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志愿者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虽然高校每年都有志愿服务方面的专项评优,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衡量大学生志愿服务效果的标准有很多,包括是否具有完善的高校志愿者管理制度及工作保障、活动形式是否丰富充实、是否具有合理的激励机制等等。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如何评价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国内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社会服务观念的增强和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总量的增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已成为当代青年新的风尚。
首先,从志愿活动的组织者来看,大学的团委组织是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负责和指导部门,为了方便管理和组织活动,校团委在学校设置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相关机构来负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事务。
其次,从志愿服务的活动开展范围来看,大学生志愿活动主要集中于学校周边、市内范围等近距离活动区域,其余的则分布于国家欠发达地区等等。
再次,从志愿活动的类型来看,主要有助老、助残、助幼、助教、助医、救灾、解困、大型赛事活动。
三、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偏差与片面
青年志愿服务是指青年志愿者以自身知识、技能、体能等,自愿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公益。 然而,不少大学生没能认识到青年志愿服务的真正意义所在,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导致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流于表面,志愿活动形式单一乏味,社会服务效率低下。
(二)志愿者服务组织模式单一,志愿服务内容创新不足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各高校志愿者的主要组织形式,其项目计划制定、资源配置、服务指导和效果监督评价等各项工作都相对集中由共青团组织及相关政府部门负责。 一般在各学校团委的管理下,权责过于集中,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精细化、分工化和丰富化。
(三)志愿者上岗前培训指导不到位、服务项目运作不规范,导致志愿服务形式化
对于高校而言,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志愿者掌握一定的专业服务知识,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流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然而,部分志愿者却因为个人时间冲突以及受志愿培训无用论的影响,放弃了志愿者上岗前的培训指导,导致对志愿服务流程和志愿服务项目设置的认识模糊,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涵和持久生命力。
(四)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及保障机制
志愿者活动的随意性较强,活动的延续性降低,志愿者活动对志愿者的吸引力也随之降低,志愿活动深入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力,进而达不到预期效果。与此同时,志愿者活动的相关保障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个人权益的维护、人生安全的保障难以得到真正的关注和保障,这样也影响了实际志愿服务效果。
图一
四、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更新志愿服务的价值观念,适应志愿服务事业的潮流
一方面,传统的志愿服务观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代青年对社会服务的定位需要,他们希望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向着社会预期的目标不断进步,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体承担着比其他志愿服务团体更重要更特殊的任务,只有不断更新志愿服务观念,才能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以达到志愿服务预期效果。
(二)完善高校志愿者管理制度及保障制度
首先,要在高校开设专门的志愿服务培训课程并丰富课程内容,对志愿服务进行系统生动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志愿者的整体素质。其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志愿组织章程和服务制度,其中包括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招募志愿者、对志愿者的培训、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对志愿者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等一系列流程的详细制度。同时还应当完善对志愿者的相关保障法律法规。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个人权益的维护、人生安全的保障得到真正的关注和保障,能够大大提高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志愿服务的延续性。
(三)丰富大学生志愿活动形式,充实志愿活动内容
第一,应当探索多样化志愿参与方式。大学生志愿活动不应只局限于校内志愿组织,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多样的志愿活动。第二,应当探索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内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囊括包括社会公益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弱势群体服务、成长辅导服务、法律维权服务、环境保护服务、社会调研服务、新兴领域服务等等。
(四)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证和考评制度
认证和考评制度是类似于学校的学习考试机制。 应当切实实施志愿者服务认证和考评制度,细化评价类型、丰富评价角度、补充评价方式,坚持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综合运用观察、访谈等方式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细化。
[中图分类号] G632.1;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65-02
志愿活动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进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1]课题组在总结学雷锋活动和借鉴国外志愿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高校志愿者服务的网络协调模式的建议。网络协调模式能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有助于建立志愿者之间的沟通渠道,融洽志愿者服务与社会的关系。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特征
辽宁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且具有一定特色。辽宁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跟其他省市的社会志愿者服务相比,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共性体现在无偿性、团体性、志愿性、公益性等方面。辽宁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独特性体现在地方特色、具体实施、人员构成等方面。
参加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力量当属大学生,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课余时间,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为社会的无偿服务中。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是社会的栋梁,他们都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且热心于公益事业。
(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有创新思维,积极性较高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内在的热心和高尚的道德等为动机,符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他们富有爱心,奉献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此外,大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创新性较强,而志愿服务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同时也能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高校开展一项志愿服务,那么一定会有很多青年大学生积极响应,并乐此不疲。高校的志愿者活动能营造很好的氛围,而且同学之间相互的影响和带动,都会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二)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强,队伍稳定性差
一般高校都设四年制的办学模式,每届学生存在很大的流动性,这给志愿者的管理与教育培养带来诸多不利。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同高校各学生社团组织一样,每年都要送往纳新。因此,每到毕业季,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中都会有许多志愿者骨干和志愿者离开学校,这势必影响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开展。此外,在考试期间或寒暑假里,许多志愿者都忙于学习或忙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这也使得志愿活动不易形成常态化。
(三)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
一般情况下,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是由高校团委和各级团组织建立起来的。虽然是学生们自己组织的较为分散的志愿者服务队,但大都还会被高校团委或社团组织管理。一般高校都会安排专职的团委老师或辅导员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进行专项指导,并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这是一种硬性的管理模式。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过程中,组织者或志愿者骨干往往在志愿活动的开展、策划、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做许多的工作,这样使得志愿者成员个体成为被动的参与者。“这种行政化指导和志愿者组织的社团化管理模式,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具有集体指导性和组织性强、个人主动性和敏感性弱的特点。”[2]大学生志愿者个体缺乏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这影响了广大大学生志愿者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进而制约了青年志愿者组织的迅速发展。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的时间较多,而且相当灵活。但志愿服务的活动范围较窄,因为受大学生青年们所学专业的限制,再加上大学生们的经济能力有限,个人水平也相对较低,只能从事一些较为单一的或简单的志愿服务工作,主要集中在社区街道清扫、公益宣传、助学支教、生活帮扶等方面。除此之外,志愿组织的指导老师和志愿者骨干大多没有建立志愿服务的网络协调信息管理方式,这导致他们对各种志愿服务信息的掌握不及时、不全面。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在运作上往往缺乏经验,因此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局限性较大。
目前,高校尚未形成全方位的志愿服务网络,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模式还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服务的社会化、信息化程度不高,高校与社会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上级组织机构进行沟通联系;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应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但是各高校与社会没有相应的组织将青年志愿者们联系起来,如此高校就对社会需要什么服务一无所知。因此,高校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水平较低,范围也不广泛,都是一些环保类、公益宣传类的服务,这些志愿服务不但不能激起青年大学生们的兴趣,而且也无法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也难以开展。
高校缺乏志愿者的信息系统管理,没有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没有对志愿服务的内容、定位、对象、形式等进行有效的界定;志愿者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不合理、不科学,往往导致活动的效率不高,很难调动青年志愿者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影响了志愿者组织和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各高校之间的志愿者组织缺乏相互联系,甚至一所高校内各学院的志愿者,一般都只参加自己学院的志愿者组织,或者只参加本学院组织的志愿者活动,这样,各自独立、分散的志愿者组织不利于志愿者的全方位发展和活动的高效开展,无法满足高校广大青年参与活动的多样化的需求,也不利于志愿者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三、 构建高校志愿者服务的网络协调系统
在全球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时期,网络化在现代社会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志愿服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要高效运转,亟须建立系统化的网络管理。“而西方国家志愿者组织体系健全,社会对志愿者宣传度高,人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同时国外志愿者组织机构相对灵活,往往不局限于一个志愿者组织。”[3] 在世界上,美国具有最庞大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所有志愿者组织活动一律实行网络化管理,运用网上信息库,建立志愿者们的沟通和互联方式。网上详细记录志愿者活动的全程,如志愿者招募、录用、监督和评估等。由此,成百上千人的志愿者队伍就在网络中建立起来了,而且只需几个人就能轻松管理。中国高校正在探索与学习这样的网络管理模式,并逐渐转为网络管理志愿者服务,但是,现在只有极少数高校实现了这种管理方式,而且规模不大。总体来看,辽宁省大多数高校的志愿者组织建立较晚,组织程度较低,缺乏经验。
高校青年志愿者招募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即利用网络进行发动,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想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都可以在网上自愿注册报名,这样就可以使志愿者队伍多元化、多样化,以青年大学生为主,积极吸纳各个年龄阶段、不同层次、各个行业的人员,推动青年大学生志愿者主体的多样化。
高校青年志愿者培训逐步实现网络化,诸多志愿者都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而网络化的培训正是志愿者组织需要的。在提供专业化服务方面,可以聘请志愿服务专家在网上开专题讲座、授课等,传授志愿服务的内容、理念、宗旨和技巧等,一方面提升了志愿者们的专业技能、专业服务素质和专业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志愿者服务。
目前,高校急需建立网络志愿者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快捷、方便和高效的网络搜索引擎以及各种网络媒体联系和宣传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和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通过社会信息化打造志愿者服务队伍,把招募的范围不断扩大,形成整体合力,这样也可以为志愿者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青年志愿者们更加关注社会动态和人们的需求,能够自觉、自愿地参与为他人服务的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之中。以社会化打造志愿者队伍,在志愿活动开展上由零散的、单个的组织模式向集合化的共同参与的社会各界共同支持的模式转变,一起营造良好的志愿者服务文化氛围。建立资源整合网络化管理,我们要善于充分利用闲置的人力资源、各相关机构和部门的物力和财力等,将服务行业的专业优势挖掘出来,把青年志愿者的活动优势同行业优势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水平的服务,将服务质量提高上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 注 释 ]
大学生志愿活动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近年来,大学生走进社会、进入社区,积极开展“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者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并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本文探讨以大学生志愿者自愿无偿劳动协助完善社区服务机制,形成以社区工作人员为主,以大学生志愿者为辅助和补充的新型社区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该模式将使社区居民委员会从经费和人员紧张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同时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为他们提供在社会服务和奉献中展现自我,在社会的进步中成长成才的大好机会。
1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意义
1.1志愿者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取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是指依据个人意愿,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公共服务为主要领域,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围绕居民个人、家庭的生产生活基本需求以及社区公益事业开展的一种公益性活动。社区志愿服务弥补了政府和家庭职能的某些不足,增强了社会成员的生活保障,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1.2人力资源理念的更新
对社区来说,大学生志愿者的引入,实际是发掘了社区所在地高校中潜在的优质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理念得以更新,从员工人力资源模式向员工为主,义工为辅的人力资源模式转变。
1.3有益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实自己、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和具体的岗位实践,培养他们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在事业上的自我设计能力和公共社交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自我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强化了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志愿者的组织形式
2.1组织机构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项目,由学院和社区共同负责。由社区提出人员、时间和具体工作岗位的需求,学院根据学生学习课程的安排情况,选择学生的来源,按学期进行聘任。学生分配到具体岗位后,由学院、社区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分别负责志愿者的岗前培训、岗中检查和服务考评等工作。
2.2志愿者的组成
社区志愿者活动坚持自发性、公益性、无偿性原则,根据社区提出的岗位需求,由学院组织本学院各年级学生自愿报名,面试筛选出合适的人选。选定的社区志愿者根据自己的课余安排,选择义务服务时间。
2.3志愿者的结构
考虑到社区志愿者自治性、责任性、专业性的要求,从管理形式上将志愿者纵向分为普通志愿者、志愿者协调员、志愿者项目负责人三个层次,根据服务内容,将普通志愿者岗位横向细分。
3志愿者的活动内容
3.1开展设点服务
设点服务即以街道设施和家庭、楼院设立网点为居民提供多种技能性或劳务,如儿童课业辅导、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志愿者利用社区服务设施,在居民委员会或到居民家中定期、定点开展。
3.2“一对一”重点帮扶
关注特殊服务对象,既是社区居民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区的重点。针对社区中有困难的老、病残等服务对象,重点围绕困难居民的实际要求,开展以助老敬老、扶残助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
3.3文化共建
与社区开展文化共建,是创建文明社区、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更高层次需要。按照“共居共建、双向受益、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原则,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与社区居委会以及辖区内的单位开展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知识讲座、艺术鉴赏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层次。
4志愿者服务项目管理体系
4.1管理机构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项目,必须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一一社区志愿者管委会,该机构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支部书记和志愿者项目负责人组成。对于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具体岗位、服务目标、规范管理或在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等都将通过志愿者项目负责人和社区居委会讨论认定。
4.2岗前培训l
凡是参加社区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必须提前进行岗前培训。该培训由社区工作人员、往期志愿者负责,根据不同内容分别开展,主要内容如下。
介绍社区的基本概况、服务功能、服务项目,使志愿者了解社区的规模、特点、性质和自己所能承担的工作,以及工作的重要性;介绍社区志愿者组织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和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使志愿者明确自己的言行举止将代表学院的形象;对具体工作流程、技术标准、质量要求进行语言描述和实地操作,使志愿者明了具体的工作要求;采用提问的形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没有进行培训和多次考核不合格的不允许上岗,上岗的志愿者应身着学院制作的志愿者服,便于社区居民的监督和社区管委会的管理
4.3量化管理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项目实行量化管理,我学院实属尝试阶段,指标的制定和考核制度也正在试行,通过多期志愿服务实践,我们发现大学生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综合考察拟定量化指标。
4.3.1主观量化指标
该项指标主要是指志愿者工作态度的量化管理,占总分20%。主要包括遵守劳动纪律,热情为社区居民服务,勤问勤学,善于提出创新建议等,并分别给予相应的分值。
4.3.2客观量化指标
该项指标主要是将志愿者具体承担的工作项目,按照工作类型、劳动强度、技术难度和数量分别给予一定的分值,占总分的80%。
4.3.3量化记录
志愿者(Volunteer,也称志愿人员、义工、志工)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1大学生志愿者包括注册大学生志愿者和非注册大学生志愿者,二者在实际中有一定区别。注册大学生志愿者主要指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在高校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注册登记、参加服务活动的志愿者。2非注册大学生志愿者一般认为是参加高校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的临时招募,或个人自发的自身知识、技能等自愿、无偿地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大学生。注册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年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和有关权利、义务上都有明确规定,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组织一般会统一安排活动内容和时间;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被招募期间由团组织安排服务内容和时间,而自发的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内容、时间比较自由。
本报告根据对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实证调查,首先试图了解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志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其次,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和谐社会构建的理念特征、服务领域与存在的问题;第三,探寻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从而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构建。
二、研究方法
从*年开始,作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了较大范围调查。*年,调查集中在浙江省*市,对象主要为在丽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管理部门、大学生志愿服务对象,搜集获取一个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资料信息。
为了进一步了解某一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和谐社会构建现状及如何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年5—10月,课题组对浙江省内50所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除在样本的代表性兼顾了本科、高职高专和电大三个高校类型,在区域上覆盖浙江省11个市外,还重点分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大学生自愿服务对象三个类别进行专题研究。调查问卷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发放调查和邮寄方式进行,在大学生志愿者中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62份,回收率为97.47%,有效率为100%;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部门发放问卷50份,回收13份,回收率为26%,有效率为100%;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对象中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1份,回收率为94.2%,有效率为100%。
同时,采取定性分析方法,对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地区生源的近一百名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进行了深入的个案访谈。
三、调查现状与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认同度的分析
老师和父母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最大支持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认可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谁最支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有认同分歧。从表3可看出,大学生志愿者认为支持他们参与志愿服务,老师、父母、朋友、同学分别为30%、29.4%、20.6%、20%;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认为支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老师、父母、同学、朋友分别为54.55%、9.09%、27.27%、9.09%,见表3。虽然两者均认为老师支持的比例排在首位,但父母、同学、朋友三者的比例也都不低,说明志愿服务在得到大学生积极响应的同时,也得到了志愿者的老师、父母、同学、朋友的高度认同。与此同时在谁最反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志愿者认为朋友、同学、父母、老师的比例分别为29.7%、21.2%、17.4%、12.5%;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认为同学、朋友、父母、老师分别为18.18%、18.18%、9.0%、和0%。这一反对比例与支持比例的四者态度基本一致,而有54.55%的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四者皆不选的留空进一步说明他们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全力支持,以及他们认为根本不应反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坚决态度。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体制完善度的分析
本研究主要调查考评、激励、惩罚、经费、组织体系等机制、体制。首先,管理条例缺乏。目前,《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正在制定过程中,省内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也有待建立。许多高校虽有志愿者组织,却没有志愿服务管理条例。第二,激励措施不完备。被调查的省内13所高校团委和志愿者组织负责人表示,各级团组织都有大学生志愿者的单项评优,在综合评优、入党等方面同等条件下是否会优先考虑时,有8所学校表示“会”;而8所学校中实际将此写入相关推优、评优文件或制度中的只有6所,不到调查高校数的一半。第三,处罚措施空白。被访问高校表示目前未有大学生志愿者因服务过错而受相应处罚,原因是无相应条例可对照办理。第四,信息交流平台不足。一些高校会在团委网页上下设志愿者协会网站,但多数内容不大更新,只有志愿者含义、精神、义务、权利等内容,有些找不到浏览器,也尚未见到浙江省内高校有大学生志愿者的刊物。各市(地)志愿者组织举办大学生志愿者交流、座谈会也极少。第五,组织架构各有特色。从被访问13所高校得知,把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分为“学校、学院(分院)、班级”三个层次的有5所,分为“学校、学院(分院、班级)”两个层次的有6所,只有“学校”一个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层次的有2所。第六,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经费上,被访问的13所高校中6所有专项经费,7所高校表示没有。上述调查表明,浙江省内高校之间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机制、体制建立上极不均衡,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运作。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和谐社会构建受益群体满意度的分析
受益群体的满意度在这里是指大学生志愿服务满足了受服务群体在质和量上的何种程度的需求。我们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群体和个人为对象,从尊重服务对象、尊重制度、人际交往、接受意见、服务态度、专业服务等六方面进行了调查。
大学生志愿服务期间,一些受服务单位和个人会对志愿者出勤、服务情况反馈给高校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许多高校团组织也会将志愿者的表现情况备案,并将其作为考核评估志愿者全年工作的重要依据。在对受服务单位的问卷调查中,着重进行受服务群体和个人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尊重服务对象、尊重制度、人际交往、接受意见、专业服务、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依次为78%、72.1%、78.9%、73.72%、74.1%、78.4%。虽然认为满意的群体接近80%,但认为一般和不满意的群体还是超过20%,非常满意的比例没有一次达到或超过50%。这表明,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和谐社会构建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质量有待提高。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和谐社会构建关系度的分析
1、普遍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非常密切
调查表明,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构建关系“非常密切”的,高校团工作者和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100%认同。大学生志愿者认为“非常密切”的占72.6%。排在第二位的是“有点关系”,约占15%,认为“没有关系”的占6.5%。值得注意的是,还有5.9%的大学生志愿者“不知道”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有没有关系,虽然位于各类比例中最后一位,但由此可知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和谐社会构建这两大内容缺乏应有的了解,自然无从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问卷调查,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均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的共同理念排在前四位的是以人为本、互助互惠、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社会治理。
2、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越来越广
大学生志愿志愿既走进农村,也走出国门;既走进西部,也走进欠发达地区。调查显示,大学生志愿者认为成效较好的是社区服务(26%)、社会公益服务(16.4%)、环境保护服务(12%)、扶贫接力开发(12%)、两项计划(10%)、服务青少年成员(7.7%)、社会应急(6.3%)、服务新农村建设(5%)、国际志愿交流服务(2%)。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则认为参与社会服务、环境保护、社会公益服务、两项计划和服务新农村方面成效显著,而对扶贫接力开发、社会应急和国际志愿交流服务认可率较低。
3、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现实
在调查大学生志愿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动机中,我们同意被调查大学生志愿者最多可以选三项。结果显示,动机排在前三名的项目分别是“更好地锻炼自己”(38%),“加分,为评优增加法码”(27.9%),“想为社会、群众做点实事”(22.6%),动机非常现实,需要引起重视,引导大学生将实现个人理想与服务祖国、社会相结合,弘扬志愿精神,明确志愿服务的宗旨。
4、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了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
关于当前大学生对解决社会哪些问题有帮助,调查问卷显示,33%的服务单位认为“对社会公益活动人力资源稀缺有帮助”,29%的服务单位认为“对弱势群体有帮助”,19%的服务单位认为“对政府职能转变有帮助”,10.3%的服务单位认为“对提高社会成员归属感有帮助”,7.2%的服务单位认为“对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有帮助”。同时,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和谐社会构建产生影响方面,认为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比例为59.1%;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作用不大的是41.9%;认为几乎没有影响,可有可无者比例为0%。总的来说,大学生志愿服务特别是“两大计划”开展以来,为大学生提供了奉献社会、服务基层、锻炼成才的舞台,开辟了一条向西部、向欠发达地区输送人才的“快车道”,是一条互助互惠之路。
(五)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性分析
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包括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间的长久性和服务项目的持久性。
首先,大学生志愿者压力见表5。明显的是,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压力来自经济和学习的分别高达40.7%和39.3%的比例,而认为在生活、人际关系、家庭上有压力的总共才占20%。巧合的是,访问13所高校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负责人也持相同意见,他们也认为做大学生志愿者最大的压力首推学习和经济。这两个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和志愿项目长久开展的重大压力。
其次,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哪方面品质改善最大时,大学生志愿者与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出现较大分歧。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认为对大学生志愿者品质改善最大的合作精神、感恩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关心他人分别占30.77%、23.08%、23.08%、23.08%,抗风险能力和创造力为零。而大学生志愿者中,六种品质均有人认为能最大改善。这说明两者之间的思考和实践层面存在体会差距。
第三,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身体力行,把志愿精神辐射到社会每个角落,也传播了志愿服务的理念。在对大学生志愿者的问卷调查中,毕业后继续从事志愿服务的可能性,表示可能性很大的占52%,可能性不大的占30.4%,不确定的占17.6%。问及如果再给他们一次选择,是否选择做大学生时,仍然选择的占78.7%,不会选择的占7.4%,不确定的占10.9%。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活动,也直接影响在校大学生,一些被访问大学生表示是在接受或看到志愿者服务后,而萌生加入志愿者组织的愿望。同时,被访问的13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管理者,对大学生志愿者充满信心,有5所学校认为大学生志愿者毕业后继续从事志愿服务的可能性很大;有9所学校认为如可以再选择一次,这些大学生志愿者还会坚持自己的选择。
当问及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数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时,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均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认知缺乏、资金不足、培训不足、制度不保、理论引导不够等方法可选三个时,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作了如下认定。
(六)走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困境需要健全长效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既有直接的经验、经费等原因,也有间接的信息不畅、岗位不匹配等间接原因。访谈大学生志愿者和高校团组织负责人,认同度较强,认为影响因素依次为:服务领域偏窄、服务经验不足、服务经费不足、素质与服务岗位不匹配、信息源缺乏。所以,为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构建,需要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都认为应尽快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完善相关法规条例,问卷调查结果。
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和高校团工作者都希望学校、上级团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都能大力宣传、关心、扶持大学生志愿服务,感染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中国志愿者的品牌项目。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
调查显示,志愿服务已走入众多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在服务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定认可。然而受到人们观念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也遇到种种困难,产生了不少问题。一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观念的误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一个良好的认知氛围,认为大学生志愿者们提供志愿服务不图报酬、不计报酬,是一种奉献行为,应该做出一些牺牲,不能谈回报,影响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大学生志愿者资源的缺乏。虽然大学生注册志愿者增长很快,但与社会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遇上临时性、大型性活动仍需团组织出面动员团员参与。正因为大学生志愿者资源的严重不足,开展的主要是一些典型的集中的服务活动,还没有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四进社区”。三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对象的局限。一般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门针对弱势群体或特殊者服务,没有将服务视野扩展到社会成员的合理需求,没有从“神圣化”向“日常化”转换,限制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降低了服务效率。四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依赖性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挂靠学校团委,活动内容、人员、时间和经费都要靠党、团组织批准,对人治的依赖性大;同时大学生志愿者过于依赖组织来安排项目,缺乏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五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缺位。我国现有9个省和7个城市的人大分别通过通过了本省、本市的志愿服务条例,但国家尚未对志愿服务进行有效立法。3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完美,政府、媒体、宗教机构、企业、社区、民间组织都会支持,而且许多社会团体都积极支持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而在中国,民间团体自身发展困难,无力支持,而企业因为没有免税的优惠也不愿意支持志愿服务,所以大学生志愿服务在资金、财物、场地、安全上会遇到种种困难。六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不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历来重使用轻培养和管理,由于大学生志愿者在对工作职责、服务技巧、服务程序、服务经验的了解和欠缺,导致服务效果不佳。七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对志愿服务精神理解不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不纯,功利性太强。八是高校团组织和大学生志愿组织对志愿服务研究缺乏。本研究课题在申报时曾邀请多个高校团委参加,但高校团委负责人均表示对此选题无力研究;许多高校团委负责人表示对调查问卷关于大学生志愿者的一些内容不太熟悉,无法判断,导致这一问卷对象的回收率偏低。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程,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和谐社会构建的成效,应建立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
1、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热情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降温,其群体的特殊性也需要靠制度和立法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相关部门要制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制度,通过法律法规对志愿服务的运作程序进行,明确权利和义务,包括登记注册制度、健全的例会制度、服务项目的审批制度、志愿者评优表彰制度等各项完善的管理制度。政府要制定方方面面的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用政策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权益的基础上,引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念,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金,大力资助大学生志愿服务重点项目。这样政府尽社会服务责任之时,也扶持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2、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建设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组织的领导,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覆盖面,不断建立和健全大学生服务队、服务站、服务点和服务基地。二是加强各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会组织的联系,实现相互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整合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创建一支多专业、多层次、高素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三是各高校都要培养一批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通过志愿服务理念教育和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提高他们把握大局,拓宽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的能力。
3、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
一是“引进”志愿者。高校扩招难保大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要把真正乐于志愿服务不图回报的高素质大学生招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对只想借志愿者名义沽名钓誉,损害大学生志愿者形象的学生在教育无效的时候要及时剔除。二是“留住”志愿者。准确了解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需要给大学生志愿者尊重、尊严,让他们在从事志愿服务时有满足感、成就感,体现自身价值。三是对作出贡献的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学校要及时鼓励和肯定,奖励的形式要多样化、技巧化。我国已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精神奖励,如授予“年度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的表彰、授予“杰出青年志愿者”等各种称号,服务“两项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考研、考公务员时给予加分、优先录取等。但这都是基于事后的,还要进一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做法,增强服务过程中的激励功能,例如为大学生志愿者安排相关培训、个人成长、就业安全、福利待遇和志愿者优先享受其他志愿服务权利等。
4、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
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涉及质量问题。在服务前、中、后进行教育和培训是必要的,培训的内容包括知识、态度、方法和技巧等。服务之前主要介绍志愿者的工作职责、服务目的、服务对象、服务程序、服务方法及初步的服务技能;服务之时主要通过实践观察和模仿学习服务知识和技巧;服务之后要及时总结优缺点,及时排解志愿者的困难和不良情绪困扰,帮助志愿者互相沟通和互动,促进其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和自我成长,从而提高服务成效。需要推动现有教育体制的改革,在学校设立公民义务教育课程。
5、加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
不仅高校内部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吸引更多大学生参加,充分展示大学生志愿服务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营造全社会正确对待、认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通过宣传号召,在最广泛的层面上呼唤起社会群体的志愿意识并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参与志愿服务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从而动员全社会民众共同参与志愿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相处,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社会所产生的示范效应。这个参与不仅是指我们社会各阶层人士要共同参与这项崇高的事业,而且要把我们的服务对象尽可能地从一个被动服务变为一个服务主体。因为他们中间也蕴涵着巨大的能量,他们也有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参与对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所以,有人建议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八个字里再加两个字——“参与”。
6、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建设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入,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越来越广阔,现有的志愿服务项目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需要深入群众去调研、去创造项目。在创建新的项目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全面考虑项目实施的资金来源,志愿服务结束后的出路问题。如果参与志愿服务过度投入,影响学习,甚至影响个人的基本责任和生活,这类牺牲不应被鼓励,因为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总结原有项目经验,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推动新项目,优化老项目,逐步拓宽服务领域,构建大学生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结合,地方项目与高校项目互动,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共同发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
7、突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信息库建立
[摘要] 高校志愿服务是增添社会正能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形式,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社会作用。高校志愿者服务存在着缺乏实效性、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等问题。应通过建立严格的志愿者准入机制、选择丰富多样的适宜大学生志愿者的项目、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长期的志愿者培训制度等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高校志愿者服务的发展。
[
关键词] 高校志愿者服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C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165?02
[收稿日期] 2014-12-16;[修回日期] 2015-03-26
[基金项目] 2013 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自选课题“创建辽宁高校志愿者服务机制研究”(L13DZZ075);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研究2013-2014 年度一般课题“新时期加强高校复合型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研究”(GHYB13193)
[作者简介] 韦丽娃(1962-),女,壮族,广西柳州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实验教学 ,辅导员管理;谷昭阳(1992-),男,辽宁锦州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生;闫萍(1979-),女,辽宁辽阳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辅导员管理,教学研究
一、引语
“志愿者指的是在不为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神的人。”[1]我国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自1993 年12 月发起以来,在各个省市的青年大学生的广泛参与下,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从分散、零星的自发公益活动扩大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组织的自觉公益服务活动。志愿者行动不仅满足了青年的自我发展需要,也实现了社会价值,为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增添了社会正能量。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探讨新时期高校志愿者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
二、高校志愿者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实效性
目前高校志愿者活动形式单一,主要是献血、为敬老院或儿童福利院清洁卫生、义务劳动等传统志愿活动,活动内容较枯燥,且这些活动没有针对不同大学生志愿者的兴趣、专业、特点来开展,没有调动大学生们的积极性,此外还存在着社会服务意识培养不到位、队伍建设薄弱等问题。因此,目前的高校志愿者活动没能达到锻炼的目的,不能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许多高校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而且缺乏相应的长期保障,不少服务团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有关部门没有很好地协调,必要的活动经费和一般的服务设施都不能保证等。我们走访了一些大学,发现他们的志愿者服务组织没有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更没有对志愿者的保障制度和措施。在调查时,一些大学的志愿者组织指出,学校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志愿者管理人员,更没有奖励制度或激励机制。
(三)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由于忙于学习和各种等级考试,加上一些个人事务的缠绕,在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中,大三大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低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大学生志愿者刚入校时,对志愿服务较好奇,报名时的热情较高,参加的人数比较多,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较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和学习任务的增加,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志愿服务热情减退,积极性急剧下降,甚至有的志愿者退出志愿者服务队伍。
在调研中,我们采访了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当问到为什么退出时,一些志愿者说:“对有的活动没有兴趣,志愿者组织没有凝聚力,许多活动都是指令性的,我们有什么建设性的想法也没办法传达,而且也没有约束机制,谁想退就可以退。”还有部分志愿者说:“刚入学的时候不太懂,随大流就报名了,后来没什么有意思的活动,不怎么去了,有两次就自己觉得去了也收获不到什么,也就退了。”总结起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同学对志愿活动的预期较高,与现实情况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是组织内部的制度没有完善,使志愿者们的作用得不到更好地发挥;此外,在组织内部监督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三、完善高校志愿者服务的主要途径
高校志愿者服务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如认识不清的问题,一些大学生把志愿者组织看成是义务劳动组织,把青年志愿者活动仅仅当作“学雷锋活动”,等等。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志愿者服务的宣传,对大学生如何做一名志愿者,如何将零散的志愿服务转化为常态化的公益活动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进行介绍。另外,一般来说志愿者行动的动力来源于对道德的追求,道德追求是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原动力。但大学生们仍处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阶段,正处在青年时期,仍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渴望得到锻炼,并为社会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从中得到收获和教育,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和奖励机制,而仅仅依赖于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上的觉悟,显然不能够给他们的志愿活动提供充足的动力。因此,完善高校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有益于提高志愿者们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存在着认识偏差,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是为了得到额外的收获或利益,因而在志愿活动中计较个人利益,阻碍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提高志愿者的思想觉悟,加强对志愿者的理想信念教育,发展高校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是必然选择。笔者认为,完善高校志愿者服务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准入机制
“大学生是志愿者服务的中坚力量”[2],高校要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就要建立严格的志愿者准入机制。从志愿者的管理过程来看,应引入激励、培训、考核等制度,而且都要制定相应的规范,使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们在符合相关条件、了解规定程序和相关义务的前提下成为志愿者。还要注重参与者的素质,如能力、品德和服务意识。高校可给报名志愿者的学生分配一些具体的工作任务,采用量化操作的方式对他们择优选拔,根据志愿者的贡献大小,有选择性地让优秀的大学生参加志愿者队伍。
(二)选择丰富多样的适宜大学生志愿者的项目
高校在选择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时,既要考虑到志愿者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长,还要挑选那些具有特色的合适的服务项目。由于各种因素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的制约,以往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专业化水平不高,范围不广泛,参与人员较少。因此,在以后的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可以更多地利用社会和高校资源,与校内外相关组织和机构加强协调和联系,为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创造形式多样的服务项目,让他们在更专业的项目中施展才华和能力。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高校最好建立专门的志愿者组织机构,为更科学地管理志愿者服务,设置专人负责,统一管理,建立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常态化的激励机制。对志愿者的激励应该采取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志愿者的影响力。“只有建立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志愿者激励机制体系,才能实现有效激励”[3],此外,还可尝试将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与就业、升学等联系起来。
(四)建立志愿者培训制度
“志愿者的专业素质、服务能力、民主意识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集中反映和制约着志愿组织的自主能力和发展水平”[4]。高校应对志愿者进行长期和短期的培训,将岗前培训和提升素质的培训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志愿者的能力素质提高提供全面的指导,通过理论培训、专业化技能训练等提升志愿者的综合水平。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来对志愿者进行考评,制定考评的规范和内容,考评后对优秀的志愿者进行一定的奖励。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成绩的考评,应采取多样的方式,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建立个人和组织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考评内容应丰富全面,应涉及志愿者服务的各个方面。实现以科学的考评推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水平。还可以建立志愿者之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志愿者服务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韩淼.做志愿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1).
[2]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转型·公平·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1):3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有着鲜活的时代思想,以雷锋精神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乐于向社会奉献爱心,为人民办好事,反映出中华民族最质朴、最真诚、最伟大的传统美德。近年来,伴随着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展开,许多高校成立了院校志愿者协会,利用暑假三下乡、志愿者活动月等契机,或深入农村支教,或看望敬老院,或组织筹集善款,公益慈善服务领域不断扩宽,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形式不断创新。无数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志愿者也获得了新的知识,培养了组织和领导能力。但是,大学生志愿者数量众多,活动形式和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文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的问题出发,分析了问题的来源,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措施。
2志愿者活动中的问题
(1)志愿者服务宣传不够,不能深入人心。许多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志愿者服务,对志愿者的内涵不明确,把青年志愿者行动看作是“学雷锋做好事”,学校对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没有明确的要求,许多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理解不正确,没有及时获得志愿者服务的信息,错过了参加活动的机会。
(2)志愿者活动形式简单,缺乏专业性、长期性。校园志愿者活动组织形式多为到敬老院看望老人,街坊清理护栏,志愿献血等,这些活动不能够显示出大学生高素质知识型人才的特点,已经无法激发出志愿者参与的兴趣,不能够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固定而单一的活动形式没有为学生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活动范围局限于学校周围及周边地区,辐射范围狭窄。
(3)志愿者在活动中急功近利,价值观扭曲。志愿者服务强调自愿性、无偿性、自给性等特点,利用自己的时间与爱心,为社会提供非营利性的援助行为,而绝不是完成行政命令或组织任务。由于学校对于志愿者活动在评优评先方面采取了一定的奖励措施,有些同学完全是冲着荣誉证书去的,所以他们的活动积极性并不高,无暇顾及活动结果如何,这不利于活动本身,也影响其身心发展。
(4)高校志愿服务没有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更多的是依赖学校团组织的力量,缺乏自主参与意识。除了由校团组织发起的集中性大型活动能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外,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同样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民间草根组织却似乎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3改善志愿者活动现状的措施
(1)加大志愿者活动宣传力度,招贤纳士。青年志愿者协会一般在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板报、视频、海报等形式,对青年志愿者的性质、精神要旨、服务原则等进行深度的宣传。在招募面试环节,严把质量关,选拔有爱心、有能力、有经历的志愿者,将优质的生源吸纳到志愿者组织中。定期进行培训,通过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等方式,将专业性知识、通知性知识传递给新成员,从而提高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2)加强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实现活动规范化。加强学生骨干选拔培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实行公开招募和注册登记,组织进行服务项目和服务时数统计,力求工作规范化。加强志愿者培训机制建设,定期进行集中培训,使志愿服务行动规范有序,进而提高服务水平。
(3)组织多样的志愿者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根据社会需要援助的对象,志愿者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召集一些参与志愿活动的同学,进行经验交流和工作总结,使大学生对志愿者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参与社会的时间有更深刻的体会,体现对活动的重视。给予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4)给予志愿活动中优秀的个人或团体以表彰,树立志愿者先锋模范作用。在志愿者活动中,评估每个成员的贡献,对于在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其先进事迹上报组织,经过审批,给予先进个人或团体以表彰,引导后人学习。同时,可培养优秀志愿者优先入党、评定奖学金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的付出与收获成正比。
(5)争取社会支持,扩宽经费来源。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运营资金基本上是来源于高校团委,团委从专项经费或办公经费中拨出一部分款项,用于支持志愿服务,一些没有挂靠团委或院系的志愿者组织,除了团委拨款外,就只能依靠校外的资助。鼓励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利用广播、图片展览的形式,筹集社会善款,与社会爱心部门取得联系,接受公益援助,扩宽活动范围,丰富活动内容,从而促进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开展。
4结束语
志愿者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期地积累、思考、规划和落实。这就更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工作人员能够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更好地把握定位、明确思路、稳健步伐,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的行列,从而为志愿者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提高学生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 本次活动的优点:
1. 本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团队精神的合作力量,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使这次活动顺利完成,展现了历史文化学院青年志愿者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
2. 此次实践活动中,青年志愿者积极配合,充分发挥了我学院青年大学生吃苦耐劳、奋发进取的优良传统。
3. 在这次活动中,充分发挥了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进而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活动目的。
4. 我部为了举行这次活动特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保证了本次活动有序、顺利进行。
5. 历史文化学院领导、老师给予本次活动大力支持,给本次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6. 由于活动组织者的认真负责,虽然参加活动的人数多,路程远,但还是做到了有组织、有纪律。
二、 本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这次实践活动中有个别志愿者的素质比较差、对待老人不能完全做到尊老,以至于在本次活动中出现了个别细节问题,使这次活动整体效果受到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为维护我学院良好的形象,此次活动负责人员在活动中对青年志愿者进行思想教育,以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增强青年志愿者责任意识,为以后活动能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此次活动过程中,活动负责人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未能将志愿者合理安排,在节目表演完之后,志愿者乱成一团,导致有些老人不仅没有人搀扶回宿舍休息,并且没有人主动打扫老人的室内卫生,影响活动的预期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部门将对活动组织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以及对青年志愿者的思想进行教育。
3. 各部门成员信息交流闭塞,活动组织人员没能积极相互联系,合理分工,影响活动的整体进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在今后的活动中予以高度重视,避免出现。
4. 活动组织者组织方式不够灵活,在因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不能够灵活应对,及时做出恰当的安排,这也是影响活动进程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我们应积极向学长学习,增加活动经验。
5. 有个别同学有嫌弃老年人的行为动机,有伤老年人自尊,有损大学生形象,鉴于这种情况,以后在这种活动中,我们将对志愿者进行严格的教育,培养出一批有良好思想道德的大学生志愿者。
三、 对本次活动的认识:
1. 本次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爱他们、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就是爱未来的自己,让新世纪的青年人学会为自己手中的爱心储存卡升值。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团中央、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要求而实施的,财政部、人事部给予相关政策、资金支持。这项计划旨在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机、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对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拓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它采用公开招募、志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从普通高等院校招募一大批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西部或者自主择业、创业。“西部计划”自实施以来,已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参加了此项神圣而光荣的活动,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度重视。新时期高校应将西部计划看作是大学生就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完善激励机制,唱响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主旋律,不断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就业观和成才观。
绝大多数志愿者在服务西部的工作、生活中表现得很优秀,志愿者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和崇高理想,去经受历练,去经历有质变意义的人生转折,它意味着舍小我、求大我。正是这一批热血青年用自己非凡的行动唱响了“到西部去”的时代强音,抒发了一代年轻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一代年轻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在西部的土壤上留下了他们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青春足迹,他们无怨无悔。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志愿者对服务西部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实与想象的差距导致落差太大,情绪不稳定,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懈怠,生活懒散,个人的一些不良行为表现严重影响了整个志愿服务队伍的荣誉,对国家下一步工作的进行也会形成很大阻力。大学生入校后,高校就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毕业生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转变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践证明,只有把个人追求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加强大学生参与意愿的主要激励因素“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支援西部建设”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西部计划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了解这样的信息后,宣传也应紧紧围绕这些方面,强化参与动机。要通过政策、配套措施等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际,接触、了解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此同时,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西部计划的宣传力度,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西部计划自出台以来,虽然各有关部门、高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相关宣传报道,但宣传力度总体不够,且宣传途径和方式单一,所形成的舆论声势不大,社会氛围不浓,尤其是某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西部计划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压力等方面的教育,只是例行地完成任务而已,致使宣传工作还存在许多盲点,存在不够深入、不够细致的现象。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对西部计划的真正涵义和宗旨、重要意义等内容不甚了解,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投入西部计划。学校通过广播、网络、校内媒体、辅导员集中等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大学生了解到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加大对西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宣传,唱响“到西部去”的时代强音,宣传是促使大学生最终形成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始动力和加强动力,应该对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优惠政策和积极意义加强宣传。对政策的目的、意义、实施过程、优惠政策的认识促进了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而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可则增强了大学生成为志愿者的意愿。这种积极的意愿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那些想要进行志愿者服务的人主动了解更多的信息,从而提高认知水平。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可以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当中来。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服务西部大学生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跟踪报道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志愿服务的先进典型,在高校在校生中深入宣传他们的模范事迹,邀请优秀的志愿者回校做专场报告,使大学生对西部计划志愿者活动有进一步的了解,对西部地区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榜样的力量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使西部计划深入人心,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一股向往西部、奉献西部的热潮。
三、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完善创业平台。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一个渠道,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高校团组织应整合资源、创新机制,通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与科技创新园区、社会企业界的沟通和联系,为学生从“计划”创业转化为实际创业提供帮助。鼓励学生到广阔的西部和基层创业发展。同时高校团组织还应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政策、资金、场地等的支持。
四、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大学生接触社会,创新实践平台。
高校团组织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的实践舞台,积极开展“就业见习计划”。把国家的西部长远服务计划与高校的“三下乡”短期服务计划相结合,广泛开展到西部、到基层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大学生经受磨砺,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培养一种深厚的恋土恋乡情结,从而坚定到西部、到基层去就业、创业的信念。
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高校要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在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助学贷款等方面指定配套优惠措施,对志愿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大学生给予表彰奖励,为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去就业、创业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确立一种行之有效的政策导向。
六、要建立健全志愿者基层就业后的服务体系。
首先高校要对在西部和基层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真正做到政治上的信任、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而不是学生毕业后高校就对参加西部志愿者不闻不问了。采取多种形式关心志愿者的生活及工作,做志愿者坚强的物质及精神后盾。高校应与志愿者勤交流、勤联系,建立志愿者联络制度,定期关心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应保管好志愿者服务期间其户口和档案保留,志愿者服务有关情况记入档案,服务期满后,学校再发放就业报到证。同时,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也要及时地与毕业高校保持联系,定期汇报在基层的工作情况。通过这种互动交流机制,形成一种高校作保障、学生求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七、切实贯彻国家政策,支持志愿者后期的再就业工作。
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就业问题严峻。绝大多数志愿者认为服务期满后的就业渠道狭窄,对个人将来的出路表示担忧。虽然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给予了政策支持,如考国家公务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考国家研究生给予总分加10分等优惠政策,但是,优惠政策条件少,就业优惠政策难以落实,配套制度不完善,部分志愿者对服务期满后的未来没有信心。一至三年的志愿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丰富了一些人生阅历,很多用人单位也并不认可志愿者。他们奉献过,为西部的工作努力着,同时也失去了几年的青春,这样的失落对于志愿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各高校应该免费地为志愿者提供就业咨询服务,积极引导志愿者就业。把志愿者视为“应届生”。虽然国家出台政策要求把志愿者当应届生看待,但实际上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并不认可。针对此类问题,教育部和各高校可考虑为西部志愿者“开绿灯”,让志愿者能真正享受到应届生的待遇。志愿者结束服务期后可以参加其所在高校的双选会和其他招聘会,支持志愿者的再就业工作。
西部计划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应急之举,而是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的战略决策。加强和改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引导更多的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青年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改善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有效途径,必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总结经验,全面推进西部计划长期有效地运转。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就业》读者评刊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1).
[2]唐召云,匡利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3]秦沣.双赢的“西部计划”[J].新西部,2006,(05).
大学志愿者活动总结范文1我校十分重视关于向“__志愿服务队”学习的号召。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本着“立足校园、奉献社会”的目的,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立足校内,开展“爱心”服务大行动
为宏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全校师生的力量,切实解决我校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教缺乏、监护不力、上学困难等实际,给予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亲情等方面的帮助和关爱,为我校留守儿童,倾情关爱,播撒爱心,营造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我校开展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留守儿童亲情聊天”等活动。为了防止学校安全事故发生,学校成立了男教师护校志愿小队,学校男教师分组进行早上、傍晚两个重要时段的校门口的站岗值勤任务,安护学生高高兴兴地来,安安全全地回。
二、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开展“义工”服务大行动
一是以教育进家庭为主题,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针对学生家庭教育引发的一些问题,学校审时度势,组建了以校长为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小队,进行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指导家长科学施爱,艺术施教。我校开展了“志愿者们走村入户宣传控挫保学法律法规活动”教师的付出并没有白费,通过他们的培训,各位家长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__省义务教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内容。他们终于明白了孩子受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体,明确了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使他们认识到上学受教育的重要性,受教育是公正的权利和义务,让孩子辍学去打工是目光短浅,不让孩子完成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
二是组织学校与村组共建,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志愿队在x校长组织带领下,给村里的老年人赠送了粮油慰问品,和老人们聊天谈心,活动受到了村民的高度好评。在这一次的慰问中加强了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从小在这些留守儿童的心中埋下了服务他人的种子。另外,志愿者们还走村入户分发“创文倡议书”,呼吁人民“从小处做起,从自我做起,争做文明示范村”。志愿者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创文工作添砖加瓦。
三、面向社会,开展服务村民大行动
一方面我校开展了“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向雷锋叔叔一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通过活动深入弘扬雷锋精神,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发我校少先队员学习雷锋,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服务热情。12月x日,我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少先队员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师生走出校园在大街上进行卫生大扫除,在劳动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不怕脏、不怕累。尽管天气异常寒冷,但同学们志愿服务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即使雷锋已成为历史,但雷锋精神依然在我校的每个角落绽放光芒。
另一方面又组织教师志愿队加入进村入户公路的修筑。一缕缕寒风从他们的脸上吹过,一股股热气从他们的口里呼出,一滴滴汗水从他们的脸上流下。但是他们没有说一声冷,没叫一声累。这就是我校一个个志愿服务者脚踏实地,服务他人的形象。
志愿者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舞台,为满腔热情、乐于奉献的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沟通的桥梁;因此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今后的日子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得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有特色的志愿者活动。
大学志愿者活动总结范文2暑期中经历了将近一周的大学生志愿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大学的生活真的是那么的幸福。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大学生志愿社会实践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大学生志愿社会实践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我运用我所学到的财会技术,并且也了解到家乡的一些维医药材用途。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认识到脚踏实地的重要性,谦虚学习,将课本与行动联系起来。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的主业实习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大学志愿者活动总结范文3志愿者当从点滴小事做起。并非所有人都能成就惊天伟业,大多数人都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工作着,奉献着,只要你不计得失地付出,那么你就是社会的志愿者,公共场所少吸一支烟,你就为净化环境出了一份力;办公室内少开一次空调,你就为节约能源献出了一份力;多一句劝慰和祝福,你就为社会和谐出了一份力,如此尔尔。
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志愿者,就要在各个方面要求自己严格一点。虽然有的时候在工作中有所松懈,但是惟独在工作中成长起来,才能磨砺出一个成功的自己。还有不到二年的时间,你就要踏进社会,从事工作。从每一次的志愿者工作中逐渐地积累起今后所必须的社会经验和阅历,是你现在所需要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惰性,如何控制自己的惰性,调整自己,克服自己的困难,是今后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必要途径。志愿者工作就如同你今后的工作,如果你对待每一件事情都能像志愿者服务时这么认真的话,我相信,成功的喜悦其实离你很近很近。我们是一个团体,需要每个志愿者辛勤的努力和有效的协作,才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在我每次在那里工作时,时刻都把工作作为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无论如何都尽一切努力做的更好。因为这是我自己所选择的,我已做好的思想准备,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做好。其实,活也不是很累,就是累心里总是觉得很知足了。
做志愿者就好像是一个工作岗位的小型平台,真正全身心投入地去工作,因为我们每一个志愿者都明白,此时此刻我们需要的,是社会经验与公共关系。
作为志愿者,辛苦之余,颇有感想:志愿者,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尽忠人民为职责;勤于行动、善于关爱、乐于奉献、尽己所能;不计报酬、立足身边、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每个人之于社会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同时也在于为社会创造了多少精神财富。在付出爱心、奉献社会的同时,人生的价值就会得到充分彰显。
每位志愿者之于社会,无异于沧海一粟,而正是这无数的沧海一粟,构成了川流不息,构成了波澜壮阔。社会需要志愿者,人类的发展需要志愿者。
最后,真心的感谢系志愿者给予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意义深远的志愿者机会,在期间,我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些理论只是,同样得到了许多书本上永远所学不到宝贵人生财富,如果再有这样的机会,我依然会努力去争取,尽自己的所能给社会一点回报。
大学志愿者活动总结范文4我是大学生志愿者,我时时刻刻为我是大学生志愿团中的一员而自豪。
这次志愿者服务的经历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在学校里的学生、作为在社会里的个人,我们也应该学会服从、付出、充满热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积极为人民服务。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是当代社会注意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做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范。这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当代青年志愿者的使命。
我一直想做一名志愿者,其实我参加志愿者就是希望能给社会带来多一点的爱。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总会觉得缺少了爱,缺少了被关怀。尤其是随着人渐渐地长大,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越来越复杂。同时我们会对这个社会越发不满,觉得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很虚伪的社会。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份爱,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无名的爱。我相信凭着这心中的一份爱的种子,从我做起,从我们年轻人做起,我们可以让自己,让别人看到这个社会始终还是温暖的。所以从这方面看,我觉得我们更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其中。参加协会,我希望得到的只是一份体验。
作为一个志愿者,在助人的同时,也是自助。在使其他生命活出色彩的同时,志愿者也可以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关爱他人,也更深刻地领会到生命的意义。而且,支援者的活动,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微小的,因为它涉及的范围太有限。它又是伟大的,因为他在有限的范围中让老人露出了笑容。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自身的价值。同时,它也提升了现代青年的精神道德,培养了现代青年的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的高尚品德。彰显了我们青年的时代风貌和精神风貌。让我们为这一事业来奋斗吧!
让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年来担负一些微弱的社会责任。奉献出一点微弱的力量。
大学志愿者活动总结范文5不知不觉我们的田园使者进入了中期审查,我也将我在这几个月的田园使者志愿者活动中的收获做一个总结。因为专业的原因,我们平时的知识都是与园艺产品有关的,而杨凌周边又是有很多农业合作社,据了解他们也大都种植着园艺产品。当初抱着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和几个同学有了参加田园使者的活动。经过前期的策划我们也顺利地得到了这次机会,被分到了绿肥合作社。
活动于20__年x月份开始开展,我们第一次去进行活动通过合作社负责人交谈了解到,主要对合作社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该合作社大部分都种植着西红柿,少部分间隔种植商品瓜。种植方式都采用日光温室。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每次分批,然后对合作社进行一定力所能及的帮助,如对西红柿的出现的问题,如长势不好、病害的发生进行解决。有时也帮助做一些农活,减轻了一少部分合作社的工作量。
一、相关情况介绍与相关定义
(一)相关情况介绍
1.当前全国高校志愿活动开展情况
在当前高校志愿活动的研究中,普遍认为中国高校志愿工作的开端是1993年春运服务工作,在参考各种资料后,认为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发起阶段(1978-1986)。这一阶段适值改革开放,在每年的3月5日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但是志愿服务意识还没有形成,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志愿服务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自发探索阶段(1987-1992)。一些青年人在“自由、灵活、人性化、国际化”的志愿者理念的影响下,成立了我国首个正式登记注册的志愿服务团体。
第三阶段:推动兴起阶段(1993-2000)。改革开放近20年之后,人们愿意为社会提供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第四阶段:全面发展阶段(2001-2007)。我国的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加强了对志愿工作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它使得企业甚至包括民间组织也激发起对于志愿者工作的热情。
2.公共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管理制度简介
公共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管理制度主要分为对会长、副会长、机构成员、志愿者的管理。对会长、副会长、机构成员主要参造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管理制度主要管理对象为协会志愿者。该制度有五大原则,分别为公平原则、客观原则、公开原则、反馈原则、差别原则。
(二)相关定义
1.高校志愿者
高校志愿者是指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向他人学校和社会自愿无偿提供服务。
2.高校志愿组织
高校志愿者组织是“一种合法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非党派性质的、实行自主管理的校园志愿性组织”,其主要目标是致力于高校内部志愿事务或者是社会公益事业,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
二、绩效反馈在志愿活动中的应用情况
(一)公共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中的应用情况
1.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2014年年会
在此次活动后,协会全体成员对所承担工作进行了总结,在总结中,将每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应到了相关责任人身上,让每个人在经历活动后可以及时调整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式。
在此次活动后,协会全体机构成员通过总结了解到此次活动的经验与教训。
2.第Ⅳ期“壹拾佰仟”公益项目
在此次活动中,除最后的总结外,对志愿者工作还进行了随时的反馈,让每个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随时了解自己的改进方向。
3.考核结果反馈
在学期末,协会将本学期的考核结果公布,让每位志愿者了解自己在志愿者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及工作中的疏漏。
(二)制度中绩效反馈带来的实际效果
在不断的反馈以及不断的改进中,公管青协会不断发展。全部成员都通过随时随地的反馈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有效促进了接下来志愿者工作的开展。
三、绩效反馈在志愿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原因
(一)由高校志愿者组织成员特点决定
1.高校志愿者成员特点
(1)成员的特定性
高校志愿组织的成员不同于其他志愿组织的成员,其来源单一,全部来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2)成员的素质高
高校志愿组织的成员高素质性是由其成员的特定性决定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正在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和思想品质。
(3)成员的流动性强
志愿者参加服务与其自身的条件息息相关,容易受其空暇时间、精神状态、心情、专业知识、特长、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造成了成员的流动。
2.成员特点决定绩效反馈十分重要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志愿活动,让大学生活动更多的成长经历,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大学生群体整体素质较高,因此乐于接受活动组织方在工作中提出的相关建议,这就让绩效反馈在志愿活动开展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绩效反馈可以让志愿者充分提升自身能力,使高校志愿者工作达到开展的目的。
(二)高校志愿组织特点增强了绩效反馈的重要性
1.志愿组织特点
(1)志愿者组织是靠志愿服务精神凝聚在一起的;(2)志愿者组织从事各类志愿服务;(3)志愿者组织是非赢利性的以社会公益为主要目的;(4)志愿者组织成员相对松散,但是仍然在定的组织框架里形成组织。
2.绩效反馈对志愿者组织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正是由于以上特点,高校志愿者组织十分需要通过绩效反馈来让志愿者们更好的进行工作。此外,让志愿者感受到奉献的愉快,了解到奉献过后对其进行的客观评价对志愿者的成长十分有利。有利于高年级大学生志愿者向低年级大学生志愿者直接传授技艺,让他们直接得到学长学姐们的经验和教训,更有利于志愿者组织的发展。
四、结语
绩效反馈作为公司考核员工的重要一环,在志愿者工作中十分重要。由于志愿者工作的非功利性,绩效反馈不会直接反映在报酬中,但对志愿者能力的提升、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志愿组织的长期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31
Abstract Art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need of art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also is the need of times development.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the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arts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activities necessary factors, put forwar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rts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improv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study, more ways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volunteer service development.
Keywords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volunteer service;practice;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高校大W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他们,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发扬志愿者精神,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教育和引导意义。而在艺术类院校,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主体是艺术类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他们想象丰富、创新能力强,也接受过较高的专业技能培训,但政治意识相对薄弱,忽视自身文化思想修养的提升。在参与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往往显现出比较明显的情绪化、个性化、自由化特点。因此,艺术院校在开展志愿者服务时应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者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将自己的个性和专业融入志愿者服务工作当中,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持续发展。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因素
1.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者队伍不断增大,志愿服务精神也不断增强。志愿服务精神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践行到实际中。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打造有创意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精神既是不断完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也是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以此激发广大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
1.2 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吸引力感染力
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激起广大人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度与感知度,提高广大人群的价值观与社会观念。志愿服务活动连接着生活与学习,扩大广大人群的交际范围,令广大人群深深体会到志愿精神的魅力。同样志愿服务活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 艺术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分析
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说,专业的特殊性使其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这种艺术素质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具有特有的优势。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别具一格,有着与其他高校不一样的特色体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志愿者服务的认知
志愿者服务在中国的发展属于新兴事业,发展的时间也不长,社会各界的人对于志愿者服务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一项以自觉自愿奉献个人的精力、时间、智慧的行为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为弱势群体等提供服务及支持的行为,而通过对志愿者认知的调查,会有一部分同学将志愿服务理解成为慈善,有的同学会把志愿服务理解为像雷锋一样做好事。这种认知的偏差在艺术院校里还是非常普遍的,艺术院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一般以学校统一组织,有很强的任务性,目的性、功利性,使得学生丢失了志愿者服务无私的慷慨的特质,使得志愿服务精神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与普及,这些问题对于志愿服务在艺术院校的发展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
2.2 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在西方国家,志愿服务组织具有独立的机构和地位,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但是我们中国,志愿服务往往依附于国内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也往往由学校团委组织开展,自上而下地执行,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任务性。
艺术院校里对于志愿服务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和部门,在团委的领导下,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发展,行政化的组织和志愿服务是相违背的,很多参与者是在组织的影响下参与,但是自身是不认同的。而且大学生们做着相差无几的志愿活动,干的数量和质量如何都不影响结果,他们得到的都是相同的志愿者证书。这势必造成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逐渐消减,会扼杀志愿服务的精神,打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
2.3 志愿者个人素质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志愿活动还是积极参加的,然而当大学生志愿者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时候,他们总会会产生焦躁的心理,不想参加专业技能不强的志愿服务活动,而在问及在参加志愿活动时间长短时,多数学生并不能坚持下来。
不论是提供服务、宣传社会、一切活动开展的成功大多都取决于志愿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而艺术类大学生对弱势群体的了解有限,经常出现不善于沟通交流,不能很快的融入志愿服务团队中,甚至于为人处事都有问题,在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上过于欠缺,影响志愿服务活动质量。
3 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艺术类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有效途径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艺术院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
艺术院校大学生一定要把握好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活动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下,对于传统志愿服务活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对志愿者的活优嘌狄约袄砺垩习,加强学生们关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来创新艺术院校志愿者活动内容。运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志愿服务新方向,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服务精神相结合。使广大青年对志愿者队伍有正确的认识,让他们自愿主动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着全社会的思想潮流,规范着全社会的道德和信念。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及活动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
3.2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机制
为了有效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需要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管理体系。
在培训机制方面,可以建立院校志愿服务组织、各院系志愿服务分队等统一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服务质量,亦可根据志愿者的专业、技能、爱好等特长,进行志愿服务内容的区分,完善志愿服务的各个方面。在志愿服务培训之后,可让志愿者结组讨论这次活动的优缺点,写下各自的心得与活动总结,从而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
在奖励机制方面,坚持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相互配合的原则,通过制订“志愿者星级评选制度”、“志愿者工作考核办法”等,建立“优秀志愿者”、“杰出志愿者”等评选表彰制度,而不是单一的志愿者证。亦可把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团员推优体系,表彰先进、推动后进,以此来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服务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加强学习管理,思想教育的同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志愿服务活动新内容
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差异,还未能完全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因此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工作领导者要加强学习管理,思想教育的同时,开拓思想、勇于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领导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将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创新基本活动内容。把艺术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引向免费设计改造衣物、举行公益画室、关注老人群体、学龄前儿童课余艺术生活等新形式。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在参与志愿者行业中应完善自我修养,同时学校应健全培养体系,在活动中完善保障和激励制度,坚持高校志愿者以大学生为主,确保志愿者活动的行动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渗入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引起艺术类大学生志愿者的高度重视,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行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志愿活动具有文化价值。
3.4 精心组织,完善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艺术类大学生对生活有着追求和热爱,对公益活动有着积极性与热情,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例举本校,对有艺术追求、艺术欣赏的在校学生,学院的“公益画室”免费进行绘画教学、工艺制作、设计指导、软件教学等培训,进一步拓展到对学校内外学龄前儿童培训、小学艺术培训、社区服务、暑假社会实践义务支教、扶贫。学院以传承、创新的理念,把学院坚持多年的公益活动进行凝练与提升,探索建立具有艺术学院特色的“以师生志愿者为活动主体,以志愿服务为宗旨,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学校重视、学院助推、自我管理”的公益模式,让“艺路随行”引领志愿服务新面貌,以志愿服务为基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从而推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这体现出并且要求我们将志愿服务活动的范围遍及到各个社会阶层,志愿服务活动紧密联系实际情况,把志愿精神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4 结语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要时刻领会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理论层面为基础,引领思想、精神、实践各个层面的科学观念。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学习,使广大青年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有正确的认识,对提高青年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思想觉悟的培养有极大的引领作用。艺术院校青年学开展志愿者活动中生应以专业特长为抓手,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大力组织团员青年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下基层等实践活动,推动志愿者活动品牌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武汉科技大学2015-2016学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编号15SHA180)
参考文献
[1] 隋笑飞.雷锋精神永远是激励人们奋力前行的强大力量[N].人民日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