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美学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3 03:16: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美学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美学教育

篇(1)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重视教师的语言美、肢体美和形象美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老师,只有让学生愿意亲近自己,才会得到学生的爱戴,进而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很难相信一个综合素质不高,邋里邋遢,满嘴白话的英语教师会受到学生的热爱。

1.作为一名老师,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首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自己的穿着打扮不能太过随意,要给学生一种端庄、优雅的感觉。良好的仪表,不但是注重自己的外表美的方式,而且是对学生,对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份尊重。而且,学生非常容易模仿自己的老师,仪表是对学生最直观的教育。

2.其次,老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老师的谈吐非常重要。这里的谈吐不仅包括字正腔圆、能够侃侃而谈,而且包括说话时良好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一个老师如果谈吐优美、发音准确,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羡慕和崇拜的感觉,他们会觉得英语的发音非常美,非常愿意学习这么美好的语言。他们肯定会在心里想,我也要跟老师一样,说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另外,良好的肢体动作会让学生觉得跟自己非常亲近,从而爱上英语课。

3.教师要有幽默感 许多孩子都喜欢平易近人的好老师,课上他们是师生关系,课下他们是朋友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心地对自己的老师产生崇拜感。放眼当下的英语课堂,幽默感正是许多老师缺失的一部分,他们也是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可是上课的时候总是板着面孔,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畏惧心理,更别提心灵上的交流了。归根结底,他们没有放下老师的架子,没有真正地走到学生心里去,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后果。

二、让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英语短片,给予他们美的启迪

英语视频节目是学生非常愿意接受的东西。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就是一个学期加起来,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也非常少。学生在课上接触的东西毕竟有限,基本上就是课本和少量的练习册,老师拿着这些做蓝本对学生进行教育,很难对他们的心灵有什么震撼的感觉。但是,很多孩子喜欢看视频节目,或者是英语电影。所以,我们可以借此机会,给他们推荐一些优秀的影片,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教育。记得在一次英语课上,一个老师给学生放了一部关于足球的电影,学生们看得兴致勃勃,而且聚精会神。看完了之后,不但记住了许多英语单词,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了足球场上那些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谓是一举两得。当前,有不少关于英语的教学节目,这些节目生动活泼,而且有许多知识在其中,正合学生的胃口,不但会让学生学习到许多有关的知识和文化,而且还会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

三、发挥好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引导孩子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美

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许多学校里面,多媒体教学非常普遍,很多多媒体能够直观形象地创设出逼真的场景,教师可以播放恰当的英语,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表演。在活动中,充分运用教学器材、动画故事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让知识和趣味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让他们锻炼了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培养锻炼了他们的良好品质。

四、组织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感化孩子们的心灵

篇(2)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大转型期,而素质教育环境的优化是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是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地、及时地运用美学、心理学理论研讨存在于教育领域的美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真正全面提高中国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教育美学,教育美学促使教育环境整体协调,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素质教育网络。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优美的品质、良好的学风,要培养出正直诚实、奋发向上、自立自强、坚韧勇毅、开拓创新的一代新人,都离不开教育美学的实施。若要对学生施以深刻的审美愉悦与审美感受,以陶冶其情操"丰富其情感"提高其审美能力,这一切也只有通过教育美学来完成。可以这样说,教育美学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因为教育美学与美育一样,具有形象具体的鲜明特征,受教育者极易接受。它又具有以情感人的情感性,极易实施。

创设与发展教育美学势在必行,亦切实可行。这一点,马克思在分析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活动之区分时就透辟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设与发展教育美学,即为了充分发挥美在教育中的作用,更好地深化教育改革。应当指出:教育美学的形成与发展,颇符合教育艺术与科学发展的趋势,亦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深入改革触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是需要很好地加强教育审美化,正确判断与强化教育的审美属性,用美学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来正确指导教育与教学活动。国人对教育审美价值的清醒认识,对教育审美属性的深入开发,对教育审美经验的不断提升"使教育美学取得长足发展且日益深化。

那么,当今我们广大理论工作者怎么样去构建、发展这一门新的教育美学?笔者以为至少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准备:

首先,要加大对中外教育美学史的研究力度与广度。教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是近几年才起步,但是这方面的思想诚如上文所言却早已存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家关于教育美学的认识,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这就需要我们去耐心提取、认真分析、科学总结。

在我国漫长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教育思想家在教育美学、尤其在教育艺术和教学艺术方面发表过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教学艺术的意义。而我国古代的教学艺术思想则集中体现在《学记》中。《学记》全面论述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学习与游乐、学习与休息、亲师与乐友等多种辩证统一关系,是我国古代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艺术辩证法,《学记》还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学艺术。此外,明代的王守仁,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鲁迅、梁启超等,都对教育美学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西方对教育美学的研究也可上溯到古希腊,其教育美学思想是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古罗马的西塞罗等人的教育艺术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之后的夸美纽斯、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也都从各自的教育观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美学见解。现代外国很多教育家也都关心教育中的美学问题。

古今中外众多的教育家对教育中的美学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其共同特点是:他们都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在教育指导思想上,他们大多都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愉悦和满足;在教学方法上,都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有些教育家还身体力行,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但中外历史上的教育美学思想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研究范围窄。他们大多只是论及教育美学的一个方面——教学艺术问题,而且对教学艺术本身的探讨也不够全面,谈论较多的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等。二是理论层次低。他们对教育美学的认识,大都停留在经验描述状态。具体来说,它们只是作为某种感想或言论而存在,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论证,没有真正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这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拓展空间。

其次,构建、发展这一门新的教育美学,我认为还要不断加强教育美学的基本理论建设。加强教育美学理论建设须切实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特点,须深入理解现代心理学美学,须正确摆布教育学、美学、心理学三者的关系。这里着重阐释一下对现代心理学美学的借鉴。新时期中国美学研究的一大成果,是深化了对审美主体、审美体验与文艺创造、文艺鉴赏的心理研究,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经验给当代美学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我们欣悦地看到:心理学美学的崛起与拓展,已与传统的哲学美学双峰对峙。而现代心理学美学对现代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学美学重在探索与揭示教育的审美主体心理的特殊功能、目的与任务,它对于教育的实践功能与社会功能作用甚大,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教学改革。当然,教育审美与教育艺术知觉过程中的实验探究,易见显效,而教育心理实验方法用于教育审美经验探究时,受各种条件制约,见效较慢。所以说,当前如何在对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方理论的有益营养与科学结论,博采各家之长,寻求创新发展,丰富与拓宽一种能够正确阐释教育领域审美经验与心理机制的新理论——教育美学,已成当务之急。

篇(3)

【中图分类号】G620

美是什么?美是一种别样的思维;美是对美好心灵的追求;而审美就是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在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审美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他们的心就像一泓清泉,教师只要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到审美教育中,就能使他们心中泛起涟漪,使他们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这样做,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使学生得到了提高,受到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能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了解美学教育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师要能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是我国千百年来文化的沉淀,通过古诗的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显著的功效。

一、美学教育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的新形式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必须改变过去重智育而轻德育、美育、体育的做法,应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对于美育,过去人们仅单纯地把美育看成是教唱歌、跳舞,这是片面的,是不够的。美育与其它教育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诗歌教学可以借助美学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正确的审美思维和审美习惯。如教学《石灰吟》一诗时,石灰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们清楚的认识到,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应该坚贞不屈,自强不息。

2、诗歌教学可以借助美学教育帮助青少年提高审美鉴识能力,透过事物的外表看到的本质,正确地分辨美与丑,看到真美。如教学《悯农》一诗时,农夫们的苦难生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看清了封建社会的丑恶面目,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3、诗歌教学还可以借助美学教育培养青少年创造美的能力,成为美的创造者。美学教育是青少年自身建设的需要,审美力也是构成谦让、虚心、坚毅等美好性格的必要条件,是确立伟大理想信念的情感动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古诗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诗歌中优美的语言、人物形象、高尚情操,耐人寻味的意境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内容。

1、感知语言文字美。诗歌的语言文字与日常用语截然不同,其用字精巧,讲究押韵,每句诗就像旋律,带有一种音乐的美;以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为例,诗人既描绘了江南春景,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单就一个“绿”字据说诗人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后才决定用“绿”,还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这个“绿”不但充满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性增加了不少。

2、欣赏图画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图画色彩缤纷,轮廓鲜明,形象生动,充分显示了自然之美。在诗歌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充满艺术味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有力途径。

如《咏柳》一诗,教材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风景如画的春光图,春天是美的,柳枝也是美的。春天因为纤细的柳枝,有了生机;而柳枝因为有了春风的衬托,又显得婀娜多姿。诗歌正是要通过这一春景图,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小学的诗歌中处处都是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现成的材料,努力挖掘诗歌内容的美,利用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动听的旋律、精美的图画、鲜艳的色彩,以及师生共同努力营造的优美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脑、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审美教育。通过这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教学信息量,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学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三、美学教育与诗歌教学的关系

诗歌的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具有意境美、音乐美和形象美等特点。因此,诗歌的教学应紧紧围绕“美”来展开,弃“美”则诗“毁”。而且,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甚大,故诗歌教学更应该成为学生美学教育的主阵地。

外国许多的学者都充分肯定诗的审美作用,如马佐尼在《神曲的辩护》中,认为“诗是一种摹仿的艺术”,“它是由人的社会功能制作出来的,使人既获得娱乐,又获得教益”。①由此可见,利用诗,尤其是古诗的特点丰富学生情感,发展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等,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1、抓住意境美进行美学教育。古诗大多都偏重于意境的创造,意境是诗人内在情感与自然界景物的有机结合,利用这一结合创造出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画面。诗人往往都是依靠景物所蕴含丰富的内容,寄予强烈的感情,以启发读者展开想象,领会景外之意,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2、抓住音乐美进行美学教育。古诗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吟唱古诗有一种自然的旋律,给人以美的感受,还琅琅上口,有声音的回旋美,这就是古诗的音乐美,这种美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现出来的。一般情况下,情感欢快,明朗的诗歌读起来语调高昂,节奏鲜明,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梅花》等;感情忧郁、悲愤的诗读起来语调低沉,语速较慢,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兄弟团圆的画面,可能会读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在古诗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并且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到诗的音乐美,受到美的熏陶。有大多数诗歌还能配乐朗读,通过音乐优美的节奏、旋律带出诗的音乐美,使学生能陶醉其中,学生对诗人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又会进一步得到升华。

3、通过创设的形象进行美学教育。诗本身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我们必须在理解诗的语言的基础上联系诗的内容,从中感受到诗的另一种美――形象美。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人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通过夸张、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春天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之美,诗人赞美、惊喜之情从诗的字里行间油然而生,诗的画面清晰而美丽。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于美的享受之中。

篇(4)

哈佛大学在2007年的教育改革方案中,把美学教育列为核心必修领域之首。为什么美学教育这么重要?这是本文重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艺术教育可以停在技术层次、它可以是审美的培养,但更为贴切的应该是美学的训练。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美学已经涉及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1]。

美感的培养与美学教育是不同的:美感培养是老师引导学生对美的观察以及感受;而美学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及创造能力。美感培养属于教育范畴,可以在学校进行;而美学教育属于社会文化范畴,要由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科学化、技术化的训练己经做的很好,美学课程内容也很丰富;而美学教育则一直未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也将探讨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基本理论、以及实施的方法[2]。

一、美学与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需要美学的指导,美学是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美学不可分,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我希望将这两者进行融合,因而当我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意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

艺术教育最需要的是人文的精神,而非技巧训练。美学是艺术与人文的共通知识,美学能让艺术评论更为深入、让艺术创作不断更新、同时也让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能欣赏艺术就能提升美学素养;美学素养提高了以后,就能欣赏艺术,他们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3]。

2、美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它主要的目的是拓展大学生的外在与内在能力。在通识教育中加入美学教育是极为前瞻性的作法,我们都知道以往的艺术教育只注重专业训练,培养出许多艺术家,而社会大众、尤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或许并没有受到任何提升艺术或美学素养的教育,这也使得文化艺术在社会上没有成长的沃土,而连带地使艺术土壤失去了根基。站在培养美学的立场,我们希望看到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具有相当的美学素养,文化艺术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茁壮成长[4]。

3、美学与整合教育。缺乏创造性的教育是美学教育的最大敌人,没有思辨、批判的教学是审美教学的头号敌人。不能欣赏,就不能整合;不能欣赏,也就不能获得智慧。提到艺术时,我的意思是指教育或提升的过程;当我提到教育时,我的意思是指艺术或自我创造的过程。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推行美学教育的格言。

二、美学教育方法论

1、赋予意义。最有价值的艺术是能唤起美感的艺术。大多数的学科的学习目标都是想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美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去感受它。如纽约某社区艺术协会认为美学教育应培养人们赋予物品意义,从而透过艺术品赋予生活意义的能力:①赋予物品意义: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你作的物品,而是制作的过程。②探讨他人作的作品:制作艺术品的同时自然也会欣赏到别人的作品。③用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对生活:艺术家透过生活与工作的互相作用,用询问、参与、关联,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

换言之,美学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在寻常物品或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意义。而追寻意义的方法,可以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下手。让学生能够认识艺术,才有可能建立他们的美学经验和兴趣[5]。

2、艺术评论之教学。艺术评论是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艺术课程如果单纯欣赏深度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学生不一定都有机会从事艺术创作,所以艺术评论应该是各个学校提供的教学内容。

艺术评论有描述、分析、诠释、评价四个层次。事实上描述不算达到美学教育的层次;它只是预备知识的建立而已。分析要包含美学特性、美学概念等要素,才算达到美学分析的目标。诠释不仅是集合分析之所得,它必须提出解释。至于评价,则不需要依靠媒介、形式、内容与风格的评论。美学教育似乎也可以按上述流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到美学的境地中。我们认为至少要分为描述─分析、诠释─评价两个层次的教学。

3、课程设计。艺术教育一定得透过实践才能得到。虽然美学教育重视的是批判能力,但没有亲身的实践是不可能做出艺术评论的。美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当包含实践部分;有了实践能力,美学教育重视的独创性也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传统重视记忆知识的任何科目课程內容,应加入美学教育的因素,才能真正让学生内化为自我的认知,进而开发出创新的能力。

五、结论:美学教育的可及性与时代性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得到两个结论:一是美学教育是人人所需;我们需要要让每个学生尽量受到美学教育。二是美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融入现今文化。美学教育不是专业的艺术家训练,它的目的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本身将来可能需要的美学陶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敞开胸怀去面对所有的艺术创作。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建立美学准则以及推动美学教育,让文化和思想取得新的进步。

作者;唐志伟等

参考文献 

[1] 杨芳.论艺术素质教育的科学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145. 

[2] 刘智强.论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高校艺术审美教育意义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9(10):10-11. 

篇(5)

关键词 田径 评价 美学

众所周知,田径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从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五个基本素质展现了人类的各种肢体美,所有的体育竞技项目都是以此在基础表现和竞赛。田径就是体育项目中的“共同语言”,尽管在某个时间段体现出对某一项目“偏爱”,但对田径项目“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的追求,田径中项目众多,一次体育盛会中只要有一项纪录被打破便能重新唤起人们对田径项目的追逐,田径项目也许不会是体育项目中最光彩夺目的,但绝对是一颗“常青树”。

田径课教学是实现高校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田径课教学都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何对田径课教学的质量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是现今高校体育教育体制的一个重大难题,解决好该问题对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田径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标准

田径课的教育目的旨在让学生掌握所教授的田径技能之外,更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而标准则是教师通过自身所擅长的教学方法,让尽量多的学生掌握授课内容。而目前我国高校田径课的教学评价大多沿用多年前的标准,授课内容重合率也较高,缺乏新颖的美育观念。

二、影响田径课教学评价的因素分析

(一)授课内容的局限性

田径作为所有体育项目中最多的一个项目,很多项目都受到场地因素的制约,高校田径课教授的内容也是非常有限,只能在诸多田径项目中挑几个比较广泛的进行学习,而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所开设的项目并不是他们自身身体素质所擅长的,即使有一定的兴趣学习,能达到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二)田径教学的边缘化

我国在很早就提出了全民健身,普及素质教育的理念,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让一切与成绩不大相关的学科成了副科,对它的重视也极其有限。田径教学亦是其中之一,大多数家长认为,学习成绩要紧,而体育课消耗了孩子的体力反而有一定的副作用,孩子从小就是这样,等到成年之后就没有了往这个方向发展的意识,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抵触。

(三)美学视角下对高校田径教学评价的意见

1.培养欣赏美的意识

任何事物的美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实践,田径课教学过程也属于实践范畴,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和田径技术,更要达到让学生进入社会能够充当社会指导员或者教练的角色。任何实践活动都应尊崇美的规律,田径技术的学习夜莺如此。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评价其对审美价值的理解为核心内容,然后在评价其传授知识、提高能力、思想修养等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是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教学活动,通过美学的基本规律为导向,形成大学生完美的人格,使大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个性品质。也就是说,教师应当首先具备审美的价值观,以此来引导学生,而不是“填鸭式”的将一堂田径课上完,不然学生只能学习一些技术,并不能领会其中的要领和美。

2.个性化与灵活性相结合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通常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喜好都应是从兴趣而起,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美学的这个本质力量出发,田径课教学评价以体育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反映出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素质等本质力量为依据,还要能够充分地体现教师劳动的自由创造性,学生对新颖的教学会产生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一般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没有关注教学的艺术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在一个班集体中技术基础有高有底,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变因才施教

3.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教师根据场地器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所授课的内容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现有基础。例如一个比较难的三级跳远动作,基础好的人一节课都能掌握,基础薄弱的人就要更长时间,这种情况下教师既要重视技术好的学生进一步提高,更要重视基础薄弱的学生与前一阵营学生的差距。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体质、才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一堂课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而是以一堂课为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其他相关技术的兴趣。

4.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篇(6)

美学教育与体育教学互相连结并有一定的重要交叉关系,体育中渗透着大量的美育因素,而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培养美的意识,是促进体育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手段和方法。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美学教育,就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特征及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进行,渗透和引导对学生的美学教育。

1.结合体育教师教学特征渗透美学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蕴藏在教学内容中的美能够通过教师的正确演示、优美动作以及学生的仿效得以表现,使教学美和体育美完整的结合,这是其他教学所不能及的。

1.1教师的形象美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教师自身形象至关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潜移默化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除了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思想的进步,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美好的感染。

1.2教师的示范美

教师应特别注意在上课中的示教:体育课传授知识和技能不仅靠老师的讲解,还需要用形象的身体动作示范。教师在形象示范动作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主要指向教师的示范动作上并产生学习兴趣,因此这样的双边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

1.3教学过程美

体育教学中还包含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美。教师通过自身的优美动作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欣赏运动美中得到美的熏陶,接受新的动作。学生通过仿效来掌握这个新的动作,这一过程就是对优美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形成愉悦的感知体验,促进了动作的规范化,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

2.结合学生体育学习特征渗透美学教育

2.1引导学生体会成功美

体育教学内容多、范围广、实践性强等特点是加强美学教育的有利因素.而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的参与性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成功美的感受,感受越强则参与性越高,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成功美的感受是体育教育教学中个可多得的手段之一。不管学生天分与潜质如何,只要对他们予以适当必要的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美,他们就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2引导学生参与竞技美

体育教学活动具有竞技性,这一点在体育教学的竞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体育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运动要求人体不断克服体力和精神上的障碍,培养人的刻苦顽强、勇敢自信等意志品质。体育教学的竞技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比赛方面。它不仅是学生体力和智慧的角逐,而且也是精神意志、思想和作风的较量,同时也是体育美的展示。在紧张激烈的竞赛中,学生所表现的顽强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以及诚实谦虚、友好协作等优良道德作风,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

2.3引导学生体会挫折美

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学生通过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积极问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比如在过障碍的游戏课中,通过预设情景,让部分同学装扮成大灰狼藏在草丛中捕捉小动物,增设过障碍的困难。

2.4引导学生学会创作美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潜伏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之中。体育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讨、孜孜求索的心态。通过形成一种自由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在其中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创新能力形成提供“气候”和“土壤”。

3.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渗透美学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是一门健与美的有机结合的艺术,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协调、优美大方、富有青春朝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审美意识,提高教学质量。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时期,模仿性比较强,对新生事物容易接受,所以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应注重与人体美和精神美的教育。如青春期女生的女性特征日益明显,体型不断发生变化,这正是塑造正确姿势和健美体形,进行美学教育的好时期。根据女生喜爱优美富有韵律感的运动项目,可多设“健美操”与“健美舞”等项目。在节奏明快的音乐伴奏下,要求学生各种跑、跳、扭摆、转动等大幅度的动作练习,其动作优美、活泼、简单易学,学生能在欢乐的气氛中达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目的。男生喜爱健壮美,欣赏田竞场上那一个个健美的身躯,羡慕篮球场上那在高空飞行的雄姿,渴望自己有一身发达的肌肉和魁梧身躯,这种对力量美和形体美的追求,激发他们自觉的有意识锻炼身体。针对这些特点安排一些强度大和对抗性强的项目,如投掷、田径、球类等,这些项目体现出的美是丰富多彩的,体现了体育的特殊美,应使这些美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掌握适合自己生理特点的体育项目中领略到体育美,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和美学素质。

结 语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美学教育,寓美育于体育之中,这是丰富教学内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美学素质的有效途径,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在体育教学中,要挖掘其蕴藏的美学因素,除了讲解的语言、示范的动作外,组织教学的技巧也要讲求艺术性,做到形式多样活泼,使学生在融洽、欢乐、舒畅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从中欣赏感受到群体的团结、友谊、协作的美,参赛者竞争、奋进、拼搏的美,胜利者欢快和失败者悲壮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篇(7)

“想象力”和“艺术”对人们的启发,希望透过美育可以使个体破除习以为常的态度,产生不同的视野进而丰富生命经验,还希望能改革过度理性化的教学与课程,让学校重视美育的影响,最后希望藉由美育来改变社会,打造一个和谐共荣、自由民主的社群。将艺术中有关鉴赏与批评的观点应用于课程当中,研究者认为他在《启蒙之眼》中指出人类具有认识世界的多种表征形式,无论是艺术家、科学家、舞蹈家或是作家等,皆有与世界有关的重要事物要诉说,对于肯定多元认知与意义的诠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多元的美学观点,除了有助于研究者重新省思自身的教学模式与过于制式化的课程经验外,如何将课程经验“艺术化”也包括了理解幼儿对于经验的感受,以及本身对于课程互动过程中各种条件因素的敏锐性,教师不单只是如研究者所述无意识的教书匠,而应是具有个人意识的艺术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幼儿透过教育的过程,摆脱社会意识与主流价值的操控,使自身得以自由地存在,这才是研究者最终所关心的问题:如何使幼儿得以展现其主体自由的意志。

二、美学价值就在于它重新审视了课程中幼儿的主体问题

以及对课程意涵的扩大与充实。而随着美学如何激发幼儿主体性,并使之得以展现的主张不同,也在课程上形成不同的课程美学派别。就此目的看来,同样也借助美学做为主体展现的另一种途径的。傅柯的生存美学思想,是从各种权力论述与社会脉络中来思考人可以如何存在的问题。如前所述,当幼儿进入到教育体系开始,幼儿本身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主流意识与价值的影响,而且经由各种评量机制与学校制度的运作,幼儿不自觉地成为规训下的主体,就傅柯看来,这其实是论述实践的结果。过去研究者习惯以“唯有念书才能换取好的未来”这种主流意识来思考课程问题,致使课程成为知识训练的场所,深究其原因其实也是一种论述实践的结果。傅柯提出生存美学思想的目的,正是积极寻求身为人的“能动性”。他透过自身对于界限的体验与超越,不仅展现出人与权力论述抗衡的那一面,也呼应了前述研究者在教学现场中的困境与无奈。更重要的是,他从古代希腊人对性活动的道德反思而发展出各种具自我意志的节制风格所获得的重要启示,揭示出人作为自身的统治者,对自身的行为实践所行使的自我决定的能力。换句话说,傅柯的美学观不在于探究课程中的美感经验,或是探究课程本身蕴涵的艺术性,而是着眼于人的“自由”与“解放”,探讨人一方面既能满足自身的欲望,一方面又能妥适地生存的生存艺术。因此,许多的课程美学观点虽也是重视幼儿的主体经验,以及探讨如何展现主体性之问题。但研究者认为,傅柯的生存美学思想从主体的解构与重构来探究人的“存在“问题,能有助于我们重思课程目的与经验之合理性,也响应了研究者自身所遭遇的教学困境。这也是何以研究者聚焦于探究傅柯生存美学思想的原因所在,为的就是寻求课程的另一种可能性。

篇(8)

一、“学龄期”儿童情感与美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把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定义为人格发展的“学龄期(6~12岁)”。这一时期的孩子可以按照外界(诸如家长、老师)的明确指令和要求完成带有相应目的性的工作,并且会在完成相应工作的时候产生一种主动追求成就感的目的欲望。强烈的渴望可以从从事的任何事情中获得勤奋感。如埃里克森所说:“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勤奋感”和“自卑感”的自觉和主动生成表征着小学生个人内心世界的逐渐丰富。也正因为小学生内心世界成长和发展刚刚开始,其情感和思想发展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小学教育中情感培养和塑造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学龄期”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中情感和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情感和美学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奠定学生终生的精神风貌和人生追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美学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构建和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进而以美的事物熏陶对学生的心灵加以熏陶。小学生的情感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要求上,首先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善恶判断标准,让学生对崇高、善良的人物和事件产生自觉的情感认同。如何引导小学生情感素养的提高和性格的良性发展,应该是小学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感受音韵美,在阅读中熏陶美感

“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和美学教育不应该是孤立进行的,也不是凭空建构的,而是应该渗透在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小学的主要课程是语文和数学,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小学语文教育分别承担着学生情感熏陶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不同使命。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承担情感和美学教育的功能必须时时在教师的思考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文阅读中感受文章的音韵之美和情境之美。对于音韵和旋律的声觉感知是小学生感知美最为直观形式,声觉素材也最容易捕捉,因此朗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首要环节。学生对于音韵和旋律的直观感知是对人物形象和品格形成深层感知的前提和基础。小学语文教材对于学生感知音韵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十四课《荷叶圆圆》。课文中叠字运用很多,而且十分押韵。在这篇课文教学中,对叠字,押韵的充分阅读会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朗朗上口的韵律之美。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体悟课文的韵律之美和节奏之美作为一个明确而突出的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契机及时点拨学生把握句子中的抑扬顿挫和律动和谐。

引导学生把握和体会情境之美的道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想象力却是最为天马行空的。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介质引导和点拨学生对文中描写的对象进而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感悟。与此同时,也要格外注意图片和视频资料运用的时机和频次。

三、品味人格,在模范人物中熏陶情感

小学语文课文中形象描写的文章居多,这些课文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苗与大树;《小白兔与小灰兔》中的两只兔子;《金色的鱼钩》中为革命事业英勇献生的炊事班班长;《桥》中一位助人为乐,公正无私,舍己为人的产党员。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品读和理解,是带领学生品味模范人物,熏陶情感的有效途径。

在对这些形象的阅读和感悟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材料的延伸分享甚至是多媒体材料的引入,将课文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和模范人物的形象进行渲染和凸显,让学生对加深对模范人物形象的记忆和感情的认同。在这样一种对模范人物的记忆和感情认同的情况之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崇拜情感和善恶判断力,并且在这种情感和善恶判断的基础上纠正和规范自我的行为。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课文教学中,完成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日常语文课文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美学素养是小学生情感和美学教育最实际有效的途径。其中感悟和体会课文的音韵和节奏,让学生在听觉上直观的感受美,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模范人物形象的光辉之处,使学生产生对模范人物强烈的情感认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9)

    “追根溯源,美学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看好了美的这种动力性,即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力”。[3]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对美学的借鉴,把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的规律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当中,可以使学生在愉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的熏陶,开阔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这便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更加人性化地关注到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淡化了职业教育的功利色彩,促使高职学生除了在专业技能外,还能在心理美、思想美及人格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探索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美学渗透,有益于挖掘思想政治课本身蕴涵着的丰富的美学因素,开辟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新视角

    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阐述有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观点,以及对当代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法制、人生修养等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德育,从学科知识上说是智育,但根据美学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目的、任务恰恰充分地体现美学中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如“祟高美”、“理想美”、“情操美”、“行为美”、“智慧美”等等。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亦属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范畴,是一个教育人、塑造人的特殊过程,在这个特殊的实践过程中,要用科学的方法作指导。而借鉴美学理论和美学规律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手段,探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授与受的规律,可以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一些新的理念和途径,也有益于挖掘思想政治课本身蕴涵着的丰富的美学因素。美学理论认为:审美活动主要通过可感的生动的具体形象诉诸受教育者的感官,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心灵的启迪、精神的陶冶,从而提高其人生境界,最终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要想达到教人求真向善的目的,可以尝试将美融入其中,使我们的高职学生淡化“唯技能崇拜”的功利倾向,摆脱原有的对人文类课程忽视和抵触的不良情绪,在“寓教于美”的思想政治课堂中乐学受教。当学生的审美理念、审美情趣与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相契合并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时,审美情感也就自然地外化为一种行为动力,促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并积极付诸于社会实践。因此,“用美学思想的路径价值和特色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进而塑造完美的人,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命题”,[3]也为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开辟了新视角。

    二、探索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美学渗透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学实效性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课集真、善、美于一身,其真的内涵和善的因素,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美来表达和体现。美学理论表明,实现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默契和谐是美的本质之所在。借鉴这样的规律,将审美活动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课堂,我们暂且把学生当成审美主体,那美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对象性活动的存在便成了该教学活动的第一层次审美客体;而美的教学形态和美的教学形式作为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媒介和载体便成了第二层次的审美客体。美学规律亦表明,审美客体要符合的审美主体的审美要求必须具备形象性和感染性。因此,以这个角度作为切入点,探索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美学渗透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思考和尝试:

    (一)悉心筛选美的教学材料,突出审美客体的形象性,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美

    美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活动的第一层次审美客体,不仅要给学生以正确的审美导向,而且应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利用美的教学材料,突出其形象性,引导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操的熏陶。在现实世界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举不胜举,俯拾皆是,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良好素材”。[4]但德育素材的选择还应符合作为审美主体的高职生的特点,当前高职生在文化修养、精神境界、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素质都有待提高,因而,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必须注重其形象性和实践性,既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要有意识地渗透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的教育内容,既要注重典型案例的介绍又要关注学生的身边实际,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辨证统一起来,让学生感到可听、可信、可用;同时,要充分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诗歌、影视、绘画、音乐、小品、广告等艺术形式,拓宽思想政治教学的材料来源,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使严谨的教材通俗化、枯燥的知识鲜活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给人以智慧和美的享受。

    (二)注重教育者的形、音、情等美学特征,展现审美客体的感染性,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形态美

篇(10)

关键词: 美学;翻译教学;审美意识

Key words: aesthetics;translation teaching;aesthetic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221-02

0 引言

冯庆华认为:“如果把写作比成自由舞蹈,翻译就是戴着手铐脚镣跳舞,而且还要跳得优美。因为原著的创作不受语言形式的限制,而翻译既要考虑到对原文的忠实,又要按照译文的语言规则来表达原文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翻译并不比创作容易,有时甚至更难。难度越大,其艺术性也就越高。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它的艺术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范畴。”[1]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也应将审美理论和审美意识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理解源语和译入语的美感,追求翻译的更高层次。

1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翻译教学现状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3]而译者的天职就是用最恰当的语言忠实再现原文。翻译的任一阶段——理解和表达都离不开对源语语言的审美认知,译者不仅要忠实再现原文的内容,还要充分保留原文的风格。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两种语言的美学认知,但是,目前在我校研究生翻译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理论建构不足 目前翻译教学采用的基本模式为:翻译技巧讲解+翻译实例训练。首先由教师讲解翻译技巧,其次进行翻译实例训练,教师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翻译技巧的使用方法,之后为练习阶段,学生进行练习以巩固所学技巧。总体看来,教学重点为翻译技巧讲解,而对能起到高屋建瓴作用的理论体系建构关注不够。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寥寥无几,学生理论体系建构薄弱。

1.2 汉语表达能力较低 很多同学认为,汉语是母语,不需要专门学习,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学生汉语表达能力不够。近年来关于加强中国文化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高校的外语学院也陆续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依然明显。自进入大学阶段后,很少专门阅读汉语作品(专业课程除外)。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对汉语却是顺其自然,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出现较为明显的“翻译腔”——英语句式的汉语表达。

1.3 审美意识教育欠缺 翻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审美意识欠缺。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既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有关,也与学生日积月累的语言素养相联。由于教学中侧重于具体技能的讲解,且课程大纲中并无翻译美学的介入,因此,学生审美意识欠缺,审美能力教育缺失。

2 审美意识培养策略

就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来说,审美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加强翻译美学理论体系建构 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指导。翻译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实践,翻译理论的指导不可或缺。翻译审美过程是通过翻译主体的语言综合能力来完成的,因此翻译主体的理论体系建构是进行翻译审美的前提。通过审美理论的建构,培养学生感知、欣赏源语和译入语语言和风格的能力。刘宓庆在《翻译美学理论》中将汉语之美归纳为结构美、音乐美、意象美,将英语之美归纳为阳刚美、动态感性美、自然美、丰繁美和模糊美。

长期以来人们都有一种误解,认为只有在进行文学翻译时才需要审美意识,实则不然,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固有特征,任何一种翻译都是一种艺术,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而言,翻译审美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从总体上把握语言的简洁美、准确美。因此,在教学中应融入翻译美学理论,如许渊冲的“三美”论、“三化”论,傅雷的“神似”论,钱锺书的“化境”说等。翻译审美理论的建构对翻译审美意识的培养、翻译能力的提高都将有所裨益。

2.2 通过佳译赏析提高审美能力 佳译赏析是培养审美意识的途径之一。所谓佳译,即名家大家所译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名译因其成功地再现原作的内容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高超的译技而成名,因此佳译赏析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审美潜质的客体。在科技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佳译赏析,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科技英语的特点,在翻译中努力实现科技英语这一特殊文体的美感。

2.3 应用翻译批评建构辩证翻译观 “翻译批评是以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理论为背景和基础,对各种翻译现象、翻译作品和翻译思潮进行分析、阐释和评论的科学认识活动。它既是一种高层次的翻译接受活动,又是一种具有独立地位的翻译研究活动。具有自律性和他律性的双重特征。”[6]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围绕课本内容展开教学。批评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翻译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5]所谓批评式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翻译理论与翻译译例的分析,以组为单位完成翻译任务或对某一译本做出分析和评论。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评论时,应以鼓励为主,对于翻译较好的地方应大加赞扬,而对于错误的地方则侧重分析原因。也可以对教材上的译例进行批判,集思广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找到最恰当的翻译方法。以批评形式进行的翻译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翻译观——“译无定译”。

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中引入翻译批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翻译练习和讨论,可以使学生掌握翻译方法和技巧,提高翻译水平,并且培养正确评价译文和欣赏译文的能力。批评式翻译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使学生既打好语言和翻译基础,又拓宽思路、扩大视野,更具有创新能力。[6]翻译批评的融入,能够使学生习得对源语和译入语美感的欣赏能力。

3 结语

从语言层面来看,翻译确实和语言学存在着“符号共享关系”,但是,一旦进入到文本的意义层面,翻译的全过程都与美学密切相联。因此,在教学中不应只着重语言符号的对等,或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只在乎意义的传达,而是要在教学中融入翻译美学理论,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本的能力和翻译能力。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来说,翻译美学的融入意味着翻译教学的一次改革,通过建构翻译美学理论体系,佳译赏析以提高审美能力,在翻译课程中引入翻译批评,从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实际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篇(11)

那么,当今我们广大理论工作者怎么样去构建、发展这一门新的教育美学?笔者以为至少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准备:

首先,要加大对中外教育美学史的研究力度与广度。教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是近几年才起步,但是这方面的思想诚如上文所言却早已存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家关于教育美学的认识,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这就需要我们去耐心提取、认真分析、科学总结。

在我国漫长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教育思想家在教育美学、尤其在教育艺术和教学艺术方面发表过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教学艺术的意义。而我国古代的教学艺术思想则集中体现在《学记》中。《学记》全面论述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学习与游乐、学习与休息、亲师与乐友等多种辩证统一关系,是我国古代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艺术辩证法,《学记》还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学艺术。此外,明代的王守仁,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鲁迅、梁启超等,都对教育美学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西方对教育美学的研究也可上溯到古希腊,其教育美学思想是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古罗马的西塞罗等人的教育艺术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之后的夸美纽斯、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也都从各自的教育观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美学见解。现代外国很多教育家也都关心教育中的美学问题。

古今中外众多的教育家对教育中的美学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其共同特点是:他们都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在教育指导思想上,他们大多都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愉悦和满足;在教学方法上,都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有些教育家还身体力行,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但中外历史上的教育美学思想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研究范围窄。他们大多只是论及教育美学的一个方面——教学艺术问题,而且对教学艺术本身的探讨也不够全面,谈论较多的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等。二是理论层次低。他们对教育美学的认识,大都停留在经验描述状态。具体来说,它们只是作为某种感想或言论而存在,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论证,没有真正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这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拓展空间。

其次,构建、发展这一门新的教育美学,我认为还要不断加强教育美学的基本理论建设。加强教育美学理论建设须切实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特点,须深入理解现代心理学美学,须正确摆布教育学、美学、心理学三者的关系。这里着重阐释一下对现代心理学美学的借鉴。新时期中国美学研究的一大成果,是深化了对审美主体、审美体验与文艺创造、文艺鉴赏的心理研究,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经验给当代美学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我们欣悦地看到:心理学美学的崛起与拓展,已与传统的哲学美学双峰对峙。而现代心理学美学对现代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学美学重在探索与揭示教育的审美主体心理的特殊功能、目的与任务,它对于教育的实践功能与社会功能作用甚大,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教学改革。当然,教育审美与教育艺术知觉过程中的实验探究,易见显效,而教育心理实验方法用于教育审美经验探究时,受各种条件制约,见效较慢。所以说,当前如何在对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方理论的有益营养与科学结论,博采各家之长,寻求创新发展,丰富与拓宽一种能够正确阐释教育领域审美经验与心理机制的新理论——教育美学,已成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