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摄影课程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223-02
《ERP原理与应用》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完全理解ERP的管理思想以及ERP系统在现代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知识上,掌握ERP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易飞ERP系统环境下的企业的业务流程,了解信息管理系统与企业业务管理之间的关系,掌握易飞ERP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及其相关业务处理方法;在能力上,通过在模拟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素质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需要。
1 实践教学设计思想
该课程是2006年秋季开放教育计算机专科(信息管理方向)新教学计划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明确的教学目标,完善的考核标准,准确的考核结果,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开放教育的意义。从这门课程开设以来担任课程的辅导教师几年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教材的分析及中央电大制定的考核方案结合地方电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案。现就这门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思想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课程考核一方面是要让学生能顺利的通过课程的考核和考试,我认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学生的需求,通过正确的考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 该课程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种形式下,具体设计了多种考核方式和手段,考核方式具体可以分为选择性反映考核、操作性考核、交流式考核等;多种考核手段,如教学考核平台,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网上测评等,通过各种不同的考核作为前提,充分对学生理解知识的作出评价,并进行改正,以达到课程前期教学目的。
3) 在此要强调的是该门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成绩各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一半,但应注意的是只有形成性考核成绩及格才能参加终结性的卷面考核,且形考成绩和卷面成绩均及格才能合成该门课程的总成绩。这一点中央电大的考核方案就是这样要求的,我个人认为很符合这门课程的特点。
4) 形成性考核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来考核:通过学生网上学习,考察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易飞ERP软件操作、课程实验报告等方式的考核,测评学生的ERP软件的操作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部分最为形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结合地方电大的实际情况我将ERP软件的操作分为5个实验,每个实验先由教师操作,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直到熟练完成,最后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通过组织三次课堂的小组讨论考核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开放教育中“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形成性考核作业册考核学生对ERP中理论性内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5) 终结性考核采用卷面考核的方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卷面试题类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及ERP应用题,通过这几种题型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情况。
总的来说,该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的主要思想就是依据课程教学目标,针对课程特点,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和成人学生的学习要求,设计比较科学的、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方案,从而更好地实现电大教学的教学目标。
2 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教材中的模拟实验、易飞ERP系统仿真实训、易飞ERP系统企业实战综合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能够掌握现代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发展以及ERP系统在现代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企业使用ERP系统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相关的先进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对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以及利用ERP系统处理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 实践教学层次
实践教学中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是在“ERP系统网上模拟实验室”进行ERP模块模拟实验,(采购、销售、库存、生产、财务等模块)熟悉并掌握ERP各功能模块以便形成知识点。
第二步是在“ERP系统仿真实训演示光盘”进行企业ERP仿真实训,熟练掌握ERP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以便形成知识线。
第三步是在“实训基地(企业资源ERP沙盘实验室)”进行企业实战综合训练,通过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ERP知识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易飞ERP系统流程与操作方法,以便形成知识面。
通过点、线、面这三个阶段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获得必备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对易飞ERP系统的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掌握了企业实战运用的本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入社会资格认证体系,与用友公司合作对学生实行“用友ERP”职业资格认证考核,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4 实践教学设计框架(见图1)
5 实践教学媒体支持
在媒体的组合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1) 直播课堂主要讲授《ERP原理与应用》章节学习,重点讲解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系统学习。
2) 网上实验实训课程提供了23讲IP课件,是全部演示实验步骤的视频。
3) 面授课则主要进行重难点解析,组织案例讨论等。
4) ERP的模拟实验系统是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全面了解ERP软件一般结构和功能。
5) 网上论坛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并开辟师生交流的途径。
6) 电子邮件主要以一对一的方式满足学生对学习材料多样化的需求。
6 实践教学的执行环节
1) 具体实践:教师首先在软件记录的基础上示范12个实验的实验步骤,学生可以观看和下载演示实验步骤的视频。然后学生从网上下载“实验报告单”,参照教师的示范完成实验,并用记录工具记录屏幕操作结果。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记录结果完成详细规范、格式统一的“实验报告书”。
2) 小组讨论: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后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以达到加强学生的联系与沟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考核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7 课程考核
《ERP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的考核,因为强调过程化、个性化、能力化、考核主体的多样化,所以管理难度增强,因此,为了搞好该门课程的考核工作,要求管理教师在全过程参与并配合教师做好调查报告原始材料的收集;调查过程的组织、考核;小组讨论的安排;学生网上学习的行为统计等考核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 省校课程责任教师负责形考方案的制定,专业指导委员审定,最后由考试中心负责形考方案的。 (下转第5228页)
(上接第5224页)
2) 各电大分校班级开设《ERP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辅导员配合该课程的责任教师完成该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的认定。
3) 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各部分成绩按百分制记录,最后的形考成绩由该课程的责任教师按各部分所占比例核算,填写形成性考核表一式三份,并经课程责任教师审核后上报分校,再由分校上报省校考试中心。
4) 管理教师或辅导员要督促学生及时完成各部分形成性考核的学习任务。
5) 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参加终结性考试。
6) 管理教师或辅导员要定期询问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完成情况,为构建并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第一手资料。
终结性考核实行全国统一考核,根据本课程考试说明,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核时间。
8 教学效果评价及存在问题
经实施此教学设计后,学生的到课率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所提高。本课程方案设计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解决了学生时空分离、个体差异、工学矛盾等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在职成人,学生层次不同,基础参差不齐,并不能完全按预期计划兼顾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素质和能力的差异。虽然已经进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进,并采取多种教学支持服务方式,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电大的学生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往往工作和学习两者难以兼顾,工学矛盾突出。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是为了取得文凭,而并不是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自然学习就缺乏主动性。除此之外,由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郭宏勤.远程开放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
[2] 王丽静,董雅静.浅谈开放教育教学模式[J].电大理工,2005(3).
* 中图分类号:G423.07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知道学生理论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行为习惯不够好,学习自信严重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我们仍按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难学懂,老师也缺乏成就感,所以笔者总结了几年在摄影教学中进行活动课程改革的经验,以探索一种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模式,希望和同仁们一起探讨和分享。
一、实施活动课程教学的原因
一是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实际。中职的学生常常是视觉学习、听觉学习的弱者,但他们往往是动觉学习的强者,而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很多还是普教模式,仍以学科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视能力培养而我们现有的教学内容,学科体系味道太浓,难度过大,趣味性不强,学生感到难,学不懂,以至于不愿学。
二是结合活动课程的特点。活动课程更多关注了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动觉学习,让学生的所有感觉器官都参与学习,鼓励学生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在具体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施展个性能力的机会和舞台。
二、对活动课程体系的认识
经过多年对活动课程的研究,笔者认为活动课程不仅仅是人们原来理解的第二课堂活动,活动课程应该是针对所教育的对象开设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集合。可将活动课程体系归纳为:
一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活动课程;二是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的专业活动课程(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是以实践活动为平台的实训活动课程;四是以欣赏美、体会美等审美活动为载体的美育课程;五是以增强身心锻炼为载体的体育健康课程。
而笔者所教授的摄影课程是广告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三、实施活动课程的目标
以学生"学"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让学生在具体精心设计的活动中,通过团队合作,掌握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实施活动课程的难点和重点
1、根据不同专业和课程特点设计活动。
2、不同活动课程之间的配合和衔接。
3、活动课程过程中的评价。
五、摄影活动课程实施案例
(一)、活动课程的授课前准备及实施
首先要明确授课对象专业,明确授课对象层次,然后选择教学辅助教材,熟悉教学设备。
其次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设计课程的评价标准。摄影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其中课堂提问占10%,主要考核学生主动沟通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纪律考勤占10%,主要考核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等;课堂实训占40%,主要考核学生摄影专业技能、摄影作品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课后自学完成作业占30%,主要考核学生借助网络、书籍等手段收集摄影基础知识等信息的能力、收集欣赏摄影作品的能力等;作品展示10%,通过橱窗、LED显示屏和QQ相册等方式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并根据学生橱窗制作参与度,作品选用数量等对学生进行评分,同时考核学生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等。
第三就是设计教育教学活动,这也是难点部分。经过总结笔者将摄影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为以下12项:
1、自我介绍活动。2、摄影基础知识讲座。3、团队分组活动。通过团队分组活动,让学生体会团队的力量。4、团队PK赛活动。5、数码照相机市场调查活动。6、分团队课堂实训活动。这项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点,要通过设计的具体课堂施训活动来实现对学生摄影基本技能的训练。7、课后自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媒介掌握摄影的基本知识,训练学生自学能力。8、摄影作品欣赏、比较、评价活动。这个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提高摄影水平的重要环节。通过在电教室欣赏、比较、评价同学们每此课堂实训的作品,找到作品中的不足,并不断总结提高。9、外出采风实训活动。这个活动也是非常吸引学生的一项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优美的氛围中学习摄影、感受摄影以及感受伙伴间合作学习的快乐。10、摄影基础知识竞赛活动,激励、检验学生掌握摄影基础知识。11、学习摄影交流总结活动,不仅实现老师总结课程,还应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并提出学习建议。12、作品展示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体会"丰收"的活动。通过橱窗、LED显示屏、QQ相册等展示手段,搭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以上活动设计中"分团队课堂实训活动"更是重中之重。笔者在结合参考教材和数码照相机说明书的基础上,并结合学校的教育环境设计了以下具体的课堂实训活动:1、数码照相机的基本操作实训活动;2、"学摄影"主题摄影活动;3、光线的利用拍摄活动;4、人像摄影活动;5、构图和色彩实训活动;6、校园秋色实训活动;7、"我的发现"主题摄影活动;8、校外摄影采风实训活动;9、翻拍我的绘画作品。10、"暗房技术"实训活动。通过具体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并给予学生及时评价。
第四、做好活动课程的总结评价。在设计好具体活动课程后,老师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并做好每次活动的指挥、辅导、沟通、答疑、协调等工作。并采用学生评、老师点评等方法做好每次实训评价。
此外,不少高校的公共艺术素养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偏重于技法传授。以摄影为例,教学重点往往集中在摄影的手段(器材)与技巧上,偏重于技术、技法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大学公共艺术素养课程,摄影的教学目的不在于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与掌握,不在于摄影技能技巧必须达到某种高度,而在于通过摄影艺术这一独特手段,潜移默化,感化心灵,完善人格,让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显然,对于作为大学公共艺术素养课程的摄影来说,审美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远比技法传授更为重要。
2.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就教学方法而言,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素养实践类课程通常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采用讲授灌输的方式,在客观上形成了公共艺术素养教学上的教师机械教和学生被动学的局面,以致大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被大大减弱。以摄影课程为例,教师往往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与技法要点,然后布置相应作业,随后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拍摄实践。这种传授式教学基本上是你讲我听,你问我答,教师教一学生做一,教师教二学生做二,就作业而作业,为拍照而拍照,而缺乏启发式的对话研讨与审美上的探索思考。4.缺少课外活动环节公共艺术素养教育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光说不练很难收效。但是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时量少的情况下,光靠小小的课堂和短短的几十课时的课内教学,难以达到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最终目标。对于公共艺术素养教学而言,课外艺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素质型、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以摄影为例,目前的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缺少课外活动环节。虽然很多院校有各自的摄影社团,也不定期会有一些摄影活动,但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和摄影课程无关,往往是热一阵冷一阵,有一阵无一阵,有任务时才突击。
二、“2+4”立体教学法应用性研究
在公共艺术素养课程当中,摄影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设置摄影课程的目的就是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及人格,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2+4”立体教学法。“2”指的是摄影教学的开展形式,即“摄影选修课”“摄影社团与校园摄影活动”,课内课外两个平台并重。“4”指的是摄影教学具体的实施内容与措施,即围绕课题理论学习实践技巧和佳作鉴赏相结合、适时引导拍摄实践、作品评议总结分析、策划展览汇报成果等四个步骤,从而有效提高公共艺术素养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与质量。
1.两个平台
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公共艺术素养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在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社团在公共艺术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并重视相应的校园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如定期的摄影大赛、摄影作品展等,让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习空间从课堂扩大到校园,力图将艺术教育真正融入大学生涯。其实在当前,很多院校都开设了摄影选修课,在课外也成立了大学生摄影社团并举办相关摄影艺术活动,但这两种形式是互相独立的,没有统一起来,这不利于摄影教学的开展。笔者将摄影社团、摄影艺术活动作为摄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摄影课和摄影社团、摄影活动结合起来,共同组成摄影教学的开展形式。其中,作为第一课堂,摄影选修课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通过教学激发普通大学生学习摄影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艺术判断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此外,将摄影社团和摄影活动纳入摄影教学,作为第二课堂,通过形式灵活的各种艺术活动协同开展摄影教学活动,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实践结合,扩大艺术教育的空间和实践的舞台,增强艺术教育效果。
2.四步教学法
在具体的摄影教学中,笔者改变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改“课程”教学为“课题”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围绕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题进行探讨与实践,在教师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应的摄影实践活动。为了更行之有效地开展教学,笔者就摄影课题教学的具体实施内容与措施归纳为如下的“四步骤”。
(1)围绕课题,理论学习、实践技巧和佳作鉴赏相结合
首先,依据课程大纲把摄影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设计实际的、有典型意义的摄影课题。围绕课题,教师结合自己或他人的拍摄技巧和经验进行理论讲授,通过作品欣赏、技术讲解、创作理念介绍,让学生获得感知,以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2)适时引导、拍摄实践
其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分析作品,并根据课题任务要求进行创意构思和遐想,编写拍摄脚本、策划拍摄方案。随后,依照已确立的拍摄方案与执行程序工作,完成方案的具体实施与制作。通过摄影创作实践,将审美理念转化为艺术实践成果,激发学生发现美、捕捉美、探索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潜能。教师对方案的执行过程进行观察和督导,注意有的放矢地启发与引导学生,发掘潜能、发展个性、大胆创新,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并适时地提供必要的技术上的帮助与指导。
(3)作品评议、总结分析
任务实施完成后对作品进行分析与评议是摄影课程的重要内容。“作品评议、总结分析”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教师讲评。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评价能力,同时通过互相交流促使学生进一步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码摄影技术不断普及,摄影已成为一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活动,越来越多高校的相关专业也都开设了摄影课程。如何上好摄影课已经成为摄影授课教师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知道,摄影是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于一体的课程,熟练掌握摄影理论并正确指导摄影实践,是拍摄出好作品的关键。而多年来,学生一般仍以文字教材为主进行学习,在学习了大量摄影理论的同时不免出现了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摄影技能的掌握。如何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具有吸引力?怎样才能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摄影技能?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在摄影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充分的发挥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辅助作用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提倡授课教师自己制作课件,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资源共享在人们生活的某些领域成为可能。它在给人类带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的思想。现在网络上有不少摄影课件,很多学校也开放了相关的精品课程,课件都是现成的,有的教师为了方便就直接拿来用。但这样直接拿来用的效果往往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制作课件的人可能是一些电脑爱好者,因此他们制作的课件往往只是教材内容的再现,体现教学性不够。二是运用别人的课件,很难和自己的教学思路合拍,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迁就课件,而不能突出自己的教学特点。因此,笔者认为课件最好还是授课教师自己制作,别人的可用以参考、借鉴。不要怕自己做不好,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就课件本身来说,更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即使是用简单的PowerPoint,只要能恰当的反映老师本人的教学思路、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达到教学目的,就值得提倡,而不是仅仅将技术型放在第一位。
二、精心组织安排课件内容,做好自我把关工作
首先,摄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包括方方面面的很多知识,如果想在有限的课时内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就必须精选课程内容。对于专业要求深,课时多的相关课程,我们可以在课件中尽量包含更全面、更深刻的内容;而对于有些选修课,我们就可以选择较少,较容易的内容。其次,课件既不能是教材或教案内容的电子翻版,也不能仅仅把几个要点、标题往课件上一贴就行了,必须精心组织安排课件内容。对于重点内容,或者学生不容易掌握的问题,我们要多安排课件内容,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对于比较难而实用价值比较小的内容,我们可以少安排,或者略过。
三、合理选择照片,充分发挥摄影作品在摄影教学中的辅助功能
运用课件教学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一系列摄影作品进行鉴赏、体味和比较分析,从而实现教学互动。而摄影课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有足够的照片可作辅助教学用,尤其是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网络上的数码照片可谓不计其数,良莠不齐。如果用好了照片,对摄影相关理论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但如果滥用,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就需要根据讲授的内容合理的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照片。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经典,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来进行分析,学习。比如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每年都有很多经典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说明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讲解“景深”这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就用到了第四十六届新闻摄影比赛体育类一等奖的那幅作品,只要对该作品稍加解释,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什么是焦点,什么是景深了。再比如在讲摄影用光的时候,可结合一些典型的图片来讲,这种声画结合的方式比单纯的声音讲述某种光线的特点,效果肯定是要好很多。其次,我们也可选用一些学生自己拍摄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评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摄影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领悟力,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其艺术审美水平,有助于使学生在加深印象的同时更熟练的掌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再次,照片宜精不宜多。摄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作品的鉴赏必不可少。然而,如果使用的照片泛滥,学生上课可能就只顾着看图片去了,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样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就不可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想拍摄出好的照片又谈何容易?
四、合理运用动画,为教学内容注入源源的活力
随着Flash、3Dmax等动画软件的流行,动画已经成为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摄影课的教学中,动画同样也可以使我们的讲授声色并茂,为授课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在讲解有关内容的时候,恰当的运用动画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介绍“快门”这一知识点中的“焦平面快门(帘幕快门)”时,要清楚、形象地说明“帘幕快门的运动方式”,就可以运用Flas制作出两个帘幕,然后前帘先动,后帘随后跟上运动,通过动画直观、生动的展现,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又如在讲授“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成像原理”的时候,取景和成像是如何通过同一套光路实现的呢?若直接口述学生不一定容易理解,用实物来讲,坐在后排的学生又可能看不到。而如果通过Flas分别用两种颜色来区别取景和成像的光路,理解起来就省力多了,学生就可以清楚的明白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成像原理了。
当然,要想制作出优秀的摄影课件,仅仅做到上述四点也许还远远不够,真正适合每位教师自己的摄影课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但笔者相信,随着信息化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摄影课教师都能够制作出品质优良的多媒体课件。
(作者: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广播影视技术)
一、手机摄影的技术革新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推出新款便携式胶卷相机,广告语是:"您只管按下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搞定!"这其实宣告了一个大众摄影时代的来临。
时间转眼翻篇到2000年,日本夏普公司推出了一款能拍照的手机,2001年芬兰诺基亚公司紧跟着推出NoKia7650也具备拍摄功能,并自称名列当年"世界上最大的照相机生产商"。而到了2010年,美国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在会上把手中的iphone4比作徕卡相机・・・・・・短短的十余年,手机摄影从问世迅速的扩张成大众摄影的绝对主流。
数码摄影问世之日,人们更多的是感叹其对传统胶片摄影的颠覆,而没有料到手机摄影的兴起犹如黄雀在后,转眼席卷了图片横流的多媒体时代。
虽然严谨的摄影艺术家们强调手机拍照是一种快餐式的消费,与他们的艺术创作无关。
但在2012年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国际手机艺术节,以其强大的宣传力度,使与会的作品瞬间传遍全球,向大众展示了一部分艺术家新潮的思考和实践,揭示了手机摄影表现的种种可能性。
就像在"百年徕卡"影片中所描述的"我们没有发明什么相机,我们只是发现了摄影"。而现在手机作为便携摄影工具,随着其技术的进步,所呈现的也许就是摄影艺术更完整的本来面目!
二、传统高校摄影教学课程的优缺点
高校传统的摄影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比较成熟,但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它又亟待更新与调整,我们可以把其优缺点总结如下:
优点一:摄影课程作为培养审美素质和认识审美规律的基础课程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帮助巨大!
就目前的培养体系而言,广大从事摄影专业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学生,缺乏的是长期审美能力的熏陶和磨练。大学三到四年的学习无法快速的完成从艺术的基本认知到设计实践的过度,而摄影既是一门技术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审美素质的训练课程,而且它还紧密的衔接日常生活,培养对摄影的兴趣有助于课余学生通过学习达成对审美素养的提高。
优点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对发掘学生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有作用!
传统的摄影课堂,在前期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这是日后学生想深入该领域探索不可或缺的!同时,不同于枯燥的纯理论课程,摄影有其自身富于趣味性的特点,有利于课余生活中衔接和延续课堂的内容,做到寓教于乐。
优点三:经过多年磨砺,其体系已较为完善成熟。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多年来许多优秀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果,具备了较为完善全面的教学结构,也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摄影人才,新的教学改革也必须尊重和延续其优势才能在合理的基础上有所拓展!
但是,传统的教学体系发展到今天,已经明显的暴露出若干不适应发展需求的问题,简单归结为:
缺点一:缺乏普适性。
单反相机及其他专业化摄影器材价格昂贵且操作相对复杂,不利于便携,也就是不利于深入生活。
缺点二:学校硬件配备普遍落后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摄影专业课程的不在少数,但其包括相机在内的硬件器材的配套普遍的存在不足和落后的情况。缺乏专业化的设施和影棚,使摄影教学一定程度上沦为纸上谈兵的理论课!
缺点三:与新媒体没有做到无缝衔接
通过新媒体呈现出来的读图时代的特点是要求富于效率的共享与互动,传统的专业化器材在这个环节上也慢了半拍,对于这个苛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必须做出变更!
三、手机摄影练习的优缺点
手机作为摄影的新工具,它也有鲜明的优缺点,可做简单总结:
优点一:手机为代表的便携设备具有普适性
相对专业单反相机来说更便宜,已经明显压缩了前些年"卡片机"的市场空间,而成为大众拍照的首选。
优点二:与新媒体方便链接
更好的随时与网络连接,通过各种新型媒体快速传播,大大加强了学习交流的效率和实时互动的乐趣!
优点三:启发更多角度的创作思维、重新定义大众摄影
手机拍摄的普及化才使得大众摄影这个概念名符其实,同时它像多棱镜一样全方位的反射出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创作思维的训练提供了更好的契机!
而手机摄影的短处也显而易见,分别是:
缺点一:性能逊于一般单反相机
对焦能力,感光性能以及各类特殊环境下的画面掌控效果,目前的手机摄影技术和专业相机还有不小的差距。
缺点二:拍摄脱离创作概念和自觉,变成流水账日记
信息的过分传播阻碍了思考的能力,同时消减了严肃创作的热情,泥沙俱下的信息流中,耐心的坚持创作变得困难!
缺点三:后期处理缺乏弹性和宽度
手机拍摄的爱好者对于后期处理往往缺乏认知和耐心,各种流行的APP足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严肃的创作者只有在PS那样专业的修图软件中才能寻求到自己想要的完美。
四、深化课程改革:手机摄影要与传统摄影教学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手C摄影必须做到与传统的器材、方法有机的结合才能发挥其优势。我们试分析其关键点:
结合点一:手机可补充摄影教学器材的缺乏
就教学实践而已,很多高等院校的影棚和配备的专业器材往往不足以应付教学任务。而手机拍摄可以一定程度上补充器材不足造成的尴尬,为创作多积累实验性素材和练手!
结合点二:更好的融入生活启发兴趣
快速便捷的捕捉机会和记录灵感,真正做到心眼手相合,让摄影创作回归生活本源!
结合点三:使传统课堂练习便于传播与交流互动
有的教师在采风课上通过微信群实时互动分享评论相片,或开公众号讲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效果非常好!
结合点四:学习把手机和传统专业器材相结合
有经验的摄影师已经把一些具备较高摄影性能的手机运用到他专业的摄影活动中去。手机技术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摄影人应该随时关注其变化,并将之合理的运用到专业摄影创作中去!
五、结论
手机摄影要在技术上赶超单反相机等专业器材尚有待时日,但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其发展,合理运用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将它有机的结合到传统的摄影课堂教学中去,这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83-01
近几年,中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摄影课程。摄影属于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摄影教学的特点。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发展需求及特点,对高职院校摄影基础教学做出了一些反思,对摄影教学的改革提出一些措施。
一 高职院校中摄影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摄影属于视觉艺术,具有视觉艺术所具有的直观性及具体性,现代社会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拍摄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摄影教学的特点及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措施改革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动手能力及对图片的赏析能力。
第一,设定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主题,确定的这个主题要紧密结合摄影课程内容,使学生围绕着这个主题构思并对学生的拍摄内容进行优化指导,使之接受的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便于整体掌握。
第二,现场讲评、图片赏析同步教学。在完成课程教授后,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摄影作业,然后对学生上交的摄影作品,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讲评,并展示一些较出色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作品,找出学生作品中的不足之处。
第三,互动、竞赛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举办一些竞赛活动,给予一定的名誉及实质性的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竞争意识,使之在准备摄影作品过程中能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提高创新性及摄影技术。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注重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学生为主展开教学。
二 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现代多媒体的开发与广泛应用,为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与机遇。目前,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被广泛应用到高职院校的摄影课程教学中去。
第一,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其教学信息量大大扩大,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更强。教学手段的日趋多样化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
第二,计算机后期处理技术。现今的摄影艺术处于一个数字摄影时代,拍摄的照片与影片大部分都需要经过后期加工处理。俗话说,摄影中三分靠拍摄,七分靠制作,这就突出了计算机的后期处理技术在数字摄影中占有的重要作用。
第三,移动投影机的教学应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用移动投影机结合实时教学的模式。为了方便开展现场教学,可以在影棚中设立移动的影机与幕布,提高整体教学的能动性。
三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现代教育的技术手段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摄影课程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体提高了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质量。正是如此,该教育手段的应用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及整体素养。
第一,备课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进行课程教学前,教师要将即将应用到课堂中的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制作好,可以将一些名人或得奖的优秀作品嵌插到所要讲解的摄影理论知识中去,在教学过程中便于与学生一起将作品进行对比,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共同配合下,直观、形象地吸收所学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第二,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使用网络手段教授学生时,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开通学生沟通平台,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向教师发问,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及学生学习的氛围。
第三,加强建设实训室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实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在摄影课程中更是如此。因此,学校要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工作,也可以选择与社会上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进入社会企业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摄影技术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 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摄影课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促进课程教学的全面化。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摄影技术人才的需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应时代潮流,不断改进及更新教育观念,设计出内容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并掌握使用技巧,处理好传统教学模与引进的技术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效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的选择差异
数码相机取代传统胶片相机之后,摄影渐渐走向大众化。存储介质的变化,带来基础理论知识的更新,也把摄影课程从传统的器材使用和暗房操作中解放出来,取而代之的是数码影像的后期处理技术。这使获取的图像能快速转变成艺术设计中的图形图像素材与资料,以供设计表达使用。当然也有一部分摄影教师对比传统胶片与数码影像的利弊后,坚守在传统摄影的阵地中。笔者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权应归还学生。摄影器材与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学生对这种新鲜的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内容的更新。摄影课程的教学完全舍弃传统摄影的内容也是不可取的。摄影作为一门技术有其发展脉络,学习传统摄影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础。摄影教学内容可适当缩减传统摄影知识,如相机构造、感光材料、暗房技术等,增加如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的内容。如,动画专业的学生在制作黏土动画的时候对摄影手段尤为依赖,对构图、用光方面有着刚性的需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进行调整。此外,国内部分高校没有统一的摄影教材,有的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有的使用国外教材进行教学。但这些教材中大部分是针对普通摄影者或专业摄影师而安排教材知识结构的。然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分类众多,摄影教材对于不同专业学生也应有所偏向。如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教材中应包含建筑摄影的相关内容,关于镜头的知识方面应加入广角镜头和移轴镜头等适用于建筑摄影需要的器材知识。而对于广告设计方向的学生,商业摄影应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静物摄影、人像摄影等应用应作为教学实践的重点。当然这在短时间的课程教学中并不能有很高的训练强度,因此,应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开设更多的摄影后续课程,在摄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符合该专业应用的摄影课程。
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配合
多媒体教学乃至网络教学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纷纷应用于高校教学。摄影是以图像为表现形式的,因此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除了技术讲授外,还应注重图像分析与批评。设计不只是技术方面的,它也应使学生建立一种审美的标准,提高审美水平。摄影是设计中的一个门类,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方式对于摄影作品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以通过开发网络课程的方式,在教学网站上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摄影基础知识,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缩短理论讲授的时间。摄影也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应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析与实践。如在讲解曝光补偿时,在讲基础理论之前,可以让学生尝试在课堂上寻找黑色和白色物体进行拍摄,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白加黑减”的理论,再进行知识总结,这样比纯理论说教更有助于学生识记知识要点。以小型摄影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也是可行的。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光线条件,选择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拍摄方法和构图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作品,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互相评价的方式,能提高自身的技术与审美水平。
作者:叶振艳
摄影课程在高职高专教学中涉及的面非常广,又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现在高职高专摄影教学中基本采用传统的摄影教学方法,而在传统教学方面往往是理论知识比重超过实践操作。由于实践操作时间太少,学生很难消化理论课内容。虽然这种教学方法比较稳定,但在专业本科学院也往往需要非常长的课时才能够完成,如果要学习专业倾向更强的摄影内容更要长年累月的知识积累,并且容易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因此超大课时量和少实践操作的摄影教学方法是不适应高职高专的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是这门课程的特点,那么如何运用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来适应高职高专的摄影教学?在多年的高校摄影教学中本人总结了一种比较适应高职高专摄影教学的方法作为参考。
从高职高专教学特点来分析,高职高专的教学都应从实际需要入手,实践操作教学在高职高专摄影教学中运用会使教学效果更快更好,更适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时和资源配置方面根据不同专业情况有针对性安排实践教学的方法是必要的,如广告专业的摄影实践课和室内专业的摄影实践课应有不同的操作内容。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实操课并不是说就不要理论课了,应当说是一种以实践操作为主加以巩固理论知识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这种方法在高职高专摄影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作进一步的探讨。
摄影实践教学的运用大体应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实践部分;第二部分为专业摄影实践部分。
我们首先从第一部分基础理论实践部分来谈谈。基础理论实践部分又分为理论篇和操作篇。理论篇中有摄影的发展及其作用;从专业到普及;从理论到实践等。在操作篇中有相机基本构造了解、选择、保护的方法;镜头――焦距、视角与景深 的关系;曝光与测定的运用;色调、色温与白平衡;布光的方法等知识和内容。那么在基础理论实践部分无论是理论篇还是操作篇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都是运用实践来确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如讲摄影的发展及其作用时,先用135单反胶片机分发给同学们使用操作后,再用135单反数码相机分发给同学们使用操作,让同学们说出两种相机的优缺点,然后总结比较后再来讲摄影的发展及其作用。这样同学们很快能理解和认识摄影的发展及其作用,并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部分为专业摄影实践部分。在专业摄影实践部分上课内容和操作是不分开的。专业摄影实践主要包括为:吸光体、反光体、透光体拍摄训练;复合商品拍摄训练;室内、室外人像拍摄训练;风光、建筑拍摄训练;创意摄影;另类商业摄影。第二部分的专业摄影实践中内容可根据艺术类各类专业的要求另行安排实训内容,宗旨就是和各类专业主干课联系越密切越好。当然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其实践场所和所要求器材比传统的理论教学要求要高得多。如:理论篇中基础训练对相机构造的了解,就必须有多种相机样机,每种样机都应有一定的数量,以便实践。这样在资源配置上费用会提高,但摄影教学效果也会提高很多。
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不但要求摄影教师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而且实践操作水平也必须高,并要求通过实践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具体我们以两课时90分钟的教学过程来和大家研讨。
如我们讲基础训练中照相机的类型时,在二个课时的学习过程中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同学们在实践中了解照相机的各种类型及选择和保护方法;要求掌握摄影发展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各种类型,选择和保护的方法;了解各种类型相机拍摄的特点。我们把重点和难点放在135型相机和120型相机、135型相机中反光式和直视式的特点、数码135型单反相机上。实践教学的方法就必须更加具体,时间和内容安排也必须合理。第一课时简单就相机的类型导入10分钟,然后提出问题,你们会使用哪些类型相机?直接进入摄影室操作传统相机135型单反和直视式相机20分钟时间由学生自己操作。这中间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大部分同学没有操作这种照相机,他们在不会使用的过程中就迫切的想知道。教师在不断示范讲解实践操作中,总结学生的几个重点问题,针对问题讲解示范20分钟,同时再要求学生操作20分钟;最后20分钟做理论引导。如135型单反相机的特点,135型单反相机产生“噪音”的原因等。在90分钟的课中,用了30分钟做理论方面的导入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求教师了解各种相机的特点而且必须有熟练操作各种相机的功夫,学生在许多方面都开始了了解,在实操中有很多经验是理论表达不出的,如装片听音和找手感的方法等。
新闻教育是国家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但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瓶颈,其中尤以新闻摄影师资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摄影教育教师数量偏少。近十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师生比例失调在很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以实践性特别强的新闻专业中的摄影课程,师生比的不合理现象就更为突出。以西部省市高校的新闻专业摄影课程的师生比来说,各校每年需学习新闻摄影课程的学生与摄影教师之比为85~120∶1,摄影教师既要从事理论教学又要开展实践教学,特别是1个教师指导80多个学生的实践教学,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往往只能蜻蜓点水。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在我国很多高校新闻专业是新办专业,摄影师资没有储备;二是新闻专业发展的观念严重滞后,认为新闻专业就是培养一些文字记者,不重视摄影课程、不重视摄影教师的观念依然存在;三是整个社会的新闻摄影师资稀缺。摄影是一门艺术,学习艺术需要天赋,但更需要时间的磨炼和多年的积累,相当多的艺术摄影者对新闻摄影了解不多,领悟不深;四是有能力培养新闻摄影专业师资的高校或培训机构也不多,开设高层次的新闻摄影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依然存在着困难;五是扩招后的高校新闻专业发展快速,新闻摄影师资满足不了需求;六是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媒体的视觉传播更受读者青睐,致使各高校对新闻专业的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增加了摄影课程的学时和比重。
新闻摄影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一些高校新闻摄影教师很难说是学高(当然,这里的“学”不是指文凭、学历,而是指真才实学)和身正了。笔者曾对西部某省的12所本科院校的14名新闻摄影教师作了调查,结果见表1:
从专业上看,学摄影专业的教师1人,非摄影专业的教师13人。他们很多都是中途转型而来,开始是爱好摄影,把摄影当成一种乐趣,但并没有打算深入钻研摄影,多半是因为新闻专业开设了摄影课程而又没有专业的摄影教师,才转为从事摄影教学的。他们理论知识欠丰富,缺乏新闻摄影实践的阅历,所以无法对新闻摄影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转型的新闻摄影教师大多爱好艺术摄影,他们在给学生传授新闻摄影知识时,始终无法从艺术摄影的樊篱中跳出来,没有把艺术摄影的优势巧妙地转化到摄影教学当中。
从学历来看,在14名摄影教师中,有硕士学历的5人(非摄影专业),本科学历7人,专科学历2人。可见专职新闻摄影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大多为本科学历,还有专科学历,且只有1名教师是摄影专业本科。这是因为摄影的发展过程非常漫长,它是几何、光学、物理、化学、感光材料、机械加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综合发展的产物。从1839年银版摄影术的发明应用至今,摄影术在初、中期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直到近年的电子、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摄影术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行业经历和职称看,新闻摄影教师普遍缺乏行业经历和经验,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3人从事过新闻摄影,都是中级职称,其中有2人是专科,均来自媒体。而有硕士学历或副教授职称的新闻摄影教师均非摄影专业和非摄影专业职称。
另外,高校选拔教师的学历门槛较高,把对新闻摄影教师的选拔等同其他学科要求,而有丰富新闻摄影经历和经验的摄影记者学历和职称往往偏低,无法达到高校的人事要求。因此,很难选到摄影专业高学历教师。同时,高校的招聘对象往往面向传播学、影视等专业的研究生,不是说他们的水平不高,而是他们毕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更没有新闻摄影工作的经验。再加上很多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师过去是从事艺术摄影的,艺术摄影对他们多年的“熏陶”已经根深蒂固,而平常又很少有机会参加新闻摄影活动,难免在教学中纸上谈兵。
这里的“身正”,主要指新闻摄影教师要有为新闻事业发展做贡献的正气。既然是新闻摄影,就不能像艺术摄影那样可以靠自己的想象加工。它应当是准确应用摄影技巧表现典型的新闻事件,达到生动的情感传递和独特的视觉效果,通过画面中的构成元素传递信息,让照片代替人的语言传播信息。可见,新闻摄影非同艺术、商业、广告类摄影,它必须遵循新闻摄影的内在规律。
由此可见,缺乏行业经验和非新闻摄影专业的新闻摄影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将新闻摄影从摄影艺术中分离出来,难免会犯加工新闻图片、现场摆拍等错误,这就是“身不正”的体现,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新闻摄影教师观念不够创新。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个缺乏观念创新的教师也就无法培养和塑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新闻摄影教师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以摄影为手段,服务于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因此,新闻摄影教师首要的前提是要有创新观念,才能拍摄出新颖的新闻摄影作品,才能在遵循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大胆地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让新闻图片满足媒体发展的需求、满足读者的需求。
可是,很多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师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大多数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学生拍摄的新闻图片,要么只追求画面形式而忽视了内容,要么有了画面内容而形式又呆板、单调,难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谐统一。当然,这一方面与新闻摄影教师本身有关,另一方面还与高校没有给新闻摄影教师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其能够及时“充电”有关。
解决高校新闻摄影师资问题的几点建议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院系尤其是高校新闻摄影教师必须为其培养高素质、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新闻摄影人才,才不辜负时代赋予的重任,才能完成社会赋予的重托。因此,解决新闻摄影师资问题,特别是提高新闻摄影教师的素质问题,就成为有关高校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改变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思维认为,搞新闻工作只需要“笔杆子”好就可以了。诚然,媒体需要好“笔杆子”。但在生活进入快节奏的今天,媒体发展迅猛,视觉传播加速提升,人们追求的是快速、准确、高效,追求的是“三步五秒”的阅读方式。各大纸质媒体竞争的焦点和阵地之一就是图片新闻。所以,各新闻人才培养单位要积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应让文字新闻人才和图片新闻人才两翼齐飞。
为了培养的新闻摄影人才能够适应未来媒体发展的需求,相关院系在培养过程中应有一些特别举措。如在新闻摄影课程时间的安排上,首先要有倾斜。我们知道,摄影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必须经常去拍摄实践,否则,摄影理论知识即使再丰富也是枉然。所以,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足够的实践练习时间。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自然就会提高新闻摄影教师的积极性,他们就有时间带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用手中的相机关注社会、记录社会、展示社会。从某种意义来说,唯有如此,摄影教师才会真正领会摄影的价值真谛,领会新闻摄影的社会意义和丰富内涵。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多渠道引进新闻摄影教师。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之一,离开了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是不可能的。高校新闻摄影教师资源匮乏是不争的事实,想方设法引进教师应是学校的本职工作。要引进新闻摄影教师,单靠高校毕业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满足不了需要,再说这种引进也不一定适合教学的需要。因此,可以考虑从其他渠道引进。首先,可以从媒体聘请摄影记者当专兼职教师。摄影记者当教师,因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在美国,新闻传播学教授,只有17%的人没有当过记者。大部分教授认为,新闻从业经验才是聘任一位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博士学位。新闻教育尚且如此,那么对于实践性特别强的新闻摄影教育就更应如此了。摄影记者当教师,也有不足,就是教育教学法有待学习和提高。所以,高校要对引进的这类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等相关课程的培训。其次,从摄影协会引进新闻摄影教师。摄影协会是摄影人才的聚集地,有艺术摄影人才,也有新闻摄影人才。即使是新闻摄影人才较少,但这些摄影爱好者的摄影悟性较高,经过一定的培训会很快达到教学要求,并且这些人有一个相互学习讨论的平台,提高起来较快。
提高现有新闻摄影师资的素质。目前,新闻摄影教师确实算稀缺资源。所以,高校要想办法留住已有的新闻摄影教师,具体举措要因校和因人而异。有的高校新闻摄影教师可能职称偏低,那么就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提高职称;有的可能学历偏低,就给机会让他们提高学历,多参加相关培训;有的可能实践经费少和实验设备差,就从经费增加、设备完善上着手,增加投入,同时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让他们到媒体锻炼,到重点大学进行短期培训;多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重大的新闻实践活动;高校与媒体联姻,让媒体的资源与学校的资源互补,特别是摄影教师要有与媒体紧密合作,抓住媒体这个学习的平台。必要时可以请媒体摄影编辑、资深摄影记者培训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师。若有条件的话,高校可以定期安排摄影教师到媒体锻炼,努力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相长。此外,院系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也要重视,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业务素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融入积极健康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合格的新闻摄影人才。
有条件的高校应大力培训新闻摄影师资。高校新闻摄影教师要使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像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应把培养新闻摄影教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当然,在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早见成效,可以用较好的条件吸引有新闻实践经验的从业者来学习新闻摄影,同时与媒体合作,达到高校与媒体双赢的局面。用这种方式培养的新闻摄影师资才能较快地成为新闻摄影教育的主力军。
摄影是人们认识世界、透视社会、学习知识、记录历史的信息来源和依据,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功能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在高职院校开设摄影课,对于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高雅的审美能力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学院在艺术类专业学生中设立摄影必修课已有三年时间,说不上有什么很成功的经验,但也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一、模块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摄影课既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平面设计的基础课,又是下一步进行艺术创作的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我们本着这一原则,在课程的设计上突出运用了“模块化”教学模式,即将整个课程分为认识摄影(基础理论)、学会摄影(摄影基本知识和方法)和欣赏摄影(后期制作与图片欣赏)三大模块。在课时安排上按照三大模块,采用2+2一体化教学安排课时,即:欣赏照片认识摄影4个课时、认识摄影器材及附件8个课时、熟悉照相机的各项功能8个课时、摄影构图与用光12个课时、风光摄影技巧8个课时、花卉摄影技巧8个课时、人物摄影技巧8个课时、广告静物摄影技巧8个课时、数码后期制作与图片欣赏(16个课时)。这样由欣赏图片进入,再由欣赏图片走出来,既突出了学习摄影的基本原则,又重点突出了中间模块的重要性;既保证了摄影教学的艺术性,又顺利完成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认识、学会和欣赏摄影三个模块、三个层次、三个教学目标。比如,在认识摄影模块中我们通过摄影的由来、相机的由来、洗印技术的由来等内容的讲述,突出了摄影技术发展和理念创新的提升,使学生对摄影技术的理解得到了深化,在理解深化的基础上,我们再采取多媒体展示、实体观摩和小组讨论,从层次上保证了第一模块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模块化教学的主要特点
现实生活中,摄影作为一种记录生活、反映生活的方式已走进千家万户,并成为人们的常用娱乐工具;但作为群众性娱乐的同时,其艺术魅力和独特表达形式更不能忽视,这也就是我们在摄影教学中积极推进模块化教学的关键所在。
1、理论教学的基础性特点。作为学习摄影一般来讲是入门容易出门难,所谓专业摄影技术性很强的关键,就是它本身必须要有较强的摄影理论功底。在教学过程中不少的学生认为摄影课不需要理论,甚至有些教师也存有“摄影课就是玩”的认识偏差。说实在的,我国的摄影教育本身就是外来品,是在不断摸索中完善的,特别是脱胎于战争和纪实摄影,是随着实践的推移、不断的变革才有了今天的诸如风光、人像、广告、创意等摄影门类。所以,就更缺乏摄影理论性的总结归纳和完善。作为我们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就在强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也就是我们重点提到的第一模块,突出了打牢基础理论的功底,为进一步学习摄影技术做好了铺垫。
2、操作技能的“专”、“艺”特点。假如理论学习是基础的话,那么实践操作就是技术升华的阶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实践教学中有时不太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把创作培养纳入具体授课课程之中。在有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学生拍出来的摄影作品,从技术层面上来看的确不错,但要是从深层次上分析,往往就感觉没有内涵、缺少文化或者内涵不丰富、主题不突出,创作思想更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究其原因,就是平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意识培养训练不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专”和“艺”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从这一点上,模块化教学模式在第二模块上就表现的尤为突出,第二模块中既有相机镜头的基础训练、摄影构图的进阶训练、影调色点布光调光的递进训练,还有风光、人像、花卉、广告等各种创意拍摄训练,“专”“艺”结合,即表现了图片表面的层次美感,又突出了所拍图片的主题,增添了图片的文化气息和深刻内涵。可谓一举双得,达到了第二模块的教学效果。
3、数码摄影的普及特点。数码时代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在非常方便使用数码相机的同时,又感到了数码技术给传统的摄影技术带来的巨大冲击。面对如此迅猛的数码冲击,我们积极顺应时代的步伐,积极推进数码摄影教学,这也是我们探索出模块化教学的动力和需要,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成功和喜悦。比如:创意的广告摄影、建筑体的另类摄影、数码拍摄的后期制作以及photoshop软件使用等,都列入了我们第三模块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对数码相机的使用更加熟练,对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各种图片增添了兴趣;同时也对进一步学习和制作平面广告作品提供了保障和依据。
三、对模块化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创新是进步的不竭动力,作为我们的摄影课模块化教学模式也是一样,要不断的思考、不断地创新,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才能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达到整个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56-01
在这个电子时代,电视摄影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专业的影视人才,不仅是光鲜亮丽的大明星们,还有幕后千千万万的工作人员,作为专业的电视摄影人才,是需要专业的课程讲授获取信息,这需要我们大学电视摄像教学具备良好的教学管理更改措施,目前我们国家的电视摄影正在迈向一个新的高度,大学摄影艺术和摄影传媒专业综合也正在蓬勃发展,根据我们统计,现在有600多所学校专门开设了摄影艺术和传媒等专业课程。目前,高清时代的到来以及使用小型的摄影机越来越多,所以电视摄影的专业课程也会在摄影艺术和传媒中占据主导位置,那么又有多少学校在摄影教学方面能够做的好呢?在这过程中产生了问题又应该怎么采取补救措施呢?
一、当代电视摄影的数据分析
(一)教师力量的严重不足,教学层次不整
从我国的目前各大高校情况整合上看,现在很多综合性大学已经开办电视摄影课程,在这中间也有不少大学是在文科的基础上增设的,很早以前主要是史论和评论,主要也是从讲、读、写几个方面来讲课,而现在他们也慢慢的往制作方面靠拢,更多的时间都用在讲、写等方面,所以这样就导致了制作的不够完整,而且至今为止还有很多学校,都没有专业电视摄影的教授级老师,重点是这几年才创办的摄影和新闻传播专业大学,教师力量问题就更为显著突出。
(二)省略了电视摄影和技术的双重性
专业电视摄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艺术,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在教学中很多大学在授课中却总是忽略其中的某一点,教师在授课中有的介绍艺术方面的,有的更是介绍技术方面的,从而产生这种结果也是大学老师的匮乏和层次不同所造成的。3.自己动手的能力比较差。根据电视摄影专业课而言,真理那是永远都不会更改的,就是“实践出真理”,所以,只有“实践、实践、继续实践”。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大学的老师缺乏实践工作锻炼,在上课讲解方面更是容易迷失方向,从讲中学而非做中学。有的老师更是自己都没有拍摄过多少电视,所以教出来的学生更是没有摸过几次摄影机,这样以来,学生的专业技术就相当的差,从而就产生了毕业就是失业的感慨。
二、逐进电视摄影的整改措施
根据上面问题的理解与分析,笔者汇合了这些年电视摄影课程教育改革与探索的真理,举出了目前几点逐进方法,以其能给在高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招聘高素质人才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相结合
目前普通大学在招聘电视摄影教师存在困难,所以我们更要着眼以未来、改变思想、不拘一格的用人才,那些在电视摄影方面有能力又有实践的高素质人才,我们更应该去积极的争取,尽最大的努力把他们引进自己的学校。以此同时,把我们本校在岗的电视摄影老师送出去培训和学习,针对多方面的了解和学习,加速提高他们在教学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二)从技术到艺术、再到艺术中掌握技术
摄影制作行业还有一条永远不容改变的名言“好的作品必须要有好的技术基础”。电视摄影专业也不例外,所以,学生在电视摄影听课中要更好的掌握每个环节和最基本的基础原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拍出好的作品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手中的工具,相对电视摄影师而言,记录这个世界和书写这个世界的就是我们手中的摄像机。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摄像机更是经历了几次重大的飞跃,从大到小、从模糊到清晰,从磁带到硬盘等等,这些新的技术是我们必须要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摄像机没有任何的改变,最基本的技术没有更改,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就更应该让学生重视这些最基本的基础东西,对于那些基本按键、基本内容都要了解和应用,我们也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强化和培训。综合上述,在教学活动中这些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而作为教师,我们就更应该认真的讲解、严格的要求、及时的总结和讲评,让同学们学有所用、做有所得,这样才能不断的加强和提高电视摄影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更加的娴熟操作技术。
参考文献:
[1]邓绍金.基于MATLAB的电信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长江大学学报.2004(4).
[2]曾繁清.分析仪器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