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10-05 14:51: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篇(1)

目前在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等一些城市率先启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并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智能办公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其中,宁波市在国内率先系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他们利用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服务、完善城市功能,取得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初步成效。2011年9月,宁波市举办了国内首个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2011中国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未来,浙江省将充分发挥杭州市、宁波市等一些城市的示范作用,在全省推动其他一些城镇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而这些城镇的智慧城市建设的进展,正是建设“智慧浙江”的重要方面。

浙江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严晓浪表示,支撑智慧浙江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和产品就是集成电路,在产业方面,浙江省可以率先在这个方面取得突破。据了解,集成电路对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金融等具有重要影响,而浙江省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也有一定基础,例如杭州是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浙江大学也参与其中,另外浙江大学集成电路的技术和产品的发展,为建设智慧浙江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2011年,在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调研后,浙江省政协“智慧浙江”建设重点课题调研组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指出,建设“智慧浙江”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篇(2)

“王府井商业区作为旅游景点是我们熟知的东城品牌,”东城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下称信息办)主任倪东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如今,信息化管理也成为了东城区的品牌。”

信息化基础

东城区为信息化建设盘算了很久。两年前,在东城区制定20年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信息化专项规划也正式启动了。2011年8月,信息办正式编发了《东城区信息化发展战略(2011-2030年)》(下称《发展战略》),基本确定了智慧东城的建设框架。自此“城市管理精准可靠、公共服务优质便捷、服务经济集约融合、电子政务协同高效”成为未来20年智慧东城的发展目标。

为了进一步落实智慧东城建设,信息办还相继编发了《东城区“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制定了智慧东城五年行动计划,东城区率先成为在北京市提出三级信息化规划的区县。“我们希望通过实施‘2106计划’(两个基础设施、十项重点工程、六项保障措施),将未来五年的具体工作一一细化落地。”

这些规划做起来并没那么容易。起初,信息办邀请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以及一家IT公司共四个单位共同协助制定规划方案,然而经过几轮方案讨论后还是无法确定该由谁做。最终,经过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的共同讨论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以其高定位的规划和丰富的经验中选。

如何找准规划定位同样是个棘手问题。原因很简单,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得令人难以想象。信息办为此举办了多场研讨会,吸取了160多条专家建议,征求了80余项区属部门意见。随后又对东城区管辖单位、区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信息化负责人做了实地调研和访谈,最终形成了12份专项调研报告,全面掌握了东城区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以及各部门的信息化发展设想。

经多次讨论修改后,2011年3月31日,信息办组织了一场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参与的专家评审会,通过了对《发展战略》的评审。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东城区与运营商紧密合作。今年4月,东城区和中国移动北京分公司签订了“智慧东城无线城市”战略合作协议。8月,又与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签署了《共同推进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推进东城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数据平台上,东城区也做了很多准备。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全区基本形成了电子政务外网统一建设,互联网统一接入,公共服务统一开展,安全统一管理实施的集约式建设和管理模式。相继建设了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和网格化云服务平台,承载了全区服务器和网络的安全设备、空调设备、UPS设备、EPS设备近500台。”

虽然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东城区功底深厚,但如何全面建设智慧东城依然是一项巨大考验,同时也是倪东思索的问题。

智慧搭建

王府井智慧停车系统的实施为居民寻找停车位提供了便利,除此之外,东城区在城市管理、社会服务、旅游、电梯安全和路侧停车等方面也都进行了智慧应用的探索。

王府井、前门、南锣鼓巷是外地游客逛北京的特色商业街区,从前游客想要了解这里的游览信息往往是通过网络和纸质宣传品。如今,旅客们可以利用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在这几条街区搜索名为“Visit Beijing”的Wi-Fi热点,免费下载旅游信息,或者通过蓝牙搜索热点实现自助伴游,还可以通过“摇一摇”为自己推荐饭店、商店等等。这一切得益于信息办和东城区旅游委在北京市率先推出的旅游信息自助公共服务系统。

网格化管理模式被视为东城区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早在2004年,东城区对网格化城市管理就进行了探索并成为其他地区学习的模板。六年后,东城区又将网格化延续到了社会服务管理,如今全国各地到信息办参观学习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项目的人员已达300多批次。

“天上有云、地上有格、中间有网”的新型支撑体系是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的一大特点。在创新划分社会网格的基础上,形成了云-网-格相联的“三级平台、四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在建设之初,按照三级平台的模式,每个街道需建设一个信息化支撑平台,那么东城区17个街道意味着要建17个平台。反复思考之后,倪东提出了利用云平台技术实现街道平台统一建设,这样不仅解决了花销大的问题,还对各部门进行了资源整合。“不知道别人如何理解云,我认为云的核心其实就是资源整合。”倪东说。

在智慧东城五年行动计划中可以看到,东城区将在社会服务管理、数字商业、旅游、社区等领域建设智慧城市。如今,社会服务管理和旅游项目已经全面铺开,而在其他领域的项目应用也进展顺利。

篇(3)

在智慧城市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中外的不同。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一般比较单一,如考虑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地服务市民;或是充分利用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各种传感数据、运营信息及丰富的用户交互体验,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在智慧城市标准化方面,还加上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我国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则比较集中于信息通信技术(ICT)在城市中的运用。

1 国内标准化活动

1.1国内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概述

目前,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有: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TC10)、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SOA标准工作组,浙江省和宁波市分别成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机构,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开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研讨。

1.2CCSA TC10

从2012年3月开始,CCSA TC10开始了智慧城市标准制定工作,目前共有7个项目正在展开,分别是:智慧城市术语和定义: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和技术要求:智慧城市跨系统信息交互技术要求:智慧城市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智慧城市公共支撑平台技术架构和功能要求:智慧城市安全需求分析: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

其中,前3个项目正在申报国家标准,后4个项目为研究课题。智慧城市系列标准项目组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中国联通、大唐电信、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电信、江苏邮电设计院、中国普天、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华为、南京邮电大学等单位组成。

1.3TC28SOA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SOA标准工作组成立了智慧城市应用工作组,了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及标准需求调研报告,启动了智慧城市术语、技术参考模型、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数据和服务融合平台、数据模型、设计方法等标准研究。其中,以下三个标准处于国家标准立项公示阶段:一是智慧城市标准应用指南SOA技术;二是智慧城市标准应用指南和技术参考模型;三是评价模型和基础指标体系。

1.4住建部

2012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正式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其中后一个文件也带有标准性质,它给出了智慧城市评估的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

1.5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13年5月7日,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召开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讨会,对智慧城市的标准化组织、标准体系框架、标准化推进策略进行了探讨。

2 国际范围的标准化活动

2.1国际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概述

在国际范围的标准化组织中,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发展局(ITU-T)开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的前期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计划组建智慧城市的标准工作组,其它国家或组织有一些零星的、与智慧城市有关的活动。

2.2智慧与可持续发展焦点组(ITU-T)

ITU-T经过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于2013年2月在第五研究组(SG5)成立了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焦点组(ITU-T Focus Groupon“Smart and Sustainable Cities”)。

按照ITU的规则,焦点组的工作周期是一年,它不会直接产生标准,而是进行标准的前期工作,为ITU-T输出一系列评估报告和技术报告,包括考虑现有其它标准化组织和论坛所采取的活动,明确标准化的需求,制定一个标准化路线图,发挥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的影响,促进全球智慧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增长。

焦点组的目标是:

定义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中的作用,包括认定环境可持续城市所必需的信息通信系统。

与其它标准化组织建立联系,进行标准化协调活动。

建立标准化路线图,建议未来的ITU-T研究项目和有关活动。例如:智慧与可持续城市的概念、范围、前景和用例,智慧与可持续城市的特点和需求,智慧与可持续城市的有效服务和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体系架构。

认定或开发一组关键性能指标(KPI),评估信息通信技术对环境可持续城市的影响。

帮助ITU-T开发信息通信技术用于智慧与可持续城市方面的全球参考标准。

焦点组主席由西班牙的电信专家担任,副主席有六位,分别来自中国、意大利、阿根廷、美国、阿联酋、新加坡。

2013年5月8日,焦点组在意大利都灵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有60多位来自国际组织、多国政府、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大学、学术团体、标准化组织的代表参会。会议共收到提案25个,涉及焦点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标准化技术、标准化方向、其它国际组织和标准化组织相关信息、智慧城市案例分析等内容。

本年度还将会有密集的会议,如焦点组7月的拉丁美洲第二次会议,9月西班牙马德里的第三次会议,11月斯里兰卡的第四次会议。

2.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SO于2013年1月,出版了一期智慧城市专刊,介绍了与智慧城市有关的ISO标准组,例如:社区可持续发展标准组(TC268),智能运输系统标准组(TC204),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标准组(TC241),煤矿甲烷标准组(TC263),建筑与民用工程标准组(TC59),建筑环境设计标准组(TC205),建筑热性能与能源使用标准组(TCl63),社会安全标准组(TC223)。

3 下一步工作建议

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要防止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认为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够,标准化工作还要继续等待;另一个极端是认为智慧城市的标准化没必要,用信息化、电子政务、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通信技术等标准进行组合,就足以覆盖智慧城市。事实上,智慧城市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发展途径,应有新的标准体系。当然,可以采用的已有标准,应尽量采用。

根据我们的观察,在智慧城市国际范围的标准化活动中,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不落人后,甚至还处于稍稍领先的位置,这与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是分不开的,也与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是分不开的。

下一步工作,要制定标准规划,急用先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篇(4)

一、智慧经济产业发展背景及现状

2017年8月,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把宜春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全国知名’大数据产业强市”,并将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管理和运营的重任交给宜阳新区。此外,宜阳新区中心城市建设职能基本完成,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发展智慧经济产业是推进全区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最优路径。为此,新区管委会举全区之力完善基础、配套政策、加速推进。两年来,新区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推进招商引资,强素质、塑形象、优环境提升化企业服务,多措并举稳步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在全区上下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下取得了喜人成绩。

(一)突出产业规划围绕“省内领先、全国知名”发展目标,邀请中国信通院的专家团队高层次、高起点规划编制了《宜春市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规划》,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科院人工智能首席教授张文生、中科院季统凯博士等10余名专家担任智慧小镇发展顾问,为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2020年底,计划年引进培育30-50家大数据企业,带动就业超过5000人,年营业收入突破60亿元。到2025年底,大数据企业累计100-200家,引进培育2家以上十亿骨干企业,带动就业超过2万人,年营业收入突破300 亿元。到2030年底,引进培育2家以上百亿骨干企业,带动就业超过5万人,年营业收入突破800 亿元。

(二)突出平台建设1、产业承载平台

以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为核心承载平台,大力推进“两中心两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规划用地2万余亩,分三期实施:第一期1350亩,聚焦智慧城市和产业转型,重点建设“两中心、两基地”即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孵化基地、双创基地。其中赣西云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12.7亿元,占地面积约74亩,建筑面积4.82万平方米,按照国际最权威机房认证体系T3等级,将安装4000个8千瓦的高密度机柜,特点是密度最高、等级最高、颜值最高,是华东区域最大的云数据中心,一期1000个机柜将于10月底投入使用。呼叫中心、孵化基地、双创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4.36亿元,占地面积约280亩,建筑面积44.6万平方米,今年10月底可投入使用14万平方米。第二期5360亩,位于高铁站西南侧,聚焦产业创新,将重点建设产业创新基地、产业实训基地、知识产权中心及落地智能制造基地,目前土地已完成征迁工作。第三期1.6万余亩,位于一期东侧,聚焦应用研发,将重点建设应用研发基地和检测认证中心,落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行业。

2、产业运营平台

为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和建设、管理、运营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成立了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指挥部和领导小组,设立了大数据运营公司负责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管理、运营和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目前,大数据运营公司拥有员工30多人、5个职能部门,承担起了大数据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后勤保障、企业服务、招商引资、资本运作、资源整合等重任,完成了大数据产业园临时办公区、云数据中心、“一中心两基地”、大塘变电站、智慧党建中心、呼叫中心示范基地、蓝海彤翔渲染云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为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突出产业配套1、产业政策配套

为推动产业发展,宜春市出台了《宜春市关于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宜春市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人才“双百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市大数据管理局出台了《宜春市 “企业上云”云资源服务奖补实施办法(试行)》。在此基础上,宜阳新区细化出台了《宜春市宜阳新区关于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从数据产业、数娱产业、总部经济、外包服务、企业培育等11个板块为企业提供落地扶持,入驻企业可享受税收奖励、生产设备购置补助、企业上市奖励、总部经济开办奖励、著作权奖励、营收上台阶奖励、高管个税减免等多维度的政策支持。

2、产业服务配套

根据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特点,在配套服务方面,采取“4+2”的配套体系,即4个平台、2个中心。

四个平台:一是创新平台,大数据产业园获得了省级、市级众创空间授牌,目前申请的“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创新)”正在审批中,同时与网易合作建立了联合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孵化基地;二是金融平台,设立了30亿元的大数据发展基金,将建设10万平方米的金融中心,用于落地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行业,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三是人才平台,大数据产业园和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入园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四是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团队,并建立了网上企业服务超市,可以为入驻企业提供从工商注册、纳税申报、记账、法务咨询等一条龙、一站式服务。

两个中心:一是居住中心,已配有390套人才公寓,并将在小镇一期再建人才公寓,为企业人才提供生活保障;二是商业中心,在园区内将建星级餐饮、休闲广场、绿地、电影院、健身房、咖啡厅、酒吧、24小时便利店等生活、休闲、娱乐设施,搭建“产、学、活、乐”全生态,满足企业人才高品质生活需求。

(四)突出产业招商

围绕能够品牌效益的智慧经济、能够带来海量数据的数据经济、能够带来经济总量的环保经济、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总部经济四个方面开展招商引资,以数字娱乐、人工智能、VR/AR产业为发力点,逐步导入智慧城市、产业融合、呼叫服务、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大数据关联产业。用一年多的时间,签约各类项目95个,48家企业注册运营。

今年上半年,抢抓“招大引强‘百日千亿’攻坚战”的契机,先后外出招商23次,对接项目76个,签约项目41个,亿元以上项目4个,其中亿一集团儿童动漫城项目投资金额40亿元,今年4月已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5月正式投产运营。截至目前,2019年新签约孵化项目35个,注册率达75%。并且,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借11月份开园契机,将集中包装和签约近200个线上线下企业,全面激活产业园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优势。

(五)突出产业融合

以大数据应用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为引擎,紧抓公共服务数字化、本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这三条主线,宜阳新区加强与宜春市其他各县市区的联动,实行1+N产业空间布局和“131”工程。以公共服务数字化为突破点,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政务大数据、民生服务大数据与城市治理大数据应用。将公共服务数字化工作作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由政府牵头引导,加强县市区联动,提升宜春各县市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汇聚公共服务领域数据资源,开展公共服务领域创新应用。以本地产业数字化为需求侧切入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大数据应用两线齐进。从产业发展需求侧切入,切实推进锂电新能源、中医药、传统制造业、绿色农业、文化旅游业等本地支柱产业大数据应用,推进无车承运物流、安全生产服务等本地特色产业大数据应用,以产业数字化示范应用项目提升本地企业创新能力,并吸引大数据企业汇聚宜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宜春实体经济的融合。

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为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跨越发展,宜阳新区全力建设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突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顶层设计,高效推进智慧经济产业招商引资及产业培育,虽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是目前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十分凸出。

(一)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探索不够

宜阳新区围绕智慧城市、游戏娱乐、产业融合、呼叫服务、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大数据关联产业大力开展招商推介工作,建设了“两中心两基地”等一批大数据基础性设施项目,引进了华为、网易必创、蓝海彤翔、华洋、灵猫有数、康灿科技、太城、影呼、中华网库等一批大数据企业,有序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但是,目前智慧经济产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生态发展不平衡,产业领域发展探索不够充分。尤其表现在产业招商仅限于大数据的存储、应用等领域,大数据的挖掘、分析、交易等领域缺失;产业培育重点关注大数据关联产业的企业引进,有潜力、有需求的本地大数据产业孵化滞后;产业发展专注解决智慧城市、智慧应用等问题,忽视了未来消费级大数据产业规划和建设。(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

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实体经济融合效果不明显。智慧经济产业要纵深发展,需要与全市县域实体经济深度结合,需要各县市区及工业园区的深度参与。当前,宜阳新区全力打造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但与各县市区联动不强,县市区政府、工业园区重视不够、参与较少,未能有效推进大数据平台打造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二是智慧经济产业品牌影响力不明显。当前,全国各地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百花齐放,省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宜阳新区发展智慧经济产业起步晚、基础差,目前尚未成功打造省内外知名的产业品牌。三是智慧经济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截止目前,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没有一家营业额过亿或纳税超千万的大型企业,大数据产业园区所有入驻企业2018年纳税总额不超百万,经济效益回报速度较慢。

(三)智慧经济产业专业人才短缺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要素。宜阳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奖补政策,但是由于地缘、薪资、政策配套等因素,外部高端人才引进缺乏足够吸引力。目前,大数据公司及园区其他企业现有的人员皆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尤其是技术类人员缺口较大,有相关企业因专业人才招聘不到位而难以开展业务。若无长期人才培养和输出机制,大数据产业园将长期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严重制约智慧经济产业发展。

(四)智慧经济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差

当前,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正处于投资建设期,云数据中心、双创基地、孵化基地、呼叫中心、金融中心等产业承载平台尚未投入使用,发展资金投入较少、政策力度小、融资能力弱,且大数据产业园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智慧经济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差、市场核心竞争力较弱。

三、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针对宜阳新区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今后宜阳新区应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措施的落实。

(一)围绕“产业发展”,打造多元化产业链

发展智慧经济产业,需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完善智慧经济产业链,应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数据为王”战略。利用云数据中心、“一中心两基地”资源优势,围绕数据存储、智慧应用等关联产业板块,开拓企业“两化”、企业上云、智慧应用运维等业务,打造好政务服务、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大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快速汇聚海量数据。二是坚持做好“数据加工厂”,做好数据的挖掘、分析,形成旅游服务、电商服务、数字文娱等消费级的大数据,抢占有效数据交易市场。三是坚持做好数据应用,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做好软件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产业。四是坚持发展重点智慧产业,围绕游戏动漫、影视娱乐等关联业务板块,大力推进云渲染、游戏开发、游戏运行、电竞赛事等产业发展。

(二)围绕“产业融合”,打造统一平台

发挥市场作用,政府与企业、各县市区联动,全市一盘棋打造统一大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大数据资源,推动大数据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大数据与本地优势资源融合发展。建议围绕宜春锂电、医药、旅游、文化等优势资源,宜阳新应区大力推进“大数据+N”的的发展战略,打造锂电新能源、中医药健康、新旅游等大数据平台,促进智慧经济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是大数据与各县市区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建议围绕宜春锂电、中医药、烟花爆竹、运输、陶瓷、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全面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同时入驻宜阳新区智慧小镇“双创基地”办公,宜阳新区负责提供云服务、大数据研发技术支持等,加强县市联动,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态势。

三是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应用融合发展。建议由宜阳新区率先启动城管、供水、供电、交通等智慧城市应用的“两化改造”,为智慧城市应用服务企业提供软件项目研发、技术支持,同时集中展示、集中推广智慧应用,全面提升中心城区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培育全市智慧城市应用的良好生态和发展基础。

(三)围绕“产业品牌”,打造区域特色

宜阳新区应结合本土实际和特点,走差异化发展路径,着力打造具有宜春特色的智慧经济产业品牌。

一是大力创建新品牌。建议:做实、做强已有的“江西省锂电大数据中心平台”“中国VR电竞产业共建基地”“江西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创新)”,打造成行业标杆和示范;围绕VR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大健康、人才培养等方面先试行,争创“江西省VR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江西省传统产业数字化创新示范区”、“江西大健康大数据应用创新示范区”、 “全省大数据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特色品牌名片。

二是重点打造数娱产业品牌。建议:在机构、资金、产业孵化等方面完善配套,比如:成立数娱产业发展办公室,财政设立数娱产业专项扶持资金,联合市级1+5平台公司成立数娱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整合资金优质吸引优质数娱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数娱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促进数娱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将数娱产业打造成为宜春大数据产业的品牌。

三是着力创建宜春特色产业品牌。建议:整合锂电、中医药等优势资源,搭建大数据发展平台,加强产业数据分析、统计、应用,以大数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打造宜春特色的智慧产业品牌。

四是打造大数据行业品牌。建议:一方面争取省、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支持,建议发起成立全国性的数娱产业、锂电大数据产业、中医药大数据产业、农业区块链应用产业联盟、数娱产业协会等,实现行业内信息共享、资源互推、互惠互利,在大数据产业行业内形成品牌影响力。一方面定期举办大数据产业高峰论坛,把高峰论坛打造成像月亮文化旅游节一样的宜春特色品牌,使之成为市民的节日、企业的盛会、招商的平台,提升宜春大数据产业的知名度、品牌度、美誉度。

五是打造大数据产业标准。围绕锂电、中医药等优势资源,引进锂电、中医药、大健康等科研机构、检测中心、认证中心,汇聚同类大型大数据企业,打造全国认可的锂电、中医药、大健康康养大数据统一标准。

(四)围绕“产业效益”,打造龙头企业

一是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大数据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多为分公司、合资子公司等,独自研发、独自生产、独自经营的总部公司较少。建议宜阳新区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建设,加大总部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力度,打造一批纳税千万以上的规模性大数据关联企业,形成大数据产业虹吸效益,吸引产业链内的企业快速汇聚,提升大数据产业园的创收能力,带动智慧经济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二是优化招商选资。目前大数据产业入驻企业普遍营业额不搞、纳税较少,不能平衡产业的运营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建议招商引资模式应向招商选资模式转变,做好入驻企业的前期尽调和市场反馈情况摸底工作,加强科学研判和决策,选择品牌知名度高、市场效益好的优质企业入驻园区,做大做强园区的营收和税收能力。

(五)围绕“人才培养”,打造政策洼地

大数据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要素。针对大数据产业园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建议:

一是有针对性的引进高端人才。针对数娱产业、锂电大数据、中医药大数据等细分行业领域,出台专门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引进高端人才、产业研究院、标准实验室等方面给予最优最具吸引力的专项政策。

二是重点培养本土人才。以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为重点,各县市(区)中职院校为基础,提供特色的教育扶持政策,用三五年时间重点培养一批大数据相关专业人才。

三是加快培训实操人才。发挥好宜阳新区周末学院、大数据沙龙平台,加强一般干部的强化学习;组织新区领导干部及园区企业高管,到华为大学、西湖大学等学校进行系统培训,强化管理和运营。以园区企业为依托,建设大数据实训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可实用的专业人才。

篇(5)

关键词: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流动人口;人口调控策略

北京在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后,于2009年正式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这是北京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战略抉择。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认真面对人口增长问题,应以建设世界城市的胸襟正确对待和科学处理流动人口问题,拿出符合建设世界城市要求的流动人口调控管理对策。

1北京流动人口超千万引发关注讨论

最近,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拿出了一个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北京常住人口总数已达1972万,其中北京的户籍人口1246万,登记流动人口763.8万人,如果算上未登记的流动人口,北京的流动人口总数已接近或超过1000万人,成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特大城市之一。根据调查结果,北京市人大调研组认为,北京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已经提前十年突破。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增长局面,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指出:“对于人口这一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各级领导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没有将调控人口的规模摆上重要位置,处于目标游移不明,政策导向不一,甚至放任自流、无所作为的状况,长此下去势必损害首都的长远发展。”北京市人大调研组发出强烈呼吁,主张从严控制北京的流动人口增长,采取合理调控人口规模的相应措施。①

北京市政协常委会最近也发表了关于北京市人口的调研报告,披露的数据与市人大调研的数据基本一致,市政协调研报告认为,按现有趋势十年后,北京的常住人口总量将突破2500万人,新增的交通供给将被人口增量抵消,新增的调水量可能被新增人口吞噬。北京市政协建议尽快成立首都人口委员会,把流动人口的控制作为主要对策②。

北京流动人口超千万的消息引起了关心北京发展的许多人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探讨如何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的形势下,解决好北京的人口增长问题。我们且不说原来的发展规划中所提的北京常住人口1800万的计划是否正确,常住人口提前超过原计划200万,这已经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在目前北京开始实施建设世界城市发展战略下的新阶段,确实有必要对北京的人口增长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增长进行研究,拿出切实符合建设世界城市要求的人口调控对策。

2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流动人口的关系

城市是大规模高度聚集的人类活动区域,现代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口聚集度的提高和流动性的增强。城市化时代人动的根本特征就是流动。所以,发达城市的任何人都可成为流动的人口。世界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作为人口向城市聚集的高级形态,必然是一个人口大聚集大流动的城市。权威的专家学者认为,世界城市是来自国内和国外的移民聚集地,是“世界社会的缩影”,是多元的人种与多民族共生的社会空间。也就是说,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就是国内各地、世界各国人口向北京聚集的过程,这个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现在流动人口占北京常住人口的37%左右,这个比例并不算高。外国人仅占北京常住人口的百分之几,远不符合世界城市人口结构的标准。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光外国人口就占当地总人口的20%至40%以上甚至更多。至于本国的流动人口就更多了。从总体看,北京迈向世界城市,就是外地流动人口、外国来京人口占北京常住人口比例逐步提高的过程。据笔者测算,再过5年(即2015年)流动人口将与北京户籍人口数持平,到2020年,流动人口将大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到2030年前后,北京将形成以外来流动人口为主的人口格局,甚至会高达70%左右的比例。就是在北京户籍人口中也会有外地户口不断迁入北京的“机械增长”的人口,如算上这一块,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所占的比例更大。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又要迈向世界城市,这个趋势不仅不必大惊小怪,而且应该科学预测到。北京本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所以,从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要求着眼,北京应积极打开大门欢迎外来人口,北京将成为流动人口之都。那么,北京户籍人口、本土人口是不是会流动到外地呢?回答是肯定的。

城市经济是开放式经济,是聚集式经济。城市经济之所以比一般区域经济更发达,是因为城市经济有两种乘数效应。这两种乘数效应都是由城市的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引发的。城市经济可分为输出产业和非输出产业,输出产业是由城市向市以外区域提供供给的产业,非输出产业是满足城市内部自身需求的产业。城市的发展会使输出产业迅速发展并优先增长,如为周边地区市场服务的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会迅速发展,这就是城市经济的第一乘数效应。在第一乘数效应基础上,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城市,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生产力和市场发展,特别是引起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各种服务业的大发展,从而扩大非输出产业和输出产业。这就是城市经济第二乘数效应。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将大大增强以上两种乘数效应,促进城市经济大发展。而在此大发展中存在极大的人口需求。这就使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因为有就业岗位,有人力资源需求,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是必然趋势。北京正在制定建设世界城市的人才需求战略,今后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各种产业人才、各色服务人才。而这些靠现有本土常住人口,不仅在数量上无法满足,更在需求结构上无法满足。于是就需要具备条件和素质、能够适应北京发展的外地人口、外国人口来北京。如果用行政手段一味控制流动人口来北京,会使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落空。

转贴于  再一个问题是,到底如何评价外来流动人口对北京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人们光看到外来人口占据了北京的就业岗位,消耗了北京的资源,但为什么看不到他们对北京的重大贡献呢?北京的经济总量、北京的GDP大约有将近一半是外地流动人口创造的。从一、二、三各个产业看外地流动人口都是人力资源主体,庞大的劳务大军成就了北京的发展速度。但可惜的是,高达数百万的外地劳务人员为北京创造了巨额财富,除了领取到相对微薄的工资收入外,并没有享受到北京发展的成果。他们没有北京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不上北京应该提供的廉租房,大批的建筑劳务人员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中,他们的子女来京往往进不了正规的学校和幼儿园。包括大量外地流动人口所创造的北京经济成果,在按照人口平均时,却无情地把大量外地流动人口剔除在外。经济总量的大蛋糕是分子,而分母却没有他们了,只有北京户籍人口,所以按照户籍人口所平均的北京人均GDP很高。北京不断享受着外地人口提供的“人口红利”,外地人却享受不到多少北京发展的成果和好处。这能叫公平和谐吗?在建设世界城市的新形势下,北京应认真对待流动人口问题,如果对流动人口政策不正确,将严重影响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

3按照建设世界城市要求解决北京流动人口问题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北京就这样16800平方公里的面积,只相当于一个一般地级城市市域总面积大小,却承载了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口规模省份的人口总量。再加上北京的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60%,市域平原面积不过6000多平方公里,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地资源更是异常紧缺。如果人口增势继续加快,会加剧北京空间环境资源与人口的矛盾,使首都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也会出现严重的大城市病。这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最大的制约因素。怎么办?能不能找到科学合理的调控对策,是对北京市的一场大考。只靠人为的行政的手段是无法限制的,以人为本、科学化解或许是可行之路。如果北京能以宽阔的胸襟,接纳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并共同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做贡献,那就是理想的好事了。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提出几条可供参考的对策思路:

3.1以世界眼光全国格局来准确预测北京流动人口的增长趋势

准确对外来人口增长进行预测是制定北京外来人口调控政策的根本依据。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就要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北京流动人口的增势。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世界的东方大都,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大调整、大融合、大变革,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极大地提高了北京在世界上的城市地位。随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加速进行,全世界都可能形成对北京的人口、资本、物资、信息等经济社会要素的流动趋势,世界很多人都希望北京成为亚太地区最有带动力的世界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北京会成为外国高端人才、经济贸易人才、文化交流人才、旅游观光者的重要目的地城市,许多跨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各种科技研发机构、各种金融机构等都会登陆北京,这个趋势不可逆转。对这一人口增长的趋势要准确判断。当然,最大量的流动人口来自国内,伴随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将产生更大的就业需求,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口会大批涌入北京。对未来五年、十年国内流动人口向北京流动的总量要做出准确预测。笔者认为,未来五年,北京流动人口将在目前1000万左右的基础上增至1500万左右,未来十年将增至200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还是比较保守的预测,实际的情况也可能会超过。北京作为中国重要的首位城市,又要建设世界城市,未来包括户籍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总量达到和超过3000万人的规模是比较合理的。日本全国人口为12700万人,而作为世界城市的东京,常住人口高达2000多万人。韩国的首尔地区更是聚集了全国50%以上的人口,城市常住人口多达3000万人。北京作为十几亿人口大国的首都,未来发展成为30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不算稀奇。北京周边加上天津、唐山、廊坊等地所组成的京津冀北大城市群聚集一亿以上的人口都是比较正常的。所以对北京对流动人口的战略性的预测和管理应该以这一大趋势为主要依据。

3.2制定科学的北京流动人口增长战略规划

依据对北京流动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的预测,北京应该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规划,提出相配套的应对措施对策。到底这么多的流动人口来京如何安置,如何在北京城市的空间结构中合理进行人口布局,对北京流动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应该解决哪些关键问题,应该及早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可行性的对策研究,拿出详细的发展战略对策规划。否则,北京将陷入很大的被动。在制定“十二五”、“十三五”计划时要把流动人口的增长作为编制规划的重要因素统筹考虑,在与人口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也要互相衔接配套,符合首都人口增长规模的目标要求。

3.3通过转变城市建设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来合理调控流动人口

北京流动人口构成中低端人口比例过大确实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北京的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导致的。未来北京要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健康城市、智慧城市都有赖于北京城市建设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转型。只有实现了这种大转型,才能使北京流动人口的低端化有根本性的转变。建议北京采取向外转移一般性的制造加工业,将占地多、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转移出北京,可以与周边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开展产业转移协作,发展北京在外地的“飞地经济”,减少这些产业对流动人口的需求。北京的一般性的低端的产业项目转移走了,在这些产业行业就业的外来人口也就跟着走了。首钢搬迁到唐山曹妃甸,就是成功的范例。城市建设方面也要大量采用先进的建设方式,减少对低端劳务人口的需求。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型才能使北京流动人口实现高端化,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3.4建立北京内外人口流动的通开机制

北京的人口政策管理历来是以北京户籍人口不向外流动为前提的,我认为这个模式已完全不合时宜,应该坚决打破。原来那种北京人口不能向外地迁徙、只能进不能出的老模式应该到了终结的时候了。北京应该制定鼓励一般就业人员、老龄人口和愿意到外地常住的人口迁往外地常住,政府给予鼓励和优惠的政策,户口可以保留也可迁出,社会保障待遇不变。对流动人口进入北京要进行科学性的引导,避免在京盲目买房、买车、盲目举家搬迁,凡是不具备举家搬迁的应给予耐心的说服。因为盲目流动搬迁不仅会造成城市的公共服务的困难,也会给当事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现今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外地与北京生活条件差距的缩小,举家搬迁北京并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特别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后,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房价较高、生活成本相当昂贵的城市,所以不应该鼓励大批的低端劳务人员举家搬迁北京。因为这样做,不仅会造成北京新的城乡结合部的严重问题,也会引发社会不稳定,难以形成北京和谐城市的局面。目前,学术界都对流动人口外出务工人员的两栖生活方式给予同情,认为下步城市化应该结束这种两栖方式,真正转变为流向城市的市民。对北京这样的城市,一部分高收入的流动人口是可以实现在北京常住安家的,而大部分低端劳务人员还是不现实的。由于北京对周边形成了非常快捷的交通条件,多数的外来人口可以采用在北京打工工作,而不需举家搬迁的这样的模式。比如,北京到周边一二百公里的区域内都可以实现一小时内通达,北京到周边五百公里内都可以实现两三小时通达,这就使北京周边的大中小城市可以成为北京的卫星城、协作城,分担北京常住人口的压力,多数京外人口可以维持现有的常住地不变而在北京就业、工作。同时,更应该鼓励流动人口不断流入流出,减少流动人口在北京的常住时间。能够是季节性的劳务工作就无需常年居住在北京。 3.5继续增强对流动人口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面对建设世界城市的大势,北京流动人口会持续增长。不断增长的人口与城市空间、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长远目标看,扩大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拓展北京城市发展空间是必然之举。北京这么一个国家首都、世界城市,市辖面积再扩大1万平方公里左右是可行的。北京市于2010年5月和7月与河北省签署了加强京冀发展合作的纪要和框架协议,确定加强城市规划衔接,搞好城市发展空间对接;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北京周边区域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建设;深化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合作,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和协调发展;加强区域产业合作,提高相互间产业发展关联度。这实际上就是拓展北京的发展空间,随着城际铁路、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的发展,北京远郊区县、与河北近邻区域完全可以承载更多的流动人口。能源方面,北京市98%靠外地调入,今后要加强与山西、内蒙古的协作,以保证对北京的能源供应。同时应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低碳发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可以保证流动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的。问题最突出的是水资源。全市年均可利用水资源仅为26亿立方米,近年实际年均用水约36亿立方米,超出部分依靠消耗水库库容、超采地下水及应急水资源常态化维持,仅2000年至2007年全市就累计超采地下水56亿立方米。由于人口快速增长,生活用水已占用水总量的44%。可行的对策是进一步挖掘水源潜力,建议加大对北京的调水量,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城市。在供水节水问题上要制定严厉的地方法规,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来保证节水,加大对节水的财政支持,这样多管齐下,用水问题还是可以缓解的。上海市由市财政统一出资更换全市居民的卫生间的抽水马桶,仅这一项就节约了原来用水量的50%。这些做法北京可以借鉴,节约用水的潜力还是相当大的。

3.6确立流动人口与本市户籍人口的均等化待遇和权益

要以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解决来京流动人口的困难,对他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提供、子女入学等各方面一视同仁,给予同城市民的均等待遇。切实提高流动人口从业人员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坚持同工同酬,保证流动人口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北京应大量建设面向外来流动人口的廉租住房,鼓励城中村改造中建设廉租房,使大量流动人口在京有比较好的住房条件,又不形成过重的租房负担。对在北京长期工作,为北京做出较大贡献的外来人口,应给予北京市民同等的社会医疗保障。改革暂住人口管理办法,实行居住证管理,并探索北京户籍流转创新办法。对来京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要实行同城待遇,给予义务教育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牛凤瑞主编.城市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傅崇兰等.中国城市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连玉明.重新认识世界城市[N].北京日报,2010.5.31.(17).

[4]世界城市论坛发言摘要.北京离世界城市还有多远[N].北京日报,2010.6.12(17).

[5]北京人才发展高端论坛观点摘要专版.北京迈向世界城市的高端人才战略策论[N].北京日报,2010.6.7(17).

篇(6)

北京在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后,于2009年正式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这是北京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战略抉择。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认真面对人口增长问题,应以建设世界城市的胸襟正确对待和科学处理流动人口问题,拿出符合建设世界城市要求的流动人口调控管理对策。

1北京流动人口超千万引发关注讨论

最近,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拿出了一个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北京常住人口总数已达1972万,其中北京的户籍人口1246万,登记流动人口763.8万人,如果算上未登记的流动人口,北京的流动人口总数已接近或超过1000万人,成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特大城市之一。根据调查结果,北京市人大调研组认为,北京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已经提前十年突破。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增长局面,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指出:“对于人口这一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各级领导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没有将调控人口的规模摆上重要位置,处于目标游移不明,政策导向不一,甚至放任自流、无所作为的状况,长此下去势必损害首都的长远发展。”北京市人大调研组发出强烈呼吁,主张从严控制北京的流动人口增长,采取合理调控人口规模的相应措施。①

北京市政协常委会最近也发表了关于北京市人口的调研报告,披露的数据与市人大调研的数据基本一致,市政协调研报告认为,按现有趋势十年后,北京的常住人口总量将突破2500万人,新增的交通供给将被人口增量抵消,新增的调水量可能被新增人口吞噬。北京市政协建议尽快成立首都人口委员会,把流动人口的控制作为主要对策②。

北京流动人口超千万的消息引起了关心北京发展的许多人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探讨如何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的形势下,解决好北京的人口增长问题。我们且不说原来的发展规划中所提的北京常住人口1800万的计划是否正确,常住人口提前超过原计划200万,这已经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在目前北京开始实施建设世界城市发展战略下的新阶段,确实有必要对北京的人口增长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增长进行研究,拿出切实符合建设世界城市要求的人口调控对策。

2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流动人口的关系

城市是大规模高度聚集的人类活动区域,现代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口聚集度的提高和流动性的增强。城市化时代人动的根本特征就是流动。所以,发达城市的任何人都可成为流动的人口。世界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作为人口向城市聚集的高级形态,必然是一个人口大聚集大流动的城市。权威的专家学者认为,世界城市是来自国内和国外的移民聚集地,是“世界社会的缩影”,是多元的人种与多民族共生的社会空间。也就是说,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就是国内各地、世界各国人口向北京聚集的过程,这个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现在流动人口占北京常住人口的37%左右,这个比例并不算高。外国人仅占北京常住人口的百分之几,远不符合世界城市人口结构的标准。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光外国人口就占当地总人口的20%至40%以上甚至更多。至于本国的流动人口就更多了。从总体看,北京迈向世界城市,就是外地流动人口、外国来京人口占北京常住人口比例逐步提高的过程。据笔者测算,再过5年(即2015年)流动人口将与北京户籍人口数持平,到2020年,流动人口将大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到2030年前后,北京将形成以外来流动人口为主的人口格局,甚至会高达70%左右的比例。就是在北京户籍人口中也会有外地户口不断迁入北京的“机械增长”的人口,如算上这一块,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所占的比例更大。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又要迈向世界城市,这个趋势不仅不必大惊小怪,而且应该科学预测到。北京本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所以,从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要求着眼,北京应积极打开大门欢迎外来人口,北京将成为流动人口之都。那么,北京户籍人口、本土人口是不是会流动到外地呢?回答是肯定的。

城市经济是开放式经济,是聚集式经济。城市经济之所以比一般区域经济更发达,是因为城市经济有两种乘数效应。这两种乘数效应都是由城市的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引发的。城市经济可分为输出产业和非输出产业,输出产业是由城市向市以外区域提供供给的产业,非输出产业是满足城市内部自身需求的产业。城市的发展会使输出产业迅速发展并优先增长,如为周边地区市场服务的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会迅速发展,这就是城市经济的第一乘数效应。在第一乘数效应基础上,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城市,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生产力和市场发展,特别是引起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各种服务业的大发展,从而扩大非输出产业和输出产业。这就是城市经济第二乘数效应。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将大大增强以上两种乘数效应,促进城市经济大发展。而在此大发展中存在极大的人口需求。这就使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因为有就业岗位,有人力资源需求,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是必然趋势。北京正在制定建设世界城市的人才需求战略,今后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各种产业人才、各色服务人才。而这些靠现有本土常住人口,不仅在数量上无法满足,更在需求结构上无法满足。于是就需要具备条件和素质、能够适应北京发展的外地人口、外国人口来北京。如果用行政手段一味控制流动人口来北京,会使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落空。

再一个问题是,到底如何评价外来流动人口对北京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人们光看到外来人口占据了北京的就业岗位,消耗了北京的资源,但为什么看不到他们对北京的重大贡献呢?北京的经济总量、北京的gdp大约有将近一半是外地流动人口创造的。从一、二、三各个产业看外地流动人口都是人力资源主体,庞大的劳务大军成就了北京的发展速度。但可惜的是,高达数百万的外地劳务人员为北京创造了巨额财富,除了领取到相对微薄的工资收入外,并没有享受到北京发展的成果。他们没有北京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不上北京应该提供的廉租房,大批的建筑劳务人员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中,他们的子女来京往往进不了正规的学校和幼儿园。包括大量外地流动人口所创造的北京经济成果,在按照人口平均时,却无情地把大量外地流动人口剔除在外。经济总量的大蛋糕是分子,而分母却没有他们了,只有北京户籍人口,所以按照户籍人口所平均的北京人均gdp很高。北京不断享受着外地人口提供的“人口红利”,外地人却享受不到多少北京发展的成果和好处。这能叫公平和谐吗?在建设世界城市的新形势下,北京应认真对待流动人口问题,如果对流动人口政策不正确,将严重影响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

3按照建设世界城市要求解决北京流动人口问题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北京就这样16800平方公里的面积,只相当于一个一般地级城市市域总面积大小,却承载了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口规模省份的人口总量。再加上北京的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60%,市域平原面积不过6000多平方公里,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地资源更是异常紧缺。如果人口增势继续加快,会加剧北京空间环境资源与人口的矛盾,使首都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也会出现严重的大城市病。这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最大的制约因素。怎么办?能不能找到科学合理的调控对策,是对北京市的一场大考。只靠人为的行政的手段是无法限制的,以人为本、科学化解或许是可行之路。如果北京能以宽阔的胸襟,接纳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并共同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做贡献,那就是理想的好事了。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提出几条可供参考的对策思路:

3.1以世界眼光全国格局来准确预测北京流动人口的增长趋势

准确对外来人口增长进行预测是制定北京外来人口调控政策的根本依据。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就要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北京流动人口的增势。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世界的东方大都,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大调整、大融合、大变革,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极大地提高了北京在世界上的城市地位。随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加速进行,全世界都可能形成对北京的人口、资本、物资、信息等经济社会要素的流动趋势,世界很多人都希望北京成为亚太地区最有带动力的世界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北京会成为外国高端人才、经济贸易人才、文化交流人才、旅游观光者的重要目的地城市,许多跨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各种科技研发机构、各种金融机构等都会登陆北京,这个趋势不可逆转。对这一人口增长的趋势要准确判断。当然,最大量的流动人口来自国内,伴随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将产生更大的就业需求,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人口会大批涌入北京。对未来五年、十年国内流动人口向北京流动的总量要做出准确预测。笔者认为,未来五年,北京流动人口将在目前1000万左右的基础上增至1500万左右,未来十年将增至200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还是比较保守的预测,实际的情况也可能会超过。北京作为中国重要的首位城市,又要建设世界城市,未来包括户籍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总量达到和超过3000万人的规模是比较合理的。日本全国人口为12700万人,而作为世界城市的东京,常住人口高达2000多万人。韩国的首尔地区更是聚集了全国50%以上的人口,城市常住人口多达3000万人。北京作为十几亿人口大国的首都,未来发展成为30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不算稀奇。北京周边加上天津、唐山、廊坊等地所组成的京津冀北大城市群聚集一亿以上的人口都是比较正常的。所以对北京对流动人口的战略性的预测和管理应该以这一大趋势为主要依据。

3.2制定科学的北京流动人口增长战略规划

依据对北京流动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的预测,北京应该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规划,提出相配套的应对措施对策。到底这么多的流动人口来京如何安置,如何在北京城市的空间结构中合理进行人口布局,对北京流动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应该解决哪些关键问题,应该及早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可行性的对策研究,拿出详细的发展战略对策规划。否则,北京将陷入很大的被动。在制定“十二五”、“十三五”计划时要把流动人口的增长作为编制规划的重要因素统筹考虑,在与人口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也要互相衔接配套,符合首都人口增长规模的目标要求。

3.3通过转变城市建设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来合理调控流动人口

北京流动人口构成中低端人口比例过大确实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北京的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导致的。未来北京要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健康城市、智慧城市都有赖于北京城市建设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转型。只有实现了这种大转型,才能使北京流动人口的低端化有根本性的转变。建议北京采取向外转移一般性的制造加工业,将占地多、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转移出北京,可以与周边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开展产业转移协作,发展北京在外地的“飞地经济”,减少这些产业对流动人口的需求。北京的一般性的低端的产业项目转移走了,在这些产业行业就业的外来人口也就跟着走了。首钢搬迁到唐山曹妃甸,就是成功的范例。城市建设方面也要大量采用先进的建设方式,减少对低端劳务人口的需求。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型才能使北京流动人口实现高端化,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3.4建立北京内外人口流动的通开机制

北京的人口政策管理历来是以北京户籍人口不向外流动为前提的,我认为这个模式已完全不合时宜,应该坚决打破。原来那种北京人口不能向外地迁徙、只能进不能出的老模式应该到了终结的时候了。北京应该制定鼓励一般就业人员、老龄人口和愿意到外地常住的人口迁往外地常住,政府给予鼓励和优惠的政策,户口可以保留也可迁出,社会保障待遇不变。对流动人口进入北京要进行科学性的引导,避免在京盲目买房、买车、盲目举家搬迁,凡是不具备举家搬迁的应给予耐心的说服。因为盲目流动搬迁不仅会造成城市的公共服务的困难,也会给当事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现今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外地与北京生活条件差距的缩小,举家搬迁北京并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特别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后,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房价较高、生活成本相当昂贵的城市,所以不应该鼓励大批的低端劳务人员举家搬迁北京。因为这样做,不仅会造成北京新的城乡结合部的严重问题,也会引发社会不稳定,难以形成北京和谐城市的局面。目前,学术界都对流动人口外出务工人员的两栖生活方式给予同情,认为下步城市化应该结束这种两栖方式,真正转变为流向城市的市民。对北京这样的城市,一部分高收入的流动人口是可以实现在北京常住安家的,而大部分低端劳务人员还是不现实的。由于北京对周边形成了非常快捷的交通条件,多数的外来人口可以采用在北京打工工作,而不需举家搬迁的这样的模式。比如,北京到周边一二百公里的区域内都可以实现一小时内通达,北京到周边五百公里内都可以实现两三小时通达,这就使北京周边的大中小城市可以成为北京的卫星城、协作城,分担北京常住人口的压力,多数京外人口可以维持现有的常住地不变而在北京就业、工作。同时,更应该鼓励流动人口不断流入流出,减少流动人口在北京的常住时间。能够是季节性的劳务工作就无需常年居住在北京。 3.5继续增强对流动人口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面对建设世界城市的大势,北京流动人口会持续增长。不断增长的人口与城市空间、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长远目标看,扩大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拓展北京城市发展空间是必然之举。北京这么一个国家首都、世界城市,市辖面积再扩大1万平方公里左右是可行的。北京市于2010年5月和7月与河北省签署了加强京冀发展合作的纪要和框架协议,确定加强城市规划衔接,搞好城市发展空间对接;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北京周边区域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建设;深化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合作,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和协调发展;加强区域产业合作,提高相互间产业发展关联度。这实际上就是拓展北京的发展空间,随着城际铁路、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的发展,北京远郊区县、与河北近邻区域完全可以承载更多的流动人口。能源方面,北京市98%靠外地调入,今后要加强与山西、内蒙古的协作,以保证对北京的能源供应。同时应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低碳发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可以保证流动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的。问题最突出的是水资源。全市年均可利用水资源仅为26亿立方米,近年实际年均用水约36亿立方米,超出部分依靠消耗水库库容、超采地下水及应急水资源常态化维持,仅2000年至2007年全市就累计超采地下水56亿立方米。由于人口快速增长,生活用水已占用水总量的44%。可行的对策是进一步挖掘水源潜力,建议加大对北京的调水量,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城市。在供水节水问题上要制定严厉的地方法规,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来保证节水,加大对节水的财政支持,这样多管齐下,用水问题还是可以缓解的。上海市由市财政统一出资更换全市居民的卫生间的抽水马桶,仅这一项就节约了原来用水量的50%。这些做法北京可以借鉴,节约用水的潜力还是相当大的。

3.6确立流动人口与本市户籍人口的均等化待遇和权益

要以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解决来京流动人口的困难,对他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提供、子女入学等各方面一视同仁,给予同城市民的均等待遇。切实提高流动人口从业人员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坚持同工同酬,保证流动人口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北京应大量建设面向外来流动人口的廉租住房,鼓励城中村改造中建设廉租房,使大量流动人口在京有比较好的住房条件,又不形成过重的租房负担。对在北京长期工作,为北京做出较大贡献的外来人口,应给予北京市民同等的社会医疗保障。改革暂住人口管理办法,实行居住证管理,并探索北京户籍流转创新办法。对来京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要实行同城待遇,给予义务教育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牛凤瑞主编.城市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傅崇兰等.中国城市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连玉明.重新认识世界城市[n].北京日报,2010.5.31.(17).

[4]世界城市论坛发言摘要.北京离世界城市还有多远[n].北京日报,2010.6.12(17).

[5]北京人才发展高端论坛观点摘要专版.北京迈向世界城市的高端人才战略策论[n].北京日报,2010.6.7(17).

篇(7)

什么是调研报告?

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对策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过程,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否被采纳,能否上升到政策,应该经过政策预评估。

调研报告的格式

标题页

1、标题

2、客户(委托人)

3、调研公司

4、日期

内容目录

1、章节标题和副标题,附页码

2、图表目录

3、附录目录

执行性摘要

1、目标的简要陈述**

2、调研方法的简要陈述

3、主要调研结果的简要陈述***

4、结论与建议的简要陈述***

5、其他相关信息(如特殊技术、局限、背景信息)

分析与结果(详细)****

1、调查基础信息

2、一般性的介绍分析类型

3、表格与图形

4、解释性的正文

结论与建议***

调查方法

1、研究类型、研究意图、总体的界定

2、样本设计与技术规定

a、样本单位的界定

b、设计类型(概率性与非概率性,特殊性)

3、调查问卷

a、一般性描述

b、对使用特殊类型问题的讨论

4、特殊性问题或考虑

5、局限

a、样本规模的局限

b、样本选择的局限

c、其他局限(抽样误差、时机、分析等)

附录

1、调查问卷

2、技术性附录(如统计工具、统计方法)

3、其他必要的附录(如调查地点的地图等)

如何撰写市场调研报告

调查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是调查研究人员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客户需要的最重要的书面结果之一。

它是一种沟通、交流形式,其目的是将调查结果、战略性的建议以及其他结果传递给管理人员或其他担任专门职务的人员。

因此,认真撰写调查报告,准确分析调查结果,明确给出调查结论,是报告撰写者的责任。

1.题页

题页点明报告的主题。包括委托客户的单位名称、市场调查的单位名称和报告日期。调查报告的题目应尽可能贴切,而又概括地表明调查项目的性质。

2.目录表

3.调查结果和有关建议的概要

这是整个报告的核心,匝简短,切中要害。使阅读者既可以从中大致了解调查的结果,又可从后面的本文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有关建议的概要部分则包括必要的背景、信息、重要发现和结论,有时根据阅读者之需要,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4.本文(主体部分)

包括整个市场调查的详细内容,含调查使用方法,调查程序,调查结果。对调查方法的描述要尽量讲清是使用何种方法,并提供选择此种方法的原因。

在本文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应是数字、表格,以及对这些的解释、分析,要用最准确、恰当的语句对分析作出描述,结构要严谨,推理要有一定的逻辑性。

在本文部分,一般必不可少地要对自己在调查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说明清楚,不能含糊其辞。必要的情况下,还需将不足之处对调查报告的准确性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分析清楚,以提高整个市场调查活动的可信度。

5.结论和建议

应根据调查结果总结结论,并结合企业或客户情况提出其所面临的优势与困难,提出解决方法,即建议。对建议要作一简要说明,使读者可以参考本文中的信息对建议进行判断、评价。

6.附件

附件内容包括一些过于复杂、专业性的内容,通常将调查问卷、抽样名单、地址表、地图、统计检验计算结果、表格、制图等作为附件内容,每一内容均需编号,以便查寻。

市场调研报告格式

在品牌推广之前,第一步必须进行的是对目标市场的了解、分析和研究。市场调查报告,或称市场研究报告、市场建议书是广告文案写作的一个要件。阅读市场调研报告的人,一般都是繁忙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或有关机构负责人,因此,撰写市场调查报告时,要力求条理清楚、言简意赅、易读好懂。

一、市场调查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目录、概述、正文、结论与建议、附件等几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和报告日期、委托方、调查方,一般应打印在扉页上。

关于标题,一般要在与标题同一页,把被调查单位、调查内容明确而具体地表示出来,如《关于哈尔滨市家电市场调查报告》。有的调查报告还采用正、副标题形式,一般正标题表达调查的主题,副标题则具体表明调查的单位和问题。如:《消费者眼中的<海峡都市报>枣<海峡都市报>读者群研究报告》。

(二)目录

如果调查报告的内容、页数较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应当使用目录或索引形式列出报告所分的主要章节和附录,并注明标题、有关章节号码及页码,一般来说,目录的篇幅不宜超过一页。例如;

目录

1、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

2、调查对象构成情况简介

3、调查的主要统计结果简介

4、综合分析

5、数据资料汇总表

6、附录

(三)概述

概述主要阐述课题的基本情况,它是按照市场调查课题的顺序将问题展开,并阐述对调查的原始资料进行选择、评价、作出结论、提出建议的原则等。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地说明调查的由来和委托调查的原因。

第二,简要介绍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人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对所用方法要进行简短叙述,并说明选用方法的原因。例如,是用抽样调查法还是用典型调查法,是用实地调查法还是文案调查法,这些一般是在调查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另外,在分析中使用的方法,如指数平滑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都应作简要说明。如果部分内容很多,应有详细的工作技术报告加以说明补充,附在市场调查报告的最后部分的附件中。

(四)正文

正文是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必须准确阐明全部有关论据,包括问题的提出到引出的结论,论证的全部过程,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还应当有可供市场活动的决策者进行独立思考的全部调查结果和必要的市场信息,以及对这些情况和内容的分析评论。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与建议是撰写综合分析报告的主要目的。这部分包括对引言和正文部分所提出的主要内容的总结,提出如何利用已证明为有效的措施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案与建议。结论和建议与正文部分的论述要紧密对应,不可以提出无证据的结论,也不要没有结论性意见的论证。

(六)附件

附件是指调查报告正文包含不了或没有提及,但与正文有关必须附加说明的部分。它是对正文报告的补充或更祥尽说明。包括数据汇总表及原始资料背景材料和必要的工作技术报告,例如为调查选定样本的有关细节资料及调查期间所使用的文件副本等。

二、市场调查报告的内容

市场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说明调查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介绍市场背景资料。

第三,分析的方法。如样本的抽取,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技术等。

第四,调研数据及其分析。

第五,提出论点。即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六,论证所提观点的基本理由。

第七,提出解决问题可供选择的建议、方案和步骤。

第八,预测可能遇到的风险、对策。

产品构思和调研报告的参考格式

1.产品构思

说明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产品如何开发,谁购买和使用产品,如何销售。

2.市场调查

说明市场发展历史和趋势,市场总额与份额统计等。

3.政策调查

调查与本产品相关的政策。

4.同类产品调查

调查同类产品功能、质量、价格,以及主要优点和主要缺点。

5.竞争对手调查

调查各竞争对手的市场状况,以及他们在研发、销售、资金、品牌等方面的实力。

6.用户调查

调查一些老用户和潜在用户,记录他们的需求与建议。

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参考格式

1.市场分析

(1)分析市场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说明本产品处于市场的什么发展阶段;

(2)本产品和同类产品的价格分析;

(3)统计当前市场的总额,竞争对手所占的份额,分析本产品能占多少份额。

(4)产品消费群体特征,消费方式以及影响市场的因素分析。

2.政策调查

(1)分析有无政策“支持”或者“限制”;

(2)分析有无地方政府(或其它机构)的“扶持”或者“干扰”。

3.技术和时间分析

(1)从技术角度分析本产品“做得了吗?”,“做得好吗?”;

(2)按照正常的运作方式,开发本产品并投入市场还来得及吗?

(3)预算中的人员能及时到位吗?

(4)预算中的软件硬件能及时到位吗?

4.成本-收益分析

(1)估计总成本;

(2)估计总收益。

5.SWOT分析

(1)我们的强项是什么?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强项?

(2)我们的弱项是什么?我们如何减少这些弱项的影响?

(3)市场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机会?我们如何把握这些机会?

(4)什么威胁着我们的成功?我们如何有效地对付这些威胁?

6.其它

例如知识产权分析

(1)分析是否已经存在某些专利将妨碍本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2)分析本产品能否得到知识产权保护,如何获得?

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写作格式

第一部分项目总论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1.2项目建设单位

1.3项目位置(四至范围)

1.4项目周边目前现状

1.5项目性质及主要特点

1.6项目地块面积及边界长

1.7研究工作依据

1.8研究工作概况

2.可行性研究结论

2.1市场分析预测

2.2项目地块分析

2.3项目规划方案

2.4项目工程进度

2.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6项目财务与经济评价

2.7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4.项目存在问题与建议

第二部分项目背景

1.项目提出背景

1.1项目所在区域商业发展情况

1.2所在区域政策、经济及产业环境

1.3项目发起人及发起缘由

2.项目发展概况

2.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成果

2.2项目地块初勘及初测工作情况

2.3项目建议书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3.项目投资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市场研究

1.市场供给

1.1所在区域内商业用房现有供给量及结构情况调查

1.2所在区域内商业用房未来供给量及结构情况调查

1.3其他替代性产品供给量情况调查研究

2.市场需求

2.1所在区域内商业用房的租用情况调查

2.2所在区域内在售商业用房销售情况调查

2.3其他替代性产品租售情况调查

3.市场价格

3.1所在区域内商业用房销售价格情况调查

3.2所在区域内商业用房租赁价格情况调查

4.市场预测

4.1未来该区域内商业用房需求预测

4.2销售及租赁价格预测

5.市场推销

5.1推销方式及措施

5.2产品推销费用预测

第四部分项目研究

1.地块特征分析

1.1项目区位分析

1.2项目交通分析

1.3项目人流分析

1.4项目周边规划

2.项目SWOT分析

2.1项目优势分析

2.2项目劣势分析

2.3项目机会分析

2.4项目威胁分析

3.项目定位方案

3.1项目产品方案

3.2主要功能建筑规模

3.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五部分投资估算

房地产项目一般采用分项估算法,然后进行汇总,其主要内容包括:

1.土地费用

2.前期工程费用

3.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4.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5.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用

6.管理费用

7.销售费用

8.财务费用

9.各种税金支出

10.其他成本支出估算

第六部分开发进度

第七部分资源供给

1.资金筹集与使用计划

2.建筑材料的需要量、供应计划和采购方式

3.施工力量组织计划

4.项目施工期间的动力、水电等供应

5.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水、电、气、通讯等的供应

第八部分财务评价

1.获利性评价

1.1成本利润率

1.2销售利润率

2.效率评价

2.1经营比率

2.2资金利用率

3.信誉评价

3.1流动比率

3.2杠杆比率

4.静态获利分析

4.1投资收益率(R)

4.2投资回收期(Pt)

5.动态获利分析

5.1财务净现值(FNPV)

5.2财务净现值率(FNPVR)

第九部分风险评价

1.盈亏平衡分析

2.敏感性分析

2.1变动因素一

2.2变动因素二

第十部分综合评价

1.经济评价(定性)

2.社会评价(定性)

3.环境评价

4.存在问题与建议

5.总体结论及建议

市场调研报告的写作方法

市场调研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与房地产相结合的市场调研则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为房地产开发定位提供相关的依据。如何将调研结果清晰明了的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撰写的市场调研报告有明确的主题,清晰的条理,和简捷的表现形式。

当一切调查和分析工作结束之后,必须将这些工作成果展示给客户。那么,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报告应采取什么样的结构体系?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数据的涵义?

报告的结构体系应包括,调研目的、调研方法、调研范围以及数据分析在内的一系列内容。这种体系基本上在每个同类型的报告中都适用,因此,此处不做更详细的说明,以下内容主要针对数据分析结论的表现方法。

关于数据分析的部分,通常情况下是采用图表表示的。图表是最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它能非常直观的将研究成果表示出来。在将调研的分析结果变成令人信服的图表之前,首先要谨记,它只是一种传递和表达信息的工具,使用它的重要原则是“简单、直接、清晰、明了”。每个图表只包含一个信息,图表越复杂,传递信息的效果就越差。

在实际操作中,各种表格、组织图表、流动图表、矩阵等都被大量的运用到报告中,但总的来说,以下几种图表形式是最常用的:柱状图表、条形图表、饼形图表、线形图表。

使用图表的目的在于:将复杂的数据变成简单科、清晰的图表,让人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数据所表达的涵义。那么,如何选择不同类型的图表来表现不同类型的数据?首先,我们应先明确数据所表达的主题,然后确定可能使用的图表类型。

通常我们的研究数据所体现的关系是:频率分布、成分、时间序列、项类或相关性。要表达一个主题明确的数据,可能会有多种图表形式。但是,哪种是最能将数据表达清楚的呢?这就要求我们的主题(即图表标题)突出重点,点明主题。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能将以上的意思,表达的非常明确。

这里的标题描述了图表的内容范围,大多数读者在看了这个图表后,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城西,认为图表的主题是“城西是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可能选择的区域”。但是,制图者可能是想表达“选择城北和城东的消费者较少,但随着城市建设的进行,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使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希望他注意的数据上,所以,我们可以在一般标题后附加一个重点标题:城北和城东将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既然已经确定了要表达的重点,那么接下来就是要明确数据间的相互关系,若是表示占频率分布、对比等关系,则除线形图表以外的其它几种基本图表格式都可以使用;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总之,条形图表应该是应用最广的类型,而柱状图表是用得最多的另一种类型,这两种图表基本占整个报告中图表总数的半数左右;而线形图表和饼形图表的使用则应相对减少,更多的是将各种综合运用,如线形图表加上柱状图表,或饼形图表加上条形图表。

篇(8)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通过理论学习,对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体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调研活动,对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结合建委职能与分管工作,应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本人对节能环保与**城市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成绩与问题

自“六城联创”开展以来,我市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市区面貌焕然一新。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驾齐驱,羊山新区的路网、管网、电网已实现全覆盖,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城市高起点、高节奏发展夯实了基础。新区的建成为旧城区的改造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并成功实现了与旧城区的良好对接。旧城区改造以42条道路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探索出市委、政府主管领导为路长的创新管理机制,随着条条道路的整洁、亮化,整治成果向背街巷、内河、公厕、门店全面延伸。旧城改造的节节胜利又为新区的篷勃发展铺平了道路,积蓄了能量。新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的联动迅速改变了**往昔城市规模小,市容脏乱差的形象,城市建设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目前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也反映出过去工作的不足,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保持清洁的头脑,继续加大克难攻坚力度,巩固并扩大城市建设开发与整治成果。通过调查研究,本人总结出制约城市建设的几方面不利因素,并拟定了解决措施,努力为实现**城市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到建委人的职责。本人认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 基础设施老化;

2. 城市交通不畅;

3. 社区服务功能不全;

4. 水资源、能源浪费严重;

5. 城市缺乏长效保洁机制。

二、 问题根源

基础设施老化问题主要表现在旧城区的自来水管网、低压电网方面。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的扩容,城市居民数量的增加自然引起水、电需求的增大。目前保障旧城区的部分自来水管网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铺设,一直未得到及时的改造。受当时城区需水较小的影响,干管直径一般不超过15厘米,支管不超过8厘米,均为铸铁管。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许多旧城区房地产开发现场挖出的自来水管外层已严重腐蚀、剥落,而且水管内径因水垢的堆积严重萎缩。个别地段开挖前旧水管还在不停地渗水,尤其是水管接头处渗水更严重。就此问题,我向长期负责该项工作的同志请教,了解到目前全市自来水的利用率不足70%,其中旧城年久失修的水管渗水量占总渗漏量的90%以上。具体的测算方式是通过对全市自来水管网中各干管阀门处的水压与水厂出口总阀门的水压比较,进行换算得出的,数据的可靠性较高。

城市电网的线路、设备老化主要集中在低压线路与旧式变压器两方面,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的工厂及旧城背街巷。近年来,由于国企、集体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下岗职工多,企业负担过重,根本无力更换已严重老化的低压电线,更无财力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变压器。背街巷由于地处偏僻,当地办事处、居委会同样资金不足,只能看着外皮开裂的电线而叹气,同时又为附近居民的安全时刻提心吊胆。据了解,旧式油式变压器的电损耗是新式干式变压器电损耗的5倍以上,而且对环境的污染更严重。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旧式变压器渗漏的氯氟烃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二氧化碳影响的600倍。更新破旧电线,淘汰旧式变压器已迫在眉睫。

旧城区经过“六城联创”活动的开展,道路得到综合整治,市区交通堵塞现象明显改观,但仍有部分路口存在交通瓶颈现象。在上下班高峰期及重大节假日,**文化中心路口堵车较严重。由于**市区位于**区域的西部,东边八个县的车流基本从此处出入,交通繁忙。另外,该处是工区路与东方红大道的十字交叉口,东方红大道又是**旧城区一条路段最长,最繁华的主干道。再加上工区路与火车站相连,客流量大,车流量大,因此经常造成车辆拥堵。当时为了缓解交通堵塞,修建了转盘,但由于受四周建筑物影响,转盘功能并未得到很好发挥。因转盘自身占据了大量可使用面积,反而影响了车流的畅通。另一处堵塞较严重的路口是西关桥头,西关桥横跨师河之上,连接旧城与南岸行政区域。通往城内、城外的五条道路在此交汇,可路口面积不足900平方米。长期的车辆堵塞不仅加重了交警的负担,也积累了市民的埋怨。最近,在桥头又设置一半径5米小转盘,部分车辆被搞得晕头转向。规划车流的前提是使用空间与车流量相协调,路窄车多的情况下,路面交通怎么规划也解决不了堵塞的根本问题。诸如此类情况旧城区内还有几处,目前这些路口已经常堵车,今后**发展得更大,交通瓶颈难题如何解决?

社区功能不全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区居民出行、购物、上学、就医不便,休闲、健身、环卫设施缺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规划阶段不 合理,在较大规模的居住区内或附近未考虑学校、医院、菜场等便民设施;另一方面是开发商唯利是图,不兑现承诺,取消休闲、健身、环卫设施,擅自超建住宅楼,从中非法谋利。形成目前许多小区居民每天必须步行到很远的菜市场购物,孩子上学每天要乘很远路程的车,打出租还要先步行一段路,家中有突发疾病的亲人因路途过远而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社区内不能散步、健身,门前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社区管理杂乱,无人组织社区活动,维护社区卫生与治安,从而埋下许多社会问题隐患。

我国是水资源、矿产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矿产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一半,节水、节能是每位公民的职责。**人均水资源储量低于全国水平,属于弱富水区。长期以来受旧生活习惯的影响,市民形成**不缺水意识,养成浪费水的坏习惯。走在街上,时常会发现水管破裂,水流从马路边上涌出,一淌就是一天或几天。如果漏水发生在背街巷或城乡结合部,那就可能会淌上十几天无人问津。华豫、平桥两家火电厂的冷凝水直接向内河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热能损失。目前全国许多火电厂投入大量资金搞技改,推广余热、污水、废渣的循环利用,已收到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随便进入机关、宾馆、饭店等场所,不论春夏秋冬,空调、照明全天候工作的现象并非偶然,不仅造成大量宝贵能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加重了环境污染。另外,建筑节能在我市刚刚起步,既有建筑改造工作尚未开始。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实施节能的建筑冬暖夏凉,能够大幅度降低采暖与制冷的电力消耗。经专家测算与统计,目前我国建筑物能耗已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百分之三十,随着城乡一体进程的加快,建筑能耗呈逐年上升势头。因此,国家及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与《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大力倡导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

全市创卫已进入攻坚阶段,市民普遍反映城市更亮、更洁、更美了。全市各部门尤其是环卫部门为创卫工作付出了巨大投入,保洁工身穿黄马甲,昼夜在责任路段不停清扫。垃圾箱基本更换一新,并大量投放。但建筑工地车轮上的泥土,沿街早餐点扔的纸巾,马路市场的菜叶很快又污染了清洁的街道,随地吐痰与宠物粪便总是屡扫不绝。靠突击只能完成阶段性目标,要长久保洁,还得靠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逐渐形成全体市民讲卫生的良好风气。

三、 解决方案

针对基础设施老化方面的问题,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对全市的自来水管网、低压电网进行一次普查,登记造册。对自来水的漏水点用专门设备探测,及时修缮。对老化、破损电线及时更换,落后变压器进行报废或淘汰处理。根据调查结果,组织召开供水、供电部门专项会议,对责任单位实施目标管理,将改造任务分解,纳入年度考核范畴,并向全市公布,利于社会监督。改造资金可考虑从三方面解决,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二是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的营运收益;三是用户分摊。改造应坚持高标准原则,低标准实际是投资浪费,高标准才是节约投资。总结我国城市建设的教训,许多城市扩、改建过程中出现部门协调不当,管线配套不全等问题。不仅影响了管网的使用功能,而且增加了工程造价,同时给城市居民带来诸多不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用综合管沟解决城市管线安装与维修的问题最为经济,仅是一次性投入较大。因此,不管是旧城管网改造或是新区的管网建设,政府要下大决心,建设直径不小于两米的综合管沟,各类管线集中入沟,人可进入管沟内安装或检修。如果资金困难,可分区域或分阶段实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综合管沟方案是治理管线干扰与维护困难的最佳选择,是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管网建设与改造中的具体应用。

城市交通不畅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旧城区的几个繁华路口,建议政府职能部门结合城市规划与目前交通流量,组织专家对路通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可行性方案。同时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必要时召开听证会,集众人智慧解决交通堵塞难题,将便民、利民的好事办好。真正做到解决城市交通瓶颈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切勿随意大范围拆迁或经常改变交通组织形式,防止由此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与投资的浪费。在城市交通状况调查中,本人了解到前一段时间,政府已加大投入,将连接师河两岸彩虹桥与民权大桥与滨河大道实现了互通连接,琵琶桥与滨河路的连接正在紧张施工,年底有望竣工。通过打通桥头阻塞,引导进旧城区车辆分流来治理东方红大道、申城大道的拥堵确实起到了药到病除的功效。东八县车辆进入旧城区目前已可从羊山新区各条道路分流,文化中心路口的堵塞症状已得到明显改善。但随着火车站改造工程的实施,该处的交通量将继续增加,仍然要时刻关注路口的交通状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城市交通服务城市居民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篇(9)

一、××县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当今世界,一方面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形势逼人;另一方面,和平崛起、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环境友好、构建和谐、全面小康等理念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催人奋进;这给××县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是科学发展观正释放出巨大能量,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变革,传统发展正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蜕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这将为××这个生态大县、资源大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二是全省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将在宜宾召开,××县分会场共确立了32个必建项目,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在内预计投入资金近4亿元,将对××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届时,将有国家和省、市各级各部门领导,国内外宾馆、饭店、旅行社老总,海内外各大报社记者在内的近2000名参会人员在××石海参观考察,将大幅度提升石海乃至××的知名度,对我县旅游业发展将迎来百年难遇的战略机遇。三是成渝经济区纳入国家重点区域布局,只要××县能够有机地融入长江经济带,融入成渝经济区,我们与周边城市的区域分工和合作将更加紧密。四是中城——共乐作为宜宾市“十一五”规划城市发展的次区域中心,××将成为宜宾、泸州连接黔东南和滇东北地区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具有更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优势。五是随着全世界不可再生能源减少所造成的资源日益紧张的局面,这为我县由矿产资源规模开采向利益最大化的深度加工转变带来了机遇。六是省、市领导的关怀、××在外工作人士的支持以及全县44万苗汉各族同胞强烈改变家乡面貌的殷切希望,进一步增添了我们的信心和勇气。

二、××县发展的困难和差距

一是经济基础薄弱。2005年,全县gdp实现17.6亿元,列全市第9位;人均4512元,列全市第6位。二是财源支柱不大。几乎没有上千万元税费的工业支撑性项目。电力公司税收500余万元,烟草公司800余万元,锦巍集团140余万元,丝绸公司130余万元,上1000万元的只有华福煤矿、并且主要是煤炭经营。三是城市建设滞后。功能不全面,布局不合理,美化、绿化、亮化不足,文化底蕴缺乏,也没突出僰苗文化内涵。四是旅游要素不配套。吃、住、行、游、购、娱还跟不上,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还不突出。五是发展环境不优。重建设、轻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现象严重。六是经过矿业秩序整顿,有效规范了干部行为,也有少部分同志因此背上了思想包袱,不敢果断决策。

三、××县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面对现实,机遇与挑战并存;展望未来,希望和困难同在。只要敢于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只要敢于迎接挑战,我们就会催生新的希望。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只能直面挑战,抢抓机遇,团结奋进,加快发展。

(一)直面挑战。就是要在挑战面前不害怕、不退缩,要开动脑筋,创新思维,攻坚破难,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推动经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当前,××面临的挑战很多,只要我们精诚团结,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想得更深一些,进一步增强预见性、避免盲目性,就一定能攻坚破难。特别是今年,全省旅发大会××县分会场有32个项目将要完成,这些项目,有的伤筋动骨、有的缺钱少米,困难很多、任务很重,假如我们的干部都不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积极想办法、添措施,要顺利完成今年旅发大会的重任就是一句空话。

篇(10)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6-0037-03

[作者简介] 刘洪银(1968 ― ),山东昌邑人,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经济学、农村城镇化。

一、以宅基地换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成效

宅基地换房就是农民以宅基地使用权换取住房,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在此基础上实现小城镇化。宅基地换房是利用宅基地变性后的级差地租补偿住房建设成本,实现居民社区建设的资金平衡。宅基地换房促进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为小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1. 示范小城镇建设提高了农村城镇化水平。“宅基地换房”政策促使天津的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76.31%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 81.55%,平均每年有50万农民成为拥有城镇户籍的城镇居民。不但农民实现市民化,转户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

2. 实现了人口集中和土地集聚集约利用。宅基地换房后,大多数示范小城镇总人口数都不低于1万人,中心村的人口也都超过1000人。人口集中后,社区管理也相应跟进。新建小城镇内部以3000户为单位设立社区居委会,以邻近的300户为单位设立邻里,以邻近的30户为单位设立居民小组。人口集中居住后,集约节约出大量宅基地。

3. 示范小城镇建设在近郊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天津近郊区县示范小城镇建设与农民就业质量较好,主要源于近郊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农村土地的级差地租较高,土地变性后的增值收益较高,能够实现宅基地换房项目资金平衡。近郊地区具有较好的农村工业化基础,农民再就业方式趋于多元化。

二、以宅基地换房推进

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约束问题

1. 宅基地换房小城镇化模式在偏远地区难以推行

第一,偏远农村宅基地换房不能实现资金平衡。示范小城镇试点项目由土地中心委托建设平台企业实施融资、补偿和还迁房建设,建设平台企业根据预期收支平衡与土地中心约定出让用地面积。与城郊地区相比,偏远农村交通不够顺畅、区位优势不够突出,土地变性的增值空间有限,项目建设平台企业要求的出让用地面积较大。近年来,预期的土地出让收益出现下降,部分试点项目不能实现资金平衡,平台企业融资出现困难,项目建设推进缓慢。第二,偏远地区产业层次和农民转移就业水平不高。远郊地区村镇不具备区位优势,街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工业企业吸纳力不高。入住工业园区的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不高。街镇工业园区传统制造业的低水平发展抑制农民转移就业的增收空间,农民转移就业的收入水平不高。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对151个产业发展特征村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结果,远郊街镇工业园区企业工资标准不如环城四区高,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的工资水平较低。

2. 宅基地换房侵害了农民土地权益

第一,宅基地与住房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物权,以宅基地换房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物权之间的交换。宅基地权利是农民的永久保障性物权,用于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利。宅基地物权价值与日俱增,一定面积的宅基地能换多少面积的住房,即使考虑房屋的价值增值因素,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答案。以宅基地换房实际上是用永久产权的地产换取固定产权期限的房产。第二,宅基地换房后节约出来的土地名义上仍归村集体所有,实际上由镇政府统一委托经营。农民丧失了部分土地的实际控制权。不但如此,部分村镇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也一并收归镇政府统一规划经营,农民失去了农地承包经营权。第三,宅基地换房后节约出土地的复垦质量较低。按照挂钩项目区占补平衡要求,节约出的宅基地应复垦复耕为耕地,但项目实施中节约出的宅基地被直接用来发展设施化科技农业,设施农业对土地品质依赖性差。名义上实现了土地复垦,实际上仍是建设用地的土地品质,不能用于大田生产。

3. 政府推动模式的可复制和可推广性受到质疑

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采取的是政府推动模式,属于自上而下的城镇化。这种模式推进快、效率高。政府先期进行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并主导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以此带动传统农村改变落后面貌。但这种模式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偏向。如果村镇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政府推动进入城镇化轨道,亦未尝不可。但城镇化条件不成熟的村镇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小城镇建设需要激发村镇自身活力,培植壮大产业和扩大农民转移就业,发展村镇经济。如果政府不分区别地加以行政推动,将欲速则不达。

三、“十三五”时期以协同与共享

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 因地制宜选择差异化城镇化模式,协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步推进生态村与示范镇建设。靠近城区、依靠土地征转能够实现资金平衡的街镇可以同步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和三改一化工程;离城区和交通干道较远的街镇,如果镇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可以依靠土地变性和村集体出资共同分担城镇化建设成本。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差、试点项目推进困难的街镇可退出示范小城镇建设,转而建设生态文明村。镇村经济不发达的远郊街镇可以先行开展生态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暂缓推进城镇化。

2. 偏远地区城镇化应产业先行,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远郊镇村推进城镇化前应先行发展壮大镇村产业,尤其镇村工业。苏南模式依靠乡镇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远郊地区城乡一体化也要产业先行,以工业化发展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基层政府应加快街镇工业园区建设,吸纳外部企业进园区发展。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镇村集体经济具有一定积累,城镇化建设才水到渠成。

3.探索以宅基地建房的农民自建模式,推进远郊地区小城镇建设。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中央政府开始推行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十三五”后期,“三块地”改革将推向全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将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远郊地区可以探索实行以宅基地建房的农民自建模式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宅基地换房和宅基地建房两种模式的并行。第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居民楼建设必须经过全体村民的同意并经所在街镇政府审核批准,农民自建模式的小城镇建设必须符合小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筹资模式采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收入为主,政府财政补助为辅的方式,辅助以土地抵押贷款和社会融资。第三,运营方式可以采用村办开发公司承建或政府委托项目建设平台公司,承建公司对项目实行独立核算。

4. 构建城乡一体化投资分担机制,分类建设美丽家园。城乡一体化建设可以采用村集体出资、社会融资和财政扶持的多元融资模式。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远郊街镇优先开展示范小城镇建设,村集体承担部分建设成本;区位优势明显的村落有序推广示范小城镇建设,政府根据投融资能力、信誉、经营产业类型等遴选确定项目建设平台单位资质,平台企业以自有资金和土地融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财政扶持示范小城镇规划设计、节能环保、公益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和建设平台企业贷款贴息。具体而言,针对远郊人口密集村庄,如果具备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可以由村集体出资在集体建设用地原址改建为楼房,增配各类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整治、美化环境,形成新型农村社区。远郊人口较少的村庄,如果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可以村集体出资,政府补助方式在集体建设用地原址建设高标准、低密度、生态型住宅,增配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整治、美化环境。远郊人口较多、以工厂化种养殖业为主的村庄,应建设美丽乡村,补充公共配套设施和平房翻建,开展清理整治。距城区较近,人口较少的村庄,如果纳入撤村并城规划,暂时以村容村貌整治、配套设施补充为主,由环保市容主管部门牵头,重点进行路面硬化、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环境清整等工作。

5. 加强小城镇自然和人文景观营造,打造宜业、宜居、宜人城市环境。成功的城镇化都是努力做好人的文章。产城融合不但需要植入工业和工业集群,还需要集聚人气,围绕人的需求培育服务产业。围绕就业、居住和生活打造宜业、宜居和宜人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管理的根本。其中,营造城市自然和人文景观,打造绿色生态城市是培育宜人环境的关键,也是农村城市化的短板。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建设中应依托自然地理环境,以山水田园为要素进行绿色规划,建设绿色城市;依托人文历史进行城市文明塑造规划,保护和传承城市文明,建设文化城市;依托智慧型人才进行绿色创意,以绿色创意产业打造绿色生活。

6. 引导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分流分化,协同推进农民市民化和职业农民培育。“十三五”时期农村城镇化需要协同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市民化。第一,职业农民要基于农民意愿,采取农闲时节参加培训学校或进入农业职业院校进修方式,学习掌握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知识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第二,创新农民市民化政策。建立实施各级财政转移支付与农民市民化挂钩政策。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各级财政转移支付要与农民市民化数量挂钩,市、区县和镇政府按比例分担农民市民化成本。

[参考文献]

[1] 马林靖等. 快速城镇化中政府行为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J].西部论坛,2015(1).

[2] 黄跃. 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的调研报告[R]. 城乡研究动态,2011年1月.

篇(11)

一、小产权房概念及成因分析

小产权房是没有经过县以上政府土地管理部门颁发的土地使用权证,而是县以下政府,包括镇、乡、村委员会颁发的产权证,因此起名曰小产权房。它是在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或农业用地上开发建造的用于居住的房屋。它的形成有以下原因:

(一)现行的土地制度

我国土地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两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都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除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办企业或建住房除外,任何个人或组织开发建设商品房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由此可见,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并不具备完整的权益,是不能从事非农业事项的然而,现实中,一些集体经济组织在利益驱动下而铤而走险开发小产权房的现象发生。

(二)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中低价位房源严重缺位,小产权房建设满足了一定的市场购买需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商品房价都普遍持续不断地大幅度上涨,已远远超过低收入家庭的实际购买能力,由于小产权房不需要缴纳土地出让金和各种相关税费,价格偏低,购房者在没有能力购买商品房的情况下,就选择了位置不是很偏远、价格低廉的小产权房。反过来,旺盛需求又进一步刺激了小产权房的大面积开发建设,基层的乡政府、村政府基于利益需要默许推动之下,在集体的土地上开发建设小产权房并对外销售。

(三) 政府的住房保障体制滞后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住房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大,事实上由于政府目前没有或者正在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政府住房保障体系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或政策性租赁租房发展滞后,或者少数地方保障性住房项目选在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方,交通、教育、卫生医疗等配套设施没能同步建设,建成后迟迟不能入住,或是入住了但生活不方便。

(四) 限购令政策催热小产权房

严格的限购令,让很多不符合购房政策的市民"望房兴叹",意外地为小产权房提供了新的机会。没有"名分"的小产权房,除了一次性付全款硬性条件之外,没有购买条件限制,不需要出示纳税或社保证明,因此就成为了限购令中的另一选择。

(五)小产权房买卖中的利益群体

在小产权房交易过程中,涉及多方主体,主要有:城镇居民、农村集体组织、村民、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城镇居民以较小代价获得基本住宅需求;集体组织和村民因出售小产权房获得较大利益。因此,在小产权房买卖过程中,城镇居民、集体组织、村民、开发商都获得了利益。国家和地方政府则有得有失,一方面通过居民的这种自发行为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获得收益;另一方面丧失了对一部分土地一级市场的控制权和相关土地收益。

二、当前小产权房面临的尴尬处境

(一)小产权本身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建设部有关部门规章指出,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购买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将无法办理房屋产权登记,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办理的"乡产权"、"小产权",均不符合法律规定,不会受法律保护。由此可知,小产权房是无法享受到商品房之类那么全面的法律保护的,从而使购房人的权益很难得到维护。倘若购房后遇到国家征地拆迁,由于小产权房没有国家认可的合法产权,是无法得到产权拆迁补偿。

(二)开发建设监管缺位

目前,乡产权房屋的开发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大量资金来源于民间集资资本,开发过程中大量的开发资金没有政府和银行的监管,主要依靠开发商自律进行开发建设,一旦开发单位的资金链断裂或其他环节出现问题,开发商携款潜逃,房屋开发极有可能变成烂尾工程。而且能否按时交付房屋也有很大的风险,房屋的质量和售后服务难以得到保证,小产权房的建设可能根本没有经过房屋质量验收等程序,且小产权房没有维修基金,一旦房屋质量出现问题,买受人的利益很难得到维护。

(三)物权不完整

由于"小产权房"是不完整的物权,按照物权法规定,是不能依法上市交易的,即使遗赠也会因无产权证明,受到制约。我国物权法第39条规定:所有权人对自有的不动产或动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房屋属于不动产范畴,房屋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依法拥有房屋所有权并对房屋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的唯一合法凭证,县级以上政府主管部门核发的房屋权属证书有效。因此,乡级政府或村集体组织核发的任何形式的所谓"小产权证"均不具有法律效力。没有合法产权证的"小产权房"只具备了普通商品房的"使用"性质,从法律上说依然没有所有权,即不能享有法律上"占有"的权利,其房屋所有人"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必然受影响。

三、解决小产权房的法律路径

小产权房本身的处理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对小产权房我们要采取正视现实的态度,循序渐进,要考虑各方的利益,不能一概予以否定,而应当区分情况进行:

(一)妥善解决土地规划和土地处置问题

从源头切除隐患。"小产权房"的核心问题在于土地问题,只有妥善解决土地规划和土地处置问题,"小产权房"问题才能得到彻底化解,且发现"小产权房"公然出售就勒令停售。

(二)拆除在建和已建未售的小产权房

对于在建的"小产权房"项目,责令停工、停售,查封工地,拆除售楼处,查封施工机械,遣散施工队伍;对在售的,责令停售、拆除售楼处,查封已建未售房屋。同时,还将依法查处有关设计、测绘、施工、销售、销售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除给予行政处罚外,责令停业整顿,降低或取消相应执业资质。此外,将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必要的党纪政纪处分,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妥善处理已入住的小产权房

尽管这些房屋不符合土地利用、建设规划,也没有缴纳土地出让金和各种税费,但小产权房已经出售多年,住满了居民,居住氛围已经形成,强行拆除势必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大局。应当认可这些小产权房占有的合法性,但是需要支付"转化费用"将小产权转正,即补缴土地出让金和税费等。当然,具体需要缴纳的数额和方式,同样牵涉到许多细节的问题,需要慎重。

(四)建议土地出让金收归国税

目前,我国的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土地出让金归地方财政,房地产的税收主要归中央财政。正因如此,很多地方政府打着"经营城市建设"的口号,大量征用集体土地、进行旧城改造拆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竭力发展城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让土地带来滚滚财源,"卖地生财"。如果把土地出让金收归国税,但考虑到地方财政的压力,收归国税后再通过转移支付全额返还给当地,并从立法上加以确定,规定有大部分金额必须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打消政府的卖地冲动。

总之,处理"小产权房"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尤其是土地问题更是深层次的问题,涉及面广泛,执法者需要胆识,更需要智慧。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浅析小产权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今日财富,2010-1.

[2]孙宪忠:物权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76-177.

[3]北京法院调研报告大胆建议:允许农村房屋产权流转[N].法制日报,200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