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安全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研究背景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应用程序,投入使用后以其信息便捷、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吸引了众多用户。大学生是活跃在微信中的中坚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22日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3.2%,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的95.1%。在网民构成中,在校大学生比例约占30%(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2016年4月8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微信使用率为69.1%,在移动即时通信工具中排名第二,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18~25岁的使用人群比例约占总使用人数的45.4%,其中大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微信在大学校园中的使用率直线上升。调查发现,84%的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时间达到一年以上(包括一年),67.5%的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是节省短信费和电话资费等,47%的大学生使用微信是为了关注好友的生活动态。微信与大学生的社交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大学生校园生活环境简单,自身缺乏社会经验,在微信的使用过程中,其传播与信息安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发现与分析
此次研究选取了西安某高校,采用了网上电子调查问卷的方法,回收有效问卷共200份。样本的性别构成大致为:男生共129人,占64.5%;女生共71人,占35.5%。专业基本构成为:理工类121人,占60.5%;文史类共63人,占31.5%;艺术类共16人,约占8%。(一)大学生对微信功能的使用呈多样化。大学生广泛使用的微信功能有朋友圈、摇一摇、微信相册、扫一扫、附近的人、微信支付、漂流瓶、公众号等。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朋友圈的使用率占80.5%,占据最高比例;公众号的使用率占75%,位居第二;微信支付排名第三,占42%;大学生使用扫一扫这一功能也占据较大比重,为39%。此外,微信相册的使用人数占总人数的27.5%,使用摇一摇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使用附近的人这一功能的人数占总样本的10.5%,漂流瓶的使用率占7.5%。(二)参与微信活动中潜在的信息泄露途径分布广。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会参与许多微信活动,如测你的前世今生、今日运势等测试类游戏,免费抽奖活动,扫码关注非官方微信公众号,非正规的砍价活动,微信投票活动,点击不明微信红包链接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仍有28.5%的大学生在参与微信活动时不会质疑主办方的权威性。根据数据统计,参与微信投票活动的比例为总人数的71.5%,排名第一;扫码关注非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比例为总人数的63.5%,排名第二;测你的前世今生、今日运势等测试类游戏也占据较高比例,为31.5%;参与免费抽奖的比例为总人数的30.5%;非正规砍价活动的参与率达24%;点击不明微信红包链接的参与率为13.5%。此类微信活动多是不法分子通过这几类微信活动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从而达到篡取用户个人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联系方式、个人位置等)的目的。例如,免费抽奖类活动往往中奖率极高,用户中奖后需完善个人信息才可以领取奖品,然而用户并不会收到什么奖品。这些活动都有自己的后台服务器,用户在与其互动中会在后台留下痕迹,不法分子通过这些痕迹能够全方位地掌握用户个人信息。用户在参与的过程中,后台服务器会通过游戏向用户手机植入木马程序,窃取用户的银行卡、支付密码等造成用户财产上的损失。(三)大学生能对微信中传播的个人信息保持一定的警惕,但警惕意识淡薄。大学生在微信中传播的内容对研究微信的个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价值,而大学生在微信中参与的有关活动及其社交行为,则最能说明大学生这一微信使用群体在个人信息与信息安全保护等方面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如下: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50.5%的人认为他们与陌生人交谈时不会涉及自身信息,34%的人表示偶尔会,8%的人表示看心情,还有7.5%的人表示会涉及自身信息。另外,关于是否遇到过微信中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占50%比例的人表示自己可能有,但不清楚。43.5%的大学生经常与自己相关的真实动态,28%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28.5%则认为自己不会与自己相关的真实动态。基于此,在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方面,大致可分为警惕意识强和警惕意识较弱这两种情况,在调查对象的数量上,二者几乎是对半存在的。可见,部分大学生对个人信息这一概念比较模糊,对个人信息的防范意识比较弱。根据数据统计,因为参加某个微信活动而收到陌生人的广告或任何形式的信息骚扰的情况,33%的人表示有,38%的人表示没有,29%的人认为可能有,但不清楚;遇到类似情况,占50%比例的人表示会提高警惕,拒绝参与;占17.5%比例的人采取置之不理,继续参与各种活动的态度;还有20.5%的人知道存在安全隐患,但不拒绝活动;有12%的人持其他态度。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参与微信活动的过程中,针对信息泄露情况警觉性较差,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对某些隐含风险的微信活动认识欠缺,致使对个人的信息安全造成了威胁。从对大学生的微信社交行为来分析,整体上大家对个人信息安全能够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但部分同学的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仍较淡薄,且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不到位,使得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的信息泄露风险。
三、大学生微信传播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自身隐私信息的公开化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朋友圈的使用率最高。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自由表达情感,并选择是否分享其位置信息,不法分子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在聊天中拉近彼此距离,从而成功促成网友会面。例如,西安某高校女大学生在朋友圈其失恋的动态后分享了她的位置,犯罪分子与其聊天后,以会见异性校友的名义要求与她见面,成功后迅速赶到约定地点进行诱拐。另外,浏览朋友圈时,大学生很容易被标题化的内容吸引,进而点击阅读。这种习惯是不健康的,如果这仅仅是不法分子博得用户吸引力的手段,那么用户的点击就可能会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二)参与活动不核实其权威性。关注微信公众号送小礼品的活动在各大高校中比比皆是,大部分大学生不会考虑自己被要求关注的公众号的权威性。关注了微信公众号之后,在微信上与公众号后台运营者进行互动,参加一些活动,个人信息很可能会在无形之中被不法分子窃取利用,进而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造成威胁。(三)轻信微信购物易引发信息泄露及交易诈骗。研究表明,71%的大学生在微信上绑定了银行卡,这就为“微商”打开了一个年轻的市场。大学生进行微信购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个人商家的“微商城”“微店”中购物;另一种是从微商或者已经成为微商商的朋友处购买。这样的交易建立在朋友圈的信任之上,交易成功后,卖家会以要寄出商品为由向大学生索要电话住址等信息。随着微信购物圈的扩大,微信购物带来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群体对商家及商品缺乏辨识能力,交易诈骗频发。(四)微信红包“陷阱”。随着微信的不断升级和使用,微信红包功能越来越受大家的追捧。据央视新闻报道,有一种“红包”以链接的形式发给微信用户,这种“红包”其实被植入了木马病毒。它设计的页面跟微信钱包十分相像,用户在点击的时候,个人信息与手机绑定的网银、支付宝等账户就会不知不觉地被人盗用,随后转走用户的钱财,而这一切用户根本不知晓。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遇到不明链接时,尤其是微信红包链接,点击并参与的大学生还占有一定比例,这对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着潜在威胁。(五)互联网环境下交友的潜在危险。依托微信的强互动性,微信交友也使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来自人身、信息及财务的安全威胁。微信“摇一摇”是微信内的一个随机交友应用,用户通过摇一摇可以匹配出与自己同时摇一摇的微信用户,这种新奇的交友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自微信推出摇一摇以后,它的使用次数每日多达一亿次。正是由于摇一摇随机交友的便捷性,所以摇一摇对大学生微信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摇一摇的随机交友具有匿名性,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单纯,戒备心弱,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进行不法活动。例如,不法分子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拟一个化名通过与大学生微信用户的日常聊天来窃取他们的个人信息。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存在信息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媒介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漏洞,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由微信引起的违法犯罪的案件,我国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对其进行约束和制裁。另一方面,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环境较为单纯,社会经验不足,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认识浅显,防范意识淡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从新媒体素养、微信使用习惯及防范意识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提出建议。(一)加强对微信传播特性的认识,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普及新媒体素养教育,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的效用、正负向影响,正确认识、使用微信成为当务之急,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个人信息的防范意识。在微信被广泛使用的形势下,准确认识隐藏在微信中的信息漏洞应当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技能。今后再遇到微信中不明链接和不明红包时,大学生要提高警惕意识,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应当避而远之,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另外,在微信使用过程中遇到诸如违法犯罪行为时,要明确其危害性并广而告之。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将会在今后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变得更加从容。(二)正视微信传播,树立健康的微信传播心态,形成良好的微信使用习惯。大学生良好的微信使用习惯在信息安全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与陌生人的聊天中应尽量避免提及自身信息,杜绝通过这一途径泄露个人信息。选择性阅读与参与微信活动时的谨慎,是形成良好使用习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既要求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内容的辨识度,又要求其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贪图小利,不抱有猎奇心理。(三)做好个人隐私保护,提升自身风险防范意识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说,要规避微信传播所带来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大学生要在微信传播过程中提高戒备心,不随意加陌生人;对陌生人要。设置朋友圈权限,与对方交流时刻保持警惕;对微信链接中非官方信息的安全性要持怀疑态度,不随意在不明链接活动中填写与个人信息相关的内容。大学生在享受微信传播带来的社交便利和娱乐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
作者:张南 韩珂 马海燕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01-22.
[2]王元卓,范乐君,程学旗.隐私数据泄露行为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65-70.
[3]丹尼尔•沙勒夫(美).隐私不保的年代[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45-152.
(二)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当前大部分高校依然以座谈会、宣讲会等纯理论安全教育模式为主。以新生入学安全教育为例,不少高校仅仅通过邀请负责安全工作相关领导或经验丰富的保卫处工作人员,以理论讲座的形式针对数百甚至上千名新生泛泛而谈,其结果就是根本无法有效保证教育质量和效果。[2]理论宣讲式的安全教育既不适合当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形势,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更不可能达到帮助其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安全防护技能的预期目标。
(三)家庭教育过分溺爱“90后”女大学生是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代,被家里长辈当作“公主”来宠爱,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长的同时,又衍生了“陪读、陪考”的现象,这些孩子只需要把学习学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需要管,对子女非常溺爱和过度保护,造成了她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
(四)社会保护力度不够黑车、传销现在已成为危害大学生安全的主要因素。他们利用女大学生爱贪小便宜的特点屡屡得手。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对这些恶现象、恶势力虽然有管理,但是由于其流动性大、隐蔽性强等原因,导致屡禁不止,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打击力度。二是公共服务设施不到位,黑车营运现象各地都有,一到出行高峰期就会出现“出门难”、“乘车难”的现象,如果公共交通够发达,相信没人愿意去坐黑车。三是学生就业压力大和就业期望值高的矛盾,导致学生容易受到打着“高薪低压体面”旗帜的传销组织的诱惑。
二、积极应对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对策
诸多发生在女大学生身上的安全事故足以证明,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是当务之急。
(一)抓源头排查,查找安全问题隐患高校应对女大学生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除了学生互查外,管理人员及辅导员要深入寝室,还要加强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及时掌握和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围绕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重点,做到逐项排查,力求做到五个查清:查清安全制度、查清责任分解、查清宣传教育、查清管理措施、查清漏洞隐患。在此基础上,责任主体应撰写隐患排查报告,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并将在最短时间内解决落实。
(二)抓节点教育,建立安全应急预案荀况曾提出过“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高校应根据安全教育工作重点,把握节点和规律。纵向上针对不同年级的女学生,横向上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如放假前、返校前、求职时、社会实践时等安全事故易发阶段开展安全主题教育。制订细致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方案,明确安全教育的时间安排、重点内容、主要举措等,做到安全教育有规划、有针对、有落实、有责任人;同时充分设想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完善应急机制和工作预案,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准备。
(三)抓制度规范,强化安全管理意识高校应对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和学习,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台必要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制度,形成工作长效机制。一是严格宿舍管理制度。严禁女大学生私自在外租房、晚归不归和使用违规电器。二是严格出游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报批制度,组织者要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经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负责人批准同意后方可组织实施,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要全程参与和监管。三是严格请销假制度。若遇特殊情况,学生不能参加正常学习活动,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请销假手续。节假日期间,对确实需要回家或外出的女同学要严格履行离校登记手续和遵守请销假制度,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离校、返校信息登记,并要求学生在离校期间保持手机畅通。对私自离校者,视情节轻重,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
学生在学校内要注意自身的安全,例如用电安全,防火预警。在宿舍内,学生本人要自觉做到不用大功率用电器,校方也应该起到监督职能,加强对学生用电的监管。另外,应该周期性的对学校的电器设备进行检测维修,防止漏电现象。学生在用电正常的同时应该学习消防知识,学校应该联系当地消防部进行消防演练,当出现火灾时不至于惊慌失措。
二、注重“心理”安全教育,培养良好的爱情价值观
爱情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大学生基本上已经到了法定年龄,由于荷尔蒙分泌而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而且应该被尊重的。但是,大学生,特别是女生应该对自身有一个安全措施的保护,学校要提供平台,教授学生基本的知识。澳大利亚艾滋病防控机构为大学生发放安全套。中国人生性腼腆,对于“性”话题一直是支支吾吾,三缄其口。但是,女生要有保护自身的自觉性,有正确的爱情观。大学生常常陷入爱情的苦恼中不可自拔,在爱情充斥着大学校园的时刻,刚刚步入成人行列的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欣喜和好奇让他们对于爱情有一种神圣的向往。但是当爱情破灭的时候又会因为自身抗压能力不够而出现一些极端现象。对此,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视爱情只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主要的成分,当爱情出现危机或者爱情已经消亡的时候,和朋友、同学、老师交流,分担自己内心的痛苦。
三、强调校外安全教育,用正确的观念融入社会
作为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希望尽快的融入社会的积极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大学生外出做兼职,找寒暑假工表面上看一件轻松平常的事情,却成为高校安全教育中的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盲点。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许多学生都会出去找工作,开源节流。但是在外出过程中要谨防受骗上当。新闻中经常能够听到大学生由于外出工作被传销,被克扣工资等现象,这就需要大学生外出时要谨记“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要有不切实际想要赚大钱的想法,只要不存贪财之心,就不会被别人有可趁之机。当大学生被克扣工资的时候,或者当自身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应该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平时生活学习中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关心新闻媒体报道的事情,做好防范工作。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之原因分析
国内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是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特别是信息科技变革带来的安全教育“教”“学”双方观念需求冲突的结果,其原因可归纳为:
(一)教育体制滞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安全”一词的内涵已扩展了许多,非传统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先后进入安全视野,但一直沿用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体制模式却没有对此及时做出调整。教育规划上,国内却至今没有统一、权威、可操作的政策条例来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开展缺乏强制力,知识内容缺乏深度广度和系统性,带来了诸如教学随意、目标模糊、主体不清、评价缺失等等一系列问题。
(二)内心认同缺失
当代大学生中许多是独生子女,不少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脆弱,一方面普遍对自身的安全期望很高,总强调别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安全防范、身边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对学校的安全教育不当回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安全教育多为发生问题后非常重视,但具体落实却是重管理轻教育,重形式轻内容,重事后轻预防;高校职能部门地位尴尬,落实空间和能力有限;具体从事安全教育教学的同志,对安全教育的前途发展方向迷茫、信心不足。对安全教育缺乏内心认同的普世心态,导致安全教育的思想根基脆弱,难有作为。
(三)教学创新乏力
当前,校园和社会安全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安全概念、安全情势、犯罪形态、教育手段等诸多领域的深刻变化。在新生活方式冲击下,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明显,他们追新求异,对知识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需求,在对安全知识的兴趣上:新颖的形式、轻松的课堂、互动的模式、感兴趣的知识点、社会热点安全问题等,才是他们更愿意看到,并能留得下深刻印象的安全教育。这些变化,没有被教育、管理和研究人员及时捕捉、重视和研判,安全教育缺乏思考和创新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学生对安全知识的需求,也让高校在持续、深入推进安全教育方面力不从心。
三、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体系
破解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困局,需要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需要高校安全教育保守思想的转变,更需要从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上锐意创新、寻求突破。
(一)完善体制“要重视安全教育……”、“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2章第4条和第22章第70条的规定,虽然其再次重申了安全教育的重要,但缺乏配套细则,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有效落实。而翻看《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规定》《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动准则(试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政策法规,也存在类似“落实难”的问题。因此,必须制定一份专门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统一、权威的规范性条例或文件,以强制力和导向性解决大学生安全教育“落实难”的体制障碍。文件应由教育主管部门为主负责起草,根据当前安全情势和大学生特点,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体制、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安排一一规定,明确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指导各项安全教育教学工作的落实开展。
(二)科学规划
1.明确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教学性质在教学开展中的具体表现,分为选修课与必修课,不同的教学形式因其教育定位、教学投入、师生重视度、考评的不同而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应明确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只有从制度上规定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才能给高校领导、职能部门及学生带来约束和压力,有效保证安全教育质量和效果,在课时学分设置上,建议不少于32学时/2学分,并在大一首学期开设。同时,应积极发挥选修课的作用。相对选修课,虽然必修课效果更好,但开设难度较大,不仅需要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而且教学资源也不是每个学校都具备。而选修课则不同,一般具备中级职称的高校教师或专技人员就可以申请开设,在落实安全教育教学方面更灵活及时,可以成为安全教育必修课教学的有益补充或过渡形式。
2.化解师资困扰
任何教育最终都需通过人来落实,教师就是其中实现知识传承的纽带,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师资方面的多重困扰。首先,高校内部长期存在对安全教育权责划分不明晰的问题,学院认为安全教育是保卫部门的工作,保卫部门则认为安全教育主要是学院领导和学工处的责任。对此,从职能归口和专业性角度出发,保卫部门是校园安全归口职能部门,熟悉校园与周边治安状况,安全教育能有的放矢,牵头安全教育名正言顺,是最为合适的施教主体,能有效主导教学和指导各院系、学工部门共同落实安全教育工作职责。其次,专业安全教育师资匮乏。安全教育没有对口的学科设置和专业师范生,也无专业培训机构,师资来源和素质一直是落实安全教育教学开展的瓶颈,因此必须着力拓宽师资途径。对此,可以在高校开设安全教育学科来培养科班师范生,也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社会机构成立专业培训机构,组织高校教师或保卫干部等进行安全教育岗位技能培训,解决教师数量和质量上的困扰。最后,还需优化安全教育师资环境,着力解决高校保卫、学工、思政部门中从事安全教育工作人员的岗位、职称、待遇、科研课题、交流培训等,为其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促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3.丰富教学内容
安全教育不仅包括行为安全、防护技能、心理健康,还包括思想安全、非传统安全等诸多方面,因此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要力求丰富,不仅要包括传统的法制教育、防盗抢骗、火灾交通、避险逃生、急救护理等,还应将非传统的食品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环保生态等知识一并涉及,并注意顾及学生对热点安全问题的关注、对感兴趣安全知识的需求,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建立系统全面的安全观。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既要有感性层次的讲解——具体意识形态、法律、防护技能、心理常识等技能知识的学习和社会阅历的开阔积累;也要有理性层次的引导——在具体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从安全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更新扩展自身安全知识的学习能力。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都需围绕核心——安全意识的培养,因为安全的最高境界不是事发和事后的处置,而是事前的防微杜渐,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就是学生自觉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
(三)创新引领
1.兴趣引领,创新教学手段
兴趣能激发学习动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特别是对于像安全教育这样的课程,首先,大学生大多认为安全教育就是训导说教、索然无味,而实际中也确实普遍存在忽视对学生兴趣激发与引导的情况,因此急需创新理念,努力激发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兴趣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借助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力。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把握力,把安全知识用精彩的形式讲授,如充分发挥视频教学、案例评析、情景模拟、分组辩论、团体讨论等教学方法手段的效果,配合师生互动,营造愉悦气氛,让学生对安全知识留下清晰深刻印象;另一方面要重视PPT课件的作用,制作内容精炼、简单易懂、形象生动、要点突出的PPT课件,从书籍、网络、新闻等渠道选取素材,插入相关案例照片、现场图片、漫画、falsh、游戏测验等,配以页面动画、音效将枯燥的安全知识点新颖丰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借助网络,放大教学资源
网络在当前信息传播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传播渠道,青年大学生群体恰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忠实受众,占领网络信息阵地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未来至关重要。为此,既可通过与安全教育教学开展成熟、经验丰富的高校联系,开展远程视频教学,共享兄弟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也可将精彩的安全教育教学课堂摄像刻录下来,或制作短小精炼的“微课”视频,挂到校园网专门的安全教育视频教学专区,学生想了解什么方面的安全知识,点击学习即可。还可以通过网络将最新的社会热点安全问题、安全提示、防范经验视频下载下来,通过校园安全教育网站平台把安全资讯及时,给学生多样的安全知识学习了解途径。
3.多途多法,重视教学评价
对安全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有三方面,第一是老师给学生的评分,它有助于学生客观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明白不足之处,增强安全自信心;第二是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它有助于老师真实掌握课堂状况,改进教学、提高水平;第三是安全教育对校园整体安防体系建设的贡献评价,它有助于校园安防体系的完善和安全管理政策措施的改进。但现实中注意收集分析这些评价,并重视利用这些评价的不多,甚至不乏对安全教育不评价和乱评价的情况。对此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评价,并创新评价方法——多途径、多方法综合评价安全教育的效果,比如:将学生答问、作业、互动参与等课堂的表现计入对学生的期评成绩,考试试题的设计着重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拓展学习的能力,注重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意见和建议,将校园发案情况与安全教育挂钩,整体评价教育效果等。
(1)基线调查。首次上课前,用食品安全问卷进行调查。
(2)教育活动开展。参加食品安全选修课的106名学生为教育组,参加其他选修课的146名学生为对照组,对教育组开设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来源、食品安全防范等内容,共10讲,每周1次。
(3)教育评价。结束后用相同问卷再次调查,观察学生食品安全知识与行为的变化。
(4)评价指标。
①食品安全认识:食品安全存在问题、消费环境安全、油炸食品安全等。
②食品消费行为:消费食品环境选择、食用油炸食品频率、食品放置时间等。
2.质量控制
对调查员和调查对象培训后,填写调查问卷,上交问卷时当场核对;回收调查表后,进一步核对准确无误后,进行计算分析。
3.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双录入法进行录入,用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二、结果
1.调查对象构成情况
教育组男13人、女93人;对照组男22人、女124人,两组男女构成无显著差异(2=0.854,P>0.05),年级构成也无显著差异(2=6.011,P>0.05)。
2.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教育前两组学生对食品安全认识无明显差别。教育后,教育组对食品安全存在有问题、油炸食品不安全等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对校外早餐不安全、超市食品安全的认知无显著差异。
3.食品消费行为改变
教育前两组学生消费食品的行为无明显差别。教育后,教育组学生每周食用3次以上油炸食品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学校用早餐、食品放置≤3天等比例高于对照组。
三、讨论
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与行为存在相关性,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行为是知识掌握应用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能力强,能注意用知识指导行动,因此,加强大学生食品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应能取得理想效果。
1.选修课教育切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需求
本次调查显示,教育前学生食品安全防范意识不足,部分饮食消费不安全。教育后,教育组学生的认识有所提高,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也大为增多。因为选修课具有课堂教学、互动教学的双重特点。选修课具有一定的教学体系,还需要进行考核,故与健康教育讲座相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知识传授有一定的体系,教学内容较丰富,授课形像生动,利于学生接受。但它又不同于正规教学,不需要讲授全部知识,形式灵活多变,通过大量视频观看、讨论等,澄清认识与行为,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这种活泼的教学方式切合学生的需要,学生能很快接受知识。
1.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薄弱
女大学生失联,这个敏感的话题被一度讨论,在这么多起的失联案中,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是女大学生疏于防范,因为涉世不深,思想单纯,严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具体体现在:一是所有的失联女大学生都轻信他人,即单纯无知、怜悯他人的心理。她们认为世上都是好人,例如在深夜轻易上了黑车,或者是在返乡途中坐上了陌生人的车,或者是毫无防备就去见所谓的网友等。二是在和陌生人搭讪一两句后,立马消除了警惕心理,例如高渝在上黑车后发现有异常情况想要逃离时,被司机的几句话就打消了念头。三是在遇到伤害时不懂巧妙化解,即情绪管理失控。以高渝女生为例,她在司机对其进行不法侵害后抛出一句:“我会记住你的。”这一句话成了歹徒心生杀机的直接导火线。另一个明显标志是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意识的淡薄会使伤害蔓延开来。如果不拿起法律这把利剑惩处不法行为,加重犯罪成本,那么失联案就没有终止之日。
2.父母对子女安全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和思想都影响着孩子三观的形成,也左右着孩子对社会的看法。父母忽视了他们对生活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学习,同时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做,使他们接触不到一些安全问题,也就失去了在日常生活中从父母那得到安全知识、接受安全教育的机会。因为缺乏父母对安全和性方面的教育,导致女大学生远离家乡父母时,分辨不清真伪善恶;导致女大学生在危险来临前无法紧急避险只能任性为之;导致女大学生在危险发生时无法采取有效的保护行为,只能让伤害继续甚至连保护自己的生命都不懂。这样贫瘠的安全教育实在让人扼腕叹息,也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敲响警钟!
高校一方面旨在提供一些专业所需的知识理论学习,以识记、通过考试、增加就业率为目标。把安全教育划分给学校保卫处,而学校的保卫处大部分只负责校园内部的安全,并未对学生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如果说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有下功夫的一个例证就是新生开学的军训,这段时间里学校会进行多场的安全教育讲座,但由于持续性、系统性不足,时间一长学生便麻痹大意甚至是将当初的安全教育抛在脑后。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所面对的安全隐患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新的安全事故也不断发生,而多数高校的安全教育教材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也不能很好地用来防范和应对现代的安全事故,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的不足。这些因素共同体现了高校方面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亟待解决。
二、减少失联案的对策
保护学生,减少失联事件的发生固然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违法犯罪的震慑和打击力度,但更需要的是加强学生们的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教育。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如何保护自己。家庭方面,父母应改变大包大揽的育子方法并加强对子女安全方面的教育。高校方面也应从根本上重视安全教育,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提供应有资源。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父母、学校等的多方帮助。如何从源头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成为重要课题。一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最关键的就是自身,学生可以通过身边的安全防范案例学习一些经验,根据别人的处境换位思考。二是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获取自我保护的方法技巧。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在线途径获得自我保护的方法技巧,也可以通过非在线途径,例如:报纸、宣传栏、周围的同学等。三是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警惕心理。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律成为每个人的必需品。弱势群体的大学生更不例外。增强法律意识,一是积极主动学习宪法、民法、刑法等部门法的知识体系,了解最基本的法律常识;二是将所习得的法律知识与现实结合形成法律意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就应该拿出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2.倡导家长进行理性的安全教育
首先,家长对于安全教育应适时讲解、以身作则。作为家庭的带领者,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从小就要教给孩子相关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技巧,不能因为觉得为时过早而避开。此外,要在平时的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不贪图小恩小惠,明辨是非。其次,有效的安全教育不只是口头上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应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和社会风气。照本宣科的安全教育只能是暂时的警醒,不具有持续性,而结合当下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或法制节目等可以更有效地让安全教育深入孩子的心灵。
美国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1943年在其著作中首次使用了“国家安全”(NationalSecurity)一词。至此,国家安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国家安全的概念界定,一直存在争议,一般是指作为政治权力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它包括国家独立,和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笔者认为“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3]近年来,高校和境外合作交流越来越多,部分境外敌对分子利用参观访学、学术合作、文艺演出、国际大赛等形式培养或扶持“内部势力”,伺机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因此,国家安全教育要突破传统安全的讲述,要转向国际形势、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增强有效防范和应对来自国际经济领域的各种经济安全的能力,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防范国外敌对势力通过各种途径窃取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秘密,严禁窃密、泄密,要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对风险的应对化解能力。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出版了《生命教育》(EducationforLife)一书,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概念,并在美国加州创建了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全球迅速发展。然而,我国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则较为迟缓,2005年上海市公布《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沪教委德〔2005〕21号),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在高校中“生命安全教育”目前还是空白,据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倍,已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尤其在现阶段,风险社会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正日益侵蚀着没有任何防范技能的大学生,高校要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通过开设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生命的价值。
高校逐年扩招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难,据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达660万,还有2010年、2009年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随着就业催生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大学生被卷入传销组织,因就业压力而自杀等引发的“生存恐慌”心理疾患不断蔓延,同时就业中的不公平性被堆积和放大,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这种由“风险社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高校要同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共同面对社会风险所带来的冲击,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风险识别能力,防范就业陷阱,杜绝就业安全隐患。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在享受着网络给自己带来的诸多方便与快捷、知识与乐趣的同时,其身心正承受着网络带给他们的“煎熬”。网络的超时空性和隐蔽性,正成为某些境外敌对势力向大学生思想领域渗透的工具。大学生因网络成瘾,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荒废学业、心理和行为异常,甚至出现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如滥用信息技术制造传播信息垃圾和计算机病毒;编造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或制造社会混乱。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在思想上形成一道网络安全的“防火墙”。[4]
风险社会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在现代风险社会中,高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由传统安全教育向安全教育常态化转变;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探索校府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资源共享;通过完善安全教育制度,构建现代化的安全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实现高校安全教育和谐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地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安全教育同其他学科建设相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教学,使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计学分。加大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培养和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安全意识上,要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警,高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园预警系统,并通过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向大学生传授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培养他们规避风险,化解风险的能力,全力推动安全教育常态化。
二、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保障高校安全的建议
高校的安全需要大学生的参与,而不应当是保卫部门的工作。学生的参与应当包括思想和行为上两个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在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需要改进。
(一)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
高校是密集的场所,学生也是易被感知的群体,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宣传的方式向大学生传输安全知识,并帮助其了解和谐安定校园建设的重要性,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比如通过学校宣传栏,在学习播放校园安全影像及印发一些宣传册等。通过这些宣传形式让大学生能够切实感觉到保障高校校园安全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进而积极加入其中。
(二)通过实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在大学素质教育中要注重创新形式,比如通过生动、现实的实例让每个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可以选择一些先进的人物榜样来学校进行演讲,举办一些心理剧等,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召学生。另外,学校在进行正常教学之中,也应当鼓励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认清高校安全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形成高校安全观。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全球化带来了各国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和互相影响。各国在享受全球化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一些不良文化,对涉世不深、分析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有一些意志力薄弱的新形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错位,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2.社会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当前全社会教育的注意力仍然过多地集中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方面,对学生的心理、法纪、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则关注不够甚至有所忽视,导致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必要的资源投入。
(二)校园因素
1.校园安全环境日趋复杂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已由象牙塔演变为开放的小社会,不同年龄、层次的外来人员与学生同在校园内生活,不法之徒乘虚而入,敲诈勒索,侵害学生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扩招而新建的校区不少位于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水平不高,刑事犯罪风险相对较高,食品安全状况堪忧。
2.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关心与就业率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仅停留在文件、报告层面,没有在整个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部分高校虽然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建设,在人防、物防、技防方面投入较多,但却忽视了安全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工作陷入被动。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体系。多数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重说教、轻实践的问题,教育形式呆板,学生不感兴趣,安全教育远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家庭因素
1.少数父母成为安全教育的反面教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和思维习惯深刻影响着孩子,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过马路闯红灯,孩子也会模仿;父母习惯吃路边摊,孩子也少不了馋嘴要吃;父母不重视用电防火安全,孩子的防火防电意识也往往不强。
2.过分溺爱对大学生安全产生“负能量”新形势大学生多为“90后”,父母溺爱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溺爱会产生两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除了学习什么都舍不得孩子去做,也就使孩子失去了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安全教育、获取安全知识的机会,对危险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性,容易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溺爱也会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学业、就业压力时容易感到彷徨无助,面对挫折和人际交往的障碍容易心情抑郁、自怨自艾,甚至反应过激、报复他人。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教育是大学生由懵懂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其目的不仅是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是要将其打造成为心智成熟、人格健全、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高校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采取有效举措来提升安全教育的成效。
(一)拓展安全教育的内容
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当成为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大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力度,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尊重自己和他人,理性、淡定地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在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远离侵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高校应当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各项安全教育有效衔接,互相补充,甚至将安全教育课程定位于必修课,用“学分”的刚性要求唤醒学生对自身安全的重视。
2.强化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人身财产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案例显示,大学生遇到危险时往往手足无措,坐以待毙,以致酿成惨祸,这也凸显了实用技能的重要性,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技能培养:
(1)基本逃生技能,如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常识,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不要贪恋财物等。
(2)基本防盗防抢技能。如加强个人财物的保管,接快递保持警惕,不贪占小便宜等。
(3)基本急救能力,学校安全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专业人员现场演示等教会学生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急救措施的具体操作以及食物中毒的现场急救等。
3.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网络,不要沉溺其中;提醒大学生注意财产安全,防止各类网络电信诈骗及黑客攻击;有效识别、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提高甄别能力,不轻信陌生人,不轻信网络上的各种言论,不造谣、不传谣,从心理上构筑网络“防火墙”。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显示,由于学业、就业和情感等缘故,1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伤人、自虐等事件。高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广泛开展心理安全教育,通过广泛宣传、举办知识讲座等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同时要关注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遭遇家庭变故和学业、情感挫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持续跟进开展心理干预,防止出现问题。
(二)创新安全教育的形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当转换思维,从“学校要学生学习什么”向“学生希望提供什么”转变,做好安全教育需求调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不断改进安全教育的方式,提高工作针对性。
2.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充分利用好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等传统教育载体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增加有关实战演练的内容,如邀请公安、消防等单位走进校园举办演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街道、派出所,帮助学生对社会整体安全形势以及危险程度较高的地域、场合、时段有直观的认识。
3.充分用好新媒体教育平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生活。学校也应与时俱进,充分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例如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用更加专业的安全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语言风格、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推送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关心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甚至可以与网络、影视公司合作开发安全教育趣味游戏、微电影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三)健全完善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体系
1.建立安全教育责任制高校要将校园安全提升到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部门以及各年级、班级设置专项负责人,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与学生安全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及工作预案,确保有备无患。
2.健全相关部门协同机制各高校应当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学生安全、重视安全防范的良好氛围;在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公安、综合治理等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有效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园人员的排查和管理,面向学生加强安全服务的宣传,使更多有安全需求的学生可以便捷及时地获得安全服务。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2-2485(2013)09-018-03
1深圳大学交通发展历程
深圳大学是响应中国改革开放而建立的一所现代化高校,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决定了深圳大学的财力雄厚。由此可知,深圳大学的教师待遇比一般高校的好,工资较高,于是机动车便成了大多数老师的代步工具,而且出于保护本地生源的政策,在校学生多为本地生,经济条件较好,因而大多数人拥有电动车。车辆一多,安全隐患就逐渐凸显出来,学校为了满足学生需求和保护学生安全,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下是深圳大学最近这些年采取的措施:
1.1 2007年交通管理
1.1.1 机动车辆的管理。
(1)所有进入校门的机动车辆须减速慢行,本校车辆和教职工私家车凭《深圳大学机动车通行证》进出;进入校园的校外车辆领取(交回)“深圳大学临时停车卡”方能进(出)。学生生活区严禁机动车进入。
(2)严禁无牌无证车辆、出租车、拖拉机与社会旅游车辆进入校园。
(3)严禁在校园内无证驾驶机动车车辆,练车和试刹车。驾驶证照必须年检有效,并与所驾驶的机动车型相符。严禁酒后驾驶,严禁逆向行驶,严禁超载或病车上道。
(4)摩托车、超标电动助力车禁止在校园内行驶(治安巡逻车除外)。达标电动助力车必须按指定位置停放。
(5)车辆进入校园后,禁止鸣号,行驶时速不得超过20公里/小时;严禁超车,在遇学生上下课人流高峰时,机动车应主动避让,严禁与学生争道。上课时间,所有机动车辆严禁在教学区内行驶。
(6)本校车辆按指定位置停放,校外车辆在特殊情况下经保卫处批准,并交纳停车费可在校内停放。所有车辆严禁在禁行区域、道路和距离校门、路口、消防水栓15米内乱停乱放。
1.1.2 非机动车辆的管理
(1)非机动车进出校门时,须在黄线区域内下车推行。
(2)校园内禁止骑车带人,不准双手脱把或手中持物;不准扶身并骑,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
(3)所有非机动车应停放在自行车棚或划定的停车线区域内有序停放,严禁乱停乱放。
1.2 2008年交通管理
(1)清理、收缴机动摩托车、超标电动(仿)摩托车。
(2)调整校园内部分行车路线和车辆停放秩序,具体如下:
一是校大门(大西门)实行限时限行管制,在管制期间暂停机动车辆进出,所有机动车辆从校北门、南门进出;教工班车在正门外停靠,乘员步行进入校园,车辆由校外返回车队。
二是西南学生宿舍区(除学生餐厅生活保障车外)禁止车辆进入。
三是车辆从正门(西大门)右转经留学生楼与研究生楼路口转入文山湖餐厅前,经杜鹃山到海望楼路段单向行驶,禁止停放车辆;海滨小区西岗亭至东岗亭路段为单向行车道,右侧可有序停放车辆。
四是光电所至办公楼路段实行单线行驶,靠文山湖一侧划有停车位,车辆可有序停放在此路段。
五是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斋”字学生宿舍区、教工区、西南学生区禁止机动车辆(餐厅生活车除外)进入。
六是车辆从正门(西大门)左转经后勤楼、科技楼、艺术村、校医院到南大门为双向行车道,禁止停放车辆。
1.3 2009年的交通管理
1.3.1 校大门(大西门)实行限时限行管制,在管制期间暂停机动车辆进出,所有机动车辆从校北门、南门进出;教工班车在正门外停靠,乘员步行进入校园,车辆由校外返回车队。
1.3.2 非本校师生员工车辆(凭《深圳大学校园车辆出入证》)进入我校停车超过半小时的车辆,实行分段收费制度。
1.3.3 电动车自行拆除报警器。
1.4 2010年的交通管理
1.4.1 禁止超标电动(仿)摩托车在校园行驶。凡外观仿摩托车,整车重量在40公斤以上,时速在20公里以上的超标电动车为超标。
1.4.2 校大门(大西门)实行限时限行管制,在管制期间暂停机动车辆进出,所有机动车辆从校北门、南门进出;教工班车在正门外停靠,乘员步行进入校园,车辆由校外返回车队。
1.4.3 施的方案。
(1)从各大门进入的车辆均按指定路线单向行驶并停放在指定位置
(2)车辆定向出入须避开高峰时段,车辆停放后,若需在校内更换停车区间请走校外公路。
(3)禁止的机械动力摩托车、电动仿真摩托车、时速20公里以上或重量40公斤以上电动车在校园行驶的规定。合格电动车自觉限速10公里以下并且自觉拆除电动车报警器。
(4)规范西南区、桂庙学生公寓电动车行驶路线。上下课高峰时段电动车行驶路线为潮汐楼海滨小区溜冰场教学楼、潮汐楼海滨小区海边游泳池校医院聚翰斋艺术村科技楼文科楼。下课后原路返回。
(5)启用IC卡智能车辆管理系统,对未持有本校固定出入卡的车辆进出校园将按市物价局核定的标准计时收费。
1.5 年交通管理
1.5.1 标电动车行驶。自行车、合规电单车不得载人,合规电单车、汽车在校园不得超速行驶(电单车限速15公里/小时、汽车限速20公里/小时)。
1.5.2 电动车定点出入:凡基本符合电单标准的电单车,前往文科楼按以下路线行走:学生区南门田径场元平体育馆建工学院文科楼的路线往返。
1.5.3 单车应当停放在指定地点,不得停放在道路出入口、消防通道上。
1.5.4 速行驶、飙车,
1.5.5 校园车辆出入卡进出南校区,不赞成学生开车上学。
2 2012年交通现状
从2007年开始,深圳大学的交通在不断完善。学校分析各种可能危害到学生们安全的隐患,学习有关交通管理方法并借鉴中外校园的车辆管理方法,制定了“定向出入、定点停车、限速行驶、凭卡出入”等方案,这些方案的成果是显著的。校园的交通得到相当大的改善,在实现了保护学生利益的同时,也保全了同学们的安全。
然而交通管理的完善是从来没有止境的。深圳大学2012年的交通管理在沿用2011年的交通管理的同时,仍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案。因为校园的交通问题在交通管理改进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下是目前常见的交通安全问题:
2.1 部分开电动车的学生交通知识薄弱
安全开车和文明驾驶的前提是熟悉交通规则,然而大部分学生为了上课方便而购买电动车,对交通知识了解并不多。若仅是一两个学生不懂交通规则也不会构成太大威胁,倘若是大部分学生不懂交通规则,那么情况将是混乱的。而且电动车异于自行车,它的速度难以控制,在密度如此大的电动车族里,总免不了擦伤甚至碰撞。据统计,从2012年1月到5月发生了48宗影响较大的有记录的交通事故。
2.2 部分学生交通安全知识薄弱
在侥幸心理的促使下,开快车、曲折竞驶等,一旦发生了意外,部分学生选择马上逃离或者推卸责任,最为重要的是部分学生傲慢、不知悔改。
2.3 停车不规范
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堵塞通道出口。譬如教学楼后门,因为后门被堵,从后门出来的学生改走草地,导致后门地带草地损坏严重。类似的堵塞不仅发生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地方也时常发生。有统计的违规停放的车辆一个月平均有18辆。
2.4 开小车的走读生和教职工在交通岔口不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譬如在石头坞,自石头坞改为停车场以后,出口处总会时不时发生车辆擦伤现象。在石头坞停车的车辆不主动减速避让与陡坡开上来的非机动车、上下课时间段涌下来的人群发生碰撞。虽然曾发生的事故不大,不被引起重视,但依旧能成为危害学生安全的因素。
2.5 学校的车辆以几何倍数关系上涨,而且车辆集中在一个时间段(上下课)进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道路的交通压力。
2.6 南门车行道与人行道设制不合理。人行道过于宽阔,而车行道只能容纳一辆机动车经过,使得大部分电动车走人行道,导致电动车与公共设施(围栏等)发生碰撞。
3 安全隐患背后的原因
3.1 在校园的交通安全事故主角多为电动车,虽然深圳大学的禁摩风波从2007年就刮起,但电动车的数量在这些年来浮浮沉沉,在禁行电动摩托和超标电动车期间,数量大有减少,一旦放缓,数量又多起来了。深圳市今年规定超标电动车在全市主干道禁示行使。目前学生骑行电动车的区域局仅限于学校内,但学生依然冒着禁摩风险购买电动车。学生坚持骑电动车的具体原因如下:
(1)从地势上分析,深圳大学就是一个小山坡,学生生活区在下坡(斋区除外),教室在上坡。一般学生都是提前半个小时出门,遇上夏季日,去到教室也汗流浃背,(据了解,骑自行车去上课的也不比走路的人流的汗少)若某学生整整一天都有课,那他就顶着臭汗奔波于教室之间。倘若学生在冬季日的中午回宿舍午睡,除去吃饭,来回的时间,仅有半个小时多的睡眠时间。
(2)从电动车本身分析,电动车以电为能源,一般学生能负担;体积较汽车小得多,可直达目的地,方便学生上下课;马力足,上坡不费力。自然电动车成了学生在校园的主要交通工具。
(3)增长率最大的群体是大一新生,一般而言,交通知识较为薄弱。新电动车一族得不到很好的交通知识教育,在路标不足的校园,新电动车一族乱放乱走现象严重。
(4)学校地小车多,停车位缺乏,对于与日俱增的车辆,导致乱放现象严重。常有堵塞消防通道、安全出口的现象发生。
(5)学校内路段宽度有限,难以实现双向行驶。一旦车辆逆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6)学校南门通道配置不合理。自人行天桥建成以来,经过南门的人流转向天桥,减轻了南门进出的交通压力。但随着机动车的增加,只能通过一辆机动车的车行道无法满足广大师生需求,致使较为轻便的电动车走上人行道,时常损坏公共设施。
(7)部分驾驶员不遵守交通规则,逆行、载人、超速行驶、单手驾驶。而单手驾驶最常发生在下雨天路滑的情况下,危险更甚。
(8)校外路段的封锁堵塞,使得部分外来车辆进入校园走捷径,增加校园交通压力。
4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深圳大学是个人性化的大学,各个部门都能做到倾听学生意见,学生也能为营造更美好的大学而出一份力。纵观历史,深圳大学部分有效的交通措施来自于学生与保卫部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保卫部认真调研,协调,想方设法,力图找到更好的治理方向,一心一意为保障学生安全而努力。
深圳大学的交通管理都是在理论知识的支持下,寻找符合实际的管理方案,最值得一提的理论是交通流量均分原则、单向交通原理等,通过实施这种方案案,大大的缓解了深圳大学的交通压力。为了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安全,学校拟将建设一条从南校区通往北门的车行天桥,这将是一个缓解目前交通问题的极好措施。但就目前而言,仍有很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改进。本文从现有交通规则的基础下,提出以下方案:
4.1 南门人行道与车行道的分配
合理增加车行道的宽度,使得南门车行道在只能容纳一辆机动车的前提下,增加电动车和非机动车辆的行驶通道。
4.2 增强新生的交通安全知识
每一个刚来到深圳大学的学子,必定对学校充满着期待与迷惘,我们能通过举行交通知识讲座让新生更好地了解到,深圳大学是一个关心同学,管理到位的大学。同时在校园增加指示牌、限速等交通标志,不仅让来深圳大学办事的市民找到方向,更让新一代电车族能更加规范行驶。
4.3 规范车辆的停放地点,有序整齐排放,禁止在主要交通路段停放。清理交通路段和安全疏散通道的车辆。方便上下课的同学。譬如在教学楼前的下坡路限制停放车辆,车辆统一放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但要维持一条通道通行。在教学楼前后门、图书馆门前留出一条通道。所有车辆要统一排放。
4.4 限定学生购买电动车的标准,禁止学生购买超标电动车。一定程度上限制上涨的电动车。
(1)处理废旧车辆,腾出更多的空间停放。
(2)加大交通管理力度,让每个措施确切落实。
作者简介:蒋复量(1978-),男,湖南永州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向阳(1962-),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20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192)、南华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XJG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69-0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十分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或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使学生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和团结协作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也高度重视,曾下文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并将其纳入本科教学评估的范围之内;[1]而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也有专门的规定。[2-4]
一、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概况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初始规模为每年45人左右;从2007年开始每年招3个班,规模为120人左右。为适应我国核能开发战略,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培养合格的安全类本科人才,南华大学2010年3月向教育部申报了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核安全工程专业并获得了批准,同时,2011年核安全工程专业获批为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2012年获批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核安全工程专业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合并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因此,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从一开始办学就具有浓厚的“核”安全特色,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以及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就业。[5-7]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与模式
1.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总的时间为14周,一般是大四的第一学期安排4周,大四第二学期安排10周。毕业设计(论文)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2.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
安全工程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灾害防治学、管理学、教育学、职业卫生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与其他专业相比,安全工程专业属于新兴的本科专业。[8]安全学科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其他工科专业有所差异。总体上,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两大部分,即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方向可细分为(铀)矿井(核设施)通风系统设计、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以及矿山爆破方案设计等;毕业论文方向可细分为企业(现场)安全评价、企业(现场)安全管理、企业(现场)职业卫生状况调查与评价以及结合指导教师承担的各类课题开展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等。
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
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财政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下载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下载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下载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五、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六、结论与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有着重要的意义,能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的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涉及教学管理、指导教师和学生等三个方面,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娟.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12,14(2):137-139.
[2]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中美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及认证标准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12):23-28.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通用标准[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17.
[4]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补充标准(安全工程专业)
[EB/OL]. [2013-08-19].http:///column.php?cid =18&ccid=31.
[5]蒋复量,李向阳,谭凯旋,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