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含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9 06:38: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含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含历史故事的成语

篇(1)

近年来在高考中,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越来越偏重于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理解、历史阐述、知识迁移和文字表达能力。考生往往因为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史料,最大限度地获取史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并有机地将史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完成知识的迁移,而影响了得分。特别是涉及古汉语的史料,学生更是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就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如何突破古汉语史料解析这一瓶颈,我进行了尝试。

一、收集数据,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为了得出客观的分析数据,我精心选择了近两年福建省高考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古汉语材料的选择题,对自己所教两个班级的94名学生的得失分情况做了认真统计,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让考生找找失分的原因,得失分情况统计如下表:

不难看出,两道题的得分都不高,而且做题所用时间超过了做选择题的平均用时量,尤其是第2题只有不到二分之一的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我掩卷思考,认为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能力太弱。之后,我认真分析了学生问卷,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分析基本上是吻合的,在回答这两道题失分的原因时,绝大多数的回答是“读不懂材料”、“不会翻译”,有的还写道“最让我头痛的是翻译不准,导致选错”,“这种古汉语类型的题最大的障碍就是读不懂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古文知识欠缺出现的翻译卡壳导致失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古汉语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2.答题基本思路、方法和技巧欠缺。3.答题的规范程度和文字表述的准确程度、精炼程度不够。4.学生对古汉语史料解析题存在畏难情绪。

二、新高考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的一些做法

1.树立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只有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克服怕古汉语的畏惧心理,无论做什么事情,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败。教师要注意选择古汉语中既有史料价值,文采又突出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就生动地反映了秦的历史),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解读。最后老师归纳总结,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既激发兴趣,又获取知识。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贯穿古汉语史料的解读方法和答题规范。一是要求学生循序渐进,第一步粗读古汉语,弄清史料所说之事。第二步提取关键词,了解古汉语出处、人物、历史阶段或国别。第三步尝试概括古汉语史料的中心思想。第四步回扣教材,将古汉语史料迁移至课本具体基础知识。总之,我们阅读一段古汉语材料时,应该关注材料的出处,抓住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提炼材料的核心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其实高考大多通过创设新历史情境设问,史料可能是陌生的,但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往往能和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找到某种契合点。找到这个点,适当进行知识迁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3.精选强练,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古汉语史料种类庞杂,浩若烟海,有的艰涩深奥,有的抽象难懂。为克服学生对史料解析题的畏难情绪,要精选史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在史料的选择范围上先课本、后课外;在史料的选择类型上先单一、后复合。加大训练力度。教师精心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史料,精心设计出不同角度的问题,精心安排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不同层次的训练,以练促记,以练生趣,“缩短”历史与现实、学生与史料之间的距离,达到消除学生畏难情绪的目的。

三、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环节切忌步入误区

1.在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中,切不可机械地胡乱引用,更切忌信口开河的点评,以类“风马牛不相及”之举臆断嫁接古汉语于历史教学中。这样不但会偏离教学主题,而且碍于有效课堂的构建,为避其弊害,教师当本作“好问则裕”的真诚觉悟严谨治学,处理好历史学科与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切忌越俎代庖。由于各学科各具特色,古汉语切入教学环节中历史教师尤当扬长避短,且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指导、引领学生学习、赏折一些有特色的历史小品文、古诗词、楹联,还应当与学生融洽相处,培养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态度与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思索空间。“事定犹须待阖棺”,教师切忌“以一己之蔽而掩众生之长”。2.古诗文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切忌冲淡主干知识,应该明白它只能作为一种调节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学习主干知识的滋润济。古汉语历史是语文而不是历史,我们可以从那类似浪漫的文字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总之,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而易见,利用古代汉语作为背景材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部分,学好古代汉语是师生绕不开的课程。切实重视加强对古代汉语的学习,不仅是提升学生文综得分的需要,而且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篇(2)

二、古今比照法

由于成语脱胎于古代寓言,许多词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古今语言又有一定的承接性和连贯性。因此,通过古今比照,加以区别,让学生在比照中掌握成语,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古今词义相比,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河日下”中的“江河”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已经泛指所有河流。有的词缩小了,如“乳臭未干”中的“臭”是气味的意思,现代汉语中词义缩小了,指不好的气味。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苟且偷生”的“偷”原指苟且、马虎,现已转移为“偷窃”。有的感彩发生了变化,如“灯红酒绿”,在古代是指饮美、环境华丽、夜饮聚会的欢乐场面,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的繁华景象,现在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古今语法比较,如词类活用现象,“春风风人”的“风”的名词用作动词,“汗牛充栋”中的“汗”名词的使动用法,“飞沙走石”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厚此薄彼”中“厚”、“薄”的意动用法,等等。

古今特殊句式的比照,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的判断句式,“见笑大方”中的被动句式,“唯利是图”中的宾语前置句式,等等。

三、结构分析法

成语是一种结构固定的词组,通过分析成语的语法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准确的辨析成语的音义,灵活的运用成语,从而提高成语教学效率。成语的语法结构大致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高瞻远瞩、云蒸霞蔚、改弦更张

2.偏正式:得意忘形、面面相觑、不经之谈

3.主谓式:胸有成竹、群贤毕至、鞭长莫及

4.动宾式:包罗万象、混淆黑白、草菅人命

5.连动式:一蹴而就、借花献佛、刻舟求剑

四、情景表演法

在成语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通过编故事、创设情景或者现场表演等,可让枯燥无味的成语变得活灵活现,如身临其境,在学会成语的基础上,更深入地体悟成语,体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成语教育和文化教育。

我要求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然后构思一段对话,尽可能地多用成语。有的学生表达得相当不错: “中考名落孙山,百无聊赖的我整日碌碌无为,一天好友约我去海边散步,面对一望无际、此起彼伏的大海,我若有所思,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人的一生不也如此吗?谁都渴望一帆风顺的日子,但曲折坎坷在所难免,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只要奋发图强,明天会更美好!”短短一句话,就用了11个成语。

我还借鉴电视节目中的“你猜我猜”栏目,让一个同学表演成语,另一个同学来猜。如让学生表演“相依为命”,两名同学背靠着背,头无力地贴在一起,一脸的无助,表情真实而自然,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恻隐之心。“相依为命”,所有学生都深深的理解了这个成语。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成语的记忆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还可以将一些成语让学生变成小品、话剧等,利用课余时间演出,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等。

五、幽默问答法

充分利用汉语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将一些成语幽默地组织到一起,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在笑声和欢乐中不知不觉的学习成语知识,感受成语的魅力。

问:“最远地方有多远?”

答:“九霄云外、天涯海角”

问:“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篇(3)

导演把故事讲得很晦涩,三个故事,甚至连边界点都搞不清,杀猪匠少三两,对青楼花魁寐娘一见钟情,为了“我要见寐娘”这个灿烂的人生目标,每天卖肉不止,终于得到了一把无坚不摧的菜刀,以此横行天下,杀了对手,原本以为寐娘就是自己的了,但是,美梦做到巅峰时,方知是一场一厢情愿的梦。哑巴做杂役忍辱负重,赢得了名厨铲掌勺的信任,就为处心积虑地夺取师傅手中的玄铁菜刀报仇,不但报仇不顺利,还让一个原本清白的好人,背上了枉杀无辜、恩将仇报的血债。江湖侠客孤独成,为争当“天下第一刀”,盗父亲之墓,取绝世玄铁,导致兄弟残杀,却不知玄铁的奥妙,最终也难逃宿命。

把想表达的意思晕头转向地藏起来,让简单之中有复杂、复杂之中貌似简单,低俗与智慧的混血杂交,拼贴出一幅貌似赃、乱、差的花俏商业之作,这正是编导的别具匠心。现在搞一部寓教于乐的电影太难了,往往一出世就让人嗤之以鼻地万炮齐轰,也不管内容好不好,形式新不新,只要一沾教字,就彻底瞎菜,一钱不值。导演另辟奚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乌尔善用玩过山车般的想象,挑动观众与生俱来的猎奇心理,这个从未见过的结构,的确给观众制造了崭新的、各取所需的体验。高手把杀人的刀变成了切菜的刀,为得就是收敛人永远满足不了的欲望,让兵器束之高阁,制止杀戮,而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却偏偏不知就里地顶风作案,多少人争来抢去的做了刀下之鬼。恍然大悟:却原来刀见笑,见得是嘲笑,笑天下人的争风吃醋、争名夺利、争权夺势,花俏的外包装中,隐喻出世间百态的形形。故事戛然之后的放不下,就是导演刻意营造的寓教于乐的氛围。

北京读者:金桂

直来直去的《硬汉2》

纵观如今的大银幕,充斥着种种贪心的国产片,既想要爱情,又想要动作,还不放弃悬疑,哪个都想涉及,最后哪方面都没弄好。而《硬汉2》却是一部不贪心的片子,从故事情节,到角色特点,再到风格设计,都突出了简单、快捷、直来直去的特点,并且在各个方面都力求将这个特点做到极致。

很显然,丁晟这次有备而来。从《硬汉》到《硬汉2》,丁晟有了票房过亿的《大兵小将》作为铺垫过度,这次显得更加炉火纯青,自信满满。这是一个不缺少才气的导演,干净凌厉的武打场面也可以看出其对于这种片子节奏处理的十分得当,从女教师非常精彩的跑酷场面就让我们领略到了本土风格的《暴力十三区》。《硬汉2》延续了《硬汉》的风格,故事主角还是因潜水训练突发意外而变得傻里傻气,并且以惩戒社会上的“邪恶势力”为毕生己任的老三。他一方面以送快递为生,每天骑着单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另一方面也好打不平,借此打击社会上所谓的“邪恶势力”。不过这里面他的红缨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军人专用的水壶。

与《硬汉》相对,《硬汉2:奉陪到底》彻底放弃了文艺转向商业。也意味着,影片从单纯地塑造一个傻不拉唧边缘人,成功转型为动作至上的硬派警匪片。剧情较第一部更加完整,主线更加清晰。可以说,这部《硬汉2》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续集,他虽然延续了前一部的风格和故事架构,然而在这些基础之上,又增加了更多的“硬货”,无论是演员阵容还是武打动作,都比前一部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在动作的设计和表现上,《硬汉2》不仅体现了快、准、狠的特点,还让观众体会到了动作的流畅和美观。

说《硬汉2》能够称得上一部纯粹商业片,一个重要原因是里面四大硬汉之间的斗智斗勇。四大型男配上一世界小姐,更有丁晟的暴力而不血腥的美学风格,加上紧凑的剧情一定会让你欲罢不能。 

沈阳读者:李雪

《单身男女》:“贱男”和绝世好男人的PK

电影还未上映,就已看到了扑面而来的海报,就知道这是一个两男追一女的故事。金融才子古天乐:帅、身材好、运动高手、衣着光鲜,大小浪漫信手拈来!建筑奇才吴彦祖:衣着邋遢、胡子拉碴、举止木讷、生活道路曲折,但为人仗义、稳重、踏实,容易让人产生信赖感。电影以二男追一女的剧情,融合各种经典追女桥段,其中古天乐和吴彦祖饰演的两大帅哥使出浑身解数,只为赢取高圆圆饰演的程子欣的芳心。影片中高圆圆饰演的角色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刚刚经历了感情与事业双重挫折。或许是之前的经历过于倒霉,现在的她同时面临两位出众男性的追求却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不得不说成为了一种幸福的烦恼。

一般而言,爱情喜剧片很难出新,剧情很容易变得老套,但是对于本片却不用担心,大帅哥吴彦祖居然被弄成一个火星人的造型,而所有的相遇都被安排得那么巧妙。惊喜不仅仅如此,随着故事的发展,花样百出的求爱方式,各种阴差阳错的机遇,原本已经分叉的路口又再一次交汇,而且还是三条线相交在一点。

俊男美女,鲜艳的色调与温柔的情怀一直是杜琪峰电影的特色,爱情争夺战一触即发,选择谁都有非常充分的理由,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关于都市,关于单身男女,关于三角恋情,关于“贱男”与绝世好男的电影。少了以往那种纯粹的柔情路线,但是多了一份惊喜和浪漫,男女主角不再是虚幻的花瓶,每个人都多了点普通人的气息,发生的事情也在办公室这个大家熟悉的地方,求爱方式也简单易行。虽然全片笑点不断但依然能让你有所领悟,爱上“贱男”也许也很美好,因为杜琪峰想要表达的正是都市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神与爱情。

合肥读者:林汉文

《万有引力》:四个故事四种生活

近期上映的国产电影《万有引力》不但故事多,还使用了“类型”的叠加。影片由四个故事组成,《邂逅》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机场的纯洁爱情;《造人》把故事落在“科学生育”这个时髦的话题上;《出轨》中,一对夫妻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是“偷与捉”“害与救”;最后一段《重生》,如名字所揭示的那样,讲述一个跳伞特技队员拯救吸毒女友的故事。其结构很容易让人想起张一白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但与《将》的三段故事相对散漫、穿插回忆和实地采访相比,《万有引力》不管是结构还是风格显得更为严谨克制。影片比较新颖的首先是场景和人物身份的设计。在这四段戏中,何百合扮演的机场安检员、郭涛演绎的数学家、戴立忍扮演的程序设计员、段博文和黄幻演绎的跳伞运动员,在国内大银幕上都是比较新鲜的角色身份。机场安检员爱上一个搭乘飞机的乘客,让这份爱情多了一份偶然和奇妙的色彩。而浪漫的数学家郭涛,他的职业决定了他造人的特点与众不同,不管是精算的造人日期,还是自己设计的独特的床,给观众提供了不少特别的笑料。跳伞的这一对运动员,他们的训练故事和经历既牵绊着他们的爱情,也是戒毒后的黄幻走向新生的起跑线。这部电影是把摄影机扎扎实实地放在地下,对当下我们生活中不同人的近距离观照,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片中人物的疼痛和喜怒为何会如此轻易打动我们。四对处于不同困境的主人公,经过各自的阵痛和挣扎,最后走向充满希望的结局,看上去既像对观众传授“如何表白”“如何造人”等婚恋宝典,又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的执著坚守,颇有现实意义。

不难看出,这里面既有纯情的青春和爱情,也有疯狂的喜剧,还有相互角力的阴谋和惊悚。观众口味不一,但里面总有一款适合你,看官各取所需便可。但美中不足的是“爱的引力”这条主线设置却显得有些牵强,从字面意义看,这个主旨似乎更强调男女之间的相互吸引,并没有触及更复杂的情感内核。

太原读者:夏周

电影版《奋斗》:有继承有创新

电影版《奋斗》根据石康同名小说改编,除了延续了原著中的人物关系外,故事剧情、拍摄地点由原著中的北京一地拓展到了北京和上海两处,更加贴近80后青年人的生活状态。影片更关注富二代生活、年轻人工作压力、感情婚姻困惑等问题,力争更全面地展现出中国内地年轻人生存生活的状态。

篇(4)

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熟语具有丰富的内容与精炼的形式,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大都源远流长,运用普遍,是词汇宝库中的重要成员。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指出熟语通常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

熟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词汇教学的重要部分,然而,我们发现学生对熟语的掌握程度却远不如其他词语,使用时常会出现一些错误,不能用熟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时甚至漏洞百出,此文我们将针对学生使用熟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探讨一下如何开展熟语教学。

一、熟语运用中的错误

学生在熟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书写错误、色彩错误、意义理解偏误。

书写错误,即在书写熟语时出现的错误,常常用形近字或音近字代替,这种错误往往会影响词语的意思,比如“英雄辈出”就常被写成了 “英雄倍出”,“再接再厉”常被写成“再接再励”,学生出现的这种错误究其根源,就是对熟语的理解不正确,对熟语的来源不清晰。

意义理解偏误,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熟语的意思理解不准确,所以使用起来就会有错误,究其原因多是由于熟语意义的双层性所致,所谓的双层性是指熟语常常有两层意义,即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是该熟语的构成成分组合后所形成的字面意义;深层意义是该熟语的引申意义或文化背景意义,深层意义才是熟语的魅力所在,常常是熟语真正的意义。

色彩错误,即学生对熟语本身附加的色彩意义理解得不准确。比如有的同学把班级的好事用“罄竹难书”来形容,这就是没能正确理解该成语的贬义色彩。

二、探究熟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针对上述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熟语中出现的错误,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熟语教学,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正确辨析熟语的形、音、义。

形、音、义三者之间,义是首要的。掌握了义,音、形也就容易解决了。例如: “汗流浃背”形容出汗很多,湿透了背上的衣服。明白了“浃”是湿透的意思,就不会把成语写成“汗流夹背”了 。“走投无路”中的“投”,是投奔的意思,不能写作“头”;还有像“名列前茅”、“好高骛远”“蜂涌而上”等,如果掌握了这些成语的确切含义,那么就不会把成语中加点的字写错了。

正确辨析熟语的意义,首先一定要防止望文生义。在四字成语中,每个字都是意义单位,但它们之间决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一个整体,它的意义是概括的,因此不能单单按字面理解。如“不刊之论”中的“刊”,削除的意思。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差强人意 ”原意是说还算能振奋人心,现多指尚能使人满意。“差”是“尚”、“略”的意思;“强”是“振奋”的意 思。如果望文生义,把“刊”理解为“刊登”,把“差”理解为“不好”,“强” 理解为“勉强”,那跟成语的原意就背道而驰了。

其次要正确辨析熟语的意义还要细细辨别同形异义词。有些词,在不同的成语中有不同的含义。“毫厘不爽”中的“爽”是“差 错、失误”的意思,而“爽心悦目”中的“爽”是“舒服、轻松”的意思。“投笔从戎”中的“投”是掷的意思,而“情投意合”中的“投”是迎合的意思。“五体投地”中的“体”是身体的一部分的意思,而“身体力行”中的“体”是体验的意思。

另外,在品析熟语的意义时,熟语的附加色彩不可忽视,从词汇学的角度看,色彩义也是词语意义的一部分,是附加于概念义之上的,色彩义同概念义一样,不可忽视。如感彩可分褒贬,语体色彩可分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等。学生在使用熟语时,由于没有准确地掌握熟语的色彩义,常常出现很多错误,所以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正确理解熟语的色彩义,要注意熟语的使用场合和环境,仔细审视语境,灵活选用恰当的熟语,否则会贻笑大方的。

第二、细细品味熟语的修辞手法。

多数熟语的意义与字面意义不一致,这是因为很多熟语都运用了比喻手法,

比如“铜墙铁壁”、“虚怀若谷”、“门庭若市”等。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修辞手法在熟语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如 “青梅竹马”、“布衣之交”、“蓬筚生辉” 运用了借代,“饿莩遍野”、“铺天盖地”、“囊括四海”、“怒发冲冠”运用了夸张,“满招损,谦受益” 运用了对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用了对偶,“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是可忍,孰不可忍”运用了反问。而像“雷声大,雨点小”就同时运用了比喻、对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熟语生动形象地完成表意功能,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分析熟语中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熟语的意义。

第三、正确探求熟语的背景及来源。

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典故等背景知识,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熟语的含义,更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针对单看字义难以理解其含义的成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学习、记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熟语中的成语很多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通过探究成语的出典,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些神话 、寓言、历史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文史知识,扩大眼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例如“图穷匕见”是《战国策》所载的关于荆轲的故事,“世外桃源”出于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注意积累这类熟语,如果在教材中某篇课文或某个故事中涉及到了熟语,要让学生们及时地整理、记录,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读书,开阔视野。

第四、了解熟语的所蕴含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中的每一个词都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和体现。而作为民族语言精华的熟语更是民族文化的化身。熟语所包含的文化涉及面非常广泛,可以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军事、宗教、科举、思想道德、日常生活礼仪等方方面面。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阎王店”、“催命鬼”等等, 都是佛教用语,如果把所有佛教有关的熟语归类列出来就是一步佛教文化史。无论是古典庄重的成语、生动诙谐的惯用语、还是机智幽默的歇后语都能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生动形象地演绎出来。在教学中,要适时地把熟语按照其蕴含的文化类型进行归类,帮助学生较好地学握熟语。

总之,熟语在词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除了上述的几点建议之外,还应该把熟语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写作中自觉运用熟语,让熟语的魅力真正显现出来,让熟语为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篇(5)

哈萨克语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哈萨克语成语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成语蕴含着民族的文化和深厚的历史信息,反映出民族文化背景。哈萨克语成语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四部分入手:

一、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语言直接反映社会的变化,社会发展的历史。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所以我们也有很多跟哈萨克族历史相关的成语。例如:“Абылай аспас асу”(阿布拉伊渡过不了的难关)意思是一步大难或艰难的道路。阿布拉伊是哈萨克汗国时期最有名的国王之一。准葛尔部落的入侵时,他统一了哈萨克的三个汗国。阿布拉伊获得的胜利使当时的哈萨克汗国更加坚强。“Аκтабан шбырынды, алκа кл слама”、“аκтабан болды”(变成白脚跟)这两个成语都是同意词,指的是因为敌人侵袭和人民的贫困而跑到异乡住的人民。这个成语反映了1723年,准葛尔部落对哈萨克部落的入侵战争。 “Аκ киiзге ктеру”这则成语说明古代时宣布“汗”(古代突厥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的词语,描述把统治者宣布为汗的时候,人们把汗拾起在白毡子上,这说明他是全人民的汗。

二、来自叙事诗、诗文和口头文学的成语

按照中文编年资料6-8世纪哈萨克斯坦的突厥语部落已经具有自己的口头传统诗学,而且说它的起源很早以前就有了,它起源于更早的时期。很多史诗中的修饰语、隐喻和用古代突厥语写的鄂尔浑―叶尼塞碑铭都证明哈萨克文学的悠久历史。我们有许多著名的史诗,像“Алпамыс батыр”(Alpamys batyr), “Кыз Жiбек”(Kyz Zhibek),“Козы Крпеш -Баян Слу”(Kozy Korpesh Bayan Sulu)等。

13-17世纪的史诗中使用的大量成语我们到今天还在运用,甚至其中的一些成语有口皆碑。例如:“тбесiн ккке тигiздi”(头顶触摸了天空)(Alpamys batyr),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无限高兴,乐不可支,喜气洋洋的样子。还有“толан айдай толыксып, ак сазандай блкысып” (Kyz Zhibek)在这个成语中描写女子婀娜多姿的动作、步伐,把美女比喻鹿、月亮和鱼,形容女子艳丽夺目。

“Козы Корпеш -Баян Слу” (Kozy Korpesh Bayan Sulu)史实中运用了许多到现在使用的成语,例如:“iшек- сiлесi катканша кYлдi”(捧腹大笑)。“Кыз Жiбек” (Kyz Zhibek)中有一个很精彩的成语“канаты бYтiн снкар жок , тйяы бYтiн тлпар жок”指的是每个人或事物都有缺点,没有完美的人或事物。

哈萨克族有名的诗人、作家和作曲家阿拜对哈语成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大量的成语出自阿拜的作品,例如:“кнiлi тiрi”(充满情感的人),“тiрiктi жYндей сабау”(说许多谎话)等。阿拜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古代固定词组,这样让这些固定词组保留到现在,让保存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哈萨克语的丰富。在自己的诗中阿拜运用了大量动词性的生动固定词组。还有很多阿拜使用的动词性成语,例如:“табанынан таусылу”(瞎费劲儿), “кыркын мiнсе,кыр артылмас”(此路不通)等。每个哈萨克孩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从阿拜的作品吸收知识,所以我相信阿拜作品里面的这些成语会广泛使用的。我们读阿拜的诗文,唱阿拜的歌曲,这样每个哈萨克人一直使用这些成语。

口头上保留下来的大量哈萨克童话和民间故事都包含源远流长的成语,这些成语极大丰富了哈萨克语成语学。例如: “каз мойын”(形容漂亮的马或个子高的女子),“кздiн жасын сел еттi”(哭哭啼啼),“кздi ашып - жманша”(在一刹那间),“кз байлады”(撒诈捣虚), “шаш етектен олжаа батты”(发财致富)等。

三、 来自民间生活中的成语

各个民族按照生活时代具有只属于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从古代到现在保存下来的文化、习俗与生活习惯的实例确实很多。说关于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即说关于哈萨克人。来自民间生活中的成语文章内细分为三部分:来自宗教的成语,来自传统礼仪的成语及来自习俗的成语。

(一)来自宗教的成语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信不同的宗教。因为哈萨克族是信伊斯兰教的民族,所以很多习俗和礼仪跟宗教有紧密的关系。哈萨克语中的很多成语就表达跟宗教的紧密关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来自宗教的成语,例如:“кдайа аксарыбасын айтты”(求真主保佑,宰牲畜给赛德盖),“жетi тиын садака”(求真主保佑时或帮克服困难时,专门到清真寺捐钱或给贫穷的人一些钱)。来自宗教的成语经常跟“阿拉”的名字有关,哈萨克语中写阿拉的时候第一个字母一直是大的字母,例如:“Алланын мiрi”(阿拉的真命), “Аллаа шYкiршiлiк кылды”(对阿拉表示感谢)。还有一些遇到困难时或失去亲人时的表示安慰的时候经常使用的成语:“κдай артынын жаксылыын берсiн !”,“Алла артынын кайырын берсiн !”,“арты кайырлы болсын” 这三个例子指的是人去世后,表示哀悼,安慰他的亲戚朋友时候说,求真主保佑后面活着的人,这些成语中的“κдай”和“Алла”就是“真主”。

(二)来自传统礼仪的成语

成语不但是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并且成语 也是反应 哈萨克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上我们能看到哈萨克族人的思想。哈萨克族最重要的民族文化特点 之一是全面蕴含民族传统礼仪。到今天保留的这些传统礼仪明确地展现了哈萨克族跟其他民族的区别,不同的生活方式。

传统礼仪,有一些来源是宗教活动,有一些是社会生活。古代有很多跟出生、上学、结婚和死亡有关的传统礼仪,而很多成语就说明这些礼仪,大部分来自传统礼仪的成语都是动词性的。例如: “κырκынан шыκты”(满了四十天),婴儿出生后满四十天,跟汉族的满月相似。婴儿满四十天时,四十勺水里面放四十个圆子(一般是圆形的银子戈比)给婴儿洗澡。这一天,给婴儿第一次剪发,剪指甲。“бесiк κда”(娃娃亲)男女小的时候父母订下亲事。“тсауын кестi”(剪断绳子)这个成语指的是幼儿开始学步时为了让他好好走路举行的礼仪。“сYндетке отырызды”(割礼)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一种仪式,犹太教在婴儿初生时举行,伊斯兰教在童年举行。“κыз затты”(欢送姑娘)给新娘举行欢送会。“Кырκын берди”(举办四十天)人死了四十天以后为他举行葬后宴。“жоκтау салды”(追悼)人死了以后大声地追悼。

(三)来自习俗的成语

哈萨克族还有各种各样的跟风俗习惯有关的成语。例如:“аа лсе, iнi мра”(哥哥去世,弟弟继承)这则成语表达按旧的习俗过继婚,现在的生活中很少见。从古代到现在保留下来的风俗习惯我们叫:“ата жолы”,“ата салты”指的是早以前我们祖先的传统和习俗。还有很多来自习俗的成语,例如:“жетi ата”(七个祖先),“шашу шашу”(扔糖),“слемдеме жiберу”(发送礼品(主要指甜食)),“слем - сауκыт беру”(给野意儿)。

哈萨克人算是一个很迷信的民族,所以有很多来自迷信中的成语也不稀奇,而这些迷信跟信仰有紧密的关系。例如:我们做后来的打算或梦想时总说“Кдай κаласа”(真主保佑的话),这样我们都希望这些打算和梦想会实现。哈萨克人从早以前用四十一个小圆子(一般是小石头或菜豆)来预示将来,预先说出某个事情的发展,提出种种推测。我们到现在还使用这种方式推测后果,把它叫“бал ашты”(预言),“κмалаκ салды”(占卜)。

四、来自外国语言中的成语

每个语言的词汇一直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这个过程。每一个语言会不断地发展,不断地丰富。语言不仅有自己的功能而补充词汇,同时有其他语言的词语和固定词组而丰富。

哈萨克语中的一些成语也是从外来语言中吸收过来的,大多数来自俄语。这也不会使人吃惊,因为俄罗斯族对哈萨克族的影响本来就很大。对我们的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当然不仅反映在我们的成语上。哈萨克的很多作家翻译了大量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也翻译了不少成语 。在这一观点上我想再引用阿拜的作品。他把普希金、莱蒙托夫、克雷洛夫和托尔斯泰著名作品译成哈萨克语,翻译的过程当中译出了不少成语,例如:俄语中的“быть рогатым”翻译成“мYйiз шыу”(长角),意思是丈夫和妻子交流。“ворковать как голубки”翻译成“кептерше сYйiнiсу”(像鸽子一样柔情细语地交谈)指相爱者互相甜蜜地聊天。哈萨克语中还有大量随着俄罗斯语的影响产生的成语,例如:俄语的“беречь как зеницу ока”译成“кздκарашыындай саκтау”(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指的是爱惜、保护。俄语的 “как кошка с собакой”翻译成“ ит пен мысыκтай”意思是人之间的关系像狗和猫一样不好.

哈萨克语也有从汉语中借入的成语,主要是因为两个民族的交往频繁,写历史,什么时候,可以作为背景,中国的哈萨克族使用的情况,进行对比。在这样的环境下,两种语言进行交流,说明:现在很多移民区哈萨克斯坦定居的中国哈萨克族人,将哈萨克斯坦人不常使用的一些汉语成语带入了哈萨克语中,影响逐渐扩大,从而丰富了哈萨克语的成语学。如一些直接翻译成哈语成语的汉语成语。有汉语中的“掩目捕雀”直译成“кздi жмып, торай стау”,“掩耳盗铃”直译成“κлаын басып, κоырау рлау”,“天罗地网”直译成“аспанда тор, жерде κаκпан κру”等。在这里使用了直接翻译,语法方面也没有很大的改变。对哈萨克斯坦人民来说,它们是新的成语,因为在哈萨克斯坦几乎不使用这些成语,它们是被中国的哈萨克族习惯运用的。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影响会越来越深远,汉语成语对哈萨克语的影响也会随之扩大。

总之,成语是哈萨克语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部分,所以对成语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工作。对哈萨克语成语的来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理解哈萨克语成语,而且可以更好理解哈萨克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参考文献:

[1]那衣满.1987.汉哈成语词典 [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2.现代哈萨克语(哈文版)[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19

[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部.1982.汉哈成语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

[4]李涛.多用成语词典[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篇(6)

现在高校越来越重视人文素养培养,更多的教师也探索在专业课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在歌曲作法教学中也做了尝试,把邯郸成语典故引入了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人文素养与歌曲写作

人文素养,纵观文献资料,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养和精神品格,它通过品位、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各方面体现出来。歌曲作法课程是音乐学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以及对歌曲创作技巧方面的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作曲技法,提高音乐鉴赏与作品分析能力。长期以来,歌曲作法课程教学模式落后,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讲授,缺乏学习人文知识的手段。不重视音乐人文知识的教育与渗透,缺乏跨学科知识,造成知识结构单一,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邯郸成语典故引入歌曲作法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一)成语典故的特点适合引入课堂邯郸成语典故曲条目中多,内容丰富,适合学生进行收集,整理,能够有效地融入歌曲作法课程之中。成语典故语言精练、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改编成歌词。邯郸成语典故引入歌曲作法课中能够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认识提升歌曲创作的内涵。(二)成语典故所蕴涵的精神内涵适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语典故寓意深刻,蕴含的人生哲理,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和鼓舞作用。引入歌曲作法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如负荆请罪所体现的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担当的精神。完璧归赵体现着爱国主义情怀,与面对强敌所表现出来的过人胆识与高明智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强调注意调查研究,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才能明辨是非曲直。奉公如法对今天教导学生奉行公事、遵守法令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还有像邯郸学步,黄粱一梦等等,每个成语典故包含着相应的历史故事,蕴含着巨大哲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和面对挑战时也所表现出的沉着、冷静与自信。(三)学科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学科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满足个体发展过程中专业知识与精神文化的客观要求。由于歌曲写作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而成语典故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通过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训练,使大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完美人格的塑造。同时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音乐本身的表现性、实践性、非语义性特点结合成语典故的现实性、情节性、语言性特点,达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协调互动,相辅相成。通过典故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开拓知识的视野,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明确理想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以及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所以说成语典故与歌曲写作的有机结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歌曲作法课程中引入成语典故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成语典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引入课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语典故引入歌曲作法课中体现了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的时效性,鲜活性,充实人文素养培养内容与方法,推动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一)歌曲作法课程中成语典故收集整理教师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查找成语典故及其相关的背景,并进行归纳整理。学生根据歌曲作法课的教学需求,在上千条成语中挑选适合歌曲创编的典故。学生们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全面了解成语典故所具有的精神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把整理好的成语典故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交流,成语典故所蕴含的巨大的精神内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同时被学生充分地内化,从而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二)成语典故创编成歌词把收集的成语典故创编成歌词,在改编的过程中注意把握成语典故的历史性和内在的精神价值。改编的过程就成为很好的文化素养提升的方法。歌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简短、易记、句式及分段整齐、富有旋律感的形式。学生根据成语典故的特点和歌词改编的要求进行创作。改编的过程中学生们要正确把握成语典故的内涵,通过一个故事再现一个深刻主题。让学生亲身感受成语典故的文化的魅力,领会古人在知识、礼节、文化品位等方面修养。通过深入的研究成语典故背后的故事,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无疑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启发和作用。(三)歌词谱曲改编歌词需要经过谱曲才能成为歌曲。所以,在谱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成语典故改编歌词与曲风曲调的关系。成语典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民族风貌。所以注意曲风曲调要和地方音乐、戏曲相结合,把握曲风曲调与歌词的和谐统一。在这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审美趣味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建立。(四)歌曲的传播教学中,除了采用一般的视听、视唱等方法,还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把创作的歌曲通过微博、微信现代传媒手段加以传播,同时组织学生举办成语典故创编歌曲音乐会等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净化心灵、娱乐身心,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邯郸成语典故引入歌曲作法课程的教学中,使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分发挥音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的作用。发挥成语典故所具有的巨大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历史知识、社会环境、各阶层思想意识的了解。在音乐与典故的相互协调作用下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何中洲.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家教世界,2012,(06)

篇(7)

成语作为熟语的一种,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一种形式简洁、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多年以来,各种语文考试都经常涉及成语,但很多学生往往望文生义,闹出许多笑话。这主要是由成语来源的特殊性造成的。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古诗文语句和古代口头俗语,不仅浓缩了其中的文化信息,保留了原有的语法规则和词汇意义,而且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运用,是沟通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桥梁,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汉语知识的一个窗口,所以有人说成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笔者结合日常教学,从成语中归纳出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知识,以期抛砖引玉,使更多师生能举一反三,更好地把握、理解成语,同时提高文言文知识水平。

一、成语中的通假字

有些成语中的关键语素,往往用本义、引申义解释不清楚,因为它是通假字(含古今字)。如“再接再厉”,“厉”与“砺”是古今字,“厉”是古字,“砺”是今字,指“磨刀石”,引申为“磨砺”,明白了这些,就容易理解其比喻义“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越来越振奋勇猛”。“一暴十寒”中的“暴”也是同理,“暴”其实是“曝”的古字,“晒”的意思,所以这个成语从字面上看就是“晒一天,冻十天”的意思,就容易得出“做事无恒心,努力少,懈怠多”的比喻义。

二、成语中的古今异义词

成语中的关键语素有的保留着古义,在理解时不能以“今”释“古”。如“不速之客”中的“速”,是“邀请”的意思,不能以今义“快速”理解。“学而不厌”中的“厌”是“满足”之意,不能理解为“厌恶”。“亡羊补牢”中的“亡”是“丢失”之意,不能理解为“死亡”,“牢”也是“牲口圈”的意思,而不是“监狱、牢房”。“爱莫能助”中的“爱”是“同情、怜惜”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喜爱”有区别,意思为“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另如“屡试不爽”中的“爽”意为“差错”,“抱恨终天”中的“恨”意为“遗憾”,“不名一钱”中的“名”意为“占有”。若忽略古义,这些成语在运用中就很容易望文生义。

三、成语中的一词多义

成语中的关键语素有的是多义词,要根据它所在的语境加以辨析,不能生搬硬套。如常用词“兵”,在“弃甲曳兵”中指“兵器”,在“草木皆兵”中指“兵卒”,在“按兵不动”中指“军队”,在“兵连祸结”中指战争。又如虚词“以”,在“以貌取人”中,作介词“凭”,在“绳之以法”中,作介词“用”,在“不以为然”中作动词表“以为”,在“以辞害意”中作介词“因为”,在“拭目以待”中作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成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善加利用就很容易积累一些平时较难把握的文言词语。例如“而”的用法,在“向隅而泣”中作连词,表承接;在“侃侃而谈”中作助词,相当于“地”;在“鼎足而立”中作连词,表修饰;在“乐而忘返”中作连词,表原因;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作连词,表假设,意为“如果”;在“博而不精”中作连词,表转折,意为“却”。

四、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1.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如“不毛之地”中的“毛”,活用为动词“生长(五谷)”之意;“党同伐异”中的“党”也是活用为动词“结党,结伙”之意。“蚕食鲸吞”中的“蚕”和“鲸”则是作状语用,意思分别为“像蚕一样”、“像鲸一样”;“席地幕天”中的“席”和“幕”也是作状语用,分别是“把……当做席”和“把……当做幕”的意思。

2.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

如“毫发不爽”中的“爽”活用为名词,“差错”之意,“旷日持久”中的“旷”则活用为动词,意为“荒废、耽误”。

3.成语中动词的活用

如“一举成名”中的“举”活用为名词,“举动”的意思。“继往开来”中的“往”和“来”活用为名词,意为“过去的事业”和“将来的事业”。

4.成语中的使动用法

如“汗牛充栋”中的“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使动用,为“使(牛)出汗”的意思。“丰衣足食”中的“丰”和“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丰”和“使……足”。“破釜沉舟”中的“破”和“沉”则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是“使……破”和“使……沉”之意。

5.成语中的意动用法

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人命为草菅”。“厚此薄彼”中的“厚”和“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厚”和“以……为薄”之意。“不耻下问”中的“耻”则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为“以……为耻”。

6.成语中的为动用法

如“忧患余生”中的“忧患”应是“为……忧愁、困苦”的意思,故该成语可以理解成“为饱经艰难困苦之后保全下来的生命忧愁、困苦”。

五、成语中的兼词

如“付诸东流”中的“诸”就是兼词,相当于“之于”。“心不在焉”中的“焉”相当于“于此”。

六、成语中的特殊句式

很多成语都是以古代神话、寓言和历史故事等凝缩而成的“四字格”短语,在凝缩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特殊文言句式。只要熟悉了这些文言句式,理解和把握成语的含义就容易得多了。

1.判断句

如“草木皆兵”中用“皆”作为判断词,意为“一草一木都像是兵士一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则用“为”表判断,意为“别人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别人要吃的)鱼肉”。

2.被动句

如“见笑大方”中用“见”表被动,意为“被见识广博的人或内行人笑话”。“受制于人”中用“于”表被动,意为“被别人控制”。“兔死狗烹”则是无标志词的被动句,字面意思为“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

3.倒装句

如“自欺欺人”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宾语“自”被置于谓语“欺”之前。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是”字提前宾语的现象,在成语中很常见,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才是举等。成语中还常常以“于”、“以”等作介宾结构后置的标志,如重于泰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行成于思、相濡以沫、嗤之以鼻、绳之以法等。“差之千里,谬之千里”则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毫厘之差,千里之谬”。

篇(8)

可以说,马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功不可没。从秦兵马俑、汉铜马俑到唐三彩马,各个时代、各种质地、各种形态的马工艺品栩栩如生,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马以速度见长而成为古代交通工具最佳之选。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它产于大宛,汗水从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内可以跑千里路。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人生如白驹过隙”等句都传神地展现了骏马疾驰的情形。至今,人们仍为它的速度而喝彩叫好:

马在各种赛马节、赛马会上的速度使人颠狂,马在奥运会上表现的机敏和优雅令人倾倒。

马在古代也是建功立业的功臣,“马到成功”就是由此而来。秦始皇统一六国,马之功居其半,兵马俑可为一证。唐太宗连年征战,六骏战功显赫。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两大洲时,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任何动物像马这样深入地影响着人类的历史。

可以说人与马所组成的骑兵部队是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中马和人一起创造了历史。

篇(9)

可以说,马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功不可没。从秦兵马俑、汉铜马俑到唐三彩马,各个时代、各种质地、各种形态的马工艺品栩栩如生,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马以速度见长而成为古代交通工具最佳之选。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它产于大宛,汗水从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内可以跑千里路。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人生如白驹过隙”等句都传神地展现了骏马疾驰的情形。至今,人们仍为它的速度而喝彩叫好:

马在各种赛马节、赛马会上的速度使人颠狂,马在奥运会上表现的机敏和优雅令人倾倒。

马在古代也是建功立业的功臣,“马到成功”就是由此而来。秦始皇统一六国,马之功居其半,兵马俑可为一证。唐太宗连年征战,六骏战功显赫。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两大洲时,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任何动物像马这样深入地影响着人类的历史。

可以说人与马所组成的骑兵部队是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中马和人一起创造了历史。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成语经历了历史的迁移与变迁,经过了长期的锤炼与使用,是古代文学中语言的精髓,是汉语语言中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内容丰富,色彩绚丽,意义简化让人赞叹和瞩目。成语具有表现力强、精辟简短以及思想内涵丰富的特点。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即可根据其对成语运用和掌握水平的高低来衡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学习成语,学生学习成语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对于成语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让学生反复的抄写成语,以达到记忆的效果,这就大大降低了成语的生动趣味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成语承载的故事色彩和文化气息,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1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的意义

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出发,仍然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成语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普遍都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反复抄写,这样虽然达到了记忆的效果,但是却让成语的生动趣味性大大降低,不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成语,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本文笔者联系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的有效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探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

2成语教学的方法

2.1朗读成语,把握韵律

当前,在小学语文成语教学中,语文教师认为对于成语的教学,只需要让学生咬准字音即可。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理念,严重打压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体会、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例如学生在读到“汹涌澎湃、雷霆万钧、一泻千里”等成语的时候,情感要高昂,声音要洪亮;学生在在读到“波光粼粼”这个成语的时候,要以轻柔的声音朗读;学生在读到“海底捞针、水中捞月”等成语时,要有一种极为无奈的表情,有一种一切都是幻影的感觉。由此可知,带着感情去阅读成语,既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记住、认识成语,还能让学生对成语的具体意思和内在含义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此外,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成语的时候,对于不同的成语,自身的语气也要有一定的变化,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成语中真实的感情,有助于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

2.2生动传授成语的意义

学生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将成语串起来一起阅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成语,让学生感受到成语的魅力。例如,学生可以将“藏之名山、鸿篇巨制、大笔如掾、忍辱含垢、不白之冤、飞来横祸、犯颜极谏、博闻强记”等成语连起来阅读,就是有关司马迁的一个历史故事。在授课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对司马迁的事迹和故事进行适当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去学习成语。例如,学生在听到司马迁因为代替将军进谏,结果蒙受了不白之冤,导致自己入狱,此时学生就可以联想到“不白之冤、飞来横祸、犯颜极谏”这三个成语,之后的成语理解起来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就会显著提高。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成语的真正意义,使教师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大大增加。

2.3联系生活,感受成语

在语文成语教学中,一定要遵循语文成语教学的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成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时候要结合生活实际,这样才会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在学习“春暖花开”这个成语时,就会想象到春天阳光灿烂,花儿开的非常鲜艳,从字面意思上即可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例如,学生在学习“山崩地裂”这个成语时,就可以想象到地震之时,地和山都裂开了。学生在学习“飘飘欲仙”这个成语时,学生可以现象到一种飞起来的感觉。学生在学习成语时,让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感受成语的真正含义,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很好地利用成语。

2.4很好的运用成语

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学生要学会利用成语,将学习到的成语转变为自己的资源,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其运用自如。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情境下熟练的应用成语,让学生分辨该成语的应用是否合理。例如学生在学习“不足为训、颐指气使、安步当车、耿耿于怀”时,例如,小王自小就养成了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生病了需要别人照顾,也还是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语基础对上面这个句子进行判断,判断其引用正确与否,增强自己的辨别能力。语文教师在成语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生活实际的同时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让成语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到不同成语的不同意义。

3结语

在语文成语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师不断的改变和拓展自己的教学方法。上述提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仅仅是对语文成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引导语文教师转变对于成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智慧,最大程度的增强学生对于成语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学习成语,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W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一带一路;洛阳;运河遗产廊道;开发利用

一、洛阳运河遗产廊道的价值与文化资源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运河工程分为通济渠、邗沟、永济渠和江南河共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一伟大工程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今都有重要意义。

(一)洛阳运河遗产廊道的价值

1.历史价值

从历史上讲,运河的开凿对于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起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一批运河城市的兴起,如洛阳、开封、商丘等,这些城市商业繁荣,经济发达。大运河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如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运河的中心的洛阳,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团和商队,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隋唐大运河还为元代的京杭大运河打下了坚实基础,不少河段在元明清三代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2.当今价值

(1)复兴运河城市的历史文化。洛阳的历史名城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历史悠久的遗址古迹、丰富多样的人文活动(如民风民俗、地方戏曲歌舞等文艺形式)、引人入胜的传统科学艺术,对这些内容加以挖掘、整理、打造,是申遗成功后大势所趋。(2)保护生态环境。大运河贯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流域,目前还担当着南水北调的重任,大运河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3)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隋唐大运河文化符号的城市,整理开发运河文化遗产,让那些已埋没的遗迹、文化,再现昔日容颜,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洛阳运河遗产廊道的资源

洛阳运河遗产廊道有丰富的资源,如运河遗存、传统民俗与工艺、历史文化资源等。

宋代以后洛阳逐渐失去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但隋唐大运河的遗存、历史文化历经沧桑却得以保留。主要有:1.运河遗存。通济渠洛阳段(即洛河)一直使用到上世纪中叶,其遗存如通济渠、含嘉仓、回洛仓、天津桥、南关码头、山陕会馆等,让我们有机会一睹昔日运河的风采。其中,洛仓遗址、含嘉仓遗址160号仓窖遗址等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传统民俗与工艺。洛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就有河洛大鼓、洛阳宫灯、洛阳水席、关公信俗、唐三彩、洛阳牡丹花会等,仅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就促进了牡丹产业的发展,为洛阳的腾飞做出了很大贡献。3.历史资源。洛阳是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洛阳密切相关。从洛阳一地就可看出,河洛地区运河遗产廊道资源丰富,是旅游开发和经济建设的文化保障。

二、洛阳运河遗产廊道景观构建原则

洛阳运河遗产廊道景观构造,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特色定位、主题鲜明

当前,旅游市场上的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旅游者的旅行经验也日益丰富。在此情况下,特色成为旅游产品生命力之所在。要在旅游项目设计中注入和提升历史文化因素,突出旅游产品的垄断性和独有性。如洛阳就要把“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作为城市品牌,彰显独特的人文价值。

(二)旅游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并重

在当今钢筋水泥建筑林立、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流趋势。运河沿岸自然风光优美,是人们休闲度假的上上之选。保护好运河的生态资源、生态环境,运河遗产廊道的旅游开发才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要积极开发自然生态型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迎合旅游者越来越高的生态环境要求,进而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贯彻绿色化、生态化理念,推广并普及绿色旅游、绿色饮食、绿色酒店、绿色装修、绿色消费等,使旅游者身心得以放松,从而促进运河旅游的发展。

(三)市场化与企业化运作相结合

旅游业发展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其产品开发就必须牢固树立市场化理念,以旅游市场需求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出发点。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要立足本身资源,更要着眼与市场的需求。要在市场调研与分析基础上,进行科学定位,确定目标市场的主体和重点,并针对市场需求,对各类预设产品进行筛选、加工或再造,从而设计、开发和组合成适销对路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如开发哪些重点产品或项目,重点策划哪些活动、打造哪些品牌,树立什么样的旅游形象等,由此完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核心内容。

旅游企业是旅游产品开发工作的主体,必须树立旅游产品企业化开发理念。 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项目和产品时,会以盈利为目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吸引游客的目光,而这些是保证旅游产品开发的成功的重要条件。

(四)多层次、多样化开发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可以划分为基础型产品、提高型产品和发展型产品三个层次:1.基础层次:为陈列式观览。内容为自然与人文景观,属于最基本的旅游形式,是旅游规模与特色的基础。2.提高层次:为表演式展示。内容为民俗风情与购物,满足旅游者由静到动的多样化心理需求,通过旅游文化内涵的动态展示,吸引旅游者消费向纵深发展。3.发展层次:为参与式互动。内容为亲身体验与娱乐,满足旅游者自主择项、投身其中的个性需求,是形成旅游品牌特色与吸引旅游者持久重复消费的重要方面。

因为旅游者需求(如年龄、收入、职业、偏好、学历等)的差异,旅游消费也越来越多样化。旅游产品既要有“观光型产品”这样的基础层次,也要有“表演式、参与式、体验式旅游产品”这样的提高层次和发展层次,还要有高、中、低档不同消费档次,通过多样化、多功能、多档次的旅游产品,全面提升旅游收益。

  三、运河遗产廊道的景观打造方法

  运河遗产廊道的景观打造,可以依托运河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从构建主题公园、建立文化活动场馆、开展各类水上娱乐活动等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主题公园

可以沿洛河建立各种主题公园,如特色花卉主题公园、运河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公园、民俗风情园等,宣传运河文明和历史文化。

1.特色花卉主题公园

花卉主题公园可以怡情养性,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休闲方式,各地可以建立特色花卉公园,如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可以建造牡丹主题公园。洛阳牡丹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洛阳牡丹花会更是大大提高了它的知名度。牡丹主题公园内应广植各类牡丹,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让游客在夏秋冬三季也可看到牡丹,避免错过花期的遗憾。牡丹主题公园应设有供人拍照的和牡丹相关的雕塑,雕塑的内容可以是民间传说,也可以是小说故事,可以以风骨气节为题,可以以爱情为题,增强牡丹观赏的文化性。公园内应精选有关牡丹的诗文,体现国人对牡丹的喜爱。园区内还应有以牡丹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如《丝路花开》等,让游客劳逸结合,在欣赏歌舞的同时再次加强对牡丹文化的认知。此外园区内可设置牡丹纪念品,如牡丹瓷、牡丹食品、牡丹饰品等,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

2.运河遗址公园

运河遗址公园是人们吊古思今和展示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遗址公园可精选地址,如洛阳可以建在天津桥附近,因为天津桥曾是是隋唐大运河地标性建筑。遗址公园设计思路如下:(1)对遗址进行保护和展示。如建设天津桥遗址水上保护展厅;恢复天津桥的历史面貌。让游客在桥上可以观光、购物、品尝美食等。(2)4D电影展示繁华历史。洛阳可以再现隋唐时期商业的繁荣和中外文化的交融,让游客穿越历史时空,梦回大唐盛世。(3)建造拍照景点。如建造西域商人铜雕、遣唐使铜雕等反映隋唐时期洛阳的兴盛;用古船的形象表现隋唐时期洛阳城水运交通的发达等,凸显运河的历史作用。

3.历史文化公园

历史文化公园主要展示洛阳厚重的文化底蕴,可以设计如下内容:(1)建立成语典故公园。洛阳是千年帝都,成语典故俯拾皆是,它们是洛阳历史的缩影,是传统文化思想的宝库。(2)建立洛阳历史名人雕塑园。    洛阳自古名人辈出,通过历代名人雕塑,展现洛阳辉煌的历史,激励后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名人雕塑可以分为文化根脉区雕塑、文学名人雕塑、科技名人雕塑、政治名人雕塑、道德教育名人雕塑等类别。

历史文化公园策划思路如下:(1)按朝代分段展示。采用仿古建筑,按历史年代分段展示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便于游客记忆。(2)精选故事与人物。择其精华、诠释内涵、赋于新意,通过碑刻、壁画、园雕等艺术手法,配以小桥流水、亭台楼榭,使其具有艺术性、可观赏性。(3)注重娱乐和体验。可将故事性、趣味性强的历史故事,白天可以安排话剧演出;晚上可以依托运河廊道安排水幕演出。演出时可以让游客作为群众演员一起参演,甚至不必拘泥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如玄奘是洛阳人,他的故事可以根据《西游记》加以杜撰,相信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比真实的历史故事更受游客欢迎。体验式演出一定会给游客留下独特深刻的记忆。

4.民俗风情园

民俗风情园主要展示洛阳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传统体育游戏、武术、节庆民俗表演等。

传统体育游戏如抽陀螺、弹弓、老鹰捉小鸡、跳绳、抓子儿、滚铁环、跳马、跳方格等。体育游戏可以用雕塑的形式凝固下来,便于拍照;也可以提供实物,让游客在玩中获得运动的喜悦。为了提高兴趣,还可以组织游客比赛,给与奖励。

洛阳节庆民俗表演很多,如河洛大鼓、跑旱船、抬花轿、骑毛驴、大里王狮舞、曹屯排鼓等。表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精选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形式新颖,生动活泼,恰当融入流行时尚因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3)加强互动,让游客参与节目演出,体验民俗表演的魅力。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群的青睐。仅洛阳知名的武术就有宋氏通背拳、心意六合拳、南无拳等。武术表演应该组建集武术、灯光、音乐为一体的演出团队,以策划及承接大型武术演出活动。通过表演,打响地区武术知名度,成为另一张城市名片。

(二)建立文化活动场馆

文化活动场馆不仅要向游人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更要注重体验与游乐,要玩中长知。本着这一目的,可设置以下项目:

1.设置“穿越时空”游乐项目

“穿越时空”项目的目的在于让游客在玩中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如洛阳可以建立悬空式球幕影院,倾力打造电影场景,形成极具震撼力、冲击力和视听享受的效果。在巨型球幕的包围下,在奇幻的座椅升腾中,游客将插上翅膀,像飞翔的神鹰般穿越洛阳历史时空,从河图洛书、到夏都斟鄩、商都西毫、周代的洛邑、汉魏古城、隋唐洛阳城……亲历酣畅淋漓的飞翔与尖叫,畅享痛快至极的玩乐与释放,观众在看电影的同时会了解洛阳为何是“千年帝都,文明之源”。

2.设立手工制作创意园

洛阳唐三彩烧制技艺、洛阳宫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黄河澄泥砚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普通人来说,它们一向高高在上,遥远而神秘。它们是如何制作的?我能不能亲身体验制作过程?大概是很多人都渴望的事情。

游客如能自己参与制作、雕刻,比买工艺品更有成就感。创意园的环境要精心装饰,安静舒适,使游客既能玩制作也能坐下歇歇,喝喝咖啡、听听音乐,在放松解压的同时,还能加深亲情友情,体会创造的乐趣。

3.打造歌舞盛会

旅游不仅要有自然风光,游客的体验式娱乐,还要有视觉盛宴,有大型表演观看。如洛阳历史资源丰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可以抓住这一优势打造一台歌舞盛会。比如说“武皇十万宫廷乐”,为唐代的武则天时期的汉族乐舞,曲内容主要是歌颂太平盛世、赞美大好河山等,可以对其挖掘整理,反映丝绸之路上的盛世景象。此外,还可以设计“礼乐周公”、“忠义关公”、“隋唐百戏”等的演出。

(三)建立水上娱乐项目

人类活动与水息息相关,水带给万物生命和快乐,水上娱乐项目在旅游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1.湿地生态游。湿地可以保护改善环境,被称作“地球之肾”,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湿地生态游要将自然风光、人工建筑风光、娱乐科普结合起来。可以设置水上垂钓、水边烧烤、自行车观光、湿地科普馆等项目,但不管哪种,务必以保护湿地环境为前提。

2.画舫昼夜游。画舫昼夜游应以欣赏沿河风光为主,顺便加入文化因素。运河遗产廊道要打造一段观光河段,这一河段要恢复古风古貌,使人能够遥想九朝古都洛阳昔时城郭巍峨、宫阙壮丽的画面。要让游客在古色古香的河道上观水、赏景,体会清幽、静谧、闲适的古城风情。

3.画舫表演。游客囿于地域、知识的局限,对其它城市的河流知之甚少,比如洛河,周公曾在洛水之滨举办过“洛水流觞”、曹植曾在此写下千古名赋《洛神赋》,隋炀帝的龙舟曾在此处流连忘返,白居易等诸多历史名人于上巳节这天曾在这里诗文唱和等等。洛阳可以依托这些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创作,举办画舫表演,带给游客视听盛宴,让他们了解、传播当地的历史文化。

大运河申遗的成功,使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运河遗产廊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重新思考如何把河洛地区悠久的历史文明与运河文化结合在一起,用现代化的包装设计,推动河洛地区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它的知名度,并让它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河洛地区资源丰富,要借助“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把悠久的运河文化用现代化的设计加以展示,推动河洛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为地方经济做贡献。

参考资料:

[1]岳国芳.中国大运河[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

[2]阮仪三.价值评估、文化线路和大运河保护[J].中国名城,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