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幼儿教师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2-17 19:48: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幼儿教师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幼儿教师教育

篇(1)

二、正确处理学生犯错误的行为

儿童由于年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并未经过社会功利观念的熏染,因而极为简单纯洁;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是非观不明确、自我控制力差等缺点,需要教师、家长及时的监督和教育,才能保障健康人格的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幼儿教师在处理学生犯错误的行为时,要充分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简单和纯真,努力站在儿童内心真善美的角度进行教育。这样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我是被爱,被信任的,在他人的眼中我是很棒的孩子。”这样对儿童无形中产生正面的感染力,使儿童在被他人信任的同时更加懂得自尊和自爱。此外,教师在处理学生犯错误的行为时,不要只看表面现象就对学生妄加论断,要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立场,而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训斥儿童的立场,努力了解学生犯错误的背后原因,对学生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纠正儿童错误的认知观念,帮助儿童深刻反省自身的不足,促进儿童的转化。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幼儿教师在面对顽劣异常,屡教不改的儿童时,不要认为是孩子的原因而对他们大肆批评,要探究学生的内心认知问题,找出儿童情绪出发的关键点,及时解开儿童的心结,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教师还要善于进行工作总结,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结合儿童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三、耐心对待学习困难的儿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阶段性、顺序性等特点,幼儿也存在着发展的差别,具体表现为同一班级的儿童其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般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儿童时要充分了解发展的差异性,根据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有区别地对待。尤其是一些学习不好、领悟能力差的儿童,容易因为自己在班级体中的落后产生焦虑情绪,因此他们心理更加敏感,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尊重和小伙伴的友谊。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态度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切不可粗暴地批评他们,应该用爱心和耐心去积极引导儿童,逐步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只有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和耐心,才能使孩子在情感依赖的基础上对教师充满信任和安全感,从而使他们在幼儿园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教师在对待学习困难的儿童时,还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发现他们自身的优点。教师在审视学生时应具备多元标准观,切不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尤其使幼儿教育,强调的是儿童身体各项技能的锻炼、社会性人格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非功利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家长来访日”的接待工作,及时总结儿童在幼儿园内的近期表现,和家长交流儿童的信息,加强对儿童的理解;善于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提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注意的事项,努力使幼儿园教育能和家庭教育保持统一性和连续性;对于儿童的犯错误行为,教师要深入探究儿童的家庭环境、父母教育等深层原因,对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要及时、耐心地沟通和更正,以确保幼儿在更加健康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

篇(2)

1.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环境有着教育人的作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育活动更是如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要事先把“米”准备充足,如需要的教具数量、颜色、形状、作用会不会吸引幼儿等。其次,“巧妇”才能在设计活动的设计环节,考虑活动的环节是不是环环紧凑,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等。如有一节《沉与浮》探究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不同质地的材料,吸引幼儿的小教具,同时在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拓展,积极引导幼儿与环境形成一体,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快乐的学习。另外室内外的环境,也会给幼儿以美的感受,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让幼儿和老师一起设计、布置、制作,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孩子动手的同时,协调、合作、互助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在悄然形成。

2.为幼儿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幼儿教育不再像以前,仅限于吃好、玩好、学点儿知识就可以这样的层面上,现在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不再是扮演高高在上、威严无比的家长角色,而是要转换成学会蹲下来,和幼儿平等交往的朋友角色。幼儿高兴时,同他分享快乐,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开心的笑;幼儿伤心时,同他分担痛苦,共同面对问题,给他安慰;幼儿委屈时,让他说出来,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可以尽情发泄……以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同教学方式,教学行动为幼儿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中能感受到平等,感受到被尊重。

二、教师应在日常的活动中有爱心、有耐心,成为一个细心的观察者

幼儿的年龄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细心观察,不仅观察活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活动过程。教具是否充足,幼儿是否有兴趣,幼儿是否掌握了知识,幼儿是否有新的发现等,在观察中了解幼儿,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自己的教育模式,促进幼儿发展。在一次数学活动《3的分解组合》时,幼儿对需要亲自动手制作、操作的原材料兴趣很浓,并制作出了实物模型,而忘了学习3的分解组合。我发现问题,积极引导,及时解决了,重新激起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对于表现好的幼儿给予鼓励,让他们充满自信,促进幼儿进行更深的探索,引导他们观察和协作。对于能力差的幼儿,则需要老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和他们一起观察,找到原因,让他们逐步提高。

三、教师应成为活动进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篇(3)

2幼儿教师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情况

鉴于幼儿群体的特殊性,在进行体育教育实践时要区别于成人和中小学生,幼儿教师除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还应会合理运用运动人体学科基础知识、幼儿体育教育方法、原则、幼儿心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方法,科学指导幼儿进行体适能的锻炼,从而使幼儿身体得到全面科学的协调发展。幼儿教师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情况统计见表2。表2中统计显示:30.7%以上的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学知识达到了解水平,加上基本了解的人数比例超过73%,说明教师对幼儿心理学知识掌握情况相对较好;这主要得益于幼儿教师大部分都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都对幼儿心理学进行的系统的学习。66.1%的幼儿教师对幼儿体育教学方法、原则等基本原理不太了解,79.7%的教师对人体运动学科基础知识不太了解,55.2%的教师对动作技术原理和技术分析不太了解,都高于了解者和基本了解所占比例之和,这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幼儿教师主要是毕业于各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没有系统学习体育教学方法、原则,更没有系统学习人体运动科学知识;第二是幼儿教师在入职前后的培训中对体育教学方法、原则和人体运动科学不够重视,没有将这类理论知识纳入到职前或职后培训中;这些都充分说明幼儿教师掌握这三门知识的情况较差。调查结果表明,他们掌握的体育教育理论知识相当贫乏。这些理论知识的缺乏,可能造成教师在指导幼儿体育教育实践活动中,把握不好幼儿的负荷量和强度,直接造成项目选择和运动时间等出现偏差,使幼儿体适能得不到全面科学发展,甚至对幼儿造成伤害,违背幼儿体育教育的初衷。

3幼儿教师体育教育业务能力情况

幼儿体育教育作为一个实践过程,教师只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具有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体育教育实践中去的能力,使两者相互结合,综合把握幼儿体育教育活动实践。因此幼儿教师还应具备动作示范、讲解、创编体育游戏、制定体活动计划、有效的组织引导课堂、创编幼儿操和创新教学等能力,使幼儿体育教育活动工作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调查情况见表3。表3中统计显示:有12%的教师认为制定体育活动计划能力“好”,制定体育活动计划指幼儿教师在把握幼儿体适能水平的前提下,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在一个时期进行身体练习方法,并能有效提高幼儿体适能水平的计划;10.9%的组织领导能力“好”,组织领导能力主要指幼儿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幼儿注意力方面的综合体现;16.7%的讲解能力“好”;讲解是幼儿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向幼儿说明教学任务、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做法和要求及指导幼儿进行身体练习的方法;而认为这三个方面能力“较好”的分别是46.4%、44.3%、35.9%;两者相加超过了50%;说明郑州市幼儿园教师在这几个方面勉强可以,但还不能满足体育教育活动实践需要。有54%~80%幼儿教师认为,在动作示范能力、创新教学能力、创编幼儿操和体育游戏方面是“一般”和“差”,动作示范的好与坏教学成果的有力保证;体育游戏是幼儿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游戏的趣味性和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幼儿注意力保持;因此,54%—80%的调查结果说明受测幼儿教师在创编和动作示范方面的掌握和学习还很不够,而这三个方面却是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实践的灵魂所在,充分制约着幼儿体育教育活动实践的发展。幼儿教师应在提高体育教学灵魂要素上多下功夫,促进幼儿体适能的健康和谐发展。

篇(4)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营造一个十分轻松、优美、愉悦的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幼儿提高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幼儿教师通常都是自己朗读课文,让幼儿跟读,这样虽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幼儿教师往往难以引起所有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得教学效果十分有限。而通过现代教学技术,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课件,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将课文展示给幼儿,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将文章的内容展示给幼儿观看。让幼儿轻轻松松地就能掌握整个的故事内容,并且针对课件中各种语言对白的声调、语速、神态等各方面的不同,让幼儿进行模仿和训练,可以很有效的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师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就能够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

1.2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科技素质

在幼儿教育中,科技方面的教学是其中比较重要,同时也是比较困难的内容之一。在传统幼儿教学当中,由于这方面的知识和内容相对较为枯燥和乏味,理论和概念性的东西偏多,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因此,一些幼儿教师对此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幼儿在这方面的基础十分薄弱。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让幼儿教师改变了这种教学思想,他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科技教学的一些成果或实验等展示给幼儿观看,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儿童的兴趣,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

1.3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提出“歌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歌”,他认为,音乐艺术对幼儿性格的发育和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幼儿园中的广播和班级中的各种录音设备、多媒体软件等,对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和性格的形成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应当分别在早操、午餐、午睡、下午的课外活动等时间段,有针对性的仔细挑选段不同的音乐来播放,通过大环境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对游戏活动方面的影响

2.1营造氛围

在传统幼儿教师的教学思想当中,对于游戏活动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认为只要组织幼儿做游戏就可以,忽略了氛围的重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游戏时,幼儿教师往往只是给幼儿播放录音,效果十分不理想。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下,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音乐、舞蹈、动作等立体、直观的展示给幼儿,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声音、画面、动作相结合的和谐效果。运用教学课件,将音乐与画面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将以前难以描绘的情境直观的展示出来,更加有利于幼儿的理解和模仿。

2.2积累经验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当中,对于游戏经验的积累,条件较好的幼儿园会带领学生到一些活动场所实地进行参观了解;而对于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幼儿园,只能通过图片、文字等枯燥的、乏味的讲解和展示,让幼儿慢慢了解和掌握,效果十分的有限。而如今,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这些需要进行了解和体验的场景以视频的形式拍摄下来,让幼儿在不能现场体验的情况,也能有一个相对比较直观的感受,大大缩短了幼儿教师的讲解时间和讲解难度,提高了游戏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3对日常生活方面的影响

3.1有利于幼儿拓宽视野

在幼儿园课间休息的时候,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多媒体等设备,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让幼儿可以自行浏览和观看,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增加幼儿的知识面。应当注意选取一些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兴趣的内容,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3.2方便于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

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等方式,加强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园的网站等渠道,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日常学习、生活的情况,观看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以对幼儿的日常表现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方式,家长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以适当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鼓励和引导,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对幼儿教师及幼儿园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网站交流掌握家长们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采纳,以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提升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从而使幼儿教育变得更加完善和高效。

篇(5)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也是幼儿教育永恒的话题。如果说责任是树,爱就是藤,爱融入在责任之中,如影相随。没有最“美”,只有更“美”,我会一直用爱心诠释着最“美”教师的内涵,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带着孩子们一路欢歌,一路发现,一路收获,一路成长!

我,一名平凡的幼儿教师,工作9年来恪守“爱心”、“热心”、“真心”的教育信念,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孩子需要爱,尤其是当他不值得爱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关爱他、理解他、包容他,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疼爱。

本学期,我带的是小二班,我们班有一名“特殊”的孩子叫“大泰”。虽然他的年龄与班上其他幼儿相仿,但发育明显滞后,过分依恋老师和保育员阿姨,喜欢揪着教师衣角时不时还用嘴巴舔舔老师的手,凡事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去做。吐字不清楚,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愿,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时,他要么一声不吭,要么嘴里不停地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声音还特大。每次有情绪时哭声能惊动整个教学楼,这时的他他便会自由散漫地往户外跑来发泄。户外活动游戏时他不合群,远离集体,独来独往,到处跑,甚至还会跑到其他班级的游戏区域扰乱,不管教师怎么说,他也不予理睬,我行我素。幼小的他既没有安全意识,更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经常乱跑离开老师的视线,经常对班上的幼儿进行出奇不备的攻击,每天都会听到小朋友们的告状“老师,大泰的尿尿到我身上了、“老师,大泰又推我了”、“老师,大泰把我的书撕坏了……”真的让老师感到心累。但他却不愿意接受批评,对于自己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没有丝毫歉意,甚至还会做鬼脸,一副得意的样子。开学初,“大泰”这样我行我素的行为,牵扯了班上老师大量的精力,班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安全隐患时时存在,班上其他幼儿家长意见纷纷。面对着一边是群体,一边是“特殊”的个体,我感到了任教以来从未有过的心累。如果只站在班级其他幼儿及家长的角度,或者老师怎么轻松怎么做。我完全可以让保育员阿姨一对一的看管他。但每当我将要做出这样的决定时还是犹豫了,我深知一个优秀的幼教工作者应该是以“理解与宽容”去接纳每一个幼儿,不使他们失去最佳的受教育时机。我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有一句话说得好“孩子需要爱,尤其是在他不值得爱的时候”。我知道,接纳就意味着加倍付出与奉献,人民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促使我坚定信念,迎难而上,把辛勤与汗水挥撒在幼儿的心田。进餐时,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由喂他吃饭、帮他脱衣服、穿鞋子开始,逐步帮助他学习自己吃饭、自己脱衣服、穿鞋子等等。游戏时我带着他和其他幼儿一起游戏,引导他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我还利用闲暇时间耐心地和他交谈,给他讲启发性的故事、陪他玩最爱的各种玩具车……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大泰”有了些小进步,现在的他,愿意尝试自己的事自己做,虽然还做不好,但是他努力想做好的样子,老师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攻击他人的行为也不频繁了,活动中的他即使不会投入其中,但绝不会大喊大叫影响他人了。因为他知道,每次他犯错误时,老师肯定又伤心了。懂得了心疼老师、体贴老师正是他改变最大的地方。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的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孩子,欣赏每一位孩子,为每一位孩子创造平等发展的机会。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也是幼儿教育永恒的话题。如果说责任是树,爱就是藤,爱融入在责任之中,如影相随。没有最“美”,只有更“美”,我会一直用爱心诠释着最“美”教师的内涵,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带着孩子们一路欢歌,一路发现,一路收获,一路成长!

我,一名平凡的幼儿教师,工作9年来恪守“爱心”、“热心”、“真心”的教育信念,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孩子需要爱,尤其是当他不值得爱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关爱他、理解他、包容他,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疼爱。

本学期,我带的是小二班,我们班有一名“特殊”的孩子叫“大泰”。虽然他的年龄与班上其他幼儿相仿,但发育明显滞后,过分依恋老师和保育员阿姨,喜欢揪着教师衣角时不时还用嘴巴舔舔老师的手,凡事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去做。吐字不清楚,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愿,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时,他要么一声不吭,要么嘴里不停地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声音还特大。每次有情绪时哭声能惊动整个教学楼,这时的他他便会自由散漫地往户外跑来发泄。户外活动游戏时他不合群,远离集体,独来独往,到处跑,甚至还会跑到其他班级的游戏区域扰乱,不管教师怎么说,他也不予理睬,我行我素。幼小的他既没有安全意识,更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经常乱跑离开老师的视线,经常对班上的幼儿进行出奇不备的攻击,每天都会听到小朋友们的告状“老师,大泰的尿尿到我身上了、“老师,大泰又推我了”、“老师,大泰把我的书撕坏了……”真的让老师感到心累。但他却不愿意接受批评,对于自己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没有丝毫歉意,甚至还会做鬼脸,一副得意的样子。开学初,“大泰”这样我行我素的行为,牵扯了班上老师大量的精力,班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安全隐患时时存在,班上其他幼儿家长意见纷纷。面对着一边是群体,一边是“特殊”的个体,我感到了任教以来从未有过的心累。如果只站在班级其他幼儿及家长的角度,或者老师怎么轻松怎么做。我完全可以让保育员阿姨一对一的看管他。但每当我将要做出这样的决定时还是犹豫了,我深知一个优秀的幼教工作者应该是以“理解与宽容”去接纳每一个幼儿,不使他们失去最佳的受教育时机。我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有一句话说得好“孩子需要爱,尤其是在他不值得爱的时候”。我知道,接纳就意味着加倍付出与奉献,人民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促使我坚定信念,迎难而上,把辛勤与汗水挥撒在幼儿的心田。进餐时,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由喂他吃饭、帮他脱衣服、穿鞋子开始,逐步帮助他学习自己吃饭、自己脱衣服、穿鞋子等等。游戏时我带着他和其他幼儿一起游戏,引导他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我还利用闲暇时间耐心地和他交谈,给他讲启发性的故事、陪他玩最爱的各种玩具车……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大泰”有了些小进步,现在的他,愿意尝试自己的事自己做,虽然还做不好,但是他努力想做好的样子,老师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攻击他人的行为也不频繁了,活动中的他即使不会投入其中,但绝不会大喊大叫影响他人了。因为他知道,每次他犯错误时,老师肯定又伤心了。懂得了心疼老师、体贴老师正是他改变最大的地方。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的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孩子,欣赏每一位孩子,为每一位孩子创造平等发展的机会。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也是幼儿教育永恒的话题。如果说责任是树,爱就是藤,爱融入在责任之中,如影相随。没有最“美”,只有更“美”,我会一直用爱心诠释着最“美”教师的内涵,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带着孩子们一路欢歌,一路发现,一路收获,一路成长!

我,一名平凡的幼儿教师,工作9年来恪守“爱心”、“热心”、“真心”的教育信念,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孩子需要爱,尤其是当他不值得爱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关爱他、理解他、包容他,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疼爱。

本学期,我带的是小二班,我们班有一名“特殊”的孩子叫“大泰”。虽然他的年龄与班上其他幼儿相仿,但发育明显滞后,过分依恋老师和保育员阿姨,喜欢揪着教师衣角时不时还用嘴巴舔舔老师的手,凡事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去做。吐字不清楚,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愿,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时,他要么一声不吭,要么嘴里不停地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声音还特大。每次有情绪时哭声能惊动整个教学楼,这时的他他便会自由散漫地往户外跑来发泄。户外活动游戏时他不合群,远离集体,独来独往,到处跑,甚至还会跑到其他班级的游戏区域扰乱,不管教师怎么说,他也不予理睬,我行我素。幼小的他既没有安全意识,更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经常乱跑离开老师的视线,经常对班上的幼儿进行出奇不备的攻击,每天都会听到小朋友们的告状“老师,大泰的尿尿到我身上了、“老师,大泰又推我了”、“老师,大泰把我的书撕坏了……”真的让老师感到心累。但他却不愿意接受批评,对于自己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没有丝毫歉意,甚至还会做鬼脸,一副得意的样子。开学初,“大泰”这样我行我素的行为,牵扯了班上老师大量的精力,班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安全隐患时时存在,班上其他幼儿家长意见纷纷。面对着一边是群体,一边是“特殊”的个体,我感到了任教以来从未有过的心累。如果只站在班级其他幼儿及家长的角度,或者老师怎么轻松怎么做。我完全可以让保育员阿姨一对一的看管他。但每当我将要做出这样的决定时还是犹豫了,我深知一个优秀的幼教工作者应该是以“理解与宽容”去接纳每一个幼儿,不使他们失去最佳的受教育时机。我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有一句话说得好“孩子需要爱,尤其是在他不值得爱的时候”。我知道,接纳就意味着加倍付出与奉献,人民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促使我坚定信念,迎难而上,把辛勤与汗水挥撒在幼儿的心田。进餐时,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由喂他吃饭、帮他脱衣服、穿鞋子开始,逐步帮助他学习自己吃饭、自己脱衣服、穿鞋子等等。游戏时我带着他和其他幼儿一起游戏,引导他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我还利用闲暇时间耐心地和他交谈,给他讲启发性的故事、陪他玩最爱的各种玩具车……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大泰”有了些小进步,现在的他,愿意尝试自己的事自己做,虽然还做不好,但是他努力想做好的样子,老师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攻击他人的行为也不频繁了,活动中的他即使不会投入其中,但绝不会大喊大叫影响他人了。因为他知道,每次他犯错误时,老师肯定又伤心了。懂得了心疼老师、体贴老师正是他改变最大的地方。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的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孩子,欣赏每一位孩子,为每一位孩子创造平等发展的机会。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也是幼儿教育永恒的话题。如果说责任是树,爱就是藤,爱融入在责任之中,如影相随。没有最“美”,只有更“美”,我会一直用爱心诠释着最“美”教师的内涵,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带着孩子们一路欢歌,一路发现,一路收获,一路成长!

篇(6)

一:通过故事或游戏形式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在游戏、故事中可教育幼儿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丢垃圾果皮等。有关专家指出:在幼儿期,充分利用游戏对其进行环境启蒙教育,使幼儿从小树立爱环境的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将会使幼儿终身受益。

二:利用教室环境布置,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幼儿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经常接触到幼儿园教室的环境,所以,教师可从教室的环境布置入手,抓住时机,让孩子获得环保的知识和经验。如:利用银行、邮局、电讯等宣传单剪折成各种花草、动物,用易拉罐剪制成各种动物、人物,利用各种旧纸盒制作成各种汽车、房子等。这些自制品,既环保,色彩也很鲜艳,挂贴在教室内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同时,可发动幼儿和家长收集废旧材料,共同制作小玩具、小饰物,也起到了环保教育的效果。

三:家长配合,共同做好环保教育工作。要求家长利用节假日及日常生活的每一细小环节,教育幼儿,并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使幼儿受到教育和熏陶。发动家长撰写环保育儿心得,谈谈自己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提高幼儿和家长的环保意识。

幼儿是祖国和未来人类的希望,把环保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幼儿身上是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的。培养幼儿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初步养成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使幼儿初步养成探求精神、全球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幼儿教师继续长期、细致地工作,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篇(7)

关键词:

终身教育;幼儿教师;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被誉为“教育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可与哥白尼式的革命相媲美,它孕育着真正的教育事业”。这一理念一经提出就成为全球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被各国作为教育的根本原则,引发了一场最深刻的教育改革实践。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社会人士所重视,与此同时,人们对幼儿教师的素质与要求大幅度提高,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成为我国当今社会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终身教育的思想内涵

终身教育最早是由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5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一生不可能绝对划分为教育和工作两个部分,学校教育只是人们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非全部。“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应当随人的一生而持续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永恒要求”。终身教育的主要思想包括三个方面:(1)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及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又包括横向的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2)终身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人们养成学习习惯和持续学习需要的各种能力。终身教育只是一种手段,终身学习才是目的。(3)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终身教育模式。终身教育思想是全方面和多层次的,只有在理解其本质内涵以基础下才能有力开展相应教育工作。

二、终身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重视教育的起始阶段,重视幼儿教师继续教育。

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始和奠基阶段,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战略目标之后,人们纷纷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各级部门努力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纲要》提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幼儿教师的终身学习得到社会重视,全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幼儿教师培训工作。

(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首先,幼儿教师自身学习愿望日益增强。幼儿教师需要整天和年幼儿童打交道,工作繁杂琐碎,一些教师会感到“忙、盲、茫”。随着终身学习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等理念的提出,幼儿教师对学习的需求日益强烈,专业化意识日趋增强。但是,由于平日工作的繁忙和自身学历程度不高,自学对大多数幼儿教师来说比较困难,多数希望通过职后继续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其次,幼儿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他们具备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强的能力。在幼儿教师成长过程中,专业化程度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幼儿教师的成长并非依靠师范教育阶段就能完成,是一个多阶段的连续过程,特别职后继续教育对幼儿教师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另外,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号召,各级各类幼儿园不断扩大自己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很多非学前专业的幼儿教师,更需要通过入职和职后教育了解学前儿童教育的基本特点和教育方法,从而逐渐促进专业化成长。

三、当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虽然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日益重视,但是整个教育培训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规划有待完善。

虽然全国上下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幼儿教师培训计划,但是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不少偏远的市、县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重要性,未将幼儿教师纳入教师继续教育队伍。其次,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公办园和市直属幼儿园占有优先权利,私立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再次,对于幼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政府和园所往往只重视培训是否顺利开展,对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是否得到提升关注程度不够,学习和考核的整体规划有待提高。

(二)忽视幼儿教师的实际需要和主动参与。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现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多以培训形式展开,政府和学校部门按上级要求让一定比例的幼儿教师接受培训,教学内容大多是由教育专家及现有教学条件确定,容易忽视幼儿教师的实际需要。幼儿教师大多希望通过培训解决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而现行幼儿教师培训重视理论知识及相应教学技能传授。其次,教育方式上,容易忽视教师主动参与。现行教育方式一般以集中学习、理论讲授为主,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很多老师盲目接受、应付差事,无法发挥调动教师学习主动性。

(三)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不平衡,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当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出现较大城乡差异。另外,幼儿园教师接受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过程中,农村幼儿园占有教育资源较少,相关培训和教育工作开展得极少,造成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四、终身教育思想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理想。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对全世界各个阶段教育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构建一体化的幼儿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1.强化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一体化。终身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贯穿人一生及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所以要将幼儿教师的成长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使幼儿教师一生都能受到一致的、连贯的教育。继续教育工作中,逐步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终身学习、不断成长。政府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做好幼儿教师的入职准备工作,让新手教师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还要转变思想,不能把继续教育作为幼儿教师学历的补偿,要注重通过继续教育使幼儿教师在思想和学习能力上有所提升。

2.完善园本培训,实现教学、科研、培训一体化。虽然国家和各个地方都在大力开展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可是落实到一个幼儿园,教师参与数量还是有限的。为了满足每一位幼儿园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园本培训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园本培训一般参与的教师比较多,而且可以在幼儿园经常地实地开展,园本培训可以幼儿园和教师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通过现场观摩、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方式实现教学、科研、培训一体化。总之,幼儿园应该完善园本培训制度,让教师在工作中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提升。

(二)公平公正,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监督和评估。

终身教育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有重要作用,社会应对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提供终身保障,在终身教育思想下,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必须是公平公正的。这就要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过程的监督,尤其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不仅要公平分配教育资源,还要确保培训名额落实到位,培训经费专款专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绩效评估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指标,对教师、学员、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各方面进行评价。

(三)更新观念,构建系统化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

1.注重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首先,由于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因此承担继续教育工作的部门应当建立一个符合多层次幼儿教师学习发展的分层教育模式,提高幼儿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比如,将新手幼儿教师、骨干幼儿教师及农村幼儿教师分层次进行继续教育,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培训目标,为不同层次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其次,培训内容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发展性,要深入实践发现幼儿教师需求,力求解决他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最后,终身教育思想倡导的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持续学习需要的各种能力,所以培训中要注重培养教师的自学反思能力。

2.突出教师参与的主体性。在幼儿教师培训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师的主体参与性。多提供机会让幼儿教师与专家或不同地区幼儿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在培训方式上尽量拓展培训形式,充分开展参与式培训,如示范观摩、说课评课、集体研讨等方式。就像终身教育强调的那样,教育教学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人的身心所有方面的全面发展,不再是从外部强迫灌输,而是自由地根据个人需要和兴趣进行。

(四)重视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发展不仅包括职业技能的发展,还包括个体发展。幼儿教师如果单纯拥有超高教学技能和丰富知识水平,却无法在自己的职业中寻求到快乐和满足,这也是不幸的。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在繁忙的工作中寻求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像终身教育理念提出的一样,教师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教师更好地“照亮”别人,实现其工具价值,而且帮助教师个人发展,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中不仅要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深入教师情意方面,包括教师的情感、期望、价值观等,注重教师自身成长,只有自身得到成长和满足,才会对该职业产生认同感,进而产生幸福感。走向幸福,才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归宿。“每一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幼儿教师作为每一位幼儿启蒙阶段的指明灯,其作用是巨大且深远的。因此,必须在终身教育思想下彻底落实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赵静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8)

幼儿教师教育在很长一个时期是将知识、技能作为培养内容的培养体系。“知识化”教育就是以知识、思维为培养核心,将二者“知化”的教育。在实践中,知识化教育表现为对实践的某个片段、场景的模拟,其具体实施过程是将幼儿园的某个片段在场景中以语言的形式再现,将教育的一个点从实践的场域中抽离出来,使其对象化、学术化。知识化教育在方法上表现为对专业知识的解读、对实践场景的预设、对实践行为的评判、对实践价值的重估。因此,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实践只能是一个课题、一项研究的技能与训练,其成果至多表现为对实践问题的一种认识或感悟,而非实践智慧。然而,正如波兰尼所言:“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1〕幼儿教师职业是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实践过程,实践包含在幼儿教师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幼儿教师培养不单是依靠一个片段、一个预设的场景,也不仅仅是对幼儿教师进行一种知性的逻辑思维训练。“技能化”教育作为一种对单纯“知识性”手段的颠覆和超越,对幼儿教师培养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理论与实践平行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中,在技能型人才标准和技术性至上的职业教育潮流中,很多人认为实践对现代幼儿教师的构造仅依靠一项技术或一组技能就能够完成,一切非技术性的情感、价值、智慧都是无关紧要的,对幼儿教师的培养过程就是一种程序化、技术化或被知识改造的过程。然而,“教师对于教育的认知并不能只存于操作的层面,更多的需要来自生活与价值层面的审视。”〔2〕

“技能观”在批判“知识观”的同时,将“技能”泛化为幼儿教师教育的全部内容,把知识与技能割裂,将技能与实践分离,使知识和技能概念化、理想化、绝对化,成为一种“非应用性”的实践主张。这种技术性的危机根源于被割裂、被程序化、知性化和抽离式的操作性教师教育体系。它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模式:将实践本身对象化,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完成对人的教化。这种对象性思维模式割裂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将人视为手段,将技术、技能的掌握视为目的。把幼儿教师视为单纯的技术性人才的定位,从本质上割裂了教育与人培养的一体性,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将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知识与践行、认知与情感分离。因此,被知识化、理论化、操作化的实践理论日渐远离幼儿教师的实践行为。从表面上看,技能化教育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出鲜活生动或技艺精湛,而实际上却无法生成一种真实的实践,无法真正作用于儿童。面对真实的儿童与教育实践,技能型教师常常不知所措。只有面向实践的幼儿教师教育才是理性的实践观,因为它汲取了“技能人才观”的积极因素,同时又肯定了“知识人才观”的合理成分,让二者在实践的平台上作用于幼儿教师本身。这种实践观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教师教育的核心,把实践智慧的生成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将应用型、专门型、创造型作为人才的基本定位,促使实践成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指标,把实践的理念贯穿始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

二、“实践观”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幼儿教师教育是一种对于实践的建构,它不仅关注幼儿教师的感官世界,也关注幼儿教师的行为世界。大量的事实表明,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取决于他的教育程度,也不取决于他对知识的见解,而关键在于实践本身,取决于他的实践智慧。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与实践能力都是指向具体实践的。“在这种‘实践’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是以一种‘在行动中反思’的方式发现问题,形成假设,采取对策。”〔3〕然而,实践模式不是单项运行的,必须依靠多维的培养形式,建构完整的培养体系才能将知识与技能指向实践。

(一)“实践”人才观的建立

实践人才观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实践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师”。能够自如地应对实践并将教育机智应用于实践,唯有专业化教师才能够胜任。然而,专业化幼儿教师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如何建构,这是具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实践中的质性问题。实践的人才观需满足三个条件、五项指标。〔4〕(见图1)幼儿教师专业性体现在专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标准的建立两个方面:专业意识是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对于专业标准的反应和信念,专业标准则是对其职业的准则和要求。因此,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包含三个要素:一是系统的理论和专门的技能。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系统的专业理论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专门的技能则是指幼儿教师在实践中是否具有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即观察儿童、理解儿童、评价儿童的能力。二是能够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最大利益。培养专业化的教师,其办学目标、宗旨、课程设置等都要服从服务对象的利益,即儿童的利益;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都要依据“儿童需要”来设定。三是具有专业自主性。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实践中能够坚持专业标准,不受专业之外的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实践中,能以儿童发展规律作为实践准则,以“儿童需要”为根本需求;在人才培养中,既能面向市场又能引领市场,而非一味地迎合市场。另外,幼儿教师专业化在人才结构上还需突出五项指标:即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与反思能力、人文素养、批判理性。〔5〕这五项指标是人才的标准,体现了人才结构中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多维组合。在理论中建构知识,在实践中形成智慧,在合作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进行批判,最终使知识面向实践,在反思中生成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正是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实践取向”培养目标的设定

幼儿教师教育的过程在于对幼儿教师知、情、意、行的建构,在于使他们认同、形成一种责任,在实践中依据主观的行为法则拥有价值判断及知识建构的能力。因此,改变传统培养观念首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从重视知识、重视外显的技术行为变为面向实践行为本身所产生的道德动机与行为动力。其次,要以人为目的,呼吁人文关怀,树立责任意识,倡导实践体验及践行。最后,要完成行为他律向行为自律的根本转化,在实践中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回归。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建构“应用型、专门型、创新型三位一体”的人才标准。应用型是人才的基础定位,要求学生必须是实践的真实参与者、实施者,必须懂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具备教育教学基本能力,能够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实践中获取实用价值。专门型是在应用型的基础上,既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又能突出某方面的专业技能(即“一专”),它是对应用型人才的补充与拓展,需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个性与需要,拓展学科知识、能力范围,以满足社会对特殊人才的需求。针对专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专业中突出方向性,在课程中突出选择性,在实践中突出针对性,依据兴趣,因材培养。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其培养需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评价体系来完成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三种类型体现的是“基础定位、个性引领和全面提升三位一体”的人才目标,三者依据个性需求相互延伸,以应用型为基础,以专门型为导向,以创新型为宗旨,最终将三位一体的人才定位于人才主体,实现目标的预设性、弹性与个性。

(三)指向“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课程,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课程的价值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经验的再现”,即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作用于人的过程;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建构,即“人程之道”(或“人成之道”),意味着人的形成。然而,无论“经验”抑或“关系”,都需要通过“实践”这个载体作用于人,实践即经验,实践即“人成之道”。因此,课程只有在实践中生成,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检验才具有本体价值。依据课程在实践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实践性课程需要设置纵横交错的结构框架:纵向———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构成,以体现课程在实践中的知识、能力结构;横向———由教育类课程、文化类课程、实践类课程、艺体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五个不同层次构成,以体现课程在实践中的素质结构。课程的横向结构是在纵向三大版块之中,根据幼儿教师知识、兴趣、能力差异,整合内容结构,以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课程的横向结构可划分为五大类:教育类、文化类、实践类、艺体类、拓展类。以教育类为核心,以文化类为积淀,以实践类为平台,以艺体类为衔接,以拓展类为方向,最终实现课程内容结构的整合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实践特色”的培养过程

幼儿教师培养的关键在于使实践的法则与个体主观的行为法则相一致:一方面,知识行为以实践法则为基础,使幼儿教师能够自觉地将实践法则作为其行为的准则,坚信他们“应该做”的事情,知道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在品格养成的基础上,不以“约束”为方式,不以“教化”为手段,依靠主观、普遍的实践法则,通过生活的实践而达到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兴趣、需要以及自由的意志是人才培养关注的重点。(见图2)“实践特色”的培养过程以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个性、尊重差异,立足地方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点面结合、分层实施。具体培养步骤为:面—块—点。先铺“面”,统一人才规格,制定培养计划;再分“块”,关注人才差异,实行分层培养;后找“点”,采取专项策略,依据兴趣,深层挖掘个体潜能,使人才培养点面结合,获取最大价值。分步培养的过程由五项基本要求构成:即保基本、重差异、细分层、突兴趣、搞专项。在“面”中保基本;在“块”内重差异、细分层;在“点”上突兴趣、搞专项,最终顺利实现由“面”到“块”、由“块”到“点”的特色培养过程。

三、“实践导向”的课程转向

在实践层面上,课程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客观的行为法则须经过实践转变为主观的能力———实践的行为法则;二是课程要将人自身看作是唯一的目的而非操作的手段,课程的目的是“成人”;三是只有经过实践行为的检验,课程才真正具有本体价值。因此,以实践为导向转变课程观念、重构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是当今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转向。

(一)教学方法:从重“教”转向重“引”

幼儿教师教育在传统的课程中体现为“以教定学”,它强调教师的主导身份,而忽视了活动中儿童的主体性,这是注入式思维模式在课程中的集中体现。在此模式下,各科教学法成为主宰实践的教育教学手段,学生失去了自主性,课程失去了生命活力。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教”的理念需转化为对教育活动的观察、设计、指导的能力,以“儿童发现学习”为主线,及时了解儿童需要,构建合作、发现、探究式学习路径。“引”在具体的实践中表现为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指导的能力,它是幼儿教师实践能力的核心。变“教”为“引”具体有五个步骤:第一,学会观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并记录活动过程。第二,文本提炼。让学生将真实的活动以文本的形式凝练为活动计划。第三,评价和反思。组织学生对该活动计划进行评价,而后反思。第四,独立设计,模拟实践。依照样例,让学生独立设计活动计划,根据计划模拟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评析。第五,实践检验,生成智慧。将模拟的计划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再现,检验其可行性;依据效果调整活动思路,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最终生成实践智慧。(见图3)图3

(二)教学技能:从重“艺技”转向重“教技”

篇(9)

全纳,顾名思义,指的是“包含、包括、接纳、容纳”。而全纳教育则是指作为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全纳教育主张内容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为主要内容,其基本理念主要表现为:

(1)全纳教育体现出了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应尊重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

(2)全纳教育是对普通教育平等化和多样化改革的主要形式,其以主张民主平等为主要理念;

(3)全纳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化,提倡所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并且通过合作互助共同提高和进步。此外,全纳教育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促进教育的个性多样化发展。

2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幼儿教师素质要求

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全纳教育背景下,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表现为:

(1)建立全纳的幼儿观,一方面要求幼儿教师在对待全体幼儿时,应保持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确保每名幼儿接受教育权利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在开展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注重情感投入,切实以幼儿实际发展教育需求为目标,实施柔性管理模式;此外,加强幼儿学习过程中成功体验,不断增强幼儿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学习自信心。

(2)建立民主的教育观,主要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合作的教育过程观以及发展性的评价观三方面。其中,教育机会均等主要表现为每个幼儿具有平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和平等接受发展教育的权利;合作的教育过程观则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幼儿间合作学习和共同生活;对于发展性的评价观,则主要指的是满足学生广泛的不同的学习需求,最终促进学生获得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最大发展空间。

(3)建立全纳的课堂与教学观。对于全纳课堂来说,其具有复杂、多元、独特、和而不同且充满差异等特点,其是幼儿普通课堂与特殊课堂的有机融合。而对于全纳的教学观,一方面应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幼儿多元化和个性化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应坚持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针对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而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4)具有全纳观察与评价幼儿的能力。对于全纳观察与评价来说,其既表现出一种不排斥、接纳的态度,又体现了一种对所有幼儿进行客观、平等、公正的观察与评价方式。而幼儿教师具有全纳观察与评价幼儿的能力应表现为既要掌握所有幼儿整体情况,又要了解个体差异,注重幼儿全面发展情况,掌握运用评估标准与方法,准确地评估幼儿的发展。

3提升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幼儿教师素质建议

针对前期讨论的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幼儿教师素质要求,为提升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幼儿教师素质,可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具体有:

(1)采用分层次逐级培养模式,根据幼儿教师成长过程,按照幼儿教师水平分为幼儿教师助手、协助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教育专家四个级别。根据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开展有层次性、区别对待、逐级培养的模式。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原则,按照初级层次、专业层次和专家层次三个层次建立幼儿教师培养体系。

(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全纳课程体系,包含通识教育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技能课以及教育实践课等。在全纳课程体系中,既体现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结合统一,又对全纳课程整体效能有效的展现,有利于具有幼儿教育素质能力的教师培养,并且有能力促进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的全纳型幼儿教师。

(3)不断增强职后培训形式多样化,与职前高等教育体系相比,幼儿教师职后高等学历教育体系基本相同,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四个层次。同时,对于非学历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了专题培训班、助教进修班以及研究生课程班等。在全纳教育体系中,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形式应更加多样化发展,幼儿教师可通过参与式培训(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实践操作)、专家指导、微格教学等方式,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技能。

(4)实施全纳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为促进教师在多种类型学校之间的双向交流,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的综合化、弹性化。现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全纳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模式主要包括双证式和单证式两种。根据我国全纳教育发展需要,我国可以将双证式和单证式两种模式结合起来,严格规范全纳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认证制度。

篇(10)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特色

2009年起我校与丹麦VIA大学学院(VIA University College)共同举办学前教育专业国际课程实验班合作项目,2012年2月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在近四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我校教师到丹麦VIA大学学院进修学习及丹麦教师到中国授课等活动,使我们有机会了解丹麦幼儿教师教育。

1.1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丹麦,一般把从事学校服务、在社会服务机构工作的人员,称为“educator”,①我们暂且把其译作“教养员”。 丹麦的教养员由丹麦高校的社会教育专业培养,主要有三种不同方向的社会教育,分别培养不同工作环境中的教养员。第一种社会教育培养的是在为3~6 岁儿童开设的幼儿园工作的教养员;第二种社会教育培养的是在中小学儿童看护中心工作的教养员;而第三种社会教育培养的教养员的工作对象是3 岁以下的幼儿、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成人(包括寄宿学校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成人)。②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提供成为教养员发展、学习和护理所必需的知识、能力与品质,为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丹麦教育部为社会教育专业制定了教学大纲,但是每所学院也有一定的自,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制定课程。丹麦社会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①教育理论;②语言、文化与交流;③个体、学校与社会。)、选修课(①艺术、自然与技术;②身体、健康与运动;③表达、音乐与戏剧。)、专业领域课(①社会问题者的相关领域;②身心残疾者的相关领域;③幼儿和青少年的相关领域。)、实践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③其中,选修课和专业领域课学生可以三选一,至于学生如何选择课程主要是要考虑自己的实践与毕业方向。目前,丹麦社会教育专业中约有50%的学生会选择幼儿和青少年的相关领域与表达、音乐与戏剧课程(丹麦教养员职前教育课程),毕业后在托幼机构、学后班和青少年俱乐部等教育机构工作;约30%的学生会选择身心残疾者的相关领域与身体、健康与运动课程,毕业后在残疾人服务中心工作;约20%的学生会选择社会问题者的相关领域与艺术、自然与技术课程,毕业后在社会服务机构工作。

1.3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按其指导思想可以分为注入式教学法和启发式启教学法。丹麦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与项目教学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往往是根据教学内容抛出一个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合作、对话与讨论的方式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组织形式

丹麦教师授课过程中往往都是采用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他们通常喜欢与学生做朋友,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教师更多的时候是课堂学习的聆听者、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他们打破我国常规的座位排序方式,取之而代的是四至五人一组的圆圈,这样更方便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课程考核的方式也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1.5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测试与评估形式

丹麦教师在我校引进课程授课过程中往往是采用书面报告和单独口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形式上会采用笔试、口试等多种方式,考核对象有时会以个人为单位,有时会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考核任务时,教师会在考试之前布置考核任务,并提供相关解决问题的文献资料目录,学生需要集体合作完成8~15页的项目报告,并请一位学生汇报项目研究成果,教师还会请每位学生回答一个与报告相关的问题。然后根据小组项目报告的情况与个人阐述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另外,丹麦教师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并不是仅仅注重考试的结果,他们往往更为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平时的上课表现和作业情况都在总成绩中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学生要想完成学业必须要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丹麦,社会教育专业课程测试与评估中,专业知识会采用内部测试,考官由学校委派一名或者多名教师执行,专业知识以书面论文结束,评估结果为通过或未通过。而教育理论、主干课程和毕业论文则采用外部测试,考官由教育部委派,评估形式可以书面、口头、实践或三者结合,评估结果为7分制(-2,0,2,4,7,10,12)。

2 丹麦幼儿教师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2.1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与灵魂。它直接决定着培养人才的品质和规格,对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要素起着统驭作用。我们借鉴丹麦社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长三角地区对学前教育本科人才的需求,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确定了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二十一世纪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艺术型与双语型学前教育优质师资和管理人才。学生既要掌握音乐、美术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双语教育能力。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在幼儿园从事幼儿教师工作,也可以在幼儿园从事管理工作;学生既可以胜任双语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可以胜任儿童艺术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具有宽口径的特点,可以在不同的工作组织机构就业。

2.2 完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

借鉴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课程特色。我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为了突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双语特色与艺术特色,满足用人单位需要,本专业的主要课程采用英语教学,注重中丹双学位各自核心课程的差异,强调基础性、衔接性和双语教学。我们在引进丹麦合作学校成熟而富有特色课程的同时,保留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等课程模块。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构建是整个培养方案的重心,为使课程更好地指向培养目标,我们把课程分为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应用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此外,我们在课程设置时还考虑到学科本身的逻辑性、顺序性,避免所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复,把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渗透到课程之中。其中大量的英语课程保证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开展双语教学或出国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2.3 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

借鉴丹麦教师教育的特色,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热点问题课堂讨论法,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将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与课堂讨论相结合,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各小组将讨论结果推荐 1 人作为代表进行汇报。 二是案例讨论法,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案例内容,把理论学习设置到复杂而有意义的幼儿园教育情境中,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与学习能力培养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伦理性与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实践。总之,力求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项目报告等方式,使教育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紧密结合。

2.4 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主要是采用小组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我校自合作办学以来,教师在采用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阐述学科理论知识后,都会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展现与特定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与见解、技能与能力。基于对教育对象视角与行为选择的理解来阐述自己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方法,通过头脑风暴,使学生批判性地反思教育思维方法与行为选择,建立专业领域的职业见解与伦理观。

2.5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测试与评估形式

借鉴丹麦幼儿教师教育的测试与评估形式,我校改革了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打破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努力建构多元考核模式。课程考核强调多元化,专业课程采用书面报告和单独口试相结合,书面、口头、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如写调查报告、模拟教学、说课、案例分析等,以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另外课程考核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发展,加强对学生平时出勤、作业等的考核,注重把学科知识竞赛成绩、专业技能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有机整合,增大其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从而体现出发展性评价的优势。

中外合作办学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我校在与丹麦VIA大学学院合作培养学前教育本科人才过程中积极借鉴丹麦的优质教育资源,力求使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更加具有国际特色,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中丹幼儿教师教育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1JSJG113);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中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80051);常州工学院2011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110944)

篇(11)

2010年,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将“卓越教师”的培养与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学人才、卓越法学人才的培养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培养。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性。近些年,我国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社会需要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幼儿园的需求是:在短时间内学前教育毕业生能够适应幼儿教师一线教学岗位需求。而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一直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发展职业教育,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教育部在2011年6月的“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也指出:要“大力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职责,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的作用。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的必然要求”。如何落实《纲要》和《意见》要求,创新“卓越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师资,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卓越幼儿教师的职业特征

0-6岁是个体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儿童形成健全人格,确保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幼儿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对其此后的成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一个卓越的幼儿教师要具有科学的儿童观,理解幼儿期在人生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能够让幼儿拥有健康愉快的童年生活经历;懂得关爱幼儿,尊重和维护幼儿的权利,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发展的潜力,为每一个幼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所有的因素都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智慧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见,一个高品质的幼儿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儿童行为观察与发展性评价能力,善于沟通合作与组织各种幼儿活动,具有一定的反思批判能力,能够较好解决各种问题并不断创新教学教法,实现自身专业的不断成长。这种教育能力仅依靠在高校的课堂学习是很难生成的。让幼儿园参与到卓越幼儿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实现高校课堂与幼儿园工作情境的无缝对接,丰富对幼儿教师自身发展有意义的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才能真正令其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具备良好的幼儿教育实践能力[1]。

二、“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

政、校、园“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是指以科学设计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训练体系,有效促进幼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增进幼儿教师科学育人素养为目的,政府、幼儿园等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三方各司其职,产教融合、协同推进卓越幼儿教师成长的人才培养机制。具体包括:1.“三位一体”专业课程体系政、校、园协同论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推进课程教学的改革,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密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开展教学教改活动,强调课程标准、考核标准与行业标准的三维融合,突出专业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真正实现学生就业与职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减少就业适应期。2.“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政、校、园共同参与的校内实训、园所见习、顶岗实践全方位实践育人平台,由教育局全面协调指导合作模式,将三者力量有机统一,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形成开放式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训练体系,促进卓越幼儿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3.“三位一体”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政、校、园全程参与卓越幼儿教师培养全过程,即新生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课程教学———保育、教学实践训练考核———学生技能大赛活动———就业面试讲座———顶岗实习就业,由入口到出口,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质量指导监控体系。同时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毕业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按照“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评价相结合,日常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的运行要求,建立学前教育专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毕业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专业核心课程满足度等作为衡量卓越幼儿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2]。

三、“三位一体”共育卓越幼儿教师教育能力的策略分析

1.明确卓越幼儿教师教育能力内涵,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结合高职院校育人特色与当前科学儿童观发展趋向,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教学实践能力、专业不断成长、能够持续为幼儿提供有效教学的卓越幼儿教师。这种教师能够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结合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灵活调整教育方法,运用科学教育理念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为每一个幼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尝试推行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对幼儿教师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强化儿童行为观察、幼儿发展性评价、幼儿活动组织、创意教学法等教师教育能力的训练,增进幼儿教师科学育人素养[3]。2.探索政、校、园“三位一体”协同训练机制政、校、园“三位一体”共建幼儿教师教育能力、协同训练机制,是指以增进幼儿教师科学育人素养为目的,政府、高职院校、幼儿园三方各司其职,产教融合、协同推进卓越幼儿教师成长的人才培养机制。也就是由教育局、地方高校、幼儿园及早教机构青少年宫等推选代表,三方制定合作章程,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每年召开一次政、校、园的交流会,邀请合作部门负责人对专业发展、三方合作等方面提出意见,共同参与卓越幼儿教师的培养与聘用,实现职前教育、入门指导和在职教育一体化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共同促进卓越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3.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共建“三位一体”专业课程体系组织业界专家、幼教一线教师与学院专业教师共同论证开发专业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确保实践课程标准对应高职学生的特点与理解能力,突出对幼儿教师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按照“实践为主、突出技能、注重案例、仿真训练”的思路,与实习基地的各幼儿园紧密结合,紧扣幼儿教师的工作岗位,编写突出幼儿教师工作岗位能力的特色教材,将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以项目的形式按保育———教学———班级管理———综合顶岗实习一条龙串联起来,层层递进,促进卓越幼儿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以职业需求能力为核心,依托幼儿教师资格证国考,政、校、园三方协同论证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推动专业核心与主干课程教学改革,结合专业师资优势,精心设计课程,构建“以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4.政、校、园企资源互惠,共建“三位一体”学前教育专家资源库依托已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办学单位及社会服务资源,以接待、洽谈、邀请、聘任等方式整理积累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的专家资源信息,多渠道丰富育人资源,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榜样和带动作用。将幼教岗位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引入到教学中,及时反映最新的幼教动态,保持教学内容的适时性和先进性。5.搭建全方位“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建立政、校、园共同参与的校内实训、园企见习、顶岗实践全方位实践育人平台。“三位一体”共同开发互享幼教资源,实现政、校、园三方在人才、智力、图书资料、技术设备、服装道具、培训鉴定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群体优势、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由教育局全面协调指导合作模式,三方融合共建开放式卓越幼儿教师教育能力实践训练体系,将三者力量有机统一,产生协同育人效应。6.创新教学模式,强化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反思技能的培养探索与高职教育理念相一致的,又能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做合一”互动体验的教学模式,通过到幼儿园集中顶岗实习试行产教融合,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法、分组讨论法、同辈演示法等,结合到幼儿园开展现场教学见习观摩评议法,以增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教育智慧的形成[4]。7.“三位一体”共建统一人才考评体系,合力推进卓越教师培养结合幼儿教师资格证国家统一考试,政府部门牵头三方商讨论证幼儿教师培养质量考评与选聘准则,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将学生的平时技能训练、参与的竞赛活动、见习期幼儿园表现等纳入评估之列,结合期末考核构成学生的最终评价。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政、校、园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评价、政府声誉评价等结果进行客观的质量评价,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督导小组成员以及其他知名教授对专业教师教学状态实施质量监控;学院及系部两级管理者对教师实施过程监控;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活动,对教师实施效果监控;对出现的教学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教学工作高质量运行。

作者:李斐 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宝成,陈梦迁.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发展制度的知识基础[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