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专业课教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和引导来实现的。因为教师的劳动方式主要是教学,教师不是用工具去影响劳动对象,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去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劳动特点就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期,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生理、心理还在发育,思想不够成熟,可塑性强,善于模仿。教师可利用自己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更好地发挥在学生成长中的主导、引导作用。专业课教师的示范作用表现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种示范作用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能潜移默化。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一、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搞好教学质量的前提
在课堂讲授中,专业课教师应使用多种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工科学生而言,由于学生接触实践环节不多,现在教学大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动画来演示工艺的流程操作过程,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利用模具进行实物教学,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其具体结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露教师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可通过提问形式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针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出岔点进行纠错,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在课堂上单调枯燥的讲解易使学生的神经兴奋点降低,要融知识的科学性与语言的艺术性为一体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知识;实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入浅出,寻找理论知识与学生熟知的实践知识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目前最新的科技与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备好课、讲好课、提高课堂授课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求知欲最强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一丝不苟地认真备课,课中用生动的语言、渊博的知识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慧,扩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能够使学生在听课中得到收获,增添乐趣。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逻辑性和生动形象性等艺术要求,才能使授课语言体现出逻辑严谨、抑扬适当、幽默生动、通俗易懂的鲜明艺术特色,从而保证课堂气氛处于既严肃认真,又活泼生动的良好境界。
(1)课前反思做好充分准备
在课前的反思中,专业课教师要广泛搜集身边的教与学的资源,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来讲解,使学生知其然及其所以然,得到新的启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前的反思中,专业课教师不仅仅要考虑在教室内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效果,还要考虑生活实践中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效果。
(2)课中加强课堂教学艺术并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教师使用恰当的课堂语言,鼓励学生善于深思、敢于质疑、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教学互动。教师语言应技术采用委婉、温和的语气,而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祈使句。并且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平淡和激情的转换,注重“喜怒哀乐”表情的更替。课中教学还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机智性,面对实际中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有些没有预先考虑到的事情随机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
(3)课后反思完善后续教学
课后反思意味着教师对刚刚结束的一节课进行得失总结,总结每一节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的地方,对于不足的地方,要思考怎样改进,以促进以后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三、促进师生互动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学记》中,“教学相长”原来指的是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施教的相互促进,亦即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学”的不足,在“学”的过程中又发现自己“教”的欠缺,二者相互促进。
后来“教学相长”被用来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亦即教师的教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又促进了教师的教。而今它还包括另外两层涵义,其一是学生的教与教师的学相互促进,即学生也有教师不知道的知识,学生在教教师的同时,一方面教师获得了启发,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在教的过程中对知识也有了顿悟;其二是学生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亦即学生通过互教互学,相互促进知识的理解。
四、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还要严以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作身先士卒的垂范。另外还要关心热爱学生,课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五、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心灵
现在的学生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经常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
高校专业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一支最广泛,最直接的力量。由于教师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领导者的地位,专业课教师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活动的调节及教育手段的改进等,都体现了其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专业课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指导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知识的开拓、智力的发展、良好的学术品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课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课教师决定着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成败,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这不仅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而且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教师神圣职责的亵读。每个教师都要遵循教育规律,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 考 文 献
1 迟永长. 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实施原则与方法[J].教育科学. 95.02
2 张新民,巩建中. 谈教书育人的方法与途径[J]. 煤炭高等教育. 94.01
作者简介:高忠明(1965-),男,陕西延安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肖莹(1986-),女,山东滨州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0级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郭晓琴(1969-),女,陕西延川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JA104011)的研究成果,主持人:高忠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目“职教教师教育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主持人:高忠明。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33-03
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由传统农业走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这就需要一批能在农业生产一线进行操作与管理,并能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技能型人才,以及善于开辟农业新领域、研发农业新产品与勇于闯荡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创业型人才。显然,这些人才的培养与中职农科相关专业教育密不可分,而中职农科专业课教师正是中职学校培养此类人才的关键。
我国中职农科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于农科院校、农科职业学院(一般由农校升格)和职技师范学院。农科院校向来以学术性为擅长,其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教师的专业技能欠缺,不能在短时间达到农科类专业课教育教学要求;农科职业学院以技术性见长,其培养的毕业生虽然具有比较娴熟的农科专业技能,但学术性和师范性不强,发展后劲严重不足。那么,以专门培养中职专业课教师为己任的职技师范学院能否满足中职学校农科类专业课教育教学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其课程设置情况如何呢?本文就专门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取样
我们以某科技师范学院(由农学院改制而来的职技师范学院,简称N校,)的五个农科类专业(植物保护-植保、园艺、园林、动物医学-动医、动物科学-动科)和某科技学院(以农科类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师范学院,简称B校)的一个农科类专业(动物医学-动医)为样本,根据两所学院10级的培养方案,对其农科类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其培养目标均定位于为中职学校培养农科专业课教师。
二、课程分布状况
以课程所占学分为统计口径,从课程总体布局和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践课分布等五个方面分别予以统计。
(一)课程总体布局
如图1所示,农科类六个教师教育专业平均85%为必修课,其中必修课程所占比例最高的N校动科专业高达88.3%;平均只有14.3%的学分为选修课,其中选修课程所占比例最高的N校园艺专业也仅有17.5%;理论课程学分平均占总课程学分的80%以上,其中N校的园林专业高达83.7%。实践课程学分平均仅占19.8%,其中N校的园林专业仅占总课程学分的16.3%。
(二)必修课分布
图2显示,在必修课中,农科类六个教师教育专业平均42.33%为公共课,N校的动医专业45.5%为公共课;专业课程平均学分占47.7%,其中B校的动医专业所占比例最高,高达50.6%;而教育课程学分平均仅占10.0%,其中N校的植保专业仅占8.6%。
(三)选修课分布
图3表明,在选修课程中,农科类六个教师教育专业平均66.9%学分为专业课,其中N校的园艺专业73.7%为专业课;公共选修课程平均学分仅占33.1%,其中,N校的园艺专业所占比例最低,仅占26.3%;而六个农科教师教育专业均无教育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程。
(四)理论课分布
图4表明,在理论课中,农科类六个教师教育专业平均47%的学分为公共课,N校的动医专业51.1%为公共课;专业课平均学分占46.8%,其中,B校的动医专业所占比例最高,达54.1%;而教育类课程平均学分仅占6.2%,其中B校的动医专业所占比例最低,仅占4.9%。
(五)实践类课程分布
图5显示,在实践类课程中,农科类六个教师教育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平均学分占71.4%,其中N校的植保所占比例最高,达76.6%;教育实践课平均学分仅占18.5%,其中,B校的动医专业所占比例最低,仅占15.1%;社会实践课平均学分仅占10.1%,其中N校园艺专业7.2%为社会实践课,所占比例最低。
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如上统计结果反映出,总体课程比例失衡问题在N校和B校的中职农科专业课教师教育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视必修课与理论课,忽视选修课和实践课
研究发现,农科专业课教师教育依然采取传统的普通农科类专业教育模式——学校本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科专家为追求目标,一味向学术性看齐,必修课和理论课,尤其是专业必修课权重过大,过分追求课程的系统性与课程内容的专、深、精,应用性和实践性技术知识遭冷漠,致使有为数不少的毕业生不能在职业教育教学实际中灵活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许多初任教师在岗前由于缺少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训练,导致对自己将要就职的工作环境和性质一无所知,就职从教后不仅适应期较长,而且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众所周知,农科专业需要大量的田间生产经验,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所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是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电脑里面也种不出水稻来。”[1]不经过田间的摸爬滚打永远也不可能培养出农技人才,加之教师教育的特殊性,参照西方国家职教师资培养经验,笔者以为农科专业课教师教育的实践课(包括军训、社会实践在内)权重系数不应小于0.5,选修课权重系数不应小于0.3。
(二)公共课和专业课严重过剩,而教育类课程明显不足
农科类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不仅种类单一,而且所占总学分比例极低。如N校和B校的六个农科类教师教育专业只设置普通心理学和普通教育学二门理论课以及教学技能训练和教育实门实践课,都没开设专业教学法课程。进一步地访谈得知,这两所学校的农科类教师教育专业对教育实习均采取所谓的分散实习形式,完全流于形式,只要通过校内教育学和心理学考试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职技师范学院理应是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实践高地,但在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课教师的课程设置中置职业教育教学、职业教育心理学以及专业教学法等课程于不顾,只是“鹦鹉学舌”似地沿袭或简单套用普通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怎么能培养出满足中职教育所要求的专业课教师呢?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70年代末调查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情况。结果显示,这70多个国家和地区教师教育的各类课程比例基本上是:约35%为学科专业课,25%为普通文化课,25%为教育理论课,15%为教育实践。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40%为教育类课程[2]。因此,应适当压缩公共课(如政治类课程)比例,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例,补上专业教学法课程,专业课程权重不超过0.4,教育类课程和公共课的权重均不得低于0.3[3]。
(三)选修课门类单一、数量不够,教育类选修课程缺失
在农科类六个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中,选修课门类单一、数量少,尤其是教育类选修课程缺失。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表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是学校设置形式多样、种类齐全选修课程的重要依据。所设置的课程若脱离学生实际所需、远离学生兴趣,不仅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门类齐全的选修课,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特别有益的,尤其是跨学科选修课,有利于促成知识的交融,有利于促成学生在共同学习框架下脱颖而出。众所周知,中职教师教学与中学教师教学不同,是按专业划分的,而非按学科划分。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主要在选修课程中体现。因此,课程内容应选择与现代科学技术、当今社会经济以及相应职业岗位相关联的知识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专业特长,为学生的对口就业、岗位转换、品质提升服务。就农科类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而言,更需增加教育类选修课程门类,加大教育类选修课权重,特别应增加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如职业教育研究方法、职业教育史等课程。在选修课中,教育类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三类选修课应基本均衡,不可顾此失彼。甚至,为了突显教师教育专业特色,可以将教育类选修课所占全部选修课程的比例提高到40%。
(四)轻视实践类课程,敷衍教育类实践课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要求,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时至今日,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仍然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虽然不能全怪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但与职教教师教育过程中轻视实践类课程,敷衍教育类实践课程密不可分。中职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本专业实践经验和职业教育经验。对于农科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来说,一方面不仅要深入田间地头、牧区林区,接触生产实际,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通过产学研结合、服务“三农”等方式,切实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强化教育实践课程,在职前教育阶段可通过延长教育见习、实习时间,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或者建立职教师资培养机构与中职学校、企业三方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增加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机会。可借鉴欧美国家教师教育经验,组建由三方参与的教学研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为职前教师提供真实的生产、教学实习环境和为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践条件[4],进而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农业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要靠职业教育,中职农科类专业的办学质量要以农科专业课教师质量为保障,农科专业课教师的质量某种程度上又取决于农科类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实施,其中课程设置是前提。因此,职技师院必须加大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力度,构建适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科类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以确保职教农科专业的内涵式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强大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省略/news/2011-10/14/content_23618739.htm.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视频课程资源[1]。对于中职专业课而言,微课具有“短”、“小”、“精”、“实”四大教学优势:“短”是指用时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取材、设计、制作方便。“小”是指选题小,对于化工专业,可以是某个工艺,可以是某种设备,可以是某项操作,还可以是某种注意事项。“精”是指设计紧凑,以行业的真实案例和生产情境作为背景,按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组织知识,按企业生产实际操作,并结合学生的技能特点呈现生产技术,强化学生的实战感受。“实”是指实用性强,展示的是企业真实的生产状态。如《化工设备》课程,教师深入到企业的生产车间,只要通过小型DV,对处于生产中的化工容器、化工设备及主要零部件等进行录制,再适当加工即可制成微课,供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用。
巧借企业资源开发“微课”,既能成就学生,使学生能轻松地获取企业生产操作信息,让学生在课前就能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操作技能,从而学有所乐,学有所感,学有所得;又能成就教师,促进教师主动深入企业,获取相关资源。微课可作为教师将企业生产操作技能引入课堂的平台,如《化工设备》课程,通过微课,教师能将化工生产单元操作及控制原理,企业先进化工设备、先进仪器构造原理及其操作轻松引入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中职专业课开发微课的局限性
微课的制作一般由四个步骤完成,分别是知识萃取、教学设计、素材确定和制作合成。知识萃取是指将专业课程中与当地企业生产相关的专业核心技能提炼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知识萃取环节中萃取的知识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呈现方式的设想和计划。素材确定,即确定用于说明教学内容的图片和视频。媒体合成,通过运用影视编辑工具,将拍摄、收集得到的图片和视频加工制成微型影片。中职专业课微课的制作,开发的主体是中等专业学校,开发的执行者是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而资源的拥有者是企业,因此中职专业课开发微课具有比较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素材资源的局限性和教师制作技术的局限性。
(一)素材资源的局限性
县域中等专业学校特点是一“大”二“穷”。所谓“大”,堪称“职教航母”。随着地方教育布局的调整,一个县一般只剩1~2所中等专业学校,学校不仅规模大,而且专业全,凡是地方所需的专业都开设。所谓“穷”,就是没有做强。就江苏来说,100多所县域中等专业学校只有2所学校的化工专业建成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即便如此,这两所学校化工专业实验实训设备投入也非常有限:化工设备方向,只建成换热器安装与维护实训室,根本没有大型设备安装与维护实训室;工业分析与检验方向,也只是一些常规仪器实训室,几乎没有精密仪器实训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方向和化工仪表与自动化技术专业方向,由于设备投入等因素,基本上没有实训室。从已建成的实训室的等级看,基本上属于技能大赛使用级的,其先进性基本上达不到生产设备的要求。
中等专业学校开发专业课微课需借助企业的支持,最好是企业生产现场录像。如“釜式反应器”微课,首先需要多角度呈现釜式反应器的外形,最好是录制处于工作状态的釜式反应器;然后呈现釜式反应器的构造,釜式反应器由壳体、搅拌装置、换热装置、传动装置和密封装置等部件构成:壳体需介绍筒体、封头、手孔或人孔、视镜、安全装置及各种工艺接管口等;搅拌装置需要介绍搅拌器,密封装置、减速箱、搅拌电机、支架、挡板和导流筒等;换热装置需要介绍夹套式、蛇管式、列管式、外部循环式;传动装置需要介绍电机、减速器、联轴节和搅拌轴;密封装置需要介绍填料轴封和机械密等。所有部件需要单独拍摄,最好选用未安装的釜式反应器,所以仅拍摄釜式反应器,就需要至少两家以上企业合作。
(二)制作技术的局限性
微课的呈现形式是视频,开发微课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首先是脚本编写,微课脚本必须以视觉造型性为基础,综合运用声音和画面元素,对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并处理成形象化的文字语言。微课脚本通常按逻辑顺序安排结构,以内容的深入程度为顺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反映作者对事物的认识逐渐由表面到本质的过程,如层层剥笋,不断深化主题;其次是分镜头,将文字脚本的内容加工成一个个具体形象的、可供拍摄的画面镜头。再次是摄像,微课素材的拍摄硬件要求不高,只要通过小型DV摄像即可。最后是编辑合成,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按一定的呈现形式进行加工,需要教师熟悉图片编辑软件(如Photoshop CS3),录屏软件(如屏幕录像专家2012),视频编辑软件(如Corel VideoStudio 12),格式转换软件(如Format Factory)。这对中职专业课教师来说,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微课开发除了能提升专业课教师微课制作能力之外,最主要的是能够促进专业课教师接触企业,了解相关的生产技术、熟悉生产工艺,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同时,促进专业课教师学会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促进教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快速成长。
二、地方支柱产业企业资源的丰富性
中职专业课开发微课最大的问题是素材问题,这是中等专业学校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如能借助地方支柱产业资源,利用企业生产工艺及设备等资源,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一)企业物质资源的丰富性
微课素材对学生来说必须是“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素材必须接地气。地方支柱产业一般聚集于工业园区,相对集中,不仅拥有先进设备、先进仪器,而且还拥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技术,具有中职专业课程学习所需的一切资源。就《化工设备》课程而言,传统教材共10章37节,100多个知识点。根据培养目标,该课程重点是设备构造,通过知识萃取最终确定了26个核心技能,涉及三方面,即化工容器、化工设备和化工设备的主要零部件。化工容器包括内压容器、外压容器和高压容器等;化工设备包括换热设备、塔设备、反应设备等典型设备;化工设备的主要零部件包括法兰连接、开孔与补强、人孔、支座、接管与安全附件等。大型化工厂,其设备、设施,无论是数量还是先进性都超过中等专业学校,适合作为微课素材。如某化工厂的塔设备,既有填料塔,又有板式塔,板式塔不仅有泡罩塔,还有筛板塔、浮阀塔、舌形塔等,这些在中等专业学校都不常见。
(二)企业技术资源的丰富性
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目标是为培养急需的懂工艺、有真才实学的中等专业技能人才。教学中要按照企业需求组织教学,使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下进行生产过程的评估、调优、控制、监测。为使学生未来“上岗即上手”,中职专业课开发的微课应体现地方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这些正是中等专业学校的软肋,然而企业最不缺的就是这些。任何一家大型企业都拥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中等专业学校总能从地方企业找到与课程相关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由于专业课的专业性,且具有一定的难度,中职学生对学习专业课都具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如何让学生学起来为难而且感觉“特没用”的专业课知识变成学生认为“有用的东西”,就是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技术,应通过微课,促进专业课教师从企业中了解这些宝贵的技术资源。
(三)企业人才资源的丰富性
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职业素质、高复合型技能的员工,需要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就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来自普通中小学或技术师范院校,最缺的就是实际生产操作经验,尤其是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操作技术。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般都经过严格的专业技能培训,又经过多年实际操作经验的积累,不仅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所涉设备、仪器的操作技术,而且拥有所涉设备、仪器的操作经验。欲使学生能够达到职业资格证初、中级的考核要求,即所培养的学生会操作,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需要中等专业学校从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才。企业一般都非常珍惜这些人才,有的不惜重金聘请。另外,由于企业文化的熏陶,这些人才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等专业学校不太可能从企业挖到这些人才。因此,中等专业学校可以利用与企业合作开发微课的机会,将这些工程技术人才的操作经验制成微课,供学生上课时使用,发挥这些人才在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作用。
三、中职专业课巧借企业资源开发微课的前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2]。县域中等专业学校依据当地产业的性质和岗位需要开设专业,培养目标是企业生产操作工,因此绝大多数中职毕业生第一选择是到当地支柱产业的企业就业,企业对他们的最低要求是“上岗就能上手”,即要求毕业生既要熟悉当地企业先进生产设备和仪器的构造,又要掌握生产设备和仪器的控制原理及其操作,为弥补中等专业学校在这方面的不足,巧借地方企业资源开发专业课微课是最佳选择,也是唯一选择。中职专业课巧借企业资源开发微课,具有以下优势:
(一)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基于技术保密和安全方面的考虑,企业一般不允许企外人员进入其生产区域,中等专业学校获取微课素材必须进入企业生产区域,解决这一矛盾的前提是校企必须开展深度合作。当前,解决校企人才供需矛盾是地方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等专业学校和地方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封闭体系,需要地方政府在两个基本独立的封闭体系之间架起联通的桥梁,中职专业课欲借用企业资源开发微课,地方政府可以此为抓手,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采用的策略:一是政府主导,在“强制”和“引导”中促进校企对接;二是利益拉动,在“互利”和“双赢”中强化校企对接。[3]中职专业课欲借用企业资源开发微课,促进中等专业学校主动通过政府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如化工企业,可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企业的优秀技能人才等,从而选择优秀企业开展合作,借助企业优质设备、技术、人才资源,开发微课资源。在学校借用企业资源的同时促使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了解中等专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从而有选择性地提供课程所需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企业的优秀技能人才,协助中等专业学校做好相关微课素材的拍摄工作。总之,中职专业课借用企业资源开发微课可促进校企开展深度合作。
(二)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中职专业课巧借企业资源开发微课,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标。微课开发成就了学校:让企业的先进设备、先进仪器、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解决了教学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微课开发成长了企业。使企业有机会深入了解职业教育数字化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发挥了企业先进设备、先进仪器、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中等技能人才的培养功能,真正实现了物尽其用。企业的设备、仪器、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方面的微课,不仅可以满足学校教学需求,还可作为企业培训资源,不仅能提高培训质量,而且还能增强培训效果。企业通过参与微课制作,密切了与中等专业学校的联系,同时也获得了其所培养的中等技能专业人才的优先录用权。微课开发成功了学生。微课为中职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拓展知识面,了解企业,激发职业情感,提升操作技能,从而方便学生选择就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职业教育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专业课教师队伍,他们在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专业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目前,正在启动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机制,能够进一步让专业课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目前新的产业还在不断诞生,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就需要一大批懂专业技能的教师,才能培养造就出创新型的技术型工人。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评价职业中学的教师,建立完善的专业课教师评价机制,从而有效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2009年,我们学校承担了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的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在我们课题组的走访中,许多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感到职业中学教师工作业绩不好评价,有位校长说“现在不好评价老师,老师的工作就是良心工作”。目前体现专业课教学水平的是技能大赛,“普高有高考,职高有技能大赛”,但是每年举行一次的市级技能大赛,各区县参加的名额有限,有的学校可能一个项目都没一个人参加,而学校专业之间的可比性也难把握,大的中职学校有的专业有几个班,但专业课老师也只有一两个,而有的专业一届就只有一个班,怎么比?在我做的课题调查问卷中,有76人参加,在问及你对目前学校考核是否满意,其中38人认为目前的考核没有调动教师的积极性,23人认为考核方式不恰当。那以什么来评价职业中学的教师呢?
职业教师常常感到自己工作了,而且非常的辛苦,却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没有得到家长的承认,有的甚至于不能得到学生的承认,因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其实做为职业中学的教师,知道自己的辛苦和无奈,接收的是初中20%的学生,学生的思想意识,学习态度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他们的知识文化程度更是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小学都不能算毕业,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教育好这些学生,对职业中学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所以如何评价职业中学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能否办好职业学校的大事。
目前流行的教师评价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奖惩性教师的,这种评价方式,把教师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的评价结果,做为评先、评优、晋级、奖金发放的依据。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检查和鉴定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是否符合学校制定的目标;二是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做出奖励或惩罚。这种评价方式,比较适合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业绩评价,但不适合对职业中学教师的评价。
第二种:发展性教师评价,王斌华教授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特征是:1.学校领导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2.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4.实施同事之间的教师评价;5.由评价者和教师配对,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6.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7.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8.扩大交流渠道;9.制定评价者和教师认可的评价计划,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10.注重长期的目标。可以看出,发展性教师评价,在评价方向上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不仅注重教师的现实表现,更加重视教师的未来发展,重在促使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性评价重视教师的个人价值和专业价值,强调教师评级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仅注重教师过去工作表现和已取得的工作业绩,而且更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和学校的未来发展。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教师评价,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二是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确定教师个人进一步的发展需求,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给教师提供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从而促进学校未来的发展。这种评价方式,更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评价。
针对职业中学教师教学的对象,教学的特殊性,我们课题组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职业中学教师:
1注重教师教育教学过程评价
如:备课、课堂管理、上课形式、德育渗透、课外辅导、学生到企业受重视的程度,建立教师工作档案,组成督导领导小组、认真的听课、评课。
2以技能竞赛为依托,促进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技能水平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专业有月月技能考核、期期有技能竞赛,年年有技能活动周,同时进行教师技能大赛,让职校的教师一展他们才能!在技能大赛上发挥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专业课教师的发展和进步!
3以学生是否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习惯来评价职校的教师
一方面,以任教教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评价这个教师的管理学生水平,以实习场地的清洁卫生、实习器材的完好率来评价领队实习教师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实习就业后,一个月的稳定率、三个月的稳定率、半年的稳定率、一年的稳定率,学生在实习期间违纪的百分比,来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习惯教育是否到位。2010年上学期,我校09级旅游专业学生48人到重庆市小天鹅餐饮有限公司进行三个月的轮岗位实习,这个班的学生在校期间纪律较差,专业课学习不积极,去了一个月,就有四个学生自动离职,两个月有2人离职,三个月快结束时又有2人离职;而2011年上学期,10级旅游班学生38人实习,第一个月有2人离职,第二月2人离职,第三月基本适合,没有人离职了,10级旅游班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班风班纪好,专业课学习认真,同时,10级旅游班学生在实习期间,普遍受到小天鹅公司领导、店长、同事的好评。说明教师在校期间教育到位,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4中职教师教学的方法和教学艺术
是否受学生的欢迎,它能反应出一个教师教育教学的精神和态度,教学水平的高低。职业中学的教师,所教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学生喜欢的,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看小说 ,还有睡觉那是不行的。
5教师参加进修学习的次数,参加学习的方式也是评价中职教师工作业绩的手段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市场需要,目前有的专业在消失,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客观要求职校的专业课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学习进步,特别应该鼓励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到职场去学习,常言道,师必懂,生才会。
作者简介:高忠明(1965-),陕西延安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肖莹(1986-),山东滨州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0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课题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编号:GJA104011),主持人:高忠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目“职教教师教育体系研究”,主持人:高忠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35-03
众所周知,职教专业课教师需集学术性、师范性和技术性于一身[1]。如此的职业能力仅靠书斋式的大学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需依据职业教育特点及其教师成长规律,对传统的教师教育加以彻底变革,采取三元共生模式,突显职教教师的师范性与技术性,以满足职教教育发展的需要。所谓的三元,即指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包括职技高师、普通师范院校和重点工科大学附设的职教师资培养基地等)、企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机构)和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三方,共同作为职教专业课教师的培养主体,形成了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新模式——STPDS模式。
一、 STPDS的涵义
STPDS: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Special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 hool,简称STPDS),即由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旨在建立以合作为核心,以大学为主导的虚拟机构,为职教职前教师即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带来真实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以及职业院校生动丰富的教育教学场景,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任何阶段,均由三方人员共同参与,合作完成职教专业课教师的培养过程。
职业教育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是产生于职业劳动实践的技术人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以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为导向的[2]。作为这一目标实现者的职教专业课教师,就必须构筑理论与实践、教学与产业结合的桥梁。STPDS正是因应这一目标而创建的职教教师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过程中,三方全程参与、各有分工、各有侧重、相互协调、密切合作。职教教师教育机构重在培养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学科系统知识以及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突出学术性;企业重在培养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突显技术性;职业院校重在培养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彰显师范性;进而实现学术性、师范性和技术性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职教教师教育的专业机构——职教教师教育机构是主导,从策划与组织,到协调与评价,乃至引领与发展等方面均处于核心地位。该模式不仅对职教教师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有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而且能促进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引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还可满足企业对生产经营人才的需要,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变革,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真正实现三方共赢之目的。
二、 STPDS的核心理念
(一)通力合作,共同发展
基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STPDS重在规划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职教教师教育机构、职业院校、企业三者之间的合作方式、合作路径、优势互补、利益均衡、风险分摊以及合作共赢等。如基础文化课学习和专业理论学习以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为主,企业和职业院校为辅;教育教学实习以职业院校为主,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和企业为辅;而职业技能训练以企业为主,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和职业院校为辅;但无论哪个阶段,三方均需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以改变长期以来职教教师教育仅仅是职教教师教育机构职责的窘境。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与企业合作承担生产经营方面的研究项目,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3];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不仅要适应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而且应引领整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为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依据与行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适应的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接触到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等方方面面在校内无法学到的知识,再加上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使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职教专业课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依靠其丰厚的理论和实践积淀,逐步促进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能促进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变革,真正实现三方通力合作基础上的共同发展。
(二)以提升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从师素养为宗旨
表面看,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和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是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受益者,实质上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才是该模式的最终受益者。这是因为,要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的专门技术人才,就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并且使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这就要求职教专业课教师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能力,要熟练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只有教师首先熟练并掌握了特定专业的操作技能,才可能指导和教会学生各项技能,正所谓“言传身教”[4]。也即俗话所说的“训人先训师”,要求学生达到“一专多能”,教师必须先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学生掌握了各项职业技能,不仅能促进企业生产,更能为企业的技术改进提供智力支撑。在STPDS中,职业院校的参与使准职教教师具备教育教学技能,而企业的参与使准职教教师具备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最终使职教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紧跟现代企业发展的步伐,努力使学生达到毕业后的零距离就业。
三、STPDS模式运行机制构建
(一)组建由三方代表参与的学术委员会
组建由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代表参与的学术委员会,共同商议和决策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制订、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满足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与服务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需求,进而使职教师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适切性。与此同时,该委员会还可为职业院校制订或审核人才培养方案及为企业产业升级、技术改进、员工聘用出谋划策。
(二)成立由三方专业人员组成的指导团队
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可以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职业院校的优秀教师、管理人员等,与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专业人员参与的指导团队——导师组,共同指导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及专业发展。创造机会让企业、职业院校相关人员经常性地深入课堂,走进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之中,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培养中。导师组的企业人员对职教教师教育专业教学以及职业教育的指导是很具说服力的,因为他们常常能够结合生产、管理、服务等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实现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真正融合。导师组的职业院校人员,尤其是教学一线教师的成长经历与教学经验与体悟,以及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宝贵的学习资源。职教教师的亲身体验,不仅可引起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共鸣,更能让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了解在职的中职教师的真实生活,培养其鲜明的教师角色意识,坚定其从教信念,激发其学习动机。
(三)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STPDS模式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于能为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丰富而充足的实践机会,努力培养他们从事的相关职业能力。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到企业不是走马观花的进行参观,而是要他们亲临生产、管理、服务的现场,熟悉全部的生产管理流程,并亲自动手实践。企业要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制订学生在企业的各项实践活动计划,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促进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必须为学生开设一定的专业课程,供学生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也是如此。职业院校不仅要选派出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指导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而且要为职教教师教育专业的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和职业教育研究方法等教育类课程,提供案例分析,观摩真实教学过程。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及学习状况,熟悉职业院校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过程,并承担与其所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以便获得全面而系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只有这样,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才能充分了解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处理不同的教育教学事件中历练自己,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更为有意义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要与导师组成员共同分享实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实践行为,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如此反复,促使自己的教育专业不断发展,并且逐步走向成熟。
(四)均衡三方利益,促进合作共赢
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企业里主要需完成两项任务,即完成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切实整合,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协助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专业人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科研支持,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进行技术攻关,以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更新换代,真正为企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使企业愿意为自己付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也应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指导,并为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提升、在职培训以及科学研究提供支持,以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帮助他们分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指导职业院校教师申报研究项目、实施课题研究,进而促进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与企业和职业院校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其合作才能持续稳定、快捷有效,共同为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成长、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负责,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的繁荣。
四、结语
STPDS是借鉴美国为普通教育培养和培训师资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5]而提出的,这种培养职教教师的模式的运行机制还有待建立。三位一体合作的基础、职责、权利与义务还需有法律法规或制度契约做保障。这一模式不仅是职教教师教育机构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需求,而且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人才的一种有益探索。把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的培养提高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顺利搭建了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二者之间互通的桥梁。它既有益于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双向发展的高素质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的培养,也有益于推动高等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理论思考[J].职业通讯,1999(06):8-10.
[2]张吉林.浅谈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4-5.
2010年年底,在上海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特别强调“要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因为“当前职业学校教师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保障不力’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紧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教师队伍建设本身的问题,它是关系到我国整个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从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角度,做一点探讨性研究。
一、从低起点做起,向高标准靠近
2010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32299人,教职工1510人,其中专任教师986人,生师比1:21.2,当年底首批由各校申报、省教育厅认定的“双师型”教师321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2%,据统计,这些认定的双师型教师绝大部分是由文化课教师通过培训、考证、进修改成专业课教师的。如笔者所在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高,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先天不足和所有的职业学校一样。2000年前,学校很多专业课都是由文化课老师现学现卖的。后来,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开设机电电子类、计算机与财会类、现代服务业类等三个类别、10个专业,但新进的专业课老师不足20个人,很多文化课老师通过培训学习承担了专业、实习、实训课的任务,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老师每年在市级以上教学业务比赛中获奖40多人次。学校的这个发展过程给了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中等专业技能不是高不可攀。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个定位很明确,中职学生学习的不是高能动作,也不是高新技术,中职课本里的专业技能也只是普通的技能或者是基本技能,其专业性不是高不可攀。中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经过努力掌握这些技能并不是太难,然后承担相关专业的教学,是可以胜任的。在中职学校里,我们不能用“掌握高新技术”这样的时髦名词把老师们吓到。建国初期,小学文化的很多工人都能成为技术能手;现代社会,具有本科文化的老师学学电子安装、焊接技术、PS软件、服务技能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本校原数学系毕业的韩老师,毕业后即从事电工电子专业课教学, 2003年学校开设数控专业后,由于专业课老师奇缺,引不进来,于是韩老师在自学的同时,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专业培训,2005年参加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师培训班学习,2006年在大连机床厂参加数控车床培训,2007年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培训,2008年参加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教师技师培训,2009年参加全省数控铣技师培训,2010年参加模具专业培训,先后担任《车工工艺》、《数控车削编程与技能训练》、《数控铣削编程与技能训练》、《CAXA软件应用》等多门数控专业课的教学,获得了数控车、数控铣两上专业的技师等级证书和电工、模具两个专业的高级工证书,连年培养学生都获得了省市级技能大赛奖项,毕业生技能出众,技能鉴定获证率100%,优良率95%,就业率100%,所带的课被学生、家长和同行们认为是全市最受欢迎的专业课。据统计,在2010年首批认定的全市321位双师型教师中,有179位属于此种类型的。
2、“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开始不要太高。“双师型”教师其阶段性标准是有变化的。职业学校可根据自己的现有师资情况,让一部分教师从最容易的专业技能学起,熟练掌握一项专业技能,又能熟悉相关理论或原理,能给学生做示范,具有这种“初级水平”的老师,学校就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在已有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让教师看到自己技能具有提高的基础和希望,给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一个“阶梯型”道路,这是中职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实际、最有效的一个途径。如本校刘老师鉴于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奇缺,他主动请缨担任普车和数控车的实操教学任务,在短短的四年内,通过自学、培训和进修,一年一项技能,一项一个台阶,他获得了两个技师证书和一个高级工证书。在2010年首批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中,把技能获证作为标准之一,就是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从实际出发的举措之一。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能脱离实际。我们进行了多少年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但最终能到中职学校任教的专业课教师微乎其微,直到目前“数量不足”仍然排在第一。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据资料统计,本市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高,116位校本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已经占到了40%,这个数据是可喜的。40%的“双师型”教师中,其中调进的占不到10%,其余的都是学校自己培养的,其专业技能也不亚于调进的。如2011年本市公开招聘专业课教师,中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岗位、市场营销岗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岗位、数控加工技术岗位因报名人数不足1:3,导致岗位取消。专业课教师进不来,教学怎么办?中职学校的发展实践证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还在于内部挖潜,先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后解决“素质不高”的问题。
学校现有的文化课教师,“不太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能否通过培训、锻炼改造成合格的专业课教师,然后再成为符合标准的“双师型”教师,这是当前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整合培养渠道 搭建提高平台
2007年,国家出台了中职学校万名骨干教师培训政策,几年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职学校现有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具体到每一所中职学校,参训教师有限,很难满足“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的发展目标。根据我们学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针对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的需求,我认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畅通实践渠道。目前我们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培训渠道已经畅通。国培、省培、校培计划,上下贯通,练成一线,专业对口,专项经费,监督考核到位。但在专业课教师的实践问题上一直解决得不好,原因是学校没有真正的各专业实习基地,而社会企业、工厂又不能真正的提供岗位给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可是,谁来调动?怎样调动?这些问题不明确,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的渠道就很难畅通。如果我们的中职专业课教师每隔两年就能到社会企业里锻炼3个月或5个月,让他们的技能能够得到巩固,感受现代企业的工作气氛、接受现代企业技能的实践检验,他们再回到学校车间里教学生,其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校培的“双师型”教师,其突出的弱项就是实践能力,因为学校没有实践工厂,绝大多数学校的条件达不到要求。如社会企业能融进职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双赢,可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事情,很长时间了,还是做不到。
2、加大培训力度。中职学校到底需要多少“双师型”教师?多少专业课教师?按照安徽省2010年中职在校生96.3万人算,专业课教师的数字也是庞大的。就本市而言,每年的国培计划不到10个人,国家级重点就有4所,杯水车薪,和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需要提高的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多层次培训,多渠道培训,多形式培训;二是抓住专业培训,抓牢质量培训,抓死数量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可以把培训和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可以把培训和评职、提拔结合起来,可以把培训和事业单位考核和绩效工资结合起来。从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看,培训是学校建设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出路,也是中职学校全体教师的出路。
3、为“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搭建立交桥。袁贵仁部长曾经强调,要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的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观摩、考察和学习。要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要通过国家和省分级组织实施的方式,大规模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袁部长的这番话语重心长。给专业课教师搭建提高、成长的学习立交桥,是中职学校的一个“硬任务”,实施得好,专业课教师就成长得快,实施得不好,教师队伍建设就会受到影响。
走出去进修,请进来指导,拜师傅学艺,进工厂锻炼,只要有利于专业课教师学习提高,学校就应该创造条件,全力支持,积极引导,创建学习立交平台,让专业课教师在学习提高方面四通八达,哪条路都能走得通、学得到就走哪条。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一本难念的“经”。增加数量,既受编制限制,又受渠道限制;提高质量,既受培训条件限制,又受评聘使用限制。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同样提出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为抓手,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和企业实践并重,编制标准、任职资格与职务评聘相配套,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充实教师数量、提高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创设制度环境。还要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职教师资的考核、评价和晋升制度,从用人标准、职称评定等方面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这个导向功能如果发挥得好,将有利于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晚,早期的职业学校也是由普通中学校转型而来的。很多职业中学教师还沿袭以前的普通中学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针对职业中学生用刻板的灌输知识的模式教学显然是不适用的。如今我国正在向经济强国转型,要把“中国制造”转变为“精品制造”,必须要有一大批技术性人才作为支撑力量。各大中职学校的学生就是这一批技术性人才的后备力量。作为中职教学的专业教师如何教学就变得尤为重要。
学生要学好专业技术知识无非就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老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两者相互制约相互支撑。老师怎么教学重点要分析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中职学生的特点。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再来制定老师的教学方法才能治“病根”,这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也与“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相契合。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的生源素质差,后进生居多。思维,行为放任自己。有部分学生对学校规章、社会公德、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视无睹。法制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不分荣辱、难辨美丑、是非,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顶撞老师、吸烟、酗酒、赌博,早恋、泡网吧、打群架等,盲目冲动、争强好胜。
二、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
中职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他们没有升学压力。学生的天职是学习,而职业中学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来校干什么,对职业中学抱有成见,对专业课的学习也不感兴趣,认为要认真学习就不会来职业中学而去普通中学了;有的勤奋好学,一心想把成绩赶上去的,只是因为基础太差或者智能较低而使成绩上不去;还有的学生底子薄,上课时听老师讲课犹如听天书一般,于是便得过且过混日子。没有沉重的课业,更没有紧张的学习气氛。学习懒散,缺乏主动性,上课注意力分散,玩手机、睡觉、画画、看小说、听音乐等;作业经常拖拉或拒做,临近考试没有紧迫感,各门功课成绩好坏无所谓,厌学情绪严重,逃学事件屡见不鲜。
从中职学生个性特点分析不难看出他们不爱学习但渴望学一门技术,更渴望学一门自己感兴趣的技术。那要让中职学生学好技术切入点就在“兴趣”上面。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三、专业选取
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选定专业都与招生老师相关,而自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程度微乎其微,甚至出现了跟风的现象,所以就出现了“热门”和“冷门”专业。当他们报道到专业班级以后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完全不感兴趣,这样就造成学生在学校空渡三年的现象。当学生到校报到的时候每人发一张专业指南,内容要详细的展示出某专业的特点,让他们认真阅读指南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程度选专业。这样给学生一个了解各个专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机会,杜绝了盲选,乱选专业的现象。
四、改进教师教学方法
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就得让老师们改变教法,沿袭以前的传统式教学,一堂课下来知识点多,中职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无非就是囫囵吞枣。老师讲了满满一堂课,收获却很少。以上这些突出问题就要求老师压缩讲课时间,减少课堂知识内容,每堂课讲“微课”。增加老师与学生互动时间。
教师备课时注意教学素材不要脱离学生生活,比如我们在上《单片机技术》这门课时,第一堂课单片机概述是必须要上的。如果我们照本宣科,滔滔不绝的给学生讲单片机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用,他们可能很难理解。如果我们换成与学生互动的方式问“同学们玩过遥控飞机吗?”“为什么我们能够让它按照我们指挥的方向飞行呢?”这样就引出单片机的问题来,而且能够很直接的得出单片机的作用―控制。
中职学生的理论基础差,甚至厌恶理论学习,让他们偏重学习理论效果不佳,他们更希望能够动手实际操作。这就使得我们要转变教学方法,可使用理论和实践并重或者偏重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当下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法非常适合中职教师使用。专业课堂就设置在实训室,老师讲完理论就可以带领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这样学生既可以把刚刚学习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又能巩固所学知识点,老师还能得到准确的效果反馈。这可谓是一箭三雕之法。
一堂好课和老师们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上下课行礼的环节,我注意到有些教师上课将此环节省略了,可能觉得对课堂没什么影响,还可以节省时间。其实不然,很多时候因为老师忽略了这一环节,许多学生会在整堂课处于神游状态。行礼这一环节既是德育教育,也是振奋精神,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好方法。然后就是课程的精心设计,其实老师可以说是一位匠人,要让你上的课效率高,让学生老师都有愉悦的感受,如何让你的课变得鬼斧神工,就要看你这位匠人如何去雕琢你的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轻松愉悦、逻辑性强、环环相扣、衔接紧凑;以上内容说来容易,可要实现可却非易事,需要老师备课时多花心思,认真对待。最后我们还得要回归到学生上来,毕竟接受知识的主体是学生。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还得看学生对所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上课时切勿以自身的认知程度来衡量学生,站在学生角度分析问题,想他们所想,根据他们的认知程度设计教学思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中职教育是一项不断在发展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跟进社会的步伐,不断的改革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培养更多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波.当前就业形势下的我国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2(4).
1.严谨型
这种类型的青年教师价值观念上呈现出我们民族传统价值的特色。他们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授课认真、视学生为朋友,视工作为事业,工作作风民主。这种教师注重自己知识的更新并做到教学中知识讲解的系统化,由于教学效果优良而深受学生的爱戴与好评。但这种类型的教师中的一少部分教师由于课时多,教学任务重而无暇顾及职称评定中的学术论文要求。其结果是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职称低的尴尬局面。这样有欠公平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投机取巧者,打击了诚信爱岗者。
2.名利型
这种类型的青年教师价值观念上呈现出所谓的现代特色,即:无所谓治学、无所谓责任、无所谓认真的工作态度,他们视教书为自己谋生的手段。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只有两样东西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名和利。这种教师可以将其授课时间转化为侃大山、发短信、打电话、做自己所谓的“科研”。他们可以不治学、可以不教书,但不可以不堆“垃圾”文章。这种教师的行为无形中助长了投机的歪风,让学生蒙受损失,给学生带来坏的影响,对于认真工作的教师是绝对不公平的。但遗憾的是这种教师却可以通过所谓的“科研”成果多的假象,为自己谋得职称上的虚名。这种欺世盗名、有名而无实的高职称与其实际教学效果形成巨大的反差,让学生产生错觉,不利于教学相长,同时也反映出了我们现行的管理体制的漏洞和不足。
3.世俗型
这种类型的青年教师价值观念上呈现出颓废与激进相矛盾的一面。他们或有点追求、或有些责任感。但他们的追求和责任感常伴随他们自身的利益。这种类型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老于世故、趋炎附势、工作原则不足、亲疏有别。他们善于把自己的任务转嫁到学生的身上,例如无论大考、小考他们都会让学生帮其改卷,而自己却一身轻松。其结果是任课教师不了解所教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不能做到及时的教改与调整,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降低了试卷的严肃性。这种教师在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时往往原则性不强,加之生活中的不拘小节使得其行为方式更多地呈现出世俗化甚至庸俗化,在学生面前缺少适度的威严。这种类型的人或许本不适合做高校教师。
高校青年专业课教师应有的综合素质
1.拥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青年专业课教师首先应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的知识底蕴。只有掌握广博的知识基础,并及时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成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要求的“通百业而精一种”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外语专业而言,复合型人才应具备如下特征:(1)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专业基础扎实,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具有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烈的创新意识;(3)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运用和处理能力。青年专业课教师首先应为自己树立较高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水准的教师是学生奋发学习的动力和路标。
2.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一个人的能力有强、弱,但一个事业心和责任感强而能力较弱的人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可能;而一个能力较强,但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差的人则根本不可能成就大的事业。因此,高校青年专业课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才。而拥有高尚的师德、优良的教风和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责任心的高校青年教师将是高校的宝贵财富,也是大学生未来成才的必备资源。针对“名利型”的教师,学校应全方位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增强这部分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们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上。各院系、部应重视对本单位师资的自身素质教育,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及督导检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加强行之有效的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引入高效的管理机制,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定期的监管。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督促教师应从观念、自身素质等方面进行自我改造和完善,在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下先将自己塑造成一流教师。为此,高校教师应树立创新观念,把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教育目的,积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拥有较强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较新的教育理念
说到较强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较新的教育理念,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当代教育者的反省与深思。西南联大强调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蒋梦麟认为“教育之目标除学习知识外,应注重养成健全的人格、独立不移的精神、精确明晰的思考力”。而当今在校的一些大学生恰恰表现出不健全的人格、缺乏毅力及不善独立思考等弱点。以教师为表率,对大学生上述不足加以指导至关重要。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的四种划分及其解释,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指人对其行为只有生物直觉;功利境界是指人的行为只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道德境界是指其行为是利他的,是对社会公益有利的;天地境界,即哲学境界,指人对其行为自觉地有超社会、为天地立心的意义。在这四种境界中,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对青年专业课教师的价值观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个前进的社会,应该倡导后两种,抑制前两种。因此,校方应多吸收“严谨型”的教师,及时督导“名利型”的教师,尽力避免“世俗型”的教师。
以上三点说明教师,尤其是青年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慎选师资,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这是每一个学校都注重的。而西南联大在突出教师人文素质这方面是不拘一格的,像华罗庚、沈从文这样大学本科都没有读过的人,因其真才实学,同样被聘为教授;因此,针对前文所述的“严谨型“教师中的低职称者,校方应根据广大学生的反映及其实际教学效果予以恰当的高职称聘任。另外就是校方强调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西南联大要求教师应有强烈的社会良知和历史责任感;如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并能将自己孜孜不倦研究的学术精华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不为名,不为利,为学术自由及真理敢于舍去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如热爱事业,热爱学生,认定教师是一种事业而不是谋生的职业,不把讲台作为以知识换金钱的场所,并以此来衡量每一位教师。
青年专业课教师理应肩负起专业课的育人职责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任何教师都无形中肩负有育人的职责,任何一门专业课也都有其育人的功能。作为高校的青年专业课教师在提高自己综合素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注意充分挖掘专业课教学材料中的育人素材,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受教育。就英语专业而言,列举部分专业课程如下:
阅读课:就传统的英语教学角度而言,阅读可精、可泛、可快、可慢,但四者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扩大词汇量和更好的理解活的语言。阅读是熟练掌握、理解、运用语言的基础。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进步与交流。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国情、民生、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异同,阅读可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文学课: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是语言的活水。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学生可以提高对语言学习的技巧和敏感度。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精彩对白无不反映着那一特定阶段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名家名著中的名章、篇、段、句的教育功能自不用赘述。专业教师应抓住这些环节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的教育。结合作品中的故事情结,专业课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情、婚姻、家庭的教育。专业教师的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比专职辅导员或政工干部的教育易于接受,效果更好。
写作课:这是一门综合技能课。写作课与阅读、文学、听说密切相关,写作是语言综合能力及个人价值观的反映。就专业技能的培养来说,通常情况下,写作课的任课教师会强调“以阅读为铺垫”来丰富写作内容,“用写作的技巧去高效阅读”。这充分反映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专业课教师在教会学生相关写作技巧和写作规范之后应在大量的练习中融入与我们生活、学习、就业等相关的热门话题,引导学生对其讨论、争鸣。对学生观点偏颇的内容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写出言之有物的、令人信服的文章的同时也受到了德育的启迪,达到专业教学的一石击中“德智”二鸟之功效。
总之,高校中的青年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学校的长远发展中还是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才中都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青年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因此,青年专业课教师应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自觉肩负起专业课教学中的育人职责,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从目前学术界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概念的界定来看,尽管尚未形成一种共识,但主要是指实践理论一体化,重点培养学生从业后所需要的特殊知识和能力的教师,在能力方面特别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整合应用。
现代汉语对“补充”的基本解读是进一步充实;补足所缺之物。“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不是通常的数量上的补充吸纳,而是为弥补中等职业学校因政策、人事制度等各种因素造成的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而进行的力度较大的纳新。其目的是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源,对象是“进得来”、“留得住”、“跟得上”、“选得上”的合格或者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
机制是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广义上属于制度范畴。体制和制度是机制建立的基石,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或者变革),机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机制通常是由组织、制度和运行三部分组成。因此,一个好的机制,要有健全的组织、完备的制度和顺畅的运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中等职业学校所需专业课教师应该如何补充,为何要补充,必然涉及标准、程序、要求和地方财政如何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不同于规定教师入职条件的“准入制度”,而是更强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对合格甚至优秀人才的吸纳和引入。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主要应由培养机制、入职机制、使用机制、考核机制、退出机制等诸多机制构成。同时,在建立上述补充机制时必须明确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的基本内涵是吸纳更多合格的甚至优秀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工作,核心是使合格甚至优秀人才面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岗位时能够“愿意来”、“进得来”、“留得住”。
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更具特殊性,基于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还应充分考虑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从源头保证高素质教师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任教。
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2008年招生的基础上再扩大50万人,努力实现招生860万人的目标。要保持中等职业教育这种发展的势头,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高度重视提高办学质量的问题。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因此,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相关的制度不断完善,教师的素质结构不断优化。但从总体来看,职教教师队伍基础薄弱,保障不足,仍然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环节。目前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随着职业教育的持续扩招,教师紧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二是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偏低,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问题突出;第三,管理制度不健全,职教特色不明显,相关的条件保障不足。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特殊性和中等职业学校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相对缓慢和滞后。同时,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培训、录用、选拨制度及其途径和方法,远不如普通教育系统那样完整和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补充出现断层。因此,尽快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是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关于建立中职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的建议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怎么建,怎么办?并非一蹴而就,既涉及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的现实需求等诸多教育系统内部的关系,也与整个社会环境、经费、政策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教育系统外部的关系和内容密切相关。
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来看,这些条件的具备和成熟尚需较长时间。站在现实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应该是当前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的关键。
积极推进扩大中等职业免费师范教育
从 2007年秋季起,国家开始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目的是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建立制度,为培养造就大批扎根农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奠定基础。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示范引领作用的带动下,全国许多省份都相继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对加强和稳定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我国最早建立、最具影响力、以培养职教师资为主要任务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充分利用本校培养职教师资的优势,响应国家政策,积极为广西、海南、新疆、、浙江省温州市等培养免费师范生。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政策环境下,借助国家公共财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做法可以在更多学校实行。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等我国首批建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完全有能力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积极实施师范生免费政策是国家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和激励机制的重要举措。
加大专业硕士培养力度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侧重实践和应用方面的学位,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以职业动机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和岗位,以及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为缓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短缺和不称职的问题,完全可以在全国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大力发展工程、建筑、农业推广等领域的专业硕士。一方面,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毕业生通过招聘录用充实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学习内容有针对性的专业硕士教育,对当前在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施继续教育,以此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13-03
一、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意义
(一)有助于了解企业基本情况。青年教师下企业有助于青年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劳动定额、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有助于编写有地方特色的校本专业实训教材,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打动学生,更能彰显“做”中“学”、“学”中“做”的真谛。
(二)有助于熟悉企业规章制度。青年教师下企业有助于青年教师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教学时能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向学生渗透企业新的用人标准、新的规章制度等。
(三)有助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助于青年教师学习并掌握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与本人所教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专业教师在各部门、车间与一线工人一起工作,观摩师傅实际操作并亲手参与生产加工,能了解用人企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和素质需求,熟悉企业使用的最新专用设备和生产流程,体验企业的经营管理。能使青年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四)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青年教师下企业有助于青年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案例虽然包含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却很少有案例是企业中真正存在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恰能弥补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的不足。
二、中职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困难
(一)政府要求明确,法规滞后
虽然政府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要求、主要内容、主要形式与组织管理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由于各地方缺少后续的相关专项法规,又因这些政策和法律的笼统性和原则性过强,实际效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各方主体“打太极拳”,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缺少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难以顺利开展。如企业利用种种借口婉拒教师实践,虽然做法不当,但却不违法。[1]
(二)学校观念明确,制度缺失
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绝大多数学校鼓励教师进企业的观念很明确,也有精神上的支持,但落到实处却又有诸多困难。由于学校缺乏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周密计划,实践方案也缺少教师的主动、个性化参与,导致中职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往往是走马观花的多、脚踏实地的少。
(三)教师意识明确强烈,行动犹豫
目前的专业教师很大一批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尽管学历高,但实践能力很弱,再加上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体验现实的职业岗位,这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更多的是一些空洞的苍白的说教,教师越来越觉得说话底气不足。近年来,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也将下企业实践作为一项硬指标列入。因此,从教师教学和自身发展要求出发,大部分教师已意识到下企业实践的重要性,但往往是借助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作为带队教师管理学生的同时随意地参观性学习,很少能够在第一线岗位上亲自实践,很难达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企业利益至上,动力不足
企业对实践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考核制度也不具体等现实情况,都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持观望态度者居多。加上企业接纳教师实践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因此动力不足。
正是由于学校、企业、教师对进企业实践的主导性价值理念与目标追求认识不清,存在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对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狭隘化、片面化理解,导致教师“不愿”到企业实践,企业“不乐意甚至拒绝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不协调局面。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单靠教师的“有意识”和企业的“卖面子”是不够的,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实现各方主体利益共享。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逐步制定并完善教师进企业实践的地方性法规和支持政策
国家鼓励教师进企业实践,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对此缺乏指导和支持,宏观调控、规范、推动力度不大。要把教师与企业这两个不同领域的主体结合在一起,仅靠其内在自发的因素远远不够,教师进企业实践的运行更应该得到有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支持。省市各级有关部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政策,针对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台可行的地方性法规,并坚决贯彻执行。其中必须明确规定:一是企业担负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而享受的税收优惠和经济补偿等;二是学校对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人员数量、实践时间、经费支持等要有具体规划;三是教师进企业实践期间及之后的工资发放、待遇提升、职称评定、奖金补贴等保障。
(二)政府推动企业接纳专业教师企业实践
政府应架设沟通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可由政府出面选择一批行业中代表性强、技术水平高、职工培训基础好、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骨干企业,作为重点实践基地,统一组织教师的实践活动,对做得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并大力宣传。
(三)学校应逐步制定并完善教师进企业实践的制度和方案
学校应大力支持教师进企业实践。首先要让专业教师了解自身学科在学校发展中的总体地位和发展方向,促进教师不断发展专业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规划适合自我发展的生涯设计以及制定自主的、个性化的企业实践方案,使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其次要从时间、经费、考核制度等多方面加以具体保障。
(四)建立深层次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
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或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固然是补充师资队伍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但它只是一种单向的、松散型的合作方式。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双向互动、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成为双赢共生的合作伙伴。应利用学校与企业各自在设备、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技术合作、人员交流、产品研发等利益双赢点上寻求对接,形成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让专业教师发挥理论水平高的特长,帮助企业员工提高知识水平,强化员工的学习氛围,帮助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协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这样,中职教师参与到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环境中,为企业提高生产率、优化人力资源等作出了贡献,自然提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就更愿意接收教师到企业实践。
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师技能和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拿起书本能讲理论,挽起袖子能干活”的“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这种实践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四、实践体会
笔者曾参加了由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牵头的、江苏新美星机械包装有限公司承办的企业实践,我们30名国培教师(6个小组)分六轮参观实习了6个事业部(包装事业部、生产管理事业部、金工事业部、流体事业部、吹灌装事业部、含非事业部),深深认识到我们专业教学中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了解不足,完善自我
中职学校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专业课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具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才能教好学生,所以要求专业教师参加实践锻炼,从生产一线做起,抓住一切机会自己动手操作,积累经验,切实提高自己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培训期间,笔者参与了企业设备的安装调试、自动生产线和FUNAC数车试验台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技能,也对以前所教理论课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提升了自主技术开发研究和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这充分说明,在培训期间,了解自己专业理论和技能的不足,有利于完善自我。
(二)结识朋友,资源共享
6个月的培训是短暂的,要绝对完善自己专业理论和技能也是不可能的,更需要大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在此笔者结识了一起培训的学员,可以说他们既是自己的老师,更是朋友。这些教师的班主任经验、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操作能力等都是自己学习的榜样。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及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也应该涉及到教育政策等,这些也都是大家共享的资源。
(三)指导学生职业生涯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之间,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还较低,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社会适应能力较低;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他们进入社会的一个普遍特点是眼高手低,怕苦怕累。所以,对于中职学生,要从一开始就抓好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把企业文化引入学生课堂,灌输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勤劳致富的思想。要教导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遵守纪律,守时守信,遵守规章制度。培养他们学好专业技能、树立刻苦钻研精神、在社会上和企业里要有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些都是需要有企业实践训练经验的教师付诸行动的。
参考文献:
[1]许琰.浅谈如何突破职业教育教师下企业难的瓶颈[J].江南论坛,2007(11).
Corporate Practice: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Teachers
HUANG Hui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之一,他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笔者结合在重庆市高校范围内的几项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着重分析专业课教师这一德育主体的作用发挥状况及基本对策,以共同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
一、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
高校德育任务的完成,不仅需要辅导员、班主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全员育人”,需要专业课教师发挥好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第一,教书育人是专业课教师的基本使命。高等教育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有情绪、情感和情怀。学生们都是“向日葵族”,习惯朝着老师转。站在讲台上是一个心态光明的老师,教出的就是一群积极光明的学生。[1]社会上都是光明的建设者,这个国家必定有光明的未来。在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其职业幸福感的来源,离不开他们在工作中所获得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来源有方方面面的,比如,可以来源于优秀的教学质量,也可以出自可喜的科研成果,而学生的学业发展与品德成长也是重要的来源之一。教师站上讲台,任何时候都不是为了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完成“授业”的职责,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也就是强调的,要把“传道”作为教师第一位的职责,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第二,学时的分量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德育的重要主体地位。根据笔者对调研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提供的本科学生培养方案进行的统计分析,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近100个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总平均大概160学分。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占20个学分,其余的140学分都需要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以及不同形式的考试获得,也就是说,大学本科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中,至少有88%的学习是通过课堂获得的。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共计14个学分,占12个学科门类100个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的8%,可以说,作为大学生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分比重上并不具备客观的优势,而其他课程占据了92%的比重,这也为专业课教师承担课程教学、进行德育提供了基础与平台。此外,如果不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或学时,大学本科学生需要完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共计是2488个左右,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是288个,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比重约占课堂教学学时比重的12%。也就是说,大学生大概80%以上的课堂学习时间要与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外的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起经历。因此说,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4年学习生活中的密切接触者与重要影响者,这就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德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高校里那些名师以及学生比较追捧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他们大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特别是他们在专业学术上的研究和造诣,往往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这也使得专业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专业课教师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不够。经过访谈了解到,在“您觉得任课老师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是否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影响”方面,75%的受访学生认为比较必要或者非常必要。这说明大学生是需要专业课教师给予他们思想的引导和人生的指导。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也需要专业课教师承担起德育职责,而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也对自身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有明确的认知。但是,由于多数高校对专业课教师在德育中的具体职责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或制度要求,专业课教师往往仅从个人认识出发,在专业课教学中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学生德育工作。很多专业课教师仅限于把课教好,课堂以及课间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加以解决的,也大多是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专业发展方向上的困惑,至于学生思想道德养成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往往不在专业课教师的解答范围之内。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专业课教师仅仅局限于完成“授业”的任务,而没有尽到德育的职责。第二,专业课教师与学工系统对学生德育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学工部门人员以及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由于在德育问题上的认识存在不一致,甚至有冲突的地方,使得二者在德育中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理想,影响了德育实效。一方面,学工系统人员认为,他们开展的一些学生活动,需要专业课教师来参与,比如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学工系统需要并邀请专业课教师的参与,而很多专业课教师则对学工系统开展的活动的目的、意义不够明确,认为牺牲个人业余时间参加学生的活动意义不大,从而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德育工作的效果。第三,教师自身科研与生活压力较大无法顾及学生德育。当前专业课教师面临教学、职称、家庭等诸多压力,他们的课余时间更多会用于科研、做课题以及其他方面的事情,所以对学生德育的投入不多。我们调查发现,不少教师也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确实没有很尽心,自己本着职业精神把课上好,学生没什么问题或者学生不来找的话,也很少主动去找学生,然后上完课之后就离开教室,基本上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但是据教师们反映,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因素与他们现在面临的各种压力有关,更多的时候是无法抽出更多精力去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和发展。
三、专业课教师发挥德育作用的对策
第一,从制度上保证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首先要构建德育工作的组织体系。从学校层面而言,成立校党委书记、校长共同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宏观上把握方向,制定学校德育工作总体规划;从学院层面,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中将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项工作中,全力配合学生德育工作;从学生层面而言,畅通班级、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网络虚拟群体等各个学生组织的活动渠道,支持他们开展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此外,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合作推动德育工作的机制,促进学生家长、校友、企事业优秀人士等参与学校德育工作,一起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品德的发展与完善。其次,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德育使命感。我国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每一所大学、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使命。要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加强专业课教师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目标、形势、任务和发展战略的了解,加强对教育学知识特别是德育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进一步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提高师德修养,使每一个专业课教师首先成为一名德育老师。再次,完善评价机制,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强调每一个教职员工参与学生影响的重要作用,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增强教师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建立对师德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从具体工作要求到考核评价机制,再到奖惩机制有效衔接的完整工作体系,将全员育人通过师德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二,从组织上畅通高校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的沟通渠道。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各个部门之间彼此缺乏充分了解,学工、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的交流沟通也不够通畅,德育主渠道系统不了解其他部门在做什么,其他部门也不了解德育系统对其他系统工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总之,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缺乏交流和沟通。因此,加强德育主渠道系统内外的交流和沟通,是形成德育合力的必要途径。在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组织体系架构下,还是应该由三个层面在组织上进行协调。宏观层面,在学校宏观规划指导下,由学工部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负责实施协调全校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各个学院的沟通与交流。中观层面,各个二级单位、各个学院根据学校的规划与指导,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与学科优势进行学院层面的规划与协调,面向全体员工进行宣传和沟通,让每个层面的教职员工都了解学校及学院的育人目标,了解每个人的职责之所在。微观层面,各年级的辅导员、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与阶段需要,协调各位任课老师尤其是本科生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这些层面的协调沟通,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熟悉学校的德育目标,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德育使命,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学习、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带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第三,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进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而且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充满关爱的师生关系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形态德育资源。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关爱学生成长成才。当然这种关爱并不是要放纵学生,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以自己的关心为学生补给能量;要重视言传身教,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发挥好榜样的作用,专业课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青年学生学会关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无言向导和动力之源。只有在师生间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关系,才能使学生在被关怀、被尊重的感受中学会关怀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同时,和谐师生关系需要双向的交流和反馈,如果教师一直进行能量的流动与消耗,却得不到积极的信息反馈,一定会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关怀麻木不仁,认为理所当然,也一定会让教师产生挫败感。所以,学生的关怀品质也需要培养,作为学生,对教师、对知识、对他人,都需要具有起码的尊重和敬畏,也只有尊重和敬畏,才能对自己、家人、社会、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未来世界的美好前景有着不懈的追求,并在对生命意义和生活意义的追求中,勇于担当该担当的责任和使命,实现人生的价值。