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引言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关于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不同课型、不同教师采用的教学法不同,目前较为流行的有“PPP模式”、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所谓“PPP模式”,是目前最普遍的教学模式,由展示(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和表达(production)三部分组成,因此也称为“3P模式”;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经掌握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在“用”中学的教学方法。
研究教学模式如何应用于教学的直观途径是案例分析,“把”字句作为留学生的习得难点,对其教学方法的探讨十分必要,然而当前对外汉语课堂案例分析主要集中于对综合课、听说课、词汇教学等的研究,对“把”字句的专项分析较少,因此笔者从实际需要出发,以北京语言大学“初级教学演示――‘把’字句”为材料,对真实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并分析,形成本文针对“把”字句的专项案例分析。
二、案例定位
1.课型:汉语精读课;
2.学生等级:水平较高的初级学习者;
3.教学内容:“把”字句;
4.学生数量及情况:6位来自不同国家,混合班的学生;
5.教学时长:17分钟;
6.教学步骤:导入语法点――讲解――练习。
三、教学内容
(一)教学重点及实现过程
该案例主要教学内容为“把”字句,通过“导入、讲解、练习”的思路教授“把”字句“S+把+O+V+了、S+把+O+V+RC、S+把+O+V(在/给)+RO”三种结构。课堂环节通过目前第二语言课堂教学领域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PPP模式”来呈现,由展示(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和表达(production)三部分组成:
1.展示(presentation)(用时约4分钟):用“学生喝水”的动作,通过不同的问题引入“她喝了一瓶水、那瓶水她喝了、她把那瓶水喝了”三个句式,进而自然流畅地讲解了因“话题不同,句式选择不同”的情况,随后用学生熟悉的母语讲解了“把”字句的语义特点、包含的要素,最后通过“用例句理解结构”的方式呈现出本节课重要结构,完成语法展示阶段的教学。
2.练习(practice)(用时约4分钟):展示环节结束后,教师采用交际性练习的方式通过问学生“你把功课交给老师了吗?”引导学生输出,练习“S+把+O+V(在/给)+RO”结构,并适时纠正。期间,教师采用合唱与独唱相结合的方式,单独叫学生回答问题后又领读,在保障开口度的同时不断重复,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该语法句。
3.表达(production)(用时约9分钟):练习过后,教师通过发出指令――做动作――提出请求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交际目的。教师首先让每位学生拿出信用卡,后分别让不同学生遵循“请把信用卡交给我”的指令完成动作,后问其他同学“他做什么了”引导学生输出,使用“把”字句,最后通过问学生“你想不想要?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请sb.把N还给我”,使用“把”字句完成交际目的。
(二)讲解方式
教师放弃人为的“教科书语言”,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的语言材料,以话语为基本单位,以交际为主要手段,将功能与结构融合在话题之中,多次循环,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把课堂教学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践行了交际法的教学主张。主要采用以下讲解方法。
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通过例句理解语法结构,如:通过“他把水喝了”理解“S+把+O+V+了”;通过“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理解“S+把+O+V(在/给)+RO”等。
2.任务原则、交际原则、意义原则相结合:教师给学生真实的情景和交际任务,通过问问题、做动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后引导输出,如把书放在桌子上问学生“我做什么了”,让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同时完成交际任务。
3.采用引导式教学:老师以问答法贯穿整个课堂,其讲解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疑问句,引导学生回答,尽量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说话机会留给学生,提问还能刺激学生自主思考,调动学生说汉语的积极性。
4.合唱与独唱相结合的方式:讲解中大部分例句由学生单独回答以后教师领读,在重复中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5.采用情景教学法:讲解“把”字句表祈使作用时,直接放在情景“请把信用卡给我”中,并完成动作,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理解该功能。
6.适当运用学生母语:讲解“把”字句的语法义与使用特点时,教师采用英文讲解,减少了学生理解语言本身与“把”字句语法特点的双重压力,让学生轻松理解并记忆该语法点。
总体来讲,该教师摒弃枯燥难懂的语法点解释,使用学生母语帮助学生理解,并且给出具体丰富的例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语法结构。该教师没有过多地纠结于语法结构本身的抽象讲解上,把抽象难懂的语法变得简单易懂,圆满完成了语法的讲解。
(三)练习方式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第二语言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任务活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激励、动员学生学习的作用。本案例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通过互动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来促进语言习得。其主要采用的练习方式及作用如下:
1.采用“真实任务”练习:一部分学者把任务分为“真实任务”和“教学任务”。真实任务是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言语交际活动。教学任务是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而有意识地设计的与真实任务有相似性的活动。本案例中,教师采用“把功课交给老师”“把信用卡给我”等生活中的真实任务,把学生融入到真实环境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2.加入题外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满堂灌”,可以通过一些“题外话”来调节、活跃课堂气氛。本案例中,该教师在收集信用卡及还给学生物品时,通过拿信用卡、背包等方式用动作参与到情景中,加之夸张的表演,提高了情景的真实性,增强了课堂趣味,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该教师对于课堂的总体掌控很好,课堂氛围放松,没有压抑感,肢体语言丰富,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
该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环节中始终掌控全局,收放自如、灵活多变。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自我感知学习为主,在多次重复及互动学习中自然习得,教师只负责引导、答疑和启发,避免让学生对教师或范本产生依赖,是成功的练习范式。
四、总体评价及个人建议
该教师博采众长,用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角色中并进行输出练习,注重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课堂气氛活跃。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PPP模式”过于重视语言形式的缺陷得到了弥补。“PPP模式”形式与内容失衡,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存在缺陷,该教师与交际法的结合增加了内容、功能在教学中的比例,引入真实情景让学生身处其中,使得汉语教学更加充实而不空泛,灵动而不枯燥。
该教师在语法点讲解、课堂呈现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处理得当,值得学习,但笔者认为该案例依然存在练习形式单一、重复过多、学生之间互动不足的缺陷。王燕(2005)在《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中指出,“要增加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和互动,把学生分小组放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完成交际任务,充分调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语法知识的再组合和创新使用”。Willis(1996)也提出了任务实施框架:任务前(介绍主题和任务)――任务中(任务、计划、报告)――任务后(语言形式的分析与练习),强调语言输出。针对该案例练习形式单一的缺陷,应该增加任务型教学法中对团队任务的操练环节,以培养学生创新语言的能力,丰富练习形式。具体如下:
1.把学生分组,每组三个人,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每组尽可能多地写出与布置房间相关的词汇和句式。
2.教师布置任务:每组三人,一人是房屋主人,负责发出指令(强调用“把”字句);一人是搬运工,负责按照主人命令执行任务;一人以“搬运工做了什么”为题,进行结果汇报。
3.教师发放房屋、家具等的图片道具。
4.开始执行任务。
5.教师做好活动记录,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价反馈。
五、结语
着眼于真实课堂,笔者结合“PPP模式”、交际法、建构主义理论对其教学重点、实现过程、讲解及练习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任务型教学法出发,提出教学建议。从细节出发,分解的课堂实例有利于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进而间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但本文视角过小,收集材料方面存在缺陷,也没有明确指出该教学案例的主要亮点及缺陷。笔者希望在以后的相关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对“把”字句教学针对性的分析,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2]李星.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以预科班我都做对
了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张辉.汉语综合谋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燕.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D].北
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廖巧云.交际教学法的应用・问题与思考[J].济南:山东外语教
学,2002,(3).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为第三单元题材为小说,小说属于记叙文的一种,小说题材文章的学习针对九年级的学说来说并不陌生,且九年级的学生对记叙文也有一定的了解和学习。
从体裁来看记叙文就是以写人记叙为主的文章。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的文学体裁。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有其相同相通之处。虽然而小说虽然也是写人记事,但其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引人入胜,体现情节的四要素,且要突出人物的刻画,展示人物的性格。另从表达方式来看,记叙文与小说都以记叙描写为主。
此课为1123活动展示课,次课为初中校,这个班是有25人组成的班,这是临时的班级,对于教龄只有两年的我这些学生对我来说是陌生、是充满挑战的。
再此基础上为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更好的完成展示课,为了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正真的参与到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农村课堂老师为主的现象,为了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时代背景、课文主题,为了在这次教学中为了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使课堂更高效文章有深度。在一周之内认真搜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
案例描写
由于前两位老师上完课的原因,学生们比较疲惫,让学生休息时间较长,后排齐刷刷的坐着二十多名老师,一上课学生异常安静,为了缓解学生的氛围,先以一段有关主题的视频导入,使学生紧张的气氛有所缓解,接着处理文章的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环节也是采取提问学生方式,学生补充,老师展示,由于作者(鲁迅)接触较多,效果较好。
进入课文学习、主题理解,为了让学生思路清晰,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主要从文章题目解读入手,认知程度浅,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且符合学生实际,在环节一主题一的环节学生参与度积极,几乎前期不举手的学生都举起了手。再次基础上老师继续追问学生,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主题二的讨论,思考深度成梯阶式上升,由于主题一讨论活跃,为主题二做基础,学生的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参与度较高,在这两个环节中都以学生为主,老师采用追问的方式环环深入,在主题三(文章主题,作者情感)的理解上学生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采用教读的方式,多媒体上展示时代背景,与小说创作意图,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转变,思考深度加深,小组合作讨论、发表个人观点从而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使学生综合能力有所提升。
整堂课在老师的不断追问之下,学生课堂氛围活跃,思维敏捷,完成教学预设目标,且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能动性。
教后反思
这虽是一节普通胡课,但却一改往常教学模式,始终围绕着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学生的主体能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真正最大程度的完成了“有效课堂的学习”。
1.
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简单,围绕文章题材(人物、情节、环境)人变、景变、情变,虽环节简单,但内容丰富,认知具有深度。环节设计的简单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落实,从而使得效果更显著。
2.
改变以往教师上课“教师提问题血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处理,而是采用学生发现问题,教师不停追问的形式,抓住问题中的关键字解决问题,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欲望。
3.
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全程置身于讲台之下,使老师一开始就更好的在学生之间搭起了平等的沟通桥梁,使学生真正的投身在课堂中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4.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程教育中拥有主动权的一方,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习惯。而体育教育也更要追随教育改革的步伐,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教育更是从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出发,帮助学生锻炼心智,加强体育锻炼,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训练和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一、初中体育课教学案例
1.跳绳练习。教学要求:分组式群体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基础练习开始,按基础不同分组,设置不同的要求。第一组练习行进间跳绳,也就是边跑边跳;第二组练习原地换脚跳、编花跳或两人编花跳或两人一组一带一跳;第三组练习前摇双脚跳或前摇单脚跳;第四组由我亲自带领练习原地的跳绳、起跳、停绳。
2.案例分析。课程的安排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且,这种自由结组的方式能够帮助加强学生间的各种沟通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使学生体验到靠个人的力量是局限的,让学生充分感受自主和合作的乐趣。这样平等、信任、民主的课堂,让学生的亲自体验胜过任何教师的单纯讲解。
二、目前初中体育的状况
1.目前学校的教育实施由于场地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体育器材不够完善,可能一些学校只能提供给学生简单的体育课程训练。一旦这些简单的游戏训练不能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追求时,体育教育就会停滞不前了。
2.学校忽略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一些学校体育课程的安排时间较少。通过查询,我们发现现在初中体育课程安排的学时过短,甚至有的学校临近期中期末考试时间,将体育课临时改换为其他主门课程,这样已经影响了体育课真实作用的发挥。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也没有考试,最终也会变成其他课程的自习课。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给学生也灌输了一种“分数第一”的概念,而忽略了身体素质。
3.学校教师的教育过程较为松散。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育中是一种放养式教育,课前导入,让学生简单的跑圈、拉伸、热身,然后解散自由活动,体育课也就成了学生放松随意玩闹的时间。对于一些习惯足球、篮球的学生来说,是个练习锻炼的好时机,可是对于一些本身就缺乏运动神经或是不习惯运动的学生来说,身体素质锻炼的机会就相对于他人减少了许多甚至没有。
4.面对案例中的教学情况,也有可能出现个别学生只是沉浸在游戏中,而忽略了教师提倡的在学习中不断加强自身锻炼,寻找学习方法的要求。
三、根据案例与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状况相结合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1.教师首先要树立明确的体育教育理念,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重视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增加体育器材,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学校也应该关心广大体育教师的生活,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2.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对体育教育合理的认知,让他们意识到通过体育锻炼和训练,能促进人体结构的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依据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今时代的体育教育应主动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对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让他们了解体育对生活的重要作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内容。师生间的互动是双向过程,对教学对象充分了解,教学工作也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逐渐趋于成熟,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又是各有各的想法。所以,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对症下药,像案例中所指出的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安排。
4.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识的不断革新。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学生对追求新鲜事物的步伐从没有停止过。任何知识都有生产、发展、老化的过程,一旦教育方式和知识过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要求时,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教学过程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充分利用新时代的产物,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综上所述,我们要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师也要根据科学社会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对体育教学进行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45-01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线段、射线、直线》,它是小学所学内容的延续,是研究平面图形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习本节课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仅仅局限与直观性的识图,没有学习图形的表示方法,而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图形、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
(2)知道“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3)通过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并能正确地描述。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学生学会类比的数学思想,一观察、二猜想、三操作、四判断的学习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用符号表示线段、射线、直线;教学难点:识别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线段的比较;
五、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操作”与“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探究法”
六、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圆规
七、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幻灯片:①紧绷的琴弦和人行横道线;②探照灯发出的光线;③伸向远方的火车轨道。
(2)识别:小学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那么如何识别线段、射线、直线呢?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①从延伸性上;②从端点个数上;③从能否度量上。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请大家在草稿纸上分别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为了把大家所画的线辨别出来,我们有必要给这些线起个名字。引出知识点一: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法(板书)
2、切身感受,辨析真伪
(1)看图辨别,活学活用(多媒体投影)给出线与对应的表示法,辨别是非
(2)动手操作,强化认识
①请按照要求画图,来试试看。(幻灯片)
②操作:如图,已知三点A、B、C,1)画线段AB;2)画射线AC;3)画直线BC。
③数线段的条数。生:回答,并及时进行评价。
师:强调数线段时,一般按端点从左向右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④整理归纳、综合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
3、数形结合、感受性质
学生活动:观察——活动——猜想——度量
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线段的性质) 简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问题一:如图,线段AB、AC,你能通过度量,比较它们的长短吗?
问题二:如果没有刻度尺,你还能比较它们的长短吗?
结论:比较线段的方法:度量法和重叠法
5、概括存储、课堂小结
1.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法与区别。2.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距离。
笔者有幸观摩了全国特级音乐教师王平老师的一节音乐课,感受颇深。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围绕民歌教学,阐述在民歌教学中从民歌的地域性、方言性和民歌衬词等特点上入手,加之引导、发现、对比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达到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民族文化,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宝贵民族遗产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一、案例实录
1.教学引导
首先,学生看视频、听宋祖英演唱会。问题:(1)演唱者是谁?(2)地点在哪里?引出江苏民歌“茉莉花”。
2.导入新课
(1)老师弹奏《茉莉花》,学生用“U”音唱一唱,老师再范唱;(2)学生唱歌词,老师讲解气息方法并示范;(3)叫俩学生分别唱并对比评价。师:你认为哪句唱得好?哪一句难唱些?(4)情绪处理后再全歌演唱;(5)欣赏这首歌曲(放音乐、出示歌词);(6)跟着音乐唱一次,老师指挥。
3.参与练习
竖笛配奏。(1)自由练习;(2)跟琴吹奏“茉莉花”;(3)一部分学生唱,一部分学生吹奏。
4.走进江南
师:今天,老师让你们听二首好听的歌曲,请同学们来欣赏,仔细听好啊。
师:这是一首哪里的民歌,除了这首《茉莉花》之外,同学们知道的江苏民歌还有哪些呢?
老师导入新课《拔根芦柴花》。
师:我们江苏的民歌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江浙地区民歌《拔根芦柴花》,曲中透着山野气息,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歌曲(放音乐、出示歌词)。仔细听老师介绍,学生欣赏音乐讨论歌曲速度、情绪跟琴用“luo”来哼唱歌谱仔细听范唱,能够找出几个扬州方言朗读歌词、掌握扬州方言讨论、自由发言分乐句跟琴学唱自己找难点,用老师的方法把难点解决了,一起讨论应该怎么去唱才能唱准、唱好,跟着琴把难点地方再唱一唱,跟琴完整演唱,男女声分乐句来演唱歌曲加进情绪、速度。
5.新歌教学
(1)歌谱学唱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一句一句地来学唱歌谱。
(2)老师范唱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来模唱,注意歌词有什么特点(出示江浙方言)?
(3)唱歌词
先朗读歌词,再分析衬词的作用。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跟以前我们所学的歌曲有点不一样,它的歌词中括号特别多,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些是什么意思?
师:原来括号里的叫衬词,这在民歌里面经常出现的,在演唱时不要唱得太响(分乐句来学唱歌词)。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钢琴来一句一句地学唱歌词(找出难点,解决难点)。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有几个地方唱的不是很好(指出)。
师:这种一字多音的地方,同学们唱得不是很好。请同学们完整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会唱这首歌曲了,在此基础上,老师想给同学们增加一点点难度,把这首歌曲表现得更好。
师:我们分男女声来演唱这首歌曲。赏听“采茶舞曲”。
师:茶叶是江南的特产之一,现在我们上茶园去看看吧(放音乐、出示歌词)!
6.说一说江南
师:老师要你们在家收集江南的资料,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江南。如小吃、民歌、诗歌。
学生一起吟诵本册语文教材诗歌《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再揭示课题――“走进江南”。
师: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江南之行,在回忆“茉莉花”的芬芳中结束我们的课,同学们下课!
二、案例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为主,尤其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歌教学,更是担负起了启蒙学生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和民族向心力的历史责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王老师从民歌的三个主要特点:地域性、方言性、非语意性(即衬词)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民歌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音乐学习部分。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创作的。一般是口头传唱,并不断经过集体加工。它生动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
1.民歌的艺术魅力――审美
民歌教学在音乐课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多唱,在唱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民歌的美,去感受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民歌的魅力。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如民歌(或曲艺)的产生、发展、分类、艺术特点等等,也有结合着具体的作品,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其在理解中消化、吸收,没有死记硬背,把理论知识蕴涵于音乐体验之中。在《茉莉花》教学中,导入完了之后,又用竖笛要学生演奏了几曲《茉莉花》,让学生在竖笛声中体验民歌的美妙,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让学生在演奏中亲身去体验江苏民歌,享受音乐美。加上老师那从容、镇定、极富课堂驾驭能力的举手、投足和手势以及情绪的处理一环一环紧扣,更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除此,老师还注重将语文的课堂知识积累运用到音乐课堂之中,符合学科整合的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
2.民歌多姿多彩的原因所在――地域性
德国的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民歌多姿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地域性。蒙古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因此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就较宽广、奔放。江南地区多为小桥流水人家,因此,江南的民歌风格大多柔美、婉转。所以,民歌教学的导入就从民歌的地域所在入手。在《茉莉花》教学中,王老师的导入就是:利用宋祖英在悉尼歌剧院演唱的“茉莉花”直接导入学习江苏民歌,了解江浙的地域、人情。”“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所见到的江南?”学生有的去过,有的在电视里见过,他们都高高地举起手,站起来都自豪而骄傲地介绍着他们的所见所闻。一番介绍以后,大家对江南已不再陌生,再让学生欣赏背景音乐《茉莉花》衬托下的江南景色,一边介绍江南的风土人情,音乐学习的过程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开始了。
3.民歌艺术的精髓所在――方言性
学生用普通话演唱这首民歌并不算困难,但如何让他们感受到民歌的方言性是使民歌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正是民歌教学的难点。以前,学生一遇到用方言演唱的民歌就发笑,觉得好难听,有的觉得好怪异。于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王老师充分地运用了对比法――江北方言与浙江越剧方言之间的对比,很大胆地提出让学生很意外的要求,让他们用江北方言演唱《拔根芦柴花》,再用浙江方言演唱《采茶舞曲》。让他们自己感受方言演唱为民歌带来的无限魅力。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感到很新鲜,都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尽管学生用方言唱出了一点,但他们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很别扭。同样,老师用湖南方言演唱出来的《一根竹竿容易弯》,他们也分析出失去了原有的柔美与婉转。抓住这一精辟的分析,我抛出问题为什么?此时,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民歌有它的方言性。在这个环节以后,学生普遍地反映民歌用方言演唱真好听,并用心去唱好每一句方言。
4.民歌中无意胜有意的法宝――非语意性
几乎每首民歌中都或多或少有衬词,这是民歌的另一特点即非语意性。而如何让学生发现并知道这是民歌的特点呢?我在教学中用了引导――发现法。课上让学生找《拔根芦柴花》中情绪高涨的地方。由于民歌自身的魅力,学生很快就发现《拔根芦柴花》中有一大段衬词的地方让他们唱得很有劲。在这时,老师并不急于肯定他们,而是问这些衬词都表达了什么意思,引导他们向更深处思考,“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让你们越唱越有劲呢?”“因为这些词虽然不表达意思,却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唱这首歌时的心情。”
太棒了!一语中的。
在肯定他们的发现后,老师又告诉学生,歌中运用“芦柴花”“芙蓉”“牡丹”“玫瑰”等花名作衬词,既美化了歌曲,又透露出纯朴的乡土气息。在后段拓展知识部分,老师还注重将新课标“音乐与相关文化”集中体现,并有机融合,将江南的风光、人情全部融在整堂课中,渗透在学生心中,初步了解了江南好,怎不忆江南的经典!
三、问题思考
1.教师因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学习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去体验音乐,挖掘深藏在音乐的奥密,对他们努力的成果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把谈话导入――音乐欣赏――方言学唱――表现歌曲四个环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计划有目的地为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
2.把握好重点,强调作品的风格,唱民歌就是要唱“味道”。能体现出作品风格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方言)、衬词等。在《拔根芦柴花》中,这几个方面在歌曲中产生一种细腻、秀美的艺术效果,它强化了歌曲的欢快、活泼的艺术风格,使之更加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同学们会表现出对民歌的浓厚兴趣,并乐于演唱。
3.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民族的即全世界的”。对于一些关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知识,我们就更应该运用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绝不能忽视,民族的文化,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民歌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让青少年喜欢和热爱民歌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感情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让我们音乐教师共同努力,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继承发扬宝贵的民族遗产。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淘气的春风娃娃对着云儿使劲儿的吹,使得春雨沙沙地下。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不知什么原因,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地争论起来。下面请几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让我们从文中找出答案。(读后进行鼓励性评价)谁来说说它们争论的原因?(它们为春雨的色彩而争论)教师板书课题:春雨的色彩。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课书。
二、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悟春雨的特点:
⑴ 请同学们看屏幕,说说春雨的特点是什么?(小而密)
⑵ 请你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春雨的特点,练习朗读。
请同学读,读后评价。
⑶ 听老师读,“春雨沙沙,沙沙,沙沙……”选择正确的读法。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2、抓住“争论”一词,结合下文来学习体会其含义:
⑴ 咦,小鸟们在干什么?请你在书中找到小鸟们的对话,自己读一读。
⑵ 你喜欢哪只小鸟?把它的话读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读,教师板书:
小白鸽无色的
小燕子绿色的
春雨的色彩
小麻雀红色的
小黄莺黄色的
⑶ 请你在小组内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读一读。
⑷ 请小组内的同学们分角色戴上头饰,汇报朗读。
⑸ 小鸟们对春雨的色彩看法不一,都认为自己说的对,所以争论得很激烈,你们觉得刚才那组同学读得怎样?
⑹ 请你感悟当时小鸟们的心情,读出小鸟们争论时说话的语气,可以加上动作辅助朗读。
⑺ 再请一组同学戴上头饰加上动作,汇报朗读。
⑻ 请同学说一说“争论”是什么意思?教师随机点拨。
⑼ 听了它们的争论,不知你们觉得谁说的有道理。
⑽ 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请同学到屏幕前点击电脑,讲明理由。
(如,学生认为小白鸽说的对,可根据生活经验所知。小麻雀、小燕子、小黄莺为什么会认为春雨有不同的色彩呢?学生如果答不上来,可以在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机点拨。
3、小雨不停地下,小鸟们的争论引来了其它的鸟儿也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屏幕上出现学生常见的鸟类,如:孔雀、啄木鸟、仙鹤、大雁等。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鸟类说说你眼中的春雨的色彩。让学生感悟平时所见到的春天色彩的美丽。
4、春雨不停地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春雨是怎样说的:
⑴ 放录音,听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⑵ 请你打开书,自己读一读,思考:春雨为什么下得更欢了。
⑶ 体会“沙沙沙”的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读“沙沙沙”时,语气要逐渐加强有力。
⑷ 理解句子“我本身是无色的,可是我能给春天送来美丽的色彩”的意思。
(教师点拨:植物的生长与春雨有关,在春雨的滋润下,植物吐绿,花儿盛开,大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春雨的色彩是美丽的。)
三、选择性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春天的美景。
3、和父母一起到公园去寻找春的色彩。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9个新词,认识新部首“衣字底”“竹字头”。
2.看懂图意,围绕“我”和“浪花”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解词句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有关句式,感知句子辅助成分。
2.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意思;初步认识拟人的修辞法(把浪花当作人)。
教学思路: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仔细观察课本插图,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用具:
彩色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看到过浪花吗?在沙滩上拣过贝壳吗?有一位小朋友在沙滩上玩耍,看到了海边的浪花(板书课题),可好玩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齐读课题:20、浪花)
二、指导看图。
1.整体看图:从近到远图上画了些什么?(小女孩坐在沙滩上、光着脚丫在玩耍。还可以看到:篮子、贝壳、浪花、海面、船、海鸟、云等)理解“沙滩”意思。
2.仔细观察,展开现象:浪花是什么样?想象一下浪花卷上沙滩或退回大海时会发出什么声音?(轻松、走、悄悄、哗哗哗、唱着、笑着、跑……)
3.观察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一下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4.再看看小姑娘身边的小篮子装些什么?想象一下小姑娘拣贝壳、捉小虾的情景?
5.把以上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位小姑娘光着脚丫,来到海边的沙滩上拣贝壳、捉小虾。浪花哗哗地卷来了,小姑娘坐在沙滩上,浪花冲着小姑娘的脚丫,逗得她哈哈大笑。浪花退下去了,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还有活蹦乱跳的小虾。小姑娘拣啊、捉啊,拣得满满的一篮子,她高兴极了,笑得嘴也合不拢了)
三、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给生字新词做上记号。
2.认读生字卡片:浪、贝、壳、篮、步、次、悄、虾、唱、装。
3.课文分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有几个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5.教师范读课文。
四、结合看图,再读课文,读懂句子。
1.学生自学。
(1)图文印证,读懂句子。
(2)标出句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你读懂了哪些句子,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哪部分内容?
3.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我”是在哪儿玩耍?为什么说浪花是“迈着轻轻的步子”,“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理解:
(1)浪花迈着步子。
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
(2)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比较,后一句更让我们感到浪花是那么顽皮淘气。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时,让学生观察图上小姑娘的表情,体会浪花给“我”带来的欢乐。“才哗哗哗地笑着跑回家。”“才”是说浪花笑够了,逗够了,顽皮够了;“跑”是讲浪花退回去的速度,“家”这里指大海)
4.小组齐读第二自然段。提问:为什么说“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捧来”在这是什么意思?(课文把浪花涌来的声音说成是浪花的唱、笑,进一步表达了我的欢快心情。“捧”是用手托的意思。“雪白的”“青青的”是写贝壳和小虾的颜色。“装不下啦”是说贝壳和小虾很多)
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沙滩上景美情也美。景:蓝色的大海,黄色的沙滩,白色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情:轻轻、笑、唱、捧。情和景的结合组成了一幅富有情趣的画面。
5.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浪花“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让学生体会小浪花的可爱,大海的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语调要欢快、流畅,表达一种兴奋的心情。
2.听老师配音范读。(海浪声)
3.想象小姑娘的心情,再读课文。
4.全班同学配音齐读。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做实验前或试验后,经常要组织学生讨论,这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相信自己的观点,要鼓励学生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正确与否,总是表扬他的勇气,对于答错的学生,耐心地听取他的想法,表扬他的想法中正确的地方。通过在平时的课堂中的每个细节,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充满自信,敢于尝试,成为万众创新、为国争光的一份子。
三、鼓励每个孩子动手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才会产生兴趣,印象才会更加深刻,所以在平时科学教学中为每个孩子创造动手探究的条件,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准备一份探究的材料,不能让小组中有的学生当记录员,有的当汇报员,当看客,这样就失去了一次动手探究的机会,久而久之,有些连看客都不愿意当了,而去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甚至吵闹起来,当然,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探究,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准备更多的实验器材来服务学生。
四、合理设计探究活动
电和磁不像其它实际可见的物质或现象,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要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建立概念,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知,则需要设计好探究活动,为自主探究搭建好平台。在规划准备这一节课时,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回忆四年级学的组装简单电路,试试小灯泡能否发亮,回忆电在电路中流过的路线,在桌上放一个指南针,指针停止摆动后,指南针指向什么方向?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的方向相同,观察接通电流指南针有什么变化?断开电源后指南针有什么变化?这些知识于学生来说比较简便,大胆让学生自主实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作好知识的铺垫。
【案例1】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在课堂上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如在学习 “Although…”这一语言点的时候,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句子:“Although I’m not very clever,but I still work hard every day.” 我对他说:“I think you are already very clever,because you can say such a great sentence.” 而后,我又问全班同学: “Don’t you think he is a clever boy?” 此时全班同学齐声答到 :“Yes!” 接着,我又问: “But can you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s sentence and the one on the blackboard?” 几秒钟的思考之后,许多同学发现了错误,回答到 “ There should be no but in the sentence.” 在一个轻松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积极性、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同时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重要的语言难点与重点,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2】
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的特点,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与中文一样也应注重启、承、转、和。教师在处理各个教学环节的时候,应该注意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与过度,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如,当学生准备对话表演的时候,我巡视了整个教室。当他们准备就绪的时候,我说到:“ It’s so amazing.Because when I was walking around the classroom,I found some interesting dialogues. Do you want to share them with me?”“ Of course.”学生们兴奋地回答到。自然而然地我们一起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对话表演与展示。两个教学步骤之间的过度水到渠成,不露痕迹。
【案例3】
这是一则充满童话色彩的故事。故事在幸运女神(the Luck Fairy)和一对贫苦夫妻( Fred and Doris) 之间的对话中展开,主要教学内容是让步状语从句。当我最初接触到文章的时候,我把教学线索设计为“wishes”(愿望),以情感作为一根主线贯穿整堂课。可是,第一次试讲的失败,让我重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认识到:没有语言支撑的教学是非常单薄无力的,是行不通的。重新备课之后,语言点的教学与训练成为了教学的出发点。因此,在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的前提下,课前的热身,新课的导入,课文的梳理,课外的延伸等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围绕着语言点展开,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学生对语言点的掌握也令人满意,他们能运用新的语言解决问题,表达自己的思想。
当然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语言学习应该使学生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语言情景中使用语言知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迁移。我认为这种教学措施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同时也进行了情感教育。
师:同学们,你们周末都在干吗呀?
生1:(面露喜色,来了兴趣)我去动物园玩了!
生2:我和妈妈去商场购物了,买了好多的东西!
生3:我在家复习功课。
师:同学们的周末都很丰富。那么有人和老师一样去野炊吗?
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位学生站起来)老师,我去爬山了,也和小伙伴一起烧烤了。
师:我与大自然为伍,与鸟儿唱歌,和蝴蝶翩翩起舞。
生1:老师你开玩笑吧,鸟儿怎么会和人一起唱歌呢?怕人都来不及呢!
生2:就是啊,还有蝴蝶也是!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为了检验老师说得话的真伪,可以在放学后自己去检验一下。但是记得要带着虔诚的心,把自然的一切都当做你的朋友,真心去对待它们,你就能感受到它们对你的热情。
(一天后的语文课上)
师:同学们都有按照老师说的话去检验了吗?
生1:老师,您说得对!我去郊外的草坪上与鸟儿歌唱,与草儿低语。我真的觉得它们就是我的朋友!
生:是啊,老师。我也去了!我感受到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讲述着他们的发现)
师:(在这个时候适当翻开课文)其实体验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做了,而且还把当时漫步大自然的情景生动地写了出来。下面我们就跟着李汉荣先生一起去《山中访友》。看看他都拜访了哪些朋友?看看他的感受是不是和我们一样。
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课文上。这种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有什么不同?
评析:
传统的语文教授知识的方式,大多是直接讲述课文,并没有过多地注重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课堂的方式往往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上课兴趣,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新型教育下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通过对于生活的体验,对所遇到的事物进行组织时,遇到的问题会尽力找出解决的办法。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性和联系性的能力,也使信息不陷于自流状态,保证其信息随时发挥出作用。学生只有通过练习解决问题并致力于发现,才能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而一个人越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就越能把学习到的知识归纳成一种解决问题或调研的手段。案例讲述的教学方式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它结合了生活中的趣事,巧妙地利用了生活这个“老师”,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来体会课文中所讲述的事情。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所以语文的教育离不开生活。
例2:同样在教学《山中访友》这一课时(教学片段),可以通过生活趣事激发学生阅读、学习欲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师:我们常常在电影中看到人们面对大山呼喊,然后听回声,同学们,我们自己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学生的童趣一下子得到激发)
生1:是的,我就常常对着大山喊:你是谁?大山也这样喊,特别有意思。
生2:听到回声时,像是与大山对话,感觉像捉迷藏一样,心里特别放松,特别开心!
师:当我们对大山“喊话”时,大山回应我们,大山就是我们的朋友,不仅如此,花草树木都是我们的朋友,大自然就是我们的朋友。
……
新的教学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趣事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样教学有什么启示?通过分析与反思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SEFC Module 6 Unit 17 Lesson 3新课阅读方法探究。
2.教材处理
本课为本单元第三课的第一课时,内容为著名喜剧名家Rowan Atkinson的喜剧作品及其本人的人生经历,文本内容较长,分为两部分,为了完整地展示文本,培养学生对优秀喜剧的赏析能力和对著名喜剧演员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两篇课文合二为一。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改变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了一次实验和探究。
三、学情分析
我首先考虑为什么和怎么上这节课,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实在可行。我的授课对象是三级达标校中学,所任教班级虽为文科最好班,但英语基础仍较差,好在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热情、表现欲望和合作精神是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培养的。根据学情,采用活动式的教学方法上一堂新课阅读欣赏的学习课,期待对今后学习中影评人物欣赏有所帮助;注意运用喜剧作品的语言材料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答题的兴趣,同时便于设题。兼顾设计内容简单化,便于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理解并运用本课新出现的单词和短语,培养学生体会文本里字里行间的意义,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能根据图像资料用英语讲故事的能力。欣赏喜剧,培养个人的幽默感,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话题,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和适当应用“Information Gap”教学法,通过生生之间的问与答及信息交换获得阅读过程中“Making Inferences”的能力。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较少接触英语喜剧作品,不易理解其喜剧语言动作化、个性化、口语化和富含潜台词的特点,因此设置层层深入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并注意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根据阅读材料的类型,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Underline the keywords”并运用“Understanding the general idea”和“Making Inferences”的阅读策略,以阅读课为依托,帮助学生排除障碍,提高喜剧欣赏水平。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StepⅠ:导入(4min)
学生观看一段喜剧视频,猜测剧中人物角色。
Reference Question:Who is he?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视频并提出问题,建立与本课主题的关联,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阅读兴趣,从而顺利引入阅读任务。
StepⅡ:阅读(课文一)
(1)快速阅读Exercise①:match the paragraphs with the topics.(3min)
Paragraph1 Writer’s opinion
Paragraph2 Introduction
Paragraph3 Ordered the dish
Paragraph4 Celebrated birthday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每段落的首句或末句,从而快速阅读并找出每个段落大意,使其得以尽快掌握文章主旨,提高快速阅读能力。
(2)细节阅读 Exercise②:Read Text1carefully and do some multiple choices.(10min)
1.Mr.Bean’s humor is universally understood because ?摇 ?摇?摇?摇?
A.his acts mainly rely on languages.
B.he is a very humorous character.
C.he can express himself well in words.
D.his acts mainly rely on body language.
2.The writer mentions Mr.Bean in a fancy restaurant in order to ?摇?摇 ?摇?摇.
A.set us an example of how he amuses his audiences.
B.tell us how funny a character Mr.Bean is.
C.prove that Mr.Bean is very clever.
D.describe how to make the audiences laugh.
3.From Text1,we know that ?摇?摇 ?摇?摇.
A.Mr.Bean wants to invite his friends to dinner.
B.Mr.Bean is invited to a birthday dinner.
案例描述
1.热身阶段
T: Good morning , boys and girls. Look at my sports clothes. Am I cool ?
S: Good morning , Miss Du. Yes ,cool
T: Here’s a beautiful song, would you like to sing it with me?
S: OK.(教师播放Flash课件,一首激荡的体育运动歌曲,并自然大方地随着音乐唱起来,而且边唱边做动作。由于歌词简单,节奏欢快,学生们被感染,随之歌唱。师生问候,师生问答,各别单词问新授做铺垫,例如 sports.)
2.导入
T: Let watch a video about Olympic Games.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Do you know them?
Let me introduce the ball game chant.
Football, football, football
Basketball, basketball , basketball
rugby , rugby , rugby
hockey, hockey, hockey
volleyball, volleyball, volleyball
They are sports.(chant)
(通过主题的创设,引出课文重的难点词汇逐个突破,通过节奏感强烈地chant学习单词,学生琅琅上口,易学易记。教师适当给以评价激发学生地参与热情。)
T:Are there any games for boys?
Yes ,there are ,we have――
Are there any games for girls?
Yes ,there are .they have――(在讲解句型时配合福娃的男女图片来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回答)
We/They have football, basketball――
T:There are some famous sportsmen in China . Do you know who they are?
于根伟 is famous for football.
姚明 is famous for basketball
郎平 is famous for volleyball.
(使用课件依次,同时与学生以问答的形式把句型呈现出来
配以肢体语言来学习理解famous 的中文意思)
(教师通过制作的课件虚拟出一种网络对话的形式,把问题通过听力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由学生通过听力反馈出问题,MR Baker 先生的回答也是由听力的形式呈现再以文字的形式出现,作到听说相结合(以人机对话的形式)教师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重点句型的应用。)
3.巩固练习与拓展
1):练习以连词组句形式出现(名称可以变为排队比赛―重点句型)
2):以原有的新知识,扩展知识面,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开眼界学习其他的体育场地
课文中的on the field ,可以扩展 on the pitch (橄榄球场地)
on the court (篮球场地),通过句型where do you/they play rugby /basketball? 来引导出
(通过掌握的重点句型与教师和同学交流,把英语的真正作用体现出来,那就是交际。)
4.作业布置与拓展
1:搜集一些其他的球类的体育项目的英文如ice hockey ,softball, tennis 等
2:通过各种渠道列举一些球类项目比较有名的国家及其项目如 澳大利亚的曲棍球比较出名,然后以句型的形式出现如
Australia is famous for hockey, 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学生的作业质量有保证。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对话性的新授课,学生对于三会四会词汇通过chant形式学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词汇的课堂效率,特别是be famous for 难点的学习和突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在练习该结构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该结构的造句如 周杰伦is famous for singing . 刘翔 is famous for running .等形式的练习,多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同时学生对于本课的重点句型掌握在牢固的基础上,多加强生生之间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该句型交际的能力,同时满足孩子们当时的表现欲,把这一句型练透。
教师以人为本,开放自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表现在:
1.巩固新知识,操练重点
2.挖掘教材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
3.培养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展示自我。
4.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以人为本。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