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美丽社区汇报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2-07-21 21:07: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美丽社区汇报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美丽社区汇报材料

篇(1)

今年以来,北辰团委按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工作要求,结合北辰区实际,在服务务工人员青少年子女工作上出实招,办实事,取得了一定效果。

篇(2)

(一)农业工作。一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对辖区内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药安全使用指导,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杜绝超标农产品、食品流入市场造成危害。同时,对农贸批发市场,蔬菜、水果市场和摊位实行全面检测。今年以来,每月例行检测50余个样品,并把检测数据整理、书面总结存档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通过结合检测工作进行宣传、培训,提高了生产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居民安全消费意识。二是切实抓好上级惠农政策落实。配合区农业、财政部门,积极做好良种补贴面积核实工作,做到各项数据真实,材料上报及时,确保了各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位。认真抓好富民工程实施。2013年筛选上报富民项目7个,其中养殖项目3个,种植项目3个,生态旅游项目1个,累计完成投资4200万元。三是推进“三品”认证工作。以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为切入点,引导和帮助各种植专业合作社做好“三品”认证。今年上半年,组织辖区5家种植合作社参加市内检员等各项培训2次,参训人员15人次,为下一步认证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林业工作。一是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利用辖区树多林密的优势,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目前,林区养殖户已遍布济军基地一团三分厂、四分厂、五分厂、二团九分厂及林科所等区块,据初步统计,林区养殖鸡鸭鹅等禽类达到3万多只,猪、羊等畜类超过2000只,养殖品种不乏珍珠鸡、灰天鹅,孔雀等名贵禽类。二是扎实做好白蛾防控和森林防火。新建白蛾综合防控区3处,安装杀虫灯30盏,实现了“有虫不成灾”的预期防控目标。通过划分责任区,明确责任人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了森林防火责任体系,并加强调度和巡查,有效防止了森林火灾的发生,确保了林区安全。

(三)水利工作。一是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加强同社区管理中心,济军生产基地的沟通协调,督促各责任单位定期做好城市河道、排沟的清障,疏浚工作,确保河道畅通。同时严格落实好防汛值班责任制,确保了度汛安全。二是圆满完成了基层水利组织建设迎检。按照市、区水利主管部门要求,整合辖区资源,从硬件配置,资料准备、现场安排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顺利通过了省水利厅检查验收。

(四)生态旅游。一是完成了承担的“槐花节”、“帐篷节”相关任务,确保了活动的顺利举办。二是认真做好了“美丽乡村”申报工作。三是完成了西韩村土地收回工作入户调查摸底。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扶持好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是帮助养殖户做好各级关系协调和政策争取工作,实现林下经济扩规增效、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二是做好美国白蛾防控。立足早部署,早行动,争主动,在做好镇政府管辖区域白娥防控的同时,协调好济军基地、孤岛采油厂、孤岛社区管理中心,做好各自责任区的防控工作,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篇(3)

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搭建家园沟通的平台,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走进孩子们的课堂,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我们请来了部队、武警官兵,现场给孩子们上爱国主义教育课,通过观看录像、听故事等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引导孩子们从小热爱祖国;请来了公安局的警官家长,带领孩子们认识了以前从没有看见过的手铐、电棍、急救包等警用防爆装备,跟着警官叔叔们学打军体拳,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从小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邀请了医生家长来园,现场教孩子们学习洗手,防止疾病;还有喜欢绘画的家长现场教孩子们开展刮画;建筑师家长带领孩子们发现和欣赏各种建筑的美。农村的家长利用乡村资源,带领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种菜,来到田间地头,认识蔬菜,开展种植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使孩子在与家长的互动过程中学到了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我们家园融合的全新教育观念,体现了家长的主体参与性,调动了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拓展了课堂教育空间,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亲子共创园,社区齐参与

我园是“成都市绿色幼儿园”,绿色教育一直是我园的特色和亮点。在家园共育过程中,我们积极向家长宣传我们的特色教育理念,带领家长们走进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体验“自然”,追求“绿色”,开展了富有特色的亲子教育活动。

(1)环保手工,变废为宝:我园的“绿色”教育理念,核心为“节约、环保、可持续”,因此,我们向全体家长发出“环保制作”倡议,引导家长和孩子们关注自然,留心生活,节约资源,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环保材料,如纸盒、饮料瓶、易拉罐、旧衣服、环保袋等等,每周开展环保亲子手工制作,带领大家发挥聪明才智,动手动脑,用废旧材料进行艺术的再创作,用美丽的手工作品装扮生活。引导大家形成节约和环保的意识,增强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2)家庭环保创意秀:当前,全社会都在提倡“绿色环保,低碳生活”,我们积极倡导每个家庭积极加入到环保实践行动中来,开展富有创造的家庭环保活动。每个周末,各个班级召集家长开展不同形式的亲子互动活动,增强家庭的交流,创建和谐家园关系。比如“周末书吧”“绿色骑游”“亲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家长和孩子们走入大自然,参加各种富有趣味的体育游戏,享受运动快乐,体验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绿色环保的意识。

(3)我和小树一起成长:我们积极利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开展亲子种植,引导孩子们从小热爱生命,关爱自然,学习照顾树木,体验成长的快乐!在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开展“家园携手・共创田园”亲子种植活动。家长和孩子们带着小树苗、小铁锹、小水桶等工具,亲手在幼儿园开辟的种植园里种下一棵小树,种下一个春天的希望。孩子每天来园或离园时都要来观察、护理树苗,小树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绿色环保的理念就在孩子们心里生根、萌芽了。

(4)娃娃“跳蚤”市场:当前,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物质十分丰富,我们积极号召各个家庭将自己孩子小时候玩过的玩具、衣物、书籍等用品开展互换或者义卖以及书籍漂流,发挥物品最大的使用价值,变废为宝,体验节约带来的快乐。

(5)爱心捐助:我们积极引导家庭关注山区留守儿童和贫困孩子,每学期倡议家庭给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捐款、捐物,引导大家体验奉献于给予的快乐,将美好的心愿传递。目前已经多次给凉山的贫困孩子们送去了衣服和书籍400多件。

(6)环保明星家庭评选:每年六一儿童节,我们都要根据平时家庭开展绿色活动的情况,评选最美明星家庭,营造绿色环保教育的良好氛围,鼓励大家从小事做起,积极投身到绿色环保的行动中来,以孩子的小手拉到家长的大手,以家庭的 “小手”来拉到整个社区的“大手”,将绿色环保的理念向全社会每个角落宣传。

三、家教讲座,科学育儿

我园一直以家长学校为家园共育的主要阵地,开展各种积极的工作。每月面向社区家庭开设0~3岁学龄前家庭教育指导讲座,每期举办专家咨询活动,邀请知名家庭教育专家或本园骨干教师面对面与家长朋友们交流,解决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难题,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学龄前家长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每学期,自愿前来参加讲座的家长近千人次,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主题汇报,家园同步

在家园共育过程中,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内容非常关注,孩子在幼儿园里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呢?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我园每月底都要分班开展一次“主题教学汇报会”,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孩子们将本月学习内容向家长进行现场汇报,孩子的歌声、孩子们讲的故事、孩子的美工作品……都呈现在家长面前,家长切实感受到了孩子的发展和进步,进一步增进了对孩子学习的了解,加深了对幼儿园教育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还自办了园刊《绿音符》小报,每月一期,向社区家长免费赠阅。我们将幼儿园每月的教育教学情况、科学教育方法和对家长的倡议等内容都在小报上体现出来,让一张小报成为了沟通家园的纽带,颇受家长们欢迎。

五、网络平台,沟通快捷

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我园及时创建了社区家园网络交流平台,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增进家园交流的效率。如:每个班级都创建了家园QQ群、微信群,教师在群中及时上传孩子活动照片、视频,及时解答家长关心的问题,及时向家长宣传教育方法。园行政将这项工作纳入到了对班级和教师的工作考核中,从制度上保障了家园沟通的实效性。

此外,我园还通过定期家长座谈会、家长开放日活动、班级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家教征文、家长调查问卷等各种形式和途径增强家园教育的融合,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构建起了多元化的社区家园共育网络,家园沟通很好,有效地指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育儿,使幼儿园真正成为了社区家长和孩子们温馨的家园。

(作者单位:四川省崇州市绿色实验幼儿园)

链接>>

美国幼儿园

家庭社区合作共育

美国自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广泛开展“开端教育计划”以来,其家园、社区合作的方式和途径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篇(4)

让学生通过课外读物、网络等广泛寻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并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老师在课上与同学进行必要的交流和展示。这样,在潜移默化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为学生深入理解、领悟教学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观察、体验型作业

观察、体验型作业是学生获取感性材料,形成表象,提升理性认识的基础。学习了《回忆我的母亲》,老师请学生开展一次活动,观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感受人间的真情。

三、手工、绘画型作业

手工、绘画型作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和培养。例如:学习了《春》后,让学生以春天为主题,依次进行手工、绘画作品展览,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学生眼中绚丽多彩的春天的景象了。

四、调查、访问型作业

在学习课文后布置一些调查、访问、参观等实践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容忽视的。如:“让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等。在这些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

五、汇报、表演型作业

汇报、表演型作业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如:《莲》一文描绘了荷花的美丽姿态。课后,我要求学生用舞蹈造型来表现这段文字。语文品赏课上,学生踊跃登台表演,或含羞埋头闭目,或舒臂展颜……荷花的各种姿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学生对课文的再想象与再创造。

六、联想、想象型作业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走向浩瀚的书海,走一走书店、图书馆,抄一抄好词、佳句,写一写读书体会;带领学生走向广阔的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并把它摄下来、画出来、写下来。

1.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增强

课堂上,学生们有了活跃的思维、大胆地发言。这个结果,自然离不开课内的训练,但“开放性自主语文作业模式”的积极导向对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方面的作用不可忽略。另外,许多过去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的学生,现在不再惧怕作文了。

2.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增强

学生开始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不仅面扩大了,而且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平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受到鼓励,报纸杂志上的好文章、社会上的各种新闻、电视上焦点栏目等,常常很快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还能时常看到学生们的评论。

篇(5)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的资源是丰富、多样、开放的,除了教材,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等都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资源。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枯燥、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案例中,感知做人的道理,接受教材的知识,获得情感的熏陶,提高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上《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这课时,我针对现在很多小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体会不到家长的爱的现象,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课前,我跟学生家长联系,有一位家长提供了几张在孩子生病时的照片,同时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家长为自己做的一件事。在教学中,我出示课件,展示家长在孩子病痛时紧张的表情、关心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家长恨不得自己代孩子生病的样子,真实的情境强烈地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理,真切地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然后我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图片中获得的感受,很多同学都讲出了真情实感。接着,我再组织同学们分组交流,讲一件父母为自己做的难忘的事,相互感受父母在抚养自己过程中付出的辛苦,使同学们加深对父母的认识,体会家长对自己的关爱,理解父母在自己健康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课中,我以真实的教学情境架起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通道,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接受了教材的知识,触动了心灵,获得了真实的体验。

二、创设活动——在体验中内化

在“做中学”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方式,小学生活泼好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活动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实现情感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的方式,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活动,将教学内容外化,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自觉地构建知识,内化品德。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每一课内容都使用美丽的图片和文字,传递着生活中的元素,表达出生活的道理。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需要将图片、文字还原成现实生活,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些教学情境,设计成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处在活动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的。

例如,我在上《做诚实的孩子》这一课时,根据《狼来了》的故事,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的情境。在活动中,由几个孩子扮演放羊的牧童,由几个个头大的孩子扮演狼,其他同学扮演群众。几个牧童骑着牛在山上放羊做游戏,第一次,他们叫“狼来了”,听到呼救声,群众纷纷冲上“山”,却看到牧童的嬉笑声、得意的样子,大家摇摇头,回到了自己的位置。第二次,牧童又大叫“狼来啦”,群众听到呼救声,又纷纷拿起棍棒等冲上“山”,看到的又是牧童开心得意的样子,大家都非常生气,又回到了自己的位置。第三次,“狼”出场,逐渐逼近牧童,牧童这下慌了神,大声喊“救命啊,狼来啦!”“山”下的群众听到了呼救声,可是他们都在说,别理他们,他们又想耍我们。任凭牧童大声呼救,就是没有人上“山”,最后,凶狠的恶狼露出森白的牙齿扑向了牧童。通过这样的表演活动,在课堂上展现了“说谎害处大”的生活道理,接着我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发表自己对这一故事的看法,以及谈谈自己对说谎话的认识。由于有了活动情境的真实体验,很多同学都切实感受到了在生活中说真话的必要性,表示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三、讨论交流,在辨析中升华

开展课堂讨论是常用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讨论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提高课堂活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中的典型生活事例,引导孩子们展开讨论,让孩子们在相互交流中,明辨是非,发现真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需要一定的载体,思想教育如果仅仅靠说大道理那就变成了空话,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落实不到行动当中。因此,品德教育要选择合适的载体,选取社会生活中的事例,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在开展课堂讨论时,教师要注意不要让讨论的话题过大、过空,让学生做表面文章,变成说假话、说空话,要从生活出发、从细处着手。例如,在上《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一课中,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时,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课前让孩子们收集相关的节约用水的材料以供教学使用。课上,首先使用视频播放了西南旱灾灾区人民缺水的情况,介绍缺水给灾区人民带来的生活困难,孩子们获得了强烈的感受。然后出示讨论问题:(1)水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2)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3)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节约用水?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分组汇报。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同学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纷纷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由小组长总结大家的观点并向全班汇报。教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上升为学习成果,指导同学们在生活中付诸行动,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珍惜生命之源——水。最后,以全班名义发出节约用水的倡议书,将班级的活动成果一起在学校展出,号召全校师生关注旱灾灾区的人民,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旱救灾行动。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孩子们收集水对生活的重要性的材料、节约用水的方法等,在课堂上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在讨论中,由于有了生活的积累和充分的准备,大家都能有话可说,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地将教学的要求内化,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篇(6)

本活动旨在通过资料查询、实地探究与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身边花坛的奥秘,知道花坛中蕴含的科学、技术及社会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启发孩子们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习惯,唤起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使命感。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花坛所用植物的种类和特征,知道花坛采用的技术和养护知识,分析花坛象征的社会文化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与途径获取信息和整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参与花坛调查的乐趣,关注花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养成亲身参与的环保理念,为“绿色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作贡献。

活动对象与内容

活动对象

学生为学校初中科技创新训练营的学生,人数32人,包括初一年级“遨游计划”23人、初二生物兴趣小组19人。训练营成员自愿报名,择优录取,他们具有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和热情。家长也支持,有时间上的保证。

活动准备阶段

包括小组组建、学情调查、拟订方案、场地踩点等4项内容。

知识搭建阶段

利用遨游计划课程时间,讲解植物识别和养护知识。

邀请植物和科技活动专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编写科学探究任务单,并进行校内预实验。

利用遨游计划实践时间,在北京植物园请园艺师实地讲解花坛布置技术及相关知识。

实施阶段

植物和花坛资料的收集:在实践活动开展之前,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者到网络上搜集有关节日花坛等相关资料,了解花坛的含义,识别植物的种类,认识花坛在人们节日生活中的作用。

植物识别和栽培、花坛历史、设计及养护作为遨游计划和生物创新小组的校本课程,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发相关校本课程材料,为后续活动作好准备。

根据活动内容要求,邀请中科院植物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教学植物园相关领域专家走进校园进行常见植物识别、科学调查方法、节日花坛等相关内容的科普讲座,并在学校及周边社区、公园进行预调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对本次活动内容有整体把握和初步了解。

实地探究节日花坛的奥秘,了解花坛中的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花坛中的科学部分,主要是了解花坛分类方法和设计。分类从表现主题、空间形式、运用方式、观赏季节、栽植材料区分,设计内容有设计原则、花坛植物用材、花坛位置。花坛中的技术包括工艺保障、花材保障、造型保障、养护保障等。在花坛中的文化方面,则要指导学生查询27年来天安门广场的花坛设计,梳理出其中的一套花坛社会文化内容。

活动汇报及展示阶段

组织小组学生进行总结,撰写活动报告,在活动课上分小组进行交流。

指导学生撰写科技创新论文,召开论文答辩交流会,择优推荐参加区、市及全国科技竞赛。撰写文章和拍摄照片,参加北京市“我眼中的科技北京”和“我来拍”、“我来游”科普竞赛活动。

整理学生花坛探究的文章、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汇集成册作为校本教材进行使用,利用展板、PPT、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宣传。

相关成果向园林绿化部门提出建议,参加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的评比。

后续行动阶段

开展学生设计花坛活动,结合学校办公楼广场的布置,按场地面积30m×30m,每人设计一个花坛,突出国庆内涵,用A4纸绘图。提交学校总务处参考。

针对花坛缺少标识牌的现状,设计带有二维码的植物名称标识牌,在社区或公园花坛中应用,对青少年和社区居民进行科学普及,宣传城市博物学的理念。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安全问题:学生要到广场、长安街和公园等,特别是国庆期间人流较大,安全隐患较大。对此,在室外活动分组活动时,强调纪律性和组织性,教师带队统一行动,并邀请家长一起活动,并制订安全预案,报请学校批准备案。

知识问题:植物识别和花坛知识,专业性较强。对此要请教师和专家给予指导,提供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并请同学进行交流,与家长一起分享,开通活动微信等新媒体。

方法问题:资料收集、探究方法及科学传播、报告撰写和参赛,要求较高。对此要提前进行针对性培训,邀请专家共同参与。

兴趣问题:活动周期长,设计的专业知识面广,室内外活动结合,部分学生可能兴趣减弱,毅力不够。所以必须充分了解每位同学的兴趣和特点,采用小组分工协作的方法。争取调动全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并组织阶段汇报,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评价标准

过程评价:每一次活动学生都要有完整、规范、真实的活动记录,教师对每次活动都给予鼓励评价。

成果评价:开设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如研究报告、摄影作品、DV作品、手抄报、总结建议等。

学生评价:评价原则为操作简单、激励性强、客观反映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获得的成果,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篇(7)

一是立足自身实际,经过多方调研,制定出台《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检察院关于服务漳州“首善之区”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工作重点,细化、规范执法行为,为检察机关更好服务芗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首善之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二是积极开展涉台法律维权工作,制定涉台维权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台资企业联络员制度,联合法院、司法局开展“走访百家台资企业”和“送法维权进台企”活动。同时,与法院会签《关于健全完善涉台湾地区案件办理过程中相互配合与监督制约机制的工作意见》,加大对涉台案件办理的监督。三是为更好服务我区“五大战役”工作深入开展,先后指派5名干警深入天宝、石亭等乡镇,配合做好有关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妥善化解征迁程中发生的矛盾纠纷,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二、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加强与公安、法院的密切配合,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形成高压态势,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二是建立健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院领导带班接访等工作机制,通过领导包案、下访回访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群众诉求,确保无涉检上访的情况发生。三是正确运用不捕、不诉手段,积极促成轻微刑事案件和解,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促进和谐稳定。去年来,共促成刑事和解案件105件,轻罪不捕29件48人,相对不诉28件31人。

三、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打造纵横预防网格

着眼于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涉农惠农、民生保障、“两违”等领域为重点,不断加大查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坚持惩防结合、侦防一体化方针,结合办案加强犯罪分析和警示教育工作,通过开展预防调查,组织上法制课、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编发《预防之窗》,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文艺汇演、设置百米廉政宣传教育走廊等形式,积极拓宽预防覆盖面,增强职务犯罪预防活动的生动性,多措并举提升预防工作成效和水平。去年来,有2件预防调查、2件检察建议得到区委领导的批示与肯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经验材料被省院《检察工作简报》采用,并被省院预防处推荐在省院内网交流平台上进行转发推广。

四、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扎实稳步推进平安芗城、法治芗城建设

我院始终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科学发展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平安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将平安芗城、法治芗城建设工作与各项检察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一是制定了《平安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实行检察长总负责、分管领导承担领导责任、主要责任科室承担具体责任的制度。根据各内设机构职能特色,明确各自分工,将平安建设工作与各项检察业务工作一起部署、同步实施、相互促进,做到每季度有分析,每半年有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二是在发挥刑事检察职能,加大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暴力犯罪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安全办案意识,规范办案行为;认真做好机关内部平安建设工作,制定办公大楼安全保卫机制、来客来访人员登记检查制度、节假日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检查活动,强化对警车、枪支、警械的管理,提高自我管理和防范意识。三是积极开展综治宣传和普法教育活动,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利用节假日、举报宣传周,深入到重点社区、主要街道、企业等,通过采取灯谜竞猜、文娱活动、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设置宣传栏、开展法制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

五、延伸检察工作触角,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一是深入开展巡回检察工作。主动向党委、政府、人大汇报巡回检察工作职能及相关工作情况,积极争取支持,于去年7月份,增设巡回检察办公室作为内设机构,在天宝、石亭、浦南、巷口等镇街设立4个巡回检察室,聘请11名巡回检察联络员,依托巡回检察室平台,将巡回检察专项宣传、现场集中办案、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带到基层,积极延伸检察工作触角。二是开展社区矫正对象监督专项活动,通过深入基层司法所核查档案卷宗、走访有关社区排查,联合司法局在全区350名社区矫正对象手机中安装GPS定位模块,纠正脱管、漏管等现象;三是开展校园专项巡回检察活动,联合市检察院、教育局、团委等单位开展漳州市学校“校园巡回检察”试点活动,签订检校共建协议,通过培训法制辅导员、法制教育巡回宣讲、创办法制报纸等形式,深化在校生犯罪预防工作。

篇(8)

一、组织职工群众开展学习“两好一满意”活动内容

以全院大会、各小组政治学习、晨会等各种形式,进行学习,营造全院职工了解、领会“两好一满意”活动精髓的氛围。

二、活动具体实施情况:

首先,服务好:1、全院开展温情服务工作,推广“送病人一个美丽的微笑、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问候的眼神”活动,要求广大医务人员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对待每一位患者都要细心、耐心和温馨,在接诊时细心检查,做出正确诊断;治疗上耐心向病人解释,取得病人配合;为患者创造温馨的就医环境,真正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2、医务人员走进小区免费为居民测量血压,进行疾病咨询,用药指导,根据病人病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把医学保健知识、意识和能力教给社区居民。此项活动方便了居民,提高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信任感和依从性,改善了医患关系,深受小区居民的欢迎。

3、先后两次进行全院大规模的入户调查活动,主要工作有:①填写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根据国家健康档案的标准,结合本小区的特点,建立了详实、完善、科学的健康档案。本档案共分家庭基本情况和居民将康情况调查(核心档案)两大类,共有7大项,50余条需要填写,包含了居民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和比例等情况;居民疾病现患疾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居民健康状况及行为危险因素的调查。档案内容细致入微,囊括了方方面面。②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健康知识传单,回答居民的问题、解疑答惑。③对于家中有医疗器械,如:血压计、血糖测量仪、制氧机等,教会居民使用方法,并帮助其检查是否正常,如果有异常情况为其免费矫正。④帮助居民处理过期药品,协助整理家庭小药箱,告知居民存放药品的注意事项。⑤征求居民意见及需求,发放意见反馈表,反馈表由居民自行投入医院内的意见箱,或者拨打反馈表上公布的院领导的电话反馈意见。增加了反馈意见的真实性。整个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耐心细致,认真填写档案内容、回答居民提出的问题,准确记录居民的意见,在入户前主动穿自备的鞋套,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

4、我院积极开拓外部医疗市场,先后为5家外部单位职工查体。查体工作中,医护人员耐心细致的工作和人性化服务模式(医院为查体者准备了面包、牛奶和充足的矿泉水),受到查体人员的好评,表示宁可跑远一点路也愿意到服务质量和态度好的医院查体。

其次,质量好:

1、组织职工学习业务知识,每天早晨交接班后,由夜班人员带领学习临床实用小知识。每周四由院内的业务骨干带领除值班人员以外的医务人员学习业务知识。

2、外派人员进修学习,今年有两名医疗人员进修结束,带回了上级医院的先进医疗技术和丰富的诊疗经验。今年4月份又派出一名医疗人员去上级医院进修内科。近期,将有两名业务骨干参加山东省卫生厅组织的社区卫生服务骨干培训班。

3、目前,全院已有17人取得了全科医师、护师结业证,今年,准备组织9人参加全科医师、护师培训班。

4、参加短期培训班如:全省品和第一类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培训班、手足口并培训班等各种业务培训班。

5、为贯彻落实“两好一满意”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卫生院广大干部职工苦练基本功,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操作能力。为检验学习效果,分别于3月11日和6月11日,举行了季度护理技术比赛,考前合理制定理论试题与操作项目,考试中严格考试纪律、严肃考场态度。监考人员认真为每一名选手打分,以实际行动促进医院科学、创新、和谐的发展。

6、考虑到近几年医院核心制度已更新,医院广大医务人员了解不透彻,我院由临床医疗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院核心制度,并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考核。

最后,群众满意

1、医务人员进行服务承诺,并签订廉洁行医承诺书,进行张贴,接受病人监督。

2、针对居民普遍反映的卫生院药品不全、个别大夫服务态度差、卫生院要定期进行健康咨询和查体等问题。通过药剂科和临床等科室的积极配合,迅速拿出可行性方案,一周内将药品配全。后勤人员在医院大厅醒目位置设立意见箱,方便群众投诉,公布投诉电话。

篇(9)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历来是本着从身边的问题出发,突出地方特色把各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到活动中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因地制宜,开发本土性课程资源

要想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从封闭的教室中走出来,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这就需要教师事先做好调查,一方面考虑哪些内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愿意积极地去开展活动培养其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考虑哪些内容既能方便于学生开展活动又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的选择上,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注意将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源的发掘结合起来,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都包含着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资利用的丰富素材,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农村与大中城市相比,可供选择利用的信息来源相对较少,但自然资源、乡土特色较为明鲜,这样开发本土性课程资源就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选择上的一个重头戏。

例如:我们松树镇台子村古石棚是省级文化保护遗产,对本地区古文化遗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研究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主题,为此,我们选中了我镇台子村的古石棚,引导学生开展“家乡古石棚”这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时,师生们积极性特别高,而且增强了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自觉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具体行动。

再如:我们学校组织搞了一次社区服务活动,六年级的学生负责清扫座落在河边的镇中心医院周围的街道,当同学们运完垃圾到河边要洗手时,那脏呼呼的河水让同学大吃一惊,昔日的小河已经不见了,现在的小河已经没有水而且变成了垃圾场,由此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展开了,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及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走进地方企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每一个地区都有本地区的特色,我们松树镇就是一个闻名中外的花边生产基地,2008年5月末我便利用了这一地方特色资源上了一节以“美丽的花边”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花边是瓦房店市松树镇所特有的一种工艺,许多学生的父母就在花边厂工作,学生对花边并不陌生,对部分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只是以前没有对此深入研究过,所以一提到花边个词时,学生就有说不完的话,说到要以花边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着自己感兴趣的、想要研究的内容,很快就出现了四个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①我镇花边的发展史;②制做花边的原材料;③花边的市场销售情况;④花边的制作过程。研究小组也很快的形成了,针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不但接合了地方特色,更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我镇经济自1996年松树丝绸厂破产之后,下岗工人很多,经济也一度下调,但随之新兴的花边生产技术却脱颖而出,松树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创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花边产业。如今,镇内花边厂已有几十家之多,规模正在逐渐发展壮大,产品远销国内外,而且解决了很多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真正的带动了我镇的经济发展。学生们愿意研究这一主题,是因为他们熟悉并且家长可以给他们提供不少的帮助,虽然有这些查找资料的有利条件,但我和学生们都感觉不够,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花边,也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所特有的性质,就是不受课堂教学的局限,开放到现实生活中,课程内容考虑的是长远的效益,对学生和我都应该是经验的不断扩展,要使学生摆脱被动、封闭的学习环境的禁锢,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在社会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和发展。针对我们所研究的主题,我为了让学生能亲身感受到花边厂工人的工作环境,特别联系了一家花边厂,带领学生去参观访问,每一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准备充分,都能为自己所研究的问题认真的去寻找答案。学生们听了厂长介绍了花边的发展过程和销售情况;

技术员带学生们到库房参观了精美的花边,并且介绍了不同种类的花边所用的不同原材料;之后,学生们又来到了生产车间看到了各种机器都在不停的运作,最后学生们还跟工人们现场学起了花边的制作。在这次的参观访问过程中,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生都懂得了把握机会、尊重别人,同学之间也学会了合作,团结的团队精神,真的受益匪浅。

我们在整个的参观过程中都录了相,是珍贵的影像资料,参观之后同学们都拿回了第一手材料,都兴奋不已,快速的整理着自己小组所研究的内容,动手写汇报材料,研究花边销售情况小组的学生们还编排了三句半,更具特色的说明了花边市场的好前景。汇报课上,四组同学的汇报是迭起,各俱特色。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是通过亲自感受、研究花边工艺的生产过程,学生们更加爱自己的父母,体会到了父母的工作有多么的辛苦,更为自己的父母骄傲,在自己的内心平添了一份责任感,一份自豪感,潜移默化地滋生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并油然而生了对学校、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是任何的课本教育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地方特色相接合,可以使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

参考文献:

篇(10)

一、鲜活的故事在基层

2011年7月,安徽重点推出一位典型模范人物——坚守工作岗位以身殉职的蚌埠市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处原副处长、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中国好人”吴群。

为了做好这一典型人物的报道,有关部门召集了有全国多家媒体记者参加的“新闻会”。会议为媒体记者提供的材料长达6000余字,对吴群同志工作生活各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

但是,至于为什么这位普通政法干警的因病去世会牵动群众的心,为什么上至市委书记等有关领导前往为他送别,为什么这位转业军人会成为精通业务的检察官,由于材料只是面面俱到的概括性叙述,只有概念化的结论,缺乏鲜活动人的故事,读起来缺少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不少记者并不满足于材料,而是利用材料提供的线索,进行了实地补充采访。

新华社记者王圣志、徐海涛在题为《“中国好人”检察官:一生坚守正义和清贫》的通讯中,通过实地采访吴群生前帮助成功抗诉的当事人,描写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怀远县居民朱君祥夫妇原在街头蹬三轮车为生,2006年,他们用多年的积蓄,以预付部分房款的形式购买了县供销社的两间门面房。不料两年后,因当地房产价格激增,卖方提出收回房屋再高价转卖他人。

当地法院以没有签订买卖合同,且未实际履行合同为由判决他让出房屋,这让朱君祥怎么也想不通:“明明已经付了预付款,并且已经居住两年,怎么说收回就收回呢?”很多人劝他认了,“你一个人怎能斗得过一个单位……”

四处求告无门,朱君祥激愤之下“就想去把房子炸了。”眼看民事纠纷要变成刑事案件,有人指点朱君祥去市检察院找吴群。吴群劝他不要冲动,要相信法律,这让朱君祥生出一丝希望。

朱君祥不会写申诉材料,也没钱请律师,吴群帮他联系法律援助。这时,案件的另一方当事人找到吴群的战友,劝他“不要插手。”

压力面前,吴群不为所动:“私人关系不能代替工作关系,我不能违背法律和良心。”经多方查阅,他找到了适用于该案的司法解释,依法提起抗诉,最终经过调解,朱君祥与第三方各分得一间门面房。如今朱君祥用门面房开了个小餐馆,全家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这场官司由于先前法律证据不够充分,抗诉很有难度。吴群一遍一遍梳理所有关于房屋买卖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最终找到了最高人民法院适用该案的司法解释。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这位当事人情不自禁地流泪述说:“为了找到抗诉的法律依据,吴科长多次耽误了吃饭时间。我想请他吃点饭,其实也就是街边排挡垫垫饥,可他就是不愿意。甚至在个把月的抗诉过程中,连一口水都没过喝我的!我要带瓶矿泉水敬给他,表表我的心意!”

这样感人的故事,既说明了吴群同志秉公执法,一心为了群众,也说明他刻苦钻研业务,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准;还回答了为什么这位普通检察官的去世会牵动上千人的心。而这个故事,在原材料中只有高度概括的一句话。

二、到现场采访是对记者最基本的要求

新闻作品七分采三分写,好新闻重在讲故事,获取鲜活新闻必须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这些原本是新闻实务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新闻采写最基本的常识,应该是新闻从业者耳熟能详的律条。

新闻是“找故事的艺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希光在《新闻学核心》中说:“新闻的具体写作中,只能运用一种技能:小说家的叙述技巧。它是最有感染力和战斗力的。新闻应该尽量追求新闻事件的故事化、人情化和戏剧化的过程,注重细节与现场描写,使新闻一开始就有声有色,能够把读者(观众)吸引住。”①

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曾经说过,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②

“找故事”本来应该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但是,近年来一些媒体从业者却热衷于“听汇报”、“抄文件”、照搬总结材料,总是浮在上面,不愿沉下去到基层,到现场采访,“找故事”的功能似乎退化了。有些新闻从业者误以为会议文件和领导报告就等于新闻,而不是将此作为新闻源,以至于不经进一步采访,甚至不经加工就直接当作新闻刊发,使真正的新闻和鲜活的故事掩盖在僵化的表述形式中,新鲜的思想和有用的信息隐藏在生硬的官话中。

曾经有记者采访爱心车队送考生启动仪式,将镜头对着主持人和领导,画面中找不到真正的主角的哥的姐;拍摄农民书屋,只拍了乡镇宣传部长在村干部陪同下到书屋视察,看不见一位现场读书的农民。这些令人费解的情形,虽说是个例,但却表现出新闻实务最基本常识的缺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尤显其必要性和必须性。“走转改”不仅是新闻从业者应身体力行的课题,也是媒体领导者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三、用制度和考评杠杆建立“走转改”长效机制

鼓励记者走基层,到现场采写鲜活的新闻,不是简单的号召和动员就能解决的问题。一段时间甚至是长时间养成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必须以有效的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来改变。对此,蚌埠日报从强化新闻业务培训和制度建设入手,并且以考评杠杆激励,促进“走转改”的落实和深入。

1、建立“走转改”制度,领导带头走基层到现场

领导带头走基层,到一线到现场采访,是蚌埠日报“走转改”的一项硬性规定。近两年来,报社领导层先后深入基层单位和县区,与记者一起挖掘新闻线索,研究分析问题,采写了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稿件。

淮河,是蚌埠的母亲河。近期推出的安徽省水利重点工程——淮水北调项目,对这座淮滨城市有何影响?靠着淮河会缺水吗?这是近一段时间蚌埠上下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报社领导在走基层中广泛听取了多方意见和建议,今年3月23日,借助“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在《深读周刊》以两个版的通版形式,推出一组《关注蚌埠水文章》报道,以《靠着淮河也缺水?》、《摆脱“最后半公里”困境》等为题,引用专家学者观点,反映市民呼声,深入解读了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得到省委宣传部阅评组的好评。阅评员认为:“蚌埠日报在‘中国水周’到来之时结合本地实际,加大如何做好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报道力度,有理性分析,有解决思路,是一组好的‘水文章’。”

2、开设走基层专栏,让鲜活新闻走上版面

发挥以编辑为中心的引导作用,蚌埠日报和淮河晨刊以及蚌埠新闻网分别开展实践活动,为党报记者走基层开设专门的栏目。淮河晨刊开辟了“社区深处”、“市长热线追踪”等专版或专栏,大量刊发记者采自基层的新闻稿件和图片,回应读者关注的、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日报的“党报记者走基层”栏目自开设以来,以崭新的视角、鲜活的内容,讲述着以往鲜为人知的故事:记者在一个常规领导活动报道中发现问题,深入郊区农村,采写了《清河莲藕的困惑》,告诉读者一个村庄守着优质莲藕卖不出去的故事,为清河莲藕打开了销路。

日报记者从“眼光向上”,转为面向基层,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寒冬4点多钟起床,进行体验式采访,采写了《寒冬清晨,那一抹美丽的“橘色”》,讲述了一位普通环卫女工生活和工作的故事,版面编辑把这组文图放在当日头版头条,还专门为此配发了“点评”。省委宣传部阅评员认为:“蚌埠日报在头版头条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刊发环卫工人辛勤劳作的稿件并配发点评,这样的编辑思路体现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浓浓深情,报道中描写生动,情感真挚,散发着清新质朴的生活气息,真正做到了‘接地气’,体现了‘三贴近’”。

新来的年轻记者在走基层中有了收获。晨刊一位新记者为采访沟东村卖梨难问题,自己骑摩托车往返200多公里,到五河沟东村采访,引起社会各界对农产品卖难的思考和帮助。报社职工走出办公室,勇担社会职责,协助农民梨业合作社举办梨花节,呼吁读者认购梨树,在春天里“营销”秋天。

摄影记者采集到陕北小伙子在蚌埠遭遇“卖枣难”的线索,在编前会上汇报后,迅速被上升到全报社层面的爱心帮扶活动,在报社院内进行义卖,6天售出红枣16吨,架起了党报和普通百姓的连心桥,延伸了蚌埠“好人之城”的大爱之路。

3、利用考评杠杆,让鲜活新闻得到推广

对记者劳动的认可和回报,就是对深入基层采写的鲜活新闻予鼓励。蚌埠日报充分利用考评的杠杆,向深入一线采写的现场新闻、有深度的问题新闻、回应读者的热点新闻,以及改革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挖掘出来的鲜活故事和有用信息倾斜,推进了“走转改”的落实和深入。

近年来,一些单位和部门为了强化“形象宣传”,经常在会议或新闻采访前,给记者提供现成的“通稿”。这些稿件往往在文字上“技艺高超”,但是多半是为了“自我形象宣传”,所站的角度和立场,不是为了读者。对这类稿件蚌埠日报在考评过程中,给予较低评分。对于深入一线,第一时间及时赶到新闻发生现场获取的鲜活新闻,对于利用会议或领导活动挖掘出来的生动故事,则给予高分鼓励,调动记者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①赵晓展,《新闻是“找故事的艺术”》,《当代劳模》,2007(4)

篇(11)

综合实践的“难”,不仅因为它对老师而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学生也是如此。从课题的选择到成员的组合、再到研究过程的实施、研究方法的使用、研究结果的展示,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都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如果一上来就放手由学生进行所谓“自主选题”、“自行探究”,这显然不切实际。再比如采访、调查表设计、资料收集、实验等等实践方法,都有其操作的科学性和与一般要求,学生有所了解,他们的自主实践才不会像无头苍蝇,“辛苦大半会全是无用功”。

成功案例一:滨城区授田英才学院孙小茹老师执教的“饮食与健康”一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教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帮助学生确定研究的主题。

1.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

2.绿色食品的研究;

3.垃圾食品的研究;

4.几种常见食物的搭配;

5.小学生饮食与健康调查。

(学生任选其中一到两项展开调查,目标明确。)

(二)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谈一谈自己主要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以及遇到的困难。

(向学生传递了如何提问,如何选题的信息,并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最终形成提问,筛选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指导的课例。)

(三)汇报展示。教师不随便插话,而是作为一名静静地听众,通过表情及肢体语言给予引导或鼓励。

(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相信孩子,孩子对自己的准备及表现是充满信心的,如教师过多的干预或过多的“指导”,反而会使孩子失去汇报的积极性,甚至产生不自信的想法。)

从案例1我还感知到,综合实践的方法指导不应是纯粹的方法指导,“为指导而指导”会削弱学生活动的热情,应该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来进行。因此,有意识地设计几节这样的方法指导课,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调查、如何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如何进行小实验,如何表达与交流等等,帮学生克服方法上的盲区,扫清活动障碍,这在活动初期是必要且重要的。

二、从实际情况入手――把课程资源的主观匮乏变“富有”

综合实践是“无本”课程。很多老师认为,没有教材是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他们说:我们是兼职教师,有自己繁重的教学任务,哪还有心力去开发课程资源呢?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无所不在,正像一位专家说的:“综合实践活动好就好在没有教材。”因为它的课程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广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课内课外,生活社会,无可不用。而教师自己也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成功案例2:走进春天

(一)教师首先带来“神秘”的礼物,让同学们猜,有榆钱、杨花、蒲公英、荠菜、香椿等等。有几种植物教师就是在学校里采集的。

(此举充分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孩子真正感觉到了身边的“富有”。)

(二)带领孩子寻找春天。我们的校园是那么美丽,可来去的匆匆却让大家忽视了,我们一块去把春天找回来吧!

(谁说资源匮乏是个解决不了的难题?教师带领孩子漫步在校园内,重新审视熟识的事物,轻轻松松就把问题解决了,孩子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惊喜与快乐让我感到莫名的欣慰。)

(三)继续拓展,描绘春天。同学们,春天就在我们身边,他是什么样子的?用我们最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吧。

(此时的孩子热情高涨,同时也运用了各种途径把心目中的春天表达了出来,绘画、小制作、一句或一段话……学生的思维活动天地一片开阔。)

在授课教师的引领下,我也产生了自己的新思路:学生的家长,如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在一定程度上、或某一领域也能对孩子进行指导。在社区里,有医生、工地工程师、企业家、教师、农民……这些人才同样能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能力。还有一些有专业特长的人员,如棋艺、曲艺类、民间艺术类、种植、养殖类等等,都是学生可以聘请的老师,可以学习的楷模,可以实践的范例。有了家长的支持、社会人士的关心,学生的活动天地将更加充实。有了校里校外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真正而又完整意义上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就离我们不远了。

三、成果展示可触可摸――把课堂变成尝试的天地

这次听课我惊喜的发现在学生交流展示汇报阶段,其成果的丰富性、生动性,不得不让人佩服学生实践能力之高:手工制作像模像样,水果拼盘光鲜夺目,一曲童声也颇有大家风范……再反思观摩过的实践活动,也是如此:成长记录袋里的材料丰富多彩,资料收集既全面又深入,调查活动后有统计表,有深刻的调查结论。这样的成果展示让人惊叹,让人振奋!

成功案例3:邹平赵春华老师的“学包饺子”一课,孩子们“品尝”了 结果。

(一)课堂变成了小厨房,同学们自己动手,很快进入角色。

(一百句说教不如试一下,看似简单的包饺子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孩子们忙活了一阵却毫无“结果”,一双双小眼睛无一例外的投向了老师,眼光里充满了求救。再不用老师高喊安静,轻轻地边说边操作就可以了。)

(二)再次动手,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