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微格教学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11-03 16:56: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微格教学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微格教学教案

篇(1)

作者简介:高泉(1971-),男,河南南阳人,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副教授。(北京?101149)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92-02

随着司法考试制度自身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必将对法学教育的观念、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产生日益重要的引导、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法学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司法考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模式,造就高素质法律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须加以改革。

一、司法考试与案例教学法

关于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关系一直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法学教育应当向司法考试输送合格的考生,甚至建议将学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比例作为衡量法律院系教育水平的指标之一。但也有学者对司法考试可能对法学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表示了强烈的担心,认为弄不好法学教育会围着司法考试的指挥棒转,蜕变成另一种应试教育。[1]笔者认为:法学教育在司法考试面前应当保持其独立性,同时法学教学应当改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司法考试要求。司法考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必将促进和引导法学教育的良性发展,推动法学教育的改革。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推动法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案例教学上。

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学教育中的判例教学法于19世纪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教授创建并被全面引入该学院的法律课程。[2]在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的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教学法毫无阻碍地确立了其在法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但我国作为一个成文法国家,直接将判例教学法移入我国的法学教育体系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中国目前只有案例而无判例,也不必要在审判活动中采取遵循先例的原则。从今后的发展来看,中国也不可能建立起类似英美法国家的判例法制度”。[3]基于这种情况,我国法学教育工作者逐渐发展出一种有别于英美法系判例教学法和大陆法系传统讲授教学法的法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4]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教育过程中,采用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案例专题讨论、现场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并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法律原理、原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从司法考试的考试科目、形式要求分析来看,其考试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大案例”、“小案例”所占比重很大,考查的重点在于考生能否正确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处理实际问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与司法考试的客观差距,决定了有必要对法学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改革,而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与司法考试的要求相吻合,可以促进法学教学与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

二、法学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学案例教学法在适应司法考试、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但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和认识方面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观念与认识上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将案例教学法混同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教学法,低估乃至否定讲授式教学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与判例教学法虽然名称相近,但性质不同。首先,判例教学法是在课堂大量分析先前判例,主要用来归纳判例所创设的法律规则。而案例教学法一方面用来解释成文法,另一方面发掘成文法中有待改进之处,推动成文法的发展和完善。其次,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律的重要渊源就是法院的判例。因此,在英美法系国家不研读判例则无法了解其法律的精髓。但我国作为一个成文法国家,案例教学法必须与讲授教学法相结合才能完成法律教育任务。否则,虽然学生有了更多的提高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但他们对整个法律体系的了解就难免支离破碎了,也不能满足司法考试的需要。而且我国高校的本科学生基本上是从高中基础教育直接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法学教育,尚未形成案例教学法所要求的法律思维,所以在比较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之前,根本达不到案例教学法所期望的目的。[5]

2.案例选择方面的问题

篇(2)

【关键词】 远程教育;学历教育;“引领服务式”在线教学设计;学习评价;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2―0057―08

在线教学在师生分离的状态下开展,要促使在线教与学真实、有效发生,确保学习质量,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教师无疑是关键因素。教师不仅是在线教学的组成部分,更是在线教学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在线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形式,都是特定教学设计思想的现实映射,同时也对执行教学的教师提出特定要求。

一、“引领服务式”在线教学的内涵阐释

(一)两种学习模式的比较

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历史并不长,基于网络应用的普及,国内在线教学的真正发展始于21世纪初。英国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女士(E―learning Center创始人)将在线课程分为“内容核心”模式和“沟通核心”模式两类,分别对应自主式学习模式和引领式学习模式。[1]自主式学习模式的重心在于开发高质量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基本理念;引领式学习模式更关注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重视教学过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侧重各种学习活动的设计,鼓励学习者参与讨论、积极思考,以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应用和分析能力为价值追求。它们在教师参与度、学习设计和课程内容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不同。

在自主式学习模式下,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课程内容的开发,学习者拥有充分的学习自由;而在引领式学习模式下,教师既注重前端的课程设计,也注重对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的参与,[2]通常采用组班学习,学习者仅有有限度的学习自由。也正因为引领式学习模式对教师参与学习过程有所要求,在线教师成为在线教育领域的“新”职业。英国开放大学专门开发了针对在线教师所需掌握技能的课程,几乎所有从事远程教育的机构都对新教师进行为期数月或数周的系统性岗前培训[3]。

自主式学习模式以学习内容的丰富和呈现方式的精致见长,强调通过网络提供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学习内容和资源。以系列名家讲座视频以及网络精品课程为代表的我国网络课程主要偏于这一类。[4]引领式学习模式并不进行内容的重复开发,以教科书或电子书为教学资源,重视学习活动以及过程性的多元综合评价设计。

自主式学习模式没有学习进程的统一规定,以每一个个体都是“理性学习人”为假设前提。引领式学习模式则以教师设计好的学习任务为主线,对于在线学习过程有明确的人力和时间的投入要求,常采用固定周期式大同步小异步教学设计[5],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性学习活动成为在线教学活动的主体。

(二)“引领服务式”在线教学内涵与设计创新

内容是课程的核心,但并不是有优秀的内容就能自动促使学习发生。根据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关于“2012年7月到2014年9月间,68门MOOC课程的数据分析”,注册课程后没有任何后续学习的人数从第一年的37%上升至第二年的47%,edX平台上11门重复开课的课程,第二次比第一次参与人数平均下降43%[6]。这一研究数据充分证明缺乏有效的教学组织,没有教师的全程引领与深度参与,无异于将在线教学简化为单向的信息传播活动,不仅高估了学习者的自主性,还误解了有效教育与学习的根基。[7]

虽然新技术的出现会改变人类记录和表达“事实”的方式[8],但教学交互的本质并不会因为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而消解,教育的主体无疑是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互动交流是教育存在的先决条件[9],在线教学必须将教师和教学的交互本质纳入在线教学过程,而教学的交互,不是一种泛化意义上的群体流,必须落实到针对每一个个体的观察、设计、沟通、评价、反馈和调整活动中。有学者坚信,在“以人类互动为中心的更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因特网上普遍化”时,这样的在线教学“将有利于受教育不足人群的参与,并且可以普遍提高人口的文化水平”[10]。

当然,对于来自受教育不足人群的学习者而言, 除了客观存在的外界不利因素外,这部分学习者自身也无可避免地存在着学习能力、学习意识以及学习动力的相对不足[11],事实存在的能力差异使他们更需要教师全程全面服务式的个别化引领和辅导。所以,针对我国远程开放学历教育的学习者,融合自主式学习模式在课程内容方面的优势,并深度引入服务理念和服务要素的引领式在线教学,已经在教学改革探索实践中逐步应用和尝试,我们称之为“引领服务式”在线教学。“引领服务式”在线教学强调学习进程控制和教师全程深度参与,以周为学习进度单元,以按课程划分的在线班级为教学组织单位,以学习者个体为异步服务对象,以学习活动为支架,以过程性多元综合评价为推手,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定制化服务。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引领服务,在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逐渐强化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与素养。

“引领服务式”在线教学绝不是简单回归传统教育的“班级授课”,而是充分利用网络和数字化通信技术的优势,在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范围内,最大限度实现差异化、个别化的“学有所教”,是信息时代引发的富有创意的突破与进步。

二、基于在线教学个案的观察与考量

“引领服务式”在线教学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和深度了解每一位学习者(通常一位教师所服务的学习者数量有限),以学习者的视角,通过选择学习内容和设计在线交互活动以及评价反馈,规划并调整特定时间内整体学习进度和个体学习进程;借助课程论坛与即时通信工具,为每一位学习者主动推送各项学习服务,引领帮助学习者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这一设计是否能切实落实到教师的具体教学行动上?会不会在运作过程中出现偏差?我们尝试以课程个案的在线教学全程为观察分析对象,以判断教师的在线教学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希望发现有助于提高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研究方法

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具体课程的相关数据、各种交互情形记录、在线辅导内容和教师个别访谈,分析教师的教学思维倾向和具体的在线教学行为。

(二)研究过程与内容

选择某开放大学的一门课程,对该门课程88个班级的49名辅导教师的在线教学行为进行跟踪分析,同时全程参与该课程每次的线上线下教研活动,并对其中7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相关数据和内容分析来源于学习平台和教师提交的教学档案,统计时间截至2015年8月17日。

这门课程学习时长为8周,学习者超过3,000人,平均每位教师负责61名学习者。课程设计强调内容与沟通并重,教师全程在线引领辅导,有明确的教学进度和作业评价反馈要求,学习平台与即时通信软件互为补充,要求教师主动与每一位学习者保持密切联系,每周关于学习方面的交互(不限形式)不少于1次。

1. 教师的基本情况

这门课程的49位教师来自该开放大学全省办学系统,中青年教师占绝对多数(见表1)。接受个别访谈的7位教师中,4位具有中级职称,2位具有高级职称;4位年龄在30-39岁,2位年龄在40-49岁,1位年龄在50岁以上。

表1 49位教师基本情况

[年龄\&29岁以下\&30-39岁\&40-49岁\&50岁以上\&4.69%\&52.42%\&29.12%\&13.77%\&职称\&初级及以下\&中级\&高级\&10.35%\&57%\&32.65%\&学历\&本科及其他\&硕士毕业及在读\&49%\&51%\&]

2. 教研活动情况与集中反映的问题

因为教师分散在全省各地,所以通过QQ群建立日常联系是团队运行的重要手段。这样做额外的好处是除了四次正式的教研活动外(见表2),还能通过QQ群就常见问题以及相关信息开展日常教研互动。虽然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都预先并清晰明确,但每次教研活动的讨论热点最终都会归结到两个问题:一是现在科研压力非常大,科研考核要求高。而在线教学任务太重,要求太高,和普通面授教学相比有很多改革创新之处,可不可以将在线教学改革的工作代替部分科研考核(纳入职称晋升考评之中)?二是在线教学的工作量应该怎样计算,才能体现在线教学的特点,符合大家在实际工作中的付出?几乎所有教师都对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持不满态度,认为学习者不配合、在线教学太难顺利开展的占多数。

在接受访谈的7位教师中,5位教师认为“带1个学习者要做这么多事,哪来时间精力”? 7位教师都表示“8周30个学习者折算下来差不多就算12-16个课时的工作量,学习者又不配合,教师已经是非常努力了”。

教师们的问题与讨论并不令人意外,虽然教学实践的意义并不一定小于,但众所周知,职称晋升的核心条件是学术研究能力考评,如主持了什么等级的课题、发表了多少核心期刊论文,有明确细致的条款规定,至于教学业绩与职称晋升之间的关系,除了教学工作量饱满和没有教学事故外,基本没有更进一步的细节要求。更关键的是职称与个人绩效收入紧密相连。

在这样的外部评判机制下,学术研究能力成为衡量教师地位与价值的最重要的依据[12],也是校内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师真正用于教学设计、反思与研究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

还有重要的一点,目前国内对于教师在线教学工作量的核算制度尚不完善,因为传统的课时数计算法用于在线教学时无法直接兑换折算,通常根据对作业批改量和交互量的估算,在传统课时数的基础上打折。但“服务”本身难以物化衡量,又需要贯穿于师生教学交互全程,如果以达到同等教学效果为衡量标准,采用“引领服务式”在线教学的教师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出正常课堂教学所需。现实的工作考评制度不仅不能激发反而会抑制教师的教学服务热情。

3. 在线教学进度的过程控制

在49位教师的在线教学小结里,都有关于固定周期中大同步小异步的设计,根据集体教研的结果,分别在第一、二、四、六和八周规定了融于学习活动的形成性考核任务(即作业),并且预设了不同学习者可能会有不同进度的解决方案。

但学习者在线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和任务的时间数据显示(见表3),几乎没有一位教师能严格遵循最初的教学进度设计,预设的解决方案在实施中集中表现为教师主动或被动地不断更改每一次考核任务的完成时间,反复向后延长。

表3 形成性考核任务进度完成情况

[形成性考核

任务进度\&第一周\&第二周\&第四周\&第六周\&第八周\&如期完成

的比例\&64.21%\&40.79%\&51.33%\&17.85%\&84.67%\&完成时间

的更改\&1-6次\&2-5次\&2-4次\&1-3次\&1-2次\&最长延至

第10周\&最长延至

第10周\&最长延至

第10周\&最长延至

第10周\&最长延至

第10周\&]

在课程结束后的最后一次教研活动中,有超过 2/3的参与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的时间限定无法在过程中落实,有15位教师认为有明确的时间限制非常不利于解决学习者的工学矛盾。接受访谈的7位教师不同程度地不理解为什么要限定作业的完成时间,担心会与“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宣传口号相违背。

以上数据与现象都反映了长期以来在远程开放学历教育中存在的严重忽视教学进度要求与设计的现象。教学进度与人的认知特点紧密相关,人类对新知识的认知―理解―接受―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有研究证明同样的教学内容会因为不同的教学进度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13],虽然统一的课堂教学进度一直因为不能充分适应接受能力不同的学习者而被批评,但在线教学大同步小异步的周期设计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所以,我们认为教学进度的要求是“引领服务式”在线教学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本意是教育机会公平和教育资源共享,是对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宣传性概括。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这一理念主要应用于数字化图书馆、学习资源库等非正式学习领域和企业、政府等组织内部的业务培训,而在正式学习领域都有明确而严肃的教学进度要求[14]。在线教学中与教学进度相对应的作业完成时间设定,正是为了检验在这个时间段内学习者是否及时学习以及是否已经学会,并可以根据学习者个体的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但如果普遍不按进度完成或者所有的学习任务到最后截止时间一起完成,正可以推断出这种教学设计还没有被师生普遍接受,在线学习可能并没有真实发生或者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教师的在线辅导与引领服务可能还没有落实到位。

4. 在线交互设计与实施情况

为了便于与学习者保持紧密联系,提供全方位服务,该门课程采用学习平台与即时通信软件互为补充的办法,主动推送教学信息,强化日常教学交互,建立了一系列在线交互途径。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QQ因为普及、便利和功能强大被广泛运用,学习平台的短信功能也非常受教师欢迎,但使用邮件和微信的学习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学习平台上,可能受到QQ普遍使用的影响,论坛交互很不活跃。交互的内容相对单一,QQ群中绝大多数是围绕作业的提醒和催促以及一些简单的技术性问题解答,其余基本属于情感交互,有关专业问题的讲解释疑与交互性活动设计的初衷差距甚大;论坛中的发回帖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见表4和表5)。

在对教师基于学习平台的在线辅导数据进行查询时,我们发现,49位教师在每个班的在线时长差异非常大,最短的仅14分钟,最长的可达396小时。同时,我们还发现,在线时间长的,并不是发回帖数量多的,而发回帖数量多的,也并不是发回帖字数多的(见图1)。在对7位教师的访谈中,他们分别提到QQ的零技术门槛和即时交互常常会令他们忽略对学习平台上论坛的使用,总是在浏览平台时发现问题就立即和学习者QQ连线,停留在平台上的时间其实是在和学习者QQ交互。这一点证明了使用QQ对学习平台在线交互的影响,同时也说明师生间的交互可能还停留在浅层信息交流层面,因为QQ的信息即时性特点并不利于系统的学术性辅导交互。

图1 在线时长与发回帖总字数对比

在第三次教研活动中,有超过1/2的参会教师表示有相当数量的学习者非常不欢迎短信和电话这两种沟通方式,认为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但同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学习平台的短信功能非常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联系。这也促使我们更进一步思考如何针对不同学习者个体提供不同的服务路径。

接受访谈的7位教师中,有两位尝试了开课初的破冰活动、课中的小组QQ视频讨论活动以及课末的班级合影合成活动,虽然认为学习凝聚力增强了,但更觉得投入精力与结果不成比例。

5. 在线辅导与作业评阅

该课程已经拥有按进度呈现的完备学习资源,含电子教材、系列授课视频、小课件和基本教学活动设计,因此教师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通过活动的开展增进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紧密频繁交互。但由于目前教师在线教学的工作量是以学习者形成性考核的完成情况为基准计算的,因此在整个追踪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对学习者作业的关注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主要辅导内容,无论是论坛、QQ交流,还是短信、电话联系,焦点都是提醒、督促学习者按时提交作业,但对于作业的批改与反馈教师的表现各有不同(见 表6)。

在每次教研活动中,不少于3/4的参会教师都对作业评语及反馈不以为然,主要原因是学习资源中已经有相关作业内容讲解,写了评语学习者也不看。7位接受访谈的教师也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于在课程资源已经充足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在线辅导的疑惑,感慨师生分离与学习者的不主动,似乎只有作业可以成为唯一抓手。

最后一次在线教研活动中, 5位教师分享了与学习者拉近距离的解决方案, 1位教师对课程内容本身提出了有建设性的调整建议。

我们在统计与分析上述数据的过程中发现,年龄和职称对于教师差异性的行为没有影响,在活跃、相对活跃和不活跃的教师中分别有不同年龄段和高中低职称的教师。

(三)研究小结

以上数据与实例反映出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固有的教学思维与传统认知导致教师尚未真正理解“引领服务式”在线教学的内涵,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对教学进度的严格把关和实质性学习交互对提高在线教学质量的意义所在。

2. 引领服务理念与外部考评制度存在内在紧张,外部评价所引发的教师个人发展定位与引领服务理念不相适应,现有的工作量考核制度不能激发教师的在线教学改革热情。

3. 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与引领服务的专业要求相去甚远。

如果说服务与教师的工作责任心紧密相连的话,那么如何做好引领教学就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教师缺少与学习者的在线交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教师还“不会”在线教学,更“不会”开展个别化的引领设计与策略选择。主要表现在:

1. 在师生分离的网络环境中,教师对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差异较大。

2. 在线教学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活动,也是一种新出现的教学活动,现有教师(不论年龄和职称)的经验无法给予足够支持,如果没有有效的研修培训机制和有力的外部政策引导,教师们并不能清晰、自主地认识自己的工作内容。

3. 离开了实体课堂封闭的物理环境和讲授式的教学方式,绝大多数教师面对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的学习者显得束手无策,单一的作业引领策略苍白无力。在略显苍茫的网络课堂里,如何吸引学习者并把他们“黏”住,绝大多数教师需要补课。

三、“引领服务式”在线教学中教师

思维转换与能力提升策略

教学能力是一种需要教师自主建构的实践性能力,教学能力的每一次提升都包括从心到行的全面调整。但这是一种“知易行难”的挑战,教师的成长具有高度的个人生活史特性[15],来自于家庭、社会、受教育经历和最初的工作要求等的所有生活历史内容,都是影响教师思考与行为的重大事件[16]。现在的教师从年龄上看,绝大多数在受教育过程中仅接受过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更何况截至目前,在线教学仍属于新生事物,“引领服务式”在线教学设计需要一个推广、普及与内化的过程。

(一)定期举行教育思想讨论,促进教学理念与教师角色转变

在线教学本身不是目的,“教”是为了“学”,教师线上的引领和服务只有借助于与学习者的交流和沟通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学习的发生,因此教师首先要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职责。在分离的时空中育人,在线教学完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的作为不再限于教课辅导,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教学设计等知识并学会吸引学习者。

行源于心,教师稳定而深层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自身的角色定位[17]会成为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定期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辩论可以促进教师深入理解“引领服务式”在线教学的内涵,自觉强化自身对在线教学要求的认同感。

(二)以在线工作坊的形式开展教师培训

工作坊(workshop)是一种以解决应用性问题为重点的学习方式。在线工作坊通常以一名在远程教育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10-20名团体成员分组,在该名主讲人指导之下,通过有关在线教学具体主题的资讯分享、小组讨论、演示、实际操作、意见表达等活动,探索在线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种模拟真实情境并讨论和分享解决思路与方案的实操性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在线教学技能和对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能力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如果工作坊采用在线形式开展,会更有利于参加培训的教师对在线学习形成直观感受,参训教师可以揣摩主讲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辅导方式,通过师生角色换位更好地理解学习者所思所想,甚至发现学习者自身还不清晰的学习需求,形成自己的在线辅导方法与风格。

(三)推进教学学术研究,提供有效的论文写作支持

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既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还可以部分缓解外部评价机制与在线教学要求之间的紧张。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可以学习借鉴英国大学教师与教育发展协会的经 验[18],尝试在校内建立教师联盟,为教师个人提供服务,如开办暑期学校,成立阅读小组,对相关热门文献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为成员提供写作支持,使成员的研究成果能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提供小额资金资助,促进教学成果转化为研究论文,并支持受资助教师传播他们的研究成果;举办校际交流会议,通过论文交流为同行提供更为广阔的在线教学成果分享平台。

(四)教师在线教学行为指南,完善外部考评制度,规范教师在线教学行为

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原理,自组织系统的发展完善与评价反馈密切相关。而教师现有发展水平与目标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有待跨越的地带”,可以称为教师的“最近发展 区”[19]。教师需要在外部评价和反馈的指引下跨越一个又一个“最近发展区”,从事在线教学的教师在这一方面尤为明显。

在线教学行为指南可以根据目前教师在在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有针对性的引导,以时间为纵向轴,以行为内容为横向维度(见表7),明确引领的方式和服务的内容。

表7 在线教学行为指南纲要简表

[开课前一周\&完成所有课程内容与在线交互活动方案的设计、修订以及实施准备\&熟练掌握学习平台的各项功能并能做出使用说明(问答模板)\&获得所辅导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分析基本情况,形成有区分度的辅导方案与服务策略(模板,字数不少于……)\&通过邮件、短信、QQ、微信、电话等方式与每个学习者建立首次联系(记录模板),判断学习者个体最愿意接受的联系方式\&根据每个学习者最愿意接受的方式,分别推送课程学习建议\&第一周\&选择简洁、明了的方式告知每一个学习者本周学习内容与任务,设计有趣的活动,引导、激励学习者阅读/使用学习资源\&第一时间回复学习者的所有疑问\&根据学习者的反应,判断不同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课程页面、论坛或QQ群,主动问题讲解文本(建议图文版)\&及时评阅学习者完成的活动与作业,在鼓励、肯定的基础上指出问题并即时反馈(字数不少于……)\&第二周\&定向联系没有参与学习的学习者,了解原因,理解困难,提供解决方案(联系记录)\&根据上一周学习及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习者状态,调整辅导策略\&通过论坛、语音或视频发起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热点话题等,增强课程及教师的吸引力\&讨论活动小结(字数不少于……),对每一位参与者分别做出鼓励性评价,并给予“分级奖励”\&第三周\&发现学习困难以及缺乏学习动力的学习者,提供定向辅导和远程协助,帮助其与热情友善的学习者结对学习 \&组织“线下进行线上呈现”的活动任务,展示学习成果后开展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并反馈(字数不少于……),对表现优秀者赠送小礼物等\&……\&教学阶段性小结(字数不少于……),并通过课程论坛或其他交流途径与学习者沟通\&第…周\&……\&]

指南不仅是教师的在线教学行为准则,也是评判依据,一旦纳入教师整体工作绩效考评范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考评体系单纯重视科研与教学获奖,缺乏诊断性考评、过程性考评的缺陷[20]。同时也能为教师在线教学工作量的核定(含即时通信软件的使用)提供一个相对科学、合理并可操作的基准,比如为教师提供各项教学活动模板和字数、时间要求,为教师每一周的个别化教学行为核定平均时间。在进程中,学校可以通过与大型网络企业合作获得相关交互数据以及学习平台数据,审核是否符合要求,必要时可以要求教师提供佐证材料。确认教师辅导单个学习者的工作时数后,乘以学习者人数就是教师的在线教学工作总量。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指南可以为教师的行动反思提供参照,教师对自己每一周、每一阶段、每一轮的在线教学历程都可以据此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在线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策略的适切程度。通过内外部评价与反馈,教师在不断调整自身教学行为的同时,会逐渐将引领服务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每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历程中,都会因为长期的教与学实践形成内隐的个人化的“实践理论体系”,“引领服务式”在线教学对于教师既往的个人知识体系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完善。在我们目前的个案追踪研究中,还缺乏细致的对影响教师教学思维与行为选择的变量的分析,未来以教师个体持续的在线教学行为与能力发展作为观察和比较研究的对象,也许可以从更微观的视角发现有意义的影响变量,从而提出有效的教师培训策略。

[参考文献]

[1][5] 秦宇. 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J].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版,2005,(11):37-39.

[2] 石磊,梁亮. E-learning环境下引领式学习模式初探[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3):149-150.

[3] 任岫林,谷鸿. 从马里兰大学的教师发展看远程教育质量保障[J].当代继续教育,2014,(6):77-79.

[4] 郭. 引领式网络课程:理念及设计[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13-17.

[6] John S. Rosenberg. 哈佛与MIT最新研究:近50%学习者注册后从未上课[ EB/OL]. (2015-04-23)[2015-08-26]. http:///post/613026/.

[7] 张丽,伍正翔. 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理论创新与实践机制――以全国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1,(1):61-65.

[8] 郭. 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137-157.

[9] 余清臣. 交互主体性与教育――一种反思的视角[J]. 教育研究,2006,(8):25-30.

[10] 安德鲁・芬伯格. 技术批判理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4.

[11] 邢延龄,李莹. 中英开放大学辍学比较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2012,(11):94-97.

[12][20] 胡小桃. 从高校教师发展状况看我国教师考评制度存在的问题[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95-98.

[13] 李伟胜. 实验研究指导[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

[14] 王晨. 引领式在线教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天津: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

[15] 姜勇. 个人生活史与教师发展初探[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3):17-20.

[16] Bullough. R. V. ,Baughman. K. First year teacher ― A case study[M]. N Y:Teacher’s College Press,1989.

[17] 姚青伟. 学术资本主义视阈下高校教师角色冲突与调适[J]. 学园,2015,(8):33-34.

[18] 吴薇,陈春梅. 英国大学教师与教育发展协会:支持并引领教育变革[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9):38-47.

[19] 郑家裕. 教师专业化需要重视教师的“最近发展区”[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33):23-24.

篇(3)

《安全教育与自卫防身》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借鉴了美国大学自卫防身教育的经验,从理论和技、战术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首先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其次是通过智力防范罪、智力脱身;最后,若理性判断问题严重,提前出击,先下手为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找准时机,一招致胜,尽快逃离。课程通过理论知识和各种案例分析,使学生提高身卫防身意识、预防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在实践方面是将拳击、武术、散打、摔跤、柔道、跆拳道、空手道、合气道、擒拿格斗等动作进行实用组合教学,在实践中让学生初步提高身体素质。

一、自卫防身术课程开设现状

在现行高校体育教学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安全教育的方方面面体现人文精神,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势所趋。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做好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对新兴、传统体育项目的利用,开发运动项目资源。作为新兴体育项目,自卫防身术以其特色鲜明的实用功能、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独特的风格,较强的思想性、趣味性,集实用、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活动方式深受大学生欢迎,具备在普通高校开展的现实可行性。基于国家指导性文件、安全教学研究与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外部环境,依据教育学、体育学、法律学、行为学、心理学等有关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自卫防身术选项课的开展情况、现任和潜在课程师资的整体情况、学生对课程 的期望视野、评价以及建议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旨在为普通高校自卫防身术选项课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现行刑法扩大了正当防卫的权限,同时减少了防卫过当的认定,进一步鼓励公民勇于同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斗争,积极实施正当防卫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可能遇上各种形式的暴力犯罪,在普通高校开设自卫防身术选项课已具备国家政策倡导、师资队伍齐全、场地器材充分、 学生兴趣浓厚等基本条件,可行性和必要性较强。同时,自卫防身术教育的受益者不应该仅限于女生。2、目前普通高校自卫防身术选项课总体开课率不高,存在教材匮乏、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保守、师资力量有待整合等问题。

二、改进“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相关措施

(一)课程设置更加规范

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就必须认真研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大纲,使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完整和明确。重点关注大学生活适应性、网络安全和信仰等安全教育,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就业安全、廉政教育等多方面教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年级特点,课程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期间。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保证此课程的课时量,而不能让课程论为形式,因此,教务在课程安排时,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具有足够的课时。

(二)教学内容应该更加全面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来讲授不同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应该更加丰富

当前高校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在网络时代和新媒体环境下,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就显得格外重要。“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新方法有以下几种1、实践性教学法。2、案例教学法。3、新媒体教学法。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1、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推动自卫防身术选项课在普通高校的全面普及;2、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完善职后教育机制,廓清师资培训和交流渠道,形成良好的技能交流、互补与整合态势, 提升师资整体实力;3、总结经验,设计方案,有针对性地化解不利因素的干扰,完善教学内容体系;4、集思广益,修订教学文件,博采众长,编写高质量的教材;5、针对自卫防身术选项课学生突出的防身动机,应结合课程特点,适当多选用实战训练法、案例分析法、模拟场景法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教学;6、在对学生的考试评价上仍应 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基于发展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健身习惯、最大程度地获得自卫防身能力来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等建议。

三、结语

“生命健康权”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人身安全是人们生活安康最基本的条件。即使在和平时期,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也随处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校园暴力事件及各种刑事案件频频发生,即将步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是极易受害的群体。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自卫防身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卫防身术顺应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它的特点是运用反常思维和超常规手段,以最少的力量,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和最简单的武器,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创侵害者和施暴者,而保全自己。

参考文献:

篇(4)

至阳穴属于督脉上的穴位,是心脏的反射点,按压此穴即可起到升阳益心、宽胸止痛的作用。取至阳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让患者低头,从其颈后隆起的骨突(即第七颈椎)往下数到第七个骨突(即第七胸椎),在这个骨突下方的凹陷处就是至阳穴的位置。二是让患者两手自由下垂,用手摸患者的肩胛骨,在肩胛骨下角的下方(即为第七肋间)划一条与脊柱垂直的平行线,这条平行线与正中线相交处即为至阳穴的位置。一般心绞痛患者对至阳穴都非常敏感,甚至平日里按压此穴也会感觉很舒服。在施救时可用手指、筷子或硬币等按压至阳穴数分钟,按压时要适当用力,以患者有酸麻胀感为度。如果找不到至阳穴,刺激其附近上下数个椎骨缝间也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2

一、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现今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提倡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们大家都知道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以往的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核心而设计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被教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学生的创造能力受到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伸展。因此,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能力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指导生策略

英语课堂就是要紧紧抓住“学生全体参与,教师做好引导”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学中教师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又为学生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角色,既是主角也是配角,既是演员也是观众。作为新课标下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只有把握这一原则,才能上好每一堂英语课。作为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展示其个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启发式”、“情景导入式”、“辩论式”、“任务型教学”等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自主参与,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1、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①运用启发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学习。

案例: 在教授8A Unit 5 Birdwatchers 中的“What do you know about birds?”时,笔者是这样运用启发式教学的。

T:Which bird flies to northern countries in summer ?

S: Swallow, swan .

T: Can you tell me what swallowis like ? What is its tail like?

S:It has forked tail.

T: What about its wings?

S: It has long-pointed wings.

T: What does it eat ?

S: It eats insects.

T: Is a swallow good for humans?

S: Yes.

T: What actions should we take to protect them ?

S:….

② 运用情境导入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导入快,易于设置探究问题,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基于情景教学是老师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接受知识的最佳途径。“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

笔者在教授Birdwatchers 时,通过情景式引入。教师手指窗外,提出下列情景问题。

1. Listen , can you hear the birds’singing in the tree?

2. Look out of the window, is that bird beautiful ?

3. Look at the cage in my hand , is this bird happy in the cage ? Why ?

由此问题引出一个debate Is it good to keep birds in cages ?

通过刚才的情景问答,马上引出了一个关于“鸟儿关在鸟笼有好处吗?”的一个辩论。

③通过运用辩论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这种方式 ,笔者认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辩论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及观点表达等语言能力。

笔者对于Birdwatchers 中的辩论论题设计为“Is it good to keep birds in cages?”论题难题适合中学生表达水平,学生的精彩的辩论句子令笔者大为吃惊,以下是学生在辩论中使用的句子。

I don’t think it is good to keep birds in cages, because they can’t fly freely in the sky .

I don’t think it is good to keep birds in cages ,because the cage is not big enough for the birds to live in .Birds will get ill easily in cages .

It is good to keep birds in cages because it is safer for birds to live in birds. Hunters can’t kill the birds in cages.

It’s good to keep birds in cages because people can feed them . They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their food.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学生在辩论中的创造性和跳跃性思维往往超出教师的预设。

④通过任务型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片段一:在教授牛津译林版8A Unit 5 Birdwatchers 时,在引入本单元时,笔者提前布置让学生感兴趣的与单元相关的任务,即告诉学生,由于环境问题,部分鸟濒临灭绝,作为一名学生,如果要想保护鸟类,就要先了解鸟类,笔者于是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搜索各种鸟类的英文名称,图片,以及简单的介绍和关于鸟类的英语谚语。许多同学积极性高涨,通过网络资源 ,查询出许多除了课本之外的许多信息,对鸟类的了解超越了课本知识,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增加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创新。在资料的查询过程中,他们自主独立地思索着,独立地学习,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创新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培养逐步形成的。如何去创设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境,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创设语言情景,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使学生对每天必上的英语课兴趣不减,无论是从课堂问候语到结束语,还是从导入新课的艺术性到创设语言情景的多样性,一声亲切的问候既能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①即兴而新颖的课堂问候往往能激发出学生对这节课向往和兴趣。笔者经常使用这些真诚的课堂问候语作为一节课的开始,Did you have a good dream last night? One day no see,how much I miss you ! Hello, boys and girls!,Shall we begin our class? Boys and girls , you look smart today !

②创设情境的多样性。教师教会学生部分生词与部分句型,让学生自主根据图片来介绍鸟类。我尽量加上浅显易懂、不落俗套的句式变换,使用学生能听懂的词汇,创设出能紧扣学生心弦的英语教学情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我精心设计语言情景,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谈论图片的时候,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开始形成,这就是创新意识。

笔者通过多媒体手段,在屏幕上放映出鸟儿的图片,视频,音乐,鸟鸣声,让学生感觉到他们身处鸟群中一样,然后,笔者设计了以下语言情景,

Do you want to fly like a bird?

Why ?

What kind of bird do you like ?

Why ?

教师指着图中麻雀不同的身体部位,向学生提问:What do we call this part ? 自然而然地教授新单词:beak , neck , wing , tail , leg 和foot .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对麻雀进行描述,由总体感觉到细节描述。例如: What does a sparrow look like ?

Is it big or small ?

Does it have beautiful feathers ?

What colour are the feathers ?

What about the beak ?

Is it short or long?

笔者依次出示其他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其各自特点进行观察和描述。

通过语言描述与鸟儿的叫声,进行一个猜测游戏,让一个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对鸟儿进行描述,其它学生进行猜测是什么鸟类。

The bird has long-pointed wings and a forked tail . It eats insects. You can find them under our eaves.

告诉学生,Birds are in danger !

让学生进行讨论,鸟类面临哪些危险。学生们非常聪明活用了8A Unit 4 Wild animals 中保护熊猫的句子,一些同学还创造性地说:We should build more nests for birds. 还有的学生说:Plant more trees and flowers to give birds a good environment to live! Don’t buy anything made of feathers ! Stop the hunters from hunting birds!

③ 开拓思维的结束语能让学生对这节课脱离平庸,得到升华。

一般教师在一节课结束时,经常用这些句子结尾,That's all for today. Time is up. Let's stop here.

在Birdwatchers这课时,我是这样结束的“Birds are our friends .Saving birds is saving ourselves. Not only be a birdwatcher but also be a bird saver!

课堂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进行头脑风暴的讨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通过话剧、新闻、音乐剧等等表现形式进行练习,进而发表和评估讨论结果。正是在这样多形式的创意情景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既完全融入英语环境锻炼了口语,同时又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解决具体问题,更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塑造自己的创意性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激励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往往对学生学习评价就是考试与考查,而考试或考查的分数就成了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评价依据。这种片面性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扭转过去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而且学生喜欢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自己,因此老师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①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英语教师通过激励评价,可以使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重点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人文价值取向。英语课是一堂语言课,要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就要多鼓励,多激励,对学生犯的错误要注意方法巧妙地给予纠正。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的、恰当的使用以下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可以鼓励他们:Try harder.或者I think you can do it better,逐步使学生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

②独特新颖的评价方法

笔者在课堂上评价学生,除了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外,还创造性运用了一些新颖的评价方法。

案例:在教学Birdwatcher 时,我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的表扬是通过奖励给学生一张用美丽的千纸鹤折纸, 上面有我的祝福与签名,让学生倍感温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由于英语课强调语言交流,心灵交流,我经常还运用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对于学生的精彩回答,有时我会竖起大拇指,有时我会做一个Ok的手势,有时我会带领全体同学一起鼓掌来对同学的回答表示赞扬。有时我甚至会走到他身边握握他的手。

教师在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结束语

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展智力,提高思维、注意、想象等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教师也应想方设法,创设情景,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综上所述,创新一种崭新的,科学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脑的智力活动。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着重培养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人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创新教育在线》2003.2

[2]张志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7

篇(6)

“课程教学改革、工学结合”已成为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工学结合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服装设计项目课》课程教学改革为例,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设计思路

《服装设计项目课》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将服装成衣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进行综合训练的课程。通过服装设计项目或主题设计项目的学习,对服装整体设计进行认识和研究,使学生了解服装设计的内在规律,培养用专业的眼光,独特的视觉角度观察与判断事物的能力,同时具有服装创意设计、打样、制作“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为未来的设计师助理角色做好准备。项目的确立、制定和实施,需由主讲教师针对企业要求及相关部门的建议,提出整体思路,并与教学小组内的教师共同商议后,由教研室讨论通过。教师上课以指导性和引导性教学方式为主。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该企业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找出该消费群体消费需求特征,进行产品款式设计,并完成结构设计,完成样品制作,提高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任务设计

1.2013年春夏童装产品开发方案案例简介

1)设计主题

通过对流行趋势和童装市场的调研分析,进行设计主题的确定,包含灵感来源、色彩流行趋势、设计流行元素、标杆品牌市场调研。

2)品牌命名

通过对企业品牌的了解,对品牌文化进行诠释;了解儿童心理,以儿童作为主人翁来设计品牌的主题说明。借鉴标杆品牌把握品牌风格,根据品牌的目标市场确立品牌定位。

3)产品分析

根据流行趋势,注重不同质地面料的搭配,增加服装的层次感。产品分析内容包括色彩定位、面料定位、设计方向、系列商品构成等

4)设计人员及时间安排

1.每个小组设立组长、设计总监、技术总监和营销总监,各自负责不同的职责。

2 .根据企业要求,制定详细的时间规划,确保按时交货。

2.开发思路

1)色彩定位:对2013年青青果春夏童装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说明,根据国家权威机构流行色发表信息和去年的流行色彩情况,定出今年产品的主色调,进行色彩定位。

2)面料定位:从生理特点看,儿童的皮肤稚嫩,易受不良物质的刺激。这就要求服装面料吸水性能好,能够充分吸收汗水而不会产生不舒适感。现在棉织物的功能开发越来越细,各种风格的面料性能都可以仿制,比如说仿真丝、仿化纤等棉织物。本方案选择绿色环保的棉类面料作为主要选择。

3)设计方向:根据面料流行趋势、色彩流行趋势,确定设计方向,结合成人服装的款式细节流行趋势,比如今年流行的肩部夸张造型等,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去,打造产品特色。图案装饰方面运用一些机绣、贴图、印染、立体化等工艺手段,要多注意图案的时代感、民族性、卡通感、立体感等。

三、教学设计

1.以能力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分五个模块进行教学:

模块一、项目任务分析,内容包括企业品牌特色分析、、企业2012年产品策划书案分析。模块二、服装流行趋势分析和市场调研报告。模块三、产品开发方案,内容包括消费对象定位、色彩定位、面料定位、设计方向(面料流行趋势、色彩流行趋势和款式细节流行趋势)、系列商品构成、款式设计和系列拓展。模块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模块五、产品及评价。

2.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演练法,根据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设计,过程全部模拟企业产品开发流程,并按照企业要求设置相应岗位。人员组织: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设立小组长、设计总监、技术总监、市场经理四个岗位,由学生竞争上岗。每个人拿出自己的专业特长,充分显示自己的组织才能,竞选合适的岗位。由辅导老师团队进行考核打分录用。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企业招聘员工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推荐能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展示方式的改革

1)面向学生和辅导老师的成果:学生进行资料整理,文本资料(包括设计主题、产品开发方案、款式设计、面料选择、样板工艺设计、产品照片、个人总结等)。学生准备ppt进行自己的产品设计制作过程的讲解,回答提问,作品介绍,由指导老师打分。锻炼学生的资料整理和表达能力。

2)时装模特秀展示,邀请专家企业媒体人士参加,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评分。模特秀由学生负责全过程的筹划,包括一些形象设计店家的广告赞助等。锻炼学生的展示项目筹划实施能力。

3)静态样品展示,要求合作企业有关人员参加,进行作品选择,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合适开发的产品。由各学生小组长负责进行产品陈列,检验学生对陈列营销课程的知识掌握水平。

4)由各小组的市场经理根据自己的设计报价和企业洽谈资金投入问题。学生从面辅料成本、设计价格、样板提供价格、样衣制作费用等方面做出自己的报价单。此环节锻炼学生的商务洽谈水平和交际能力。

四、课程改革的意义

1、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本项目课程为企业提供了4个系列共34套童装,款式结合流行时尚元素,色彩搭配协调,结构合理,面料选用纯天然的棉印花布和针织卫衣面料,透气性好,属于绿色环保产品,充分考虑了儿童好动的特性。表现手法上延续青青果的特点,设计各类卡通图案,并结合口袋等功能性设计,较好的体现了品牌特色。

2、以能力本位教学为主导,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项目的确立、制定和实施,完全按照企业产品开发流程进行。教师上课以指导性和引导性教学方式为主。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该企业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找出该消费群体消费需求特征,进行产品款式设计,并完成结构设计,完成样品制作,提高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从选题(任务书或主题内涵分析)、调研分析、(对材料、色彩、款式造型及各种装饰方法)进行设计研究、打板到完成工艺操作的综合性训练过程,深化女装产品外形、技术图、放样、编制技术卡、预算表等方面的知识。

服装项目课程教学的开展,使学生更容易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从面料、配色的选择开始,到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和样衣制作,每个环节的实施由具体的学生负责和指导老师及企业专家交流沟通,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得到很好的展现,检验了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技能水平。

篇(7)

二、案情分析

李宇飞,男,15岁,1.45米,75斤,瘦小但精力充沛,历史课上不愿意听老师讲课;上课10分钟后就开始玩橡皮、小刀,提醒后就玩手;基本上不能学习讲课的内容;不做历史课堂作业;喜欢东张西望,和同桌讲话;有时还想逃课,下课精力充沛,横冲直撞,有打架、吸烟、翻围墙等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初一期末成绩,3门主课成绩不到100分。我同他母亲见面沟通,了解到孩子小学 3年级就开始不及格,并多次被老师站在门外听课,与老师关系不是很融洽,母亲对他也是恨铁不成钢。我让他如实填写一张近半年来孩子表现情况问卷。

结果,他母亲基本填了“几乎总是”,根据我们老师的观察和母亲的问卷,我初步认为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又称ADHD,主要是大脑发展和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失调,多动的行为是神经系统自发产生的,孩子不容易自己控制。也就是说ADHD是天生的受害者,他们的行为、情绪不是态度问题,更不是道德品质败坏,而是一种疾病。需要老师和家长多一份理解和爱,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批评。为此,我确立个体化的教学方案。

三、矫正方案

第一,行为矫正。

针对李宇飞的情况,采用强化的方法对他的行为进行矫治,这几种方法交替或组合使用。(1)奖励强化法:当他出现所期望的目标时,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给予表扬鼓励、鼓励或奖励。(2)消退法:对于他出现的不良行为尽量不给予注意,不给予强化,同时也要求其他学生一样对他的不良行为不给予理睬。(3)契约法:在签协议时,明确规定改进的目标行为,一旦做到了这些行为,就要按事先的约定进行奖励。如果没有按协议做到承诺,就要接受事先规定的惩罚。(4)学校报告行为法:通过家校路路通,每天向家长汇报,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惩罚。

第二,进行环境控制。

由于神经系统的缘故,外界环境的一点变化都会引起他的注意,因此,让他能在一个比较少受到影响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四、具体实施

1.进行环境控制。要求班主任将李宇飞座位远离走廊、窗户,坐在讲台下面第一排。我讲课时经常站在旁边,确定知道在他周围发生的事;指导作业时,以他的作业本做例子。让他知道他也可以成为好学生,但必须付出努力和接受老师管理。

2.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要求家长改变教育方法,禁止鞭抽等暴力方式,尽可能和他平等的交流沟通,减轻学习期望值。通过家校路路通每天完成家庭联系卡,内容为:

日期:

分为6个等级:1=很好,2=好,3=可以,4=较差,5=差,6=极差或根本不完成要求。

要求家长积极配合教师的反馈,根据卡上的评价,与孩子讨论结果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惩罚。

3.加强课堂的行为矫正

(1)鼓励为主,培养自尊心、自信心。

(2)签约。一旦做到了下列行为,就要按事先的约定进行奖励。如果没有按协议做到承诺,就要接受事先规定的惩罚。

我同意做到如下几条:

①上课不和别人讲话,专心听讲;②课堂上历史老师在班上点我名字时,马上回过神,集中注意力;③完成今天历史课的记忆内容。

一堂历史课,如果我做到这几点,我将有以下活动:①历史课当天可以使用老师电脑15分钟;②可以帮助历史老师收发作业。

如果我做不到其中的任何一点,取消课外15分钟活动,到办公室写反思。

(3)表面冷落。有时,上课铃刚响,他就挤眉弄眼,想抓住我眼球,我对此假装不闻不问,并在班级里说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不受别人的影响。过了几分钟,他也就乖乖的坐着听课了。

(4)降低教学要求。尽量对他降低学习难度,只要求他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作业只要完成历史填图册。复习期间对教材进行特殊处理,将教材编成顺口溜的形式让他记忆。

五、结果与反思

经过大半个学期的行为矫正,李宇飞历史课注意力集中时间有所延长,前半节课基本跟着我的上课思路,一节课,基本做到上课不和别人讲话,不再逃课,作业基本完成,期末历史统测成绩及格。和同学之间关系有改善,打架吸烟翻围墙的次数逐渐减少。家长对他的在校表现也比较满意。

ADHD学生作为学校的弱势群体,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对这些特殊学生往往“望而生畏”,他们的所作所为确实给老师带来负面情绪,给学校管理带来不便,但他们是天生的受害者,由于我国的教育水平总体还是比较落后,这类学生研究还不够,很多还在摸索过程中,需要家长、教师、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但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巧妙运用教育的智慧,用博大的爱心、欣赏的眼光、极强的耐心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撑,精神上的鼓励,方法上的指导,赢得家长的支持,ADHD学生还是可以纳入正常的学习轨道,能在学校里健康成长,最终融入主流社会。

篇(8)

案例概述:

曹同学,来自湛江一个农村的教师家庭。他从大一开始,与无心学习的老乡混在一起,经常旷课,并且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由于与宿舍某个同学发生误会,为了报复那个同学,在某天晚上,他偷了该同学的笔记本电脑。经过派出所民警的调查与取证,他承认了错误。经过多方面的考虑,派出所让他以取保候审的形式暂时继续留在学校读书,等候结案。

离开派出所后的第二个晚上,由于宿舍受害同学的强烈反对,加上宿舍其他同学对曹同学以往在宿舍不搞清洁卫生、私自使用他人物品、拖欠电费等不良习惯的厌恶,尽管曹同学真心认错,但却无法融入原来的宿舍。曹同学与宿舍其他同学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冰。秉承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理念,我系领导、辅导员老师晚上深入学生宿舍,与曹同学宿舍的同学一起座谈。曹同学坦诚向宿舍的其他同学承认错误,并通过正确的引导,宿舍的其他同学分析了曹同学造成恶果的原因,也反省自身以往做的不足之处,最后,受害者豁达地原谅了曹同学,宿舍其他同学同意给他一个机会,继续住在原来的宿舍,并且愿意在往后的日子里,通过监督的措施,帮助曹同学改过自新。曹同学非常感谢同学和老师的原谅和帮助。从那天晚上至今,曹同学与宿舍其他同学和睦相处,并且按时上课和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破冰之举至此画上圆满的句号。

案例分析:

(一)心理原因

曹同学出身于一个农村的教师家庭,家庭成员从小给予他很大的希望。从高中开始远离家乡,到寄宿学校读书,由于与无心学习的同学混在一起,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但是为了应付家庭成员的期待,开始说谎,报喜不报忧,慢慢养成一种虚荣和懒惰的心态。

大学生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长期以来,尤其是初中和高中阶段,家庭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和学校不良的学习风气造成的,扭曲了其正确判断事物对错的标准,诱发诸如好逸恶劳、受挫能力过低、过分敏感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不良的心态。

(二)经济原因

由于大学生活比较自由,没有像高中时代从穿着、宿舍生活以及用餐上相对统一的规定,大学生群体内容易产生相互攀比,不切实际地追求物质生活的现象。曹同学的家庭经济一般,在拖欠学费和宿舍电费的情况下偶尔还请宿舍以外所谓的哥们吃饭以及花一部分的生活费在网络游戏上。家庭无法满足其消费的欲望加重了他实施盗窃行为的动机。

(三)社会原因

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悬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读书无用论以及拜金主义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奋斗的欲望,沉溺于游戏,用从虚拟世界获取的满足感填补现实的失落。同时,这种浮躁的社会风气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投机取巧、不务正业的心理特征。由于抱着自认为小心行事就不容易东窗事发的投机心态,促使了曹同学实施盗窃行为。

解决方案:

(一)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大学生误入歧途,一般来说,是由于在某个人生阶段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扭曲,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由于一时冲动就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但是,大学生一般是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和道德观念,即便在某些人生阶段受到遮蔽,但是在其受到法律制裁的时候,以真情去感化他,以理去教导他,让他认识和承认自己过去所犯下的错误,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且恰好抓住此时机让他痛改前非。

(二)敞开心扉,解开心结

通过老师、家长的正确教导,曹同学认识和承认自己的错误后,就面临要解决与宿舍同学之间的矛盾,要争取宿舍同学的原谅和接纳。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宿舍所有同学面对面地坦诚交流,让每个同学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大家,如果有矛盾,老师就要在合情合理的原则下,尽量引导其他同学们以博大的胸怀去给接纳和帮助一个愿意悔改的同学,同时,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让他们也反省自己以往行为的不妥之处。其实,敞开心扉的交流是解开同学们心结的有效办法。曹同学通过与宿舍的其他同学真诚的交流,最后得到了宿舍其他同学的原谅。

(三)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了带动曹同学改正过去的毛病,在那天晚上之后,安排了其宿舍一名品学兼优的同学每天督促他,跟他一起上课,尽量帮助他跟上之前旷课所拉下的学习课程进度。由于所安排的同学在整个班上都是公认的学习楷模,因此,在其鼓励和帮助下,曹同学再没有出现无故旷课、私自使用他人物品、拖欠电费等不良行为,而且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同时也积极主动地去联系重修补考课目的任课老师,争取早日通过不及格的课程。

大学生能否成才,与其所在的环境,特别是经常接触的朋友,有密切的关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揭示了我们要尽力地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宣传和报道一些学习楷模,鼓励这些学习楷模去帮助和感化一些曾经堕落的同学,他们所起到的激励效果可能远远大于课堂上空洞的说教。

经验启示:

(一)普法教育进宿舍

大学生虽然有法律基础课程,但是大班上课的效果往往不好,因此,有必要把普法教育融入宿舍生活当中。专业教师或者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以宿舍为单位,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至少进行二次普法教育的座谈,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也了解学生在学习上或者生活上所面临的困惑。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或者宿舍里面,上课教师的言行对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因势利导向学生灌输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01-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物质条件,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从多方面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近年来,不安全食品危害事件频繁发生,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皮革毛发水解物、猪肉中的“瘦肉精”、红心鸭蛋中的“苏丹红”、面粉中的“吊白块”、饮料中的“塑化剂”、火锅中的“一滴香”等,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也让公众对饮食安全十分迷惘。作为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应该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基本理念,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与卫生观念,知道在日常饮食过程中应注意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新形势下食品安全与卫生相关知识,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对授课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食品安全与卫生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愿与同行探讨。

精炼课堂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逐章逐节地进行详细讲授,而现在课时少了,内容多了,任务重了,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融会贯通地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必须对讲课内容有所选择、删减,理论以“够用”为度,着重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增加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新内容,对讲授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涉及先修课程的内容讲述时应简而言之。如在讲述生物性污染因素时,考虑到学生在《食品微生物》中已接触到该部分内容,因此,课堂上主要讲述学生先前没有学过的内容和已经学过的重点内容,如常见的食源性病毒、病原性细菌、产毒霉菌等,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总结即可;对于动植物中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一节,考虑到该节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广,因此,学习时只选其中的几种,如大豆及其制品、河豚鱼等的有毒物质、中毒机理、防止措施等讲述,其余让学生分组归纳整理并进行交流。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注重与时俱进 《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应时刻关注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入相关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阜阳奶粉事件发生后,上课时强调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强调各种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三鹿奶粉事件、“塑化剂”事件发生后,引入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介绍我国食品添加剂的有关法律法规,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加工业的贡献,最重要的是说明三聚氰胺和“塑化剂”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能添加到食品中;SARS事件、“甲流”事件发生时,强调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学到很多正确的知识,不盲从于各种小道消息,避免了对食品加工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也能够使学生将食品营养、食品工艺、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与卫生等专业课程所学内容有效联系起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注重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 《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较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教师负有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任务,要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食物中毒原因、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并能检测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安排两次认识实习。几年来,我们在讲授《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时,组织学生参观庄园乳品厂、雪花啤酒厂、可口可乐兰州分公司等,参加食品安全与卫生科普知识宣传等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除理论教学外,还应完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在课程涉及的每一种食品安全与卫生因素的内容讲完以后,均安排实验课,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有毒物质的危害性;了解所学有毒物质的各种检测方法;掌握主要的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学会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实验设备,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分析思考,完成实验报告,形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安排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题进行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即综合运用所学《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掌握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的方法,锻炼和提高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规律组织教学,达到理论上够用、实践操作能力加强的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将“变学会为会学”、“学生主体、教师引导”、“融学习与工作于一体”的行动导向学习方法引入教学中,具体的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理论教学中,对影响食品安全与卫生的生物性因素采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法,对影响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化学性因素采用“以考促训教学”法;实验教学中,对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检测采用“工作任务驱动”法;在实践教学中参观雪花啤酒厂采用“工作实境教学”法;在学习期间和学习结束后,结合案例教学法,对本学科领域中食品安全与卫生的经典案例进行重点剖析,增强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采用事例、设疑、引导、讨论、演示等方法启发学生。多种教学方法的穿插使用,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将素质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人人需要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安全与卫生需要人人参与。食品安全与卫生是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的事情,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实现的。在这门课程中有一章是关于“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内容,在这一章中,重点介绍大气、水体、土壤污染以及放射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在本章中,主要引入世界公害事件,如水俣病、日本核辐射等环境污染对公众造成的伤害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印象。在讲课过程中,将素质教育适时贯穿于课堂内容中,如针对学校教室、楼道、卫生间等存在的一些不卫生现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针对废旧电池对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的情况,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不要随意丢弃污染物。而且强调不仅要保护好小环境,还要保护好大环境,以个人行为带动周围同学,对于不爱护甚至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及时提出批评。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很多。

笔者结合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环节相结合;二是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三是调查研究与课程讨论相结合;四是学习兴趣小组与班级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和创新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这样,才会将具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运用自如,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陈芳,沈群.新形势下如何讲好食品安全教学课程[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8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3-108.

篇(10)

欣欣:女孩,九岁,小学三年级。刚刚帮助她矫正了吮吸手指的坏习惯。欣欣从刚入小学一年级起,就有严重地吮吸手指现象,主要吮吸左手、右手的大拇指。无论是自己静静地坐着还是课堂上听课时从不间断此现象,以至于写字时,右手执笔,左手的拇指放在嘴里,是我见过的吮吸手指年龄最大、程度最严重的小孩儿,以至于两个拇指发白、稍细,指甲秃秃的。

一、初步分析

1. 从小成长的环境。欣欣的父母是农村进城的务工人员,家里两个孩子,欣欣是老二,哥哥比她大8岁。由于父母工作忙,经常不在身边,哥哥带她的时候比较多。两个孩子年龄差距大,经常是各自玩各自的。有时欣欣闹了,哥哥也经常会吓唬她。时间久了,使她产生了孤独感并缺少安全感。习惯了一个人吮吸着手指,不哭也不闹,自己独自玩耍。

2. 家长教育和认识的偏差。当我发现此现象与家长交谈的时候,丝毫见不到家长的担心。她妈妈说:“我们也管她,经常打她的手,这孩子皮实,也不当一回事儿。我想,长大慢慢就好了。”可见,家长实施了简单、粗暴的教育,不见效果,便放弃了。

二、主要矫正过程

1. 在思想上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了解到这种行为的危害性。正值有一天中午,欣欣在教室里值日,这孩子拿着抹布擦拭玩窗台以后,又拿起笤帚认真地扫起地来。等她值日结束后,我把她叫在身边,托起她的小手说:“你有一双勤劳的手。”听着我的表扬,她很开心。我顺势跟她讲了,手每天要摸很多东西,如果不及时清洗会很脏。那么,通过吮吸手指,会把很多细菌吮吸在肚子里,这样就会生病。同时,手指被吸变形了,也不美观了。再有,每天手指含在嘴里不停地吸,也会被同学笑话的……我耐心地给她讲道理,小家伙也认真地听着,看来从思想上,欣欣欣然接受了。帮助她改掉这个坏习惯的良好开端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2. 在行动上给予关心和鼓励。

(1)帮助她分散注意力。上课的时候,为了不让她吮吸手指,我让她手里拿着橡皮或格尺之类的文具,把手占上,写字的时候,右手拿着铅笔写字,左手难者橡皮按字本子上。事实证明,改掉一个长期滋生出来的坏习惯,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她经常情不自禁地丢掉手中的文具,很自然地把手放在了嘴里。怎么办呢?于是我在商店里精心挑选了一副我认为欣欣一定会喜欢的漂亮手套:翠绿翠绿的颜色;手背上有一只漂亮的蝴蝶,鹅黄与褐色相间的翅膀翩翩预飞;手套的每个手指上都有一朵不同颜色的小花。当我把手套放在她面前的时候,她的眼神告诉我:她喜欢得不得了。我告诉她,这是她最近努力去改坏习惯的奖品。聪明的孩子立刻对我说:“戴上它,我就不能随时把手指放在嘴里了。”这话正中我下怀。于是每次写字的时候,她左手都戴着这漂亮的手套按着本子认真地写着。

(2)运用奖励的方式增强成就感。虽然我绞尽脑汁想出一些办法,但是这个坏习惯仍然在重演着。于是,我便尝试着用奖励的办法来矫正孩子的这一习惯。欣欣喜欢吃巧克力,喜欢看漫画书,于是我就拿此为奖励,并建立一套奖励制度。随着这种奖励制度的展开,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可见,奖励虽然不能杜绝所有的不良现象,但作为一种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却能减少不良行为。

(3)要循序渐进地引导。俗话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想短时间内改掉这个坏习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引导和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地克服和改变。在完成目标上:首先完成在写字时不吮吸手指。能够完成这一目标后,再完成听课时不吮吸手指,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扩大目标。在实施奖励时,首先是在行为上能控制一节课,就奖励一块儿巧克力;然后是取消一节课的奖励,实施日奖励:如果能控制一天,奖励她一本喜欢的漫画书;后来取消日奖励实施周奖:如果能控制一周,奖励一套几米的漫画书。这样她心理上有了逐步的适应过程,心理的阻力也就小多了,于是我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帮助她完成不良习惯的矫正。

(4)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是说: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比培养一个好习惯难得多。因为“惯性效应”的力量的确很难抵制。所以每天对于欣欣的点滴进步进行的鼓励式总结从未间断过。“宝贝,这节课你做得很不错。”“同学们都说你进步很大。”“坚持,继续加油,你是最棒的!”“你真是一个有毅力的孩子”……时时刻刻地关注、时时刻刻地鼓励,不仅仅让孩子建立改掉坏习惯的自信心,同时也推进了完成目标的进程。

三、思考及建议

1. 要想矫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只靠班主任孤军奋战是不够的,各科教师也要通力配合,多关注、多表扬、多鼓励,做到全员育人。

2. 改掉一个坏的习惯,光靠一两次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做好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准备。也许会出现反复,作为育人者,应该有耐心和信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篇(11)

Key words teacher's questioning; critical thinking; Bloom Cognitive Taxonomy

0 引言

众所周知,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得最频繁的教学手段之一,他可以帮助教师激发更多的课堂话语(Classroom Talk)。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早已开展了大量的对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调查研究。总体上来说,国内对教师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要比国外起步得晚些,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中,将教师的提问行为和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研究立足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中,主要调查当前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以及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现状。

1 研究方法

1.1 理论框架

教师课堂提问属于教师话语的一种特征,不同的研究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型。本研究与以往的不同,主要采用Bloom的分类将所观察到的教师的提问进行分类。Bloom将认知领域的教学分成六个层次: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 (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其中知识和领会层次属于低一级认知领域层次(Lower-cognitive level),应用,分析和综合属于高一级认知领域层次(Higher-cognitive level)。根据Bloom等人的观点,属于知识和领会层次的问题,可以检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他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复述。相反,属于较高一级认知领域层次的问题(包括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因为学生在回答这一些类型的提问时,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

1.2 研究的问题

(1)高校英语阅读教师课堂提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在本调查中,教师的课堂提问类型有哪些,数量各是多少?

(3)在本调查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否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贵州某高校英语专业1名阅读教师。历时3个月,共20个小时。研究方法有:(1)课堂观察法;(2)访谈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及类型

在20个小时的课堂观察中,研究者共收集到288个问题。并运用Bloom的六个分类将其进行分类,结果得出,教师在课堂上一共提了190个(66.0%)知识型问题,38个(13.2%)理解型问题,11个(3.8%)应用型问题,24个(8.3%)分析型问题,5个(1.7%)综合型问题,以及20个(7%)评价型问题。在进一步从大层次上分,教师所提出低一级认知领域的问题总共228个(79.2%),而高一级认知领域的问题只有60个,占总数的20.8%。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低一级领域的问题比高一级认知领域的问题要多得多。

2.2 教师课堂提问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影响

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探究教师的提问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影响:低一级认知领域问题和高一级认知领域问题。

(1)教师的低一级领域问题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教师所提出低一级认知领域的问题总共228个(79.2%)。基于Bloom的分类理论,低一级认知领域的问题主要是要求学生简单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复述。这一类型的问题主要考查的是文章的一些基本信息以及学生对材料意思的理解。除此之外,通过对所收集到的低一级认知领域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所提的这类问题主要是针对单词,句子结构,以及文章的具体信息,学生从文章中就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过多地使用低一级认知领域问题并不能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类问题没有用,在课堂上不用提,因为他可以帮助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基本理解能力。

(2)教师的高一级认知领域问题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数量上看:在本研究中,教师在课堂上只提出了60(20.8%)个高一级认知领域问题。根据Bloom的分类这些都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相关。作者以这四种类型的问题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了深度的访谈。通过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作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教师所提出的高一级认知领域的问题太少,不利于他们批判性思维的提高。Almeida在他的研究中也曾指出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高一级认知领域的问题过少,就无法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因此,从数量上来看,教师有限的高一级认知领域的问题无法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从质量上来看:通过对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的数据上来看,教师对高一级认知领域问题的使用上存在着一些误用。例如:

T: What kind of life do you prefer "eat-to-live" or "live-to-eat"?

S1: Eat-to-live.

T: Eat-to-live? En...good. Do you know what the meanings of "eat-to-live" and "live-to-eat"?

Ss:......... (Students translated it into Chinese.)

在上例中,根据Bloom的分类,教师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What kind of life do you prefer "eat-to-live" or "live-to-eat"?)属于评价问题。但从教师接下来的提问可以看到教师在使用课堂提问策略时,缺少有效的推理链条。所谓有效的推理链条,就是需要教师通过一步一步地提问慢慢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于某个问题,学生不仅要给出答案,更要解释原因。根据Fisher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他指出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内容就是有技巧地对问题进行推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中,必须注意问题中的推理链条,要保持问题间的相互联系性,一级一级递进,这样才能慢慢地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上述例子中,教师首先提出了一个评价问题让学生评价判断两种生活方式,但教师却没有紧接着让学生说明原因。相反,教师在提问策略上,转而提出了一个低一级领域的问题。

3 结论与建议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