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图书馆党建大全11篇

时间:2022-06-18 00:14:1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图书馆党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图书馆党建

篇(1)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摘要:“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方面相协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图书馆的创建,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和谐图书馆的创建,必须保证四个方面的和谐。

一、馆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是人和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支撑点,没有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没有图书馆员之间的和谐,就没有图书馆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就没有图书馆的和谐。在图书馆内部,人和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少说多做,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和人为善,坦诚相待;搞好团队协作,减少内耗,提高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努力创造和谐的、融洽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馆员和读者之间的和谐

馆员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图书馆中一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读者和馆员在为满足读者阅读需要的互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关系。党校图书馆所面向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他们都是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做到馆员和读者之间的和谐更为重要。

1.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

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是做好读者工作的基础。在建立和读者关系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新问题摘要:一是和读者相处时善于协调关系,善于把自己和读者换位思索,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善待读者,将读者看作是自己的朋友,真正急读者所急,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需要。二是注重对读者的教育和引导,及时向读者宣传馆藏情况,帮助读者了解图书馆信息资料,让读者及时快速查阅到有用的信息;同时,引导读者培养爱书、读书的良好心态,争取更多的潜在读者。三是当馆员和读者发生冲突或矛盾时,不能急躁,冷静分析,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制定出应对办法,及时制止因图书馆本身行为失误而导致读者不满的情况发生;同时,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纪律约束、道德规范、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对图书馆员工的行为进行科学的教育和管理。

2.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如何和谐的和读者相处,具体的做法不尽相同,但其宗旨不外“服务”二字。新时期,党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方式渐趋多样化,服务功能日益增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方式从单一走向多样,从被动转向主动。面对图书馆事业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我们只有及时调整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积极主动的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服务,才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要求。如摘要:实行工作人员挂牌服务制度,设立监督电话和读者监督信箱,为部门出谋献策等服务办法,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满足读者信息资源的需求。

3.善于和读者沟通

党校图书馆面对的读者是党校学员和教师,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功底和文化素养,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树立起拜读者为师的观念,工作中虚心向他们学习和求教,听取老师、学员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服务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高质量的服务最轻易和读者进行沟通,反馈的信息可为改进图书馆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如此良性循环,既提高了整个图书馆工作的水平,又开拓了图书馆发展的途径。

4.要有良好的为读者服务的态度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聪明的源泉,是读者探索真理,追求知识的地方,应该有一个美丽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热爱图书、热爱读者、满足读者对图书文献的需求。千方百计地为读者解决科研、学习和工作中对图书资料的需求,是图书馆神圣而光荣的工作,又是其乐无穷的事情。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熟悉图书,了解图书,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其次,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对读者有了热爱之情,能急读者之急,就会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热情的服务态度,就会不断创新,不断产生新的服务效果,就会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那种对读者采取官气十足,处事横行的行为都是一种不道德的现象。

三、馆员和环境的和谐

篇(2)

一、为什么要建设图书馆

档案管理数字化

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具有馆藏档案信息数字化、信息组织与传输网络化、档案管理自动化、服务范围大众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检索便捷化等诸多特点。为此,通过加强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在优化档案馆藏、细化档案管理、强化档案服务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指利用信息存贮技术把各种档案信息加工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形成电子文献,实现知识信息载体的革命性变革。数字化在图书馆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给传统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长期以来,图书馆档案都是以纸质的实物形式存在,这给档案信息的采集、保存和利用带来费时费力、管理成本高、查询困难多、资源共享难等诸多问题。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传统图书馆档案管理的最大区别,就是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将以往传统介质的档案转化为数字信息,实现信息的数字化、信息存储的无纸化,节约了图书馆档案的贮存空间,减少馆藏副本的存量,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

2.档案管理的自动化,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随着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发展,过去那种大量的、重复的、烦琐的仅靠人力来完成的档案管理工作,现在可以依靠计算机操作轻而易举地实现。比如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存储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高科技,对图书馆档案进行立卷、归档、存储、检索和利用,便于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各项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了图书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不仅有效地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3.信息传递的网络化,提升了社会化服务的质量。传递网络化是指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环境,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可以为用户提供高速连接的信息服务,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档案信息共享,为远程教育培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档案服务管理在内容、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信息传递网络化还具有跨时空的信息服务、高度开放的信息利用以及信息传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等特征。

4.资源利用的共享化,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多种需求。资源利用共享化是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打破地域界限,适应了不同用户需求日益社会化的趋势,可以从多角度满足众多用户个性化的需求,用户能随时随地与数字系统相互交融,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了广泛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据此,图书馆档案用户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区、本系统、本校园,还可以为远程用户使用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

二、怎样实现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

1.积极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数字化平台。坚持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按照国家和地方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以档案核心业务的数据存储、处理和交换等主要功能,统筹好图书馆档案数据中心建设。数据中心主要应内设档案用户目录数据库、图书馆档案指南资料库、音频视频资源库以及史料文件汇编资料库等四大数据库。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系统、服务器、档案数字化技术支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及操作系统软件建设,实行档案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建立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平台。

2.优化完善档案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模式。首先,要加强非涉密图书馆档案专网(内部局域网)建设。内部局域网是用于与本系统、地方政府的连接,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整体要求,建设完善本级图书馆档案网络系统,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增强网络安全运行能力。其次,要完善图书馆档案外网(因特网)建设。外部局域网是连接互联网的公众网,要及时更新和维护外网设备,确保外网安全稳定运行,使之成为信息公开、与公众沟通展示图书馆档案成果的主要渠道。为了保证数字化档案管理运行中的安全性,对内、外网要进行物理隔离,着重提高网络安全和信息传输的稳定运行和安全可靠。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内、外网相关功能,逐步形成档案管理数字化,不断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方式、方法。

篇(3)

伴随着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的图书馆以及档案馆的建设也开始步入数字建设轨道。在当前数字建设的大环境之下,传统的纸质图书和档案逐步被更加方便、高效、安全的数字载体代替,作为一种全新的载体形式,数字载体的出现势必会在未来的信息资源建设以及管理的过程当中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这也更加凸显出了信息资源建设以及管理的重要性。不过,由于高校图书馆与高校档案馆在进行数字建设的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区别对待。本文就以对二者的比较作为探讨的内容与方法,希望能够为二者的数字建设和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一、高校图书馆与高校档案馆在进行数字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比较

在高校图书馆与高校档案馆的数字建设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最终会给数字的建设带来较大的阻碍。二者在进行数字建设的过程当中势必会有一些共同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些各自需要面对的问题去分别进行解决。

1、二者之间的共同问题

(1)网络环境问题。所谓的网络环境,主要指的是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媒体之间相互结合的基础之上,而构建起的具有综合、广域、高速以及宽带等特点的数字的电信网络。在整个的网络环境当中,高校的图书以及档案的馆藏已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并且逐步的延伸到了电子信息资源上来。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资源量极为庞大,因此我们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势必将会产生诸多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我们在进行高校的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数字建设当中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信息资源的规范标准问题。当前高校图书馆以及档案馆的数字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性的标准和规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的各自为政。由于缺乏标准和规范的引导和约束,导致形成了一种无章可循的境地。由于各个高校之间在系统和其他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相互之间也不能形成有效的衔接,由此引发了信息资源共建方面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大量“信息孤岛”的产生。这样也会给高校图书馆和档案馆在信息资源上的统一管理带来较大的阻碍。

(3)资金、人才以及技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数字建设是未来的大趋势,而且其本身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和强大的实用性,因此势必会被各校领导重视。这一方面为数字建设进程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但是整个进程却并不顺利,由于该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在软件和硬件资源上需要进行持续的投入,再加上人员的培训,馆藏资源的数字建设以及资源的更新等过程都需要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这与高校的图书馆以及档案馆的人才以及资金的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数字建设的进程。

2、二者各自存在的问题

(1)当前的高校图书馆缺乏特色的信息资源库。所谓的特色,是指与其他事物存在明显不同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以及风格,这是由事物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特定环境以及具体的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具有较强的独特性。但是由于目前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数字建设过程中都是采用统一购入成品数据库的形式来实现,而且这个过程中一般不会进行统一的规划以及分工,最终会导致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

(2)高校档案馆在数字建设方面相对落后。与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建设相比,高校档案馆的数字建设面临的问题更多。最为明显的就是,当前高校档案馆还在实行电子档案以及纸质文档的“并存制”,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在当前的大背景之下,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办公,这在最大限度上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但是某些文件往往在办完之后又会采用传统媒介的方式来进行保存。实际上并没有因为数字媒体的出现而减少了存储的空间。从而造成了在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上的极大浪费。另外由于办工自动系统以及档案管理系统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兼容,这就给电子文档的归档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二、解决高校图书馆与高校档案馆数字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不同对策

1、高校图书馆需要加大特色数据库的数据资源建设

首先,高校图书馆应该对于本校的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并且不断的加大特色数据库以及数字资源在整个图书馆的馆藏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且需要将不同形式的、异构的资源进行不断的整合,对于整个区域当中各个系统的图书馆当中的资源进行不断的整合。从而达到减少重复的购置以及优化馆藏资源配置的目的。其次,要把握数字资源的特设数据库建设,并且着重的进行数字资源的整合。

2、增强领导的档案意识,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积极推进高校的档案数字建设

推进高校档案馆的数字建设,首先要提高高校人员的档案意识,尤其是要增强高校领导的档案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档案工作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使领导和信息部门能够重视档案和档案的数字建设,并积极为档案的数字建设提供所需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虚心向档案数字建设走在前列的高校学习,乐于交流。汲取人家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高校档案数字建设。其次,要搭建沟通桥梁,衔接各领域的信息交流。并且不断的进行制度建设,制定一批诸如文档一体化工作制度、归档制度、文件保密制度、数字档案鉴定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等,从而有效地保障数字档案建设安全、有序地开展。

三、结语

总之,高校图书馆和高校档案馆信息资源数字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学校领导及工作人员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紧跟时展的脚步,积极学习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并能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根据高校的现实状况,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并采取相应的对策,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建设。

篇(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01

一、党校馆数据库的建设与发展趋势

1.1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人20世纪5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逐步应用于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中,促进了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传播和利用;大容量磁盘存储技术和光盘存储技术的问世,促进了数据库建设在图书馆的广泛开展;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馆可以借助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传递,网上信息检索、多媒体信息的传递等使得数据库的利用成为可能,促进了数据库的远程访问和高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的交互信息处理,丰富了数据库内涵,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数据库的快速发展。

1.2体现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一直都以印刷型资源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未来的信息资源建设将主要集中于数字化资源的方向。数字化资源与传统信息资源相比,具有存贮容量大、保存时间长、检索速度快、使用方便等优势,而且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数字化资源不受传统图书馆客观条件的限制。图书馆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处理,提取主要的信息要素按一定的规范模式存贮到计算机中,形成内容完备、检索便利、面向社会服务的文献数据集合,进而可以形成集检索、咨询、定题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

1.3党校图书馆建设数据库的优势

目前我国的党校基本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硬件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首先具备了设备上的优势。其次,许多党校图书馆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积累,拥有大量的馆藏图书,在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的同时还拥有丰富的各专业特藏,从而为数据库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具有了信息资源的优势。再次,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图书馆的服务逐步走向自动化,使其在建设数据库时具备了管理和服务上的优势。最后,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才优势,因为党校图书馆依托党校,拥有很多方面的专家,具有地方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人才优势。

二、党校图书馆数据库数据的管理与维护

党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图书馆数据是关键,是整个图书馆的生命。我们对图书馆数据库的管理,必须要加强数据及系统的安全与保护,防患于未然。

2.1加强对不同用户的分级管理

数据库系统选定一到两名系统管理员,由系统管理员给各类用户设定帐户,明确不同用户的使用权限,从用户帐号的设定到用户口令,都要严格把关,防止人为破坏。例如,可以把图书的书目录人人员设置为高级用户,该等级的用户不但能修改和存贮自己所录人的记录,同时也能修改和存贮别人的记录,这样就能防止非法用户使用和篡改书目,防止非法数据进人和防止图书馆数据的意外丢失;同时可以设定图书馆其他流通人员和采访人员为权限低一级的用户,此等级的用户只能修改和存贮自己所录人的记录。整个系统的每一个用户可以使用自己的口令进人数据库系统。通过软件设定使不同的用户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人与自己工作相关的环境。同时可以限定对数据库访问的IP地址范围,防止外来的恶意攻击。网络管理员可以设定访问图书馆数据库中重要资源的IP地址在本校范围之内。

2.2及时做好数据库中数据的备份工作

当整个系统由于某种原因发生系统崩溃或数据遭到破坏时,为防止由于数据库的服务器或由于恶意攻击导致网络发生故障造成数据库中的数据丢失,系统管理员可以及时调出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库。同时,系统管理员还要做好系统中各种日志的备份工作。

2.3保持对数据库信息的不断更新

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每一天都会有许多新的信息产生,因此要对不断建设中的数据库的信息进行适时更新,否则,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建立起的数据库,就会因为没有得到新的信息的及时支持而逐渐成为数据库的孤岛或死库,失去了应有的使用价值。

三、建设高质量数据库的方法及措施

3.1宏观调控与统一规划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行业自律。面对我国图书馆数据库建设整体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国家及地方各有关部门要制定统一的方针政策、发展目标、发展规划、总体构想、实施方案等,打破各系统、各部门条块分割、彼此封闭的格局。对整个图书馆系统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逐步建立起协调建库的管理机制。同时加强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集团采购和知识产权保护分类,引导师生选择查询图书馆数据库。

3.2保证数据库质量

高质量数据库的主要衡量标志是该数据库便于检索,便于联网,所收录的数据准确、齐全,内容涉及范围广,且具有学术性和实用性。因此,数据库的建立一定要遵循“统一标准,集中培训,分散加工,联合建库”的建设方针,牢牢抓住党校图书馆巨大的文献资源优势,采取集约化生产方式建立数据库。为保证数据库质量,对于关系数据库应做到数据库主文档记录格式标准化,如字段组成、字段定义、字段长度划分、可检字段与不可检字段、设立字段标志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

3.3加强信息用户教育

信息用户教育是党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我们对于信息用户教育工作,无论从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变化方面,都开展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党校图书馆可以采取新生人馆教育、文献检索课、用户教育、专题讲座、课件园地等一条龙服务,并可进行信息推送,帮助用户了解网络电子资源及各学科参考数据库。针对相当一部分用户掌握数据库检索途径单一、查到信息有限的现象,我们还将各数据库做成活页宣传材料,具体包括内容介绍、如何进人、检索方法、检索结果的显示与输出四个方面,图文并茂,便于携带,同时挂在网上,供用户点击浏览,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还要争取社会合作,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走出校门,摆摊子、发材料、做演示,扩大社会宣传,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3.4完善数据库检索系统

篇(5)

目前,我国图书馆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局面,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档案建设管理体系也随之得以逐步的完善与发展,但通过对我国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客观分析,仍不难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

1、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图书馆管理的基础性设备建设以及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信息基础设备也相对薄弱,尚不能与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同步。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图书馆档案建设工作也被忽视,对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源也缺乏深入的开发与利用;也未能建立科学、有效的档案开发利用、管理的体制;甚至个别图书馆没有设立专业的档案管理机构和人员,导致档案管理混乱。

2、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率较低

由于一些图书馆档案信息服务模式较为被动、单一,仅停留在档案资源的初步登记、保管上,档案数字化建设与管理进程滞后,导致诸多有价值的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无法充分被利用,这也进一步阻碍了图书馆档案的深度开发与利用[2]。

3、档案人员专业素养过低

由于一些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甚至由非专业人员兼职,这也导致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仅停留在登记、收藏、保管等简单工作上,无法与高效、快速、准确的信息需求相融合;因此,全面提升图书馆档案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成为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紧迫任务之一。

二、加快图书馆档案建设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1、加大图书馆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

首先,各级各类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现念,将图书馆档案建设与管理作为单位重要工作内容,并做好长远规划。在加大资金的投入的同时,还必须完善图书馆基础性建设、基础设备;更须做好图书馆高素质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通过不断的管理技术的创新来推进档案改革工作的深入与发展[3]。另外,图书馆档案工作者也应积极转变思想,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率先树立起社会意识与全局意识,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自身的管理能力。

2、构建现代化档案建设的管理体系

在全面加强图书馆档案建设、应用意识的基础上,还须全面加强档案建设、管理的相关规范、制度的拟定工作,并通过相关规范与制度来进一步强化档案建设工作的规范性,以确保档案的统一性。如根据《档案法》以及图书馆自身客观条件来制定统一的档案建设模板;对相关资源、数据做好档案分类工作。采取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各种举措来构建现代图书馆极少数管理的体系:首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法令,依据国家制定的统一规划来完成档案的整理与建立――分类、立卷、排列、编制以及归档。其次,根据不同层次的用户采取多种档案目录,如按音序排列档案顺序、主题排列档案顺序等[4]。第三,对传统陈旧、繁杂的档案管理方法及时用更完善、更高效、更简便的档案立卷方法进行更替,加快档案管理工作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第四,加强库房的保管安全管理,依据国家规模标准建立保管安全体系。

3、坚持档案建设的信息化

目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可以逐步建立起配套的图书馆电子档案,为日常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方便、快捷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开展,还可以全面了解用户在不同时期的阅读倾以及对各类文献资源的利用情况,这也更利于图书馆各部门对全面提升文献资源利用率进行不断的总结与分析,这对有效促进图书馆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全面完善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同时,还应逐步加强对相关档案信息资料的储存与二次开发;建立案卷案卷联合目录以及档案信息数据库,并通过与国家公共信息网、各级档案馆之间的交互式联系,以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应用,进而加快图书馆档案部门逐步由管理型向开发型、服务型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5]。

篇(6)

[中图分类号] G255.75 [文献标识码] C

电子档案是通过计算机磁盘等设备进行存储,与纸质档案相对应,相关联的通用电子图像文件集合。

电子文件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包括:电子档案收集、电子档案管理、电子档案价值鉴定、电子档案存储编目和电子档案检索、电子档案统计、电子档案编辑研究、电子档案提供应用八项工作。

体校图书馆电子文件归档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笔者认为,体校图书馆电子文件归档内容主要应包括:设施与设备、经费与人员、教育与培训、业务研究、文件资料、文献资源、服务工作、阅读推广活动、管理与表彰、重点文化工程9个方面。

1.1 设施与设备。该项内容里应包涵以下两个方面。

1.1.1 校舍资料。有关学校校宿等建筑面积,如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楼等面积的相关资料;有关学校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桌椅数量,图书馆各部室阅览坐席,如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电子阅览室等坐席数量等的相关资料。

1.1.2 现代化技术条件。有关学校教学,包括图书馆用计算机数量,如供师生教学,读者和教职员工正常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每台计算机的存放地点、用途、专用存储设备容量、教学和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等的相关资料。

1.2 经费与人员。该项内容里应包涵以下两个方面。

1.2.1 经费。有关本校历年财政拨款总额,图书馆新增藏量购置费到位情况等的相关资料。

1.2.2 人员。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基本情况:有关本校教职员工的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学历、政治面貌等的相关资料。

⑵学历情况:有关本校教职员工个人学业情况,包括毕业学校、专业、学制、学位等的相关资料。

⑶工作经历:有关本校工作人中所工作过的单位及部门,包括本馆的岗位调动等的相关资料。

⑷任职记载:有关本校教职员工所担任过的党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等的相关资料。

⑸学习进修:有关本校工作人中在职进修的有关情况,如学习时间、学习内容、成绩等的相关资料。

⑹奖惩情况:有关本校教职员工个人受奖励或处分的有关情况等的相关资料。

1.3 业务研究。该项内容里应包涵以下四个方面。

1.3.1 讲课报告。有关本校教职员工在校内外讲课、做报告的有关情况等的相关资料。

1.3.2 学术交流。有关本校教职员工参加业务考察、学术会议、学术团体的有关情况等的相关资料。

1.3.3 研究成果。有关本校教职员工承担课题、出版专著、的记载等的相关资料。

1.3.4 获奖成果。有关本校教职员工承担课题、论文、征文等的获奖情况等的相关资料。

1.4 文件资料。该项内容里应包涵以下六个方面。

1.4.1 上级文件。有几下几种情况:

⑴有关上级党委、政府,上级有关部门及上级政府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等的相关资料。

⑵有关上级专业学会、专业报刊下发的文件等的相关资料。

1.4.2 本校文件。有关学校的有关决定,规章制度等的相关资料。

1.4.3 规划计划。有关本校制订的长远规划和工作计划等的相关资料。

1.4.4 工作总结。有关本校各年级、全校所做的工作总结等的相关资料。

1.4.5 报告及批复。有关本校向上级及有关部门递交的请示报告及批复意见等的相关资料。

1.4.6 来往信函。有关本校与外单位有工作关系时产生的信函等的相关资料。

1.5 文献资源。该项内容里应包涵以下三个方面。

1.5.1 总藏量。有关本馆已入藏的古籍、图书、期刊和报纸合订本、小册子、手稿、缩微制品、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视听文献资料的数量等的相关资料;

1.5.2、电子文献藏量。有关馆藏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的来源,总藏量和年入藏量等的相关资料。

1.5.3 文献入藏。有关馆藏的各种来源的中外文图书,如采购、接受捐赠或调拨等,各种来源的中外文报纸和期刊,如采购、接受捐赠或调拨等,各种来源的视听文献,如采购、接受捐赠或调拨等,不同载体,如录音带、录像带、DVD\VCD、CD唱片等的视听文献,地方文献入藏,征集工作开展情况等的相关资料。

1.6 服务工作。该项内容里应包涵以下三个方面。

1.6.1 普通服务。有关馆藏书刊文献年外借率、书刊文献年外借册次、书刊借阅册次、人均年到馆次数、书刊宣传等的相关资料。

1.6.2 参考咨询服务。有关本馆历年来为学校领导决策服务、为本校重点教育科研和服务、为师生提供专题服务等的相关资料。

1.7 阅读推广活动。该项内容里应包涵以下两个方面。

1.7.1 阅读推广。有关本校历年来举办的讲座培训活动、展览、阅读推广活动等的相关资料。

1.7.2 宣传报道。有关本校在各级报刊、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发表的新闻报道等的相关资料。

1.8 管理与表彰。该项内容里应包涵以下三个方面。

1.8.1 财务管理。有关本校财务制度等的相关资料。

1.8.2 人事管理。有关本校岗位设置、目标管理、教职工考

核等的原始材料及相关资料。

1.8.3 上级表彰奖励。有关本校集体和个人荣获上级表彰奖励等的相关资料。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获得国家级表彰、奖励等的相关资料;

⑵获得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及省级党委、政府表彰、奖励等的相关资料;

⑶获得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及市级党委、政府表彰、奖励等的相关资料;

1.9 重点文化工程。该项内容里应包涵以下三个方面。

1.9.1 文化共享工程。有几下两种情况:

⑴有关本校文化共享工程历年的经费投入,人员培训计划、方案、总结,制度建设与管理,年度计划总结,人员、设备等管理制度,服务、活动档案,资源建设等的相关资料。

⑵有关本校文化共享工程开展服务的内容及效果等的相关资料。

1.9.2电子阅览室建设。有关本馆电子阅览室的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制度建设与管理、服务方案等的相关资料。

篇(7)

1 相关概念、指标界定及数据来源

(1)文中的档案馆仅指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不包括国家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档案馆、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科技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

(2)文中的图书馆仅指公共图书馆。不包括少儿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企业图书馆、文化事业单位图书馆、科技文化事业单位图书馆。

(3)相关比较项目以国家统计局网站上涉及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已有对应性可比统计指标项为准,档案馆统计指标名称为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图书馆统计指标名称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平方米)×(全国统计总人口/10000)/10000。

(4)相关比较项目的数据以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为准,数据采集时间为2014年9月15日。没有直接对应指标项的数据,通过已有指标数据计算得出。其他来源均在表1中标出,并说明出处及计算方式。

(5)为了方便计算与比较,全部数据均按统计单位取整。

2 总量比较

(1)2004年~2012年, 2004年基期差为248万平方米,基期差亦为最小年度差;2012年最大年度为412万平方米。平均年度差为354万平方米。档案馆建筑面积低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量,其建筑面积处于图书馆建筑面积的54.59%~60.29%区间,平均为56.97%。

(2)2004年~2012年,档案馆建筑面积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幅相近。比较期内,档案馆建筑面积增幅为59.74%,图书馆建筑面积增幅为62.24%。图书馆建筑面积增幅仅高于档案馆建筑面积增幅2.5%。

(3)2004年~2012年,档案馆建筑面积年度最大增幅为10.31%,最小增幅为1.7%,增幅级差为8.61%,平均增幅为6.07%;图书馆建筑面积年度最大增幅为8.32%,最小增幅为5.19%,增幅级差为3.13%,平均增幅为6.24%。比较期内,图书馆建筑面积年度平均增幅仅高于档案馆建筑面积年度平均增幅0.14%。档案馆建筑面积年增幅波动大于图书馆建筑面积年增幅波动,图书馆建筑面积增速要稳定于档案馆建筑面积的增速。

(4)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的判断:档案馆建筑面积低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增幅相近。2004年~2012年,档案馆建筑面积低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量。档案馆建筑面积与图书馆建筑面积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幅相近。档案馆建筑面积年增幅波动大于图书馆建筑面积年增幅波动,图书馆建筑面积增速要稳定于档案馆建筑面积的增速。这一判断与2008年刘秀花、吴雁平在《1991年~2005年档案馆与图书馆若干总量指标比较研究》一文中关于馆舍面积总体印象的描述[1]相比,有两点变化。一是两馆基期建筑面积相当变为相差近一倍;二是档案馆建筑面积增幅小于图书馆建筑面积增幅,转变为增幅相近。因此,我们认为2004年以来,档案馆与图书馆在建筑面积总量比上虽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发展趋势上同样已经发生了可喜的转变。由于档案馆与图书馆在馆舍建设上都要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投入,档案馆建筑面积的增幅与图书馆建筑面积的增幅接近,除了各地政府的投入外,还得益于国家2009年启动的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的实施。

3 发展速度比较

3.1 环比发展速度比较。对照表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面积指标项上,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环比发展速度均为上升态势,上升幅度不大。

档案馆的最高环比发展速度为110.31%(较上年增加10.31%),最低环比发展速度为101.7%(较上年增加1. 7%),平均环比发展速度为105.4%;图书馆的最高环比发展速度为108.32%(较上年增加8.32%),最低环比发展速度为105.19%(较上年增加5.19%),平均环比发展速度为105.55%;

半数年份中,档案馆的环比发展速度低于图书馆的环比发展速度,另外半数年份中,档案馆的环比发展速度高于图书馆的环比发展速度,特别是2009年启动的国家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实施后的连续3年均高于图书馆。两种情况下的两馆环比发展速度差距均不大。两馆最高环比发展速度差为4.16%,最低环比发展速度差为-3.99%,平均环比发展速度差为0.15%。

从趋势上看,图书馆的环比发展速度较为平稳,档案馆则为小幅波动后上涨的趋势。整体上看图书馆的环比发展速度略高于档案馆,但差距收窄。

3.2 定基发展速度比较。对照表3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面积指标项上,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各年度定基发展速度均高于基期(2004年)发展速度。档案馆与图书馆相比,图书馆各年度定基发展速度始终高于档案馆。

整体上看,比较期内档案馆和图书馆定基发展速度的差值始终不大。在档案馆与图书馆均有发展速度加快的趋势下,档案馆建筑面积的定基发展速度愈来愈接近图书馆建筑面积的定基发展速度。两馆最小定基发展速度差为-3.99%,最大的定基发展速度差为-13.11%,平均定基发展速度差为-7.45%。两馆建筑面积定基发展速度差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3.3 平均发展速度比较。对照表4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面积指标项上,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几何平均发展速度均为上升,上升幅度均在5%左右,档案馆的速度几何平均仅低于图书馆0.18%。在五个指标项中值超最小。

4 结语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得出建筑面积总量上档案馆低于图书馆,两馆总体均呈增加趋势,且增幅相近。发展速度上,整体上图书馆略高于档案馆;环比速度均为上升态势,幅度不大;定基速度均高于基期,图书馆一直高于档案馆,但差值始终不大,并有逐渐缩小趋势;平均速度均为上升的结论。

篇(8)

中图分类号: TU20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城市化的进程日渐加快,为满足城市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高层建筑的高度会越来越高,数量也越来越多,结构形式会越来越丰富,相应的,对土建施工技术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土建工作者必须在掌握现有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顺应时展的趋势,努力解决高层建筑土建施工中的问题,加大对土建施工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高层建筑行业的管理,从而加速高层建筑行业的发展。

一、土建施工技术概述

现阶段,建筑工程行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建筑单位要想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前进和稳定发展,就需要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技术和文化水平,增强整个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保证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持续稳定发展。土建施工技术在整个建筑工程中都有应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降低整个工程的运营成本,还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建施工技术,可以保证建筑工程如期保质保量的完成,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土建施工技术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水平,是保证建筑企业有效稳定发展的主要手段。

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1、高层建筑混凝土的强度控制

高层建筑由于混凝土使用量大,整体施工周期较长,施工环境受到外界气候和人为突发因素的影响较大,施工中往往对混凝土的强度有严格的要求。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配合比的选定

高层建筑施工之前需要按照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原料,然后将配制完成的混凝土样本送到指定单位做级配审核,等待级配结果出来之后,根据实验配比指导实际施工。其中需要控制的质量环节在于实验配比与实际施工需求的误差性控制。因此需要进行实验配比度的实际调整与现场砂石含水率的配率协调以最终确认混凝土的配合比。根据实际工作实践研究表明,砂石含水量增多,因此导致的砂率下降会直接导致混凝土强度的下降。其比率为,砂率每下降2%~3%,混凝土的强度下降15%~20%。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严格执行初步配合比计算和基准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1.2严格养护制度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采用泵送混凝土技术,能够有效的缩短施工周期并提高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具体施工实践中,即使混凝土的各个质量指标都合格的情况下,仍会出现强度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多为投资方或施工方为了缩短施工周期,对混凝土养护力度不够造成的。因此在施工前期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养护方案,分配相应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建筑物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养护控制,并且在养护范围上要扩大化处理。对于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实际的施工方案采取相应的温度控制措施,同时在养护措施上要兼顾细节。

2、建筑结构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的设计模式打破了常规的结构模式,这就要求实现高新技术的引用和优化组合,强化施工的技术力度,建筑结构空间设计上遵循“上小下大”的空间布局,上部设计刚度大的剪力墙,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并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计转换层。例如一栋15层的高楼,地下一层,建筑高度65m,地下室为混凝土结构,其地基基础的开挖应避免对周围建筑的影响,施工难度较大,同时要求混凝土筒体垂直度误差控制在10mm以下,同时做好地下室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施工,并做到实时监测。

3、高层建筑逆向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逆向施工内容是非常多,包含的施工部分也多,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的时候,要进行的控制要点也多。逆向施工技术和顺向施工技术存在着很大差别,在施工过程中要先对相关管线进行布置,然后对地下连续墙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将建筑面积进行扩大,同时,在进行地下室浇筑时对结构强度也是有一定影响。为了更好的保证施工效果,内部支撑的强度要进行保障,这样在强度要求方面才能取得更好效果。逆向施工技术能够对出现的基坑变形和沉降问题进行避免,因此施工效果是非常容易进行保证,同时,逆向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地下和地上施工是同步进行,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施工结构质量进行保证,同时,在施工时工期也能进行很好的控制。能够对工期紧张问题进行解决。逆向施工技术能够更好的为施工管理创造条件,同时,也能更好的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

4、高层建筑预制模板技术要点

对现代建筑施工而言,施工工期的有效控制关乎施工成败。高层建筑施工中,施工较为复杂,且多以竖向施工为主。所以,在实际施工中,多采用爬模法和滑模法进行工期的有效控制,且在这些方法下,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主体性能。而在实际施工中,爬模法和滑模法往往是结合起来采用,以最大化提高施工有效性。两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主要体现在:结构的整体性均良好,且伴随有较高程度的机械化作业模式;两者对组织管理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的立面结构,在造型方面表现出较大的限制性;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通过预制模板技术,可以有效将爬模法和滑模法应用于实际之中,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施工周期,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成本。

5、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具有施工规模较大、原材料用量大、参与单位较多、设计复杂等特点,特别是大量商品混凝土的供应和浇灌,一直是制约施工进度的关键环节。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利用混凝土泵,通过专用管道将商品混凝土输送至指定的浇筑位置,一次性完成混凝土的空间输运和浇筑。泵送混凝土技术具有输送量大、效率高、劳动强度较低、施工文明等特点。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混凝土具有可泵性、流动性和粘聚性,通过输运设备不断的搅动,确保混凝土不离析、不泌水,确保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摩擦力小;常选用性能稳定的硅酸盐水泥。科学试验混凝土不同配比的性能和强度,并结合施工实际,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比,确保施工的强度和性能。混凝土中的砂、石、水泥的大小和性能都有严格的要求,并适当掺加减水剂等外添加剂,确保混凝土的可泵性和粘聚性。

6、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对基础施工的要求高,尤其是基础地基的施工,要求施工整体性高,且一次连续浇筑完毕,这需要大量、连续的混凝土供应和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克服混凝土间断施工易形成施工缝等问题,但是由于施工基础体积较大,浇筑易产生大量的水化热量,易产生混凝土内外温差导致的温度应力,易破坏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因此,在实际混凝土设计试验中,应强化并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产生温度变形应力的幅度,避免裂缝产生,并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防渗和抗侵蚀性能,优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建施工技术应用在高层建筑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同时建筑土建工程的施工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应该在施工的时候要精心安排、合理有序的组织工作,确保各个工作流程的质量控制,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于施工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重点的组织和设计,注重先进技术的引用,使工程可以又好又快地完成。

参考文献

篇(9)

1 工程实例

某高层建筑高26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176m,建筑总面积为98206平方米,工程平面图为长方形,长为86m,宽56m。地下2层主要是由钢筋混凝土做成,地上部分两侧为劲性钢筋混凝土简体,中央结构属钢结构,于6~10层、22~24层、26~屋面1层位置设置钢桁架,联合抗震墙。外墙材料采用金属玻璃。工程由上而下土层为:2m填土、0.6m粉质粘土、5.2m淤泥质粉质粘土、9.2m淤泥质粘土、6.7m粉质粘土、4.1m粉质粘土、3.5m细粉砂。

2 工程困难问题分析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地基的开挖,地基的开挖一般都会有十几米以上深度。在开挖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对地下线路的影响,地基的开挖不能损坏低下居民生活需要的线路。其次,在施工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红线的设置,考虑到对地下室和一层的影响,只有综合考虑到对于各个方面的影响,才能够考虑到对于工程的进度的保障。再次,在地下室的建造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难题,只有对各种建筑的规划进行合理的安排,才能够将工程做到保质保量。最后,在建筑施工的时候需要将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有将工程的安排进行合理设置,保障误差的范围,才能够进行灵活的安排。在建筑施工的机器设备的使用方面也存在一定得困难,需要施工的时候巧妙解决。

3 工程的技能要求研究

3.1 关于地基的施工方案

3.1.1 围护结构的具体分析包括很多方面,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关于地下连续挡土墙方面的内容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具体问题的解决方面需要参考具体的事例进行研究,才能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得出有效的行为方式。第二,需要不断对施工的技能和施工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进行分析,在理论上不断创新,不断发掘比较完美的建造方式,同时结合具体的施工进行实践,将工程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台阶。第三,关于立柱的施工需要不断改善施工的具体技能,在省时省工的基础上不断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只有将工作具体做好才能够促进立柱的建造合理。

3.1.2 建筑的技术措施分析

第一,在地基挖掘完成之后需要对土体进行加固,只有充分改善好土体的加固工作才能够保障地基的稳定,只有稳定的地基工作做好才能够处理好建筑施工的下一步工作的进行。第二,降水工作也是建筑施工的具体问题,需要不断对土层进行降水,保障地基的质量。降水工作需要不断改善降水的技术指标,通过合理的控制规定进行规范,促使地基的稳固。第三,地基出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挖掘出来的土层的安放是需要考虑的,对于大面积的挖掘工作,需要专门的车辆进行处理,只有对具体的土块进行分配才能够在工程中不断调整,保障最终的施工质量。

3.2 关于地下室防水的施工方法

3.2.1 施工具体过程

地下室施工的具体流程是很明确的,需要严格按照施工的具体步骤进行安排。地下室施工防水工作也是重要的一项,只有充分考虑到对于防水工作的各项安排才能够将具体的设置进行到底,做到工作效率的提高。对于施工人员需要比较严格进行管理,人员安全是需要首先考虑的,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在工作之前需要对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在施工安全知识上重点教育。

3.2.2 关于防水层的建设

防水层的建设施工对整个建筑都是非常重要的。合理有效的防水施工工作是保障工程进行的基本前提。在防水层建筑施工的时候需要将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有将工程的安排进行合理设置,保障误差的范围,才能够进行灵活的安排。在建筑施工的机器设备的使用方面也存在一定得困难,需要施工的时候巧妙解决。对于防水层建筑工程的具体操作需要不断进行控制,做到与其他工作的相互配合。

3.3 关于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施工分析

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钢筋受力的问题,如果钢筋受力不均匀就会对工程的进行造成没有必要的工程事故。需要在基本环节符合要求的前提之下促进工程的实施。关于预应力混凝土桁架的施工需要不断改善施工的具体技能,在省时省工的基础上不断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只有将工作具体做好才能够促进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施工的持续进行。

4 模板工程施工的主要技术分析

4.1 顶板模板安装

每一个工程都有自身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工程的特殊性需要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只有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案,才能保障工程高效率节能的完成。1830×915×18是截面设计的具体的型号要求,这是通常比较实用的规格。50×100mm是内楞的基本要求规格,48×3.5是脚手架的基本型号要求。合理有效的支撑要求是顶板模板安装的基本操作基础。纵距50cm,横距60cm,横杆等距160cm是脚手架的基本尺寸规范,严格的尺寸要求是在具体的安装工作中需要准确做到的基本工作。

4.2 房屋梁柱模板安装

柱的模板安装时用全站仪观测,配合锤球定位以保证其垂直度。柱模板采用木夹板18mm厚,在模板制作时采用80×100mm方木作骨肋。柱模的加固方式采用抱箍围柃,螺丝连接牢固,沿柱高度500mm一道,由于柱较高四周采用槽钢斜撑方法。

4.3 梁底模板安装

在柱模上弹出轴线、梁位和高程,然后在施工好的承重排架上铺好方木,把底模用铁钉固定在方木上,侧模采取木夹板,竖向用方木加固,外侧用槽钢直通,中间适当用木条支撑,防止模板向内侧变形。梁底板要拉线调直,用水准仪确定高程,当梁跨度较大,梁底模板应稍起拱,对上层梁底模的支撑主要采用脚手架承受。

5 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技术

采用插入式高频振动棒与平板振动器结合振捣。浇筑时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推进,先将梁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板位置时,再与板砼一起浇筑。因工艺要求需要进行设备基础浇注的地方,在浇筑前必须对原有砼面进行凿毛处理并清洗干净,放样弹线,绑扎钢筋,然后安装侧模板,并用水准仪测设顶标高,符合要求后按设计砼配合比浇注,混凝土浇筑完后复查预留孔洞及螺栓的偏差,并将其调整至符合设计要求,然后将表面压平修光。采用插入式高频振动棒振捣,每层浇筑厚度不得大于50cm,振捣密实后再浇注第二层,直至到梁底。整个立柱一次性浇筑到梁底或板底。

6 砖砌筑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技术

砖必须要在砌筑前一天浇水湿润,含水率为10~15%。常温施工不得干砖上墙,雨季不得使用含水率达饱和的砖砌墙。砂浆配合比采用重量比,计量精度水泥为±2%,砂控制在±5%以内。采用砂浆搅拌机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1.5min。砌砖前应先盘角,每次盘角不要超过五层,新盘的大角及时进行吊、靠。如有偏差要及时修整。盘角时要仔细对照皮数杆的砖层和标高,控制好灰缝大小,使水平灰缝均匀一致。大角盘好后再复查一次,平整和垂直度完全符合要求后,再挂线砌墙。砌筑砖墙必须双面挂线,如果长墙几个人均使用一根通线,中间应设几个支线点,小线要拉紧,每层砖都要穿线看平,使水平缝均匀一致,平直通顺。砌砖采用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的砌砖法,即满铺、满挤操作法。为保证砖砌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使荷载能均匀传送,避免因墙体局部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组砌形式采用上下错缝,内外搭砖法进行砌砖。

篇(10)

二、土地测绘资料的档案管理措施

1.加强土地测绘资料的档案意识,重视档案管理服务工作向公众普及档案法及测绘法,让人们了解土地测绘档案工作的实际作用与地位,并树立相关的法律意识,运用典型事例扩大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而管理者也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依法严格要求自己。随着计算机与测绘技术不断发展,测绘档案管理服务已趋向信息化及现代化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土地开发管理,政府部门应加强财政支持,为其提供档案建设的经济保障。2.加强土地测绘档案类目的科学划分测绘资料档案应该按照相关的档案管理法规实施统一领导及归口负责制度,其专业的土地测绘档案,应该由专业部门给予自行管理,并将测绘档案分成以及类目与二级的属相类目等,测绘系统要制定档案分类、归档范围与档号编制等有关标准作为依据。对于一级类目要根据土地测绘科技的活动职能进行分工划分,和一级类目划分结果进行一致保持,而一级之下的类目划分法则因类而异,例如综合类的可按照保管年限、问题性质及年代等进行分类。而测绘生产类的则可按照地域、专业活动及载体等进行分类。在分类当中,同一层的类目要应用统一标准,防止上下位类出现交叉及重叠现象,并且类目设置要根据馆藏实际情况,有档案就设置,无档案则不设置,档案少可少设置或粗略设置,对于标记符号及类目名称,则应力求简明、准确与易懂,方便人们使用及掌握,考虑类目的扩展需求,对于类目编号要预留一定空号。3.加强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有效发挥土地档案的实际作用,对土地测绘的资料档案应严格收集、整理与保管,并在服务上进行创新,这需要档案人员要加强管理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并加强开放意识,增强服务广度与深度,并强化土地测绘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在信息安全意识下,确保档案信息不丢失不泄密,并且运营现代科技新管理方法与成果,有效提升土地测绘档案的管理水平及效率,以实现土地测绘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强地理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4.提升土地测绘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强化档案管理系统的维护工作在各级的土地测绘档案管理人员中,应树立优良工作作风,具有强烈责任心,遵循相关职业道德,面对工作中的新问题,要强化宣传,增强测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下,提升测绘资料的档案利用率。档案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意识同时,要培养其管理及服务能力,精通现代技术下的信息管理技术,专业知识丰富,构建复合型人才,土地测绘档案的管理人员要由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梯度,多开展技术交流,积极引进专业的人才,以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业务能力。在现代信息化档案管理下,需要档案人员具有一定的设备维护技术,做好档案管理系统的维护工作,避免出现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发生。

篇(11)

1我国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缺乏充分的信息化意识,对企业档案信息化认识不够

21世纪的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企业是否拥有信息化管理,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状态。美国的企业家认为,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拥有完善的知识和信息技术的人群,在商业竞技中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日本经济界曾经发出“信息是企业的生命”的呼声,由此可知,信息对于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的企业大部分缺乏充分的信息化意识,注重产品和开发和生产过程,而忽视了信息化的开发和利用过程,造成这种结果与我国信息化服务的发展进程有一定的联系。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多中小型企业濒临倒闭,这也是缺乏信息化意识的重要原因。

1.2信息需求复杂,但是信息采集渠道较为单一

当今社会,企业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信息的需求也比较复杂,不仅仅需要获取专利信息、对手信息、行业发展信息、市场营销信息、招商信息、人才市场信息以及地方政府等相关信息。据资料显示,一些跨国公司和大型的企业具有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企业自身搭建的网络信息平台也能满足企业自身的需求,因此,企业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较为集中,工作效率也显著提高。但是,部分企业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经营规模等原因,往往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较为单一的渠道和缺乏灵活性使得企业获取的信息缺乏全面性。部分企业获取信息主要采用网上搜索或者上门面谈的方式。上门面谈的方式虽然可能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获取的信息较为有效;网上搜索的方式,虽然便于操作,经济成本低,信息传输速度快,但是获取的信息缺乏准确性。这2种方式获得的信息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1.3过分注重硬件建设,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忽视

企业建立信息化系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的正确运用,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知识企业开展信息化的一个工具,而企业发展的核心则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由于大部分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整体性意识,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很多人认为建立计算机网络就实现了信息化,出现重硬件建设、忽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现象。

1.4缺乏专业人才,对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较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强。顾客的需求越来越多,个性化特点也更加突出。企业想要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立足,就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企业应该对市场的需求、对手的发展方向、潜在竞争对手、顾客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获取和分析,才能更好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虽然大部分企业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对信息的处理、分析较差,不仅仅无法在庞杂的信息中找出有效的信息,而且还容易对传递回来的信息理解有误,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决策。

2高校图书馆给企业档案信息化服务带来的积极作用

1.1借助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发展离不开信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其中信息化水平低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西部地区为了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希望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其实质就是提高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帮助企业建立新的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新中西部地区的传统理念,从而缩小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因此,应该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给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全国大约有2000所图书馆,工作人员接近6万人,图书馆藏书约有6亿册。高校图书馆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信息量大,种类多,质量极高等,大大满足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高校图书管理员大约60%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其中高级职称大约4000人,中级职称接近2万人,还有大量的硕士、博士等。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新技术的诞生地,高校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前沿的信息。图书馆作为高校资源宝库,不仅仅要为校内的师生服务,而且还需要面向全社会服务。

2.2借助新媒体技术,提高自身知名度,积极“创品牌、出效益”

目前,社会中一些新崛起的信息机构已经牢牢占据市场,主要是因为他们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宣传和推广,让用户尽可能多地熟悉他们的服务,并且让用户更加便捷地享受服务。高校图书馆所具有的信息化服务功能并不被大众所熟知。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宣传和推广自己,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地位。在设备和专业人才方面,社会中的信息机构与高校图书馆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共同建立信息化系统,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建立互通式的信息交流平台。如建立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数据库、人才信息数据库、经济发展数据库等。这样一来,高校图书馆的知名度大大提升,高校所对应的企业产品也慢慢地形成一定的规模,建立自己的品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3不断深化企业对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在企业来看,时间就是金钱,工作效率就是生命。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应该帮助企业建立信息化系统。充分借助现代化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加工,这样才能给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信息服务,才能加快企业的决策速度,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资源。因此,企业应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才能保证企业快速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需要帮助企业开发和利用三方面的信息资源:一是企业环境的信息资源,其中包括经济形势、经济走向、行业发展、政策法规以及技术发展情况;二是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其中包括企业的实际情况、财务情况、产品信息、人员能力、设备状况、市场销售情况、行业竞争力以及研究、开发能力等;三是企业市场的信息资源,其中包括市场的需求、客户的需求等。

2.4重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视继续教育

企业应该重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视利益,从最能获取利用的部分入手,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为今后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其次,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按照计划实施,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另外,由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较快,企业应该及时的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升级和完善。因此,企业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人才培养必须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培养信息化人才的目的是为了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速度。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一般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对企业领导阶级进行培训;二是对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三是对企业的各项业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2.5帮助企业制定总体发展规划.避免信息盲目性

高校图书馆应该帮助企业制定总体发展规划,让企业理解科学、合理、理性的决策对企业发展的意义。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企业资源管理计划,制造数字化单元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企业的技术服务建设,减少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目性。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工程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应该尊重企业的自主决策。

3结语

企业建立信息化系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的正确运用,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企业运作的核心是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系统的运用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新技术的诞生地,高校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前沿的信息。图书馆作为高校资源宝库,不仅仅要为校内的师生服务,而且还需要面向全社会服务。

作者:孙璐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