一部短剧,在课堂上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观看和表演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增加课文内容,展开学生自己的想象,让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得到提高。另一种方法是指导学生们为课文画插图,比赛谁画的最生动。在绘画的过程中,课文内容自然会被学生很快理解。而且通过左右脑协同工作,对于课文的记忆也会更加持久。

(三)现代信息技术产生了极为先进的多媒体产品,在游戏化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技术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学习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和课文相同故事的动画短片,让学生对课文首先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也能够对课文内容熟记于心。不仅如此,学生们通过观看短片学习,在方便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与好处。

三、游戏化教学的合理实现

(一)不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游戏化教学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们得到知识,通过游戏这种方式来学到书本里的内容。因此游戏只是一种实现知识传输的方法。游戏服务于课堂,上课时不能以游戏为主,不能只是做游戏,最后也没有学到知识,达到游戏化教学的真正目的。游戏化教学是要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兴趣,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游戏针对的是小学生,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游戏时需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也只有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才能真正吸引他们,从而使他们对游戏感兴趣,进而对学习感兴趣。儿童都喜欢趣味游戏。对事物都有证浓厚的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使游戏充满童趣,内容丰富。并且小学生的游戏规则要简单明了,避免复杂和繁琐,也要注意结合生活和学习,使学生们将生活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在日后的生活用到他们学习的知识。

(三)即使是游戏,其中的胜利对学生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公正性,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使每一位学生在游戏中都能够积极表现。所以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针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游戏任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得到交流,深化同学间的友谊,让那些平时有些内向的学生也变得开朗起来。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学生对游戏有着积极性,从而对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

结语: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素质教育得到了普及。游戏性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过游戏这种形式,能够迅速抓住小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也能让学生快速而深入的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在语文课这种语言教学活动中,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必不可少,这也就更加体验了游戏性教学的重要性。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通过这种天性研究出的游戏性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务必要重视这种教学方法,认真利用它并且开发出更多更优秀的教育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施茂枝.语文新课程:关注儿童生命的成长――小学阅读教学游戏化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6,(6):44-47.

[2] 谢琼.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合理化实施[J].新课程•上旬 ,2013,(7):162-162,163.

篇(4)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虽然幼儿园课程主要通过游戏形式表现出来,但最为关键的还在于游戏精神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游戏化的课程能够让幼儿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游戏能让儿童在实践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接受与认知一些新问题与新事物,能增强儿童的认知能力与创新精神,让他们有想要学习的冲动与欲望,并积极参与其中,进而有利于培养儿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我国目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游戏化课程的有效开展,导致儿童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适应教学策略与思考。

一、充分挖掘利用游戏因素,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幼儿时期孩童最重要的活动方式。因此,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料,发现其中潜在的游戏因素,并纳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同时营造出一种和谐、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促进孩子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幼儿课程教学中,不可能每一章节都是以游戏活动形式展开,也存在非游戏活动的教学内容,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孩子理解与接受,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游戏因素,通过竞赛形式组织教学活动,使非游戏活动变得游戏化、生动化,这可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幼儿园课程教学的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与生活和体育相关的比赛活动,如培养儿童独立能力的洗手帕、叠被子等比赛,锻炼儿童身体素质的短跑比赛。竞赛可以是个体与个体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争夺。竞赛能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非游戏活动变得游戏化,使原本单调的教学内容变得多样性、形象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学习热情,让儿童能够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课堂氛围中努力学习。

二、游戏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儿童学习积极性

教学理念是进行幼儿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它往往决定着幼儿教学活动的成败,这就需要老师依据儿童的发展情况与教学实际,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与知识传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由于儿童尚处于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理解与接受事物的能力有限,无法理解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与形象,因此,游戏内容需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与认知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每位孩子都积极融入课堂游戏中,有助于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幼儿总是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总是想问“为什么”,迫切想要知道原因,也比较喜欢探究问题,如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同时,喜欢模仿生活中出现的场景,如电视中跳舞与唱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出具有探究性并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游戏内容,在满足孩子学习需求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儿童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如老鹰为什么要捉小鸡、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月亮为什么阴晴圆缺,等等,这种游戏内容都是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易于他们理解与接受。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性的游戏内容不宜太难,否则儿童无法理解,也不宜太容易,就不能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程游戏化的关键所在,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依据课程教材需要,适时地、灵活地、动态地改善与创设富有游戏化的幼儿教学情境,努力为儿童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同时拉近与儿童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儿童,他们往往具有思维迟钝、注意力散漫、好奇心强、依附性强等特点,因此,在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这些心理特征“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儿童积极参与到游戏化的教学情境中。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你们的妈妈吗?可是万一突然有一天你找不到你的妈妈你会怎么办?我想你们一定会很难过、很伤心吧,然而,不幸的是我们今天就有一位小朋友它就找不到它的妈妈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请出我们的朋友小蝌蚪,看看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它才能让它找到它的妈妈,让它不再伤心、难过。”这种教学素材原本属于非游戏活动之列,教师通过游戏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得非游戏活动也具有游戏化的特点,不仅能够集中儿童的有效注意力,而且能使儿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积极参与其中,拉近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同时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之一。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不仅能够满足儿童自身发展需要,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能培养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儿童潜在的智力,促进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内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英.浅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与思考[J].华人时刊,2015,08.

篇(5)

幼儿阶段的孩子学习自控能力都比较差,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明显的随意性举动,幼儿群体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神的特点[1],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游戏精神,大力促进幼儿园教学课程游戏化的完善改进,最大限度的吸引幼儿的学习注意力,这对于提升幼儿园教学质量来说是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的。

一、幼儿园教学课程游戏化

(一)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的定义

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化,字面上理解就是指将幼儿园中的所有教学课程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游戏课程教学整体方案的编制[2],实现具体游戏具体教学科目分类的教学成效,相对于幼儿园课程教学来说,其有利性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具有强烈的主动性特点的,这样也非常符合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机规律,幼儿也往往很喜欢参与到这样活跃的教学活动中来,第二,游戏本身具有设置自带游戏情景的特点,能够真正反馈幼儿具体生活,表现出当代社会的社会属性,这也非常有利于促进幼儿理解教学内容的内在含义。

(二)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化的具体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在开展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能够充分发挥出幼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能力,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也将会实现教学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为此幼儿教师必须要尊重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其一直处于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状态。

(2)综合性原则

游戏化教学具体内容应该包含涉及语言类,社会类。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知识,教师通过对于知识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难点进行简单化细致化,保障幼儿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多个领域的问题。

(3)个性化原则

幼儿群体自身存在着差异性,知识理解领悟能力程度不同以至于学习效率的不同,幼儿教师应该尊重并合理运用这一差异性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幼儿学习能力的不同,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实现幼儿园教学课程游戏化的变革。

二、教学游戏精神促进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化

(一)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幼儿教师需要大力倡导教学游戏精神,用以促进幼儿园整体教学课程游戏化的进程,同时也需要在良好温馨的师生互动教学游戏模式下进行开展,所以,幼儿教师需要时刻重视与幼儿的良好沟通,使学生意识到教师是参与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伙伴,从而消除自身的紧张焦灼感[3],最终实现师生良好互动的教学效果。例如《踢毽子》这一教学活动,教学最终目标在于:发展幼儿形体基本的动作,使得幼儿身体腿部力量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并且能够基本实现自我单脚站立平衡能力的培养,用以保证幼儿主动参与教学课堂的意识与正确的竞争观念以及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的养成。此次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首先,教师需要做好教学活动前的所有准备工作,要求学生每个人够需要准备一个毽子,并为学生寻找一个安全又安静的空间用以保证学生正常的进行游戏。其次,教师需要带领幼儿学生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准备,保证幼儿的身体经络全部得到舒展,并在此同时为幼儿进行游戏的要领以及游戏的规则,最后游戏结束后,教师需要对于学生进行游戏表现的评价,给予适当的表扬。促使学生心理上喜欢感受游戏的无穷乐趣。

(二)创设多种多样的游戏教学环境

在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教学目标进行多种类型尝试的教学情境[4]。不仅能够使得幼儿学习处于一种乐趣十足的游戏教学环境中,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此举是非常有利于教师开展实际教学工作,也有助于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以《葫芦兄弟》这部动画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人物动作的模仿,比如跳跃的动作,眨眼的动作,凝视的动作,通过对于动作的模仿,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也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思维想象,不仅提升了教学的质量还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情景化游戏教学中学生以亢奋的状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对于游戏的渴望,也锻炼了幼儿对于思维想象能力的开发,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教学氛围下,教学质量也会随之稳健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师需要重视幼儿在游戏化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与个性,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游戏化的角度去设置教学课程的具体内容,从而使得全面提升幼儿园教学的总体质量,大力倡导游戏精神最终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吴瑞传.倡导游戏精神 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5,01:220-221.

篇(6)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育理念;幼儿发展规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76-01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课程游戏化就是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课程游戏化的精神是:自由、自主、创造和愉悦。幼儿园如何实现课程游戏化,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教师要提高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熟练掌握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着力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家园合作的课程游戏化。

一、教师要提高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

教师是课程游戏化的实施主体,教师对课程游戏化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尤为重要。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就是课程,一日活动中的很多环节都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展开,教师应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尽可能将课程活动游戏化。比如,在晨间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实际场地布局,根据幼儿的年龄段规划一些运动项目。教师要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让同一年龄段的幼儿自行分组选择,这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运动技能,还能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虞永平教授指出,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幼儿充分活动的机会,尽可能让幼儿动用多种感官,在行动中获得经验。对于既可以集体教学也可以分散教学的项目,应该尽量减少集中教学活动,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自主探索,自行寻找答案。开展区域活动时,幼儿可自由选择区域,共同制定进区规则,教师则要根据活动需要及时调整布局。在活动中,教师要及r观察并记录幼儿的游戏情况,不断调整规划,适时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更好地进行游戏。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可让幼儿根据需要自主设计活动,和小伙伴开展创造性的游戏,从中获得愉悦感和经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幼儿的活动,适时给予幼儿帮助。教师只有提高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才能积极主动地为幼儿提供有层次、有变化的学习和游戏空间,才能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探索,体验自主、自由、创造和愉悦的游戏精神。

二、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为了推动课程游戏化进程,教师需掌握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这才能为更好地开展活动打下基础。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理论知识,开展知识竞赛、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分析研讨、教学问题解决策略沙龙等活动。还可以邀请专家来园,有针对性地讲解游戏化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定期开展专题研讨,结合一日活动中常见的问题,确立专项研究小课题,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分组研究,定期总结、反思,不断优化一日活动。教师只有牢固掌握幼儿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才能真正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让幼儿更好地参与游戏,通过游戏获取不同的经验。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课程游戏化

首先,加强园本特色课程游戏化建设。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园本特色资源,在一日活动中开设特色课程。在活动过程中,渗透课程游戏化精神,构建园本特色文化,让幼儿园更具自身特色。例如,在以“自然资源”为特色的园本课程活动的过程中,要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寻找相关的素材,让幼儿自主设计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在“水文化”专题研究中,幼儿们从不同的地方取水,对水的颜色、成分、味道、微生物含量等进行研究,寻找差异。在“蚕宝宝成长记”主题研究中,幼儿对蚕宝宝从蚕卵到蚁蚕、吐丝、结茧、破茧产卵的成长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不仅对蚕的生长规律和变化特点等知识有了充分了解,而且培养了爱心、耐心和观察力。可见,园本特色课程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园本课程的实施应实现游戏化,从而让幼儿享受游戏过程,并获得一定的经验。其次,充分挖掘家庭和社区课程游戏化资源。幼儿的发展,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学校要充分挖掘家庭和社区课程游戏化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合作共育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游戏化。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家长进校园”活动,让不同职业的家长如警察、点心师、银行工作人员等走进校园,和孩子们互动,参与角色扮演活动等,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以丰富课程内容,密切家园联系,加强亲子关系。有的学校就在社区里面,而社区里的很多资源可以共享,因此,学校可以和社区联合开展一些活动,让幼儿走进社区参观和学习,让幼儿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所以,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挖掘和探索身边丰富的课程资源。

四、结束语

总之,课程游戏化的发展永远在路上,只要教师从幼儿出发,给幼儿足够的空间、时间和机会,让幼儿自由、自主地探索,幼儿就会体验游戏的愉悦、获得生活的经验和提高自身创造力。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关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并生成新的活动。课程游戏化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探究,不断地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不断优化课程,让幼儿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7)

有些体育课上运用体育游戏时,重视了“游戏”,忽略了“体育”;注重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忽略了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运用。这在课程改革的早期表现尤为明显,在教学过程中盲目追求快乐,淡化了体育技能的教学,完全游戏化,将快乐和参与放在第一位,以为只要有了汗水和快乐,就达成了教学目标,就体现了新课标精神的教学体育游戏化,就是成功的体育课。这种体育课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体育课。

1.2为快乐而游戏,运动负荷不够

有些体育课上运用体育游戏时,戏而不游,运动负荷欠缺,有笑声而无汗水,脱离了发展体能这一根本要求。仅仅以快乐为目的,以笑声为评价,淡化或忽视了在体育课中开展体育游戏的本质目的,完全娱乐化,将体育游戏变成了娱乐性游戏。这种游戏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体育游戏。

1.3为情景而游戏,教学目标不明

有些体育课上运用体育游戏时,为情景而游戏,与教学目标关联性不够,认为一节课要运用游戏活动,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仅此而己。体育课要有目标,要有主题,体育游戏的教学目标要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协调统一、紧密联系。孤立存在的游戏、脱离或背离教学目标的游戏,对运动技能的形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这种游戏难以称得上是体育课真正需要的游戏。

2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不够合理

2.1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与课堂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

体育游戏只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其内容要为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目标服务。在开始阶段进行的体育游戏,其目的是为了集中注意力、充分热身和为达成教学目标做铺垫,宜选择一般身体发展的、集中注意力的、配合基本教村的游戏;在运动技能学炼阶段进行的体育游戏,其目的是为了学习、运用、巩固和强化运动技能,宜选择限制性较强的、服务于基本教村的游戏;如果是技术性较强的运动技能,则不宜过早运用游戏法教学,以免干扰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在体能发展阶段进行的体育游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采用的体育游戏要与运动技能的学炼形成呼应和互补,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加强学生的运动参与,同时应科学地控制运动时间和负荷强度;在课的结束阶段进行的体育游戏,其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由运动状态过渡到放松状态,消除学生的过度兴奋的情绪,放松身心,宜选择转移注意力、放松性的游戏。在不同阶段进行的体育游戏其作用虽然不同,但彼此之间不应孤立存在或相互重叠或相悖,应该统筹安排,彼此形成有机的统一,共同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2.2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理水平不相符合

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发展完善程度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游戏时,应根据其生理水平选择适当的体育游戏。水平一阶段是学生发展柔軔性、灵敏性、平衡能力以及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重要时期,体育课上运用的体育游戏,应具有简易性、趣味性和养护教育性的特点;水平二阶段是学生发展柔軔性、灵敏性、速度、力量的重要时期,体育课上运用的体育游戏,应具有技巧性、灵活性、自主性和合作性的特点;水平三阶段是学生发展灵敏性、速度、力量和心肺耐力的重要时期,体育课上运用的体育游戏,应具有复杂性、速度性、竞争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如果体育游戏的内容与学生的生理水平阶段不相符合,则学生会由于游戏太过简单或者难于完成,而对开展的体育游戏会逐渐失去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容易马虎对待,敷衍了事,出工不出力。

2.3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发展不相符合

水平一、水平二(6〜10岁)的+学生大脑皮质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不平衡,兴奋占优势,易扩散,抑制能力较差,注意力不专一;水平三(11、12岁)的学生对活动的目的性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当控制焦虑和烦躁等负面情绪,但有待加强,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追求合理和公平。现在中小学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智力、思维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但合作和集体意识淡薄,心理脆弱,抗挫能力较差,人格危机行为日益增多,社会责任感较为欠缺。在体育游戏中往往蕴含着、暗示着某种社会行为准则及社会规范。基于以上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游戏时,要增加正面社会暗示的游戏,要减少负面社会暗示的游戏。例如,“击鼓传花”“丢手绢”等游戏,容易形成推卸责任、幸灾乐祸等负面社会暗示;在一些“击打一躲闪”类、角力类等游戏,具有对手之间激烈对抗特点,容易形成攻击倾向等负面社会暗示;还有一些竞争性的游戏,在追求胜利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择手段,形成极端的功利主义倾向等负面社会暗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游戏时,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必须慎重,所选择的游戏要尽量与课堂教学目标相统一,要与学生的生理水平相符合,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符合,多选择正面社会暗示的游戏。在进行带有负面社会暗示的游戏时,教师要加强正确地引导,降低和抑制负面社会暗示的影响,向积极的一面转化。

3体育游戏的教学策略不够得当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体育游戏的教学策略不够得当,主要表现在:教师讲解占用时间较长,与学生急于参加游戏的心情产生矛盾;学生对游戏名称、场地、器村布置、队形站位、路线、方法、规则、要求、次数等不够明了,场面容易产生混乱学生运动负荷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打了折扣。所以,在进行体育游戏的教学和组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巧妙运用语言艺术。讲解要简明精炼,将游戏的名称、场地、器村布置、队形站位、路线、方法、规则、要求、次数等尽可能按顺序一次讲清楚;示范要准确到位,选好游戏的领头学生,游戏的相关事宜要使领头学生清晰明白。(2)游戏规则不能太复杂。宜简单,可操作性要强,执行要认真,对违犯规则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培养和促进良好体育道德的形成,赏罚要分明,“罚”切忌简单粗暴,要使学生认识到错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教师在游戏中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仅仅只作为游戏的裁判,而且要适度参与游戏,与生同乐,与生同赛,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从而达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4运用体育游戏时教学组织不够严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教学组织不够严谨,其过程浪费了太多时间,学生参与游戏时间太短,运动负荷达不到教学目标。所以,在进行体育游戏的教学和组织时,要精心考虑,周密准备,做到以下几点。(1)运用体育游戏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各组人数要均等,每组人数多少要合理,人数不宜过多,组与组之间实力要相当,要考虑到男女差别,要关注到个体差异。(2)场地的布置要注意安全,应远离上课的教室,以免干扰其他班级文化课的学习;班与班之间场地划分要提前规划,和其他上体育课的班级距离要适当;场地的大小要合理,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界限,场地的界线要清晰。(3)器村的运用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循运动规律。一次游戏或一节体育课上,不宜使用过多体育器村,现有器村要充分利用,挖掘其潜在功效,提高器村的利用率、大型器村要提前摆放好,尽量少移动或不移动。(4)队伍的调动要有整体设计,尽可能减少队伍调动的次数,要尽可能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游戏,增加运动的强度和密度。

5体育游戏的教学评价不够准确

5.1教学评价与学生表现不相符合

有些体育课上运用体育游戏过程中,教师运用了很多教学评价,但一味采用“很好”“你真棒”“你太棒了”“你真了不起”“你太了不起了”等赞赏的词汇。笔者认为,过犹不及,赞赏太多了,赞赏也就廉价了。况且这时学生的表现未必与这些评价相对应,也许他这时的表现,只不过是他没有认真就做到的,他需要的只是“老师感觉这不是你的真实水平”这种带有委婉批评的评价;也许他这时的表现,经过了一定程度的努力,但与他人想比,还有一定差距,他需要的只是“老师相信你能够做得更好”这种肯定中带有鼓励性质的评价;也许这时学生的表现仅仅值得一个眼神或者一个点头的肯定与鼓励。游戏中的运动参与,游戏中的角色承担,能够塑造学生的人格道德,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如果评价与表现不相符合,会让学生丧失了正确的社会参照,没有了清晰的评价标准,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明确的是非观,对人格塑造和责任感培养形成消极的影响。

5.2教学评价与游戏过程不相符合

有些体育课上开展的体育游戏,学生表现得朝气蓬勃、生动活泼,其场面活力四射、热火朝天,但随意性较强,强调了运动,忽略了及时评价。伴随着活力的消退、游戏的完成而结束了这段教学,忽略了适时、适度地进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育,美中不足,实为憾事。

评价是一门科学,评价应该是系统的,评价应该贯穿于整个游戏过程,对学生参与游戏的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执行游戏规则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采用游戏的策略进行评价,对学生完成游戏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游戏过程中的进步与否进行评价,同时也可以适当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是一门艺术,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对于游戏中不同的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对不守规则的学生一定要委婉批评、及时指正;对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鼓励和帮助,发现其值得表扬的地方,并指出需要提高之处,寻找顺利完成的方法;对能顺利完成的学生进行表扬并提出更高要求,激励其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对能主动探究、巧妙运用策略圆满完成游戏的学生重点表扬、树立榜样。但评价一定要适时、适度、适量,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相应地进行不同方式的评价。

篇(8)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总是以机械、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渐渐产生了厌学心理。这不仅不可以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会加重他们的学业负担。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的应用于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之中,能够让思想不成熟的小学生在游戏引导下,将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表现出来,以便教师更好地帮助他们,是一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育、认知、智力等特征的有效教学手段。下面,笔者从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制定游戏规则、尊重小学生的感受三个方面,讨论将游戏应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的策略。

一、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

小学生天生喜欢多变、新鲜的事物,任何单一、一成不变的事物都不能夠长久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游戏教学法的时候,要注意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使小学生对参与的游戏保持期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不同的游戏有着不同的教育作用,能够解决小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还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使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比如,沙盘游戏是利用白沙以及玩具进行心理治疗,能够让小学生置身于自由与被保护的环境之中,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心理状态创造出一个能够反映他们内心世界的外部世界,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这种游戏能够帮助小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情绪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等,能够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友好、团结、友爱。再者,亲子游戏是指学生家长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自觉改正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是一种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游戏方式。亲子游戏不仅能够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够使父母与小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由此可见,游戏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合理选择适当的游戏,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制定游戏规则

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他们的纪律意识也比较薄弱,如果他们在游戏中忘我投入,那么很可能会违反游戏规则,出现失控局面,使得游戏教学形同虚设。因此,在利用游戏教学法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制定明确的游戏规则,让小学生有着明确的游戏方向,保证学生在充分享受玩游戏的自由的同时,还能够使他们自觉树立纪律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教学的高效化。教育游戏与一般的游戏不同,它不仅要保证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兴趣,还要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成长,因此,制定严格的游戏规则,还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意志力与自控力。

三、注重小学生的游戏感受

很多教育游戏都是在教师与学生的想象中设计并完成的,但是小学生在游戏中投入的精力与获得的体验都是真实的。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所使用的游戏,大多数都是为了反映在小学生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本真,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的遗憾与不满。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小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成长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与更沉静的态度来面对并解决这个问题。在游戏中,小学生能够做到身心放松,释放自己的真实情绪,在游戏中完成现实中无法完成的愿望,保证身心健康成长。比如,每当组织学生玩游戏的时候,我都会认真观察与记录小学生的具体表现,与他们平等对话,了解他们在玩游戏时的真实想法,从而判断这个游戏是否能够帮助他们纾解压力,释放自我。如果小学生普遍反映对某一游戏不感兴趣,我就会及时反思,判断自己所设计的游戏是否出现了问题、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是什么、需要对这个游戏进行改良还是完全放弃等。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课程是保护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科目之一,在本门课程中,应用游戏可以更好地体现小学生顽强的生命力,对于治疗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游戏教学法的时候,要注意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使每种游戏都能够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尽可能全面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游戏规则,使小学生在规则的引导下玩游戏,保证游戏教学法高效、有序;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设计出能够真正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游戏。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5-0012-03

一、张雪门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1.生活就是教育

1966年,张雪门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中,首次明确阐释了行为课程的定义,他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1〕这种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展开,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2〕由此可见,生活是行为课程的基本要素。张雪门认为,幼儿园课程不应以现成的教材为中心,而应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中心,幼儿园课程应建立在儿童现实生活之上。他认为,儿童在进入幼儿园时,并没有学科的概念,他们的生活是整体的,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整体的,因此幼儿园的课程也是整体的。为此,张雪门主张以自然和社会为线索来编写教材,教材的作用在于唤起儿童生活的需要,丰富儿童生活的经验,培养儿童生活的能力。在课程的实施上,张雪门提倡儿童应多与环境接触,提高对生活的改造能力,形成对环境进行支配和选择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张雪门虽然特别强调生活的重要性,但他认为生活不一定全都有价值。因此,基于生活的幼儿园课程必须经过筛选才能达到效果。为此,他提出评量课程效果的三个标准:从价值上来说,应评价儿童是否在活动中获得了身体、知识、技能、习惯以及兴趣、态度的发展;从转移上来说,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是否有利于其将来参与日常生活;从结果上来说,应评估儿童是否具有完成任务的可能性。

2.课程应以“做”为中心

张雪门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将其开发的课程命名为“行为课程”,以突出“做”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在张雪门看来, “我们做什么就是学什么,学什么就是做什么。我们教的法子是根据了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是根据了教的法子。我们也是在做上学,我们也是在做上教”,〔3〕做是教与学的基础。儿童因为不会做所以想要去学,学会了以后才能去做。举例来说,儿童学做木匠瓦匠,尝试去盖房子,这是一种实践过程。教师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房子样式,带领他们参观工人盖房子的现场,儿童通过观察,通过尝试搭建房子获得经验的积累,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儿童做不下去时,会向教师或他人求助,在教师指导下再去做,“教什么,做什么;做什么,教什么;做就是教,教就是做,教和做都由于自己”。〔4〕

行为课程首先注意的是生活中的行为,只要是能够实在行动的,都应该让儿童实际行动。这是因为只有“从行动中获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 。〔5〕有了行动,儿童才能获得直接经验,然后才能扩充自己生活学习的基础,提高对生活的改造能力,形成对环境进行支配和选择的能力。

3.课程就是经验

课程是什么?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6〕经验是什么?从孩子出生后八星期眼睛感到外物骤然的移动,立即紧闭,一直到了他长成时在社会上处置多方面比头发还要复杂的问题全是经验。〔7〕张雪门认为,即使是眼睛的骤闭对于儿童来说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果没有先前的发展使儿童能够对光有所感知,这一动作也很难完成。经验的增长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了先前经验的基础,儿童才能够逐渐解决复杂的问题。经验对于人的真价值,不仅是从旧经验中产生新经验,而且是有了新经验可以去改革旧的经验。 因此,幼稚园课程的目的,在于联络孩子们的旧观念,以引起其新观念,更谋其旧经验的打破,新经验的建设。〔8〕

张雪门特别强调了儿童经验的意义。他认为,儿童的经验绝不是成人的经验,儿童要凭自己所得的经验适应社会。课程可以被看作是儿童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混合。张雪门尤其重视直接经验对儿童的作用,他认为,直接经为儿童逐渐发展提供了基础,直接经验是人生的“基本经验”。举例来说,小孩子用手去摸火炉 ,让火炉烫痛了,因而对于火的认识等有所变化,以后看见火,不但认得火是会熊熊燃烧的物体,而且增加了烧灼的知识。行为倾向方面,从玩弄变作了畏惧,摸的行为改作了缩避。正是这种直接经验的逐步增长,使儿童逐渐学会越来越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张雪门的教育思想对课程游戏化的启示

课程游戏化并不是指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实施活动。〔9〕一方面,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专门游戏时间应予以保障,另一方面,要让游戏精神融入到课程实施的各种活动中去,包括生活活动、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张雪门的教育思想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09-01

通过数据调查显示,超过八成以上的学生喜欢游戏与课堂相结合的轻松教学方式,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是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不断增加的应试压力和学生自身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转变,使得初中生在体育教学的需求上变得更加的多样化,不再是单调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初中教育相比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体育教育作为提高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实践性课堂,轻松化身体力行的课程形式改革变得尤为重要,体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运动游戏,运用游戏教学理念就是将理论化的体育教学化繁为简,游戏教学的运用可以深入到体育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个阶段,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课的本质意义是放松身心而不是一味的学习枯燥的体育理论知识和重复的体育训练。

一、初中体育游戏教学课程设计

(一)课前热身阶段。体育是体力消耗较大的课程,学生刚刚结束教室的课程,在户外进行大量运动之前需要进行短时间的热身训练,传统的热身训练是老师带着学生做一套热身操或者围绕操场进行慢跑等,学生觉得枯燥也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热身阶段的课程目标一是活动筋骨,二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运用小游戏来进行热身可以很容易达到课前热身阶段的目标,热身游戏的设计可以根据当天所学的内容作为依据,假如学习乒乓球,在课前可以进行球拍托球比赛,通过比赛,学生摆脱了在课堂的疲惫感和懒惰感,并在竞技中掌握比赛的技巧,提高协调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乐趣中体会乒乓球的特点,有助于后续课程中的对于乒乓球手法力度等等方面的学习。

(二)课中理论与实践阶段。通过轻松的热身环节,学生也摆脱了课堂上的紧张感,身体和思维都都得到了相应的放松,紧接着就要开始实践前的理论准备,例如上课的内容是篮球,可以在上一节课就向大家布置好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能自行的了解篮球的知识,在篮球理论课程阶段可以采用知识问答的形式来进行,将篮球相关的常用知识制作成诺干个题目,这样即做到了课前的预习过程,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准确程度进行补充说明,加深大家的印象。

理论知识完成后,要进行篮球的基数的技术动作的训练,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面对基础的动作训练通常是采用不断重复和循环的动作来加深技巧和记忆,这种形式往往会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产生枯燥劳累的心理压力,这样反而不利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运用游戏和训练融合的方式,设计相应的训练游戏,例如在训练篮球的运球过程时,可以进行分组的运球比赛,同时设置一部分的障碍加深难度,或者在进行传球训练时,学生围成一个圈,分成两组,随机互相的传球,保证球不能落地,将赢得游戏的技巧和篮球的技能联系在一起,只有理解学会篮球的技巧才能赢得比赛,这样也使得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自行的运用理论知识,在激烈的比赛中,学生可以自己调整运球和传球的方式,这时候老师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告诉参赛者标准的运球姿势既可以保障球不离身,又可以加快运球速度,巧妙的借用大家都想赢得比赛的心态,将知识自然的贯彻到学生运球的实践当中去,一旦学生在比赛中运用了标准的运球知识,自我主观的感受到速度和技能的提升,那么体育课程的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三)课后放松阶段。在主要的课程结束之后,学生马上要进行下一轮的课堂学习,通过热身和集中的实践过程之后学生体能上大都比较疲惫,也不利于接下来的学习,因此一般体育课在课程快结束之前都要空出一部分的时间让大家放松和缓解劳累感,恢复体能,由于之前都进行的是一些运动式的游戏,在课程结束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较为轻松的游戏,减少运动量,进行一些头脑风暴、唱歌跳舞、文艺朗诵等等活动,在缓解体力的同时来放松心情,增加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热情,或者也可以开展体育课的颁奖仪式,教师在一边回顾今天体育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的同时,将今天在游戏中获胜的同学、表现突出的同学或者技巧和知识学习到位的同学进行表彰和小奖品的发放,提高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参与度。

二、游戏教学对初中体育的意义

相比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多是重复性和体力性的课程,通过游戏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初中课程及应试压力开始不断增多,给还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初中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阻碍,因此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体育是提高身心健康的关键,而学生在课程当中学习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游戏当中学生很容易集中精神,通过游戏教学减少体育课程的枯燥性和疲惫性,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潜移默化的领会体育精神。

游戏教学方式使得初中体育朝素质教育理念更加靠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初中新课程标准的重点之一,在体育游戏中学生通过协作来完成游戏的竞技,这其实也是在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主义意识,在游戏的过程制定的相应的标准和惩罚措施,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通过合作游戏,学生组成的团队可以自行安排游戏的进展方式,通过游戏来培养学生的领袖意识和自主思考的能力,而游戏的规则是千变万化的,当游戏规则不合理时,在游戏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各自抒发自己的观点,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观性,自行来更改和设计游戏的方式,游戏教学不仅仅可以增强体育课程的乐趣,同时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主观性和创新性方面也起来了其至关重要的意义。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21-02

体育游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娱乐的基本方式,它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影响和作用。随着我国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游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相比实践领域的进步,当前我国体育游戏教育理论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缺乏完整、统一的体育游戏体系,没有形成成熟的体育游戏方法,缺乏有力的体育游戏理论体系,这些归根到底是由于对体育游戏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价值缺乏重新认识。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价值何在?如何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重新建立其应用价值?等等,这些问题都成为了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游戏价值的再认识

1.对体育游戏全面教育价值的再认识。体育游戏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锻炼身体为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可使中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充分发展, 通过体育游戏教育,可以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潜移默化地锻炼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分组竞赛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在团队中自我价值体现的荣誉感,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

2.对体育游戏个体社会化价值的再认识。体育游戏具有丰富的个体社会化价值,其规则的复杂变化以及灵活的特点体现出了体育适应能力的智力化高度, 公正和公平是体育游戏规则的共同特点。中小学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大部分都将步入大学,而体育游戏大部分都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从而就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学会怎样去融入集体生活。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游戏,为日后进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体育游戏中促进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际能力及今后步入社会中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3.对体育游戏审美价值的再认识。体育游戏的发展历程不仅鲜明地张扬着自身活力,蓬勃向上、独特的生命力,而且还明确体现了体育游戏的审美价值。体育游戏在当代的发展普及、广泛,其主要特征是体现集体荣誉美的一种健身运动项目,体育游戏体现社会文明,能带给学生自身以及他人一种美的享受,使学生精神上得到一种愉悦的享受。对体育游戏参与者来说,是体力、技术与智慧的较量,体育游戏对于人的魅力在于“美”,在游戏当中,以集体合作来表现集体美。体育游戏应全面提升审美价值,发挥正确的审美价值导向作用,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提升体育游戏审美价值,拓展其运动领域、精神领域。而体育游戏作为一项中小学体育教学项目,也正好符合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因此,对体育游戏审美价值的研究,便有了实际意义。

4.对体育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价值的再认识。大学时期是促进身体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身体发育结束期间,身体素质增长速度开始下滑,这时如果在体育课堂中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学习体育知识。而体育游戏具有自由性、娱乐性、教育性,在体育游戏中,学生可以将全部身心融于其中,感受着自由、娱乐、教育带来的愉快,展示着生命的价值与活力,在体育游戏中学生与同学、老师相互作用,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因此可以说,体育游戏也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学生锻炼身心、提高学习技能的一种独特方式。在体育游戏中,学生要与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去完成游戏中的任务,并严格遵守游戏中的规则,还要不断和同学交流游戏中所获得的经验,这样,学生会渐渐地了解体育游戏所带来的价值,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学会公平、公正地评价同学和自己的行为举止,逐步形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从而渐渐提高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集体合作观念。

二、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游戏价值的重建

1.体育游戏的全面教育价值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都在改革体育游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正确、熟练地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但是,有的体育游戏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学生需要进行多次、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游戏技能,因此,如果中小学体育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重要环节,就会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到枯燥无味,中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任务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下去。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掌握体育游戏的技能,完成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游戏教学中的任务呢?

根据生理学机制,当大脑皮层受到外界刺激从而达到兴奋状态时,最容易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大脑持续兴奋状态越强、越持久,获得体育技能就越快。根据上述理论,如果在这时适当地将与体育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穿去,就能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大脑处于一个良好的机能状态。如:定点投篮、传球动作定型的“相互传球”,适宜篮球运球的“边线运动追跑”和“三步上篮”等游戏,都能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中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学生将乐之中、学之中、练之中三者合为一体,具有娱乐性、教育性、竞争性、团结性等特点,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课堂中,使体育教学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体现了体育教学的乐趣,提高了体育教育的水平,使学生的团结性、自觉性、荣誉性、勇敢性等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

2.体育游戏的个体社会化价值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建。在中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改进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和游戏规则,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兴趣,发展体育游戏个体社会化作用,从而实现体育游戏的价值。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个体社会化价值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树立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为大学毕业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游戏不能太复杂、繁锁,否则会抑制中小学生的创造能力。此外,在体育游戏中,还应让学生学会如何适应社会,并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的人生价值观。

3.体育游戏的审美价值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建。审美价值在体育游戏中是客观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游戏带来的美的价值,让其渗透于整个体育游戏教学的训练过程中。体育游戏本身就是能美化生活,使生活变得和谐、完美,体育游戏富于美感,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因此,教师应通过合理安排体育游戏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过眼睛观察美的动作,由此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活动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它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审美交流过程,体育游戏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也很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互相渗透和交融的。中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内容中的美,既有认识体育游戏中蕴含着的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的内容,也有经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努力所创造的那种师生关系和睦融洽、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之美。

体育游戏的审美对象是体育运动中的美,它体现的是体育游戏的价值特征。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特点不一样,运动强度和运动技巧不一样,因此,它给人的审美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从游戏角度来看,各种不同的体育游戏所产生的美的价值是体育游戏美的结晶。实践证明,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审美价值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审美要求。

4.体育游戏的身心健康价值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身心健康是体育游戏的又一个价值体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育游戏的身心健康价值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并实现陶冶情操,发展智力。笔者认为,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身心健康价值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增强游戏的竞争性;②提高游戏的趣味程度。调查发现,提高游戏动作的新颖性、创造性、娱乐性等都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对体育游戏的热爱。体育游戏可以引导、培养、激发游戏者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使之得到心理的满足。

三、结论与建议

体育游戏可以丰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并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全面教育价值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真正把学生培养成道德品质健康的人;体育游戏的娱乐价值则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体育教学的课堂气氛;体育游戏的个体社会化价值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体育游戏的审美价值体现出体育教学中美的存在,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体育游戏的身心健康价值能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知道如何去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此外,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育游戏的全面教育价值、个体社会化价值、审美价值、身心健康价值能激发中小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融洽师生关系,还能培养学生团结互助、顽强、勇敢等优良品质,总而言之,体育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枯燥无味的体育锻炼中感觉到欢快,可见体育游戏的价值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但是,要真正达到体育游戏教学的效果,就应首先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对体育游戏教学的重视程度。教师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积极备课,认真钻研教法,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创编新颖的体育游戏,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选取不同类型的游戏,并在教学中把握正确的应用时机,控制练习时间和运动强度,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其次,教师要考虑学校场地与器材的状况,合理地利用资源,尽量给学生创造良好、安全的游戏环境,学校也应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及时维护和更新场地、器材,以保证教学得以顺利完成。

笔者认为,根据体育教学的不同目的、内容、运动强度、课程的不同部分以及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应采用有针对性的体育游戏,这样才能达到在提高学生锻炼兴趣的同时又满足课程的要求。要加强体育游戏理论课建设,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建立、健全课堂多元评价和考试多元标准机制。

参考文献:

[1]体育游戏教材编写组.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晓.关于体育游戏基本理论问题的初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张五平.体育院校体育游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

[4]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5]张相安.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探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9).

[6]赵俊荣.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学生体育态度的变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7]董翠香.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8]韦颂.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理论的基础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9]刘维红.体育课程系统教育全息律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

[10]王秋便.论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函授通讯,1998,(2).

[11]李波.浅谈体育游戏的应用[J].临沂师专学报,1998,(3).

[12]徐小荷.浅析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J].体育科技,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