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3 00:54: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计算机课程设计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TP3-4

我国时代经济迅速发展,网络信息市场日益加剧膨胀,计算机人才需求大幅度提升。为了培养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课程设计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课程设计系统化的优化与整合,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科学有效的计算机课程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

1 课程设计模块化,深化综合适应社会能力

模块化教学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灵活性、易操作性、教学效率高等特点,是将计算机教学中专业课程的整体知识,科学系统地进行分解,呈逐个独立的知识点,根据教学模块中每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进行重组与整合,而形成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手段、实验实训环境、课程开发模块课件、教材组成的相对完整的知识脉络。由于计算机行业本身具有日新月异的不断更新地特点,模块化课程设计可以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实现与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保持同步。因此,模块化课程设计的适应性强、易于调整等特点,使计算机教学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既顺应了中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又可以构建使中职生形成职业实践能力的课程模式。例如:针对于现在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一个或多个的网站,在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将网站建设分解为:网站主题的确定、搜集、整理材料、网站规划、选择开发工具、网页制作、网站测试、网站上传、宣传推广、更新与维护九个子知识点,教师再根据九个方面根据制作顺序逐一指导完成。

2 课程设计网络化,增强网络E时代意识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计的网络化,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学也是用,既是理论学习,也是实践操作。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等内容的课程设计网络化,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及时性进行QQ群通知、E-mail电子邮件上传课程预习附件,搜索海量的网络资源补充知识信息,实现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教、学、练、考、总结”五位一体课程设计,将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实践操作得到强有力的考量,使课堂教学在实用性上更加丰富多彩。可以将教师的专业教学设备与学生人手一机同置于教室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现代化的“教”与“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所需要的操作技能提供了实训平台。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网络化设计,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的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进行Photoshop教学中,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是:首先要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电子参考书、参考知识链接提前公布到QQ群或者发送到电子邮箱,供学生上课前预习,将发现的问题准备好,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使用网络教学广播软件,在强化基础训练知识的同时,将教学难点与重点做细化分析与操作演示播放,增强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通过讲解、正确引导、师生互动与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实际操作示范,从理论知识延伸到Photoshop实践操作,再从实践操作中证实理论知识。然后根据所学内容把学习要求、学习目的与实习步骤等注意事项重申,给学生布置出实际操作学习的任务,可以独立或者是分组完成,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共性问题采取集中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 课程设计工学结合,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将工学结合模式纳入计算机课程设计中,既符合计算机行业的一个职业标准的要求,又非常具有实用性。中职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有助于培养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高技术能力人才。当前计算机时代的背景下,中职学校都为了迎合社会需求,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实验房,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计时要充分将专业课程资源利用起来,力争“计算机教学学以致用在计算机上实践。”例如:在计算机课程设计中在讲解计算机专业知识后,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可以为学生分配为学校设计网站和维护、构建学校的网络平台、联系多家企业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企业网站建设与维护以及一些应用软件开发、2D、3D平面设计等项目都可以通过学校的计算机房,大家共同探讨研究学习,使中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得到应用方面的锻炼与提高。另外学校可以联合各大、中、小型企业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将到企业中实训规划到课程设计中,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进度,聘请企业计算机工程师把经验讲解到课堂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计算机上为学生进行实操演示;学校和企业提前预约好时间、地点和环境,制定好一系列工作任务,让学生到企业环境中体验工作,增加实战经验,还可以巩固所学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实践出真知,在不断地实地训练中不但可以学到更适合于到岗后的职业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实现了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的无缝对接,在计算机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技术日新月异,需要思想意识的实时更新,只有将知识与能力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成为一名既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能融专业性与能力性为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课程设计以当前社会发展所需求的计算机人才为衡量标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为教育核心,着重于模块化、网络化、工学结合的三种设计方式,才能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经过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思考、认真地分析,发挥出独特的创造能力,达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目标。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只有深入全面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条件,让学生拥有可以胜任到岗后的职业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水平,才能使学生顺利适应时展需求,既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就业,同时可以形成学校独特的教学特色与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隆平,石绍军,田伟军.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08).

[2]张国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践技能课程的探讨[J].职教研究,2012(01).

[3]戴琪瑛.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优化与整合方案的探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9).

篇(2)

1.2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差如今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差,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这也与上文提到的应试教育对计算机课程的影响以及学校计算机软件落后,设备不够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对策

2.1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考虑的就是当今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感兴趣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相结合,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示范教学,根据课程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热情。

2.2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进行计算机全面教学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办法来使学生了解和具备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单纯靠教师用语言去传授缺乏了与实践相配合,这样的教学也和如今对计算机的教学目标不统一。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枯燥教学一定会影响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重视,提不起兴趣。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然而理论学习又是保持学生良好发展的前提。在如今新课改的指导下,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都有着各自的作用,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统一,不仅考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是计算机教学中不断完善的需求。

2.3优化计算机教学的课程设置在职业中学中,计算机的教学要以基础为主,同时要有一定的操作能力,特别是相关的一些操作系统软件、语言教程等,这些都应该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讲授和操作的关机,做到边讲授,边操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优化计算机教学的课程设置,掌握好上机课时间和理论课时间,从本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将上机课与理论课时间的比例掌握在1:1最为合适。这样的时间比例可以让学生在理论课的时候学习,让学生在逻辑上先进行梳理和理解。在操作课上立马实验,教师进行实际指导。这样的课程设置会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实践与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2.4以学生为本,师生配合完成所为教学,顾名思义老师教、学生学,教师在备课时过于重视形式化课程设计,而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根本需求。一堂有意义的教学课,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完成,同时也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做到切实与学生为本,优化课程设置,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如今,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导,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采用多元化手段,使学生全方面素质得到培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及时做好总结,更改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思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改理念下的职业中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依然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探索、大胆创新和及时总结。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时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师生配合完成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篇(3)

要保证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首先要明确计算机教学的技能指标,并在技能指标前提下,对学生提出学习的要求。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首先,教师要明确课程教学的技能指标,制定课程理论教学模板。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多种讲解方法,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实际应用价值。第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独立操作的方式,要求学生按照课程内容,独立完成与计算机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项目,让学生在独立完成计算机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将所学的技能和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技能指标,而且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二、完善中职计算机的教学体系

完善教学理论体系。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就业需求。但是计算机理论较为广泛,各种技能知识均具有很大的优势,教师往往很难取舍。所以,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理论课程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研究,了解人才市场的岗位需求,结合学生就业意向,构建理论性的教学理论体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学生就业。

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这不仅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探究时间,同时能够保证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首先,教师要明确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的,制定科学合理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板。其次,依据计算机课程知识,选择适合且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第三,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实习基地。社会需要的是技术型、实用型的人才,而不是理论型的人才。所以,学校要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把课堂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社会中实践,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

三、革新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人单位所学的人才结构变得复杂且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重点在于人才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所以,一些中职计算机教学专业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还是很难在复杂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将其与市场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采用探究式或者任务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探究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社会人才的要求。

四、优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

在传统计算机教学中,都是采用问题为起始点、结论为终止点的封闭式教学过程,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满足计算机教学时效性的要求。所以,计算机教学工作者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开阔学生学习思维,激发学生思辨能力,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指出计算机知识的讨论点,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并在探究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市场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计算机专业者必须具有较好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教师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应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上机操作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以满足市场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第三,实行针对性教学,不再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

五、设置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Key words: computer fundament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design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262-01

1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内容与学生特点、社会需求脱节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由计算机概论、Windows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三大部分组成。

计算机概论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和软硬件组成,Windows基本操作主要介绍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Office主要介绍Word、Excel和Powper Point等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然而,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已经掌握这些内容,有些学生连打字都是问题,这就造成内容与学生特点不相符的问题。另外,目前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然而所开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比较实用性的操作,导致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操作系统不会安装,电脑故障不会处理,常用的硬件和软件不能熟练操作,造成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1.2 学生学习热情度不高由于课程内容枯燥,脱离实际应用,同时很多学生或多或少都有部分计算机操作知识,因此很多学生对所开课程热情度不是很高,也不是很重视,上课和上机积极性低,对于布置的作业缺乏自主性和独立完成性。造成的结果是,教师不容易进行教学,学生对很多知识的不熟练,大部分知识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地步。

1.3 教学方式单一化目前大部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采取“老师课堂讲授+学生上机操作”模式,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往往学生上机大部分时间都在完成教师上课的内容,没有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没有真正做过较为完整的具体性项目。另外,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很多学生没有亲自动手组装维护过电脑,也没有亲自动手安装过系统,没有真正做过比较实用性的项目。

1.4 考核方式死板目前该课程的考核形式主要有两种,要么以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内容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要么是简单的让学生做一些小作业或纯粹的笔试考试。完全脱离了实际应用和等级考试,这些考核形式较为死板,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不符合课程开设的初衷。

2对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该课程存在的以上问题,作者根据自己六年来的教学实际经验,对该课程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同时将部分设想已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改革建议如下:

2.1 使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具有实用性使课程的内容设置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保证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可增加一些计算机硬件维护和计算机软件维护,增加一些比较实用性的具体项目的制作。同时要重视办公软件Office实际应用的练习,可以设计比较实用的课题,比如学生就业简历设计、申请书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书籍排版、企划书设计、课件设计和演讲稿设计等完整的实例。同时要加强考核力度,让学生真正动手进行认真操作。

2.2 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因材施教取消原来所有学生一刀切的策略,根据不同水平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入学前,对所有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测试,根据不同的水平进行分班教学,基础较差的同学要从最基本的操作开始扎实学习,保证不掉队;对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免修,或者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拔高教学。

2.3 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基础上扩充学科内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国家认定一个计算机能力测试,原则上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一级水平,但是大部分师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一些误区。要么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为大纲,要么与等级考试完全脱离。

应该这样说,《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和一级考试是紧密相连的,它是一级考试的基础,但内容比一级考试更广泛、更系统、更实用。因此,教师在教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时,必须按该课程的大纲进行教授,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可以适当穿插一些一级考试的内容。在课程的结束时,可以拿出部分课时,让学生再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操作。

2.4 改善教学环境,真正加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大部分地方高校只能保证学生上机时有一台微机,并且有的微机性能也比较差,几乎没有其他相关环节的实验设备。这就要求高校增加相关实验设备的投入,比如建立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实验室、视频图形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室,让学生真正完成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软硬件操作能力的培养、软硬件设备维护能力的培养、基本软件操作和使用能力的培养。

2.5 考核方式灵活化,分阶段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对大学计算机考核方式应该比较灵活,平时要分阶段的布置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设计,比如包括: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Windows注册表的维护、个人简历的制作、本科毕业论文排版、学生成绩表的制作和个人先进事迹汇报幻灯片制作等课程设计,每一次课程作为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次计入总成绩,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和完成。期末考试可以再布置一个比较大的操作练习,让学生系统掌握这门课程。

3总结

本文首先对地方高校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之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革建议,希望为决策者进行课程设置和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一个较好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曾静.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32:40-43.

篇(5)

我国将高职计算机课程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不仅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同时体现了我国高职计算机课程的中国特色。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指导下,高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该摆脱传统的教育课程模式,创新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课程模式。

一、传统高职计算机课程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模式强调以理论为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课程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造成了学生毕业后无法立即投入实际工作的现象,也就是“高分低能”的社会现实。剖析现象后的本质,在于目前的高职计算机课程仍旧延续传统的以学科理论为主的教育课程模式,从而导致高职计算机培养的人才无法跟上社会的步伐。

1.延续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操作

近年来,高职计算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培养学生的人数上都有所创新,但是毕业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尽如人意。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大多数高职计算机部门还是习惯于延续传统的教育理念,单纯地将教学质量的评定局限于教学成绩上,这样教师将精力全部放在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教学效果的质量上,而给学生留出极少的时间进入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操作的培训和训练,从而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滞后于实际岗位的需要,使学生不能及时的学以致用,形成学而无实用的社会现象。

2.保留传统的课程模式,注重传统岗位的需求,忽视产业结构的变化

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改变,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就业的岗位,然而高职计算机课程却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而变化。高职计算机开展的目标就是要满足企业岗位发展的实际需要。产业结构的悄然变化,对岗位造成了影响,具体体现在就业领域原有职位的减少和新岗位的激增。这些岗位变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对计算机技术含量要求的提高。岗位改变为高职计算机课程提供了发展思路,同时必须随着社会产业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但是目前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模式只注重传统岗位的需求,而忽视满足产业结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

3.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注重线性知识的讲解,忽视全面发展

高职计算机课堂上的教学方法还是集中在线性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口头讲述为主,学生以书本为参考,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注重统一管理学生,而忽视观察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课程设置方面很少安排有关实际操作的时间,而是将全部的时间放在知识的学习上,一味地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忽视帮助学生积累实践操作经验。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创新高职计算机课程模式的策略

1.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坚持课程设置符合就业需求的原则

高职计算机课程的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计算机者要时刻洞察社会发展的变化,并细心调查研究就业需求方面的波动,总结职业的潮流方向,将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乃至行业标准相结合,与国际教育人才的机制接轨。高职计算机与高中教育不同,不能完全照抄高中的课程,职业院校应该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独立的课程,并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此外,坚持以就业岗位的职业标准为课程设置依据,帮助学生打好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2.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原则

高职计算机课程围绕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就要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创建以能力为本的职业课程体系,同时增加实地实践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工作车间,及时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此外,课程设置方面要大胆删减实用性不强的学科知识,从而形成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理论知识为主线,以实际操作能力为轴线,打破传统课程设计观的全新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

3.创新校企合作关系,坚持课程设置灵活性原则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首先要确定具体培养学生的哪个方面能力。能力是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因而学校和企业要紧密联合起来实现双赢。校企双方共同分析市场就业形势以及发展前景,制定人才能力培养方向,建设人才培养的知识框架和能力体系,甚至共同研究计算机课程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同时,学校也要在企业的指导下,积极改变原有的课程标准和体系,全力配合企业,甚至学校还可以定期聘请相关计算机技术师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更加直接的指导,这也要求计算机课程设置时要足够灵活,以适应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 刘春生,徐长发.高职计算机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 周明星.职业计算机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篇(6)

二、高职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1.进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要对课程设计进行严密的安排,可以形成系统的课程教学规划,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设计体系。比如,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可以先选择一个机组热力发电厂来作为设计对象,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对整个体系进行全面的设计,这样让学生了解所有的内部构成和构造,包括对锅炉和换热器的个体设计。当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把所有的学习内容进行考虑,他们要把自己学到的理论放到实际工作中来,在这个过程深入了解其中的关系,让学生有大的工程概念,为他们在以后就业过程中打下夯实的基础。还有就是要对课程设计培养计划进行改革,比如,在进行“锅炉原理”课程学习的时候,要对锅炉的教学课堂进行设计,整个课堂理解学习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开展课程设计的时候,让学生多接触生产实践,接触各个锅炉,火力发电锅炉、汽轮机和各种热交换装置,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工程概念。

2.计算机课程设计方法的引入

现代化的工程设计是逐渐走向复杂化的,很多的设计内容都要进行反复的迭代。现在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可以用计算机来辅助课程设计,通过计算机课程设计方法的引入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出发电厂相关设备和演示视频,也可以下载相关的软件来进行模拟实践。比如,在进行蒸汽机原理讲解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比图片来引导学生看到蒸汽机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情况,用不同颜色的图标对蒸汽机里面的零部件进行标注,这样学生可以对里面的细节进行部分学习。还可以运用软件让学生在课堂课程设计上来进行真实的模拟,即使在模拟中出现了问题,也能够减少伤害,老师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总结。学生对这样的课程设计方法会很感兴趣,因为学生还是比较好动的,老师也可以分成小组来进行讨论,一个小组推出一个方案,大家就这个方案来开展讨论。老师可以把比较好的方案制作成课件向学生进行展示。

篇(7)

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可以把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大至分为三类: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性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课程、应用性计算机课程。对于不同类的课程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方式,那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更能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教学需要。

1.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将打破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悉并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这类课程属于计算机专业或非计算机专业的入门课题,具有普及性。对于现在的信息社会要求每个人都掌握的基础知识课程,比如说计算机基础教程、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Windows操作系统入门教程、Internet上网入门教程等等这些入门的课程都可以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

2.理论性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课程

这类课程具有课论性、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他们注重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的核心技术。比如:高等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数据库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课程。

3.应用性计算机课程

应用性计算机课程主要是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应用软件课程,主要是指那些行业软件的使用与操作,比如:3DMAX、PHOTOSHOP、CAD绘画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应用性软件课程。它具有应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理论水平不要求很深,但涉及面要广,实际操作技能要求娴熟。

二、现代教学方法研究

在信息技术的今天,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培养方式,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便可以应运而生。

1.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基本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光是“听”和“读”是不够的,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了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

强化基础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建立“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间交流、向教师提问、考试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它备课、答疑、阅卷,不仅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程基础。

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规范实践内容,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对于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质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的培养,以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的训练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是采取“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式进行上机实践。

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基础实验,着眼于全课程,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任务驱动”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下,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是前提,分析任务以形成一个个解决方案是关键,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是重点,最后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形成反馈信息是总结提高阶段。

4.课件多媒体教学法,加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主要特性中的多种媒体信息集成控制性,是教学应用中最普遍的特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手段上,完全采用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5.多媒体与网络结合,形成开放式教学和协作学习模式

网络的平台作用,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都是关系到互动式网络教学的因素。我们的教师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问题自主研究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网络的学习环境给了学生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条件。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效果

篇(8)

一、计算机教学改革必要性

计算机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成为当前主要的应用技术,为了能满足社会人才的发展需求,在我国高校中都已经增加了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在对计算机课程进行实际教学中,计算机教学以及相关课程教学的关联度都比较低,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没有得到提升,也不能满足社会上的发展需求。所以说,在当前计算机教学改革下,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必要问题需要解决。

二、计算机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当前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还比较陈旧,与现实的社会需求存在严重的脱离现象。在当前院校教学中,计算机教学并没有体现出创新性,不仅实际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比较差的效果。其二,在高校中缺乏实践性教学,受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影响,还只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也没有发挥其主体地位,在这种被动式教学中,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该情况下,学生不仅没有培养成较强的实践能力,也没有提高人才的综合性素质要求。其三,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中,不仅不够科学,也没有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我国计算机课程的设计与安排与社会上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不仅没有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效结合,封闭式的教学局面也使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面对较大局限性,从而降低了实际的计算机教学水平[1]。其四,我国计算机教学中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其中,设置的课程还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随着计算机在当前社会中已经得到普及应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中的深度与广度都面对较大限制,在此基础上,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影响了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其五,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管理工作根本没有做到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学水平与现代化的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比较陈旧,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得到更新,从而降低了计算机的教学效果。

三、计算机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一)合理安排计算机教学内容

在对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期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问题,为学生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目前,我国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还比较陈旧,其中的教学内容与社会上的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并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在不断进步,计算机得到不断应用,计算机教学课程的难度与深度都存在较大变化[2]。所以,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出合适的教学内容,并保证教学课程的合理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没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都要以不同的教学方案实现补充性教学。其次,对于一些计算机基础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与自身的应用能力都得到普遍提高。

(二)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成为当前应用的主要力量,并将其应用到各个行业。为了在现代化发展中满足相关需求,在对计算机进行课程设计期间,一定要实现课程的开放性以及动态性。在对课程进行实际设计期间,一定要按照计算机的知识结构以及本质变化规律进行思考,不仅要实现多门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还能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所以说,在教学活动中,高校不仅要加强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实践能力[3]。在实践教学中,要针对多个课程内容以及不同的课程类型对计算机内容进行更新处理,并优化合理的课程标准,从而促进计算机人才培养机制的积极建立。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目标的不断推进,还要提高计算机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不仅要明确自身的任务、明确自己的职责,还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标准,以丰富的教学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能力,从而为其作出正确的引导。在这种形式下,学生不仅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还能发挥其较大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为了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仅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效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并以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考核手段加强教学工作中管理制度的积极形成,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实现较强的师资队伍,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4]。

(四)树立合适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要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基础需求,促进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实践中的积极发展。因为学生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发挥着较大促进作用,将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且,还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其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相关资源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这样不仅能实现学生的实践、训练教学,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各种资源有效结合起来,并发挥其自身优势,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总结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实现教学改革能够为学生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计算机人才,还具有一定的教学改革意义。

作者:凌小平 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俊芳.高校计算机改革的必要性及分析[J].才智,2015(1):98-98.

篇(9)

在职业院校教育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不足,就会影响其学习质量。计算机专业属于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的专业,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采用分组教学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计算机分组教学中所采用的分组方法

分组教学法是基于群体动力学理论所制订的教学方法。群体是一个整体,整个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目的在于完成共同目标。在这个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如果出现状态上的变化,都会对整个群体产生影响。群体中,成员之间也会存在状态上的影响,形成激励效应以达到预期目的。在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法包括两种,即外部分组教学法和内部分组教学法。外部分组教学法是以班级为单位而展开的教学模式。班级的编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能力以及学习成绩;内部分组教学法是对班级内部的学生进行分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1]。在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的过程中,每个小组以5人至7人为一个小组。学生小组在课堂上可以充分讨论,所有的小组成员都积极思考,相互协作学习,在动手操作上相互指导。每个学习小组安排具有较强学习能力且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为组长,以能够解决小组内部问题。每个小组都推荐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讲解员,将小组成员对知识的认识以及实际操作过程都陈述出来。分组的目的是为学生塑造讨论的空间,通过相互协商解决各种问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二、计算机教学的分组教学课堂设计

采用分组教学法开展计算机教学,课程设计是重要的环节。对知识脉络要通过课堂安排展开,形成知识教学体系。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计算机学习中容易产生的问题进行收集,分析问题原因,完善课程设计[2]。教师要着重强调教学中的基础性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落实到学生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问题多思考,通过讨论解决,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当计算机课程教学结束之后,学生还要对自身的学习效果做出总结,教师通过总结对课程设计加以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计算机教学的分组教学课堂调控

(一)计算机教师要注重教学引导

计算机教师采用分组教学法,要对教学任务充分把握。教学任务量即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量,以及单位时间内为了满足教学需求而增加协同教学任务量。教师还要对教学任务的难度予以定位。一些计算机知识方面的问题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解决,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方法,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就会掌握学习方法。

(二)小组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要将小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师生互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懂得在讨论中思考问题,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根据重点展示和难点展示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展开学习。随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起来。

(三)分组教学的考核

分组教学的考核,包括对学生合作能力考核、学习态度的考核、课堂活跃程度的考核以及所完成的课堂任务情况。考核的结果所体现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整个分组教学中,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有效控制课堂教学进度,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就意味着学生的思维活跃。通过考核还能够了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果学生的学习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就需要对重视难度予以考虑,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分组教学的互评

分组教学的互评包括教师对小组的评价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对小组评价重在评价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所掌握的知识质量以及知识沟通能力等,并提出问题解决措施。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是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纠正措施。教师对小组的评价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分组教学的总体评价。评价更具有客观性,而且针对问题可以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分组教学法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占有主体地位,教师发挥指导性作用。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解决各种疑难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会有所提高。

作者:徐占源 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熟练地进行计算机操作已成为衡量一个人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等医学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行业对卫生技术人才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进而对培养卫生技术人才的卫生职业院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卫生职业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类的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基础等,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各卫生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一般都是照搬其他专业或普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一套真正适合卫生职业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卫生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弊病有哪些,如何改良,如何使我们的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培养出更具时代特点,更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卫生技术人才?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笔者就上述问题,结合我院实际,对当下卫生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的解决办法谈几点看法。

一、卫生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行业特点,不能与时俱进

目前,卫生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往往只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等公共课程,所学内容多为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的MS Office,VB或VF等课程,选取的教材一般为普通高校或高职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不能体现卫生职业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而计算机科学近年来又发展得极为迅速,教材上的内容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脚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过于注重等级考试培训,仍停留于应试教育的层面

目前的职业教育普遍推行“双证制”,普遍强调学生毕业时要多证在手。学校和社会也往往以是否有证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以各种考试通过率来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诚然,学生能够多参加一些社会上的考试,多拿几个证在手并不是坏事。但是如果教学仅仅围绕考证开展,学生为了考证而学习,那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值得商榷了。学生常常拿着“全国计算机考试二级合格证”,却连一个最简单的学生登记表都填得乱七八糟,更不用说让他们自己制作表格、幻灯片等文件了。应试教育模式与我们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卫生技术人才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3.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缺乏实用性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单靠书本教学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而由于资金的限制和教学理念的陈旧,我们的职业教育往往还是以书本教学为主,为数不多的实践教学课时也多用来演示或是为考证进行练兵了。如此一来,学生仅仅学会了如何应付考试,而并未真正掌握这门技术,对于将来的工作更是没有太大帮助。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教学难度大

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迅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很多学生接触计算机已经很多年了,对于计算机和网络已经非常熟悉,很多基本的计算机知识都掌握得很好。但有些农村学生甚至都没怎么接触过计算机,而各个中学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和要求也不尽相同,使得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相差很大,增加了计算机教学的难度。

二、谋求卫生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1.调整教学任务和目标,降低理论要求,增加计算机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灵活使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化管理,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对于他们来说,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可以学一些,但更应注重其实效性。目前,绝大多数医院都在使用HIS,CIS,NIS等信息系统进行管理,远程医疗技术、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移动远程医疗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卫生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除了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外,还应根据他们的工作特点和专业性质,结合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技术,适当增加卫生信息管理以及网络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2.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上机、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等。课程上机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可以贯穿到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当中;课程设计主要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并引导学生自己完成;校外实践主要是让学生到医院去参观,实地感受真实的医院环境,看一看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是如何操作的。实践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Internet上搜索,找到解决方案,也可以让学生登陆一些计算机学习网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开展分层次教学,增设选修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相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打破班级设置,开展分层次教学,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开设与专业有关的选修课,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和卫生信息有关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改革考核办法,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合理设置考试内容,突出能力考核

考核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激励学生更加刻苦地学习。我们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以书面考核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而计算机这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以这样的方式考核更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对考核进行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入过程考核的思路,将学生上课出勤、回答问题、作业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均列入考核范围,并在总分中占相应比例。另一方面,调整考试内容和形式,多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总结和发挥的命题,以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卫生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但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还需要在组织管理、考核测评、教学资源、软硬件环境等多方面实施配套改革,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模式一直是以传授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的知识技能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重视不够。学生认为“理论课没有用,软件操作课跟不上潮流”,教师则觉得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软件操作过程中没有新意。本来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法是很好的方法,但实践中,却变成了实例教学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笔者曾在CorelDraw课程上实验过:讲画笔工具是曾按书上例子画个蓝色的杯子,并特别叮嘱,上机时画什么都可以,但大多数学生画的还是杯子,而且其中只有三个不是蓝色的。试想一下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平面图像设计会是一种什么状况。

由此必须使教师改变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掌握创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工具性和广泛应用性,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和逐渐成熟,和其他学科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技术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科教学中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迫切。但创新教育没有现有的模式可套,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以指导计算机教学实践。

二、创新能力的要素

1 计算机信息量度。信息和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和原材料。在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最新信息,充分利用信息产生新的创新、新的生产力,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2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也可以简单说成创新的欲望,是指对创新有关的信息及创新活动、方法、过程本身的综合觉察与认识。培养创新意识可以激发创新动机,产生创新兴趣,提高创新热情,形成创新习惯,增强创新欲望,进而塑造敢想敢说、不迷信权威、不畏艰险的创新精神。

3 创造思维能力。从一定意义上,创造力作为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其核心就是创造思维。相关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已经基本成熟。在我校使用的《创新能力教程》中着重分析的就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方法。

4 创新技能。主要指灵活运用各种创新技法以及把创新构想转化为事物的操作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应用创造性思维,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以上三方面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靠开几门课、举办几次讲座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必须要把创新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创新学是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必要课程,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和运用主要是在他学习和从事的专业领域。因此,一定要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进行创新教育,即计算机创新教育。

三、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1 实现计算机课程创新教育的方法。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规律,结合计算机学科知识的特点,依据计算机创新能力的构成,提出计算机创新教育的几种方法:

(1)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充分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度。创新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关键就是把“传道、授业、解惑”改造成“传信(信息)、授业、质疑”,教师在课堂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要注意对相关领域的情况进行简介,课后作业中增加创新作业项目,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网络或相关书籍资料学习并解决问题。比如在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介绍了树形结构的算法和应用,创新作业可以设为“树形结构的应用和局限研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将抽象课程与软件编程实际相结合,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知识传授是学生进行探究前提和基础,创新作业的交流和教师对创新作业的及时反馈和总结不仅是进行计算机创新技能培养的关键,更是创新精神塑造的关键。

(2)通过计算机发展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冯・诺依曼到图灵和比尔盖兹,计算机的发展史本身就是计算机的创新史,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如“计算机不能处理汉字”的预言、图灵前瞻性的思想等。但是现在的计算机学科教学中还没有相关的教材,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将相关知识引入教学,总结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分析其创新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敢想、敢于质疑。

(3)创新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中的常用方法,是按照建构主义的思想,在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技术,是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和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的基础上,以任务为线索,构建知识的一种方法。现在的应用软件课程大多使用这样的教材,但实践中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学生只会“照猫画虎”,不会“举一反三”。所以教学中必须强调创新任务的应用,同时充实“学材”,让学生多看多学,另一方面将课堂任务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联系,将课堂任务作为子任务来完成,时时强调创新。

(4)拓展课堂,积极开展课外创新活动。通过开展学术报告、参加竞赛活动、进行专题项目研究等方式,营造创新活动环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过程是检验和修订学生创新成果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创新项目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计算机课程创新教育的管理和评价。因为创新教育没有现有的模式可套,需要教师花费比传统教育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补充学科最新信息、整理创新实例准备创新任务和素材等,更要花时间对学生的创新作品进行辅导和总结。学校要充分认识并认可教师的相关工作,技术将教育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应用到教学管理之中,将创新作业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中。

(1)创新作业。将创新作业纳入授课计划,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将创新作业的指导和总结计入教师工作量。

(2)建立创新档案。由教师将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创新作业、课程设计中的创新项目情况计入学生的创新档案,作为创新学分评定的依据;教师的创新项目或创新教学成果可计入教师考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