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打传票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2-16 07:46: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打传票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打传票实训总结

篇(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技能型人才的数量有着更大的需求,同时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全面拓展会计实践性教学,将会计实践教学与会计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熟练操作,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人才市场的要求。

目前,中职学校在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的同时,结合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常态化地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倡导“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技能竞赛为载体,由理论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转变,评价观念由理论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逐渐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的局面。事实证明,专业技能竞赛是学生职业技能展示的平台,是实现学校和企业联系的桥梁,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是职业教育实现能力本位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建设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主要存在如下四方面问题。一是会计专业仍然偏重专业的理论性教学,轻视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即使一些专业课程的实践课时比例相对较高,但基本上都采用了封闭式的训练方法,教学观念和方法陈旧导致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严重脱节。二是会计课程建设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体,与社会需求和会计岗位要求严重脱节,学非所用,所培养的人非用人单位所需。三是教学模式还是从会计专业传统的理论切入教学,教师一心想把全部专业概念、原理知识教给学生,而这些原理、概念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学得吃力,事倍功半。四是落后的实验、实训设备和教师陈旧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会计专业教学的要求。

二、专业技能竞赛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1.促进会计专业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现代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的竞争优势所在。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的意愿来统领课堂教学的,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开展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更注重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如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翻打传票、点钞都是技能型竞赛项目,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创业者经营模拟沙盘对抗赛项目是一个团体项目,除了强调实际操作能力之外,还强调队员要具有独立自主、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现场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可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教师对学生的“要你做”变为学生的“我要做”,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会计实践,营造培养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氛围,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践“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

2.推动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省市各级开展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促成了学生选手、指导教师、竞赛专家评委、财务软件供应商等参与者的交流、学习和探讨,将原有的经验和新的技术收获融为一体。因此,他们制订出的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标准紧紧围绕会计岗位的能力要求,一方面适应了当前中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使技能竞赛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技能竞赛方案又有一定的难度,并注重了新软件的应用,切实突出技能性,使技能竞赛具有较强的选优功能。

这就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广大教师、学生要想在技能竞赛上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上摒弃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内容,吸收具有时代特性的技能竞赛新内容,切实加强技能竞赛要求的实践操作技能。如:今年的手工会计竞赛项目改变了传统的纸质试题,运用了无纸化高仿真技术,模拟一个制造业企业(一般纳税人)某月份的经济业务资料,统一采用福思特会计手工模拟竞赛系统作为核算工具进行手工会计技能竞赛。因此,通过专业技能竞赛,引导了中等职业学校及时改革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

3.促进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以考参赛选手职业岗位能力的方式来评定竞赛成绩,并按具体工作任务要求设定评分细则。这引领了职业教育“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要求各学校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在教育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方面更加注重实用性,在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如2011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会计专业的会计实务项目是一个典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综合项目,它是会计电算化、翻打传票、点钞三个项目的整合,既考核财务会计理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财务软件操作等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考核翻打传票、点钞等特定会计岗位技能。仅有财务会计知识,或仅会电脑操作、翻打传票、点钞等技能,都无法完成这一项目,必须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顺利地完成比赛项目。

因此,会计专业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现状,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4.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专业技能竞赛是学生职业技能展示的平台,其竞赛项目常常会以兴趣的形式传导到第二课堂,催生出众多的兴趣小组。如翻打传票、点钞、会计核算等兴趣小组,在促进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活跃了第二课堂,活跃了校园气氛,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老师们的耐心辅导下,常态化的专业技能竞赛使学生找出了自身专业素养与企业要求的差距,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在校园中形成了浓厚学习氛围。

5.促进学校会计专业实训室建设

开展会计专业技能竞赛需要高度仿真的会计业务平台,需要更新实验实训设备、软件。中职学校要以此为契机,加大实验实训室建设投入,并在充实、完善实验实训设备和软件的同时,组织财经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对本专业的具体要求,以课程对接岗位的标准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习实训内容,可以极大地促进会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

6.促进专业教师提高“双师”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成功举办和组织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有赖于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不断学习新的财经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提高参赛学生的整体水平,负责训练的指导老师也需要广泛搜集资料,和学生一起研究各项比赛项目,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师通过竞赛不断总结经验,查找差距,找出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形成师生同赛、教学相长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格局,极大地促进专业教师提高“双师”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7.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上至国家下至各校的各级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其竞赛项目和内容都能紧紧对接实际会计岗位的要求。在常态化的、贴近实战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的氛围下,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训练中可以反复体验到实际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操作技能和工作要求,对会计专业技能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了自身的职业能力。同时,在日常学习和训练中,教师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因此,常态化的、贴近实战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必然可以促进学生显著提高会计职业能力和会计职业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小结

专业技能竞赛不仅仅是参赛选手之间技能与水平的较量,更多的是参赛学校师资水平、设备条件和校企合作的比拼。为此,专业技能竞赛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各中职学校以参赛为契机,在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核心能力等方面找到了载体和切入点,为加强实训环节提供了依据。专业技能竞赛有效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自我提高相结合,有效促进了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同时,专业技能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还对推动中职学校实践教学工作、提高技能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篇(2)

综观中职学校各种教育资源的应用,除社会资源,仅校内资源就普遍存在资源浪费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多是由于会计实训教学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没有很好地将教育资源进行整体优化,会计实训教学未能突破拼盘式课程结构。对此,我将中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自己多年会计教学体验相结合,尝试将教育资源在会计仿真实训模式下进行整合,进而使之更有效地应用于中职会计实训教学。

第一,精心做好理论准备。刚升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没有任何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经验,在第一学年中,其学习重点还是对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在理论学习中逐渐引导学生对财务人员工作内容形成初步构想,了解认识财务相关的工作岗位职能,为仿真会计实训教学做启蒙。这一阶段中,只能先开设一些操作性较强而知识运用要求不高的会计实训课程,如:点钞、珠算、传票翻打、原始单据填制等。这类实训课程由于其可操作性强,学生得到正确技巧指导后,只要保证足够的练习时间都会看到技能水平明显提升。从第一学年就开设此类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在校时间练习,而且技能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第二,潜心进行模拟应用。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会计岗位有:出纳岗位、存货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利润核算岗位等。实训课教师可以先对这些岗位逐一进行实训练习,而后再进行仿真的综合应用操作。实训课程的教学不如理论课程教学见效快,这要经过几个环节:模仿——尝试——纠错——熟练。学生要真正掌握好一个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需要经过反复地体验总结,只有在遇过几个难题、犯过几次错误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岗位工作的关键所在,进而真正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该学习阶段专业实训内容丰富多变,因此,采用的教学手段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出纳岗位的仿真实训中,首先,教师可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让学生来模拟一位出纳员一系列的工作内容,这能较全面地学习出纳岗位的各种工作内容;其次,学生了解了出纳员的基本工作内容后,可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仿真模拟出纳员的某一项工作的具体操作;最后,当学生对这一岗位较为熟悉后,则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大家对某个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通过讨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这一阶段的综合仿真实训练习,实际就是将各个财务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有效地结合,这也是会计仿真实训模式最全面的一种教学方式。此时,练习的主要目的不是提高学生对于困难的解决应对能力,而是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情况,以及对各种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岗位轮换,如果能够结合沙盘模拟教学就能通过这类练习从多个角度把握企业整体会计职务工作流程。

第三,用心推进总结提升。不少中职类学校都安排学生在第三学年进行了专业实习,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学生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时候,也是对学校实训教学效果好坏进行评判的重要环节。虽然平时学生并不在学校,但是老师仍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由于每个单位对财务人员的需求人数并不多,所以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常常分布在很多不同的企业见习。其中就包含了属不同行业的各类企业,多保持与学生的联系,收集见习单位的相关信息及意见,这对修正实训课的教学方向,提高实际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帮助。初入社会的学生们在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都是在学校实训室中无法模拟的,其中也包括各种非专业技能,而是有关职业素质的问题。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工作。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为实训课程的改进提供参考。同龄人在交流时会产生更多的共鸣,老师可以在学生定期返校时组织一次交流会,让大家谈谈对见习的感受,或是讨论一些遇到的难题来共同解决。通过大家经验教训的交流,可以使学生更快增长见识,提高职业能力。也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平台来实现这一目的。

作者:孙弋程

篇(3)

这种模式既代表了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更需要培育制度在实践中广为运用。经过几年探索和思考,我们认为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搭建好一体化教学课改实施平台,注重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编著一体化教材,建立一体化教学的配套管理制度,重视一体化教学课程效果的评价。

1 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一体化教学充分实施的基础。首先是学校领导的重视。通过各种措施使一体化教学深入人心,并且要组织教学骨干去先进院校考察学习,实地观摩一体化教学流程。其次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为了改变教师长期以来养成的教学习惯,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声势浩大的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氛围,指导大家深化认识,把一体化教学提高到关系学校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对待,结合本地区学生的就业形式和企业需求,推进实施一体化教学。

2 搭建一体化课改实施平台

“教学一体化”意在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做到“学用结合”,将“所教、所学、所用”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强调学生所学、企业所用、教师所教三个方面、三个主体、三个过程。从实际来看,要利用、建设好三大平台,为提高一体化教学效果创造良好条件。

2.1 专业实训室平台。组织建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会计手工账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开展所教、所学、所用相对接的教学实践活动。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主要承担会计数码字的书写、人民币的真伪鉴别、手工点验钞、机器点验钞技能、数字小键盘录入、翻打传票录入等技能实训教学任务。会计手工账实训室主要承担会计专业按照会计工作流程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任务。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主要承担初级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教学任务。

2.2 实习商店教改平台。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依托,以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将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与学校教学实践高度融合。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师傅;从学生的角色来说,既是学生,又是员工。由指导老师参与、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独立经营管理;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合格的保管员、收银员、出纳、会计等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会计从业人员。

2.3 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平台。利用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是学生毕业前的综合性实习。可由学院教师与企业师傅双重指导,也可由企业师傅单方指导,体现传帮带。这样,实习后期学生完全可以独自操作,完成工作任务。也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教学一体化要求的充分体现。

3 注重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

具备了课改平台硬件的优势,教师这个软件能否跟得上,也是能否顺利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因素。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非常重要。因此,会计一体化专业教师应该达到同时具备讲师和会计师的资格水平,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具有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培养教师“教学、科研、考评、开发”能力,定期派教师去企业一线顶岗实习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才能使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一体化课改会让老师们学会思考和总结,促进专业成长。

4 调整优化课程结构

成功的一体化教改应该具备校企适合的课程。要通过在企业的调研了解课程设置需求。可以进行企业调研,发放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表和学生顶岗实习调查问卷,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查,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与构建。组织召开专家访谈会,选聘会计专业实践专家,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体系应开设的课程,完成专业工作任务初步分析报告。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参照企业专家意见,对原有课程结构进行压缩、合并、删减、添新,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模块,打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脉络,重构学习内容。

5 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

汇总整理课程开发环节所产生的成果资料,编制教学计划表,形成会计电算化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包含培养目标、综合职业能力、就业方向及对应职业资格、课程设置、学习任务设计方案。按照职业发展阶段,确定一体化课程,明确学习任务,通盘考虑知识结构,整体规划课时。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实现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6 编著一体化教材

对应一体化课程或某一学习任务,开发编制相应的工作页,收集整理参考教材、工具书、说明书、网络资源等学习材料,建立该课程或该学习任务的学习资源包。编写教材的目的在于两个方面:

6.1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一体化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书面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准备、工作流程与活动,以便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我们在教材的设计和书写中,以理论认知加实训操作的形式体现,将多门课程知识有机结合一体,融会贯通,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法。

6.2 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一体化教材的编写时也应体现教学的要求,为教师教学服务。因此,在设计时,要分析学情、体现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及其化解方法、精心组织学习任务教学组织流程——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体现为活动认知、活动操作与训练、学生成果展示与评价三个方面,避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技能训练操作相脱节。一体化课程的许多活动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注重过程评价与综合测评相结合,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时间讲授同一门课时,采用的标准、教学的流程是相同的,容易达到一致的教学效果,老师们共同研讨、更新观念、共同进步,积极总结教学经验,专业成长得会更快。

7 建立健全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核体系基本上以期中、期末和毕业统考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来考核教学效果,注重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不过多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相差太远,这种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合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建立科学的一体化教学课程效果评价体系,是实现一体化课改目标、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保障。我们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转变:

7.1 考核方式 ①课程评价。一体化课程的许多活动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包括认知、操作、训练、成果展示与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综合测评相结合。②顶岗实习三方评价。顶岗实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体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合作双赢的结果。在评价阶段,实施学生、学校、企业三方评价为好。a学生自评。实习学生按规定填写实习记录,上交实习笔记,实习结束,上交实结。b学校考评。由指导老师跟踪实习学生的思想、工作生活状态,经常到实习场地实地检查,多与实习单位的指导师傅和人力资源部门座谈交流,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及对实习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定期做好工作小结,汇总顶岗实习情况,总结经验与教训,促进教学。c企业评价。实习结束,由实习单位所在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针对实习学生在实习期内的表现填写“校外实习场地学习鉴定表”,包括出勤情况、遵章守纪、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工作效果,对实习情况评定甲、乙、丙、丁四个等级。院方重视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评价,赞同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评优和奖励,鼓励实习单位提前录用顶岗实习学生,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7.2 考核内容,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结合 将学生实训与实习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职业习惯紧密关联的内容作为成绩记录。例如:会计数码字的书写、点验钞的速度、数字小键盘的录入、翻打传票的质量——体现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学生按工作流程实训或工作中会分析账务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分工协作与职业岗位能力;学生在工作现场的6S管理表现——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在实训或工作现场是否担任小组操作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体现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等等,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4)

每年一次的职业技能大赛备受瞩目,各个学校从上到下均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以及人力于前期训练,现根据本校会计技能比赛的训练及筹备,从而在实验室建设、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中提出若干体会心得。

一、长效保障激励机制

因为会计技能大赛工作强度较大,且跨时较长,能否保证师生的参赛热情使是备战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相关参赛学校不仅需要对获得成绩的师生予以奖励,还需要对没有取得名次的师生予以必要的课时酬金,从而彰显出对教师辛勤付出的认可,从而确保大赛的持久性及连续性。

二、加强教师的实践和理论水平,打造双师型队伍

会计技能大赛的内容广、项目大,具有较高的包容性,涵盖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以及财务会计等诸多方面的会计专业知识,所以,相关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求其实际操作技能达标过关,正如“名师出高徒”所言,只有教师能够融会贯通会计大赛的各个环节以及内容的要求和操作,才能够确保训练的成效,但是目前有一部分教师并不具有会计实践经验,传统教学中“以本为尊”,从来不注重实践操作,从而致使学生仅仅依据书上规定的步骤开始操作。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受到过业务情景以及职业环境的熏陶,所以普遍缺乏简单的工作认知能力,从而导致在会计技能训练过程中,错误频出,不利于训练的效果,即便是学生毕业,也难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所以,打造双师型队伍,保证实践与理论结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三、教学改革,改变教学方法及模式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家举办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主要目的是选拔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以及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对当前学生会计专业综合技能和综合理论的考核,无论是手工会计技能,亦或是信息化会计技能,均能够体现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融合。因为会计技能竞赛的内容往往和当前的实际企业业务情景雷同,例如分岗及权限管理、原始凭证提供等,能够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凸显其和实际工作之间的茶具,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教学很大部分依然延续传统教学方法,即理论知识学习法,即便是存在实验课,也和理论知识相脱节,例如学习基础会计过程中,仅仅让学生练习记账凭证以及原始凭证填制,仅使管中窥豹,难以将全部的业务流程练习在一起,进行综合实训过程中,由于场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实训的方法及内容和实际的企业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和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相差甚远。

目前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内容及标准均是由特定学者制定的,主要根据职业教育标准以及思想创新作为主体,以历届大赛试题为例,主要涵盖点钞、传票翻打、珠算、会计电算化以及手工账务处理等,均贴合职业需求的标准,也满足教育的技能标准,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进而体现职业教学的操作性及实用性,但是目前教学仅仅参照教学大纲,难以满足最新的职业技能标准,例如“营改增”等。

其次,还可以通过开设岗位能力课程,对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教学,从而提高其专业素质,打造具有专业偏向性的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的教学任务。

岗位能力课程如下:

(1)企业ERP系统管理员:课程实习、ERP标准财务、ERP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应用。

(2)信息系统管理员:课程学习、数据恢复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基础。

(3)网页设计师:课程实习、ASPNET应用、Java语言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电子商务概论。

(4)网站管理员:课程实习、数据恢复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概论、网页制作。

总而言之,若想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成绩,则必须要对当前传统教学方法及模式予以该科,将“理论到实践”转变为“职业实践”,重视发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中,将任务驱动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先进方法,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法,并且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强化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比如在进行“会计账簿”教学过程中,将其架设为一个大型项目,教师需要将会计报表、凭证和账簿作用以及账簿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衔接在一起,其次将任务加以分解,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真实的要求完成任务,完成任务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做中学”,“学中做”,不仅能够衔接其所学的会计内容,还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登记账簿的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具有理性的教学效果。

四、改善教学条件,迎合人才需求

根据我校实训室建设而言,因教学场地有限,需要将会计实训的数个模块集中在一起,尽管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设备使用率,但是,也会降低开出率,实训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掌握会计的实践内容,但是当前的实训和实际的职场需求大相径庭,所以学生普遍缺乏对工作的认知能力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适应能力。当前实训室条件尽管能够满足基本的训练要求,但是从长远角度而言,难以一蹴而就的取代日常教育,而且职业技能大赛的目标也不能够取代高职培养目标。利用备战职业技能大赛,将一年一次的精英赛转变为群众化以及常态化,从而满足当前会计企业人才的需求。所以说,建立“工作任务+业务情景+会计分岗+职业环境”的模式,是未来会计实训的主要发展方向。

【总结】:总而言之,以备战职技能大赛为铺垫,实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培养双师型队伍,促进师生整体的会计水平,实现“以赛促教,以教促学”的目标,促进我国会计专业教学的健康改革。

参考文献

篇(5)

二、金融保险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一)金融保险专业分层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本专业首先进行了分层教学改革的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学生生源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兴趣的不同进行了改革,设立普高生、三校生两套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课程设置、选修课学分比例、课时分配等方面进行调整。在2015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本专业小班化教学课时占当期总课时的比例提高到31.05%;实施分层教学的课程占当期课程总数的比例提高到34.48%,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50%,已经达到教育厅设定的要求。根据生源的差异,对于普高生源的学生,开设《基础会计》课程,对于三校生,开设《银行会计》课程,既考虑到学生学科基础的差异,又与后续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同时,在专业实训课程、顶岗实习、跨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中充分考虑学习能力与兴趣的差异,进行分组教学、分组实训,不同的学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能力提升。

(二)金融保险专业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选择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核心项目进行了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的改革,具体改革情况如下:1.《金融产品营销实务》小班化教学改革。本课程采用任务引领的项目化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通过与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将部分教学项目引入课堂,在“金融产品认知”、“金融产品营销策略”、“金融产品模拟营销”等项目中与中国人寿、太平人寿、中国银行、平安人寿等金融机构合作,由企业派遣讲师过来给学生进行分项目指导,学生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实训项目。同时,根据学生能力与兴趣的不同,在分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学层次性和学习兴趣的差异性,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通过分项目的方式,进行小班化教学改革。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进行“体验式保险营销”项目的积极尝试,主要分为通关测试、增险销售、付费险销售这三个项目的实践,专业学生首先需要通过保险营销话术的通关测试,过了五个关卡之后,进行增险销售,对于能力突出的学生尝试付费险销售,再根据能力差异,从意外险到普通寿险、健康险、消费险进行差别化的“体验式营销”,既让每一个学生了解了营销的全部流程和业务特点,又差别化体验。2.《保险实务》课堂教学改革。分组教学,模拟营销。保险实务是从本院学生就业职业特点出发,培养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一门基础课,专业学生就业必须具备保险销售方面的实战经验。基于此,在课上,学生分为3~4人一组,共分为12组,就不同的保险险种进行了模拟销售。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保险产品营销中经常遇到的难点问题,提高学生在保险产品营销中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总结一定的保险销售经验和营销技巧。每组学生表演完后,由其他组学生代表进行点评,并打分,取平均成绩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表演之后,再一起回顾总结相关险种的内容和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3.《商业银行实务》课堂教学改革。《商业银行实务》课程在基本知识点的讲授环节采取了学方式,在实训和作业环节部分采取了分层教学和小组教学的方式。在该课程的实践时间操作中会用到一套“智盛商业银行综合业务仿真实训平台”,包括个人储蓄系统模拟操作和对公会计系统模拟操作。教师采取了班内“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于该项实训,全班学生均要求完成个人储蓄系统的全部案例操作,而对于知识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则进一步完成对公会计系统的案例操作,教师进行加分评价,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之上获得进一步发展。在部分作业的布置上采取小组模式,如商业银行信息简报、信用卡设计等小组作业。教师先进行情景引导、任务描述;学生自我思考讨论,任务分工,各司其职完成任务并展示。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学生们通过分工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分层教学和小组教学模式的引入,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更好地参与到课程之中。4.《银行技能竞赛》课堂教学改革。一是分层选拔。由于银行技能竞赛的内容为典阅银行软件(对公业务和个人储蓄业务)、银行三项技能(点钞、字符输入、翻打传票),因此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选择一部分学生进行技能竞赛的初级选拔,通常来说,三校生的技能较为扎实,普高生的软件操作较为熟练,所以在备赛选手的遴选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源差异,优胜劣汰。对于进入初级选拔范围的学生,进一步通过竞赛(院级竞赛)的方式从中进行选拔,根据大赛的要求,选拔最优秀的选手参加全国竞赛。通过这样分层选拔的方式,通盘考虑学生在不同项目上的优势,并从中选拔出最优秀的参赛团队。二是小班化竞赛培训。根据大赛组委会的安排,在参赛前3个月开始组织训练,并从院级银行技能竞赛中选拔出一部分学生准备省级竞赛,最后选拔出三名学生参加国家级竞赛。采用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两种方式。第一阶段为分散式实训,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实训室或者寝室进行银行软件和手工技能的训练,第二阶段为集中式训练,每天由一位指导老师指导并监督参赛学生进行技能练习,并且每天考核一次。在最后集中训练阶段,采用全天停课的方式进行小班化培训,直到参赛前,小班化教学时间全部安排到实训室进行训练、模拟考核,通过反复训练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成绩,采用“每天一位老师,每天一次测试”的方式加紧训练。

三、金融保险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下一步的举措

一年多来的努力,本专业在执行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时,各专业、各班级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的比例均达到了浙江省教育厅课堂创新行动计划的要求,部分专业课程也进行了小班化教学的改革与探析。接来下,将进一步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全面展开小班化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一)校企合作,订立专业行政小班

由于本专业自2014级以来,只招收一个班级的学生,学生的生源主要为普高生及自主招生两种,接下来可以考虑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拆分成两个行政小班,同时考虑到本专业的特点,可以通过宣讲会的方式班级学生自主进行分班,并冠以“中国人寿”、“太平人寿”的公司名。具体改革有两个步骤:1.部分专业课程率先进行小班化教学。计划先对2014级学生进行部分专业课程的小班化教学改革,从大二下开始,选择两门主要专业课程《保险团队运作与管理》、《金融产品营销实务》进行课程改革,在学期初,通过自主报名和企业选拔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太平人寿”班和“中国人寿”两个课程班,在课程的理论教学阶段,主要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指导老师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实践教学模块,由两家保险公司派出指导老师进行授课与指导,两个班级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充分体现公司的文化与特点,同时保险公司参与后续的顶岗实习管理关节。2.行政小班化阶段。在上述分课程小班化教学方式运作比较成熟的情形下,考虑在16或者17级的学生中,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分班,从职业生涯导航、课程设置、实训安排、教学内容等环节充分融入企业元素与小班特色,同时又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开展实质性的行政小班化教学。

(二)分模块、分难度实施分层教学

在原有分层教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分层教学:深化课程的分层教学。以《金融产品营销实务》为例,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简、中、难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在实训模块,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让学生尝试赠险、简易险、综合性险种的销售,既兼顾大众,又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在作业模块,同样设立基本模块和附加模块,对于基本模块要求所有同学参加,并以此作为平时考核的主要依据,而附加模块则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和创新能力的考验。另一方面,可以深化技能竞赛的分层教学。根据竞赛的要求,将实训模块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模块,初级阶段为人人必过阶段,要求每一个专业学生必须达到,中级阶段难度相对比较大,为院级竞赛水平,高级阶段主要为全国技能竞赛准备,选的选手将参加全国规模的竞赛,既体现学生技能的差异,同时又能配合竞赛,两者相得益彰。

篇(6)

[

关键词 ]教学做一体化 高职会计类课程 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梁泉生(1968-),男,江西瑞金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商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高职教育。(江西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92-02

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结合科学的实践手段、运用合理的实践条件、运行恰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渐形成一个系统的、优化的、彰显实践教学性质的教学系统。而后再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突出简明、稳定和可行性特点,从根本上控制整个流程,尤其是注重对结构的把握。在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在整个教学中居于显著的地位。只有不断推进会计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强化实践能力。但是,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式上存在诸多问题,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因此,高职院校要下大力气,制订一套可行的高职会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

一、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的方向是服务于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会计从业人员,考核的主要标准是其具备的会计核算能力,而这一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会计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的。虽然很多高职院校该专业的学生在核算能力上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在核算实践的培养上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引起重视。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先进行理论授课,而后进行实践操作,这就导致理论较为集中,与实践的进行有一定的时间差,很难实现二者的有效统一。第二,在安排实践的时候,在形式、项目和组织形式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导致教学实效不尽如人意。第三,在实践过程中,主要的设置项目仍是会计做账,忽略财务工作中的财务管理、申报和监督等内容。第四,在实践中,主要的训练手段仍是手工会计,电算化没有被引起重视,导致与电算化课程相脱节。第五,校内开展的实践活动很难实现与企业实际的职业特征相统一。第六,理论教材、理论传授场地与实践教材、实践场地不统一。以上弊端的存在导致学生很难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会计知识和理论观点。一旦学生出现基础知识不牢固、技能不专业的情况,就很难将知识综合性地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的职业评判能力和工作水平也就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会计工作。为此,要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改变,探索合理、有效的方式,这项工作迫在眉睫。

二、优化实践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他们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获取强大的长远发展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对当前实践教学形式进行改革,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推进,形成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系统,全面支持教学方式的推进。目前,会计电算化的设计思路是:实践教学的范围要由校内向校外转变,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明确学生对基础能力一分项操作技能一整体业务水平的理解程度,掌握学生实践角色的转变规律,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实践教学系统。也就是说,在三个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实现了由职业素质训练阶段向预就业阶段的过渡,即“3+2”实践教学体系。

三、“教学做一体化”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上主张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入联系,将学习与工作实践需要相结合。在人才培养上,要求会计电算化上达到实践与学习交替进行,对真实的财务进行账务操作。在“3+2”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下,逐渐形成具有全局化、层次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包含一个稳定的教学目标、两个具有层次和深度的层面、三个内容的一体化、四个层面的有机结合以及五个至关重要的实训,也就是“12345”的实践教学模式。

1.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对于未来财务工作者,应该是要既能手工操作,又具备电算化操作的水平,具有较强的会计理论,同时实际操作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意识,能够适应新时期财务发展现状的综合性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两个深入的发展层次。一方面,是在校内进行的实践与培训。在校内进行的实践和训练是整个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形式为会计模拟实验室、电算化实训室以及综合性的财务实训室。对真实业务进行仿真训练,制作会计凭证、报表,应用真实的财务和管理软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全过程模拟训练,实现对基本技能、审计知识、财务管理等知识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为进入真正的社会实践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是在校外进行的实践与培训。可以在校外成立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训练,主要是针对会计的基础教育、课题调研、职业素质以及毕业的相关设计活动。真正了解企业的经济行为,掌握真实的会计账务,对会计方面的处理方式和方法进行融会贯通,实现学生职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三个内容一体化的实现。一是实现一体化的教室。对于一体化的教室,主要是按照理论联系实践的观点,将某一企业的财务现场作为实践场地,这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建立财务文件以及财务制度,教室的一部分用作教学,一部分用作设备存放区,也可以将两部分改为四周和中间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备的分配,每个小组代表一个财务部门,同时采取轮岗的制度。这种一体化教室,必须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关的会计工具,以便进行实物的展示和训练,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气氛。在这种背景下,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顺利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是形成一体化的教师。会计学的教师肩负着普通教师与会计师的双重身份,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因此,教师需要考取相应的会计师资格以及职业资格,实现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时,对于教学实践,要选派专职教师,逐渐增加阅历以及经验,集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于一体,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发展需要。

三是选用一体化的教材。要避免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的脱节,保证高度统一性。在采用文字进行知识阐述的时候,可以适当添加实际例证,用会计载体来处理经济业务,应增加实践训练题、案例分析题等,实现理论与实践、规范与教材的一体化。

4.实现四个层面的结合。第一,技能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实现教育与育人、能力与素质的结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传授的同时,传达给学生与人相处、团结协作以及会计的职业道德。在进行模拟仿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素养实训。通过训练,学生体会了企业的文化,培养了勤奋精神以及认真的工作态度,树立质量观念,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第二,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会计工作岗位众多,具有多种分工,同时工作的方向也各不相同。但是,彼此之间是合作与分工相结合的关系。为此,在进行实际训练的时候,要推行每个岗位一个人,或者一个岗位流的形式。通过分岗,使学生对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能得到一定的训练。而通过综合实训,学生得以对多种岗位进行训练,独立操作一个企业的全盘账务,达到提升学生综合技能的目的。

第三,手工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当前,手工账和电脑账处于同时存在的状态,因此,要对二者同样重视。手工账实训有助于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会计电算化实训使学生学到了如何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提高工作效率。为此,要将两者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在会计方面的对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与此同时,达到对财务软件的熟练应用,强化对财务工作的适应能力。

第四,校内与校外模拟实训相结合。为了全面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采取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真账训练有机融合的方式。这样,既巩固了知识,也极大地缩短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5.五个关键性实训方式。第一,课堂单项实训。课堂单项实训主要是指会计课程中涉及的单项技能训练。如会计书写、翻打传票、增值税纳税申报等。这种训练通常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对专业素质的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实施分课综合实训的方式。在完成单项训练之后,要进行仿真的综合训练,实现分课与综合的有机集合。通过训练,可以达到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三,进行专业的综合实训。将“会计学原理”“成本会计岗位实物”等课程的内容进行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技能。

第四,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战能力,适应职业长远发展,要将实践逐步扩展,由校内向校外拓展。在进行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时候,改变体验性的角色,养成职业习惯。有关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关于职业素养的实现。通过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企业的运行,懂得了质量的重要性,增强了安全意识。同时,也掌握企业的运营模式,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第二阶段为预就业的实习。通过这种实习,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成为企业的预备员工。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提高。

第五,形成具有较强专业性的调查报告。在即将进入社会、走向职业生涯的前一个学期,教师要安排学生去做一些调查,设定具体范围,让学生带着目的去企业进行调查,形成报告,使学生将自己所需的知识综合性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具备探求真理的科学品质,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当前,在“12345”实践教学模式的推动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将单项和综合训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会计岗位的认识水平,具有统筹思想,在实训过程中,接触了真实的会计核算,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同时,学生实现了全方位、系统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深层次领会会计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个体竞争力,对于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

参考文献]

[1]凌世寿,石勤,“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J].高教论坛,2014(3).

[2]宋晓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华章,2011(33).

篇(7)

一、金融专业上班式教学的内涵

金融业工作岗位对人服务的个性化、金融产品的虚拟化,工作业务的多样性,工作任务的虚拟性,交易方式的特殊性,交易规则的严密性和操作程序的复杂性,客观上决定性了金融类课程上班文化、上班业务、上班环境都是岗位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把与金融企业和学校课堂结合的职业能力实训课程称之为“上班式”课程。

金融专业上班式教学课程它是依据金融专业银行柜员和经纪人岗位工作任务对人服务的复杂性、业务的虚拟性,运用行业企业和岗位元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按照实训环境企业化、核心能力任务化、技术训练规范化、师生关系工作化的原则,开展上班式课程,让学生在上班式环境中认知岗位、学习岗位知识和技能,创新性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二、上班式课程设计的理念

“上班式”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是“职业岗位化、工作任务化、学工一体化、素能融合化”,还原工作过程,解析柜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构从简单到复杂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在模拟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理财公司的仿真环境下,按照统一的职业着装、标准化的职业礼仪、严格的考勤制度、企业化的业绩考核,实现“教、学、做”一体,学生以一个综合柜员、证券经纪人、理财经理的身份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

1.上班式课程所培养人才的职业规格

金融专业上班式课程所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城市金融人才,它的职业规格是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熟悉城市金融,具有“会服务、能营销、善理财”的金融职业能力和“诚信、合规、创新”的金融职业素养。

“会服务”是指将客户放在首位,安全、快捷、高效地为客户提供规范化、人性化、灵活性的服务。“能营销”是指能根据客户需要客观、完整、正确地推介各种金融产品。“善理财”是指能以专业理财规划师的身份为客户提供财务分析、产品推介、方案设计等理财服务。在职业素养方面,依据金融机构业务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备“诚信、合规、创新”的金融职业素养。诚信是指恪守信用、实事求是,不虚假宣传、夸大收益、回避风险。合规是指要遵守国家的各项金融政策、法律法规,依法经营。创新是指主动提供个性化、差异化、高品质的服务。

2.界定上班式课程所培养人才的岗位职责

目前,高端技能型城市金融人才主要供职于商业银行综合柜员、证券经纪人、理财经理等一线服务、营销、理财岗位。其中,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应熟悉柜台业务的相关知识;掌握柜台业务操作流程,具备柜台各项业务处理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准确、规范、熟练完成各项柜台业务。综合柜员以“会服务”为典型能力特征,包括最基本的处理对公与对私业务,良好的仪容仪表,语言准确生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为客户提供服务;证券经纪人的岗位职责就是指在证券公司中进行客户开发、客户维护、营销产品、拓展市场、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优质证券服务的证券从业人员。他们以“能营销”为主要岗位职责。理财经理是指以专业理财规划师的身份服务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营业部、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可以以第三方的身份为客户提供全方面金融理财服务,能为客户分析财务状况、选择理财产品、设计理财方案,使客户的资产在安全、稳健的基础上保值升值,与客户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信任关系。理财经理以“善理财”为典型基本能力特征。

三、金融专业上班式课程实践探索

上班式课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量的金融与证券专业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运用前期所学金融知识及理论的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对学生上岗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系统培养。

1.教学课堂就是工作场所

上班式课程的课堂,就是证券公司营业部或驻点银行。上班式课程的实训环境需要有上班的文化、上班的场景和上班式管理。在实训环境建设中,引进首都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先进理念、业务技术和管理规范,建成银行厅、证券厅、基金厅等实训环境,集中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等行业发展的最新业务、布置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岗位管理制度,管理办法、训练流程等职业氛围,配置商业银行柜员、证券经纪人操作台、服务器、计算机、交易终端、LED显示屏、票据打印机、综合业务系统、凭证、印章等设备,打造仿真模拟实训环境。

2.按照行业发展设计工作任务

金融岗位上班式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设计成工作任务。这里就要求教师必须对金融机构相关的岗位和工作任务有深入的了解,按照实践中证券经纪人或银行综合柜员的工作任务,设计成完整的工作任务,同时必须结合教学规律,注意所设计的工作任务之间知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3.按照岗位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银行综合柜员或证券经纪人的完成工作任务或所要求的训练职业素养。如对商业银行柜员的要求是:标准化、规范化的钱币整理、伪币识别、数字书写、翻打传票、小键盘技能、票据填写、凭证结算;对证券经纪人的要求是,具有丰富的营销经验和推销技巧、善于与客户进行沟通、善于对客户进行心理分析、能够对不同客户进行分类,为不同客户策划不同的营销策略,构筑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桥梁。理财经理的工作任务具体包括:对客户进行需求分析、根据客户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设计个性化理财方案,并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另外,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必须填写相应的实训报告,包括工作任务、完成时间、工作要点、体会。通过每次实训活动后写实训记录的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而且对提高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快速提升职业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4.学生上课的形式就是上班

上班式课程要求学生每天用考勤卡实行上下班打卡制度,每天早晨教师对学生不会点名,而是每天一打卡的形式来签到。其实,这并不是记考情如何,而是让大家从学生角度转换到上班族的角度,从学习环境转到上班环境。角色的转换,不仅仅从环境和角色转换,而且是从思想,行为各个方面都有所转换。让学生感觉就是在上班,增强时间观念。此外,还要按照金融机构对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穿正装来上班,同时把规范礼仪服务贯穿在每个任务训练中。

5.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主导思想是教师指导和学生训练相结合。学生是主体,学习身份就是客户、客户经理或其他角色。根据每个项目的要求,独自或以团队形式。学习、讨论、制定方案、演练,并做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教师是教练,根据金融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活动,把教学内容按照业务类型分成不同的实训项目,再把每一个实训项目分解成不同的任务,针对完成每一项任务关键知识和操作环节进行指导并提出要求,由学生自主完成实训项目并反复训练,最终使学生准确、熟练、灵活地掌握商业银行与证券业务。

6.按照企业标准进行考核

上班式课程改变传统的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办法,以能力培养效果为考核重点,每个工作任务的考核标准基本是按照金融企业的业务标准去要求。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过程考核主是针对学生完成的每个任务,从开始资料准备、上机的演练,到最后的接受老师的考核,进行整体评价。综合考核是以技能大赛为主的考核方式,如举办商业银行业务大赛、证券行情辩论赛、模拟投资大赛、理财规划大赛等综合大赛。

四、上班式课程的实践效果

1.提高了个人能力

通过上班式课程的教学,学生普通反映,在个人能力方面有了非常的提高。首先,表现在学生通过通过自我激励、受挫训练或职业认知等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也让别人找出自己的缺点,对自己进行自我激励,认识到自己不了解的一面,对自己的认识有进一步加强。其次,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中不断进行自我表述,或与客户与队员的沟通,语言的表达更加流畅,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第三,为办理业务或完成的工作任务,而不断收集资料,整理与归纳资料,大大提高了制作文案的能力。第四,个人的职业素养有了较大提高。表现在学生在开展工作时,教师把职业素养与礼仪的工作要求完成容纳在工作任务中,并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使学生时刻把自己融入一个规范的工作状态中。

2.提高了专业能力

在专业能力方面,主要是要求学生把在课本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转化成处理业务或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种工作能力。在金融岗位上班式课程上,教师设计了银行柜台业务,如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等,证券公司经纪人为客户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开立账户服务,证券营销话术技巧。理财经理为客户设计投资方案,提供理财建议等,让学生对商业银行或证券行业有更深的了解。学生以前都是从书面理解这些的,现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操作中,这些都让学生有很大感触,而且还让学生在完成工作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提高了社会能力

在社会能力方面,上班式课程所设计的任务中多数是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在一个小组中学生们会发现每一队员都有他的长处,也会发掘出自己的长处和看到自己的不足,大家取长补短就会有较快的进步。在团队合作中,使学生知道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他人妥协。在所设计的金融机构晨会、模拟股票推荐等任务,一方面,让学生充分了解资本市场现状,了解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个人陈述及互相讨论方式锻炼了语言沟通能力和积极合作能力。这些任务,如果靠一个人来完成这些任务,确实比较难,以团队开展工作,大家有不同的思想,作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充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能力,为同一个目的而努力。一来可以提高效率,二来团队效果大于单个人的效果之和,团队合作越来越被现代企业视为工人的必备素质。

篇(8)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中一门关键的课程,它承前启后,在会计专业的学习上发挥着纽带作用。一方面,它对《基础会计》的学习起到补充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是学习其他专业课如《会计电算化》、《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基础。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盘活教学资源

1、运用“倒序法”,综合学生思路,把握全局,从课程的最后一章开始

教材最后一章是《财务报表》,主要是对前面所述知识的回顾与会计核算结果的再现。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基础会计》学习的基础,而且,这一章内容也在基础会计中有所述及,学生对于这些内容比较熟悉。

在开始教学之前,应引导学生观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并与我们教材的目录进行比对,寻找各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明确各章所要学习的内容正是这两份表中的信息来源。这样,学生就能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了然于胸,同时对这些知识结构有有一个框架上的认识。

2、使用“调查法”,开拓学生思路,鼓励实践,从课后思考要求入手

本课程在每一章后,设置了科学合理而又创新性,富有时代感的“思考与实践”模块。如在第二章《货币资金》中,要求学生做以下内容:“参观当地银行营业大厅,观察并了解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与流程”结合这个要求,考虑到(1)许多农村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弱。(2)银行中从事货币资金工作的严谨性。为了不使这个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笔者通过多方联系,积极协调,综合各项学生情况,分期分批选取部分学生到当地农商银行进行实践活动。实践后,要求学生做好实践的总结与报告,通过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感性认识,教学的成果得到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同时,学生还顺带学习了很多出纳技能,如点钞,传票翻打。学生们的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改善。会计不仅是知识更是常识的理念深入学生心中!

3、巧用“案例法”,活跃学生思路,循序渐进,从精心准备起步

会计,本身就是一种比较严肃、充满理性社会科学。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缺乏阅历,基础弱、又有不良学习习惯的中职生对其产生兴趣,那就得借助“案例”的力量。

在介绍每一个知识点时,我们都要反复推敲,精心地准备合适的案例,及相应数据。如在《委托加工物资》的教学中,我们选取“利群香烟”这个对象,因为我们可以结合从发出烟叶、委托加工、收到卷烟流程,有条不紊地讲解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构成。同时考虑到这个知识点中还涉及到消费税的问题,而香烟又是这种涉税品。

精妙的案例当然离不开详实数据的支持,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查阅许多资料,搜集了包括出库单、货运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中国银行电汇凭证、入库单等原始凭证。并以此数据,要求学生作出业务处理,填制记账凭证。在填制过程中,还请同学分别担任会计主管、制单、记账、出纳等工作岗位,模拟整个业务操作流程。在这个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同学都觉得自已就已经是一个财务人员。

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如各种课件制作技巧,灵活的使用各种软件如Flash、“美图秀秀”及时吸收新信息不管是专业上还是日常生活中,或是当下流行的影视作品,通过剪辑加工都能为我们的课程添砖加瓦。

4、多用“对比法”,整理学生思路,,从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出发

财务会计课程中有很多知识,若是单个逐一分析,会给学生知识信息散乱,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更谈不上技能上的提高。如我们在讲到“银行转账结算方式与程序”时,这一节里涉及到票据结算和非票据结算,又有同城结算、异地结算、同城异地通用的结算方式。学生先是无法分辨某种结算方式属于哪一类,再者就是各种结算方式特点林林总总,所以在此,在课前把结算方式及他们各自的特点(概念票样、分类、是否记名、能否背书、结算起点、付款期限、使用范围、核算时使用账户)形成对应表格,通过多媒体形式向学生演示,这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个清晰认识,学生在学习与复习时有章可循。

要求学生先按表格要素进行预习,上课时与学生一起分析各种结算方式的特点。在教学的同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通过结算方式的比对,学习过程比逐一分析更轻松,学习效果更好!

在《企业财务会计》教材中,有很多可以通过对比教学来完成的知识点,如“存货成本计算方法”,“折旧方法”等。教师先进行整体全面地列举所要介绍的内容,在分别讲解后,把技能点、知识面进行重新组合,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构筑知识体系。

二、借助多股力量,形成教学智慧

精妙的预设离不开娴熟课堂教学技巧,众所周知,好比烹饪,同样的食材,同样的做法,不同的师傅,做出的口感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歌曲,在不同风格歌唱家演唱后,会带给听众不同的感受!每一次课,即使经过非常周密准备,在不同教师的课堂处理后,其结果大不一样。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先要自己有一桶水。教师对真善美不懈地追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形成富于魅力人格。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心”,先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可自己,这样学生才会认可我们“所传之道”。 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在细节上不断地自我完善。

篇(9)

1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折射出来的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

1.1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及内容设置不合理

第一,课程的开设及内容的设置缺乏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发展教慢,因此在课程设置及内容开设方面往往都会借鉴本科院校的同类专业课程体系,甚至部分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方面基本是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我们知道,我国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是有区别的。本科院校是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而高职院校的定位是以培养实用性、技能性人才为目标的。由于二者在目标定位上就存在着差异性,那么高职院校如果按照本科院校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开设及内容设置,那就必然会偏离其培养目标,而使得高职教育缺乏其应有的教育教学特色。第二,课程得开设及内容得设置方面也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去向。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会计主干课程的开设基本上还是以工业企业为例,而其他行业的会计知识只是作为辅助课程来进行讲授。根据我们的实际调查了解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以后,80%以上是分布在中小型商业、服务行业及其他第三产业的企业工作。所以,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所学到的课程内容与就业后所需知识的需要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致使很多学生在工作后感觉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要求差距较大,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2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到位

根据我们的实地考察和大量调查,结果了解到90%以上的高职院校学生只能利用毕业的实践实习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实践实习必须要在单位的财务部门或相关专业岗位才可以实习到有关的专业知识,而财务部门的工作或相关专业岗位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一般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直接参与相关专业部门的核算工作流程,因此,毕业实践实习的这个环节并不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教学要求。而实践实习能力的培养,更多还得依靠我们校内的实训场所来进行解决,这种现象是当今各类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实际情况。另外,通过近几年的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情况来看,也可以证实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在实际的动手能力方面是很薄弱的,这与老师在平时教学当中,让学生缺乏相关专业真正的实际训练是息息相关的。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会计综合模拟》实践课程,但由于在教学过程当中,缺乏完全仿真的会计实训基地及真实的会计实训资料,学生只能在教室里简单地看看及练习相关会计业务,而不能真正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结果使得学生对整个会计的实务操作只能是一知半解。

1.3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

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和评价方面,高职院校的大多数课程还是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为主,而实用性强、新颖性高的考试模式比较欠缺。这样的考核和评价,只能使得学生以背理论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培养。1.4高职院校缺乏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虽然人数在数量上来说是不断增长的,但实际上,大多数的教师只是考取了一个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并没有真正的从事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所以,大多数的相关专业实训课程依然是教师参考各种版本的理论教材进行讲解,使实训课程演变成为会计理论知识的综合练习课,而多数的实训课程更是流于形式,这样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

2高职院校“以赛带练”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成效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主要是通过看书、做作业来掌握相关知识,最后通过理论考试来评定成绩,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与行业所需知识的有机结合。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模式上要进行大胆地创新和深层的改革。基于高职院校的现状,我们认为,“以赛代练”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所谓“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带动和促进学生技能训练及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山西金融职业学院会计系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会计系鉴证国家、省级或行业等各种规范式的会计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利用多层次的技能比赛,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体如下:一是针对点钞技术、小键盘录入、翻打传票、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以宿舍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以系部为单位开展个人形式的单项技能比赛及小组形式的单项技能比赛和综合比赛;二是针对会计专业不同岗位课程的实训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会计岗位技能比赛;三是针对会计综合模拟、沙盘模拟、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ERP及其应用等混岗实训课程的要求,以小组及班级为单位组织趣味性的会计比赛,这样边赛边练、以赛带练,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获得了很好的收效。成果如下:在2012、2013、2014年、2015年、2016年全省高职高专会计技能大赛团体赛中连续荣获省级一等奖、国家二等奖;在2013、2014年全国大学生银行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等;在2016年第十届“新道杯”会计人才技能大赛山西省赛区荣获第一名,国家二等奖。实践证明,“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效:第一,有助于高职院校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近几年来,各种竞赛中所体现出的对选手实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而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具有现代化教育的思想和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能力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教育教学的理念才能得到全面提高,才能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第二,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技能大赛离不开教师的辅导,参赛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首先对辅导教师要有很高的要求。辅导教师不但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提升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更加强化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此,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第三,有助于推动专业方向与课程内容的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建设、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是可以借鉴各种大赛项目的,因为各项大赛内容设置及技能要求是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所需的专业知识、内容的深度以及职业能力的要求。

3高职院校“以赛代练”教学模式对深化会计学课程改革的启发

3.1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理论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

(1)设置突出的实用型课程,力推特色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将“强能力、高素质”作为核心目标。首先,在课程设置及内容修订中要注重增加实训类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及内容比例,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运用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及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更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会计学理论教学结构和内容的整体认识,初步形成会计学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其次,要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和毕业实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整合课程所需内容,调整课程架构体系。高职院校在会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所教授的内容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合并和压缩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克服专业课程间的内容重复。同时依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增加一些新兴的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网络会计、网上贸易实务、财务软件应用、外贸企业会计、营销策划等,使学生所学的会计学知识能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实现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3)改进教学教授方法,提升教育教学系统内容。高职院校应推进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性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兴趣性、积极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型能力。比如,教师提出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理论和应用问题,让学生查阅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充分讨论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耐心的指导和系统的总结,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职业判断思辨能力、处理问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3.2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来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此次改革的重点内容,构建包括规章制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和资金管理使用三方面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育教学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与学生科研活动、社团活动、、创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相关的政策。此外,依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目标层次进行定位,分别设立创新目标、创新活动、创新实践三个模块,而分层次、分模块化的创新培育方式,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实现路径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2)广泛地全方位进行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综合实践。第一,通过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岗位的案例进行实战,再结合对企业的实地调查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教学方式。会计学课程教学综合实践区别于会计学专业各门课程的传统单项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具体要求:在每学期的期末,利用两周至3周的时间给学生集中进行各项目实训,将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同时在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典型案例实训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学习。学生按小组为单位进行分配,将其安排到一至两家企业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实习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在学生进行实践实习学习过程中积极地给予必要的学习指导,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分析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自主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第二,通过顶岗实践实习,完成所学专业的实际化。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践实习工作后,除对实践实习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后,应将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出实践性强的技术应用方案。在设计技术应用方案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应该更多的结合自身顶岗实践实习的实际工作。目的使得学生在设计技术应用方案过程中加深对企业会计实践实际工作的认知,并能够对所实践实习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全面的了解,针对发现的问题并能有效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以此来不断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2]杨星钊、刘世立.全方位、多模式地开展校企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

[3]王文涛.加强专业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9(Z2).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175-04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无法适应教与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学要求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接触社会能力。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工作中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教学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已经成为目前会计专业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

一、“岗位体验”教学模式

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在1984年提出“体验学习圈”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体验是学习的前提素材,只有对各种体验进行反思、总结才能从经验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切实提升能力。“体验学习圈”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便形成了体验教学模式:即通过学生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先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教学方式。

在中职会计教学中采用“岗位体验”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拓宽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该模式以“会计工作岗位”为线索,模拟真实企业,让学生分别在出纳、会计、仓管、主管、报表、固定资产管理等岗位协同工作,相互合作完成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实训中,对各个会计岗位进行轮换,让学生在面对真实的经济业务时能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在情境学习中逐渐完成认知,达到培养合格会计人才的目的。

二、中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内涵

现代社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它更注重职业者的态度、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职业能力贯穿于劳动者的职业生涯。根据会计专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可表述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发展能力。

1.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某一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近年来中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岗位主要是出纳、记账、材料、成本、固定资产等专项核算,还有一部分则从事收银、销售、统计、保管等间接会计工作。鉴于此,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手工会计操作能力(珠算技能、点钞技能、电脑传票翻打技能、会计凭证制作技能、会计账簿书写技能)和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熟练运用财务软件)。

2.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工作的专业性很强,但绝不仅仅是一项纯技术性的工作,它有广泛的行业背景,在实际工作中,财会人员经常与银行、税务、工商、审计、财政、客户,以及本单位领导、职能部门和职工打交道。作为会计人员,必须要协调处理好各层面的人际关系。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社会能力包括环境适应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抗压能力。而用人单位非常看重职员的社会能力。

3.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跨职业跨岗位的能力,包括终身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有了一定工作经验积累之后,还要为自己储备职位上升空间和广泛的职业发展范围,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这些能力,学生才有发展的潜力,才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适应环境变化和职业发展需要。

三、从“岗位体验”视角探索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1.建立“岗位体验”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教学模式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起点。“岗位体验”教学模式是指在特定的仿真会计工作环境件下,按照有关规定和实际会计工作情况,将会计职业分解成若干工作岗位,如会计主管、出纳、制单员和记账员。几个学生为一组,分别承担会计工作中不同岗位的任务,分岗位处理会计业务与实务,并进行全部岗位的轮换,使学生掌握每个会计岗位的基本技能,对整个会计工作流程有完整的认识。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岗位针对性强,学生通过这种训练,能迅速适应就业的岗位工作,特别有助于学会处理事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27-05

2007年以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财务会计专业协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专业协作委员会)以制定学院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方案为载体,以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校本化、专业化、具体化为重点,在分析学院所属各校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办学情况和特色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动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课程建设和课改实践,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有载体、有物化、可应用、能共享的课改成果;构建了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中高融通、集群链路、五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制定了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25门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并公开出版了15门项目化课程教材和7门专业课程“职业能力训练”;举办了3期课程改革实践专题活动。课改实践成果已初步显现出江苏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和创新效果。但是,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在逐步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困惑,需要冷静思索,更新理念,才能进一步有益、有效、有绩地推进。

一、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

阶段性成果

(一)构建了“中高融通、集群链路、五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专业协作委员会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到江苏省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中,就如何使之地区化、专业化、具体化、可操作化、特色化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经过反复探索、不断实践、理念总结,在合作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构建了与五年制高职教育基本特征和会计专业教育规律相吻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融通、集群链路、五段递进”。

1.中高融通:五年一贯、课程一体。五年制高职具有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三重属性,“高等”、“职业”、“五年一贯”是五年制高职的本质内涵。把握“五年一贯”,实现中高职融合,突出课程设计一体化,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

为此,专业协作委员会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上,充分发挥五年制高职的两个突出优势:一是“学制长”。统筹安排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系统,使中职和高职相贯通,既能保证高等教育的规格要求,又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年龄优势”(学生由入学的未成年人到毕业时的成年人)。利用学生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处于接受技能训练的最佳年龄段特点,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正确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现场、综合的反复训练使学生毕业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2.集群链路:职业集群、两个链路。以职业集群为基础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按照“两个链路”设置专业课程(项目)系统。

会计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一是会计职业的跨度大,从业要求差异性大,形成众多阶梯型职业群层面;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高,需要学生掌握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才能具备较高的解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三是会计职业岗位综合素质、职业道德要求高,会计岗位是单位的财经管理岗位,工作对象是各类经济活动及其中的复杂人群,专业应用能力强。

基于上述会计职业的基本规律性,专业协作委员会在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从以下几方面提升五年制高职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的吻合度。

利用优势。充分利用五年制高职学制长、学生年龄跨度大的突出特点,紧扣会计专业职业综合素质高、知识系统性强、职业面向宽泛的职业规律性,实现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

突出素质培养。突出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会计专业职业综合素质进行统筹考虑、细化描述,系统设置课程体系,从而形成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规格体系和课程实施体系。

错位发展。职业面向定位与三年后高职相区别、错位,重点依托本地区对专业培养层面的价值认可度,面向本地区中小企业、事业等单位财务会计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形成五年制高职培养职业面向特有的主要区域。

利用规律。形成彰显五年一贯制和会计专业基本发展规律,“以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指向,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构建两个链路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两个链路”专业课程系统为:一是“知识—能力”链路的专业课程系统,“以会计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以初级会计师水平知识、能力水平准备为标志,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引领,以理实一体化为载体”,遵循“知识—能力”教学链路主线,构建专业理论知识课程系统。该课程系统主要是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并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读和应用国家财经政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的能力,实现职业入门资格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相融合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二是“技能—知识”链路的专业课程系统,“以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岗位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项目课程为载体”,遵循“技能—知识”教学链路主线,构建“会计认知实训—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应用技术实训—会计岗位项目实训—会计顶岗实习”的专业实践项目课程系统。该课程系统主要指向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与会计工作实际相协调,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一致性。

3.“五段递进”:工学结合,逐步递进。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推进主要集中在专业实践项目课程系统的实施上,将专业实践项目课程实施进程按照专业知识应用梯度和学生专业能力积累的规律性,划分为五个逐步递进深化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任务为认知性实训。第一学期,重点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岗位流程实训和会计环境认知实训,使学生了解企业各个岗位的流程及单据和资金的传递情况,明确会计的主要功能,初步认识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生产流程;同时,企业会计人员为学生讲解企业的文化和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学生开始拜师。

第二阶段内容为会计基本技能实训。第二、三学期,重点进行点钞、传票翻打、会计数字书写、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与报表编制的训练和收银岗位的体验,使学生具备从事会计职业必备的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

第三阶段为会计应用技术实训阶段。第四、五学期,重点安排学生完成会计岗位性项目实训和出纳岗位企业跟岗实践,使学生具有从事会计基本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把握会计基础工作职责及流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检验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第四阶段任务为会计岗位项目实训。第六、七、八、期,重点安排学生完成会计岗位模拟实训、ERP项目实训和会计跟岗实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会计各个岗位的专业能力,初步成为会计职业人。

第五阶段为顶岗实习阶段。第十学期,重点安排学生完成会计沙盘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全面体验企业各会计岗位的操作流程及职责,提升综合执业能力。

“五段递进”必须在校企合作的状态下进行,不同阶段的校企合作方式、层面、形式不同,逐步深入推进。

(二)开发了“一个品牌、两个链路、三个标识、四个模块、五段递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有效实行“中高融合、集群链路、五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协作委员会集中了学院21所分院的骨干教师组成课程改革项目组,于2007年9月开发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方案;2008年9月试行、实验、再论证;2009年9月修订、实施。该方案的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

1.打好“一张牌”。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放在首位,并成为专业的品牌标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

3.构建“两个链路”。以职业群集课程模式为基础的两个链路课程系统具有“有梯度、有层次、有系统”的鲜明特色:遵循“知识—能力”教学链路主线,构建以“理实一体化”为载体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系统;遵循“技能—知识”教学链路主线,构建以项目课程为载体的专业实践项目课程系统。

2.定位“三个标识”。以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从业资格),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指向(技能型),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高职)定位培养目标;既有低端定位(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又有高端定位(为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铺垫好知识、技能基础)。

4.开发“四个模块”。彰显五年一贯制和学生年龄跨度大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突出其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了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指向的职业素养课程模块系统;以会计从业资格为基础、提高专业知识为指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系统;以提升专业技能为指向的专业实训项目课程模块系统;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指向的拓展课程模块系统等四个较为完善、层次分明、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的课程模块体系。利用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的时间是三年制高职学生1.7倍的优势,形成课程梯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稳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凸显高素质、高技能相融合的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

5.突出“五段递进”(前文已述)。利用学制时间长,多次安排学生阶段性“跟岗”实训、反复在校学习方式,彰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优势。

(三)以实现课程“五化”为指向的课程建设彰显了课改成效

课程建设是成功推进人才培养新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载体。课程建设主要包括课程标准的研制和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2008年以来,专业协作委员会依据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方案,制定了25门主干专业课程标准,逐步开发出版了15门精品课程教材和7门专业课程职业能力训练教材,目前已经在学院所属23所分院或办学点的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试用。如此的课程导向可促进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深化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的改革,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协作委员会课程建设的闪光点就是实现了课程“五化”:课程功能化、课程立体化、课程情景化、课程团队化、课程开放化。

1.课程功能化。课程功能化就是解决课程定位与功能承载问题,就是要把课程功能搞清楚。一是课程功能承载度:为什么服务,与职业岗位的关系如何等;二是课程的性质:是项目课程、还是学科课程,是以项目为主课程、还是以学科为主课程等;三是课程改革的指向:课程存在什么问题,改什么等;四是课程目标的清晰度:课程分担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什么,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素质、态度)怎样分解等;五是课程内容融合度:学历与从业资格的融合、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等。

2.课程立体化。此举就是要解决课程平面化的问题,使课程尽可能具有空间性(多媒体的运用)、展示性(视频、课件)、仿真性(实际操作)、愉悦性(快乐教育)、时效性(资源库的支撑)。

3.课程情境性。课程情境性就是使课程的呈现多样性,使课程的教学实施尽可能地概念动漫化、人物形象化、逻辑图表化、版式多样化。

4.课程团队化。解决教师“教书”为“教课程”的问题。遵循“二八”规律,建设课程的教学团队,逐步培养相对稳定的优秀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有目标地培育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在彰显教师个性化教学特色的基础上,使教师以依赖教材为主转变为依赖教学团队为主。

5.课程开放化。课程开放化就是解决课程的共享性、辐射性问题。加强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学生动态自学和自荐功能建设,以课程的开放性为突破口,促进校企合作进入良性发展态势。

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上述若干成效,但是,随着课程改革成果由课改方案向课改实施的深入,由管理层面向操作层面的转移,也逐渐暴露了一些困境和难点。

二、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

困境与难点

简要地说,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困境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度”的把握上:一是“吻合度”的困境,主要是会计教育与职业教育“吻合度”的偏差;二是“把握度”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质及方向的把握度上。

(一)“吻合度”的偏差——课程改革“矫枉过正”的尴尬困境

“吻合度”的偏差是指会计专业教育基本特征与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的“吻合度”存在偏差。详见表1。

在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会计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教育规律和特征上的吻合度差异往往被忽视,结果出现了若干“被绑架”的困境:一是在强调技能培养的同时却出现了将能力窄化为技能,进而弱化知识、淡化课堂教学的课程改革趋向,否定会计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性和知识教学的规律性,出现了一味追求技能教学、实践教学,开发变味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和教学方式的倾向,从而使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效果不太明显。二是在强调项目课程建设和教学时却出现了不考虑会计专业特点、课程性质和课程定位的不科学,否定“学科性”课程和知识体系的课程改革情形。这样的课改设计方案无疑是不可行的,不科学的,也是不先进的。三是在强调工学结合时却出现弱化教育功能、淡化会计专业教学规律性的课程改革行为。如会计专业就无法实现顶岗实习而只能跟岗实习,无法推行“订单式”、“定向式”、“批量就业”等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相当多的学校采用最后一年顶岗实习的模式,相对会计专业来说,并不是有成效的教学模式。

(二)“把握度”的难题——课改中“形式重于实质”的现象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职业教育特性和专业教育质量,课程改革既要重视形式,更要重视实质。在课改实践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重课改程序,轻课改实效,课程建设质量体现不足;先破后立,破后难立,冲击规范,课改引领功能体现不足;重助教功能,轻助学功能,课程功能指向体现不足;重形式变化,轻内涵建设,课改目标体现不足;为改而改,改而不用,使用率低;教师人人改革,良莠不齐,示范、共享功能不足。这些问题归结一点就是很多教师对课程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样改”还不能很清晰地把握。

三、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推进

(一)树立课程改革的全局观,建立分层次的课改团队

课程改革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一般教师、班主任等各个层面的课改主体在大局观的视野下,整体设计,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协同推进。具体如表2所示。

(二)把握“两个规律”,加强“两个研究”,加快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的特色建设

一是加强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社会适应性的把握和研究,提升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就业层面的吻合度,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优化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加强五年制高职教育与会计职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研究,提升五年制高职教育与会计教育的吻合度,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评估、完善、优化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模式,培育课程特色。

(三)强力推动课程资源建设,提高课改成果引领、共享水平

选择会计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围绕课程的“五化”建设,加快课程资源库建设步伐,开发一批课程资源库,推广运用,扎实推动“课改进课堂”。

(四)创新和实践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研究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特殊性,创新和实践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提升校企合作优势,建立“多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Curriculum Reform of Accounting in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chievement, Confusion and Promotion

ZHENG Zai-bai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