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方剂学课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中医药类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要求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专业素质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从事中药流通、生产、检验、鉴定、分析以及制药或合理用药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中药现代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中药新药开发、中药制剂创新、中药制剂分析、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由于中药复方用药的显著特色,方剂是被誉为“开发中药新药的金矿”,《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在中药学专业人才的继承创新、新药研制开发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在中药学专业作为基础课、主干课、必修课开设。在近年的方剂学教学中,我校根据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在《方剂学》课程教学中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1调整教学大纲,突出专业特点
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课程教学,长期以来混同于中医专业,使用与中医专业相同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时数。教学要求是掌握100首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及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与中医专业的教学要求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而只是方量略少。教学大纲没有体现专业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学习压力大,对今后工作的指导和帮助不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通过分析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方剂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熟悉配伍方法和配伍规律,具备分析方剂的基本能力,了解方剂包括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及中药新药的研发思路,能够在今后工作中给予正确指导与启发。我们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减少掌握方剂的数量,同时调整教学内容的着重点,使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根据教学实际,参考中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起草并拟定的《中药学本科教育标准》,将掌握方剂的数量减少为70首。为突出专业特点,我们精选与常用中成药相关度高以及配伍特点突出的方剂作为重点讲解,并适当调整方剂讲授的侧重点。如六味地黄丸系列方剂的介绍,在介绍三补三泻配伍用药的基础上,讲解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七味都气丸的组方特点及适应病证。
考虑到《中药药理学》课程在中药学专业中作为专业课开设,且实验项目中涉及到复方药理研究,因此本校《方剂学》教学中不开设实验教学,但在理论授课中针对性的介绍某些名方实验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进展。
调整后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也克服了以往教学内容太多,教学任务繁重,学生难以理解透彻,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指导帮助不大等缺点,使学生体会该课程学习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较以往使用统一的大纲有明显改观。
2授课紧扣教学大纲,突出重点难点
就我校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课程而言,是在学习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之后开设的,课时为64学时,使用与中医专业相同的教材。由于课程设置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合并为《中医学基础》,从而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的学习深度不足,学习方剂学时对理法方药中的基础问题“理、法”的理解难以透彻,学生学习有较重的畏难情绪。考虑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是临床执业医师,学生毕业后很少直接从事临床诊疗方面的工作,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进行调整,不再把方证的理解做为重点,而着重阐明中医治法的特点,重要方剂的配伍规律。从药物组成切入,理解单味中药对方剂整体功效的影响。针对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适当介绍药物的品种、炮制等对方剂功效的影响,注重相关方剂剂型改革、毒副作用的讲解,增强方剂学与专业课的关联性,引导学生新药研发的科研思路。
3改革教学方式
以往《方剂学》课程授课模式上遵循临床“理-法-方-药”的诊疗过程,按教材编排顺序依次讲授方剂组成、功效、主治、病因病机、组方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内容。由于中药学专业学生中医基础相对较薄弱,对方证的理解不深入,导致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通过教学方式改革,我们在授课模式上针对方剂的特点采用多种授课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如药物功效结构析方法[1]、方证相应教学法、案例式教学[2]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方剂的教学效果。
在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中,按照教材编写体例,从药物组成入手,先用提问的方式复习中药学知识,通过单味药物的功效分析成方的功效主治,教师再进一步分析方剂的主治病证、组方结构和配伍特点。如在学习麻黄汤时,可先引导学生复习中药学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4味药物的功效主治,让学生分析综合出麻黄汤的功效主治,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主治病证外感风寒表实证的病因病机,以及组方基本结构和配伍特点,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峻汗解表,麻黄和杏仁宣降相因恢复肺的宣发肃降以平喘止咳。甘草一方面化痰止咳为佐助药,一方面缓和麻桂之峻烈为佐制药,一方面调和麻杏之宣降为使药。全方药物功效配伍结构严谨有序。从药物组成入手学习方剂,可以充分利用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中药功效特点掌握较好的特点,从中药功效特性合理组合的角度理解方剂严密的君臣佐使组方结构,从而有效规避其中基、中诊知识相对薄弱的缺陷,提高学生学习方剂的积极性,改善其对于方剂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分析成方的能力。这是中药学专业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针对部分方剂,我们仍然可以依据“方证相应”的思路讲解。如清热剂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的讲解,应首先介绍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及各阶段的病证特点,制定相应的治法及组方用药规律。如清营汤主治热入营分证,病机特点以热邪扰乱心神,耗伤营阴为主要病机特点,针对这样的病证特点,制定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的治法。方中以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散瘀为君,生地黄、麦冬、玄参助君药清营凉血解毒为臣,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宣透邪,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黄连清心泻火,丹参凉血活血,诸药共用为佐药。重点介绍方中透热转气的治法配伍特点,通过对丹参和丹皮两味药物的功效比较,引导学生掌握方中丹参清热凉血防热与血结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以药成”的组方思想和“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同时让学生学会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所学知识运用到方剂的学习之中, 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法, 是通过以临床实际案例, 让学生了解、分析、思考, 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尽管中药学专业今后不从事临床,但在方剂学的教学中仍然有必要适当安排少量案例式教学,使学生领会中医临床辨证组方的思路方法,切实体会方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管是那种教学方法,都需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层层推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4强化方歌记忆
《方剂学》的学习强调必须记忆一定数量的基础方,在《方剂学》规划教材最后也附有方歌。教师授课时可以介绍一些趣味方歌的记忆方法,如麻黄汤“干妈姓贵”,三仁汤“三人爬竹竿,扑通滑下来”,以及组成药味相近的方剂的比较记忆,如小柴胡汤“柴芩参夏姜草枣” ,半夏泻心汤“芩连参夏姜草枣”。此外,可以采用课前课中提问的方式督促学生背诵方歌,学期末安排方歌默写考试,选择50首掌握类方剂,要求学生默写方歌或方剂组成功效主治,以考查全部学生方歌记忆情况,并计入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10分。从近几届学生的情况看,教学效果较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322-02
随着中医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加,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扩招之势的日增,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呈现一度下滑的趋势,如何提高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对于从事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医药教育工作者来说,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课程的设置、定位与建设与教学质量高低的关系密切,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关于方剂学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与建设等问题,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不正之处敬请同仁予以斧正。
1 明确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对方剂学专业课程准确定位的前提,首先要明确方剂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依据方剂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才能够对方剂学专业课程予以准确定位,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笔者认为,方剂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为:“一专多能,一才多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方剂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来确立的。作为方剂学研究生来说,不仅要具有坚实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泛的现代医学知识;作为指导教师来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尤为重要。为此,应将研究生方剂学专业课程定位于:“面向中医、服务中西、辐射医药、重在方剂”。既要适应中医药发展,中、西医学需求,还要具有方剂学自身特色。
对于方剂学专业课程的内涵定位来说,首先要注重传承,同时又要充分吸收现代科技成就以超越自我,充实传统中医理论,使当前的中药方剂现代研究与保持中医药学特色紧密地联系起来,赋予其新的内涵,从而全面揭示中药方剂防病治病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如此,则使中医药学的特色得以保持,优势得到发挥,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 了解课程特点合理设置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在中药学基础上研究药物间配伍关系和配伍规律以及君臣佐使地位的知识体系;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相互沟通必须经由的桥梁学科;是指导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和中药新药开发的应用基础学科;是中医药学基本特色和优势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本院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层次方剂专业人才,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加强课程改革,推陈出新教学内容,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设方剂学基本理论及其关键问题、建立中药小复方精选系统操作技术平台的思路与方法、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中药药理与新药研发等研究生课程。
方剂学是中医学理、法、方、药有机结合逻辑方法体系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辨证论治的特色与规律,方剂的“功能主治”将方药与临床应用连接起来。可见,方剂学内容涉及面较宽,内容繁杂。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宜精宜少,有目的地增加研究生学习与研究的弹性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出来;课程内容设置不仅与研究方向相结合,而且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另一个方面,将研究生知识储备作为课程设置的重心,进而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补充,从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多维角度去考虑,发挥课程建设对于促进研究生发展的最大功效。通过挖掘方剂学教材中的宝贵因素,给研究生以创造性思考、反思、质疑的机会,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笔者认为,方剂学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具有宽口径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并与学术前沿结合,使研究生有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体现一专多能;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就业面、适应性,为了使学生具有宽泛、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创造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一专多能、一才多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 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创新
中医要发展,先从教育人手。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的方法密切相关,而这又与研究生课程设计关系密切。如果培养目标过于广阔,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或课程设计不按中医理论结构编排,忽略中医学特色,不注重方剂学传统理论,甚或教材出现各种问题等,均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积极进行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本校的研究生方剂学专业课程以《医方发挥》为蓝本。参考《方剂学》教材,结合各指导教师、学科的研究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博而精深的专题讲座式的授课模式。以课程建设带动人才的培养,在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整改的有效措施,推动课程建设的发展。
通过课程建设来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作为方剂学研究生指导教师来说,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方面,既要注重方剂专业学位点的研究方向,又要考虑研究生个性化的发展方向。来灵活安排内容;研究生在方剂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向古方剂要效益,深入挖掘古方剂蕴含的潜在的逻辑思想,使之学会借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寻求、探索、解决未被人们认知的科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92-02
一、MOOCs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
MOOCs是近两年兴起的大规模开放网络在线课程,具有开放性、碎片化和生成性等特点,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大学课堂教学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转变。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既可以通过基于网络的课堂进行教,又可以课后完成备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答疑等教学活动。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后可以自主在线学习、在线做作业、讨论协作、在线答疑等学习活动。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将各地、各个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给各界自由学习。因此这种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MOOCs教学模式在方剂学课程建设的具体运用
我校开设方剂学课程历史悠久,针对目前在对方剂学的认识和应用上所存在的误区、盲区,MOOCs课程建设主要通过对方剂学的主要内容前后梳理,总结归纳,着重于从概念上、理念上正确认识的重要性,在具体药物及方剂的讲解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处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既必须遵循方剂学的教学规律,又必须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优势。为此,方剂学微课程的创建的具体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MOOCs教学方剂学内容设置规划
为了体现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故通过将方剂学分为六大微课程模块:第一模块,方剂的概念与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从中医治疗疾病的流程――理法方药引入方剂的概念、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从中医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引入方剂的作用原理,重点介绍方剂的组成、功用与配伍理论。第二模块,方剂的分类和代表性常用方剂。通过介绍方剂的分类,展示方剂的多样性、有效性和广泛性;同时以表格的形式对同类方剂及治疗同一病证的方剂作一归纳和介绍,构建学生横纵学习方剂学的框架。第三模块。常用中成药:对历来临床有确切疗效,临床常用的经方、成方予以介绍。包括成方的种类、适用范围及配伍原理、应用原则。第四模块。药食两用方:从药食同源的理论引入药食两用方的概念、种类、范围、适用范围及配伍形式、应用原则。第五模块,安全合理处方。针对当前社会上对中药认识的误区,特别是在有关中药应用的安全性认识上所存在的错误,将以具体实例从组方配伍、用量用法、病证禁忌等方面,强调医患配合在确保处方既有效又安全上的重要性。第六模块,临证考察。选择门诊中的部分真实病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给予处方,并要说明处方配伍理由。每一部分都包括简介、要求、练习题与测试题。每一模块的内容分2至4节课,供学生网上学习与自测。
方剂学MOOCs教学模式的的具体教学过程为:(1)课堂教学前,进行课程录像,通过班级QQ群将教学视频传达给学生,学生在视频过程中或视频结束后可随时通过QQ群针对教师讲解内容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可随时提出视频过程中的困惑;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困惑和疑问进行解答;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每首方剂及其关内容进行补充、讨论。(2)课堂教学时,老师一方面进一步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自主讲解。(3)课堂教学后,开展方剂学课程理论外的临床实践,将真实的病案呈现给学生,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
(二)MOOCs教学应用与考核
方剂学混合式课程建设教学形式有网络教学、面授直播、面授讨论与教学实践四部分。其中,主讲教师负责具体教学点的面授工作,助教负责网络联络、答疑、通知、交流、管理等工作。平时每天上网检查学习进度与学习状况,定期召开教学团队会议,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学生的要求及时提出解决方法。本课程的考核由平时的视频学习、练习、自测,面授出勤与讨论,教学实践活动等几部分组成。
三、根据中医院校课程类型,选择适宜的分层混合教学模式模型设计
笔者认为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依据课程的类型而有所不同。MOOCs教学模式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地课堂中进行,而是应该结合在线课程,互补进行,当然基于不同类型的课程,混合的程度会有所侧重。笔者根据我教研室所承担的课程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分为,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论述。
专业课是高校根据培养目标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的核心课程,它强调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关键。具体来看,专业课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符合社会职业规格和质量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丰富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框架结构;要求同学、老师进行积极交流,并就课程内容进行知识搜集,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图式和结构,并且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将专业课教学模式模型设计的特点归结为“课堂为主,线上为辅”。强调课堂中教师的系统讲授和课堂组织管理,强调通过记忆和练习达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强化和掌握。首先,课前,学生主动地进行预习,并就老师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进行相关内容学习和知识查阅;课后,主动地巩固课上所学的内容,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选修课不同于专业课,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师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进行选课和修课,增加学生课程学习的灵活性,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需要。同时可以确保学生在专业课程系统性与完整性学习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领域,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选修课的独特性质,决定了该课程教学模式是通过“在线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来实现的。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课,根据教学进度和时间安排自主学习,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协作学习而实现知识意义建构,而教师只是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实践课是检验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是检查和检验学生理论课掌握情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一门课程。根据此类课程的特点,将实践课教学模式模型设计的特点归结为“线上线下相结合”。例如方剂学实验课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然后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可以在线上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促进其掌握学习。
机械原理课程涉及到机构学、机器动力学、机构设计等,对学生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且机械原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涉及内容广泛等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具有一定的困难,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教学困扰。
在传统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往往会直接将机械原理课程的问题、内容及结论直接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通过反复应用和死记硬背的方式,强行记住课程内容。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无法明白结论的缘由以及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公式从何而来,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所学内容时,只懂得生搬硬套,不知道结论和公式的意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热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且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如今我国机械制造业需要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不符。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机械原理教师需要加强对课程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机械原理课程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教育途径
(一)研究教学法
机械类专业学生在进行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时,不仅需要注重掌握课本知识,还需要注重掌握学习过程,从而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让学生自主掌握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新颖性,确保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在进行机构组成教学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机构组成原理,让学生明确基本结构加若干个基本杆组可以组成任何平面机构。随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张机械机构的结构图,并让学生通过观看该结构图,分析此机构能否完成其工作,符合机械机构设计师的设计要求。这种通过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快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及课程知识,对该结构图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活跃了课堂氛围,并让学生进入主动思考模式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该机构图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改进,让学生有明确的思考方向,并在该方向中应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教学内容的思考,并用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结构图问题的看法,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学过思考和讨论之后,会更加具有学习热情。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参观机构模型,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机构模型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思维中比较模糊和抽象的知识,形成具象、生动的知识。学生在谈论学习和参观学习之后,会逐渐认识到机械原理是从机械应用逐渐发展而来,在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实际。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机械原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等特征,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另外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可以针对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如教师在进行连杆机构的解析法运动教学时,如果只进行公示推导和求解,往往会让学生不知所云,感到教学的枯燥和乏味。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并结合软件编程,让学生自主绘制出运动曲线,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更加具有学习热情。
(三)机械创新大赛
我国很多地区和学校都有机械创新大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创新设计小组,让学生通过自主创新和实践,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和实用价值的机械。为了让设计小组有更加全面的思考方向,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给出设计意见,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如2012年曾有学生利用行星齿轮的自传和公转,设计出能够全面无死角清洗鞋面的鞋面清洗机。该机械设计不仅具有创新性,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并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参考和学习。
(四)论文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8月29日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分析和洞察能力。但由于该课程是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内容比较抽象,同时包含大量的数理论证及图形分析,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讲授好这门基础课程,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学习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和完善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都不可避免地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入新的前沿经济理论,还要注意对经济理论本质的挖掘,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尤其是在举国上下以“双创”为主导的今天,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这就给任课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当然也可以说是机遇。教师们可以就如何改变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反思和探索,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提高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就成为当今经济学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现存的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引导问题。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经济学整体框架和基本理论的认识,锻炼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但又不同于其他的应用性学科,理论性非常强。大部分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新鲜感比较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和抽象,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和思维能力欠缺,就会越来越感到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和抽象。再者由于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而该课程中又有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公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小,这些无形中都增加了教师讲授的难度。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讲述的大多是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和规律,而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具有特殊性,许多现实的经济现象与西方不一致,让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离现实很远,是空中楼阁,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合理地配置资源与利用的学科。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假设与现实的距离不断被拉大。尽管经济学的专业术语和基本理论经常出现在舆论报道上,可能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但要真正理解其内涵和实质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阅历和洞察力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很多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照本宣科,以完全肯定其核心理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样就导致许多学生误把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都当作真理来接受。
(二)教材和学习阶段的选择有待商榷。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我国现在有很多高等院校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讲授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但由于这些教材主要介绍的是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体制和机制,从而导致我国的学生只知道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行的,却不知道我国是怎么运行的,这就容易使他们形成思维定式,在研究我国的经济问题时简单地用西方国家的理论去解释,并没有学到真正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其次,在学习阶段的选择上,西方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都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但由于西方经济学是由各种经济变量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具有很多的数学模型与深刻的定量分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而对于那些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等可能一时难以接受,从而给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三)教学内容过分枯燥,理论化比较严重。西方经济学作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性课程,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看,内容相对比较抽象,知识覆盖面较广,在经济管理类所有课程中非常有代表性。尤其是与学生之前的知识结构相比较,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可能都有所不同,微观经济学内容可能比较贴近现实,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但宏观经济学相对来说就是更加抽象更难以理解。实际上经济学的理论及知识都是蕴含在现实生活中的,随处可见。但是,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体系来说,对于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就有所困难了。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学生在一些经济问题上思考的深度、广度上还是有所差距,与教师的期望相比较相去甚远,学生们普遍反映西方经济学难学难理解就很好理解了,导致部分学生对经济学学习感觉困惑和生涩,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不愿意花时间来深入去学习和思考相关内容。
传统的经济学讲授以知识传授、公式推导以及经济学理论讲授为主。学生一开始接受经济学知识和理论,可能一开始还有所新鲜,但没多久就感觉比较枯燥,繁琐的公式和假设搞得很多学生稀里糊涂,尤其是课程内容更多地以脱离现实的理性人假定、市场出清假定以及信息完全对称假定为基础,但是这些假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成立的,教师们按照这些假定将内容讲授给学生,使得很多学生都觉得经济学理论脱离实践,指导不了现实生活,慢慢地就会产生学习经济学无用的思想。
(四)教师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均略显单一。首先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大部分高校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学方式单一,普遍采用和中学一样的“满堂灌”,教与学脱节,师生间缺乏互动,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忙学生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高校大规模使用多媒体后,老师们使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填鸭式”灌输,从课程开始到结束,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理论、播放画图表、讲模型,虽然较之以前的板书形象生动来了很多,但这种模式缺乏老师的思路形成过程,学生们并不一定都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尤其是一些来自落后地区的学生,对经济学直接没有基本概念,也没有注意到身边发生的经济问题,在大量的信息和知识面前很难消化和真正理解、掌握,教学效果必定得不到保证。此外,大部分教师更多地注重理论的讲授,缺少联系实际和补充理论以外的信息和知识,学生听起课来晦涩难懂,一脸茫然,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结合多种方法进行,不能盲目追求某一种新方法,否则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其次,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一般都采用闭卷考试,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却忽视了学生实际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没有得到重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管作为消费者抑或生产者,人们做决策时很少会运用大量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础,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经济理论的含义,很容易形成对西方经济学乏味、枯燥、难学的心理,从而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习效果和效率。
二、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进与完善
对于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任其发展,而是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尽快采取措施,以便能顺利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出大批能够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求的经济学人才,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学工作的改进与完善: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西方经济学的知识涵盖面广、系统性强,要想真正掌握好这门课程,不是靠读一两本教材就能够学好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过于倚重指定教材,这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也更多地局限于教材,大多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况且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很难将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往往学着后面的就把前面的给忘记了,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切身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讲授价格理论时,可以首先提出现实生活中一些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苹果手机价格是五千元”等问题,然后再提出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其次,问“供给和需求达不到均衡时价格如何变化”,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采取这样逐层推进的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衔接,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会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采用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经济理论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西方经济学课程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劲,但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理论联系实际,将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引入到课堂中来,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其中内涵,进而才能真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案例是连接经济理论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以具体生活中的一些热点经济问题作为案例,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启发他们主动思考,又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枯燥生涩抽象的经济理论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现实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客观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采用以下两种案例教学方式:一种是穿插式教学,即在讲授课程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时,穿插一些现实的生活案例,以吸引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应提前精心选择好课堂的讨论内容,将国内外的一些热点经济问题及时地介绍和深入透彻地分析,使教学内容更具现实意义,切实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价值所在。例如,在讲授供求关系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谷贱伤农”这种现象,真正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另一种就是综合案例分析,这种方式并不仅仅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案例,而是在某几章的内容讲授结束以后,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提问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如何,师生间的互动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提问式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取得良好地教学效果。所谓提问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经济理论或知识时,可以先提出与之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老师的提问既可以在讲授之前,也可以在讲授之中或在讲授之后。提问式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讲授某一经济理论时,可以先提出现实的经济问题,由此引出要讲授的经济理论,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明白该理论在经济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教师也可以在讲授某一理论的过程中,针对基本原理可能得出的结论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某一概念或理论讲授完成以后,还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检验学生对该理论掌握的程度,同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做到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比如,寡头市场存在着价格刚性均衡,表明寡头市场厂商竞争主要通过提高产品的差别程度,如提高产品的质量、改变产品的款式、提高产品的效能等等,这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垄断阶段的特点。由此可以向学生提出自由竞争阶段的特点,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厂商之间主要进行价格竞争,即个别厂商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价值,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在竞争中取胜。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授课过程中介绍经济学前沿理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西方经济学在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伴随着其他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交叉与分支学科,经济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渗透到社会学科的各个角落。在学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重要学科,在现行的教材中不可能将所有的最前沿与最新理论涵盖其中。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站在经济学发展的最前沿,跟踪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理论与思想,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在原有的一些理论上已经有所突破,尤其是随着计量方法的大面积应用,这些使得经济学能够更加广泛深入地研究现实问题,从而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产生了重要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为此,在教学中适当介绍有关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思想、观点以及成果,如机制设计理论、博弈论、有限理性、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等,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自学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各专业的核心和基础课程,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敢于创新,选择新颖、科学、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是今后在教学方法选择上的一个趋势。因此,不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必须基于学生、教师和内容的实际进行,以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经济学人才,使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于璐,秦少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5.3.
中图分类号: G :113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Western Economics
Li Xiaomei(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52 China)
Abstract: The Western Economics is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s of economic management,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good and bad. The course of Western economic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be student- oriented theory with practice,give full play to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methods R eform Content Necessity
两百多年前,《西方经济学》课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在西方国家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有必要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同时借鉴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和教训,《西方经济学》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报关与国际货运、管理学等专业均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上述各专业的基础课开设。然而,在大部分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依托一本教材,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远远不够。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存在三个弊端:一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教学地位以教师为主,教师讲的过多,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过少,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是以课堂为中心,与现实社会脱节。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和说明,缺乏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学生学习了很多理论问题但无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更无法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考试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目标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满足于书本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了考试通过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为此,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在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经济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兴趣引导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逻辑性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既有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又有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既有宏观经济的整体分析,又有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既有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和教训,又有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总结;研究方法上既有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又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还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这样庞大的内容体系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数学分析方法在经济学课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有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经济学中数学的运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数学公式来推导、论证经济理论,在辅助其他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难度不大。二是编制数学模型,计算、验证经济学理论或进行经济预测,学生普遍难以理解和掌握。这种定量分析虽然能使经济学更能应用于实际,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但在学生数学基础普遍偏差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数学分析方法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企图为其经济基础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因此,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的经验总结。如何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依托一本教材,以课堂教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必须加以改革。
(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的现状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学习。能否学好西方经济学,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很大关系。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非常熟悉且敏感的课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大家各抒己见,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使学生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研究、借鉴西方的一些有益的做法。
(二)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与社会脱节的现状
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很多问题的结论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掌握,但如果不讲方法,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实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例如,在讲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时,需要学生记住: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呈同方向变动;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呈反方向变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可以通过引用大量的富有弹性和缺乏弹性的商品例子,通过对这些商品价格改变后总收益变化的分析,加上几何模型作图说明问题,实例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价格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
(三)改变以考试为中心,忽略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的现状
这种以教师“教”替代学生“学”的“单向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满足于记忆授课内容,使得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了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也就无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有的学生考核方式下,学习成绩的好坏占很大的比重,很多学生将通过学校的考试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也有很多老师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这就脱离了教育的根本。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个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而是在于教会学生对经济现象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没有学习能力的提高,单纯是知识点的熟练记忆,对学生而言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对老师而言是教育的失败。
三、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经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和基础。随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深入发展,其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深入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较难理解理论要点,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单纯理论教学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分析的比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使基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变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实践分析,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供求定理的讲授过程中,运用谷贱伤农的实例分析说明供给变化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变化的影响;在支持价格的讲授过程中,运用最低工资法的实例分析说明支持价格政策的应用;在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分析中,结合农产品市场的特征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的原因。通过实际例证的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导向相结合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一直坚持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坚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认识和主张,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思考,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以往大大提高。
(三)学生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试题型主要包括选择、判断、名词、简答、论述等,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体现出来。为此,《西方经济学》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做了改革。考试题型上缩减传统考试题目的比例,增加应用型题目的比重,分析题、计算题、图形分析题占据更大比重。这种考试方式的改革使得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虽然是一门传统的理论性课程,但是经过在课堂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上的有益尝试和调整,《西方经济学》课程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创新人才培养;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
我国已经逐渐步入创新驱动的发展时代,这使得高等院校所肩负着的学术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更为迫切的需求[1]。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等教育、教学体系面临着战略性变革的要求,其核心即是把创新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2]。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环节,如何在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策略中体现创新驱动,日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本科研究型课程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3][4]。然而单一学科的研究型课程开设有其弊端。首先,研究生阶段的创新型研究有大量灵活的时间做基础,可以通过文献深度研读和实际项目参与增加研究深度,利用大量不同学科的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宽度,为创新研究积累足够的土壤。而以课程教授为主的本科学习过程中,没有这么多灵活可用的时间可以支配。单一学科的研究型课程虽然为进行一定深度的研究提供了课上的时间,但并不能弥补广度上的不足。其次,本科阶段的公共选修课虽然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广度,但对创新的针对性不强,也缺乏与本学科知识相融合的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将交叉学科[5]与研究型课程相结合,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以交叉学科应用背景为导向,以问题探究及在本学科内的创新解决方法为主体,为本科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型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1研究出发点
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对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开展情况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6]~[9],作者对本专业本科学生围绕现有课程课堂教学的感受、评价以及实施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认知度与期望度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上缺乏对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引导,针对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有所欠缺。另外,由于学科、专业设置的限制,很多学生对本专业外的知识了解很少或对本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关系了解很少。在大一到大四的过程中,受到教育逐渐由通识教育转变为专业教育,由综合素质培养逐渐转变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一部分同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降低了他们的研究热情。对于面向就业的学生而言,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往往也需要思维方式的创新和转变;而对于面向研究的学生而言,保持好奇和研究热情、持续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实施以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有助于弥补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同时也适应了高校培养创新型本科专业人才的时代要求,更能够受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本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
2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作者在深度调研广大应用型高等院校已实施的研究型课程的成功经验和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以所在信息类学科开设的本科研究型课程“复杂网络基础”为载体,对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建设展开了研究,总结了以下几点作为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1)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建设目标的设置
研究型课程旨在培养学习者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其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单纯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合作、实践等活动中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学习方式,进而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科学信念和创新精神。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建设目标的设立比普通研究型课程更为复杂。除了主动探求、重视实际问题之外,增加了与其他专业、学科甚至其他门类不同思维方式和学习、研究方法的交流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如何合理设置学习目标,使课程设置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既全面又要层次分明、主次突出,还要兼顾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通过不同侧重、不同顺序设置多维培养目标,是首先需要探讨和明确的问题。
(2)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内容设置
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涉及各类学科领域及学科间交叉的领域,本身就具有“交叉性”。如何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现有的专业设置、各学科科研情况、综合利用已有的交叉学科研究资源设置合理的研究型课程内容,是对单一学科研究型课程进行改革的重中之重。
(3)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实施方式的设计
要实现研究型课程的教学目标,其课程实施方式尤为重要。研究型课程在原则上主要通过组织一些探究性的项目研究活动来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方式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多样性、交互性和合作性,从而有效帮助学生从学习形式上作为切入点,逐步转变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
(4)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评价方式的设计
研究型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要检验课程目标达到的程度,引导学生不断努力去达到或趋近目标,以评价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这决定了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是多元化的发展性的、重视过程性的评价。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还需增加对跨学科交流能力和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结果的评价。如何根据教学实际设置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能否最终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
3交叉学科研究型具体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
3.1课程目标设置
根据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特性,作者对其课程目标的设置过程相比目前传统的课程目标设置做了以下改革:(1)改变传统课程目标设置以教学大纲和授课教师为主体的设置方式,转而以学生、交叉学科导师及专业导师三者共同参与的设置方式;(2)改变传统课程目标设置以整个专业为对象的设置方式,而以学生各自特点分类制定多元的课程目标,最大限度体现出小班授课、因材施教的课程优势;(3)改变传统课程目标设置以知识掌握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一维目标,转而根据多元的不同设定,设置实践探究能力、理论学习能力、组织交流能力、交叉合作能力、总结表述能力等多维的课程目标;(4)改变传统课程目标设置以一个培养计划周期或一个课程周期为基本时间单元的设置方式,转而以一个“目标更新→内容调整→实施形式修改→评价方式修正”的课程循环单元为周期,及时对多元多维目标的具体参数指标进行动态调整。
3.2课程内容设置
作者组将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分为课程基础和主体内容两部分:(1)课程基础包括该课程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与传统课程不同之处在于,课程基础部分所占比例远小于主体内容部分,约占整个课程内容的20%—30%。(2)主体内容由学生通过与交叉学科导师的交流,以发现问题的方式提出,并通过专业导师指导下的分组开题的形式最终确定。此部分为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核心内容,课题选择以学生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以课程知识为理论支撑。
3.3课程教学方式设计
对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围绕“发现问题→理论学习→建模求解→总结分析”四个子模块,分别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1)在学期开始前由专业导师负责联系交叉学科合作单位,每门课程确定3到4名合作导师,以合作指导不同分组的学生。(2)以组织学生与交叉学科团队开展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始收集资料,并从所获得信息中找到问题,形成第一阶段的问题形成报告;根据该报告,以专业导师指导下的讨论课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分类、抽象,并以此明确课题的划分,由同学自愿参加相应课题组。(3)以课题组为单位,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针对本课题学习相应的课程理论,对课题进行预研,形成预研报告。预研报告通过的课题允许进行开题,并以课题组为单位开展后续研究型学习。预研报告不通过的课题在课程导师和交叉学科合作者共同指导下重新选定课题进行开题和后续研究型学习。(4)研究学习过程通过文献阅读汇报、平台及仿真工具使用学习、模型设计实践和问题求解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其中专业导师以指导为主。在学期中邀请相关专家或科研团队对较难的部分以专家座谈的方式进行交流,协助攻关。(5)每个阶段分组开展阶段总结和分析,不断修正课题方案,必要时对课题目标进行小范围的调整。
3.4课程评价方式设定
与传统课程单纯以教师评价的方式不同,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在评价环节做出以下改变:(1)在评价主体上,由学生、专业导师和交叉学科导师三者共同给出评价,具体包括以下五种形式:a.自评,即同学的自我评定;b.互评,即组内成员的相互评定,其中课题组长的评定所占比重最大;c.团评,即以课题组为单位,有专业导师参与的团队之间的相互评定;d.师评,即专业导师对各个课题组进行评定;e.专评,即交叉学科合作导师对各课题组最终方案的有效度、实际价值等给出评判。(2)在评价周期上,以过程评价为主,即以每一个“目标更新→内容调整→实施形式修改→评价方式修正”的课程循环单元为周期,以过程评价的结果促进方法的改进或目标的修正,整个评价过程以档案的方式保存。
4成果推广与应用效果
青岛理工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信息类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2015年以来,得到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及相关从业人员的高度评价;学院先后获得多项相关教学研究及专业建设项目资助。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和培养项目中获奖人数、获批项目不断增加、档次不断提高。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人数也逐年增加,与合作导师联合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质量都较从前有大幅度提升。此外,该成果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多个信息类学科专业中进行了推广,推广效果良好,受到相关地市级媒体关注,相关成果被包括《半岛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为本文研究成果在其他学科中进一步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阳,宋金泽,程江华.工科研究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初探[J].电子技术,2015(10).
[2]程望斌,李武,彭鑫,等.基于CDIO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子技术,2016,45(11).
[3]李庆灵,黄海波.研究型课程对法学本科生"四种能力"的提升作用——"内涵式发展理念下法学类本科生'四种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系列论文之三[J].高教论坛,2016(10).
[4]陈煜,李树奎,姜春凤,等.先进复合材料研究型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5,32(6):40-43.
[5]罗鹏程,程志君,蒋平.在交叉学科课程教学中塑造大学生人格[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38(3):18-21.
[6]白天,李玉,黄岚,等.交叉学科课程本体构建——以电子商务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4(15):43-46.
[7]马筱聪,陈雷,黄华贵,等.基于CDIO理念的卓越工程师试点班交叉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4):122-123.
主要有写作对理解课程内容的作用、写作对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作用、写作对归纳能力培养的作用、写作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写作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5个指标,主要反映写作这一环节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作用与影响。
(二)议论
主要有议论对理解课程内容的作用、议论对表达能力培养的作用、议论对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作用3个指标。主要反映议论这个环节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与影响。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读写议教学模式的考核与实践
(一)读写议教学模式的实施
1.实施说明
本研究主要针对2011级金融学1.2.3班、统计学1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读写议教学模式的实施,并对其进行了评价。同时,由于涉及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本课程组主要对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进行了实施,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对象:2011级金融学1.2.3班、统计学1班课程:宏观经济学为配合读写议教学模式的实施,西方经济学课程组在2009级本科教学大纲修订中提前做好考核准备,特别是对于成绩构成进行了说明。并要求课程组教师在课程教授中实施,课程组老师积极配合,这对于课程教学方式与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基础条件。
2.教学模式实施的思路
第一,指定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相关阅读的资料是《微观经济学案例集》、《宏观经济学案例集》。学生从案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阅读。第二,对学生选择的案例集进行讨论或就某个专题进行讨论(如宏观经济学中将失业、通货膨胀、民间借贷等问题进行讨论)。第三,对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写作。
(二)读写议教学模式实施的评价
总体来看,学生对于读写议教学模式还是比较欢迎和满意的。85%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比较满意。而对于读书、写作、议论等环节满意度也不太一样,90%的学生比较喜欢和满意的是议论这一环节,这也说明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意愿和努力。
1.读书
关于阅读的作用,设置了阅读对理解课程内容的作用、阅读对自学能力培养的作用、阅读对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作用三个问题。当问及“阅读对理解课程内容的作用”问题时,79%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7%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大,5%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4%的学生认为不起作用,只有5%的学生认为作用说不清。当问及“阅读对自学能力培养的作用”问题时,81%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5%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大,6%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4%的学生认为不起作用,4%的学生认为作用说不清。当问及“阅读对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作用”问题时,78%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9%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大,5%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4%的学生认为不起作用,4%的学生认为作用说不清。可见,从读写议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来看,阅读对于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对于理解课程内容、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
2.写作
关于写作的效果评价,共设置了写作对理解课程内容的作用、写作对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作用、写作对归纳能力培养的作用、写作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写作对逻辑思辨能力培养的作用等5个问题。当问及“写作对理解课程内容的作用”问题时,86%的学生认为有作用,10%的学生认为不起作用,只有4%的学生认为作用说不清。当问及“写作对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作用”问题时,75%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4%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大,7%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6%的学生认为不起作用,8%的学生认为作用说不清。当问及“写作对归纳能力培养的作用”问题时,72%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5%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大,8%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9%的学生认为不起作用,6%的学生认为作用说不清。当问及“写作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问题时,70%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7%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大,8%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8%的学生认为不起作用,7%的学生认为作用说不清。当问及“写作对逻辑思辨能力培养的作用”问题时,80%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6%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大,6%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5%的学生认为不起作用,3%的学生认为作用说不清。可见,从读写议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来看,写作对于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来说,最重要的是对于逻辑思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归纳能力培养的作用。
2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鉴于传统教学的陋习和目前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导致目前过程流体机械教学方法的弊病不断暴露出来。基础知识欠缺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如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由于学时短缺而被逐渐砍掉。有的课程(如流体力学)虽在开设,但由于学时短或为选修课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习效果不理想,导致学习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时,学生连最基本的概念(如内能、焓、熵等)都不知道,当涉及一些运用基础课程知识点来理解工程问题时感到非常吃力。这就导致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很难适应目前的教学形势,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出现死记硬背、不善于理解应用的学习局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似乎是工程教学的通病[7]。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是培养工科专业学生的必备环节,对学生工程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工程性极强的过程流体机械课程而言,实践环节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1)实习与实验教学环节需要加强。就本专业的实习而言,目前主要集中于化工设备制造厂和化工产品生产车间的参观和学习,基本上忽略了有关流体机械制造厂的参观和学习,导致学生对流体机械没有感官认识。而且实验学时在不断缩减,目前仅开设往复压缩机示功图测试和高速转子静平衡两个实验。离心泵汽蚀实验被砍掉,导致学生对离心泵主要性能得不到很好的理解。2)毕业设计环节需要加强。鉴于一系列原因(比如工程热力学知识的欠缺、有关流体机械书籍和标准的缺乏),目前绝大多数毕业课题仅局限于化工设备设计,基本上很少布置有关流体机械课程方面的毕业课题。这严重限制了学生对流体机械课程的进一步理解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锻炼。课程评价存在问题由于课程学时的缩减,目前过程流体机械课程评价基本上是“一锤定音”——期末考试,忽略了大作业的训练和热点研究方向文献的阅读和总结。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也很难及时对教学存在的问题给予修正和弥补。
3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教法改革思路
众所周知,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工程教育也是如此。大约二战时期,工程教育从工程实际技术教育过渡到工程科学教育,这就要求涉及工程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向性的,类似“学徒式”的教育,即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这种教育方式仅适用于以技术教育为主的工程教育,很难适应以科学教育为主的工程教育方式。为此,发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主动的、学习式的教学方法,即将学生视为教师的角色[8]。学生能够从教学活动过程中隐性地获取知识,而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开展有效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界限模糊,二者有效地完成自身的任务,即教师良好的教学任务、学生有效的学习任务。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正是沿着该思路进行的。针对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了适应现阶段工程教育的目的,下面从课程的准备、课程的讲授和课程效果评价三个阶段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课程准备首先,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这必然要求教师大量查阅和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如与过程流体机械有关的国内外专著和书籍),弥补所选教材的缺点。查阅资料时,教师必须注意角色的转换,查阅资料是为了更有效、更准确、更生动地给学生讲解,而不是为了个人学习。教师通过大量地阅读文献,将教学内容给予重新组织和编排,以最合理的顺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而不是照本宣科。其次,教师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前期课程的学习情况,从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弥补存在的问题,避免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个体在前期课程学习上存在的差异,这样分组讨论学习时便于优良搭配,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克服个人因前期课程学习不足而对本课程知识点理解带来的障碍。再次,鉴于当前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为主,教师的讲解和订正为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制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对教师备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课前要告知学生:1)每节课要学的教学知识点;2)理解知识点需具备的基础知识;3)学生需要查阅的书籍和准备的内容;4)本节课内容在课程中和工程实际中的重要程度。可以说,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教学是否成功,因此,备课必须要做到备内容、备学生和备方法。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教学,不是以教师单向传输为主的教学,而是教师根据备课时制订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讨论教学内容,避免学生消极被动地思考教师到底在讲或者要讲什么内容。教师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积极主动地讨论,发现和记录教学存在的不足,便于课后进一步的思考、改进和反馈。教师上课时应做到:1)上课时,教师首先要给出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重点和难点;2)教师要给出每节课的“引子”,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评价每组学生给出的讨论结果;3)最后教师要给出总结,要评价本节课程内容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4)对于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之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比如“余隙容积”这个概念,如果仅是书上给出的解释“活塞行至终端止点时气缸剩余的容积”,学生很难理解,很难想象这部分空间是怎么回事;但如果将其与盖房子用到的“公摊面积”类比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二者对于用户来讲都是有害的,但是必须具备的,只能尽力减小,却不能避免。课程评价教学活动的最终环节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教学评价,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发现和思考教学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反馈;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课程的评价应从多个角度出发,绝不能是仅以考试为基准“一锤定音”。为此,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1)对知识点理解的评价。通过课堂上观察学生的一系列反应,如面部表情、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解释和补充;另一方面通过作业、课程考试来综合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情况,便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整和弥补不足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测试教师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存在的困惑,明白师生间对知识点理解存在的偏差和分歧。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积极反思,对教学内容给予重新编排和阐释,以便改进教师本身对基础知识的理解。2)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实训、大作业、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并将存在的问题汇总和分析,弥补教学存在的问题。总之,教学评价是个连续的过程,合理的教学评价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而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成绩”。
4教学改革对工程教育的促进
简单的讲,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实施,学生获得的技能基本能满足工程教育的要求。具体体现在:1)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思考、提问和讨论,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交流技术;2)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准备和讲解,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职业责任感;3)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大作业的分组准备和讨论,教学在团队内相互进行,学生改进和具备了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4)通过“教”这一环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精选和重组,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5)通过一定的工程训练,学生对待工程的态度和信心发生积极的变化,增加了对工程设计过程的理解;6)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理解,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具备了终身学习的素养。
1.1提问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是展现教师对所讲知识把握的程度,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情绪,能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并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通过提问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回忆总结、对比分析、综合应用,达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师可精心设计,提出有质量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探索,认真进行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负反馈放大电路自激振荡的产生及消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实例来说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唱卡拉OK时,我们发现如果话筒与音箱的摆放位置不当,大家就会听到非常刺耳的啸叫声,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先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只要不满足自激振荡相位或振幅平衡的任一条件,即可消除自激振荡。在讲授当中,为了突出重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可采用问答式提问、设疑式提问或分组讨论式提问等多种方式,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对所学的重点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将所提问题的要点、内容及方式准备充分。并注意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如有卡壳现象,则要给予及时的提示、点拨,多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1.2演示教学法,直观易于接受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人体的各种感官同时感受某一事物的各个侧面,则记忆就会比较深刻。另外,学生对眼见的新事物普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去思考、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电子产品、示教板等来进行演示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制作一部分形象直观的教学模型,利用这些模型的直观形象来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这样既能明显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极管时,可多带一些不同型号、不同类型的二极管,使学生直观的看到,从而对各类二极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体验,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学后再带一些电子产品,让学生在线路板上自己去寻找二极管,以加强他们对二极管相关知识的掌握。又如,在振荡电路教学中,可以在示教板上先装上一个振荡电路,并由该电路推动一个发光二极管和扬声器,教师开始演示,此时振荡电路工作,发光二极管会闪动,扬声器则会发出响声,当改变电路有关参数后,会发现闪光频率和音调也跟着改变,看到这个现象,学生对电路会感到很好奇,同时对电路先有了感性认识,自然就会很迫切地想知道该电路的工作原理,因此,上课就非常认真,积极思考,这时教师通过理论讲授后,学生对振荡电路的概念、原理、应用就能很快的理解和掌握,并收到极好的学习效果。
1.3多媒体教学法,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倡导多媒体教学,它与传统的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相比,有诸多优点,如趣味性强、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等。对于某些难用语言描述的概念或者较复杂的理论知识,使用多媒体来讲解会更形象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在讲解PN结中电子的扩散与复合,双极型晶体管器件中的电子、空穴的运动,放大电路的反馈等知识点时,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板书多、画图难、内容抽象,这样不仅降低了课堂效率,而且抽象难懂,学生很难接受和领会,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文字配以图片,再添加一些小动画,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明了,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对知识的接受会更主动,理解也会更加透彻。当然怎样更好的将本课程特色与多媒体很好的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们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多媒体教学听是能听懂,但是太快了,像看电影,印象不深,记忆不强”。我们的教学不是让学生看看就过去了,而是需要他们牢固掌握,以便将来学以致用的。所以有时不能一味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对于逻辑性较强的公式推导过程以及相关的计算内容,可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这样学生紧跟老师的推理思路,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更好的提高了学习效果。
1.4总结归纳法,强化各知识间的联系
电子技术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总结归纳是十分重要的,否则知识在脑子里像浆糊一样,找不到眉目,理不清思路。电子技术各个知识点之间是存在着相关联系,这需要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例如,在学习数字电路的触发器部分时,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各种触发器功能,记忆就更难了,但实际上,各种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是基本类似的,而且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学习时,教师只要先具体讲授一下基本RS触发器,然后再让学生自学同步RS触发器,很快学生会发现,其实同步RS触发器与基本RS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完全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同步RS触发器的动作必须由时钟信号控制,只要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继续分析主从RS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和T触发器。按照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原本一个很庞大的知识体系就得以归纳总结,学生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二、注重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职业教育要求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必须统一,理论基础来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实践反过来也能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并提高理论水平,因此,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用知识的介绍和实用技能的培养,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不仅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专业理论知识,使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而且能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得以丰富和发展,使之转化为更实用的技能和技巧。如何做好操作技能教学这一环节,除了不断提高技能课的质量,丰富技能的内容,还需详细的研究技能操作,课前做好准备,精心组织实验,并加以耐心指导,每次实验课前都要围绕理论教学及实验内容精心编制实验报告,明确实验目的、内容,科学合理安排各实验步骤。在学校除了加强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外,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安排学生制作简单电路,特别是一些实用电路,例如,在介绍了直流电源电路之后,可以引领学生为自己的小家电做一个直流电源。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常用元件的选用和简单安装,电路调试、焊接装配等工艺,通过实践,使学生既获得了制作成果的成就感,又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67-02
防灾科技学院隶属中国地震局,是一所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防灾减灾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基础物理课程对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基础物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防灾减灾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势,近年来,我们就如何发挥基础物理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对物理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一、加深对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深化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包括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课程的基础物理课程,是理工类本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所承担的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基础课程”的字面意义所能概括的。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基础物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至少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一)传授物理知识、构建物理模型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在所有自然科学领域之中。因此,物理学构成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和地球物理学等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通过让学生们学习以物理学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物理课程,使他们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和技能,获得比较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同时也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构建必要的物理模型。
(二)培养科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
融合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物理理论,它的体系十分严密,理论十分成熟。这些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已经渗透到科学和技术的各领域中。因此,基础物理课程在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
(三)培养科研兴趣、奠定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界普遍规律的揭示,可以培养学生认知世界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的兴趣。另外,物理学这门自然科学,是以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而哲学也是从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开始的。所以物理与哲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
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基础差较别大
我院是全国招生的本科院校,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不同生源的学生,高中阶段物理基础不一,进入大学后,也没有及时对相关的物理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在同一班级的学生物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有些同学上课跟不上教学的进度,极大地增加了教学难度;另外有些高中物理基础好的学生,却因为部分大学物理中的概念与中学物理相重复而兴趣锐减,原本对大学物理的神秘感也逐渐消失,从而也忽视了对大学物理的重视,这给大学物理的教学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内容陈旧
在大学物理学教材中,仍以经典物理为主,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这些内容各自独立,彼此之间联系不大,尤其是力学部分占了较大篇幅,且有不少内容与中学物理内容重复,而近代物理内容则相对不足,当代物理前沿及其在高科技中应用方面的内容就更为少见。
(三)教学队伍缺少经验
我院基础物理教学队伍是一个由年轻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教学经验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师基本技能不够娴熟,课堂语言生硬;教学中,对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够准确;自身学习能力、科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几点探索
(一)积极开展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更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院自08年以来每年组织一次校内物理和实验竞赛,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和北京市物理实验竞赛。学生通过竞赛学习,综合运用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论文,并将自己的思想完整、科学的表达。他们经历认真、精心的准备竞赛的过程,科研素养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扩展,同时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研究热情,都得到激发。
教学相长,教师要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竞赛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通过对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的学习,努力专研,自我完善,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参与物理类学科竞赛的辅导,我院年轻的大学物理教学团队得到锻炼,不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教学方法、科研能力都有了十足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我院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学生基础不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等情况,我们对教学内容做了如下改革:
1、“厚基础”。注重物理基础知识的逻辑性,以核心内容(教育部高指委编制的《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3月)中,将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其中:A为核心内容,共74条)为基本教学内容。保证物理体系的完整前提下,删除“难、烦、偏、旧”的知识,练习题中偏题、难题不作为整体考核要求。
2、“宽知识”。通过适当介绍和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扩展内容(*号内容),既能使学生更多的获得和专业相结合的知识,又能加深对专业的认识。还可以适当介绍些与科学前沿相关的内容,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针对电子类、信息类专业可增加介绍静电应用等相关电磁学扩展内容,针对地学类,工程类专业可以增加非线性振动、阻尼振动等扩展内容。
3、“重应用”。教学过程中多结合一些工程技术、实际生活、现代科学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例如:电磁学中可以介绍静电除尘、电磁波传播;量子物理中可介绍光电效应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光学中可以介绍光学仪器分辨率,增反、增透膜等应用。
(三)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提高基础物理课程教育质量的关键,根据我院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基本功差,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下改革措施:
1、实行教学“导师制”,新教师通过拜老教师为教学“导师”的形式,实行以老带新,“一帮一”组织培训,导师要向新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开出书目,新教师要广泛阅读,用理论武装自己,再结合实践,相互融汇,是为固其根基,导师还要指导其备课、写教案、上课、评课等,来全面提升新教师的教学水平。
2、化的“讲、听、评”活动,制订合理实际的教学计划,观摩教学,总结交流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共同研究课程内容,剖析重点、难点,灵活地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
3、通过积极参与网络精品课培训,物理学会、北京市高校物理实验经验交流等会议,增加对外交流次数,通过对其他高校教学经验的借鉴,来提高本课程任课教师教学水平。
4、教学没有科研作支撑,就不能增强学问,就不能培养创新人才。抓住以科研促教学的原则,鼓励年轻教师更多的参与到科研中来,通过参与课题研究,积极提升自身科研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录像、CAI课件、电子教案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授课过程中公式推导部分还要结合板书进行教学,来增强授课效果。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主要采用授方法、讲要点、捋思路的教学方法,讲解时层层剖析,深入浅出,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授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坚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最后达到“会学”,从而实现终身受益。
(五)考核方式改革
我们通过提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使学生更注重平时学习过程,注重知识的积累。改革后,期末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期中考试成绩和读书笔记四部分组成,设置平时成绩及格线、期末考核成绩及格线,两个及格线均达到的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平时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本课程的期末考核,直接重修本课程。
四、总结
虽然我们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处于改革的初级阶段。要让基础物理课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基础物理课程教学的特点和目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各教学环节,并将其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教学改革中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