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林农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18 18:21: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林农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林农业论文

篇(1)

明晰产权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林业产权是森林经营管理和林业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产权明晰,林农真正成为森林的主人,他们才会珍惜并用心经营管理森林,不仅让森林茂盛生长,而且还会想方设法让森林成为他们的生存与致富之本。这是北斗乡人的林改感悟。

过去,由于林业产权机制不活,北斗乡与其他集体林区一样,也存在着产权不清、经营主体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林业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林农的利益难以兑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林产业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广大农户“靠山吃山、靠山养山和靠山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然而,由于权属不清,加之很多林农都抱有“与其等树林成材后再卖,不如现在就攥着钞票踏实”的心理,森林管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山是大家的,遇到乱砍滥伐不好管、不愿管,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就像村民对巡山护林员说的那样:“那么多的山你们巡得过来吗?管得住吗?”

2006年4月,北斗乡作为林权制度的先行者之一,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林改探索。变集体林权“公有”为“私有”的改革,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拥护。通过改革,全乡明晰产权的林地面积达56.43万亩,发放林权证3588本,确权率和发证率分别达99.9%。产权明晰后,广大林农把“树林子”当成“菜园子”自觉管护,造林、护林、用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北斗乡北斗村核桃种植大户常永祥感慨:“以前不敢大胆发展核桃,因为权属不清,万一发展了今后又不是自己的怎么办?现在,山林权属明晰了,我们拿到了林权证,吃下了‘定心丸’,我们发展核桃产业的信心也足了。我还想在核桃深加工上做文章,联合核桃种植户,建立加工企业和销售体系,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联合体。”去年,常永祥仅仅核桃一项的收入就超过了40万元,成为当地最负盛名的泡核桃种植大户。

规划先行拓宽产业发展路子

产权明晰了,产业怎样做大并保持持续发展的潜力?只有科学规划,才能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展发展空间。

北斗乡党委、政府立足北斗实际,按照“全国核桃林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要求,围绕科学规划、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的发展思路,以适宜村为主体,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将全乡核桃基地建设规划为“两带三区”,即新村-黄连-梅花-北斗为第一产业带,六米-黑豆场-双河-栗树坪第二产业带;以顺濞河流域为主的17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为山核桃种植区,1700米-2200米的中海拔地区为本地优质核桃种植片区,2200米以上高海拔冷凉地区为新疆核桃种植片区;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年度发展规划。

截至2008年底,北斗乡的核桃面积达到16.7万亩。从2009年开始,该乡每年还将种植核桃2万亩,到2012年时有望发展到24万亩。该乡还明确提出核桃发展的四个转变,即:种植地点选择从在荒山荒坡、田边地角等传统种植地点向平坦肥沃的常耕地发展转变;从原来核桃收入作为家庭收入的补充转变为家庭收入以核桃收入为主转变;核桃的发展方式从零星种植、粗放管理向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基地化发展和集约化、企业化管理转变;从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

大户带动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过去在北斗乡,很多人将核桃看做是“懒庄稼”,只注重产出而不重视投入,由于不懂科学种植,核桃树长成了“小老头树”。如何帮农民算好生态账和经济账?如何加强管理和壮大产业?如何提质增效实现科学发展?北斗乡党委、政府探索出一条“大户示范带动”、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他们引进大理建标公司,在新村村委会分期发展山核桃,既发展了核桃产业也解决了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扶植好本地大户,为林农发展核桃产业树立了典范。农民陈学贤投资8万多元,种植美国山核桃134亩,2008年核桃产量达到1170公斤,产值达16万多元。陈学贤还为当地群众对美国山核桃的抚育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他的带动下,新村村委会家家户户争先种植美国山核桃,形成了抢着干、争着种、主动栽、加强管护的良好氛围。

核桃产业发展了,北斗乡党委、政府又引导林农成立了新村村委会林产品经营协会等一批专业协会,让林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解决了林农由于市场信息不灵带来的林产品贱卖等方面的问题。

篇(2)

我县有林业用地面积171.11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5.4%,森林覆盖率47.3%,为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森林资源丰富,农民依靠林业增收潜力巨大。近年来,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林业发展迅速,积极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这主要体现在:

(一)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农民直接受益。近年来,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生态公益林等重点林业工程项目相继在我县实施,2002年至今,我县累计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1.2亿元,其中包括退耕还林8000万元、长江防护林资金500万元、生态公益林资金2600万元。林业工程项目的实施,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为全县广大林农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林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目前,我县有四大林业产业发展亮点。一是楠竹产业发展迅速。全县共有楠竹面积15万亩,年产楠竹200万根,楠竹工业发展迅速,全县共有楠竹加工企业6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的5家,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10000余人,仙女竹业、茶恩寺竹木加工工业园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2008年全县实现楠竹产业产值3.1亿元。二是油茶产业发展强劲。我县现有油茶林19万亩,占有林地面积14%,发展油茶产业有良好的基础,为此,我县已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林业发展的重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乡镇负责人、林业站长及相关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目前,各地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高涨,已经有射埠、谭家山等乡镇正在规划建设万亩连片成块的油茶丰产林基地,特别是油茶深加工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第一条精品茶油生产线已在我县落户并顺利投产。三是水果基地初具规模。目前,我县已初步形成以云湖桥美国脐橙基地、谭家山杨梅基地等相关示范项目为主的水果产业体系,且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四是森林旅游业潜力巨大。我县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森林旅游条件优越。目前,晓霞山、金霞山等森林公园正在进一步的开发建设之中。2008年,全县实现森林旅游业产值3000万元,增长率达到15%,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就业等问题,带动了农民增收。

二、林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林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但总体来说,发挥的作用的还不显著,林业促农增收的潜力还远没有得到挖掘,林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发展认识不足。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且不能立竿见影,导致基层组织抓林业生产力度不大,部分农民积极性不高。

(二)林地产出水平不高。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县耕地亩均产出的水平为700元,而林地资源亩均产出水平只有20元,我县林地面积是耕地的两倍,与耕地生产产出相比,差距很大。

(三)产权不够明晰。我县从2003年开始进行林地林权换发证工作,由于1982年定权时界限不清,导致遗留问题较多,确权工作难度较大,到目前为止,只完成换发证工作任务的85%,特别是我县集体林权所占比例大,集体只砍不造现象较为普遍,由于产权不够明晰,导致林业生产发展较慢。

(四)投入机制不够健全。从1983年开始,伴随着耕地的家庭联产承包和林业“三定”政策的实行,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虽然个体投资造林、经营林业的明显增多,但由于林业投资较高,加之政府投入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农民自发投资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仍然不高,规模不大,效益也不明显。

三、发展高效林业的主要对策和设想

林业生产的发展与管理,既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更应注重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有效调动林农和全社会投资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一)科学调整发展思路。在全面推进各项林业生产的同时,结合我县基础条件,应坚持科学发展观,调整发展思路,着重突出发展油茶、楠竹等经济效益好、见效快的林业产业。油茶、楠竹在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比较效益高,是多种效益的完美结合,因此,在今后的营林生产上,应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加大投入,逐步扩大油茶、楠竹产业基地规模,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林业一旦形成产业链,附加值相应增高,行业增收的效益则更明显。

篇(3)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许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普遍存在设置时间短、机构不完善、经费短缺严重、专业人员配备匮乏等问题,因而无法保证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讲座开展,以及就业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就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更加无法保证招聘单位的质量和数量。目前,大多高校则采取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全盘接纳的政策,使得就业质量成为空谈。

1.2就业指导形式内容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

就业指导课程及相关讲座是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但其中存在不少问题。据笔者调研,高校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选修课,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的不足,就业课程教材的不规范,教学内容不够与时俱进,教学效果不具吸引力等均有待提高。而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专业前景介绍、创业计划比赛、就业信息展示、职业发展宏图、优秀校友讲座或论坛、个别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开展的程度普遍欠缺。

1.4全程指导容易被忽视

从就业指导的时间上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活动不应该只是针对毕业生才开展的,而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之中。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没有统一部署,各学院开展也有不同,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是学生一入学就开展,以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及时调整学习计划,来适应未来规划的需要[2]。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关注毕业生面临择业时如何调整好心态、认清就业形势、掌握就业信息、学习应聘技巧等问题,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择业作用较为有限。

2关于改进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2.1实现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国外高校选拔聘用就业指导教师的条件较为苛刻,不只是要求学历,更重要看是否具有相关知识背景,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而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中拥有就业指导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高,就业指导队伍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高校建立一支具有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迫在眉睫。就业指导队伍中不仅要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就业心理进行咨询的学者,也要有熟悉政策、了解就业市场的专家。

2.2就业指导形式应个性化、多样化

高校目前举办的就业指导课程、就业讲座和论坛、校园招聘会等形式的就业指导虽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不错的效果,并且被大多数学生们所接受,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校还应根据办学性质、类别、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创新,开展丰富多样,能够结合学生个人成长特色的就业指导服务,提供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篇(4)

保水剂作为一种化学节水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农业部北方研究中心开发成功。随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对保水剂在农林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国内对保水剂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大部分产品已有一定规模。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共在全国示范推广达1100多万亩。目前,土壤固化剂、复合土工膜料、坡面积雨固土材料、植物蒸腾抑制剂、种衣剂等大批保水剂已经在我国农林业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2保水剂的一般性质

保水剂是一种具有三维交联网状结构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采用含有羧基、羟基或氨基等的亲水性单体,在引发剂和交联剂的作用下,通过聚合、交联等化学反应而形成。高吸水性树脂能通过水合作用迅速吸收自重几百倍乃至上千倍的水而呈凝胶状,常压下对其施加压力,水也不会从凝胶中逸出,常称其为高吸水性聚合物。高吸水性材料或超强吸水树脂等。

保水剂作为农作物干旱时的“微型水库”,具有应用范围广,高保水性,改良土壤,促进生长,节约肥料等多方面优点。据资料显示,在相同水肥条件下,使用保水剂可明显增加作物产量。增产幅度达10%~30%。节水节肥5%~20%#在花卉等经济作物上,使用保水剂可明显延长浇水时间(3天~7天),花蕾大,持续时间长,经济效益高I在旱农试验区开展的保水剂应用试验。结果显示保水剂对保蓄雨水效果较好,尤其促使了作物生长后期根区土壤水分的补充和提高。

近年来由于新原料的选用和材料的复合化,保水剂的类别不仅包括传统的淀粉类、纤维素类、合成类(聚丙烯酸类、聚丙烯酰胺类等)。还包括生物降解类(氨基酸类、壳聚糖类等)、有机一无机复合类、缓释功能类(腐殖酸类)。保水剂的聚合工艺主要有水溶液聚合法和反相悬浮聚合法,也可采用辐射引发聚合、微波引发聚合以、喷雾聚合、高温快速反应法等方法。目前,国内生产和供应保水剂的厂家多达40多家,主要有胜利油田长安集团、北京裕德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北科瀚树脂有限公司、天津晨光化工有限公司等。

3保水剂的发展现状

现在我国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中西部开发战略,农业重点推广旱作节水技术,而抗旱保水技术是其重要内容。近年来,保水剂越来越受到农业领域的重视,研究重心也开始从如何提高保水剂的性能向其在农林业的实际应用转移。有关保水剂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开发保水剂的制备新方法

新的制备方法要在保证产品具有优良的吸水保水性能的基础上,提高吸水速率、改善耐盐碱性能和产品凝胶强度以及热稳定性能,目前主要采用以下措施:引人非离子型亲水基团到主链上;使用含有大量亲水基团交联剂;用表面活性剂对树脂进行外层处理等。天津三农金科技有限公司用玉米淀粉作原料,在引发剂作用下,用乙烯或丙烯单体在淀粉的天然高分子骨架上接枝共聚,最后接枝共聚物靠爆聚放热自交联,从而生产出高效抗旱保水剂。该方法称为原子经济反应,实现了清洁生产。杨瑞成等利用高温快速反应法成功制备了聚丙烯酸/蒙脱上高吸水性纳米复合材料。在外界温度为20℃时,该复合材料水凝胶所需干燥时间为128h,此复合材料可望广泛应用于西部高温干旱地区的沙漠化治理。

3.2研究保水剂的有机一无机复合

通过有机一无机复合方法,可制备出性能优良、成本低廉、实用性强的吸水材料。赵娜制备出了白鳝泥/(丙烯酸一丙烯酰胺)高吸水保水材料,吸蒸馏水的倍数可以达到1900左右,同时吸自来水倍数可以达到380倍左右,吸生理盐水能够达到124倍,在4000r/min的情况下离心1h后,其保水能力为98.97%。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首次采用丙烯酸或丙烯酰胺与凹凸棒土合成有机一无机复合保水剂。抗钙、镁离子性能明显提高,原料成本进一步降低,与环境更友好。产品吸水倍率≥400倍;吸盐倍率≥70倍;该保水荆适合中国西部年降水量小于400mm,降雨比较集中,沙漠化、盐碱化严重的特点。

3.3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等添加到保水剂中,实现其多功能化

制备多功能化保水剂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进行简单的包裹;另一种是使两者发生某种形式的化学反应。林晶将保水剂与化学肥料按比例配合制得了既能吸水保水抗旱保墒,又具有缓释肥料功效的保水缓释肥,并以药用植物板蓝根为试验对象进行盆栽试验,对其保水效应及板蓝根生长状况进行观察分析,得出了保水缓释肥可以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合理释放土壤有效养分、促生长作用明显的结论。

3.4研究高吸水性树脂在实际应用中与土壤、作物、肥料等的效应问题,以及对灌溉模式。耕作制度和农业设施等的影响

篇(5)

一、农林类高校构建创业文化的必要性

1.大学创业文化是国家和社会的创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国家鼓励创新,鼓励创业,建设创新型、创业型社会,大学责无旁贷。“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但可以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就业率,而且可以促进毕业生成为母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的先锋”[1]。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加强创业文化研究和建设,不仅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学创业文化对国家、社会的创业文化建设的推动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2.创新创业背景下农林类高校的创业文化应该得到重视。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我国的农林类高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科门类逐渐多元化,一些单科性院校也逐渐发展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农林大学。但是,对照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林类高校的办学及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受长期的传统思想束缚,校园文化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意识、循规蹈矩、求稳怕变等思想;二是二、三线城市的地域劣势,导致农林类高校难以吸引拔尖人才加盟师资队伍,现有师资的创业激情、意识、能力薄弱;三是主要靠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经费来源有限,教育资源紧张,难以满足师生创业需要的资金投入;四是培养模式陈旧,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低下;五是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就业率较低或者就业层次不高,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比例低。

农林类高校要想快速破解以上困境,必须紧紧抓住创新创业大好时机,大力构建创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鼓励教师、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和科技创业活动,激发大学师生的创新思想,提升其创业能力;加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吸纳社会资金办学;同时,还以实际行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二、创业文化的概念及内容

高校创业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其目的在于在大学中倡导和弘扬敢于冒险、敢于竞争、敢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营造和形成宽容失败、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创业氛围,主要内容如下:

1.体现创业理念的校园精神。

这是大学创业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创业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是大学创业活动蓬勃开展的源泉和动因。它是创业精神、创业哲学和创业价值观念等内容的概括和凝炼,其核心内容是创业精神,也就是敢于冒险、敢于竞争、敢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

2.有利于创业活动开展的环境文化。

包括自然、人本、理性、人文等因素,具有社会自然环境、校园物质环境、物化人文环境、活的人文环境、教学信息环境、学生群体环境六个层次。[2]

3.适应创业特点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指各种规范、规定、指南,是调节和规范大学内与创业活动相关的各种关系的制度的总和。

4.丰富多彩的创业行为文化。

创业行为文化是指为推动创业而开展的创业宣传、创业教育活动及创业行为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创业价值观的折射,是创业精神、创业哲学的动态体现,同时又受创业制度文化的制约和导向。[3]

三、农林高校如何构建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

大学创业文化建设应该围绕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以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创业技能、创业意识为目的,从精神、环境、制度和行为四个方面的建设入手,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培育具有创业理念的大学精神是核心。

培育具有创业理念的大学精神,在整个创业文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能反映大学师生面对创业的内心态度、意志状态和思想境界,是创业的根本和出发点。

(1)培养大学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倡导企业家精神。在当前的形势下,对大学师生加强正面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贡献国家贡献社会的精神,激发大学师生的创业激情,端正师生对创业的主观态度,变被动创业为主动创业,倡导企业家精神。继而逐步影响和改变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意识、循规蹈矩、求稳怕变、官本位等封建思想,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创业文化。

(2)树立信心、宽容失败。大学创业文化应当更加注重对师生的呵护,倡导“敢于创业、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精神氛围,要逐步培养师生正视失败、敢于面对失败的创业态度,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创业精神。创业道路上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越是在高技术领域,风险越大,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尤其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创业者而言,树立信心,正视失败,是非常重要的。

2.营造具有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保证。

(1)大力建设创业物质文化。创业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研究对象的表层的创业文化,为鼓励和推进创业而建立的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有形的文化,如由高校和地方政府组建的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开放性实验室等有形设施。创业物质文化环境是基础设施,要让它们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让创造性灵感在优雅的环境熏陶下迸发出来。

(2)大力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蕴涵广泛,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校报、宣传牌、橱窗、文化走廊、网站等都是。校园文化环境是重要的隐性教育因子,往往有正式教育达不到的教育效果。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蕴涵着教育意图的校园环境,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育效果。[4]

3.不断完善的创业制度文化是保障。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与创业有关的法制体系,努力克服制约创业发展的体制,积极谋划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才能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从而支持和保护好创业者的创业实践和创业成果,促进创业文化的发展。[3]

构建大学创业制度要从一切有利于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在人事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面要给师生的创业实践争取更大的空间,学校的仪器设备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对创业师生开放,学校的创业基础设施应用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4.优秀的创业行为文化是载体。

(1)注重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重新思考构建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内容,增加专业之间的横向课程开设,加强选修课程建设等。

(2)努力构建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服务的体系。高度重视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创业实践能力,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将市场化运作社团活动和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大学生勤工助学等活动,作为大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践载体;开展“创业竞赛”活动,以展示创业实力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包括金融税务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交流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等,积极帮助学生吸引风险投资,适时推出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完成学生创业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4]

(3)积极营造创业氛围。要利用好校园报刊、宣传栏、广播、网络等媒介进行创业教育宣传,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把创业精神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注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倾向、创业意识。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举办创业论坛、主题活动、创业典型报告会,用专家、教授、企业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增强其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陈笃彬,吴敏生.创建创业型大学,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N].福建日报,2008-04-01.

[2]徐勋光,石国兵.略论农业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以华中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篇(6)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会计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教育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篇(7)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篇(8)

一、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

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社会的安定就必须对农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那当前农村面f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业发展后劲问题

农民要减负增收,农村要繁荣稳定,就必须首先发展农业。因此,发展农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切入点。农业的这种发展,不仅仅是量上的增长,更应当是质上的提高,是科技与农业相互溶合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为了鼓励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作为农村集体所有的经营形式,这种经营方式是建立在公有和公平的基础之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制度的优越性,每个家庭都按其人口数承包到一定数量的土地,于是农村土地就被零星分割。农村土地的零星化,根本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农村家庭的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先进科技的推广。农民在农村劳动工具系统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只能把手工大量地投入到农业,进行精耕细作的传统生产,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在国际竞争之中处于不利地位。WWW.133229.COm据测算,1998年,我国玉米价格要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出一倍,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外国的粮食商品将以更凶猛的势头,以更低的价格涌入我国市场,这对中国传统农业来说是致命的。可见,要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就要推广农技,而要推广农技就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第二,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问题

中央实施了二十几年的“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膨胀,为中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腾飞,人民生活有了质的提高,医疗状况明显改善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却在引发之中:人口老龄化。

至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约1.3亿,据人口学者估计,再过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22、23%,其中农村老年人口约占全国老年总人口的75%,显而易见,农村将成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灾之地。今后我国居民家庭大都将显“四二一”或“四二二”结构,即上面有四个老人,下面有一至二个孩子,中间的俩夫妇成了家庭的全部支柱,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还要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义务。在人们逐步关注知识的今天,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将日益增大,这势必严重挤占对老年人赡养的费用。但我国目前享受退休金待遇的老年人只有3000多万,剩下的只能靠家庭养老,这部分没有享受退休金待遇的老年人大部分居住于农村地区。而农村所谓的家庭养老,基本上是老人自我养老,甚至有占82.2%左右的农村老人还要照顾子女和孙辈。孝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但这种美德正日益受到商品经济意识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老人认识到子女是靠不住的,可见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乃当务之急。

然而,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正进入小康水平,家庭财政盈余不多,暂无能力缴纳数目巨大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于农村老年人人口众多,国家、社会即使有巨额的福利款项,分发下来,对老年人的生活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国家、社会无法承担这个问题解决的主要责任。那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养老体系呢?解决农村问题,必须立足国情,立足点只能在农村,依靠农村自身的资源和力量来解决本身存在的问题,这才是治本良方。

第三,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只拥有世界农业人口的l7%和耕地面积的25%,却生产了世界粮食的2/3,而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农业人口的80%以上,却只生产世界粮食的l/3。可见对于现代农业,人力太多也是负担,只有紧紧依靠科技才是强农之策。而且农民生活“自给自足”成分较高,如果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很难拉动国内消费,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减少农业人口,消除农村人口“农转非”在人为和体制上的障碍,转移农民,增快城市化进程。

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这还不能表明我国已实现或接近工业化。作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工业化要求实现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实现以机器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但目前我国农村手工劳动依然普遍,农业人口仍占多数,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因此不能不说这种形势将阻碍我国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

二、对探索农业产业化实现模式几种设想的分析和探讨

农业要产业化,大家已达成共识。但对于如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社会上已经出现许多种模式,主要有:使农业土地私有化,发展“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应当说这些模式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笔者认为它们也都有一些不妥之处。

其一,使农业土地私有化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实现农村土地私有,土地所有者与投资者通过土地的买卖关系,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毫无疑问,投资者在获得土地所有权之后,将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地调节生产。这样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但我们应当看到这种设想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农业土地私有,就动摇了我国的经济基础,这将改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人民是绝不会允许的。

其二,发展“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即公司与农户按照他们签定的合同,相互合作,联合生产。企业以一定的价格向农户购买农产品,企业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原料,农户也没有了产销不对路的后顾之忧。从表面看,这既方便了企业,也富了农民,好像是一个双赢的方式。但笔者认为这种设想只能在短期内呈现其优势,却不符合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1.在这种产业化模式当中,公司确实是进行了规模生产,但对农户、农业来说仍然是分割经营,农民只能对自己的土地精耕细作,继续进行他的小农生产,这不符合时代潮流。2.与强大的企业相比,农民显然处于弱势群体,有可能引起“坑农”事件,伤害农民利益情况的发生。因为企业经营决策的目标是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其决策绝不会把农户的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3.由于农业有了赚头,会造成“民工返乡”潮,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被束缚在土地上,这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

其三,农业股份经营模式。即农户以土地一定年限的经营权当作股份,入股于某企业。作为股东,农民靠股份的分红、股息获得生活来源;而企业有了土地,便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进行独立的生产和经营。这看似一条成功之道,但我们应当清楚,农民一旦入股于某企业,他就必须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如果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农民将血本无归。这对农民来说是致命的,可以说农民根本没有条件去承担这种风险。

三、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是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有效途径

基于上述三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和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看到比较能够适合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经营模式必须是:1.改变农业土地被零星分割的局面,以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又不致于改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2.充分保证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3.解放束缚在农村土地上面的农村劳动力。笔者觉得农村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能够弃上述几个模式的弊端、扬它们的长处。这里所谓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就是要求农民放弃一定年限的土地经营权,交由集体统一管理,在确保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集体作为出租人,以收取定额租金为条件,通过一定期限的契约合同,将土地出租给投资人独立经营方式。当然这里的租金应当大部分作为养老保障的专项资金,这是由农村老龄化严重和养老保障体系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农村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是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三大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篇(9)

一、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

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社会的安定就必须对农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那当前农村面f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业发展后劲问题

农民要减负增收,农村要繁荣稳定,就必须首先发展农业。因此,发展农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切入点。农业的这种发展,不仅仅是量上的增长,更应当是质上的提高,是科技与农业相互溶合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为了鼓励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作为农村集体所有的经营形式,这种经营方式是建立在公有和公平的基础之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制度的优越性,每个家庭都按其人口数承包到一定数量的土地,于是农村土地就被零星分割。农村土地的零星化,根本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农村家庭的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先进科技的推广。农民在农村劳动工具系统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只能把手工大量地投入到农业,进行精耕细作的传统生产,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在国际竞争之中处于不利地位。据测算,1998年,我国玉米价格要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出一倍,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外国的粮食商品将以更凶猛的势头,以更低的价格涌入我国市场,这对中国传统农业来说是致命的。可见,要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就要推广农技,而要推广农技就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第二,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问题

中央实施了二十几年的“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膨胀,为中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腾飞,人民生活有了质的提高,医疗状况明显改善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却在引发之中:人口老龄化。

至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约1.3亿,据人口学者估计,再过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22、23%,其中农村老年人口约占全国老年总人口的75%,显而易见,农村将成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灾之地。今后我国居民家庭大都将显“四二一”或“四二二”结构,即上面有四个老人,下面有一至二个孩子,中间的俩夫妇成了家庭的全部支柱,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还要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义务。在人们逐步关注知识的今天,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将日益增大,这势必严重挤占对老年人赡养的费用。但我国目前享受退休金待遇的老年人只有3000多万,剩下的只能靠家庭养老,这部分没有享受退休金待遇的老年人大部分居住于农村地区。而农村所谓的家庭养老,基本上是老人自我养老,甚至有占82.2%左右的农村老人还要照顾子女和孙辈。孝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但这种美德正日益受到商品经济意识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老人认识到子女是靠不住的,可见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乃当务之急。

然而,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正进入小康水平,家庭财政盈余不多,暂无能力缴纳数目巨大的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于农村老年人人口众多,国家、社会即使有巨额的福利款项,分发下来,对老年人的生活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国家、社会无法承担这个问题解决的主要责任。那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养老体系呢?解决农村问题,必须立足国情,立足点只能在农村,依靠农村自身的资源和力量来解决本身存在的问题,这才是治本良方。

第三,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只拥有世界农业人口的l7%和耕地面积的25%,却生产了世界粮食的2/3,而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农业人口的80%以上,却只生产世界粮食的l/3。可见对于现代农业,人力太多也是负担,只有紧紧依靠科技才是强农之策。而且农民生活“自给自足”成分较高,如果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很难拉动国内消费,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减少农业人口,消除农村人口“农转非”在人为和体制上的障碍,转移农民,增快城市化进程。

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这还不能表明我国已实现或接近工业化。作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工业化要求实现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实现以机器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但目前我国农村手工劳动依然普遍,农业人口仍占多数,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因此不能不说这种形势将阻碍我国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

二、对探索农业产业化实现模式几种设想的分析和探讨

农业要产业化,大家已达成共识。但对于如何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社会上已经出现许多种模式,主要有:使农业土地私有化,发展“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应当说这些模式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笔者认为它们也都有一些不妥之处。

其一,使农业土地私有化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实现农村土地私有,土地所有者与投资者通过土地的买卖关系,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毫无疑问,投资者在获得土地所有权之后,将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地调节生产。这样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但我们应当看到这种设想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农业土地私有,就动摇了我国的经济基础,这将改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人民是绝不会允许的。

其二,发展“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即公司与农户按照他们签定的合同,相互合作,联合生产。企业以一定的价格向农户购买农产品,企业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原料,农户也没有了产销不对路的后顾之忧。从表面看,这既方便了企业,也富了农民,好像是一个双赢的方式。但笔者认为这种设想只能在短期内呈现其优势,却不符合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1.在这种产业化模式当中,公司确实是进行了规模生产,但对农户、农业来说仍然是分割经营,农民只能对自己的土地精耕细作,继续进行他的小农生产,这不符合时代潮流。2.与强大的企业相比,农民显然处于弱势群体,有可能引起“坑农”事件,伤害农民利益情况的发生。因为企业经营决策的目标是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其决策绝不会把农户的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3.由于农业有了赚头,会造成“民工返乡”潮,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被束缚在土地上,这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

其三,农业股份经营模式。即农户以土地一定年限的经营权当作股份,入股于某企业。作为股东,农民靠股份的分红、股息获得生活来源;而企业有了土地,便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进行独立的生产和经营。这看似一条成功之道,但我们应当清楚,农民一旦入股于某企业,他就必须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如果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农民将血本无归。这对农民来说是致命的,可以说农民根本没有条件去承担这种风险。

三、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是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有效途径

基于上述三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和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看到比较能够适合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经营模式必须是:1.改变农业土地被零星分割的局面,以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又不致于改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2.充分保证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3.解放束缚在农村土地上面的农村劳动力。笔者觉得农村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能够弃上述几个模式的弊端、扬它们的长处。这里所谓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就是要求农民放弃一定年限的土地经营权,交由集体统一管理,在确保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集体作为出租人,以收取定额租金为条件,通过一定期限的契约合同,将土地出租给投资人独立经营方式。当然这里的租金应当大部分作为养老保障的专项资金,这是由农村老龄化严重和养老保障体系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农村农业土地集体租赁模式是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三大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篇(10)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吉林省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按照玉米经济属性,把玉米作为可再生生物资源,在种植、营销和加工转化全面创新的基础上,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玉米产业,加快发展玉米经济,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今后吉林省仍然要加快发展玉米,但主要不是让人们去直接食用玉米,而是按照相关产业的要求,为加工企业和畜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仍然要继续发挥玉米优势,但关键是按照玉米经济功能和属性,通过加工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方式来消费玉米;仍然要以玉米为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主要不是储存玉米原粮,而是在食品加工和饲料消费的动态中保持玉米的生产能力。

篇(11)

主管单位: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5684

国内刊号:22-1100/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