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松鼠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3 02:48: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松鼠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松鼠教学设计

篇(1)

初中学生尽管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其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此教学设计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便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新旧知识和经验相互作用,进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构建生物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一、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能够概述心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描述心脏的结构组成及特点;说出心脏的功能。

能力目标:通过辨认心脏的各结构组成,区别与心脏相连的不同血管,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说出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情感目标:在观察、讨论、质疑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进师生间交流。在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中认识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通过学习理解心脏的结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更好的理解心脏作为“泵”的作用。

(二)具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分为三大教学板块:导入新课;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归纳总结,延伸拓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后,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具体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动一动,说出心脏的位置;看一看,描述心脏的形态;摆一摆,区分心脏的方位;想一想,推测心脏的功能。

2.局部探究:学生观察已经解剖开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探究学习“心脏的内部结构”;推测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

3.综合感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悟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认同心脏健康的积极意义。

4.延伸拓展:教师提出若干与心脏有关的话题,使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进一步深入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心跳的声音,让学生听完之后说说是什么声音,借此引发学生探究心脏奥妙的好奇心,明确教学目标。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心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

教师组织学生用手感觉心脏的跳动,并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具置,最后多媒体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心脏:说出心脏的位置,描述心脏的形态,区分心脏的方位,推测心脏的功能。通过现场做运动,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体验学习和表达交流,自主构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知识。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更加直观、清晰,强化学生对心脏位置的认识。

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提出问题:心脏的作用是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师出示5道思考题,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心脏的结构组成,探讨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教师设疑:为什么骨骼肌也由肌肉为主构成,却不能输送血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观察心脏,了解到心脏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并根据肌肉组织的特性推断心脏的功能。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学生感受到了温故而知新,学会用旧知去同化新知。根据心脏的结构特点推断功能,促进学生建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勾画心脏结构模式简图

指导学生观察“心脏解剖图”,进一步探索心脏的结构奥秘,辨认心脏的四个腔、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并结合动静脉中血流的方向,推断心脏内血流方向的规律。利用课件让学生描述四个腔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明确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的规律。

教师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使其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自主构建心脏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运用课件进一步强化要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进行知识迁移。

鼓励学生运用心脏的结构知识,画出心脏结构模式简图。学生画心脏结构模式图,学习小组的代表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交流。

4.引导学生推测和讨论

引导学生推测血液在心脏的流动路线,就其推测是否准确展开讨论。首先利用完整的猪的心脏和烧杯中的清水演示心脏灌流实验。其次提出问题:心脏压送出的血液总能沿一定方向流动,而不会倒流,这是为什么呢?再次是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说出其位置、作用、工作方式等。

学生提出检验方法:分别选择不同的血管向内注水,观察水从哪条血管流出。验证水(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途径。学生述说自己的发现: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观察、描述房室瓣、动脉瓣的位置并猜测其作用。进一步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师以友好、平和的态度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实现创新:设计并实施“心脏灌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验证血液在心脏的流动途径。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

5.认识心脏的工作过程

教师展示心脏工作高效且持久的数据,设问导学;利用心脏工作动态课件引导学生分步观察心脏每跳动一次经历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每一个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变化及血液流动方向。提供信息:“假如一个人的心脏跳动一次需要0.8s,则三个连续过程分别占0.1s、0.3s、0.4s”。请学生计算在该过程中心房、心室分别收缩和舒张的时间,启发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

学生观察、描述心脏每跳动一次经过的一个连续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动脉瓣所处的状态和血液的流动方向。通过计算发现,心脏的跳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心脏每跳动一次,心房和心室的舒张期分别大于收缩期,进而解释在人的一生中心脏不倦地工作的原因。

利用多媒体演示心脏的工作过程,使知识变得动态、真实,给学生的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了感性材料。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了解了心脏的工作过程:学生通过算一算,了解心脏不倦地跳动的原因,学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归纳总结,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归纳整合,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图,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记忆和提取,树立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意识。

师生一起总结心脏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表现:(1)心脏由心肌组成,围成四个腔,能产生有规律的收缩。(2)心室壁比心房壁厚,能产生较大的动力将血液泵至全身。(3)房室瓣和动脉瓣能防止血液倒流。

篇(2)

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更好地适应教改的要求,就《机械输送设备》教学谈几点建议,与同仁们探讨。

先参观后教学《机械输送设备》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不仅要有一定的机械制图知识,还必须发挥想象力。传统“填鸭式”的“满堂灌”并不能使学生想象出模型而自感乏味。如何将一台输送设备讲清楚其构造、原理、作用、要求及类型,使学生听之有趣呢?单凭教师滔滔不绝,纵使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也难见成效。如何使学生听懂并能想象出这台设备?我认为,首先在讲课前带学生到有关的工厂、作业现场去参观,从外观上了解设备的构造原理、运行过程,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对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及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均有较大的好处。

使用教学模型和幻灯片、教学软件参观之后,虽然学生对设备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毕竟是走马观花。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够使用教学模型和幻灯片、教学软件,边操作边讲解,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枯燥的概念、死板的理论就会变活,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这时,教师所讲的概念、理论就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学生因了解和掌握了某一设备的功能,学到了新知识而感到高兴,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在较轻松的氛围下学习知识,教师也会在较轻松的氛围中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师自身知识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机械输送设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工科专业课,它不仅要求教师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绘图、识图能力,而且更要求教师有扎扎实实的数学、物理知识,所以教师在讲此课时,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技巧培养的关系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将教师所教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学习转化为他们的技能、技巧,使之服务于社会,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技能、技巧培养的关系。知识传授是发展技能、技巧的前提。我们要培养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就必须要正确无误地传授给他们有关的知识,然后经过练习使之形成技能、技巧。《机械输送设备》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教给学生有关输送设备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熟练地使用各类设备的技能、技巧。学生没有知识就很难形成技能、技巧。另一方面,技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学生学习一门新知识,依靠已经掌握的技能、技巧,可以学得更好更快,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为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有关输送设备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实验,形成相应的技能和技巧,再用相应的技能和技巧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实验我们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专业技能,使他们拓宽创业之路,成为初、中级专业人才和熟练的劳动者,而不是只有空洞理论的“半成品”。基于此,在讲《机械输送设备》这门课时,我建议学生到实验场地去亲自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简单的维修,了解并掌握各类设备常见的故障及其排除方法,使学生进入角色。这样学生就会真正掌握专业技能,毕业后就会成功地谋到职业服务于社会。

课程设计给学生提供条件,让学生自己设计、计算有关设备的数据,绘制有关的图形,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个综合的汇集、复习和检测。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由原始的数据和工作条件设计出一台设备。即由已知条件计算出设备主要部件的尺寸,选出类型、结构,以便根据算出的轴功率、电机功率选择电动机的型号,这是鉴证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学生学习起来也劲头十足。

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如何讲好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学到一技之长,每个教师的方法不尽相同。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可行:(1)启发式。教师在讲课时,不要自己滔滔不绝,而是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如在讲胶带的作用和要求时,可根据胶带的作用是传递动力和装盛物料,则必须要求胶带有高的强度、轻的重量、好的挠性、且耐磨,这样学生的思维会跟着教师走,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2)讨论式。学完了某一类设备的有关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台设备的优缺点,常见的故障及排除方法,各零部件的作用、适用范围、要求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学习,互补不足,同时也对所学知识有个全面的、系统的复习,加深了印象。(3)提问式。每次上课前,教师应就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上次内容进行复习,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4)概括总结式。教师要善于总结。每次课将要结束之时,将本次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等做一个总结,或教师启发学生总结。这样学生会明白自己学了些什么,并有了主、次之分。同时每章结束后,根据学生的作业,在总结的基础上找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此外,作业是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教师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的很好途径。教师要在认真、细致地批改作业过程中,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另外,还要改变考试方式,不仅要有理论考试,还要有实际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的考核,对不同的专业还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转贴于

总之,要培养实用型人才,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不仅要传道、解惑,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技之长,这样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3)

在我们教师设计教学时,往往仅从新知识出发,只想着怎么去教,学生怎么来学,始终站在新知识这个角度,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了解学生,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

例如我所听到的《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老师始终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放在心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过程。用“怎么会找花生果?”“怎么找花生果?”“找到了没有?”这三个问题导入对课文内容的教学后,根据这三个问题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针对这三个部分的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所用的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

老师:小松鼠平时喜欢吃松果,怎么会去找花生果呢?小朋友自己读一读1、2段找一找原因。

学生自读,找到相关的句子,教师出示相关的句子。

老师:小松鼠看到了什么?

学生:绿油油的叶子

老师:谁能读好这个词语

学生个读,齐读,读好这个词语。

老师:还有什么?

学生:黄灿灿的花

老师:“黄灿灿”的怎么来读?

学生个读,齐读,读好这个词语。

出示图片,老师:看一看,花生叶子是?小花是?

老师引读,学生接读。

出示相关的段落,学生自由练读,个读,齐读。

老师:这么美的画面背下来好吗?齐背诵

以小松鼠平时都是吃松果的,这会儿怎么要找花生果呢?这个问题与学生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又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等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漂亮的景色当然吸引了小松鼠,也吸引着小朋友的目光,老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读好相关的词语、句子。读出这一幅美丽的景色。这仅仅是老师对第一部分教学的一个画面。在教学紧接着的第二个画面:小松鼠和蚯蚓的对话时,课已过去十多分钟,如果还是用原来的方法,学生注意力肯定很容易就分散了,毕竟这些都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易走神,好动是这阶段孩子的天性。针对这一个情况,结合文本的特点:对话形式,老师及时地改变了教学方法。

老师: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小松鼠可想知道这是什么?出示相关的段落。

老师引读:小松鼠问蚯蚓:“?”

学生接读。

老师引读:蚯蚓说:“?”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读旁白。

老师:小松鼠听了以后很?它想?

学生回答。

老师指导朗读。

设计以教师引读,学生接读,师生分角色朗读以及展开合理的想象,做一做小松鼠体会它的心情等多种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又一次将学生注意力紧紧地吸引过来,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进教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又丝毫不感到乏味和辛苦。

二、学生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基点。

人们常常评价一部戏剧作品的好坏取决于戏曲冲突的选择和处理,在冲突中表现每一个人物的特点,使情节跌宕起伏,使人物形象丰满。同样,在教学中,冲突亦是一个法宝。冲突是学生兴趣的一个诱因,冲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一个前提。正是在对冲突的处理和解决中,学生有了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例如我在对《雨后》一课第三小节的教学设计中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

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

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在读了这段课文之后,我向小朋友提问:你们贪玩摔了一跤,裤子都脏了,你们心里此刻怎么想?小朋友们说:“糟了,惨了,回去要被妈妈骂了。”心里很着急。我顺势接下去:是啊,此刻你们的心里很担心,小哥哥心里也很担心,难怪他说?学生接读:“糟糕――糟糕!”可是在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这又是为什么?一下子,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课文中的新知识发生了冲突,学生马上兴奋了起来,头脑快速的转动,主动走入课文,寻找答案。我适时的点拨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得想一想,可以相互的讨论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边想边讨论,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正是在对冲突的处理、解决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也使对课文的理解变得更透彻。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19-02

一、运用独特的人格魅力,营造师生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衡量一个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否尊敬老师。如果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感受不到愉悦,不尊敬老师,那一切所谓的素质,创新的成功都是自欺欺人。古今中外教育家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卢梭在《爱弥儿》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如果没有吸引力,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那只是被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不可能是主体,而只能是“填鸭子”式的教学。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放在首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经常会记起在求学时代曾喜欢并崇拜的某些老师,他们特立独行,高风亮节,语言犀利而不失幽默。其渊博的知识,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们折服。“尊其师,信其道”,学生崇拜老师并不是坏事。相反,这说明你的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老师的个性魅力、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培养,三者是一体的,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方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的个性化并不是指教师的衣着、行为要标新立异,扮酷。相反,“学高为师,自正为范。”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首先要具备的是真诚的爱心和良好的品德。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可爱,但现在独生子女较为任性,对老师有时依赖,有时却耍赖,不尊重。“腹有诗书气自华”,面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教师的衣着教态必须端庄、端正,让他们认识到老师气质高雅、学识渊博,使他们会产生老师充满爱心,是值得尊敬、值得爱戴的。开始获得成功,听其言则信其道,下面就是坦途。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充满微笑,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这就是人格的魅力。

二、运用独特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使其有效融入课堂

“德艺双馨”,一个有个性的教师除了他的人格魅力,还在于他独特的教学风格。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离不开教师精彩的讲解和适时的点拨。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重,但新鲜度、注意力保持时间不长,如果教学方式过于呆板,教师知识面过窄,孩子就容易对语文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这就决定了对老师个人的素养以及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要求更高。而个性化的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在课堂上可以把天文、地理、物理、哲学、美术、音乐等引入教学,在宏观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吸引学生,激发其兴趣,进而有效培养其能力。具体说来,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独特的引导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我分析联系上下册的教材,我发现两篇关于小松鼠的故事,即第一册《小松鼠找花生》及第二册的《松鼠和松果》。考虑到教材的前后连贯,以及低年级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特点,我决定开学伊始就将小松鼠这一形象融入到教学中来,让以后的拼音、课文教学达到顺水推舟的效果。

篇(5)

六年级语文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评课稿 从“课堂文化”这个维度进行观察,观察老师的功力、课改水平、教学艺术的感染力(语言造势、文味营造、调控能力等)、影响力和精神辐射力;观察学生参与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生命的张力,课堂的民主、和谐与平等,人人发展、全面发展的氛围等。

1、詹老师从走进课堂开始,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有亲和力,能给学生予鼓舞,有很强的感染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课堂文化。

2、创设了4次口语交际的情境:①学习第6自然段时,让同桌分角色扮演小松鼠和小主人,此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利用角色的互换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说;②学习第16自然段时,“我们心里空落落的”,孩子们不易理解,这时创设情境“松鼠没了,奶奶、爸爸、妈妈、我可能会说些什么?”让孩子们有话可说,说得精彩纷呈。③学习“空落落”一词时,让孩子们互相交流:自己什么时候心里也是空落落的?④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和养过的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儿。”

3、老师调控语言灵活多样:“谁和小松鼠打打招呼?谁来多说几句?谁会用英语打招呼?”“声音大一点就更好了!”“很自信!再读一遍!”“不少同学在书上批注,看来,同学们读书的习惯非常好!”……

詹老师整节课都在努力构建鲜活多元的课堂文化:1、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文化:教学设计上,尽量去寻找能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有趣的活动;尊重、关怀每一个学生;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张扬,有情感的老师和有情感的学生一起交融互动,构筑了温暖如春的精神家园。2、平等融洽的对话文化:有显性对话;有隐性对话;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3、关注课堂生成文化。4、诗意的语言,文味的营造:老师调控灵活;以读为本,读占鳌头,文味浓浓。但整节课中关注全体学生做得还不够。

篇(6)

23

纸船和风筝

主备教师:田伟鸿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关于友谊,关于宽容,关于仁爱的童话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感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故事中的小熊和松鼠并不因为曾经的矛盾而放弃对彼此的爱,这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这个故事想要告诉同学们,对待朋友要善良有爱,有一个宽容之心学会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学情分析:

童话故事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而乐于结交好朋友更是小学生所共有特征,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于课文所提供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大的陌生感,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感悟,通过合作、探究,教师只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是做适度点拨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复习生字词,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分同音字“漂”与“飘”的用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写话卡”写话,送出自己的祝福。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创设情境,换位体验,补白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延伸到学生的自身情感,引导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

教学重点:

对课文内在人文因素的把握,即: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幸福、失落、痛苦、喜悦,从而体会友情的珍贵。

教学难点:

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体会小熊和小松鼠获得友谊、失去友谊、重获友谊“三个阶段”的幸福、失落、痛苦、喜悦,从而体会友情的珍贵。

教学和学法: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主要环节及时间分配:

复习巩固,回顾课文(5分钟)——读悟交融感悟友情(25分钟)——总结拓展,放飞情感(8分钟)——布置作业(2分钟)

教学过程(设问或活动):

第一板块:复习巩固,回顾课文

1.学生巩固复习字词。

小溪山脚屋顶门口(本组为文中难读词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松果草莓扎风筝折纸船(本组为文中关键词语,指导学生运用说话)

祝你快乐祝你幸福(有感情朗读,师生互动送祝福)

2.创设情境,回顾梳理。

出示图画,教师描述:看,这儿有一座大山,小松鼠和小熊的家住在哪儿呢?。

引导学生上台贴图,根据板书和图画复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松鼠和小熊离得很远很远,他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

(2)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的2.-6.自然段,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板书贴画:纸船和风筝)

[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板画的出示,教师的语言渲染,构建了一个引力强劲的磁场,抓住了学生的心,轻轻松松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

第二板块:读悟交融感悟友情

建立友谊(合作学习)

1.出示纸船实物,指导学生大声地读、轻轻地读、甜甜地读纸条上的祝福。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熊的动作和神态,联系生活理解“乐坏了”,体会小熊喜悦兴奋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想象补白:小熊现在又会想些什么呢?小松鼠收到礼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

5.纸船和风筝给它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2.~6.自然段吧,一起去分享这份快乐。

6.区分“漂”和“飘”。

请同学把词卡“漂啊漂”,“飘啊飘”分别贴在纸船和风筝的旁边。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形声字的特点,并用红粉笔标出“飘”和“漂”的偏旁。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辨生字,“纸船漂啊漂,顺水而漂”“风筝飘啊飘,随风飘荡。”教师并用红笔标出不同的偏旁,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规律有所感悟,产生继续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与强烈愿望。]

维护友谊(合作学习)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给他们带来了多少欢乐啊!(课件播放音乐)可是,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快乐之中的时候,却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摘掉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摘掉纸船)

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和好朋友吵完架后的内心感受。

2.情境对话,感悟吵架过后小熊和小松鼠内心的失落感和难忍的痛苦。

师佩带头饰,扮演小鸟,去问候小熊和小松鼠。

小熊你好,你今天怎么看起来垂头丧气的啊?

预设:你怎么还在扎风筝啊?

为什么不把风筝放出去,而把它挂在高高的树枝上呢?

小松鼠你好,你现在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你准备怎么做呢?

修补情感裂缝

1.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1.0-1.1.自然段,感悟松鼠和小熊修补情感裂缝的独特方式。

A

小松鼠看看空荡荡的天空,感到孤独极了,过了几天…(引读第1.0自然段)多么感人的一句话啊!(动画出示: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重点指导朗读。

B

收到纸船的小熊马上放了一只风筝,风筝飘呀飘…(引读第1.1.自然段)

2.风筝又飘起来了,纸船也飘起来了,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啊,(再次粘贴纸船和风筝的图片)生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交际“场”,在这样的“场”中,学生的情绪被调动,思维状态被启动,充分体验松鼠和小熊吵架后的内心的伤感和孤独,从而使学生与文本融入一体,产生共鸣。]

第三板块:总结拓展,放飞情感

1.联系生活学习“福”字。

对于“福”这个字,小朋友一定不陌生,你在哪儿见过“福”这个字的?

(多媒体出示)这个“福”怎么是倒的呢?联系“福”字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2.指导书写词语“祝福”,小组交流评议。

3.小熊和小松鼠又回到了原来幸福和快乐的时光,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4.练习写话。

小朋友,你想把祝福送给谁,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按要求在祝福卡上写话。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轻松练。

2.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小伙伴们听。

[本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在实际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友谊所带来的快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练习设计:

课堂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跟你的好朋友说点什么呢?跟同学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23

纸船和风筝

松鼠

小熊

友谊

(情感建立)

吵架

(情感维护)

和好

(情感修补)

作业设计:

1.完成同步轻松练。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篇(7)

一、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源泉。语文服务于生活,而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的气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知识是不可估量的。有一句话说得好:知识源于生活,学习于生活。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课文上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用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大自然。以教本为圆心,向生活拓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归生活,在情境中呼唤真情实感,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勤于观察的情感。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更新观念,以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如我在教《阳光》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先讨论一下阳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因为这是学生们在生活中接触的很多,因此学生们的反应也很积极。有的说:“阳光能帮我们晒湿东西(衣服)、晒做饭用的草,还能使我们屋里很明亮。”有的说:“天冷的时候,在阳光下,会让我们觉得很暖和。”有的说:“有了太阳,我们就能玩踩影子的游戏。”有的说:“阳光照着太阳能,能让我们希到热水澡。”还有的说:“前面老师讲过,阳光能使植物生长、开花”……所有这些答案是多么单纯,多么朴实啊!就因为它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连,学生就有话讲,还能激发学生收集知识、观察问题的积极性。课后延伸部分我设计时,我采取形式多样,以有利于激发想象,发展思维,便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如《阳光》这一课,我设计了:如果有一天,我们失去了太阳,失去了阳光,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孩子们有的联系阴雨天的情况,有的询问家长,有的查阅资料,想象出了各种不同的情况,有的甚至是我们成人都想不到的。由此可见,只要接近于生活,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爆发出惊人的效果。又如,学习《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课文读到最后小松鼠自言自语地说:“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我设计了“谁能帮小松鼠解决这个疑问呢?因为我们深处农村,对农业知识都有初步的了解,这是城市的儿童所没有的经验财富,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小松鼠找不到花生的原因。紧接着我又设计了续编故事:想一想小松鼠又会干些什么呢?有的同学根据自己遇到困难时的生活体验,想到小松鼠可能会去问鼹鼠,问明白之后再去找花生,找到后非常高兴;有的想:松鼠一看气极了,把花生都拔了,结果发现了花生原来在地里;有的想:松鼠回去问妈妈,问明白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太少了,得向大家好好学习;还有的想,松鼠没发现花生,可他认为鼹鼠不会骗它,就仔细观察,终于找到了花生……课的拓展延伸部分我又设计了:“你还知道有哪些食物或蔬菜是在地里生长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能很快说出地瓜、土豆、藕等少数食物,我又根据学生爱表现、好求知的特点,发动学生回家查阅、询问,看谁知道得多,结果又发现了许多,连他们自己都非常高兴。这样学生不再把作业看作一种负担,反而变成了一种享受,成了快乐的源泉,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也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学生作为教师的附庸,要将过去那种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扬民主,放飞学生的想象。因此学生必须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是不完美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和学习问题。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保护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每个学生做到乐学、会学。

如在初读课文时,可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读书的形式,有的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共同读,共同指错,共同纠正,然后单独检测;有的学生与同桌互读、互查、互改;还有的自己边读边划出生字、难记字、读不好的地方,然后找同伴或老师请教。这样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自主的快乐。

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在一个阳光灿烂、风和日丽的早晨,小动物们出去玩。(课件呈现画面:小松鼠手中拿着3串冰糖葫芦,每串10个。在路上遇到了小狗,小狗手中拿着2串冰糖葫芦,每串10个。)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手里拿着什么东西?

2、提出问题。根据小松鼠和小狗手中的冰糖葫芦,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在画面下依次呈现:(1)小松鼠有多少个糖葫芦?(2)小狗有多少个糖葫芦?(3)小松鼠和小狗一共有多少串糖葫芦?(4)小松鼠和小狗一共有多少个糖葫芦?

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吗?(设计意图:通过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取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试着独立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班内交流。谁先来向大家汇报,你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计算30+20时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逐一板书:

(1)十个十个地数。(2)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是50。(3)因为3+2=5,所以30+20=50。……那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试一试。你能算出30-20等于多少吗?说说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形成算法多样化。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交流,并在“试一试”中进行算法的有效迁移,从而帮助明确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修围墙,摘果子小松鼠和小狗一起来到了它们的朋友长颈鹿家,发现长颈鹿正在那儿发愁,原来它家的围墙坏了。(课件呈现围墙的画面及墙上的算式,即“想想做做”第二题。)

学生计算后,引导他们把上下两个算式比一比。

你会用上面的提计算下面的题吗?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长颈鹿为了感谢大家,想请朋友们吃智慧果。(课件呈现智慧树及写着算式的智慧果)认真算算,看你能吃到几个?

2、帮鸭妈妈找孩子。(结合画面)几个小动物路过鸭妈妈家,发现4只鸭妈妈(身上有数40、50、70、80)可着急了,原来它们四家的孩子(小鸭的身上都有算式)跑到了一起。你能帮鸭妈妈很快找到他们的孩子吗?

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很快就帮鸭妈妈找到它们的孩子的。

3、开火车。(结合画面)几个小动物坐上火车,准备开到小山羊家,可火车没有司机。小朋友你们谁愿意当火车司机啊?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小动物们到了小山羊家,看到小山羊和小兔正在菜地里(呈现画面),他们正在那儿干什么?你能把它们的话完整的说一说吗?小白兔说的“我拔的个数和你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啊?你能求出它们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吗?

4、逛超市。小动物一起来到了超市。(电脑课件出示超市的图片)请一名同学当服务员,给大家介绍超市内各类物品和单价。师:每人任选两样自己喜爱的物品,你会怎样选择?一共要付多少钱?你会算吗?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以生动有趣的练习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应用情境中。在练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对算法进行探讨交流,观察比较,加深对算法的理解,促进学生进行算法优化。通过帮鸭妈妈找孩子、开火车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你学会了吗?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1题、第5题。(直接填在书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小松鼠和小狗出去玩的情境,把知识融于故事中,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起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在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之后,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有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篇(9)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老教材相比,无论是编排内容,还是编排形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教材的灵活性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资源,就有无从下手之感。挖掘教材资源,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挖掘“主题图”资源,让“主题图”充分发挥作用

“主题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这一基本理念,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挖掘“主题图”的资源,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发挥“主题图”的情境作用

以实验教材第一册为例。第二单元“比一比”设置了“小猪帮小兔子盖房子”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上课伊始,学生边看“主题图”,教师边讲:“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帮小兔子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这个故事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同时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像这样的“主题图”还有“野生动物园”“学校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的、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充分挖掘“主题图”中的教学资源

教材中的每一幅“主题图”都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感知全面、理解透彻。仍以“比一比”为例,教材中引出“同样多”和“多”“少”的概念后,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主题图中的资源,除了进行小兔和砖、小兔和木头的比较外,还可以进行桌上的水果之间的比较,水果与猪和兔的比较,桌子与凳子的比较,等等。

再如教材第一册“小猴吃水果”的主题图。初看主题图,我认为主题图的目的无非就是:(1)能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2)会用“>”“

(出示主题图后)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吗?

生:图上画的是……猴子有3Z……

教师板书“猴子3、梨4、桃3、香蕉2”。

师:猴子有几只?桃有几个?猴子和桃比,怎么样?

生:猴子有3Z,桃有3个,猴子和桃同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3=3”。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和“

再细心地观察主题图,我发现了图中的如下资源:(1)小猴子与水果对应排列,渗透了统计的初步知识;(2)猴子、梨、桃和香蕉可以互相比较,因此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的背后,蕴涵着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和开旃}生。根据初观察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再观察发现的上述资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修改如下:

出示主题图,同桌互相说说图的意思。

师:图中有几只小猴在吃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摆出来吗?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学具摆出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方法摆出如17页的象形图。)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多少,好吗?谁来试一试?

生1:猴子比香蕉多。

生2:香蕉比梨少。

生3:猴子和桃同样多……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抽象出:3>2,2

我认为,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动手实验、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这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结果。

3 重新选择主题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用教材”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应把教材看作一个可参照的蓝本。当我们发现教材提供的主题情境不适合我们的学生时,或有了比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更有价值的主题情境时,可以重新确定材料进行编排。只要改变后的主题情境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我认为都是成功的。

教材第一册18页“第几”的主题图是一幅排队购票图。如果只看图,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几”和“第几”的。制成电脑课件,我们又不具备制作条件。怎么办呢?我认为可以重新选择主题情境。以下是我对这节内容的教学实录:

(1)教师谈话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叫智多星(出示小兔子的图片)。你想对它说句什么话?

学生自由地与智多星打招呼。

师:智多星还有许多好朋友,它们是――

教师边说边呈现小动物图片:小松鼠、大象、长颈鹿、小狮子,并把它们零乱地摆在黑板上。

(2)呈现材料,引导探究。

师:今天,智多星邀请这几位好朋友一起去参加森林音乐会。大伙儿可高兴啦!一大旱它们就来到了智多星家里。可是出发前,它们为怎样排队吵了起来,谁都想排在最前面。小朋友,你能帮它们排排队吗?

学生交流后,反馈。

生1:我想把智多星排在最前面,小松鼠排在它的后面,再后面是长颈鹿,再后面是小狮子,最后是大象。

教师按照学生的说法在黑板上排序:

智多星 松鼠 长颈鹿 小狮子 大象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排?

生1:因为大象最笨重。

师:你这是把智多星排在了――

生1:第1个。

师:那么小松鼠排在了――

生1:第2个。

师:还有不同的排法吗?

生2:我想把智多星排在最前面,小松鼠排在第2个,大象排在第3个,狮子排在第4个,长颈鹿排在最后面。

师:你这样排有什么理由?

生2:智多星是请他们来的,所以排在第1个;小松鼠第1个到智多星的家,把它排在第2个;大象比较晚一些,所以排在第3个;小狮子排在第4个;长颈鹿最晚,所以排在最后一个。

教师小结:智多星是主人,所以排第1(板书:第1),小松鼠排在它的后面,是第2(板书:第2)……

智多星 松鼠 大象 小狮子 长颈鹿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排法吗?请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自由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

(3)主动参与,体验意义。

师:假如今天也让你去参加音乐会的话,你准备排在哪里?

生1:我想排第1个。

师:你排第1个了,那么后面的小动物会怎样呢?

学生演示:

师:那么现在长颈鹿排在了第几个?

生(齐):第6个。

师:当这位小朋友排在第1个时,其他小动物分别在第几呢?

生(齐):智多星排在了第2,小松鼠排在了第3……

师:还有谁愿意上来排?

生2:我准备排在第3个。

师:那么其他小动物的位置会怎么样呢?

生2:智多星、小松鼠不变,大象排第4,小狮子排第5,长颈鹿又排到第6了。

(二)挖掘教材中的“开放性”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注重开放性和创造性是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开放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学习、探索的主动权,学生就有可能会学得更主动、生动。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这一基本理念的具体表现。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用好教材中与生活贴近的教学事例,还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一)用好教材中的“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我的具体做法是:每天进行“生活中的数(学)”说话训练。开始,学生只能模仿课本说“我今年8岁了”“我家有3口人”等简单的内容。后来,学生能说出课本以外的生活中的数。例如,“黑板上边有8个大字”“我家这个月用了6吨水”“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毛衣花了31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说话内容越来越丰富。由“生活中的数”说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一年级结束时,学生已能说“奶奶家养了8只大羊,2只小羊,一共是10只羊”等较复杂的数学内容了。这样坚持下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而且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主要指课本以外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又与新知识直接相关的资源。例如,我班有58人,一、二组每组9人,三至七组每组8人。在教学“8和9”时,我就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理解8、9的有关知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说“我们组有8个人,我坐在第2排”“我们组有8个人,再加1个就是9个”“我们组有4个男生,5个女生,一共有9个人,可以列成算式4+5=9”“我们组有8个人,今天有1个人没来,现在是7个人,可以列成算式8-1=7”……

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合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也会越来越多,生活中的购物、分配、建筑等,报刊中的数据、信息等,都是我们可以挖掘的数学资源。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布置模拟超市购物,使他们学会花钱买东西;“学习认识图形”时,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或物体,开办“小小创意展示会”;学习“量长度”时,让学生相互合作测量身高,测量教室里物品的长度,每个人立定跳远的长度,并带到室外,让他们相互合作测量物体,回家和自己的亲人比比谁跳的远,将记录的结果给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这种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是轻松、快乐、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综合并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活”化课程资源。

篇(1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例,随着年级的增加,教材略读篇目编排比例呈不断递增趋势。教师们大都认识到略读课文是学生得以有效进地行课外自由阅读的拐杖。

略读课文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如何进行教学设计,采用什么策略来实现用教材教略读课文?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一)围绕导读提示设计学习流程,引领自主阅读

新课标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习略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文前的导读提示提炼阅读方法,开展有效阅读。

如《万年牢》课文前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父亲在道德难题面前,放弃了汽车,选择了诚信,做到了以诚待人。下面这篇课文,讲述了另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这一处导读提示紧扣本组课文的训练目标――“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思考一下课文中讲述的这些故事,对我们做人处世有什么启示”,且文本语言质朴、意思明白,因此在引领学生阅读时,不妨就采用“拿来主义”,请学生围绕导读提示来设计学习流程:

1.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请你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一下。

3.再一次细细地品读课文,课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请你画出关键的语句,标上序号。

在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中,教师根据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提及的三处“万年牢”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大家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整个阅读过程,学生就是在导读提示的“三读一悟”中开展的。学生根据提示,了解了三次阅读不同的速度要求,明确了三次阅读不同的目标任务,充分展开自读、同伴共读。这不仅是一次阅读的训练,也是一种读书方法的培养。

略读课文是孩子们施展阅读本领之地,导读提示则成了学生走进文本的“敲门砖”。像教材中《乌塔》《七月的天山》《全神贯注》等课文,导读提示层次清晰、循序渐进,对学生来说相对易于操作,因此也可围绕导读提示来引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二)细化导读提示突出学习重点,指导文本赏析

略读课文中也安排了许多名篇名段,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是因为其具有隽永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们的遣词造句、语言表达、谋篇布局等都是可供临摹的典范。阅读这样的文本,学生如果粗枝大叶地读,“语文”方面的习得就会微乎其微。那么如何从导读提示入手细化目标,引领学生抓住重点来学呢?

1.设计旁注,品味语言表达

如《慈母情深》一文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的深沉。阅读下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提示中要求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光凭这样“大而空洞”的提示,学生很难品读出作者的匠心独具。我们对这一处提示进行了精细的二次加工,采用对重点语段进行旁批评点的形式指导学生突破自读自悟中出现的难点。

2.由表及里,关注谋篇布局

如《灯光》一文在导读提示中这样提到:

“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文解答这样的问题,不算什么难事。但阅读就止步于此吗?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发现,文中反复出现的“多好啊”这句话是作者构思上的文脉,与文眼“灯光”相衬。课文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的美好憧憬与英雄壮举,结尾又回到写灯光,照应开头,寄托了作者的哀思与心愿。

如上所述,教材中选编的略读课文有不少值得深究的训练点,我们不妨“略”中求“精”,选准训练的着力点(语言、结构、情感表达等),保证学生一文一得,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借助导读提示重构学习要点,关注学法迁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从这一点来看,略读课文是从学习转向运用的桥梁。学习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已有的阅读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并鼓励他们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和经验。

1.过渡性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如《金色的鱼钩》(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一文的导读提示是这样的: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令你感动的部分找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对照单元学习目标,我们将学习的重点设定为:聚焦“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班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言进行文本细读,感知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这样也为学习下一课“老汉的形象”在学法上作了铺垫。

2.比较性阅读,感知表达异同

我们引领学生对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比较。如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时,借助提示,我们可充分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丰子恺的《白鹅》与俄国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写法上有哪些异同;《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写的,在写法上、情感表达上又有什么不同。

还可以将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比较。如学习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五年级上册的《松鼠》入手,然后从写作内容、结构安排、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异处。

(四)补充导读提示延伸学习过程,拓宽文本视野

1.拓展阅读,树立原著意识

教材中有较多的略读课文是名著的节选或片段,如《景阳冈》选自《水浒》,《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金钱的魔力》出自《百万英镑》,等等。在学习了这样的经典选文之后,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浓,我们应适时补充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去认真读原著,由点及面,拓宽阅读的视野。

2.积累语言,培养欣赏水平

阅读这些略读课文,如同徜徉在经典规范的语言长河中,老舍的《母鸡》、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琦君的《桂花雨》、冯骥才的《珍珠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因此要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精彩句段,读读背背,写写读书笔记,做到“厚积薄发”。

3.掌握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更要关注阅读方法的习得,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方法,如:快速浏览、信息搜索法、名著欣赏法、比较阅读法等。如《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的导读提示中写道:“和多姿多彩的戏剧艺术一样,许多地方的民居也是特色鲜明……”文中介绍了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的特色,阅读之后,我们可以补充要求:搜集其他特色鲜明的民居,运用本文学到的说明写法,试着介绍一种你感兴趣的民居。这样,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初步掌握信息搜索与整理的方法,读写结合,提升了语文能力。从文本出发,巧用导读提示,使学生学“法”用“法”,做好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的有效链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构建起学生阅读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板块推进因文而异

“略读课文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正确读流利,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注,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好词佳句、文章写法、读书方法),积累语言。”此语在阐明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步骤的同时也传递这些信息: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要“简”;二是课文作为教学用的“语料”,要明晰不是课文的精读和略读,而是课型上呈现的方式为精读和略读,不同的课文,其教学目标、方式、形态方面也不一样;三是略的是教师的教,改“圈养”为“放养”。教师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授之以“法”,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循法学习;四是要“略”中求“精”,选准着力点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其倾吐、吸收。因此,依据文本不同题材、体裁、类型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简化结构,板块推进。

与流线式教学相比,以板块形式推进方式进行教学,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更能遵循“以学论教,顺学而导”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加关注“生成资源”。采用诸如“整体感知-自读自悟-交流点拨-积累拓展”板块设计方式。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培养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学习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形成或调整教学思路,再引导学生质疑解难、交流点拨,才能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二)因文而异,选择教法。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文本的题材、体裁、类型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五上的《松鼠》《假如没有灰尘》要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到乐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到新鲜而富有新意;揣摩说文章的知识理趣、感悟其修辞表达手法表现的浓浓语文味并迁移练笔,不能上成科学课。

1.比较读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四上《猫》和《母鸡》同为老舍写的,在写法上、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白鹅》(丰子恺)和《白公鹅》(俄国叶・诺索夫)同写鹅,各写鹅的哪些特点,写法有哪些异同。

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六上《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五上《松鼠》入手,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深入(多角度)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2.迁移读

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往往含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找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共生点,依据(教材呈现)阅读提示来设计(含单元导读、课文导学提示语、插图,泡泡提示语等)教学目标,按略读课文导学提示语学习要求和方法,选好切入口,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路径,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重点突破法

五上《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前者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母亲伟大无私的爱,还想告诉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是改变人生的命运的重要方式。文章文学性较强,如果当作普通的记叙文去分析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教得太实、太全会割裂文章的整体气韵。设计让学生画出描写母亲外形和语言的语句,注重语言形象去想象感受环节,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在生活的困苦中母亲的辛劳、深情、对我的支持;体会短句成段快节奏的形式。后者是逆向思维的方式,主要表现另一种母爱的表现方式(鼓励独立),侧重揣摩描写母亲矛盾心理活动变化,让学生带着“文中的母亲到底是不是冷漠、狠心的母亲?”这个问题去寻找母亲几处语言、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矛盾、担心、焦急。而后对比两篇文章:同是写母亲,写无私的母爱,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三、适度拓展积累运用

大量的课外阅读,会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位、造就健全人格。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接触名著,领略经典的魅力,享受“名著之旅”。

1.拓展阅读

香港学生在历次国际阅读评估比赛中名列前茅,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围绕课文,拓展一组阅读材料,一节课可能上好几篇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材料中迅速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选择、判断、概括。这足以证明:大量略读,有助于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快速提升。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也指出:“有效地穿插拓展的阅读比较少见。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关于科学研究发现,涉及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查找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资料;在课中,教师设计补充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医生的劝阻及他长眠在冰天雪地中为地质事业献身的震撼人心的资料;课后阅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的故事再交流。此外,选读课文也可以按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在学完略读课文后拓展阅读。

2.拓展实践

略读课文教学设计还应该考虑给学生自我拓展空间的环节,留下举一反三的天地。如教学《学会看病》,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拓展学生的视野:阅读毕淑敏讲述亲子关系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到医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再让学生试以儿子的口吻描述到医院后的经过,也学着文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变化;或者描写一件发生在医院的事情,将叙述和心里活动交织进行描述,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教师还可考虑为学生搭设实践机会的平台,让其展示才能、张扬个性。如教学《索溪峪的“野”》,可让学生介绍索溪峪,评选“优秀小导游”……要尽可能使略读课文教学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3.积累语言

纵观人教新教材,许多略读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母鸡》(老舍)《祖父的园子》(萧红)、《我的“长生果”》(叶文玲)、《桂花雨》(绮君)、《松鼠》(布封)、《珍珠鸟》(冯骥才)、《慈母情深》(梁晓声)、《学会看病》(毕淑敏)……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优美语言、精彩句段,做好读书笔记,便利自己习作时“厚积薄发”。如:《珍珠鸟》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冰心曾经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这就绝佳的语言训练点,应该这让学生感悟理解后,也尝试在习作中将表达情感的简短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教学是一个多元化行为,从开放的角度看,不能完全信守“略读课不能上成精读课”或“精读课不能上成略读课”的“教条”,还需要实事求是地根据《课标》、教师自身、教材、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教法,运用教材,使略读课文教学预约精彩、“别有洞天”。因为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学生在自主、有益的语言实践中尝试运用阅读技能、方法,获得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与提升,享受到课内外阅读带来的快乐,才是最根本的。

参考文献

[1]田本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56-001

育人之道,在于明德;明德之本,在于快乐。“道德课堂”、“善引乐学课堂”“有效课堂”“生本课堂”……当下的教学研究从来没有如此的繁荣,从来没有这样的多元,也从来没有这样多的争论。但反观现在的课堂,“是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则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看似热闹,有问有答,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少数同学接受很快,但大多数同学兴趣索然,有的甚至无动于衷,低效高负,课堂教学已处于严重的“亚健康状态”。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认知结构中的活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师生关系和谐、亲密,充满着爱,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前提

师生之间要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气氛中,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他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关切的也应该是所有的学生,只有真心诚意地付出爱,用爱心去换取学生的真心,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任,而不是表面上的尊敬和畏惧。有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学生自然会有“我喜欢上这节课”“我想上好这节课”的愿望。在课上,就会积极思考,主动探求,而老师一个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也会激起学生的无限潜力。有一次我上公开课《松鼠》,当提问“松鼠的尾巴像什么”的时候,班内的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回答。这时,我见一位班内最腼腆的女同学嘴动了几下,但没有举起手,我知道这个问题她能回答得出,也想借机锻炼一下就请她回答,她停了一会儿才说:“像我妈掸灰尘用的鸡毛掸子”,想象十分形象,但说话声太低。这时我微笑地鼓励她:“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你的回答我很满意,但你的声音轻了一点,可能后面的听课老师没有听到,你能不能再大声地说一遍呢?”她的脸涨得通红,大声地重复了一遍。我发现从此她上课头抬起来敢主动看老师了,发言的声音也比过去响亮得多了,慢慢地,成绩也有所提高了。

二、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合作、宽松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思想的躯体,如果不把他们当作社会的人,更不把他们看成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无视他们的喜怒哀乐,无视他们的生存需要,就会压抑人性的灵气,也必然会给学生智力潜能的发挥造成束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也是学生的朋友,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应该成为为同一个教学目标而不是老师“一言堂”,学生像机械似的纵着,缺少活气,也自然谈不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更缺少创新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老师,在课上可以随时纠正老师可能犯的错误,让学生在无忧无虑中发挥潜能进行自由的探索和创造。语文教学中搞对号入座,不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只要有一点不符合标准答案就否定,就扣分,这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威胁,很难设想学生在诚惶诚恐、动辄得咎的情境中能提高语文技能水平。所以应提倡教学中的民主作风,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因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不同,必然有生成。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