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病理学大全11篇

时间:2022-09-04 16:42: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病理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病理学

篇(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受到国家教育改革等多方面的影响,近几年,大部分优质生源就读普通高中,留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而医学类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中学阶段所接触的医学相关知识很少,因此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有很大的难度。病理课程的设置多在一年级下学期,该门课程涉及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有解剖、生理、组织学、生物化学、免疫等,还有与普通课程也息息相关如物理、化学等。由于涉及课程多,增加了学习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弄清学生学习该课程困难的主要原因,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工作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的活动。如果只注重教而不重视学,学生不想学,不用心学,则再好的老师,再妙的教学方法,只能是教师唱“独角戏”,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调动,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1.1解决思想顾虑,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明确学习目的。

受社会观念的影响,中专毕业生就业成了新的难题。他们认为即使学得再好,能力再强,中专文凭还是太低,不能适应目前的社会要求。因此大部分中专生一入学就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荒废学业,不求上进,甚至自暴自弃。部分学生认为顺利就业靠的是父母、亲友,学习成绩好坏并无大碍。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当前,虽然有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但社会还是需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也就是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而且劳动者的需要量远大于有丰富知识的科研人员。如果现在不认真学习,不掌握好专业知识,没有“一技之长”,即使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就只能是“滥竽充数”,最终还是会被淘汰。特别是他们大都将成为工作在医疗战线最前沿的护士,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他们微小的失误都可酿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1]如果在学校中没有学会足够的专业知识,不能熟练地进行操作,不懂得如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和治疗,那么他们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就可能会给社会和患者带来深重的伤害。当他们知道学有所用,学习自然就有信心,就会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学习,明白自己以后将从事什么职业,要掌握哪些技能,这样他们对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当然就会从接触专业知识开始认真学习。

1.2摆清基础与临床的关系,上好第一堂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病理的兴趣,教师不仅要在平时教学上花精力,还要在入门教学上下苦功,让学生接受并喜欢这门学科。

笔者曾经在学生中调查过,大约90%的学生都有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如果他们喜欢某学科老师,就很乐意上这门课,听课时特别认真,该课程就学得好。正因为如此,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就要给学生建立好第一印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集团效应或首因效应。因此病理学科的入门教学笔者从不马虎。

第一堂课上绪论时,笔者会生动讲述该学科的产生、发展、影响、应用。如讲述发生发展时指出病理学不仅是一门现代医学,而且在古代就已经广泛应用了,像宋慈《洗冤集录》中的法医诊断,还有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狄仁杰断案等情节多从尸体解剖入手,这些都与病理知识有关。现在病理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它为医学诊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前肿瘤病人越来越多,良恶性肿瘤的确诊对病人及医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离不开病理知识。每次手术切除的标本都必须送病理诊断才能最终确诊良恶性肿瘤。接着带领学生参观大体标本陈列室。形态各异的标本吸引着学生充满好奇、疑惑及探询的目光。[2]通过一件件他们很熟悉的身边事物,把每位学生都带入境界,使他们不再觉得这门课那么陌生,感到病理是发生在身边随时可以碰到的,在今后的工作甚至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的,无形之中就把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起来,达到了先入为主的效果。

1.3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他们多沟通。

在学生中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后,平时还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学习该课程的具体困难,并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有些老师会有这样的想法:任课老师只要把课上好就可以,其他一切应该是班主任的事情。其实不然,笔者在平时课间或课外时间都会与学生交流一些关于他们对学习、生活、就业、理想等方面的想法和看法,并对他们的一些困惑或误区作出指导和帮助,渐渐地,学生把老师当成了朋友。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上好每堂课,教好每个学生。学生与老师沟通多了,思想贴近了,上课就能认真听讲。

2.从教师自身入手,变换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主导作用。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学方法拘泥不变,就只能成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非传道授业的老师。因此,病理老师还应依据课程特点在教学方面有所改进,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教学生掌握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课程中重、难、疑点明确直观,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确定可行的教学方法。因为老生的经验之谈造成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门课程难学学不好,产生畏惧心理,所以上课之前,首先要消除他们的顾虑,教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告诉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要以重点为主,不要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内容少而精学起来就不难。

每堂课分两部分内容进行讲述,第一部分是教学重点,在课上要特别点出,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好记号并且记住。第二部分是难点疑点,多在讲课前提出,启发学生思考。讲课时以重点为中心围绕疑点、难点展开,必要时分组讨论提问,最后老师给予纠正、总结、归纳。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索,改变了以往单向灌输填鸭式教学,只会造成学生学而不会。

2.2“温故知新”,进行新旧知识联系教学,课堂上运用恰当比喻变抽象为形象。

中职学生基础比较差,加上大部分学生一年级上学期生理、解剖、组胚知识没有学扎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病理学习。

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特别是医学课程,它不是独立学科,每门课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病理生理学就是以生理知识作基础。有些学生学完生理课之后就忘了,这就给病理生理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病理生理课,笔者多采取边复习边讲新课的方式教学。

每堂课结束,布置学生课后复习与下堂课有联系的生理学内容。同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上《生理学》课本,当讲到相关的生理知识时,给出一些时间让他们复习,然后提问。如讲病生缺氧这章时,布置学生课后复习生理学呼吸章节内容,课堂上让他们再看看复习过的内容之后提出问题:呼吸的全过程是如何进行的?紧接着提问部分学生,最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其过程主要为:

复习了呼吸有关内容后,马上转入正题,呼吸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导致机体发生缺氧。第一环节是与外呼吸有关,而外呼吸的结果是使大气中的氧可以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若外呼吸功能障碍则会造成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这种缺氧称为低张性缺氧。外呼吸顺利进行需要“原料”和”机器”,原料主要是空气,机器部分涉及呼吸肌、呼吸道、肺、胸廓等方面。因此低张性缺氧的病因包括两方面:①与“原料”有关多为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造成;②与“机器”故障有关它可导致外呼吸功能障碍,其中通气障碍主要由呼吸道、胸廓、呼吸肌病变引起,换气障碍主要由肺病变引起。第二环节为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此过程可以把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比做一辆辆汽车。他们把氧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所以“汽车”的好坏和路途是否通畅决定了氧能否到达组织细胞。从这两方面着手分为:①血液性缺氧,病因是血红蛋白减少或变性好比“汽车”太少或出故障不能承担有效的运输能力;②循环性缺氧病因为血液循环障碍,可看做道路堵塞不畅,或太狭窄或其他有关路径问题使能通过的“汽车”即血液减少。第三环节与内呼吸有关指的是组织对氧气的摄取和利用。如果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气氧化营养物质,即组织用氧障碍,其结果造成机体能量生成不足,与前两环节因氧摄入不足无法对营养物质进行充分有氧氧化导致能量生成不足,则其最终结果是一致的。这种称为组织性缺氧。凡能造成组织氧化过程障碍的如组织中毒、维生素缺乏、细胞损伤均属此类。

通过复习生理学呼吸的内容,把缺氧各个类型与之对应起来学习,这样学生能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记忆,免去死记硬背。而且复习了生理学已学过的知识,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以往对病理这门课,很多学生反映内容多,繁杂难懂,背了又忘,通过理解记忆,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容易多了。因为课时有限,教师给学生复习旧内容时必须把握好时间,分清主次,以上新课为重点。此外,课程前后内容也可结合复习,如各论讲述肝炎、肺炎、肾小球肾炎时可以在学新课前复论炎症内容,这样前后结合学习,既巩固旧知识,又学到新知识,避免遗忘。

2.3依据病理学学科特点应用形象直观教学手法,配合临床病例讨论教学。

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道到知道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首要环节。病理侧重从形态学角度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不仅名称多概念多,而且抽象难懂,采用直观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形象。讲课时应用大体标本挂图多媒体动态图形指导学生观察标本、模型、病理切片。[3]讲解各种器官的大体形态改变,及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病变特征,再尽量配合实物标本。如学到肝硬化时把正常和病变的肝脏大体标本同时展示比较教学,讲槟榔肝时拿中药槟榔和槟榔肝标本进行参照教学。各论中各种病变类型的教学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达到直观鲜明的效果。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对一些病变的发展过程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复杂抽象内容简单化。如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血栓形成过程,以及栓塞中各种栓子的运行途径。[4]动画模拟炎症渗出过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出凝血过程、休克过程机体变化等。特别是病生的教学应用多媒体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病理作为医学基础学科所接触的多是理论知识,非常枯燥无味,造成大部分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理论课尽可能结合病例,采用病例讨论教学,以临床具体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活跃课堂气氛。

2.4突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实验观察。[5]实验课除观察大体标本及切片外,尽可能开展培养动手能力方面的实验。如“家兔空气栓塞实验”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每位学生的操作技能,并为以后的药理实验做准备,步骤上增添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项目,要求每位同学先练习静脉注射直到都熟练掌握了,再进行空气注射,最后作解剖。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变化,实验课后,要求每位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结合临床,教师布置课后思考题:静脉输液时大量空气进入人体会导致什么后果?要求他们用所学知识给予解答。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学会动物捉拿法、仪器设备使用法,还学会怎样观察,以及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现象。这为今后的临床课乃至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培养了观察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学习兴趣。

3.教学互动。

教与学是互动的,如果只有教而不检测就不知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反思,然后解决问题,追求教学合理性,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与学都是盲目的,所以课后要及时检测。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测方法有很多,如阶段考试、课堂提问等。笔者多用课堂提问,这样每次上课既能复习已学内容,为新课讲授做准备,又能知道学生对所学内容哪方面掌握不够,教师及时予以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使之逐渐成熟适应学生,便于接受,达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鹏,高娜.浅谈新形势下中等卫生学校专业课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53-54.

[2]王艳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3):127.

篇(2)

对于每堂实验课如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高职高专医学病理学教师可制订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在每堂课均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图纸,详细标注病变特点,并清晰指出周围组织与其之间的关系,做好文字备注。事实如此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同时,也便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较为直观的了解,真正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从局部到整体观察大体标本

医学病理学教学中,大体标本的观察是一门为临床课学习的基础课程。教师在观察大体标本的课堂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进行,由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镊子等医疗工具进行不同的标本观察,对所研究的标本和病变的来源、形状、颜色、质地、重量、切面等等因素进行全面考察分析,从实际出发,利用所学理论知识,透析诱发疾病的原因、发病过程及机理表现,分别严格记录肉眼观其病变特点和镜下特点表现,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令同学们回答,并对学生所回答的结果进行提问,诸如为什么会存在此病因情况,为什么会得出此类结论与答案等等,在通过集体讨论全面分析研究后做出正确的诊断。

理论结合临床做好病例分析

高职高专医学病理学实验课堂往往采取与相关临床实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目的是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切实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病例的选择时要具有针对性,应当与临床实例紧密结合,使学生对疾病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发展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研究。讨论的形式可以分小组进行,教师应要求学生们针对真实病例展开谈论前,广泛查阅有关书籍,完备发言资料,做好发言准备。如若发言不充分,小组内部成员则可以对其进行补充,最后由老师给予正确合理的分析、评价与讲解。讨论过程期间,学生通过各抒己见,可牢固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力,增强对相关疾病的整体分析能力。同时采用理论知识与实际病理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不仅充实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又能使抽象的理论课程变得生机富有活力。

篇(3)

考试改革是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本校病理学教研室进行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考试改革, 建立新型的分阶段多形式的综合考试模式, 以取代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 改单纯知识考核为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考核。这种综合考试模式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全面进行, 使教、学双方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为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1.传统考试方式的现状

1. 1 考试内容、方法单一

传统的考试模式使用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方式。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有实验课的课程,理论课考试占总成绩的80 % ,实验课成绩占20 %。无实验课的课程则多采用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单评一次期末考试就能完成对一个人一门课程的评价[1] 。一次考试定终身,促使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不能合理地考察学生平时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考试的指挥棒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教学内容的取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方式。对于医学生,学业的负担原本已高于其它专业的大学生,为了突击考试,短时间死记硬背或部分学生采用作弊方式,这样往往也能取得好成绩,而那些思维活跃、方法灵活的同学,往往考试的分数并不高。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存在的弊端已经显现,考试的命题注重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主观性自由发挥的试题较少,简单的选择题就可完成试卷的大部分内容,这样的考试充其量是在知识点上与书本更接近,而在检验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偏离了科学评价的本质,不利于学生的培养[2] 。

1. 2 现行考试方式的负面效应 医学生面对门门课程结课的一次次性闭卷考试,如兵临城下。教师的严格监考,巡视组的时时出现,对学生的心理压力影响极大,教师和学生处在一种相互不信任的场合,视同对手,在现代素质教育的提下,形成鲜明的对照,显得如此不协调。从病理生理学应激的角度来看,现今如此多的心理疾病的发生,抑郁症、神经衰弱的高发,心身疾病的出现,不能不说与如此的应试有关。

2. 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考核制度

在现行教育体系下,考试还是“ 指挥棒”,它直接引导着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采用和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考试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3]。为此我们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考核制度,目前考试方法基本方式为多形式分阶段的综合考试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2. 1 理论课结束后的闭卷考试是考核的重要一环, 占总成绩的60%。试题由题库选调,题型以填空、判断、选择、名词解释为主。题量较大,覆盖面广。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线,考核同学整体掌握病理学理论知识的情况。当然,为了拉开层次,另有部分为较高层次的应用性论述题,书本中没有现成论述,得综合分析,尤其要理论联系实际( 临床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才能整体观察同学们的基础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

2. 2 课堂提问, 占总成绩的10%。在备课期间设计了每一章的题目,既有针对重点、难点的题目,更多的是以应用性知识为主,紧密联系医学及生活实际的问题,甚至是病理学专有名词的英语等等。这种形式虽不会针对每一个人但会尽可能覆盖多一些人,在最终统计成绩时针对是否及格、是否优秀的同学却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2. 3 分析病例,写出详细诊断报告, 占总成绩的10%。主要是分析典型病例,通过病例内容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析理由,必要时给予多个病例,进行综合诊断。实验课中,现将病例发下,同学们自己思考,结合理论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讨论,写出报告。教师介绍报告写作的基本要领和格式、技巧,提出要求,报告要内容科学,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层次清晰,用词准确。字数不限,独立完成,不得雷同,课程结束后上交报告。在整理的过程中,同学们实际上就是复结理论内容的过程,并能够理论结合临床,建立临床思维,为将来临床课打下基础。

2. 4 行程性测验评价, 占总成绩的20%。在整个学期至少有3次行程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理论、实验、病例讨论,综合考评每阶段的学习情况。由于内容都是刚学完的知识,同学们的知识掌握较好,出题可灵活机动,与临床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的能力。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考试的导向功能,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改革和完善考试的模式,对我们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素质培养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3. 行程性评价考核制度在病理学中的特点

篇(4)

免疫组织化学

病变内位于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的淋巴细胞表达CD20(图2A)、CD79α和Bcl-6,Ki67指数为5%;外套层细胞表达Bcl-2;滤泡间淋巴细胞大部分表达CD3(图2B)、CD45RO,滤泡树突网CD21和CD23阳性,血管增生并大量分布在滤泡间,且呈CD34阳性表达。

讨论

Kimura病于1937年由我国金宅显医师首先报道,并命名为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1948年,日本学者木村哲二等对其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1959年,Lizuka在文章中直接用木村哲二的英文姓Kimura来命名此病,并得以广泛使用。

KD的命名曾比较混乱,有软组织嗜伊红色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结病和嗜酸性粒细胞性滤泡增生症候群等病名。KD主要发生在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很少发生于西方国家,发病高峰为30~60岁,男女比例约4~7∶1。临床常表现为头颈部皮下软组织或大唾液腺的无痛性肿块,可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有时淋巴结肿大是该病的唯一表现。30%~40%的病例呈多灶性,但多发生在同一区域。

也可见于腹股沟、胸壁和四肢等处。KD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可自行消退,也可复发,患者可有低热等全身性症状。病变早期被覆表皮色泽多正常,随病变发展,部分患者可因患处皮肤瘙痒而反复抓绕,致使皮肤粗糙、增厚和色素沉着。发生皮下者常为较深在的肿块,一般无触痛或压痛,边界不清,与皮肤可有粘连,早期肿块质地较软,随病程延长逐渐变为硬韧。实验室检查常显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包括分类计数和绝对值),血清IgE检测也常超过正常范围。有报道该病可同时并发肾脏损害,其中12%~16%的患者伴有蛋白尿,肾病综合症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KD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CD4+T细胞免疫调节紊乱及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有关,白细胞介素(IL)-4、IL-5、IL-13等在本病的发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本组7例均为男性,年龄在21~73岁,中位年龄57岁。肿块均位于头颈部,4例有EC异常升高,但未见有皮肤瘙痒及合并肾损伤者。

篇(5)

护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分为护理基础课与护理专业课。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为专业课。其中专业课自课程出现起就带有明显的护理学的特征是紧紧围绕护理学的需求展开的,而其中的基础课课程最开始都是起源于临床医学带有明显的临床医学的特征。所以在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将带有临床特点的基础课进行改革,更好的为护理实践是护理专业教师一直在认真思索的一个问题。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是护理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国内外的护理学教育中,在不同层次的护理学教育中,都开设了病理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在我国2015年护士执照考试中更是加大了病理学的比重,凸显出病理学这一学科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如何改进护理学专业中病理学教学。

1教材方面

如上文谈到的,很多护理专业基础课最开始都是为临床医学服务的,教材也是按照临床专业的需求来编写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都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材,在教学中未突出护理专业的培养需求;在护理学实习中病理学与护理实践脱节。因此想要改进护理学专业中病理学教学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改革,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及改编,突出护理专业的需求和特色。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病理学知识,观察及分析病情变化,推导病变可能会引起的身体反应和情绪变化,借此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后能够更自觉地与医师配合,指导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在教材编写中注意以下原则:①简化病理变化的镜下所见部分,突出大体表现;②简化病因和发病机制,突出临床与病理联系,并相应增加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内容;③强化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突出病理变化与护理实践的联系。

2课程设置方面

在护理教育改革中,护理人文等学科的比例提升,基础医学的比例下降,同时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并为1门课程,病理课课时大量缩减。改革以后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现代护理模式要求专业知识更趋完善;另一方面要求增加新课程,削减原有课程学时。如何解决这对矛盾以满足教学需要,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校重新设置和组织了课程,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内容穿插安排,合理利用学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坚持一个原则——突出总论,精简各论。总论部分介绍的内容是后面所有疾病学习的基础,所以总论部分应多占课时重点讲解。各论部分与后期开设的内科、外科的内容有一定重叠,可适度精简。同时取消了部分实验课,将有关内容利用录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加以弥补。

篇(6)

1.2制订教学计划,修整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且对教学、实习和科研等作出全面安排。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教学计划构成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依附教学计划,修整教学大纲,将分散在两个学期的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以一门课的形式讲授。坚持以教学内容改革为中心,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合理调整、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使重新修订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大纲实现“内容先进、层次清楚、重点突出”[3]。

1.3教材编写依据教学大纲,将《组织学胚胎学》和《病理学》这2门课程按教学内容有序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编写适合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组织学与病理学》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大量,前沿的《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教材,结合影像学专业的特点,突出“正常形态结构—病变形态结构—影像学观察”的撰写思路,做到由浅入深,由简渐难,先正常后异常,先总论后各论,让学生通过教材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融会贯通的医学学习思路。

2教学实施

2.1理论教学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总论的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教学内容分别由组织学教师和病理学教师讲授,先各自侧重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授课,再由病理教师进行区别总结。在各论的教学中,病理学的临床病理联系就成为组织学与病理学的教学难点,因此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本此部分课程。病理学是涉及病因学、发病学、病理变化或病变、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的一门学科,教学跨度较大,学生如果在基础结构学习过程中效果不理想,将对学习病变的内容产生陌生枯燥,又难以理解和记忆的想法,本次改革减小了两门课程间隔的长度,利于了病理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各论环节,在正常结构的基础上添加病变机制及病理变化,有针对性的用病理改变解释影像学上的临床表现,突出教学改革在不同专业的果效。并加以总结归纳,使其条理化,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注意正常和异常之间、各系统疾病之间的比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断结合临床实例讲解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篇(7)

1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

对于注重器官形态结构改变的病理解剖学来说,一图解千惑,大体标本和切片观察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随着诊疗技术和手段的改进,诸多疾病在早期阶段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疗,伴随而来的便是典型病例稀缺、尸检率降低,标本及切片的来源逐渐减少[2];另一方面,经过长期使用之后的标本及切片,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褪色、模糊等老化现象[3];加上近年来中职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剧膨胀,这些都造成各种病理标本及切片严重缺乏,成为制约病理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同时,对于注重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的病理生理学来说,传统的动物实验及试剂存在一定危险性,且有较大操作难度,实验中很难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而且实验器械通常价格昂贵,对于办学经费有限的中职学校来说确实是很大的负担。信息化教学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成像及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标本、切片及虚拟实验室的问世,使得传统的病理观察方法有了替代途径。学生直接在电脑终端就可以浏览三维立体动态图片及仿真实验,教师可通过控制,与学生达成内容同步,讲解时可通过旋转、放大、缩小,对视野进行调节,清晰展示病变特征,准确示教。数字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数字化病理标本及切片生动形象,较为真实地还原各个病变细节,可同其他教学资料如示教视频一起作为病理学微课、慕课制作的素材,将数字化更好地融合到病理学教学进程中。虚拟实验能够创造如同真实一般的环境,实验者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舒适地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实时仿真操作,完成预先设定的实验目标,甚至所得到的效果还优于真实环境中的操作。对于医学生教育来说,虽然数字化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教学。但是,对于强调技能培养的中职生来说,重点并非掌握临床诊疗技术,而是掌握相应操作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认识众多常见、经典的病理变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学生开阔眼界、掌握技能,同时解决了中职学校病理标本、切片、仪器及资金等严重匮乏而影响实验教学的问题。

2以病例为基础的PBL教学法

篇(8)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38-02

作为连接基础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病理学在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中职卫校《病理学基础》包括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涉及专业术语多、与其他基础及临床学科联系广泛、学科纵度和深度较大,学生反映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探索适合中职卫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科及不同章节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成效,同时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教学相长。

1.讲授法

讲授法以教师系统连贯的讲授,配合板书、演示,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获取知识,是最常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优势是直观、系统、适应范围广[2]。针对中职卫校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自学、理解、抽象思维能力均较弱,但对知识的接纳、记忆能力较强这一特点,对《病理学基础》中理论性、抽象性强的章节如绪论与疾病概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等总论部分,采用讲授法,使学生对病理学相关概念、学习任务、研究方法等有系统的了解,为各论部分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同时,现今在中职学校中,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拓视野,增设了许多公共科目,病理学课时相应缩减,普遍存在课时紧张、学习难度加大等问题,采用讲授法正有利于在课堂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然而,讲授法多为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维,容易感觉枯燥乏味。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能力培养胜过传授知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向新型的“能力培养型”教育方向转化。PBL注重把学习任务设置在相关的情境中,利用问题诱导学生学习背后的理论知识,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的技能,从而对病理学产生浓厚兴趣[3]。

2.1 激发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学习

课前可举以下例子:赵某,男,36岁,建筑工人。某日收工后被老板盛宴招待后返家,突感左上腹部及后背疼痛,遂卧床休息,表情痛苦,妻子见状过来为其捶背,待其收手询问时,发现赵某已不能动弹。随即拨打120呼救,紧急送至医院救治,但经检查,证实赵某已死。此时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一个貌似健康的青壮年会突然死去,赵某死亡的原因估计是什么呢?通过这一例子,学生普遍将产生好奇感,从而注意力集中,迫切想要进入本课学习,接着教师自然导入新课,带着以上问题听课中学生逐渐明白赵某死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造成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由课堂上传统的一味听、看、记,口袋式地接收信息,变成主动寻求、获取知识。

2.2 促进与临床课的相互结合

针对病理学与临床知识的紧密相连,教学中注重两者相互渗透,搭起互相联系的桥梁。如在讲解完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后,可提问:根据以上条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如何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接着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将认识到静脉输液中,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或使用留置针,且应尽可能选择上肢粗静脉,防止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血栓形成;同样,对于长期卧床或手术后的病人,在不影响伤口愈合情况下,应帮助和鼓励患者尽早离床活动,避免因血流缓慢而形成血栓。在讲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时可提问,如果患者三天不能进食,又没有及时补液,将会发生什么?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对于休克患者都会认真观察脉搏、呼吸、尿量、血压等,其意义何在?学生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推导、思考,了解病理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理论知识产生深刻印象、记忆牢固,这对学好病理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但PBL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由于病理学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课,学生尚处于基础阶段学习,缺乏临床知识,授课时临床举例不宜过多,且应点到为止。同时,该教学法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能力,针对整个班级学生存在的层次差异,全面推广、实施将有一定难度。

3.病例教学法

通过病例分析,可以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增强病理学知识的实用性。病例教学法先由教师给出一个典型病例及针对的数个问题,提前一周,将资料印发给学生,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搜集、分析资料,课堂上学生围绕病例,结合课本内容,展开自由式讨论,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此法将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病例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形象、生动,趣味性和科学性强,可增强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阅读、表达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中职生所普遍缺乏的能力。同时,学生早期接触病例,也有利于学生科学诊断思维的形成。

但是,该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此法要求学生抽取业余时间提前预习和准备材料,对于基础较差、缺乏主动性的学生而言,会觉得难度较大、无从入手,反而可能产生厌学心理,影响学习效果。二是因为加入讨论环节,所需学时相应增加,而病理学课时本身极为有限,可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因此只能在抽取部分章节实施。

4.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法

理论课由于涉及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理论性强,常有学生反映枯燥乏味,实验课则以观察和动手为主,学生的兴趣浓厚、主动性强。病理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门学科,通过实验,形象地将各疾病的病理变化直观展现给学生,学生根据现象加深对课本上病变描述和术语的理解[4]。如讲解“槟榔肝”时,为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可将“槟榔肝”标本或一块槟榔带至课堂让学生观察,这比任何文字描述更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样,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易观察的动物实验,也可与理论教学一并进行。比如:讲解空气栓塞时,可将空气快速从家兔耳缘静脉注入后观察其呼吸、嘴唇的颜色。家兔一经确认死亡,快速剖开胸腔,取出心脏和肺脏,此时,学生将发现:家兔心脏仍在跳动。可据此提问并诱导学生思考,联系生理学知识,掌握心肌细胞的特性。然后,将解剖出的心脏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为何会飘起来,再让学生思考家兔死亡的原因。另外,还可引导学生打开腹腔,观察肝脏、肠管的颜色、体积、形状等,将课本对肝淤血时体积增加、颜色暗红及肠梗死病灶呈阶段性等文字描述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种从理论―实验―理论的有趣实验过程,将枯燥晦涩的病理变化描述进行巩固、验证,并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建立主动学习意识,进而开发其潜能,明显改善教学质量。

5.多媒体教学法

病理学注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真实、直观性在教学中尤其重要。多媒体以形象逼真、图文声并茂、真实感和表现力强,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青睐。静态图像有利于病变细节的讲解,通过图像的展示,可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动态视频则有利于理解病变过程,避免了枯燥的平面教学[5]。如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栓子运行途径、血栓形成过程、炎症的渗出过程、炎细胞的吞噬过程、肿瘤的转移途径等等,通过动态画面,模拟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调动学生的视听,以此来克服学生的“心理疲倦”,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形象记忆法、联想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法等等。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上述各法均有其优缺点,课堂上,通过将上述各法相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将原本枯燥晦涩的病理学知识以各种生动形式向学生展现,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均有显著提高。病例教学法和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法更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以及动手能力,符合职业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办学理念,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周玲生.病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7):59-60.

[3]谢青路.手术室护理带教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35):263.

[4]付涛.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临床决策的对比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2009,32(15):1-5.

篇(9)

1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类型

1.1科研型病理学研究生科学研究是知识发展的主要源动力,也是推动着病理学科发展水平的灵魂。研究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主力军。目前,科研型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与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的培养模式一样,先进行一年的集中授课,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理论讲授。第二年开始按照导师指定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最后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并发表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通过科学研究,研究生可以学习不同的先进的病理学实验方法(如细胞培养、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等等),提高科研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研究生期间,基础医学研究生还要进行本科教学,进一步提高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并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但此期间,基础病理学研究生不进入临床进行对疾病诊断能力的基本训练。

1.2临床型病理学研究生临床型病理学研究生在完成半年的集中授课之后就进入临床,在医院学习疾病的病理学分类,掌握疾病病理诊断的程序和规范,通过一系列规范的病理培训,使其获得诊断病理学如外科病理诊断和细胞学检查等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其目的就是达到初级病理医师的专业水平,最终成为高级临床病理医生。可以说临床型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病理学研究生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科研型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依然和其他医学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一样,侧重于对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对临床病理诊断能力的基本训练,投入临床病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很少,甚至不了解临床病理工作的一些原则和常规。这种培养方式使得很多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尤其是在就业方面受到影响。很多医院在面试的时候主要注重独立操作能力(如采集标本、切片、读片等),没有真正接触过临床的研究生很难通过这一关,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即使研究生在毕业之后不从事临床工作,到医学院校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并担任教学工作,也存在很多不利之处。因没有实际接触过临床,其知识都来源于教科书,缺乏实际操作,影响了今后的教学工作,从而教出来的学生也难以对病理学产生兴趣,感觉这是一个枯燥无趣的学科,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因病理学在各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各级医疗机构也越来越重视病理学专业人才,急需大量的病理学人才服务于医院、服务于社会。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趋加大,一些临床病理学研究生只想尽早参加工作,不想进行所谓的科学研究,这种想法就导致培养出的一些研究生成为没有思想的干活机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育和科研资源的浪费。病理学除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外,也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以及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的关系。不仅如此,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产生了许多病理学的分支学科,它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共同目的和任务就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研究正常和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为诊断和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服务。病理学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非常之广泛[1]。故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应努力提高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3培养复合型病理学人才的思考

篇(10)

为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顺利进入并胜任医生的社会角色,病理教研室自2002年开始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科特点,在授课时采取“互动式”教学。通过几年的努力,发现学生实践意识、学习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承德医学院2008级临床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其中的2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40人,男生14人、女生26人,对照班40人,男生16人、女生24人。实验班病理学授课采用“互动式”教学,对照班采用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周期均为17个教学周。

1.2互动教学的实施

1.2.1课上互动:首先,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避免单向的、生硬的灌输式讲授方法,以亲切的教态、文雅风趣的语言、诚挚的关爱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充分的课前设计、以及多种具体教学方法间自然流畅的转变、收放自如的课堂驾驭力,在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除了讲授授课计划中规定的内容外,还引入相关的“病例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病史、展开集体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甚至走上讲台、实现角色转换,配以教师点评和生生互评;尝试使用“精选病例式”“、主题探讨式”和“归纳问题式”等多种互动教学法,并留下一些课后问题鼓励学生思考[3-4]。另外,适时、适量地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有关就业和创业知识的渗透,促进学生较早地体验从“医学生”到“医生”的心理转变,为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奠定基础。

1.2.2课下互动: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互相交流学习病理学的心得、了解相关疾病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等。学生采用电子邮件、约谈等方式与教师进行联系,就病理学课程的学习问题进行互动交流;教师给与学生有针对性地引导,将知识的传授从课堂延伸课下。

1.3考查指标

1.3.1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发放自编调查问卷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⑴学习动机:你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是:①掌握更多知识,提高自己;②完成学习任务;③无所谓,服从学校安排。根据相应的选择,将学习动机分为三类:较强、一般、较弱。⑵学习习惯:①每天都有学习计划;②上课前能够预习;③上课不迟到早退;④课后能够定期复习;⑤课下主动阅读病理学相关书籍;⑥能完成课后作业;⑦课上发言或讨论能积极参与。能够做到1-2项视为学习习惯较好,能够做到3-5项视为学习习惯一般,能够做到6-7项视为学习习惯较差。

1.3.2理论课考试成绩:期末考试中理论课成绩为60分,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理论课成绩。

1.4统计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别采用秩和检验和t检验进行比较。

2结果

2.1调查问卷结果实验班和对照班各发放调查问卷40份,各回收问卷40份,问卷有效率均为100%。

2.1.1学习动机: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动机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1.2学习习惯: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习惯明显好于对照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篇(11)

2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改革理论课教学方法,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