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引言
在小学生的学习中,数学是门重要的、困难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引领学生发现各个知识点间的共同点,找出这些规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目前,苏教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学生通过找规律完成的练习题,老师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学习规律。这种“找规律”教学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找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在苏教版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找规律”教学就是指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观察,总结得出教学内容中有着周期现象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规律简单得出问题的答案。“找规律”教学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观察能力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前,应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找规律”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比其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趣味性都强,因而受到学生的喜欢。此外,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中没有复杂的数学计算,通过图形或数字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妙,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2.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目前,我国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合作能力,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合作能力的人才,因此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找规律”的学习仅仅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找规律题,老师还要让学生合作完成。在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出一些容易的找规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出一些难度高的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发现规律。小组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力,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自身,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的安排
按照新课标改革的要求,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找规律”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在教材中,其安排方案如下。
3.1主题单元法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各学校都应该重视“找规律”的教学,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对苏教版小学四、五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标题是找规律(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标题是找规律(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是找规律(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框数中的规律)。这些教学内容以单元的形式分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2分析渗透法
苏教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找规律”教学是以低年级的数列中找规律、图形中找规律、算式中找规律、运算中找规律为基础的,这些低年级的找规律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到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这些简单的“找规律”教学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到了高年级学生才能完成高难度的“找规律”习题。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讲解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经过2个点可以画一条线,过三个点中的2个点最多画3条直线,那么经过4个点、5个点……中的每2个点呢?这就需要学生先动手画图,再摸索规律,手脑并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感。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学内容的难度不断提高,“找规律”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渗透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4.结语
“找规律”教学内容进入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符合当今社会新课标改革的理念。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选择合适的素材、合理的结构将这一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的课堂中,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总的说来,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的素材应该多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武海燕.小学数学“找规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107-01
课堂小结是每节课的必备环节,它既能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结构;也能提炼学习内容所涉及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把小结当成或有或无的环节一带而过,或由于时间原因干脆省略掉了,这对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小结,发挥小结对知识提炼与情感升华的重大作用。
一、知识梳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式小结对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并形成知识结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每一节课结束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梳理与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用简洁的语言或图表将知识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从而提纲挈领地再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同时对于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归纳与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汇聚成点,再将点纳入整个学习体系中,理清纷繁复杂的关系,便于记忆和掌握。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质数和合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完本节之后进行知识的梳理,从而总结得出知识结构(见下图):
这样学生就能够很清楚地明白“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对于质数与合数的判断也就能够通过看其因数的个数而得出。此外,对于100以内的质数,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教师还可以编成词语压韵的“质数歌”让学生记忆:二、三、五、七、一十一;十三、十九又十七;二三九,三一七;四一、四三、四十七;五三九、六一七;七一、七三、七十九;八三、八九、九十七,二十五个质数要牢记、要牢记。此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将本节所学习的知识与已学过的奇偶数进行比较,明确两种分类方法的不同。这样两者之间就会有一些交集,如只有2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奇数不一定就是质数,如9、15等,这样的比较、总结使知识的梳理更全面,学生对数理知识的掌握更透彻。
二、提炼思想,承前启后高屋建瓴
数学小结不仅需要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再现,更需要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比较密切,前面学习的内容是为后续学习打基础的,在小结时引导学生由表象的知识提炼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提升学习能力,拓展视野。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时,由例题,学生很轻松地就可以总结出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时涉及的转化思想,这样教师在教学小数乘法这一单元时就不用再反复讲解了,只需在下一步教学时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个别订正即可。在这样的小结中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前后传承关系,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升华情感,发展正确的价值观
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感觉都是枯燥的,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习惯。在小结环节,教师可以对不同学生的收获进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与肯定,从而坚定其学习的信心,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84-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疑问则是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条件。任何思维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疑问的基础之上,才能激发学习和探索精神,获取新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疑问,在答疑解惑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学习规律,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创设疑问情境,让学生直面疑问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也设计了某些疑问环节,但大都采用的是串讲的方式,让学生跟着往前走,没有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因此,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疑问,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将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天性出发,有意识地创设质疑的环境,激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周长》为例,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圆形硬纸板作为教学对象,测量出其周长和直径,根据测量的结果,让学生计算出直径与周长的比例是多少。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个问题: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如何?学生通过计算和思考,发现不管圆的大小怎样,圆的周长总比直径要多出3倍多,且倍数是固定不变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将圆的周长公式列出:周长=2×3.14×半径。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为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生在分析、概括、抽象、综合的基础上,能够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还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新的知识,进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二、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提出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找准学习中的设疑处。教师应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法则规律结论处,概念形成过程、解题思路分析、学习过程困惑处以及算理推导过程、实践操作中设疑,还要教会学生在考虑问题时转换角度,可通过正面、反面、侧面思考问题。如在概念的认识上,是否能删减其中的某些字样,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和质疑。
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分数的含义上下工夫:为什么单位“1”需要加上引号,在计算时可以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吗?下面以具体的计算来分析:3892÷0.32。在计算该算式时,要将0.32转化成整数。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在计算时要将被除数转化为整数,而不是将除数转化成整数呢?又如在解答应用题时,可对列式依据和寻求更简便的方法进行设疑。以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工程问题应用题》为例,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可用单位“1”来代替数据。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对教师没能考虑到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由于学生的质疑面较广,具有多、杂等特点,有些问题提的较好,而有些问题则可能与课堂教学无关,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让问题有所侧重,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才能为数学教学服务。
三、设立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
二、教材分析
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下培养学生检验的好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1 .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 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 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Ji发学生求知欲。
3. 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72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1课时)
1、混合运算2课时
2、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8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8课时)
1、十进制计数法2课时
2、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3、减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4、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4课时
5、除法的意义4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三、量的计量(6课时)
2、名数的改写4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7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2课时
2、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3课时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4课时
4、小数和复名数3课时
5、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3课时)
小管家1课时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0课时)
1、角的度量1课时
2、垂直和平行2课时
3、三角形2课时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17-01
长期以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也有了操作意识。但是在很多时候,课堂上的操作还停留在浅层次的“伪操作”上,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和发挥。要走出这个“误区”,笔者认为,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不重形式重体验
许多教师在认识上把操作看得比较“神秘”,认为操作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有两个误区:一是找不到可以操作的地方,认为不需要操作;二是认为要贯彻“课程理念”,千方百计地在教学活动中寻找可操作的内容,设计可操作的活动。其实,操作本不必如此,华应龙老师曾经说过“要让数学像呼吸一样自然”,也许在不经意间,你的一个小小的操作活动的安排就让学生收获颇多。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的面积》时,要用小正方形摆满长方形,从而算出长方形的面积。这样的活动需要进行操作吗?一定要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小正方形和长方形,用摆的形式才能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求法,才能找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的计算方法吗?回答是否定的。这种不能带给学生任何思维启示的活动太过“形式化”。笔者在教学时就采用了图例法来替代这种费时费力的“操作”。这样的过程不繁杂,不费周折,却育人于无声。
二、不重表面重内在
大多操作活动进行时教室是非常热闹的,一些教师认为这样就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放手学生去做了。其实这样的操作活动关注点有问题,操作不能给定一个内容而后放任学生自由,而应当给予适当的操作要领指导、合作和帮助,让学生真正地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到数学知识。教师在操作活动之前应当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操作提纲,制定操作目标,引导和参与操作过程,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并引发学生的思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时,操作过程比较简单,但是操作方法是简单的“告诉”,还是让学生经历思考后自己去发现呢?操作的目的是验证还是发现呢?显然我们应当选择后者。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操作的:
师:前面学习过圆柱的体积公式,记得是怎样推导的吗?
生:记得,将圆柱的底面积转化为长方体的底面积来计算。
师:统一公式是什么?
生:V=SH。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想一想,可以把圆锥的底面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然后用统一公式来计算吗?
生:不可以。(追问:为什么?)因为长方体和圆柱体上下均匀,而圆锥体不是。
师:那具有相同底面和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是不是相同呢?
生:肯定不同,圆柱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
生:如果把圆锥补上一部分,把顶点所在的部分也变成一个圆,才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相等,所以圆锥的体积小于圆柱的体积。
师:说得真好,你们听明白了吗?那么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怎样研究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
生:要等底等高,就像圆柱和长方体的关系一样。
师:你猜他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的两倍。
师:是吗?我们应该怎样来研究?
生:可以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倒水看看,桌面上就有这样的容器。
师:那就开始你们的研究吧。
……
三、不重结果重过程
针对要研究的内容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的操作方案,但不可否认,由于操作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操作未必就能成功,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要重视操作的过程而淡化操作的结果,让学生在经历中总结得失,建立科学的态度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教学已深入到中小学的各门课程。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哪些优势呢?下面就具体结合小学数学课谈一谈我对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的认识。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景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其直观、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确定位置”
教学中,我先出示一张班级的座位图,提问我们班的数学课代表坐在哪里?各位同学又坐在什么位置上呢?用这一情景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很熟悉又很新颖,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他们都抢着说自己所坐的位置,这时候我趁热打铁,向学生讲解了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紧接着我又出示了一张明星组合图,问他们:“潘长江在什么位置?赵薇在什么位置?”等等。由于是一张明星组合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方便、快捷、高效、节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体系。讲解这一单元的内容时,用电脑演示平移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格数的规律。我在讲解这一课时,制作了课件中的动态平移效果,把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用简单的动态图形展示给学生看。在这节课的总结时,我又播放了一些媒体片段:如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清晨的第一道曙光缓缓升起;奥运赛场上,链球运动员借助旋转的力量,出现链球平移的动作,夜晚天空中流星平移的轨迹等。这些媒体片段的欣赏加深了学生对平移概念的认识。和以往单调的教师讲解相比,方便、快捷、高效。
三、信息量大且速度快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练习解题为主,培养学生解题能
力。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教材要求学生要做大量练习的,我给学生当堂出示的习题有:(1)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4厘米,面积是17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2)果园里梨树和桃树共有365棵,桃树的棵数比梨树的2倍多5棵。果园里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3)菜场运来萝卜25筐,黄瓜32筐,共重1870千克。已知每筐萝卜重30千克,黄瓜每筐重多少千克?按照以往教学方法,将这些习题抄到黑板上再让学生一一去解决,一整节课也只能做四、五道题。但我用多媒体课件边出示、边授课,我只让学生将答案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因此,不到二十分钟学生就已经完成了课堂作业。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引进的教学信息量大且速度快,为教师提供了更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法。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19-01
数学计算是数学应用的一个方面,数学的推理、分析、估算都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从现阶段的数学测查角度分析,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素养同样是新时期数学教学的重点。为此,培养数学的应用性思维,应该成为新时期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关注教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可以应用
以本为本,方能找到根本。小学阶段,数学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概念、计算、几何和应用四大类。一一分析概念的产生、计算的由来、几何的特征、解决问题的应用,都包含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应用之中。怎样看数学?对老师而言,应该时刻引导学生关注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学科,化解各种应用难题都需要用到数学。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方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刚才那道例题我们列出了3x+5=32的方程,你能用线段把这个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吗?
(生作线段图)
师:刚才大家画得都很对。现有一道题请大家看着线段图说一说如何列方程。
(投影:妈妈今年32岁,比红红的3倍还多5岁,红红今年多少岁?)
(生先对线段图说关系,再列方程式)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线段图,再说几个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生小组编题目。教师提供生活材料:学习时间与玩游戏时间、阅读的小说与阅读的诗歌、爸爸与妈妈的收入、夏天与冬天的气温等)
师:这些问题的情境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来自于生活,都运用了相同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也相同。看来,掌握了数学知识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老师再改一改线段图,你们还能编题吗?
本节课的教学,由书中的例题出发,引发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活问题来解答。在最后的总结阶段,教师先点明数学应用性的重要,再进一步延伸到其他类型,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知识得以内化,认识得以提升。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走进生活应用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若能回归到生活化的情境之中,将会使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性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也能激发他们更强的兴趣。毕竟,来自于生活的数学更加情趣化,更加生活化。当然,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创设并不仅仅是依靠投影仪,有时是几个简单的道具、有时是一两幅图画、有时就是几句生活化的语言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利息问题》一课时,笔者扮演银行工作人员,向学生(顾客)讲解利息的知识,再讲授一些如何存钱收益更大的知识。继而笔者让学生扮演银行工作人员,向其他同学介绍相关知识。最后,由学生扮工作人员和客户,进行现场存取钱的游戏。在完全逼真的环境中,学生兴趣盎然,教学的知识迅速转化为应用。
三、开展活动,使学生回归生活应用数学
笔者认为,最好的数学应用思维意识培养,就是让数学教学直接进入生活。在这里,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学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更能让学生在应用中发现数学的魅力。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更熟练地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笔者首先让每个学生在周五晚用10元钱在超市里至少买3件不同的物品,要求是看谁剩下的钱少;接着,要求学生周六早晨,在父母的带领下,到菜市场现场购物,要求是只准备整数面额的钱,迅速计算摊主有没有少找零。通过现场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要好好练习算数的速度,学好小数的加减法。
四、家校互动,使学生形成理念提升能力
数学应用是教学的要求,更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构成。从教学角度看,教师只有和家长共同协作,才能促进数学应用教学的全面实施;从学习角度看,学生只有时刻都关注数学的应用,才能真正使数学应用成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36-01
俗话说,备课有效,则教学有效;学案有效,则课堂高效。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树立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实践意识,使教学情景更能贴近学生的学情实际,教学活动更能贴近学生的发展实际,教学过程更能贴近学生的成长实际。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实施科学学习教学方案,打造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有了粗浅的见解,现与同仁商榷。
一、洞悉学情,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学会科学学习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引导学生科学学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发探究兴趣,提出有价值的质疑,形成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深入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和长、宽、高的内涵,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笔者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了“两选一”的预习任务,学生可以任选一题完成。一道题是让学生收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的方面与不同的方面;另一道题是让学生参考书中示意图,利用硬纸板分别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并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种预习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初步理解和感知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优化过程,生动情景导学,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日常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能力和探究情况,在课堂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融会贯通。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这一内容时,为让学生认识规律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笔者在课前精心制作集电影院场景、电影票式样于一体的PPT,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播放,当画面停留在第5排1~10号的10张电影票上时,笔者提出如果要从这10张电影票中拿2张连号的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学生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得出有9种不同拿法,笔者用PPT配合演示。接着笔者又把10张电影票抽象成1~10的10个数字,让学生小组合作:①动手框一框,框2个连续的数有多少种不同的框法?3个数、4个数呢?②根据框的结果总结:“框的总次数与数的总个数、每次框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亲历了新知的探索过程,概括、总结规律可谓是水到渠成。
三、精讲多练,巩固新知,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新课标指出: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精讲多练,更要注重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寻找新知识产生的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和自我的感知来尝试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来获得新知,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一课的巩固练习时,笔者先通过“试一试”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再把“练一练”中美丽花边这道题利用PPT进行了重新设计:先出示13朵花组成的花边。每次给相邻的2朵花盖上红色透明纸,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得出13-2+1=12(种);第一次变题,把“2朵”改为“3朵”,得出13-3+1=11(种);第二次变题,把“13朵”改为“n朵”,得出:n-2+1(种);第三次变题,不仅把“13朵”改为“n朵”还把“2朵”改为“a朵”,得出:n-a+1(种)。这组巩固练习题的设计有梯度,逐步提高思维的深度,由具体的数逐步抽象成字母,让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
四、衔接生活,引导参与实践,让学生能力不断提高
一、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教学现状中的弊端
(1)练习课组织方法单一。大部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对于练习题,往往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导入的方法单一、导入过程甚至一句话概括,因为导入没有趣味性,所以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出题模式陈旧,仅是大量罗列相关习题,既没有设置多种题型,也没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而且在练习教学时,只是学生先机械性的做题、之后教师对答案了事。这样的组织方法不仅没有提高教学收益,反而使教师讲解过于劳累,学生学习效率不佳,甚至学生在心理上也对数学产生厌倦和排斥感。
(2)练习题型针对性不强。首先问题存在于在对于学生的阶段认识上 。学生是小学高年级阶段,是承接小学低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的过渡阶段,故而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都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是题型上的问题,题型的难易程度数量尚未完善。最后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设置练习题时,并没有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
(3)练习课效率低下。教师过于依赖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往往形成一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套路;在教师教学思想中形成一种硬性任务,从而没有更多的师生间互动; 教师往往忽略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也没有针对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实践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能力提升。
二、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的有效性方法
(1)增强趣味,精心设计。对于课程的导入,最好是自然生动的导入,也可以采取从个别学生中引用一个具体的例子,因为贴近生活,可以更好地引起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兴趣。
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练习题这样设置如下:芳芳不小心把作业中的一些数字弄脏了。
■比0. 大,■比0.4小。
这些数字可能是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当然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学习程度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有必要注重的。制定练习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言之有物”,做到“实”“专”“精”不要过大过虚,因为它对学生的练习起着指导作用。教师只有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难易结合,科学练习。怎样将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设计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呢?就需要把握好对题型的难易程度。题型不能过于复杂,这样会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信心,无法真正投入到练习题的训练中,课堂效果显然不会理想。题型太简单则激不起学生对于练习题的挑战心,也达不到检验和巩固新知识的效果。教师要合理设置小学数学高年级的练习题,做到难易相结合,不能重此轻彼,失去教学的公平性。教师应该抓住重点,在掌握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层次和能力之后,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对题型进行适当的设置,然后针对设置的“坡度”,将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点和新知识点巧妙的贯穿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智力,达到练习的最好效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整理与复习中有这样两个
问题:
请你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根据学到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尝试解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设置的第一个问题,针对的是班级大部分学生,且难度并不大,利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并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问题显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要求学生提出问题,难度相对增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
在练习题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必须给学生先稳固打好教材内容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在做题时进行层层推理、举一反三等多种思维运算。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关键就是要学生清晰掌握计算法则,按法则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
(3)师生互动,提升能力。在近年来的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深入课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课上,教师应该以真诚和友好的心态去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并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练习题效果作出评价,从而达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对于练习题的结果,教师务必要带领学生去总结和反思练习题的对和错,并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发言总结自己的做题情景。教师可以借课堂小结的机会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教师可抓住小结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①你在生活中发现了那些数学问题?把它们写下来。你能解决吗?
②快要上中学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体现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而且还能启发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运用抽象思维和创新的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并能培养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去发现和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
结语: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课的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真正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课设计与实施的教学工作,就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和反思,针对学生主体,适应时代的要求,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才是永恒不变的定律。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挖掘小学高年级特定阶段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真正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将知识更好地理解,从而达到和谐、高效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盈盈,肖晓羽.数学(五年级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
[2]王双.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中小学教学研究[J].中小学教学
研究,2010(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29-01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并不复杂,但是如何将这些简单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思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大问题。且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都小,心理不成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都是一张白纸,教师如何实施教学决定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中的逻辑思维方式。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在注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数学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重视教学设计
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但同时他们的自制力和意志力较差,常常是靠外部的压力来完成任务,而不是靠自觉的行为,因此很多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听完一整堂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多引入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从而使学生不会轻易地走神或开小差。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导入:“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得到了一个大西瓜,猪八戒想多吃,师傅分给他二分之一,他嫌少,分给他四分之二,他也嫌少,之后师傅分给他八分之四,这次猪八戒觉得已经得多了,高兴地答应了。可是孙悟空却在旁边一个劲地笑,你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孙悟空哈哈大笑的原因。”这样的导入在教学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开了一个好头。在教学进行到总结时笔者问学生:你知道孙悟空哈哈大笑的原因了吗?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猪八戒不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创设情境实施教学
数学的学习具有逻辑性,但是有时候又较为抽象,所以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该多多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以更好地推动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多设置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多个情境以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露在外面的面》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引入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电来让学生理解露在外面的面究竟是指什么。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好大小相等的正方体,然后让学生将几个正方体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再观察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一种直观的体会和认识,而且这些生活化的方式也会让学生觉得原来数学就是这么简单,且离我们的生活如此近,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并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诱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应用知识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促使学生养成创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种漂亮的对称图形。显然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要充分地发挥想象和创造力,并且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创造的欲望逐渐高涨,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的乐趣,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如,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合格率》教学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上次期中考试,数学这门科目,我们班一共有50名同学,其中合格人数是40名,而二班共有48人,合格的人数是40人。请问两个班的合格率分别是多少?哪个班的合格率更高?”
该题是一道课堂配套训练题,较为简单,因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上述条件进行题目改写。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有可能改写出:
1.某一次考试,本班和二班分别有50人和48人参加考试,且两班均有40人成绩及格,不通过计算请你判断哪个班的合格率更高,为什么?
2.某一次考试,本班的合格率为■,隔壁二班的合格率为■,两个班合格人数相等,请根据我们的人数计算出二班的总人数。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相关知识点,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积极评价学生的表现
小学生年纪虽小,但却非常在乎教师的表扬和肯定。笔者发现,很多受到教师表扬和肯定的学生往往会有奋发向上的斗志,参与课堂学习活动非常主动;而那些得到教师表扬或肯定较少的学生则在教学上比较被动。笔者认为,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积极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