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钢琴演奏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拥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对一个钢琴演奏者有其决定性的意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演奏家要把美妙动听的声音传达给听众,必须通过自己卓越的音乐听觉来鉴别、控制、协调。对于他们来讲:“准确无误的音高、纹丝不差的时值、清晰平衡的声部,瞬息万变的音色,恰如其分的音量都需要极其灵敏的听觉,并不断以听到的效果调节大脑对手指发出的指令”。①然而,一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如何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通过什么手段进行培养,本文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我们深知,钢琴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乐器,它气势之宏大,没有哪件乐器可以与之相比。既有嘹亮辉煌的音响,又有绚丽多彩极具丰富的音色:从最低到最高的音区囊括了整个交响乐的所有音域;力度变化从PPP到fff体现了大幅度、多层次音响特征,其丰富的表现力可与一个交响乐队媲美:
既然钢琴是一件具有超凡表现力的乐器,那么,演奏者的听觉驾驭能力无疑需具备极高的要求。我以为,要具备高水平的听觉驾驭能力,就必须努力培养高水平的音乐听觉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在专业演奏中培养,即在演奏中培养倾听音乐的心理功能,二在专门训练音乐听觉的视唱练耳课堂中培养。
一、培养倾听音乐的心理功能
英国音乐心理学家柏西·布克指出:“不要以为这是一条不重要的真理,即‘听’是耳朵的功能,而‘凝神细听’则是一种心理功能”。②钢琴的发音过程很简单,只要琴上的榔头敲击琴弦,立刻就会发出声音,不像其他乐器演奏,还得考虑其音准、运弓、揉弦、气息等等。听的过程往往有一定的被动性。不是所有学习钢琴的人,一开始就都具有倾听音乐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必须强调从学琴开始就要努力培养这种能力,而且,从一点一滴地做起,需要经过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积累过程。这样的训练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听觉心理功能方可建立。
演奏者在演奏任何一个作品时,都要反复地倾听自己的演奏,其中包括乐曲中音高和节奏的正确与否;力度的变化;和声织体、复调旋律的层次;声音是否透彻,音色是否饱满,手指力度是否均匀;乐句的感觉及踏板的使用等等,都要靠耳朵仔细听辨。并经过初听、复听、多次重复地倾听,要带着思想、有分析地去听。这里所谓的“听”,必须非常细心和耐心,要“听到”“听仔细”“凝神细听”,这种听觉能力,是优秀演奏家必须具备的条件。良好的音乐听觉能随时纠正演奏中的错误,更能不断地建立完善的声音概念。“演奏者要连续不断地用听觉自我检查,以至发出任何生硬和粗暴的声音都会引起他内心的反感。这样,他就会迅即想法治疗这种发音的毛病”。③“这是一个反复琢磨的过程,‘心的耳朵’将逐步地听到从粗略到精细,从模糊到清晰,从浮动到稳定的声音,最后巩固下来,通过表演而付诸实现”。④只有通过倾听音乐,才能提高对美的音乐的追求,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极大地丰富钢琴艺术的表现力。
著名钢琴家刘诗昆总结他几十年的演奏经验时指出:“钢琴演奏者倘要将钢琴演奏得很好,就必须在演奏过程中,特别是舞台演奏过程中,使自己既能当表演者,又当听众,即充当表演者和听众之双重角色。也就是说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一方面能高度融进、全身投入地去演奏,另一方面又能在自己演奏的同时,很超脱、冷静地来监听自己的演奏,并通过这种监听随时随刻指导、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演奏。即要使自己在演奏过程中,既能‘进得去’(感性方面全身投入)又能‘出得来’(理性方面冷静监听),边弹边听,边听边弹,听、弹结合,手、耳合一,从而达至完满的演奏效果”。他又指出“要做到在钢琴演奏中能听、弹结合,手、耳合一,特别是高度结合、合一,是很不容易的,这是钢琴演奏中的一项重要而又艰难的课题,演奏者不经过长期努力磨练,是不可能达到的。”⑤大师一番经验之谈,非常精辟地阐述了“听”“弹”之间的辨证关系,指出了“倾听”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培养倾听音乐的心理功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在钢琴演奏中,音色的变化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甄别、取舍、获取变化无穷的音色和声音,需要培养学生用经过训练的耳朵去鉴别。区别声音的大小较为容易,而辨别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追求优美的音色,需要有一个漫长甚至呈曲折的过程。2003年10月在天津全国第二届钢琴主科教学研讨会上,郭嘉特先生(香港演艺学院钢琴教授)上大师课时,为了使学生弹奏好一个音,让其边弹边听,足足用了几十遍时间,不厌其烦地纠正其弹奏的声音,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给与会代表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相信,任何一位钢琴大师所表现出的声音,无一不是在借助其灵敏的听觉下精雕细琢出来的。
良好的声音表现来自良好的内心听觉。在努力培养倾听音乐心理功能的同时,要特别强调演奏者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倘若想要发出乐曲所需要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声音,首先要靠演奏者丰富的想象力及内心听觉的敏锐分辨能力。我以为,作曲家的内心听觉能力,表现在在乐谱成型之前,宏大的构思、预想的音响,已经在他们脑海里形成。而演奏家的内心听觉能力则表现为在演奏过程中,先在内心有一种声音的预想和想象,精心雕琢发出和将要发出的声音达到自己最理想的效果,使其富有感染力、更完美。俗语说得好,“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诚然,对声音的追求、想象也体现这样一个逻辑。诞生一种美的声音,总是与演奏者孜孜不倦的内心听觉的想象和追求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教授谈内心听觉对演奏的作用时,有这样的体会:“我于1955年赴英国伦敦演出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时,在出场演奏之前,看着乐谱在心中默唱了全曲一遍。出奏时,我不仅稳定了自己的情绪,而且对作品的典雅、流畅的感情,表现得更为自如。这种默唱全曲就呈一种音乐内心听觉活动。这种内心听觉活动,对演奏能起到良好的作用。”⑥二、重视音乐听觉的系统训练
在音乐院校许多必修课中,视唱练耳是系统训练音乐听觉极为重要的课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学习视唱练耳的目的就是“组织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训练其积极的将听觉运用到创作表演实际中去”⑦。“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这句俗语借用在需要敏锐听觉的钢琴演奏者身上再恰当不过了。音乐听觉是他们的锐利武器,欲表现完美无瑕的音乐,需具备超越的音乐听觉能力,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必须郑重指出,在视唱练耳课堂接受系统的听觉训练,就是为培养学生建立敏锐的听觉”武器”,为音乐演奏、音乐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丝毫不能低估。
现在,许多钢琴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视唱练耳课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严重影响了他们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我们经常看到有这样的情况:一堂宝贵钢琴大师课,有时竟花费大量的时间,却为那些听觉素质很差的学生,纠正拍子、节奏等简单而又低级的错误,让人感到非常的遗憾。他们只想把琴弹好,其他课学好学坏无所谓。殊不知,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因音乐听觉能力低下,使其专业学习受到很大限制,这样的学生比比皆是,这一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我们在这里强调视唱练耳课的重要性是因为,这门课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了他们重要的听觉技能。这些技能既包括了一般音乐实践所需的听觉能力,又包括了高级音乐创作、表演所需要的高级音乐听觉技能。其中包括:发展敏锐的、准确的理解和明辨旋律中的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发展手法与曲式结构的能力;训练敏锐的、准确的理解和明辨主调音乐的各声部关系和复调音乐的织体手法的能力;发展和声听觉能力;发展音乐的记忆力;通过视唱训练理解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训练音乐的速度感、节拍感、节奏感;发展内心音乐听觉能力;训练对音乐风格的领会和理解。
视唱练耳授课所有内容,都以训练音乐听觉为中心,为了实现其目标,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教学。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精心地安排如旋律音程、和声音程、节拍、节奏、和弦、和弦序列的听辨、听唱、构唱、听写,训练听觉识别各种音高、力度、速度及不同的调式、调性等等,通过对诸多音乐要素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音乐听觉认知能力。
在这门课中,视唱训练是一项重要环节,而且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发展音乐听觉的有效渠道。当人的声音再现音乐旋律的时候,其听觉对音准、乐感、音乐表现等有很强的指令性,同时,博大精深的视唱内容又使音乐听觉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升华。因此,视唱训练对于培养音准、乐感、节奏感、音乐表现等能力具有独特的意义。
视唱教学具有音乐语言丰富、形式多样,感性知识及音乐典籍充实的特点。其内容的经典性和各种技术训练的典型性融于教学中,并且有很强的包容性。不夸张地说,视唱浓缩了音乐作品之大成,是音乐语言宝库的一个缩影;是从古典到浪漫到近现代音响化的音乐史。必须指出,视唱课堂是积淀音乐语言的最佳场所,是获得音乐感性及理性知识的重要来源,为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知识空间。
我们知道,钢琴的所有作品,不管它是主调还是复调音乐,都是二部以上的多声部音乐作品,听觉把握难度极大。而多声部视唱,正是视唱练耳这一领域不可多得的音乐语言环境,为钢琴专业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听觉实践和锻炼机会,增强了他们对多声部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尤其对复调、和声及其织体的感受能力的培养,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视唱练耳课最显著的意义在于,经过长时间专门的训练,为钢琴专业学生掌握高级听觉技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的音乐听觉能呈现一种良好的状态,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我要指出的是,这门课不仅呈全面培养听觉技能的必修课程,同时,又使他们听觉心理能够达到日臻完善的境地,而这些东西正是钢琴演奏者非常需要和必须具备的。
钢琴演奏听觉能力培养的渠道可能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然而,本文所论述的两个方面非常重要。在视唱练耳课堂中培养音乐听觉能力,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系统性,是学生时期必不可缺少的难得的训练环节,为以后的音乐演奏奠定结实的听觉基础。而在专业演奏中培养倾听音乐的心理功能,必须通过长期探索和永无止境的追求。二者同等重要,没有主次关系,是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追求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作为铜琴演奏者,只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不失时机地把握各个环节中的学习和实践,就一定能使自己的演奏水平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辉煌,从而达到钢琴艺术的顶峰。
注释
①(钢琴演奏之道)OP.35赵晓生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②《音乐家心理学》OP.62柏西·布克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③《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一)》OP.158华乐出版社
④《音乐学习与心理》OP.247曹理,何工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出生于巴洛克时期,这一时期所创作的几乎所有键盘音乐作品,都是为钢琴的前身——“古钢琴”或“羽管键琴”所作。巴洛克原指一种建筑风格,特点是细致的雕琢,精心的装饰。音乐上也反映这一特点,作品有讲究的装饰音,复杂的声部。我们在演奏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作品时,要把握好纵横两方面的关系。横向的要点是声部清晰、连贯、特征鲜明与自然歌唱。纵向的要点是不协和与协和之间的矛盾、对比和解决。
巴赫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他的音乐艺术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苏联的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说:“巴赫是这样的伟大,他使人感到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强大的创作实验室,其中锻炼着当时所有音乐上的创作技能、风格、倾向和尝试。”由于他卓有成效的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的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现象,所以创造了永恒的音乐艺术。而巴赫也被人成为“欧洲音乐大师”、“古典大师”。
巴赫的钢琴复调作品非常多。对于他的复调作品,评论家们这样评论:“谁要是不研究巴赫,那么对他的音乐中蕴涵着的那种用来表达我们最深思想和情感的巨大可能性,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能理解欧洲音乐,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巴赫的复调作品,一个严谨的作曲家、钢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专业”。
若想演奏好巴赫的作品,关键是掌握好巴赫的作品风格。具体的说,有以下八个方面:
1.巴洛克的速度,相对的缓慢:它是决定风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弹奏平均律中速度应当和当时乐器(古钢琴等)相吻合,与当时的时期(巴洛克时期)想吻合。十八世纪属于节奏较缓慢的时代,如果我们在钢琴上把这套曲目弹的很快,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平均律的弹奏应当是相对较缓慢的。
2.严谨的节奏,适当的自由:巴赫作品以节奏严谨平稳而著称。由于作品属于巴洛克时期音乐范畴,所以不能允许有类似浪漫派演奏手法常用的自由地、时慢时快的节奏。巴赫作品从开始到结束,都应处于一个基本节奏之中。但严格的说,在巴赫的作品中有严格节拍与自由节拍的两种不同形态。严格的节拍需要自始自终的统一律动。不能忽快忽慢。另一种则是自由而即兴性的部分,这部分音乐因突出其炫技的性质,因此需要适当的自由速度。
3.存在的线条,自然的流动:这是巴赫作品中又一极为重要的特点。在弹奏巴赫的复调作品前,我们应该对线条在脑中有一个初步的设计,使其自然而流动。当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线条起伏不能像浪漫主义音乐中的线条起伏那么大,但它一定是存在的。正确的使用渐快与渐慢往往会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但滥用则会另人厌烦。
4.清晰的声部,条理的展现:平均律属于复调作品,也就是多声部的音乐作品。我们要通过这些曲目的训练使手指控制声部和耳朵辨别声部的能力得到大的提高。在学习中,要强调保持声部层次的清晰,主题声部要尤为突出,而其他各声部要让位于主题声部,手指要做适当的控制。
5.不同的触键,相同的典雅:钢琴的触键方法有许多不同,但在弹奏平均律时,触键应和巴赫作品的风格相一致。一般来说,在快速乐曲中,用非连奏法或手指断奏来模仿古钢琴上的清脆效果比较合适。而在缓慢的抒情歌唱性乐曲中,则要把力量由肩部传送到指尖,手腕平稳,音与音的连贯要均匀,贴键出声,保持音色的圆润饱满,这样才能获得古朴典雅的音响效果。
6.分层次的力度,细致的变化:总的来说,巴赫作品的力度变化幅度较小,基本趋于平稳。但是这并不排除某些段落里的强弱力度的变化。另外,巴赫作品的力度应在按照乐曲的内容、结构来改变的同时,也要把力度总体放轻。著名德国钢琴家吉泽金说:“所有的巴赫作品的力度记号都要按比例降低一级,绝不要超过中强,因为当时的乐器与现在是大不相同的……”无论如何,强弱分明的格式决不能用到所有的前奏曲与赋格曲上去。
7.柔和的装饰,自由的表现:巴赫的装饰音种类繁多,有回音、逆回音、颤音、下波音、上波音等等,他们各有自己特殊的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判断,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每种装饰音往往可以用好几种方法来弹,而且都是正确的,可以被接受的。巴洛克时期演奏家们在弹奏所标出的装饰音时必须有一定的自由来发挥想象。今天我们演奏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时,也可以根据前人总结出的规则在一定范围有所变化,这取决于我们对特定时期的演奏风格和装饰音运用方面的知识,以及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因为适合于古钢琴轻巧、柔和音色的装饰音,并不一定适合现代钢琴上较厚实的声音,所以,巴赫的装饰音切不可弹的太急、太强、太断和太华丽。
8.节约的踏板,恰当的使用:一般来说,巴赫的作品中很少用踏板,所以有不少人都认为踏板在巴赫的作品中似乎是不重要的,但事实上极为重要而且极难把握的,由于踏板没用好而导致演奏失败的例子随处可见。在巴赫的作品中,踏板用的多了,会使声音含糊不清,用少了又会使声音干涩无味,这两个极端都有损于巴赫的风格。我认识踏板的运用应当根据乐曲的不同来决定。著名前苏联钢琴家捏高兹就认为:“弹奏巴赫音乐时应该运用踏板,但要用得恰当、小心、极其节约,当然有很多地方是不适宜用踏板的。但是,如果再我们现在钢琴上弹奏巴赫的作品而完全不用踏板,那么比起羽管键琴来,钢琴在声音方面多么贫乏啊!”所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在弹奏中遇到手难以连接或慢乐曲中需要延长的地方等,是可以使用踏板的,但我们要用耳朵仔细的倾听,然后小心的进行。:
掌握好以上八点,我想,对我们弹好巴赫作品是有很大帮助的。
总之,在我们学习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过程中,无论在速度、节奏还是触键等各个方面都要严格按照巴赫的风格来学习,在每一首曲子中都要通过刻苦、严谨、细致的训练。一定可以演奏出好的作品。对于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理解与学习,我所知甚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深入的研究,定会有更准确的理解和更先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晓生.时空重组.上海音乐出版社.
[2]林华.我爱巴赫.上海音乐出版社.
[3]图雷克.巴赫演奏指南.人民音乐出版社.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拥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对一个钢琴演奏者有其决定性的意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演奏家要把美妙动听的声音传达给听众,必须通过自己卓越的音乐听觉来鉴别、控制、协调。对于他们来讲:“准确无误的音高、纹丝不差的时值、清晰平衡的声部,瞬息万变的音色,恰如其分的音量都需要极其灵敏的听觉,并不断以听到的效果调节大脑对手指发出的指令”。①然而,一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如何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通过什么手段进行培养,本文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我们深知,钢琴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乐器,它气势之宏大,没有哪件乐器可以与之相比。既有嘹亮辉煌的音响,又有绚丽多彩极具丰富的音色:从最低到最高的音区囊括了整个交响乐的所有音域;力度变化从PPP到fff体现了大幅度、多层次音响特征,其丰富的表现力可与一个交响乐队媲美:
既然钢琴是一件具有超凡表现力的乐器,那么,演奏者的听觉驾驭能力无疑需具备极高的要求。我以为,要具备高水平的听觉驾驭能力,就必须努力培养高水平的音乐听觉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在专业演奏中培养,即在演奏中培养倾听音乐的心理功能,二在专门训练音乐听觉的视唱练耳课堂中培养。
一、培养倾听音乐的心理功能
英国音乐心理学家柏西·布克指出:“不要以为这是一条不重要的真理,即‘听’是耳朵的功能,而‘凝神细听’则是一种心理功能”。②钢琴的发音过程很简单,只要琴上的榔头敲击琴弦,立刻就会发出声音,不像其他乐器演奏,还得考虑其音准、运弓、揉弦、气息等等。听的过程往往有一定的被动性。不是所有学习钢琴的人,一开始就都具有倾听音乐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必须强调从学琴开始就要努力培养这种能力,而且,从一点一滴地做起,需要经过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积累过程。这样的训练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听觉心理功能方可建立。
演奏者在演奏任何一个作品时,都要反复地倾听自己的演奏,其中包括乐曲中音高和节奏的正确与否;力度的变化;和声织体、复调旋律的层次;声音是否透彻,音色是否饱满,手指力度是否均匀;乐句的感觉及踏板的使用等等,都要靠耳朵仔细听辨。并经过初听、复听、多次重复地倾听,要带着思想、有分析地去听。这里所谓的“听”,必须非常细心和耐心,要“听到”“听仔细”“凝神细听”,这种听觉能力,是优秀演奏家必须具备的条件。良好的音乐听觉能随时纠正演奏中的错误,更能不断地建立完善的声音概念。“演奏者要连续不断地用听觉自我检查,以至发出任何生硬和粗暴的声音都会引起他内心的反感。这样,他就会迅即想法治疗这种发音的毛病”。③“这是一个反复琢磨的过程,‘心的耳朵’将逐步地听到从粗略到精细,从模糊到清晰,从浮动到稳定的声音,最后巩固下来,通过表演而付诸实现”。④只有通过倾听音乐,才能提高对美的音乐的追求,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极大地丰富钢琴艺术的表现力。
著名钢琴家刘诗昆总结他几十年的演奏经验时指出:“钢琴演奏者倘要将钢琴演奏得很好,就必须在演奏过程中,特别是舞台演奏过程中,使自己既能当表演者,又当听众,即充当表演者和听众之双重角色。也就是说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一方面能高度融进、全身投入地去演奏,另一方面又能在自己演奏的同时,很超脱、冷静地来监听自己的演奏,并通过这种监听随时随刻指导、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演奏。即要使自己在演奏过程中,既能‘进得去’(感性方面全身投入)又能‘出得来’(理性方面冷静监听),边弹边听,边听边弹,听、弹结合,手、耳合一,从而达至完满的演奏效果”。他又指出“要做到在钢琴演奏中能听、弹结合,手、耳合一,特别是高度结合、合一,是很不容易的,这是钢琴演奏中的一项重要而又艰难的课题,演奏者不经过长期努力磨练,是不可能达到的。”⑤大师一番经验之谈,非常精辟地阐述了“听”“弹”之间的辨证关系,指出了“倾听”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培养倾听音乐的心理功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在钢琴演奏中,音色的变化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甄别、取舍、获取变化无穷的音色和声音,需要培养学生用经过训练的耳朵去鉴别。区别声音的大小较为容易,而辨别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追求优美的音色,需要有一个漫长甚至呈曲折的过程。2003年10月在天津全国第二届钢琴主科教学研讨会上,郭嘉特先生(香港演艺学院钢琴教授)上大师课时,为了使学生弹奏好一个音,让其边弹边听,足足用了几十遍时间,不厌其烦地纠正其弹奏的声音,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给与会代表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相信,任何一位钢琴大师所表现出的声音,无一不是在借助其灵敏的听觉下精雕细琢出来的。
良好的声音表现来自良好的内心听觉。在努力培养倾听音乐心理功能的同时,要特别强调演奏者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倘若想要发出乐曲所需要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声音,首先要靠演奏者丰富的想象力及内心听觉的敏锐分辨能力。我以为,作曲家的内心听觉能力,表现在在乐谱成型之前,宏大的构思、预想的音响,已经在他们脑海里形成。而演奏家的内心听觉能力则表现为在演奏过程中,先在内心有一种声音的预想和想象,精心雕琢发出和将要发出的声音达到自己最理想的效果,使其富有感染力、更完美。俗语说得好,“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诚然,对声音的追求、想象也体现这样一个逻辑。诞生一种美的声音,总是与演奏者孜孜不倦的内心听觉的想象和追求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教授谈内心听觉对演奏的作用时,有这样的体会:“我于1955年赴英国伦敦演出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时,在出场演奏之前,看着乐谱在心中默唱了全曲一遍。出奏时,我不仅稳定了自己的情绪,而且对作品的典雅、流畅的感情,表现得更为自如。这种默唱全曲就呈一种音乐内心听觉活动。这种内心听觉活动,对演奏能起到良好的作用。”⑥二、重视音乐听觉的系统训练
在音乐院校许多必修课中,视唱练耳是系统训练音乐听觉极为重要的课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学习视唱练耳的目的就是“组织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训练其积极的将听觉运用到创作表演实际中去”⑦。“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这句俗语借用在需要敏锐听觉的钢琴演奏者身上再恰当不过了。音乐听觉是他们的锐利武器,欲表现完美无瑕的音乐,需具备超越的音乐听觉能力,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必须郑重指出,在视唱练耳课堂接受系统的听觉训练,就是为培养学生建立敏锐的听觉”武器”,为音乐演奏、音乐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丝毫不能低估。
现在,许多钢琴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视唱练耳课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严重影响了他们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我们经常看到有这样的情况:一堂宝贵钢琴大师课,有时竟花费大量的时间,却为那些听觉素质很差的学生,纠正拍子、节奏等简单而又低级的错误,让人感到非常的遗憾。他们只想把琴弹好,其他课学好学坏无所谓。殊不知,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因音乐听觉能力低下,使其专业学习受到很大限制,这样的学生比比皆是,这一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我们在这里强调视唱练耳课的重要性是因为,这门课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了他们重要的听觉技能。这些技能既包括了一般音乐实践所需的听觉能力,又包括了高级音乐创作、表演所需要的高级音乐听觉技能。其中包括:发展敏锐的、准确的理解和明辨旋律中的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发展手法与曲式结构的能力;训练敏锐的、准确的理解和明辨主调音乐的各声部关系和复调音乐的织体手法的能力;发展和声听觉能力;发展音乐的记忆力;通过视唱训练理解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训练音乐的速度感、节拍感、节奏感;发展内心音乐听觉能力;训练对音乐风格的领会和理解。
视唱练耳授课所有内容,都以训练音乐听觉为中心,为了实现其目标,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教学。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精心地安排如旋律音程、和声音程、节拍、节奏、和弦、和弦序列的听辨、听唱、构唱、听写,训练听觉识别各种音高、力度、速度及不同的调式、调性等等,通过对诸多音乐要素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音乐听觉认知能力。
在这门课中,视唱训练是一项重要环节,而且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发展音乐听觉的有效渠道。当人的声音再现音乐旋律的时候,其听觉对音准、乐感、音乐表现等有很强的指令性,同时,博大精深的视唱内容又使音乐听觉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升华。因此,视唱训练对于培养音准、乐感、节奏感、音乐表现等能力具有独特的意义。
视唱教学具有音乐语言丰富、形式多样,感性知识及音乐典籍充实的特点。其内容的经典性和各种技术训练的典型性融于教学中,并且有很强的包容性。不夸张地说,视唱浓缩了音乐作品之大成,是音乐语言宝库的一个缩影;是从古典到浪漫到近现代音响化的音乐史。必须指出,视唱课堂是积淀音乐语言的最佳场所,是获得音乐感性及理性知识的重要来源,为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知识空间。
我们知道,钢琴的所有作品,不管它是主调还是复调音乐,都是二部以上的多声部音乐作品,听觉把握难度极大。而多声部视唱,正是视唱练耳这一领域不可多得的音乐语言环境,为钢琴专业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听觉实践和锻炼机会,增强了他们对多声部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尤其对复调、和声及其织体的感受能力的培养,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视唱练耳课最显著的意义在于,经过长时间专门的训练,为钢琴专业学生掌握高级听觉技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的音乐听觉能呈现一种良好的状态,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我要指出的是,这门课不仅呈全面培养听觉技能的必修课程,同时,又使他们听觉心理能够达到日臻完善的境地,而这些东西正是钢琴演奏者非常需要和必须具备的。
钢琴演奏听觉能力培养的渠道可能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然而,本文所论述的两个方面非常重要。在视唱练耳课堂中培养音乐听觉能力,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系统性,是学生时期必不可缺少的难得的训练环节,为以后的音乐演奏奠定结实的听觉基础。而在专业演奏中培养倾听音乐的心理功能,必须通过长期探索和永无止境的追求。二者同等重要,没有主次关系,是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追求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作为铜琴演奏者,只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不失时机地把握各个环节中的学习和实践,就一定能使自己的演奏水平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辉煌,从而达到钢琴艺术的顶峰。
注释
①(钢琴演奏之道)OP.35赵晓生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②《音乐家心理学》OP.62柏西·布克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③《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一)》OP.158华乐出版社
④《音乐学习与心理》OP.247曹理,何工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钢琴演奏是音乐实践三大环节的中间环节,它是美的艺术。钢琴演奏中包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美学思想,本文将从钢琴演奏艺术其中的几个侧面,对其美学因素、原则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本体:从美学意义上看,通常认为乐音及乐音运动形式就是钢琴音乐的本体,乐谱是音乐本体的载体,而钢琴演奏是基于作品文本理解和原创理解的二度创作,因为演奏者的每一次演奏都重新创造了音乐本文(乐谱),从而也创造出了钢琴艺术的本体。
钢琴演奏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一种二度创作,而对欣赏者来说,它恰恰是一种本体的展示,并且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鲜活的音乐本体。展现音乐本体,就要求演奏者不断练习,不断对音乐本体进行正确的审美体验,而这种体验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完全不同于听众侧重于听觉欣赏,而是一种二度创作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精神创作体验。这便要求演奏者要赋予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只有扎根于体验和创作的钢琴艺术,才符合钢琴演奏本体的客观要求。
个性与共性:由于我们不可能对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进行绝对明确的规定,因此也会各自表现出音乐审美理解中的个性化倾向,不同的演奏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引起不同的共鸣。任何人的理解都是站在自己所处的特定立场上,把作品作为一种多层次性、多风格性的东西来理解。每位演奏家的演奏都有着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的东西就是个性。个性的形成是演奏家自身不断积累的结果,是演奏家艺术独创性形成的过程,所以个性必须与众不同,具有创新精神。
与个性对立的是共性的问题,我们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钢琴演奏当中也同样如此,脱离了个性的共性是不存在的。共性就是所有演奏者演奏同一作品的共同基本特点。这是因为受作品本身的约束和限制,我们知道在浩瀚的钢琴艺术海洋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风格作品,一位作曲家就是一种风格,一位作曲家的不同创作时期也代表了不同的风格,这些个性汇成了一种共有的风格。所以在发挥个性处理的同时,还是不能逾越基本风格的限制。例如:迄今为止,很多演奏家都灌制、演奏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他们在一些细微的个性处理上都各有不同,但不论怎么变化,他们都是要表达具有“典型贝多芬”风格的总的精神特征。一句话,我们在发挥个性的同时,首先要尊重一度创作,尊重作曲家的基本创作情绪,更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这是因为追求独特的个性、创新风格恰恰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也是钢琴艺术发展的生命。
存在和意识:任何物质形式,它都有一种存在方式,钢琴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精神创造的超越性存在。
乐谱只是一种纯粹的书面物质载体,它们从听觉角度来看没有意义,只有当它们被指向、被演奏,才具有意义。所以钢琴音乐作品的真正存在表现在它被接受之中,只有当它被演奏之后,它才可能和社会意识发生关系,才能产生影响,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才能将作品文本从静态的符号中解放出来,将其具化为活生生的音乐。
另一方面,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只有在有了钢琴音乐艺术美的存在,才可能有音乐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作为演奏者的一种主体能力,需要演奏者不断实践,不断对钢琴演奏艺术进行探索,反复吟味;只有具备这样的审美素质和能力,才有可能真正表现钢琴演奏美的存在,只有在“那一瞬间”,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这份音乐的存在。总之,意识寓于存在之中,存在是意识的先决条件,但在钢琴演奏艺术世界里,意识的主体作用又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钢琴音乐作品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它是意识的一部分,只有当作品呈现在我们意识中的时候才真正存在了。
感性与理性:钢琴音乐具有感情特点,它可以唤起听众的情感反应和审美意境,而演奏者自始自终也脱离不开感性的体验。情感的能动性活动在钢琴演奏创造中是头等大事,每一位演奏者的音乐感性反应都是不一样的,都具有各自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里还要谈论一下与钢琴演奏感性相对立的、理性的存在和作用。钢琴演奏理性的突出表现首先是技术。技术是一种纯理性的产物,对于一首作品的诠释与演奏,如果没有技术或在一些环节上欠缺技术,那便根本谈不到理解作品和表现作品。理性在这里又一突出表现和作用是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这里需要演奏者具备非常到位的理性把握。这首先是由钢琴的特殊构造(打击乐性质)决定的,钢琴演奏者对于改变已奏出的声音是无能为力的,演奏者总是在内心中提前听到那些将要奏响的音响,以便调整准备自己的动作。
理性固然重要,但在钢琴演奏中如果把理性绝对化、片面化,脱离感性的想象空间,那么钢琴演奏美也就失去了它自身富于表现力的美学意义了。所以我们说,钢琴演奏不单是理性的,而且也是感性的,甚至是超理性的。也只有将理性的把握和感性的表达内在而完美的融合,才能真正掌握钢琴演奏的艺术精髓。
上述四点只是对钢琴演奏艺术的几点最基本的探讨,但这也是构筑整个钢琴演奏艺术的最重要的几个部分环节。可以这样认为,钢琴演奏艺术本身就具有多侧面性、变化性、多义性,而以演奏者的内在尺度去把握钢琴演奏的本质,通过强化个性来表现共性,通过情感相联系理性,就能发现作曲家本身的创作意图与潜在的没有发掘的深刻意义,这也是被称作二度创作的钢琴演奏实践的最本质的要求和内在的含义。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基础》张前、王次著1992年5月北京第1版
[2]《音乐美学通论》修海林、罗小平著1999年4月第1版
[3]《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于润洋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钢琴演奏之道》赵晓生著1999年7月第1版
[5]《论钢琴演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3月北京第1版
专业技术是每一位钢琴演奏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钢琴教育家应诗真曾指出:“钢琴演奏技术是从属于音乐表现的,是手段;但同时它又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想完美地表现音乐形象就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技术既从属于音乐,又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清晰、明朗、均匀、快速的弹奏,还是歌唱性的弹奏,都是手指和琴键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技术发挥的结果。比如,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流畅细腻,则需要均匀透亮的声音;巴赫的作品宽广浑厚,具有管风琴效果,则需要演奏者手指具有弹性和独立能力;贝多芬的作品热情洋溢,充满了情感的冲动,则需要排山倒海般雄伟的气势。伟大的前苏联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兹曾说过:“有多少音乐就有多少技术问题”。可见,钢琴技术种类繁多。不管音乐表现的是光明、黑暗、斗争、胜利、喜悦、柔情等错综复杂的情景和情感,必须是在克服相关技术的情况下,才能演奏出好的效果来。
音乐技能的掌握对钢琴演奏则起着更实际、更明确的作用。音乐比其他艺术形态更具有严密的内部结构,这就要求演奏者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对作品了解得愈全面,分析得愈深刻,演奏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如曲式、和声、织体、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等,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我们学习一首钢琴作品时,它的音响的组织形式所包含的对比、矛盾、逻辑、统一等等的原则;紧张、舒缓、收束、开放的情绪特点;旋律、和声、节奏等等的风格特点;音响发展的力度起伏、速度变化以及声部之间的音色力度对比等等的表情要求,都是指导我们使用相应技术手段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在学习奏鸣曲、赋格曲等所谓纯音乐作品时,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可以说是起绝对作用的。
钢琴演奏的文化修养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它包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而文化修养则是指一个人对这些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认知多少、把握多少和运用多少的程度。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着人,所以,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说到钢琴,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产物,钢琴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须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要具有专业的技能技术修养外,主要来源于演奏者的文化修养。
首先,钢琴作品的作曲家就是生活着的生命个体,他的作品是他整个生命活动的一种结果,是他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体验。演奏者要理解作品,就必须像作曲家那样去深刻地认识世界,去深切地体验人生。比如,肖邦的钢琴艺术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可如果我们没有对肖邦所处的时代和背景的了解,没有对肖邦的那种爱国主义的生命体验的认同,没有对肖邦作为一个特定时代中的特定的人的文化把握,那么我们就无法进入肖邦钢琴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那么说到钢琴演奏,我们也可以说“琴如其人”。这是因为钢琴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钢琴演奏是演奏者思想感情的表现,所以,从钢琴上流淌出来的声音,带有强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韵味。这正如钢琴大师李斯特说的一样:“钢琴就是我的自我”。所以,我们要想让琴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就必须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这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么我们的琴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们的心灵。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钢琴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在钢琴史上出现过众多钢琴艺术大师,巴洛克古典时期的巴赫、亨德尔;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的贝多芬、海顿、莫扎特;浪漫主义风格时期的肖邦、舒曼、门德尔松、李斯特、柴科夫斯基;印象主义风格时期的德彪西、拉威尔等,他们的钢琴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钢琴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顶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作强大的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汲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了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巴赫,这位钢琴艺术的巨人有着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憎恶现实的黑暗,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追求真善美,追求内心世界的自由,这些就使得巴赫成为一个非凡的人,也就使得他能在钢琴艺术的王国里有惊人的突破和创新,成为一个时代钢琴艺术的代表人物。
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思想崇高、气魄宏大;肖邦的钢琴作品中充满革命激情和民族情感;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诗人气质和民族精神等等。我们从所有的钢琴大师身上都可以看到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历程。
总之,钢琴演奏中技术和文化这两方面的修养越广博越深厚,钢琴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一个钢琴演奏者必须具备上述两方面的艺术修养,才能具有深刻的洞察力、理解力,体会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形成自己演奏的独特风格。只有充满无穷无尽的激情,才能在演奏中真正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高超的演奏技术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是通过长时间、持之以恒的练习,在有计划、逐渐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取得的。钢琴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1.动作的认知与定向。演奏动作分解,以慢速为主。易产生精神紧张,注意力分配较差。2.初步掌握技能,自控动作连贯有序。3.动作完善联合一体,达到协调、常规化,心理紧张状态减弱。由于演奏曲目技术复杂、难度大,虽然通过长时间磨练,演奏技术还是难以掌握,达不到技能形成的第三阶段。学员参加考试时,必然会加重技术上的心理负担。
(二)学习思维方式问题
钢琴演奏是动作与智力的综合技能。动作和智力技能都会形成自动化,演奏自动化使动作的意识控制水平降低。只要发出启动信号,它就能准确、熟练地按照程序以连锁反应方式再现活动;同时智力活动也从有意识向无意识转化。演奏实现自动化更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在有意识的监控下,指挥肌体运动和积极的音乐思维相配合。相反,在演奏动作自动化形成之后,有的学生大脑对手的运动失控,头脑缺乏或没有音乐信息反馈、检验、修正,音乐思维处于消极、呆滞和休眠状态。久而久之,乐谱变得陌生,音乐记忆模糊,音乐表现平淡乏味。在这种状态下参加考试,学员主观愿望是要认真、完美表现音乐,但音乐思维滞后跟不上手指运动,便溜了神乱了阵角,从而打破演奏自动化的程序,导致音乐演奏中断。更有甚者都到了接弹不下去的地步。
(三)音乐想象力的问题
钢琴演奏的想象力是通过作品分析、音乐的理解、艺术修养和对演奏效果进行预期想象(包括音色、情绪、感受、联想、形象)等获得的。学员们在演奏作品的二度创作中,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想象力,挖掘和体现音乐的内涵,再用自己的方式将音乐展现给听众。但有的学员则认为:弹熟不错,就完事大吉。由于他们轻视自身音乐想象力的培养,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对音乐的表现之中。在考试时,注意力必然会转移到怕弹错、怕中断等其他方面。以至越怕错就越弹错,演奏必然会导致失败。
(四)考试环境的问题
由于学员缺乏舞台演出经验,一时很难适应考场的新环境和众多的听众,而促成精神紧张。再则,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演奏作品是受时间的制约,它具有不可重复、无法随意延长或缩短的特征。这给演奏者的演奏成功与否带来心理压力。
上述问题都是演奏者在参加考试中出现反常心态的原因,它极大地阻碍了学员的学习和考试顺利地进行。只有铲除心理紧张的根源,才能使学员充分表现艺术才华。历史和实践经验教训告诫我们:在钢琴学习中,进行生理训练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加强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是和钢琴学习同步发展的。心理训练分为长期和短期两个部分,短期心理训练是在长期心理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长期的心理训练
学员学习新的音乐作品从生疏到熟练演奏,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识谱视奏、技术攻克、音乐处理、熟练演奏。由于各阶段学习任务不同,心理训练的指向性也就不同。而心理训练的指向性是在技术的基础上明确的,心理训练不能脱离具体的演奏技能及熟练程度的提高。这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视奏阶段是演奏动作的认识定向阶段。要求学员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完整、熟练地完成视奏任务。这就需要学员应有识谱视奏的好习惯。要作到这点,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1、确定适宜自己视奏的速度。看谱的同时头脑有清晰的键盘映像,并能迅速反应在手上找到键盘位置。视奏力求正确、连贯、完整。对新作品的音乐认识伊始就应有明晰、准确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在视奏中视觉先行,为手准确弹奏后面的音位作好准备,以提高识谱速度。这就要求眼睛看谱不看手弹奏。看准乐谱时,必须通过大脑信号反应,再发出手运动的指令,控制手指有目的地运动。必须运用听觉监督、检验、调整手指运动的功能与作用,建立初步的音乐认识和良好的音乐思维。
3、正确运用乐谱标记的指法。这是保证弹奏准确、连贯和完整的前提,也是缩短熟练周期和尽快形成演奏自动化的基础。
4、双手同时练习视奏,是迅速提高大脑对手的运动的反应和支配能力的必要途径。基本完成视奏任务后,方可分手练习。单手练习可深入体会仔细操作各声部的细节,为掌握作品全貌作好准备。(二)技术攻克阶段。演奏技术涵括手指灵活度和各种音型的掌握,肩、臂、手的重量运用,对音色、力度变化控制的能力,脚对踏板的控制力等。技术是揭示音乐内涵的重要手段,没有良好的演奏技术,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便无从谈起。
学员学习钢琴作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术难点。首先要确定自己最难掌握的部分,集中时间和精力攻克它。练习方法为:1、采用分段方式各个击破;2、对难点部分单独提取集中攻克;3、可以作为每日基本练习,用长期持久的办法解决技术难点。攻破演奏技术难点后,我们就可以轻装上阵投入音乐处理。
(三)音乐处理阶段。首先尊重和明确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其中包括作曲家生平、历史背景、作品风格、基本情绪等。分析作品包括和声的配置、曲式结构、织体的运用等,从多方面音乐理论研究入手,作好音乐演奏处理的准备工作。此阶段重视内心听觉的练习和声音想象力的培养,从视奏阶段"看谱—弹奏—听觉检查"的过程,转向"声音想象—弹奏—听觉检验—调整手的运动"。手指的一切行动都以音乐表现为出发点、为中心,犹如歌唱家声情并茂演唱那样,做到将作品演奏得尽善尽美。
(四)熟练演奏阶段是演奏技术继续得到巩固和提高、精雕细琢的阶段。应帮助学员树立自信心和自己展示的强烈欲望,使他们能排除一切杂念和干扰,全身心投入角色。在此阶段,需要学员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大脑的严格监控下指挥肌体演奏训练,一切都要在每个手指触键发音之前做好准备。
运用科学方法背谱背奏,如运用乐谱映像、动作位置、作品分析、背唱音响、综合记忆等方法。熟练背奏是演奏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短期的心理训练
短期心理训练是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里,针对学员考试心理特征而进行的适应性训练。如调整心态、适应环境、提高内心的承受力等。训练的方法即:
(一)模拟考试训练,熟悉舞台表演的各个环节。如上下台、演奏前看好键盘弹奏位置、想好速度和情绪,按考试要求将曲目进行连奏练习,不论对与错都不要中断。待全部奏完再作总结,找出问题的原因,在下一遍模拟考试演奏中加以修正。
(二)对考试用琴的性能做到全面了解。如琴键反应、触感、发音、踏板灵敏度、整体声音效果等,作到心中有数。
(三)增强自身抗干扰能力。在考试演奏中,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做到不受任何干扰,控制自己的心态专心致志地演奏。如要克服听众议论、观众走动和发出其它响动等方面的影响。
(四)心理暗示训练。暗语提示对演奏中的心态稳定、技术发挥、表现音乐起着积极的作用。如"一定能弹好"、"我是音乐的主人"等,建立演奏的自信心。"想着音乐"、"要唱旋律"等,强迫自己注意力集中。当弹错时,暗示自己"将下面弹好"等。
二、示范演奏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教学示范要做到有的放矢,明确示范的目的,有些教师没有明确目的,虽然具备良好的演奏技巧,但没能科学合理的运用示范演奏,最后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一)明确示范演奏的目的。
钢琴教学课程中的示范,不同于音乐会的演奏,不必完整的演奏整首作品,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音乐作品有些长达几十分钟,完整示范演奏全曲也是不现实的。课堂上的示范演奏不但可以片段性的,还可以分声部,单乐句甚至单音的示范。不仅要示范美的声音,正确的声音,还要会模范学生错误的声音,以便学生学会对比,辨别正确的声音。有些教师在做示范没有明确目的,只是将乐曲流畅的整首弹奏下来,未能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师范和讲解,达不到预想教学效果。例如,当学生弹奏乐曲总出现中断,这时要分析中断的原因,如若是技术问题导致接不下去,这时教师可以在中断的地方进行示范,(而不是整首乐曲示范),并加以剖析讲解,逐一解决“衔接”的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解决弹奏中断不流畅的问题。
(二)动作的规范性和可模仿性。
教师的示范将是学生模仿的版本,从弹奏的动作到音乐的起伏变化,细节的处理,甚至教师下意识的一个动作,都将成为学生的模范对象。因此,在示范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教学对象)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例如在给初级阶段的学生示范弹奏音阶琶音,教师就要用慢的速度进行示范,不能自我炫技,否则,会导致学生模仿快速弹奏,即使教师不断的强调学生要慢练,但由于在示范时教师的“炫技”给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就是总要做不到慢弹,而快速弹奏是初级阶段的学生没办法达到的,最后导致弹不清楚。因此,示范演奏重在于运用恰当,在于“精”而不在于“滥”。这也是有些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演奏技巧,但没能科学合理的运用示范演奏,最后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的主要原因。
钢琴伴奏是一门特殊的、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专门的音乐表演艺术。它对于完美表达一个声乐作品的内涵起到了与作品演唱者同等重要的作用;一首成功的声乐作品背后必然有成功的钢琴伴奏,钢琴伴奏与歌曲演唱是密不可分的,它参与音乐、完美音乐和升华音乐。
要完成对作品音乐形象的正确诠释,钢琴伴奏者需要了解歌曲的出处、背景和风格。这就要求伴奏者与演唱者共同研究作品,加深对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确立它的艺术形象,从而构成一个高度的艺术化结合。要加深理解,就必须对歌曲作品的歌词、旋律、伴奏音型进行深入的分析,准确把握三者结合的奥妙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歌唱者与伴奏者在舞台表演时,始终配合默契,相映生辉。
一、钢琴伴奏与演唱呼吸的配合
众所周知,声乐演唱是很讲究呼吸的作用的;相应的,钢琴伴奏的呼吸也很重要。伴奏者要熟悉演唱者,从演唱者歌唱的状态到呼吸的气口,从他对歌曲的理解到演唱风格的把握,各个方面都要了解,这样就会有把握地控制全局,不出意外。在前奏结束即将引出歌声的刹那,双方要配合默契,丝毫不差。在演唱中,不能死板地弹伴奏而不顾演唱者,要留意演唱者气息的运用,双方要在演唱之前就达成共识,在特定的气口要协助演唱者换气,快速地偷气,达成同步,做到统一完美。在歌曲进入时,要与演唱者同时掀起;结束时要根据歌曲的情绪,该激昂时应激昂,该渐慢渐弱就要渐慢渐弱。
伴奏时,伴奏者不能只盯着伴奏的两行谱,而是要能够同时看三行,甚至多行谱,否则将很难与表演者配合好,尽到伴奏的职责。有些歌曲的乐句比较长,演唱者不能一口气唱下来,在中间会偷偷换一口气,这就需要伴奏者长期与表演者合作磨合,掌握他们的规律,以达到最佳效果。
例如贝多芬的《我爱你》。这首歌曲每一句都是弱起,而钢琴伴奏都是在正拍进,因此弹伴奏时要特别注意。如在第一行第二小节处,歌曲的分句在第三四拍之间,伴奏在这里的三四拍是一个完整的分解和弦音型。此时就需要伴奏者适应表演者的呼吸,将有规律的、完整的分解和弦音型分成两部分。
二、寻找恰当的触键方法,掌握好适度的音量控制以适应作品音乐形象的需要
钢琴的触键方法基本有两种:一种是贴键式的,手指不用抬起,只需贴着键子自然落下即可,这种方法演奏是声音柔和抒情,多用于演奏抒情优美、速度较慢、旋律性强的长的连奏性的片段;另一种方法是“高举式”,这种方法是让手指的最末端与键盘垂直上下运动,把整个手指的重量甚至手部其他部分的重量最有效地集中到琴键上。这种方法演奏的音乐片段都具有颗粒感,声音相对集中,饱满而结实,适合弹奏一些情绪激昂、速度较快的音乐片段。
再有就是伴奏者要掌握好适度的音量控制,避免喧宾夺主。既不能把伴奏弹成“独奏”,一味地表现自己,也不能简单地把伴奏看成是一种陪衬,消极应付。伴奏者心中要有音乐、感情及艺术表现的投入,要与歌唱者拧成一股劲。伴奏者不仅要“跟”好、“托”好、“带”好,还要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处理,作品的内在意境,体会其轻重缓急的特点及乐句呼吸的深浅,细微的感情变化,以便做出快速反应,为演唱者提供丰富的音乐氛围与再创造的可能性。
三、伴奏者与演唱者的合作意识
实践证明,音乐表演艺术是需要表演者高度协作的艺术形式。不论是演唱者还是演奏者都必须高度协作,密切配合。在这种配合中,每一个参与者通过艺术的桥梁相互交流,以达到感情上、心灵上的沟通。在声乐艺术实践中,因为这一类的活动,演唱者与伴奏者都是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感受艺术的魅力,认识理解音乐。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唱与奏的协调,培养唱、奏者的合作意识,逐渐形成和加强协作的思想意识与自觉行为,以做到在声乐艺术实践中,两者丝丝入扣、相得益彰,使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的合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合作艺术,并从中真正得到美的享受。
除了上述问题外,伴奏谱所标记的力度、速度及奏法记号都应严格按照要求弹奏出来,特别是每一个音符的时值要弹得一丝不苟。同时伴奏者需要准确熟练地掌握大量曲目,要将伴奏谱视做独奏谱来研究。综上所述,一首歌曲要成为精品,靠的是演唱者与伴奏者的共同努力,默契配合。伴奏者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有感情的投入。伴奏者不仅要衬托好演唱者,还要指导、帮助演唱者正确处理和表现声乐作品的内涵,达成默契,最后达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境界。
参考文献:
音色是由发音体的性质、形态以及其产生泛音数目的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声音,即音的色彩和特征。优美的音色是音乐表演者必须持续不断追求的目标。只有演奏出优美的音色才能打动听众的心,实现音乐感人肺腑之功能。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说“钢琴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通过弹奏音色的变化产生的音响可以表现出愤怒的狂号、疾风骤雨、雄伟悲壮、奔腾豪放、果断刚烈等强烈的情感,也可以表达低声倾诉、喃喃细语、安慰、、叹息、抽泣、甜蜜、微笑、幸福、爱情等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可以表达空谷回声、黄昏钟声、高山流水、粼粼水波等大自然的奇观美景以及阳光、月色、云彩、微风等看得见摸不着的物体。总之,所有称之为音乐的东西都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出来,而音色的变化使音乐的表现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表现范围。
一、钢琴独特的音色美
在辽阔的音乐世界,乐器的品种类别数以千百,但人们却对钢琴情有独钟,那是因为钢琴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能和审美价值。钢琴的气势宏大,没有哪件乐器可以与之相比。它既有辽亮辉煌的音响,又有绚丽多彩极具丰富的音色。钢琴音域广达6-7个八度,力度变化从最弱到最强,体现了大幅度、多层次音响特征,其丰富的表现力可以与一个交响乐队媲美。通过弹奏等技术处理又可以使音乐变化多彩……钢琴这种乐器在笔者的印象中是最理智的,弹奏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各种更感性的、更具体的声音形象,包括人声和世界上所有乐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色彩。因此钢琴演奏者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一个人就可以单独在钢琴上塑造出绝对完整的形象,创造出某种完整和完美的钢琴作品。
钢琴有它独特的音色美,有它的“自我”,无法与其他东西混淆。我们应当了解并喜爱钢琴独特的“自我”,从而彻底理解它、掌握它。音色美给人以官能上的,这种源于物理属性的生理反应,是一种初级的灵感。但从键盘上流淌出来的音乐,却蕴涵着丰富的音乐美的内涵,这种有旋律、和声、调式、调性、肢体、曲式、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要素交织在一起所构成的音响美,不仅给人以情绪的感染和精神的愉悦,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启迪智慧、完善品格的效应。只有当你在钢琴上弹出不可能的东西时,你才能弹出钢琴上一切可能表现的东西。心理学家认为,概念、想象、愿望是可以跑在实际的东西前面的。贝多芬耳聋后创作了他听不见的钢琴音响并且预示了钢琴在数十年后的发展。作曲家的创作精神为钢琴音响探索出了新的规律,而钢琴就逐渐地适应了这些规律。
从钢琴弹奏的原理上看,钢琴是键盘乐器,是通过琴槌击弦发出声音的,因此颗粒性声音是钢琴的特色和所长。弹跳音、弹连奏就特别能显示钢琴的优势。在弹奏运指的同时,自肩起贯通至臂腕部,力量从上至下,无阻隔的传递到指间,这需要学生上部身躯各个部位能够相互协调并运用自如。尤其是臂腕部尽量放松,整体投入、上通下点、手指站立,这样所发出的音响通透亮丽,松弛而有弹性,富有光泽。在节奏旋律上有脉动感,有活力,更有清澈的颗粒性。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钢琴效果的精妙写照。要训练好手指,使其独立、主动、灵活;使弹奏的声音清晰、流畅、均匀。这对展现出钢琴所长是关键性的步骤。
二、正确的触键方式是获得良好音色的前提
一些业余钢琴爱好者,他们有良好的钢琴演奏技能,但由于他们只知道触感是演奏艺术完美的保证,而忽略了触键方式,致使强奏时声音生硬、死板,弱奏时声音“虚”。因此在技术方面,要弹出“好听的”声音,必须具备非常灵活柔顺的双手(但不是软弱无力)和“放松的重量”,即从肩部和背部起,直到接触键盘的指尖(全部的准确性都集中在指尖)为止,整个手臂都是放松的;还必须有把握地、合理地控制这种重量,从弹疾速轻巧的音所要求的飞掠而过的触键起,到弹宏大的音量而用大力度用力弹键为止,都必须如此。
好听的声音是不同力度、各种时值声音的相互结合、相互对比、极为复杂的过程。声音练习只有在练习作品、练习音乐及其基本要素的时候才是实际有效的。而这种练习也不能和一般的技术练习分割开来。
钢琴上的音不能像别的乐器上的音那样延续,所以为了清楚地表达所演奏乐曲的音调,不但旋律线条的强弱变化,就连经过句的强弱变化也应当比别的乐器更丰富更灵活。当然,也有要求其平均的、没有强弱变化声音的地方。
根据查阅的相关国内外资料可知,为提高钢琴演奏的音色,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手指的触键部位
从用指尖触键到用指面部位触键,每一变化层次都可以产生细微的音色变化,因为手指越立起,琴键受力越直接,音色越明亮。而指面平坦会形成一种受力的缓冲,从而对音质产生影响,使声音柔润。
2.改变手指的触键高度
提高手指触键对下键的速度有重要作用,如要得到明亮的颗粒性声音,常需手指的提高。而对声音柔美的连奏则不需提高手指,要求以平稳的贴键方式触键。
3.改变手指的触键速度
缓慢的触键速度是创造柔和歌唱性声音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触键速度影响着声音的强弱,触键速度越快声音越强,反之则越弱。另一方面,触键速度还影响着声音的明暗、刚柔等。
4.改变手指第一关节或第三关节的牢度
从第一、第三关节较柔顺到较坚挺可以改变手指传力的支撑强度,也可以使音色产生变化。
5.改变指尖的坚度
从相对放松的指尖到相对牢固的指尖,每一层变化也都可以改变键盘动作速度和击弦速度,对声音的变化产生影响。
6.改变触键的用力形式
钢琴触键的用力形式一般包括:垂直方向用力和水平方向用力。像连贯柔和的连奏就需要以水平方向的用力形式触键,这种方式可以使琴键以一种缓冲的方式受力。
通过上述几条练习,掌握正确的触键方式并养成良好的弹奏习惯,就可以减少肌肉的动作,轻松自如的演奏出正确美妙的声音。
三、良好的音色的获得与踏板的运用有直接的关系
世界著名的钢琴大师安东·鲁宾什坦有一句名言:“踏板是钢琴的灵魂”。它为丰富钢琴的演奏音色与和声起到了非凡的作用。在钢琴音乐中,踏板虽然不是作为单独的技术而存在,但是它是作为对音响与音色的最高境界的追求而存在的。不论是水平粗浅的初学者,还是蜚声海内的钢琴大家,在演奏中无一不会不使用到踏板,所以演奏者演奏时应正确运用踏板,力图去感受和声,这样才能弹奏出好的效果来,使音乐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踏板是具有魔法般的调色板,触键的好帮手,踏板的用法是综合性,并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是非常有个性的,要根据演奏的变化而变化,自成风格,并没有相同的用法。即使是同一个人的演奏,每一遍都会略有不同,要根据音乐的表现,用严格的、敏锐的听觉确定踏板的运用。当然踏板的运用还会受作品艺术风格的影响,不同音乐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使用踏板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弹奏巴洛克时期和古典音乐时期的作品时,踏板要少用些,而演奏浪漫派以后的作品时,踏板可适当的多用些;同一个和弦,在低音区踩得要少些,在高音区踩得要多些;琶音上行可多踩些踏板,下行时稍微要少踩些;还用就是在练习曲中可少用或不用,以保证每个音的清晰……根据演奏场地的音响条件也要调整踏板的运用;不同品牌的钢琴性能不同,踏板的运用也会不同;要随着演奏者演奏瞬间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踏板的用法。延音踏板可以产生连贯浓厚的声音;弱音踏板则可创造出朦胧、纤细的效果;而踏板踩动的深度对音色也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抖动踏板又可获得洪亮且不混浊的强奏音色。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倾听我们的演奏为前提”,它是“使用踏板的坚固基石”。
综上所述,对演奏实践进行理论性研究,阐述理论性原则,应该说比弹奏容易得多;掌握演奏技巧,用每一项技术手段创造丰富的钢琴音色变化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当今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钢琴演奏技术也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在钢琴演奏中,要获得优美的音色除了掌握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外,还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作品的不同音色及触键要求等原理,在掌握一定钢琴演奏的技术手段外,还要根据对音乐的理解和音响效果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踏板,不断练习,不断琢磨,才能创造出变化无穷、气象万千、令人心醉神迷的艺术世界。
作曲家在创作艺术歌曲或为艺术歌曲编配伴奏时一般会根据作品的内容、情绪、速度等要素写作前奏,前奏是整个声乐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声乐歌唱者演唱前的必要准备。钢琴伴奏的引导性角色在前奏中得以充分体现,这种引导性是多方位的,既可以是音高的预备、调性的明确、速度的提示、节奏形态的导入,也可以是歌曲情绪的酝酿。例如意大利作曲家阿•斯卡拉蒂的作品《在我的心里》四小节前奏中,前两小节钢琴伴奏低声部柔美地(dolce)先现了声乐主题旋律,使声乐表演者内心有了主题旋律音高,后两小节的和声语汇是f小调II65-K64-V7–I的完满终止,从而为歌唱者明确了作品的调式调性,如谱例1所示。另一位意大利作曲家佩里的作品《奥菲欧的祈祷》八小节的前奏尽管没有明确的主题旋律,但钢琴伴奏连续的和弦琶音织体充分发挥了钢琴宽广的音域特征,以鲜明的力度对比、竖琴般的伴奏风格将声乐表演者自然引入“奥菲欧的歌声在四周隐蔽的山谷里面回荡”的作品意境,这种引导性主导角色的体现更加突出,如谱例2所示。
(二)连接性主导角色
艺术歌曲一般根据作品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曲式结构进行陈述、展开与对比,这些曲式结构常见的有一部曲式(A)、二部曲式(AB)以及带再现的部曲式(ABA)等。作曲家通常在二部曲式或部曲式内部形成对比的A、B两个结构之间设计间奏,间奏既是前段音乐的某种补充,又是对后面音乐主题形象的酝酿,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间奏中,钢琴伴奏主要通过速度的变化、调性的过渡与伴奏织体的转换等手段扮演其连接性的主导角色。如作曲家加斯帕里尼创作的世俗康塔塔《不可能放弃爱情》采用了(ABA)的部曲式结构,作品的中部(B)通过速度和调式的对比,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钢琴伴奏在中部(B)与再现部(A)之间巧妙的运用了四小节的间奏,形成了对比之后的连接与回归,从而使演唱者从调式与速度上再现作品的首段,如谱例3所示。
()补充性主导角色
在声乐表演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情景,即声乐演唱者的歌声结束之后,钢琴伴奏者还在十分投入地继续演奏着,这在作品结构上一般称为尾奏或尾声。尾奏是对整个作品的一种补充、概括和总结,也是艺术歌曲表演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如弗雷斯科巴迪的抒情歌曲《当温柔的微风》在声乐表演者渐弱的歌声结束之后,钢琴伴奏高声部分解八度音型以更弱(pp)的力度对歌声进行了完美补充,恰似歌词所描绘的意境:“当温柔的微风把大地吹遍,鲜艳的玫瑰就露笑脸;清凉的树荫连成一片,再也不害怕烈日炎炎;仙女的微笑,把严酷的热浪通通赶跑……”如谱例4所示。
(四)独立性主导角色
随着艺术歌曲的不断发展,作曲家们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写作也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大胆创新,使钢琴伴奏与声乐表演合作的同时也具备了独立表现音乐的功能和作用。焦•巴•波龙奇尼的作品《爱慕你,我多么荣幸》中,内容相同的前奏、间奏、尾声除了对歌声的引入,段落的连接,结束的补充之外,本身也具有独立的音乐表现作用。其音乐材料来自声乐作品的首段,高音部呈现声乐演唱的首段主题旋律,和声功能具有典型的S-D-T的完满终止,等等这些充分显示了钢琴伴奏在这部作品中的独立结构意义,如谱例5所示。无独有偶,作曲家洛蒂《请告诉我》设计了大规模的前奏,以终止四六和弦-属七和弦-主和弦的和声序进形成了完满终止。毋庸置疑,钢琴伴奏在这里不仅仅是引导性的角色,其长达17小节的规模,相对独立的曲式结构,较为完整的音乐语言已经足够向听众展现作品的主题形象。
二、钢琴伴奏的陪衬角色
钢琴伴奏的陪衬角色主要体现在钢琴伴奏作为人声的配合者,通过各种音乐语言形式衬托人声,描绘意境,对比形象等,这在17、18世纪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中尤为多见。
(一)烘托性陪衬角色
钢琴伴奏的烘托性表现有多种方式与手段。如意大利作曲家巴萨尼创作的《安睡吧,安睡吧》,在四四拍的首段中,主题旋律平稳舒缓,钢琴伴奏采用了安静的柱式和弦持续进行,整个八小节的乐段和声节奏平静松弛,唯恐“沉睡的人儿从梦境中惊醒”。在表演时,钢琴伴奏应随着恬静的歌声,以轻柔的触键、较弱的力度营造出安详与宁静的和声背景,如谱例6所示。这种烘托性陪衬角色在意大利作曲家蒙泰韦尔迪创作的《让我去死亡》中也有充分体现,作品中钢琴伴奏的柱式和弦织体贯穿始终,和声的高音部一直附和着声乐歌唱者的主题旋律,在沉重的慢板中吟唱着“阿里亚娜”被忒修斯抛弃后的悲歌,戏剧性地刻画出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情。
(二)对比性陪衬角色
除了使用与声乐主题旋律统一和谐的和声背景进行烘托之外,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作曲家们秉承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创作风格,在钢琴伴奏写作中常常使用丰富的复调技法。复调技法的运用不但为这些作品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更使得作品的音响效果呈现出丰满的立体感,加强了声乐与伴奏的对比度,在听觉上具有丰富而华丽的美学价值[2]。阿•斯卡拉蒂的作品《紫罗兰》就是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复调手法的典范,作品运用娴熟的复调手法形成了钢琴伴奏与歌声的动静结合,互为补充,宛如紫罗兰花若隐若现于绿叶间的婀娜姿态,也使人们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紫罗兰般“含露带珠”娴静、羞涩的少女形象,如谱例7所示。
由四川音乐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策划,“但昭义系列丛书”编委会汇编的“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系列丛书终于在人们的期待中问世。这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本国钢琴教育家的综合性丛书,由《但昭义艺术人生》、《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但昭义钢琴教学实录》、《但昭义钢琴作品选集》几部分组成。其中首先吸引读者眼球的是《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以下简称《文论》)。
这部《文论》收集了但昭义先生的专著、学术论文、教案摘选、谈话书信以及随笔讲演等六部分内容。其中《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已于1999年出版,其他学术论文散见于各个年代不同的刊物,还有些资料从未公开发表过。由于内容跨越年代较长、分布较广泛,此前人们没有机会系统全面地了解到但昭义先生的学术观点。这次《文论》的编者将所有珍贵的学术资料集于一册,虽然未按学术专题系列的形式来展现作者的学术思想,却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由作者一点一滴、集数十年教学经验精心构建而成的清晰完整的“但氏”钢琴体系。
但昭义先生在《文论》中不论是以书面方式还是言谈形式所表达的学术思想都堪称内容精华、阐述精辟、理论精道。其实《文论》所涉及的钢琴演奏和教学的核心问题多年来在业界一直处于争论和困惑之中,不少学者和钢琴教师也曾为此积极探索,其中不乏精辟的论述,可是像但昭义先生那样从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梳理出可认知的规律,提炼出如此精炼,如此有条理、有说服力,方便读者认知和操作的原理,实属难得。对于钢琴教学中一些关键的环节,作者并未停留在泛泛而谈、人云亦云之中,也不满足于凭直觉或经验得来的零散知识,而是以他超强的思考力深入问题的内核,运用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合理有效地破解了诸如“音乐与技术的关系”、“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原理”、“技术训练的科学化方法”等疑难问题,写下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使用价值的论著,使人读来大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这些解决问题的“良方”都是但昭义先生长期实践后的理论升华,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甚至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但昭义先生在钢琴理论研究上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文论》中多处提到但昭义教学思维的三大方面:技术训练—声音技巧—音乐表现。实际上这三位一体的思路本身就解决了技术与音乐的关系问题。倘若要细细体会这一基本思路,笔者认为有三篇力作是颇具代表性的,即《钢琴演奏中力度层次的设计与应用》、《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原理及其应用》和《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如果按照上述顺序将这三篇佳作串接起来解读,一定会对如何解决“音乐决定技术,技术服务音乐”之类老生常谈却又无从下手的核心问题有所助益。
《钢琴演奏中力度层次的设计与应用》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打破了多年来钢琴教育界普遍流行的观点:学生的音乐表现主要是靠其天赋,老师是很难教的。难道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差,应全都归咎于其自身的乐感问题吗?但昭义先生面临“众多平庸的演奏使钢琴沉闷得毫无生气”这一“苦涩而又无法逃避的现象”,决意涉入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这一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他并没有把音乐表现的所有手段都罗列在论文中,而是切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力度的艺术处理——进行深度挖掘。他首先从纵向到横向、从细节到整体、从音乐意境到音乐,多角度地指出力度层次在音乐表现上的重要意义,接着又具体地分析了钢琴演奏中决定力度层次变化的乐器因素、演奏因素和音乐感觉因素。然后就如何取得熟练应用力度变化层次于音乐表现的技术保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其中涵盖了各种力度强弱、力度幅度、力度层次、力度对比等复杂关系和具体问题。这些都是在平时教学中屡屡碰到却又难以解开的疙瘩,经过但昭义先生精准精辟的科学分析和精心梳理,居然都迎刃而解了。最重要的是,即便在论及非常具体的力度技术处理时,他也一直把艺术表现放在首位。他强调:“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力度对比远非物理性的强弱对比”,“当我们用力度层次的变化来处理音乐变化的时侯,用艺术感受来体验它们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音乐的艺术表演而言,有与无是截然不同的。”他提到黄虎威先生《巴蜀之画》中的《空谷回声》的力度对比常被人演奏成物理性的强弱关系,却感受不到回声的艺术效果。他说:“试想,如果我们对原声句试以在山谷中面对群山发出呼喊,又侧耳静听那一道道从远山传来的声声回应来处理回声句,那么,主体——演奏者所感受并表现的‘空谷回声’的艺术情趣一定能与客体——听众所获得的效果相统一。”“在众多强弱力度对比的作品的艺术处理中,如果演奏者没有对音乐性质、形象、内容的理解与感受,就不会有对强弱力度鲜明对比的艺术感染力。这是肯定无疑的。”——画龙点睛之笔!
这篇文章是但昭义先生学术论文中的典范之作,尽管针对的是力度处理问题,却有着深远的启示性意义。他使教师们领悟到一个道理:绝大多数学生的音乐表现潜能是可以而且是应当被激发的。学生的“乐感”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自动化的产物,需要经过勤于思考的教师“对音乐分析理解,进行严格的训练和恰当的设计。”也就是如作者在文章结尾所述的,从“意识感”出发才能达到“自动化”的乐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