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村空巢老人大全11篇

时间:2022-03-03 10:41: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空巢老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空巢老人

篇(1)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被子女留在家中,独享晚年,有的老人甚至还负担着沉重的农活,生活困难。“空巢老人”已成为我国一大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已经开始用法律手段解决了,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峻性。

根据国家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6亿,其中农村人口占60%,伴随着这样庞大的的农村老龄人口,也逐渐产生着一些问题。为了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进行近一步的了解与反映,我于2013年6月25日,对四川省射洪县潼射镇六村30户家庭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4户家庭子女常年不在父母身边,其中还有8户是空巢老人加留守儿童的组合形式。有12户的老人已丧偶,常年独自在家生活。也就是在此地,有80%的老人是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空巢老人,还有40%的老人是天天一个人进进出出空荡荡的家,这是一个让人很担忧的现状。

一、分析“空巢老人”所面临的问题

现在,农村中的老人大都身体健康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因家中无人照料,且多数老人不舍得花钱看病,只在病症明显时才去医治。所以有许多老人都常年疾病缠身,生活在病痛中。对于那些干着农活,带着孙子的老人更是一种痛苦。

天下哪儿有不思念子女的父母呢!老父老母在家,总会时不时想念子女,期待他们能来个电话,期待着过年子女们都回家。而且在这思念中,他们往往忘掉了个人的价值,什么都为子女着想。精神思想上便造成一种空虚寂寞状态,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对于空巢老人加留守儿童的家庭组合形式,问题便更多了。有的孙子生性顽劣,学习不用功,总在外惹事,还老不回家,老人的管教也毫无用处,这便使老人经常负气,对自己产生怀疑,生活态度也变得消极。还有的老人对孙子溺爱,一味纵容,使得孩子养成不良习惯,价值观形成众多问题,很可能走上歧途。

二、探究“空巢老人”问题的原因

“空巢老人”的简单定义就是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人。因此,子女不在身边便是造成“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原因。但为什么子女不在身边呢,究其根源,便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扩大,城市发展建设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使农村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离乡外出打工,只留下劳动力弱的老人小孩在家。而且由于农村外出打工收入并不是多高,还要供养子女读书生活,经济压力很大。老人便很难得到子女充足的经济赡养,只能靠自己劳动和省吃俭用过活日子。

也有经济上不亏待老人的子女,但这些子女大多在外有自己的小家庭,三﹑四年都不回一次家的。在我调查中,就有一位77岁的老人,子女已经五年没回家看过他了。这样的老人独自在家,如身边又无要好朋友,那他们心中的苦怨与忧愁都没人可以分担一下,长期下去,老人的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生活也会越来越不开心。

国家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便又是造成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的一大原因。特别是前几年,农村医保制度还未建立时,农村人看病难看病贵是国家的一大问题,对于农村的老人们来说,这个问题更大。因为他们生的病往往都是大病,要治好至少要花上千块钱,但这对于农村的老人们来说,很可能就是一年的生活费。在我调查中,有两位老人的年生活费居然在1000元以下(自己种粮食、蔬菜)。所以他们生病了,往往都选择拖着,最终病情恶化,才让子女知道,这时,一般子女也无能为力,医生也无法医治了,只有选择慢慢死去,这是一个多么凄凉,多么痛苦的人生结局啊!

三、寻找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办法

历史上,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得依靠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解决这个问题也不例外。要想把子女留在老人身边,我们就得在农村为年轻人找到出路,使他们也能挣钱养家。例如,我们可以吸引投资,借助国家的力量,充分发挥地区特色,搞好农村公共基础建设,发展农村特色农业,开办乡镇企业等,使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

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完善一些老年活动组织,使老人们有机会聚在一起交流活动,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这样精神世界也不会空虚寂寞,还可以在组织中重树自己的价值观,更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养老制度,改善养老金的发放,建立农村养老院等,让老人们的生活更有保障。

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医疗新型合作制度的建立、推广已使一部分老人受利,但由于一些医院费用的提高,使国家的补助大都流入医院,病人们却并未受益多少。因此,国家及政府要加强监管,完善制度,才能使这些老人们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国家统计年鉴,2012.

[2]韦樟清.养老院老人医疗保障状况调查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1(2).

篇(2)

时下的农村更像“老人村”了,十室九空。留守一族大多是老人。他们有儿女,却享受不到儿孙在膝的欢乐,甚至连生活来源也成问题。而在国家养老方面,其待遇还不如五保户或者“失独老人”,结果便处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夹心层,看似谁都在管,结果却谁都没有管好。在这种情况下,“6年没吃肉的辛酸”就无以避免。

呼吁:农村种子市场的管理亟须加强

首先,出台品种保护实施细则,保护育种家育出的品种不受侵害。

其次,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经销商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提高种子生产经营准入条件,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对达不到要求的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坚决不予审核、颁证。

第三,建立品种认定制度,对于已通过省级或国家审定的品种,有跨区域推广价值的,可由育种单位提出参加引入地区的简化试验程序,进行认定。

教师工资不能再隔空喊话

教师工资远远滞后于公务员,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差距可想而知。“年轻老师养不起自己,中年老师养不了家庭”,成为一些地方不少“灵魂工程师”的窘困写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薪资待遇问题不仅关乎1200万的庞大群体,还关系科教兴国战略与教育均衡的实现。

这意味着,“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决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上,唯有采取非常规措施,才能保障法律条文走进现实。首先,要严格问责制度。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均规定,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由国务院或者上级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然而,多年过去了,这些法律条款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所以,国家层面必须尽快把问责条款从睡梦中叫醒,利用法律“利剑”来倒逼各级地方政府的赶快兑现。

更为重要的是,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纳入公务员序列。唯有把老师纳入公务员行列,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规定,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中央也不必再隔三岔五旧话重提了。

莫让月饼券成套利工具

中秋佳节临近,亲朋好友间送上几张月饼券表达问候,显得时尚又轻巧,厂家推出的各式月饼券因而赢得了市场青睐。岂料,“月饼黄牛”却随之出现了。收到多张月饼券,并非每张都能派上用场,一些人竞选择把月饼券卖给“黄牛”。根据眼下的市场现象,已有人推导出这样一条套利链条:厂家按八折将月饼券卖给企事业单位,单位将其发给员工,员工按五折的价格卖给“黄牛”,“黄牛”再以六折的价格卖给印券的厂家。于是,积累在个人手中多余的月饼券以一种有价证券的形式,靠“黄牛”牵线搭桥走向了“流通环节”,达成了一种各方皆满意的结果。

这条灰色的套利链条之所以能如此顺畅地运转,实际上是由月饼的高额利润支撑着的。通过这一套利模式,厂家赚到了钱,“黄牛”赚到了钱,消费者也将月饼券折现了。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多赢”的现象,实则应当明令禁止。

“夺命电梯”何时休

目前,浙江省瑞安市一位母亲抱着孩子乘坐电梯时,电梯门打开电梯却未至,最终引发惨剧,母亲坠落电梯井不治死亡。(据9月13日《现代金报》)

在频发的电梯事故背后,除了制度漏洞外,“人祸”因素总是挥之不去,每一起事故都经不起“三问”。一问,采购环节是否公开透明?作为采购电梯的单位,由于一次性采购数量较小,往往没有聘请专业公司参与采购,而本单位又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因此问题电梯比较容易蒙混过关。

二问,监管过程是否落实到位?在公布的电梯事故调查结论中,“制造缺陷”“超龄服役”“维保流于形式”等原因往往是电梯事故的罪魁。某些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从地方和部门利益出发,成了问题电梯违法运营的护身符。

篇(3)

一、调研时间:

二、调研地点:

重庆市XX区

三、调研目的: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在如今的社会中越发地突出,而他们的生活情况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通过调查,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空巢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困难,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他们的困难。

四、调研情况

1、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递增,老人和孩子渐渐成为了农村地区的主居人群,并且近年人群数量还在增加。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严重。

以前,农村外出务工主要以中青年男性为主,老人、妇女和孩子看家守地。现在,打工族携妻带子外出渐成趋势,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他们生活上缺乏照料,成为“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农村地区的主居人群,由于外出务工的子女们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还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们陷入孤寂之中。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在孤寂与忧郁中度过年年岁岁的老人们,除了未受到他们应该享有的天伦之乐外,就连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直至与他们的子女永远的告别。

2、农村空巢老人问题

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几乎都出去打工,老少同堂的温情越来越少。过去在农村经常能看见四世同堂的温情,如今越来越少,甚至连春节时那样的温情也

越来越少了。据调查,我国农村有1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有69%的空巢老人感到孤独和寂寞。温情何在?“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与失落感,正在从城市向农村蔓延,农村“空巢老人”因为传统的分家观念、对于土地的眷恋等等,很少对子女提出太多要求。并且他们还秉持着为了子女,只要自己还能动,就要继续干下去,再苦再累也无怨言。而如今的社会又有几个子女能明白老人们的这份心呢?

子女外出,生活保障困难。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老人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的经济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子女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责任,加上我国老年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较艰苦。

生病易,看病难。对于每一个人生病都是在所难免的,何况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们。农村空巢老人在家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子女的托付,难免会忽略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时候就算知道自己生病,考虑到各方面也是一拖再拖,以至于病情的加重。好不容易可以去看病了,又被繁杂的手续过程和昂贵的医药费吓得望而却步,对此,空巢老人们也显得很无奈。

3、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分析

农村老人空巢化是我国人口、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虽然我国现在在实施计划生育,但我国的人口数量仍然在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也较严重。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高龄老年人口增长,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长,同时两代老人户也有所增加。此外,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向城镇迁移,留守老年人增加。而且随着居住条件改善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变化,两代人愿意分开居住的家庭也在增多。

子女们的不尽责使不能老有所养。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仍有许多家庭的子女在生活中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尊老敬老在许多子女身上都得不到体现,相应的意识也很淡薄。缺乏照料者和精神慰藉,家庭养老的稳定结构被打乱,严重影响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同时加重了老年人劳动自养的负担。独

居老年人更失去了配偶的扶养,与孙辈同住的“留守”老年人加重了代抚育负担,两代老年人户则是“以老养老”,困难相对更多。

对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现象及其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保障不到位。

首先,各地关于居家养老和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主要指向城市,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政策较少。其次,观念落后。一些地方的工作思路仍然停留在“家庭养老”上,对农村老年人“空巢”问题重视不够。最后,缺少有力措施。农村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落后,社会组织很不发育,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难度很大。

4、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解决措施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老年人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①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并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措施给予优待和照顾。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可对贫困老年人降低门槛,提高补助标准,保证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稳定。②医疗卫生机构应为急重病贫困老年人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村老年人养老金制度,对于不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农村高龄老年人可采取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要。③加强农村综合服务型养老机构建设,是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到一些基本的服务。通过以上种种措施,使得农村老人们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病有所医,

加强子女尽职尽责意识,提高人们尊老敬老、互帮互助意识 通过媒体对广大人民进行法制道德宣传,宣传尊老敬老的先进事迹,表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先进典型。使得更多的子女能够清楚自己的义务,不仅是从经济上慰藉父母,更要从精神上关爱自己的父母,时常和老人们沟通交流,通过关爱关心让老人们不会觉得孤寂和忧虑。

篇(4)

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的22.83%,生活在“空巢”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1]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农村“空巢”家庭的比重很大,按照中科院的预测,中国在未来的近50年里,农村会有愈来愈多的空巢老人,而在社会养老的范畴内这些老人的养老问题是很严峻的。因此,解决这类人的养老问题,对于保障农村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概述

(一)“空巢”家庭

家庭生命周期把家庭看做一个生命有机体,从一个家庭的形成到解体,经历扩展、稳定、收缩、空巢的过程,是一个循环运动的过程。而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最后两个阶段,就是子女都不在老人身边的家庭,有可能是只有父亲或者只有母亲留守的家庭,也有可能是父母两位老人。空巢两个字,很形象的体现出孩子长大之后离开大人搬出去的情形。

(二)养老保障

这里的养老保障是指为安排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所做的一切保障性的措施。本文所涉及到的养老问题主要涉及到经济供养、精神慰藉、生活照顾和医疗以及权益保障四个方面。

二、空巢老人养老所面临的的问题与困境

(一)经济供养不足

在中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尚不完善,农民的养老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如果身体足够健康,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来自于自己种地、农作来养活自己。如果条件不允许,就是依靠子女的经济供养,但是一般子女外出务工,由于缺乏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等,打工所获得的收入有限,并且子女也需要抚养孩子等,另外,农村老年人不像城市空巢家庭的老人大部分都享有退休金、养老保险和各种救助等等,主要还是依靠自己和子女,而之前介绍的情况表明,通过自己和子女所得到的经济来源水平是很低的,并且还要承担一些不可确定性,一方面是子女的经济收入不确定,另一方面是子女是否孝顺的不确定。

(二)生活照顾与医疗不全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除了本身经历人生生理机能的逐渐衰退以外,农村老人在年轻的时候从事重体力劳动,并且不注意保健,当年老了就开始各种病痛。一方面,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生病了不愿意去医院,等到真正病痛到医院的时候,小病变大病,加上农村医疗的不健全,医疗花费太多的话,子女不愿意承担或者无力承担,那么老人们只能等死;另一方面,老年人发病常常很突然,对于年轻人很正常的摔跤都会导致老年人的生命危急,如果老年人身边没有人照顾,家中无人导致无法抢救或抢救不及时,老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并且,农村不如城市的交通发达,一旦发生什么紧急的病危,农村道路崎岖,有的地方甚至连通讯工具都没有,这样的情况下,抢救都来不及。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老年人本来行动上多有不便,没有监护人在身边照顾,有些起居都成问题,或者要不就是日程生活资料缺失,给老人生活带来不方便。

(三)精神慰藉不满

一个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养老保障这块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关系到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空巢”老人每天的生活是一成不变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渴望亲情,尤其是在农村,由于生活环境和身体各方面的原因,农村“空巢”老人渴望得到子女的精神慰藉的需求很大,有的甚至成为唯一维持生命的支柱。并且,在城市,娱乐活动较为多,被大家熟知的广场舞,就城市老年人一种自我娱乐和锻炼身体的方式,城市里也有很多公园,老年人在一起练太极等锻炼身体。而在农村,娱乐较为单一,也没有团体可以为老年人排解寂寞和孤独,而农村里的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加上身体机能的衰退,使得自己很消极,子女打电话和回家看望成为老年人的精神寄托,这也是“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权益保障有空缺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责任感的缺失,社会上经常出现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各种方法骗取利益。农村“空巢”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戒备心较轻,并且,他们常年独自居住,使得这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而老年人常常记忆力比较差,视力模糊,并且缺乏法律知识,有些农村老人还爱面子,使得这些不法分子侥幸逃脱法律的制裁,这样的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空巢”老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如何应对“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切实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使他们老有所依,物质与精神生活都有保障,是目前在中国老龄化人口和城市化进程两者并行挑战的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此情况下,要真正使“空巢”老人摆脱养老问题,走出养老困境,我认为需要从政府、社区、第三部门、家庭以及“空巢”老人自身等方面全面努力,具体如下:

(一)政府援助。政府的援助是这些农村“空巢”老人最坚实的经济基础,政府的援助也是最有效的,最能够广泛普及的。(1)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也是在社会养老问题的范畴之内,必然需要现代化的养老方式来解决问题。而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而有效分散风险的制度。[2]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村很多老人都还是依靠家庭赡养,子女孝敬的方式来养老,而子女外出打工的不确定性不能给老人们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这就表示空巢老人单纯依赖家庭养老的话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农村老人的养老补贴方面,新制度亟需完善的地方有三个方面:一是让农村老人人人享受养老补贴;二是让农村老人真正享受到养老补贴;三是不断提高养老补贴的标准。[3]而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三个措施:首先,需要完善法律,确定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环境,使得政府执行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对于养老资金的管理,使得养老资产保值增值;最后,需要具体的事情具体做,因地制宜的建立各个地方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有效的执行。(2)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空巢”老人很大一部分具有身体健康问题,但是医疗费用很高,使得老人们看病难。在这个方面,政府需要加强财政的支持,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不仅仅是针对“空巢”老人的医疗补贴,其次,医院的补贴也应该加强,使得医院对于老年人来看病有相应的优惠,并同时兼顾门诊救助等,使“空巢”老人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3)加强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农村养老机构的建设可以很大程度上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缓解老人们的精神慰藉不足。在中国,主要的农村养老机构就是为“五保”老人提供集中供养和服务的敬老院。而目前,敬老院并不是特别普及,或者就是敬老院环境很差,物质上供应不足,或者即使有敬老院,但是并没有相对应照顾老人的护工,使得敬老院的入住率很低,而在这些方面都是政府可以改善的。现在有一部分“空巢”老人的子女进城务工,而老人又不愿意或不能与子女在城市生活,子女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可以照顾老人,则可以通过收费方式让这部分空巢老人入住养老机构。(4) 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养老是中国的传统养老模式,现在在中国仍然占主要的地位。政府应该鼓励媒体宣传老年人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力发扬中华民族尊老、养老的光荣传统。尤其是在农村,要多多鼓励子女关心老人,爱护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关心老人,还要在精神上慰藉老人。对于养老敬老做的好的家庭可以进行公开表扬并且奖励,对于遗弃老人的行为要严加惩罚,以此来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给予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社会环境。

(二)社区援助。虽然政府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中承担主要的责任,但是社区才是落实这些政策的执行实体。(1)号召社区居民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社区是老人们最为熟悉的地方,也是老人们常年居住的地方。要倡导社区居民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慰藉,使得老年人身心发展都健康。社区可以召集社区志愿者,帮助老人生活起居,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读报纸等等。社区甚至可以请心理健康医生,为社区“空巢”老人进行心理疏导,使得他们能够乐观的面对晚年生活。(2)开展多彩的社区活动。开展多彩的社区活动,是排解老年人寂寞和孤独的有效方法。比如开展一些文艺晚会,可以请老人们过来观看,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和其他老人们一起参与活动;或者开展一些互帮互助活动,使得老人们也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对晚年生活充满希望。

(三)第三部门援助

在目前社会服务萌芽并开始发展的阶段,第三部门组织对于老年照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部门区别于政府和企业,它的运作可以获得更加良好的社会效益。第三部门不以盈利为目的,它具有专业人员的引导,可以使得老人们能够在需求上有针对性的获得满足,另一方面,第三部门让很多相对贫困却又得不到企业提供服务的“空巢”老人得到优质的服务。第三部门的发展,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养老的推进都是有很大意义的。如何引导这部分力量在老年照顾,尤其是农村老年照顾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应该成为我国农村老年福利事业的重点。

(四)家庭照顾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单位,家庭的和谐美满是社会和谐的必要因素。而在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方面,一方面夫妻之间,夫妻是世界上最亲密的伙伴,配偶健在的老人,双方不仅在生活中要相互照顾,而且应该更加密切关注对方的心理状况,给予精神上的慰藉。而对于不幸丧偶的老人来说,子女应该鼓励老人的再婚,并且给予理解和支持,毕竟一个温暖的家庭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另一方面是子女,不管是在多远的地方打工,也要在经济上给予老人支持,还需要在精神上给予慰藉,有时候仅仅是一个电话,就可以满足“空巢”老人对于子女的所有期盼,是生活下去的动力所在,让老人度过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

(五)空巢老人自身

换一个角度,养老不仅仅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对于自己,同时也是每个人应该对于自己负责任。农村“空巢”老人闲暇时间过多,农村设施不完善,娱乐项目不多,这就更加需要老人们自己转变观念,积极乐观,面对现实,却又对未来充满希望。一方面,对于子女,给予理解和支持,善于与子女沟通交流,减少对子女的依恋,让子女能够明白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农村“空巢”老人要积极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主动参与其他老人的交流和活动中,多多参与社会活动,增加自己的人际交往。在心态上保持乐观、积极、健康的心理,在根本上解决空巢问题。

参考文献:

篇(5)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流动性变强,外出工作机会增多,农村老年人与其子女分居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村空巢老人应随即产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再加上近年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突显出来。株洲市在湖南省城镇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养老问题也越来越严峻,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探究株洲市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对策,不仅有利于空巢老人的养老,更有利于促进湖南省的农村稳定发展,同时也可加速“和谐社会”进程。

1 当前农村空巢老人出现的原因分析

1.1 政策原因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在城市和农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改变,家庭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核心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是农村空巢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农村空巢家庭、农村空巢老人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在株洲市的农村,家庭成员主要以四口之家为主,加上农村经济的落后,子女一旦长大就要离开家庭外出打工或求学,这样就形成了空巢家庭,父母进入老年就成为空巢老人。目前的农村青壮年大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外打工或求学,使得农村空巢现象不断加剧。

1.2 经济原因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农业机械化取代了手工劳作,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再加上城镇化的进程加速,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加,使得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经济收入角度来看,在城市打工跟在农村种地相比较,收入明显偏高,这导致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更加愿意选择外出打工,离开父母。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在2012年有超过2亿的农民工进城务工。

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剩下老年人在农村守家,增加了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再加上很多的农村老人有着安土重迁的思想,他们不愿意离开长期生活的农村随子女进城,选择留守农村,形成空巢老人。根据株洲市人口统计来看,该市为人口净流出市,主要表现在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流出,使得农村老年人的比例不断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增加。

1.3 社会原因

按照人口的发展规律,老年人的数量是出于一个上升趋势,国家对人口老龄化也比较重视,针对老龄化问题,国家和政府推出了很多的政策,并且也加大了对老年人的投入。在医疗、养老等方面都在不断的完善,这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使得他们的寿命得到了延长,使得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增加了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株洲市作为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城市群中的一员,在医疗、养老和卫生等方面的投入也很大,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得到延长,、这也加速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形成。

2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从2009年实施农村养老保险以来,株洲市在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还是存在覆盖面窄,保障金额低等问题。首先,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较窄。因为农村的养老保险是政府和农民共同参保的模式,这跟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相比较,在缴纳同等保费的情况下所领取的养老金要低得多,由此导致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由于投保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使得农村中收入不稳定的人们不能按时足额缴纳保险金,从而使株洲市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受到一定延缓。其次,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领取额度较低。现在农村实行的养老保险资金一般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筹集和支付的,人均领取养老金的数额不高。再次,农村养老金的资金不足,目前农村养老金的资金主要来自农民和国家缴纳的养老金,造成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严重短缺。株洲市的养老金筹集虽然采取了积累式模式,但由于所需时间较长,而保险金增值保值的方法主要是靠银行存款和国债的利息,使得养老金严重缺乏。

2.2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缺乏经济支持

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支持主要来源与子女和自己在家务农两方面,这些都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子女的经济支持有限,在外打工的子女,由于工作的流动性大,导致收入不稳定,他们不仅要维持自身的生活,还要供养小孩,自身压力也很大,对父母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农村空巢老人通过自己在家务农获得的经济收入有限。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所能承担的农活也越来越有限,有的由于身体原因根本不能从事体力活动,从而获得的务农收入也在减少。这些都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支持低下,很多在生活方面都得不到保障。

2.3 在精神慰藉方面,空巢老人缺乏爱和关心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城市对农民工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很多农村的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家,使得对老人的关心和问候越来越少。农村空巢老人将面临一些列问题,如生活单调无新鲜感,由于思念子女会感到孤独等。由此导致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很多的老人在年轻时全心全意为子女付出,都希望自己年老后能得到子女的关系和陪伴,但现实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能为自己父母做的缺微乎其微。

3 株洲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对策

农村空巢老人在老年群体中有很大的特殊性,单靠某一种养老方式是很难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的,需要国家、社会、家庭三方之间的共同努力。

3.1 全面覆盖养老保险政策,提升政府的责任感

养老政策可以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养老保险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重要依靠,政府应通过拓宽筹资渠道、推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障等来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和宣传力度。推出多层次、多形式的适合农村养老的覆盖面广的养老政策,通过加大对保险金的投入来改善目前养老保险城乡差距大的局面。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农村医疗的投入,通过推行农村医保,解决老年人看不起病和看病难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可以带来很大的帮助。

3.2 建立非盈利养老机构,引入农村福利服务模式

在农村设立养老机构,在我国的中西部农村是很少见的,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偏远农村。非盈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在我国东部地区比较多,如华西村等,其作用也已逐步体现,它能在政府和企业的薄弱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同样,这些养老机构也适合在株洲设立,也能发挥它该有的作用。因此,应该关注和重视养老机构在欠发达地区的作用。

引入农村福利模式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通过社会的帮助来减轻家庭对空巢老人养老的压力。建议株洲市各农村政府积极推动老人居家服务,组建一支服务老年人的农村志愿者队伍,并对其进行培训,专门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照顾和情绪慰籍等。

3.3 完善农村社区自助帮扶系统

农村空巢老人常年不跟子女居住在一起,衣食住行都要靠自己,这对他们来水是比较难的,这时候就需要街坊邻居的帮扶。在我国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联系也多,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中,这些街坊邻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株洲市的农村地区,也应该不断推行和完善农村社区的自助帮扶系统,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乡邻的相互帮扶互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农村老人自己养老的压力,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就近养老的意愿。

3.4 融入村庄生活,转变空巢心态

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不能光从物质上来满足,更重要的是要多关心他们,在精神上给他们慰籍。为实现我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我们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于此同时,更需要农村空巢老人自身的努力,需要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参加农村的老年人文体活动来转移对子女的依赖心理和思想。应该要走出家庭,走出房间,参加村庄的文娱活动,通过参加活动来排解孤寂,从而提高自身的晚年生活质量,充实自身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赵素梅.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9).

篇(6)

据人口学家预计,目前,中国老人数量已达1.67亿,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到2035年, 65岁以上的人群将占到中国人口总量的20%,如此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传统的孝道道德观念的下降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不健全等因素,使农村“空巢”老人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使得单纯的传统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恰当的解决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的道德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

农村“空巢老人”是人口老龄化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是指,60周岁以上的无子女或者子女长期居住在较远距离的外地,自己独立生活的老人。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很不健全,在农村,家庭养老仍是主要的方式,这给“空巢老人”的养老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现状

与城市老人相比,农村老人既没有退休工资,也没有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极少数人才有),加上农民收入的有限性,很少人会缴纳养老保险金,所以他们年老后无生活来源,经济上完全依赖子女。因为与老年人在生活上存在时空分离,离开农村进入城镇打工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的农民,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纽带变得松弛,带来了子女孝道的下降。即使他们能够坚持孝道,但是控制人口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农村地区也将会逐步形成“4―2―1”的家庭结构,这必将增加他们的养老负担。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状况

当年老时,大多数父母都需要子女在生活方面予以照顾。但外出打工的子女由于空间上的隔离,对父母提供的各种具体的照料都有所减少。有的家庭,父母得不到子女的照料不说,原本应由子女耕种的土地也留给了老人;如果子女将孩子留给了空巢老人,老人还得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这无疑又加重了空巢老人的负担。

(三)“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状况

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是社会高度文明的一个标志。而在农村,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文化程度偏低以及精神需求意识不足等原因,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几乎为零。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水平非常低,加上农村的娱乐设施建设不够,更多的时候他们面临的是孤寂,感情上很脆弱,这严重影响了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的质量,使得老人容易产生孤苦、自卑、抑郁等消极情感,即所谓的“空巢综合症”。

二、中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产生的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涌进城市,这使得农村的“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严峻。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变化,某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逐步退却或让位,导致他们的孝道观念在不断的弱化。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国家政策层面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由断裂趋于弥合过程的必然产物,二元社会结构指的是一国内存在着两个在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完全不同质的相互独立运行的社会子系统。我国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所形成的城乡壁垒决定了我国的二元结构。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空巢老人”的问题。

(二)在基层政府层面

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愿望,会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当地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在某种程度上会鼓励农民外出打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能会专门组织劳务方面的输出。

(三)在农民个体层面

随着与外界越来越多的接触与联系,城里的高消费和不同于乡土社会中的亚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看重自己肩上所负担的家庭责任,更加注重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孝道观念日渐淡薄。

三、对我国“空巢老人”养老的建议

相比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来讲,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象又有其特殊性,主要是我国旧的养老方式如单纯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部分丧失了其功能,但是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可以说随着市场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养老方式没有及时的发现新的解决方式,中间出现了“断层”。 为此,我们应当选择性坚持我国原有的文化和社会方式,与此同时,又要积极探寻新方式。

(一)加强“孝道”教育,增强法律规范,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我国的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养老制度还不是很健全等因素,决定了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以社会保障为主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所以,农村“空巢老人”在一定时间内还是主要依靠家庭来养老。

首先,要加强舆论宣传,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应尽义务的意识,在农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可以通过评选“文明家庭”、“最美儿媳”等方式,来树立先进典型,从而促进农村的道德文明建设,在农村形成家庭养老的气氛。其次,还可通过增强家庭养老法制建设,来规范养老行为。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完善关于老人的地方性的法律法规,明确子女责任,完善家庭养老的各项制度,减少农村养老纠纷的发生,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家庭养老由道德的软约束转换为法制的强制监督,从而走向法制化的道路。

通过家庭养老,既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慰藉,又能缓解并不富裕的社会所要承担的养老压力,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

(二)体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稳步实行“家庭―社会”养老双轨机制

在强化家庭养老的同时,政府还要稳步推进“家庭―社会”养老双轨制,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建立与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以国家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保障,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为依托,以老年人的自立和自助为原则的农村养老体系。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政府需要注意,既需要增大投资力度,又需要在资金投入时有所平衡,同时,还要保证资金的流向公开化、透明化。逐渐建立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的结合。这样做,不仅不影响老人对家庭传统情感的依赖,又将社区服务人员引到家里来,开展各项服务,实现家庭与社会的融合。

(三)培养专业人才

培养专业人员是保障老年人服务朝着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专业人员可以为空巢老人提供入户照料,精神慰藉的相关服务,包括:定期接触,聊天陪护,日常照顾等。通过一些有针对性和实质性的服务和活动,既可以降低“空巢老人”独自生活的危险性,保证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又可以在精神上满足老年人们的需要,增加了老年人与外界接触了解的机会,缓解老人孤苦、自卑、抑郁等消极情感。

此外,还可以将老年服务与就业再就业问题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当地技校目前没有相关课程,建议从长远利益来看,还该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再就业培训机构也可以为老年服务项目输送大量人才。

四、小结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空巢老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经济、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保障、专业人员服务为依托的养老机制正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阶段性特点提出的。但于此同时,还应看到它的实施需要政府的大力投资,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也需要每一个社会人自身素质的改善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权彤.老龄化压力下的日本养老保障体系及其借鉴[N].山西大学学报,2009(3):121-125

[2]雷晓康.英国养老保险签出制度的运行及对中国的借鉴[N].海南大学学报,2009(6):320-321

[3]杨珞.对当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问题的道德思考[J].黑河学刊,2010(3):16-17

篇(7)

迄今为止,对农村空巢老人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整合文献,本文将农村空巢老人定义为:没有子女或虽有子女,然而子女并不在当地工作与生活,长时间留下老人独居或照顾未成年孙辈,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

二、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颇多,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在1978年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或限制生育的实施有效的控制了人口增长,家庭人数减少,家庭规模趋于变小,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老龄化问题。(2)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以谋求更好的机会。年轻的农民工大量外出,在农村中只剩下老人和部分妇孺。(3)孝义意识淡薄。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的信念。然而伴随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备受推崇。尊老意识、敬老意识日渐淡化,传统的孝悌文化受到挑战。(4)有些子女在城市通过自身拼搏,在城市买房并过上富足的生活,想要把父母接到身边一块儿享福,但一些老人习惯了农村的生活,加之浓厚的乡土情怀,以及落叶归根观念的影响不愿离开故土。

三、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来源

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渠道少。据研究调查显示:他们中大部分人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少部分人子女偶尔会供给赡养费,还有一部分依靠年青时攒下的较少积蓄,坐吃山空。虽然去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收入有所增加,但城市开销较大;对于没有一技之长或文化的人来说,想要在城市里扎根生活无疑难上加难。心疼在外打工子女的农村空巢老人,尽管年老体弱但更倾向于在家中继续劳作,以减轻子女的负担。

2、生理健康状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呈衰退趋势,空巢农村老人的身体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尤其像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加之康复速度慢,病情易反复,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农村老年人长时间养成节约的消费习惯和现实经济水平,因此“小病挨,大病扛”的现象在农村空巢老人中比较常见。新型农村医疗的全覆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巢老人看病就医的问题,但由于尚不完善,对患有大病和急病的老人实质性帮助有限。很多老人怕给子女增添负担,并不袒露自己的病情。子女常年在外,身边无人照料,加之年岁偏大,配偶和自己发生病危的概率增加,在遭遇突发疾病时往往得不到及时救助。

3、心理健康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农村空巢老人孤寂、落寞的生活状态;其生活目标的淡化,生活意义的模糊,容易陷入“空巢综合征”。由于缺少精神慰藉,情感空虚,农村空巢老年人会产生孤独、失落、抑郁、惆怅,行为出现退缩,缺乏安全感。相关研究发现:在子女外出后,感到孤独和偶尔孤独的比例达到50.8%;部分老人长期独自一人在家,缺乏子女的关怀与问候,内心难免失落。[3]同时。随着年岁的增长,生理机能的衰退与年轻时的身强体壮产生巨大反差,同时需自己劳作供养自己生活,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部分空巢老人还需照顾孙辈,更承受着巨大的经济与精神负担。

四、对策和建议

1、深化制度改革

政策应适当倾斜,鼓励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农村培训相关技能,让外出务工的人掌握一技之长,增加其在家乡就业和创业的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在家发展,同时也能兼顾父母。与此同时,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在外务工人员按时按量的领到工资,保证其享有合法权益。通过此,保障农民工有能力赡养在家的老人。

同时完善农村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t疗制度,加大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等。当地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给予相应的补贴和扶持。以帮助农村空巢老人抵御生活的突发事件,减轻其生活压力。

2、强化礼孝意识,给予精神宽慰

养儿防老,这是中国根深蒂固的理念。对于农村空巢老人来说,子女则是其精神的依靠,情感的寄托。生活物质上的改善却无法替代子女精神的慰藉。加强孝敬、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义务的信念;儿孙绕膝,举家同欢是老人在心里无数次勾勒的理想画面。关注老人心理与情感的需要,平时多与老人保持联系,逢时过节多回家看看,定期给老人一定的生活费用,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3、改变认知,善于自我调节

篇(8)

2009年年初,全国老龄办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1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19%。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地区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陪伴,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而近年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空巢化更加严重。但相对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较少,养老保障问题较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的生活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也是新时期政府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

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状况日益严重。

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办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06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149万,占总人口比例11.13%。城市的纯老户(空巢户)为49.17%,其中,单身孤老户8.15%,夫妻户41.1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13%;农村的纯老户38.13%,其中,单身孤老户9.16%,夫妻户29.10%,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17%。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的困难都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

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调查显示,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更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养老保障不容乐观

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疾病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据统计,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较城市空巢老人要高出许多,健康状况差的占27.12%,患慢性病的占65.15%,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并且很大一部分人还多病缠身。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他们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57.1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这也造成农村老人普遍 “拖”病的心理,因为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时他们或是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或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万一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

目前,“养”的保障主要包括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村老年人中约有80%以上没有任何养老金,许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医”的保障包括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生活医疗保障。

近年来,党和政府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空巢老人仍在半数以上。老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难题仍待解决。

缺乏幸福感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独居老人中经济困难的占52.14%,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18.14%,经常感到孤独的占53.16%,感到不幸福的占21%,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15%。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

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这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心里话没处叙说,冬季农闲时有时间没事可打发,也谈不上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他们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

另外,农村老人们还因为隔代教育导致心理负担过重。据统计,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1%,6—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0万人。农村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任务也就全部落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照顾孙子辈的生活,本身已经加重了老人的生活压力,而对小孩教育他们会感到更重的心理负担。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小孩学习成绩上不去。并且现在农村的交通、通讯已有很大改善,网吧随处可见,孩子在外的时间一长,又担心他们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又是隔代教育,孙辈也不好管,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时不时还惹祸上身。为此,老人们总觉得管小孩力不从心,教育不好又怕儿女们埋怨,这些都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社会帮助缺位

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约948万人,在他们当中,11.13%的老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老人高8.14个百分点。空巢老人主要靠配偶照料,占52.13%,国家、集体以及养老机构上门服务的仅占2.19%。

空巢老人养老主要有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方式,而我国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尚不及需求的1/12,居家养老仍面临投入服务平台匮乏、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系列难题。据调查,全国每年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篇(9)

关键词: 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河南

Key words: rural empty-nest elderly;mutual-support;Henan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045-02

0 引言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总量占1.7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高达13.26%,表明我国将面临愈加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75%左右[1]。关于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日益引起关注[2-3]。r村空巢老人,是指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农村老人,包括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因其外出求学、打工或结婚等原因而远离老人,导致独自生活的老人[2、4]。农村空巢家庭的增多带来的是更多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本文即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河南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和互助养老意愿,为进一步构建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奠定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河南省60岁及以上的农村空巢老人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新郑、驻马店、洛阳、周口、信阳、郑州、安阳、南阳、开封等九个地市的22个农村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围绕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基本情况和互助养老意愿等方面的内容,采用自行设计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调查问卷,分为被调查者一般情况、生活满意度、健康情况、养老方式情况等四部分。考虑到空巢老人理解力、文化水平、视力等方面可能存在限制,研究小组首先选取若干调查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互助养老的含义,在调查中结合访谈法协助空巢老人完善资料。

2 样本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剔除无效问卷1份,有效问卷19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5%。199份有效问卷中,性别方面:男性84人,占42.21%,女性115人,占57.79%;年龄方面,60-65岁71人,占35.68%,66-69岁60人,占30.15%,70-75岁64人,占32.16%,75岁以上4人,占2.01%;婚姻方面,有配偶149人,占74.87%,离婚6人,占3.02%,丧偶42人,占21.11%,未婚2人,占1.01%;学历方面,文盲88人,占44.22%,小学73人,占36.68%,初中31人,占15.58%,大专7人,占3.52%;从事过的主要工作,乡镇公务员5人,占2.51%,乡镇企业员工8人,占4.02%,村干部5人,占2.51%,务工41人,占20.6%,务农123人,占61.81%,教师等其他17人,占8.54%;家庭子女情况,独生子女2人,占1.01%,两个子女69人,占34.67%,三个子女65人,占32.66%,三个子女以上60人,占30.15%,无子女3人,占1.51%;103人需要帮助照顾孩子,占51.76%,96人不需要帮助照顾孩子,占48.24%;151人还能从事一些轻体力活动,占75.88%,48人不能从事体力活动,占24.12%。

3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

在与子女关系方面,农村老人“养儿防老”思想以及“居家养老”思维(51.76%)依然根深蒂固。但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不再满足农村生活,开始到城市中寻找发展机会,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地区学习、务工、经商或生活,这种从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使得留在农村的大多数人口都是儿童、妇女、老人,即俗称的“六一、三八、九九”。

因此,即使在调查中,认为子女对自己比较孝顺(45.73%)和非常孝顺(32.66%)的占了绝大多数,而由于距离老人较远或比较忙,子女回家看望老人的次数却是比较少,频次最多的是一个月看望一次(41.21%),打电话的次数最多的是一周一次(48.74%)。

在与乡邻关系方面,认为乡邻关系总体较好(45.23%)和很好(47.24%)的农村老人占了绝大多数。农村尊敬老人风气一般的占42.71%,较好的占48.74%。

在娱乐消遣方面,农村老人娱乐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数通过与同村老人聊天(67.34%)、打牌(10.55%)的形式放松自己。

精神生活方面,虽然大多时候空守在家里,与子女远离,但大多老年人认为很少(35.18%)、甚至没有(21.61%)感到寂寞和孤独,仅26.13%的老年人认为有时会有此感觉,9.55%的老年人经常有此感觉。

身体健康方面,60.8%的空巢老人表示仅有小病或一般病痛,如果生病,则大多(80.4%)由子女照护。

总体生活满意度方面,大多数老年人(55.72%)满足于现状,仅2.01%的老年人表示非常不满意当前的农村生活。

当被问询到目前最担心的问题,37.19%的老年人担心医药费问题,33.67%的老人年则担心目前的生活状态,尤其是生病后会增加子女的负担。

当被问到养老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时,39.7%空巢老人选择精神上的依托,33.67%选择需要更多的服务照护,24.6%选择经济上的支持。

关于养老模式,57.79%知道家庭儿女养老,75.38%知道家庭儿女养老和敬老院养老,仅17.09%的空巢老人知道互助养老。可见互助养老并不为大多数老年人,甚至中青年人知道。普及养老知识,让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显得至关重要。

4 互助养老方式选择

互助养老模式有多种,包括邻里互助、托养寄养、入住互助养老中心和日间照料、时间银行等几种模式[5]。研究小组和空巢老人解释了互助养老的内涵,以及互助养老的优势后,在互助养老模式的选择上,农村空巢老人中35.18%选择邻里互助,12.56%选择时间银行,5.03%选择托养寄养,40.69%选择入住互助养老中心,7.1%选择日间照料。

5 构建适合河南农村空巢老人的互助养老模式

河南属于农业人口大省,城镇化率较低,且随着每年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镇,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空巢老人,河南农村实际空巢率已经接近50%[6]。养老观念里根深蒂固的儿女养老已经很大程度上被弱化。这种情况下,依靠抱团养老、社会养老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互助养老正是在这种困境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农村互助养老是在农村社区以集中居住和老人互助为基本方式,由家庭提供经济供养资源与入住老人互助提供照护和精神慰藉的养老模式[7]。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农村家庭养老的无力与社会养老的不足。

结合调研结果,根据河南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本研究认为,构建以自助互助福利院为基础,遵循入住自愿原则,院内老人互帮互助为目标,发展农村空巢老人力所能及的小型经济为支撑的互助养老模式,是本研究所要建构的河南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

该养老模式遵循自愿原则,以村或乡镇为单位,将农村空巢老人统一集中在一起。老人入住的场所可以由村、乡或镇政府协助解决。入住需签订合同,并交纳一定费用,用于生活费和服务人员的服务费。入住后,鼓励空巢老人之间开展互助服务,互相照料生活,鼓励相对年轻老人照顾高龄老人,无病老人照患病老人。鼓励的形式可采用结对互助和帮扶的形式。丰富精神生活,开展下棋、广场舞、打拳、唱戏、老年运动会等多彩的娱乐活动。发展小型经济,各村、乡或镇可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小型经济,如养殖、农作物种植、手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或包装等,售出所得费用,一部分归自助互助福利院所得,一部分归劳动者自身,一方面解决了福利院的费用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了空巢老人收入和自身价值感,也为社会发挥了余热。

自助互助福利院的养老模式有如下特点:一、加入福利院的对象一般是农村空巢老人,其他子女在身边的老年也允许加入。二、老人们实行自我管理,庭院自主经营。三、政府部门应关心福利院的建立与发展,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

6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①当前河南农村传统养老模式不能承担农村养老重担,社会养老尚不足,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堪忧。

②自助互助养老院是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社会养老不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是对当前农村养老模式的有效补充。它可缓解农村老龄化的压力、减轻了家庭子女的负担,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是对老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好处的一种养老模式。

③农村自助互助养老院的构建应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6.2 不足

①本文是以文献检索为基础,同时结合访谈与问卷调查。由于时间与条件限制,并不能对河南每个村落进行更大样本调研。

②本研究是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的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具体的实施还有很多不可预估的问题,因此,进一步的实施需要首先进行试点,以完善该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芳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家庭养老的影响研究――基于对河南省M村的调查[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刘梅.河南省“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基于鹤壁市小河镇空巢老人访谈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5.

[3]岳红伟.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研究[J].价值工程,2014(36):303-304.

[4]王飞鹏,王君玲,林琴波.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潼南县Z村调查为例[J].西北人口,2013,34(1):67-72.

篇(10)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73-02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上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最近十年间,中国国内空巢老人数量越来越多,尤其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激增。通过发放问卷,我们了解到空巢老人日常生活情况以及对自己的养老需求和愿望。本次调查内容如下。

(一)住房条件

一人独住的有522人,占38.6%;夫妻一起居住的有831人,占61.4%。

(二)婚姻状况

已婚的有799位,占66.6%;未婚的有19位,占1.6%;丧偶的有376位,占31.3%;离婚的有6位,占0.5%。

(三)济收入情况

在吉安,约有四成老人有补贴;有近一成老人仍工作;有三成老人表示子女给生活费,另外,有近两成老人有其他收入。有562位老人则无任何收入来源。

(四)老人生活日常

通过调研不难发现该地区“完全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老人有1123人,占89.5%;“仍需别人照顾”的有151人,占8.6%;“完全依靠别人帮助”的有31人,占2.1%。

(五)疾病困扰情况

据调查,53.78%的老人表示,由于子女们工作忙,没有时间照料自己,所以害怕患病。由于身边没人,老人突发急病没人知道;身患顽疾,求医难;看病费用过高,自己负担不起。尤以农村空巢老人为主。

(六)健康情况

空巢老人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包括:吃饭、日常洗漱、打扫卫生、睡觉、洗浴、日常活动、上厕所7项,大约86%的老人能自己完成。另外,对于工具性日常活动能力包括:煮饭做菜、经济管理、乘车、买东西、走路、清洁身体、爬楼梯7项,有6%的老人基本上可以自行解决。剩下的8%的老年人完全没有自理能力。

(七)住房情况

有超过四成的老人住房面积仅有40平方米,三成以上的老人住房面积介于40-90平方米之间,将近两成的老人达到100多平方米,近一成的老人住房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上。

(八)生活照料

根据调查,子女们采用的最多的方式是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约占65%;其次是常回家看望老人,占32%;有一小部分人选择和父母进行远程视频聊天等。每周1-3次去看望老人的占52.8%。80多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子女一周看望2到3次,占到61.38%。

(九)精神寂寞,郁郁寡欢

由于身体器官逐渐衰竭,加上没有子女的陪伴,许多老人难免感到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孤独。相关调查报告表明,老人们由于身体上的不适感以及心灵上的长期的寂寞,经常吃不下、睡不好、莫名其妙发脾气等。现今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状况十分令人担心,而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贫乏,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没有寄托。

二、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现象存在的原因

(1)伴随着老人年纪的增长以及行动的迟缓,老人家日益需要儿女的关爱和照顾。由于我们国家长期坚持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所以独生子女或者生育较少的情况比较普遍,年轻人在外打拼事业难以顾及父母也是普遍现象。

(2)收入低,与此同时劳动强度相当大。在农村,土地是农民的根本。老人珍惜土地资源且加以耕耘赚取“外快”,他们还捡废品,做来料加工副业,老人的身体定大不如前。如今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给年轻子女带来压力,老人在照料自己的同时还要照顾孙辈,物质负担和精神负担加重。

(3)身体多病且机能下降。年龄的增长使得老人身体机能下降,疾病增多,子女无法奉养身旁,条件良好的家庭会请专人料理,条件较差的家庭中的老人便无法得到精心照顾,老人在精神上的空虚寂寞感也由此而生。

三、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有效机制

经长时间对潞田的调查,我们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急需社会关注。建立健全有效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

(一)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

“家和万事兴”,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也是老年人最喜欢的,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地做好宣传。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加强道德教育以确保“老有所养”的目的得以实现。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虽然社区养老更先进,抗风险能力强。但要大力倡导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要做到:一是加快建立农村的老年服务体系,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三是要建设好社区服务队伍。

(三)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服务体制

大力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空巢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首先费用必须由国家地方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 再者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最后加强各级基层医疗保健服务。

(四)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保障事业

在当下的经济条件下,养老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但为实现其现代化,我们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并引导农民正确了解,且完善机制,这是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五)保护农业用地,发展农村经济

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十分有限,但土地保障还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形式而存在。要进一步坚持和实行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这是农民基本生活的保障。让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空巢老人仍然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种植作物从而养活自己。

(六)多种方式养老,紧跟时展

另外,兴办社会养老服务,让空巢老人在机构中感受社会的关爱,过上更美好舒适的生活。

不可否认提出了很多的具体措施,但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的。而要切实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持,也需要子女的帮助。我们要转变观念,要明白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的明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美满家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结语

经过此次对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潞田镇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研,我们了解了他们养老方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他们对精神生活的基本诉求。从调研可见当前农村养老体系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这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扶持,也需要家庭子女的关心与爱护,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空巢老人双重满足。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受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参考文献:

篇(11)

(一)“关爱贫困学子,守望夕阳老人”项目。2014年,由我委西部计划项目办设计实施的“关爱贫困学子,守望夕阳老人”项目,该项目获2014年“一县一品”XX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品牌项目立项,是XX市唯一一个入选项目,成为XX区13个立项项目之一。在、民政部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颁奖仪式上,荣获全国银奖。

自该项目实施以来,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先后37次前往敬老院,开展义剪、陪老人聊天、打扫敬老院的卫生、包饺子、煮糖水、文艺联欢等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志愿者耐心地去倾听老人心声,用心去了解老人的需求,并寻求方法解决老人的困难,让老人感受到社会对于他们的关爱。

2014年,志愿者联合“八桂义工”、“微力基金”、“一缕阳光”等爱心公益组织到公昌小学、龙峨小学等8所贫困小学开展爱心捐赠活动。为学校捐赠一批体育用品、文具、书籍、教学用品、衣物等爱心物资,并为特困生家庭送去爱心慰问金,共价值25万元;组织志愿者发起“明信片计划”,在“六一”前夕,组织志愿者收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明信片祝福,在“六一节”之际,联合“微力基金”公益组织,为洞里小学、龙坪小学带去来自全国各地“六一节”的祝福和爱心文具、书籍、体育用品等礼物。

(二)“七彩课堂”活动。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团XX县委组织全县西部计划志愿者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七彩课堂。开展义务授课28次,定期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英语、体育、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志愿者们广泛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开展学习辅导,改善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教他们唱歌做游戏等。除了学习上的帮助,志愿者们还注重孩子的亲情陪伴。与孩子们做游戏、聊天,动员孩子们给爸爸妈妈写信,写自己的心里话,写在学校、家里的表现,寄给父母。团XX县委还定期组织西部计划志愿者走进留守儿童家庭,为孩子们送去一些课外读物和文具,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用自己最好的成绩回报父母在外打工的辛劳。因“七彩课堂”活动开展得好,目前我委已经争取到全区“七彩小屋”示范点建设项目。

(三)“一个鸡蛋”计划。“一个鸡蛋”计划是由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出资支持,由共青团XX县委员会、野百合公益联合会、方舟公益互助中心主办的公益活动。计划以每天资助给贫困地区少年儿童一个鸡蛋的方式,改善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育状况,改变他们膳食结构不合理,以及营养素摄入量低下的现状,保证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均衡发展。目前已经在我县大曹、甲板、塘袍、拥里等7所完小和教学点开餐,为800多名贫困山区少年儿童每人每天提供一个鸡蛋。

(四)“免费午餐”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帮助因家庭贫困而没有钱享受营养午餐的学生。2013年,我委积极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申请该项目,已经在大曹小学、令当小学全面开餐,共为207名小学生提供免费提供午餐,给这些贫困山区孩子不吃午餐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句点。而为龙峨小学、甲岩小学、文里小学申报的手续也正在进行。

(五)下乡家访。下乡家访是志愿者定期化、常态化的一项工作。在我委的积极组织下,XX县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利用周末休息日和节假日时间,深入全县9个乡镇各个村屯,进行100余次的面对面家访活动,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等,并将这些孩子的资料收集整理好,为他们争取社会公益组织的帮助。通过XX县西部项目办及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努力,每年争取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人士等资助的爱心自己及物资达40万元以上。心守家园、香港“龙情聚”、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中国青年福利基金会等公益社团,长期联系我委,对我县贫困学子进行帮扶,捐赠助学资金、助学物资等。到目前为止受助学生已有240余人。

二、工作中面临的困难

(一)部分孩子有抵触心理,难接触。有些留守儿童因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问题,不大愿意与志愿者交流,工作难开展。经过我们多次家访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大多数是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些老人已经年老体弱,而且普遍缺乏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既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又无法真正和孩子交流。只重“养”不重“教”的抚养方式,使得许多留守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

XX是四年级的学生,她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里,你越说,她越烦;你越打,她就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七岁那年,她因为要去广东打工的父母与爷爷奶奶闹了意见,故而被寄养在姑妈家,并在那读书。过了几年,父母又与姑妈闹翻了,又把她托付给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年老多病,既要照顾孙子孙女,又要照顾XX。在这种情况下,她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她经常把这种心态带到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静,经常无故旷课,成绩始终无法提高,还经常与老师顶撞。老师进行多次家访,也毫无改变之心。

(二)志愿者流动性大,参与帮扶的人员不稳定。我县西部计划志愿者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力军,但是志愿者流动性大,当新旧志愿者交替时,又常出现青黄不接、工作交接不好的局面,新的志愿者没经验,老志愿者服务期满已离岗,关爱工作没能持续深入,始终处于简单的送物资、陪聊天、搞卫生阶段。

(三)无注册资金、办公地点、人员补贴等。近年来,我委紧紧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通过积极探索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运作机制,定期化、常态化、深入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均取得成效,并获得社会的关注与认可。“心守家园”、香港龙情聚等公益社团长期联系我委,进行公益活动。但是我县没有专门的公益服务中心,无法对爱心物资、爱心资金、志愿活动进行统一规范话管理。需成立志愿服务协会,本地干部、群众不热衷于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行动,不积极参与,全社会没有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氛围,仅靠政府、志愿者或者某一方面来参与关爱活动,显得有点杯水车薪。

三、需要国家、自治区、县市统筹统筹解决的难题

(一)社会保障缺乏。一方面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户籍内居民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户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另一方面,学校或社区在实施留守儿童教育方案时,需要大量的资金,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许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办法都只能停留在方案制定上。

(二)学校教育收到制约。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在学校生活中和搜到关爱和重视,需要通过老师、通过集体的温暖来拟补其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但留守儿童多集中于农村地区,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投入等多方面的制约,不能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校教育活动。

(三)无专门的公益服务管理中心。我县没有专门的公益服务中心,无法对爱心物资、资金和志愿者活动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使我县的关爱行动还停留在原始粗放的阶段,不能更好的吸引更多的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

四、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