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干部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内容,继续抓好干部人才培育工作,不断提升在职干部综合能力素质,结合全局工作实际,制定干部人才教育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会议精神,以提高推动科学发展、执政为民能力为重点,多渠道、全覆盖、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为推动我县社会稳定、加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支撑。以水政执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职工队伍。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重大决策部署,县委、政府确定的战略任务及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开展培训。坚持按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务实管用。紧密联系实际和干部需求开展培训,做到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干部缺什么补什么,着力破解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统筹协调,充分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为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提供更多机会,创造更好条件。坚持分级负责,整体推进。组织和推动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不同类别、层级、岗位的干部开展针对性培训,不搞“一刀切”,全面推进干部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方案,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要实施的一切活动及其安排的总体规划,具体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所需教学条件以及实施教学和评价的建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但是传统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先上完理论课,再进行相应课程的实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相关知识未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往往学生实训时,理论课内容已经忘记。第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根据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老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学习,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第三,课程教学内容未能与职业岗位工程内容相一致。所以急需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制定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基于工程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应当如下。首先,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行业情况调研
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与已毕业的本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数比例、工作岗位及专业知识需要等情况;2. 请企业老总们来校参加专业设置的研讨会,提出本专业课程设置看法与对学生的要求等;3. 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走访,了解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及急需专业人才。其次,专家及专业教师根据对行业调研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本校建筑工程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岗位群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对应的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即确定课程体系。最后,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确定
通过专家分析该岗位群的各岗位的主要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归纳形成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以此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领域及相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2、确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归纳确定行动领域
行业专家通过调研结果分析,再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与确立施工员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比如:施工准备阶段的“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阶段的“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等等。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来构成施工员岗位行动领域。
3、根据行动领域确定专业学习领域
选择典型职业行动领域中有教学价值的并考虑建筑工程的施工特殊性、复杂性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影响,将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形成了“课证融和、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专业学习领域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基本能力课程,二是专项能力课程,三是综合能力课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平台建设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在实施中实训室建设是关键。实训室的建设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平台,在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统筹规划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有力支撑。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201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在项目建设期内规划设计校内实训基地(下设4个校内建筑实训中心),使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3000㎡。建立一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满足岗位实境训练的需要。其中建筑施工实训中心、建筑识图实训中心、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实训中心、建筑施工实训中心满足专门技能训练的要求;建筑施工管理实训中心满足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还建设了25个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一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满足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结束语
基于工程过程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是按照行业调研、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方案实施平台建设等流程进行的。从2008年开始我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筑工程专业几门课程分别获得省、市级精品课程;发表关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论文数篇,申请校级课题1个。大部分的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所培养的学生获得企业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陶素连.基于工程过程导向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8).
中图分类号:C4文献标识码: A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既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又是高职教育在相当长时期内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倡导和推行的一项重大理念变革。当代的高职教育着重培养有别于本科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近年来,高职教育不断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虽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来看,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究。本文对就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探索,意在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1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技能型人才质量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以企业工作任务为引领,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实际需要来设计,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本专业具体的园林施工、设计、植物栽培与养护三大就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的不同需划分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同时充分强调对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培训,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融入培养目标,课程考核应与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西部地区,服务园林行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园林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测绘与设计、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等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三年系统专业学习,具备园林工程的施工能力,如完成地形营造、园路修建、园林小品建造与布置、堆山置石、小型园林建筑、绿化植物种植等能力;具有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如编制小型园林工程或大中型园林工程中单项工程的劳动力计划、材料计划、工程预决算和招投标标书等能力;具有园林测绘与设计能力,如住宅环境、单位附属绿地、屋顶花园、小型广场等中小型绿地的测绘与设计能力;具有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能力,如常见植物的识别、栽培、移植、养护、造型与修剪等方面能力。
3定位人才培养规格
3.1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2)具有较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
(3)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4)具有良好的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3.2 应具备的知识
(1)掌握园林工程技术相关规范和基础知识,具备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能力。
(2) 掌握AutoCAD、Photoshop、Sketchup等应用软件技能,具有较强软件绘图的运用能力。
(3)掌握园林制图的基本技能和规范;
(4)掌握园林施工规范,具有可以按照园林施工图准确施工的能力。
(5)了解园林工程预算,具有一定工程施工预算能力。
(6) 掌握常规园林植物的性状、栽培条件,并能够合理的配置植物。
3.3应培养的能力
(1)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2)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3)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具有握园林制图、识图能力;具有园林工程施工、测量、 设计、预算能力;具有较强的树木花卉识别和栽培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件绘图能力)
4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设置
构建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特色是突出园林工程技术职业性教育。以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园林施工管理工作岗位为出发点,在基础知识储备、职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突出职业性教育的特点,其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以专业群和职业群为本源,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课程体系的建构主要探索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领域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专业领域必修课程主要以园林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设计及施工图绘制这三大职业岗位进行设置。其中重点针对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这一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开设园林工程测量、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园林建筑技术、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园林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等核心课程,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时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图绘制,开设园林工程制图与识图、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绘图(三大软件)课程。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栽培与养护的学习也是比不可少的,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开始园林植物基础、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植物应用技术、园林植物配置课程。通过三大职业岗位及面向三大职业岗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使得课程设置上更加合理,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园林施工能力。
5实训条件建设
我校目前十分重视实训条件的建设,在新校区新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区域,总平面占地面积约为1600,包含四个实训区:假山与水景工程施工实训区、园林单体建筑施工实训区、园林小品施工实训区和园路铺装实训区。学校还建设有专门园林美术实训室、的园林专修室、绘图教室及计算机教室。在校外实训方面我校已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努力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6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考核
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强调对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培训,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考核应与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本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施工员职业资格证书。
7结束语
高校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探索和不断改进,只有在改革中不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不断解决,在改革中不断尝试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求的实用型职业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等.基于“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8,(8).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edoas/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关于成立
“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的通知
院内各单位: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等文件精神,根据《扬州大学2020年党政工作要点》工作安排,学校已于2020年6月全面启动202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下达专项经费,组织学院广泛开展调研,为顺利完成该项工作,结合学校实际要求,经院党政联席会讨论,决定成立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组 长:夏泽清 杨章平
副组长:常国斌 王小龙 龚道清
组 员:杨海明 魏臻武 魏文志 徐 琪 王梦芝
严学兵 苗淑彦 毛永江 王杏龙 孙龙生
(此页无正文)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36-02
长春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艺多学科发展、主要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本科大学。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学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制定了学校工作方案,并于2011年5月申报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在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等5个专业进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
一、指导思想
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按照“育人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着眼于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目标,站在战略高度和国际视角,小范围、大幅度、多样性地开展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工作,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工程应用性教育与实际工程的适应性,努力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1.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以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为着力点,以长春工程学院多年积淀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办学特色与优势以及行业和社会资源为基础,以学校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依托,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经验,通过学校和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合作,统筹规划学校教育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培养造就一批安心基层有作为、发展提高有基础、适应现场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2.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能够探索基层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规律;形成有效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基层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和学业考核模式;建立主动适应、自我约束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管理机制;探索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经验,形成长春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办学的鲜明特色,显著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同类高校中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三、专业领域
1.专业领域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领域的确定是根据长春工程学院办学定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以及办学优势与特色,结合学校传统专业优势,以长春工程学院特色专业为重点,结合校级试点专业,选择基础好、特色鲜明、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积累丰富,特别是有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良好基础的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专业作为申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这5个专业不仅是吉林省特色专业,而且在东北地区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具有长期依托行业办学的得天独厚条件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所选专业具有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生源与规模
实施“卓越计划”的每个试点专业学生规模在40人左右,组成途径主要是在招生时实行计划单列,招生宣传时明确试点教学组织要求与有关政策,录取后直接组建试点班级;也可在大学一年级阶段从非试点班级中符合条件的学生通过个人申请,单位批准转入试点班级。对参加试点班级学习,确属不适应者,或个人提出申请需要转入非试点班学习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
3.培养层次
培养层次主要面向本科层次学生。
四、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形式,着力提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指导实践环节。
1.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1)优先引进具有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人才,特别要加强从企业引进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学校工科专业师资队伍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2)制定教师到企业锻炼计划。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培训和轮训,保证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在4年内达到每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
(3)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工科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前应具备至少2年的工程经历”的规定,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经费和待遇等保证性政策,实施工程实践培训纳入教师年终考核、职务聘任等环节的制度,调动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和顶岗工作,进行工程实践锻炼,自觉丰富工程经历、提高工程能力的积极性。
(4)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科技合作,通过承担和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改造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
(5)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实现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每年选拔和组织一批工程教育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到国外相关高校考察和培训,特别到我校与英国西苏格兰等开办的国际合作工程教育的国外高等学校学习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产学合作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聘任企业高管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和工程教育试点工作组成员。每个试点专业根据企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工作特长选择不少于5人的企业教师,主要参与工程师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制定与修订;企业指导教师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并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2)邀请大型企业高管作为学校试点专业组织机构负责人和兼职教授。试点专业负责定期邀请相关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企业管理、团队精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讲座(报告),每学期讲座(报告)次数不少于3次。
(3)制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保证与校内教师同酬,学校投入专项经费作为聘请兼职教授及学术交流活动经费。
五、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人才培养(4年制)模式采用“3+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其中本科阶段3年为校内培养,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生产、设计、施工、运行等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技能、工程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部分专业课程在企业学习,聘请企业工程师现场讲授,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际进行。
六、国际化培养
学校以国际视角、战略眼光思考和创新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开展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合作教育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办学经验和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提高工程一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深化国际合作教育项目的内涵建设,拓宽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国际视野,努力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七、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出发,构建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要求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七个系统、八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七个系统”即教学决策系统、教学指挥系统、教学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与诊断系统、教学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舆论宣传系统。这七个系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闭环体系。“八位一体”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考核、教学总结和诊断评价、反馈调控”八个实施环节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了教学过程全程监控,并通过及时调节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质量管理体系。
八、政策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和保障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学校与相关企业联合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试点单位成立由企业参与的工作组,具体组织专业试点工作。
2.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拨专款给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必要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工程教育改革项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企业培养方案实施、教师培训和聘任、学生生均教学附加经费等开支。
3.学生待遇
学校将采取提高试点专业学生奖学金覆盖面及贫困生助学贷款覆盖面、优先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及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等措施吸引学生加入“卓越计划”教学改革试点班。
4.教学管理
(1)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级学生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等教学管理规章和办法,构建校企共管的教学管理机制,明确试点工作目标,及时总结试点工作,推广试点经验。
(2)重视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评价检查。
(3)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中期检查和最终验收标准,建立年度检查、中期评价、结束验收的实施质量保障机制。
(4)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奖励办法,对中期评价、后期验收取得成效的试点专业集体给予重点奖励,形成有效的奖励机制。
(5)制定配套的知识、能力、品德教育大纲和考核纲要,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要求。
5.毕业标准
学生学业标准包括两部分,既要达到试点专业全学程最低学业标准要求,又要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在企业学习的最低学业标准。学生在学有余力时可以选修本专业更多的选修课或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全部课程,德、智、体合格,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和在企业学习的最低学分要求,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6.学籍管理
学校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班学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试点班级与普通班级之间采取动态管理方式,建立学生参加试点专业教育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不适于改革试点的学生可申请转入普通班级继续学习。
7.教师评聘与考核
改革教师评聘、考核和培训制度。建立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教师考核与评价标准,设立“工程型”教师称号,给予相应的津贴补贴。建立试点专业教师年度考核和评职的优惠制度,确保和调动教师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
九、结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8-01
一、实施背景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 〔2014〕9号)明确提出:“选择一批有条件、基础好的地市、行业、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作为教育部首批试点单位。”因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新方向。
依据《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9年)》,乌鲁木齐市远景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7条线路组成,总长约212公里。到2020年乌鲁木齐地铁需要轨道类专业技术人员4200人以上。2014年,我院与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每年订单培养城轨各专业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我院开展城轨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培养满足新疆城市轨道产业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
二、实施内容
1.探索城轨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
学院首先与乌市城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人才培养规模及校企双方职责、分工。学院先完成招生工作,第一学年按轨道类专业宽口径培养,第一学年末按照第一学年学习成绩及综合表现和乌市城轨提供的标准进行选拔,组成城轨班,学生与城轨公司签订学徒协议,实现学生、学徒双身份;同时签订学生(家长)、学院与企业三方协议,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校企将学校教学标准与企业标准相融合,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
学徒的学习采用“1.5+0.5+0.5+0.5”工学交替的形式。一年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半年时间在企业进行 “项目实训”或“轮岗实训” (根据企业的实际而定),然后在学校进行半年时间的专业知识提升,最后半年到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间,实施企业班组化管理模式,根据专业特点,1个师傅带3-5个徒弟,组成学习小组,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每个轮训岗位所需的技能。
3.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
4.建设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享的实训基地
学院建设了城轨实训基地,并与乌市城轨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校企联动、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设备资源,形成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有机结合的教学基地。
三、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实施对我院城轨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挑战。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深切感到存在着很大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保障不健全; 工学结合深度不够,达不到真正意义的标准以及工作时间难以固定安排,学生在外工作管理困难等。
以上问题形成了现今学徒制的困局,使得在高职院校中没有被广泛运用到人才培养中。笔者通过本院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实践,对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了以下思考:
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保障企业参与的政策制度、明确现代学徒制地位的制度(正规教育体系的关系、文凭证书的效力与等价性)。明确规定政府,企业,学校的各方责任,和分工合作关系,明确学生在校和在企业的权利利益,为学生提供就业要求以及保障。
2.深化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就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实现“五双”(即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基地和双评价)。因此,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基本保障。
3.构建相对灵活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相对灵活的课程体系,包含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和校企课程模块,实施过程中,可结合企业情况进行模块调整。同时实施学分制,将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课程与学分相互置换,让企业灵活处理,加入到给学生评分考核当中,加强学生实习的责任感,从而也适应企业的需求。
4.落实具体的管理措施。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徒制管理的工作方案,规定具体的组织者和运作者,制定严密的学生工作方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双证融通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汽车维修行业中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及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充分结合汽车修理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积极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理论,经过与企业专家及技能鉴定考评专家共同研究,构建了工学“三结合”,双证“四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 “三结合,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三结合”是职业工作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工学有机结合,即:职业岗位能力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工作内容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实际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相结合。
“四融通”是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技能培训之间的双证深度融通,即: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知识能力层次与职业资格等级相融通,专业学习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相融通,专业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融通。
2 以技能为核心的三级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在“三结合、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以市场调研与专业分析为起点,充分结合以汽车机电维修为主的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全面融通汽车维修工初级至高级的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专家及职业考评专家共同确立了从初级工到高级工,以技能为核心的三级人才培养目标,即:以汽车拆装与养护为主的初级工培养目标,以汽车各系统维修为主的中级工培养目标,以汽车大修及故障诊断为主的高级工培养目标。
3 “能力递进”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在三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充分结合以汽车机电维修为主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全面融通汽车修理工初级至高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与企业专家及职业考评专家一同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提炼”“学习情境设计”的步骤,将典型工作任务组成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化处理,根据职业成长和认识递进规律进行重构,形成了初、中、高三级“能力递进”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初级学习领域课程完成以汽车拆装与养护为主的初级工职业能力培养,包括:汽车构造与拆装、汽车维护与保养等课程;中级学习领域课程完成以汽车各系统检修为主的中级职业能力培养,包括:汽车电器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传动系统检修、汽车行驶制动转向系统检修、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汽车车载网络系统检修等课程;高级学习领域课程完成以汽车大修及故障诊断为主的高级工职业能力培养,包括:汽车发动机大修实训、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检修等课程。
4 “工学交替”的课程实施框架
本专业按照依次培养汽车拆装与养护、汽车各系统检修、汽车大修与故障诊断职业能力的目标要求,结合三级“能力递进”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特点,与企业专家及职业考评专家共同构建了凸显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三轮“工学交替”的课程实施框架。
第一轮交替:学生在学习完汽车机械基础知识、汽车构造与拆装、汽车维护与保养等专业课程后,到校内实训中心完成以金工实习和汽车拆装与养护为主的第一轮交替,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汽车维修初级工;第二轮交替:学生在学习完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汽车传动系统检修等专业技能课程后,到校内实训中心完成以汽车各大系统检测与修复为主的二轮交替,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汽车检测与修复的知识技能,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汽车维修中级工;第三轮交替:学生在学习完汽车电控、汽车故障诊断与检修等课程后,到校内实训中心完成以汽车大修及故障诊断为主的实训及职业资格鉴定,并到企业参加轮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掌握汽车大修及故障诊断与检修知识技能,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汽车维修高级工。
5 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设计
本专业各学习领域课程充分结合岗位工作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以德国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为指导,科学设计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情境,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先进的理实一体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合理体现包含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为一体的完整工作过程。使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习,为了行动而学习,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学至于行。
资讯是指分析工作内容与要求,调查、搜集完成工作所需的各种信息,调配完成工作所需的人力、设备等资源;计划是指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及工作时间;决策是指在工作小组探讨和辩论的基础上,调整并选取更为合理可行的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实施是指学生在指导教师提供相关的支持下,自主地执行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创造性与灵活性;检查是指对工作过程进行监控,对工作结果进行检查;评估是指对工作过程、结果进行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科学评价。
6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为了保证“三结合、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本专业在学院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加强与相关企业、兄弟院校及技能鉴定机构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共享教学、生产资源,共同构建容教学、比赛、鉴定、生产为一体的开放式汽车专业实训中心。同时,聘请企业专家、考评专家到校任教,帮扶青年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打造适合专业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薄志霞.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1-4-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J].职业技术教育,2010.第8期.
高级会计人才是广东省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对培训班的组织举办作出重要批示并亲自审定培训工作方案。广东省财政厅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企业内部制约基本规范与实务案例浅析浅析”等重点、难点、热点不足,于去年底举办了为期10天的广东省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
西部地区在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也同样不甘落后。在偏远的新疆,从启动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以来,共选拔培养高级会计人才2期64人,结业32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迄今已选拔企业一期、企业二期、行政事业一期、注册会计师一期共185名高层次会计人才进行培养,培养效果显著。
重庆市现有高级会计师1800人,“到2020年,重庆市将培养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的会计人才队伍,会计人才发展水平在西部和长江上游地区领先,达到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水平。”重庆市财政局会计处处长左良伦表示,《重庆市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于近日印发。
两年、两期培训班、92名学员,勾勒出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的进程,却远远无法囊括其中的涵义。“内蒙古大学EMBA会计领军人才方向班,是全国首个会计领军人才与高端商科教育的整合型创新项目。”财政厅总会计师赵兵表示。“将EMBA与人才领军培养相结合,对我们全区会计人才的吸引力更大。”财政厅会计处处长王栓柱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86-03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在服务、生产、管理等方面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钢结构已在能源工程、海洋工程、基础设施、建筑工程等领域被广泛运用。随着钢结构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开设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而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发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培养过程、内容和方式的总体规划,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因此,开发制订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为例,探讨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和开发步骤,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和实施提出合理的意见。
1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将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道德和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服务学生长远发展需要。
坚持就业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过程中必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就业需求情况,关注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企业发展和学生就业需要。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原则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主动争取行业、企业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区域内知名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研究,科学创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的课程体系。
坚持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兼顾基础知识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教、学、做一体”。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和特点,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加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协调配合,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情境体验教学、岗位角色模拟、现场实训教学、主题教学等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要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设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三大原则。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组建专业开发团队 建立一个有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和企业丰富经历的校企联合专业开发团队是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前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需要,组建由分管领导、专业负责人、企业外聘专家、骨干教师、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部门人员等构成的专业开发团队。专业团队建立之后应该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专业开发团队成员应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
开展专业市场调研 专业市场调研是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组织协会调研、知名骨干企业调研、同类专业高职院校调研等。搞好专业市场调研对于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学生素质能力要求、专业办学条件等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市场调研的对象、目的及成果如表1所示。
根据专业调研情况,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主要面向湖北省及沿海发达地区,服务于建筑、交通、能源与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胜任钢结构设计、钢结构制造安装及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钢结构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钢结构设计、钢结构构件制造与安装、施工组织与管理岗位,各主要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1]。根据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初步确定了与建筑、交通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高度融合,以生产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项目引领,学训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草案)制订 通过前期的专业市场调研,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后,即可开始着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草案)。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与修改 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修改主要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是组建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委员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主要包括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同类专业院校专业负责人、学校相关部门领导。
第二步是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重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步是专业开发团队根据专家论证委员会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评估与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后,必须注重方案实施过程的跟踪和效果评价,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并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
3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建议
为了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
一是注重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一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推进工学结合提供良好条件;
四是推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学习平台;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六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的跟踪评估,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张建超.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方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2(4):39-42.
[3]顾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5):8-9.
1专业技能训练教程开发的目的与意义
2016年5月11日,由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院校技能训练教程开发研讨会在长沙召开。省内有关专家、职业院校及行业企业代表共8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省教科院院长石灯明在讲话中指出,本次开发的系列教程,是基于对职业教育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集中解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培养合格技术技能人才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省教科院职成所所长刘显泽针对此次开发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训”、“职业院校学生技能训练”、“‘中国制造2025’新技术应用”等三类系列教程,作了题为《关于技能训练》的专题讲座,从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出发,就教程的编写理念、基本思路和框架作了详细解读。
2专业技能训练教程开发的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遵循职业教育及学生认知的规律,专业技能训练教程的内容选择科学、方法运用合理,符合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技能训练教程的内容设计不需要面面俱到,应突出对应职业岗位的专业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跨岗位综合技能的训练。
2.2发展性原则
训练教程的项目应具有前瞻性,能充分反映技术提升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体现职业岗位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为职业院校学生技能训练工作的实施预留拓展空间,这样有助于促进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发展,有助于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
2.3可操作性原则
训练教程的项目应符合省内相关行业技术和设备的实际情况,便于学生技能训练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特别注意训练项目、案例等需来源于企业现场和岗位的真实项目。
2.4规范性原则
训练教程中所涉及的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必须符合最新的国家标准或技术规范,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要求。文字表达应准确规范,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文本格式和内容符合相关要求。
2.5指导性原则
训练教程对相关专业的技能训练目的、模式、内容、实施过程、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应具有指导性作用。
2.6验证性原则
教程开发的主持单位应至少选取3所有代表性的学校(国家示范(骨干)校、省示范(骨干)校、相对偏远的地市学校),按照省厅组织技能抽查的方式进行项目测试,对其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查找教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广泛征求全省相关院校相关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3专业技能训练教程开发的过程
3.1组建企业、院校联合的开发团队
由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所、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和省内9所相关高职示范、骨干、卓越院校,组建企业、院校联合的开发团队。
3.2按照项目负责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
项目组按照项目负责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项目、工作内容和要求、负责人、审核人、统稿人等,严格按照设定的时间节点和开发内容控制项目开发进度。表1为具体的项目工作方案。
3.3研讨论证、测试验证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技能训练教程的初稿完成后,广泛、及时地收集相关高职院校及企业专家的意见,邀请企业专家、职教专家、技术技能专家等专业人士,从教程开发的科学性、发展性、可操作性、规范性等方面,反复组织研讨、反馈意见,并不断进行修改及优化,再交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所牵头完成教程的鉴定工作。最后还需要对教程中的每个鲜蘑菇进行测试,从而验证项目的准确性、难易程度、考核标准等。
4结束语
开发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教程,有助于统一相关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标准、方法步骤、评价标准等,提高了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健全了职业教育技能训练质量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徐雯雯,郝涛,赵翔.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08).
总参谋部下发的《中级任职教育院校教学评价工作方案》中,针对课程建设提出:“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即教学内容贴近部队建设实际,贴近岗位任职需要,贴近军事斗争准备。”以上称为“三贴近”原则。“三贴近”原则适用于军校,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建设,它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开拓了途径。贴近部队建设实际,就是坚持立于世情、国情和军情,把回答、解决部队发展建设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军校学员了解世界的发展动态,知晓国家的发展状况,把握部队的发展环境和存在价值,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就是要教学内容渗透到部队的现实中去,尤其是学员的岗位任职发展中去,使教学内容充满任职色彩,反映岗位任职发展需要;贴近军事斗争准备,就是要教学内容深深扎根于我军的军事斗争准备实际,把握军事斗争脉搏,了解军事准备趋向,肩负起“打得赢”的历史使命。
一、贴近部队建设实际,增强教学吸引力
教学内容贴近部队建设实际,就是要从部队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新军革和各军兵种战略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建设适应部队转型发展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
一是联系部队实际。院校培养的是未来部队建设与发展的骨干,教学内容必须以部队建设实际需要为牵引,结合部队作战训练各类专门人才培养需要进行,重点放在新理论、新战术、新战法、新装备等方面,围绕部队建设需要,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二是着眼部队建设。部队的建设状况和所担负的任务,是开展教育的基本依据。要把教育内容的统一性和部队实践的多样性结合起来,摸清部队情况,坚持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搞什么样内容的教育,确保教育内容始终着眼于解决部队建设的现实问题。例如,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做到贴近部队建设实际就需要积极研究部队新情况。
二、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增强教学实效性
教学内容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就是要针对不同任职岗位的专业特点,紧密结合部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构建各专业各培训层次的教学内容。胡主席指出:“提高综合素质,并由素质转化为能力,要有一个学习、实践、锻炼的过程。”任何没有经过实践磨练的人,都不可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人才。因此,要坚持把工作岗位作为军事指挥人才联合培养的重要平台。当前,军校教育处于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转型期。任职教育强调以“岗位需求牵引”的教学理念,明确的岗位指向性是任职教育的鲜明特征。我们军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就必须要瞄准任职岗位,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做到部队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任职岗位需要什么技能就教什么技能,学员任职缺什么知识就补什么知识。
一是强调岗位指向。任职教育要求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增大专业操作、科学实验和综合演练的比重,加强模拟和实际岗位锻炼,从而实现从知识本位教育向能力本位教育的转变。
任职教育的岗位指向性客观上要求教员尤其是专业课教员,讲授的应该是活的知识,是实际与理论的结合体,并让学员把所学知识,变为开启智慧、指导实践的“金钥匙”。教学的一般规律应是:从部队建设的实践到教学,从教学的理性指导再到部队建设的实践,周而复始,整体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紧紧贴近部队的实践,从部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上认识问题、思考问题,才能使院校的教学活动源于部队、先于部队、高于部队,真正发挥院校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传统的以理性思维为主,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完全适应任职教育教学的要求,必须大力倡导以启发式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法、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教学法等互动式实践教学,把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性调动起来,主体性体现出来,达到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是着眼发展需要。首先,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着眼学员的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打牢学员素质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军兵种交叉培训和轮训,使学员能够具备多种岗位转换的任职能力。其次,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着眼学员的能力培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依赖知识的转化。要把能力训练纳入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实践性教学发挥知识与能力互相转化的桥梁作用。再者,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着眼时代的发展特征,即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这就意味着教学内容必须着眼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共同基础、专业能力、创新实践、综合扩展等模块,构建必修、选修、自修相配合,自然、人文和军事科学相融合,指挥、管理、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打破专业界限,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超前性,在继承传统优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协调和可持续性,充分吸收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技术知识,大胆更新陈旧内容。
三、贴近军事斗争准备,增强教学针对性
教学内容贴近军事斗争准备,就是要着眼未来战争需要,针对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情况,加大应急作战使命性课题教学比重。着眼未来作战需要,根据学员所在部队的作战任务,围绕使命安排课题,研究解决完成使命任务的重点、难点问题;着眼未来战争特点,把战斗精神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中去,为完成使命提供精神准备;着眼未来战争形态,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升教学层次,为部队作战训练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当前,我军军事训练正在由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其实质就是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人才是战斗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构建军事指挥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军队院校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教学的实效性要求教学内容贴近岗位任职需要。利用在全军各指挥院校和部分专设训练机构成立的作战指挥、部队训练、战术仿真、信息作战等模拟训练实验室和综合模拟训练中心,对各院校培训的学员进行模拟训练,使受训者体会到各种在实兵训练中难以遇到的困难,从而解决联合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接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